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容院存在的5大问题
美容院存在的5大问题
1.美容院老板思路不够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在哪?
过往的美容院老板当初可能开店只是因为觉得利润高,喜欢美容,而没去真正了解美容院的核心是什么,导致现在老板经营越久心越累,最后面临关店转行。美容院老板真正要做的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单是学习更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才能使自己从美容黑洞中跳出。
2.没有强大的中层管理,工作分配不协调?
在1990年左右的美容院基本上大多属于家庭做坊美容,当累积了几年经验开始想把店开大,但是逐渐发现到一些问题,不懂的每个工作岗位的人该做些什么,美容院里面百分之六十的老板,改不掉许多以前的习惯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最后说美容这个行业真不是人干的,不断的抱怨我的美容师店长有什么问题,其实在更多的时候应该发现到自己在做些什么!
3.美容院员工忠诚度不够高?
现在许多老板都发现到美容师的定性越来越差,受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使自己眼高手低,其实这不是美容师的问题。问题是出在美容院的管理体系,是否有帮美容师职业规划?如果没有这将证明一件事:「老板您太自私」,美容师不可能永远都待在您的店里面,除非他跟您是直系血亲关系,老板静下心来,花上四到五个小时时间去做您员工的职业规划,美容师她们不是机器人出来打工为了梦想在拼博,把时间放在您的身上您对她们做了些什么。
4.服务质量差? 什么服务标准?
美容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质的行业,过往大家听到说做美容的感觉都有点看不起!但是现在社会进步,越来越多人喜爱这项工作。服务质量变差?问题是来自于美容师根本不知道自己执行的标准是什么,什么叫做标准?二十年前的日本丰田汽车能做到全世界汽车故障率最低,就是因为它们有所谓的标准率,也就是说车上每一个螺丝要转几圈都有一定标准,转少了螺丝会松,转多了容易把螺丝磨损,这就是标准。美容院里面更需要的是服务质量标准,当有标准才有考核依据,依照每一间美容院的规模不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服务标准,每一位顾客都是上帝,因为有顾客美容院因此才有得生存空间与机会。
5.美容院不够专业,知识、技术跟不上?
美容店与日化店的差异不单是在一个有面部洗脸按摩一个没有,真正的差异存在性是在于一个是专业护肤,一个是大众化产品。有多少美容院可能皮肤分几层,各种皮肤病变问题根本都不知道?只知道顾客过敏就用滴赛敏松,顾客长痘就用甲硝锉或者动不动就拿出生理盐水给顾客敷脸,大量的使用药物那美容院不如去开药店,更可恶的美容院居然拿出饮用水与生理盐水调合之后加上几滴香精调和出化妆水,美容师还以为老板是做化工出生的这么专业,其实老板心理一点底都没有,这根本就不是专业这叫做自欺欺人,真正的专业要了解到顾客的肌肤并有效替顾客改善肌肤。
这社会不断的在进步,美容院要让自己懂得更多知识,在技术上面不是为了炒作,而是真正能够帮助顾客面部以及改善身体的方法,随意的炒作使顾客越来越不相信美容院,现在中国信息如此的发达有时顾客比美容院里面任何一个人还更加的专业,唯有将美容院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知识不断更新;手法技术不断的磨练达到熟能生巧;我相信顾客将在也离不开您。
第二篇: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存在的三大问题
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存在的三大问题
4月23日在深圳北大研究生院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法学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工作研讨会上,西北政法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王健教授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制度改革的力度还是相当大的,取得的成效也十分显著,但就目前我国的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制度来讲,还存在着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首先是入学考试的科目设计不尽合理。
目前两类法律硕士入学考试的科目是: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
一、业务课二;其中这两门业务课总共要涉及法学理论、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学、民法学五门法学专业科目。对于非法学本科专业背景的考生而言,这些科目都是他/她们从来没有学过的。也就是说,接受法律硕士教育所需具备的专业资格条件,只能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获得。这样的考试科目设置的不合理,就跟要求高考考生必须具备他/她将要报考的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一样,是荒谬的。实际上,法律硕士入学考试要考的专业课内容,恰恰是考生入门后希望掌握的内容。而今不仅笔试要考这些科目,不少学校在复试环节还以笔试或口试的方式重复着这些科目,这样一来,入学考试科目与法律硕士的培养方案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交叉、重复。同样的科目反复学,反复考,考了又学,影响、弱化了考试和培养教育各自功能的发挥。
