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名解 中医药大学 儿科学期末考试重点

时间:2019-05-14 17:3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科名解 中医药大学 儿科学期末考试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科名解 中医药大学 儿科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篇:儿科名解 中医药大学 儿科学期末考试重点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儿科名解 中医药大学 儿科学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生长:小儿身休体各器官各系统和长大和形态变化可以用相应的测量值表示。是量的变化。

2、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分化的完善和功能的成熟,是质的变化。

3、脏腑娇嫩,形气未充N:指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者处在不断成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4、肺常不足:肺位在上,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又为娇脏,清虚而娇嫩,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小儿肺脏尤娇,肺常不足,表现为呼吸不匀,息数较促,容易感冒。

5、脾常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主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速度越快,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于成人较多,故脾胃功能相对不足,小儿脾常不足表现为运化力弱,每因饮食变更引起运化功能异常而发生疾病。

6、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小儿肾常虚表现为肾气未盛,肾精未充,骨骼未坚,齿未长或长而未坚;青春期前的女孩无“月事以时下”,男孩无“精气溢泻”;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弱等。

7、稚阴稚阳:“稚阴稚阳”说明小儿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地生长发育,充实完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阴”:是体内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稚阴”指精、血、津液,也包括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皆未充实、完善。

“阳”:指体内脏腑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阳”指各脏腑功能活动均属幼稚不足和处于稳定状态。

8、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方面,都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生机,指生命力,活力。

9、纯阳之体:所谓“纯”,指小儿未经情欲克伐,胎元之气尚未耗散;所谓“阳”,即以阳为用。说明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好比旭日东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

10、易虚易实: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往往可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转为虚实并见之证;虚证往往兼见实象,出现错综复杂的证候。

11、易寒易热:是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特点,患病之后不但寒证易于转化为热证,也容易从热证转化为寒证,而尤以寒证转化为热证更为突出。因小儿体属“纯阳”,“稚阴”,所以在病机转化上寒易化热表现尤为突出。

12、透关射甲:即指纹穿过了风、气、命三关达到指甲的部位,则病情危笃。

13、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以血浆含量浓度成比例丢失,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内,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临表最多见于呕吐、腹泻、进食不足等原因所致。

14、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损失量比水多,血浆渗透压较正常低,血清钠<130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临床表现特点为脱水症状比其他两种类型严重,更易于发生休克。患儿可有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的

表现,如烦躁不安、嗜睡、昏迷或惊厥神经系统症状。

15、高渗性脱水:电解质损失量比水少,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血清钠>150mol/L,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临床患儿呈现黏膜和皮肤干燥明显,烦渴,高热,烦燥不安,肌张力增高甚至惊厥;严重者出现神经细胞脱水、皱缩,脑脊液压力降低,脑血管破裂出血,亦可发生脑血栓。

16、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患。

17、哮喘持续状态:哮喘急性严重发作,合理应用拟交感神经药物无效,持续达24h以上。

18、充血性心力衰竭:称心衰,是指心脏工作能力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

19、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

20、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是母乳喂养儿。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可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转为正常。

21、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是指一组病因不一的肾小球疾患,居泌尿系统疾病住院患儿的首位,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少尿)为主,常伴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

22、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

23、反复:激素用药过程中又尿蛋白已转阴,停用激素4周以上,尿蛋白又≥ ++为反复。

24、复发:肾病综合症尿蛋白已转阴,停用激素4周以上,尿蛋白又≥ ++为复发。

25、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RBC数,Hb量或RBC压积低于正常。

26、生理性贫血:指RBC数和Hb量在2~3个月时达最低水平,RBC数降至3.0*1012/L,Hb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27、风湿热: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发生的全身性结缔组织非化脓性免疫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脏炎、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及皮下小结,以心脏损害最为严重和多见,反复发作可导致永久性心脏瓣膜病变。

28、舞蹈病:也称Sydenham舞蹈病,起病缓慢,表现为面部和四肢肌肉不自主、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如伸舌歪嘴、挤眉弄眼、耸肩缩颈、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语言障碍、书写困难、细微动作不协调等锥体外系神经系统症状。8~12岁的女孩多见。

29、尪痹:是指因风、寒、湿、热之邪留滞于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气血,以关节晨僵、小关节对称性多发性肿痛,活动受限甚至僵硬变形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30、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患者肾脏受累,症状轻重不一,多数患儿出现血尿和蛋白尿,少数重症患儿伴浮肿及高血压。

郝氏沟:重症佝偻病肋骨软化,被膈肌收缩牵拉而内陷,形成横沟,称郝氏沟。

麻疹粘膜斑:麻疹患者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的小白点。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

白草莓舌:猩红热患者于发疹之同时出现舌乳头肿胀,初期舌被白苔,肿胀的舌乳头凸出覆以白苔的舌面。

红草莓舌:猩红热患者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舌乳头凸起。此可作为猩红热辅助诊断条件。

口周苍白圈:猩红热患者面部潮红无皮疹,而口鼻周围皮肤苍白。帕氏线:又称线状疹,猩红热患者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形成深红色横纹线。

贫血性皮肤划痕:猩红热患者躯干部皮疹密集,疹间皮肤一片红晕,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偶仍可见正常皮肤,用手指按压皮疹,皮疹色退,暂呈苍白后又恢复原状。皮疹多于48小时达高峰。

问答题

1、添加辅食原则?

答:①从少到多,以使婴儿有一个适应过程;②由稀到稠,如米汤到粥到稀饭;③由细到粗,如菜汁到菜泥;④由一种到多种,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不能同时加几种; ⑤天气炎热或婴儿患病时,应暂缓添加新品种。

2、“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指纹辩证的意义?

答:浮沉分表里,浮,为指纹显露;沉,为指纹深隐。即以指纹显陷来分辩疾病的表里。

红紫辩寒热,红为红色,即指纹显红色,主寒证;紫,紫色,指纹显紫色,主热证。

淡滞定虚实,淡,为推炎流畅,主虚证;滞,为推之不流畅,复盈缓慢,主实证。

三关测轻重,根据指纹所显现的部位判别疾病的轻重,达风关者病轻,达气关者稍重,达命关者病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若“透关射甲”即指纹穿过了风、气、命三关达到指甲的部位,则病情危笃。但若纹证不符时,当“舍纹从证”。

3、小儿肺炎三兼证中医病机?

答:肺卫失宣,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易夹惊、夹痰、夹滞。

感邪之后,肺气失宣,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致乳食停滞,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有呕吐、泄泻,此为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感邪之后,热邪心肝易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实,惊惕抽搐,此为感冒夹惊。

4、小儿重型肺炎循环系统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答:肝脏迅速增大;心率突然加快,超过180次/分;吸突然加快,超过60次/分;然发生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皮肤苍白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尿少或无尿。具有前5项即可诊为心衰。

5、支气管哮喘中医病机?

答:主要在于痰饮久伏,遇到诱因,一触即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

吸困难,气息喘促。若痰气交阻气道加重,导致肺气闭阻,气滞血瘀,心血瘀阻,出现口唇、肢端发绀,甚则面色 苍白,头额冷汗,肢冷脉微等阳气欲脱的危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

答:①持续咳嗽>1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

②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

③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家族哮喘史,过敏原检测可作辅助诊断

④排除其他原因的慢性咳嗽。

7、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①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② 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③支气管舒张剂有显著疗效;

④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⑤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同时在肺部闻及哮鸣音者,可酌情采用支气管舒张试验协助诊断,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

8、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

答:①年龄<3y,喘息反复发作≥3次;

②发作时双肺可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③具有特硬性体质;

④父母有哮喘病等过敏史;

⑤除外其它引起哮喘的疾病(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毛支炎、腺病毒肺炎)

9、使用洋地黄的注意事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①用药前了解近期内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情况,防止过量中毒; ②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补充钾盐,但应避免同时使用钙剂(钙与洋地黄有协同作用),以免引起洋地黄中毒;

③心肌炎、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不全时,心肌对洋地黄耐受性差,剂量均宜偏小,一般按常规剂量减去1/3;未成熟儿和<2周新生儿因肝肾功能尚不完善,易引起中毒,洋地黄化亦应偏小,可按婴儿剂量减去1/3~1/2.有条件可作洋地黄血浓度监测。

10、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答:①安静时心率增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不能用发热或缺氧解释者。

②呼吸困难,青紫突然加重,安静时呼吸达60次/分以上

③肝大达肋下3cm以上,或在密切上短时间内较前增大,而不能以横膈下移等。

④心音明显低钝,或出现奔马律。

⑤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而不能用原有疾病来解释。

⑥尿少、下肢浮肿,已除外营养不良、肾炎、维生素B1缺乏症等原因造成的。

11、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应怎样休息?

答: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血压下降后方可下床活动。血沉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宜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当尿液Addis计数正常后恢复正常活动。重症患儿必须住院治疗。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2、单纯性肾病及肾炎性肾病的诊断?

答:①大量蛋白尿(尿蛋白+++~++++,1周内3次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③血浆胆固醇高于5.7mmol/L;④不同程度的水肿。①②为必须条件。符合上述标准诊断为单纯性肾病;

在符合单纯性肾病基础上凡具有以下上项之一或多项者属于肾炎性肾病:

①明显血尿:尿中红细胞>10个/HP(2周内3次离心尿检查);②反复或持续高血压:学龄儿童> 130/ 90mmHg﹝17.3/12kPa),学龄前儿童>120/80mmHg﹝16.0/10.7kPa),并排除因用激素所致者;③氮质血症:血浆非蛋白氮>35.7mmol/L或尿素氮>10.71mmol/L,并排除血容量不足所致者;④血总补体量(CH50)或血 C3反复降低。

13、小儿生理性贫血的原因?

