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时间:2019-05-14 17:2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第一篇: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099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办理

提 案 人:王增祺 主 题 词:林业,旅游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第三次土地革命”,目前全国近80%的集体林权已明确产权、承包到户。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回良玉副总理要求继续加大攻坚力度,不断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改成果,并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林业和森林旅游,以拓展增收渠道、增强农民兴林致福能力。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相关部门就着手部署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的工作,并于1982年建立了第一处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建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规划总面积1652.5万公顷,范围遍布全国除港澳外的31个省(区、市)。统计显示,自1996年起森林公园的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高于国内旅游的同期增速。2009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33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7.5%,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1800亿元。同时,各级林业部门还建立了2011处自然保护区、200多处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和野生动物园等森林旅游景区协同发展的森林旅游开发体系。森林旅游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由于森林旅游景区绝大多数地处山区、林区,森林旅游发展与当地农村农民的发展密切相关。2007年开展的专题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产业发展20多年来,已经使2700个乡、12000个村、近2000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4654个村脱贫,直接吸纳农业人口就业数量近50万个。作为集体林改试点省的福建省,于2007年初策划推出“森林人家”品牌,扶持林农依托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在个人承包的林地上开展食宿接待服务,受到游客的热烈追捧。2007年当年,新扶持建立的120户“森林人家”接待游客28万人次,旅游收入680多万元;2008年,“森林人家”遍布福建省内各设区市,达350多户,游客接待人数达167万人次,旅游收入8700万元。森林旅游不仅极大促进了增收就业,而且使其认识到对森林景观的非消耗利用可以产生远高于林木采伐的经济收益,越来愈多的农民不仅做到了不动公益林的一木一枝,而且自觉放弃了对商品林的采伐并着手进行林相改造,提高其景观品质和生态效能。温家宝总理曾对森林旅游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是兴林富民的好办法。

森林所具有的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杀灭病菌等独特功能,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深厚的生态文化资源,使森林旅游在休闲度假、康体疗养、科普教育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符合现代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参与体验型”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当予以大力扶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然而,目前森林旅游在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森林旅游尚未被列为重点旅游产品和林业重点工作,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二是投入严重不足,对森林旅游缺乏专项投资,森林旅游景区外部交通不便、内部设施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综合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农村农民的带动效应受到极大制约。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明确将森林旅游列为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现代林业产业第三产业龙头和旅游的重点专项产品,分别纳入“十二五”的林业专项规划、旅游专项规划和现代服务业专项规划,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二、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与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共同起草并印发《关于加快森林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扎实有序推进森林旅游工作。

三、由国家发改委将各类森林旅游景区尤其是森林公园的外部道路建设和内部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规划,提高森林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其森林旅游创收能力和发展带动效应。

四、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森林人家示范点的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宣传促销,大力提升并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广福建省“森林人家”建设模式,引导和扶持发展“森林人家”专业村、专业乡(镇),使森林旅游在农民增收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将森林旅游景区尤其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资源保护、科普宣传等设施建设纳入财政投资预算,强化森林旅游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态文化的挖掘展示功能,为游客提供知性的参与体验感受,引导森林旅游景区的规范发展。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加快发展设施蔬菜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设施蔬菜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加入时间:2011/2/22点击次数:40

2------------------

○ 省农委副巡视员陈文浩

根据张宝顺书记来省农委调研时的要求,近期,省农委组成调研组,先后到宿州、滁州、合肥、芜湖及江苏南京、镇江等地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国设施蔬菜基本情况

(一)生产现状

2008年,全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6666.8万亩,产量2.47亿吨,总产值6769.71亿元,净产值5248.98亿元。设施蔬菜用22%的播种面积,创造了36.84%的产量、63.1%的产值。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10154元,比露地生产高出3~5倍,投入产出达到1:4.45。全国设施蔬菜产业呈明显的优势区域集中分布状态,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及黄淮地区,约占全国的57.2%;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约占全国的19.8%。

