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英语选修课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选修课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雷晓棠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四川省《2011 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为基础,选取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1 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发现,大学英语选修课选中率较低;课程偏向工具性、应用性;概论式、入门类课程较多;专业英语类课程特色不突出。要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更新课程设置理念,确立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的重要地位;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建设一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
【文章来源】2012 年第2 期(总第988 期)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作者简介】:雷晓棠(1978—),女,四川自贡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化研究。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全国各高校按照2007 年7 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规定,设置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选修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调查四川省本科院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了解当前四川省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英语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也可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衡量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情况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估模式等四个方面着手(教育部高教司,2007)。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按照刘智运(2009)对大学的分类,以教育部公布的四川省《2011 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教育部,2011)为基础,选取进入985 工程高校的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部属211 工程高校的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省属211 工程高校的四川农业大学、省属重点院校的西南石油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及内江师范学院等五个级别共计11 所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情况。
本文限定选取四川省的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意义。原因如下:一是四川虽不及教育较发达的北京、上海,但也在改革中积极进取。二是教育部公布的《2011 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中普通本科院校共820 所,四川有32 所,占3.9%,名列第12 位,处于中间位置。三是四川的院校类型多,较有代表性;既有进入985工程高校的四川大学,也有市属成都大学;既有中央部委管辖的西南民族大学,也有自治州管辖的四川民族学院。这11 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情况反映了整个四川省本科院校的普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全国本科院校的现状。
《教学要求》(2007)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各高校按照实际情况,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有机结合。本文所指的大学英语选修课指除大学英语这门综合英语类课程以外的各高校外国语学院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而设置的其他任意选修课课程,包括其他语种选修课课程。
二、调查结果
(一)课程类型和教学目标
四川大学的大学英语选修课属于文化素质公选课;电子科技大学的属于素质教育选修课;西南交通大学的实际是限选课,要求选修的学生“已通过CET4 或已完成1—4 级英语课程”;内江师范学院的属于通识选修课;其他高校都统称公共选修课或公共任选课。换句话说,各高校都把大学英语选修课看作是和大学英语一样的基础课程,而不是提高课程,也不是应用课程。教学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表1 11 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学分占通识教育总学分的比例
(二)大学英语选修课在整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分量
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英语选修课在整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分量反映了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表1 可知,各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学分占通识教育总学分的比例普遍都不高;大学英语选修课并未引起各高校足够的重视,连四川大学“985 工程高校”的比例也低于10%。个别学校如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大学英语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一半左右。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根据各高校网上公布的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的课表,可以把这11 所高校外国语学院设置的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按照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专业英语类和他语种类进行归类比较[划分标准参见蔡基刚(2006:125—126)]。
1.语言技能类课程的设置
此类课程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从表2 可知,6 所高校开设技能类课程共15 门。语言技能类课程是高校设置大学英语选修课的优先选择项之一。此类课程主要有六类:(1)听说类(共计4 门),如“英语听说”、“高级英语听说”、“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2)阅读类(共计1 门),如“英语网络阅读”;(3)写作类(共计1 门),如“高级英语写作”;(4)翻译类(共计3 门),如“英汉互译基础”、“英汉互译”、“口译”;(5)演讲类(共计2 门),“英语演讲稿写作与演讲技巧”、“英语演讲”;(6)综合类(共计2 门),如“英语提高”、“高级英语”。听说和翻译是此类课程的首选。
2.语言应用类课程的设置
此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从表2 可知,4 所高校开设应用类课程共6门;占36.37%的高校选择。策略和写作是此类课程的首选。
3.语言文化类课程的设置
此类课程的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从表2 可知,6 所高校开设文化类课程共13 门;占54.55%的高校选择。此类课程可分为4 类:(1)文学诗歌类(共计4 门),如“英美戏剧”、“英美短篇小说选读”、“英美文学欣赏”、“西方文学批评导论”;(2)文化知识类(共计6门),如“人类的语言———语言学入门”、“圣经文化”、“中国文化概览(双语)”、“英国社会文学与文化”、“英美文化概论”、“英美国家概况”;(3)艺术鉴赏类(共计1 门),如“译品赏析”;(4)文化应用类(共计1 门),如“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英语)”。文学诗歌和文化知识是此类课程的首选。
4.专业英语类课程的设置
此类课程侧重专业领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表2 可知,5 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类课程共7 门;占45.46%的高校选择。此类课程的设置与各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无明显的关系,随意性较大。
5.他语种类课程的设置
从表2 可知,9 所高校开设了共计44 门的他语种课程。开设日、德、俄、法语课程的高校分别有8 所、5所、4 所、4 所,开设西班牙语课程的有两所高校,开设韩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课程的高校各一所。开设的他语种课程以入门或初级课程为主,以语言技能学习为主。985 工程高校和部属211 工程高校较其他学校更加重视他语
