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哥本哈根演讲稿
哥本哈根演讲稿
此时此刻,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注视着哥本哈根。我们应当有利于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小学生,每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这一点,虽然制定了,但是我们做得并不好。所以,我们要从小就养成节约环保的好习惯。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虽然中国已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并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但我们做的还不够,我们需要做的更好,这样我们才能拯救地球!
中国现在已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还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2003至2008年,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我们中国已经做得很好!让我们为我们这么大的成就欢呼吧!
但是,我们还要做得更好!让我们更好的约束自我,更好的来珍爱 保护地球吧!
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二篇: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演讲稿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我先来介绍一下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这次气候大会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各国对这次大会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让我来介绍一下 首先是中国
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 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下面是其他主要国家的态度
美国:减排4%目标亦难以承诺。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希望借助自己的超高人气,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通过一项气候法案,尽管美国的承诺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
欧盟:承诺于2050年减排95%。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试图重新确立自己的国际领导地位,指出如果哥本哈根峰会能够达成气候变化协议,欧洲将在2050年前削减高达95%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前减少30%。
印度: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3日宣布,印度将在2020年前将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25%。
英国:2009年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28日发表《西班牙港气候变化共识:英联邦气候变化宣言》,强调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各方应该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发达国家应该对困难国家给予帮助,尤其是资金援助。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会参议院2日却再度否决了澳工党政府提出的气候变迁法案,这使得澳总理陆克文将空手赴会。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煤碳出口国,澳人均排放量超过美国。提议未来十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0年减少5%到15%。《京都议定书》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结果
据中国日报网消息:综合外国媒体报道,本该于当地时间12月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一直拖延到了19日,尽管如此,大会依然未能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决议,在一些至关重要的议题上,大会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觉得联合国既然开了这个会议,虽然没有结果,但是我们也应该减少世界的碳排放,我们既然在以前已经犯了不可挽回的破坏环境的错误,就应该早点行动起来,弥补这个错误,不要再像这幅图所展示的一样了。不要让2012的悲剧变成现实。
第三篇:哥本哈根会议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由展示期望进入核心讨论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14日 出处:内蒙古新闻网 【编
辑录入:admin】
13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休会一天,这也标志着大会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自7日会议开幕以来,各方代表已从最初的展示期望、随后的观点交锋,逐步进入到对协议草案的核心讨论之中。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曾将此次哥本哈根大会分为三个阶段,主角分别是谈判代表、各国部长和政府领导人。现在,各国部长在周末纷纷抵达。人们正期待他们能在前一阶段展示期望和观点交锋的基础上商定各种实质性问题,以便各国政府领导人在最后的峰会上一锤定音。
