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贵希;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本站推荐]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
文章来源: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新闻中心
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特邀主讲嘉宾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李希贵,男,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曾经出版《学生第二》、《学生第一》。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
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 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令人十分震撼,据我所知,全国很少有中小学这样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提出“伟大” 的概念?这样的目标定位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否冲突?
李希贵:有人说,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有很大的风险,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达到品德崇高、才识卓越这样一个伟大的境界,的确并非易事。但是,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经过学校骨干会议、教代会反复认真的讨论,最后我们仍然感到自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学校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历史。关于伟大,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段话,有些人生而伟大,有些人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有些人却是被迫伟大。十一学校似乎兼而有之。生而伟大是因为这所学校建校之初所担负的使命。
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 为学校命名。这所学校还是一所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的典范,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贡献。首任校长林月琴女士在建校初期,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许多资源,将学校办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解除了朝鲜战场上将领们的后顾之忧;我的前任李金初先生在担任校长2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民办体制改革,一系列的破冰之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先河,应该说,十一学校有着伟大的奋斗史。
说到被迫伟大,局外人似乎以为是调侃,其实,身处十一学校的氛围中,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今天别无选择,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让十一学校继续走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当然,我们还希望把学校办得令人尊敬,我们甚至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教书育人既靠言传也靠身教,如果我们教育者自身没有道德底线,就会大大削弱教育的力量。我们将“受人尊敬”写入学校愿景,既是我们的崇高追求,也是对我们的道德约束。十一学校原系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许多老校友经常说,我们出身名门,应该有大家风范。既然要“受人尊敬”,那么学校的任何教育举措都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既然要“有大家风范”,那就要摆脱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零碎琐事,有大思路,有大视野,有大战略,有大举措,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的境界。
记者: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或者发展规划,我发现十一学校有个与众不同的《学校行动纲要》,这个“行动纲要” 与一般学校的发展规划有何不同? 你们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着眼于行动的“纲要”?
李希贵:很好!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工作计划或者发展规划,是为了明确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做什么事情,而我们制定的《学校行动纲要》则是彰显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价值追求。是要解决为什么做事和如何做事的原则问题,也就是要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明确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如何定义失败,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各个领域的价值观,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有所遵循。
制度管理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事实上,如果我们试图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要求全部靠制度来管理,推行所谓“全覆盖”、“无缝隙” 管理,那就很有可能造成组织的“窒息”,人们很容易缩手缩脚,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再说,社会在发展,学校内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很难为变化了的形势预先准备好所有的制度。应对新的变化,需要处在每一个岗位上的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大胆决策,而这些自己的判断又必须与学校的战略目标和文化价值相一致,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组织内部提供这样一个行动纲要。
记者:《学校行动纲要》的制定,是不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
李希贵:是的,十一学校建校已经有59个年头,在59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与其他名校一样也逐渐形成了许多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传统。如何使这些富有价值的文化传统成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融入《学校行动纲要》,就成为摆在今天“十一” 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曼纳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是什么成就一所好的学校?这与学生的穷富、课程几乎毫无关系;与特别的课程、昂贵的运动场、巨额的捐赠、时髦的制服、名誉校友或是这所学校是否联网无关。是什么造就一所好的学校?无论她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教会的还是非教会的、特许的还是普通的,一种情感,一种被全体员工所享有的情感(也包括家长和学生),这种情感就是: “他们的学校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而这种情感来自哪里?文化!
我很欣赏菲利普的这一观点。所以,在我主持学校工作的第一个骨干会议上,就和大家一起寻找学校的成功基因,我们提取了学校发展历史的七大成功基因,那就是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其中尤其感觉到,一位善于创造和发现机遇、心无旁骛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这对我本人也是一个鞭策。在第二年的教代会上,我们又通过集体智慧,梳理出了学校发展历史上被普遍认可的20条文化与价值观。譬如,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为高考,赢得高考;实施主体性教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这些价值观源于学校历史的长期积淀,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高度,也规范着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当然也就成为《学校行动纲要》的基础。
不过,我们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组织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的荣耀是不会有所作为的,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文化假设,并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于是,在2009年暑期的学校骨干会议和秋季的教代会上,全校教职员工集思广益,形成了《学校行动纲要》。
《学校行动纲要》共分15章100条,对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均明确了我们的文化定位。很多老师说,这是十一学校的小宪法,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学校行动纲要》中寻找依据,寻找力量。譬如说,学校如果制订或修改任何一个评价方案,都必须遵循《学校行动纲要》第十三章“评价” 中确定的价值观: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进步; 评价要以结果为导向,注重业绩———教师的业绩,就是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成长;团体必须通过评价认清那些穿着闪亮的鞋子,却怎么也走不快的人;寻找正确的而不一定是精确的评价; 评价必须立足于评价团队,优秀的评价体系是最佳的整合机制,没有评价的综合,团体就不可能综合起来;运用非正式表扬,创造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发现并展示每个人的闪光点„„遵循这些基本的价值观,我们就不会产生出一些违反管理本义,或者自相矛盾的评价制度。
同时,这个纲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大纲,它在题目中就标注着“行动” 二字。因为我们知道,学校工作不能浮在云间跳舞,必须贴在地面行走。所以,你会看到,在《学校行动纲要》里,有关乎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八大关键成功因素,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又有100多条量化指标,只有完成这些指标,才能逐步接近学校的愿景。因而,这也是一个指标很硬的战略计划书。
给学生装一台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
记者: 十一学校设计了中学生的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这在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中学显得很“另类”,为什么你们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似乎更应该是大学的职责啊!
