第一篇:从居民收入看个人所得税制改革
从居民收入看个人所得税制改革
内容提要: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未根本到位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重要因素。应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诸如提高免征额、改变费用扣除标准、扩大征收范围、调整税率与级距等,遏制贫富两极分化,在保证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关键词]居民收入;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累进税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1978~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长到2250元,增长了16.7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316元增长到6200元,增长了19.6倍。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的同时,居民储蓄存款更是大幅度增加。1978年居民储蓄额为210.6亿元,人均不到22元,2000年底已达到64700亿元,人均5082元,增长了231倍。尽管形势喜人,但我国当前依然处于市场疲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状态。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未根本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它体现在多方面。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尤其是农民收入偏低。由国家统计部门调查得知,1978年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比率为1:2.36,2000年为1:3.53.根据基尼系数的测算,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之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状态越趋于平均。一般经验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明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状态;基尼系数在0.2~0.3时,为相对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时,较为合理;基尼系数超过0.4时,收入差距偏大;基尼系数一旦超过0.5时,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它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原来的阶级分析已不复存在,但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就企业家和下岗职工两个阶层收入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世界银行报告指出,我国1978年全国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说明当时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较小,到1999年基尼系数已上升到0.46,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基尼系数明显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合理水平。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制约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者,由于其收入增长的限制使之需求增长潜力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具有较高支付能力的高收入者,由于消费倾向偏低而减少了现实消费需求。结果难以形成与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需求。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由吃、穿为主转向吃、穿、住、行、用并重,在注重物质生活消费的同时,也追求精神生活的消费,既要求消费数量的满足,又要求消费质量的提高。这就使得消费者能够灵活地根据消费对象的情况进行消费时间的选择。如果消费对象在质量和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他们宁愿推迟消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1000种主要商品中,供大于求的677种,供求平衡的312种,供不应求的仅11种,且多为专营专卖产品。潜在的农村市场启动不了,农民无力消费。加之现行的消费品大多不适销对路,反映未来消费趋势的消费品质量又不尽如人意,使一部分潜在的消费根本不能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
3.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影响了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形成。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原则超越了单一的按劳分配,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不同阶层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改革也使得非劳动收入在居民个人收入中的比重迅速膨胀,而非劳动收入的获取是有条件的,诸如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占有资产的多少、地理位置的优劣等。由于存在获取非劳动收入条件的差异,从而造成收人的多寡不一。不过这种差距在改革之初并不突出,因为在增加居民收人的同时,由政府或社会承担的一些支出项目并未相应的下放,居民无后顾之忧,使其消费倾向较高,不会产生消费需求不足问题。随着改革深入,原来由政府或社会承担的一些支出项目必然要部分或全部下放给个人,如医疗保险、住房、教育付费等,强化了人们将来支出增加的预期,使消费支出弹性进一步下降。况且我国享受社会保障面太窄,占全国人口约80%的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非均等性,也使得农民和城镇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
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为避免引起新的社会震荡,必须当机立断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失为最佳选择之一,我国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于1980年颁布实施,当时的立法宗旨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所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相对较高,我国公民基本达不到纳税标准。伴随居民收入的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跨入纳税人的行列,1994年我国又修订了《个人所得税法》,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个人所得税制。该税法实施接近8年,有些规定明显时过境迁,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
1.提高免征额。1994年我国修订《个人所得税法》的立法精神是在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当时职工工资收入年平均不足3000元,月平均不足250元,绝大部分中低收入者都与个人所得税无缘。因此,把免征额确定在800元,确实能起到调节过高收入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对免征额未作调整,很难与当前居民收入相匹配。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9300元,月均780元左右,是1994年的3倍多。这说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已涉及到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事实上,在城市生活的两个职工带一个孩子的三口之家,如全部收入在1600元以下,勉强维持日常生活支出尚可,遇到子女上学、购房、医疗等特定开支,难免会捉襟见肘。从征收数额看,来自中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在全部税额中所占比例较低,这从居民储蓄的统计资料可以间接证明。目前我国20%的高收入者储蓄额占全部居民储蓄的80%以上,继续维持800元的免征额,对国家的财政收入意义不大,却加重了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鉴于此,参照1994年免征额与职工工资收入之比(大约1:3),我认为应把免征额调高为2000元最宜。
2.改变费用扣除方法。目前生计费实行定额扣除法,除造成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偏低外,还存在着扣除内容笼统、扣除标准缺乏弹性等缺陷,既不考虑家庭因素,也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原则。公平原则要求国家在征税时,应使每个人的税收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即所谓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的核心是经济能力处于同一水平的纳税人,应缴纳数额相等的税款;而纵向公平则要求经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款,纳税能力强的多纳,纳税能力差的少纳。我国现行税法把所有应扣除的费用都包含在800元的基数中,表面上达到了横向公平,实际上,由于每一个纳税人所负担的赡养人口不一样,纳税能力不同却实行同样的扣除生计费用后缴纳同等的税款,这样操作的结果虽然简便易行,但很容易造成税收负担不平衡。因此应根据家庭结构重新设计生计费用扣除标准,并允许夫妻合并申报纳税。
