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分析
语文学科 五年级第九册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题是“园丁之歌”,由《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习作1》《练习1》组成。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全文先叙事后抒情,情真意切,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乡村教师形象。
《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古诗两首》都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习作1》写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由《师恩难忘》引开去,范文引路,写一两件事。《练习1》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本单元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语言形式——记叙文、演讲稿、古诗,以此来感受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体验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这样的安排不仅让我们从认识上了解我们的老师,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也有利于在行动中落实这一主题。同时也让学生装感知演讲稿的语言形式。同时积累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本单元生字23个,会认读二类字4个,读准多音字“正”。
2.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课文大意,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3.认识古诗语言表达的特点。会背诵两首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积累有关风的诗句。
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3.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4.能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能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读中悟,感受人物形象,并学习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6.了解演讲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特点,乐于模仿迁移运用。7.掌握现代诗歌的句式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相关诗句。8.能通过诵读和欣赏《题秋江独钓图》,进一步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9.能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学会请教别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情意:
体会师长对学生的深切期望,激发学生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体会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体验乡村田园生活,感受孩童的可爱活泼与机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3.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4.能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能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读中悟,感受人物形象,并学习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6.掌握现代诗歌的句式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相关诗句。7.能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学会请教别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 1.能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能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读中悟,感受人物形象,并学习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
《培养良好的习惯(9)》 2 1.《师恩难忘》 2 2.《陶校长的演讲》 2 3.《古诗两首》 2 《习作1》 2 《单元练习1》 2
第二篇:第一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导学案
潍城区永安路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地描写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
2、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模块三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
三、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1.通过《窃读记》一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2.通过《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学习,体会作者层层递进的假设,设问和反问,灵活鲜活的比喻等的表达效果。3.积累语言,背诵精彩段落。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写读书的故事,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学得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
【设计说明:本组课文的教学力求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二部分:整本书阅读──《城南旧事》读书交流会 第三部分:语文实践活动──我的座右铭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朗读能力有所提高,习作口语交际也有所训练,对精彩段落的积累等有所提高,但其中的不足是部分句子词语的掌握有同学不是很熟练,在教学的过程应加强训练。
第三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吴忠市东塔中心学校第三小学
【专题】:多彩的民族文化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专题,编排了五篇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故事。其中《神鸟》《冬不拉》《火把节》是精读课文,《格萨尔王的故事》《刘三姐》是略读课文。
《神鸟》这篇课文是蒙古族民间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许多国家的皇帝、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了。神鸟分别讲了狗、猫、乌鸦三个善良的小动物被错杀的故事,刻画了三个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形象,同时也告诉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
《格萨尔王的故事》选自规模宏伟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说的是格萨尔王名字叫觉如,是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他按天神的旨意从岭部落来到玉隆,消灭恶魔,杀死强盗,使那里的商人生意兴隆。有一年,岭部落遭遇连日不停的大雪,人畜很难存活。觉如答应岭部落迁移到玉隆,使岭部落的百姓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觉如也成了他们的领袖。这个故事展现出藏族人民心目中一位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英雄形象。
《冬不拉》是一篇哈萨克族民间传说,讲的是关于哈萨克族的一种民间乐器“冬不拉”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火把节》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
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刘三姐》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这五篇课文分别是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彝族、壮族的民间传说故事,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同时也会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32个字,会写38个字,掌握词语。
5、引导学生学习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展开想象,学写故事。【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32个字,会写38个字,掌握词语。
4、引导学生学习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展开想象,学写故事 【教学设计思路】
1、本册默读训练的重点,增加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这一要求。这是对学生默读技能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不同于略读和浏览。不要简单地认为读得快了就符合要求。掌握默读技能的客观标志是(1)理解;(2)速度;(3)识记,即在一定的速度下,默读一篇文章后,能够较好地复述。(4)评价。其中“理解”是默读技能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标志。所以,要求学生不要单纯求速度而影响了理解,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默读速度。课后练习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这个传说讲了格萨尔王的什么故事。”就是这样要求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以具体的指导。
2、每篇精读课文后的练习1大多安排的是朗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背诵。虽然练习安排在前,但并不意味着朗读与感悟理解完全分开进行,朗读应该贯穿在阅读过程的始终。由读得不正确到正确,不流利到流利,语气不够到有感情,是有个过程的。
第四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
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
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