李希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其实已经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而已。我们认为,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要从职业规划着手。建立学生咨询中心,系统设计并认真实施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就是十一学校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做法。
孩子的成长是家长和老师所无法替代的,只有他自己期盼成长并愿意为之付出汗水的时候,成长才有可能。所以,我们提出,给每一位学生装一台主动成长的发动机;找到学生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确立目标。确立人生目标,必须首先从认识自己开始,我们帮助学生从个性、志趣、特长,到多元智能、情商、财商等方面了解自己。还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特别是要系统地让他们进行职业考察———我们把从业人员最多的近30个行业作为重点,开发出了学生职业考察课程,每一种职业由一位老师担任考察顾问,在每一个学年里安排4次考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与。
第二,职业阅读。当学生通过考察对某一职业比较认可的时候,我们还要他至少读两本书,一本是介绍本行业的入门书,一本是从事本行业的名人传记。
第三,结交同道。我们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交两位朋友,一位是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另一位最好是研究本行业的专家。
第四,实践体验。学校开辟了职业体验基地,如广告公司、学生电视台、HCC网站、动漫传媒中心、咖啡厅、汽车设计、服装设计、烹饪等,寒暑假则到校外基地体验,同学们在体验基地挂职锻炼,亲身参与职业体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当然,我们也建议学生在自己选定的这个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义工服务,以期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有更深切的了解和体察。
经过这样几个步骤,我相信大部分高中生应该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大致的规划,并知道要实现这个规划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在职场上,人们喜欢说一句话: 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就差一点点,成功的人可以无数次修改方法,但绝不轻易放弃目标;不成功的人总是改变目标,却不改变方法。这句话却并不适合未成年的孩子,在他们进入职场之前,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不断地修订自己的职业与人生目标,以期最终接近或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通向伟大的人生道路。
记者: 对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进行职业考察、实践体验外,学校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李希贵: 我们推出了3项具体措施: 成立学生咨询中心,为学生配备导师,班主任担任兼职咨询师。学生咨询中心特聘了2名美国专业咨询师及国内4名兼职咨询师,对学生进行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咨询指导。目前该中心已取得初步成效,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和广泛关注。
今年新学期开学,学校为高一的每位学生配备了3位导师,即学术导师、成长导师和学业导师,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老师的身上发现不同的优秀品质和不一样的智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
学校还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由外籍教师担任的助理班主任。外籍教师担任助理班主任,不是去分担班主任的工作,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培养其国际视野,世界眼光,让学生接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养成多元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习惯。
同时,我们还要求全校所有班主任都要转变角色,不仅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还应当成为兼职咨询师,为每一个有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记者: 刚才您谈到了课程,我接下来要问的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十一学校的课程建设有哪些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
李希贵: 课程是学校改革的核心,课程不变,学校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几年,十一学校作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全面推动课程改革,使传统的所有学生读一样的书、上一样的课的单一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例如,我们多年前就有了比较成熟的“二?四课程”,近年来又陆续开设了科学实验班、人文实验班、自主研修学院、枣林村书院、中英中美合作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一套具有“十一”特色的课程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
“二四课程” 是学生两年学完初中课程,第三年就进入高中内容学习。实践证明这一学制改革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开辟了一条新路。
由市教委批准今年开始面向全市招生的高中科学实验班,以培养未来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和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为目标,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开发不同的课程,特别是增加了每年两个小学期的校外考察与实践,包括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社会实践场所、国外友好学校等。
自主研修学院为学科素养很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枣林村书院为具备特殊技能的学生开辟新的成才途径; “中英中美合作项目” 提前招生,聘请外教任课,学生毕业后可直接申请国外一流大学;学校还将与美国多所著名中学互派交流生,为学生交流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为了把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我们开设了180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其中甚至包括马术、滑雪、击剑等课程;我们还开设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藏语、维吾尔语等语言类选修课,使语言课程的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英语、单纯的外语向多种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延伸。
每周三下午的“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也是帮助我们实现“志存高远”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位政治精英、科学巨擘、商界领袖、艺体明星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一句话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的话多了,教育的力量就大了。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我们引进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国际品牌课程,通过借鉴以期形成十一学校自己的国际化特色课程;我们力争把学校变成一个世界,用世界的资源办好学校。现在,学校几乎成了一个模拟联合国总部,每一个班代表一个国家,研究一个国家,且定期轮换。国际社会已有的组织,如安全理事会、教科文组织、世界环境署、国际原子能机构,学校里都有相应的模拟组织;同学们还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成立一些现在国际上还没有的创新性组织。孩子们能够以这样的形式去关心这个世界,我感到特别欣慰。其他一些活动课程,同学们也根据培养目标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和开发,譬如运动会,每年重复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我们改为三年一循环的国际性运动会:第一届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二届是世界民族运动会,第三届是五洲城市运动会。运动会期间,一个班或代表一个国家,或代表一个民族,或代表一个城市,学生们借此研究世界、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兴趣盎然,眼界大开。
记者:的确是非常精彩的课程方案。但是,无论多么好的课程方案,都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课程目标才能落实。那么,在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学校作了哪些努力?
李希贵:是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至为关键。在学校里,学生8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如果课堂不改变,学校的教育就不可能真正改变。所以,我们坚持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观,在《学校行动纲要》里明确提出了调整教学关系的要求,其中包括: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 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从来不提问的学生不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学生;让每一个问题在学生自己的手中得到解决;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计划,将老师的教学计划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计划,让知识树在学生心里扎根。倡导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设计特别是问题设计方面狠下功夫,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如何在课堂的主战场上,激发学生、点燃学生,能 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最起码也能够尊重和呵护学生的想法„„
要真正落实这些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令人欣慰的是,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热情很高,他们不断挑战自己,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目前普遍实施的导学制和学习任务书制度就是这些变革的具体体现。
不为高考
记者:我特别注意到,《学校行动纲要》20条中第六条提出:“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 现在,教育部门似乎都在避谈高考,高考似乎成了应试教育的原罪。在这个背景下理直气壮地提出“不为高考,赢得高考”,会有“以正视听” 之效,但会不会因此招来“应试教育” 之嫌? 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这是一个令高中校长们无不感到困惑的问题。
李希贵: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十分重视学校的教育质量,当然也十分重视升学率。只是,追求的方式可能与一些学校不同,我们有两个“特别关注”:
第一,在追求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们特别关注这样的成绩是如何获得的,是靠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加班加点获得的呢,还是通过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索获得的?这关乎我们的育人目标。因为高升学率不是目的,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才是我们孜孜以求、始终咬住不放的终极目标。为此,学校特别强调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对所有年级、所有学生均实行学分管理,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专业领域之外,包括体育与艺术技能、综合实践活动、义工服务、选修课与社团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学分,才能毕业。对班级、年级、学科的评价同样如此。这样,不仅能从机制上确保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能确保学生在此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当然也包括升学率。
第二,我们还特别关注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尽管十一学校重点大学的录取率已经接近100%,但仍然有极少数学生没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这虽然是“小众”,但我们依然给予了特别关注,对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专门调查并予以解决。“面向全体” 在十一学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关心这些孩子的未来,是我们的责任,也考验着我们的教育良心。
赢得高考
对升学率避而不谈并不是什么好事,不谈升学率就能证明学校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吗? 在这方面,许多人喜欢拿西方教育说事,其实,欧美的学校也谈升学率,英国的许多学校甚至把自己升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比率挂在学校的网站上,称为“牛桥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在搞应试教育。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另外,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个人的成绩是他们的隐私,但学校的考试成绩却不能成为学校的隐私,花着纳税人的钱,就必须让纳税人清楚学校的业绩。现在一些地方打着反对应试教育的旗号,封锁所有学校的成绩,颇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如果认为这样就是素质教育,那实在太愚蠢了。
让学生的想法在校园里生长
记者:“在校园里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十一学校的这个提法特别有价值,因为有自己的想法意味着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意味着有个性化的人生追求,而这恰恰是当代中国公民素质中最匮乏的元素。但是,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体系,统一的评价模式,统一的中高考„„这么多的“统一” 再加上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抑制个人想法的文化传统,似乎让你们这个“想法” 实现起来有些困难?具体你们是怎么落实的?
