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讲课稿

时间:2019-05-14 17:3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讲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讲课稿》。

第一篇: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讲课稿

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讲课稿陈幸德根据本次培训班安排,由我介绍部门配合的具体要求。

一、为什么要部门配合自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以来,每年都要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2010年以前都是地籍管理部门一家承担的,但自2010年起,国家要求各相关部门共同配合,特别是今年对各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原因如下:

(一)土地变更调查发生了变化

1、调查基础发生了变化2010年前: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是经历年变更的1996年土地详查数据(我省2005年进行过更新调查),基础数据相对较差。2010年起: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是200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基础数据相对较准。(有了较准的数据基础,国家有了管理方面的想法)

2、调查目的发生了变化2010年前: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以掌握当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目的(成果应用并不广泛)。2010年起: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目的:一是掌握当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二是作为考核当年土地管理情况的依据。

3、调查手段发生了变化2010年前:年度土地变更调查采用地方内外业调查,逐级汇总上报数据的手段,地方主动性很大。2010年起:年度土地变更调查采用国家下发遥感监测成果,地方负责内外业核查,并且采取“三下二上”的工作流程等手段,地方主动性很小。

第二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存量土地再开发,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多地少,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也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城镇、工矿、农村及开发区等内部各类建设用地状况,是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潜力,精准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开展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贯彻“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放活流量”建设用地管控方针的基本前提;也是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率,实现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举措。

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土地和矿产是人民群众和企业的重要财产权益。国土资源领域重大改革、征地拆迁补偿、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整治、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督察等工作,均与人民群众和企业利益息息相关。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查清土地权属状况,巩固并完善现有各类不动产确权登记成果,是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企业利益,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积极显化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资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五)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前提。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协同整体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已全面铺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掌握耕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战略,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措施。

二、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具体任务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权属调查。

结合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1.耕地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或湖区范围内耕地、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牧区范围内耕地、沙荒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为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将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四)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调查及专项数据库。国家编制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规范,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以县级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省、地级组织建设省、地级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第三次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实现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基于四级土地调查与专项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国家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专项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发相关应用分析功能,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五)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划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并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质量等级、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分析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国家、省、地、县各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图集等,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三、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采用高分辨率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地籍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的基础资料及调查成果,采取国家整体控制和地方细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影像内业比对提取和3S一体化外业调查等技术,准确查清全国城乡每一块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情况,采用“互联网+”技术核实调查数据真实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经县、地、省、国家四级逐级完成质量检查合格后,统一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各类专项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展调查成果汇总与分析、标准时点统一变更以及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评估等工作。

(二)技术方法。

1.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农村土地调查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航天遥感数据;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现有优于0.2米的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或数字地表模型和高精度纠正控制点,制作正射影像图。

2.基于内业对比分析制作土地调查底图。国家在最新数字正射影像图基础上套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逐图斑开展全地类内业人工判读,通过对比分析,提取数据库地类与遥感影像地物特征不一致的图斑,预判土地利用类型,制作调查底图。

3.基于3S一体化技术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地方根据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结合日常国土资源管理相关资料,制作外业调查数据,采用3S一体化技术,逐图斑开展实地调查,细化调查图斑的地类、范围、权属等信息。对地方实地调查地类与国家内业预判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地方需实地拍摄带定位坐标的举证照片。

4.基于地籍调查成果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已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地籍调查成果,获取城镇村庄内部每块土地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对未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的航空正射影像图,实地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5.基于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国家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利用移动调查设备开展土地利用信息的调查和采集,实现各类专题信息与每个图斑的匹配连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6.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内外业核查。国家和省(区、市)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县级调查初步成果开展全面核查和抽样检查。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对地方报送成果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检查调查地类与影像及地方举证照片的一致性,并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举证及外业实地核查。

7.基于增量更新技术开展标准时点数据更新。按照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设计土地调查增量更新模型,结合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获取土地调查成果标准时点变化信息,开展实地调查,形成增量更新数据,将各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1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8.基于“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完成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国家统一制定抽查方案,结合统计调查的抽样理论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利用空间信息与抽样调查等技术,统筹利用正射遥感影像图、土地调查成果图斑,开展抽查样本的抽选、任务包制作、实地调查、内业审核、结果测算等工作,抽查耕地等地物类型的图斑地类属性、边界及范围的正确性,客观评价调查数据质量。

9.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多元服务与专项分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面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特点,优化海量数据处理效率,提供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快速共享服务;开展各类自然资源、重点城镇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综合应用分析技术机制。

四、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1.各级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级土地权属信息数据;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第三次土地调查图集;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各市县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5.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成果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项专项数据库。

