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性别问题之二.

时间:2019-05-14 18:4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讲稿: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性别问题之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讲稿: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性别问题之二.》。

第一篇:讲稿: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性别问题之二.

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

――性别问题之二

陈骏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这一节课谈性别问题的第二个话题: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我将分四个方面来谈:

一、一种有意味的性别现象;

二、中国女性主义的行进旅程;

三、现阶段中国女性主义的新质;

四、未来存在于不间歇的突围之中。一、一种有意味的性别现象

近几年来,有一种现象是颇值得玩味的,我把它叫做一种有意味的性别现象。这就是关于“女性主义”,在一般人的眼里(当然,基本上还是在圈内),似乎不显得那么陌生了,它不仅经常见诸报章杂志,也经常成为人们的谈资。以前,在某些男士(那些有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观念的男士)那里,“女权主义”曾经是他们十分讨厌、甚至避之唯恐不及的字眼,如今,“女性主义”却成了他们可以接受的字眼。某些女士以往或许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如今也许仍然不愿公开承认,但至少是不会公然拒绝了,能够以比较平和的心态对待之。公众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接受心理的这种变化,我认为也是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境遇的变化。这说明了中国文化环境越来越宽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了。

除了“女性主义”,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也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了。过去说女性主义是舶来品,而现在却说女性主义有了中国版――它是西方女性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产物。其实,从西方女性主义传入中国的那时候起,就开始逐渐被改造和转换,直到改造和转换成中国人可以接受的样子,如今还正在这个改造和转换的过程中――这是很正常的,就像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也要被改造和转换一样。现在,“中国女性主义”已经成了一个连续出版物的名称,这就是荒林女士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2004年连续出了两期(春季号和秋季号),今年开始改成一年4期(春夏秋冬)了。

《中国女性主义》还举起的“微笑的女性主义”的旗帜,向男士们露出蒙娜丽莎式的笑容,表现出对男性的“关怀”。她们还说“男性批判”也是一种“男性关怀”。虽然有些男士不喜欢这种“关怀”――一种居高临下的关怀。不过,这至少说明中国女性主义者对男性的姿态变了――从对立而到友好。这不单是《中国女性主义》一家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女性主义者思维和策略的某种调整,其最主要的就是以两性和谐发展的意识替代两性对抗的意识,用两性对话的积极姿态替代单性独白的专断状态。它聚焦于两性关系问题,既探讨女性问题,也探讨男性问题,谋求两性的和谐发展;她批判男性,试图解构男权中心,同时又关怀男性,不激化两性的对抗和冲突;她不以偏颇激进的姿态,而以公正平和的姿态出现在国人面前。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是一种平权的女性主义,而不是霸权的女性主义。看起来,中国女性主义要成为颇有人气的东西了。这也是一种有意味的性别现象。

这种转变说明了中国女性主义是真正成长起来了,她不仅要“批判”男性,而且懂得如何去“关怀”男性,从而赢得男性对女性的支持,已不是简单地排斥男性、反对男性了。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变化。

二、中国女性主义的行进旅程

中国女性主义,远的且不说,如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二十多年

的历史。这二十多年,她经历了从萌生到成长的过程,尽管目前仍处于成长期,但却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一般认为,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经历了三次浪潮,即三个阶段。应该说明的是,在中国新时期,妇女问题的提出,最早不是在社会学领域,而是在文学领域,正像李小江教授所讲的,有关妇女的文学,是社会学讨论这一问题的“导火索和先驱”,这很像中国“五四”时期。因此,我主要从文学思潮这个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

第一次浪潮是在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这是中国女性主义的萌生期。从翻译介绍西方女权主义及具有女权倾向的女性文学,到建构中国自己的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一批女性主义先行者做了许多筚路蓝缕的工作,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著述。如朱虹对女权主义的介绍(《美国女作家作品选》),李小江率先主编的新时期的第一套“妇女研究丛书”(其中如李小江的《夏娃的探索》和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弗吉尼娅·伍尔夫的《自己的一间屋》(王还译)的出版,及至90年代初,张京媛主编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刘思谦写的《娜拉言说》,或译介,或建构,都对后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一批女性主义者中,有的的确是有自觉的性别意识的,如朱虹、李小江、孟悦、戴锦华,尽管有人(如李小江)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但具有自觉的性别意识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因其个人的讳言就改变的了的;不过对多数人来说,还是出于作为女性这一群体的朴素的性别意识,她们还是谨守着“首先是人,然后是女人”这一观念的,如刘思谦、盛英等。她们是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为女性说话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女性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在90年代中期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前后。有人说这是中国妇女的“狂欢节”,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不错的。受世妇会的催动,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举行了好几个大中型的政府组织的或非政府性质的以妇女为主题的讨论会。各种各样由女性写和写女性的书籍应运而生,女性写、写女性形成一种时尚,一股潮流。我就是在那个时期被不自觉地卷进来的。一方面是卷进这个潮流里的人数比80年代那时候多得多了,另一方面是对女性主义的介绍和研究,也比以前深入了,出现了一批比较有分量、有深度的女性主义研究著作。如果把这个时期看成是中国(内地)性别意识大面积苏醒的年代,性别意识自觉的年代,也是中国女性主义从萌生而到成长的年代,我想是不错的。

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译介有李小江主编的《性别与中国》,凯特·米莉特的《性的政治》(钟良朋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的《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等;著述就更多了,仅就文学方面,举其要者就有盛英、乔以钢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陈惠芬的《神话的窥破》、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以及王绯、孙郁主编的“莱曼女性文化书系”。这时期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一些女性主义者大都有比较鲜明、自觉的性别意识,对男权中心主义文化的批判是十分锐利、毫不留情的,显得很有力度,这当然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过激之论,有一种把两性关系对立化也就是二元对立的倾向。

三、现阶段中国女性主义的新质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可以说是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第三个阶段。这阶段的中国女性主义仍处于成长期,它是上一个阶段的延伸和发展。这一阶段虽然没有涌现出有重大理论突破的著作,但也出现了一批值得重视的新著。从翻译来说,就有好几种全译本的女性主义经典文本出版,如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和《女性白皮书》,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等。本土学者写的书也不少,如李银河的系列著作,尤其是性学著作;李小江主编的《文学、艺术与性别》等三本书;还有我在《夏娃言说》文章中所举出的赵树勤、李玲等几位所写的《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等五

本书;以及2004年出版的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王周生的《关于性别的追问》,姚玳玫的《想像女性》等。

整个地看,这阶段的中国女性主义表现出了某些新质,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研究的。

第一,是一种力图超越二元对立思维的“性别诗学”的提出。

“性别诗学”是女性主义批评大潮中浮现出来的新术语,在中国,这个新术语在本世纪初才时有所见。“性别诗学”的提出,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看到的对“性别诗学”的论述,有两种不太相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它是一种理论,也就是性别理论,这是比较普泛的理解,就跟说“小说诗学”、“散文诗学”,实际上说的就是小说理论、散文理论一样;另一种是把它放在比较文化的范畴,曹顺庆和林树明就是持这种观点,可以参看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出版)。他们认为,“性别诗学”是以比较两性文化异同为宗旨的。性别不仅是一种生理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的构成,不同的性别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人的主体性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男女两性的共同“人性”是元层面,是一种“较抽象的规定性”;由男女的性别差异所形成的“类的属性”是中间层面,是个体较具体的规定性;而个体的“个性”是顶层面,是一种更具体的规定性。因此性别规定性在人们的现实存在中起着较关键的作用。三个层面既有差异性,又有相近性,相互建构与制约,构成了具体而真实的人的存在,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主导风貌。男女两性造就了既相近又不同的文化和文学。因此应该了解“陌生性”和尊重“他性”,消解传统的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等级次序,并把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互补”、“和而不同”的思想予以传承与改造。