李希贵: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学校工作的难点。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确实统一了许多不该统一的东西,在目前的情况下,要落实这种培养目标也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但从难处入手正是十一学校一贯的风格。譬如,面对同样的教材,我们倡导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们提出,要首先梳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弄清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这种做法难度很大,因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可能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如何尊重这种差异,如何在差异存在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这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由于我们的培养目标已定,所以,再困难我们也要向前走。譬如,我们尽可能扩大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过去由学校老师们来做的事情,现在我们尽量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挥创意。国际文化日、特色运动会、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升旗仪式、名家大师讲座、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就全部由学生组织。十一学校的“校园机会榜” 也是激励学生产生想法的一个平台,如设计学校吉祥物和文化标志,策划各项大型活动,制定各种活动预案等,都以“校园机会榜” 的方式向全校公布,征集响应者。我主持学校工作的第一笔采购是投资30万元购买室外体育活动器械,这项采购从制定采购计划、规划器械安放位置及管理办法,一直到招投标,都是由一个学生团队自主完成的;学校有5个书店,全由学生承包经营;校园里的两个电影院,从播放规划到经营管理也是由学生轮流承办;包括每月一次的校务会,必须有一项议题来自学生,且由学生参会研究,学生代表第一次参加校务会,开始有些紧张局促,但领导和老师们的笑容以及对他们建议的尊重,让同学们渐渐能够大胆发表看法,学会了沟通和协商,也找到了校园主人决定学校事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们还有一个“校长有约,共进午餐”活动,每天中午,学校都会确定一位校级领导与学生共进午餐,学生自愿在网上报名。在轻松的氛围中,校长可以及时倾听来自学生的真实的声音,这种平等民主、充满生活气息的沟通,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的想法特别多,他们不仅反映问题,还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积极提出建议,许多好点子都是我们在吃饭时聊出来的。
为了鼓励学生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想法,我们还设立了相关的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专门奖励学生的奇思异想。当同学们的想法在校园里得到尊重和鼓励,特别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变成现实的时候,就会激励他们源源不断地产生更多的想法,学校的创新氛围就会自然形成。
让教育家从课堂里面走出来
记者: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中看到,十一学校启动了教育家成长工程,据我所知,这在全国又是领异标新、独树一帜。我有两个困惑可能也是广大老师们的困惑:第一,教育家这个伟大的称号能跟普通教师关联在一起吗?第二,引领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具体你们是怎么操作的?
李希贵: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只有当教育家是从课堂里面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这个国家的教育才有可能是充满智慧的教育。今天,我们即将迎接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关于教育家与普通老师的区别见仁见智,但是,有几点大家基本上还是形成了共识:首先就是教育家要有使命感,要把自己眼下从事的教育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甚至与世界的未来建立联系。其次是执著的专业追求,一位教育家型的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乐此不疲,勇于探索。他不会因为挫折和困难而裹足不前,也不会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他已经决定将一生献给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这一目标已无人能够撼动。再其次,育人应该成为他工作的主旋律。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本学科教学中作出卓越成绩,我们一般会习惯地把他作为一位优秀教师看待。但是,作为教育家远没有那么简单。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这一教育的本原问题。
上述教育家的基本特点,已经在我们身边相当一批老师的身上体现出来。在十一学校,我每天都被一些这样的老师感动着,他们身上可贵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敬佩,把这些老师与教育家的称号连在一起已经显得十分自然。
当然,培养和造就校园里的教育家,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家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他们需要关怀,需要帮助,更需要磨砺。我们在学校设立了教育家书院,把教师培训机构定位为教育家成长的地方。尽管一些老师刚刚参加教育工作,但我们一开始就将成为教育家这一目标作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方向,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对骨干教师当然就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为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老师提供不同的专业发展通道,构建教师自主发展机制,启动教育家成长工程,聘任课程研究专员,成立老师之间专业分享的教师互助中心,设立教师自主选择的专业发展基金,等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天教室里教师脸上是否有笑容,将决定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明天有没有笑声。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幸福的明天,我们今天有责任来塑造幸福的老师,来培养教育家型的老师。
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记者:“非正式表扬” 是十一学校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学校很有吸引力的一个看点。什么是非正式表扬?十一学校有代表性的非正式表扬项目有哪些? 进行非正式表扬应注意哪些问题?
李希贵:在任何组织中,评价都是一项高利害的工作,不可轻易为之。所以我们提出,尽可能少地运用评价这个武器。有些学校已经将评价覆盖到师生每一个汗毛孔的时候,我们开始淡化评价。
首先是将检查和评价分开。有些事情可以检查,但不要评价。譬如老师的备课,对一些青年老师来说,学校需要通过对他们的备课情况进行检查,进而发现他们教学中的优缺点,然后促进他们成长进步,但却不适合以此评价他们的工作。因为,对备课情况的评价是最容易引发诸如弄虚作假、千人一面等问题的。有些检查需要认真仔细,但评价却不要太计较,譬如对学生的常规检查,如果我们与班主任老师分分计较,老师就必然与学生分分计较,既影响师生关系和班级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慎用正式评价的基础上,我们更多地使用非正式评价。因为,基于标准的正式评价,一般要经过明确评价目的、阐明评价内容和标准、开发或选择评价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处理评价信息、达成评价结论、评价结果的呈现与反馈等多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环节才能完成,这是一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搞不好,在某些环节上缺乏科学性,它的结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够或者都需要正式评价。一位领导者不可随意评价任何一位老师的工作,你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坐井观天。我到十一学校工作已经3年多了,还没有在全校大会上进行过一次总结评价,因为,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非正式评价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譬如,每个学期我们都进行教师教育教学情况调查,让学生评选自喜爱的老师,其中许多同学满怀深情地给老师写下了很多令人感动的评语,我们把它汇总在一张贺卡上,很郑重地交给老师,甚至将它镌刻在笔筒上送给老师;每个月我们搞一个生日聚会,每年有一个主题,其中有一年就是寻找身边的感动,工会录制了他们的同事、学生的赞美,生日聚会现场播放,令老师们感动不已; 每一位退休的老师都会收到一份退休纪念册,其中展示的是他们在学校闪光的业绩和辉煌的历史;即使刚刚入职的新教师,也会在迎新酒会上听到入职几天以来同事发现的自己的优点。这样的事情让大家都很轻松,评价者无需殚精竭虑,被评价者亦心情愉悦。
当然,非正式评价也不可随意为之,它的出发点必须真诚,且要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