五、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按照《通知》要求,2017年10月9日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至2020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总体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经费预算编报、试点验收总结、全国工作部署、技术政策培训和动员宣传等工作,同步启动遥感数据采集。

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

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18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两项工作的统筹和衔接。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

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成果集成、工作总结以及地方调查成果验收等工作。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全面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统一试点更新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工作统筹和数据对接。

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二)实施计划。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国家负责第三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等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调查技术培训和省级调查成果质量抽查,组织建设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等。同时,国家统一负责遥感影像购置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并对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内业检查和“互联网+”在线举证结果检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开展外业实地核查,确保调查成果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施行。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利用国家统一下发的基础底图,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同时,各省(区、市)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此外,地方各县(市)收集并利用现有的航空摄影数据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可面向社会选择符合《土地调查条例》规定条件的专业调查队伍承担具体土地调查任务。各地要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调查队伍的全程监管,以合同方式规范其调查行为;同时可积极发挥相关学会、协会等机构的智力支撑、中介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利用、耕地和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本次调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应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其中:国家负责对省级土地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省级负责对地、县级土地调查人员以及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培训需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统一培训调查技术、调查规程和调查政策等。经培训且考试合格取得全国统一土地调查员工作证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领域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领域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巡查、咨询、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

各地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门,办公室成员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派员实质参与进来,共同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下设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联合工作组,由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

2.政策保障

(1)编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编制调查技术规程、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制定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针对调查中涉及到的部门统计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空间重叠、法院查扣地调查、军用土地调查以及权属界村组调查等具体政策性问题,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应的调查政策,拟定解决方案或技术处理办法。

(2)土地调查数据是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动产登记、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出让等土地管理工作,均应以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为依据。

(3)充实调查工作人员和技术队伍,保证调查经费,并加强经费监督审计。各地及时将调查数据报国家汇总,保证国家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现势。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整治审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开发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均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准。

3.技术保障

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加强技术指导,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以及操作程序和检查办法,分阶段分级进行调查质量检查。根据土地调查成果以数据为主、数据成果可多形式表达的特点,制定数据成果标准,明确调查成果的表达形式,提高调查成果信息共享程度。按照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明确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框架结构、内容、维护更新要求等,提高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兼容性,拓展土地基础数据应用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第三次土地调查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土地调查的科技含量和成果精度。

4.机制保障

(1)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调查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同时,推行项目监理管理,土地调查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落实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明确当事人和责任人,在后期应用阶段或国土资源管理其他业务工作中发现问题,继续追究相关单位及当事人责任。

(2)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各地要采取切实的保证措施,严格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调查结束后逐级汇总上报调查成果,国家、省、地级分级负责检查验收。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预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国家对省级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5.经费保障

三次土地调查经费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和《通知》的要求,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按分级保障原则,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计划安排,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6.共享应用

第三次土地调查进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可随时与各部门共享并用于宏观调控和各项管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土地调查相关成果由各部门共享,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支撑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通过成果集成,满足科学研究、社会公众等对土地调查成果资料的需求,实现调查成果广泛应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日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总体方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任务、技术路线与方法、主要成果、组织实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总体方案》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即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根据《总体方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总体方案》明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

按照《总体方案》,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

《总体方案》明确,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第三篇: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006年12月,国务院决定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并以国发

[2006]38号文件下发了《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通知发出后,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全面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国务院成立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组建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领导和具体部署实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国务院颁布了《土地调查条例》,公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国家制订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省政府以赣府厅[2007]95号内部特急明传电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成立了江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江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了《江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和《江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细则》。

◆市政府批转了《宜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成立了宜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宜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完成了全市8个县市的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招投工作。

◆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铜鼓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印发了《铜鼓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成立了铜鼓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铜鼓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铜鼓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技术协作单位。各乡镇相应成立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按照《铜鼓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县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现状;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县城、各建制镇政府所在地及原“两厂区”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县基本农田状况;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具体任务是:

1、农村土地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

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1∶1万比例尺正射影像图为基础,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实地调查农村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利用状况等,查清全县耕地、园内、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以村级为基本权属单位,主要查清全县各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村级权属界线范围内的公路、河流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特别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2、城镇土地调查

对县城、建制镇政府所在地的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及原长林、长红“两厂区”土地开展1∶500大比例尺地籍调查。依据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查清城镇内部及“两厂区”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面积、界址、权属状况、用途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等土地利用现状。

3、基本农田调查

在农村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落实到村级,落实到地块,统计汇总出县、乡(镇)、村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造册。

4、建立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我县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与国家、省、市土地调查信息的联网共享。

5、统一时点变更

为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从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束年开始,继续进行每年一次的土地变更调查,将调查结果统一到每年的10月31日同一时点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不断完善全县统一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责任分工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形式组织实施。