我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女性学界提出的“中国女性主义”,“微笑的女性主义”,“男性批判”和“男性关怀”,“双性视野”和“两性对话”等等,这都不是一些偶然的、孤立的性别事件,而是表明了中国女性学界策略思想的某种改变,也是中国女性学界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们都与旨在超越二元对立思维的“性别诗学”不谋而合。任一鸣教授的下面这段话是抓住了“性别诗学”要点的,她认为“‘性别诗学’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既定的性别等级秩序,建立一种新型的两性审美关系。它意味着一种更高境界的超越性别的角色认同,打破单一的男女两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规定,催生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两性性别角色;建构更加丰富的性别文化内涵和审美外观,在文化与审美领域获取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的性别公正与性别审美理想。这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彼岸。”

第二,是女性主义学科意识的增强,多学科视野的形成。学科意识的增强是女性学界本世纪来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中国女性主义成长的重要标志。性别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它要求我们把两性关系的研究置放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不仅是文学,而且涉及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生态学、生物学、艺术史、教育史、语言学、符号学、传播学等领域,包括了与性别体验相关的各个不同学科的问题。目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交叉互补已成为必然趋势,性别研究就更是如此。

这样一种跨学科视野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其实已初露端倪,如禹燕的《女性人类学》,是中国内地最早将女性学和哲学人类学这两门新兴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又如“莱曼女性文化书系”,其主编在前言中就说,正是基于对女性研究将成为一门真正跨学科学问的感悟,试图以“东方文化人的视角对东方妇女乃至世界妇女生存现状、文化现状的一次透视”。但真正成气候还是现阶段。在现阶段,女性主义的学科建设已经引起女性学界的充分重视,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我的印象中,本世纪以来,在内地有三次学术会议与性别学科建设是有重要关系的,即2001年6月大连的“性别与文学艺术”圆桌座谈会,2002年8月上海的“社会性别与文学文化及学科建设”研讨会,2004年7月西安的“女性文学与文化学科

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一种具有多学科视野的女性主义也走到了前台。我们在已出版的《中国女性主义》4期中可以看到,女性主义正在冲破森严的学科壁垒,逐渐向多学科的领域推进,诸如生态女性主义、体育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与物理学、女性主义与教育学、女性主义与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在这本连续出版物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尽管都还是初步的,但却是可贵的。在今年出版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丛书》(12本,荒林主编)中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多学科的研究视野。

因此,如果说中国女性主义的视域正在不断扩大,正在向各个学科渗透,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趋势,恐怕并不为过。

第三个新质,是中国女性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中国女性主义在行动中。本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主义在注重理论建构的同时,也注重行动。这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女性主义的萌生期,女性主义者们做的大多是启蒙性的工作,更重视的是启蒙,还没有力量顾及到行动,到了女性主义成长期,女性主义者们就越来越重视行动了。“两性视野”网站上有一篇文章《女性主义从启蒙到行动》,这个标题就把现阶段女性主义的新质点出了,说得很好。

从已出版的《中国女性主义》4期来看,都把“女性主义在行动”作为第一栏目,这也说明编者对它的重视。第一、二期都把反性强暴和反家庭暴力作为主题,呼吁社会和权力部门重视这些问题,真正做到男女两性事实上的平等。第三、四期涉及的范围更大了:性的法律、妇女参政、女性就业、经济女性、农村妇女土地权、现代知识女性的角色等等,从多方面探讨妇女的权益、角色、地位和作用问题。

当然,由于《中国女性主义》的重力是下在理论建构上,因而尽管也重视行动,但毕竟还不是它的强项。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的可能是其他一些妇女媒介,比如《中国妇女报》、《妇女研究论丛》、《中国女性文化》以及“中华女性网”等一些妇女的网站。

女性主义重实践,重行动,这可能和性别有关。一般来讲,女性更看重实际,而男性则更注重理论。在我跟我的学生郭素平女士对话中,郭素平的如下见解也很有道理:女性之看重行动可能与女性学科本身的宗旨有关,因为这个学科本来就是探讨女性自身的很多实际问题的,因此她们在这方面更有感触,更有实践空间和实践倾向。

第四个新质,是“女性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命题的提出。关于女性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命题,究竟是谁先提出的,什么时候提出的?这似乎并不重要。我最早是在荒林与残雪的一篇对话《谁是我们的自我?》中偶然看到这番议论的。在这篇对话中,荒林首先提到,邓晓芒在一篇题为《鲁迅精神与新批判主义》的文章中提出,“五四”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文化自我批判精神,它以鲁迅为最高代表;鲁迅的真精神不是别的,而是以自身为标本的对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精神,即“决心自食”。后来在邓晓芒的另一篇文章《新批判主义》中,进一步概括出新批判主义的三要素,即启蒙自我、忏悔自我和建构自我。残雪表示认同她哥哥(邓晓芒)的意见,她说她凭直觉更愿意接受西方理论家和作家笔下的自我,他们把自我当成通向人类精神王国的通道;每一个人都以独特的自我通向精神世界,对自我挖掘越深,通道就越宽,世界才越大;女作家的所思所感越是自我的,就越是大众的,等等。后来在荒林为《男性批判》所写的《前言》中,明确提出了“重建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命题。她认为,作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转型的产物,中国女性主义与其说是性别路线的,不如说更是个人主义的;当代意义的中国女性自我解放运动,是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深化的必然。在我参加的几次中国女性主义学术沙龙中,荒林也都提到了这个命题。

说到这里,我想穿插一段我跟郭素平对话时她的一个意见,这个意见很有意思,她说:这个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是理论滞后于实践的。就是说,实践已经走到理论的前头了。但直觉告诉我,这依然是一个很重大的,可能会有所争议的命题。因为它至少有两个指向:一个

是指向文化传统,一个是指向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文化传统是强调集体主义的,它把个人、家庭和国家看成是三位一体的东西,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个人,因而,在中国文化里,国和家从来是高于个人的,不像西方,个人是至高无上的。提出重建个人主义意识形态,首先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颠覆,同时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倡导“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的颠覆。

四、未来存在于不间歇的突围之中

目前中国女性主义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我没有想清楚,一时谈不出比较成熟的意见,只能凭直觉提出几个问题。比如说刚才谈到的提倡女性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吧。虽然当今主流意识形态提倡“以人为本”,容许“合理个人主义”的存在,但还没有倡导“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尽管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无处不在”。因此,在女性写作中,在女性主义理论批评中,尽可以强化自我,强化主体性,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体系的建构,一些提法需要更加缜密。比如“越是自我的,就越是大众的”之类,就显得有些绝对,这就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样,都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应该更辩证些,更科学些。