(二)各地发展设施蔬菜的经验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亲自过问设施农业。分管副省长经常深入基层检查指导设施农业工作,调研、解决相关问题。2009年,江苏省蔬菜播种面积2280万亩,总产量4500万吨,总产值510亿元,出口创汇5.5亿美元。其中,设施蔬菜占全省蔬菜面积的24%。辽宁省把设施农业建设纳入到全省县域经济重要内容之中,今后3年每年建设80万亩设施农业,整合12亿元财政资金进行扶持。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对年亩均纯收益高于2000元的高效设施农业实行以奖代补,每年投入省补资金达到5亿多元。2010年,该省共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0亿元,用于设施农业项目以奖代补,其中用于设施蔬菜的奖补为5亿元。南京市每年对省里补助的设施蔬菜项目,配套安排2600多万元。山西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用于设施蔬菜生产补助。辽宁省对新建的日光温室,每50亩补贴10万元,对每个新建的蔬菜育苗中心补贴100万元,另安排1350万元用于设施蔬菜小区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四川省今年安排1.2亿元支持蔬菜等设施园艺产业基地建设。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加速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南京、无锡、苏州等市也制定了发展设施农业的优惠政策。辽宁省将设施蔬菜列入农民增收7大工程,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将设施蔬菜生产中配套的自动卷帘机、小型旋耕机、太阳能杀虫灯等列入农机补贴项目。浙江省将设施蔬菜小区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山西省启动设施蔬菜建设富民工程,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000万元,对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当年新增2000亩以上的前20个县进行奖补,对新建日光温室农户贷款实行一年期贴息,省直涉农部门也调整资金投向,支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四是多部门重点推进。辽宁省、陕西省在设施蔬菜园区建设中,形成了由农业部门制定发展规划,交通部门负责园区干道与公路的连接道路建设,水利部门负责园区的水利设施建设,电力部门负责园区的配电设施建设,财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多部门共推进格局。江西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利等涉农资金共同支持设施蔬菜标准园建设。

二、我省设施蔬菜生产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76万亩,产量668万吨,产值140亿元,农民收入中有310元来自于设施蔬菜产业。一些重点地区设施蔬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额在1000元以上。我省设施蔬菜生产主要分布在沿淮淮北、江淮和沿江地区,以及城市郊区。我省设施蔬菜面积处于全国第六位(2008年统计),面积占全国的4.13%,产量占全国的2.7%,产值占全国的2.1%,平均单产2420公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亩均效益5070元,为全国平均的50%。设施蔬菜规模小、单产低、效益不高,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量少、分布散。设施蔬菜比重较低,规模不大,缺乏统筹规划,生产单元小,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布局不合理,面积小,不集中,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品牌难以形成,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二是生产设施档次低,配套差。设施蔬菜棚体建造不规范,简易设施比例大,基地内水、电、路、沟渠设施较差,不配套、不完善,排灌能力差,抵御风雪、冷害冻害等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三是单产低,相对效益差。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了解少,应用不及时,且应用转化比例小,种植技术水平较低,单产不高,农户收入不稳定。

四是生产盲目性大。市场信息指导和技术服务薄弱,生产盲目性大,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卖菜难”情况时有发生。

(三)原因分析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蔬菜具有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但资金投入量也大。大棚每亩建造成本在1万元以上,日光温室每亩建造成本更在4万元以上,高的甚至达到7~8万元。我省绝大多数农户经济基础较差,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各级财政对蔬菜产业投入较少,缺乏发展设施蔬菜的专项资金。面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生产农户贷款非常困难,设施蔬菜发

展速度受限。

二是技术服务薄弱。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较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要复杂得多,而基层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奇缺,一些县区甚至根本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农民难以得到技术指导和培训,农民的畏难思想较普遍,影响设施蔬菜的发展。如滁州市3个区原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11人,现仅剩1人从事本行业工作。庐江县30多万亩蔬菜,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仅一名蔬菜技术员。

三是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省设施蔬菜生产主要是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快,设施蔬菜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难以开展。

(四)我省发展设施蔬菜的优势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我省全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适于多种蔬菜种植。特别是在冬季设施栽培季节,我省气温、日照均比北方地区高和长。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我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在中国发展战略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江近海的区位优势。以省会合肥市为中心,以500公里为半径,周边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等大中城市散布,城乡人口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加上道路密集,交通便利,陆上车程不超过10个小时,蔬菜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三是劳动力资源充足。设施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省农村劳动力相对较充足,可以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同时,我省劳动力成本不高,设施蔬菜生产成本及价格将保持相当长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设施蔬菜的重要意义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具有节水、节地、节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的重要内容,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一是发展设施蔬菜可以保障蔬菜的常年供应。随着设施蔬菜配套生产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地消除或降低自然气候的影响,使得蔬菜的常年均衡生产供应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淡季不淡,季节价差明显缩小,满足了市场日益增长的反季节蔬菜的需求。

