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导论题库(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8:5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长导论题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长导论题库》。

第一篇:成长导论题库

一、辽宁科技学院简介:

1、辽宁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学校。

2、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突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3、为冶金、机械等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和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机械工程学院简介:

1、机械工程学院是辽宁科技学院其中的一个二级分院,前身是矿机科,具有60多年的历史。

2、教授、副教授的比列占全体教师总人数的54%。

3、全院共有本科专业两个,专科专业四个,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约1600余人。

4、学院现有快递成型实验室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18个。

三、学生的权利:

1、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2、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3、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贷款。

4、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工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四、学生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

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五、学生入学与注册:

1、新生凭录取通知书,经我院正式录取的新生,方能入学。

2、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国家招生规定对其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

3、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应在两周内办理缴费注册手续。

4、学生在毕业离校前缴清所有学费,未缴清学费的,不发给学业证明材料。

六、学生请假:

1、学生应自觉遵守学院纪律,自觉按时参加培养方案规定和学院统一安排组织的一切活动。

2、学生请假必须事先填写请假单,批准后方能生效。

3、请假1天由辅导员准假;请假2至3天由学生副书记准假;4至6天由学生处准假;7至14天由学校准假。

4、返校后主动到相关老师或相关部门去消除请假。

七、学生考勤:

1、学生未请假或请假未准而擅自不出勤者,均以旷课论。

2、计算学生旷课一般以课表规定的学时为准。

3、上课迟到、早退累计3次按旷课1学时计。开学初未按时间报时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旷课达30课时者给予记过处分;旷课达40学时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旷课达50课时以上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4、考勤工作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长(学委)和任课教师共同负责。做好记录,并于每周末交到学生所在系部存档备查。

八、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1、学生必须参加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规定的学分。

2、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核两种。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或课程结束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平时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平时提问、作业、小测验、实验报告、课程论文、实际操作等成绩综合确定。

3、学分绩点与成绩对应关系:90—100分,绩点为4.0—5.0;80—89分,绩点为3.0—3.9;70—79分,绩点为2.0—2.9;60—69分,绩点为1.0—1.9;60分以下,绩点为0。

九、课程修读的补考、重修规定:

1、补考:补考一般安排在每学期开学前一周进行。

2、中期重考:中期重考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进行。

3、毕业前重考:一般安排在毕业前的五月中旬进行。

4、重修:是指学生跟随下一年级重新读,跟下一年级参加所修课程考核。实践环节不合格者必须通过重修取得学分。

5、补考、重考、重修成绩及格以上时,均只记作及格。

十、辽宁科技学院先进集体评选种类:

1、先进班集体。

2、优良学风班。

3、红旗团支部。

4、优秀团支部。

十一、辽宁科技学院先进个人评选种类:

1、优秀学生标兵。

2、优秀学生。

3、优秀学生干部。

4、优秀团干部。

5、优秀团员。

6、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7、优秀毕业生。

8、综合奖学金。

十二、辽宁科技学院奖助学金种类和金额:

1、国家助学奖学金,8000元。

2、辽宁省政府助学奖学金,5000元。

3、国家一等助学金,4000元。

4、国家二等助学金,2500元。

5、学校一等奖学金,1600元。

6、学校二等奖学金,800元。

7、学校三等奖学金,400元。

8、竞赛优胜奖学金,100—300元

9、社会助学奖学金,根据捐助个人或团体要求发放。

十三、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给予退学

1、因学习成绩达到学籍审查退学规定

2、休停学期满逾期两周不办理复学手续

3、复学经复查不合格,又不具备继续休停条件

4、须休停学而不拒不休停学

5、经学院指定医院确诊为精神病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以及意外伤残不能再坚持学习

6、保留学籍期满未办理富学手续

7、无故逾期开学两周不注册

8、本人申请退学

9、构成其他退学条件者

十四、优秀学生标兵评选条件

1、本科生学习成绩在校期间各科平均学分绩点在3.5或专科高职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加权平均值在85分以上

2、素质综合测评总分在同年级本专业中排名前5%

3、在校系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

4、各系在优秀学生中择优推荐1名

十五、优秀学生评选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2、道德品质高尚,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3、本科生上学年个科平均学分绩点在3.5或专科高职生学习成绩加权平均值在80以上,考查课成绩均在良含良以上考查课成绩优按95分、良按85分、中按75分、及格按65分计算,课程设计、各实习成绩均为良以上,一个学年内务补考或重修科目

4、素质综合测评总分在班级中排名前15%

5、认真参加晨读、晨运、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

6、体育课成绩在中以上

7、符合以上评选条件,推荐比例不超过本系学生总数的5%

十六、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条件

1、在校、系学生会、班委会或团支部担任学生干部在一学期以上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积极展开工作

3、维护社会公德,遵守校规校纪,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对不良现象敢抓敢管,以身作则,在各方面起带头作用

4、热心为同学服务,工作积极主动,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对不良现象敢抓敢管,一身作则,在个方面起带头作用

5、热心为同学服务,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为校、系和班级工作作出一定的成绩

6、优秀学生干部本科生学年各科平均学分绩点在2.5学习成绩加权平均值在75分以上,一个学年内无补考或重修科目

7、须知综合测评总分在班级中排名前10%

8、符合以上评选条件,推荐比例不超过本系学生干部总数的20%

十七、优秀毕业生评选条件

1、思想要求进步,在校期间表现良好,在学生中能起到表率作用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在校期间未受过通报批评和纪律处分

3、学习目的明确,在校期间各科学习成绩无补考或重修科目

4、平均每年被评选为校级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校内二等奖学金以上级别重要荣誉称号一次以上

5、符合以上评选条件,推荐比例不超过本溪毕业生总数的7%

十八、上课和晚自习秩序扣分

1、上课和晚自习吃到、早退每人每次减0.5分

2、旷课、旷晚自习每人每次减0.5

3、自习期间在教室内大声喧哗、嬉戏打闹、会客、打电话、吃零食、在走廊内来回走动等现象每人每次减0.5分

十九、考风考纪扣分

1、考试不及格这每人每科减2分

2、补考扔不及格者每人每科减4分

3、考试作弊者每人每科减10分

二十、学习成绩请况扣分

1、期末考试成绩在班级排名,第一名不减分,从第二名开始没递减一个名次减0.1分 二

十一、晨读晨运扣分

1、按学校规定时间起床,不按时起床每次1分

2、按规定时间参加晨读晨运,无故不掺加晨读晨运的每次减1分

3、起早晨运迟到、早退每人每次减0.5分 二

十二、日常品行扣分

1、说脏话、乱扔杂物、乱泼脏水、随地吐痰每人每次减0.5分

2、乱刻乱画每人每次扣3分,破坏公物每人每次减5分

3、男女在校园内包括宿舍区交往不得体每人每次减1分

4、在校园分抽烟每人每次减1分初次酗酒每人每次减1分

5、学生撒谎或伪造证件等不诚信行为每人每次减4分 二

十三、公寓管理扣分

1、注意保持宿舍内卫生,不履行之日职责的每人每次减1分;值日不彻底的每人每次减0.3分

2、注重个人卫生,物品摆放整齐,个人内务不合格每人每次减0.2分,武平摆放不整齐的每人每次减0.2分

3、按规定时间离寝,不按时离寝的每人每次减0.5分

4、按时就寝,晚归每人每次减1分,漏宿每人每次减4分,漏宿上网每人每次减6分

5、礼貌接待工作人员检查,拒绝查寝或顶撞检查人员每人每次减5分

6、私自留宿他人、私接电源、使用明火等每人每次减5分

7、评为文明宿舍的校级每人家2分,寝室长加3分,系级的加1分,寝室长加2分,评为文明个人的校级每人家2分,系级每人家1分

二十四、综合治理扣分

1、在学生生活活动场所引发消防隐患事故的,除追究责任外,每人每次减5分

2、利用扑克、麻将等赌博或变相赌博的,每人每次减5分

3、因个人行为受到治安处罚的每人每次减20分 二

十五、违规违纪 扣分

1、违反学校有关规定,受到处分的被留校察看减10分被记过者减8分被严重警告者减6分,被警告这减4分,被通报批评者减1分 二

十六、好人好事加分

1、参加校、系青年志愿者活动表现突出的加2分,义务献血的每人每次加2分,乐于助人,拾金不昧,救助伤残、抗灾抢险等事迹突出这加5分 二

十七、基本技能加分

1、英语四级通过者每人加1分,英语六级通者每人加2分

2、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二级者家1分,通过三级者加2分,通过四级者加5分

3、参加其他国家承认的职业技能培训或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或技能资格的加2分 二

十八、社会实践能力加分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奖项的国家级加10分、省级加5分,市级加3分,校级加分。二

十九、组织管理能力加分

1、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经考核合格的加8分,系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分团委副书记经考核合格的加5分

2、各班班长、校系学生会各部部长、舍关会负责人、党小组长经考核合格的加3分

3、其他班级干部及校系学生会各部委员、舍关会成员、学生社团负责人经考核合格的加1-2分

十、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视情节轻重,给予下列之一的处分: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记过。

(四)留校察看。

(五)开除学籍。

十一、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1、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2、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3、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4、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5、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6、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7、经教育不改,三次(含三次)以上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的。三

十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从重或加重处分:

1、违纪后,认错态度不好的。

2、对检举人、证人威胁和打击报复的。

3、违纪后用不正当手段私下了结的。

4、同时犯有多种违纪行为的。

5、撒谎、瞒报等影响工作人员工作的。

6、屡教不改或再次受到纪律处分的。

十三、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1、虽未动手打人,但用言词侮辱或其他方式触犯他人,引起事端或激化矛盾,造成打架后果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处分。

2、动手打人未造成伤害后果,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致他人伤者,视其伤害程度,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3、策划、怂恿他人打架斗殴,未造成打架后果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造成打架后果者,视其情节,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4、参与打假者,视造成后果的程度,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5、打架后,继续纠集他人报复或寻衅闹事者,给予留校察看或或开除学籍处分。

6、持械打人者,视其情节和后果,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7、为他人打架提供器械者,视其情节和后果,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8、在调查处理打架事件过程中,故意作伪证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

9、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行政拘留15日以上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十四、偷窃、诈骗公私财物或破坏公共财物者,除追回赃款、赃物或赔偿损失外:

1、数额较少者,给予记过处分或留校察看处分。

2、数额较大者,视其情节,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3、经保卫或公安部门确认盗窃,虽未窃得财物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4、盗用或伪造他人证件冒领钱物者,除追回冒领的钱物外,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5、两次(含两次)以上偷窃、诈骗、屡教不改或结伙作案为首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十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从轻或免于纪律处分:

1、违纪情节特别轻微。

2、违纪后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的。

3、违纪是由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三

十六、受处分者,给予何等处理:

