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时间:2019-05-14 18:1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第一篇: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

及对策探讨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学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2016年3月3日 【内容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大事。当前,我国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特点的新常态经济,面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双双出现下降,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与城市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构成了中国就业的严峻形势,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我国目前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实际是阻碍就业结构转型和就业容量的扩大,只有调整发展道路,修改制度和出台政策,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就业不足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对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就业制度及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作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就业问题、就业制度、对策

目录

一、我国就业的总体状况.....................................................................................5

(一)人口与劳动力............................................................................................5

(二)就业总量....................................................................................................6

(三)就业结构....................................................................................................6

(四)就业率........................................................................................................6

(五)居民收入....................................................................................................6

二、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7

(一)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大规模转移........................................................7

(二)随着互联网发展,隐性就业人员逐渐涌现............................................8

(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9

(四)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就业形势严峻..............................................................................................................................10

三、我国的就业制度..........................................................................................10

(一)我国的户籍制度......................................................................................10

(二)企业工会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10

(三)劳动法有待完善.....................................................................................11

(四)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11

四、当前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1

(一)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影响.........................................................................11

(二)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影响.........................................................................12

(三)经济机构调整的影响..............................................................................12

(四)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12

(五)制度性因素的影响..................................................................................13

五、解决就业问题的几点对策...........................................................................13

(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13

(二)创业与就业相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13

(三)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13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4

(五)完善就业数据统计制度,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14 参考文献.............................................................................................................15

正文

一、我国就业的总体状况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5年就业形势是总体稳定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6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为什么就业形势能够保持整体稳定?主要有四个理由:一是经济增长带动就业。二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新形态,对稳增长、促就业作用显著。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尤其是金融服务、互联网产业更成为新增就业的主力军。四是劳动力供给逐年递减。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一)人口与劳动力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从受教育程度看,未上学5.63万人,小学27.49万人,初中42.0

万人,高中17.48万人,大专及以上12.07万人,初中以上人占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57%,大专及以上人占12%。

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

(二)就业总量

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占50.88%,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乡村37943万人,占49.12%。2010-2014年,共增加就业人数1148万人,平均每年新增287万人。

(三)就业结构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2010-201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34.6%提高到40.6%,从业人员达到31364万人;第二产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9.7%,从业人员达到23099万人;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36.7%下降到29.5%,从业人员为22790万人。从城乡结构来看,2010-2014年,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54.42%下降到49.12%。从不同经济成分就业结构看,2010-2014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减少204.1万人,为6312.3万人;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增加6328.3万人,为16866.7万人;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四)就业率

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城镇失业率的急剧上升。

2010年,中国政府确定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为新增就业900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201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为全年目标1000万人的13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0万人。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与2010年基本持平。

(五)居民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10-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109.4元增长到29381元,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919元增长到9892元,增长67%。

二、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大规模转移

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和农业人口过多是我国长期面对的问题。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共同趋势。中国自然也不是例外。长期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民不断地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在所有农村劳动力中有1/3是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自发流动到城市或其他地区的市场转移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上既遵循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来讲,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呈现出以下特点:1.劳动力转移增速快、规模大;

2、年龄构成轻:

3、文化素质增强;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流向主要由落后地区向“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

5、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6、多数农村转移劳动力具有兼业性;

7、组织性增强;

8、区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具有无序性、盲目性。由于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不畅通,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无序性和盲目性,到最后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农民分散外出务工,在外地就业也得不到保障。2.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剩余劳动力就业面窄。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与“劳动技能较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3.打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农民工侵权事件常有发生,这都是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一种侵 害。4.农民外出务工时子女教育受到影响。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和学习上单一,无法适应发展的社会,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堪忧。5.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部分人员工作不稳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往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一些苦、累、脏、危险的工作,而且工作时间超出正常上班时间,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工作量大,有时没工作,工作的不稳定性致使收入得不到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发展已具备很多有利因素,但依然存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等问题,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能够改变农村与城市居民在数量上的比例,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逐步向市民转化,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实现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随着互联网发展,隐性就业人员逐渐涌现