国家负责的工作主要有:

一是全国性的组织实施工作。包括国家级培训、舆论宣传、业务检查指导、质量抽查、省级成果验收、数据确认和全国成果汇总等工作,组织建设国家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等。二是制订统一的标准。包括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分类标准、图件制作标准、数据库标准、检查验收办法等。

三是负责完成关键环节的工作。包括统一购置遥感影像,集中制作调查基础底图,为地方调查提供基础图件,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统一性。对地方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开展外业核查,对调查数据核查确认。

地方负责的工作主要有:

实地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和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开展集体土地权属调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建立各级土地数据库。

乡镇村负责的工作主要有:组织参与辖区内土地权属界线调查和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配合调查队伍进行土地调查。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时间要求

1、国家总的时间要求:

统一部署,分步实施,重点和急需地区优先进行。2007年1--6月开展调查有关准备工作,全面部署土地调查。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各地组织开展调查和数据库建设。2008年上半年,完成东部调查;2008年底完成中部地区及西部重点城市调查;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

2009年下半年,各地整理调查成果,并以2009年10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统一进行变更调查数据更新,汇交成果,由国土资源部汇总形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2010年后,全国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

2、我县工作进度安排

2007年12月底前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机构组建、实施方案的编制和上报、人员培训、经费预算编制等工作。

2008年6月底前做好二次调查的宣传、调查底图的采集、二次调查项目招投标和调查队伍的确定等准备工作。

2008年7月正式启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

2009年6月底全面组织实施并完成第二次土地各项任务。

2009年10月进行土地调查成果统一时点变更,将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

五、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保障措施

1、调查工作的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分级成立领导小组,组建调查办公室,国家、省还成立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和巡查。

二是政策及制度保障。国家出台《土地调查条例》,规范土地调查行为。同时规定,土地调查成果是建设用地审批、规划修编以及开发复垦的基础和依据。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招投标与政府采购制度、项目监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三是技术保障。统一技术标准,充分利用遥感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提高调查效率和成果的准确性,提高土地调查工作效率,减少成本。

四是队伍保障。合格的队伍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为保证二次调查顺利开展,建立分级培训制度。国家负责编制统一的培训教材,并组织对省级人员和承担中央调查任务的专业队伍进行培训。省负责对市县人员培训,并对承担具体调查任务的专业队伍进行培训。市负责对乡镇人员的培训。

2、成果质量的保障

调查成果真实性是这次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保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真实性,重点采取四个方面措施:

一是,国家直接组织购置遥感等基础资料,并集中制作和统一提供外业调查基础底图,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统一性。

二是,由国家负责对地方调查成果进行全面逐图斑内业检查和数据确认。避免少数地方考虑局部、短期利益,虚报和瞒报耕地、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等数据,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三是,建立成果质量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对调查队伍,实行调查人员责任制,谁调查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对检查验收,实行验收人员责任制,谁参加验收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

四是,实行严格的奖罚措施,对虚报、瞒报调查数据的,将按照有关法律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并对主管领导追究行政责任。

第四篇:土地宣传讲课稿

土地管理宣讲材料

谭宁棠

土地资源形势与任务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列举三个方面。

一个是耕地,用来种植农作物,生产粮食来养活人口,我们国家的耕地不到世界的10%,但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85%的食物。

二是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农民提供了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

三是土地的供应支持了城乡建设,保证了国家经发展的需要。1999—2007年之间,全国共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600多万亩,其中“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530万亩左右,到2006年已经增长至600多万亩,2007年比2006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近600万亩。可以看出,土地资源为国家和地方重大经济项目提供了空间支撑。

2003—2007年之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和价款都显著增长。仅2007年出让价款就达到近12000亿元,从资金上有力地支持了国家 和地方经济建设。

二、土地资源的形势

1.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土地少(尤其是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

首先是总量多,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2%,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

截止2007年,在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18.26亿亩,占全国土地面积12.81%。接近世界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其次是人均土地少。我国人均土地面积11.6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9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我国人均耕地仅相当于加拿大的1/

18、俄罗斯的1/

10、美国1/

8、印度的1/2。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耕地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区耕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全国有666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已经不足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市的人均耕地已经不足0.8亩。

第三个特点是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在土地资源中具备优质耕作条 件的少。在全国国土面积中,65%属于山地或丘陵,33%属于干旱地区或荒漠地区。55%不适宜人类生活与生产。35%受到土壤侵蚀或沙漠化影响。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有600多万公顷,也就是9000多万亩。

从耕作条件来看,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耕地耕作条件差,存在水源缺乏、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等问题。

我国水资源充沛、热量充足的优质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这些地区多是经济发展快、建设占地多的地方。

