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
(一)单项选择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B)A 10年
B 15年
C 20年
D 25年
★考核知识点:养老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2.根据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规定,起付线的标准是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B)A 5% B 10% C 15% D 20% ★考核知识点:医疗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2节
3.张某在一家单位工作了3年,合同到期后没有续签,失业了。按照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规定,他可以领取多长时间的失业保险金(B)?
A 6个月 B 12个月
C 18个月
D 24个月
★考核知识点:失业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3节
4.下列各项中,哪项不属于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C)
A 缴费满1年
B被动失业
C 生活困难
D 已登记失业,仍有就业意愿 ★考核知识点:失业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3节 5.下列哪种情况不算工伤?(C)
A 见义勇为受伤
B 抢险救灾受伤 C陪客户喝酒导致酒精中毒 D 出差洽谈业务时受伤
★考核知识点工伤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4节。6.因工死亡职工的配偶领取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B)发放。A 30% B 40% C 50% D 60% ★考核知识点:工伤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4节 7.因工死亡职工的母亲领取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A)发放。A 30% B 40% C 50% D 60% ★考核知识点:工伤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4节 8.因工死亡职工的子女领取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A)发放。A 30% B 40% C 50% D 60% ★考核知识点:工伤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4节
9.因工死亡职工的儿子,如果是孤儿的话,领取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B)发放。
A 30% B 40% C 50% D 60% ★考核知识点:工伤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4节
10.与其他公共政策相比,社会政策最显著的特征是(C)A公共性
B权威性
C福利性
D价值中立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的定义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政策法规体系的有(D)A社会保险法
B工伤保险条例
C道路交通安全法
D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法规体系
参见讲稿第1章第3节 12.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C)负责供养无依无靠的贫民。A慈善协会
B兄弟会
C教区
D政府
★考核知识点:伊丽莎白济贫法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13俾斯麦当政时,德国最早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是(B)
A失业保险法
B工人医疗保险法
C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
D工伤事故保险法 ★考核知识点:俾斯麦社会保险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14.德国1889年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规定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是(C)A 60岁
B 65岁
C 70岁
D 75岁
★考核知识点:俾斯麦社会保险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15.为福利国家奠定思想基础的是(C)
A 伊丽莎白济贫法
B 俾斯麦的社会保险法
C贝弗里奇报告 D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
★考核知识点: 贝弗里奇报告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16.(D)认为福利国家养了懒汉
A 马克思主义
B女性主义
C新左派
D新右派 ★考核知识点: 福利国家改革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17.养老金强制储蓄的典型代表是(D)
A智利养老金模式
B德国俾斯麦模式
C贝弗里奇模式
D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考核知识点: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参见讲稿第2章第2节 18.(B)认为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可以缓解资本主义的弊端。A马克思主义
B民主社会主义
C新自由主义
D保守主义
★考核知识点: 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参见第8章第3节 19.公民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A凯恩斯
B 哈耶克
C帕累托
D马歇尔
★考核知识点: 公民权理论
参见讲稿第3章第2节 20.提出“无责任即无权利”的是(D)
A社会民主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新自由主义
D第三条道路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理论流派
参见第8章第3节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领取条件?(ABC)
A 年满60周岁
B 农村居民
C 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D缴费满15年 ★考核知识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2.下列情形中,哪些会导致法律援助中止?(ABCD)
A 受援人的收入超标
B案件被撤销
C受援人自行委托律师
D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
★考核知识点:法律援助
参见讲稿第11章第3节 3.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政策的有(ACD)A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B政府提高利率
C 孤儿救助制度D 保障性住房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的领域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4.预防性的社会保护包括(AD)
A保护基本权利
B补偿
C社会关照
D增能
★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护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5.治疗性的社会保护遵循的原则包括(BC)A保护基本权利
B补偿
C社会关照
D增能 ★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护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6.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政策法规体系的有(ABC)
A社会保险法
B道路交通安全法
C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D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法规体系 参见讲稿第1章第3节 6.俾斯麦当政时,德国通过的社会保险法包括(BCD)A 失业保险法
B工人医疗保险法
C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 D工伤事故保险法 ★考核知识点: 俾斯麦社会保险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9.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ACD)A社会保险
B企业补充保险
C社会救助
D自愿保险 ★考核知识点: 贝弗里奇报告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以下各选项中,属于贝弗里奇报告提出要消灭的病害有(ABCD)A 匮乏
B疾病
C无知
D懒惰
★考核知识点: 贝弗里奇报告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11.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成功运行的三大条件包括(ABD)A儿童津贴
B普惠型医疗卫生服务
C社会稳定
D充分就业 ★考核知识点: 贝弗里奇报告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12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有(AB)A 瑞典
B丹麦
C美国
D新加坡
★考核知识点: 福利国家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13.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规定的社会保险涵盖的内容有(AD)A 老年及遗属保险
B 医疗保险
C 工伤保险
D失业保险 ★考核知识点: 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14 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规定的现金救助的对象包括(AC)A盲人
B失业人员
C孤儿
D聋哑人
★考核知识点: 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15.下列各项中,属于智利养老金改革内容的有(ABD)
A 保费全部由个人缴纳
B实行完全个人账户
C实行统账结合 D基金由私营机构运营
★考核知识点: 智利养老金改革 参见讲稿第2章第2节 16.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面向城市居民的社会政策有(ABD)A劳保医疗
B集体福利
C五保供养
D计划就业
★考核知识点: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政策
参见讲稿第2章第3节 17.下列各项中,属于蒂特姆斯的主张的有(ABC)A主张公共福利
B支持私人福利
C主张普惠型福利
D主张选择性福利 ★考核知识点:蒂特姆斯 参见讲稿第3章第1节 18.蒂特姆斯将福利分为(ABC)
A 社会福利
B职业福利
C财政福利
D私人福利 ★考核知识点:蒂特姆斯 参见讲稿第3章第1节 19.蒂特姆斯将福利体制分为(ABC)
A制度型
B补救型
C工业成就表现型
D保守型 ★考核知识点:蒂特姆斯 参见讲稿第3章第1节 20.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BC)A亚当.斯密
B庇古
C帕累托
D弗里德曼
★考核知识点:福利经济学
参见讲稿第3章第2节。21.艾斯平-安德森将福利资本主义分为(ABC)A社会民主型
B保守型
C自由主义型
D进补型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的理论体系
参见讲稿第3章第2节 22.需要分为(ABCD)等几种类型。
A规范层面的需要
B感觉到的需要
C表达出来的需要 D比较层面的需要
★考核知识点:需要的类型
参见讲稿第4章第1节 23.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包括(ABCD)A人口老龄化
B收入分配问题
C就业问题
D住房问题 ★考核知识点:社会问题
参见讲稿第4章第2节
24.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政策的目标的有(ABCD)
A 满足民生需要
B保护人权
C维护社会公平
D促进社会和谐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的目标 参见讲稿第4章第3节
25.发展型社会政策主张的重点领域包括(ACD)
A 教育培训
B 工作福利
C 推行积极的社会政策
D适度社会福利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 参见讲稿第8章第2节 26.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模式有(ABC)
A政府包办
B政府补贴供方
C政府补贴需方
D民营化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参见讲稿第5章第2节 27.纯福利模式的特点有(ABD)
A 政府办社会福利
B公共资金支持 C使用者有选择自由 D使用者无需付费 ★考核知识点:纯福利模式 参见讲稿第5章第2节 28.纯福利模式的不足有(ABC)
A效率低下
B使用者缺乏选择自由
C财政负担重
D覆盖面窄 ★考核知识点:纯福利模式 参见讲稿第5章第2节 29.社会政策试点须注意的有(BCD)
A选点要随机抽样
B选点要有代表性
C试点过程中要保持真实客观的社会条件
D评估要实事求是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试点 参见讲稿第6章第1节 30.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包括(ABC)
A行动标准
B成效标准
C效率标准
D国际标准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评估 参见讲稿第6章第3节
31.下列各项中,属于第三条道路福利理论主张的有(AB)A重建福利国家
B积极的福利
C消极的福利
D解散福利国家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理论流派
参见讲稿第7章第2节 32.下列各项中,属于新右派的福利理论主张的有(AC)
A福利国家效率低下
B福利国家损害了自由
C福利国家阻碍了经济增长 D副利国家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理论流派
参见讲稿第7章第2节 33.以下各项中,属于专项救助的有(ACD)
A 法律援助
B五保供养制度 C医疗救助
D教育救助 ★考核知识点:社会保障待遇 参见讲稿第9章第2节
34.根据现行农村低保工作的规定,在核实家庭收入时,下面哪些收入不计入家庭 总收入?(BCD)
A 法定赡养费
B计划生育奖励
C国家给优抚对象的抚恤金 D见义勇为奖励 ★考核知识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参见讲稿第11章第2节 35.下列选项中,哪些会导致工伤保险待遇终止?(ABC)
A 职工拒绝接受治疗
B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
C 被判刑收监
D被治安处罚 ★考核知识点:工伤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4节
36.下列主体中,哪些可以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ABC)
A 用人单位
B工伤职工本人
C工伤职工的直系亲属
D工伤职工的同事 ★考核知识点:工伤保险,参见讲稿第10章第4节
37.对骗取低保待遇的人员,可以采取哪些处罚措施?(AB)
A 追回骗取的财物品 B 罚款
取消未来领取社会救助的资格D 承担刑事责任 ★考核知识点:城市低保 参见讲稿第11章第2节
(三)判断题
1.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考核知识点:政策的含义,参见讲稿第1章第1节 2.社会政策的实质就是政府包办社会福利事务(×)★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的定义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3.社会福利指的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无偿提供服务的过程(×)★考核知识点:社会福利的定义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4.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属于预防性的社会保护(√)★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护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5.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属于治疗性的社会保护(×)★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护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6.伊丽莎白济贫法奠定了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考核知识点:伊丽莎白济贫法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7.福利国家的本质是国家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考核知识点:福利国家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8.社会保险是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全部内容(×)★考核知识点: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9.智利养老金改革是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典型代表(√)★考核知识点:智利养老金改革
参见讲稿第2章第2节
10.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个具有退休、保健、住房、家庭保障等功能的综合保障项目(√)★考核知识点: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参见讲稿第2章第2节 11.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是社会政策研究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分析方法
参见讲稿第3章第3节 12.政策宣传是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阶段(√)。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实施
参见讲稿第6章第2节
13.社会政策行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政策目标属于社会政策评估的行动标准(×)★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评估
参见讲稿第6章第3节.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和提供志愿服务都是公民参与社会政策过程的方式(×)★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
参见讲稿第8章第1节 15.注重使用者的选择权是准市场模式的重要特点(√)★考核知识点: 准市场模式
参见讲稿第5章第2节
16.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由其家人继承(√)。