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人群对就业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他们不再一味涌向企事业单位,更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开网店、做自由撰稿人、全职家教等非传统的就业方式层出不穷,“隐性就业”人群也随之悄然升起。

隐性就业一般是指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渠道获取固定职业的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就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市场多样性为隐性就业提供土壤。选择这种方式的人们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没有和同龄人一样得到一份固定的劳动合同,他们通过拆分时间,打几份零工,可以得到不错的收入。但因为隐性就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等因素而新兴的一个现象,所以隐性就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社会保障等问题,都还处于模糊甚至无序的状态。主要体现在:

1、隐性就业人员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由于隐性就业具有难以成立劳动关系、受民法调整的特征,当就业人员受到违约、侵权时,本由劳动关系中的用人单位承担劳动风险责任,而在民事关系中的责任一方是自然人个体,则无能力来承担法律规定的应尽义务。

2、隐性就业人员无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一部分年轻人还没有意识到参加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加入到任何社会保障体制中来,一旦发生生育或遭受意外伤害等特殊情况,无能力来维系正常工作状态时,就会陷入窘迫的、无保障的生活状态中。

3、隐性就业人员档案无处安家。隐性就业的大学生由于毕业时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固定的劳动关系,无单位接收其档案等材料,往 往导致档案流失,而这势必会影响享受相关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等服务和正常的工作调动。

4、隐性就业人员心理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不高。隐性就业人员在工作和收入方面的隐蔽性、流动性、盲目性、间断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在很多家长眼中被认为是游手好闲或者说是“不务正业”,给隐性就业人员造成很大的心里压力,也让更多“准隐性就业者”望而却步。

(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是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2015年上半年,20-24岁大专以上文化人员(主要为近年毕业大学生)的失业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走势,到6月份已降至7.74%,比1月份下降了1.17个百分点,比2014年同期也下降了0.7个百分点。虽然大学生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仍高于总体失业率2个多百分点。从7月起,新毕业的学生将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部分人的失业率将会转降为升。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不完全按照求职者的才干来招聘员工,不仅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的竞争,而且加剧了就业难的状况。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第二,求职者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长大后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第三,中国的制造业还大规模地停留在低端产品上,低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缺少经济环节,不需要中高级人才,也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最后,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在教育观念上,只去培养大学生,不培养技术型的工人,让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做脑力劳动,而不是去做体力劳动。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和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近几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同时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为了子女教育需要承 担高额的投资成本,而当大学教育投资如果不能获得合适的预期回报时,大学生本人和其家庭就会面临经济和心里的双重压力。如果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数规模持续增大,那么这种影响将可能大到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这部分人的就业情况,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四)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就业形势严峻 以东北地区为例,2015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滑较为明显,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也比较严重。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在7%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左右。这固然与人们的就业观念有关,更与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偏重于资源型、装备制造型有关。华北也有一些省会城市,要么经济结构偏重于资源型,要么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其失业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左右。例如,山东省是我国对日及对韩贸易的主要省份,受到韩国及日本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山东省内许多企业面临出口订单减少,出口贸易量下滑的情况,由此导致企业开工率不足,利润下滑甚至裁员等现象的出现。

三、我国的就业制度

(一)我国的户籍制度

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对公民身份的一种不公平的等级界定,带有一定的歧视性,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初始条件方面的不公平,尤其对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民工的影响巨大。户籍制度是我国社会管理制度的基石之一,是一个制度群,除了管理人口和户口登记、迁移的职能外,还与相关的福利政策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我国户籍制度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主要表现在教育、补贴、劳保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教育和失业保障等各方面的权利和待遇存在着极大差别,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这十分不利于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