种课程的设置,学生在语种和难易度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选修课选中率较低
从表3 可知,各高校对公共选修课都有相关规定,学生的选择自由度受限,学生不能完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各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少则16 门(电子科技大学),多则328 门(四川大学)(见注释①),要学生在如此多的公共选修课中选中大学英语的选修课实属不易。如果开设的课程既不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又与学生的专业不大相关,该门课程被选中的概率较低。表2 11 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表3 11 所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选修要求
(二)课程偏向工具性、应用性
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地强调语言的工具功能,语言的“工具论”导致我国外语教育过多地强调“技能性”或“实用性”,这个观点影响到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为了能够满足开班要求(单班至少30 人),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各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多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表1 可知,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和他语种类是这11 所高校课程设置的重点;学生和社会对他语种有较大的需求,因而各高校的他语种类课程的设置是重中之重,985 工程高校和部属211 工程高校更是如此。宋永燕(2010)的研究也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属于技能类的“高级听说”和文化类的“影视欣赏”。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并未真正从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入手,更未强调语言的整体培养功能。
(三)概论式、入门类课程较多
考察这11 所高校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目录可以看到,概论式、入门类的课程较多。它们的特点是主题不够鲜明、开口大、专业性不强。连最受学生欢迎、开课最多的他语种类课程,也是以“XX(初级)”、“XX 入门”、“初级XX”为主。从表1 可知,11 所高校共计44 门他语种类课程,入门类、初级阶段课程占28 门,比例是63.64%。讲文学或文化课程,并不是集中于一个人、一个国家或地区,题材不够具体;更多的是泛泛而谈的纲要式的“XX 概况”、“XX 概论”,名家经典著作解读的课程设置几乎为零。
(四)专业英语类课程特色不突出
蔡基刚(2006:178)预测,随着我国大学生英语总体水平的大幅提高和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减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尽管专业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各高校并不够重视本校专业英语的设置,也没有与本校的特色紧密结合。由表1 可以看见,有5 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类的课程,但只有四川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英语1”与本校的特色最接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选修课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使大学英语选修课成为学生了解、学习外国文化传统、吸收外国文化精华的桥梁,培养既精通中文、又宽容和尊重外国文化的“全人”,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四、改进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对策
(一)更新课程设置理念,确立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重要地位
审查这11 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目录,可以发现,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较强,缺乏课程设置理念的指导,存在着“杂、乱、散”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选修课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更新课程设置理念,建立课程标准,确立课程的重要地位,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在通识教育总学分中的比重,突出大学英语选修课纵贯中西的作用。高校应以培养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有知识、有责任心、有创造力、有欣赏力、有批判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为己任,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之一。
(二)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概论式、介绍式的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高校必须重新确立一种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即经典阅读模式、专题分析模式或互动研讨模式。在集中研读一个人、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经典著作的同时,学生学着批判性地阅读、听讲和发言,教师也不断地提高自己批判性的眼光。学生在阅读经典著作、分析专题或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深入学习了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批判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更释放了自己对个人目标追求的热情,这份热情为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证。
(三)建设一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
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成败在于是否开设了高质量的选修课程,而后者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雄厚的专业知识,更要了解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教师是一个具备高专业水平、高智商、高情商、高德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6.[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教育部.2011 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edu.ifeng.com/gaokao/news/detail_2011_04/29/6075411_0.shtml.[4]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4).[5]刘智运.实施高校分类评估要有科学合理的标准[EB/OL].http://drc.scu.edu.cn/dr/newsinfo.asp?id=1316.[6]宋永燕.高等院校开设英语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7]肖志伟.语言的人文性:外语教育与大学通识教育的接口[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6__
第二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岗位设置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最基础和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全面有效的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能有效的促进和落实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本文主要分析了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对岗位设置工作的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解决办法