第四个特点就是后备资源少,严重不足。据测算,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约为2亿亩,而这些资源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很多。

我国土地开发潜力最大为1亿亩左右,土地整理潜力最大约8000万亩;土地复垦潜力近1400万亩。但是,这仅仅是潜力,要把潜力变成现实的耕地资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有些潜力根本不可能变成现实的耕地资源。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土地垦殖率12.81%,复种指数约为158%,利用程度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程度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来看,形势是相当严峻的。

2.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看,总的说是粗放、浪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设用地十分粗放;二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不合理,产出效率低;三是农村空闲住宅、空心村多,人均用地还在逐年增加;四是土地违规违法用地屡禁不止。

一是建设用地十分粗放,利用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宽马路、大广场、大校园等用地浪费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二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产出效率低。我国工业用地产出率非常低,不到发达国家的2%。同时,不少大型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占地偏大。农村的建设用地也存在这种情况。

三是农村空闲住宅、空心村多,农村人均用地还在逐年增加。四是土地违规违法用地屡禁不止。

第一种形式是“以租代征”,即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通过出租(承租)、承包等方式非法占用农地搞非农建设。

第二是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突破开发区范围,擅自扩大开发区面积,有的甚至以各种名义新设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等。

第三是未批先占先用,即没有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就擅自先行征地、供地、施工建设。

3.土地资源的供需形势

从未来供需形势来看,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一是粮食安全对耕地的压力大。一方面看,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从1996年底我国第一次土地详查结束时的19.51亿亩,减少到 2007年底的18.26亿亩。11年之内,全国就净减少了1.25亿亩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量的6.63%。另一方面看,我国人口高峰日益逼近,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人口总规模将分别达到13.6亿和14.5亿。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我国粮食消费标准,按人均粮食需求量880斤计算,到2020年全国粮食需求总量6.4亿吨。但是从国际市场看,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才2亿吨,所以我们要实现基本能够自已解决粮食问题,对耕地的压力非常大。

二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几年,全国建设用地的需求每年都在1200万亩左右,但只能满足50%。到目前为止,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还有部分的省会城市已经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10年的控制指标都用完了。土地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间,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刚才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到2020年18亿亩耕地不能减少,现在是18.26亿亩,还有2600万亩,到2020年每年可以占用的耕地面积只有200万亩左右,前面已提到每年我们建设用地要1200万亩,耕地供应只占六分之一,所以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很大的压力。

三、土地资源任务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1.为什么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一是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专家预测到2030—2060年人口达到高峰,十几亿人口的吃饭始终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国家要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在稳定现有粮食生产水平的同时,就必须保住18亿亩耕地。

二是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2004年开始中央把土地同信贷一样作为宏观调控的闸门,就是要通过土地供应的总量、布局、结构和时序来调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事业建设。这是中央根据我国国情的一大创新,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十分明显。守住这个闸门、保住18亿亩耕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至关重要。

三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耕地对于我国7亿多农民来说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耕地持续减少,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将会产生大量的“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

四是造福子孙后代。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占用资源上应该做到代际公平,近十年以来,我们国家的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耕地是世代人开发保留下来的,也应该世代传承下去。我们这代人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2.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任务艰巨

可以倒算个账,目前只有18.26亿亩,也就是说今后可以净减少的耕地只有2600万亩,每年可以净减少的耕地只有200多万亩,我 们还要搞建设,任务是相当的艰巨。

从过去的情况看。前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5亿亩,年均净减少耕地1200多万亩。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全国共补充耕地面积3965万亩,实现了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但补充耕地的质量一般都不如被占用的耕地好。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经济建设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不可避免,还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等,耕地减少的因素依然存在,土地供需矛盾将越来越尖锐。可能有人会认为,占了耕地可以补充,但是补充耕地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

3.守住18亿亩耕地的具体任务

一是提高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强制性。首先要不断提高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土地利用规划计划要把守住18亿亩耕地、守住基本农田、守住高产稳产田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采取倒逼的方式来安排非农用地。第三要统筹城乡、统筹交通、统筹水利及生态建设等用地,不断形成界限分明的、区域特色明显的、国土资源优势极大发挥的、区域功能相互补充、协调的不同功能区域。

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要增强落实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坚定性,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对城镇建设用地的约束作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对公共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用地的约束作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对新农村建设用地的约束作用。二是落实耕地保护有关法律法规。首先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要知法、懂法和守法,这也是我们这次宣讲的主要目的。其次是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利用国土资源的部门要严格执法。

三是明确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保护耕地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土地国情国策宣传教育,切实转变用地观念,把保护耕地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绩效的重要内容。