现行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为依据,不与物价指数挂钩,使税制缺乏应有的弹性。一旦通货膨胀出现,纳税人的名义货币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实际收入并非相应增长甚至会有所减少,如果费用扣除未作及时调整,使个人所得税产生“档次爬升”,必然会加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尽管我国当前的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但由于我国近年来采取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自1996年已连续7次下调利率并调低法定准备金率,使流通中货币量偏多。我认为,只要货币流通量超过货币需要量,过多的货币必然追逐过少的商品,如果不采取得力的措施,未来的通货膨胀势不可免。回顾我国20多年改革的历程,通货膨胀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为规范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消除物价指数变动对税负的影响,应该实行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所谓“指数化”就是将个人所得税的扣除费用与物价指数挂钩,根据物价变动状况,定期调整扣除数额,从而消除物价指数变动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影响,保证税收负担水平相对稳定。
3.扩大适用范围。现行税法名义上规定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实际上对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近10亿人并未征收个人所得税,仅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较早,经济作物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较快的地区,高收入者已占相当比重,说明现行农业税制不足以充分调节其收入水平,需要以个人所得税进行有效补充。对农业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并未超越个人所得税立法精神,完全符合该法中有关纳税人的规定。由于个人所得税设置了免征额,可以将大多数农民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不会增加农民整体的税收负担。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再逐步扩大税基。现阶段对高收入者的重点调节比对中低收入者的普遍调节更为重要。但拓宽税基扩大征收面将成为个人所得税今后迅速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4.调整税率和级距。税率设计是个人所得税发挥调节功能的核心,累进税率最能体现量力负担原则。目前我国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三个税目都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前者采用九档,最高税率为45%,后两者采用五档,最高税率为35%.相比较而言,前者的级距过多,一些边际税率形同虚设,如最高一级为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上部分,适用税率为45%,实际上,每月应纳税所得额高于10万元的人凤毛麟角,由此征收的税款比重极低。这种做法与国际上流行的“宽税基、低税率、少级距”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使我国个人所得税与国际惯例相衔接,应把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合并,各项综合所得按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纳税。废除工资薪金所得按月计征办法,一律改为按年计征、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办法。具体设想见下表: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
│ 级 数 │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元)
│
├────┼──────────┼───────┼─────────┤
│
1│ 不超过10000元的│
5│
O
│
├────┼──────────┼───────┼─────────┤
│
2│ 10000-20000元
│
│
500
│
├────┼──────────┼───────┼─────────┤
│
3│ 20000-40000元
│
│
2500
│
├────┼──────────┼───────┼─────────┤
│
4│ 40000-60000元
│
│
6500
│
├────┼──────────┼───────┼─────────┤
│
5│ 超过60000元的 │
│
9500
│
└────┴──────────┴───────┴─────────┘
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以每年收入额扣除免征额(2000元×12=24000元)或有关费用后的余额。
这样计算出的最高档应纳所得税额为60000×35%-9500=11500(元),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为11500/60000×100%=19.67%.它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的税率基本一致,体现了对劳动所得征税的平等性。对过高收入者我们可以通过征收遗产税再做第二次调节,也可以实行加成征收,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公平分配。
5.探索新的征管措施。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个人申报和代扣代缴相结合,并以代扣代缴为主的征收办法。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对不按规定履行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应负哪些法律责任,致使其制约机制软化。扣缴义务人普遍缺乏自觉履行扣缴义务的意识,有的甚至帮助纳税人逃税,导致税款流失。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现金管理制度松驰,原制定的现金管理办法名存实亡,对现金的提取几乎起不到任何限制作用。在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现金交易,有的单位干脆将部分现金不记现金账,给税款的追缴带来极大困难。因此,首先,要抓紧源泉扣缴制度的落实。在税法中明确规定代扣代缴义务人应付的法律责任,税务机关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抽查,如发现其未履行应付的法律责任,必须从重处罚。当然,为了调动代扣代缴单位的积极性,可适当提高代扣代缴手续费标准,以资鼓励。其次,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建立个人所得税税号制度。每个纳税人的税号编码像身份证一样将伴随其终生。通过税号,健全个人税务档案,所有的纳税情况均列入其中,有关税款的资料一目了然。第三,积极推行存款实名制,并逐步创造条件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和个人支票制。个人与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时,必须出示有效身份证件,使用真实姓名。个人的一切收入都要经过银行账户,减少现金在金融机构的体外循环,使银行账户真正成为税务部门了解个人当期收入的主渠道,进而判断其收入是否完整。第四,加大对偷逃个人所得税的打击力度,不断优化纳税环境。要使纳税人自觉纳税,必须有相应的利益约束机制,严管重罚是促使纳税人自觉纳税的重要保证。所以要求税务部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要时,税务机关有权依法冻结纳税人的账户,封存、拍卖纳税人的财产等,以提高纳税人偷逃税款的风险成本。
通过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既能有效地防止财产过多地向高收入者集聚,又能减轻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大大地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安定。更重要的是能刺激一部分中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启动我国的消费品市场,使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韩留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1):55-56.[2]陈享光。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变化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管理2001,(5):17-18.
第二篇: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建议
[摘要]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今我国财政收入中个人所得税明显偏低(2001年1.5万多亿元税收中个人所得税估计不到1千亿元)。因此,在今后5至10年中我们应逐步改革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使个人所得税逐步成为主体税种。具体建议如下:
1、把个人所得税真正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2、尽可能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免征减征项目,争取收入面前人人平等,实现公平纳税。
3、简化并优化个人所得税制,降低征税成本,协调各方利益。