期望目标一致较高
在大会头两天,各方代表着重利用会议发言和新闻发布会等机会阐述己方对会议的期望。总的来说,绝大部分国家都希望本次会议能够达成一份长期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不过,这并不包括美国。
德布尔在开幕致辞中说,这份协议的内容应该包括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保护森林和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且应该“在会议结束当天就可以立即开展实施行动”。
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致支持这个目标,并提出了各自的期望细节。代表非洲国家的阿尔及利亚外交官杰穆艾·卡迈勒说,这份协议应该提供新的、额外的、可持续的、可预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在一份声明中说,新协议应该规定长期的行动目标。
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环境大臣安德烈亚斯·卡尔格伦也表示,哥本哈根会议应该达成“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并“包含《京都议定书》的所有基本要素”。
只有美国代表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要在哥本哈根达成一份“法律条约”非常困难,会议结果更可能是“政治宣言”。美国退出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京都议定书》,其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还重申:“我们肯定不会重返《京都议定书》。”
苏丹高级外交官易卜拉欣在代表“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时指出,哥本哈根会议不能只有一份类似“政治宣言”的结果,而是应该为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资金支持做出具体规定。两年前签署的“巴厘路线图”早已为哥本哈根会议做出了这样的明确规划,现在会议各方要做的就是将“巴厘路线图”的规定完全落到实处。
“建设性”争论推动会议前行
虽然各方都有达成协议的良好愿望,但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支持等核心问题上,各方观点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激烈争论。但正如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所说,各方认真坐下来谈判,出现争论也是“建设性”的。
在减排目标上,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本次大会需要确定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究竟是多少。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测算,这一目标应该是减排25%到40%,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减排40%。
美国和欧盟等目前承诺的减排目标与上述要求还有差距,如美国宣布的减排目标折算后还不到4%。欧盟也仍然坚持减排20%、如大会达成协议则增加到30%的观点。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各方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有松动迹象。
资金支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欧盟11日宣布说,将在2010年至2012年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24亿欧元的援助资金,帮助它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不过,这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还有距离。如最不发达国家认为,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应达到它们国内生产总值的1.5%,这将超过每年3000亿美元。苏丹外交官卢蒙巴·迪亚平在代表“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时也表示,欧盟允诺的资金“不是个大数目”。
但这一积极行动的方向还是受到了欢迎。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说,现在至少能看见天上有个馅饼了,我们期待它能够尽早掉下来。
此外,大会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如发展中国家内部在控制温度上升幅度目标上出现了一些分歧,现在广泛讨论的是2摄氏度目标,而一些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非洲国家和小岛国则提议1.5摄氏度的目标。
一些新的应对气候变化观点也出现在大会上。如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建议,将人口问题写进大会的成果文件。她说,中国在过去30年里少生了4亿人,以此推算,每年减少约1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有必要算好这笔人口账。
“主席草案”开启核心讨论
在12日晚间的新闻发布会上,大会主席赫泽高说,两个特设工作组的主席日前分别提出各自草案,标志着“大会真正开始了核心讨论”。
其实,大会第一周出现了多种草案,被一些媒体称为“草案的战争”。首先是一份见不得光的“丹麦草案”。大会第二天,西方媒体“泄露”出主办国丹麦提出的这份协议草案,试探发展中国家反应,希望影响大会舆论。