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和劳务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2006年我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重点主要为:一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立法进程。二是完善聘用合同制度,规范合同管理,探索完善聘后管理机制,研究制定聘用合同规定。三是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岗位设置动态管理机制。四落实和规范公开招聘制度。事业单位对岗位进行合理的设置,是改革的基础,能够促进单位人事制度的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将从对人员身份到对工作岗位的转化,通过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实现对岗位数量的控制、对人员结构进行调整,达到因事设岗、按岗用人、以岗定薪、聘用管理,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岗位设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够明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目的是要转换用人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具体实施中,部分管理人员思想不到位,观念陈旧,没有真正改变以前旧的用人制度,认为岗位设置工作就是搞形式,签订聘用合同,而对通过设岗、竞聘上岗,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单位的长远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
2.岗位结构比难以优化控制。岗位结构比例是岗位设置的工作的核心要素之一。岗位结构比例包含三个层面:一类是岗位类别结构比例,即专业技术、管理、工勤技能三大类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二是同类不同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如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岗位、副高级、中级和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三是同类同职级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如专业技术正高级岗位二至四级之间的结构比例。目前有部分事业单位随着事业的发展,有的职能强化、有的职能弱化,而岗位设置工作没有随着单位的发展进行调整,影响岗位设置工作的进行和实际效果,从而阻碍单位的发展和人员的积极性。
3.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价值体现不明显。优秀人才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是单位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单位取得更大的发展。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在项目立项时需要优秀的项目带头人,在进行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事业单位中的一些关键岗位无法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与其他员工的工资待遇也类似,这使得事业单位无法留住一些专业人才,这对单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4.聘后管理不到位。单位仅仅把聘用作为一种辅助的、补充的形式,简单的以聘代管,没有把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国家对岗位设置的文件,没有对岗位管理做过多的表述,并不意味着是“重设置,轻管理”。单位在进行岗位设置工作时,“一聘定终身”的现象依然存在,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职工没有产生竞争意识,没有能够有效的调动起职工聘任后工作的积极性。
二、岗位设置工作中的对策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岗位设置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建立和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单位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岗位设置工作作为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深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认识,深入研究其历程、聘用制度及岗位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全面了解岗位设置工作的目的及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统一认识,从而有效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其次,单位要加强宣传,全面提高部门人员对岗位设置工作的认识,全面理解实施岗位设置工作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的重大调整,核心是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最后,事业单位各方面领导干部要从旧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更新观念,要在具体工作中必须适应这种转变的要求,在管理各个环节上必须充分体现这种转变。
2.优化结构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优化岗位结构比例。单位的结构比例既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又要符合单位的实际,要可操作,可实行。首先要明确岗位总量,以岗位设置原则为基础核定人员编制的数额,确定单位岗位总量;其次在单位的社会职能及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的性质、规模、效益等因素,合理划分结构比例,以重点岗位为主,兼顾其他岗位,并配合单位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对现有人员的机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该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该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达到。单位既要推进改革,形成竞争机制和氛围,又要有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必须把稳好改革的力度。
3.岗位设置工作必须服务于单位的战略规划,突出重点岗位。岗位设置管理要服务于单位的战略规划,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依据工作性质、规模大小、效益高低、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支持重点学科、扶持优势学科的发展,在岗位设置政策上要予以倾斜,努力为重点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不断提高其在专业技术、申报国家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能力,以提升单位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
4.加强聘任后管理,以岗位设置工作为契机,推动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岗位管理主要通过岗位设置、岗位数量和结构控制、岗位聘用、合同管理和具体管理制度实现,“设置”是“管理”,但“管理”不仅仅是“设置”,单位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除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坚持岗位聘用、聘约管理、科学考核、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实现从事业单位考核向岗位聘期考核的转变,建立以岗位绩效评价为重点的人才评价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完善岗位评价体系;完善聘任合同为重点的人才聘用工作,建立“能上能下”的岗位聘任制度;结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在岗位聘任的基础上,建立以鼓励贡献和创新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结语
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并认真对待自己在岗位设置工作中的各种不足,然后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措施,实现合理设岗、竞争上岗,同时不断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由此调动单位职工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创造性,进而促进单位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陈君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英语已经由一门不太为人重视的课程,发展成为影响到数以万计大学生的学业、甚至前程和命运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学校及英语教师的不断努力,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存在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能真正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在认真分析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陈旧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及评估体系等进行改革。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0 引言