(二)企业工会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工会制度发展不健全,不能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职工是维权的对象,工会是维 权的主体。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不断涌现,劳资关系呈现复杂多样的态势,利益矛盾逐渐显现,工会未能随之发展,维权工作不到位。但从某种的意义上来说,工会组织形同虚设,它往往扮演着为企业谋求利益的解释者或游说者,它无法保证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因此完善工会制度,加强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建设,是社会、企业迫切需要做的事。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他们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迫切需要工会组织维护他们的利益。工会应当密切关注劳动就业局势,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并在劳动就业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相关主张。

(三)劳动法有待完善

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以来,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维护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劳动法在适用范围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保护过度和对雇用关系的从业人员保护不足,因此不断完善《劳动法》是迫在眉睫的事,只有《劳动法》完善了,才能更好的保护全体劳动者以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四)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劳动力需求日益扩大和劳动者维权意识日益提高的同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滋生。为了解决劳动争议,我国于2007年、2008年相继颁布《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这两部法律得到较好的贯彻和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仍然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影响着制度的有效实行。如程序设置不合理、仲裁组织地位不明确且权限过小、监督制度不完善、救济制度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运行和劳动争议的解决。

四、当前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影响

我们知道,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的过程。我国就业问题的核 心就在于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的劳动力人口过剩。中国是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来为占世界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因此,中国有一部分劳动力人口处于失业状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一种事实。即使中国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由于我国老龄化程度地区差异较大的特点,加之不同地区劳动力的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数量庞大的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总体上供大于求。

(二)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影响

劳动力就业主要受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限制,一般而言,劳动力就业能力强,就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反之,就比较难,甚至处于失业状态。所以说劳动力就业能力是影响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其重要表现在普遍的受教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专业技能低两个方面。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大量需要从农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通低,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10万年薪都招不到高级技工”的“技能荒”现象就不为奇怪了。因此,降低教育成本,延长青年受教育的年限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关键,同时,延长劳动力受继续教育的年限是改善劳动力专业技能状况的唯实之举。

(三)经济机构调整的影响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具体而言,首先,产业结构调整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尤其是非熟练劳动力被动地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必然使不适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其次,所有制结构调整使就业岗位从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转移。这样,由于就业观念等原因,有一些劳动力人口必然处于失业状态。再次,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加快转变,这样必然使一些不能适应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求的、原本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员处于失业状态。

(四)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这样使得在社会总投资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资本总 额给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也不会大幅度增加,反而会大幅度地减少,就必然出现“资本排斥劳动力”现象,失业人数增加也将不可避免。从长远看,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将会促进就业增长,但是,科学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有一个时滞期问题。

(五)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中国就业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也不能被忽视。其中,主要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里做一点简要分析。第一,就业制度,许多地方性政策法规使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半封闭状态,严重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第二,教育制度。中国虽然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由于城乡之间教育投入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态势,最终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呈现出非均衡性。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基本上是一种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而大量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五、解决就业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分布决定劳动力就业结构分布,产业的兴衰和发展方向引导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转移和流动。因此我们目前的对策是: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二)创业与就业相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整体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使之成为促进就业的新路径。首先,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放松创办企业、开展创业的政策要求;其次,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再次,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激发社会各界的创业热情,通过创业创造就业岗位。

(三)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1、要切实落实近期已出台的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 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既能够及时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又能够正确引导求职者实现就业。

2、顺应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需求,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增强其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针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应尽快建立从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保障制度的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做好养老、改进医疗保障服务,努力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做到老有所养,病有地方可医。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作用,鼓励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尽快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

(五)完善就业数据统计制度,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就业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就业渠道也更加多样化,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就业数据统计制度,多手段全方位监测就业相关指标变化,以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及就业决策服务。

1、要改革现有的就业统计制度,让就业统计覆盖最广泛的人群,减少采用传统工商注册登记企业统计就业人数而造成的遗漏、重复统计的现象。

2、要在现有的关于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和职工薪资统计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系统的就业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3、要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实时把握就业动态。

就业问题是我国一个现实性难题,也是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前社会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建设和措施来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政策,而且需要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参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业难题会慢慢改善。【参考文献】

[1] 陈彬.2015年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与就业统计的完善[J].发展研究,2015,(8).[2] 韩巍.浅析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及挑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9-19(3).[3] 任紫.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创业政策效应明显[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11-7(3).[4] 戎梅,白联石.户籍歧视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3).[5] 周琼英.浅谈隐性就业人员的隐优和权益保障[J].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2015,(11).[6] 宋士云,许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就业政策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5,(4).[7] 刘凌晨.新常态经济视角下的收入差距与大学生就业[J].未来与发展,2015,(264).[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 [DB/OL].http://,2015.