★ 考核知识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1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中,除政府补贴以外的余额可以由其家人继承(√)。
★ 考核知识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1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余额由政府收回,用于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 考核知识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19.根据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职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月标准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考核知识点: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2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考核知识点: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2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当职工工作调动时,可以取出来(×)。
★考核知识点: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2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当职工死亡时,全部由亲属继承(×)。
★考核知识点: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2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20年(×)。★考核知识点: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24.要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年满60岁(√)。★考核知识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25.我国现在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
★考核知识点: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2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职工,急诊时可去非定点医院就医(√)。★考核知识点:养老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2节。
27.对严重肇事精神疾病患者,由公安机关实施强制治疗(√)。★考核知识点:精神卫生
参见讲稿第12章第2节。
28.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由民政部门负责救治(√)。★考核知识点:精神卫生
参见讲稿第12章第2节。
二、主观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的定义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附 1.1.2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政策的定义
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 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主体:政府或其他组织
具有福利性 2.社会福利
★考核知识点 社会福利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附 1.1.2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概念
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过程。这里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社会福利是以非商业化的方式为社会成员直接提供物质和服务产品的过程;第二,福利性项目应该有公共资金的支持,因此能够无偿或低偿地提供给受益者。
(2)社会福利的特点
社会福利不同于市场交换。3.社会保护
★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护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附 1.1.2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
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4.社会行政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的相关概念 参见第1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第2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附 1.1.2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行政(Social Admini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社会行政的概念有三层含义:首先,社会行政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在政府所管辖的众多的事务中,有一部分属于 社会性事务,这部分事务往往被称为政府的社会行政领域。其次,社会行政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如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公共卫生与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社会福利行政管理机构等。再有,社会行政概念还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与程序系统。此外,广义的“社会行政”概念还包含对公共社会服务机构管理的含义。5.福利国家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的主体
参见讲稿第2章第1节 附 1.2.1 考核知识点解释
“福利国家”一次首见于英国坎特博雷大主教威廉·邓普(W.Temple)1941年所著《公民与教徒》一书。它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邢台,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的总和,其本质是国家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1942年11月的《贝弗里奇报告》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44年到1948年,英国政府《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通过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初步建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体制。继英国之后,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等级其他西欧国家纷纷建设自己的“福利国家”。有研究者提出福利国家三个世界说,即社会民主型、保守型及自由主体型。6.补救模式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的主体
参见第5章第1节 附 2.5.1 考核知识点解释
“补救模式”(Residual Model,又称“剩余模式”、“残补模式”)则是指首先由其他各种方式(包括通过市场、就业,或通过家庭、社区、民间组织等)去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只有当这些方式都失效时,才由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解决。7.制度模式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的主体
参见第5章第1节 附 2.5.1 考核知识点解释
“制度模式”(Institutional Model)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强调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8.纯福利模式 ★考核知识点 纯福利模式
参见讲稿第5章第2节 附 2.5.2 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福利国家”按照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在福利性社会事业中形成了一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其要点包括: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20世纪后期以来,这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受到来自“新右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纯福利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了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也降低,再一方面是政府对福利性社会服务事业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同时,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要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不合理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9.准市场机制
★考核知识点 准市场机制
参见讲稿第5章第2节 附 2.5.2 考核知识点解释
“准市场机制”,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其基本要点有:(1)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在福利性服务中心的垄断,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而提高机构和项目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2)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变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3)增大受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4)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5)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准市场机制”以英国NHS为典型代表,它在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使用者付费机制影响服务的可及性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0.福利漏洞 ★考核知识点 福利漏洞
参见第7章第2节 附 2.6.2 考核知识点解释
“福利漏洞”是指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社会福利资金流失和浪费。福利漏洞首先包括社会福利机构方面的漏洞,即因内部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共资金运行效率的降低。其表现一是因公共资金分配和使用的不合理而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即有限的公共资金没有被用到最急需的方面。二是由于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在社会福利机构内部消耗了过多的福利资源。三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机构工作人员非正常地消耗公共资源。同时,福利漏洞还包括服务对象方面的漏洞,即由于外部管理的不善而导致福利受益者的行为偏差,从而使福利资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方面包括受益者的不当受益(即将不合格者也纳入到了受益者名单中)、超标受益(实际受益水平超出了法定的或合理的标准)、重复受益(受益者在不同的项目中重负受益)以及受益转移(即社会福利资金和服务通过合格的受益者而流向了其他不合格的受益者)。11.初次分配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经济分析
参见第9章第3节 附 2.8.2 考核知识点解释
初次分配,是指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其主要特点是按照人们对生产过程做出的贡献而进行的分配。再社会化大生产中,人们向生产过程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投入劳动力、资本、土地、管理、技术等。在分配过程中,则按照每个人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生产出来的产品。因此这种分配又称为“要素分配”。12.再分配
★考核知识点 社会政策经济分析
参见第9章第3节 附 2.8.2 考核知识点解释
“再分配”,是通过政府税收和社会政策(以及其他公共政策)来对已完成的初次分配实施再次分配。政府实施再分配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初次分配中不符合社会价值目标的结局,或者说通过对初次分配结局的调整而兼顾到更广泛的社会利益和政府的政治目标。此外,许多国家的再分配部分不仅包括政府的再分配行动,而且还包括各种民间组织的行动,即通过各种民间集资和捐赠而进行的再分配。13.社会保障
★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障的定义
参见讲稿第9章第1节 附 3.9.1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最早出自192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概况起来看,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公关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是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14.社会保险
★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障待遇
参见讲稿第9章第1节 附 3.9.2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保险是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与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在许多工业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要求劳动者和雇主共同投保,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事业、死亡等特殊事件而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对其本人或家属给予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强调受益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佣单位共同投保和强制实施的形式,目的是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的安定。此外,社会保险待遇往往与其收入水平或投保额(贡献)有不同程度的关联。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由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遗属保险等。15.社会救助
★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障待遇
参见讲稿第9章第2节 附 3.9.2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老弱病残和生活不幸人士等弱势群体无偿提供款物救济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般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以及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救助。16.相对贫困
★考核知识点 贫困的分类
参见讲稿第11章第1节 附 3.11.1 考核知识点解释
相对贫困(relative poverty)是指收入虽能达到或超过维持生存和基本发展的需要,但与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仍是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准。17.绝对贫困
★考核知识点 贫困的分类
参见讲稿第11章第1节 附 3.11.1 考核知识点解释
绝对贫困(absolute poverty)是指获得的实际收入水平、拥有的消费资料和得到的服务达不到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量。18.社区服务
★考核知识点 社区服务
参见讲稿第16章第3节 附 3.16.3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服务设施为基础,以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政府引导支持,多方共同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社区服务体系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是建构和谐社区的重要保障。
(二)、简答
1.列举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的领域
参见讲稿第1章第2节 附 1.1.2 考核知识点解释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社会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
2.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
★考核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政策发展 参见第2章第3节 附 1.2.3 考核知识点解释 大力推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酝酿医疗卫生体制的新改革。2002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于2003年提出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2006年初,卫生部等七部委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06年起,将调整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此外,政府着力推进医疗卫生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以纠正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强调了新的医疗卫生改革要以普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群众基本医疗为目标。3.近年来,我国在农村社会政策方面有哪些重大政策举措? ★考核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政策发展