这份草案对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未提出具体要求,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排放量应在某年达到峰值,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猛烈抨击。在暗箱操作、不透明等各种质疑下,丹麦出面申明这份草案“根本不存在”。
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说,只有大会主席在参会方要求下提出的文件才算是正式文本,“丹麦草案”从来没有以任何方式摆在谈判桌上。他并没有否定“草案”的存在,认为这可能是会议有关方面“为工作方便而自备的文件”。
“丹麦草案”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基础四国”准备的草案也适时流出,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更是代表小岛国正式提交了一份对《京都议定书》的修订案,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加大减排力度,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
11日,《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的两位主席分别提交了自己的官方草案。其中,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的7页草案当天就被媒体泄露,引发热烈讨论。12日,大会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两份草案的内容。
《京都议定书》工作组的草案共27页,其中关于各国减排目标的表格多是空白,像是等着第二周谈判做“填空题”;而长期合作工作组的7页草案中列出了若干选项,如温度控制目标是2或1.5摄氏度,发达国家到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有75%至85%、80%至95%、超过95%共3个选项,更像等着人们做“选择题”。
德布尔和赫泽高在12日晚联合举行了第一阶段“收官”新闻发布会,两人均表示“主席草案”收到的反响良好,为下一步谈判提供了讨论基础。当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也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对两份草案表示了欢迎。
赫泽高说,虽然13日是星期天,没有正式会议,但现在已经有各国部长陆续抵达,“他们仍然会很忙”。
德布尔说,部长们带来了良好的意愿,但还需要将此转化为行动,这样才能保证各国领导人在最后的峰会上签署一份有意义的协议,“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离开哥本哈根”。
第四篇:讲稿 哥本哈根城市规划
哥本哈根 城市简介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夏季平均气温最高约为22℃,最低约为14℃,而冬季的低温约在0℃左右。降雨量十分适中,但全年四季皆有雨。冬季仅有少量降雪。2 古色古香
在许多古建筑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宫堡。坐落在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堡年代最为久远。克里斯蒂安堡是1794年被火焚以后重建的。过去,它曾是丹麦国王的宫殿,成为议会和政府大厦所在地。丹麦国王居住的王宫——阿马林堡,也颇负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也常常挤满了好奇的来访者。3 宜居城市、国际会议中心
哥本哈根曾被联合国人居署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并给予“最佳设计城市”的评价。丹麦全国重要的食品、造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多集中在这里,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都在此召开。4童话王国
丹麦有众多的童话家,最著名的要数安徒生,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以及电影动画的制作。
安徒生的 《海的女儿》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于1912年用青铜浇铸而成。小美人鱼 已经成了 丹麦的 一个标志。
2010年世博会,美人鱼铜像在上海展出八个月,这是小美人鱼百年来首次离开她家乡。5 贸易航运中心 6古老的城市 城市发展史
7哥本哈根的历史可追溯到12世纪,当时丹麦在厄勒海峡建立了一个城堡,目的是保护通向瑞典的小港口。后来城堡周围出现了居民区,人们将这里称为商人的港口。这就是哥本哈根的起源。
1254年哥本哈根获得了城市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但1369年汉莎同盟视这座新兴城市为竞争对手,将它连城带堡全部摧毁。1416年,丹麦国王将住地迁到重建的哥本哈根。到了1443年,丹麦正式将首都从罗斯基勒(Roskilde)迁到这里,从此哥本哈根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043 年前后,这里只是一个小渔村和物品交易地。1167 年,在阿布萨朗主教主持下,沿西兰岛的海岸筑起了城堡。1256年由主教领地变为自由城,逐渐形成商业和渔业中心。在1397 年成立的包括丹麦、挪威和瑞典三国的喀马尔联盟中,丹麦居统治地位,哥本哈根也得到较大发展,1443 年成为丹麦的首都,16 世纪开始衰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丹麦均宣布中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法西斯德国占领。1945 年德国投降,哥本哈根和她的国家丹麦一起获得解放。17世纪时期,由于天灾人祸,城市遭受到破坏。城市中市民的生存也受到极大的威胁。由于黑热病的肆虐,仅在1711年至1712年的一年之中,城市中的人口就减少了一半。世纪末的两场灾难性的火灾,毁坏了城市中大部分地区的基本设施,城市眼看着就要被毁灭。然而哥本哈根最终还是走出了绝境,在19世纪初期城市又重新兴旺起来。