第二篇: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民工荒”问题凸现。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当前的就业问题和制度进行初步分析和对策探讨。

关键词: 就业;就业政策;自主创业;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特征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1 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 一方面,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现象也加剧了就业难的状况。有用人单位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等都列入招聘条件,甚至把应聘者的身高、长相、气质及家庭背景都列入选择条件。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和单位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求职者的才干来招聘员工,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的竞争。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

因为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其实大多数家庭的背景还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

1.2 低端制造业成就了现有的就业模式 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处于底层地位,在世界经济运作中仅仅是粗放型的基础生产,缺少了很多经济环节。这是针对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还大规模地停留在低端产品上的现象而言的。低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缺少经济环节,不需要中高级人才,也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就成了低端产品制造的主力军,充其量他们大都以临时工的身份工作,同工不能同酬,付出和收益不能成正比,农民工作为劳动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他们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只要工资待遇稍微好点的单位出现,就会大批跳槽,他们顾及的是眼前利益,用工荒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民工荒”更凸现的是,有一技之长的生产性人员供不应求。有调查显示,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短缺情况比较严重。而城镇失业人员普遍年龄比较大、技能单一,再就业比较困难。同时,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业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新的失业。

1.3 自主创业举步维艰 现在很多人提倡自主创业,然而创业并非很容易。很多人创业都是从中小型企业开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出台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中小型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而目前在很多地方这些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现在存在的一些高税负和乱收费的现象,阻碍了很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他们多数经营的都是小成本的生意,利润小,各种的税负、收费和罚款,使得他们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在这些中小企业创办的时候,需要打通多方的关系,交纳各种费用。长此以往,很多微型企业、中小企业都会因为生存不下去而倒闭。

1.4 教育观念必须和社会需要形成一致 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义,仍旧是“精英”人才,应该从事所谓“精英”岗位。有评论指出,我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在教育观念上,只去培养大学生,不培养技术型的工人,让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做脑力劳动,而不是去做体力劳动。这造成整个社会观念出现了问题。如果想让大学生做出观念上的转变,社会就必须先做出转变,高校教育与此分不开的。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和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作经历。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

如果从高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本身素质不高,又不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符合,在就业上就会出现问题。眼高手低,心比天高,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就业难是事实,但并不等于无业可就。

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社会体制的建立与健全,从现在就开始,不能把问题越积越多,否则长此以往,就业问题不仅不会得到解决,还会有加重的可能。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做到以人为本,考虑求职者的实际需求,给人们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对就业问题与就业制度的对策

毕业生就业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不是孤立于社会制度系统之外的,其运行必然受到其他制度的影响。如政府的公务员制度、编制制度、企业的用工制度等。所以,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切不可单纯认为是学校的事或者学生的事,它涉及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2.1 完善就业制度的市场基础 社会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就业服务力度,以提高就业率,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从用人制度来看,国家的用人制度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人才制度,否则将会产生制度基础的缺失或衔接缺位,形成个人收益与组织收益的长期矛盾,为部分人“搭便车”、“拉关系、走后门”提供可能,从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政府是制度行动和进行变革的首要力量,因此,国家要加快人事制度(用人制度)改革,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成为就业行为的主体,减少中间环节,强化监督,提高制度效率。

2.2 加快立法,完善制度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就业需要法制来维护。虽然我国陆续制定了一些《劳动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对于当前的就业问题并没有起到有效的约束。虽然在《劳动法》中,有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和工作在招工的时候,会对性别、年龄、身高、长相、气质等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需要我们加快立法进程,完善制度环境,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显得尤为迫切。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应有所创新,建立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社会机制。