我国早已成为英语学习者最多的国家,这几年人数基本保持在6000万以上,超过了美国。根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我国有本科院校740所,招生570万人,高校在校学生达到2700万人[1]。而大学英语是本科阶段的必修课,学习英语的人数居高不下。这就引发了无数教学工作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大学英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目标忽略学生个体需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2]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英语被规定为必修课,较少考虑学科专业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这种强制性的大学英语教育政策下,无论何种专业、何种类型的学校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大学英语这门课,既不考虑专业、学生、社会是否需要,也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教育资源。这种做法既不符合高等教育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生自主要求,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既然大学英语被规定为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那么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至少应该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否则就是英语教育资源的浪费。在目标定位上,大学英语课程强调“听说优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是勉为其难。因为英语对中国学习者来说是一门外语,显然,对于一个没有英语环境的英语学习者,英语的听、说能力对他的挑战往往大于读和写的能力。从客观上讲,英语在中国是一种学习语言即提高素质的语言和一种工作语言,英语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没有社会的实际需要,缺少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和环境,听说能力当然难以提高。即使花大力气听说能力提高了,没有外语使用环境,听说能力也会下降。
1.2 大学英语的评估体系
尽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学校可以自行决定考试形式,但是“都要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2]这样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尽管没有提及四、六级考试,但是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估作为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优秀率和级点分是教育部检查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因为大学英语课程是除政治课以外唯一所有大学都开设的必修课,也是唯一需要进行全国统考的课程。因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和级点分就成了唯一能够衡量大学本科质量的可比性指标。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的各种评估中,甚至申报“211”工程学校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也一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有的学校甚至把四级考试与学生的学位挂钩,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作为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大学外语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教育的盛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实际上,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普通的公共基础课,学与不学,多学与少学的决定权应该再具体的学校、具体的专业和个体的学生手中,而不必在指令性文件中加以规定。应该把这个权利回馈给教学的组织者——学校以及学习的主体——学生,由他们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作出选择。政府和学校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消费者,多样化的外语教育选择才真正具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在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中,为决策主体服务的咨询主体和执法主体理当受到充分的重视。尽管他们在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处于从属地位,但由于他们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收集信息、进行预测、设计方案、提出建议等,弥补了决策主体在知识和信息上的不足。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语种选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所学习的语言和所修的课时。也可以把英语定为选修课,对于英语能力较好的学生,学校提供两门以上的英语以外的语言给学生选择,语言学习的重点是语言技能培训。对于英语有困难、或者对英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学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也就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ESP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
2.2 大学英语课程本位的回归
目前,政府应该承担起为大学英语课程正本清源的责任,运用政策手段和媒体作用,给大学英语课程降温,让大学英语回到它本来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该再的位置上,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喜好有选择的学习外语,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好专业课程上。要让大学英语回归本位,首先要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改良。一直受到质疑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其弊端如同它的贡献一样有目共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完成其历史任务后应该适时转变角色,成为一种水平考试”。[3]把考试定位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转移到测试大学生一般英语水平或综合应用能力,转移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上,比如社会用人单位可根据口语、阅读能力强弱量才录用。这样考试时间就不需要有限定,学生既可以一进入大学就报考,也可毕业后根据需要报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估手段诞生的,必须改变它的这一性质。因为社会需要一个表明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证明,而学校和学生也需要四、六级考试来作为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手段。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它的成熟性、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把它打造成中国英语考试的民族品牌,完善四、六级考试,利用其品牌资源,发挥其优势和行之有效的网络管理,让四六级考试社会化,走向市场,成为人人都可以报考的英语水平考试。使之成为能与美国的托福和英国的雅思媲美的英语水平考试。操作模式也可参照托福和雅思,考试成绩直接寄给考生,不向第三者透露。如果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可以不受干扰,按照教学要求,抓好课题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使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学生也不会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把大学期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英语学习上而耽误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语言技能学习,而不必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训练,从而有效的减少目前英语教学中教学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极大浪费。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大学英语走过了不同寻常的路程。大学英语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评估、教材建设等等都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改变了四、六级考试的形式,完善了英语教育的评价机制,提高了英语教学设备,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以前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最重要的是,社会需要、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者三者价值取向的统一是英语教育价值实现的保证。