另外,从全球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发展趋势来看,当今全球女性主义者关注的多是与弱势群体、与妇女权益有关的一些重大的问题,如对全球化的跨国资本主义的抵制,揭露跨国资本主义对有色人种、特别是对有色人种中的底层妇女廉价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倡导社会公正、公平的理念,引进非政府组织并使其合法化等等,由此可见,全球女性主义者视野之开阔。她们的目标已不单是某一个妇女、某一个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妇女和弱势群体的利益。比较起来,中国的女性主义者,其视野似乎还有待于开拓。

还有,郭素平的一个意见我以为也是很值得思索的,她认为:女性主义在实践上还欠缺普及,因为这是彻底改变现行文化秩序的理论和实践,它不是靠一部分人在小圈子里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所有的女性甚至男性的积极参与,因此需要广泛的传播渠道。目前在一些高校女学生中有想了解这方面信息的,都苦于没有渠道和引导,而这些人将来会分布在社会较高层次的各个领域,如果连她们都没有性别意识,女性主义的空间就会很狭窄。所以传播渠道很重要,普及类的书籍也很需要。

最后,本世纪以来,虽然在中国内地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女性主义著述,但真正出类拔萃的、有创造性的著述还少见。即以“性别诗学”来说,真正有分量的著作还不易找到。1999年底出版的叶舒宪主编的《性别诗学》可能是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性别诗学的书,可惜它只是一本论文的汇编,应该有一本这方面的专著,能够比较系统地、清晰地把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最好能写得深入浅出些。这个理论最早是1984年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十四五年后才传到中国,连在国外都是新的,在中国当然得有一个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因此写得深入浅出是很必要的。包括其他的女性主义著述,我想都得考虑到深入浅出的问题,尽可能把学术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目前中国女性主义尽管人气已经上升,但其认知范围基本上还是限在圈内,什么时候女性主义能够成为一般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这中间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总之,中国女性主义在成长中。当然,成长不是成熟,它意味着还有不足,还有欠缺,需要继续前进。因此,成长是个积极的、行进的概念。我在《夏娃言说》一文的结尾曾经引用陈志红女士在《反抗与困境》一书中的一句话:“它的未来,存在于它的不间歇的突围之中。这个过程,还远未完结。”我想,中国女性主义的未来就存在于这种不间歇的突围之中,它一方面要突围的是女性自身的局限和弱点,另一方面则是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男权中心主义文化。这个过程,的的确确是漫长的!

――2005年10月12日于超星公司

第二篇:年轻干部成长问题讲稿

年轻干部成长问题讲稿

2007-08-29 17:44:43| 分类: 学而知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各位同学:

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那些深奥的大道理就不讲了,我结合个人多年的体会,和大家探讨交流一下年轻干部的成长问题,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进步、个人成长有所帮助。

一、要认真学习

有句话叫“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多总结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一些悲剧人物的覆辙,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今天我们就总结总结历史上一些大腕级的超重量人物,看看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先说开国领袖毛主席,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可以说是攻必克、战必胜。但是他毕业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从头到尾一天军校也没上过,为什么能把读过军校、留过洋的蒋介石一直打到台湾去呢?很多史学家总结过,我也分析过,归根到底就是不断学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反过来用学到的知识指挥战争,从而不断走向胜利。我们年轻干部学历高、知识多,这是优势,但是千万不能因此放松了学习。现在,大家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共识,文凭不能完全等同于水平,学历不能完全等同于能力。如果毛主席当年满足于既有文凭,不学习不进步,恐怕中国只会多一位教书先生,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则无从谈起。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进步。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培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个人努力程度、学习能力的高低。毛主席讲的“本领恐慌”(我们队伍里面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目前在我们许多年轻干部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比如,有的同志学习不刻苦、不钻研、不扎实,“读书看皮,看报看题,文件报告看大意,看后丢在柜子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漂学”现象;有的同志认为自己已是专科、本科,知识够用了,甚至用不完了,有一种学不学无所谓的“懒学”现象;有的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单位的中层干部或一个副科级干部了,天天业务工作都忙不过来,学习是虚东西,还是务实点好,不想学、不愿学,还有的一提到学习头就痛、心就烦的“厌学”现象;有的是为了摆摆样子,装装门面,学两句理论或者专业术语,在写文章或讲话时用几句,把学习视为取悦上级、提拔升迁的“敲门砖”,不是把学习作为提高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的“假学”现象;有的抓不住学习重点,不注重学习方法,理论和实际脱节,学一套用一套,有的把一些“官场权术”、“庸俗”的顺口溜等低级趣味、乱七八糟的俗笑话当精华百学不厌。有的干部的的确确忙,忙开会、忙应酬、忙吃喝、忙玩乐,唯独没有时间忙学习。在他们看来,做今天的官,能要多大的能耐?不会说真话、实话,还不会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官话、虚话吗?不能以实绩服人,还不能以关系联系人、感情联络人吗?等等不一而足,这必然会影响干部的成长进步。现在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将更为明显体现,我们每一位干部面对残酷的进与退、去与留。在此背景下,我们有许多同志可能真正要“恐慌”起来,到时可能为时已晚。从这个方面来说,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学习不能死记硬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训,“木桶理论”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管理学理论,我个人认为,关于学习与思考也有“木桶理论”:学习不论是通过读书、看报纸、看杂志、上网或其它获取知识的方式,都是将知识像水一样,用木桶将其盛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脑袋里已经装满了很多桶“水”,但这些“水”彼此是隔离的,都是盛在各自的桶里。学的作用是不断地将“水”盛到大脑里的空“木桶”中,思的作用是将大脑中每一个“木桶”里的“水”激活,让激活的“水”不断地撞击“木桶”,不断地洗刷“木桶”。如果不断地坚持思考,那么“木桶”就会变薄,每一个“木桶”中的“水”,就会渗漏出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涓涓细流。对于大学者,不断思考的结果是“木桶”中的“水”不仅仅是渗漏出来,而是完全冲破“木桶”,形成奔腾不息的大河,达到了所谓的融合贯通境界。只学不思,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被局限于“木桶”中,只思不学,那么大脑中那么多空“木桶”将空空于也。

历史上大凡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善于思考能够打破脑袋里面的木桶的人。比如同样走过一棵苹果树下,“啪”掉下一个红彤彤香喷喷的大红富士苹果,打在了张三的头上,张三疼得又蹦又跳张口骂娘,那他是个直性子、驴脾气;李四走过来,“啪”打到头了,欢天喜地地抱着苹果跑回家去慢慢享用了,一路上还东张西望唯恐看苹果园的发现,那他是个贪吃的家伙;过了一会儿牛顿走过来了,同样“啪”打到头了,这一打不要紧,万有引力定律就此诞生。你看,同样是一个苹果,善于思考和不善于思考差别就这么大。还有我们天天洗澡,就是懒散一点的大热天也得隔几天就洗一次吧,但是同样是洗澡,人和人洗的就不一样,我们是天天洗澡,越洗东西越少--皮屑、脏东西都给洗掉了,有个人洗澡可了不得,身上的东西洗少了,脑袋里的东西却多了起来,人家一洗就洗出了阿基米德定律(浮力定律)。当然,不能怪大家洗澡洗不出阿张阿李阿赵定律,因为时代不同了,大家大都是洗淋浴,缺乏浴盆这个发现定律的平台了。