但大多数失业者文化水平低、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或对自身职业能力缺乏了解,或心理脆弱等,低层次的服务无法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而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贫困人口相对较多,他们迫切的求职需求难以满足,导致穷富差距不断拉大。

就业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不是孤立于社会制度系统之外的,其运行必然受到其他制度的影响。所以,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减少“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现象的发生。我们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时,应充分认识就业市场的特殊性,把握各级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及其毕业生等多方之间的特殊关系,只有多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全新的就业系统和就业机制。

第三篇: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1提纲:•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初探就业对策。

2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而写的,它主要写的是现今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找准就业方向,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最佳的岗位上作出最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对策

3课题内容: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

09年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

剩下的就是失业人数了。

当然,这个数字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从08年经济衰退的趋势来看,前景确实很悲观。

但是08年底中国经济又有了复苏的迹象,所以09年6,7月份的时候会怎样还不好说。有可能更糟糕,也有可能会好转。

此外,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到08年的失业人数。毕竟2000年的金融海啸,已经让很多人失业了,加上08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这些人都要同09年应届毕业生去抢夺那数量不多的工作岗位。

所以简单来说,09年失业的人倒不一定很多,待业的肯定相当多。至于失业率,政府从来就没有官方公布过任何准确的数字出来。。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和非法劳工的存在,中国实际失业/待业人数是相当多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对策

由于现今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所以说09年大学生就业将相当困难。但是在这相对于前几年较为紧张的就业环境中,机遇也是存在的。例如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大学生村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并不只有工作这一条路。像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还可以去进行再造,这样就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在我认为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也就是说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第四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只有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论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稳定还是从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学校及学生主动应对的大学生就业立体网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行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正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有人认为是政府制度与体制的缺失引起的;有入认为是毕业生和家长的心态所致;有人认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出了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行等。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但是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了由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这无论从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来看,还是从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来看,都是一项战略性和历史性成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容乐观。是不是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太多了呢?据教育部今年4月发布的资料,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弄清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认知环境下,对读书改变个人命运的偏狭理解以及急于求得实际利益的大学生相当多。他们把上大学受教育当作找到“工作”的阶梯,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甚至于家庭与家族地位的筹码。这种观念使得无论是毕业生本人还是其父母、亲朋都认为读了大学,理应享有丰厚稳定的工资待遇,大都希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一个好的职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还没有彻底转变,仍然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2、国家政策导向不力。

从上述分析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还存在地区性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工资待遇分配不公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三大差别”仍然存在。仅从城乡收入上看,城乡收入的差距一直较大,如果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找工作,将面临的是低收入。当然,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同一工种的工资收入相差也相当悬殊,以至于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如果采取倾斜政策进行疏导,如提高工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或把到艰苦、落后地区工作作为评职、晋升的一种资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得以解决。尤其在我国,国家的政策导向明显影响民众的观念和发展方向。

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

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行为,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招生。二是高等教育的封闭性。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较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有较大的盲目性。高等教育培养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高校专业设置过细,毕业生适应面窄。四是高等教育的专

业结构层次不合理,出现本、专科比例倒置现象。

4、用人机制存在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一方面,一些单位领导存在短期行为。由于职工的利益与效益挂钩,多选人意味着职工平均收益的减少。所以当单位需要劳动力增加时,领导往往选择培训内部职工来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满足需要。有些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偏差,“用廉不用优”,只要节约开支就行。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一再拔高用人标准,如限制学历、毕业学校、身高、相貌、户籍等等,这样就把许多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所在1、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安居乐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的基本要求,有就业岗位、维持生计也就成了老百姓对政府的要求和期盼。如果政府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待业”和“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将会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若就业中再遇到各种不公平竞争,使他们失去许多平等的竞争机会,对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打击很大,这更让他们感到困惑、迷茫、不满、愤怒甚至怨恨,使他们对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做人准则和社会道德等产生怀疑。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能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就业难”使不少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竞争,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不安、苦闷、抑郁恐惧、自卑和神经衰弱等心理倾向,于是休学者有之,畸形竞争者有之,轻生者有之,犯罪者有之,使本来宁静和谐的校园平添了几分浮躁和不安,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解开郁结在大学生心中“毕业即待业”的心理阴影,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减少浪费