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于几何体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好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五篇:第九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主题是“园丁之歌”,由《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习作1》《练习1》组成。《师恩难忘》平实的语言传递的是浓浓的师生情;《陶校长的演讲》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体现的是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所见》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习作也是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帮助、教育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安排不仅从认识上了解我们的老师、孩子,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也有利于在行动中落实这一主题。而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语言形式——记叙文、演讲稿、古诗,可以以此来感知演讲稿的语言形式,同时积累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师恩难忘》记述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3段。课文通过典型事例反映老师的教学有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刘绍棠的作品,语言清新淳朴,富有乡土气息。本文体现了作者的一贯风格,没有大肆渲染,没有大段抒情,甚至没有细致的人物描写,但是读者仍然仿佛能看到田老师可亲的形象,听到田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少许几处议论,是“我”长大后,用成人的眼光回味品评老师的教学而发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全心全意办教育,他对待学生、对待教育真可以称得上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是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齐,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另外,学习陶行知的语言,他讲解得通俗易懂,用一些问句的形式,用一些假设,有深入透彻的说理,也有浅显易懂的比方。
《古诗两首》都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的诗人贾岛。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和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 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这首诗简单易懂,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既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习作1》也是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帮助、教育自己的事情,在教师节前夕安排。《师恩难忘》引开去。
《练习1》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经过第一、第二学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所有这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名著阅读的体验,比如:《哪吒闹海》、《三顾茅庐》等。
2、进入第三学段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较多具有个性化,因此教师除了继续加强“双基”教学外,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享受阅读的愉悦。
3、进入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是指导的盲目性和单纯追求阅读数量等问题,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少教师“以本为本,固守课堂不放松”的教学观也直接制约着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要“扩大知识面”,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
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事实上,随着年段的升高,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已具有了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的心理需求。而本单元的主题学习对于处于本阶段的学生来讲,恰恰是一种方法的指导,方向的指引。它的出现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窗户。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本单元生字23个,会认读二类字4个,读准多音字“正”。
2、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课文大意。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认识古诗语言表达的特点。会背诵两首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积累有关风的诗句。
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3、能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能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读中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相关诗句。
6、能通过诵读和欣赏《题秋江独钓图》,进一步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7、能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学会请教别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情意:
1、《师恩难忘》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
2、《陶校长的演讲》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会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3、《古诗两首》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对乡村田园风格的热爱。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学会请教》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师恩难忘》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却很典型具体,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紧扣重点词句,细细研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
2、《陶校长的演讲》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语言特点,侧重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进行学法渗透。
3、《寻隐者不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所见》要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习作1》重点要引导学生由课文激活学生的素材库,并作好习作点的指导,让学生写具体细腻。
5、《诵读与欣赏》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口语交际》要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交流,学会如何请教,达成交际目的。
五、单元教学建议:
(一)以读为主
读中感悟
课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让学生读中思,读中悟。《陶校长的演讲》第二段“四问”结构类似,都是以“问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形式呈现的。不要作过多的内容分析,而应侧重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古诗两首》在初步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师恩难忘》要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初步认识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读书体会作者的情感,抓关键词,品读文字,与文字对话。
(二)倡导自主
引导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它应该体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师恩难忘》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促使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充分地阅读、思考,交流,并讨论、交流。《陶校长的演讲》可预设陶校长为什么要大家每天问这四个问题呢?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学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寻隐者不遇》可让学生分角色合作问答,活动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创设情景
平等对话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情需要,积极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组织和激发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实现与文本世界的融合。《师恩难忘》小诗与故事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从中感悟田老师的教学有方。《陶校长的演讲》让学生熟读课文,尝试演讲,体会演讲的语言特点。《寻隐者不遇》创设情景,分角色扮演,一问一答,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口语交际》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分角色扮演,在实践中学会请教。这样教学使得语文实践落实到实处,做中学,学后用。
六、单元教学流程:
《师恩难忘》
一、揭题,建立阅读期待
二、初读,感知课文大意
三、研读,探究难忘师恩
四、升华,激发尊师情感 《陶校长的演讲》
一、质疑,自主提问
二、初读,寻求答案
三、细读,感悟内容
四、总结,体会文体 《寻隐者不遇》
一、读题解题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句
四、理解诗意
五、合作交流
六、体会情感 《所见》
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再读,理解句意
三、细读,想象意境
四、研读,体会情感
五、背诵,读中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