综观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在税制上有这样的特点:9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中央财政收入要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个人所得税是中央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香港学者薛天栋20年前对这一特点作过理论解释。他认为,与间接税相比,直接税不可转嫁,更能反映税之本质;与其他直接税相比,个人所得税更能兼顾公平与效率,“最值得推举”(薛天栋,现代西方财政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P73—P78,P116—P120)。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今我国财政收入中个人所得税明显偏低(2001年1.5万多亿元税收中个人所得税估计不到1千亿元)。因此,在今后5至10年中我们应逐步改革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使个人所得税逐步成为主体税种。具体建议如下:
1、把个人所得税真正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本文完稿之时已得知,国务院已决定所得税实行分享体制。其中个人所得税2002年由中央与地方五五分成,2003年由中央与地方**分成,2004年及以后另定),逐步使大多数人都成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这是主体税种的两个基本特点。可采取如下操作措施。
①把个人所得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后,把由地税机关征收改为由地税与国税共同征收或逐步由国税单独征收。这样,对防止逃税漏税作用巨大。因为由地税征收个人所得税,由于公民的跨区流动,其往往鞭长莫及。而由国税介入,则极易查征。这也说明:把房产税列入地方税,而把个人所得税归入中央税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②为逐步使多数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就必须要降低税率,既要降低最低税率,又要降低最高税率。这已为历史经验与发展趋向所证明。降低最低税率就可以取消所谓的800元或过高的起征点,不再纠缠于起征点高低的无谓争论。这并不是说没有起征点,只是不要僵化的或过高的起征点,而是以必要的扣除即最低收入(生计费用、社保费用)作为起征点。当今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均是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而不是平均收入水平上。我国800元起征点多年前是一个高收入水平,今日仍是一个中等收入,显然偏高,也许再过5年它是合适的。
实际征收个人所得税,首先要除去失业者、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其他所有人的收入则须扣除社会保障等免税支出,之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其最低税率可设为2%(应税所得低于1000元者,2%是一个完全可承受的税率,今后也可提高至5%),当应税所得为1001元至2500元时,边际税率可为6%,2500元至5000元时,边际税率可为10%;5001元至1万元,边际税率可为15%;1万元以上可为20%。这样的税率水平比现行水平要低50%以上。如此,可以逐步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减弱高收入者逃税的动力,减少化整为零的避税。在具体操作上可首先抓住重点人群,如企业家、律师、会计师、明星、高级职称者、科级以上干部等,之后逐步扩大到一般员工。为了稳妥,可以先从大中城市开始,之后推广到县城、镇、发达的乡村。[!--empirenews.page--] 在个人所得税征收面逐步扩大同时,可相机降低增值税率。比如由17%逐步降到5%。增值税率降低必然会增加个人所得,并且可大大减少增值税征收中的偷税、逃税等现象。如此,税收总额不会减少。目前我国每年征收增值税4千多亿元,相当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千多元,人口在3.5亿左右),因此实现税种结构的逐步优化是可能的。
在笔者草就此文过程中,有报刊发表有关官员的意见,认为个人所得税的800元起征点不仅不取消,而且还要提高。笔者认为,第一,即使目前正在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提高起征点,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讨论了,更不意味着今后长期如此;第二,800元起征点不仅不应提高还应降低,理由已如上所述。
2、尽可能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免征减征项目,争取收入面前人人平等,实现公平纳税。
①省部军级以上及外国机构颁发的奖金(包括特聘教授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既不与国际接轨,又不符合情理。据笔者了解,世界最高的科学奖;;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只要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均需交纳个人所得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名星在国外所得到的奖金也均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没有免税特权。退一步讲,以奖金级别高来划分是否免税则明显水对低级别奖金的歧视。从税理(累进税率)上讲,级别越高数额越大的奖金越应纳税,因为一则奖金额高,纳一点也并不见其少,二则对国家更应贡献大。不能把纳税看成是一种惩罚。此外,外国机构颁发的奖金不纳税则明显是对国外机构的超国民待遇,是对国内机构的歧视,与WTO的平等原则相背离。
②对存款利息、股票分红、企业债券利息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而对财政部发行的债券与国务院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也是一种不平等做法,影响了税制的统一性。以笔者之见,如果免税目的是为了鼓励个人购买,不妨采取这样的做法:让利率高一些,同时征收个人所得税。如此个人不增加负担。这样做不仅是形式变化,更是实质变化,即不同收入之间是平等的,不应有贵贱之分,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干部职工的安家费也应同样处理。
③退休工资、离休工资(包含延长离退休期间的工薪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有诸多不合理之处。首先,目前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的退休工资、离休工资远超过社会平均水平,也超过800元起征点,因此,不征是不合理的。其次,这部分高收入的退休离休干部职工往往在离退休后仍从事有报酬的活动,他们是双份工资。如高级工程师、教授、一级演员、干部等。再次,这部分高收入的离退休者往往负担很轻,既无老人需要赡养,也无子女需要培养,并且他们的身体往往较好,医疗负担也很轻,因此,他们的收入相对于其他老人要高很多。最后,如果所有离退休者均不交纳个人所得税,则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前退休的增加,我国不纳税的人将越来越多。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与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人口之比不到6比1,即我国成人人口中至少15%是不纳税者(工薪所得税)。如果再考虑到失业者,最低生活保障者、农民、残疾人等,则我国纳税人口比例是相当低的。因此,笔者建议,不管是否退休,其收入均应归入应纳税所得。考虑到尽管今后普及社会保障,但老人毕竟有特别医疗需要,可以针对老人的不同情况,实行全额征缴部分返回的方法。即使不考虑利息收入、资金占用,这样做也绝不是多此一举。[!--empirenews.page--] ④对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外籍人员与应聘在我国境内单位中工作的外籍专家,在计算其应缴纳税所得额时,不仅按月减除800元费用,还附加减除3200元费用;对外籍人员从外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以及房补、洗衣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等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来自国际组织的外籍专家免征个人所得税。笔者以为这些规定都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笔者不知道,减除费用3200元有何依据?既然在中国拿工资,又在中国生活,为何要减除3200元?减除3200元又能减多少所得税?入乡就应随俗。笔者猜测,在美国办企业的中国人大概是不会扣除3200元以后再征税的。实际上,即使我们鼓励外国人到中国办企业,也不必非拿税收优惠作条件。据笔者了解,这种优惠有时并不能得到外国人的领情,外人往往认为,中国的税收法律如此的不严格、不统一,其制度质量可能不高,结果反而不一定放心地来投资。平等与法制是最重要的。例外与人治是不可取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拿法律作优惠是不合适的。
3、简化并优化个人所得税制,降低征税成本,协调各方利益。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征税项目设有11个,即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笔者以为上述内容需要作如下简化修正。
①除去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承包经营所得以外的各项收入基本上都按20%的单一税率进行一刀切式的征收是不公平的,还是应按累进税率处理比较合适。即归并所得项目,可把前8类统一按工薪所得征税。最低税率可设计为2%(月所得低于1000元者),其余边际税率依次为6%(1001元至2500元)、10%(2501元至5000元)、15%(5001元至1万元)、20%(1万元以上)。这样做可避免纳税人化整为零,同时与工薪所得税率相统一。因为,这些收入项目中,有不少与工薪收入本质相当,比如设计、医疗、法律、经纪、稿酬等大都是职业性收入,与偶然所得具有本质的不同。根据目前的征收力量,对重点人群可要求其合并收入累计申报纳税,对非重点人群则主要依靠代扣代缴分次征收,也可实行抽查申报。
②对财产转让所得征收所得税缺乏依据,建议基本取消。因为财产转让是公民财产形态的变化,不存在所得(赚取利润)问题。比如某人有一处房产,其价值在转让前与转让后并不发生变化。这与一般商品的买卖是一样的,即或者得钱失货,或者得货失钱。对财产转让征税反而抑制了商品的流动。现在不转让不交税、一转让就交税,个人岂不是净损失?