【参考文献】
[1]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8-05-05.[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4]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5]张沉香.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构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四篇:大学审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就高校非审计专业审计学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扩充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等建议,以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授课时间
按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大纲设置的要求,审计学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一样是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主干的作用来,其教学效果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远远不及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导致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说法,老师上课备课辛苦,学生上课反映平淡,这说明审计学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多年审计学的工作实践,主要谈谈非审计专业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帮助提高非审计类专业审计学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学生对审计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审计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受到影响。学生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认为审计学是对会计学的总结,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枯燥,没有会计等课程生动,这是对审计的误解。审计学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但高于会计。对待审计学,就不能仅仅以为审计是对会计账务的修改,审计教材的内容不局限于查账的分录。现代审计的重点(涵盖国家、内部、社会审计)是基于风险的角度来对各种实体的活动进行判断与评价,这一特点表明审计学不仅不枯燥,而且生动,饱满。
2、教学内容单一 基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即会计学专业审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考试,使会计学专业的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这与审计学的多学科和综合性是相矛盾的,审计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为“应试教育”而圈定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审计学的特点。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只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同样是审计中的一部分,而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到,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的旺盛需求是不相称的。教材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载体,同时也是将审计学专业课程传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教材内容上的缺陷也导致审计学教学难以拓展。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出版的审计学教材,主要借鉴了西方审计学的内容体系,翻译痕迹明显,而内容主要以传授民间审计的知识为主,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知识较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不多,即使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性的研究涉及不多。这些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以介绍社会审计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的单一学科。
3、教学方式单调
审计学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学科,因此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经常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实践的经验来提升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授课时从实践的角度来讲述审计理论和方法。目前大学的审计学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学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高教研究关课程(如会计学)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纯粹的理论教学和课堂讲授不能适应审计学学科的特点,也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乏味感。当然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来进行讲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案例的选择又是一个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凭想象编不出适合于各教学阶段的案例,很多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国外的经典案例尽管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
三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应当说也不少,只是保密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这也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最后,市场上也有不少单位开发出有价值的案例,但各教学单位限于经费的不足,无力购买此类产品。以上原因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在非审计类的单位是很难实现的。
4、教学时间不当
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不少教学单位安排审计学的教学在大四上学期(有些学校在大三下学期),这种安排有它的合理性,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财务信息,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当然要等到学完会计的有关课程后,才会知道审计是干什么,从这一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就业的压力,学生升到大四后目标就很明确了:为就业准备———考研、考证或奔人才市场,能留在教室里坐下来上课就寥寥无几,还有部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同时审计学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有些教学单位是72学时,有些64学时,更少的就只有48学时,连审计基本概念都难以讲完,更别说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而且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只开一门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后续的补充课程。由于课时少,授课老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对很多问题就只能点到为止,再加上学生专心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还认为现代审计仍然是查账,这与审计学是会计类的主干课程位置不相称,与其他主干课程的效果完全不同。