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一)土地公有制

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包括全民(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的权利。国家土地所有权是指国有土地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集体土地分三级所有,包括:村农民集体所有、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

(二)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保护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确保耕地总量18亿亩的目标。

二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省级人民政府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责任者,也是耕地开垦的组织者和监督者。

三是实行占一补一制度。非农业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四是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的数量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并规定征收基本农田的,一律由国务院批准。对基本农田要以乡(镇)为单位,逐一地块的划区定界与保护,并予以公告。

五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耕地。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 9 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对违法用地的确需补办手续的,从新从高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土地出让金,等等,都是保护耕地采取的经济手段。

(三)用途管制制度

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前提。《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二是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实现用途管制的重要保障。土地利用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内新增建设用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具体安排。

三是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批是实现用途管制的关键。实行用途管制的关键是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不论是否需要征收土地,凡是进行建设占用农用地,都应当首先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土地管理法》还规定在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规划确定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重建、扩建,为最终实现规划目标确定了过渡 10 措施。

(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

一是征收的范围及征收与征用的区别。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为与《宪法》相适应,《土地管理法》也作出了相应的修改,第二条第四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同时将原有的“征用”改为“征收”。

现在的征收,涵义同于原《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中的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并给予补偿的行为。现在的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制使用集体土地,在使用完毕后再将土地归还集体的一种行为,类似于临时使用土地。

二是关于征地审批程序。《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征地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征收土地的审批权限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征收其他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11 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征收土地需由市、县人民政府拟定“一书四方案”,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征地补偿则要经过“两公告一登记”的程序。

28号文件中还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要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对拟征土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确有必要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要将被征地农民知情、确认的有关材料作为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3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

三是关于征地补偿费。确定征地补偿标准的原则是: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28号文件对征地补偿作出了新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12 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

(五)有偿使用制度

一是我国土地供应方式有划拨和有偿使用两种方式。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无偿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目前,可以适用划拨方式的主要有四类用地: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为严格限制划拨方式供地,2001年国土资源部出台《划拨用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为适用划拨的情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目前该目录正在进一步修改中。据了解,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将排除在划拨范围之外。

二是有偿使用方式包括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13 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租赁,是指国家将一定时期内的土地使用权让与土地使用者使用,而土地使用者按向国家缴纳租金的行为。作价出资入股,是指将一定时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作价,作为国家的投资计作国家的股份。

三是出让分协议出让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协议出让,是指国家以协议方式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2003年《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21号)中明确了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范围,即:除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外,方可采取协议方式。

《物权法》第137条规定: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

四是有偿用地范围逐步扩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中规定,国土资源部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 14 用。其他建设用地应严格实行市场配置,有偿使用。

常见土地违法行为及其处理

(一)非法占用土地

1、非法占用土地的含义

非法占用土地,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占用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行为。非法占用土地的主体,一般为占用,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在一定情况下,也包括地方政府,如某地政府违法占地自建办公楼或者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等。

2、非法占用土地主要表现形式

(1)未经批准占用土地。通俗地说,是指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以及办理用地手续即占用土地的行为。如农民未经批准占用土地修建住宅,企业未经批准占用土地建厂等。

(2)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占用土地。主要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虽然占地经过有权机关批准并且取得了用地手续,但是他的用地手续是通过弄虚作假骗取来的,因此不具有合法性。如某个农村居民已建有一处住宅,却隐瞒这一情况,伙同村干部出具没有住宅的虚假证明,申请宅基地并获批准。再比如,某企业拟占用土地搞房地产开发,在申请用地时,却以建工厂名义申请用地并获得批准。(3)少批多占。主要指超出批准用地的面积占用土地。比如,某企业被批准占用土地50亩,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却占用了100亩,超占的50亩不具有合法性。

(4)其他形式。如批东建西、批甲占乙等。

3、非法占地的法律责任

一是行政处罚。非法占用的土地要责令退还。对已建的建筑物及设施,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予以没收: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予以拆除。除此之外,可以并处罚款。罚款数额为非法占用土地的每平方米30元以下。对于农民非法占地建住宅,则不论是否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必须予以拆除,但没有罚款的规定。

二是行政处分。如果非法占地的主体是政府及部门或者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除了要予以行政处罚外,对有关责任人还要给予行政处分。按照修改后的“9号令”规定:(1)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2)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办理农用地转用或者土地征收申报、报批等过程中,有谎报、瞒报用地位置、地类、面积等弄虚作假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 16 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三是刑事处罚。按照《刑法》的规定,如果非法占用的是耕地并且数量较大,造成被占耕地大量毁坏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那么什么情况算是数量较大和大量毁坏呢?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非法占用基本农田5亩以上或者一般耕地10亩以上就属于数量较大,大量毁坏则是指在耕地上实施建筑等非农业建设,致使耕地的种植条件遭到严重毁坏的。