财产转让如果要征税就应该采用托宾税原则(反投机)征收托宾税。比如对营利性的不动产转让(如一个月内转让房产一次以上)、股票交易、外汇交易、债券交易、期权期货交易、邮品文物交易等动产交易可以征税。其税率不是按个人所得税率确定,而应按经济稳定状态随机确定。
③对捐赠不仅应从应纳税所得中全额扣除,而且应依据捐赠额的一定比例对其应纳税额实行减征。如此,于国于民均是有利的。[!--empirenews.page--] ④定期累计每个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的累计纳税额,对于累计纳税额比较高的纳税人,应给予负个人所得税,即退税补助(杨青梅,比较税制,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版,P40)。这样做贯彻了权利与义务的平等,减轻了避税动力,促进人们多纳税。这样做不仅为国外所采用,而且更适合中国国情。因为目前的中国公民纳税意识较弱,通过这种奖励性手段可以使人们追求终身纳税,这与现行的一些政府给予纳税大户以各种奖励本质上是一致的,但这样做更规范(也可以不叫退税,采取奖金或其他优惠手段。仿照出口还是叫退税更合适)。有人说,纳税本是义务,何来奖励?笔者以为此论差矣。一则比别人多纳税就是为国家多做了贡献,二则我们可以奖励多纳税的企业,为什么就不能奖励多纳税的个人呢?实际上目前有些地区对消费者索要发票进行抽奖本质上也是退税。
第三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历程,分析个人所得税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费用扣除
税率结构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在一定期间的纯所得(净收入)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所谓纯所得是指自然人在一定期间的收入总额扣除为取得收入所需费用后的余额。理论上,个人所得税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财政功能,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为国家提供可靠的财政收入;二是调控功能,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由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广大的群众,关系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利益,制度是否完善与我们息息相关。个人所得税作为调整国家与个人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调节社会成员分配的重要工具。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历程
个人所得税自1799 年在英国创立以来,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适用的一个税种。为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在198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开始开征个人所得税。当时的个人所得税800元的起征点是相当高的,实际上难以起到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因此,个人所得税在1986 年后就成为对在中国的外籍人员征收的一种涉外税收,而对中国国内公民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则按国务院颁布了《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执行。1986年1月,国务院对我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也单独立法征收所得税,颁布了《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个体户成为了当时的纳税主体。因此,当时形成了个人所得税三税并存的格局。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将个人所得税三税合一,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使得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体。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次修正的《个人所得税法》,使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的设计更趋合理。从1999 年10月1日起对居民储蓄利息开征利息所得税,使个人所得税正式进入我国人民的生活。在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纳税义务人的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将从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600元;2005年12月1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也予以公布。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过第三次修正后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一步完善,但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暴露出了不少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度,税收负担不公平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办法,所谓分类所得税制度就是将纳税人各种所得按照收入性质划分为若干类,对不同类别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别计算征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分别征收,有利于控制税源、可节省稽征费用,具有简单、透明的特点;缺点是各类收入所使用的税率不同,造成纳税人实际税负不公平的问题日益显现,而且这种税制模式已经落后于国际惯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分类所得税制难以体现公平原则。相同收入额的纳税人会因为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型(项目)不同,或来源于同类型的收入次数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这就产生了横向不公平;不同收入的纳税人,由于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扣除额、税率、优惠政策,甚至同类型收入由于次数不同也会使这些因素改变,而出现高收入者税负轻、低收入者税负重的现象,从而产生纵向不公平。此外,不同类型所得的计征时间规定不同,分为月、年和次,不能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使课税带有随意性。
(2)分类所得税制造成巨大的避税空间。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可以使一些收入来源多的高收入者利用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等办法避税,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用交税或交较少的税,而所得来源少且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在总体上难以实现税负公平。而且,各级税务机关在征管中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认定每项收入为哪个应税项目,但仍存在收入项目定性不准确或难以定性的困难,一方面由此引起的税务争议案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征管效率;另一方面实际操作的弹性也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和公开性,导致税收征管产生漏洞,导致大量税收流失。
(二)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
个人所得税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应对净所得课税。扣除项目及扣除额的确定,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筹集,因此费用扣除是个人所得税法制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费用扣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成本费用,即纳税人为了取得该项收入所必须支付的费用。扣除这部分费用体现了“纯益”原则,其扣除形式多采用按实扣除或限额内列支的方式,并且只允许扣除与取得收入有关的正常的和必要的费用;二是生计费用,它是维持纳税人及其赡养人口生存和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最低费用,是扣除制度的核心内容。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方法。这种费用扣除的方法虽然简单明了,具有透明度高、便于税款计算和征管的特点,但是存在照顾不到纳税人具体情况的弊端。现行的费用扣除没有区分成本费用和生计费用,而且不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家庭人口、家庭总收入及年龄等因素,也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与价格水平、纳税人的具体负担、地区个人收入差距等不同情况,一律实行定额或定率扣除,难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容易造成税负不公平。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各自提高费用扣除额,不但起不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还会加大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形成税收逆向调节,既影响了全国税法的统一性,也有失税收公平。此外,现有所得税制中对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也未予以清晰表述,而是一般来说,对所得税应进行所得的生产成本、个人基本扣除、受抚养扣除、个人特许扣除、鼓励性再分配扣除等五项扣除标准。因此,费用扣除标准的差异化、指数化和纳税单位的确定应是今后税制改革要重点予以解决的问题。(三)税率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区分不同的项目,分别采用5%~45%、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和20%的比例税率。以工薪收入所使用的税率为例,高达45%的边际税率,既不利于奖勤罚懒,也不利于体现公平效率原则。劳务报酬加成征收后边际税率为40%,本来同属勤劳所得的工资、薪金和劳动报酬,税收待遇却不一样,一方面违背了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给税务管理带来了不便。而且这种规定容易使人产生税负不公平的感觉,实际上也极易产生累进税率的累退性。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属于“劳动型所得”的工资薪金收入个人所得税率为5% ~45%,属于“半劳动型所得”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为5%~35%,而属于“非劳动型所得”的利息收入和偶然所得收入的税率仅20%,资本性的收入税率低于劳务性的税率,具有明显的歧视劳动重资本的倾向,明显与国家的分配原则相悖。
结合我国实际的薪金水平,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纳税人只适用于5%和10%两档税率,20%以上的另六档税率形同虚设,这意味着个人所得税的主体部分落在了一般工薪阶层身上,在某种意义上更加剧了税负的纵向不公,而且一定程度上反会促使纳税人设法逃避、隐匿应税所得。