① 随着肺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RBC生成素合成明显较少,骨髓暂时性造血功能低下;

② 胎儿RBC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 ③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

1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常见病因?

答:常见原因:储铁不足,铁摄入不足(主要原因),生长发育迅速,对铁需求量增加,铁的吸收障碍,铁的丢失过多。

“吃少了,长快了,存少了,丢多了”

15、风湿热心肌炎表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①心率加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

②心尖部第一心音低钝,可闻及奔马律,心尖部可听到轻度收缩期杂音;

③心律失常,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期前收缩等,ECG示P-R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和ST段异常; 心脏轻度或明显增大。

16、风湿热的调护—如何休息?(与肾炎相区别)答:卧床休息的期限取决于心脏受累程度和心功能状态。

在急性期无心脏炎患儿,应卧床休息至急性症状消失;有心脏炎无心力衰竭者应卧床休息1个月;有心脏炎并心力衰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约2~3个月;心脏扩大伴心衰者,约需6个月左右方能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17、川崎病诊断标准?

答:应在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包括发热在内的五条即可确诊: 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双侧球结膜弥漫性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或肛周脱屑;躯干部多形充血性红斑;

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直径达1.5cm或更大。18、1,25—(OH)2D3的生理功能?

答:1,25—(OH)2D3是维持钙、磷代谢平衡的主要激素之一,它通过对肠、肾、骨等靶器官的作用发挥其抗佝偻病的生理功能:①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进小肠黏膜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以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②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磷的排除,提高血磷浓度,有利于骨的钙化作用;③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的合成,促进骨钙素的合成,促进间叶细胞向成熟破骨细胞分化,从而发挥其骨质重吸收效应。④促进旧骨质脱钙,使旧骨质中骨盐溶解,钙、磷运到血液中,增加细胞外液中钙、磷浓度,促进成骨细胞的功能。

20、VitD缺乏性佝偻病西医病因?

答:日照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生长发育过速,疾病或药物的影响。

21、过敏性紫癜

ITP

出血部位:

四肢,下肢伸侧面明显,对称性。

多见于皮肤粘膜内脏。

紫癜形态:

点状出血,高出皮面,荨麻疹样。

瘀点瘀斑,不高出皮面。

理化检查:

PLT、BT、CT、血块收缩均正常。

PLT、BT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骨髓象:

正常

巨核C,分类示幼稚型

伴随症状:

胃肠道、关节、肾脏症状。

鼻衄、齿衄,重者颅内出血。

血管性水肿:

多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所属系统:

结缔组织疾病

造血系统疾病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二篇: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重点总结

中医药大学针灸重点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

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

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

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

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 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

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张仲景学术研究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

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    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4、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横纹  19

横纹至外踝尖   16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经。

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9、侧面:足少阳胆经

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14、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15、肩三针:肩中,肩贞,肩髃

16、四关穴:合谷,太冲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弯穴:曲泽,委中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中极,昆仑、至阴。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七、拔罐方法

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八、常用灸法

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张仲景学术研究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他灸法:⑴灯火灸

⑵天灸→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施灸注意事项: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第二部分

主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尺,孔最列缺是;

太渊经鱼际,少商经中使。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3、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4、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5、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商阳合溪,偏历下廉手三里;

曲池臂与肩,天扶禾迎香取。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2、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3、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4、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5、臂

曲池与肩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6、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承四颊下迎,头气缺屋乳不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1、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2、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3、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4、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5、天枢(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6、归来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7、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8、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9、丰隆(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0、内庭(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四、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1、隐白(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3、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4、阴陵泉(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5、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五、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1、少海(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2、通里(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3、阴郄(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4、神门(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5、少冲(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z1、少泽(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3、养老(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4、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5、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耳;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1、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2、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3、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4、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5、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6、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7、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8、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9、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10、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11、次

第2骶后孔中张仲景学术研究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12、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13、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14、昆仑(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15、申脉(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张仲景学术研究)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16、至阴(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八、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1、涌泉(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2、太溪(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3、照海(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4、复溜(经穴)

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5、阴谷(合穴)

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九、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1、曲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2、郄门(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3、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4、劳宫(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十、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1、中渚(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2、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3、支沟(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4、肩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5、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6、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动;齿痛。

十一、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1、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2、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动等。

3、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4、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5、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横纹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6、阳陵泉(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7、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8、丘墟(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9、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1、大敦(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2、行间(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3、太冲(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4、期门(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十三、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1、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2、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3、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4、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5、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6、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十四、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1、中极(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2、关元(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3、气海(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4、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5、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6、膻中(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7、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8、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癫狂。

十五、常用奇穴

1、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2、印堂

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3、太阳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4、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5、四缝

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6、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7、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8、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9、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第三部分

针灸 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①外感头痛:【外感太池列会】

阳明攒谷印、太阳天溪申、少阳率外足、厥阴冲四关、风寒风门热椎池、湿阴陵。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 列缺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风门

风热头痛:大椎 曲池

风湿头痛:阴陵泉

②阳明经痛:印堂 攒竹 合谷 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 后溪 申脉

④少阳经痛:率谷 外关 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四神聪 太冲 内关

⑵、内伤头痛:【(实)维池会】

阳亢冲太侠、痰浊陵太丰、瘀血内关膈。

【(虚)风三百】

血虚三肝脾、肾虚肾太悬。

①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阳亢:太冲 太溪 侠溪

痰浊:阴陵泉 丰隆 太阳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内关

②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血虚: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虚:肾俞

太溪 悬钟

2、面痛:【四白下地攒谷池】

眼白丝关上香颧、下翳风承车、寒列热池泽、瘀血冲三阴。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配穴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部痛者,加颧、迎香;

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

风寒证者,加列缺;

风热证者,曲池、尺泽;

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3、落枕:【肩溪悬外劳】

寒谷池、瘀内关、肩痛关背天宗。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 外劳宫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袭络:风池 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 阿是穴

肩痛:肩三针 外关

背痛:肩外俞 天宗

4、漏肩风:【贞前】

太阳后、阳明谷、少阳外、邪谷池、瘀关膈、虚里海。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 肩髎 肩髃 肩贞 肩前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外邪内侵:合谷

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 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 气海

5、肘劳

治法:疏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配穴:肘关节外上方:曲池、肘、手三里、合谷;

『三里谷池』

肘关节内下方:阳谷、小海

『小阳』

肘关节外部:外关、天井

『天外』

6、腰痛

【腰痛阿委大】

寒腰瘀膈督后太阳申

选经: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7、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椎池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着痹:阴陵泉 足三里

热痹:大椎 曲池

二、内科病

1、中风

⑴中经络

【中经络关泉水、交委尺】

阳亢冲溪、痰阻丰谷、痰热曲内丰、气虚三里海、阴虚太溪风、囗歪颊地仓、上肢三谷、下肢跳阴阳市、头晕完天风、足内翻丘照海、便秘归水丰支、复视球风天睛、尿留中曲关。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太溪、太冲;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阳陵泉、风市;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者: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⑵中脏腑:【中脏腑关水沟】

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与丰隆;脱证关元神阙气海灸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主穴:内关 水沟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 太冲 水沟

丰隆

脱证:关元 气海 神阙

2、眩晕

⑴实证:【百池冲关】

肝行二溪、痰陵丰中维。

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行间 侠溪 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 丰隆 中脘 阴陵泉

⑵虚证:【百池三肝肾】

虚脾胃气、精钟太阴。

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气海 脾俞 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 悬钟 三阴交;

高血压:

(1)曲尺、足三里。(2)风池、太冲。头痛配印堂、太阳。失眠配安眠、神门。心悸配郄门、内关。

3、面瘫:【昆仑车颧鱼阳白攒谷仓】

寒风热曲复三里

选经: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

主穴: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风寒:风池

风热: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水沟

鼻唇沟浅者:迎香

4、痿证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

『颈曲谷』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腰髀伏兔三足』

配穴:肺热津伤:尺泽、肺俞、二间

『肺二泽』

湿热浸淫:阴陵泉、大椎、内庭

『椎庭泉』

脾胃虚弱:太白、中脘、关元

『白中关』

肝肾亏虚:太溪、肝俞、肾俞

『肝肾溪』

上肢萎缩:手阳明经排刺

下肢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5、痫病

⑴发作期:【百泉溪关水】

治法:醒脑开窍。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

⑵间歇期:【太丰鸠使印】

痰门池内、风谷阴池、心脾三里、肝肾太阴瘀膈内。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定痫。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

配穴: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

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

6、不寐:【申海堂四神门安眠】

痰内丰池火间溪、心脾足三里、胆墟心内、肾水太心脾、脾胃白孙三关。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行间 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 内庭 曲池

心脾两虚:心俞 脾俞 足三里

心胆气虚:丘墟 心俞 内关

心肾不交:太溪 水泉 心俞 脾俞

脾胃不和:太白 公孙 内关 足三里

7、郁证:【关水神太】

肝中泉门、火行关溪、痰丰阴天廉、神通交心太、虚心脾两三、肝肾交太。

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

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

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8、心悸:【神门郄关阴厥】

心脾虚脾足三里、阴虚肾俞与太溪、凌中海、瘀膻膈,惊陵汗膏烦劳宫、耳鸣渚溪肿水中。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

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

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

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

善惊者,加大陵;

多汗者,加膏肓;

烦热者,加劳宫;

耳鸣者,加中渚、太溪;

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9、感冒:【谷池缺大阳】

寒肺门、热鱼曲尺塞迎香、虚三喉商酸身柱、湿阴陵、暑委中。

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

主穴: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肺俞

风热:曲池 尺泽 鱼际

鼻塞:迎香

体虚:足三里

咽喉疼痛:少商

全身酸楚:身柱

夹湿者:阴陵泉

夹暑者:委中

10、咳嗽

⑴外感咳嗽:【肺谷缺】

寒风热椎咽少商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

风热者,加大椎;