思考能够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水平。据个例子来说,你如何看待李鸿章?死背书硬背书的同志可能就“大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铁帽子往上扣,直接把李鸿章当头一棒,打死了事;但是善于思考的同志,总结李鸿章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国际背景,就能够发现他不仅仅是签署了《马关条约》、镇压了太平天国--这都是他作为人臣不得不做的,侧面也反映了他是一位忠臣,他还办民企、兴洋务,支持变法,是那个时代少数能够高瞻远瞩、具有变革精神的能臣之一。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给这位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要是考试出了这道题,显然善于思考的回答得要全面客观得多,水平也高得多。(还有“冒烟的轮船”)

要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如果思维方式不对头,那么你就会成为学习知识的俘虏,学得越多,困得越深。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就是要突破思维定势。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个心理定势,就如同每个人身上都有难以避免的惰性一样。科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人脑最易趋向习惯。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思维世界里存在这个死角,才能逐渐超越旧有思维模式,走出思维惯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上实验课的时候,教授拿起一个装有排泄物的试管,对学生们说:“大家有没有能够像我这样做的?”只见他把手指在试管里面蘸了蘸,然后放在嘴里吮吸起来。同学们都极为好奇,认为可能不是真的排泄物,争先恐后地蘸了之后放入口中,结果全班同学集体呕吐。教授用遗憾的眼神看着大家,说:“我非常佩服大家的勇气,但是也为大家的观察力感到遗憾--刚才我是用中指蘸的,但是吮吸的却是食指!”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当人们面临问题时,建立在以往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的心理定势往往会产生消极影响,全班同学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教授用中指蘸的就吮吸中指,成为了他们思想行为的障碍。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身经百战,精通兵法,因为深通“兵不厌诈”之道,而不敢带兵进入孔明的空城,从而错过胜机,演绎了一出贻笑大方的“败空城”。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向冲绳岛日军守敌发起总攻的头两天里,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麦克阿瑟一反战争爆发前无线电联络静默待令的常规,命令所有无线电联络照常进行,结果有效地迷惑了敌人,使日本统帅部对美国的作战意图和行动时间判断完全错误。经验有助于成功,也可能导致失败。过分依赖以往的经验,形成唯经验的思维定势是司马懿和日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要转换思维方式,就要避开就事论事的圈子,在想问题时,除了从问题本身考虑外,还会把问题放在问题之外,即将这个问题转化成另一个问题来观察思考。那些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大多是善于转化问题的人。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小时候爱踢皮球。有一次,有人把皮球踢进一棵大树的窟窿里,洞很深,没法取出来。文彦博就用大脸盆往里灌水。水灌满了,皮球也浮上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在“文革”时曾在农场劳动改造。领导让他去打猪草,但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从来没干过这种活儿,他也根本不知道猪都吃什么草,他当时手上也没有有关喂猪方面的书可供参考。实际上,这项工作是在故意为难他。但他略作思考便有了办法。等他打回猪草,别人都不解,这个读书人怎么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上,打来猪爱吃的猪草呢?当领导问他时,他说:“这件事并不难,把猪赶出去,猪吃什么,我就打什么。”思维方式的转换正是杨叔子先生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奥秘。(还有“李鸿章修铁路”、“中国人盖房子”)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开阔。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青霉素的出现,相对论的创立;飞机上天,潜艇如海--无一不是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二、要力戒浮躁

现实生活中,浮躁有多种表现。具体到年轻干部,我看应注意两点:一是追求进步的愿望特别强烈。追求进步是好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愿望迫切的过了头,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没有清醒的认识,这样不仅不会进步,还会跌跟头、吃苦头。二是缺乏到艰苦岗位磨练的吃苦精神,贪图安逸享受,动不动就找组织提要求、讲条件。其实这两点归纳到一起,本质上就是对自己定位不准,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年轻干部要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量力而行,才根据自己的能力定位比较合理的期望值。举重是壮汉们的运动,能拿个好名次,没有力气不行。但是,经常看举重比赛你会发现,那些大力士们不但力气过人,智慧同样不同凡响。比如,到比赛最后阶段,假如对手之间成绩相差不大,而且都剩最后一举,这就是考验智慧的时候了:看你究竟要求加多少重量。要多了,可能举不起来,前功尽弃;要少了,赶不上人家,还是要位居人后。这个时候,最大的智慧就表现在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估计上了,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重量,赢了当然好,输了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因为自己就这么大的本事。所以,别看那些拿了金牌的人五大三粗的,其实这些人往往是绝顶聪明的人。

正确评价自己就是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估计,到底自己有多大本事,多大能量。说得通俗点儿,就是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我们要量钱吃面啊!但我们发现,好多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事业耽误了,自己的身体也垮了,有时败得一塌糊涂,得不偿失啊。如果本领不大,本身就是个泥菩萨,非得过河不行,肯定自身难保。要是下定决心要过河,也未尝不可,条件是先得把自己在火里面练练,练成个瓷菩萨,再去过河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假如练不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相信此岸的风光同样秀丽,也能让自己安身立命,也能有美好的感觉,即便一生下来就是个泥菩萨,也可以幸福一生。怕就怕有的人永远练不成瓷菩萨,却永远也放不下对彼岸模糊风光的艳羡,昼思夜想,难以释怀,肯定要烦恼五金、痛苦无边了。如果通过搭关系、走门路,靠非法手段铺路搭桥,一定要过河,即便过得去,也得回来,何苦阿!古训云:“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上世纪90年代,有的地方开发区“遍地开花”,连乡村都在搞开发区,牌子挂得都很醒目,叫什么高新技术开发区。你一个小乡村,能引来什么高新技术啊,你到底对高新技术了解多少啊。你有那么大的本事吗 还有,根本不懂大棚技术,号召建大棚,几千块钱建一个,建起来了,还不知种什么,听说人家种芹菜发了财,于是就种了芹菜,结果因不懂技术,菜没长好,第一年连本钱都砸进去了,第二年倒是注意了栽培技术,可菜长出来了,又没有市场,往哪里卖啊!不从实际出发,凭想当然,想法很美好,但不切实际,相对于自身那单薄的体格,未免太沉重了点。

有些人自视甚高,是因为根本没有弄清楚人家创业有多难。“干个科长有什么难的,谁不会啊 ”“他那个一把手我也干得了,当一把手没有什么干不了的。”科长你能干,局长也能驾轻就熟,可你想没想啊,自己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货啊!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恰好说明你是个眼高手低的人。光看人家干得好,没看到人家的付出,光看到人家的不足,没看到人家的能力。这怎么能行呢 比如,你不熟悉农业,没管过工业,没接触过金融,甚至对社会管理知识一窍不通,还想当乡长、县长 当然,给你一段时间,适应适应,悟性高,善于学习,也许能胜任这个职务。但必须认真去实践所担负的每一项工作。古人说得好:“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这是实在话。