1、受到纪律处分后,取消本学年各种评优、评先、奖学金、特困补助等资格。

2、享受国家助学金贷款者,受到纪律处分后,应终止其贷款,经6个月以上考察,证明其确有悔改和进步的表现,可重新申请贷款。三

十七、符合何等条件者,可申请解除其纪律处分:

1、学习进步明显(学习成绩班级排名进步10%以上)。

2、在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抢险救灾等方面表现突出或有立功表现的。

3、在国家、省部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励的。

4、受处分后,能积极改过,定期上交思想汇报,并在一年内无其他违规违纪情况发生的。

十八、处分用何等解除程序:

1、受处分的学生,自处分之日起每3个月写一份思想汇报材料,交到所在系学生管理办公室。

2、各系应做好对受处分学生的帮助、教育,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价,并有详实记录。

3、受处分学生处分考核期满后,由本人书面提出解除处分申请,经学生所在系组织人员评议签字后,由学生所在系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审核,公示后报学生处批评。三

十九、创新创造能力加分

1、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科竞赛、体育竞赛、文艺文学创作等方面取得奖项的国家级加10分,省级加6分,市级加4分,校级加2分,系级加1分

十、在校生何种情况下不予贷款:

1、学期内有一科以上(含一科)成绩不合格者.2、受校纪处分者。

3、因个人身体等原因正在休学者。

4、生活不节俭,讲排场有铺张浪费行为者。

5、因成绩原因降级不能按期毕业者。

十一、违反学校有关规定,除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外,在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总分中予以减分

1、被留校察看者减10分

2、被记过者减8分

3、被严重警告者减6分

4、被警告者减5分

5、被通报批评者减4分

十二、贷款比例与标准

贷款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的20%,每人每年贷款不超过6000元。

十三、打麻将或赌博、扑克等赌博或变相赌博者:

1、学生禁止打麻将,发现者除收缴麻将外,给予警告处分

2、以任何形式参与赌博者,除收缴赌具外,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数额较大的,被公安机关处罚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3、为他人提供赌博场所或赌具者,为赌博放风者,给予记过处分。

4、在赌博现场围观者,给予警告处分。

5、因打麻将或赌博而打架、斗殴或造成其他后果者,参照本条款和有关条款从重处理。

十四、窥看、滋扰等流氓行为者,给予何等处分

视其情节给予记过或者留校察看处分 四

十五、吸烟酗酒者给予处分

1、在校内吸烟者给予通报批评,瞒报、谎报班级和姓名者给予警告处分。

2、初次酗酒者,给予通报批评;屡犯者视其情节给予记过处分。

3、酒后肇事,按照相应条款,从重处理。

4、通报批评3次以上(含3次)给予警告处分。

十六、学生综合素质评分中,上缴额迟到,早退,旷课分别扣多少分

每次迟到,早退扣0.2分

旷课扣0.5分

十七、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予以休学

1、因病经指定医院诊断,需停课治疗时间超过本学期总学时1/3的学生,应予休学。

2、不能正常学习要求休学者。

3、因某种特殊原因,学校认为必须休学者。

四十八 个人荣誉加分

1、荣获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的国家级加10分,省级加5分,市级加3分,校级加2分

2、荣获奖学金的国家级加5分,省级加4分,市级加3分,校级加2分

十九、如何请假

1、事假:除特殊情况外学生不准请事假。请事假应提前2天提交《辽宁科技学院学生请假审批表》,经审核批准后方可离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或岗前培训必须提交就业协议书或学院招生就业处出具的相关证明,由各系集中办理

2、病假:由二级医疗单位出具的就诊单或病假单作为证明 五

十、何种情况需停学

1,根据考勤,一学期请假时间超过本学期总学时1/3者 2,因故申请办理听学这

3,因学业成绩或其他特殊原因,学院认为必须停学

第二篇: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

可持续发展导论 前言 通识课的必要性——接受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习的指导思想。学习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及保障机制建设

学习方法

课程特点:综合性 交叉性 区域性 实践性。综合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集中讲授与科研论文或者主题讨论相结合;明晰学习思路,掌握主要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发展中的问题运用学到理论撰写小论文;培养兴趣,积累资料关注发展中的问题。第一篇 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第一节 人类对发展的反思(分析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 对出现发展问题的反思 综合问题;速度和质量问题;规模和效益问题;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与自然关系的矛盾

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

采集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后工业文明(绿色文明 信息文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这种关系日趋恶化。插表格

二 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 1 关于发展与发展观

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指食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科学史上对发展的理解:哲学家:发展是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即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的这种含义上的发展。社会学家:发展的含义就是社会的进步。经济学家: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广义的发展观是关于宇宙发展的见解,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孔德创立社会学,旨在阐明现存社会制度基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19世纪中叶,马克思第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了全面研究,哲学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发展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欠发展状态向发达状态过度的条件 动力方法和途径的理论。当下对发展观的认识

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对它的认识由发展的某一方面发展到发展的多维目标;焦点集中在两条主线交互进行: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物质资本——认为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观是新的发展观。2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主要是经济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1)经济发展观 背景:西方发达国家当年进行工业化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道路;中国苏联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

追求的目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物质财富无限增长。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理论基础:威廉配第(英 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重商主义”(重银主义 贸易);亚当斯密凯恩斯 单纯的物质财富观;发展经济学家的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的物质财富提高论。

实践响应: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殖民国家振兴民族经济,中国建立和完善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负效应: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剧。(2)社会发展观(基本需求战略)

背景:上个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却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

追求的目标:以“经济增长第一”转到满足个人的和社会的基本需求有机增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应该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战略,而应该采取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战略。

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

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包括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三个基本要素。理论基础:人的需求论,社会有机论。

强调三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强调发展中人的因素。实践响应: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富不均,就业不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距离拉大;经济和社会两大系统不能很好的协调。三 对工业化道路的反思 1 发展与工业化道路

发展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工业化概念: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衡量工业化程度:(1)人均生产总值

插入(2)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3)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城市化率 2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

(1)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从18世纪后期开始,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而向西欧扩散;大二次大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工业化扩展到整个欧洲北美和日本,并对非西方文明中心从埃及土耳其到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促使这些国家寻求防御性现代化道路,俄国走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三次大浪潮发生于20世纪下半叶,是发达国家向高工业化升级与第三世界国家大批卷入工业化的过程。(2)存在的缺陷

第一,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掠夺资源为代价,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第二,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机械化,自动化为发展手段,造成工人大量失业。第三,传统工业化道路强调强调物本,忽略人本性。

我国工业化的特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一方面受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赶超”战略的制约,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剥夺农业,牺牲农民的利益(长期剪刀差的存在);二是剥夺资源,牺牲环境效益。走了一条“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先建设,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

吴敬琏给出传统工业化道路总结出七大弊端 3 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项重要任务,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矛盾;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业化与扩大就业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道路。

四 对区域发展理论的反思

发展的过程也是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使空间不断扩展,空间组合格局不断变化,地缘空间关系日趋复杂。区域和政区管理以及经济集团紧密相连,发展的过程也是政府不断强化管理,经济集团不断获得利益的过程。因此,对区域的关注,对区域发展及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也一直影响着发展的走势和动向。

区域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一)40—70年代:区域增长的长期轨迹,宏观经济增长中区域之间的关系。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结构变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1930年 克拉克,费雪在国家层面上统计观察到,三次产业的变动规律,认为部门结构相对重要性的变动会带动经济增长。

1949年 胡佛及费雪提出了区域发展必须经历5个阶段的观点:自给自足,乡村工业崛起,农业产业结构变迁,工业化,服务化输出阶段。

1960年 罗斯托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提出了经济增长的5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后来又增加了一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发展经济学奠基人

1965年 费里德曼 空间区域发展 均衡增长理论

3不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 5 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论

(二)70年代末期—80年代: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福特生产体制的危机普遍造成西方国家核心区的衰退和逆城市化及过程,一些新兴的特殊区域得到迅速发展。1 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区域管制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以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工具,重新解释企业的组织和运营。2 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是弹性生产系统或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地理上的集聚,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特殊的本地社会文化环境。

识别标志:本地网络化和根植性,即当地基础和外来技术相结合。前者是发展企业的和区域的新的制度性手段,后者是地理上接近。。。

3跨国公司全球化和区域发展地方环境与学习创新 背景:知识经济的兴起 5 新贸易理论与地理经济学

(三)80年代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与传统区域发展相比,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强调人口 资源 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和社会 经济 生态目标的均衡,也更强调发展过程的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和渐进性。研究对象由区域经济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区域发展研究的难度。虽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发展价值观与哲学范式,发展因素与机理,动态过程和测度指标,规划与调控等理论和方法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为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至今还处于创立和形成时期。第二节 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一

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1962年 美 生态经济学家 卡逊 《寂静的春天》,提出滥施化肥农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1965年 美 鲍尔丁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宇宙飞船理论”

1968年 罗马俱乐部成立

1980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1年 美 农业科学家

莱斯特R布朗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983年联合国《新发展观》

1983—1987年三个文件:共同的未来,共同的安全,共同的危机

1992年 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8—9月 南非约翰内斯堡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五大议题:水和卫生,能源,农产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管理以及健康。二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是可持续发展提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形成与不断完善,90年代环发大会以后,推进实施的新时期。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及联合国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102位国家头脑到会讲话,签署《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彻底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全球达到共识。

90年代环发大会以后成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两项基金:21世纪能力建设基金;全球环境基金(GEF)

总结: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接受新的可持续发展观

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

面临诸多发展问题

人类的诸多关注和变革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从发展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可持续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二 经济的 三 社会的 四 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五 区域(地理学)

“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一 人与自然(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境得以持续。

启示:生态学原理 二 经济的(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启示:生态经济学 三 社会的(社会学)

“在生产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启示:人是发展的主体 四 自然科学(科学技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式,尽可能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五 区域(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可分成全球的和不同尺度区域的。“着眼于全球,从区域着手”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可操作途径。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 一 诠释内涵的视角 时间——长期发展

2目标——长远的通向未来的理想目标

3区域——区域的独特性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差异性

4综合——发展要素的复杂,发展目标的多元 要求在生态持续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核心 社会持续是目的 二 基本原则

(一)一般原则 公平性原则(社会)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基本原则

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代际公平即纵向公平性,代内公平即横向公平性 2 限制性原则(生态学)

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限制条件:人口 资源 环境容量等。满足需求原则(经济性)发展的本质是满足需要,尤其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区别不同的国家的需求阶级和发展任务的不同,发达国家“持续”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4 共同性原则

(二)可操作性

所有再生资源的利用水平要小于或等于其种群的生长率,即对生物资源的使用界限是这种再生资源的自我再生能力。污染排放原则

所有可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低于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界对污染物的自我降解能力本身是一种再生性资源。非再生原则使用原则