第二,目前的研究生招生注重初试与复试的功能分担,越来越关注和强化复试标准和复试程序的制度化建设。
但法律硕士招生中,“笔试定录取”和“复试走过场”的情形仍较普遍。测验考生的综合素质、思维逻辑和语言文字表达水平和能力等技术手段非常欠缺。
第三,在职攻读和全日制统招两类法律硕士在报考资格上存在着政策性不协调、不平等的问题。
报考在职法硕的学历条件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且一般应有学士学位,而统招法律硕士则允许同等学力考生报考。对此,教育部应从政策上予以调整,即按照法律硕士教育性质的特殊要求,将报考法律硕士的学历资条件统一明确为大学本科为起点,以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报考资格相一致。
针对考试科目设置问题,王健教授主张:应当取消现行法律硕士入学考试中的法学科目,研究设计出初试阶段的“综合考查”和复试阶段的“专业素质测试”的完整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探索改革的途径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把眼光向外看,借鉴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经验;再就是眼光向国内看,考察MBA最新的考试改革模式。鉴于我国的法学院教师熟悉传统的笔试命题的原则、方法和技术,而对综合素质、能力方面测试的考试技术还很生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行业指导机构,即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也就是说,由“法指委”组织专家力量,深入研究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制度,积极探索新的考试方法。
第三篇:我国铝产业主要存在的大问题
我国铝产业主要存在的大问题
【民祥水暖建材讯】大家都知道铝是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金属,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我国铝资源贫乏,铝土矿资源相对比较稀缺,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几近贫瘠,国内对铝的需求持续高涨,国内资源难以满足要求。行业分析师指出:我国铝产业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首先,产能盲目扩张。由于铝冶炼行业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促使原有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纷纷上马铝冶炼项目。随着新建、扩建产能逐步转化为产量,产量的增加使得原铝的供求状况由供求平衡逐渐转变为供大于求,盲目的产能扩张造成资源浪费,直接限制了铝行业的发展。
其次,由于资源短缺,能源价格上涨,铝行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由于我国生产铝的原材料氧化铝供应紧张,国内电力供应也比较紧张,因此氧化铝和电力价格逐步上升,这造成铝生产成本增加。现阶段国内铝生产企业130多家,但由于缺乏高品质的铝矿资源,造成国内优质的氧化铝产量较少,从而使许多大型铝生产企业依靠进口氧化铝来满足生产需求。从相关数据来看,国内氧化铝供应缺口正在日益扩大。
再次,在电力供应方面,部分地区用电高峰期拉闸限电已经对少数铝厂产生影响。由于煤炭涨价,在夏季用电高峰时,电力的价格也随之上升。电力成本上升将增大不同电解铝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异,由此可见,铝的生产成本长期内仍将居高不下。
最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内铝厂多以生产原铝为主,而盲目追求粗放型增长和低水平产量扩张,将带来结构性失衡问题。由于目前电解铝生产技术已成熟,进入门槛低,所以民间资本也纷纷加入,但是其投资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原铝生产上,而附加值高的铝合金、高纯铝却倍受冷落。于是造成目前国内市场一方面普通铝锭供大于求,陷入价格战;另一方面,高品质的高纯铝、铝合金等供不应求。这表明我国铝工业市场供求格局存在明显结构性问题,有些品种过剩,有些品种紧缺。
本文由民祥建材网水暖建材小编提供,
第四篇:大问题感想
《大问题》读后感
蒋映雪
12320014
护理1班 读了《大问题》感触颇深,以前总以为哲学就是关于二者皆可的问题无休无止的讨论,或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的思考。但是发现当我们持中庸之道,放弃思考,实际上也错失了自我提升的机会。所以,没事的时候,想想人生,宇宙,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主要谈谈自己关于上帝,信仰的思考。
上帝究竟是什么?