大家都想进步,但,在具体奋斗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客观条件、主观能力来确立一个具体的“方案”和“步骤”,这个“方案”、“步骤”既与远大目标联系着,又是对远大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首先需要切记的是,凡事一过头,就得吃苦头、栽跟头。一开始,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太高近乎痴心妄想;目标不妨近一点,努力跳跳还能够得着,这样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年轻干部要有吃苦精神。人的成长进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有些年轻干部就不明白“吃得苦中苦,方的甜中甜”的道理,工作稍微辛苦点儿、职位安排稍微不理想点儿,就闹情绪、使性子,这就是不成熟的典型表现。越王勾践作为一国之君,为能击败吴国尚能卧薪尝胆;比他还惨的还有曹雪芹,他能诗能画,才华出众,还是贵族出身,要是现在考个公务员应该没有问题,但在那个时代对这个才子安排得可谓极不合理,生活极度清贫,全家喝稀饭,即便是要喝壶酒还得按揭贷款,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传诵千古的《红楼梦》;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一个卖草鞋,一个卖杂粮,还有一个杀猪的,就是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地斗争,最后终于农转非,当上了干部,还封王拜将,三分天下有其一。

甘于吃苦,这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讲修养的人都知道,有种境界叫“宠辱不惊”,说的是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要保持平静如水的态度。很多人都以此铭志,但真要做到,并不容易。清朝有个笑话,说有一个老童生,人到中年,屡试不中,混到与儿子同科应考的份上。放榜那天,儿子得讯跑回家,大叫:爸爸,我中了!老童生当时正在屋里洗澡,大声呵斥:不就是考了个秀才吗,这么沉不住气!儿子吓得不敢吭声,小声说:爸爸,你也中了。老童生一听,撞开房门,光着身子冲了出来,大声呵斥:为什么不早说 惊喜之下,裸体示人,大呼小叫,“父道” 之威仪荡然无存,哪还有什么“不惊”可言 所谓“得意忘形”,这应该是一个典型了。还有一种,叫“失意忘形”。有的人,当他什么都顺利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有分寸,待人处事,都能彬彬有礼,进退适当。但碰到困难,就不一样了。比如,人家提拔了,自己还原地不动,怀才不遇的苦楚便有了;人家住上了好房子,开上了私家车,自己却住陋室骑着自行车,“不平不公”的心思也有了……事事不顺,喝水都呛嗓子眼,失意颓唐,种种烦恼都来了。古人说,要“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做起来真难。不论哪种忘形,都源于对逆境的态度。那位老童生之所以忘形狂奔,正是因为坎坷日久,一旦得志,自然难以把持。其实,人生逆境往往多于顺境。人生一世,大大小小都有个目标,不论目标高远低近,都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这像登山,要到达山顶,总体上肯定是一路上坡,都是逆境,偶尔有段下坡路,那也是上坡路的一部分,可以说,你选定了目标,就是选择了逆境。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不要什么人生目标,去欲弃志,找个地方蹲下来,养养花草,看看自然风光,足矣,管他什么人生顺逆!想法固然好,但是回顾历史,真能做到的有几人呢 一个人敢这样说而且也能这样做,至少得有几亩薄田,得有人替你耕耘劳作,否则潇洒自任便无从谈起。

三、要搞好团结

团结身边的同志一起工作是大本事。汉高祖刘邦在整个举兵灭秦和楚汉相争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计谋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没有一座城池是他自己攻下来的,也没有一场战争是他亲自指挥的。他唯一的本事,就是问张良、韩信、陈平他们,“为之奈何”?翻译成土话就是“这个事儿咋办阿?”连刘邦自己都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就是因为他有团结身边的同志一起工作的本事,成就了汉王朝422年的霸业。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其个人本事很大,却不会团结人,结果众叛亲离,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由此不难看出,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生产力,还能出干部。团结就象左右手,左手发痒了,右手主动去抓一抓;左手提东西累得不行,右手马上帮助左手。

年轻干部讲团结必须有雅量。讲团结就必须心胸宽广,有容人雅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胸有多宽,水平就有多高,事业也就有多大。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除自身才智卓越和执着追求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秉性,就是心胸宽广。他们能以自己开阔的胸襟去对待世间万物,用那颗博大的心去容忍世间的冷嘲热讽。《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信陵君颇喜结交才俊,他听说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侯赢很有才能,于是去请他,侯赢毫不客气,上车后坐在上座,让信陵君驾车。车到闹市,侯赢故意与好友朱亥长时间交谈,将信陵君冷落在一旁。回到公子府后,信陵君大宴宾客,推侯赢坐在上席,并亲自给他敬酒。这则故事描写的虽是日常请人喝酒的小事,但反映了信陵君那种博大心胸。以信陵君堂堂魏国公子的身份给侯赢这个守门人驾驭马车、耐心等待、主动敬酒,这很难做到;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容人的气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因为信陵君礼贤下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后侯赢为他献上奇计尽心效力,使窃符救赵取得成功,同时侯赢的好朋友朱亥在窃符救赵中也立下汗马功劳。试想当初信陵君如果顾及公子身份,举止傲慢,那些能人贤士就不可能为之折服,更不会聚之门下建立奇功,那赵国很有可能早就为秦国所吞。唐太宗可谓功高盖世,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善待直谏者魏征,那会是另一副模样。魏征的《十思》、《十渐》等谏书,尖锐批评唐太宗的缺点,皆人所不敢言,而唐太宗却欣然接受。后魏征因病请求辞职,唐太宗说:“金必锻炼而成器,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岂可去乎 ”气量狭小之辈,无论如何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唐太宗终成为历史上广纳谏言、勇于改过的治国明君。

与此相反,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者,往往导致身败名裂、国破家亡的噩运。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心胸狭隘,中了刘邦的离间计,失去了范增这位高参。其实刘邦的离间计非常小儿科,仅仅是在项羽的使者到汉营后,摆上了丰厚的宴席,然后故意再问使者身份,一说是项羽的使者,赶紧说到:“我们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随即撤下宴席,换上了简单的饭菜。不要说是让项羽这样的军事家看,就是让我们看,这个戏演得都很幼稚。但是项羽的使者回去学舌之后,项羽对范增疑忌之心越来越重,言不听、计不从,范增一气之下回了老家,病死在途中,西楚霸王最终自刎乌江。还有袁绍,不能团结好身边的高参,结果许攸、张颌跑到了曹操阵营中去,直接奠定了袁绍官渡之战的败局。所以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位有容人雅量、能够团结协作的人。