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变认识上的误区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改变认识,审计学源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但又有别于这些。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是否合法、合规、有效与被审单位所处的宏观、微观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审计过程充满了判断和分析,这与会计等是不同的,在学习与教学中的方法当然也不同了,学生在掌握基本会计等式、借贷记账规则以后,每讲授一个账户,学生就会有所收获,又会作账了,这一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同一种思维放在审计学学习上就失效了,审计学所依赖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更多,更广泛,更复杂,对于连会计实务接触都不多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困难,但不是不能攻克,沿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审计实务”这条线,步步深入,就迎刃而解了,这要付出时间,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非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学会、学好审计学。
2、扩充教学内容
当今的审计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审计,而不仅仅是社会审计、还有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今后应还有一个大审计,既面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也面向内部审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还包括怎样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乃至于工程学等相关内容中获取知识、重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会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扩展对教材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在现有借鉴和引进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教材的开发,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单纯面向社会审计教学的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增强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积极开展审计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审计实践教学中,可以从社会调查实践、专业实验教学、走进审计实务界实习等几种方式设置实践环节,像社会调查实践、走进审计实务界实习可由学校组织,也可让学生在暑期实践过程中完成,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授课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可支持教师不定期参加各类审计项目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作为开发适合于自己的案例教学的材料。或加大经费投入,购买已有的案例教学软件,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力度,突出审计学的课程特点。
4、调整授课时间鉴于审计学的学科特点和其他课程设置的关系,以及非审计类专业的特点,可将审计学课程开设时间一分为二,在学完会计类其他课程以后,在三年级开设一门审计理论课程,而后补充实务方面的教学时间,或通过设置选修课来解决授课时间不足的问题。对授课老师来说,可减轻一次授课过多备课过重的压力,提高备课的质量,提升理论和案例的时效性;对学生来说,一分为二以后,授课的期间拉长,学生对审计学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提高,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让大四的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做应该做的事情。
第五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柏华 张冠群
【摘 要】
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第四届全国小学英语研讨会为切入点,从阅读课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小学英语阅读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应采取的对策等三方面进行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做法。
【关键词】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问题 对策
《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是 [1] :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研究中的焦点之一。
2008 年 11月 24-27日,全国第四届小学英语教学研讨会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是国内小学英语届最高级别的盛会,大会共展示了 32节研讨课。张柏华老师作为本届大赛的评委,观摩并记录了全部研讨课,张冠群老师作为参赛教师亲历了参赛的全过程。在此,我们以亲历者的身份,从评委与选手的双重视角,对此次观摩课进行了充分的品评与审视,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们认为这 32节课的主要优点有: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语篇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融合;“读前活动、读中活动、读后活动” 课堂结构清晰;教学中关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综合。当然,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过度关注个别词句的讲授,对文本的整体推进不够;老师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过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阅读课没有阅读的味道等等。我们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可划定在区域教学思维走向和差异性上,在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与创新性实践方面,不同地区间的教师存在较大的差异。北京、上海、江浙、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阅读教学理念新、策略得当、设计经典,带给我们许多的启思。针对以上的优点与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思考。
一、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一)阅读教学凸显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品性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语言的综合运用。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复杂的、关注听、说、读、写四能并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英语是一门工具类学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英语学习与发展的多种维生素,它既关注人文性,又凸显工具性,使学生 通过阅读 提高外语学习兴趣,积累语言知识,开阔视野,乐于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走上一条科学、正确的学英语的道路。
(二)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读者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阅读 是读者通过文本和图片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交际行为,它既 是读者对捕捉到的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也是读者进行语义再造的过程。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单纯的接受式教学,它是通过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激发了读者的自主探究与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教师在讲授阅读篇章中,设计了“留白”:
My dad is a cool man!He often tells me funny things.He loves football and I love football, too.We watch football games together.But he’s not cool when he says, “ Timmy, go and do your homework!”“ Oh, homework again!”
