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2
一、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再认识„„„„„„„„„„„„„„„„ 2
(一)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 2
(二)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 2
(三)用人单位招聘制度的变化„„„„„„„„„„„„„„„„„„„„ 2(四)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2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3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4
三、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 6
(一)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6
(二)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7
(三)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提供有效供给„„„„„„ 7
(四)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7
(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8
(六)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 8
四、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9
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10
(一)深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就业观 „„ 10
(二)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 10
(三)完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影响大学就业的因素很多,在社会因素中来自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都影响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完善就业市场,改革教育体制,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育体制;就业市场
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再认识
(一)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
按我国目前的情况,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可见我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大学生“就业优先”的思想,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减轻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宽松、公平的环境。
(二)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
外语专业的、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经济类的、管理类和财会类的学生将继续抢手;随着IT业的逐渐复苏,社会对 计算 机类、电子 类专业的学生会有更高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可能比较乐观;中文专业学生适应面广,有一定的功底,社会提供了许多岗位:记者、秘书、管理等,都适合他们去做;社会 科学 等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就业不太乐观等。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但是社会对不同的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都可以找到工作。
(三)用人单位招聘制度的变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民营企业有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然将进一步增加。这就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将目光放在大公司、大企业上,还要适应形式要求,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1、政府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
2、高校方面。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人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数量、设置专业,适应四年后的就业工作。但目前许多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隶属两个不同的部门,这很不利目前就业工作的市场化,极易造成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盲目招生,而急需要的专业招生规模不大,这就为大学生毕业时可能失业埋下了隐患。
3、用人单位方面。第一,用人单位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有些用人单位盲 3
目追求高学历,在各高校举办的多场招聘会上,有的单位员工自身不足百人、年销售额不足50万的中小型企业也提出非硕士不用的要求;有的很少涉及涉外业务的用人单位也提出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全国英语六级证书;与全国大多数企业的情况一样,有很多企业对应聘的学生提出必须要有工作经验等的要求。第二,“双向选择”过分倾斜用人单位自主权。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家垂直管理的金融、邮电、税务、电力等部门,在工资、住房、奖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大大高于当地水平。因此这些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倍受青睐,出现几百名大学生应聘一个职位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用人单位择才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而愈演愈烈,现在有的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已出现变相的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眼前高收入、高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目标,拒收毕业生,这就造成未来新~轮的人才断层现象。
4、地域方面。地理不平衡性。中国 地域宽广、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决定着我国就业形势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有一定的差异。
5、市场管理体制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体制有待于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一个改革性的大飞跃,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各种刺激。“双向选择”从不利因素上讲,给那些拉关系走后门的人开了“绿灯”,解决了工作问题。“择优分配”在“双向选择”中难以有效实行。虽然学校通过评选优秀毕业生或提供信息,主动推荐等做了一些工作,也能体现到部分毕业生,而那些通过关系到好单位的毕业生无须与其他学生竞争,这样就造成毕业生素质好差与用人单位好差及需要脱节。
6、结构方面。结构性矛盾突出。庞大的就业力量,客观上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大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速度,供需矛盾突出。
7、环境因素。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放松。家长、教师、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都是非常广泛和深刻。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容易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而对子女的道德品质培养、心理辅导、劳动教育等有所忽视,这些弊端影响学生在择业上,贪图安逸,讲究功利实惠;学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敢严格管 理学 生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使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政治 方向模糊,把文凭和学位当作换取名誉、享受地位的条件,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不满。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1、观念因素。在当前大学生的心目中,就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在择业时出现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多数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不能认同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的就业,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就业观。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回报期望过高、就业盲目性大。有的学生还无法接受就业制度的改革,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使自己陷于不战自败的困境中;有的学生在获取职业信息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上不强,常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等。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因为扩招、下岗工人多而再就业等多方面原因带来工资标准降低,进入大城市、大企业的要求更高、机会更小等就业行情,因而在就业中没有目的性,不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浪费了就业机会。
2、心理因素。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导致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第一,焦虑与矛盾的情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 5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焦虑矛盾的心情,他们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意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胸怀大志又不愿正视现实;重事业重才智又在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既崇尚个人奋斗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第二,自傲与自卑的情绪。有的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择业中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塌实的印象。相反有一些大学生因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勇气,悲观失望,抑郁成疾,不思进取,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第三,依赖与等待的情绪。有些大学毕业生等靠思想严重,缺乏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3、职业规划因素。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很少有大学生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能力、个人特长、兴趣、学习、工作方式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等,依次做出决定和计划。