假如大学生毕业即待业,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首先,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长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其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大学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高的。如此大量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社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无疑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只有人尽其才、各尽所能,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由于历史原因,对我国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为转变这种就业观念,高校应加强就业思想教育,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的择业观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它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职业评价。在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顺应形势,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总是首先决定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恰当的职业评价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选择到理想的职业角色,避免职业选择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大学生应该看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传统就业渠道对人才的吸纳力毕竟有限。而一些新兴的中小型企业、私有企业、服务性行业及有待开发的地区和小城镇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毕业生只有合理定位才能施展雄才大略,为社会多做贡献。

3.加强政策引导,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

由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一些学校靠扩招收入来填补办学经费的空缺。因此,形成“不管毕业生就业如何,先招进来再说”的观念。只要能招进来学生,什么专业都可以上,什么专业都可以批。这实际上是地方审批部门的“保护主义”。为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和专业的重复设置,统筹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家应利用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专业设置,限制那些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就业率低的院

校的招生数量;责令一些学校停办就业市场需求量少的专业,以改变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行为。

4.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独当一面的技能,毕竟市场的运行规律是企业难以回避激烈的竞争,而企业又不可能拿出很大的精力重新培养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手段与方式,让受教育者真实感受到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压力,学会承担风险与责任,提高经营素质与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就业教育观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以培养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与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创业教育是以主动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培养的人才“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宣言》,1998年)这一点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美国率先行动,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创业教育,并取得辉煌业绩。英国、德国等相继行动,将创业教育纳入政府政策之中。我国顺应时代发展,也把创业教育提上日程。2002年教育部做出决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新产业。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会逐步确立,并贯穿到高教改革中去,培养出大批创业者,这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总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协调与配合,才能见成效。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作者: 贾文华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刊名:成人教育英文刊名: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 2006,“"(4)

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作者: 黎大志,姜新生作者单位: 黎大志(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姜新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刊名:现代大学教育英文刊名: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年,卷(期): 2009,”“(5)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张向前,Zhang Xiangqian作者单位: 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11刊名:经济问题探索英文刊名: INQUIRY INTO ECONOMIC PROBLEMS年,卷(期): 2005,”“(4)

关于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作者: 许进军作者单位: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1刊名:继续教育研究英文刊名: CONTINUE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 2009,”“(8)

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者: 彭拥军,Peng Yongjun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r7刊名:江苏高教英文刊名: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 2009,”"(5)

第五篇: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探

学生姓名: 陆诗铭 学 号: ***82 指导老师: 张竞尹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级: 13秋 学 校: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2015年10月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摘 要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1)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现状„„„„„„„„„„„„„„„(2)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3)3.1、国家政策不完善,易造成社会壁垒,加大大学生就业难

度„„„„„„„„„„„„„„„„„„„„„(3)3.2、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生的培养摸式等方面与人才市场需

求不符,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4)3.3、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4)3.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5)第四章 对策探讨 „„„„„„„„„„„„„„„„„(7)4.1、政府部门发挥职能 „„„„„„„„„„„„„(7)4.1.1、优化产业结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7)4.1.2、规范就业市场,培育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 „„(7)4.1.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8)4.1.4、引导大学生面向中小企业、第三产业„„„„„(8)4.1.5、积极引导大学生到特定地区或从事特定职业„(8)4.2、高校现有教学体制调整 „„„„„„„„„„„„(9)4.3、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10)4.4、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10)第六章 结论 „„„„„„„„„„„„„„„„„„„(11)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致谢 „„„„„„„„„„„„„„„„„„„„„„„(12)参考文献 „„„„„„„„„„„„„„„„„„„„„(13)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第一章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股市低迷,人民币贬值,国内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影响,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现状