在此时,丹麦联合拿破仑抗击英国,尽管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在战争中英国的军队攻克了城市,城市的建筑在战争中毁坏严重。尽管城市在战争受到了毁坏,但在19世纪,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农村到工业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从而使城市的人口和工业生产都恢复得很快。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城市一样,哥本哈根在20世纪中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挣扎。1940-1945年城市曾被德国军队所占领长达5年之久。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哥本哈根又重新恢复到原来的身份。经过多年的发展,哥本哈根现在已经成为一座具有迷人魅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城市规划史 丹麦城市规划体系概述
丹麦的发展规划始终以创造并保持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良好环境为目标,并不断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注重城市发展、居住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特点:分工明确
环境部为区域空间发展规划和市镇规划的制定建立一个具有指导性的综合规划体系 区域委员会制定各区域空间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市政委员会负责城市整体规划和地区性详细规划
11国家层面的国家规划为区域规划和市镇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具有整体性的规划框架和体系,同时又赋予区域规划和市镇规划一定的规划自主性,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发展需要进行规划。与此同时,区域规划每4年进行一次修订,在规划制定之初会向社会进行公示,在至少8周时间内广泛接受来自社区、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和部门的评论及提出的异议或建议,尽一切可能广泛吸收各个利益主体的建议,充分保证规划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大哥本哈根地区的 “指形规划” 大哥本哈根地区位于丹麦东部的西兰岛上,土地面积2800平方公里,不足丹麦国土面积的7%,却拥有全国1/3的人口(约为185万)。大哥本哈根地区包括5个行政区域,哥本哈根市和菲德烈堡市,约有人口50万;环绕在中央城市周围的哥本哈根郡,约有60万人口;菲德烈堡和洛斯基尔德两个外围郡,人口约为60万。13 指型规划依据
手指规划 是实际上是当时的规划者们根据对哥市及周围相邻地区未来一段时间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以哥城及欧洲其他大城市的历史演变经验为参考,以首都哥本哈根城为中心,以由哥城向外放射状形成的铁路网为基础.所提出的一份关于哥市未来发展远景的规划建议,其性质如同现在人们所称的“概念规划”。
一是对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分析。哥本哈根具有首都的政治功能外也是国家商业.贸易.工业和行政管理的中心.也同样具有人口密集的特点。当时市中心区域集中了市内40%的商铺和作坊,每天约有20万人往返于工作场所与居住地,这样就给城市造成了早.晚各一次的交通拥堵与不畅。所以,许多人宁愿选择在城区内居住,特别是在工业区和作坊区一带,结果大大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密度。所以.当时哥城也与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急需解决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市区的住宅建筑多是建于19世纪后期.条件和设施较差,久而久之一些住宅小区便成为市区内的贫民窟。由于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比较富裕的高收入家庭纷纷搬离城内,开始向哥市北部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地区迁移。到了20世纪初在郊区兴建住宅已成为了一种风气与时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降低了城市人口的密度,但却减少了市区的税收。而市区税收的减少,使市政当局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的资金也随之减少.这样就形成了城市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所要制定的规划,不仅仅是要应对哥市未来土地使用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社会与经济的振兴问题;不仅仅要着眼于其对丹麦国内发展的带动力,还要使其具有与欧洲其他中心区域一样的竞争力。
二是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分析。二战结束之后.当时在哥区生活的人口已达到110万人,约占全国人的1/4。根据对未来人口增长的测算.规划认为在未来一段可以预计的时间内,该地区的人口大体不会超过150万人。规划中对这一地区的发展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近期规划以130万人口为基点.而远期规划则以150万为着眼点,预计新增加的人口将主要增加在中心城区以外,后来中心城区的人口变化情况也证实了这一判断(表3)。所以,后来有学者将这一时期根据对当时人口增长规模所做判断制定的规划.称为“有限增长”规划。15(图)三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分析。当时西方各国规划学者对未来的城市发展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设想与模式。规划办公室曾经针对当时哥市及周围地区的状况提出了3个设想:(1)缩小城市规模。(2)建设滨海城市。(3)“老城+卫星城”模式。3个方案都不可行。因为哥城作为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也是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不应任其衰落或无续扩张。应考虑在哥区现有城镇布局与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并辅之以其他有效措施,以引导、保留和发展这些城镇的规模.使其与哥市形成有效联结(道路.交通,通讯等的组织).有效分工(居住.工作,生产等的划分)的格局。这样既可以避免因哥市发展而造成其他城镇的萎缩,又可避免因哥市发展而带来的市区膨胀(图)。