三、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思路(一)建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目前世界上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有三种: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是将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的各种所得综合起来,扣除法定减免和项目的数额后,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它的特点是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所有形式的所得不分类别,统一课税。这种税制的优点是税负公平、扣除合理,能够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综合负税能力,能考虑到纳税人个人经济情况和家庭负担等给予减免照顾。但它的课征手续复杂,征收费用较高,对个人申报和税务稽查水平要求高,且以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可靠的原始资料为条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分类所得税和综合所得税的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结合。其主要的优点在于,它坚持了按支付能力课税的原则,对纳税人不同来源的收入实行综合计算征收,又坚持了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所列举的特定收入项目按特定办法和税率课征,它还有稽征方便,有利于减少偷漏税方面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所得税制。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也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才能与国际接轨。
按照分类综合的课税模式,首先可以考虑将各类应税所得分类合并计征,对部分应税、免税项目予以调整。例如,将工薪收入、劳务收入等收入合并,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的数额,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其次,针对多头收入的情况,逐步扩大课税范围。除了将一些过去出于优惠政策鼓励而尚未征税的项目(如证券所得收入、财产转让收入)纳入征税范围之外,其他很多额外收入或福利项目也应纳入课税范围,比如,个人取得的额外福利、投资收益、各种补贴、津贴、奖金和实物福利。另外,对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继续分类课税。这样做,既有利于解决税收征管中的税源流失问题,又有利于实现税制的公平和效率。
不过,实施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只是现阶段的选择,从公平税负、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的需要出发,完全的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应该是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只有逐步向综合税制迈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税收公平的问题,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由于目前我国对税源控管难度大、征管手段相对落后、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个税制还很难从分类个税制一步过渡到综合个税制,应按循序渐进、由分类税制→分类综合税制→综合税制的过程,宜将现行的分类税制过渡到综合分类税制模式。我国政府已经明确,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现阶段目标为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二)采用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
对个人所得税中的合理费用项目予以扣除是世界大部分国家都采用的,由于各国个人所得税制不同,其相应的扣除项目和标准有所不同。对于综合征收的扣除,应该与实际费用负担联系起来。税收的重点应着眼于中高收入者,适当照顾弱势群体。应合理估计城镇居民实际生活支出水平,考虑根据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赡(抚)养人口多少、实际负担能力等因素确定生计费用扣除额,按照“量能负担”的原则,所得多者多缴税,所得少者少缴税,体现国家调节社会分配的政策精神。此外,费用扣除要体现政策原则,即费用扣除应体现我国的人口政策、教育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比如对抚养独生子女的给予一定扣除额,对子女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纳税人可给予较多生计费用扣除。除了基本扣除外,还有其他一些扣除也应考虑,如养老金、医疗保险金、住房保险金。向政府、公益、慈善事业捐赠的部分可以继续扣除。要增强个人所得税的弹性,扣除额应考虑物价等因素做适当的调整。(三)优化税率结构
按照国际惯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及税率结构也应该朝着降低税率、减少税率档次这一趋势发展,同时要考虑我国的当前收入分配情况,更多的强调其调节功能。
税率是税法所规定的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是国家税收政策的一个重要杠杆,它可以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调节不同经济成分的利益关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分步实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就降低税率来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最高边际税率的降低,二是纳税档次的减少。降低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边际税率。适当提高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经营所得的税率。同时低边际税率和削减税率档次,还可以促进消费,提高消费水平。此外,对劳动所得和资本、经营所得实行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对资本收入和经营收入不再较劳动收入有较大的区别和优惠。保证照顾低收入者,使其降低税负,同时对高收入者可适当增加税负,以体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
四、结束语
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使高收入者适当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或者不纳税,这对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拉开了帷幕。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蓓 张述元.对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5). [2] 侯健.现今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论坛,2007,(4). [3] 胡鹏.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几点不足[J] .经济论坛,2006,(03). [4] 王瑾.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 [5] 胡凯.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刍议[J].兰州学刊,2006,(2).
[6] 王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甘肃农业,2006,(1). [7] 李嘉明 王延省.个人所得税改革遗留问题探讨[J].特区经济,2007,(4).
第四篇:中美个人所得税制比较论文
个人所得税最早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当时为了筹措英法之间战争的费用,英国开征了个人所得税。此后几经废立,最终在1842年将个人所得税作为专门的税种固定下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个人所得税也作为一个成熟的税种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目前,发达国家中的个人所得税在其税收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占比在50%左右。其中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占其全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0%。作为较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之一,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其健全的税收立法、严密的税收征管和公民较高的纳税观念在各国中居于前列。借鉴美国在个人所得税征管方面的经验,对中美两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加以比较分析,对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体系建设,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和美国个人所得税之间的比较分析
1.税收制度模式。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目前采取的是综合税收制度模式。将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综合,以家庭作为课征单位,采取纳税人自行进行申报纳税的模式。这种税收制度模式的特点是将纳税人的各项所得进行汇总及进行相应的扣除,采取累进型的税率,体现了支付能力原则,确保了税收的公平。但这种模式的征收的程序较为复杂,增加了税收的征收成本,这种征税方式要求纳税人具有较强的纳税观念以及征税机关具备较高的征税水平。我国当前采取的是分类征收的模式。即将纳税人的所得进行分类,各类所得独立进行纳税。其特点是税收的征管简便,采取源泉扣缴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征收方式不能根据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进行征税,会导致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不均衡的现象。此外采取代扣代缴的征税方式也不能有效增强纳税人纳税观念。
2.税率。美国当前采取的是六级超额累进税率。
目前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分为10%、15%、25%、28%、33%、35%共六个档次。且在申报方式上分为夫妻联合申报、夫妻分别申报、单身和户主四种申报方式,采取不同的申报方式,其应税的区间不同。我国目前的工薪所得适用的是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分为3%、10%、20%、25%、30%、35%、45%共七个档次。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以及个体工商户的所得税率分为5%、10%、20%、30%、35%共五个档次。劳务报酬的税率为20%、30%和40%三个档次。稿酬所得在20%税率的基础上再减征30%,实际适用税率为14%。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和偶然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我国对劳动收入所得采取的是超额累进型的税率。而对资本和财产性所得实行比例税率,这就造成了财产和资本性所得的税收负担较轻。劳务报酬所得尽管采取加成进行征收的方式,但是由于采取按次计征的方式,纳税人可以通过将所得分解的方式规避税收,降低了其累进程度。