要善于团结反对者。团结志同道合的同志不算很难,难就难在如何团结反对者。在这里得表扬表扬曹操这位同志,这方面曹操做的确实可圈可点。张绣在197年曾经向曹操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获得了南征的胜利,不免有些飘飘然,行为也不检点,举措也不推敲。他强纳张绣的婶子为妾,让张绣感到屈辱;拉拢张绣的贴身部将胡车儿,让张绣感到威胁。于是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突然反叛,在曹操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把他打得落花流水。长子曹昂(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侄子曹安民,还有猛将典韦(曹操最贴心的亲兵队长)都在战斗中身亡,曹操也被冷箭所伤。曹操和张绣可谓苦大仇深,但是到了公元199年,张绣迫于形势再次向曹操投降时,曹操并未和这位冤家对头血战到底,而是亲亲热热地拉着他的手,为他设宴洗尘,并立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封列侯。为了进一步表示团结的诚意,曹操还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为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从此,张绣成了曹操麾下一员勇猛的战将,而贾诩则成为曹操身边重要的谋臣。类似事例还有很多,陈琳曾帮助袁氏集团起草檄文,对曹操恶毒攻击,但曹操因爱其才,毫不计较,坦然开释;毕湛曾“背信弃义”,只因嘉奖其孝道,既往不咎,信任如故;还有魏种,原本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张邈反叛时许多人倒戈跟随了张邈,曹操自信地说,只有魏种是绝对不会背叛我的。谁知魏种也跟着张邈跑了,气的曹操咬牙切齿:好你个魏种,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饶不了你!但当魏种果然被俘时,曹操叹了口气说:魏种是个人才阿!又任命他去当河内太守,凡此种种。这些曾和曹操作对的人,后来都成了曹氏集团的重要成员,为魏国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团结不等于“拉山头”。有些同志喜欢走极端,上级一提醒要讲团结,他马上就去拉山头、搞派性,倒腾自己的小圈子去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搞好团结绝对不是“拉山头”,讲团结是要五湖四海,而“拉山头”则是用个人的小圈子代替五湖四海的大圈子。搞小圈子是极具危害性的,东汉时有两次党固之祸,唐朝有牛李党争,南宋有伪学逆党,到了万历时代出现了浙党、昆党、宣党、齐党、楚党、秦党之类,虽然出现的时代不同,但是对当时的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各个方面巨大的破坏作用是相同的。其实搞小圈子这个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个人整天在圈内圈外权衡,既费事又劳神,怎么能全副身心地投入工作。划小圈子拉山头的最终结果无非是自己被小圈子圈住。因为被划在圈外的,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被边缘化,如果小圈子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会削尖了脑袋往里面钻。一旦进入到圈内,他也许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目的,但那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绝对不会是为了满足公家的目的。假如他钻不到圈内来,他也不会无声无息地闲置一边,沾不上光,他就会加入到拆你的台的行列里来,慢慢地走到你的对立面来。一般而言,划的圈子越小,那么对立面就越多,人为地造成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紧张化。所以要团结,但不要划圈子、拉山头,即便有划圈子的嗜好,那么你就尽可能地划地大一些,别人划小圈圈,我们划大圈圈,把大家都划进去,就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我们都是大圈里的人。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共同学习到这里,说的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第三篇:《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18-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日常生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柔弱气质、他者角色和依附地位;再现了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从属生活以及简奥斯汀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获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女性觉醒意识。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男权社会;社会地位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发表于1813年,是作者最早创作且最成熟的作品之一,但很长时期未引起文学界的注目。早期的评论认为她描述的世界太有限,只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而真实的描述。直到20世纪,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批评家认为奥斯汀是批判当时社会的反叛女性主义作家,她的主题是揭露妇女在父权社会中所受的种种压迫和歧视。1932年,丽贝卡韦斯特在小说再版前言中赞誉简是“非常有女权主义意识”的作家,她把“强烈的情感和大胆的思想”付于一场妇女社会地位的讨论之中。[1](P221)1973年,I loved Brown声称,奥斯汀与她同时代的女性主义作家雷同,都是对当时以男性为主的家长制社会的挑战。Warren Roberts也称奥斯汀的作品中“文雅”的女性世界,表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2](p228)有些男性评论家批评简的作品不忍卒读,因为太女性化了。然而正是这女性化的作品批驳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18世纪时,以弥尔顿和卢梭为代表的男子主义的偶像仍然宣扬,女子的顺从和软弱是吸引男子的手段。启蒙理性思想促进人们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但“他们并不要求在法律上和宪法里改变妇女的地位,他们只想用理性的论据驳倒男子的偏见。”[3](p152-153)继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妇女权利辩白》之后,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产阶级“家里的天使”[4](p168)的悲哀生活,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气质、角色和地位,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在18-19世纪父权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可以说是女权意识萌芽的反映也为后来的女权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女权运动向全世界纵深发展的今天,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生活仍有“饮水思源”般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女性主义视觉为切入点,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柔弱气质,他者角色和依附地位,再现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从属生活以及简奥斯汀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获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女性觉醒意识。

一、柔顺的天使

女性柔弱、顺从的气质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决定这种介于男性和阉割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5](p309)这位女权主义者精辟的论述揭示了人类女性气质角色的实质。实际上,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方式用自己的双手和双眼认识世界,形成后来不同的命运处境则完全取决于他们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文明本身,都是男人一手制造的。”[6](p34)所以男权社会普遍认为女子顺从于男性乃是一种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安排,男女秉性上的这些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女人天生生性温柔,秉性被动,缺乏进取心,没有大志向,更适宜于服从男性的支配。[7](p15)长期以来,在以这种单一的父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社会象征体系中,女性追求自我存在价值是根本找不到与之抗衡的理论支撑点,因此即使到18-19世纪时,女性都认同男性身份,以解放了男性作为理想化的女性自我。

《傲慢与偏见》中的简便是柔弱顺从女性的绝佳典型。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小姐,她气质性情温柔顺从,体态举止优雅迷人,以仁爱的态度对待整个世界。尤其在处理对彬格莱先生的感情时,她时而暗自憧憬,时而在母亲的刻意安排下欣然赴会,她虽有自己的想法,但却时时顺从于别人的意志。她的性格举止及对感情的态度无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个性定位。此外,出身贵族阶层的达西小姐也是温顺“天使”的代表,“她举止谦和温雅”,“见到新朋友也手足无措”,“极其羞怯”。对伊丽莎白的态度是“她哥哥的夸奖已经足够让她喜欢,…他用那种口吻称赞伊丽莎白,让乔治安娜(达西小姐)也认为她亲切可爱”。[8](p243)由此可见,虽然达西小姐出身贵族,有着三万英镑的遗产,但她温和谦卑,处处顺从哥哥的意志,她喜欢伊丽莎白是因为哥哥喜欢而不是她自己认为她确实讨人喜欢。简贝内特小姐的温柔、仁爱与恪守妇道,达西小姐谦和温顺以及彬格莱小姐的多才多艺、优雅举止和迷人的体态,都堪称当时妇女美德的范式。如此美丽、纯洁、顺从的女性,肯定是天使而绝非魔鬼。奥斯丁通过描述这些所谓男性心目中的天使,说明由于当时社会鼓励女性扼杀进取心或不外露,从而形成男性好胜,女性顺从的气质特点。但顺从与其说是一种美德,不如说是一种对女性的压制。所以作者塑造了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伊丽莎白,她既娴静美丽又自信智慧,是一个具有人格尊严、精神充实、聪明活泼、大方脱俗、智慧理性的现代女性,在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伊丽莎白果断地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和达西的第一次求婚,明确表示她决不当对男人讨好、百依百顺的附庸。表达了作者不能容忍那种妇女的美德主要在于顺从的观念,从而使她成为向男权制社会提出挑战的一面旗帜。

二、家里的天使

女性次要的他者角色作为男权制话语中的角色是对气质的补充,由于所谓男性与女性气质有着巨大的差异,顺从无知的女性只能担当料理家务,照管婴儿之类的角色,人类成就、兴趣和抱负则是积极进取,智慧的男性之责。[9](p35)角色定位在家庭生活中的女性被冠以“天使”的美称,不过这类天使是无法翱翔于外部世界之中,在家里却是男性世界不可或缺的。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任何男人都不愿做女人,但所有男人都需要女人的存在,感谢上帝创造了女人,大自然是仁慈的,因为他把女人赐予了男人。在这类措辞中,男人一再以天真的傲慢的态度宣称,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出现是必然事实,是一种权利,而女人出现则是个完全偶然的但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虽然女人是他者,但她同时也是对存在的一种充实。”[10](p166)