4、实践因素。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依然居主导地位。学校培养高分低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许多高校依然存在。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自觉意识不浓,条件不完善、渠道不通畅。
5、礼仪因素。部分大学生文明礼貌欠缺,不注重细节。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评判好与坏、对与错,在生活中表现得自私、封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与大家不能很好的合作。但是,现今的用人单位几乎都特别注重团队合作,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机会。
三、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
(一)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长明显 6
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 经济 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 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
(三)构建 科学 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提供有效供给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暴露出了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高校学科建设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运行 规律,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 了大学生就业。
改革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构建与 时代 发展、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
(四)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自己多一点,考虑别人少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使正常,大学生要向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将来能真正满怀希望的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要一环。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由于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资本的作用大于人力资本的作用的现象,不但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滋生腐败,也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长久之计。
(六)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直接为大学生择业提供长期服务的机构很少,大学毕业生流动渠道不畅,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最优化的配置。因此,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那问题的有力保障。
1、建立以公益性为主的社会服务机制,如建立毕业生信息共享 网络,健全信息化就业工作系统,健全社会化的就业中介组织。
2、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改革就业机制,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和 法律 法规。如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专业职称评聘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等,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到非公有经济领域寻求就业机会。
四、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建立和完善就业领域中的各种法律规范,规范和制约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防止其用人自主权无限制的扩大,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统一全社会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建立与劳动者工作所在单位、地区以及劳动者身份无关的养老、医疗、事业等个人帐户制度,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为大学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2、改革教育体制。高校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让高校进入市场,促使高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既要考虑当前的社会需要,也要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专业格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在专业教育中,要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淡化专业方向,不断研究和追踪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新发展,提供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基础课程,增加课程的弹性,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而推动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解决专业课程过于讲求学科自身结构的问题。
3、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勇于自主创业。调整择业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冲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应当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主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的需要,自觉端正并强化健全的利益观。抛弃职业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树立竞争意识,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符合型人才。
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高校毕业生毕业分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望与发展。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高校的教育和指导也应该是广泛的,将就业指导和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为毕业生传递信息,起到“媒介”作用,更重要的要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补充自己,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深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就业观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毕业分配政策的内涵。强调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并不意味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政策界定了择业的目标和出发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高校应以理想信念 教育 为核心,加强国情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坚定树立 科学 的、务实的事业观和奋斗观。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教育毕业生摆正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要有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现实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因此,学校要让大学生清楚:市场 经济 的需要和 发展 的趋势只能使竞争越趋普遍和激烈,优胜劣汰,谁也回避不了,必须使个人适应这个要求。市场经济中,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适应性强,需求量大,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要以这些人才的标准加强学习和锻炼,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完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1、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教育毕业生对自己认知,对社会认知,对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市场需求等应有全面的了解;学校要帮助毕业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心理承受力、合适的职业类型等,逾越自己条件或对自己缺乏信心都会使择业失败。
2、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学校和社会通过 网络、电话、邮寄等多种沟通方式相结合,使信息畅通无阻,保证大学生以很快的速度得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4、要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实现各种就业渠道相互贯通、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见习、实行、参观考察、提供模拟招聘会和面试机会。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时时注意把自己打造成适合社会的合格成员。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个人的成功并不断发展完善。
结论
随着我国 经济 的高速 发展,社会 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 教育 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 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更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匹配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 分析,找出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参考文献 :
[1]张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若干思考[J].教育 艺术,1996,(4).[2]郭建峰,刘启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J].中国 青年研究,2005,(8).[3]高晓琴.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和方法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4]王宏卫.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12
第二篇: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一)、学生就业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生就业市场有4项基本职能:
(1)依法组织市场,根据法律和市场规范运作;
(2)维护进入市场的供需双方合法权益,使双方在市场中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保证公开公正地进行双向选择;
(3)监督运作过程和达成协议的合理合法性;