二是设施蔬菜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据测算,每个劳动力可经营1~1.5亩设施蔬菜生产,按全省500万亩设施蔬菜计算,仅设施蔬菜生产一项即可吸纳劳动力500~750万人。加上搭建设施、集约化育苗、集中采摘、经营运输等需要大量的人工,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发展设施蔬菜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设施蔬菜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用中小弓棚生产蔬菜每亩年收入在6000-8000元,大棚蔬菜每亩年收入在1万至2万元,日光温室每亩年收入可达3至6万元左右。亳州市有日光温室每亩年收入超5万元的典型,和县有设施蔬菜每亩年收入超10万元的典型。与种植粮食相对比,单位面积设施蔬菜的收益是粮食收益的5-10倍。南京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市蔬菜面积26.7%,产值却占到蔬菜总产值的54.05%。

四是发展设施蔬菜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设施蔬菜,可有效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装备在农业上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种子、农用薄膜、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带动棚架、卷帘机、专用肥、种苗(菌种)、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市场建设、贮藏保鲜冷库等建设,带动市场营销、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延长蔬菜产业链条,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十二五”我省设施蔬菜发展的主要目标、对策及建议

(一)主要目标

以蔬菜、食用菌等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集生产、科研、加工、出口功能于一体的设施蔬菜产品高效综合生产园区,到2015年末,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500万亩。打造一批设施瓜菜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设施蔬菜基地。到2015年,在皖北、沿淮沿江蔬菜主产区、黄山和九华山旅游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新增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220万亩以上。细化分解地区和目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推进措施,确保每年新增设施蔬菜不少于50万亩。

(二)对策措施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沿淮、淮北及皖东地区,利用冬、春季光照条件较好的优势,以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江淮之间、沿江地区,要适应气温高、阴雨天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以发展大中小棚为主。规划布局上,重点围绕华东市场周年均衡供应,实现设施蔬菜多样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多乡一业”,发展区域化块状经济产业带。

二是强化标准,科学管理。加快推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标准化设施和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加速优质、专用、抗逆、高产蔬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良种扩繁。鼓励开发、推广生物农药、新型农膜、生物肥料,以及高效施药、施肥新机械。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棚室综合环境调整技术,多样化高效益模式化栽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开发果蔬、花卉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和储藏(保鲜)技术设备,加快简便、经济、快速、高效的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开发,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围绕做大做强设施蔬菜高效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配套工程。按照科学定位、产业聚集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加快产品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省内、国内名牌产品,加强与大型国际国内商业连锁集团的贸易合作,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种殖大户、购销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牵头领办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工商资本通过租赁的方式,在规划区域内,开展规模设施蔬菜的生产经营。围绕设施蔬菜优势产品,组织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大户和技术研究、推广等部门,组建行业协会,对内搞好行业自律,对外全力开拓市场,提高设施蔬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建立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建立设施蔬菜专家组,参与制定发展规划,研发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制(修)订完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适合本地实际和市场需求的名特优新品种与特色种植模式。把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作为农技推广体系重要内容,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抓手,安排专项资金,抓好市、县(区)、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和专业大户、农民创业带头人技术培训,使主产区每村、每个协会至少有一名经过培训的设施蔬菜农民技术员。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技术下乡,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指导,建设一批示范片,以点带面,促进设施蔬菜业发展。

(三)几点建议

2010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菜篮子”工作。近期,又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要求各地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发展设施蔬菜是稳定蔬菜长效供给机制、保障蔬菜价格基本稳定的有效措施,也是促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省市财政、发展改革委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并逐年增加。加强农业专项资金整合,在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出口农产品基地、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项目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支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我省设施蔬菜产业。

二是强化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和副食品价调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确保能及时足额征收,专户规范管理,其中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要全部用于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设施蔬菜开发的比重。

三是贷款优惠。以合作经济组织或基层乡镇向银行担保,或以设施为抵押,对农户利息进行优惠。以政府财政提供农贷风险补偿金为支撑,构建由农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财政组成的联合放贷机制。对一定规模的设施蔬菜基地贷款实行财政补贴。

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将设施蔬菜小区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给予重点支持。将设施蔬菜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由政府给予保费补贴。鼓励保险公司完善设施蔬菜保险产品,积极引导菜农投保。对流转一定规模以上土地发展设施农业的,按面积给予一定的奖补。将发展设施蔬菜的小型农业机械及配套设施列入农机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

五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在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建设时,统筹考虑在各设施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建立蔬菜生产技术服务机构,配备能够适应工作需要的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经费。