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他者,只是主体心目中的客体,只被看成是一种存在而已。这一观点在《傲慢与偏见》的开篇句中得到真实的反映,“有钱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一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11](p3)也就是说,男人不管有多么成功,多么有钱,还是需要女人的存在,尽管她们永远扮演的是次要的他者角色,是“家里的天使”。既然是“家里的天使”,女性就该学好家政,善持家务,营造一种健康、幸福的家庭氛围。所以中产阶级女性常常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家是妇女的归宿,家庭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家庭是妇女为社会福祉的唯一渠道。”[12](p16)妇女不是具有自我独立的身份,只能以女儿和妻子的身份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结婚之前,父亲是他的监护人,她需要做的是学好持家本领,为了更好地扮演家庭角色,她们所掌握的一些实用技能,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缝纫和针线活,同时掌握一些粉饰门面的才艺,比如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魅力,以取悦男性,从而找到有钱的单身汉。《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英国中产阶级淑女绅士们会客、喝茶、跳舞、聊天等谈笑风生的社交场景,展现了年轻女性如何按照男人的价值标准来塑造自己,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彬格莱小姐就是典型的例子,她认为“一个女人必须精通音乐、唱歌、舞蹈及现代语言,…她的仪表步态、嗓音语调、谈吐表情,都必须具备一种特质。”[13](p37)无疑彬格莱小姐是在描述自己,以为自己正是男性所要求的那种多才多艺的女性。但达西却认为精通才艺的女子更应该“有真才实学,应该多读书长见识。”可见当时社会忽视了对女性的知识教育。原因是男性社会普遍认为妇女接受教育应该与男人有关,应该取悦男性,对他们有用,在男人年轻时教育他们,在他们成年后照顾他们,安慰他们,使他们的生活甜蜜幸福。[14](p96)所以说年轻女子婚前所受的教育只是为充当好“贤内助”的角色而做的准备。当她们一旦嫁人,丈夫则是她的保护人,家庭成为她们实现自我的唯一领域。《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和婚后的卢卡斯小姐的生活是最好的明证。总之,19世纪初,西方中产阶级的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是家庭,未婚前,作为女儿的角色,只为嫁个有钱的人家做最好的准备。结婚后,作为妻子的角色,一心一意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为自己儿女们的未来处心积虑。所以说她们是名副其实的“家里的天使”。

作者精心塑造的伊丽莎白形象却与众不同,她具有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企图建立双重性别角色。她不愿把时间花在才艺的练习上,更不愿以此来取悦男人,她认为妇女也应该多读书、长见识。说明奥斯汀站在人的角度而不是性别的角度,明确指出妇女天生和男人一样智力发达、有理性,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因而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从而批驳了女性愚蠢笨拙,智力低下,只能担任次要的他者角色的传统偏见。

三、悲哀的天使

女性从属的边缘地位作为西方文化的指路明灯,构建世俗社会的精神指南,《圣经》说,夏娃不是用土而是用亚当的肋骨造成的,所以自然而然地降至于从属的位置,为“男尊女卑”的男权制社会提供了神圣的依据。这种宗教偏见和文化习俗不仅限制了西方女性的社会行为,而且不断地塑造着女性的思维模式。19世纪初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家庭,家庭作为男权制大社会的代理人,不仅鼓励其成员适宜和顺应社会,而且还通过家长对其公民实行统治。家庭的主要贡献是年轻一代熟悉和接受男权制体系中有关角色、气质和地位的固有态度,主要是通过他们父母的榜样和告诫。大多数妇女被禁锢,只能在家里操持家务,养儿育女,没有什么经济独立性,妇女只被当作丈夫的帮手、助手看待,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就只能依附于或从属于男性。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与他们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地位等因素相关”。[15](p47)根据英国普法中一条名为已婚妇女条规,女性一旦结婚嫁人,便自然而然成为其丈夫的附属物,既不能对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随意支配,又不拥有子女的监护权。《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的境遇充分说明了女性在经济上的无权地位,她美丽动人,带着她四千磅的遗产嫁给贝内特先生之后,她的财产便由丈夫来支配。更可悲的是“因为没有儿子,这宗产业得由一个远房亲戚来继承。”[16](p27)也就是说当丈夫去世后,除了五个女儿每人一千磅的遗产外,她将可能会被赶出朗伯恩。难怪贝内特太太倾尽全部精力为五个女儿物色有钱的人家。当得知新邻居彬格莱先生是个有钱的单身汉时,她便急不可耐地催促班纳特先生去拜访他,结识他。因为她知道没有大量遗产的美貌女子在婚姻市场上缺少竞争力,她要抓住可能时机,为女儿们找到满意的归宿。卢卡斯小姐的婚姻也反映了女性的在婚姻中的可悲地位,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卢卡斯长相平平,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确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地位。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而对于卢卡斯小姐来说,嫁给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柯林斯先生,这根本就不是爱情的归宿,而只能是谋生的手段。不管是贝内特太太还是卢卡斯小姐,婚后都得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当时人们在婚姻观上体现出被迫依附男性的客观结果。这种几乎还是封建式的两性关系注定了女性作为客体被作为主体的男性所操控。[17] 在这样的背景下,《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喜爱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便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意识到自己不是从属于男性的客体,而是与男性平等的另一个主体,表现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能不断批判地认识,进而反省自我,从而能够在男性当权的社会里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伊丽莎白反对把妻子只当成丈夫的装饰品,所以她懒于对女性才艺的掌握;她强调妇女也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因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柯林斯的多次求婚和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她强调人人有享受真正平等、快乐生活的权利,所以他反驳凯瑟琳夫人的观点“最晚出生的应该像最早出生的一样有享受青春的权利,怎么能处于那样的动机,就把她们关在家里呢?”[18](152)这一切都表达了作者希望女人不该是男人的附庸,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将备受冷落和歧视的女性形象提到文坛的中心地位,展现出男权制下女性的柔弱温顺气质,次要的他者角色和从属的依附地位,说明妇女只是男性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陪衬,是被要求被约束的社会群体,时时处处受着男性群体的限制与管制,从而反映了女性在父权文化下受压抑和受奴役的悲哀生活。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与众不同的反叛女性,表达了作者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美好愿望。尽管在当时的英国实现这种愿望的条件并不成熟,但她至少为后来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为三百年前就萌芽了女性意识的简奥斯汀的远见卓识而折服。而她的女性意识觉醒的预言现今早已得到了历史的明证。

参考文献:

[1][3]【英】玛吉莱恩著,郭静译.简奥斯汀的世界[M].海南: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3.[2]左金梅,申富英等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的职业[M].北京:三联书店,1989.[5][1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6][7][9][12][14【]美】凯特米利特,宋文伟译.性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8][11][13][16][18]【英】简奥斯汀著,李娜,李霞译《傲慢与偏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5]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四篇:英语论文——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主义

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文):

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主义

(英文):

Femin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 成 日 期 年 月

Femin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Written by

Supervised by

A Thesis Submitted to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In English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October 2011