将非再生资源的开采所得利益分为:收入流和投资流。投资流应投入对这种非再生资源具有替代作用的再生资源之中,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由代替品来替代不断减少的非再生资源的减少。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建立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哲学前提 一 对哲学前提反思 自然观 自然的本质是什么?古代有机论的自然论,近代机械论,现代有机论 2 价值观 人是否是唯一的价值主体?人类中心论——非人类中心论——人地协调论 3 伦理观 人与人,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 二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前提 极限意识:增长并非是没有限度 2 反省意识:发展并非是天然合理的 “为了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目的论,价值论。3 道德意识:“能够做”但并非一定是“应当做”

创立“发展伦理学” 主体意识:人不仅是演员而且是编剧

克服片面主体性,发展自觉自为的全面的主体性 三 重点,热点自然观:承认自然有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自然价值核算,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构成资源代的代际利用机制,绿色GDP,自然资本的累积等。价值观:人不是唯一的价值主体

理性经济人转向道德经济人,生产和消费行为的自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对自然的回馈和补偿,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转换提开。伦理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 对生命的敬畏和相互尊重,道法自然,天地和谐中庸,遵循自然规律。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与相关学科的共轭关系

1、生态学: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

2、生态经济学:原料——加工——产品——流通——废弃物

3、地理学:区域性、人地关系论

4、环境经济:外部性理论

5、资源经济学: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利用

6、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二、基本理论

㈠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论

1、人地系统的提出和认识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经过了天文期、地文期、生文期、人文期

人类与地球是共生存、共发展的一个系统,人和地(自然)相互依存;人类总是在研究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许多学说 ⑴18世纪之前早期的人类中心论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世界是上帝为了人而创造的,所以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是为了人,以人为服务尺度,与神学联系在一起。西方的宗教和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⑵后期19世纪的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物质圈层的演化规律的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人和社会群体呈现螺旋式发展;人类存在的价值基础和理性(对人类利益的关心,局限,人类生存受到威胁,自然报复人类,人对自然界没有获得完全自由)⑶环境影响论

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 ⑷文化决定论

强调人类长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积累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变成一种文化。更加强调科技对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的作用 ⑸人地关系和谐论

促进人类之间、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它不是因果关系链,它服从以下规律: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存在于统一整体中,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任何一个成分不可无限制发展,不能以损害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就会失去存在的前提,也就是互惠共生。

⑹生态伦理学

人类中心论的突破,在人类社会的哲学和伦理基础上关心人类利益,转向自然的哲学和伦理,关心自然生态系统。

科学基础是对自然界整体看法和人在自然界中地位的认识;整体性、稳定性、有限性、时滞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目的性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的目的性、动植物的目的和无机界的目的等 ⑺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和谐论

环境整体主义;地球共同体;生命系统观

和可持续发展相契合的观念:把人与自然关系置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把长远利益置于眼前利益之上;把全球利益置于局部问题之上;从高速增长的社会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人地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圈层结构:地理圈层、社会圈层

网络结构:线性网络结构、拓补网络结构、神经网络结构 区域结构: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 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多样性

3、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地系统

人地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区域载体;可持续发展就是研究人地系统的总体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在不同阶段矛盾冲突的表征;两者动态演化规律,特别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通过这些研究不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规律,使人地协调、和谐、共生、共荣。㈡三种生产理论

1、三种生产

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的物质层次上,可以抽象为三种:生产活动组成的物资生产,人的生产,环境生产。三者呈环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物资生产:劳动生产,主要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产生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的生产:指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产生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废弃物返回环境。

环境生产: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除污染和产生资源(生活、生产资料)

2、系统提供的基本参量

①物资生产: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 ②人的生产:人口生产力和物质消费率 ③环境生产: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 不协调因素:物质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规模的扩大,资源利用占有越来越大;人口数量增加,物质消费和需求增多;环境接受污染的能力和容量下降。

3、系统的动力机制和调控

人类生存方式与 系统的运行

生产方式:人群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水平下通过消耗生活资料和生活资源的过程。生活方式:从满足生物性和非生物性需要的方式。

人群组织方式:人群获取和组合以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能量的方式。在不同的阶段,这三种方式表现出不同特点,取决于行为主体的作为

4、三大社会行为的协同和整合

根据行为主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三大行为的整合 ㈢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1、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矛盾:可再生资源使用率低于可再生的速率、不可再生资源寻找替代品。

2、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①技术上:寻找替代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循环经济

②市场配置:资源利用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不可再生资源与使用量的速度有关,贴现率:可再生资源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影子价格

生态利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等

区域配置最优:生产地、消费地、技术和理性的组合开发

资源可持续利用要解决的理论、制度问题;资源价值和产权问题 ㈣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

1、概念 外部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 影响,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是负外部性,又叫外部不经济性,一个非有效的

产权结构。

产权与科斯定理: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特征: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

和强制性。科斯定理:在产权明晰,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2、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生产或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或消化直接管制、损失赔偿、排污权市场交易、非市场性的交易手段,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价格税收和借贷以及收费等手段来制约。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创新体系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一、传统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1、西方经济学的体系

2、几个概念

①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

②目标:以完全理性经济人作为自己的基本假设前提,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后又出现了有限理性经纪人、福利经济学等

假设前提:市场的均一性、商品信息的公开性、自然资源供给的无限性、效率的唯一性 ③市场: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实际上现代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外部性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经济现象

④稀缺:面对人类的强大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

⑤消费: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商品效用的消费。消费者不考虑制造商的物质从何而来,消费者以后的废物和物质又到何处去了。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结合。⑥效率:效率优先,公平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1、研究目标:经济效用最大化到人类整体福利最大化

人类是整体人类,不仅是个体人的福利选择问题、当代人的问题,而且是包括后代人的福利选择问题;福利最大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还包括与人生息相关的其他财富,也包括财富代际间的合理分配。

2、财富观:物质财富到综合财富

综合财富:个人不仅是物质拥有,还有人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就是良好的人居环境;国家而言拥有四种资本: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基础。综合财富是能真正判断国家的财富标准。

3、从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脚到制度创新

看不见的手:理性经纪人假设;个人利益最大化 看不见的脚:践踏公共资源(外部不经济性)。表现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4、从快速增长到持续增长的稳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强调一种稳态经济:是人口和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维持在恒定水平,物质和能量的流通率最小的经济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观念创新体系

一、人口观

人的主体性,人的生产者、消费者双重性,人口数量和质量,人的公平性

二、资源观

资源的稀缺性和供给的有限性,资源的价值和价格,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技术,资源开发和生态系统,资源的资产管理

三、环境观

环境的整体性、基础性和环境容量,环境的开发利用和维护、补救、重建,环境管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环境质量的稀缺和需求

四、经济观

适度的发展速度,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耦合,经济成果的福利分配,绿色GDP

第二篇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是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提供了研究地域空间差异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不同地域空间表现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区域经济学提供了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的一套理论体系。两者都关注区域发展的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区域发展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延伸和深化,他试图对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

一、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不同学科对区域的认识:

地理学:地球表面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域单元

经济学: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相对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群落等

综合: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经济活动、管理活动以及人的社会活动等都具有相对一致性。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研究。

二、相关学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㈠地域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动态性——发展演化与持续公平

2、区域性——特定的区域的特定特征以及空间运行规律

3、综合性——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各个系统的发展变化

4、层次性——每个独立的区域又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区域层次的镶嵌构成了区域的空间分异规律

5、宏观性——

㈡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⑴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研究对象是区域资源配置问题,包括资源的时间配置和空间配置,特别是不同类型区域成长和发展规律以及区际的差异及关联。⑵区域发展新问题:

资源范畴界定:由稀缺的有用的生产要素到环境容量,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是一个复合资源系统。

资源配置方向:经济效益最大化到三个效益的最大化

资源配置手段:以市场为主要手段,市场和非市场手段应对新的资源范畴

区域因素强化和弱化双重趋势:区域差异和全球化。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融合,要求对区域和区际资源配置问题予以同等重视。研究视角:以经济学扩展到环境和社会系统。⑶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转换,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人地协调,资源优化配置,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配置的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最大化:区域的层次性要求不仅区域内部优化而且区际间也要协调,为更大区域、更高层次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SD=F(X,Y,Z,T,L)依次为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变量,时间变量,社会变量

研究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前者是理性判断,后者是对区域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㈠地位和作用

1、是一个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2、构成区域差异最显性的要素。

3、生产力布局和产业集聚的指向基础。

4、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㈡评价内容

1、区位:位置——交通——信息的组合关系

一定的空间所特有的属性,反馈了一个区域在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以及与市场、其他地区的空间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海陆,经纬度,经济区位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资源主要有:土能、水、矿产特别是能源资源

种类,绝对量(可以开采的,已经勘探的)

平均量:①每平方公里拥有的资源数量②人均资源数量③资源供求平衡(水资源)区际优势评价:某种资源在高一级区域所占的的比重或者位次。综合评价:承载力评价、生态足迹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等 资源的地域组合评价:开发利用条件等

3、生态环境

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态系统是生态研究的基本功能单位。

按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分:水生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

按形成的原动力和人类影响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关注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①人均绿地面积②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一般在10%以上)③水土流失的面积以及恢复率④水质问题

二、经济因素 ㈠地位和作用

代表区域总体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的基础 ㈡评价内容

1、速度与水平:总量、人均、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城市群带发展等

2、市场:市场容量评价(以国内需求量,全社会投资额+消费总额);市场占有率(地区某行业的年销售额除以全国同行业的年销售额)

3、资金:①地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净值②地区财政收入支出③地区居民储蓄率(人均储蓄余额除以人均国民收入)④工业资金占用系数(工业资金总额除以工业净产值)

4、科技:知识创新、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科技队伍

三、社会因素 ㈠地位和作用

①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和最终目标②是经济成果进入分配领域和公民拥有社会福利水平的标志③社会活力和生机的体现④是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点 ㈡评价内容

1、人口因素

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制度环境(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经济体制、法制环境、政策体系、管理体制

3、社会保障因素

收入分配体制、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安全、最低生活保障等

第六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 第一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结构 一、三个子系统组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㈠地位

1、经济子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必要手段)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 经济水平的差异是区域资源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对区域特别是区域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2、环境子系统

物质基础决定发展空间:对区域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也有一定影响;系统内的资源流动性比较差,有替代性一面;有些环境资源限制作用越来越突出,如环境容量、生态功能、舒适性和自维持性功能等。

3、社会子系统

是主体、核心,其和谐有序程度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秩序和稳定 社会进步,文明提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三个子系统的整体协调 ㈠协调的方向是整体最优

三个子系统是协调发展,不是那一个方面的最优发展,尤其是不仅仅是经济最优发展 不同区域功能定位意味着不同的最优格局

不仅是区域内部系统协调、寻求最优,还包括区域关系协调和优化

资源最优配置方向由经济效益最大化转为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㈡子系统的整体协调过程