3.扣除标准。
美国的费用扣除实行的是分项扣除。美国的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综合课征模式,将其各种收入综合后,经过两次扣除,减去相应的免税项目后,扣除成本和生计的费用后,就余额按相应的税率进行课征的模式。这种课征模式能够充分结合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情况进行征税,体现了量能课税的原则;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对扣除标准结合每年的通货膨胀情况进行指数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个人宽免额考虑了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情况,不同的情况宽免额也不相同。费用扣除中包含住房贷款中的利息支出、医疗方面的支出和个人捐赠等方面的费用都可以进行扣除,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盲人还可以享受附加扣除。我国的费用扣除采取综合扣除的方式,尽管征税方式简便易行,但是却未考虑到纳税人的家庭负担状况、婚姻等相关因素,对生计费用的扣除较为缺乏,不能较好地体现量能课税的原则。并且扣除的数额相对固定,不能根据通货膨胀情况进行调整,会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4.所得确认。
美国采取的是综合课税模式,即针对纳税人的综合所得进行征税。包括以下内容:(1)纳税人各种类型的收入都应当纳入税基,无论哪种类型的收入,都说明纳税人能够达到的相应的福利水准,因此应当包括在内。(2)对纳税人各种来源的收入都应当纳入税基,包含劳动取得的收入、地租收入、资本红利形式的收入等都应当纳入税基。(3)此种征税方式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扣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规定了相应的扣除标准,确保了纳税的公平。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分类所得课征的模式。将个人所得分为11类,仅仅对这11中类型的所得征税,而这11类所得之外的收入则不予征税,因此导致我国此类税种的征税范围比较狭窄。具体来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对资本利得、推定所得等所得还没有进行征税,因而导致损失了较大一部分的税收收入。从资本利得来看,尽管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中有针对财产转让所得征税的相关条文,但是与世界各国通行的资本利得的内涵有较大的区别,并不包含针对股票转让所得的征税规定。从推定所得来看,我国的税法尽管也要求对工资以外的收入、实物收入征税,但是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可实施的具体政策。
5.征管制度。
在征收管理方面,美国的收入署构建了完善的监控收入体系,采取双向进行申报的制度。要求雇主严格履行税款的代扣代缴义务,纳税人同时也应当自行申报缴纳税款。建立了健全的税务信息稽核系统,美国的纳税人每人对应一个编号,并且这个编号会伴随纳税人的一生。当进行交易时,参与交易的各方提交给税务局的相关文书应当对编号进行记录,通过这种方式,纳税人的支出及收入情况都已经记录在其税收档案中;美国的税务部门利用信息系统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审核,以确保纳税人的申报信息客观真实。与美国相比,我国现今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税务征收部门并没有实现同海关、企业、银行之间的纳税人的信息共享,致使其获得的纳税人的相关信息不足,同时由于对个人所得税的稽查力度较弱,造成了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
二、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实行综合课征和分类课征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课征制度。
借鉴美国在个人所得税课征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当对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完善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体系。基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实行综合课征和分类课征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采取此种课征模式,首先应当对税基进行拓宽,其次应当对相应的税目进行整合。从应纳税所得的层面来看,属于纳税人主要来源的收入,例如工资和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转让及租赁取得的所得等应当采取综合课征的方式,采取此种课征方式能较好地体现量能课征原则;对于纳税人不经常取得的收入,例如股息、利息和红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等项所得,仍然可以采取比例税率进行课征。实行综合课征与分类课征相结合的课征方式,符合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状,能够较好地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体现量能课税的原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2.完善税率结构。
目前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设计主要是采取累进型的税率,但是累进程度应当有一定的限制,否则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必须要重视税率的设计。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设置的过高,愿意缴纳税收的纳税人会相应地减少。其边际税率设置的较低,愿意缴纳税收的纳税人会相应的增多。目前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设置一般为3-5级,其对应的最高边际税率普遍也低于我国。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7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边际税率为45%,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因此我国下一步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应当是进一步简化税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水平。应当将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适当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在30%左右为宜,同时将税率的级次由目前的7级缩减为3—5级,以进一步优化税率结构。鉴于当前我国当前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体的实际状况,借鉴美国的经验,可以适当增大初始档次税率的级距,将初始档次3%的税率对应的上限1500元增加到4000元,采取按年计征的方式,能够避免逃避纳税行为的发生,维护了纳税人的利益,同时也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收入。
3.将家庭作为纳税单位。
将家庭作为纳税单位是指把家庭作为独立的申报单位,将其在一定时期中所获得的总体收入,减除其所有成员的扣除及免征额后,就其余额进行课征的方式。美国的申报方式主要采取家庭申报的方式,同时兼顾到个人申报,采取此种申报方式,能更好地体现量能课征的原则。通过建立以家庭申报为主的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可以对家庭的支出状况进行综合考量,针对不同情况设立相应的扣除标准,包括子女的抚养费用以及教育的费用,赡养老人的费用、贷款利息支出等项费用,采取此种征税方式可以充分照顾到家庭的实际支出状况,确保了纳税人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税收的公平,4.健全费用扣除制度。
我国目前的费用扣除相关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不能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子女抚养、教育、赡养老人、房贷利息、医疗等项支出从而设立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因此我国的费用扣除设计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完善的费用扣除制度。首先应当将目前的按月缴纳税款的方式改为按月或按季度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方式,以简化目前的税收征管模式,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效率。其次应当对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和费用扣除标准结合通货膨胀的实际状况进行指数化调整,确保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不因通货膨胀受到影响。同时应当综合考虑纳税人在子女抚养、教育、赡养老人、房贷利息、医疗等方面的实际支出情况,同时结合纳税人的婚姻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最后,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分项与综合相结合的费用扣除方式,允许纳税人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扣除,以确保税收的公平。
5.完善税收征管体制。
提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水平,需要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应当建立现代化的税收征收管理体制,利用计算机实现对纳税人的管理,建立纳税人信息监管系统,实现征税部门与银行、企业、国家机关及其他部门纳税人信息的共享,以强化对纳税人信息的监控。建立纳税人财产申报制度,对纳税人的个人财产状况实施监控,税务管理部门可以结合纳税人的财产变动情况对纳税人的实际收入进行推断,进而准确计算其应纳税额,确保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设立纳税人税收档案,详细记录纳税人的各种涉税信息,税务管理部门应当在银行、企业、国家机关及其他部门建立完善的纳税信息监控机制,对纳税人的各种涉税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实现纳税人涉税信息的自动归档,确保纳税人的税务信息准确无误。加强对税务干部的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构建业务能力强、工作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税务干部队伍,切实提升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水平。
第五篇:关于我国新一轮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建设性意见
关于我国新一轮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建设性意见
导言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将迎来新一轮的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 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收入分配”这一节中的“双提高”由原先概括变为了更直接的表达--“提高工资收入”、“降低税负”。由此,个税改革,作为涉及几乎每一位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将成为“十二五”规划幸福指数建设的“敲门砖”。那么新一轮的个税改革要怎样进行呢?