(二)非法转让土地行为

1、非法转让土地的含义

非法转让土地,是指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违反土地法律法规,将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2、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1)非法转让集体土地。按照现行土地法律法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的土地使用权,除因依法使用集体土地的企业由于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让外,不允许转让(包括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如果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就属于非法转让集体土地。非法转让的具体形式,除买卖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如以买卖房屋连同土地买卖,以土地入股联办企业名义转让土地等。

17(2)非法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将国家无偿提供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擅自转让或者以其他方式隐形交易,如以买卖房屋名义转让土地,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办企业分红,或联建住宅分成等,都为法律所禁止。

(3)非法转让出让土地。主要是指行为人在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对土地进行投资开发即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行为。按照土地管理法规的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再行转让,必须要按规定对土地进行相应的投资开发之后才能进行。不进行任何投资开发即加价转让,是典型的炒卖土地行为。

3、非法转让土地的法律责任

(1)行政处罚。对非法转让土地的一方,要没收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罚款数额为违法所得的50%以下;对非法受让土地一方的行政处罚,与对非法占地的处罚具有相同性,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其新建建筑物及设施予以没收;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予以拆除。

(2)行政处分。非法转让土地的责任人如果属于政府公务员或者其他行政监察对象,依法应给予行政处分。按照修改后的“9号令”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 18 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3)刑事处罚。按照《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规定,以牟利为目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价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罚金数额与上述相同)。那么,什么情况属于情节严重呢?司法解释规定了五种情形,具备其中情形之一的即属情节严重:一是非法转让、倒卖基本农田5亩以上;二是非法转让、倒卖一般耕地10亩以上;三是非法转让、倒卖其他土地20亩以上;四是非法获利五十万元以上;五是非法转让、倒卖土地接近上述数量标准并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如曾因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受过行政处罚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等。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高于上述数量标准并达到一定程度的,则属于情节特别严重。

(三)破坏耕地类

破坏耕地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非法占用或者使用耕地,并造成种植条件破坏的行为。除上述非法批地、非法占地、非法转让土地等违法行为造成的耕地破坏外,还有未经批准擅自占用耕地建窑、建坟、建房、挖砂、采石、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对此,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中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与非法占地的法律责任大 19 同小异,不再展开讲述。

(四)侵占挪用征地补偿费

1、侵占挪用征地补偿费的含义

所谓侵占,是指将公共财务据为己有,挪用则是指将专用资金挪作他用。所以,侵占挪用征地补偿费就是指将征地补偿费这一专用资金据为己有或者挪作他用的行为。侵占挪用征地补偿费的违法主体,主要是收取、管理这笔资金的政府或部门的国家公务人员。

2、侵占挪用征地补偿费的主要表现形式(1)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征地补偿费。(2)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征地补偿费。(3)以其他形式侵占或挪用征地补偿费。

3、侵占挪用征地补偿费的法律责任

(1)行政处分。行政机关侵占、截留、挪用被征收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2)刑事处罚。对于侵占挪用征地补偿费的国家工作人员,按照《刑法》分则第八章关于贪污贿赂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其中,侵占征地补偿费按照贪污罪处理;挪用征地补偿费按照挪用公款罪处理。

(五)“以租代征”违法用地

1、“以租代征”的含义

通过“以租代征”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近年来凸现的一种违法新形式。所谓“以租代征”,即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通过租用或占用农民集体农用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土地违法行为。其实质是违反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未经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在规划计划之外非法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逃避了缴纳有关税费、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法定义务。其结果必然会严重冲击用途管制等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一种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

2、“以租代征”的违法性质

2006年国务院31号文件明确:禁止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符合规划并严格限制在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同时明确了法纪: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批准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占地建设 21 的,属非法批地行为;单位和个人擅自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占地建设的,属非法占地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以租代征”这一违法行为往往是综合违法行为,涉及多个违法主体,具有多重违法性质: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县市政府领导人)批准“以租代征”的,以非法批地论处;单位或个人“以租代征”占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以非法占地论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租代征”的,以非法转让集体土地论处。

第五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 国家级核查总体方案

摸清土地资源家底,掌握真实的土地利用状况,获取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成果核查作为二次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调查成果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做好二次调查工作的关键。

为确保二次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任务的顺利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的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07〕3号)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07〕7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核查任务

(一)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核查。

1.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核查。

(1)开展全国各县级调查单位全辖区100%的内业土地利用现状地类一致性核查,对比检查数据库中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遥感正射影像的地类一致性。