1、是一个长期任务,协调的过程是各子系统要素组合和流动的过程

2、资源的组合和流动

组合的前提是资源分布丰缺程度的差异;资源最优组合的综合效益取决于两种情况,取决于“箍桶原理”区域最缺资源,最丰资源“柱子原理”;子系统要素间的流动资本、人造资本和环境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融合到一起;区际间系统的流动主要是在区域发展级次间流动;经济学强调资源的内部要素比例组合合适,地理学强调资源空间搭配合适,而两者的结合 最优组合。

三、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的途径手段 ㈠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 ㈡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 ㈢实行可持续性发展经济政策 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㈤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

㈥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关系

一、内部与外部关系:

1、内部关系:三个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和环境关系,经济和社会关系,社会和环境关系

2、外部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功能定位和外部其他区域的关系;是在对区域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个区域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的提炼和定位;一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政治文化功能,只有确定了区域的功能才能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寻求的整体和最优要达到的水平。

二、静态与动态关系

相对于一个长期发展轨迹,在某一个相对的阶段上是静态的

三、局部和整体关系 对自身而言是整体

行政隶属关系协调,发达和落后地区,新开发区和老区关系 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经济子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经济子系统内部关联分析

包括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子系统

1、作用

① 产业结构产前与产后和环境以及社会需求关联性很强②决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③决定生产力空间布局,甚至影响区域社会文化环境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要物质内容

2、产业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⑴产业结构形成与区域资源组合

区域综合条件下(自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地理位置和历史基础等)产业结构组合类型;区域优势资源与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类型;区纪贸易条件下的产业结构类型; 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动态配置过程阶段体现;产品生命周期——区域生命周期的变动导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 ①构协调化合高度化

是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的高度化、协调化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产业部门各种比例关系;结构高度化是高知识化、高技术化、高工度化、高生态化的动态过程,包括:结构效益优化,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由于结构协调化而产生的效益不断提高,转换能力优化,不断提高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对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②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准 ③符合区情,发挥优势 ④比例合适,速度适度 ⑤建立和完善两个体系 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⑦具备自我调节和应变能力 ⑧效益为核心,满足需求为目的 ⑨集约,节约。可持续

第三篇:2017江南大学大作业远程教育导论题库及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远程教育导论》

一、题目

(一)简答题:

1、简述现代远程教育及其优势。答:

1、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

2、学生能够根据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

3、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它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其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简述学习小组对于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具有哪三个特殊功能。答:

(1)、可以降低个人投入和学习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和学习效率;(2)、可以扩大生源范围,提高规模效益,降低办学成本;(3)、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宝贵教学资源。

3、简述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八个功能。答: 1.表现力

是呈现教学信息的特征,是媒体教学功能的主要因素。通常从3方面考查:

(1)媒体呈现的信息作用的器官;

(2)媒体对空间、时间、运动、色彩等的表现力;

(3)媒体使用何种符码呈现信息。2.认知目标

不同的教学媒体在实现各种不同的认知目标上是有功能差异的。媒体教学功能表现出差异的认知目标主要包括:

(1)知识与理解:接受事实,了解背景、关系和规律,改善认知结构;

(2)应用与技能:培养各种实践活动技能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3)智力和能力:开发智力、增长各种能力;

(4)评价与态度: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判断力和价值观,转变态度和行为习性。3.控制交互

控制特征主要包括:

(1)操作的方便、界面的友好、是否需要专门技能;

(2)轻便、便于携带,便于随时随地使用;

(3)时间控制特性,即师和生对媒体的时间控制功能特征。

交互特性:

主要指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向和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作用功能特征,可以分为单向传播媒体和双向交互媒体两类。

媒体的交互特性与控制特性一起是教学媒体的重要功能,对教与学的效果影响极大。4.参与性

学习者在利用媒体进行学习时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不同媒体是有所不同的。对教学媒体设计行为参与反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1)变被动的接受信息为主动积极地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2)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各种相应学习反应活动的发生和配合;

(3)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诊断问题和困难,并设法解决;

(4)反应活动是学生树立自信,有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

另外,媒体功能中的情感参与更不容忽视。5.受众面

媒体的受众面也称接触面或易获得性,指媒体的受众多少以及获得该种媒体的难易程度。6.成本结构

不同媒体的成本是不同的。媒体成本分析的基本问题是:应该了解不同媒体的成本结构及其规律:不同的媒体,其设计(创作)成本、开发(制作和大规模生产)成本和发送(播送、发行)成本的相对比例是不同的;不同的媒体,其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构成比例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媒体,其各种成本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媒体以上各种成本要素及其变化规律最终会产生不同的成本效益,这是考察教学媒体功能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7.使用技能

要求媒体使用者应当掌握必要的使用技能:学生应该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会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学习、学会自学;学会利用技术和媒体与教师、与同学、与他人交流,实现协作学习;学会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和传播信息。8.设计要求

教学媒体功能要充分发挥作用,设计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巧。

4、简述远程自主学习指导的主要环节。答:

远程自主学习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前预习,明确哪些要点要集中主要精力,哪 些疑点作为上课的重点内容。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带着问题视听主课与解疑,既能掌握 其主要脉络,又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学的难点上,提高学习效率。

2、上好主课,通过收视主课媒体获取知识是学员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注重从媒体的选用、对重点的掌握、对难点的理解、对疑点的探究四处进行眼观、耳 闻、脑思、手记。

3、消化理解,一方面,运用媒体把握本章节主线,另一方面,抓住薄弱环节,对不同程度尚未能消化的“三基”内容,再有的放矢攻读对应的文字教材与媒体。

4、排疑解难,对还不能彻底解决的疑难问题不气馁、不退让,善于迎刃而解。

5、精练、扩展,亲自动手完成必备的作业,进行相应的仿真型互动式实际操练,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 身智能与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

6、编组知识网,能善于梳理上述五个学环节,将学到 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运用以计算机为 主的多媒体数据库,生成并编制出此阶段的知识网络。

7、总结提高,总结提高决定着全课程学习收获阶段能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综上所述,学员务实这七大环节,便较好地实现了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计划、自我选 择、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自主学习的全过程,既能更大程度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 优势,又能更大限度地调动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以增强知识经济时代必备的智能与 技能为己任,以成为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进而不断为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与经济 腾飞贡献才智,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5、简述远程教育系统中“教与学子系统”的五个子系统的功能。答:

一:教师授课系统功能:通过教师的讲授向学生传授知识。根据授课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够进行交互还可以将该系统进一步划分 为双向系统和单向系统两类。

双向系统中学生不仅能看见老师的图像,听到老师的声音,而且老师也能看见学生的表情,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听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单向系统为广播方式,学生能听到教师上课的声音并看到教师的图像,但教师却无法看到学生的图像和声音,也不能与学生进行交互。

二、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功能:学生利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是远程教育系统区别于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主学习系统通常是由教师或专业人员将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为多媒体形式的电子教材,称为课件,然后放在专门的服务器上,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来访问这些电子教材,实现自我学习的目的。

三、答疑系统功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答疑系统是构成远程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有的远程教育系统中答疑系统通常是利用Internet上的BBS、E-mail或网络教室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

四、作业与考试系统功能:负责学生作业的布置、提交和批改以及学习效果的测试。

在Internet基础上建立作业与考试系统,比如用E-mail来完成作业的布置、提交,用WWW系统实现网上的在线测试等。

五、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功能:对学生的注册、缴费、课程、成绩、学籍等进行综合管理。教学教务管理系统是远程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

在现有的远程教育系统中一般不完全开放,只有注册的学生才能自由使用教学资源。系统必须有相应的对学生的身份进行认证系统,并对学习活动过程跟踪。

(二)论述题: 50分

1、应用网络检索功能,阐述“微课”的特点。答:

“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2)教学内容较少(3)资源容量较小摩、评课、反思和研究。(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制作环节:1.通过传统录制方式录制,如使用录像机对上课过程进行录制; 2.在电脑上使用录屏软件和绘图软件进行录屏,制作微课录屏软件来对课程演示过程进行演示;

3.在移动设备端使用微课制作工具,通过导入外部材料和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演 示,将该过程记录下来,从而形成微课.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微课”的感想。答: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四微特点: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我觉得微课就是把很多课堂知识浓缩,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微课虽然小,但都是精华。就像我们教师上课时有很多是废话,能说到点子上就那么几句就可以了。微课能够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很小的篇幅去交代清楚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这做起来很不容易。要想用好微课这门新型的教学方式,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接受新事物,全身心的投入才行。

二、要求

答题前请认真仔细审题。

简答题要求简明扼要、全面和准确,紧扣题目。

论述题2要求紧密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想。字数大于500。

第四篇:2011年教师继续教育《现代教师素养导论》满分题库

2011年教师继续教育《现代教师素养导论》作业题库

一、填空题部分(红色为答案)、(案例)是包括问题式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是教育问题解决的源泉,是教师教学行为提升的阶梯。、加强教师道德修养,始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备课)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项预设,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一生最推崇周礼,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中国大百科全书》把科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从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全人”或“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只得到(某一方面)发展的人,这也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体现。、从艺术的特征角度来说,艺术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戴尔在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学生积累了一些具体经验,并能够理解真实事物的抽象表现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参加更加抽象的教学活动。、法的作用泛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作用,即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将(科学)和(技术)加以区分,把技术和人们的实际活动联系起来,将技术界定为人类活动的技能。、技术素养是指人在技术的设计、应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一种内在品质涵养,体现为对技术的设计、应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于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颁布了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指(1982)年宪法,全国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1日)。、将“(终身学习)”纳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就是要求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要不断更新,永无止境。、角色期待指人们在角色认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通常包括(外部期待)和(内部期待)两种。、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教师的(教育法律行为)。、教师科学素养形成具有自主性、(阶段)性、(情境)性。、教师所需要的技术最主要的是(教育技术)。、教师心理素养即教师心理素质,一般意义上,教师心理素养包含(知识)与(修养)两个层面。、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一个是所教学科的(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教育的目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因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失衡)。、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结合对艺术发展轨迹的梳理和艺术特性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具有(民族性)、(综合性)、(多元化)等特征。、科学能力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并直接影响科学研究效率的各种(生理)、(心理)和行为条件。、渴望获得同事、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成员的尊重与信任,是教育工作者保持最高水准的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形象首先表现在自身内在的(气质美)。、人们将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称为(教学原则)。、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价值体系。、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的科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他的课能不能让学生听明白的前提条件。、握手要遵守(尊者决定)原则。在公务场所,一般由职位身份高者主动伸手。、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基本看法)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压力源主要有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和(社会性)压力源。、艺术素养的核心是(立美)。、在心理咨询实践中运用的具体技巧主要有(倾听)的技巧、(观察)的技巧和(影响)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社会角色的核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选择题部分(红色为答案)

1、(A)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初展示,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功能。A.形象|B.外貌|C.着装|D.语言

2、(A)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形式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的信息。A.信息资源|B.信息技术|C.多媒体|D.教学资源