中文文献综述
关于个税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无疑呼声最高。余中福陈佳萍认为将个税起征点定在5000 元能达到一个公平社会的合理的纳税结,这个标准能让20%的富人纳税,80%的工薪阶层免税(余中福陈佳萍,《合理规划个税起征点的有关思考》,《财会月刊》,2009.8月中旬);而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则认为,过高的个税起征点在只对富人更有利的同时,还会促进商品税的提高,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华生 《过高上调个税起征点反而扩大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经济学分析》,《卓越理财》,2011年4月)。在两派泾渭分明的胶着之下,魏雅华提出可以按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与国际税收衔接,不失为藏富于民的好决策(魏雅华 《关注个税起征点》,《税事焦点》,2010年 7月);倪琳淇则认为可以通过“减少级次,调整级距”使大部分工薪族适用最低的一级或两级税率以此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倪琳淇 《提高个税起征点不等于为中产阶级减负》,《东北之窗》,2011/01A/02A,052);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也认为仅仅关注和调整个税起征点,而不立足于个税整体制度的建立,是一个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当务之急是要构建一个以家庭为主体征收单位,包括被赡养人口扣除额以及其他可扣除额的个人所得税制。(鄂璠《“个税”改革 还能少交多少税?》,《小康》,2011年6月)
关于我国新一轮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建设性意见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际上分为境内所得和境外所得,主要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等11项内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在2011年1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新的个税改革草案已上报国务院,计划将现行9个级别个税缩减至4到5个,并将个人l1类所得合并,即把除薪资以外的其他1O类所得的起征点,都调整至2000元。
新的草案对于个税改革采取了稳步慎行的态度,没有大幅度的调高起征点,也没有颠覆式地调整个税结构,而是仍集中指向中低收入人群,通过拉大级距(比如以前500元以下缴5%个税,5000元以F 15%,调到5000元以下全是5%),减轻工薪阶层的税负。
除了分级改革,综合考量了各方的税改意见,我认为新一轮税改还有以下两个可行的改革方向。
一、短期计划-在新一轮税改草案的基础上,对低收入纳税人群进行差异性返额补贴。
此点可以借鉴墨西哥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墨西哥的个税制度施行征税和补贴相结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0.01比索,凡是月收入在32700比索以下的人都能享受到国家财政提供的纳税补贴,最低金额相当于实际纳税额的30%。
那么,在新一轮税改草案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地区性差异分别划分最低补偿线,并设立分级补贴率,对于低收入纳税人群进行象征性纳税。如,对于沿海发达经济区,薪资、生活成本都较高,对于4000元以下的设1.8%的返还率,对于5000元以下的设1.5%的返还率;对于欠发达区,薪资、生活成本都较低,对3000元以下的设1.8%的返还率,4000元以下设1.5%的返还率。这样就达到了对高层收税不变的情况下补贴中下层收入人群的目的。
新税改草案与返额补贴有以下优势:
1、减轻中低收入人群个税负担,维护高收入人群纳税责任。个人所得税设立的初衷旨在进行社会财富二次分配,其实是富人税。虽然提高个税起征点能直接舒缓了中低层收入人群赋税压力据国家财政局统计,但是却正违背了个税的目的,给予了高收入人群更大的利益。比如,起征点提高400元,国家税收将减少300亿元(虽然,300亿对于国家财政还是能承受的范围),而这300亿元的绝大部分正来自于来自于富人本应缴纳的个税。(每个级别因起征点上调将减少20元的税,每增加一个级别翻一倍,那么工资级别最高的一级少交税款180元,即使180元对月入10万的人没有影响,但这确是放松了对高收入人群的约束)。因此,新税改草案能通过减少级次,调整级距,在纳税覆盖面不变的情况下,维护高收入人群的纳税责任、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个税负担。
2、稳定商品税率,防止贫富差距拉大。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是商品税和就是所得税,属非此即彼的关系。那么如果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将降低个人所得税收入在整体税收总收入中的比重,于是,商品税便会顺势水涨船高。而商品税的特点就是越是普通大众收入不高、储蓄有限,商品和一般服务消费比例就而越高,因而中低收入人群纳的税越多,这样将明显不利于缩小各阶层的收入和贫富差距。而新草案与返额补贴的结合能在稳定国家主要税收的同时减少商品税率对中低收入的负面影响,从而防止在个税改革下可能引起的贫富差距拉大。
3、差异性返额补贴,排除地区性因素。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贫富不均,导致了各地物价指数、生活成本、薪资的不同。所以,在起征点尚不能考虑地方性差异的形式下,对于不同地区进行差异性返额补贴,可以有效的避免统一的起征点对部分弱势地方财政和欠发达地区工薪阶层的不公。
二、长期计划-构建综合税制,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
综合全面的税制改革,必须基于对个人的所得进行更综合更全面的考量来制定个人差异性的征税标准。
“以家庭收入为基数征收个人所得税” 是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个税征收方式。但是由于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严格的金融实名制,造成了个人财产的低透明度,不具备“ 以家庭收入为基数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条件。
但是中国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以户籍管理为依托的人口信息系统,并已经为银行等系统提供认证服务,税务部门也建设了庞大的信息网络,能进一步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协作。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单位征税制”(根据家庭的不同情况,计算个人差异性的起征点。比如,对抚养重患老人或两个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实施减免税,对抚养无生活能力的儿童或多个子女的家庭适当减免税)更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个税改革的长期规划。
1、“家庭单位征税制”的必要性:目前“一刀切”的个人所得税计征方法,无论起征点是多少,都只针对个人的。中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个家庭赡养多个老人的情况越来越多,在没有考虑到家庭人口和赡养系数的前提下,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人均的税收负担差异就很大,于是便违背了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原则——公平。
家庭是最基本的利益共同体,家庭的收入状况比个人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所以,以家庭作为个人所得税核算单位,制定差异性征税标准才能真正体现税负公平原则。
2、“家庭单位征税制”的挑战: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了以户籍管理为依托的人口信息系统,但是户籍信息并不是实时的、动态的。“家庭单位征税制”的施行需要税务部门随时掌握个人包括家庭婚姻状况、银行账户等可更改信息。此外,以家庭为单位的征税制度还面临逃税避税的挑战,因此就更需要广大民众自觉的纳税意识,自行申报纳税。因此,对于“家庭单位征税制”的考量和真正施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总结
站在“十二五”规划新起点上,触手可及的个税改革已成为了政府“幸福指数建设”的风向标。如何让个税更科学,更公平,如何通过税改真正做到“藏富于民、还民以利”,还需要更多的考量和实践。在此,献上我的一家之言,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余中福陈佳萍,《合理规划个税起征点的有关思考》,《财会月刊》,2009.8 月中旬
2、华生 《过高上调个税起征点反而扩大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经济学分析》,《卓越理财》,2011年4月
3、魏雅华 《关注个税起征点》,《税事焦点》,2010年 7月
4、倪琳淇 《提高个税起征点不等于为中产阶级减负》,《东北之窗》,2011/01A/02A,052
5、鄂璠《“个税”改革 还能少交多少税?》,《小康》,2011年6月
6、张兆安《以家庭为单位计收个税更公平更人性化》,《中国人大》,2011 年3月10日,19
7、刘聪《个税改革小步慎行》,《中国新闻周刊》,2011.1.17 p 48-49
BY 卉卉
《财政学概论经济篇》期末作业
论文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收制度 税收管理 税率
论文摘要:文章从个人所得税在制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了个人所得税问题,并构思了如何完善个人所得税的相关制度,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以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比重。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面过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收入比重偏低。个人所得税在课税模式、费用扣除、税率以及税基等方面存在缺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个人所得税组织财政收 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调节经济运行功能的充分发挥,也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结构不相适应。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分类所得税制存在弊端
分类所得税制是指将纳税人的各类所得按不同来源分类,并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规定不同税率的一种所得税征收模式。当大多数人的收入方式都比较单一且收入水平较低时,宜于采用这 种模式,但当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且收入逐步上升时,采用这种模式就难以控制税源,也难以衡量不同纳税人真正的纳税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分类所得税制缺陷越来越明显。首先,分类课税难以体现公平原则。相同收入额的纳税人会因为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型(项目)不同,或来源于同类型的收入次数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这就产生了横向不公平;不同收入的纳 税人,由于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扣除额、税率、优惠政策,出现高收入者税负轻、低收入者税负重的现象,从而产生纵向不公平。其次,分类课征造成巨大的避税空 间。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可以使一些收入来源多的高收入者利用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等办法避税,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用交税或 交较少的税,而所得来源少且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在总体上难以实现税负公平。
1.2 费用扣除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偏低,又长期没有随收入和物价提高而调整。这造成了两种与税收征管效率原则相违背的现象,①使更多的低收入的个人都在所得税征管范围之内,增 加了征管对象的数量和征管成本,影响了征管效率;②对低收入征税,妨碍了税收公平。