通过阅读,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留白”设计,引导学生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从而把阅读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三)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阅读是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经典的文本和图片阅读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经典的篇章,学生情不自禁地被深深地吸引,与主人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感动,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体验。在深度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在文本与自身生活经验之间建立一个链接,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理解与思考,可以说,阅读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上获得双丰收,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二、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理论界一直过于注重纯理论的争鸣,却因而忽视了对老师们的实践指导,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些英语教师教学中的软肋,他们对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理念与实践上的误区,对阅读教学策略、方法与模式的学习、领悟、研究、探讨得远远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我们对上述问题产生的背景进行简要剖析,力图挖掘问题的本源,以期更有说服力与广普性。具体原因有两个:
(一)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薄弱
通过本次大赛,我们看到部分老师面对阅读教学时,缺乏较好的教学能力、有效的教学策略与灵活的教学方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重精读、轻略读。阅读课的主要目的是从语篇中获取信息,而不是学单词和句型。一位老 师在教授 Jobs 时,缺少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请同学找单词、讲单词、读单词、拼单词,脱离语境的单词讲解很细致,把阅读课上成了词汇课。因此,许多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希望读懂每一个单词,遇到生词就查字典,最后懒得查了,也就放弃了,这不利于他们形成较好的阅读技能,有一种“见树难见林”的遗憾。在真实的阅读生活中,我们并不这样做。
2.重细节,轻整体。阅读是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近年来,英语教学方式已进入了以“句、文、境”合并呈现的语境式课堂教学阶段。但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分不清芝麻与西瓜,过多地关注不必要的细节,而忽视“句、文、境”的整体教学,把语篇讲得支离破碎。例如,一位教师在讲 Friends主题时,用了大量搞笑的 Nickname(绰号),一节热闹的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严重脱离了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
3.重讲授,轻指导。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高年段阅读课 Daily Life主题时,用了大量的时间操练句型 I do something at „in the„,垄断课堂,讲授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说明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本质缺乏认识与思考。除此之外,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这一专项领域中,出现了指导力危机,针对学生个体阅读方式与阅读速度不同、阅读材料中生词的处理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长此以往,教师进入了教学能力提升的瓶颈,同时也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学生阅读能力较弱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重听说,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与策略的指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的缺失。阅读能力缺失的现象对英语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和冲击。具体表现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阅读速度慢,因而阅读内容有限,知识结构狭窄;不能专注阅读的学生,注意力、捕捉信息的能力较差等。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缺失的原因不仅在于课堂教学,更在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不足。
(三)阅读教学地区发展不均衡
综观 32节课,我们认为上海、北京、江浙、广东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具备了比较成熟而完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江苏、北京两位教师的教学展示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有一些教育相对落后地区阅读教学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字词层面,课堂结构不清晰,教学策略贫乏,教学效果不理想。产生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因为教研部门指导不够,也许是因为教师自身钻研不够,也许是城乡之间教学联动不够,使得优秀的研究成果不能广泛被借鉴和推广。
(四)阅读文本素材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要以教材导入,开阔学生视野,材料的选择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致用。本次大赛的 32节课,都是教师根据抽签内容自主建构的文本,自主建构文本对参赛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通过文本建构,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促进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和适切性。但文本也存在一些问题:内容偏离主题和文本体裁;难度适宜性较差;背景知识不足;内容不够贴近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文字表述方式规范性不够,语言不够地道等。特别是在文本难度适宜性方面,文本间差异性较大 ,有的文本生词量过大,有的过小;有的文本包含 200多个词,有的只有几十个词 ,一般情况下,生词量的比例应控制在单词总数的 3%左右。文本材料过难过易,都不适宜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动机,影响阅读教学质量。
三、加强阅读教学的策略指导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教师教学策略不当造成的。阅读教学策略涵盖许多方面:粗读与细读、朗读与默读、分段推进与整体感知相结合、词语猜测等等。此次研讨活动中获一等奖的教师大多恰当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优选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动机