参见第2章第3节 附 1.2.3 考核知识点解释
开始重视农村社会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村社会政策被纳入到新型农村建设的行动体系中,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五保户”制度,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等制度和行动,并且许多地区还在积极地研究建立普遍性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4.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制定 参见第6章第1节 附 2.6.1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指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所要决定的事项。社会政策的决策的实质是当社会具有一定需要或出现社会问题是,政府在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和如何采取行动方面做出决定。从实践上看,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一般包括是否采取政策行动、政策涉及的范围和福利水平、资源调动方式、制度设计、组织设计以及其他配套政策等一系列的内容。
5.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制定 参见第6章第2节 附 2.6.1 考核知识点解释 第一、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
1、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指社会对政府的某项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即社会成员是否有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社会中是否存在着某种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一项社会政策去加以解决。
2、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府(政党)的社会政策决策同时也要依据政府(政党)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3、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社会政策的效果,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能够达到其目标的程度。重视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实质上是要求政府不仅要有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动机,而且还需要寻找有效的方法。
4、政府的财政能力及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政府在社会政策中的财政能力,指政府调动资金以投入社会政策行动的能力。社会政策成本指实施一项社会政策所需要的财政开支(经济成本)和需要付出的其他各种代价。
5、制度方案和技术条件:制度方案和技术条件是保障一项社会政策能够正常运行、有效实施和高效率达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6.评估一项社会政策的好坏,有哪些标准?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评估 参见讲稿第6章第3节 附 2.6.3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是指在评估过程中用来判断社会政策行动优劣的标准。社会政策评估中一般有以下一些种类的标准:
(1)行动标准、收效标准和效率标准:“行动标准”指在社会政策评估中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进展情况的标准,即已投入的资金和已采取的行动是否达到了预先的计划;“收效标准”是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收效的大小及质量的标准,即已采取的行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收效,是否达到了该项社会政策预期的目标;“效率标准”是对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判断,也即对其投入产出率高低的评判。
(2)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事实标准”指对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收效中各种事实的评判与分析;“价值标准”指对社会政策行动及其收效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
7.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评估 参见讲稿第6章第3节 附 2.6.3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社会政策对目标人群(或情形)的影响:
(1)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的变化
(2)态度、意识或行为的转变
(3)出乎意料的结果(副作用)
第二,社会政策对其他人群的影响。
第三,社会政策的政策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8.社会政策评估,有哪些方法?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评估 参见讲稿第6章第3节 附 2.6.3 考核知识点解释
评估一项社会政策的效果,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比较项目实施前后状况(难以排除项目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2)比较趋势线与项目实施后的状况(变化是否归因于政策本身,不好说)
(3)比较项目地区与未开展项目的地区的状况
(4)比较控制组与对照组 9.社会政策的目标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的目标 参见讲稿第4章第3节 附 2.4.3 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政策的目标包括:
(1).满足民生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就业、健康、教育、环境友好、提高生活水平等。
(2)保护人权:劳动权、低保和扶贫、社会保障、健康权、受教育权。
(3)维护社会公平
(4)解决社会问题
(5)促进社会和谐(根本目标)。10.简述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福利的抨击。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理论流派 参见第8章第3节 附2.7.2 考核知识点解释
新自由主义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人物,以对福利国家为代表的国家福利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由于自然秩序的实质、理性规划及实现共同目的的不可行,建立一个综合的福利国家是不可能的;福利国家的出现是建立在对人类实质、社会秩序及福利的错误 观念基础之上的;由于政府的扩张、理想社会的观念、平等主义及缺乏选择性,导致福利国家对自由造成了威胁。
由于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依赖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的难以控制、服务的过度供给或供给不足以及普遍性服务的大量支出,导致了福利
国家的低效率。
由于减少了对成功的奖赏核对失败的惩罚,导致福利国家对经济造成了伤害。由于政府责任不断扩大以至于最终难以承担,并且由于福利国家造就了利益集团,导致福利国家在政治上陷入了困境。
最后,福利国家还对社会造成了伤害,一方面表现为它消除了个人责任:没有认识到个人责任、个人责任的消除、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人们选择权的剥夺、依赖文化的形成以及道德伤害等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消除了社会责任:损害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使家庭不稳定、破坏了社会的“中间结构”等等。11.导致社会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社会政策调整
参见讲稿第6章第4节 附:2.6.4 考核知识点解释
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其基本原因包括:
(1)政策本身的原因:首先,原定正常的不恰当会导致政策的变动;其次,政策实施的总体目标或阶段性目标已经达到或部分达到,需要调整政策,以追求更高的目标;最后,通过政策实施工作或政策评估,发现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无法有效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其运行效率太低,需要调整政策行动方案。
(2)政府方面的原因:政府社会政策目标的改变,因而需要在社会政策行动上做出变动。
(3)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在不同政治体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社会公众或各类利益群体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各项社会政策的态度,而这些态度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对社会政策的实施及改变产生影响。12.近年来,我国新实施的社会救助项目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社会救助
参见讲稿第11章第2节 附:3.9.2 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城市低保
1.对象:
a.三无人员;
b.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线的失业人员及 其他人员
注:家庭收入的范围(1)不包括优抚对象的抚恤金、补助金;(2)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不论是否兑现)均包括在内
2.申请与审批
申请:向街道办或镇政府书面申请;
审批:
a.机构:县级政府民政部门
b.时限: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30 日内
c.核实情况的方式: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和信函索证
3.城市低保的标准与计发
(1)确立低保标准的依据:
-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
[注意:不包括医疗费用、交通费用等]
-水电燃煤费用
骗保;
-收入状况改善仍继续领取低保金
二、农村低保
1.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注意:是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低保线的农村居民
2.申请:户主本人向乡镇政府(或乡镇委托的村委会)提出→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评议→乡镇政府审核→区县民政局审批
3.低保金的计发
(1)确立低保标准的依据:
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
(2)计发
-原则上差额发放,即:
保障标准优待抚恤金
-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
见义勇为的奖励
三、农村五保
1.对象: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扶养人(或法定扶养人不具备扶养能力)的农村老人、残疾人或未满16周岁的儿童。
2.五保内容:
保葬(儿童保教)
3.申请与审批
本人向村委会提出申请(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村民小组或其他村民代为申请)→ 村委会民主评议→公告→乡镇政府审核→ 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4.五保供养的标准与形式
(1)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2)形式:
-分散供养(居家)和 集中供养
家教不好:父母的教育不好
结构论解释: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导致教育不平等 15.试述公民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考核知识点:公民权理论 参见讲稿第3章第2节
附 1.3.2 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民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学者马歇尔(T.Marshall)。在他看来,政府的社会福利供给是公民权历史演进的结果。从历史上来看,公民权最初并没有被给予所有的人。奴隶、农工、劳动者和工人并没有被看作是公民,并且没有被准许分享贵族所享受的权利。然而,随着公民身份的逐步扩大,广大民众获得了司法民权和而后的政治权。马歇尔认为,公民身份的发展也要求社会权的扩大。公民社会圈的扩大要求国家必须保证人民有权利获得充分的收入、卫生、住房和教育等。国家必须在法律上建立这些权利,并保证他们实施。马歇尔的理念强调社会权和司法民权 及政治权同样神圣,必须有国家来实施,这为国家介入社会福利奠定了规范性基础。16.对健康不平等,有哪些理论解释?
★ 考核知识点:健康不平等 参见讲稿第12章第1节
附 3.12.1 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健康不平等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然和社会选择论:适者生存,强壮的人成功了,体弱多病的人失败了,因此,现在的这种状况只不过是这种选择过程的结果;
文化和行为解释:不同阶层的饮食习惯、行为方式(如抽烟)存在差别.-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不均等。穷人获得的医疗服务太少。17.对贫困的原因,有哪些理论解释?
★考核知识点: 贫困的成因 参见讲稿第11章第1节
附 3.11.1 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贫困的成因,分为两大类,一是病理学解释,二是结构论解释。
(1)病理学解释认为,穷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穷人本身的特征或行为:
家庭论.:有其父必有其子(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儿子会打洞)
-亚文化论:贫困文化认为,穷人会“适应”贫困。(2)结构论解释认为,是社会结构导致贫困:坐牢(被判刑收监执行)的。19.哪些情形会导致失业人员丧失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
★考核知识点: 失业保险 参见讲稿第10章第3节
附 3.10.3 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时,丧失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
参军;
-移居境外;
-退休(领取养老金)的;
-坐牢的(被判刑收监或劳动教养);
-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政府指定的机构介绍的工作的 20.我国现在的基本卫生服务项目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 初级保健 参见讲稿第12章第2节
附 3.12.2 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现有的国家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包括:
-居民健康档案;
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艾滋病、结核病提供防治指导; 21.我国现在有哪些面向特殊人群的社会服务?
★考核知识点: 特殊人群的社会服务 参见讲稿第16章第3节
附 3.16.3 考核知识点解释
面向特殊人群的社会服务,主要有三种,(1)机构照料,分为长期(比如养老院、福利院等)和短期(比如救助站、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两种;
(2)社区照顾:面向居家养老的老人、残障人士(3)家庭寄养:面向孤残儿童、部分五保老人等 22.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有哪些特殊需要?
★考核知识点: 特殊人群的需要 参见讲稿第16章第1节
附 3.16.1 考核知识点解释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特殊需要包括:
社会保险补贴
-岗位补贴
责任与权利平衡,无责任无权利
-提倡积极的福利(人力资本投资)
30000)×70% =1.4万元
3.王五是企业职工,其缴费工资是4500元/月,根据现行的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企业该给他缴多少养老保险费,王五本人承担多少养老保险费,进入其个人账户的数额是多少?
★考核知识点:养老保险缴费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附 3.11.1 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养老保险缴费分企业缴费和职工个人缴费两部分,其中,企业缴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0%进入统筹基金,职工个人缴费按职工个人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
据此,王五企业交4500×20%=900,王五个人交4500×8 =360元,进入个人账户360元。
4.李某原为某企业职工,干了7年后被辞退了,领取了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刚工作了两年,碰上金融危机,单位大量裁员,他又失业了。请问李某这次失业后,最长可以领取多少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考核知识点: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
参见讲稿第10章第3节 附 3.10.3 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我国现行《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制度的职工,初次失业后的领取期限为:参保 1~5年,最长领取 12个月;参保5~10年,最长领取18个月;参保10年以上,最长领取24个月。如果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保险金一段时间后重新就业,又再次失业的,其失业保险缴费时间重新,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 = 上次失业后剩余的期限 + 本次缴费年限所对应的期限,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
据此,王某初次失业时,可领取的失业保险期限最长是18个月,领取了2个月,还剩16个月。王某第二次失业时,参保2年,对应的失业保险期限是12个月。两者相加为28个月,但最多只能享受24个月。
5.王某为某公司职工,今年12月1日早上在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导致残疾。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王某属于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遭受工伤前,王某的工资为每月5000元,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000元。请问王某每月能领取的生活护理费是多少?