非正式评价的运用,悄悄地改变着学校的生活,使老师们在校园里感受着“家” 一样的温暖,体味着教育工作带来的幸福与快乐,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试行)》摘要
《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是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今后6年工作的总纲,每3 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每年修订的行动纲要都应该成为面向以后6年的行动纲领。
第1条:愿景。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 塑造成为一个值;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第3条: 战略改进领域。课程与课堂是学校今后6年需要加大气力改进的战略领域。
第5条: 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第6条: 师生导向。学校组织结构的构建必须以师生为导向,有利于简化程序,快速响应师生、教育教学的需求。
第25条: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亲情如父子母女,友情如同伴朋友,严而有格,爱而不纵。
第30条:课程建设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建设应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要。
第35条:坚持主体教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
第38条:成功是成功之母。给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打造学生的亮点,用成功酿造成功与自信。第40条:坚持多元评价。多几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形成全面、系统、多元的评价体系。
第42条:重视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
第45条:重视校园欺负现象的解决,设立“同伴关系日”,营造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47条:调整教学关系,建设新的课堂文化。
第52条:项目研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
第58条:坚持“哪个层级获得的信息最充分,就在哪个层级做出决策,或者哪个层级的人员参与决策” 的决策原则。
第63条:要事第一。以战略目标和关键成功因素为依据,区分核心工作与一般性工作;不仅仅是正确地做事,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
第67条:沟通与协作。“你是天下第一也要由天下第二来帮你”。
第69条: 杆学习。定期寻找自己工作领域的制高点;努力在100个细节上比同类学校好1%。
第71条: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应急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安全的地方。
第72条:管理情绪。过于情绪化时,控制与矛盾方的正面接触,延迟决策,尽量“忍过一个晚上”。
第80条: 倾听。专注地倾听既是沟通最有力的武器,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许多时候,倾听完了问题也许就解决了。
第82条:多元思维。寻找中间地带,“你对我也对” 避免两极思维;事情的成功不一定按一种思路完成,有时候按我们的想法办,事情会成功;按别人的思路办,也照样成功。
第88条: 寻找正确的而不一定是精确的评价。
第90条:运用非正式表扬。创造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发现并展示每个人的闪光点。
第92条: 学校资源建设应该把钱更多地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教育教学最需要的地方。
第93条: 让最需要资源的人员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取资源,尽量让使用资源的人有权利合理管理资源。
第97条: 致力于家长与学校思想的统一,成立各层次教师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家长的智慧,让教师、学生、家长的脉搏一起跳动。
第二篇: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主题发言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主题发言 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文字实录]: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教育同仁,就在上一个星期我们接待了一个有21位美国校长组成的美国教育代表团,在我向他们介绍学校之前,我做了一个现场的调查,我告诉他们,在最近四个星期里,在座的各位有那一位曾经拿出超过30秒钟的时间认真地审视过你爱人的脸庞,或者照片。结果非常遗憾,尽管是在那样一个浪漫的国度里,举起手来的人也寥寥无几。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不想做这样一个调查,但是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想一想,如果有这样一个调查的话,我们有没有资格举起自己的手。
我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事情,就是因为许多时候,我们太熟视无睹了。我们有时候真的是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学校中。要真的把你天天观察,天天熟视无睹的事物,有一定研究,那真的需要换一种眼光、思路。我们试图这样做,我们希望从这样一个通道里来发现一些学校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
首先,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学校的本意到底有哪些?一提到学校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想的是学校就是学生来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在家里学习,学生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读书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我们一位老师曾经在初一刚刚入校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他调查学生说:你来到学校,感到最不习惯的是什么?结果有71%的学生认为最不习惯的是他们因为思念小学时的同伴。又问说:“你来到这个学校你想适应这个学校,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87%的学生选择了要尽快找到好朋友。
所以,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我们就会知道真正吸引他们来到学校的不是学习,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同伴。如果我们教育的起点能够坦率地承认这样一个起点的话,我们的教育就有可能会办的更加适合我们的孩子。怎么去做?尽管我们做了好多工作,比如说我们会成立学长团,我们甚至会邀请过去的毕业学生、杰出的校友来跟我们的学生结对子,我们甚至要创办一些“同伴关系日”。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没有办法真正真实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这些都不是常态过程当中让学生找到同伴的方式。他们80%以上的课堂时间,他们的同伴仅仅局限在他这个班上,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们为了创造更加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就对现在国家的课程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它更加校本华,更加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包括怎么叫学生在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不一样的志同道合的同伴。
比如数学领域,我们把数学分为三个层次:数学
一、数学二和数学三。当然,也包括我们给优秀的学生一些像微积分、数论、线性代数这样大学的选修课程。在人文与社会领域,政治和历史地理分为两个类型,科学领域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或者两个领域,同时把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和普通生物学,这样一些大学的课程作为优秀学生的选修课。
我们还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了整合,把它们其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涉及到的要素,整合到了我们要开设的10个技术课程里面。
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话剧的力量、歌剧的力量,所以我们把音乐课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剧组,每一个剧组有几个剧团。这样的开发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尽管他编在某一个行政班里,但是他选择不同的课程的时候,他会进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像数学课,张三可能和李四都爱数学一,但是上物理课的时候,张三又和王五在物理二,他们演剧的时候,可能他又和初中的某一个学生,或者跟其他班的学生到了哈姆雷特歌剧组,他在整个常态的课程学习里面,不断会寻找到新的同伴,而这个同伴已经区别于过去我们按照行政的方式给他硬性划分的团队,是他选择的结果,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情或者发展方向的同伴,我们叫志同道合的同伴。