四是对城市地理条件的分析。哥市的东边临海,有着优越的码头条件和十分便利的海运航道。它的北部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有大面积的林地,湖泊和丘陵以及海边浴场。它的西部和南部则是相对平坦的开阔农田与荒地,景色单调缺少变化,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如果不对区域进行系统而合理的规划,城市向北部蔓延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大,因为市民有自由选择工作与居住地的权利。因此.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减缓向北部发展的态势.重点考虑开发西部地区。16 17(图)“指形规划”原则
一是停止”老城蔓延”,建设新型郊区。规划明确提出应该停止市区以“摊大饼”(layer upon--layer growth)的模式向外蔓延,采取积极方法改变城区发展方式。规划建议.对老城区采取保护为主.有限改造为辅.重点是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对建设新型郊区规划中没有采纳”卫星城“的模式,而是从实际出发确定利用区域内原有的城镇布局,通过规划引导建设新型郊区.并使其成为整个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
二是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手指城市“(FingerCity)。规划建议未来城市的结构应以由中心市区向外放射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以沿线分布的车站为中心.形成具有完备商业服务.良好文化教育和有效办公机构体系的城镇。通过频繁.便捷.畅通的火车交通形式将这些城镇与中心市区(即老城区)连结起来,从而形成以铁路为”手指“(finger).铁路站点或附近城镇为”珍珠”(pearl).以中心市区为“掌心”(palm)的城市布局模式。同时.规划中也预计到未来的公路交通的发展,为公共交通的完善创造条件,也更便于市民的工作与出行。未来由铁路与公路组成的交通网,将会使”手指”与”掌心”.”手指”与”手指“.“珍珠”与“珍珠”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图)。三是少占”良田”,改造”荒原“,营建”宜居环境”。规划提出.哥本哈根市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选择开阔和富有潜力的西部和南部。当时在高收入阶层向条件优越的北部地区迁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也开始向这一地区聚集。这样势必会逐步增加对那里环境的压力与破坏,从而影响和降低生活的质量。相比较而言,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尽管地貌与自然景色较北部地区稍有逊色,但如果通过植树绿化.兴建公园,美化和丰富景观,同时开发海岸,建设海滨浴场等规划措施,改变那里原有的地貌和环境,也会逐步吸引市民前去定居安家,从而实现城市扩张的有序性与布局的合理性。
四是保留绿色空间.美化与保护环境并举。在各个“手指”之间.保留和营造楔形绿色开放区域,并且尽可能地使其延伸至中心城区内。楔形绿色空间包括林地.农田.河流及荒地等自然类型,也包括人工改造的公园.绿地等。保留和建设楔形绿地.其目的一方面可以阻隔郊区市镇之间的横向扩张,使它们能够在规划的区域内合理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宜人的休闲与娱乐空间。19 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市镇选址的要求。建议中明确提出,新建市镇应选在铁路沿线上,城镇选址的距离应以距市中心所用的交通时间不超过45分钟。因为规划考虑到,当时已有40%的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成为职业女性。在忙完工作之后还要应对家务,因此不应让她们再在交通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规划也考虑到.如果人们用于通过的时间过多,就会使位于郊区的中小城镇失去吸引力。
二是对新建城镇社区规模的考虑。规划建议中将其分为3种类型:(1)居民小组{residentialunit),居民人数在1千一2千人规模;(2)邻里单元(neighborhood unit).居民规模在5千一5万人;(3)居住小区(community unit).或者为大都市的区(metropolitan districts).居民规模在5万一10;5-人左右。做出这种分类考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各城镇的具体环境与位置条件会有不同.而各层次市民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年轻人喜欢规模大一些的城镇.而老年人或一些富裕家庭则喜欢规模小一些的城镇。另一方面,未来的工业区也将多分布在铁路沿线上.这样不仅有利于生产和货物运输,也便于工人居住。所以,不同规模的城镇不论是对居民还是对不同的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来进行选择。三是对老城区交通的考虑。规划中在对完善中心市区通往郊区的交通布局提出建议的同时,也针对城区内部交通的紧张状况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该大力改善和发展有轨电车.汽车等公共交通,并努力使其形成网络化。同时还建议修整道路.改善人行道路况。