第三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范文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时,飞到天边都觉得踏实,因为有你的牵挂;分手后,坐在家里都觉得失重,因为没有了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日期:2010-06-17]来源:玉林广播电视报作者:梁世喜阅读:82 次

时下,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乡村旅游产业的确是一个吸纳就业、综合性、支持性很强、涉及国民经济多个领域的“无烟”产业,又称为“朝阳产业”。但就目前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仍有一些不足和亟待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快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适应市场的需要和游客的需求,笔者认为,广西是个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要把乡村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注重特色,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一、注重特色,促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在一些地方乡村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市场化运作。注重特色,要让乡村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最大效用,就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统筹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是注重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一个旅游景区对游客吸引力的大小,往往与它的文化内涵的多少紧密相关。为增加景区文化的“厚重感”,对一些古迹进行修建是必要的,但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的大型景点的建设上,更不能把十分有限的资金用来搞那些充其量的“古董”。要让游人“品”出景区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加强对原始文化形态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对具有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风俗民情的整理与开发,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游人通过游览增加知识,陶冶情操。同时,这有利于加强民间的文化交流。二是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增长见识不是旅游的唯一目的,休闲、体会自然美等也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现代乡村旅游开发不应仅仅注重景点建设,还应注重旅游景点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将乡村旅游规模扩张与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要多探讨围绕“民俗旅游走进千家万户”这个主题,推出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和增加乡土文艺表演等活动,倡导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假日旅游休闲生活,是乡村旅游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主题,形成特色。应该从乡村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走势,确定若干旅游主题。围绕主题慎重选择开发项目,分批次、多层次进行开发建设,以突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观光文化、生态文化等旅游产品的特色,让游客从中领略到更多原始文化形态、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厚重文化氛围,让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受益。

二、规模经营,促进扩大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标准低、吃“老祖宗”或守住旧摊子原地踏步,其根源在于投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前瞻性不强、处在“接待型”或是单打独斗状态。规模经营要把乡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除了搞好高标准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外,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突破投入这个“瓶颈”。据业内人士称,目前吸纳外资、民间资本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资金比例还很低。因此,各级必须用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路去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除了实行广开门路和开放合作多渠道融资方式外,各级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搞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解决投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资金来源。这样在高标准、统一规

划的指导下,让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促使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千帆竟发的竞争发展的新格局;要遵循“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有经济实力的老板和经济能人大胆投入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在竞争发展中促进管理,冲破传统落后发展观念,克服接待型旅游观念的影响,真正把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努力向高层次旅游产业型转变,推动乡村旅游景区按照不同的旅游主题和特色来开发建设,让有经济实力的老板进行强强联合,扩大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规模,推动各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综合开发,形成充满活力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规模景点、规模宣传、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逐步形成乡村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增收途径。

三、整体推动,促进合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在一些地方部门仍然是小农意识、各自为政、“画地为牢”障碍乡村旅游业开发,其根源在于政府缺乏宏观市场管理。整体推动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各级要树立地方支持、部门配合和民间力量参与的全局意识,形成乡村旅游产业、旅游经济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度指导,采取“政府主导,协调服务,利益共享,合力发展”的工作思路,破除部门意识和小农意识,按照市场运作,进行资源开发,实行滚动发展,以旅游带开放,以开放促旅游,带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要理顺全局与局部、块块与条条的关系,坚持从大局出发,强化协调服务,合力促进发展;要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管理,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业内专家告诉我们: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乡村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它较其他产业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善与进步;没有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就没有大发展的经济依托和社会基础,它的综合效益也就难以发挥出来。另外,从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经济发达的省份来看,乡村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非常突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只有破除部门意识和小农意识,把乡村旅游产业纳入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局来谋划,才能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进而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推动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增收。

第四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百良镇太枣村位于合阳县东北部,距县城30千米,共有8个村民小组,555户,2185口人,耕地面积4680亩。具有良好的地域资源优势,海拔高度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气候条件优势优越,是发展红提球葡萄的最佳区域。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突破发展、和谐稳定”主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发展特色产业战略的要求,结合实际,精心谋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他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采取“支部+ 党员+ 农户”的方式,积极引导鼓励村党支部和党员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加收入。

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我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县、乡政府号召集中连片,规模栽植,带领群众发展红提葡萄产业,2009年秋季栽植红提葡萄200亩,2010年栽植红提葡萄300亩,2011年建日光温室设施葡萄15座,今年底再建温室设施葡萄15座,露地栽植红提葡萄300亩,辐射带动全村村民大力发展设施葡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使葡萄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村干部2010年9月27日在路井镇参加县上组织红提葡萄产业发展推进会,樊书记、陈县长做了重要指示,通过现场观摩北党村雷俊杰和车庄村景来宝的二年生嫁接红提示范