★考核知识点:工伤保险待遇 参见讲稿第10章第4节
附 3.10.3 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现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职工因工致残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后,如果属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分 别按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和30%发放生活护理费。
此处,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000元,王某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可享受的生活护理费为1200元。
6.某地职工2011年的平均工资是4.4万元,根据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医疗保险的起付线和封顶线分别是多少?
★考核知识点:医疗保险待遇
参见讲稿第12章2节
附 3.11.2 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医疗保险的起付标准按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10%确定,封顶线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
此处,起付线为4400元,封顶线为26.4万元。
7.矿工王某因身体不好,50岁时退休了,当地上年度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000元,王某共缴了25年的养老保险,平均缴费指数为1.2,个人账户养老金储存额为4万元。请问王某退休后,每月可以领取多少养老金(请列出计算公式或过程,无计算过程不给分)。
★ 考核知识点:养老保险待遇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附 3.10.1 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职工退休时可领取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其中,(1)个人账户养老金 = 储存额÷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以下是退休年龄和计发月数(部分)
40岁216个月
50岁170个月
60岁101个月
(2)基础养老金= W×(1+平均缴费指数)÷2×n×1%
上式中,W为上年度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n:为缴费年限。
根据上例,王某可以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为 40000 ÷ 195 = 205.12元
基础养老金 = 3000×(1+1.2)÷ 2 ×25×1% = 825
两者相加,共计 1030.12元.张某是某村的村民。2009年,张某参见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到2012年底,张某年满60岁,个人账户养老金储存额为4000元。请问,张某每个月可领 取的养老金为多少?
★考核知识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参见讲稿第10章第1节 附 3.10.1 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参保农民年满60岁后,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其中,(1)基础养老金:55元/月(2)个人账户养老金:储存额/139
本例中,张某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 55+4000/139 = 83.8元/月
9.张某是矿工,2011年9月,张某在井下作业时,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不幸遇难。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张某2011年8月领取的工资为5000元。请问张某遗属可享受的一次性工亡补助是多少?
★考核知识点 工伤保险待遇 参见讲稿第10章第4节 附 3.10.4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安全生产事故中一次性死亡补偿金标准,按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发放给死亡职工亲属。
本例中,张某亲属可领取的一次性工亡补助为 19109×20 = 382180元。
第二篇:社会体育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体育人口的3个标准:①每周三次
②30分钟以上
③运动强度中等以上
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增加交往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的要素: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和管理等。
社会体育的地位:社会体育的地位可以概括威:社会体育是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一种面向社会全天成员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社会体育的功能:①健身、健心功能②休闲娱乐功能 ③社会交往功能④经济功能⑤体育文化普及功能
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我国社会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社会体育学:是研究社会体育的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社会体育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体育这一特定的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① 社会体育从单纯的政府行为走向社会共同行为 ② 社会体育从公益型走向与公益结合型 ③ 社会体育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
④ 社会体育的内容和手段从单调枯燥走向丰富多彩 ⑤ 社会体育参加者由被动参加转变为主动投入 ⑥ 社会体育将全面走向社会化
⑦ 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 ⑧ 社会体育管理呈多样化的格局
社会体育的研究方法论?
① ② 哲学方法论 社会体育学的方法论
社会体育的具体研究方法:① 访问法②问卷调查法③实验法④文献资料法⑤数理统计法
问卷调查法:
1封闭型问题的类型 ①是否式②选择式 ③评判式④记号式
2、问卷的编制程序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列纲要 ③草拟题目问题 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修订 ⑤试测
3、设计问卷问题的基本要求① 问题的范围 ②问题的内容③问题的数量④问题的文字表达 ⑤问题的排列顺序
第二章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1998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为了更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而制定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等级划分:①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②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③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④社会体育指导师
第三章
筹集社会体育经费的基本途径?
①国家财政拨款
②社会团体投资 ③社会集资
④负债筹资 ⑤体育产业开发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性质和分类
根据产权性质分类:果果体育产业已经呈多元化状态,其产权性质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外资(含中外合资)和其他。
根据经营性质分类: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按经营性质可分为公益型、事业型、赢利型三类
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的任务?
① 建立完整的社会体育场地设施体系 ② 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怎么能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P48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一方面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利用率较低。影响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的直接因素有三个,第一是对社会的开放程度,第二是开放时间,第三十自身的经营状况
从现状看不要过多的寄希望与社会体育场地设施能迅速配备,而应将国有体育场地设施积极想广大群众开放以缓解群众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同时要转变观念,逐步完成国有体育场地设施有事业性、公益性向经营性的转变,为群众体育活动服务。
职工体育:是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参加对象上看,主要是猖狂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职工,它是以健身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根据业余、自愿、灵活、多样的原则所开展的体育活动。
职工体育的意义?
① 增强职工体质,提高工作效率 ② 培养团队进取精神,增强凝聚力
职工体育的基层组织管理方法?
① 行政方法②宣传教育方法 ③经济方法 ④法律方法 ⑤定期组织体育活动和竞赛 ⑥建立职工体育工作检查评比制度
农村体育:从地域上解释是指县级县以下的区域,他一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全面金蛇农村小康社会服务。
社区体育的概念: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体育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成员的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进就便展开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体育经费、体育管理者和指导员、社区体育活动。
我国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
① 组织形式基层化 ② 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 ③ 组织管理自主型与行政型结合 ④ 活动时间以早晚为主 ⑤ 活动内容文体一体化
体育产业概念:体育产业是社会各部门开展的雨体育有关的一切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总和。即体育产业不仅包括向社会提供体育的服务部门,而且还包括提供有形物质铲平的生产部门。
第四章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① 体育锻炼课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
② 体育锻炼能促使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如身体运动能力、协调能力、操作思维能力、自觉思维能力、应激能力等。
③ 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他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④ 体育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减缓心里衰老
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⑤ 体育锻炼在“健心”中的作用
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
① 体育锻炼能够减缓精神压力,提高认得心理健康水平② 体育锻炼培养认得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 ③ 体育锻炼能够培养人的合作精神
④ 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体育锻炼的原则?
① 从实际出发原则
② 循序渐进原则 ③ 坚持经常性原则 ④ 全面锻炼原则
体育锻炼的方法?
① 练习法
重复练习法 循环练习法
变换练习法
② 现代流行的锻炼方法
(1)有氧锻炼法:是指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没有负氧债的情况下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
(2)娱乐消遣法
是指为了寻求生理上的放松,欢度闲暇而进行的锻炼方法。
这种锻炼方法,运动强度不大,令人轻松愉快,具有消除疲劳的特殊功能。
(3)保健养生
这种锻炼方法讲究内外统一、形神兼顾,要求身体的外部动作与内部气血运行一致,是身体运动与卫生保健结合,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运动处方的概念:由教练员或医生给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或准备接受体疗的病人,按其年龄、性别、心肺和其他运动器官的功能、运动经历以及结构状况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宜的运动内容和方法、运动量、运动的频度。
运动处方的分类:
① 以取得良好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为竞技性运动处方。② 以锻炼身体、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的为健身性运动处方。③ 以治疗慢性疾病或康复身体残障为目的的康复性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制定程序:
1、检查和诊断身体
2、根据身体检查和诊断的情况开出处方
3、按照处方进行实践锻炼
第五章
终身体育:通常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进行身体锻炼的和接受各种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既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终结的整个生命过程均要继续地参与体育,是体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又是指一正确的体育馆与方法论知道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
终身体育的基本特征?
① 延续性
终身体育的最大特征就是打破了体育囿与学校,体育活动局限于青少年时期的传统观念
② 生活性
终身体育将体育活动变成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成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③ 灵活多样性
终身体育的对象有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和老年人;范围包括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其活动场所、内容、形式灵活多样。
体育如何让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人们对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评价,也是对社会中涵盖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状况的总体描述,是衡量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① 提高提高生活品味的体育消费 ② 体育活动充实了生活时间 ③ 体育活动是快节奏的心理调节器 ④ 体育运动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第六章
健康;一个人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健康的为人
新世界的健康新概念 :①大众健康②21代
世纪十大健康的时
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①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②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组合。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政治制度对健康至关重要。
二、生活方式因素
作为一种致病因素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指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给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三、生物学因素
我们把引起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和导致遗传性疾病及伤残与障碍等遗传或非遗传的内在缺陷,归类为生物学致病因子。
四、卫生保健服务
卫生保健服务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针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健康需要所提供的必要的、可能的服务。
影响促进健康行为的因素?
① 遗传因素
人的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是受遗传基因影响的,遗传基因决定着人的一系列行为性状和趋势。
② 环境因素
行为科学认为人得行为时有环境刺激所诱发,并反过来对环境造成影响。
③ 学习因素
学习是另一个促进行为发展的因素,行为学习的方式有两个层次,一是模仿,二是自主学习。
促进健康行为的方法?
① 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
要学会自我控制,要提高对遵守生活作息时间、讲究个人生活卫生意义的认识水平。否则,不经容易养成生活懒散与不拘小节等不良习性,也不利于增进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
② 积极的休息与睡眠
积极的休息是指通过变换工作和活动的方式,协调机体各个部位的活动和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的转化过程,从而使机体保持动态平衡、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③ 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营养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营养是维护健康的物质条件和前提,襄樊,营养失调会引起多种疾病。
④ 科学锻炼身体
科学的锻炼身体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适应能力、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目的,并可以丰富生活、增添乐趣、调节心理情绪。
⑤ 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
吸烟是多种疾病的独立致病因素;吸烟者污染环境,是不吸烟者被动吸烟;吸烟造成环境污染;增加意外恶性事故;吸烟造成的医疗负担和缺勤误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⑥ 避免酗酒和滥用药物
酗酒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破坏儿影星学习、影星生活和影响前程;滥用药物能够改变人的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导致作用损害认得健康、出现社会问题。⑦ 及时调控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觉到有诸如焦虑、困惑、迷惘等情绪是,应及时利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去调节或舒缓这些不良情绪。
⑧ 及时寻求心理质询
心理质询不同于一般的安慰,它不仅是人开心,更使人成长;心理质询也帮助人学会辩证的看待生活当中忧愁和烦恼,但这一切并不是靠指教和劝导得来的
平衡膳食:
①食物多样性
②多吃蔬菜 ③每天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和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⑤膳食要适量,并与体力活动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⑥多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⑦饮酒应适量
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第七章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高低,它是人体在先天的遗传性与后天的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包含哪五个方面?