3、(B),一方面严重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导致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下降,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A.不思进取|B.职业倦怠|C.懒于读书|D.应试教育

4、(B)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它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A.|应急性原则B.合法性原则|C.合理性原则|D.罪刑适应

5、(B)心理学家提出了“无条件尊重”的观点,并将其列为使求助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之一。A.行为主义|B.人本主义|C.认知主义|D.社会

6、(B)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A.孟子|B.孔子|C.老子|D.庄子

7、(B)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违背职责义务,非法占有、使用公私财物的行为。A.渎职罪|B.贪污贿赂罪|C.危害公共安全罪|D.军人违反职责罪

8、(C)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A.科学|B.科技|C.技术|D.工艺

9、(C)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A.说课|B.观课|C.议课|D.评课

10、(C)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母法”,也是教育基本法。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C)是一种竞赛性质的说课活动。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台演讲,最后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A.示范型说课|B.研讨型说课|C.评比型说课|D.汇报型说课

12、(C)说“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A.孟子|B.孔子|C.管仲|D.庄子

13、(C)这一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A.爱国守法|B.敬业爱岗|C.为人师表|D.终身学习

14、“不通一艺莫谈美。”是(A)说的。A.朱光潜|B.孔子|C.庄子|D.朱自清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是对教师职业道德(C)的形象表达。A.引导功能|B.调节功能|C.教育功能|D.示范功能

16、“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C)水平。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 A.知识|B.学历|C.阅读|D.教育

17、《文心雕龙》的作者是(D)。A.柳宗元|B.贾岛|C.屈原|D.刘勰

18、《学会生存》中提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已经包含(B)教育过程了 A.部分|B.整个|C.有些|D.学校 19、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视听教学运动,其核心理念是理性认识依赖于(D)。A.技术|B.实践|C.探究|D.感性认识

20、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A)为本。A.教师|B.学生|C.学校|D.国家

21、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A)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A.别人|B.自己|C.亲友|D.学生

22、不同层级的教育理论其抽象性、包容性、概括性不同,其中最抽象、最概括、最有包容性的教育理论是(A)。A.教育基本理论|B.课程与教学理论|C.教材教法分析|D.教学课例与案例

23、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师中心论”的教育家是(A)。A.赫尔巴特|B.凯洛夫|C.杜威|D.陶行知

24、雕塑《思想者》的作者是(A)。A.罗丹|B.亨利|C.安东尼奥|D.米开朗基罗

25、法是通过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这是指法的(A)。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告示作用|D.教育作用

26、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区分为(A)。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7、古代礼仪代表的是(A)。A.秩序|B.礼节|C.地位|D.尊卑

28、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法律是(C)。A.刑法|B.民法|C.宪法|D.行政法

29、技术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的(C)规律。A.特殊性|B.个性化|C.共同性|D.独特性

30、技术素养由三个独立部分组成:知识、思维和行为方式、(B)。A.技能|B.能力|C.科学|D.思想

31、简言之,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D)为本。A.成长|B.变化|C.需求|D.幸福

32、建构和谐社会,首先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培养和谐发展人的基本方式便是(A)A.教育|B.管理|C.评价|D.教学

33、建立良好的(A)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A.咨询关系|B.合作|C.尊重|D.平等

34、教师(A)是洞察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能力。A.敏锐的观察力|B.高超的智慧|C.教育机智|D.良好的注意品质

35、教师的活动是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而教师健康的性格特征应集中反映在(B)。A.自然|B.热情开朗|C.认真|D.扎扎实实

36、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于正确认识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把握学生的(A)具有重要的作用。A.个性化成长|B.全面成长|C.情感|D.价值观

37、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伟大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就要对“(D)教书育人”心怀敬重。A.教书|B.知识传授|C.技能培养|D.教书育人

38、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应当化(B)。A.浓妆|B.淡妆|C.烟熏妆|D.生活妆

39、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C)。A.意见|B.想法|C.人格|D.权利

40、教师作为承担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劳动的特点具有(B)。A.普遍性|B.示范性|C.应用性|D.概括性

41、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以追求教学系统的(A)为其最根本的特征。A.整体优化|B.优化|C.完整|D.高效

42、教学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对教学资源的(A)、组织、协调和评价,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A.计划|B.设计|C.分类|D.使用

43、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是教师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在这个庞大的理论架构中,视听教学理论、(A)、教学设计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A.媒体理论|B.学习理论|C.传播理论|D.教学论

44、教育哲学是对教育(B)的思考。A.最普遍问题|B.最根本问题|C.最一般问题|D.最具体问题

45、科学意识是指在深刻认识科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A)。A.社会观念|B.社会活动|C.社会现象|D.生活观念

46、渴望获得同事、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成员的尊重与信任,是教育工作者保持最高水准的道德行为的(A)。A.内在动力|B.不懈追求|C.努力方向|D.思想根源

47、孔子学琴于(C)。A.师旷|B.老子|C.师襄|D.李龟年

48、人文(B)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A.观念|B.方法|C.态度|D.情怀

49、社会交往不良属于(C)压力源。A.生物性|B.精神性|C.社会性|D.心理性

50、社会科学是从(A)发展运动这一角度研究整个客观世界。A.人类社会|B.阶级|C.自然界|D.思维

51、师爱的最高层次是(D)。A.亲近感|B.理解感|C.尊重感|D.期待感

52、思维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D)的过程。A.抽象到抽象|B.具体到具体|C.实践到理论|D.抽象到具体

53、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A)。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务院|C.中央军委|D.全国政协

54、我国一些学者指出,技术素养描述的是人在技术方面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内在(B)和涵养。A.品德|B.品质|C.品行|D.修养

55、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A)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A.心灵|B.思想|C.知识|D.情感

56、下列(A)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A.经验课程|B.学科课程|C.综合课程|D.分科课程

57、下列(C)的主导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地视野与方法。A.经验课程|B.学科课程|C.综合课程|D.分科课程

58、下列(D)的主导价值在于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A.经验课程|B.选修课程|C.综合课程|D.校本课程

59、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学生是个独立的个体,要(A)尊重每一个学生。A.尊重|B.关心|C.了解|D.把握

60、依法对犯罪分子给予强制性法律制裁的机关是(D)。A.国家行政机关|B.国家立法机关|C.国家监督机关|D.国家审判机关

61、仪态举止指的是人们身体的姿态与(A),包扩人的站立行走姿势,以及手势和表情。A.言谈举止|B.服饰|C.装扮|D.容貌

62、议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和程序就是认识和体会(B)的收获,并将这种收获转化为未来课堂教学实践的行为指南。A.备课|B.议课|C.听课|D.观课

63、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人才的培育必须以(C)作底蕴。A.知识|B.能力|C.人文素养|D.科学素养

64、在(D)时,在观议老师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看看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诸方面是否合理、是否进步、是否有更大的成效。A.上课|B.说课|C.备课|D.观课议课

65、在20世纪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已开始显现出来,即(D)、技术科学化并且相互依存。A.科学理论化|B.科学独立化|C.技术高标准|D.科学技术化

66、在不妨碍或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和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的策略是(D)。A.升华调控|B.心理换位|C.升华调控|D.合理宣泄 67、在人际交往中,(B)是前提,平等是基础。即使是师生之间也是如此。A.平等|B.尊重|C.赞扬|D.鼓励

68、在肖川教授看来,教师素质中最重要、最难做到的,也是最为缺乏的是(D)。A.教育理论素养|B.教育的理想和信念|C.教育的智慧|D.深厚的文化底蕴

69、整个一生都是(A),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够影响和丰富其它知识。A.学习的时间|B.工作的时间|C.实践的时间|D.交流的时间

70、主张“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A.赫尔巴特|B.凯洛夫|C.杜威|D.陶行知

71、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D)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A.十年|B.八年|C.五年|D.三年

72、作为教师,应善于向别人学习,要经常听其他教师的课,特别是骨干教师、名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种做法即是(C)反思。A.归纳|B.换位|C.对比|D.评议

三、多项选择题部分(红色为答案)

1、(B|C|D)并称为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A.调查研究|B.科学实验|C.生产实践|D.社会实践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要求教师掌握(A|B|C|D)的评价方法。A.教学媒体|B.教学资源|C.教学过程|D.教学效果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含爱国守法、()、终身学习。A.敬业爱岗|B.关爱学生|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 A|B|C|D 4、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适用于中小学(A|B|C)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A.教学人员|B.管理人员|C.技术支持人员|D.后勤服务人员

5、按照我国继承法的规定,下列属于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是()。A.兄弟姐妹|B.配偶、子女、父母|C.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D.祖父母、外祖父母 B|C

6、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A|B|C|D)。A.程序性|B.概括性|C.指导性|D.艺术性

7、法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B.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C.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D.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A|B|C|D

8、法律制裁是指由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法律制裁主要有以下几种()。A.刑事制裁|B.民事制裁|C.行政制裁|D.违宪制裁 A|B|C|D

9、共同生活是指在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下,学会如何与人(A|B)。A.沟通|B.相处|C.学习|D.实践

10、关于师生关系,当前主流的观点是(A|B)。A.教师为主导|B.学生为主体|C.教师为主体|D.学生为主导

11、技术素养包含(A|B|C|D)。A.使用技术的能力|B.管理技术的能力|C.评价技术的能力|D.理解技术的能力

12、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强调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是:()。A.关爱|B.尊重|C.信任|D.正直 A|B|C|D

13、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的重大问题。A.升学|B.去哪里上学|C.培养什么人|D.怎样培养人 C|D

14、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A|B)A.参与性|B.选择性|C.过程性|D.导向性

15、教师备课应处理好三大关系是(A|B|C)。A.个人教案与成品教案的关系|B.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C.整体备课和要素备课的关系|D.自己备课与他人备课的关系

16、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A|B|C)。A.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B.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C.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D.会影响学生的生理健康

17、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指教师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表达和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它是(A|B|C)。A.教师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B.教师技术素养综合性的外在表现|C.判断教师技术素养高低的行为标准|D.判断教师师德的主要依据

18、教师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A|B|C|D)等,都具有精神超越性。A.博大的胸怀|B.高尚的品格|C.坚强的意志|D.进取的锐气

19、教师队伍理论素养普遍不高的原因主要有(A|B|D)。A.职前教育类课程教学效果差|B.职后培训没有落到实处|C.教育管理部门不重视|D.教师自主学习不够

20、教师反思的时机包括(A|B|C)。A.教学前反思|B.教学中反思|C.教学后反思|D.交流后反思

21、教师反思具有的特点是(A|B|C)。A.内隐性|B.批判性|C.顿悟性|D.现实性

22、教师广博的学识主要包括(A|B|C|D)。A.文化科学知识|B.学科专业知识|C.条件性知识|D.实践性知识

23、教师化妆有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B|C|D)。A.常规性原则|B.时间性原则|C.弥补性原则|D.协调性原则