园,看到了红提葡萄是一个“稳、平、快”的好项目,具有发展潜力,了解了红提葡萄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使人振奋,深受启发,倍受鼓舞,会后村干部变心动为行动,扎实做好红提葡萄产业推进工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村两委会制定《太枣村2010——2012年千亩红提葡萄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为了果农建好园,村上提供葡萄杆,多次组织村民到行家庄、新民村、北党村参观学习,邀请县果业局王颖丹来我村开展技术讲座,面对面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确保红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去年建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示范基地,村干部埋头想事,认真干事,为果农协调土地,聘请工程队建棚,联系邮政信贷,解决果农资金缺乏问题;为设施大棚通电、通水;组织果农到渭南、大荔参观学习,全力促进红提产业发展。九月的太枣葡萄绿意正浓,串串葡萄缀满枝,处处呈现丰收景,2011年9月15日中国渭南葡萄节,我村葡萄种植能手张敏孝葡萄产品参加评比,喜获金奖,为我村葡萄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我村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匮乏是瓶颈,还需上级大力支持,想方设法联系、聘请技术专家指导,建立一支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市场营销队伍,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真正要让葡萄成为我村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五篇: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靖边县东坑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靖边县东坑镇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县城西22公里处。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有耕地24.6万亩,有水浇地19万亩,有农业人口5.2万人。全年降雨量395㎜,干旱少雨,年均无霜期121天,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无污染,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牢固树立 “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才兴镇、文化塑镇”的工作理念和“靠调整起家、蔬菜当家、科技兴家、市场发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的主要手段。2010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0.8亿元,较2005年末的3.8亿元,年均递增25%;201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7.8万吨,较2005年末的3.12万吨,年均递增8%;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94元,较2005年的3058,年均递增20%;非公有制经济经济总量较2005年的3000万元,年均递增20%,2010年全镇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达31680元,土地产出率达52520元。特别是我镇伊当湾、东胜两村已有35%的农户,户均突破10万元大关,农业劳动生产率达75400元,土地产出率达79500元。2007年以来,我镇连创全国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八项全国单产记录。以上几组数据表明,我镇“十一五”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生活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巨大变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用现代产业化发展理念引导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不只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新技术化,而是融合了生产资料、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流通、销售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已经成为一个融合一二三产,与发展现代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链条。近年来东坑镇党委政府创新思路,用工业化思路谋划现代农业,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确立了“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才兴镇、文化塑镇”的工作理念和“靠调整起家、蔬菜当家、科技兴家、市场发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

二、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硬件建设。“十一五”以来,镇党委、镇政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资金、引项目,在水利设施建设上:新打深井456眼,建成水厂15座,建成蓄水池12座,解决了3.9万人的饮水工程,新建淤地坝5座;在电力设施建设上:完成了全镇的农网改造,安装各类变压器358台,架设高压线120余公里,架设低压线115公里,解决了867户的照明用电难题,建起 了110KV变电站一处,解决了农业灌溉轮电问题;在道路交通建设上:沥青化通村道路120余公里,沙石化道路80余公里,铺设东坑镇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道路12公里,在通讯设施建设上:建起移动通讯架8座,联通通讯架3座,架设电信网络120余公里。

三、强化产业支撑,注重科技引领。首先,我们集中精力,用现代化的农牧业装备设施武装“菜、蓄、薯”三大主导产业,强化主导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积极引导土地流转,逐步形成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按照自愿、有序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1.2万亩,积极发展种植30亩水地以上,饲养30—80头(只)家畜,种养殖互助型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的小型农牧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试验示范推广的典范。2011年全镇发展棚栽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温棚0.4万亩,拱棚0.8万亩),发展夏马铃薯5万亩,秋马铃薯3万亩,发展大田蔬菜5万亩(红萝卜3万亩、大田杂菜2万亩),全镇生猪羊子存栏量达37万头(只),其中生猪存栏15万头,羊子存栏22万只,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5%以上;其次,我们通过多次组织镇、村、组干部和种植大户代表,外出考察调研,邀请外、本地养殖大户、蔬菜专业大户巡回演讲、现身说法,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第三我们注重科技服务,培训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技术保障。我们采取上聘“洋专家”、引进“土专家”、内育“小专家”的办法,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力量和科技支撑。同时,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举办了新型农民和镇村两级干部培训班,加快新型干部群众的培训步伐。五年培训干部群众6000余人次; 第四我们狠抓新品种新技术革命,加强龙头企业引进,加大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加快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政府引进企业做示范、扶助合作组织带农户、规模标准化生产连市场”的运作模式,引进了十余家种养殖公司,建起了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各一处,向农户推荐新品种、传递新技术。五年来,扶持建起合作组织30余家,发展起农民经济人500余人,通过合作组织的组织协调,构筑起了连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新桥梁。