Acknowledgements

I am very glad to dedicate this thesis to all the people in my life.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heartfelt thanks to you, my respected teacher, Professor Lu Lingmei.Thanks for instructing us, I enjoy every minute of your fascinating word.In your instruction, I have learnt lots of useful phrases, sentence structure and the magnificent culture of western countries in your class which I used to have very little contact with.Without your encouragement and instruction, I could not have completed my thesis.Thanks for reading, I will do the best part of mine to going on trying to learn English in a high-quality level.My respected teacher, thank you again for your lessons and I cordially wish you all the best.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tough character of the author after her marriage went to a failure, and, the relevance feminism.I have divided my paper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content of feminism.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femin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third part introduce the impact of author's experience to the character Scarlett.The final part is a conclusion of the paper.Gone with the Wind is a powerful drive to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feminist in the world.In addion to the trend is it 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American women.The charming beauty of the nice women in the troublous time deserves the praise of us.Key words: Scarlett;Gone with the Wind;feminism

摘要

这篇论文的目的,旨在阐述作者的婚姻失败引发作者笔下主人公的坚强性格,及对女性独立的联系。以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的是女权主义的内容。第二部分写的是《乱世佳人》中所体现出的女权主义。第三部分写的是作者的经历对于塑造女主人公的影响。

最后将提及一句经典名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女主人公对人生积极的态度让我敬佩有加。女主人公三次婚姻失败,但她依然追梦,坚定不移地贯彻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坚决要活出理想中自己的样子,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

最后一段旨在总结论文,说明《乱世佳人》推动了全世界的女权主义思潮,以及对美国后期女性的影响。乱世之“乱”和佳人之“佳”,值得我们后人称道。

关键词:斯嘉丽;《乱世佳人》;女性主义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1.Introduction ………………………………………………………………...2.The Content of Feminism………………………………………………...3.Femin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3.1 Persuit of Women ……………………………………………………….3.2 Scarlett's Practice …………………………………………………..........3.2 Scarlett's Dream …………………………………………………............4.Margaret Mitchell …………….………………………………..................4.1 Margaret Mitchell's process of maturity and marriage…………………..4.2 Margaret Mitchell's Process of Writing……………….............................4.3 The Reason for Margaret Mitchell to write Gone with the Wind………...5.Conclusion ……………………………………………………..….……….Bibliography…………………………………………………………………...i ii

iv 1 2 5 8 10 13 18 1.Introduction

Gone with the Wind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classic love stori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As a main character of this masterpiece, Scarlett' s three marriages have always been the topic of its critics, audiences and readers.In regard of her marriages there have been many arguments.Some think that the three marriages ruined her happy life, but others hold the point of view that her three marriages helped her to know more about life and made her know how to pursue a happy life.This paper attempts to help readers analyze this novel in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o shed some new light on it.This thesis also tries to reveal modern women's attitudes toward life by analysing the main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Feminism Understanding of Gone with the Wind[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5(2)Diderot, Denis.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L].Retrieved 9 July.2011.http://> XIE Jing-zhi.On the Charm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J].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6(3)Xu sheng-zhi,Jing peng.Margaret's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view of heroine Scar of Gone With The Wind[J].Journal of XinYu College2007(1)Zhang Qing-hong, TIAN Yi-wan.The Major Characters and the Change of Southern Society in the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J]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2004(5)曹佩红.《飘》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陈晓红.郝思嘉:一个寓言式的叛逆女郎[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4(6)

顾韶阳王丽艳.《飘》与女性觉醒——《飘》中女性价值观浅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9)李华钰.永不飘逝[D].辽宁师范大学 2002 孙文龙欧丽.《飘》中郝思嘉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陶淑琴.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M].贵州师范大学 2005 王莉莉.翻译与语言变异——比较《飘》的三个中文译本[D].中国海洋大学 2003 王平涛.“飘”不走的“乱世佳人”——郝思嘉形象魅力探源[J].外国文学研究 1989(11)吴慧敏.《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D].首都师范大学 2005 张代生.《飘》的原型意象与主题意蕴新探[D].吉林大学 2004

第五篇:性别问题之性别歧视

性别问题之性别歧视

性别是我们一出生就决定了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问题也日益突出,所以现在关于男女平等的争论也层出不穷。

性别歧视是性别问题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历史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而且影响至今,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农村,现在还保留了这样的思想。在汉朝时期,董仲舒首度提出——“惟小人与女人难养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性别歧视了。现在,我就围绕职场中性别歧视的内容展开话题。

在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比较倾向于聘请男性的员工,与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一样,职场性别歧视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男性与女性的生理差异是造成职场性别歧视的生物学原因。一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如是说:“从企业的角度讲来讲,雇佣女员工不只是简单的增加一个员工的开支问题,因为她休假而导致的问题是一连串的,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企业流程受阻。而且她做了母亲之后根本不可能像没有结婚以前那么投入的工作,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是百分之百地投入。”此外,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企业一般不能安排其单独出差,加夜班还要考虑安全问题,这种由于生理差异带来的问题让用人单位觉得“麻烦”,成为一种生理性的就业障碍。

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女性生育成本非社会化的矛盾是造成职场性别歧视的客观原因。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增强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使然,因此企业在合法的情况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

三、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是职场性别歧视存在的客观基础。尽管我们有一系列的立法规定男女平等,尽管建国几十年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几千年男权社会所承袭下来的对女性歧视的思想仍带着巨大的惯性,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在就业中也同样体现。

所以,在就业问题上,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女性在就业方面就存在了一定的劣势。虽然近期出台的法律法规,实际上对于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有了非常严格的举措。但是依然无法根除这种社会现象。

虽然在性别歧视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是比较普遍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关于男性的性别歧视,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有这么一个约定俗称的说法,“女士优先”,这就是男女不平等,但很公平。如果把这条男女平等化,就忽略了女性在体力上是弱者这个因素,反而不公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男女的绝对平等是无法实现的。由于男女的身体构造跟生理差异就造成了性别问题。但是对我们应得的权利我也应该去争取,达到相对的男女平等。

下载讲稿: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性别问题之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讲稿: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性别问题之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艰辛的成长《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多丽丝•莱辛《第十九号房》的女主人公的心理特征 2 从女权主义角度对比分析《纯真年代》两位女......

    中西方女性主义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高校性别教育的启示

    中西方女性主义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高校性别教育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 比较分析 高校 性别教育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文章试图......

    年轻干部的成长问题讲稿[五篇范文]

    各位同学: 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那些深奥的大道理就不讲了,我结合个人多年的体会,和大家探讨交流一下年轻干部的成长问题,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进步、......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稿)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

    室内设计中女性主义的运用论文(推荐五篇)

    在新时期,由于女性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中更是出现了一些专门针对女性消费需求的空间,女子美容瘦身中心、女子俱乐部、塑身中心、婚纱摄影、女性餐厅、女性书店等一系列女......

    浅析《金钟罩》译本中的女性主义的论文[5篇材料]

    一、以自身为题材成功塑造的人物一个很普通的夜晚,天上的点点星光映衬着心中的些许落寞,打开杂乱的抽屉,一本《钟形罩》映入眼帘。 不知道这本书是谁买来的,但翻开后便被里面的......

    论成长中的中国连锁业

    浅论成长中的中国连锁业内容摘要: 连锁经营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经营方式和运作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效益日益为中国商界所认识.连锁经营较好地解决了商业的分散性......

    冰心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批评与阐释

    摘 要: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原型是由冰心的新女性思想和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形象组成。研究冰心的女性主义文学以及女性主义的批评与阐释有助于了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