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⑵内伤咳嗽:【肺太阴】

痰阴丰、肝行间、阴膏血孔最

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太渊 三阴交 肺俞

配穴: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

肝火灼肺者,加行间;

肺阴亏虚者,加膏肓;

咯血者,加孔最。

11、哮喘

⑴实证:【肺喘缺中泽】

寒风热椎池、痰丰隆、喘天突。z

选经:手太阴 背俞穴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

风热者,加大椎,曲池;

痰热者,加丰隆;

喘甚者,加天突

⑵虚证:【足太太膏、肺肾喘】

肺气海、肾气元阴

选经: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背俞穴

主穴: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肺气虚者,加气海;

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12、呕吐:【三关中】

寒上胃、热金合玉、食梁天、痰中丰、肝阳冲、虚脾胃、胀天枢、鸣脾肠干孙

选经:手厥阴经,足阳明经,募穴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

寒吐配上脘、胃俞;

热吐配金津、玉液放血;

食滞配梁门、天枢;

痰饮配膻中、丰隆;

肝气犯胃配太冲、阳陵泉;

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腹胀者配天枢;

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

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13、胃痛:【三关中】

寒胃食下梁、气冲瘀膈俞、脾胃虚海关、胃阴三阴内

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寒证:胃俞

饮停: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太冲

气滞血瘀:膈俞

脾胃虚寒:气海 关元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三阴交 内庭

14、泄泻:【(急性)阴分上天】

寒厥热庭食中脘

【(慢性)三公天神】

脾白肝太肾命门

选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急性: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配穴:寒湿者加神厥;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慢性:(任脉)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15、痢疾:【天上下关谷】

湿池内寒中气海、疫椎冲宣噤关中、休息脾肾脱会强

治法:清热化湿,通肠导滞。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

下脘

关元

上巨虚

合谷

配穴: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

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

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

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

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

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16、便秘:【天沟水来丰】

热谷庭、气冲中、虚脾气血三里交、阳元神

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热秘:合谷 内庭

气秘:太冲 中脘

气虚秘:脾俞 气海

血虚:足三里 三阴交

阳虚:神阙 关元

17、阳痿:【三关肾】

阳门阴溪留、心脾足三里、惊恐志胆湿会阴、瘀膈冲海食脘三、眠神心关酸门阳

治法: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肾俞

配穴:肾阳不足者,加命门;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溜;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惊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

湿热下注者,加会阴、阴陵泉;

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

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

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

腰膝酸软者,加命门、阳陵泉

18、癃闭

⑴实证:【阴极泉旁边】

湿痿邪尺滞冲敦、瘀滞曲骨次血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

配穴:湿热内蕴者,加委阳;

邪热壅肺者,加尺泽

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

瘀血阻滞者,加曲骨、次、血海。

⑵虚证:【脾肾三边关】

中气里、肾溪溜、无力排尿气海骨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任脉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秩边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配穴 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

肾气亏虚者,加太溪、复溜;

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19、消渴

消渴:【脾肺肾交太胰】

上太少、中内地、下复冲、烦泉浆、饥谷丰中上、秘枢结阳敦、汗溜元、阴阳关门、视明维竹、晕上星、上池谷、下阴解阳风、皮血照风椎池。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配穴:上消者,加太渊、少府;

中消者,加内庭、地机;

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

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

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

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

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

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

头晕者,加上星;

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曲池、合谷;

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

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三、妇儿科病

1、月经不调

⑴月经先期(经早):【三海关】

热冲间、虚太溪、气足脾、多隐白、骶肾次。

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

虚热证者,加太溪;

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

月经过多者,加隐白;

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

⑵月经后期(经迟):【三海归】

寒宫虚门阳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寒实证者,加足三里;

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⑶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三元肝】

郁门冲、肾俞溪、胁胀中关。

治法:调补肝肾。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三阴交 肝俞

配穴:肝郁者,加期门、太冲;

肾虚者,加肾俞、太溪;

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

2、痛经:

⑴实证:【三次中】

寒归地、滞太冲、胀天气、胁阳明、闷内关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

选经: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寒湿:归来 地机

气滞:太冲

腹胀:天枢 气穴

胁痛:阳陵泉 光明

胸闷:内关

⑵虚证:【三海里】

气血脾胃、肝溪肝肾鸣悬钟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选经:足太阴,足阳明经;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虚:脾俞 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 肝俞 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3、崩漏

⑴实证:【白交关公】

热血湿阴郁太冲、瘀地机

治法:通调冲任、祛邪固经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

主穴:三阴交 关元 公孙 隐白

配穴:血热:血海;

湿热:阴陵泉;

气郁:太冲;

血瘀:地机。

⑵虚证:【交三海】

气血脾胃肝肾溪、鸣悬钟

治法:调补冲任、益气固经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

主穴: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气血亏虚:脾俞、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肝俞、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4、绝经前后诸症:【三海肝脾肾】

阴溪照、阳关门、肝会冲风痰中丰阴陵、心神不宁通心神

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

配穴: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海;

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

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

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

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

5、带下病:【陵中带白环】

热次水、脾气三阴、肾关肾海、痒沟冲中都、红间使、酸眼小肠溏中天

治法: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

配穴:湿热下注者,加水道、次;

脾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

阴痒者,加蠡沟、中都、太冲;

带下色红者,加间使;

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

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6、缺乳:【膻中少乳】

气血三里脾胃俞、肝冲关溏冲天,血多肝膈胀期门,胃胀中脘足三里

治法:调理气血,疏通乳络。取足阳明经,任脉为主

主穴: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气血不足:足三里、脾俞、胃俞;

肝气郁滞:太冲、内关;

食少便溏:中脘、天枢;

失血过多:肝俞、膈俞;仲

胸胁胀满:期门;

胃脘胀满:中脘、足三里;

7、遗尿:【关中三膀】

阳肾气虚气肺三、梦多百会及神门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固涩,取任脉,足太阴经,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肾阳虚:肾俞

脾肺气虚:气海 肺俞 足三里

夜梦多:百会 神门

四、皮外骨伤、五官科病

1、瘾疹:【谷中海隔曲池】

风关池、热三天、湿邪阴陵三阴交、风燥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天突剌、恶心呕吐选内关。

治法:疏风和营。以手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风邪:外关 风池

胃肠积热:足三里 天枢

湿邪重:阴陵泉 三阴交

血虚风燥:足三里 三阴交

呼吸困难:天突

恶心呕吐:内关

2、蛇串疮:【阿是夹脊】

肝间敦阳、脾海内白。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局部阿是穴,夹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间 大敦 阳陵泉

脾胃湿热:血海 隐白 内庭

3、痄腮:【翳车合冲关】

热椎商、睾冲泉、抽搐人中宣十二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V2

Z5

R1

q7

X;

u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配穴:高热者,加大椎、商阳;

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

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4、肠痈:【阑天上是】

热池呕内便腹结

治法:清泻湿热、通调腑气。以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阑尾、天枢、上巨虚、阿是穴

配穴:发热者,加曲池;

呕吐者,加内关;

便秘者,加腹结。

5、扭伤

腰:肾腰委中(正中:人中后。一侧:三里三间。远取)

踝部:中丘解溪(上取血海下阴陵,上下取。对侧养老阳谷,对应取)

膝部:溪眼阳关梁(膝内上取选尺泽,对应取)

肩部:玉贞了。局部腧穴为主

配穴:腰: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肾腰委中』

踝:阿是穴

申脉 解溪 丘墟

『申丘解溪』

膝: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膝眼阳关梁』

肩:阿是穴

肩 肩 肩贞

『贞』

肘: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小天池』

腕: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三阳溪池谷』

髋:阿是穴

环跳 秩边 承扶

『扶边跳』

五、五官科病证

1、目赤肿痛:【太晴合阳池】

热商星、肝行侠

治法:清泻风热,消肿定痛。取手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为主

主穴: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风热:少商 上星

肝胆火盛:行间 侠溪

2、耳聋、耳鸣

⑴实证:【侠听中翳】

肝火冲墟风关谷

选经: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肝胆风火:太冲 丘墟

外感风邪:外关 合谷

⑵虚证:【溪听海】

肾气肾海肝肾肝

选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

主穴:听宫 太溪 照海

配穴:肾气不足:肾俞、气海;

肝肾亏虚:肾俞、肝俞;

3、鼻渊:【迎风列谷堂】

肺热少商湿阴池

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

配穴

肺经风热者,加少商点刺出血

湿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

4、牙痛:【下谷车】

风火关风火二庭、阴虚太溪及行间。

选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合谷:颊车 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内庭、二间

肾虚牙痛:太溪、行间

5、咽喉肿痛

⑴实热证:【少尺关内合】

风热关池肺兑鱼

选经:手太阴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少商 合谷 尺泽 内庭 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风池 外关

肺胃实热:厉兑 鱼际

⑵虚热:【溪照鱼】

入夜发热三阴留

选经:足少阴经

主穴: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入夜发热:三阴交 复溜z

六、急症

1、晕厥:【涌水冲三里】

实冲谷、虚海关元会

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者,加灸气海、关元、百会;

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2、内脏绞痛

⑴心绞痛:【内郄中】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阴郄、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

阳气欲脱者,加水沟、百会。

⑵胆绞痛

仲景论坛①

胆囊炎:【肝胆日期阳陵泉】

呕三关、黄至阳、热椎池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

配穴: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黄疸者,加至阳;

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②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阳陵胆囊穴】

呕三关

治法: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经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白、鸠尾、日月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3.肾绞痛:【关元三焦肾绞痛、肾俞三阴阴陵泉】

尿血冲海、湿重委合。

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背俞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血尿者,加血海、太冲;