四是改善中心市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在老城区改造方面,当时哥市有75%的居民居住在公寓式楼房住宅(apartment).有25%居住在独户式住宅(single--fatally house)。一般独户式住宅都带有院落,面积不等的花园是人们空闲活动的空间.因此,也是衡量居民居住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降低市区内人口的密度.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又不至于占用较多的耕地,规划中建议今后应将独户式住宅的比例逐渐提高到35%。21 规划阶段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主张.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通过具体的实体规划,并结合相应的制度设计得以体现的。由于”手指规划”只是一个区域规划的建议,它不能代替各个城镇自己特别是哥市的发展规划。因此,在这个建议的框架和原则指导下,各个城镇还需要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各自具体的建设与发展规划。22 规划意义
尽管这份“手指规划”建议只是一份由民间提出的方案,并不具有任何法律地位和效力,但它所关注问题和提出建议的意义却远超出了其本身。一方面,这份“手指规划”中所提出的原则和主要设想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为哥本哈根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对1949年丹麦议会制定的《城市管理法》(City Regulation Art)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该法对指导类似哥本哈根这样的区域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反对城市以“摊大饼”方式向外蔓延的主张,也被1956年国家制定的<区域划分法>(Zonal Derisions)所采纳。城市步行系统规划
与很多城市一样,哥本哈根也受到现代机动交通的影响。二战后机动交通的猛增使得市中心的商业环境质量下降,公共开放空间也不断受到侵蚀,传统的城市生活日渐消失。居住在市中心的市民开始往郊外迁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根本哈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开始限制机动交通。1962年,哥本哈根古老的大街(如斯特勒格大街)改成了步行街,它标志即将进行的大规模改建的开端。以后的40多年间,每年都对城市中心闹市区的步行环境进行拓展与改进。机动交通一步步的被逐出了城市中心,或者至少要减慢速度和降低流量,以确保和步行者的使用不冲突。最终汽车被限制于城市中心以外,仅容许少量的汽车在有限的路段中通行。
在这种规划下,搬出市中心居住的市民开始迁回中心居住,住在城市边缘的居民也会在休闲时光中在市中心漫步,城市生活随之复兴,城市中心也重新恢复了以往的活力。
案例 斯特勒格大街(Strøget)哥本哈根是世界上最早引进步行街的城市之一。最早建成的是斯特勒格大街。它是作为实验品在1962年被转为步行街的。1.1公里的街道穿过了4个广场。这个步行系统按阶段建设。不久之后,斯特勒格作为步行街无论是从受欢迎的程度还是从商业的角度来讲都被证明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接着,斯特勒格大街的商人们以及其他要求修建步行街的丹麦城镇发现这种步行环境对于营业额的增长是有价值的诱因。1996年,阿迈厄托广场重新铺上了由比约恩•内尔高设计的花岗石地板。
1968年,第一条南北向的步行街建立起来,接着在1973年建立起了另外一条。与斯特勒格平行的施特拉德街于1989年修建成了步行优先的街道。一个有机的步行街网络逐步发展起来了。现在,步行约占内城人员流动的80%左右。“这种在城市中逐渐增加非机动车或者基本是非机动车空间的作法有三个明显的优势:城市的居民有时间去发展一种全新的城市文化;去发现和发展新的机会;相应地,私家车主也会有时间习惯在城市中心开、停车将会更难而骑车或用公交车更容易的想法。
斯特勒格大街
商店在室内,室外成为休憩空间
铲除的道牙及其划分出来的人行道,让街道回归步行空间 街道成为室内空间的延伸 混合交通休闲街
空中自行车道规划 在哥本哈根市区,所有街道都划定了自行车道。在十字路口设立了平行于原有人行横道的自行车用道,甚至会占用停车场和行车道来改建,在鼓励了使用自行车的同事,也限制了汽车使用。
1995年哥本哈根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市区上班人群中,有34%的人骑自行车,31%的人开车,31的人乘公共汽车(其中有一半人骑自行车到车站)。骑自行车上班的路程平均为7公里。
近些年来哥本哈根的自行车数量大为增加,自行车道经常会出现拥堵。28 自行车王国 2007年哥本哈根的建筑公司与市政府一起设计了一条连接城市港口两侧的空中自行车道,它将自行车骑行从拥挤的人行道中解放出来,这座大桥从Havneholmen开始,沿着Fisketorvet蜿蜒而过,绕过购物中心门口,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用作超车。最新的一个可持续发展倡议是要求哥市允许行人使用该曾哥码头,避免与自行车等链轮车产生碰撞,也为骑行者提供有效通过该地的路线,并且让他们能够享受港口独特的美景。
空中自行车道为两车道、13英尺宽。Fisketorvet购物中心附件汇集了骑行者和行人,骑行者需要快速通过此地前往他地,而且每天都要经过。这与很多人行人的要求产生矛盾。经过了8年多的等待,哥本哈根的空中高速自行车道终于诞生!是欧洲最棒的自行车道之一。橙黄色的自行车道连接着公路与海港大桥。30 空中自行车道
第五篇:哥本哈根的警笛声纪实故事
凌晨一点,当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沉浸在一片睡梦中的时候,消防报警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报警声。
值夜班的见习消防队员迅速拿起电话筒,沉着地说:“喂,您好!这里是哥本哈根市消防报警中心,请问您需要哪些帮助?”