四、提升产业化水平,狠抓市场营销。一方面我们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场、制冷保鲜库、肉联厂、包装厂,为“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贮藏、保鲜、交易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引进了蔬菜脱水、饲料加工等十二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努力把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为一支对外立体式的销售网络组织,现在全国建有10余个销售网点,特别是我镇的夏马铃薯、红萝卜、辣椒远销各大城市和东南亚等地,全方位提升了产业化水平。

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前进

(一)注重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严格实行干部管理“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干部留守机关,处理日常工作;三分之一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三分之一的干部外出学经验、跑市场、争资金、引项目,组织新农村建设。同时,成立了产业办,专门为农户提供农资、农经、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解决困扰广大农民种养殖决策难、技术难、组织资金难和产品销售难的“四难”问题。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和现代化的理念,特别是要求村支两委负责人具有现代化的产业理念来组织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为此,镇党委通过积极调研深入研究,决定将党组织与产业链相联系,创造性地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一方面将各村在外能人、企业家吸引回村担任村支两委负责人,使其用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是将各村种养殖大户发展为党员致富带头人,再将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为村支两委成员或是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业经济人。再一方面是要求每位党员致富带头人每年联系培养本村30户种养殖示范户。截至目前我镇黄家峁、伊当湾、东胜、四十里铺、小桥畔等12个现代农业重点村村支两委负责人全部是吸纳各村 在外能人、企业家担任,全镇30余名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占到了80%以上,全镇500余名农业经济人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占到了50%以上。

(三)注重配套运作,强化产业发展后劲。我们重点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定订单,通过“订单农业”,调节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入股,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真正投身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更多的实惠。

以上就是我镇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十二五”期间,我镇将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林靖边东坑示范基地建设为目标,依托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在沿青银高速东坑段打造150平方公里的现代特色农业带,形成“六个万亩基地”,即:1万亩苗木基地、2万亩吨产田玉米基地、3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四万亩棚栽果蔬基地、5万亩露天蔬菜基地、6万亩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六处万头养殖小区”,即:以合作社为依托,建成万头养牛小区一处,万头养猪小区2处,万只养羊小区3处。同时将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与与东坑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统筹规划,实行“园区+重点镇+移民工程”三位一体建设模式,通过统筹园区和重点镇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重点镇新区建设成占地6平方公里“三横五纵”的商贸区和居住区,将农业园 6 区建成占地6平方公里的“产业集群”区,将环白于山区4000——6000人移往重点镇新区和农业园区,使其转变为镇域商贸活动者和现代农业劳动者以及企业从业人员。到“十二五”末,将园区建设成西北最大的蔬菜物流营销基地、陕西最大的农副产品转化基地、陕甘宁蒙晋最著名的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基地和西北部农副产品关联产业基地”。届时东坑镇域人口将达8万人,园区、镇区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达3万人,有商业区、居住区、产业集成区,实现城乡统筹,镇村联动,经济发展,人民安居。

下载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5则范文

    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面夯实农村社区发展动力 郭家街道办事处解放社区由原解放村和徐家村合并而成,位于南芬区西北部,地域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14亩,林地面积32182......

    古北口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古北口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1.加快推进古北水镇、新村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2.开发公园管护、水管、护林等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民就业。 3.进一步完善杨......

    搞好来料加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搞好来料加工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薛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进“来料加工专业村”建设,继续对全区重点来料加工项目进行重点帮扶,近期......

    加快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全市实......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艾合买提.吐尔地 (2009年3月) 2009年3月9日——13日,由我牵头,抽调农办、新村办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到17个乡镇场重......

    发展玉米机械促进农民增收

    一号文件助农发展玉米机械促农增收 甘州区农机局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玉米 机械化生产列为重点项目实施。 玉米是甘州区第一大粮食(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40万亩,......

    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陈昌智在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强调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12日 10 版) 本报南宁10月11日电 (记者庞革平、谢建伟)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10日在广西......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