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END

第三篇:《针灸学》重点总结(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印堂至前发际

第7颈椎至后发际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胸剑(歧骨)至脐中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4、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

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经。

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9、侧面:足少阳胆经

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12、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14、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15、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16、四关穴:合谷,太冲

17、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弯穴:曲泽,委中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七、拔罐方法

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八、常用灸法

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他灸法:⑴灯火灸

⑵天灸→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施灸注意事项: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第二部分

主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肺之募穴)

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3、孔最(郄穴)

位于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7、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2、合谷(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3、阳溪(经穴)

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手腕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4、偏历(络穴)

屈肘,在阳溪穴和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手臂酸痛;腹部胀满;水肿。

5、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6、曲池(合穴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7、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疼痛不遂,颈项病;瘰疬;目疾

8、肩髃

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瘾疹。

9、扶突

位于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等咽喉病证;瘿气、瘰疬;咳嗽、气喘;颈部手术针麻用穴。

10、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1、承泣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疾,夜盲等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2、四白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目赤痛痒、眼睑瞬动、面痛、目翳等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头痛、眩晕。

3、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4、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5、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6、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7、人迎

喉结旁1.5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后。

主治:瘿气、瘰疬;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

8、梁门

位于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胃疾。

9、天枢(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10、水道

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疾患;疝气;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11、归来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

12、伏兔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主治:下肢萎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

13、梁丘(郄穴)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乳痈,乳痛等乳疾。

14、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为保健要穴。

15、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16、条口

上巨虚穴下2寸

主治:下肢萎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痛。

17、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位于上巨虚穴下3寸。

主治: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疾病;下肢萎痹;乳痈。

18、丰隆(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9、解溪(经穴)

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凹陷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下肢萎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20、内庭(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21、厉兑(井穴)

位于第2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主治: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四、足太阴脾经

循腹正中线旁开4寸,胸正中线旁开6寸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1、隐白(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2、太白(输穴;原穴)

位于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胃痛、呕吐等脾胃病证。

3、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4、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5、地机(郄穴)

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6、阴陵泉(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7、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8、大横

肚脐中旁开4寸。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9、大包(脾之大络)

位于侧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

主治: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岔气;四肢无力。

五、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1、极泉

位于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心痛、心悸等心疾;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神经损伤等痛证;瘰疠;腋臭;上肢针麻用穴。

2、少海(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3、通里(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

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4、阴郄(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5、神门(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6、少府(荥穴)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主治:心悸、胸痛等心胸病;阴痒、阴痛;痈疡;小指挛痛。

7、少冲(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六、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1、少泽(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3、腕骨(原穴)

位于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主治:指挛腕痛、头项强痛;目翳;黄疸;热病、疟疾。

4、养老(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5、支正(络穴)

位于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主治:头痛、项强、肘臂酸痛;热病;癫狂;疣证。

6、肩贞

臂内收,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

7、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8、颧髎

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瞬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病证。

9、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1、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2、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3、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4、大杼(八会穴之骨穴)

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项强,肩背痛。

5、风门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表证;项强、胸背痛。

6、肺俞(肺之背俞穴)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7、心俞(心之背俞穴)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8、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9、肝俞(肝之背俞穴)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10、胆俞(胆之背俞穴)

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肺痨、潮热。

11、脾俞(脾之背俞穴)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12、胃俞

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13、三焦俞(三焦之背俞穴)

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腹泻、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小便不利、水肿等三焦气化不利病证;腰背强痛。

14、肾俞(肾之背俞穴)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15、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16、小肠俞(小肠之背俞穴)

在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1骶后孔。

主治:遗精、遗尿、尿痛、带下、等泌尿生殖系统疾患;腹泻、痢疾、疝气;腰骶痛。

17、膀胱俞(膀胱之背俞穴)

位于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病证;腰骶痛;腹痛;泄泻、便秘。

18、次髎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19、承扶

臂横纹的中点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20、委阳(三焦下合穴)

位于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内侧。

主治: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21、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22、膏盲

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等肺之虚损证;盗汗、健忘、遗精等虚劳诸疾;肩胛痛。

23、志室

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24、秩边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腰骶痛、下肢萎痹等腰及下肢病证;小便不利;便秘、痔疾;阴痛

25、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26、飞扬(络穴)

位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主治:头痛、目眩;腰腿痛疼;痔疾。

27、昆仑(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28、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29、束骨(输穴)

位于第5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主治:头痛、颈强、目眩等头部疾患;腰腿痛;癫狂。

30、至阴(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八、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1、涌泉(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2、然谷(荥穴)

位于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病;咳血、咽喉肿痛;消渴;腹泻;小儿脐风、口噤。

3、太溪(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4、大钟(络穴)

位于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

主治:痴呆;癃闭、遗尿、便秘;月经不调;咯血、气喘;腰脊强痛、足跟痛。

5、照海{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蹻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6、复溜(经穴)

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7、阴谷(合穴)

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8、肓俞

脐中旁开0.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等胃肠疾病;月经不调疝气。

九、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1、天池

乳头外侧1寸,当第4肋间隙中。

主治:咳嗽、痰多、胸闷、气喘、胸痛等肺心病证;乳痈;瘰疬。

2、曲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3、郄门(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4、间使(经穴)

位于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胸痛、心悸等心疾;胃痛、呕吐等热性胃病;热病、疟疾;癫狂痫。

5、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6、大陵(输穴、原穴)

位于腕横纹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胁满痛;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肘臂挛痛。

7、劳宫(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8、中冲(井穴)

位于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十、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1、关冲(井穴)

无名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证;热病、中暑。

2、中渚(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3、阳池(原穴)

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外。

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五官病证;消渴、口干;腕痛、肩臂痛。

4、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5、支沟(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6、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7、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8、角孙

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目翳;齿痛、颊肿。

9、耳门

位于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等耳疾;齿痛;颈颌痛。

10、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十一、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1、瞳子髎

位于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内障、目翳等目疾。

2、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3、完骨

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颊肿、口眼歪斜、喉痹、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颈项强痛;癫痫。

4、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5、头临泣

位于瞳孔直上,人前发际0.5寸处,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目痛、目眩、流泪、目翳等目疾;鼻塞、鼻渊;小儿惊痫。

6、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7、肩井

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瘰疬。

8、日月(胆的募穴)

位于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处。

主治:黄疸、胁肋疼痛等肝胆病证;呕吐、吐酸、呃逆等肝胆犯胃病证。

9、带脉

位于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处。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赤白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疝气;腰痛;胁痛。

10、环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11、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12、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13、光明(络穴)

位于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目痛、夜盲、近视、目花等目疾;胸乳胀痛;下肢萎痹。

14、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15、丘墟(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16、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17、侠溪(荥穴)

足背,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纹头上凹陷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眩晕等头面五官病证;胸胁胀满;足跗肿痛;热病。

18、足窍阴(井穴)

位于第4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实热病证;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

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1、大敦(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2、行间(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3、太冲(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4、蠡沟(络穴)

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睾丸肿痛、遗尿等妇科及前阴病证;疝气;小便不利;足胫疼痛。

5、曲泉(合穴)屈膝,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产后腹痛等妇科病证;疝气、阳痿、遗精;小便不利;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6、章门(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位于第11胁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胁痛、黄疸、痞块等肝脾病证。

7、期门(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十三、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1、长强:(络穴)

跪伏或胸膝位,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疮、脱肛等肠腑病证;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2、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3、命门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萎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小腹冷痛、腹泻。

4、至阳

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

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证;咳喘;脊强、腰背疼痛。

5、身柱

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两侧肩胛冈高点相平。

主治:咳嗽、喘息;脊背强痛;癫狂、小儿风痫。

6、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7、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8、风府

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

主治:中风、癫狂痫、癔病等内风为患的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

9、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10、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1、上星

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

主治:头痛、目痛、鼻衄、鼻渊等头面部病证;热病、疟疾;癫狂。

12、素髎

位于鼻尖正中。

主治:昏厥、惊厥、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等危重证;鼻塞、鼻衄、鼻渊等鼻病。

13、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十四、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1、中极(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2、关元(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3、气海(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4、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5、下脘

前正中线,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饮食不化、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痞块。

6、建里

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食欲不振等脾胃病证;水肿。

7、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8、上脘

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癫痫。

9、膻中(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10、天突

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哮喘、咳嗽、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等肺系病证;瘿气、梅核气、噎膈等气机不畅病证。

11、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12、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癫狂

十五、奇穴

1、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2、印堂

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3、太阳

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4、球后

位于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主治:目疾。

5、夹承浆

在面部,承浆穴旁开1寸处。

主治:齿龈肿痛,口歪。

6、金津、玉液

位于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主治:口疮,舌强,舌肿,呕吐,消渴。

7、牵正

位于耳垂前0.5~1寸处。

主治:口蜗,口疮。

8、翳明

位于翳风穴后1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疾,耳鸣,失眠。

9、安眠

在项部,当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心悸;癫狂。

10、子宫

位于中极穴旁开3寸处。

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

11、三角灸

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

主治:疝气,腹痛。

12、定喘

位于大椎穴旁开0.5寸处。

主治:哮喘,咳嗽,肩背痛。

13、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14、胃脘下俞

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

15、腰眼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

16、四缝

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17、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18、八邪

位于手背各指缝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

19、外劳宫(落枕穴)

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间,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手臂肿痛、脐风。

20、腰痛点

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穴,左右共4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

21、二白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脘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个1穴,一臂2穴,左右共4穴。

主治:痔疮、脱肛、前臂痛、胸胁痛。

22、肩前

在肩部,正座垂臂,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肩臂痛,肩不能举。

23、百虫窝

位于血海穴上1寸处。

主治:风湿瘙痒,下部生疮,虫积。

24、鹤顶

在膝上部,髌底中点上方凹陷处。

主治:膝痛、足胫无力、下肢瘫痪。

25、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26、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27、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28、八风