① 身体形态法语水平
②人体生理功能水平②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④心理发育水平
⑤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力:狭义上是指人体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即人体活动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一种力量; 广义上认为体力是具有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疾病的防御能力,能保证积极工作的身体行动力,即维持健康所必要的能力。
体质测定的概念:是指对国民体质的特征进行检测计量并对其结果加以判断评定的过程。
第三篇:药学概论复习资料
《药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该书确立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书中描绘了药物相互间关系的理论,称为七情和合。南北朝时陶弘景整理补充,汇集成《本草经集注》,收集药物730种,其中新增365种。2.魏晋时代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
3.唐朝政府编写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物学权威著作,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4.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9年编写而成,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该书在植物分类学和生物进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达尔文称其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李约瑟: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5.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药大量传入,形成西方医药体系:(1)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医院和职业一是开办的医院使西药得以传入;(2)外商西药房和药厂的建立;
(3)我国工商业者开始经营和制造西药;(4)西洋医药书籍的译著。
6.国外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古典药学→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药学→近代和现代药物学发展。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关于药品的定义是: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用症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8.没有任何物质本质是药品,药品指一种功能。9.药品按来源分类:一是来源与自然界,二是人工制备;
药品按目的(用途)不同分类:治疗药品、预防药品、诊断药品、计划生育药品;
从药品管理的角度分类,可将药品分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国家基本药物、基本医疗保健用药、新药、特殊管理的药品、现代药与传统药等 按使用方法分类,有口服药、外用药、注射用药等。
10.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药品的专属性、药品的两重性、药品质量的重要性、药品的时限性。
11.药学是指研究药物的成分、开发、制备、检验、经营、使用及管理的一门科学,是揭示药物与人体或者药物与各种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12.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含中药饮品和医用氧生产企业)6913家,其中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682家。
13.药学的功能和任务:为人类的健康研制新药,生产供应药品,保证合理用药,科学监管药品,培养药师、药学科学家和企业家。14.合理用药应注意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当性。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1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公布,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16.2007年底,全国医疗机构中共有药师(士)32.5万人。1995年底,我国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截至2008年底,全国162632人取得执业药师资格。17.药学是医疗保健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药物化学
1.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2.药物是对疾病具有预防、治疗和诊断作用或用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按其产生的生理功能不同一般分为预防药、治疗药、诊断药和保健药。3.人类最早使用的药物为天然药物。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化学家在合成药和天然药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
5.新药的创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6.新药研发三阶段:制定研究计划和制备化合物、筛选和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药物临床试验是评价新药的关键阶段)。
第三章天然药物化学
1.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研究天然产物中具有药物活性成分的学科被称为天然药物化学。
2.一次代谢:能够维持植物体代谢活动的代谢活动。(产物:糖、蛋白质、脂肪、核酸)
二次代谢:以一次代谢产生的产物为原料(或前体),经不同途径进一步合成的过程。(产物:结构千变万化的化学物质)
3.有效成分:一类具有一定生理活性、能够用分子式(结构式)表示的单体化合物。
4.《天然药物化学》主要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药理及生理活性、药物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5.1806年从鸦片中提取吗啡,是天然药物化学的起源。
6.生物体内所有化学变化称为代谢,涉及生物基本结构基本结构的构件物质和能量产生的代谢称作初级代谢。
7.先导化合物又称原型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但作为药物来讲还不够理想。8.寻找和发现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究的第一步。9.从中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10.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常从有效成分生理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工作开始。11.天然药物化学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升华法。其中溶剂提取法应用最广泛,根据提取溶剂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水提取法、醇提取法、其他常用有机溶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第四章药理学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物效应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简单说即在药物影响下机体发生的变化及其机制;另一方面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物动力学、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及其排泄等药物的体内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如何进行处置,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药理学的任务:阐明药物作用及其机制;阐明药物体内过程及其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3.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药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4.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兴奋和抑制。5.药物的作用方式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药物的作用特点是具有选择性,其选择性与下列因素有关:药物分布、药物结构、细胞结构、药物剂量。7.药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8.根据药物的治疗效果,治疗作用分为: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补充治疗。9.药物的不良反应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
10.量效关系是药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强弱成一定关系。
11.量效关系中药理效应有两类,一类是量反应,另一类是质反应。
12.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上观察到评价量反应的主要指标有:1.最小有效量、阈(yu)剂量、阈浓度,指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2.最大效应或效能,指药理作用最大值;3.效价强度。
13.评价质映的指标有:半数效应量、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TI 14.受体指位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能与相应的配体分子特异结合,传递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
15.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过程,简称ADME系统。其中吸收、分布、排泄属于转运过程,代谢属于转化过程。
16.参与代谢的酶分为专一性酶和非专一性酶。
17.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代表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参数。
第五章药物分析学
1.药物分析学是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因此,药物分析学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2.我国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包括:法定标准和非法定标准;临时性标准和正式标准;内部标准和公开标准等。其中,法定标准又可分为中国药典、局颁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为《中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简称局颁标准。
4.中国药典出版有英文版,其英文名称Chinese Pharmacopoeia,缩写Ch.P。5.在药物分析工作中供参考的外国药典主要有: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国际药典。
6.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L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 7.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名称、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贮藏。8目前我国药品名称的种类有三种:通用名、商品名、国际非专利名。9.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为:取样、性状检查、鉴别、纯度检查、含量测定、写出检验报告。
第六章药剂学
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为适合于疾病的预防治疗或诊断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溶液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乳膏剂、栓剂、气雾剂等。
3.研究药物制剂的生产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
4.药剂学的宗旨是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5.选择和设计药物剂型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毒副作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生物等效性;使用方便;生产性、经济性。
6.药剂学的基本理论指药物制剂的配制理论,包括处方设计、配制工艺、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7.药剂学的主要任务有: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制剂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的研究与开发、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开发与质量控制。
8.剂型的重要性:不同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不同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不同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同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稳定性、有些剂型可以产生定位或靶向作用、有些剂型影响疗效。9.药物剂型的分类:
(1)按物理形态: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
(2)按分散系统: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性、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性。
(3)按给药途径: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给药剂型、呼吸道给药剂型、皮肤给药剂型、粘膜给药剂型、腔道给药剂型。
10.药剂学的分支学科: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临床药剂学。
第七章中药学与生药学
1.广义的中药是指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的整体或其某一部分组织器官及动植物某些代谢产物、微生物发酵产物、矿物及其化学物质。狭义的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及其配方、制成品。2.中药分类:
(1)按原料来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2)按药用部位分为根和根茎、全草、叶、花、果实和种子、树皮和根皮六大类;
(3)按功能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等20多类。
3.中药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的来源、产地、栽培、采收、炮制加工、鉴别、性能、物质基础、功效及应用的知识的一门学科。4.中药学在我国被列为一级学科,其下没有进行二级学科分类。
5.中药性能主要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等五个方面。6.四气又称药物四性,即药物的温热寒凉四种药性。7.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8.升降沉浮反映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趋向性。9.中药新剂型:软胶囊,滴丸,缓、控试剂 10.生药泛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处理或经简单加工处理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
第九章药事管理学
1.药物事业简称药事,是泛指一切与药有关的事项,包括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价格广告、监管教育等内容。
2.药事管理学是药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以药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为主要基础的药学类边缘学科,是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药事各部门活动及其管理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3.药事管理学的重要地位:
(1)教育部颁布的药学专业业务培养要求对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六个方面,其中之一是要求学生获得“药事管理和药事法规的基本知识”;(2)药学专业主要有课程十六门,专业课六门,其中之一是药事管理学;(3)国家人事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药事管理与法规被列为四门必考科目之一。
4.药师指接受过高等药学教育,依据法律经过有关部门的考核合格,取得资格,遵循药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药学的各个领域从事与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科研、检验或管理有关的实践活动的专业人员。5.药师按专业分为中药师、西药师、临床药师。
6.七星药剂师:健康的提供者,决策的制定者,交流者,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终身学习者。
7.执业药师指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中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
8.药品质量是指药品满足规定要求和需要的特征总和。药品的质量特征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经济性等方面。
9.药品的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与药用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10.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基本药物的定义:能满足人们卫生保健优先需要的药物,是按照一定的遴选原则。经过认真筛选的、数量有限的药物。
11.根据《药事管理法》以及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12.在我国,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需要求符合人员、设施和设备、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规章制度四个方面的条件,通过申请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凭此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后领到《营业执照》,做到“一证一照”齐全。此外,还必须通过GMP认证后取得《药品GMP》证书。
13.毒品的实质是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药品和毒品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仅是其用途不同,一旦流入非管制渠道,就可能变成毒品。14.麻醉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
第四篇: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1(2010-03-03 17:09:44)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决定性因素: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它的决定性因素:第一: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第二:是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同国家同时产生。
第二: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第三:不断的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第四: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第五: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法律的特征:
第一: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第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
第三: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第四: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第五: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4、成文法定义: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行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5、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第一: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第二: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第三: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实施却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
第四: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中,一般没有固定形式。
第五:在一国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6、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
第一: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确定契约自由。
第三: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确定法制原则。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第二: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第三: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律制定: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从实际出发。
第二: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
第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第四: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4、具有法律提案权的机构:
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一定数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二:国务院。
第三: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
第五:最高人民检查院。
5、法律汇编:是指按照现行规范性文件所属的法律部门、颁布的年代或其他分类方法,分门别类的加以编排,并汇成书册,而不改变法律规范的内容。
6、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7、法律部门:是指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8、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是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9、什么是社会主义法的适用及原则:
答:法律的适用 即执法,是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动。原则:
第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10、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优越性:1)社会主义民主是供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 3)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物质保障的。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3)对清除法律意识的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渐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性和重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
第一:《共同纲领》是立宪根据。
第二: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
第一部宪法。
第三:1975年和1978年宪法。
第四: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现行宪法。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它制度赖以
产生的基础。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资格的确定。
5: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选举权的普遍性。
第二:选举权的平等性。
第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
第四:无记名投票。
第五: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第六: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6:国家结构形式:是指调整与其组面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形式。
7:我国的行政区划可分为:
第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第三:县、自治县分为乡、镇。
第四: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第五: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8: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第一: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企业依法享有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
10: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第二: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第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第四: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11:我国公民有基本权利:
第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第二: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人身自由
第四: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第五:社会经济权利。
第六: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第七: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第八: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12:公民的人身自由主要表现在:
第一: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二: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第三: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第四:公民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3: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主要表现在:
第一: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第二:劳动者的休息权。
第三: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第四:物质帮助权。
14: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五:依法纳税。
15: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第一:国家权力机关。第二:国家主席。
第三:国家行政机关。第四:国家军事领导机关。
第五:国家审判机关。第六:国家检察机关。
16:我国的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二:为人民服务原则。
第三: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第四:精简原则。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第一: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二: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第三: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第四: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它职权。
18: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时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第二:公开审判。
第三:回避制度。第四:两审终审。
第五: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第六:合议制度。
第七:审判委员会制度。
2007-8-13 16:40 回复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五章
行政法
1、什么叫行政法?它所调整的关系有哪些?