经过了去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据《2014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尽管2014典范企业在市场上收入平均增长23.4%,招聘规模达到38万人,平均每家招聘683位大学应届毕业生,比2013的606人增加了12.8%。但2015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上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3.1、国家政策不完善,易造成社会壁垒,加大大学生就业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同时,在高校毕业生创业这一方面,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技术扶持,管理扶持,经济扶持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扶持的力度还不大,办理相关手续的程序还很复杂。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时过分关注文凭、存在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等情况。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此外,在找工作时,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造成就业难。这一系列因素,都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3.2、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生的培养摸式等方面与人才市场需求不符,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同时,高校老师在工作中,科研压力大,没时间精心备课,不讲究教育方法,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考试一锤定音。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还有些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 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3、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68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人;2014年,这一数字达727万人;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749万人,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具体说,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多,岗位多,待遇较好,高校毕业生偏好较多,竞争大,中西部地区需求较少,虽竞争小,但因地区经济条件等因素,不受学生青睐。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二本、三本院校及冷门专业,重点院校、热门专业供不应求。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高端服务业的岗位不足。部分东部城市开始讨论人口控制政策,有可能造成东部就业人数的紧缩。3.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

(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规范的职业指导与清晰的职业规划。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对应聘前的单位了解不够,造成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同时,简历与求职信设计得的过于死板,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择业缺乏目的性。甚至有些学生对简历及求职信造假,造成“信任危机”,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第四章 对策探讨

4.1、政府部门发挥职能

4.1.1、优化产业结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增加不同层次、类别的就业机会,缓解供求总量失衡。从需求类型上看,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同时能带来需求类型的改变,特别是会增强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就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顺应产业升级的趋势,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满足更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从长远看,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措施

4.1.2、规范就业市场,培育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

市场自身的缺陷以及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使得政府不能再满足于“守夜人”的角色,而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调节过程中来,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包括就业市场)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政府应做好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公布工作。政府应当及时收集不同时期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数据,重点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把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通过上网和发行出版物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布,作为政府决策和大学生个人择业的重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要参考,以此来平衡大学生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4.1.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据有关调查,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与一些发达国家40%的创业率相比,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今后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4.1.4、引导大学生面向中小企业、第三产业

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比例已达75%以上,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而我国由于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发展资金短缺、服务内容有限等原因,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因此,在促进社会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大有潜力可挖

4.1.5、积极引导大学生到特定地区或从事特定职业

当前,我国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着二元制分割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在医疗、保险、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且户口、档案不能自由流动。由于西部、农村、基层、企业一线的条件大多很艰苦,在各方面与大城市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他们更担心自己以及后代在教育、医疗、生活等方面受到影响,甚至是宁可失业,也不选择中小城市、西部地区或农村。这无形中增加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存在了大量的摩擦性失业。因此,为积极引导大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学生到特定地区或从事特定职业,政府要实施鼓励性的就业政策 4.2、高校现有教学体制调整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及时将学科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吸引力。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帮助毕业生合理确立职业目标,及时疏导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增强其应对竞争及挫折的抗压能力。积极组织职业规划大赛、职业体验项目等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就业实践活动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4.3、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习近平主席在天津考察时,他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大学生应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4.4、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第五章 结论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致谢

本论文实在导师张竞尹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禁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是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宁浓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天责.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职业技术研究.2004(3).[2]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十七大报告全文.南方周末.2007.3.25.[4]张推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宋重冰,桥船之光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13

下载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与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人口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口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1.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一是失业人口增多与待业人口的积累,使得劳动......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小编整理)

    1提纲:•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初探就业对策。 2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而写的,它主要写的是......

    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分析(xiexiebang推荐)

    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分析近年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就业,为女性就业带来了机遇,女性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谈当前我国大......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过去的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

    2011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 摘要:作者结合目前国际、国内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趁势,对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如何进行通货膨胀治理......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5篇模版]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2009年应届毕业生达611万,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