24、教师家访中交谈的礼仪是(A|B|C|D)。A.态度诚恳|B.用语文雅|C.言之有物|D.言简意赅

25、教师礼仪的内容包括(A|B|C)。A.形象礼仪|B.教学礼仪|C.社交礼仪|D.方式方法

26、教师礼仪有别其他礼仪,有如下特点(A|B|C)。A.示范性|B.平等性|C.审美性|D.交际性

27、教师良好的性格特征最重要的方面有(A|B|C|D)。A.对现实态度的积极的性格特征|B.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C.积极向上的情绪特征|D.坚强的意志特征

28、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A|D)两个方面。A.敬业|B.诚实|C.热情|D.爱生

29、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合作者,此处的“合作”主要表现在(A|B|C)几个方面 A.交往|B.互动|C.互惠|D.评价

30、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A.关爱学生|B.严谨笃学|C.淡泊名利|D.自尊自律 A|B|C|D

31、教师增强抗挫折力的方法(A|B|C|D)。A.坚忍不拔,坚持不懈|B.及时调整,学会放弃|C.灵活应变,另辟蹊径|D.发愤图强,不断升华

32、教师着装原则,“TPO”原则指的是根据(A|B|C)的不同来着装。A.时间|B.地点|C.目的、对象|D.特点

33、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对文化的(A|B|C|D)。A.传递|B.保存|C.更新|D.创新

34、科学素养“五要素”观点。即科学素养由(B|C|D)、科学意识、科学品质构成。A.科学精神|B.科学知识|C.科学能力|D.科学方法

35、理论的本质特征有(A|B|C)。A.规律性|B.预见性|C.指导性|D.生成性。

36、良好的形象表现在(A|B|C|D)。A.内在的气质美|B.美的着装|C.得体的言谈举止|D.美的仪表

37、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A|B|C|D)。A.遗传素质不同|B.社会环境不同|C.生活经历不同|D.家庭条件不同

38、男教师的仪容修饰,需要注意的方面(A|B|C|D)。A.耳朵的清洁|B.眼部的卫生|C.牙齿的洁白|D.胡须的处理

39、女教师日常服装的禁忌是(A|B|C|D)。A.忌露|B.忌透|C.忌紧|D.忌异

40、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成之一,它包含(A|B|C|D)等内容。A.历史知识|B.哲学知识|C.宗教知识|D.美学知识

41、社会科学的总体趋势是(A|B|C),在本质上就是“自然科学化”。A.客观化|B.精确化|C.系统化|D.抽象化

42、师生交往中的禁忌是(A|B|C)。A.忌冷漠无情|B.忌傲慢与粗暴|C.忌过分偏爱|D.充分表扬

43、说课的特点是(A|B|C|D)。A.说理性|B.科学性|C.高层次性|D.预见性

44、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A|B|C|D)的总合。A.知识|B.能力|C.习惯|D.思想修养

45、下列关系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B|C|D)。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B.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C.两者知识形态不同|D.两者成果形式不同

46、下列媒体属于教学媒体的有(A|B|C|D)。A.口头语言|B.图表图像|C.动画|D.投影仪

47、下列属于我国刑罚的主刑的是()。A.管制、拘役|B.有期徒刑、无期徒刑|C.死刑|D.罚金、剥夺政治权利 A|B|C

48、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有(A|B|C)。A.突出教学的发展性|B.突出教学的双边性|C.突出教学的情感性|D.突出教学的模式化

49、心理咨询实践中运用的具体技巧主要有(B|C|D)。A.谈话|B.倾听|C.观察|D.影响

50、学会生存是培养人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B|C|D)来行动。A.合作意识|B.自主性|C.判断力|D.个人责任感

51、学校管理实践表明:高效的师德建设带来共享价值观,()是学校发展中新的增长点。A.信仰|B.理念|C.责任|D.义务 A|B|C

52、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A|B|C|D)。A.实用艺术|B.造型艺术|C.表演艺术|D.语言艺术

53、艺术创作自由在主体层有两方面的体现有(A|B)。A.情感体验的自由|B.物化方式的自由|C.行动的自由|D.学习的自由

54、艺术学习的重要方式有(A|B|C)。A.接受式|B.探究式|C.体验式|D.活动式

55、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A|B|C|D)等。A.电子音像技术|B.卫星电视广播技术|C.多媒体计算机技术|D.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56、优化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A|B|C|D)。A.培养良好的认知|B.发展积极的情感|C.磨练坚强的意志|D.塑造健全的个性

57、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A|B|C)的角色特征,是教师社会角色的核心。A.最明显|B.最直接|C.最富有时代性|D.最基本

58、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A.唤起学习的自觉性|B.注重学习的连续性|C.增强学习的实践性|D.强化学习的有效性 A|B|D

59、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A|B|C)和运动规律的科学。A.形态|B.结构|C.性质|D.文化

60、作为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如下的规范作用()。A.告示作用|B.社会作用|C.评价作用|D.教育作用A|C|D

61、作为消费者我们依法享有的权益有(A|B|C|D)。A.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B.安全权和公平交易的权利|C.参与和监督的权利|D.接受消费教育的权利

62、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教师语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的使用方法,使之具备(A|B|C)。A.知识性|B.趣味性|C.激励性|D.包容性

四、判断题部分(红色为答案)

1、“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的最根本的问题。对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对

3、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遭遇的障碍或干扰。错

4、当代科学发展,一方面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体现了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对

5、道德的实质是人的行为效益的最大化,师德建设就是要使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产生最大效益。对

6、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是有较强事业心和有自知之明的独立的人。对

7、读书学习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对

8、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值性评价。对

9、对学生提交的作业、电子作品的分类、评价和归档等管理属于教学资源管理。对

10、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错

11、个性化是一种求同的过程,旨在保证个体为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的基本成员。错

12、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错

13、家政与生活的技术能力是教师需要的通用技术能力。对

14、教师的站姿应是:抬头、挺胸、收腹、立腰,身躯正直,下颌微收,双眼平视,双肩自然放松,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正中。对

15、教师即研究者,因此,教师应该像专业研究人员那样开展研究。错

16、教师就是那把开启人身上天命的钥匙。对

17、教师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特点,即教师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劳动手段。对

18、教师良好的意志力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坚定性与自制力四个方面。对

19、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

20、教师所需要的技术活动能力主要是信息技术能力。错

21、教师与家长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在接待家长时,教师要学会平等协商,切不可武断,也切不可自己说了算。对

22、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主体,在当今教育法制化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已经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执法者。对

23、教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职业,经历了从兼职到专职再到专业的发展过程。

24、教学后的反思是指结合各方面的教学反馈信息,在教学结束后有批判地对自己前一节或前几节课教学行为以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对

25、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知识”。错

26、教学媒体按使用媒体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听觉媒体、视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多媒体。

27、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两个方面。对

28、教育的目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因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均衡发展。错

29、教育科学的理念是不变的,教育科学可以为所有的教育问题提供答案。错

30、教育真正的巨大力量存在于教育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教育的人文精神之中,对它们的不同认识和贯彻都会产生相同的教育价值观、知识价值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进而导致相同水平的教育成果。错

31、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既是基层群众性组织,又是国家机关。错

32、开家长会时可以在教室里张贴排名榜,可以点名批评一些品学都比较差劲的学生。

33、科学素养是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科普教育等手段来培养、提高并不断发展的。对

34、科学素养是最基本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质和心理品质。对

35、课前说课是一次预测性和预设性的说课活动,主要关注教学设计中的思想方法、策略手段。对

36、课堂教学的一般思路是“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教学总结——布置作业”。对

37、孔子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错

38、良好的艺术素养是教师能够艺术设计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对

39、马斯洛认为,高层需要在个体发展中出现较晚,对于人的生存具有迫切性,但是高层需要的满足能得到更深刻的幸福感,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心充实。错

40、没有师德规范的自由很有可能演变为教师自由权利的滥用和失范。对

41、美育,即审美教育,就是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教育。对

42、冥王星被开除出行星“星籍”。对

43、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对

44、热爱、尊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对

45、人文素养的本质,是个人一种内在的修为和品格,是个人一种成熟和稳定的价值体系。

46、人文主义的关注点是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做人”。对

47、设计观课记录表的目的是便于观课老师围绕主题记录课堂中相关信息,提高观课的针对性,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全面观察。对

48、设计和创造的技术能力属于信息技术能力。错

49、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对 50、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对

51、说课与备课都要学习大纲或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对

52、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

53、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错

5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中小学课程类型单

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体现学校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对

5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复合制国家。错

56、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

57、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仅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品质,而且也指一种良好的功能状态。对

58、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是首先要建立咨询关系,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平台。对

59、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指导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错

60、行动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科学研究”或旨在树立教育理想的“哲学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对

61、形象,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初展示,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功能。对 62、荀子著有《礼论》一书,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对 63、研究表明,单纯使用视觉比单纯使用听觉所获得的知识在3天后的信息保持率要高。

错 64、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对 65、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对

66、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 67、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是具有技术素养的公民的特点之一。对

68、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对

69、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对

70、指导型说课是由水平较高的教师把自己对某一课题的处理办法、依据说给中青年教师听。对

71、中国有服章之美,故称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对

72、专业阅读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提高理论素养的基本途径。对 73、自然科学从物质运动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客观世界。对

五、简答题部分(红色为答案)

1、“学生是发展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身心发展,规律,前提,掌握,巨大,发展潜能,坚信,积极成长,充满信心,不成熟,理解学生,允许,改正错误

2、“病”与“不病”三原则是什么?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统一性,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人格,相对,稳定性

3、积极拓宽提升教师艺术素养的途径有哪些? 读书,提升,艺术素养,艺术活动,提升,艺术素养,与学生,共同参加,得到,艺术素养,提升

4、加强教师道德修养,对教师具有哪些意义? 为教师,指明,发展,方向,增强,教育力量,提升,人生境界

5、加强师德修养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贵在,生命,自觉,读书,养气,内省,反思,实践,体验

6、简述教师职业特点对科学素养的要求。传承性,广博,科学知识,复杂性,掌握,科学方法,创新性,要求,深厚,科学品质,研究性,具有,科学能力,示范性,高水平,科学素养

7、简述教学设计的层次。产品,为中心,层次,媒体,材料,教学包,课堂,设计范围,课堂教学,系统

8、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策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加强,科学史,学习,拓宽,获取,科学资源,渠道,建立,多元化,教育科学,思想

9、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策略有哪些? 认真,学习,法律,参与,法制,实践,学会,依法,维权

10、教师反思的方法有哪些? 质疑反思,归纳反思,换位反思,对比反思,评议反思

11、教师家访中交谈的礼仪有哪些? 态度诚恳,言之有物,言简意赅,理直气和

12、教师说课说什么?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多媒体运用

13、教师要做到读书学习,应当具有哪些学习能力? 掌握,认识世界,工具,学会,学习,方法,有效,沟通,表达,泛读,理解,技能,探究推理,解决疑难,能力,获得,处理,应用,信息,能力,创新,意念,开展研究,能力,终身学习