位于足背各趾缝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足跗肿痛,毒蛇咬伤,脚气,趾痛。

第三部分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①外感头痛:【外感太池列会】

阳明攒谷印、太阳天溪申、少阳率外足、厥阴冲四关、风寒风门热椎池、湿阴陵。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

列缺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风门

风热头痛:大椎

曲池

风湿头痛:阴陵泉

②阳明经痛:印堂

攒竹

合谷

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

后溪

申脉

④少阳经痛:率谷

外关

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四神聪

太冲

内关

⑵、内伤头痛:【(实)维池会】

阳亢冲太侠、痰浊陵太丰、瘀血内关膈。

【(虚)风三百】

血虚三肝脾、肾虚肾太悬。

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阳亢:太冲

太溪

侠溪

痰浊:阴陵泉

丰隆

太阳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内关

②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血虚: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虚:肾俞

太溪

悬钟

2、面痛:【四白下地攒谷池】

眼白丝关上香颧、下翳风承车、寒列热池泽、瘀血冲三阴。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配穴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

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

风寒证者,加列缺;

风热证者,曲池、尺泽;

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3、落枕:【肩溪悬外劳】

寒谷池、瘀内关、肩痛髃关背天宗。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

外劳宫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袭络:风池

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

阿是穴

肩痛:肩髃

外关

背痛:肩外俞

天宗

4、漏肩风:【髃贞前髎】

太阳后、阳明谷、少阳外、邪谷池、瘀关膈、虚里海。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外邪内侵:合谷

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

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

气海

5、肘劳

治法:疏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配穴:肘关节外上方: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

三里髎谷池

肘关节内下方:阳谷、小海

小阳

肘关节外部:外关、天井

天外

6、腰痛

【腰痛阿委大】

寒腰瘀膈督后太阳申

选经: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7、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椎池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着痹:阴陵泉

足三里

热痹:大椎

曲池

二、内科病

1、中风

⑴中经络

【中经络关泉水、交委尺】

阳亢冲溪、痰阻丰谷、痰热曲内丰、气虚三里海、阴虚太溪风、囗歪颊地仓、上肢髃三谷、下肢跳阴阳市、头晕完天风、足内翻丘照海、便秘归水丰支、复视球风天睛、尿留中曲关。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太溪、太冲;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阳陵泉、风市;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者: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⑵中脏腑:【中脏腑关水沟】

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与丰隆;脱证关元神阙气海灸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主穴:内关

水沟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

太冲

水沟

丰隆

脱证:关元

气海

神阙

2、眩晕

⑴实证:【百池冲关】

肝行二溪、痰陵丰中维。

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行间

侠溪

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

丰隆

中脘

阴陵泉

⑵虚证:【百池三肝肾】

虚脾胃气、精钟太阴。

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气海

脾俞

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

悬钟

三阴交

高血压

(1)曲尺、足三里。

(2)风池、太冲。头痛配印堂、太阳。失眠配安眠、神门。心悸配郄门、内关。

3、面瘫:【昆仑车颧鱼阳白攒谷仓】

寒风热曲复三里

选经: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

主穴: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风寒:风池

风热: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水沟

鼻唇沟浅者:迎香

4、痿证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

髃『颈曲谷』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腰髀伏兔三足』

配穴:肺热津伤:尺泽、肺俞、二间

『肺二泽』

湿热浸淫:阴陵泉、大椎、内庭

『椎庭泉』

脾胃虚弱:太白、中脘、关元

『白中关』

肝肾亏虚:太溪、肝俞、肾俞

『肝肾溪』上肢萎缩:手阳明经排刺

下肢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5、痫病

⑴发作期:【百泉溪关水】

治法:醒脑开窍。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

⑵间歇期:【太丰鸠使印】

痰门池内、风谷阴池、心脾三里、肝肾太阴瘀膈内。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定痫。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

配穴: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

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

6、不寐:【申海堂四神门安眠】

痰内丰池火间溪、心脾足三里、胆墟心内、肾水太心脾、脾胃白孙三关。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行间

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

内庭

曲池

心脾两虚:心俞

脾俞

足三里

心胆气虚:丘墟

心俞

内关

心肾不交:太溪

水泉

心俞

脾俞脾胃不和:太白

公孙

内关

足三里

7、郁证:【关水神太】

肝中泉门、火行关溪、痰丰阴天廉、神通交心太、虚心脾两三、肝肾交太。

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

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

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8、心悸:【神门郄关阴厥】

心脾虚脾足三里、阴虚肾俞与太溪、凌中海、瘀膻膈,惊陵汗膏烦劳宫、耳鸣渚溪肿水中。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

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

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

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

善惊者,加大陵;

多汗者,加膏肓;

烦热者,加劳宫;

耳鸣者,加中渚、太溪;

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9、感冒:【谷池缺大阳】

寒肺门、热鱼曲尺塞迎香、虚三喉商酸身柱、湿阴陵、暑委中。

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

主穴: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肺俞

风热:曲池

尺泽

鱼际

鼻塞:迎香

体虚:足三里

咽喉疼痛:少商

全身酸楚:身柱

夹湿者:阴陵泉

夹暑者:委中

10、咳嗽

外感咳嗽:【肺谷缺】

寒风热椎咽少商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

风热者,加大椎;

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⑵内伤咳嗽:【肺太阴】

痰阴丰、肝行间、阴膏血孔最

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太渊

三阴交

肺俞配穴: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

肝火灼肺者,加行间;

肺阴亏虚者,加膏肓;

咯血者,加孔最。

11、哮喘

⑴实证:【肺喘缺中泽】

寒风热椎池、痰丰隆、喘天突。

选经:手太阴

背俞穴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

风热者,加大椎,曲池;

痰热者,加丰隆;

喘甚者,加天突

⑵虚证:【足太太膏、肺肾喘】

肺气海、肾气元阴

选经: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背俞穴

主穴: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肺气虚者,加气海;

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12、呕吐:【三关中】

寒上胃、热金合玉、食梁天、痰中丰、肝阳冲、虚脾胃、胀天枢、鸣脾肠干孙

选经:手厥阴经,足阳明经,募穴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

寒吐配上脘、胃俞;

热吐配金津、玉液放血;

食滞配梁门、天枢;

痰饮配膻中、丰隆;

肝气犯胃配太冲、阳陵泉;

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腹胀者配天枢;

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

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13、胃痛:【三关中】

寒胃食下梁、气冲瘀膈俞、脾胃虚海关、胃阴三阴内

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寒证:胃俞

饮停: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太冲

气滞血瘀:膈俞

脾胃虚寒:气海

关元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三阴交

内庭

14、泄泻:【(急性)阴分上天】

寒厥热庭食中脘

【(慢性)三公天神】

脾白肝太肾命门

选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急性: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配穴:寒湿者加神厥;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慢性:(任脉)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15、痢疾:【天上下关谷】

湿池内寒中气海、疫椎冲宣噤关中、休息脾肾脱会强

治法:清热化湿,通肠导滞。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

下脘

关元

上巨虚

合谷

配穴: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

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

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

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

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

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16、便秘:【天沟水来丰】

热谷庭、气冲中、虚脾气血三里交、阳元神

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热秘:合谷

内庭

气秘:太冲

中脘

气虚秘:脾俞

气海

血虚:足三里

三阴交

阳虚:神阙

关元

17、阳痿:【三关肾】

阳门阴溪留、心脾足三里、惊恐志胆湿会阴、瘀膈冲海食脘三、眠神心关酸门阳

治法: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肾俞

配穴:肾阳不足者,加命门;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溜;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惊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

湿热下注者,加会阴、阴陵泉;

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

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

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

腰膝酸软者,加命门、阳陵泉

18、癃闭

⑴实证:【阴极泉旁边】

湿痿邪尺滞冲敦、瘀滞曲骨次髎血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

配穴:湿热内蕴者,加委阳;

邪热壅肺者,加尺泽;

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

瘀血阻滞者,加曲骨、次髎、血海。

⑵虚证:【脾肾三边关】

中气里、肾溪溜、无力排尿气海骨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任脉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秩边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配穴

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

肾气亏虚者,加太溪、复溜;

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19、消渴消渴:【脾肺肾交太胰】

上太少、中内地、下复冲、烦泉浆、饥谷丰中上、秘枢结阳敦、汗溜元、阴阳关门、视明维竹、晕上星、上池髃谷、下阴解阳风、皮血照风椎池。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配穴:上消者,加太渊、少府;

中消者,加内庭、地机;

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

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

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

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

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

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

头晕者,加上星;

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

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

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三、妇儿科病

1、月经不调

⑴月经先期(经早):【三海关】

热冲间、虚太溪、气足脾、多隐白、骶肾次。

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

虚热证者,加太溪;

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

月经过多者,加隐白;

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⑵月经后期(经迟):【三海归】

寒宫虚门阳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寒实证者,加足三里;

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⑶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三元肝】

郁门冲、肾俞溪、胁胀中关。

治法:调补肝肾。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三阴交

肝俞

配穴:肝郁者,加期门、太冲;

肾虚者,加肾俞、太溪;

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

2、痛经:

⑴实证:【三次中】

寒归地、滞太冲、胀天气、胁阳明、闷内关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

选经: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寒湿:归来

地机

气滞:太冲腹胀:天枢

气穴

胁痛:阳陵泉

光明

胸闷:内关

⑵虚证:【三海里】

气血脾胃、肝溪肝肾鸣悬钟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选经:足太阴,足阳明经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虚:脾俞

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

肝俞

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3、崩漏

⑴实证:【白交关公】

热血湿阴郁太冲、瘀地机

治法:通调冲任、祛邪固经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

主穴:三阴交

关元

公孙

隐白

配穴:血热:血海;

湿热:阴陵泉;