(2)结合内业核查成果,重点对东部沿海地区及五十万以

上人口城市等地区,开展耕地、建设用地等重点地类的外业核查,实地对照检查土地利用数据与实地的一致性。

(3)重新汇总土地利用数据库中面积数据,检查汇总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

2.开展农村土地权属调查成果核查。

检查数据库汇总的土地权属面积与上报统计资料的一致性。抽取一定比例的权属界线,开展外业实地抽查,检查其权属状况与实地的一致性。

(二)城镇土地调查成果核查。

结合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对各地汇总的城镇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进行逻辑性检查,原则上不对具体宗地开展核查。

(三)基本农田核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等资料,检查分析各地基本农田上报数据、位置的可靠性,通过空间叠加统计的方法,检查各地基本农田面积汇总数据与上报的基本农田地块中各地类面积的一致性,落实基本农田数量和位置相关情况。

(四)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

依据成果汇交有关要求,对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数据库中元数据、成果汇交格式、数据库图层、命名、数学基础、数据精度、拓扑关系及各图层间逻辑关系等。

二、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一)技术路线。

围绕成果核查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的要求,充分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采用内业全面核查和外业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检查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图件与实地一致性。

(二)技术流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流程见图1。

(三)技术方法。

1.充分利用遥感(RS)技术,采用数据库空间叠加套合检验法,开展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

利用客观、高分辨率、现势性强的遥感正射影像图,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下,与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相关土地利用数据层叠加套合,目视判读遥感影像,结合地类影像特征检索库,100%的对比检查影像判读地类与调查数据库中的地类一致性,将判读认为不一致的地类图斑、线状地物等,按照规定进行标注,为外业调查进行实地核实提供依据。

成果资料接收资料检查完整性检查影像数据检查汇总数据检查文字报告检查向“主管单位”反馈资料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地方重新提交成果数据库质量检查数据格式检查数学基础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面积汇总检查重新汇总各类面积地类一致性检查建立地类解译标志数据库相关图层与影像叠加套合基本农田检查资料检查上图方法检查汇总数据检查图层检查与上报面积一致性检查标识补测地物、“批而未用”土地信息对比分析,填写面积汇总检核表目视判读,进行地类一致性检查,标注疑问图斑及线状地物信息检查结果记录检查结果记录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对疑问图斑进行汇总统计编写内业核查报告制作疑问图斑分布图地方复核地方复核准备工作外业实地核实记录及拍照分析原因,编写复核报告疑问面积统计标注地方确定修改图斑确定核查对象,设计核查路线打印外业核查图件外业实地核查外业实地核查准备工作疑问图斑检查疑问线状地物检查外业实地核查补测地物检查编写外业核查报告“批而未用”土地检查提交全部核查成果会同相关司(局)开展调查数据审查不合格成果确认合格地方修改成果成果整合集成入库

图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流程

2.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检查数据库成果质量,确保汇总数据的准确性。

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开发统一的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软件,采用计算机辅助检查方法,检查数据库的数学基础、数据精度、拓扑结构、图层的命名及属性、图幅接边和汇交格式等是否正确,并对各层间的套合、逻辑一致性进行自动检查。利用GIS软件,按行政区域重新统计汇总出数据库中各地类面积和不同权属性质面积,检查数据库汇总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检查县级(含县级)以上各级行政区域的控制面积是否与下达的控制面积一致。

3.充分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开展外业实地核查。

根据内业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结合有关资料选择抽查图斑和地物,确定抽查路线,有针对地开展实地现场调查和地物测量。利用GPS全站仪等设备仪器和 GPS导航技术,引导抽查路线,并利用空间定位系统,将矢量栅格数据叠加显示,实时跟踪显示当前所在地理位置,准确定位所抽查的图斑。同时,详细记录外业工作轨迹,准确量测和记录核查地物的实地面积及线状地物宽度等,并拍摄实地地物照片,确保照片与疑问图斑(线状地物)一一对应,为开展复核工作和内业后处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核查主要成果

(一)内业核查成果。

1.矢量成果(疑问图斑、线状地物)。2.数据表格成果。

包括地类一致性核查记录表、基本农田面积汇总检核表、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汇总检核表、不同权属性质面积汇总检核表等。

3.内业核查报告。4.疑问图斑分布图。

(二)地方复核成果。1.地类一致性核查记录表。2.地方复核情况报告。3.地方复核照片。

(三)外业实地核查成果。1.外业核查记录表。2.外业核查报告。3.外业实地照片。

(四)总体成果。1.核查总报告。2.核查确认意见。

四、组织实施

二次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实施。

各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参照国家级核查方案,开展省级对市(地)级和县级调查成果的核查工作。