答:行政法是指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所调整的关系有:
第一:行政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
第二:行政机关内部的关系。
第三:行政机关与其它社会组织。
第四:行政机关与个人的关系。
2、什么叫行政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它由主体,客体,内容三部分组成。
3、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第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是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第三: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
第四: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是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4、我国行政机关有哪些特点?
第一: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它在其职权范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国家。
第二: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第三:它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权是行政管理职能。
第四: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5、什么是行政行为及其种类?
答: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行政行为按其方式分可以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6、什么是行政立法及其必须符合的条件是什么?
答: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必须符合的条件是:
第一: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能超越其权限范围。
第二: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不能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相抵触。
第三: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
第四:必须答合法定形式。
7、什么是行政执法及其它的生效条件有哪些?
答: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和活动。它的生效条件有:
第一:行政执法的主体必须合法。
第二: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
第三:行政执的意思表示真实。
第四: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第五:行政执法的形式全法
8、什么叫行政处罚及其它的基本原则?
答: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它的其本原则有:
第一:法定原则。
第二:公正、公开原则。
第三: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四: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
第五:监督制约原则。
9、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
第一:警告。
第二:罚款
第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第四:责令停产停业。
第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吊销执照。
第六:行政拘留。
第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
10、什么叫行政司法及其内容?
答:行政司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议作出裁决的活动。包括行政复议,行政仲裁,行政调解。
11、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有关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后,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司法活动。
12、我国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有哪些?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第二:权力机关的监督。
第三:人民政协的监督。
第四:司法机关的监督。
第五: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第六:社会的监督。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六章
民法
1、什么是民法?它有何特征?
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特征有:
第一: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第二:在经济利益上是等价、有偿的。
第三:在意思表示上是自觉自愿的。
2、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第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三: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第四: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第五: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3、什么叫民事法律关系?
答: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它对象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它包括:主体、客体、内容。
4、什么叫监护?
答:监护是指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5、什么叫法人?法人的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成立的条件有:
第一:法人必须依法成立。
第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第三:有自已的名称、组织机构的场所。
第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什么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答: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指凡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不需要另行特别授权即全权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人。
7、什么叫民事法律行为?其特征是什么?
答: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其特征有:
第一:民事法律行为乃行为人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
第二: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它是一种合法行为。
8、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第二:意思表示真实。
第三:不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
9、什么叫代理?它有何特征?
答: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其特征:
第一: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法律行为。
第二: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第三: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10、什么叫财产所有权?它有何特征?
答: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已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绝对权。
第二:它是一种对世权。
第三:它是一种排他权。
第四:它是一种完全的无限期的物权。
11、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有何方法?
第一:确认所有权。
第二:恢复原状或返还原物。
第三:排除妨碍或停止侵害。
第四: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行利。
12、什么叫共有?
答:共有是指同一项财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制度。
13、什么叫共同共有?
答:共同共有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共有关系解除前为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其中最为典型是夫妻共同财产。
14、什么叫知识产权?它有何特征?
答: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其特征有:
第一: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
第二: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
第三: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第四: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15、什么叫债?它有何特征?
答:债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征有:
第一:债的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
第二: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第三:债的客体可以是物,可以是智力成果,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
16、债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因履行而消灭。
第二:因互相抵消而消灭。
第三:因混同而消灭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合而为一。
第四:因双方当事人协议免除而消灭。
第五:其内容与人身直接联系的债因当事有死亡而消灭。
17、合同的内容:
第一: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
第二:标的。第三:数量。第四:质量。
第五:价格或报酬。
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第七:违约责任。
第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18、合同的担保方式有哪些?
第一:保证(是指合同当事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
第二:定金(凡以担保债权的实现和证明合同已有效成立为目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向对方先行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以保证合同的履行)
第三:抵押权(担保法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供作担保的财产的占有,而仅将该财产供作债务履行的担保)
第四:质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产权利证书交付债权人占有,在债务人还不履行其债务时,质押权人可将质押物变卖,并优先受偿的担保方式。
第五:留置
19、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的情况有哪些?
第一: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第二:合同已解除。
第三:债务相互抵消。
第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提存。
第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第六:债权债务归于一人。
第七:法律、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它情形。
20、什么叫侵权行为之债?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侵权行为之债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害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责任,构成侵权行为之责。它的构成要件有:
第一:行为的违法性。
第二: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第三: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这间有因果关系。
第四:行为人有过错。
21、什么叫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答:不当得利是指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使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叫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又称为“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是指既无约定又无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及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22、什么叫婚姻法?其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答:婚姻法是指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基本原则有:
第一:婚姻自由。
第二:一夫一妻。
第三:男女平等。
第四: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实行计划生育。
23、什么叫继承权?它有何特征?
答: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留下的遗产的权利。其特征:
第一: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
第二:继承权是一种物权取得权。
第三: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在继承开始后才是一种既得权。
24、我国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男女平等原则。
第二: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
第四: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
第五: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25、什么叫人身权?
答:人身权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人身权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26、什么叫人格权?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固有的,是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的必须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其内容有:
(1)生命权;
(2)健康权;
(3)肖像权;
(4)名誉权;
(5)荣誉权
(6)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27、什么叫身份权?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因具有某一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权利。它包括:
(1)著作权
(2)发明权
(3)专利权
(4)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
(5)亲属权和监护权。
28、什么叫诉讼时效?其种类有哪些?
答: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能行使自已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其种类有:
第一:一般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
第二:特殊诉讼时效是指民法通则特别规定的短期时效和通过各种单行法规规定的时效期限,其中有4种规定为1年:
(1)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而致人损害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害的。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七章
商法
1、什么叫商法?
答:商法是指调整经济关系中商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公司法是指规定公司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公司内外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公司法只承认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
3、什么叫有限责任公司?其特征有哪些?
答: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其特征:
第一:由定额股东所组成。
第二:股东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
第三:兼有资合性和人合性。
4、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的设立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第一: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人以上50人以下;
第二: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第三: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第四: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第五: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5、什么叫股份有限公司?
答: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以上人数的股东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均等的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6、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应具备哪些条件?
第一: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5人以上;
第二: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第三:股份发行、筹办事项合法。
第四: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
第五: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第六:有固定有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7、什么叫破产法?
答:破产法是指用以调节和规范破产过程中人民法院及债权人、债务人、清算组以及其它破产当事人或参与人的具体行为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什么叫和解?全民企业的和解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和解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的破产申请后,为预防和避免债务人宣告破产起见,由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达成的中止破产程序进行的协议。和解应具备的条件是:
第一:债权人已提出破产申请并由为人民法院所受理。
第二:债务人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于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3个月内提出整顿申请,并分别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整顿方案。
第三:债务人提出和解协议草案并经债权人会议依法定议决规则通过。
第四:债权人通过的和解协议得到人民法院的裁定认可。
9、什么叫整顿?整顿程序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整顿是指债务人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使债务人免受破产宣告,申请对债务人进行一系列改组、调整及其他挽救活动。整顿程序应符合的具体要求有:
第一:整顿由债务人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主持。
第二:整顿措施应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制定。
第三:整顿方案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
第四:整顿情况应向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听取意见。
第五:整顿情况和和解协议执行情况应当定期向债权人会议和人民法院报告并接受监督。
10、保险法是指调整因保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1、票据的特征?
第一:票据是完全有价证券。
第二:票据是一种设权证券。
第三:票据是货币证券。
第四:票据是要式证券。
第五:票据是无因证券。
第六:票据是流通证券。
第七:票据是文义证券。
12、什么叫票据法及其特征有哪些?