一个班的学生有了不同的课表,他有了不同爱好的同伴,经济里的发展方向的学生是这样的课表。没有明确自己发展目标的学生,就有可能在选择上相对比较保守一点。人文和科学的领域都要留有余地,不要为以后一旦转到某一个方向的衔接不上。这是我们因为这样一个理解,我们在常态的课程改革里面做了一些工作。
第二、发现学生对学校另一个概念的理解,学校有好多定义,但是我们其中比较欣赏这样一个说法,学校要帮助孩子逐步脱离老师和家长,自己去做事情。有些人说,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不断的让孩子社会化。说实话,在我们的学校里,有好多非常卓越、杰出的老师,他们的课程教学特别受学生喜欢,他们每一堂课下课的时候,他们讲的精彩,使每一堂课都赢得学生的掌声。甚至有些老师的课,因为讲的精彩,学生都不愿意结束。但我们认为,即使是这样的课堂,我们也必须改变。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思考,当我们的学生有一天脱离了学校,脱离了老师走向社会的时候,当他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没有人给他讲的时候,他靠什么来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像这样的老师也要慢慢改变教学方式,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现在我们在好多学科,他们有了这样一些比较好的开端,像化学课这种概念比较多的学科,他们适应的学科,应用的学习规划书。像语文和英语语言类的学科,他们会给学生明确的具体的任务而整个学习过程给学习比较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像数学学科,他们会在分层次的基础上,再分类型。像物理课他们有些老师推进了一节课两个地方上,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还有我们的每一个年级会有相当一批学生不在教室里上课,他们有自主研究机制,当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他应该脱离教室的时候,他会制定一个自修计划,来到自主研修的教室。这样的学生每一个年级都有五、六十位。
这样的课堂多了,学生不仅慢慢地获得了知识,他更为重要的是在过程里面他增长了自我学习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包括过去学校管理工作当中,我们一些经常要老师来做,要管理者来做的事情,现在我们也把它推给学生,定期向他们发布一些机会榜。然后公开投招标,让学生自主选择。谁中标谁就去做这件事情。
我们还有156个学生社团,像少年文学院,少年社会科学院,少年经济学院都是学习走向社会化的平台,我们还有两家学生出版社,他们出版学生的作品,还有6个学生自主经营的书店,还有学生自主经营的咖啡厅。包括在校园里到处张贴的海报,也是这个学生广告公司的产品。从这个广告公司创业的故事里你会看到,学生在这样一个创业过程里,他得到了什么?他知道应该分工明确,职责到位,他知道合同和经济意识、契约意识,他知道要盈利,他们的财务结算也非常规范,他知道分配制度对一个公司的活力非常重要,所以这家公司他们上学期盈利为5千多块,有一半捐给了一个学生海洋星空基金会,给那些需要救助的儿童。我们还推动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我们还看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想法能够在校园里实现。每一个校务会可以有很多议题,但是以后通过学生会征集到学生的一体,通过他们的一体来改变学校的某一个管理。
第三,学校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我们不太赞赏过分夸大教育的力量,那种过度教育无所不能的意识会伤害教育自身。有好多事情是教育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个性。曾经我们有一位特别内向的孩子,大家可以看的出来,他在全班总是非常另类,甚至被有些老师看作是一个特别无能的孩子。但是正是这样一位特别内向的孩子,却在2010年的学校多元文化“理解日”LOGO图表设计竞标中竞标,成为了学校5月22号多元文化“理解日”LOGO设计者。一个孩子的性格可以不一样,一个孩子他的性格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改变他。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家长和老师说,说这孩子太内向了,其实好多大事反而是内向的干的。历史上好多改变历史的决定都是内向人干的。但是也有好多工作是内向的人没办法承担的,必须靠外向的人们贡献。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现,特别是让他自己去发现自己。于是,我们会开好多好多选修课,我们还会有好多学生社团,我们还设了学生咨询中心,包括从美国聘了两位学生职业咨询师,我们还开了33个职业考察活动,每一个学,每一个职业我们会安排四次考察,学生通过网上自己选定某一次考察活动。这个考察真的让学生改变了好多,也发信了好多,有一个学生曾经告诉我,说过去我一直想当律师,希望当律师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希望能够伸张社会正义,通过考察,接触了一些律师他终于明白了,他选择当律师就没有办法实现他这个人生目标,他说刚刚知道原来律师并不是伸张正义的职业,他明白了律师就是想尽千方百计挖空心思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的。所以他改变了注意。
我们也通过老师自主选择的方式,每一个行业都设了一个职业考察顾问,当学生考察完了,仍然感觉到他确实适合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入门的书籍和这个行业成功人士的传记,让学生读两本书继续发现自己。
第四,我们还要发现学校的资源。去年我们在高一实行了取消课间操,增加体育课,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改革。体育课一增加带来新的问题,没有那么多体育老师,要招聘却没有编制。我们发现在我们身边各个学科的老师有好多老师的体育技能、体育素养并不比体育老师差,甚至有好多项目最高水平的不在体育教师哪。我们的物理老师是篮球打的最好,我们的校长助理是乒乓球打的最好,我们的地理老师是游泳最好的老师,这些老师就可以担任学生的体育课。所以,我们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发现资源就在身边。这些老师每一个星期带上二到四节体育课,基本上他就不用再另外拿出时间锻炼身体了。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的师资问题。
还有,我们去年希望成立一个教师个别问题的诊断中心,来帮助一些没有太多经验的老师,或者说在某一方面还没有太多经验和体验的老师,来研究一些问题。我们试图找到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后来我们发现。第一,越是有能力有水平的专家,他们不可能长期在你学校里。第二,长期脱离中小学的专家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你中小学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后来我们发现资源就在身边。专家就在我们的老师之中,有好多老师在某一些领域他们有很多心得,他们有好多研究,也有好多案例。于是,我们就成立了一个教师互助中心。这个互助中心每天下午有一到两位老师值班,我们会向全校老师发布这些老师研究的专长是什么。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来到这个互助中心,来和我们推荐主要的专家老师共同探讨一些问题。
其实这个探讨的过程当中就不断深化老师们的思考。还有一个现象在中小学里,我们感觉到学生情感的教育很欠缺,好多孩子看到好多激动人心的电影都不流泪了,这是我们感到特别害怕的事情。但是这种教育靠我们老师目前的师资队伍确实难以完成。于是我们就想到了把电影当老师,在学校里开设了两个学生电影院,认真研究我们放映的片目来影响学生。当然这些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
在一般的学校管理当中,我们的校长经常会遇到好多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经常会挤掉我们一些时间,但是我们怎么把这些时间做成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课程呢?前面台湾著名的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来到北京,他和我的一个好朋友是好朋友,朋友就邀请我们一块接待傅先生,刚好在我带的学生里面有一个女学生,他因为未来的职业方向的定位跟他妈妈、跟她家庭发生了一些冲突,她希望未来研究国学,要立志读北大的中文系。但他妈妈坚决反对,因为凭她的成绩她可选择北大、清华任何一个专业,她希望孩子选择一个未来就业比较热门的专业,这样一个冲突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带这个孩子参加了接待傅先生的宴会,让他们能够现场沟通,一块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国学到底是什么。
去年元旦,教育部搞了一个新春音乐会,来招待各行各业的人士,也邀请我们参加这个音乐招待会,并且给了两张票,允许带家人。于是,我就给她一个教育机会,就带我们交响乐团的优秀团员去参加这个音乐会。一路上这个学生特别激动,她就想象这台音乐会是一个什么样子,部长们是一个什么神态。我说到了你就会知道。刚好那天堵车,到剧场旁边堵住了,司机师傅提醒我们下车自己跑过去,我们跑过去之后就差两分钟要开场了。刚好袁部长看到我了,我也顾不了这么多了,现在这个时候不能乱走动了,我又想到这个学生,我就带这个学生走到袁部长面前,他们互相交谈了几分钟,袁部长鼓励这个学生,我也顺势告诉这个学生,这就是部长,未来这个国家的重担慢慢就会转到像你们这样的孩子身上。让他知道这个国家的责任要靠他们。
交响乐结束了我又顺势和这个孩子一快跑上舞台,留住了正在退出了乐队的首席,让这个孩子跟这个主席有一个交流。主席非常好,他顺势把观众献给他的鲜花又赠送给了学生,又勉励他以后一定要好好训练,好好努力。所以这个活动使这个孩子深受鼓舞和教育。中间还有一个小的插曲,因为我这个孩子往里面走,很多老朋友都看到了,他们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就议论,说我们记得李校长是儿子,怎么今天来女儿来了,是不是计划生育出问题了?