气郁:太冲;

血瘀:地机。

⑵虚证:【交三海】

气血脾胃肝肾溪、鸣悬钟

治法:调补冲任、益气固经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

主穴: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气血亏虚:脾俞、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肝俞、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4、绝经前后诸症:【三海肝脾肾】

阴溪照、阳关门、肝会冲风痰中丰阴陵、心神不宁通心神

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

配穴: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海;

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

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

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

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

5、带下病:【陵中带白环】

热次水、脾气三阴、肾关肾海、痒沟冲中都、红间使、酸眼小肠溏中天

治法: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

配穴:湿热下注者,加水道、次髎;

脾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

阴痒者,加蠡沟、中都、太冲;

带下色红者,加间使;

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

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6、缺乳:【膻中少乳】

气血三里脾胃俞、肝冲关溏冲天,血多肝膈胀期门,胃胀中脘足三里

治法:调理气血,疏通乳络。取足阳明经,任脉为主

主穴: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气血不足:足三里、脾俞、胃俞;肝气郁滞:太冲、内关;

食少便溏:中脘、天枢;

失血过多:肝俞、膈俞;

胸胁胀满:期门;

胃脘胀满:中脘、足三里;

7、遗尿:【关中三膀】

阳肾气虚气肺三、梦多百会及神门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固涩,取任脉,足太阴经,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肾阳虚:肾俞

脾肺气虚:气海

肺俞

足三里

夜梦多:百会

神门

四、皮外骨伤、五官科病

1、瘾疹:【谷中海隔曲池】

风关池、热三天、湿邪阴陵三阴交、风燥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天突剌、恶心呕吐选内关。

治法:疏风和营。以手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风邪:外关

风池

胃肠积热:足三里

天枢

湿邪重:阴陵泉

三阴交

血虚风燥:足三里

三阴交

呼吸困难:天突

恶心呕吐:内关

2、蛇串疮:【阿是夹脊】

肝间敦阳、脾海内白。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局部阿是穴,夹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间

大敦

阳陵泉

脾胃湿热:血海

隐白

内庭

3、痄腮:【翳车合冲关】

热椎商、睾冲泉、抽搐人中宣十二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配穴:高热者,加大椎、商阳;

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

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4、肠痈:【阑天上是】

热池呕内便腹结

治法:清泻湿热、通调腑气。以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阑尾、天枢、上巨虚、阿是穴

配穴:发热者,加曲池;

呕吐者,加内关;

便秘者,加腹结。

5、扭伤

腰:肾腰委中(正中:人中后。一侧:三里三间。远取)

踝部:中丘解溪(上取血海下阴陵,上下取。对侧养老阳谷,对应取)

膝部:溪眼阳关梁(膝内上取选尺泽,对应取)

肩部:玉贞了。局部腧穴为主

配穴:腰: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肾腰委中』踝:阿是穴

申脉

解溪

丘墟

『申丘解溪』

膝: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膝眼阳关梁』

肩: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髃贞髎』

肘: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小天池』

腕: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三阳溪池谷』

髋:阿是穴

环跳

秩边

承扶

『扶边跳』

五、五官科病证

1、目赤肿痛:【太晴合阳池】

热商星、肝行侠

治法:清泻风热,消肿定痛。取手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为主

主穴: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风热:少商

上星

肝胆火盛:行间

侠溪

2、耳聋、耳鸣

⑴实证:【侠听中翳】

肝火冲墟风关谷

选经: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肝胆风火:太冲

丘墟

外感风邪:外关

合谷

⑵虚证:【溪听海】

肾气肾海肝肾肝

选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

主穴:听宫

太溪

照海

配穴:肾气不足:肾俞、气海;

肝肾亏虚:肾俞、肝俞;

3、鼻渊:【迎风列谷堂】

肺热少商湿阴池

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

配穴

肺经风热者,加少商点刺出血;

湿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

4、牙痛:【下谷车】

风火关风火二庭、阴虚太溪及行间。

选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合谷:颊车

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内庭、二间

肾虚牙痛:太溪、行间

5、咽喉肿痛

⑴实热证:【少尺关内合】

风热关池肺兑鱼

选经:手太阴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少商

合谷

尺泽

内庭

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风池

外关

肺胃实热:厉兑

鱼际

⑵虚热:【溪照鱼】

入夜发热三阴留

选经:足少阴经

主穴: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入夜发热:三阴交

复溜

六、急症

1、晕厥:【涌水冲三里】

实冲谷、虚海关元会

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者,加灸气海、关元、百会;

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2、内脏绞痛

⑴心绞痛:【内郄中】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阴郄、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

阳气欲脱者,加水沟、百会。

⑵胆绞痛

胆囊炎:【肝胆日期阳陵泉】

呕三关、黄至阳、热椎池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

配穴: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黄疸者,加至阳;

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②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阳陵胆囊穴】

呕三关

治法: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经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白、鸠尾、日月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3.肾绞痛:【关元三焦肾绞痛、肾俞三阴阴陵泉】

尿血冲海、湿重委合。

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背俞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血尿者,加血海、太冲;

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END

第四篇: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重点最新总结

中医药大学针灸重点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 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 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 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 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 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 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第一部分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 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张仲景学术研究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 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4、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

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横纹横纹至外踝尖

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经。

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9、侧面:足少阳胆经

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14、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15、肩三针:肩中,肩贞,肩髃

16、四关穴:合谷,太冲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弯穴:曲泽,委中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中极,昆仑、至阴。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七、拔罐方法

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八、常用灸法

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张仲景学术研究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他灸法:⑴灯火灸

⑵天灸→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施灸注意事项: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第二部分 主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尺,孔最列缺是;太渊经鱼际,少商经中使。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3、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4、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5、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商阳合溪,偏历下廉手三里;曲池臂与肩,天扶禾迎香取。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2、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3、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4、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5、臂

曲池与肩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6、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承四颊下迎,头气缺屋乳不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1、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2、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3、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4、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5、天枢(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6、归来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7、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8、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9、丰隆(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0、内庭(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四、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1、隐白(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3、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4、阴陵泉(合穴)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5、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五、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1、少海(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2、通里(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3、阴郄(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4、神门(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5、少冲(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z

1、少泽(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3、养老(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4、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5、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耳;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1、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2、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3、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4、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5、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6、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7、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8、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9、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10、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11、次

第2骶后孔中张仲景学术研究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12、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13、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14、昆仑(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15、申脉(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张仲景学术研究)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16、至阴(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八、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1、涌泉(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2、太溪(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3、照海(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4、复溜(经穴)

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5、阴谷(合穴)

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九、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1、曲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2、郄门(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3、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4、劳宫(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十、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1、中渚(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2、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3、支沟(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4、肩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穴后寸许凹陷中。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5、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6、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动;齿痛。

十一、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1、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2、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动等。

3、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4、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5、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横纹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6、阳陵泉(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7、悬钟(八会穴之髓会)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8、丘墟(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9、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1、大敦(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2、行间(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3、太冲(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4、期门(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十三、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1、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2、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3、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4、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5、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6、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十四、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1、中极(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2、关元(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3、气海(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4、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5、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6、膻中(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7、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8、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癫狂。

十五、常用奇穴

1、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2、印堂

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3、太阳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4、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5、四缝

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6、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7、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8、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9、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第三部分 针灸 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①外感头痛:【外感太池列会】 阳明攒谷印、太阳天溪申、少阳率外足、厥阴冲四关、风寒风门热椎池、湿阴陵。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 列缺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风门 风热头痛:大椎 曲池 风湿头痛:阴陵泉

②阳明经痛:印堂 攒竹 合谷 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 后溪 申脉 ④少阳经痛:率谷 外关 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四神聪 太冲 内关

⑵、内伤头痛:【(实)维池会】 阳亢冲太侠、痰浊陵太丰、瘀血内关膈。【(虚)风三百】 血虚三肝脾、肾虚肾太悬。①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阳亢:太冲 太溪 侠溪 痰浊:阴陵泉 丰隆 太阳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内关

②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血虚: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虚:肾俞 太溪 悬钟

2、面痛:【四白下地攒谷池】 眼白丝关上香颧、下翳风承车、寒列热池泽、瘀血冲三阴。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配穴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部痛者,加颧、迎香;

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 风寒证者,加列缺; 风热证者,曲池、尺泽; 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3、落枕:【肩溪悬外劳】 寒谷池、瘀内关、肩痛关背天宗。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 外劳宫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袭络:风池 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 阿是穴 肩痛:肩三针 外关 背痛:肩外俞 天宗

4、漏肩风:【贞前】 太阳后、阳明谷、少阳外、邪谷池、瘀关膈、虚里海。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 肩髎 肩髃 肩贞 肩前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外邪内侵:合谷 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 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 气海

5、肘劳

治法:疏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为主。主穴:阿是穴

配穴:肘关节外上方:曲池、肘、手三里、合谷; 『三里谷池』 肘关节内下方:阳谷、小海 『小阳』 肘关节外部:外关、天井 『天外』

6、腰痛 【腰痛阿委大】 寒腰瘀膈督后太阳申

选经: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7、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椎池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着痹:阴陵泉 足三里 热痹:大椎 曲池

二、内科病

1、中风

⑴中经络 【中经络关泉水、交委尺】

阳亢冲溪、痰阻丰谷、痰热曲内丰、气虚三里海、阴虚太溪风、囗歪颊地仓、上肢三谷、下肢跳阴阳市、头晕完天风、足内翻丘照海、便秘归水丰支、复视球风天睛、尿留中曲关。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太溪、太冲;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阳陵泉、风市;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者: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⑵中脏腑:【中脏腑关水沟】 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与丰隆;脱证关元神阙气海灸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主穴:内关 水沟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 太冲 水沟 丰隆