答:票据法是国家为调整票据关系和确认票据行为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特征有:
(1)强行性(2)技术性(3)固定性(4)国际性
13、什么叫票据法律关系?
答:票据法律关系是指票据当事人在票据的签发和流通、转让等过程中,依照有关规定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14、什么叫票据行为?
答:票据行为是指票据法上规定的,能引起票据上权利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要式法律行为,它是引起票据关系产生变化的法律事实。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八章
经济法
1、什么叫经济法?
答:经济法是指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2、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平衡协调原则。
第二: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第三: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3、什么叫税法?
答: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什么叫反不正当竞争法?
答: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
第一:采用假冒或仿冒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
第二: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排挤他人公平竞争的行为。
第三: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交易的行为。
第四:商业贿赂行为。
第五:作虚假宣传、广告的行为。
第六: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第七: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
第八:违背购买者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推销商品的行为。
第九:违法进行有奖销售的行为。
第十:捏造、散步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益、商品声誉的行为。
第十一:通谋投标行为。
6、什么叫产品质量法?
答: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质量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我国产品质量法贯彻的基本原则?
第一:国家宏观调控与生产经营者承担质量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统一立法和分别管理、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贯彻奖优罚劣的原则。
8、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时解决的途径有哪些?
第一: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第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第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第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第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九章
刑法
1、刑法的定义及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新中国第一部统一刑法是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其基本原则为:
第一:罪刑法定原则。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三:罪刑相当原则。
2、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3、什么叫犯罪构成?
答: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即: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
4、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非法拘禁罪的直接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5、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有何区别?
第一: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则不体现本质和不决定性质。
第二: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第一犯罪都有。如偷越国境。
第三: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第四: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第五: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6、什么叫正当防卫?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应具备的条件有:
第一: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第二: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第三: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不允许对没有参加侵害行为的第三者造成损害。
第四:防卫不能过当
7、什么叫紧急避险?成立紧急避险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成立紧急避险应具备的条件:
第一: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
第二: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第三: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
第四: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8、什么叫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哪些要件?
答: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构成犯罪未遂的要件有:
第一: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第二:犯罪未能得逞。
第三: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9、什么叫刑罚?其特征有哪些?
答: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其特征有:
第一:刑罚是一种严厉的强制方法。
第二: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第三:刑法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10、什么叫假释?适用假释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假释是指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有:
第一:只适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
第二: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第三: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第四: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
11、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十类犯罪?
第一: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五:侵犯财产罪。
第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七:危害国防利益罪。第八:贪污贿赂罪。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1、什么叫刑事诉讼法? 答: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有哪些?
第一: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第二: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第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第四: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第五:保证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
第六: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第七: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3、什么叫证据?它有何特征?
答: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特征。
4、证据的种类? 第一:物证、书证。第二:证人证言。第三:被害人陈述。
第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第五:鉴定结论。
第六:勘验、检查笔录。第七:视听资料。
5、什么叫举证责任?
答: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义务。
6、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有:(1)拘传
(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逮捕(5)拘留
7、拘传是指公、检、法机关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8、取保候审是指公、检、法机关根据需要或有关人员的申请,责令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9、什么叫提起公诉?提起公诉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将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提请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活动。提起公诉应具备: 第一: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第二:证据确实、充分。
第三: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1、民事诉讼是指在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2、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
3、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第二:辩论原则。
第三:调解原则。
第四:处分原则。
第五:检察监督原则。
第六:社会支持起诉原则.4、诉讼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
5、诉讼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
6、原告是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人。
7、被告是指被原告指控为侵害其民事权益或者与其发生民事权益的争议,被人民法院传唤应诉的人。
8、民事诉讼代理人是指在民事诉中,依法律的规定,或人民法院的指定,或经当事人委托授权,以当事人的名义代为进行诉讼活动,行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人。
9、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10、执行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拒绝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和其它应当履行的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的当事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程序。
11、企业法人破产清偿的顺序:
第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第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
第三:破产债权。
12、执行的中止情形有哪些?
第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的。
第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
第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
第四:作为一方当事人或者其它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担人。
第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它情形。
13、人民法院执行的终结有哪些?
第一:申请人撤消申请。
第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消。
第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
第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
第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力。
第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它情形。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1、行政诉讼的特征?
第一: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不是人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
第二:行政诉讼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而行政争议是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
第三:行政机关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
第四: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第五: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案件。
2、什么叫行政诉法?行政诉讼法的任务是什么?
答:行政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任务有:
第一: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第二: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三: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3、行政诉讼法的其本原则?
第一: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第二:合法性原则。
第三: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
第四:不适用调解原则。
第五:行政损害赔偿原则。
4、行政诉讼确定人民法院管辖权的原则有哪些?
第一:便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进行诉讼。
第二:便于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执行。
第三:有利于行政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决。
5、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因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
6、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第一: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
第二:有明确被告。
第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证据。
第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三章
国际法
1、什么叫国际法?它有何特征?
答: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其特征有:
第一:国际法所调整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二: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而不是由一个超国家的权力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第三: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主要*国家本身。
第四: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2、构成一个国家的四个要素:
第一:有定居的居民。
第二:有确定的领土。
第三:有一定的政权组织。
第四:具有主权。
3、国家的基本权利:
第一:独立权。
第二:平等权。
第三:管辖权。
第四:自保权。
4、什么叫国家承认?
答:国家承认是指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5、什么叫国家责任?国家责任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责任是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国家责任的形式主要有:
第一:限制主权。
第二:赔偿。
第三:道歉。
第四: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1、国际私法的渊源主要有:
第一:国际立法。
第二:国际条约。
第三:国际惯例
2、什么叫冲突规范?
答:冲突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所以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
3、什么叫反致和转致?
答:反致是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法的冲突规范却规定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转致是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而依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4、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第五篇: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
选择,填空,判断.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
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
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
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
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 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
(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
(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
(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
(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10.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和象征型;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12.艺术魅力的因素:(1)三力: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2)四性: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13.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王昌龄作的《诗格》中, 就首次直接使用了“ 意境” 这个概念。总的来说, 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14.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第一是景中藏情式;第二是情中见景式;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妙合无垠)。(二)虚实相生(三)韵味无穷
16.意境的分类:(1)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 花鸟缠绵”------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热烈崇高的
美;“弦泉幽咽”----悲凉凄清的美;“ 雪月空明”----种和平静穆的美。(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7.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 系辞》,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象” 作为一个概念, 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
18.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取狭义象征);
(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作者(创作思维):抽象----具象 读者(鉴赏思维):具象-----抽象(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19.审美意象分为两种, 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20.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 行为及其结果.第二,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1.无论重人物还是重情节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行动元与角 色。“ 行动元” 就是, 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 的意思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人物同时具有“ 行动元” 和“ 角色” 两重特性, 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
22.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
23.视角叙事类新:(1)零聚焦叙事(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中普遍的叙事方式;(2)内聚焦叙事(第一人称叙事);(3)外聚焦叙事“(第二人称叙事)
24.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 不等于 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1)作者以什么样的口气与态度来写(2)旁白(画外音)(3)对话,独白,心理活动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1)现实的接受者(2)理想的接受者(作者期待的,隐含的,潜在的,作者的知音)。
25.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抒情话语。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情感经验。三个要素的关系:(1)声与情(达到声情并茂)(2)景与情(达到情景交融)。
26.抒情话语与抒情话语的根本区别:普通话与突出通讯功能,报告客观事实。抒情话语表现客观感情。
27.抒情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异义 ;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
28.抒情角色的三种类型:
1.第一人称抒情(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
2.代言的抒情方式:(1)代他人抒情(2)借他人之口抒己之情; 3.作者作为叙述者,在讲述过程中抒情
29.风格的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30.文学流派的组合方式:自觉组合,自然组合。
31.在文学创造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客体是社会生活,在接受阶段, 文学活动的主体则已转变为读者,客体是文学作品。
33.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34.接受动机包括:审美,求知,受教,批评,借鉴动机。
35.正误, 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 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从而使得这种“ 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令人信服。通俗就叫做歪打正着。
36.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余味(延留)。37.净化一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38.还原带有描红式的临摹特点,是一种被动思维状态,变异是主动思维。
名词解释,选择,改错 1. 创作方法:指作家在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他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定的认识理解,在选择和概括生活材料,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再现性和逼真性。
3. 现实主义: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真实的典型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1885年,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科尔陪)最早提出了现实主义,在他的画展《前言》中提出了,“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的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思想和他的面貌”,从此接近于我们现在理解的现实主义方法百年在文艺批评中广泛的应用开来。4.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表现性和虚幻性。5.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暗示性和朦胧性。
6. 浪漫主义:是按照作家的理想,愿望和幻想的生活的样子创造艺术形象,抒发感情,反应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最早出现于欧洲中古时代的传奇《罗曼斯》中,其概念的形成是18世纪初,欧洲掀起了自觉地浪漫主义运动时期。7.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创作方法,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端,时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方法的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作者隐晦的思想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8. 象征:以具体的意象去表现抽象的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刻的,具有哲理性的,为了捕捉大量意象,是人需要发挥想象。
9.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的基本特征是: 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10.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1.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它 的基本特征是: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2.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 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题材广泛多样, 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13.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 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 及时性, 纪实性, 文学性。
14.文学言语的内指性:这是文学言语普遍基本的特点,是文学言语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言语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而往往反身指向他的内在的世界,他不必符合现实社会的社会逻辑,也不必经得起客观事实的考验,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情境范围,遵循人的情感,想象的逻辑形式就可以了。
15.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16.阻拒性:所谓阻据就是阻挠,拒绝人们轻易就能理解的文学言语的意义,增加对读者感知到难度,延长感知的的时间,让读者深深去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陌生化,力求运用新鲜,新奇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种久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则性和新鲜感的语言。
17,所谓“ 合理”, 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这个“ 理” 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指人类社会的“ 现实关系”,符合生活的事理逻辑。
18.所谓“ 合情”, 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 真挚的情感, 真诚的意向。
在情与理不一致的情况下, 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
19.文学意蕴层面: 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包含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是历史内容层,第二是哲学意味层,第三是审美意蕴层。
20.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或典型。
21.特征:“特征” 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Hirt , 1759—1839)提出来的, 所谓“特征”, 就是“ 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 特征” 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最大量的思想。
22.“ 特征化”: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 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23.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
24.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2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6.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又称“ 真境”、“ 事境”、“ 物境” 等。
27.虚境(审美想象空间,诗意的空间):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 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 即所谓“不尽之意”, 所以又称“神境”、“情境”、“ 灵境” 等。
28.韵味:韵味” 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 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
29.审美象征意象(审美意象,象征意象,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 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 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30.符号式意象: 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 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其作用从本质上看, 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 所以称为符号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抽象型, 一类是具象型。
31.寓言式意象: 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32.抽象型: 是指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 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33.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
34.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35.传统的叙事理论: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重内容)
36.当代叙事理论(叙述学):最初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含义: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国当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重重作品文本及其结构,注重不同叙事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结构,研究对象是把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新的研究对象。
37.“文本时间”:“讲”(也就是叙述)故事的过程;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 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38.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39.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 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40.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
41.抒情内涵的双重性: 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
42.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43.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呈现于作品的内容和人形式之中,而形成作品特有的精神风韵和格调。“风格”,最早出现于汉魏,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中最先将风格引进文艺理论学中。
18世纪(1735年),法国不封《论风格》中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文如其人”的观点。
44.文学流派:指在一定的文学发展阶段,一些作家由于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文学派别,风格相似是形成文学流派的主要标志.45.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 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这是接受者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一种前理解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的基础。
46.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 始时, 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 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 影响阅读效果。基本特征来看, 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高兴)、抑郁(悲哀)与虚静(平静)。
47.“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 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48.共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指的是: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 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49.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概括地说, 所谓“净化”, 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 杂念去除, 趋向崇高” 的自我教育效果。
50.领悟: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 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51.余味(延留):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 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 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简答,论述
1. 现实主义的特征?