去年的世博会联合问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来访问中国,参加世博会,后来到北京。教育部宴请联合问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让我作为校长代表参加这个接待会。我想这又是个机会,这又是个资源,我又带着我们学校的第二届模联的秘书长和第一届模联的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带他们两个参加这个招待会。开始组织会晤的同志还有点不太情愿,说你怎么带来两个学生来了呢?但是在这个接待的过程之中,我发现那个真的干事和两个模拟总干事交流对话的时候,恰恰是他最兴奋的一个环节。这是他们一块合影的情况。
还有好多外事活动,因为好多国家的大使馆跟我们也是一块合作有好多项目,他们的重大节日,像国庆也经常请我们参加,我们也把这些活动做成了学生的课程,这是孩子们在罗马尼亚大使馆和大使们在一起的情况。正是这样一些活动就引发了我们学校国家问话日,现在我们跟7个国家的大使馆一块合作创办了罗马尼亚文化日,美利坚文化周,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文化日等等。这些都会成为课程资源。
另外,我们还把十一学校的老朋友,或者跟十一学校有关系的名家、大师邀请到学校,每一个星期三下午和一个名家大师进学校活动,由这些大师跟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经历、感悟和体验,来影响我们的学生。这些名家大师涉及到政治、经济、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行业的人士。指不定那一句话就会牵动学生的心,就会影响学生一生。
书店畅销书也会成为我们的资源,我们不一定去买多少畅销书,但是我们可以把畅销书的大厅作为学生的课程,怎么样让学生用比较短的时间来认识社会,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课程。就是定期让学生到图书大厦的一层的大厅里去翻看半天畅销书,这半天时间就会基本叫学生把握社会跳动的脉搏。就会大概知道人们对这些难点、焦点问题怎么评说。吃饭也是一门课程,我们每天中午会有一位校长副校长来值班,跟学生共进午餐,学生通过网上预约,自主选择哪一天跟校长共进午餐,在这个过程里面,通过沟通我们会发现学生在想些什么,我们也会引导学生走向何方。
出一本书我们也希望把它做成课程,这两天,我的另一本新书马上要出来,昨天我刚刚校了一眼,这次出版我希望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制造奖杯的过程。就是你会看到这个书的封面,我希望他们印到站线老师和学生最多人数照片,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照片能够在我的这本书的封面上出现的越多越好。里面基本是一个图书,就是文字很少,大量的是图片,有些是海报、是图片,我希望图片上出现的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我们在出版的时候要标出来。如果是海报我们要把海报的设计者的名字要把它标出来。
包括在这个书的扉页上是一个致谢,致谢上标注了现在4月份在校的全部教职员工的名字。因为我们认为这也是资源,这也是教育的资源。
第五,发现真实的管理起点。每一个学期,我们会有一个对学校的诊断,其中有一个很简单的诊断叫学生喜欢的10地方和学生喜欢的10项活动的调查。第一次调查是使我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我们进行的学生10佳表彰被列到了学校最喜欢的十大活动的第四位。因为是首届十佳学生表彰,所以策划者把这个活动搞的非常隆重和热烈,他们请了一些杰出的校友和社会的著名人士来给获奖的学生颁奖,让获奖的各类十佳学生走红地毯,所以整个活动无论是被表彰的还是参与的学生,都感觉到特别自豪,气氛特别热烈。因为受到了学生的喜欢,所以在第二届组织十佳学生表彰的时候,策划者有原本不动地复制了首届表彰的流程。表彰完了,在我们进行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调查里面,十佳表彰不仅没有进入第四位,连前20位有没有了踪影。因为老师们、同学们在反思。通过深入访谈他们终于明白了,每一项活动尽管可以有好多诉求,尽管可以承担好多教育价值,但是对孩子来说,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能丢的就是“新”字,你必须新他才喜欢。谁都知道蔬菜的营养价值,愿意吃才喜欢吃,但是厨师还是要加一点味精,这个新就是味精。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于是乎我们就下决心来改造学校一系列的课程。
比如说我们的运动会,过去年复一年,春季是田径运动会,学生在校一个周期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不重复,春季还是趣味运动会,但是首届要寻找童趣运动会,把儿时的游戏拿到运动会里来。第二届叫青春拓展运动会,现在学生更加加紧给这个活动,有的到校外的基地里去,到社会的拓展公司引到校园,引到运动会来。第三届叫职业模拟运动会,就是一个班级代表一个行业,你代表消防,我代表环保,他代表医生来咱们运动会。秋季运动会改造为三届,首届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二是世界民族运动会,第三届叫做五洲城市运动会。
寻找学校管理的起点还有一个案例,是我们学校2009年的开学典礼,在我们进行的学生最喜欢的十大活动调查里,它名列第五。组织活动老师和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开学典礼是从来没进入过前十位的,因为它的太难了,因为你请领导一讲话就不得了,万一有些领导没有什么控制,学生就烦了,因为领导确实不是研究教育的,他不太懂得孩子的心理,我们不是说领导没水平,领导在教育的岗位上有领导水平,但他确实不一定能懂得孩子。所以我给他们策划者定了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无论有哪些人参加,反正策划者不允许突破30分钟,因为4千人的开学典礼,学生都站在大操场上,如果超过30分钟肯定要出问题,就会晕倒一些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过30分钟,所以策划者一般不太敢请领导、嘉宾了。第二,任何开学典礼我都希望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参与,而不仅仅是参加,还必须有心的参与、心灵的颤动。所以他们在策划的时候就想了好多,他们就策划出一个请一些杰出的校友来学校跟新生通过大屏幕现场抽取幸运学生的方式,跟学生结对子,然后推出整个学期的其它校友学长团跟新校友的结对子活动。所以学生感到非常好玩。在后来的调查之中发现,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个开学典礼作为他们喜欢的活动之一,有这样一些原因。
这些原因就成为今后我们的老师策划另一届开学典礼的参照依据。所以去年的开学典礼他们在这样一些基础上,又开发了一个叫“开学护照”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发出一个不同颜色的“开学护照”,这个“开学护照”有好多内容,包括要写出他最需要知道的手机号码,如同校长的、班主任的,学校的平面图,还有他要收集10位老师的签字,20位同伴的签名,因为我们希望师生相处,希望有好的同伴关系,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学生刚刚找了人家签字,我想以后即使发生了小的误会、矛盾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还有要找到家长的寄语和老师的期待,和自己确立的目标。所以,在这样30分钟的开学典礼上,台上是幸运的老师给幸运的学生签名留念拥抱、嘱托。台下是4千名学生给400位老师的签名、留念、嘱托、拥抱。所以整个会场非常激动人心。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校园里到处会看到这样一些局面,就是孩子们和老师,孩子们和孩子们,不断地在寻找签字,互相交流。有了这些,我们感觉到就如何的使我们的孩子真正能够喜欢学校,我们怎么样找到我们管理的起点,把学校的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真正自己的活动、他们喜欢的活动,我们设计了好多做起来比较方便,成本比较低的活动,当然我们每个活动要确立活动目标,明确我们的教育价值追求。比如最省钱的活动就是泼水节,每年的6月下旬,我们考试完了,就晒一批水,晒完了一般就在中午举行泼水节,特别便宜、但是学生特别写喜欢。这是一个年级,他们在泼水节开幕仪式上的场景。孩子们一个一个把脸盆顶在头上,因为我在主席台上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水泼到尽量多的学生头上,这个时候我正在举着这盆水,瞄着学生怎么泼得更多,他们特别高兴。这是他们泼水节的场面。
还有一个比较简单参与面比较大的活动,根据场面的大小参与可以越来越多。还有狂欢节,以一个神话故事,或者是以一个经典的影片作为背景,大家一起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活动我们往往会赋予一些主题,有一个教育的诉求,也确实使我们感受到学生这种生动活泼的情绪。
第六,发现非正式评价的魅力。在校园里我们会看到,每个月会有100个学生的照片被挂在校园的宣传橱窗里,这些不是学校的表彰,是每一个班的学生很尊重学生自己的推荐,所以每个月会有100个照片挂上去。每年会有1200名学生照片挂在校园里,寒暑假都不例外。三年时间会有3600名学生挂在校园里,从理论上说这跟全校的学生人数差不多。我们还有一个叫做“阅读人物”的海报,每个月由民间推荐一个在这个月里,在某一个方面做的特别好的老师,然后做成一个很大的海报,让老师的大照片向总书记的照片一样大,并挂在校园里。每一个学期教导处会有一个学生评价活动,搜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搜集到所有评价我们会全部原汁原味的汇总,汇总出来以后,我们会以恰当的方式送给老师。有时候我们是以贺卡的方式把学生给老师的评价送给老师,有时候我们甚至把学生对老师的好的评价,镌刻到一个笔筒上,铜板上来送给老师。每一年的新教师来到学校,无论他来了一个月,一个星期,甚至是当天刚刚报道就赶上迎新酒会,我们就会无一例外给每一位新老师,由他的同事或者学生给他找一句闪光的、赞美的话,在这个迎新酒会到高潮的时候,由主持人或者由校领导在场宣布他的同事给他归纳的赞美之语,老师都特别激动,尽管这不是一个正式评价。
每年退休的老师,我们也会给他编一个在学校期间的业绩纪念册,这样一来,学生也学会了赞美,学生也学会了非正式评价。在每年的毕业活动里面,其中有一个活动叫谢师会。每年我都参加,每年的谢师会老师都会被学生感动地没有一个老师不掉眼泪,因为太叫人感动了。这是他们其中有一届学生在谢师会上给每一个老师搞了一个颁奖词,这是给一个语文老师的颁奖词。他们穿牛仔裤,或白色的或深色的体恤,这种装扮在老师中并不夺人眼球,然而,真正最夺人眼球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她的内在。她有男教师中汉奸的细腻,哪个男老师有自己的网站和博客他有。他用敏锐的严禁观察着生活,用细腻的笔触书写着生活。
他走全校最迷人的男中音,他在成人仪式上盛情并茂地演讲感动了多少人;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课堂上他总会不由自主脱离课本,侃侃而谈,忘了时间,他腼腆的性格,习惯偎红着脸开玩笑说的话,就像个惊慌的孩子,他不是故意的,却多少人的眼球被吸引。他就是阎存林老师。
他的目标是让学生的成绩和品德红双喜,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就像红金龙一样在中南海中不懈地漫游,当你的物理学学习遇上困难,他就求大红鹰引领您走上成功的万宝路。他学富五车却说自己是芙蓉王他有时理亏,他在学生眼中他就是可爱的小熊猫他代表的精神永远大众化,当他的学生站在红茶山,他只是在一旁像红海一样飘香。
有一天我发现一报纸,头版头条是这个班的所有的学生,每一位孩子给这位班主任老师的生日嘱咐,到后边右下方是历史上的今天。第一是在这一天里巴金发表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后是,他的老师诞生了。后来我查来查去没有这张报,是孩子做的一张假报纸,但是这张假报纸在老师的办公桌放了几年了,老师特别感动的是孩子们给他的祝愿。
在管理上这句话,赞美制度会不断强化公司愿意看到的行为。