14、教师在学校里的职业角色有哪些?学生,学习,发展,促进者,新型,传授者,终身,学习者,新课程,建设者,开发者,教育教学,研究者

15、课堂上用好目光这一无声语言的好处是什么? 能使,师生之间,关系,进一步,和谐,能给,学生,更多,鼓励,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16、你认为教师备课备什么? 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备反思,等等

17、你认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潜心,阅读,静心,思考,用心,课堂

18、谈谈新课程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有哪些? 树立,全新,教育观,丰富,广博,爱心,崇高,职业,责任心,健康,个性品质,渊博,知识,精湛,业务技能,终生学习,理念

19、谈提高教师技术素养的策略。提高,自觉追求,正确,学习方法,技术知识,思想,方法,活动能力,技术情感,道德,培养,学习环境,时间管理,技巧,教学习惯,调整 20、同事之间交往的禁忌有哪些? 切忌,背后议论,忌随便,越俎代庖,忌过于,张扬,忌嘴巴,不严,忌当众,批评同事

21、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面向全体,质量规格,保证,实现,实际情况,有的放矢,个性,充分发展,端正,健全,克服片面,统一规定,课程标准,有差别,差生

22、依据我国《宪法》和《教育法》、《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教育教学活动,改革实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发表意见,指导学生,评定学生,按时获取,工资报酬,国家规定,福利待遇,寒暑假期,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和建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其它形式,民主管理,参加进修,培训

23、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培养,运用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美好,情感,进行,跨文化交流,健康个性,整个世界,更加美好,和谐,简而言之,根本目的,创造美好,和谐的个体,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24、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职业本身,特点,社会,期望过高,心理安全感,不足,福利待遇,缺乏保障,教育体制,改革,不适应,自身,相关知识,能力,不足

第五篇: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个别化教学

2、任务分析

3、系统化设计教学

4、教育技术(AECT94’)

5、教学系统设计

6、讯息设计

7、教学策略

8、学习需要分析

9、学习者特征分析

10、学习风格分析

11、教学媒体

12、教学资源

13、教学媒体材料

14、视听媒体阶段

15、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16、视频会议系统

二、填空题

1、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他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

2、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________ 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3、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教育技术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概念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与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与教学媒体开发技术的总称。

4、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形成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5、1954年,_________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并被誉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

6、美国教育家________认为,教育活动惟有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

7、________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构成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全书的本框架。

8、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认识教学过程,媒体已成为教学传播过程基本要素之一,从而形成了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模式,即依靠__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___的教学方式。

9、高教电化教育的开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10、20世纪80年代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表述和本质,有一点是一致的,即_____________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点。

11、从教育的含义可以看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的整合应用。其基本的实践方法(管理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操作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

13、从教育技术AECT’94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目的是______,研究对象是_____和____,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4、教育技术是由三个概念与模式整合而形成的,从另一角度来说,教育技术是由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5、在教育技术形成的初期,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16、心理学家在探讨学习规律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流派,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构成教育技术和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本因素。

18、教育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9、教育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20、________是教育技术的核心。

21、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2、制约课程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3、教育技术处理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________。

24、___________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25、教学媒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6、请列举四种传统媒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请列举四种电子传播媒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在编制教学媒体材料的整个过程中,要明确并贯彻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四性”高度统一的要求。

29、________已被称为信息处理技术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为其强大的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30、过程技术不是那些如电视、计算机、卫星电视等之类的媒体技术,而是指思考问题的过程和方式的________。

31、远程教育一般是指包括以下特性的教育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远程教育的发展阶段按照使用的技术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分析与说明

1、请解释贝罗模式。

2、在系统设计教学方法发展的早期,布朗等人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系统化教学的模型,请简述这个模型。

3、请简述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4、分析远程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

四、简答题

1、对教育技术起源的问题存在着哪两种观点?

2、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渊源是什么?

3、何谓“经验之塔”?

4、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情况?

5、程序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6、请解释“任务分析”、“行为目标”、“标准参照测试”和“形成性主价”等概念。

7、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8、什么是系统科学理论,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9、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是什么?

10、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11、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12、请简述AECT’94教育技术定义中的五个范畴及之间的关系。

13、请简述现代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

14、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

15、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16、教师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

1、请论述“教育技术的形成是三种概念的整合”。

2、论述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哪些,它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3、程序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60年后期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衰退,请论述程序教学在其迅速发展时的特点,并分析其衰退的原因。

4、请论述在教学中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依据。

《教育技术学导论》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学生个别地自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

2、任务分析:是一项分析学习任务的技术。它从特定的教学要求出发,逐频剖析达到该要求所需具备的从属技能,为测定训练(或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3、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过程的方法,亦称教学系统方法。

4、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教学各步骤的有组织的过程。

6、讯息设计:涉及对讯息的形态操作的计划。

7、教学策略:是对选择并安排一课中的事件和活动的详细阐述。

8、学习需要分析:是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等方法,找出学习者的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基础。

9、学习者特征分析: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学习教学内容之前所具有的初始能力,并确定教学的起点。

10、学习风格分析:主要侧重于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一些个体差异,要了解不同学习者在信息接受加工方面的不同方式;了解他们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 求;了解他们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了解他们的焦虑水平等某些个性意识倾向性差异;了解他们的生理类型的差异等。

11、教学媒体: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

12、教学资源: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

13、教学媒体材料:是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运用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形式,记录、存储、再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教学媒体。

14、视听媒体阶段: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播送制作好的视听教育节目,学习者在异地实时接收节目。

15、现代远程教育阶段:利用卫星电视、电信和计算机三大网络资源开展的远程教育,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的。

16、视频会议系统:是利用视频压缩技术把活动视频信息加入到会议中,通过电话线传输,与会者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通过监视器看到文字、图表、静止图像和其他会议现声的活动图像。

二、填空题

1、促进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2、视觉运动

3、利用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学习、利用系统方法

4、整体设计思想、教学过程的设计模式

5、斯金纳

6、杜威

7、经验之塔

8、教学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媒体辅助与传播

9、开设电教课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

10、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

11、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12、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鉴定、设计、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正、推广

13、学习、过程、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

14、以学生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

15、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感觉论

1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7、学习模型、技术手段、技术方法

18、宏观层次的教育规划、中观层次的教学计划、微观教学过程的计划、产品层次

19、计划、设计、优选、实施、评价、修正 20、教学设计

21、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

22、社会需求因素、学习者因素、教师、教育机构因素

23、系统方法

24、系统方法

25、语言媒体阶段、传统媒体阶段、电子媒体阶段

26、黑板、文字印刷材料、图片、图示材料、参观旅行和展览、实物和模型(在 其中选四)

27、电报、电话、电影、无线广播、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卫星(在其中选四)

28、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

29、多媒体 30、软技术

31、学习者与教师在地点上的分离、实施有组织的教学项目、应用远程传播媒体系统;有双向交流的渠道

32、函授式教学阶段、视听媒体阶段、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三、分析与说明

1、贝罗模式是用以阐明思想传播系统结构的一个静态模式。它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贝罗(D.K.Berlo)在论述中非常强调反馈的重要性,因此,有学者在他的模式中增加了从R到S的反馈。他还指明了影响各个要素传播功能的条件,在影响传、受双方本身传播功能的条件中,包括传播技术(语言的清晰度与说话技巧、文字描写技巧、思维缜密性、手势与表情自然逼真等)、态度(自信心、爱好、双方的了解程度等)、知识(传者与受者对内容的了解程度等)、社会系统(传者与受者的社会地位等)以及文化(传者与受者的文化背景)等。在影响信息传播功能的条件因素中,所谓内容是指传者为达到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它包括信息成分与结构;所谓符号是指内容的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与音乐等;所谓处理是指传者对选择并安排符号所做出的决定。通道是指传播信息的各种方式,如口耳相传方式、书写与阅读方式等。这一模式比较适用于研究和解释教育、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其中的S -M-C-R相当于教师-课业-教学手段-学生。按照该模式揭示的影响教学传播的教师、课业、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各种条件,联系教学实际、传播场合及各要素的具体情况,对教育传播的效果进行预测,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2、在60年代后期由布朗等人的提出的系统化教学的模型,较明显地反映出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的影响。这个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有的教学设计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步骤都很重要,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对系统化的教学进行计划。

3、要点: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但是可以从各种理论模式中抽取出一些基本组成部分,即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描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前端分析阶段、学习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设计教学方案阶段和评价与修改方案阶段。

4、由远程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可以看出,远程教学系统由授课过程、学习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交织在一起构成整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是主要变量。从远程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可以反映出远程教学的特点:

(1)在远距离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分离状态的异地进行教与学是它的基本特征。

(2)利用各种媒体技术来传递教学内容。(3)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联系措施。

(4)学生和辅导教师之间有可能实现不定期的会面或在教室实施少量的集体授课。

(5)有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中央电大或某些高校)来设计课程计划,组织编写和发送教学材料,监督整个教学过程。(6)很多情况下评价与反思过程是非实时的。

四、简答题

1、在教育技术的起源上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但凡教育就要采用一定的技术,因而教育技术在教育出现的同时就已经存在了,教育技术的历史和人类教育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主要是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在教育中的运用的产物。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把上个世纪初期在美国兴起的视觉教育运动视为教育技术的源头。后面的一种观点代表了美国教育技术界的主流看法。

2、在教育领域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对形式主义和教学中“言语主义”(Verbalism)的反感情绪。克服学校教学中“言语主义”的弊病是几世纪来许多教育家希望改革的一个方面。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和杜威等人的著作中都反映出要求进行这种改革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可以看做是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渊源。因此,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思想渊源可以认为是: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学校教学中,必须重视使学生积累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克服形式主义和“言语主义”。

3、“做”的经验,包括三十层次:

(l)直接有目的的经验。指直接地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对 真实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即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具体经验。

(2)设计的经验。指通过模型、标本等学习间接材料获得的经验。模型、标本等是通过人工设计、仿造的事物,多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上应用比真实事物易于领会。

(3)演戏的经验。指把一些事情编成戏剧,让学生在戏中扮演一个角色,使他们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左获得经验。参加演戏与看戏不同,演戏可以使人们参与重复的经验,而看戏是获得观察的经验。

“观察”的经验,包括六个层次:

(1)观摩示范。看别人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做的。以后,他可以自己动手去做。

(1)学习旅行。可以看到真实事物的各种景象。

(3)参观展览。展览是供人们看的,使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4)电视。

(5)电影。银屏上的事物是真实事物的替代,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可以获得一种替代的经验。

(6)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它们可以分别提供听觉的与视觉的经验,与电影、电视提供的视听经验相比,抽象层次要高一些。