以前和同学们探讨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是必然还是偶然?发现这刚好就是哲学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有很多同学都认为是必然的。以我的见解来说,决定论的观点就是那些事件早就存在于特定的个空间维度,而我们只是以我们人这个物理体,以时间去完成它。如果我们的笑与哭也是早被决定好的,那只因为我们的空间维度不一样,所以产生的感觉也不一样,因为空间维度的独一性,决定了每个人的唯一性。虽然他们都说自己不相信上帝的存在,那那些早就设定好的维度,程序,也就是第一推动者又是谁呢,于是我们走向了上帝。所以别轻易说自己信神还是不信,首先要想清楚你的上帝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有人认为上帝是渡者,帮我们渡过一切苦难,而我认为上帝其实是一种诉求的满足,最高的满足。贫苦的人信仰上帝,是对安稳的诉求;富贵的人信仰上帝,是对赎罪的诉求;科学家信仰上帝,是对真理的诉求,当知识到尽头的时候,他们只能寻求上帝。如果,有人说宇宙是怎么来的——上帝创造的,马上会有无神论者问那上帝是从哪来的,这些人的诉求是対起源的诉求,上帝的存在满足不了他们对最深最深的源头的探知,所以他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于是,他们创建各种宇宙起源的理论,用来满足自己对源的诉求,尽管这是没有尽头的,不可知的,但不可知是否就意味着不存在?。而对于那些相信上帝的人来说,这根本是不存在的问题,因为他们不需要一步一步去探,他们要的是存在的现状,而非过程,上帝能解释他们的存在,并能让这种存在合理或更好,就够了。
你的上帝vs他的上帝;宗教的产生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上帝都不一样。(这里所说的上帝并不是特指基督教的)差异性的存在,必定意味着求同或者是征服,至此,宗教产生了。有相同诉求的人信仰一个上帝,西方世界选择耶稣,东方世界拥有释迦牟尼,伊斯兰教信奉。
我个人对宗教持消极看法。在宗教人士眼里,他们的神是至高的,至善的,不容诋毁的。但是那些以上帝的名义,以真拉的名义发动的战争,耶路撒冷的血流成河也是善的吗?不同宗教的互相谩骂,优越感,只让我感到宗教力量的可怕。宗教实质上是利益的,宗教成员在作为独立的个体时,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但他们组织起来,就与信仰无关了,反而跟利益挂钩。若不是虚荣心,美国的那位导演,又有什么立场去嘲笑那么多穆斯林的信仰;若是宽容,哪来宗教之争;若是纯粹,何必建立组织,设法去征服占领。这让我想到书中的“上帝一定是善 的吗”的问题,由于我的上帝是诉求的满足,善恶就靠诉求来判断。
看过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我感受到了宗教力量的可怕。塔利班在带给阿富汗希望后,又亲手把人们推向绝望。他们利用真拉的名义,让人们做祷告,禁止出行,娱乐,把信仰变为强制甚至是强权。但是如此的暴利,为何还是会有人追随,幻想他们能带来阿富汗的明天,那就是宗教的力量与可怕,当人们没有他路可选的时候,宗教是救命草,只能死死不放。
但是,文中的莱拉,玛丽雅姆却把信仰诠释的那么感动。阿富汗的女性处于被压迫地位,我们都知道,她们很少有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出门必须戴面纱,她们的美貌只能给自己的丈夫欣赏,若是让别的男人看了,那便是不贞。正如灿烂千阳里娜娜对玛丽亚母所说的—女人所学的只有忍耐。而在关键时刻,她们还是选择了反抗,这种反抗是在真拉的指引下,勇敢的前进。在困苦甚至我们看来是绝望的环境中,仍然并不放弃希望,仍然看得见真拉的千个太阳般的光芒,这便是信仰的神圣所在。所以,我认为,宗教并不等于信仰,宗教是组织的,甚至是有预谋的,而信仰是内在的,本质的,纯粹的。
快乐
《大问题》提到好的生活和快乐的问题,文中提到人人渴望快乐,但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他。有人说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的快乐,这因该是我们很多人在忙碌,伤心,劳累的时候自我的安慰或鼓励。我上高三时,天天有很多卷子做,不能看电视,连假期也只能在家复习,那时,总是幻想毕业以后欢乐自由的场景来使自己坚持下去。但是真真毕业以后,在疯了一个星期以后,我竟然开始怀恋以前忙碌的日子,暑假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快乐。但如果让我再次回到高三,一切又会循环,即靠畅想来坚持。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当你达到你所设置的那个快乐的点时,他已经不那么快乐了。书中说一般意义上的快乐或者是狭隘意义上的快乐,是娱乐,享乐,没有焦躁等等,说即使有人认为责任,荣誉,工作本身也是快乐,也只能说明他们为了快乐而行动。但我觉得这根本不成立,人类这个物种,注定不会休息。我们的祖先在还是动物的时候,本可以和其他动物一样,原始的活着,但他们逐渐站立起来,慢慢学会用火,最终形成了智慧的人类。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最深沉的里面蕴藏着原始的行动的渴望。快乐有时是需要对比的,假使本无贫穷,富有会让人那么兴奋吗?那快乐是一种过程吗,肯定不是,没有哪个高三的孩子会说卷子堆积如山的日子是快乐的。我认为快乐其实是同步。有时,你一个人静静地走在街上,也会很快乐,因为那你此时的需求就只是安静,同步了,就快乐了;有人,上亿身家,却不快乐,反而觉得原先白手起家的生活更快乐,那是因为当他真真有钱的时候,亲情,友情或其他东西才是他想要的,现实与需求没有同步。