脱证:关元 气海 神阙

2、眩晕

⑴实证:【百池冲关】 肝行二溪、痰陵丰中维。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行间 侠溪 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 丰隆 中脘 阴陵泉

⑵虚证:【百池三肝肾】 虚脾胃气、精钟太阴。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气海 脾俞 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 悬钟 三阴交;高血压:(1)曲尺、足三里。(2)风池、太冲。头痛配印堂、太阳。失眠配安眠、神门。心悸配郄门、内关。

3、面瘫:【昆仑车颧鱼阳白攒谷仓】 寒风热曲复三里 选经: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

主穴: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风寒:风池

风热: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水沟 鼻唇沟浅者:迎香

4、痿证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主穴:上肢:肩、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 『颈曲谷』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腰髀伏兔三足』 配穴:肺热津伤:尺泽、肺俞、二间 『肺二泽』 湿热浸淫:阴陵泉、大椎、内庭 『椎庭泉』 脾胃虚弱:太白、中脘、关元 『白中关』 肝肾亏虚:太溪、肝俞、肾俞 『肝肾溪』 上肢萎缩:手阳明经排刺 下肢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5、痫病

⑴发作期:【百泉溪关水】

治法:醒脑开窍。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

⑵间歇期:【太丰鸠使印】 痰门池内、风谷阴池、心脾三里、肝肾太阴瘀膈内。治法:豁痰开窍,熄风定痫。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 配穴: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 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

6、不寐:【申海堂四神门安眠】 痰内丰池火间溪、心脾足三里、胆墟心内、肾水太心脾、脾胃白孙三关。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行间 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 内庭 曲池

心脾两虚:心俞 脾俞 足三里

心胆气虚:丘墟 心俞 内关

心肾不交:太溪 水泉 心俞 脾俞 脾胃不和:太白 公孙 内关 足三里

7、郁证:【关水神太】

肝中泉门、火行关溪、痰丰阴天廉、神通交心太、虚心脾两

三、肝肾交太。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 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 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8、心悸:【神门郄关阴厥】

心脾虚脾足三里、阴虚肾俞与太溪、凌中海、瘀膻膈,惊陵汗膏烦劳宫、耳鸣渚溪肿水中。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 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 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 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 善惊者,加大陵; 多汗者,加膏肓; 烦热者,加劳宫; 耳鸣者,加中渚、太溪; 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9、感冒:【谷池缺大阳】 寒肺门、热鱼曲尺塞迎香、虚三喉商酸身柱、湿阴陵、暑委中。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

主穴: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肺俞

风热:曲池 尺泽 鱼际 鼻塞:迎香 体虚:足三里 咽喉疼痛:少商 全身酸楚:身柱 夹湿者:阴陵泉 夹暑者:委中

10、咳嗽

⑴外感咳嗽:【肺谷缺】 寒风热椎咽少商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 风热者,加大椎; 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⑵内伤咳嗽:【肺太阴】 痰阴丰、肝行间、阴膏血孔最 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太渊 三阴交 肺俞

配穴: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 肝火灼肺者,加行间; 肺阴亏虚者,加膏肓; 咯血者,加孔最。

11、哮喘

⑴实证:【肺喘缺中泽】 寒风热椎池、痰丰隆、喘天突。z 选经:手太阴 背俞穴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 风热者,加大椎,曲池; 痰热者,加丰隆; 喘甚者,加天突

⑵虚证:【足太太膏、肺肾喘】 肺气海、肾气元阴

选经: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背俞穴

主穴: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肺气虚者,加气海; 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12、呕吐:【三关中】

寒上胃、热金合玉、食梁天、痰中丰、肝阳冲、虚脾胃、胀天枢、鸣脾肠干孙 选经:手厥阴经,足阳明经,募穴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 寒吐配上脘、胃俞; 热吐配金津、玉液放血; 食滞配梁门、天枢; 痰饮配膻中、丰隆; 肝气犯胃配太冲、阳陵泉; 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腹胀者配天枢;

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 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13、胃痛:【三关中】 寒胃食下梁、气冲瘀膈俞、脾胃虚海关、胃阴三阴内 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寒证:胃俞

饮停: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太冲

气滞血瘀:膈俞

脾胃虚寒:气海 关元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三阴交 内庭

14、泄泻:【(急性)阴分上天】 寒厥热庭食中脘

【(慢性)三公天神】 脾白肝太肾命门 选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急性: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配穴:寒湿者加神厥;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慢性:(任脉)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15、痢疾:【天上下关谷】

湿池内寒中气海、疫椎冲宣噤关中、休息脾肾脱会强

治法:清热化湿,通肠导滞。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天枢 下脘 关元 上巨虚 合谷 配穴: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 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

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 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 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 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16、便秘:【天沟水来丰】 热谷庭、气冲中、虚脾气血三里交、阳元神 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热秘:合谷 内庭 气秘:太冲 中脘 气虚秘:脾俞 气海 血虚:足三里 三阴交

阳虚:神阙 关元

17、阳痿:【三关肾】 阳门阴溪留、心脾足三里、惊恐志胆湿会阴、瘀膈冲海食脘

三、眠神心关酸门阳

治法: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主穴:关元、三阴交、肾俞 配穴:肾阳不足者,加命门;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溜;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惊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 湿热下注者,加会阴、阴陵泉; 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 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 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 腰膝酸软者,加命门、阳陵泉

18、癃闭

⑴实证:【阴极泉旁边】 湿痿邪尺滞冲敦、瘀滞曲骨次血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主穴: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 配穴:湿热内蕴者,加委阳; 邪热壅肺者,加尺泽

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 瘀血阻滞者,加曲骨、次、血海。

⑵虚证:【脾肾三边关】 中气里、肾溪溜、无力排尿气海骨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任脉及背俞穴为主。主穴:秩边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配穴 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 肾气亏虚者,加太溪、复溜;

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19、消渴

消渴:【脾肺肾交太胰】

上太少、中内地、下复冲、烦泉浆、饥谷丰中上、秘枢结阳敦、汗溜元、阴阳关门、视明维竹、晕上星、上池谷、下阴解阳风、皮血照风椎池。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配穴:上消者,加太渊、少府; 中消者,加内庭、地机; 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 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 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 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 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

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 头晕者,加上星;

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曲池、合谷;

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 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三、妇儿科病

1、月经不调

⑴月经先期(经早):【三海关】 热冲间、虚太溪、气足脾、多隐白、骶肾次。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 虚热证者,加太溪;

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 月经过多者,加隐白; 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

⑵月经后期(经迟):【三海归】 寒宫虚门阳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寒实证者,加足三里; 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⑶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三元肝】 郁门冲、肾俞溪、胁胀中关。

治法:调补肝肾。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关元 三阴交 肝俞 配穴:肝郁者,加期门、太冲; 肾虚者,加肾俞、太溪; 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

2、痛经:

⑴实证:【三次中】 寒归地、滞太冲、胀天气、胁阳明、闷内关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 选经: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寒湿:归来 地机 气滞:太冲 腹胀:天枢 气穴 胁痛:阳陵泉 光明 胸闷:内关

⑵虚证:【三海里】 气血脾胃、肝溪肝肾鸣悬钟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选经:足太阴,足阳明经;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虚:脾俞 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 肝俞 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3、崩漏

⑴实证:【白交关公】 热血湿阴郁太冲、瘀地机 治法:通调冲任、祛邪固经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

主穴:三阴交 关元 公孙 隐白 配穴:血热:血海; 湿热:阴陵泉; 气郁:太冲; 血瘀:地机。

⑵虚证:【交三海】 气血脾胃肝肾溪、鸣悬钟 治法:调补冲任、益气固经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 主穴: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气血亏虚:脾俞、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肝俞、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4、绝经前后诸症:【三海肝脾肾】 阴溪照、阳关门、肝会冲风痰中丰阴陵、心神不宁通心神 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主穴: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 配穴: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海; 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 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 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 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

5、带下病:【陵中带白环】 热次水、脾气三阴、肾关肾海、痒沟冲中都、红间使、酸眼小肠溏中天

治法: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 配穴:湿热下注者,加水道、次; 脾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 阴痒者,加蠡沟、中都、太冲; 带下色红者,加间使;

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 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6、缺乳:【膻中少乳】 气血三里脾胃俞、肝冲关溏冲天,血多肝膈胀期门,胃胀中脘足三里 治法:调理气血,疏通乳络。取足阳明经,任脉为主 主穴: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气血不足:足三里、脾俞、胃俞; 肝气郁滞:太冲、内关; 食少便溏:中脘、天枢; 失血过多:肝俞、膈俞;仲 胸胁胀满:期门;

胃脘胀满:中脘、足三里;

7、遗尿:【关中三膀】 阳肾气虚气肺

三、梦多百会及神门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固涩,取任脉,足太阴经,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肾阳虚:肾俞

脾肺气虚:气海 肺俞 足三里 夜梦多:百会 神门

四、皮外骨伤、五官科病

1、瘾疹:【谷中海隔曲池】

风关池、热三天、湿邪阴陵三阴交、风燥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天突剌、恶心呕吐选内关。治法:疏风和营。以手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风邪:外关 风池 胃肠积热:足三里 天枢 湿邪重:阴陵泉 三阴交 血虚风燥:足三里 三阴交 呼吸困难:天突 恶心呕吐:内关

2、蛇串疮:【阿是夹脊】 肝间敦阳、脾海内白。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局部阿是穴,夹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间 大敦 阳陵泉 脾胃湿热:血海 隐白 内庭

3、痄腮:【翳车合冲关】 热椎商、睾冲泉、抽搐人中宣十二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V2 Z5 R1 q7 X;u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配穴:高热者,加大椎、商阳; 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