小学常见的阅读材料有文本材料、文本阅读与插图阅读相结合的材料、有声阅读材料、趣味性阅读材料、科普类阅读材料等等。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开发了《英语每日读》校本阅读教材,低年级以声像的韵律阅读为主,中高级以文化、科普、趣味故事等文本阅读为主。为了更好地激发阅读动机,建议高年段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坡度合理的问题,开展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的交流、讨论,用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梳理全文信息。例如在学习Jack and the beanstalk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记忆性问题:(在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How are Jack and his mother? 理解性问题:(答案在文中,但不一定是能直接找到的)Why does Jack sell his cow? 应用性问题:(答案需要整合文中的知识得到)Why are Jack and his mother happy at last? 创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信息再造)How is the giant? What does he like to do? 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What kind of person,do you think,Jack /the giant is? 综合性问题:(在文中没有答案,需深入思考)
If you were Jack, you got a lot of money, what would you do?(二)传授阅读技巧,加强策略指导 1 .运用略读,整体理解语篇。
Skimmi ng(略读)是指导学生快速整体理解语篇 而开展的快速阅读,Jim Scrivener(2005)为其定义为 read quickly and get the gist of a passage.在进行略读时 , 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 , 而是要求学生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 , 快速浏览全篇 , 领悟文章主旨。例如,湖南的黄望书老师在讲授 Jobs主题时,以情境性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略读,找出答案:
T : Everybody has a dream.These children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dreams.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Let’s listen.这个问题指向的是学生能过略读,了解语篇大意。在阅读教学中 , 教师若能 渗透略读法,可帮助学生对语篇的整体 理解。.运用查读,获得特定信息。
查读(Scanning),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与略读不同的是,查读是为找到特定信息的快速阅读。Jim Scrivener(2005)为其定义为 read quickly and find a specific piece of information.[2] 查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它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有针对地从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查读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准确性。北京选手在进行 Children’s Diet阅读教学时,以问题 What do they sometimes/seldom eat?为引领指导学生查读得出答案 ,获得成就感。.运用多种策略,加强词汇理解。
Goodman 说:“阅读是一种猜测游戏。阅读决不是读者对字符进行识别的消极行为,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语言交际的一种思维活动。阅读过程就是读者不断地进行推测---证实---再推测---再证实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一些词语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或构词法等策略猜测词义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与效率。
例如:教师这样引导学生猜测生词 bookworm意思: She is a bookworm.A.She writes a lot of books.B.She likes reading books very much.C.She is a worm in the book.通过语境阅读,学生猜测出生词 bookworm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根据上下文 ,在语境中验证词义,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生词的目的。.加强过程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朱浦(2008)认为,一节阅读课一般经历以下阅读过程: Skimming 略读──快速阅读,抓主题思想; Intensive reading 精读──具体阅读,抓细节; Proficient reading 熟读──详细理解全文,提取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Study reading 研读──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性格及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个性化理解与分析。通过多次英语教研活动,我们发现上海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指导方面做得很突出,本届大赛上海选手在讲授 A Day Trip阅读课时,紧紧抓住了 First、Second、Finally三个词,以语篇为载体,引导学生以一日游旅行为主题,以完整表达 A Day Trip任务型教学为途径,很巧妙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中语言技能培养与主题内容学习并重的重要理念。
(三)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文化外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阅读,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风俗礼仪、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背景知识的了解,拓展学生文化外延,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必要。例如,老师在讲授 Spring Festival阅读篇章时,链接西方的传统节日 Christmas的阅读篇章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开阔视野,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
四、结语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找到阅读乐趣 , 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要从小学课堂教学抓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策略 , 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悦读”的快乐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