小结
我思故我存,多一点哲学方式的思考,多生活的一点体味,建立我们自己的哲学。
第五篇:大问题论文
“大问题”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王晓媚
2014年5月22日,我在深圳体育錧参加了两岸四地小学数学:“落实十大核心概念,展望未来数学课堂”国际教学研讨峰会,听了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讲座和精彩的课例——方程的意义,让我受益非浅,感触较多。
对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我们教师们通常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问的技巧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为了“牵引”而“问”,真正“为了不教”而“问”、“不问”而“问”的研究还很少。同时,由于问题设计缺乏整体的架构与布局,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因此,课堂呈现的问题依然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即便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先教后学”理念引领下的课堂,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教”与“学”不太和谐,甚至严重脱离。学生是学习的工具,是盛装知识的容器的角色始终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已成为数学教育的一种“痼疾”。
这学期,我们名师工作访提出了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所谓“大问题”,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提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以求能够最大程度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一般是学生的学习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为点。“大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质”,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大问题”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指向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于全面落实“四基”,能够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线形逻辑结构,生成一种多线交融,分层并进的新的教学结构,具有思维的自由度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大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抓本质。它强调的是问题的“质”,问题必须触及数学的本质,这个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指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有“意义之水”在流淌。第二,外延大。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第三,问域宽。它能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第四,少而精。它一般是学生学习的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力点。找准了“大问题”,就意味着教者抓住了课堂的“课眼”。第五,挑战性强。它有一定难度,但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有“繁殖力”的。它可供迁移,可供生长,一般以问题开始,但不一定以问题结束;它能够催坐出大量的新问题,它就像一棵小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还能结出累累硕果;它是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