4、程序教学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短暂的繁荣之后,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而陷入低潮。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具有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学机器的兴趣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程序教学方法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成了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高级程序教学机。在计算机应用于教学领域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如伊利诺大学开发出的自动操作的程序逻辑系统(PLATO)和 1972年杨伯翰大学研制的分时、交互、计算机控制的信息电视(TICCIT)系统。70年代微机的发展又推动了CAI运动,许多教育工作者都被吸引到微机上去了。到了80年代,学校里微机的使用迅速增长,许多学校把微机用于教学目的。但据调查表明,CAI在学校中的开展仍不能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5、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与桑代克同属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他们创建了关于学习的刺激--反应(S--DR)理论,把学习看成是某种行为的形成,并通过“刺激一反应一强化”而实现。这个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方法,由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没有已知刺激,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好像是自发的反应,同样,相对应的也有两类学习:一类是反射学习:另一类是操作学习。他把大多数人的行为,甚至所有人类的学习都看成是操作,在这种操作条件作用下,反应经诱发后,随即给予强化,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在他看来,“教育即是塑造行为,塑造在不久的将来对个人和他人有利的行为。”成功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及设计精密的控制过程的技术,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

6、所谓任务分析是一项分析学习任务的技术。它从特定的教学要求出发,逐步剖析达到该要求所需具备的从属(先决)技能,为测定训练(或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任务分析密切有关的是行为目标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因为任务分析的目的 是制定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一般认为泰勒(R.Tyler)是当今行为目标之父。泰勒于1932年提出,在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行为目标,而以行为目标为依据编写测试题。布卢姆等人关于教育目标分类的研究发展了学习目标的理论,他们的《教育日标分类学》的发表在程序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后马杰(R.F.Mager)在1962年出版了《编写教学目标》?D书,系统地提出了使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目标的提出则进一步要求教学评价的方法作相应配套的改革。教育心理学家格拉泽(Robert Glaser)在他及合作者开展个别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62年首次提出标准参照测试的概念,其基本原则是根据预先明确说明的行为来衡量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标准参照测试的做法符合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教学系统方法的重要特征之一。

斯克里文(M.Seriven)1967年提出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现已构成系统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形成性评价用以对处于开发阶段的教材(或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改进,而总结性评价用于对开发出的定型教材或教学方案作使用效果方面的评定。

7、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三个因素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与运用系统方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面意义包含了学习的效果、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过程的理论模型。

关于“依靠资源”问题,它包含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而物力资源中媒体为主要内容。

由于对系统方法的认识的深入,使教学设计理论的操作程序亦由原来的线性 循环关系到局部循环进而到非线性的关系。

8、系统科学理论包括系统观点、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这是系统研究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系统观是对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进行重新定向,它与传统分析式的、简化论的、直线因果关系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反,是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综合的、整体论的思维模式。一般系统论是一套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原则,如系统的概念、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有机相关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这些概念和原则(亦称为系统的特性)可以组成三个互补性的模型:环境模型、结构模型和过程模型。系统方法论则是提供一组思想、原理、方法、步骤、组织和技巧,以便使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系统理论发挥指导作用。

9、所谓教育系统设计,就是以系统观、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的方案,评价试行的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10、教育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1)宏观层次的教育规划:如国家总体的教育规划,某个方面或层次的教育规划(幼儿/小教/中教/高教/普教/职教/成人继续教育等)。

(2)观层次的教学计划:一般称为课程开发,如针对某种教育的某个层次的课程开发。

(3)微观教学过程的计划:简称为教学设计。如具体的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媒体材料的选择,甚至小到一堂课、一个具体的教学材料的设计开发等。(4)产品层次:具体的教学材料的设计和制作等,如教科书、音像制品、多媒体软件等教学产品。

11、教育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技巧和态度的过程。要达到教育的目标,必须要经过实施和管理。因此,教育管理过程可以认为是使学习者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态度的过程。要实施这个管理过程必须按系统方法制定一个科学的步骤,才能较好地达到目标。这个科学步骤包括:计划(定义)、设计、优选、实施、评价和修正六个步骤,它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管理过程的六个步骤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鉴定问题(做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做)。所以,教育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教育开发的系统方法)可以具体为如图所示。

教育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技巧和态度的过程。要达到教育的目标,必须要经过实施和管理。因此,教育管理过程可以认为是使学习者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态度的过程。要实施这个管理过程必须按系统方法制定一个科学的步骤,才能较好地达到目标。这个科学步骤包括:计划(定义)、设计、优选、实施、评价和修正六个步骤,它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管理过程的六个步骤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鉴定问题(做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做)。所以,教育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教育开发的系统方法)可以具体为如图所示。

12、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

(1)设计范畴,设计包括过程的设计和资源的设计。在实践中主要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而把学习资源的设计整合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程的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设计范畴至少包括四个理论与实践方面: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

(2)开发范畴,开发范畴的基础是教学媒体的开发。开发就是把媒体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的过程。开始范畴包括设计、制作和发送的功能。这个范畴可根据媒体的制作技术分为四大类: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本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

(3)利用范畴,利用就是使用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的活动。利用描述的是学习者与教学材料和系统的相互关系。这个范畴要求系统地使用、传播、推广、实施和制度化。它的四个子范畴是:媒体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以政策和规定。

(4)管理范畴,这个范畴最早是从对媒体中心、项目计划和服务管理中演变而来的。它的子范畴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发送系统和信息管理等。(5)评价范畴,评价是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评价范畴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育技术各范畴之间不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是协同作用的,是一种互补关系,参见图(书本77页)

13、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学习是一个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过程,主张将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行为的多次的愉快的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学习者个体的行为,或使学习者模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重视环境的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对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14、个别化教学的优点:(1)由于学习的速度是自定的,学生就用不着匆忙通过那些自己事感到有困难的课程部分,或是在容易掌握的部分上花费较多时间,而是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学习是进度。(2)有明确的教学目标。(3)在大多数个别化的学习单元中,把各种不同的媒体结合起来使用,因而能使不同媒体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是单纯地去读、去听、或看。(4)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5)对于大多数以学生为中以后学习策略来说,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一般更切合一些个人的实际。(6)依靠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以及每个单元的测试成绩,不论是指导教师还学生都能得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定期反馈,这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鼓励和动力。(7)从更广的基础上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系统,能为那些不能到校学习的人,提供更多的教育和训练机会。

个别化学习的缺点:(1)对于年纪较小或缺乏经验的学习者来说,可能就不如年纪大些的和比较成熟的学习者适合使用。(2)就适应个别化学习的教材的准备来说,可能存在不少困难。(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系统中,教师除了负责制作学习材料之外还有另一项新的任务,他将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送者,而担负一项更具有支持性的指导任务,对于某些教师来说,有效地履行这一职能可能有困难。(4)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这一策略的课程范围和类型相当有限。(5)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在很多方面必须取得主办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支持。

15、计算机教育应用具有许多优点:(1)它能为教育带来丰富的教学信息;(2)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3)有利于学习者展开个别化自主学习;(4)能使学习者以交互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5)能增进学习的效率与有效性;(6)能训练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局限性:(1)费用较高;(2)教学软件的质量和兼容性难以保证;(3)软件开发费用高;(4)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的教学目标较有限,不适于情 感、动作技能及人际关系技能领域等内容的教学目标;(5)学习者很少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缺乏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不利于人格的全面发展。

16、教师在小组学习下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要求教师具有一些技能和适应能力。在这里要求教师在计划和组织学习方面必须表现出良好的组织才能。教师的作用可以相当于小组的领导者(掌握讨论的大方向),小组的促进人物(在小组内推进自我表达和相互影响),中立主席(控制着讨论进程,不做实质性帮助),顾问(需要时可提供帮助与信息)或仅仅就是观察员,这要视所采用的小组方法的形式、内容和结构,以及其特定的教育目的和目标而定。在某些小组练习中,教师所起的另一个作用是询问小组学习课的情况,这包括仔细检查参加者在小组学习课内的情况,或小组本身的变化过程所出现的问题都清理出来。

五、论述题

1、提示: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教育技术是由三种概念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与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与教学媒体开发技术的总称。

2、要点:教育技术的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客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感觉论、传播理论、学习和教学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

3、提示:在程序教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各种程序机器纷纷问世,从不具备信息显示装置的简单教学机器,直到克劳德分支装置那样能对数以千个框面的信息进行随机提取的教学机器,各式各样,五花八门;(2)程序设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肯定的效果。

但同时程序教学也受到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的指责,主要是批语程序教学的机械性和不灵活性,说它是一种“不民主、甚至更坏,是一种反理智的 学习理论”认为它谈不上能通过学习知识而发展智力。此外,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拥有模式功能的教学机器的设计已有穷尽之感,并且对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也难以处理。于是到了60年代后期,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衰退,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之一是要真正开发有效的程序教材需要进行设计和实验,这样会花费很高的代价,因此出版商纷纷退出这一领域。

4、答案要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媒体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教学目标。每门课程、每个单元、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或理解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性质不同,对教学媒体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语文课的散文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录像等视听媒体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情境,使学习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3)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他们的经验背景也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及知识背景。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4)依据媒体特性。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了解各种媒体的特性。只有充分了解各个媒体的优点和局限性,才能在使用中扬之长、避之短,对它们进行综合应用。

(5)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情史、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除以上五个要素外,还要从整个教学过程出发,综合考虑教学组织形式、教 学活动等要素。

下载成长导论题库(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长导论题库(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造价导论

    浅谈工程造价的就业与发展 扶佳佳 2015441372 摘要:工程造价是项目决策的依据,是制定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依据,是筹集建设资金的依据,是评价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利益合理分配......

    教学导论

    音乐教材导论 一、音乐课程改革10年取得的成果: 音乐教育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教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教师与学生共同交往互动。 ♪教学重结论→重过程 ♪教学关注学科→......

    财政学导论

    一、从直观的感性认识谈起 (一)我们头脑中的“财政”我们首先接触到的“财政”,它在很多高等学校是一个专业;我国的各级政府有不同层次的财政机关,如财政部、财政厅、财政局、财......

    工业设计导论(范文大全)

    “工具作为人身体延伸的一种手段,是为了实现人的使用目的;”人们对工具的使用不但解放了劳动力,也产生了设计;设计作为一种手段作用于产品满足使用者需要并引导消费。当下消费趋......

    学科导论

    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 学号:201214540313 姓名:田瑞超 班级:12英3 开课日期:4月21日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戏剧,英语听力这些英语课程,加......

    财政学导论

    导论 一、财政现象与财政概念 • 1、财政现象 • 2、财政概念 • 3、财政学概念 (一)哪里有财政?为什么会有? 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市场私人物品私人需要 政府公共物品公共需要 家......

    护理学导论

    护理学导论 王鹏 11035212472 1.什么是护理学?试分析护理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

    远程教育导论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远程教育导论》 一、大作业题目 简答题:50分 1、简述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2、简述远程教育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