第七,发现形式的力量。因为各种历史的原因,我们把形式主义批的体无完肤,所以我们对形式也有点害怕,但是教育有时候确实不仅仅要、确实要设计好的形式。像毕业典礼,我们会给每一个孩子一个一个颁发毕业证书,一个一个合影留念,一个一个握手致意,一个一个拥抱,这要持续三个半小时时间,但是对每一个学生来说确实只一次。包括残疾的孩子,我们也会给他专门颁发毕业证书。开开学典礼老师都会穿上学生运动服装,上一个星期天是我们新一期学代会选举结束,选出了学生代表大会的组委会。对学生会的成员,校长应该干什么,显然我们没有资格给学生发聘书,我们就开发了一个叫做击掌礼,跟当选的所有的学代会的常委们一个一个击掌,这里面包含了祝贺、信任和期待。我们还开发了成人仪式的拍肩礼,尽管要拍400多个学生的肩膀,但是我们感到这个形式说上几句话要有效的多,而且记忆深刻,他一生就难忘。
第八,发现关系在校园的力量。教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关系学,没有了好的关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在西方有一个重要的关系定律,叫做如果人们不认识你他们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们不相信你,他们就不会喜欢你。在我们每一个学期里,我们特别看中的一个测量叫师生关系的测量,每个学期测量一次,避免出现问题。其中有一个题目,我在老师眼中的地位。我们曾经在高一抽取了14位男生让他写出他在老师眼中的地位,通过汇总我们发现,在这14位男生里面,有6位学生认为,他在语文老师眼中地位很高,有5位学生认为在他语文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还有3位他在语文老师眼中地位不太高。依次类推,我们会发现,像数学老师9A7B,和化学老师5A9B,这样的结果属于常态也属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在这些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很高。这说明他们的师生关系很棒,但是我们会发现,像物理老师有点问题,只有3A6B,还有四位学生认为他在物理老师眼中地位不高,甚至有一名认为在物理老师眼中位置很低。但是我们深入研究知道,我们这位物理老师刚刚从高三回到高一,在高三是深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老师,可是为什么到了高一学生就不喜欢了呢?又深入研究我们才知道,这位老师是因为非常内向的,非常深沉的,喜欢把对学生的爱埋在心地烂掉的老师。就像我们跟爸爸的关系,我们过了40岁才知道,原来小时候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其实他非常爱我。到了50岁我们才知道,爸爸实在太伟大了,才知道愿意不断去见到他,为什么,因为这是父爱,是一种的深沉的爱。一个老师,如果我们的爱天天相互爱,只有当孩子们毕业了,过了20年了回想起来才知道,老师爱我。B3C,老师更多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是那种婆婆妈妈的母爱,上面学校行政纲要,师生关系这一章我们有这么一条,叫做热爱是境界,热爱胸怀,但热爱也是由技能技巧的。因为优秀的老师要通过艺术的方式让老师知道老师是爱你的。同样的测试还在高一女生中测量,如果男学生最后的测量结果有一些规律,我们就感觉到一般来说,哪一个学科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一般会认为他在学生眼眼中地位比较高,反之会比较低。有这样一个规律。
但是,我们把19位女生最后汇总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找不到这个规律,甚至我们也很难找到其他规律。后来我们就认为,没有规律就是女学生的规律,我们学生是两年初中、四年高中。这些高一其中还是初三的年龄,正是女孩处在那种反叛期,情感特别容易波动,特别敏感,特别不成熟的特定阶段。所以有时候老师他在乎的不一定是说了什么,而是老师怎么说的,他的表情、眼神等等,这样使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给女学生施加教育的时候真的要特别精心设计,特别小心。
我们还要有测量的工具,对初一的学生进行测量。我们从初一抽去了优秀、中游和后进各10名学生,我们先看他们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当中的结果。我们发现,优秀学生对着语文、数学、英语、10位学生3个学科里面有21个选项他们认为在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但是后进的学生在30个选项里只有9个选项,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但是我们想不到是中游的学生30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认为他在3个学科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经过深入分析我们终于明了了这其实是我们长期以来,凭经验主义确定的教育原则带来的后果,就是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是抓了,带中间了吗?这个工具,我们还把这30位学生他们在这种老师上课班数比较多,教10个班,8个班,但是每一个班上的课时是一到两课时的科目,就是政治、体育、艺术、技术这些学科进行汇总。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在40个选项里面只有13个选项,中游的学生在40选项里只有5个选项,但我们往往没有想到的是,后进的学生在40个选项里竟然有26个选项认为,他们在这4个学生眼中地位很高。是我们这些老师特别热爱后进学生吗?我们调查发现没有,因为这些都教了10个班,面对400个学生,他们分不清楚哪些学生更优秀,他们以比较公平的眼光看待他们。这些后进的学生要求并不高,他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发现学校》我就谈这些。最后我以两张图片做为我报告的结束。去年10月份我一个朋友邀请了美国最重要的成功学家科维来到北京,他是目前在世的美国最重要的成功学家,他和人性的弱点的卡耐基和思想致富的比尔拿破仑并列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成功学家。在美国的影响甚至超过总统,这样一个影响世界的大师,我特别崇拜,需要就去参加了这样一个活动,在中间一刻钟的休息时间里我希望能够拜会科维。这一拜会你可以发现,科维跟我的接触像是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他那个神态甚至比我本人还要渴望这次见面,而且好像非常清楚我要来干什么。他马上摆出一个姿势和我合影,而且他在合影的时候还作出一个动作,似乎是以我为中心的动作。科维知道这15分钟我不是来跟他交流,他知道我希望和他合影,成功的人士总是会明白别人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需要,来管理这种需要。如果我们每一天走在学生的需要方面上,而管理这种需要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会成功。谢谢。
(根据现场速记笔录整理)
第三篇:《开讲啦》李希贵——学校是什么
《开讲啦》李希贵演讲稿:学校是什么?(第90期)演讲时间:2014-04-19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开讲啦》第90期的励志演讲稿 李希贵简介:
李希贵,男,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198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高密第四中学做语文教师,26岁任高密四中副教导主任,28岁任高密四中副校长,31岁任高密四中校长,36岁出任高密一中校长,38岁任高密市教委主任,42岁就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2006年调教育部负责筹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07年开始出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讲稿内容如下:
过去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给学校定义的时候,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学生来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没有问问孩子,我们的学校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想展示一个泼水节的照片,从狂欢节到泼水节,我们事实上是通过这样一些课程,来叫学生能看得见老师真的希望和你们平等,它带来一个最重要的,值得我们欣慰的事就是,我们的学生真实了!但是学生真实了以后,他和你交流的问题就不一样了。去年秋天,我们高一一个男生给我发过一个短信,他说,校长,请你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在初三的时候,曾经暗恋一个女生,但是这个女生呢,中考的时候没有考到十一,她考到其他学校去了,现在我每当闲下来,大脑里满是她的形象,问我怎么办?这也是我工作了三十多年了,接到的第一个关于这种问题的短信,所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会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真实的内心,我们也会真正了
第四篇: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
尊重生命成长
回归教育本真
----北京十一学校参观学习之浅感
本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的“湖南省株洲市应对高考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转型提质专题研修第二期”的培训活动,到北京十一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并认真聆听了北十一学校部分领导和老师们所作的精彩报告,所学所看让我真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可谓思想震动、灵魂震撼。当我们正困惑于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中学生的厌学情绪、高分低能和绩优质低的输出状况而苦恼无奈、彷徨无助时,北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教育风景画,给了我们一副美好且令人神往的教育愿景图,也给我们树立了工作的目标、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北十一的改革既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而是定位于育人层面的改革,着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成长,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并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一、定位培育人、造就人的办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呀!我想,谁看到都会热血沸腾、激情迸发,必当引发男儿当自强、巾帼须奋进的豪情壮志。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 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从奋斗目标、做人之本和生存之道三个层面概述了学校培育人的方向和宗旨,阐释了教育的真实内涵和真正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二、树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