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4、肠痈:【阑天上是】 热池呕内便腹结 治法:清泻湿热、通调腑气。以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阑尾、天枢、上巨虚、阿是穴 配穴:发热者,加曲池; 呕吐者,加内关; 便秘者,加腹结。

5、扭伤

腰:肾腰委中(正中:人中后。一侧:三里三间。远取)踝部:中丘解溪(上取血海下阴陵,上下取。对侧养老阳谷,对应取)膝部:溪眼阳关梁(膝内上取选尺泽,对应取)肩部:玉贞了。局部腧穴为主

配穴:腰: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肾腰委中』

踝:阿是穴 申脉 解溪 丘墟 『申丘解溪』 膝: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膝眼阳关梁』

肩:阿是穴 肩 肩 肩贞 『贞』

肘: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小天池』

腕: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三阳溪池谷』 髋:阿是穴 环跳 秩边 承扶 『扶边跳』 五、五官科病证

1、目赤肿痛:【太晴合阳池】 热商星、肝行侠

治法:清泻风热,消肿定痛。取手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为主 主穴: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风热:少商 上星

肝胆火盛:行间 侠溪

2、耳聋、耳鸣

⑴实证:【侠听中翳】 肝火冲墟风关谷 选经: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肝胆风火:太冲 丘墟

外感风邪:外关 合谷 ⑵虚证:【溪听海】 肾气肾海肝肾肝

选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 主穴:听宫 太溪 照海 配穴:肾气不足:肾俞、气海; 肝肾亏虚:肾俞、肝俞;

3、鼻渊:【迎风列谷堂】 肺热少商湿阴池

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 配穴 肺经风热者,加少商点刺出血 湿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

4、牙痛:【下谷车】

风火关风火二庭、阴虚太溪及行间。选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合谷:颊车 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内庭、二间 肾虚牙痛:太溪、行间

5、咽喉肿痛

⑴实热证:【少尺关内合】 风热关池肺兑鱼 选经:手太阴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少商 合谷 尺泽 内庭 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风池 外关 肺胃实热:厉兑 鱼际

⑵虚热:【溪照鱼】 入夜发热三阴留 选经:足少阴经

主穴: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入夜发热:三阴交 复溜z

六、急症

1、晕厥:【涌水冲三里】 实冲谷、虚海关元会 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者,加灸气海、关元、百会; 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2、内脏绞痛

⑴心绞痛:【内郄中】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阴郄、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 阳气欲脱者,加水沟、百会。⑵胆绞痛

仲景论坛① 胆囊炎:【肝胆日期阳陵泉】 呕三关、黄至阳、热椎池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 配穴: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黄疸者,加至阳; 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②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阳陵胆囊穴】 呕三关 治法: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经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白、鸠尾、日月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3.肾绞痛:【关元三焦肾绞痛、肾俞三阴阴陵泉】 尿血冲海、湿重委合。

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背俞穴、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血尿者,加血海、太冲; 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第五篇: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河南大学

教育学:是一个理性世界,里面弥散着教育思想的空气,充满着被抽象出的教育概念,被多维线条勾连出的教育关系被模式化的教育场景,被符号化的教育人物,被分解分型的教育活动和被情节化的教育故事.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广义上看凡是有教有学,教与学统一的活动都可称为教学。狭义的教学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包括三层含义:1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组成的双边活动2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进行知识,技能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全面发展3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通过传授和学习教学内容来进行的。教育价值观的特点:1,稳定性2,差异性3,时代性4,阶级性.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促进个体主体意识和能力个性化以及促进个体思想意思和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播,保存和交流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对经济的正向功能:1,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促进国民经济增长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的正向功能: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1)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变革的功能.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一定国家或地区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论(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以个人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本身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一方面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另一方面人是因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人是归属于一定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和社会的联系是必然性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社会主义,是教育性质的根本.2,坚持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观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实践,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变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其他各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认识基础。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策略: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以素质发展为核心3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教师的角色定位:1学习者,学者和研究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朋友。

学生的角色定位:1具有独立人格的人2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人3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人4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2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3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的心理健康4师生关系是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学生,环境。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1了解研究学生,真心关爱学生2公平对待学生3理解宽容学生4严格要求学生5教师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课程: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组织方式建构的旨在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和谐互促的经验载体。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

课程的选择依据:从经验方面看主要有六个方面1培养目标2社会发展3个体发展4时代背景5区位特色6课程传统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对一定学校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课程文件,课程计划一方面可以强化鱼人的协调性,另一方面也对课程实践活动起到规范活动。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对角线,教材编写,评价等都具有指导作用。

教材是以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为基本成分而分门别类组成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具有介质性,科学性和多样性。

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的研制过程: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形成课程结构,开展课程评价五个阶段。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自身的特性2课程实施主体的素养3课程文化的制约4课程政策的调控,其中课程自身的特性又分为1合目的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合时代性,相对优越性。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定的依据:1教育目的的社会依据(1)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2)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人的依据(1)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2)依据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

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同样都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2个体性与群体性3科学性与艺术性4长期性和示范性。其中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劳动对象是复杂的2劳动内容是复杂的3劳动内容是复杂的4劳动过程是复杂的

教师的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师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知识结构(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2)精深的专业知识(3)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4)丰富的实践性知识3能力结构(1)驾驭教材的能力(2)交往沟通的能力(3)组织管理与课程开发能力(4)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5)终身学习能力 泰勒原理,又称目标模式: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发现教学模式—美国,布鲁纳,又称问题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卡罗尔,布卢姆;范例教学模式—德国,瓦根舍因

教学过程的规律特点:1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促进发展相统一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3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可以达到的结果4教学目标是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环节:备课(基础),上课(中心),学生作业布置与指导,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测评 备课: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研究教法4,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课:1,了解课的类型和结构2,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形态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具体和真实的特点(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主体性分类:1,提示型教学方法(示范,展示,呈示,口述等)2,自主型教学方法 3,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谈话法:又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六要素:主题,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其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但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诸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相关.;特点:1创造性2,审美性3,实践性4,表演性;功能:1,陶冶功能2,谐悦功能3,转化功能

课堂教学艺术包括课堂教学导课艺术,课堂教学组织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教态艺术,结课艺术

教学风格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德育的原则:1,从学生道德生活实际出发2,凸显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自主性3,坚持知行统一4,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德育过程:是道德教育的实施环节,决定着德育目标的实现,体育内容的习得及德育方法的运用,是德育主体与客体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并实现德育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主体是教师,客体是道德人物,事件,文化,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德育过程是动态的教育过程,是德育主客体共同作用完成的.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2,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成长过程3,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过程.德育途径:1,直接的道德教学:德育课 2,间接的道德教育(学科教学,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德育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德育活动方式和手段.;(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榜样示范,实际锻炼,品德评价等方法)班主任的职责: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3,组织指导开展班级活动4,加强与多方面的沟通与协调5,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法,谈话法,研究书面材料,调查访问)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制定目标(体现时代精神,富有教育意义)2,培养班级积极分子和班干部3,营造正确舆论环境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重视优秀生,中间生,后进生的教育);四,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班级文化的营造与管理: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1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2,形成正确的集4体舆论3,培育优良的班风4,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出台的文件,时间大致内容是什么,教育方针如何表达(1)1906年,清政府学部正式颁布并实施了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现实和目的.(2)1912年7月,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包含公民道德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方针.此后国民党政府分别于1929年和1936年颁布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3)1938年毛泽东为延安抗大提出了”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又提出了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国初期(4)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充分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的,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3年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最早明确表述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1999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教学理论流派:1,赫尔巴特教学流派,常被人们成为“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2,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流派

杜威,克伯屈;认为(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2)课程的实质是经验(3)社会活动是教学的中心 3,发展性教学流派

苏联赞科夫 20世纪50年代;内容(1)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2)教学设计的五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知识为主,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是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4,人本主义教学流派

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2)非指导性教学及其特点: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教师的角色不断变化3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实施非指导性教学4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是“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控制者。

下载儿科名解 中医药大学 儿科学期末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科名解 中医药大学 儿科学期末考试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南中医药大学生理学(54.72课时)重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生理学复习资料(适用于54、72课时) 总结人:12级针推一班 冯祥 版权所有 盗用必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生理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产......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单选 孙思邈 1,孙思邈总结的房事禁忌不包括:体质。 2韦茎汤。,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的方剂是: 3,孙思邈创制的治久病虚赢,寒积腹痛方剂是:温脾汤。 4,创制独活寄生汤的医家是:孙思邈......

    贵州大学房地产营销期末考试重点

    贵大房地产营销期末考试重点 1、市场细分的方法有哪些? 2、定价的方法(四种) 3、促销的方法(人员、广告、营业推广、公关) 4、经销商品牌的含义。 5、房地产特征的异质性。 6、经......

    财经应用文期末考试重点答案 大学必修课

    大学必修课 财经应用文期末考试重点答案 简答 1. 组织论文段落,主要应当依循哪些要求:1.段意要明确.一个段落一般应有一个主要意思即段旨,在构段时,要把它清清楚楚地告诉读......

    大一数学期末考试五邑大学重点

    由全体教师商定考试大纲:不考内容: 打*号的内容,间断点,渐近线,应用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函数图形的描绘,反常积分,微积分在物理问题上的应用。极坐标,积分表的使用,微分方程第六节不考......

    临沂大学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新编期末考试重点

    1对外贸易额是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l年的对外贸易规模.又称“对外贸易值 2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从一个国......

    财经应用文期末考试重点答案 大学必修课5则范文

    大学必修课 财经应用文期末考试重点答案简答 1. 组织论文段落,主要应当依循哪些要求:1.段意要明确.一个段落一般应有一个主要意思即段旨,在构段时,要把它清清楚楚地告诉读者......

    山东省中医药大学博士考试英语复习重点(共五则范文)

    中国医药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临床经验clinical experience 辨证论治treatment based on s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