(4)在双方出现争议时,依法据理进行调节。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作要遵循供需双方在市场中独立自主进行就业洽谈,实行公平竞争和公开协商的原则,即“自主、竞争、公开”的原则。其中公开协商是前提,它要求就业岗位公开化,凡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都可以参与竞争,自主地与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洽谈。竞争是市场具有活力的表现,也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为了保证公开竞争,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和公开协商。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结果是就业协议书。确保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运作的关键。就业协议书最终需要得到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如省教委)的批准,这是为了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行政手段。尤其在当前社会人事、户籍等制度没有配套进行改革时,需要用行政手段保证就业协议的执行,以维护市场运作的结果。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有6种类型:
(1)各高等学校的校内大学生就业市场;
(2)校际联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3)省、市、区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设立的地方大学生就业市场;(4)中央部门所属院校的行业大学生就业市场;
(5)各大经济区的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
(6)教育部设立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一种高级人才市场,具有与一般劳动力市场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专门性,即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一种专门的人才市场。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相比,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就业率是比较高的。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相比,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就业率是比较高的。(2)初次性,即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初次就
业市场。大学毕业生是学成初次就业,缺乏就业经验,而就业的愿望又比较迫切,对就业的期望值一般都比较高,理想与现实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3)时限性,即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譬如,我国大学生一般是在每年七月毕业,因此,此前数月便是毕业生就业市场最繁忙的时期,在此期间要让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任务十分艰巨。(4)群体性,全国每年有近百万名高校毕业生第一次进入社会就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以,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精心组织安排,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在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其现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需求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长”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
(1)学科专业之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师范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社会需求时有波动。(2)学历之间: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出现了对人才结构、学历层次“重心”上移。在毕业生就业中,形成了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而专科生、高职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提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考虑考虑、专科生免谈”。这就形成了一方面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大战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低层次、低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却较为困难,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3)地区之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呈现出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有所回升。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求明显不足。(4)院校之间: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呈现出优势,社会需求增长,其就业率也较高;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弱。(5)用人单位之间:作为传统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毕业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例如国务院部委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 1996年为34.3%,1998年为29.3%,,2000年为26.5%,2001年为22.0%。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受大量毕业生。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需求数量却连年增加。
2.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
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也更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综合素质不同而就业差别较大的现象。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青睐,他们就业面宽,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者因受到嫌弃而过剩,出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现象。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1)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从多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政治思想素质好、品德高尚的毕业生。例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共产党员及诚实守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和责任感已是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用人单位特别欢迎事业心强、眼光远大、心胸开阔、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对那些最大的追求是实现个人价值,或刚到就业单位稍不顺心就“跳槽”者则表示极大的不满。(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时,家长、师长包得过多,其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因而,许多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那些缺乏吃苦精神,“骄”“娇”习气十足,想坐享其成的人是不受欢迎的。(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就业市场上,学习成绩优良,知识面宽,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及其以上等级证书已是许多用人单位和一些城市接收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更多的高层次单位要求学生外语六级以上。(5)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历。例如,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之所以“走俏”,就是因为他们大多适应能力强,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学生在校期间有论文、作品、著作发表者之所以很“抢手”,也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成果”证明了其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6)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考察了解毕业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那些集体观念淡漠,自以为是,很难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欢迎的。(7)身心健康者。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如果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条件不错,但若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者体弱多病,甚至未工作先要治病,用人单位也是不愿意接收的。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身体健康检查等,就是对身心素质要求的体现。
3、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受毕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因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压力增大。尤其是当前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热门”岗位,求职毕业生多,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除毕业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外,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毕业生顺利就业,在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就业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按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招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施宽口径培养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另外,学校还建立就业“基地”,建立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的“重心”下移,从一入学的新生开始,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资料,促使学生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在就业
工作方式上实行“四化”,即态度上主动化,时间上经常化,力量上全员化,手段上信息化。作为用人单位,也在加大宣传自己的力度,树立企业形象,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待遇。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用人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拔到优秀的毕业生,已不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聘会,而是采用各种方法与学生接触,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物色合适人选。