首先,费用扣除范围过窄,不能很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随着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负担的相关费用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我国现行个人所 得税在费用扣除标准的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纳税能力以及纳税人的住房、养老、失业和赡养人口的多少、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大小、教育子女等因素,对 净所得征税的特征表现不明显。
其次,费用扣除的确定忽略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个人维持基本生计所需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而现行税制中尚未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费用 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
1.3 税率设计有待优化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区分不同的项目,分别采用5%~45%、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和20 %的比例税率。本来同属勤劳所得的工资、薪金和劳动报酬,税收待遇却不一样,一方面违背了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给税务管理带来了不便。而且累进档次过多实际上也极易产生累 进税率的累退性。结合我国实际的薪金水平,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纳税人只适用于5%和10% 两档税率,20%以上的另六档税率形同虚设。
1.4 税基不够广泛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法对应纳税所得额采取列举具体项目的规定,难以将所有的应税项目都包含进去。另外,由于现行减免税及优惠名目太多,费用采用分次扣除,客观上造成税基缩 小。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思路
2.1 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
从税制模式上看,最能体现“量能负担”征税原则的应是综合课征制。但考虑到我国目 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和征管手段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分类综合课征制应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制的较好选择。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对某 些应税所得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对其他的应税所得分类征收,或者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 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凡全年所得额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即按规定的累进税率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并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此种征税制 度,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也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
2.2 调整费用扣除标准,实行税收指数化措施
所谓税收指数化是指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自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因通货膨胀造成的名义所得增减的影响。包含三个层面:①按税法规定原本不必缴税的纳税人,因通货膨胀导致实际起征点 的降低而被归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列 ;②通货膨胀使个人所得税的名义收入提高而产生了纳税“档次爬升”效应,纳税人在实际 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却按高税率纳税;③通货膨胀造成相邻应纳税档次之间的差值缩小, 也加重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这样尤其是对那些低收入者,由于其税负上升的幅度高于高收 入者上升的幅度,所以通货膨胀更多地损害了低收入纳税阶层的利益,使个人所得税产生逆向 再分配效果。
2.3 优化税率,合理税收负担
遵循国际惯例,将收入分为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分别申报,分别适用不同的累进税率,对后者规定较高的累进税率。调整税率级距,在尽可能扩大综合课税项目的基础上,将目前 个人所得税的两个超额累进税率合二为一,实行5%~35%级超额累进税率,综合各项所得,按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以平衡税赋。另外,为了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还可以增加一 项加成征收的措施。还应当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减少税率档次。边际税率过高,实质上形同虚设。
2.4 扩大税基
为了能有效地扩大税基,适应个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包括一切可以衡量纳税能力的收入,改变目前的正列举方式规定应纳税所得,取而代之的是反列举规 定不纳税的项目。
2.5 加强税收征管,建立以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我申报制度相结合的征管方式
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的同时,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是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比重,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功能作用的关键。建议在改分类所得税为分类综合所得税的基础上,对各类所得实行逐项扣缴,综合申报纳税的办法,以有利税务机关对税源的及时监控。纳税人多缴税,则退税;少缴税,则补税。同时加快存款实名制的实施进度,逐步实行收 入支付信用化,推动隐性收入显性化,并加快征管手段的现化建设,以促进个人所得税的有效征收。
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高收入的个人逐渐增多,过去单纯的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转向多样化、多渠道取得收入,在分配上出现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过分悬殊的问题和个人所得税流失问题。不但直接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而且严重削弱了个人所得税对社会经济的调节、稳定功能。这是当前在税收方面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个人所得税历经两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现代政府公平社会财富分配、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并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主体税种。但是,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面小,收入比重过低,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妨碍了个人所得税整体功能的有效
发挥。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主要困难及问题是:
第一、公民纳税意识差,基层征收机构认识滞后。第二、个人所得税制自身的特点直接产生弊端。第三、个人所得税和具体征收管理办法很不完善。
第四、管理方式落后,征管信息不畅通。第五、对个人的各项所得缺乏有效的控制。第六、现行模式对扣除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不合理。
此外,我国的税收征管理论相对薄弱;对个人收入调节的税制体系尚待完善,这都对个人所
得税的征收管理有一定制约作用。
二、解决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对策
面对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寻求对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个人所得税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清楚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环境和现状,立足现实,树立积极推进意识,层层深入,重点突破,制订可操作方案,确立具体的征管目标,其可分为近期和长期目标。
(一)近期目标是加大力度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堵住漏洞。就目前来看,应搞好以
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申报纳税,强化代扣代缴。二是建立并完善个人所得税专项稽查制度。三是搞好对高收入者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
四是尊重、保护纳税人的权力,优化征收机构的服务。
(二)长期目标是解决个人所得税中出现的问题。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依靠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严密、高效的税制体系和征管体系,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一支拥有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队伍,有效协调国税、地税征管,沟通内外部信息,指导税务代理;开展税务咨询业务等。二是积极推进税务代理和计算机普及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联网,保持信息畅通,达到收入--申
报--缴纳--监控--体化,实现数据、资料的共享与动态管理。
三是尽快向严管重罚的模式过渡。严管重罚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来约束纳税人的行为,减少
税收流失,以增加财政收入。
四是税务部门应建立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大型信息、数据处理中心。靠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减少个人所得税的流失。
五是完成向综合所得税制的过渡。逐步建立一个能覆盖全部个人收入的,以个人、家庭为申报主体的综合所得税叙,从税制上解决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上的不利区素。
六是建立完整的调节个人收入的税制体系。国家应在条件成事的情况下,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务,建立并完善调节个人收入的税制体系,避免所得税孤军奋战的局面。总之,由于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开征的时问比较晚,因此,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校收过窄,收入比重偏低、个人所得税还存在缺陷,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这就严重制约了个人所得税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调节经济运行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必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立科学的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制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一支强有力部征管队伍。全面而有效地对个人收入进行有效地监控,从而达到不断缩
小贫富悬殊,国家的财政不断增加的目的,为实现党中央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