见习消防队员听到电话的另一端传来衰弱的声音:“您好,报警中心,我年岁太大了,不小心在家摔了一跤。”
见习消防队员听出对方是一名年迈的老妇人,马上又问:“请问您身边有别人吗?比如儿女或者保姆?”不知为什么,那边没有马上回应。
见习消防队员又追问了一遍,过了片刻,才听到老妇人的回答:“我一直是一个人生活,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也许今后真应该考虑请一名保姆了。”
听着老人虚弱的声音,消防队员有些着急,迅速问道:“请问您摔得是否严重?您能说一下哪里受伤了吗?”
老妇人回答道:“我现在……感觉头……很晕……”
听到老妇人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而且是断断续续的,消防队员感到事情越来越不妙了,急忙对着话筒问道:“请问您居住的是哪个街区?房间是多少号?”
老妇人回答说:“我全忘记了。”
消防队员马上联系电信局,希望能够通过电话来找到老人的地址,可由于是午夜,电信局没有人在值班。无计可施的消防队员,立刻叫醒了刚刚睡着的中尉。中尉马上拿起了电话:“夫人,您还在流血吗?疼不疼?”
“不疼,只是身子瘫痪了,两条腿动不了……脸上全是血……”
“您既然看得见,请告诉我,房间地面铺的是地砖还是地板?”
“是老式的镶木地板,要打蜡的那种。”
“天花板高吗?”
“高,很高。”
“这么说您是住在老式的房子里。百叶窗关了吗?”
“没关。”
中尉兴奋地对身后的消防队员说:“注意寻找一幢老式房子,窗口有灯光,大约二三楼。”
等到中尉继续对着电话询问时,另一端却出奇的寂静,就像老妇人突然消失了一样。中尉对着话筒一遍又一遍地询问,所有在场的值班消防员都希望能听到老妇人说话的声音,可是一刻钟过去了,电话的另一端始终毫无声息。
看来,老妇人一定是晕过去了。如果不及时搜救,已经摔伤的老妇人很可能会出现危险。所有人都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可是最棘手的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这名老妇人家住何处。
大家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才能找到老妇人。看着窗外的消防车,见习消防队员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向中尉报告后,中尉兴奋地表示,立即按照他的想法展开救助,用警笛锁定目标。
在寂静的凌晨,哥本哈根市的各个街区突然都出现了消防车的警笛声。人们都被这刺耳的警笛声从睡梦中惊醒,纷纷打开灯,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直拿着电话听筒的中尉忽然兴奋地喊道:“我在电话中听到了消防车的声音!我听到了消防车的声音!肯定有一辆消防车就在老妇人住处的附近。”
接着,指挥中心传出了一个指令:1号消防车停止鸣笛。中尉示意继续,指挥中心又传出了一个指令:2号消防车停止鸣笛……
一直等到12号消防车停止鸣笛之后,中尉马上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因为电话另一端的阵阵警笛声消失了。于是,指挥中心通知12号消防车:“晕倒的老妇人就在你们附近。请用扩音器向你们周围的居民说明事情经过,请他们都把自己家的灯关掉,剩下的那个没关灯的房间肯定就是老妇人的家。
接着,灯火通明的街区很快暗了下来,只有12号消防车旁边的一幢楼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72岁的老妇人迅速被送到了医院。因为抢救及时,老妇人从昏迷中清醒过来,摔伤也得到了救治。
那天清晨,哥本哈根市的消防报警中心不断接到市民们关心老妇人病情的电话。其中不少人还说,凌晨响彻哥本哈根市的警笛,是充满爱心的警笛,是充满智慧的警笛,是最动听的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