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尽管社会上已形成了各类人才市场,但由于市场规模大,缺乏严格的市场规则,或由于针对性不强,而使就业签约率不高。相比之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常年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供需双方专业较对口,学校的中介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等,这样就使得学校的就业市场签约率较高,市场的效益发挥较好,因其高效、可靠、真实、规范而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高校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校,并已对学校举办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依赖性。这标志着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5、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
(1)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并为毕
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指导和服务。据统计,已就业的大学生中,80%是通过学校来落实就业单位的。目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正在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即通过就业指导的专门化、专家化来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2)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得以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择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3)毕业生就业市场正从传统的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就业指导的手段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迈进。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毕业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4)就业关系合同化。即无论企业、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只要录用毕业生,都必须签订就业协议,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贾燕群
人文系09学前2班
第三篇: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挑战,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女大学生,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原因,在就业机会、就业薪酬、就业的权益、各种社会保障方面比起男生明显有不平等的现象。文章在分析了当今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并阐述了促进就业的几个对策。
一、当代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受到性别歧视,就业不平等;
2.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高不成低不就;
3.高等学校扩招,供过于求;
4.就业层次和录用工资偏低;
5.就业门槛过高,人才分配不尽合理;
6.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束缚;
2.对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3.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
4.性别歧视,社会偏见;
5.就业形势严峻。
三、对促进就业的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2.树立现代社会性别观念,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舆论环境;
3.完善法侓体系,细化法规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4.高校应开展多方位教育,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女生的就业竞争力;
5.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明确自身的就业价值。
罗乃裕
2011年11月22日
第四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A 男 B 女
2、您的毕业时间A 2007 B 2008 C 2009 D 20103、您是否已经参加工作?A是 B正在准备 C 没有
4、您认为,在就业时有没有性别歧视? A 有 B 没有 C 不清楚
5、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A 形势严峻 B 形势正常 C 形势较好 D 不了解
6、您认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是否更大?A 是 B 一般 C 不会 D 不清楚
7、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来讲是否重要?A 重要 B 一般 C 不重要
8、大学学习的知识对您顺利就业是否有帮助?A 有 B 没有感觉 C 没有
9、您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A 求职 B 考研 C 出国 D 创业 E 求职考研两手准备 F 其他
10、如果选择暂时不就业的计划,您认为是否会更容易就业? A 会 B 不清楚 C 不会
11、您对求职渠道的选择?
A 人才网站 B 校园招聘网 C 社会招聘会 D 老师、亲戚朋友 E 媒体
12、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A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B 沟通协调能力 C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 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E 专业知识和技能 F 其他
13、请问您将通过何种方式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
A 招聘会现场 B 寄发自荐材料 C 在就业网站发布就业资料 D 通过熟人介绍
14、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A 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 B 先就业,后择业 C 不就业,继续深造 D 自主创业
15、您欲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限选两个)
A 国有企业 B 民营企业 C 外资企业 D 合并企业 E 政府部门 F 自主创业
16、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A 学习成绩 B 专业技能 C 实习经历 D 考试证书/技能证书 E 良好的求职心态
17、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 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
B 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能力
C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
D 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
E 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F 大学教育模式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18、您最希望自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得到什么?(限选两项)
A 企业的从业经验 B 良好的专业技术 C 先进的管理模式 D 前沿知识信息 E 广泛的人际关系 F 团队合作技巧 G 良好的薪酬福利 H 自我价值的实现 I 稳定的工作岗位
19、您认为您能接受的工资是?
A 1000-1500 B 1500-2000 C 2000-2500 D 2500-3000 E 3000以上
20、如果遇到不满意的工作环境,您会?A 重新寻找 B 脚踏实地干下去 C 人云亦云
谢谢你的关注和认真填写
第五篇: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写写帮整理)
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学院:商学院班级:会计086班学号:27号姓名:李勤妍 身为一个大三的学生,就业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快的事情了。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之一,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虽然,对于就业,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我们需要也必须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充分的了解。
大学生就业率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的问题,二是大学生问题。
中国社会向来有重学历重文凭的传统,许多人对于职业资格证书还谈不上什么深刻认识,一些学生和其他求职者还没有形成起码的职业准入观念。当大多数人拥有了学历后,其差别就是博士、硕士与本科及其各自专业不同。而市场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一个人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能不能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能否适应新的岗位,就成为随之而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职业及岗位合适人才,需要员工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从社会角度来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用人单位,高校和政府这三个方面出发。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对于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
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再次,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
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要学会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学会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学会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学会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学会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学会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
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职业选择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改善自己的心理能力是最重要的,大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有一个良好的起点。还要努力学习最受雇主欢迎的九种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技能;培训技能;理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外语交际能力;商业管理能力。更要学好我们的每一门课程,知识就是财富,没有这些基础,面对再好的就业岗位,也无法胜任。最后,要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纸上谈兵是无济于事的,要在实践中前进,在实践中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