(1)按照社会本来的样子描写生活,再现生活,由此得出再现性的特点。(2)对生活现象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由此得出逼真性的特点。
(3)作家一般不再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中的思想较为隐晦,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感情不是通过作者本人或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写和叙述,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由此得出隐蔽性特征。现实型文学史是理性的把握世界。
2.浪漫主义特征?
(1)注重表现理想,力图按照人们所想的样子描写,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用席列的话说”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2)作品着重于主观感情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大可能做到冷静的客观的描写世界,而是经常要从艺术描写中跳出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3)艺术手法来看,擅长于运用夸张,想象,比拟,等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4)常常把生活中的美或丑放大,或缩小,把他强调到极致。习惯于情感性的把握世界。3,象征主义的特征?
(1)倡导向内转,要求作家按暗示的方法写出主观意识,即:心灵状态,及内心最高的真实。
(2)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应合“观念。
(3)在手法上,强调音乐美,诗句的工整和音律的和谐。(4)直接性的把握世界。
4.象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象征主义开始于法国诗坛,后来遍及欧美,深入小说,戏剧等领域,一般文学史家认为,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他1857年出版了《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第一部诗集,诗集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各种矛盾,艺术上用暗示,隐喻等来表达诗人的直觉。
1886年,希腊诗人,雷莫阿斯,诗集《咏叹集》序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象征主义,同年六月,他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提出了以象征主义这个流派命名,这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象征主义分前后两期:
前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代表人物,法国诗歌流派,美国的马拉美,韩波。魏尔伦,主要在诗歌领域。
后期:20世纪初,范围是法国扩大到欧美,题材从小说进入戏剧,代表人物,法国的瓦雷雨,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艾略特,美国庞德。
象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奠定了现代派文学的基础。
5.特征” 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6.文学典型的“ 特征性”? 首先,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 统摄其整个生命的“ 总特征”。黑格尔认为: “ 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在具有在总特征的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局部特征是总特征之外的不占主要地位的次要特征)。, 7.意境与典型的异同?
同:(1)二者同属审美作品的最高审美层次,是文学审美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范畴。
(2)典型所具有的特征,意境也全部具有,二者都是作家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完美物象的统一,浑然一体,都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必然,其实质是一样的。
异:(1)典型源于西方,意境出自中国。
(2)主要区别在于体裁,类别,和文学形式的特点不同。
(3)典型以感性形式呈现出来,意境主要靠想象,幻想,创造审美境界。
8.虚境,实境的关系?(1)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2)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统摄下来加工。
9.情节与故事的区别?
(1)定义:故事就是旧事,往事,是指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生活事件。情节: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区别:故事遵循时间顺序,情节强调因果关系;
故事更有自然形态,情节富于人文色彩;故事是情节的基础,情节在故事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
10.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与风格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创作个性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格,但是创作个性不是风格,风格的外延比较宽,包括形式要素在内,即语言结构,体裁,题材,属于风格的客观方面,创作个性是形成风格的基础,是风格的主观方面。
11.流派与风格的区别?
风格是作家个体创作个性的概括,流派是作家群体创作共性的归纳,风格创于个人,流派成于集体,文学流派是作家群体的文学现象。
12.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 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 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3)抒情偏重于审美价值,叙事偏重于社会价值
13.抒情与宣泄的区别?(1)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 又是情感的构造, 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 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 意识到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宣泄的情绪是杂乱无序的, 只有释放, 没有构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 没有自我意识。(2)抒情主体虽也有受情绪左右的被动性, 但他首先是主动的沉思者和创造者, 他是自由的。宣泄者却不是完全自由的, 因为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
1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1),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总之, 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另一方面, 为获得这种享受, 消费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 因而文学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 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这种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炫耀,装门面,显地位,附庸风雅、(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 还 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 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 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及阅读心境等。
15.“ 共鸣” 现象的产生, 主要原因?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16;净化作用?
其一,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 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 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 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 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 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 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17.共鸣,净化,领悟三者的关系? 第一, 基于理解的体味。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 净化则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 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 自由独处”, 赞美“ 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 这便是共鸣。同时会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明澈幽静的荷塘月色之中, 得到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放的快慰, 这是净化。继而,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经过思索, 读者会进一步体味到: 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和
“高寒孤洁的明月” 中, 寄寓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表明了一位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这种基于思索理解的体味, 便是领悟。
第二, 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 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 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 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领悟则不同了, 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 其结果, 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 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读罢刘禹锡的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会使我们体味到诗人虽处逆境却不悲观消沉, 依然乐观旷达的顽强精神, 从而增强我们搏击人生的勇气和信心。读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会使我们体味到: 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事物, 研究问题。这种体味, 这种伴随着体味而得到的人生教益, 便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领悟。
17,阐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 有我之境”, 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 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含泪, 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惊心, 只因诗人痛苦不堪, 所以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 这就是“ 有我之境”。所谓“ 无我之境”, 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 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 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认为, 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就是“ 无我之境”, 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 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 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杜甫的七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也是“无我之境”。作者描写了景色, 但未评价景色, 中间无一字臧否, 也是于不动声色之中见意境。但人们却可以从画面开拓的意境里, 间接地领略到诗人欢欣的情绪和开朗胸怀。因此“ 无我之境”, 只是情感不外露, 并不是没有情感和倾向, “ 无我” 只是就表面境象而言的。
18.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貌似是论述题)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 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 的客观条件。《红楼梦》中“多愁善感” 的林黛玉, 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她自小多读诗书, 才思聪慧, 使她善于思考。幼年失去母亲, 礼教的约束相对少点, 才有了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寄居贾府之后, 贾府所需要的却是宝钗那样的女性, 客观环境与她自由的个性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造成了她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环境对她犹如“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这个黑暗王国里, 她惟一的知己便是贾宝玉, 惟一的温馨和希望来自那被黑暗势力包围着的爱情。虽然在爱情的天国里, 他们可以互道衷肠, 驰骋叛逆的梦想, 但不利的环境又使她敏感的神经常常产生种种不祥的预感, 再加上寄人篱下的凄苦与孤独, 她便常常“ 临风落泪, 对景伤情”。这样丰富而又痛苦的精神生活, 也只能给她留下一副“ 弱不禁风” 的躯壳。林黛玉从内蕴到外形就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的。
(2)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 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 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优秀的文学产品,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符合这一艺术规律。《水浒传》中的林冲, 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宋王朝的高级官吏, 要这样的人造反是不容易的。小说在前后五回里, 通过“ 岳庙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 刺配沧州道”、“ 大闹野猪林”、“ 火烧草料场”、“ 风雪山神庙” 等情节, 让他与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 而被一步一步地逼上梁山。这充显示了环境对人物行动的制约、决定作用。
(3)另一方面, 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 在一定条件下, 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阿Q 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 但当他一旦从城里回来, 把满把的铜的和银的向酒店柜台上一甩, 地位便立刻改观, 一度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 赵太爷一家静候的客人。特别是当革命的风声传到乡下,阿Q 大叫: “ 造反了!” 又立刻改变了他与未庄的现实关系, 连赵太爷这样的人物, 见了阿Q 也害怕, 低声下气地喊“老⋯⋯老Q”。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 对环境的反作用。
(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 失去一方, 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 没有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 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反之, 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 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 失去了联系的纽带, 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 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