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和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具体来说,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分层开发开设;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室分区、任务分层、课型分设;课外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和自修活动让学生扬长补短;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建设了“三室 2 合一”即图书室、实验室、教室融合一体的功能教室,同时普及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三、让自主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工业产品的生产也不是统一模型的塑造,而是尊重个性发展,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各自最美的光芒。其关键是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成长、成才。自主的前提是实施师生关系的平等,将教师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变管教为疏导、变说教为沟通、变强制为自主。因此,北十一学校采取了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改变班级授课制状态、实行走课选班制,充分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构建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去激发潜能、激扬生命、自主成长。
学生的基础不同、喜爱和兴趣不同、将来的发展规划也不同,一样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因此北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开发,几年下来共开发了269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课程、70个职业课程和60个管理课程,组建了268个社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进行分层开设,对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和技术等课程进行分类开设,并且对艺术类学科进行整合开设了综合课程,针对特别学生开设了一对一的特 需课程,利用小学段针对部分学生实际开设了援助课程。丰富的课程就像超市货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在这里,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还体现在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课堂学习分为自研、合作以及导学三种主要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及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比如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个老师写,就可以选哪个老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请他负责指导规划等等。
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心动才会行动,自主必然培养起学生自律、自觉的习惯,自主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自主能焕发学生的斗志,自主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自主能让学生在青春成长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好,自主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四、让评价引导学生成长
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必要的保障。尤其是打破行政班级、取消班主任后,开放的、个别化的、多样化的课程开设更需要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价。北十一学校变过去单一化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变过去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细化了评价项目、突出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诊断,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为学生自主导航、为学生成长把脉。在北十一学校,学生做什么都会反映在评价上,一堂课的表现如何,教师会在课后进行过程性评价;小学段自习,学校会根据学生自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
同时,利用各种契机、寻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表彰先进,树立校园正气、传播正能量。在校园的廊道、橱窗到处是先进、优秀以及进步学生的表彰图片和事迹介绍,真正做到了让每一扇墙壁说话、让每一副图文育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营造浓郁、积极的氛围。
五、让研究成就教师的专业幸福
只有把教师引向研究的生命状态,教师才会走向真正的专业幸福生活。根据学校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由此出发必然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开发课程?怎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 是学生所喜欢的?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后怎样管理?怎样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倒逼着教师和管理干部们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是管理者的智慧,这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更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为了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观点,引导老师们个个做研究、人人爱研究,设置了备课组、工作坊、工作室、研究院等许多非行政的研究机构,为教师们构筑丰富的研究和交流平台。通过研究他们解决了改革途中一个一个的难题,通过研究他们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通过研究成功了学生、更成就了老师。这次聆听了多位教师的精彩报告,颇为他们的理论见解折服,他们自信饱满、汩汩而谈,他们都成为了教育行家,也正成长为教育专家。
总之,北十一学校的教育是基于人的兴趣、需要出发,通过唤醒和发现,尊重个性、挖掘潜能,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自由发展、健康成长。这里的教育尊重生命成长、回归了教育本真,这里的教育为我们竖起了一面旗帜,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努力学习。
株洲县第五中学 王忠
2015.5.19
第五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校长论坛心得
惠安螺城中学书记 庄榕江
2011年9月28-29日,惠安县2011年“校长论坛”活动,我全程参加了所有活动,聆听了本县多名优秀校长(园长)和浙江衢州二中徐建平校长、福州群众路小学吕榕麟校长的精彩演讲,校长们围绕“创新管理与学校发展”等主题广泛深入地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措施。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我真正领悟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学校管理者应有的新理念、新思想的现代教育、办学摸式,认识到: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科带头人,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工作是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作为一校之长,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就要有:时代的眼光,社会的良知;正确的理念,独到的见解;坚韧的品格,广阔的胸怀。作为一校之长,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在办学条件受各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校长手里不是拿着鞭子,而是举着旗子走在前面。
认真品味名校长的成长经历和名校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伴随成功的步伐,干事业的激情和执着的追求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没有执着的劲头终将一事无成。而要克服职业倦怠,形成这种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的团队精神,校长不仅要亲力亲为,还必须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做教育就要心中常存教育的神圣使命,永葆工作的激情和执着,这样才能不负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为一名校长,一定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是学习的意识。校长要善于学习,明确掌握明德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校长要认真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和相关的教育法规,做刻苦学习的典范,才能做到工作有思路、有创新。二是服务意识。一名好的校长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当好师生的公仆,站起来能当伞,俯下去能做牛,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镇守住自己的学校,正确处理好班子间的工作、生活关系。三是教育质量意识。一所学校质量的高低,是否有竞争力,关键看这所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校长工作的核心是务必狠抓教育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师生的荣誉。四是创新改革意识。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课程观、人才观、价值观,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以科研为先导,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倡导教师改革创新出效益,教师必须不断认真学习、领会。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触很深,学有所得也将学以致用。感觉头脑得到充实,思路更为宽阔、清晰,也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经验,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更激发了我干好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这必将对我今后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