(一)职责分工及要求。1.全国土地调查办。

(1)全国土地调查办内设工作组,负责国家级成果核查的具体业务和日常工作。

(2)全国土地调查办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国家级核查任务的承担单位,并对参加核查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规范核查程序,统一核查方法和要求等。

(3)全国土地调查办接收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报送的成果资料。成果资料齐全后,全国土地调查办出具资料提交回执单,并负责分发到国家级核查任务承担单位,开展具体核查工作。

(4)承担核查任务的专业队伍负责国家级核查的具体工作。核查专业队伍组织人员,按时完成具体核查任务,并及时将核查结果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原则上每个县(区、市)核查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专业队伍的核查工作接受全国土地调查办的抽查和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

(5)全国土地调查办委托长期从事土地调查工作的技术单位,负责国家级核查工作的监理。监理单位对核查工作全程监理,对核查专业队伍的核查成果负责评判。核查专业队伍实行核查成果质量的末位淘汰制度。

(6)针对内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全国土地调查办将核查

意见书面反馈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督促地方开展复核工作。

对地方上报的复核结果仍有疑意的,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专业队伍,开展外业调查,进行现场实地核实。

(7)全国土地调查办根据内、外业核查和地方复核成果,统计地方调查成果的正确率,认定县级土地调查成果是否合格。对于认定不合格的调查成果,全国土地调查办出具书面整改意见,同调查成果一并退回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并全国通报。

核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该省(区、市)的共性问题时,退回该省(区、市)所有县级调查成果,要求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组织开展检查工作。

2.地方各级土地调查办公室。

(1)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及时对县级调查成果开展预检和验收工作,并于验收后的10个工作日内,按照成果汇交的相关要求,将验收合格的县级调查成果报送全国土地调查办。

(2)提交国家级核查的调查成果应以县(区、市)为单位,并保证成果资料内容齐全、装帧规范、数据准确。

(3)提交核查的成果资料不全或存在问题的,由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负责组织县级土地调查办公室,于7个工作日内补齐或重新提交资料。

(4)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于接到全国土地调查办的复核书面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地(市)级、县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完成实地复核工作,并将复核结果及修改后的土地调查

成果报送全国土地调查办。无正当理由逾期未报送结果,视为认可内业核查结果,以此成果导入国家级数据库。

(5)地方各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配合完成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的外业实地核查工作,外业抽查报告需经抽查地的土地调查负责人签字确认。

(6)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依据整改意见,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调查成果的全面修改,并重新申请核查。

由于共性问题被退回全省(区、市)成果的,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及时组织市、县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开展深入自查工作,对发现问题进行彻底修改,并重新开展省级预检和验收工作,要求地方于退回调查成果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重新提交。

(二)进度安排。

按照“完成一个,验收一个,核查一个”的原则,2008年开始启动二次调查成果核查工作,2009年10月底前,完成所有县级调查成果的核查工作,2010年上半年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各地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与城镇土地调查成果应单独上报。农村土地调查和基本农田调查完成并验收合格后,即可上报核查。城镇土地调查数据统计汇总工作完成后,再单独上报核查。

全国土地调查办将根据各地报送情况,组织专门队伍开展分阶段核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2008年上半年,完成核查系统及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的

开发,提供各地使用;组织核查技术培训及检查指导工作;东部地区提交县级调查成果,开展县级调查成果的内业核查。

2.2008年下半年,对东部通过省级验收的县级调查成果,在内业核查的基础上,开展外业实地核查,总结内、外业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完成东部地区核查工作。

3.2009年对中、西部通过省级验收的县级调查成果开展内、外业核查工作。

4. 2009年10月31日前,完成所有调查成果的国家级核查确认工作。

5. 2010年6月,完成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整合,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土地调查信息共享。

成果核查执行统一的核查规范和标准。全国土地调查办统一制定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的有关规定,规范成果核查的程序和要求。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

全国土地调查办将联合有关部门对调查成果进行审查,并会同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对各地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检查。对发现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的弄虚作假行为,将视情节轻重,依据《土地调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8号)的相关条款,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作业单位参与弄虚作假的,取消其土地调查资格。

下载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讲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土地调查(土地详查)讲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大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为全面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规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水平,根据《土地调查条......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方案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工作,提高调查成果质量,保证调查任务按时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 国发[2006]38 号 )......

    文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汇报

    文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工 作 汇 报 市考核组: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试行)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宣传方案

    土地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宣传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宣传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精选多篇)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GIS软件应用探讨 2009-5-22 17:31:23新闻类别:GIS开发与应用摘要:本文以漳州市为例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常用软件(MAPGIS、ARCGIS、GEO......

    土地调查方案

    赣州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 导读: 根据《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和《江西省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