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时间:2019-05-14 18:1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第一篇: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讲授,课文的理解和讲解,而语文的本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语文的语用功能。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是是我们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工具。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得不聚焦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学,恰恰担负着这样的责任,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的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素养的体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展示,集中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一、小学语言实践学习现状的特点

1、系统性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面每单元都有语文园地这个板块,而这个板块里面基本都有口语交际这个板块,如一年级上册的“春天在哪里?”“我该怎么办?”“我们身边的垃圾”等。即使偶尔缺少了口语交际这个模块,也有像“有趣的汉字”“我们的画”这样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是书面表达能力的板块。如“我们的画”这个板块里,教材明确提出三个要求:

1、给同学讲讲自己的画。

2、自由组合,看看、评评别人的画。

3、办一个图画展览。显而易见,编者从孩子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两个训练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不管是讲自己的画,还是评别人的画,都离不开语言的组织和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运用。

2、丰富性

除了从低年级阶段延伸至高年级阶段的口语交际板块,到了中高年级,教科书里就出现了习作板块。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会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到了中高年级阶段,更是对习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孩子们不但要会记事,还要会写景,还有说明文、倡议书、演讲稿等应用文体。作文不但要求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还要求真情实感,从中有所感悟,再进一步要求孩子们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用上诸多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经过这样丰富性的训练,到了六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是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篇过程详细、语言生动的文章了。

3、多样化的辅助手段

除了教材安排的各种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版块,通常一线的教师还会想各种方法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通常所见的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表达,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要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小语界轰轰烈烈改革的目标之一:由老师讲变成学生

说。在书面表达方面,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会采取各种方法。比如低年级阶段的写话,句型练习,(包括仿句、扩句、缩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和句型积累后,老师就要求学生要写片段,小短文,到了高年级还要学生写日记,班级日志,做手抄报,写儿童诗等。

另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在每个学期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比如五年级的“有趣的汉字”,六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一般安排12—14个课时,对学生提出各种语言运用要求。比如,六年级上的“轻叩诗歌的大门”,要求学生要搜集诗歌,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学写童诗,制作诗集等。

这集中体现了编者想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意图,而经过这样系统、丰富的训练,又得到了那么多辅助手段的帮助,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确实得到了提高。从刚入学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的孩童到毕业时的侃侃而谈,随便一写就是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少年,他们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二、小学语言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那么,是不是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就得到了彻底的提升呢?

我想,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我们调查,86%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有的班甚至是100%。孩子们写作文都是被逼无奈的,一提作文,就头疼。60%的孩子不喜欢上课回答问题。到了六年级仍然有20%的同学作文写不够400字,甚至是200字。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1、应试体制下,学生的兴趣被磨灭,想象力被扼杀

虽然目前应试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了,但是我们的教学还是抹不去应试教育的痕迹。就拿作文来说,为了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为了学生能尽快掌握某些句型,我们常常给出模板,开头要写什么,中间怎样写,结尾怎么写。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学生,我们的方法无疑能使他们尽快地走上正轨,但也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教师对语言实践活动重视不足。

2001年7月,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言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老师太多重视。基础性繁琐的工作占据了一线老师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众所周知,语言实践活动是需要很多时间制定方案,详细指导、安排展示的,再加上部分老师受到传统观念束缚,对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认识不足,缺乏经验、专业指引,所以到了综合性的语言实践学习部分,很多老师就匆匆而过、早早了事了。

3、学生精力不足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有一技之长而又不知道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擅长,很多家长选择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色班,希望孩子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发展为特长。这样,孩子的课余时间就被占得满满的,无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综合性学习中的搜集资料,分工协作,成果展示等任务,致使综合性学习夭折,而仅靠

课堂时间,是根本无法完成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的。除此之外,家长的文化素质不同,对综合性学习的支持态度也不同,而综合性学习还需要老师为学生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这无疑都成为了学生利用综合性学习提升语言文化素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拦路虎。

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怎样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对于书面表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方法: 1.写作动力先于写作技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不同年段的习作都分别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为了自我表达”的要求,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写作动力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正如倪文锦先生所说的:“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如果说要为学生今后打下一些基础的话,那么使其产生并维持写作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倪文锦,2003)然而,在当前不少小学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往往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章写作技法的学习和运用上,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入范文、例文,由文悟法,引文渗法,结果指导出来的作文往往形式上千篇一律,内容上空洞无物。儿童从来就不具有驾驭技法的能力,他们最擅长的是感知新奇的世界,体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儿童习作教学就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程度,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所观所感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真实的认知感受。因此,激发儿童写作动力才是习作教学的首要目标,写作技法可

以渗透但只能是锦上添花,切不可喧宾夺主。2.写作意识先于写作任务

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认为:儿童原本不会写作,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孩子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每次教学只要按部就班地让儿童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理念上的误解,造成教师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而刻意强调写作任务是否完成,这是造成学生习作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作为习作指导者,教师应该明确“写作任务服务于写作意识,写作意识先于写作任务”的价值观。所谓“写作意识”是指人自主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写作习惯。儿童习作教学就是要引领儿童形成这种受用一生的写作习惯。

3.写作资源先于写作指导

缺乏写作动力,未能养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常常使得习作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个性,陷入庸常而无趣的状态中,大量鲜活的童年资源悄然流失。写作这门对于儿童来说本应该是最开阔、最丰富的课程从小学开始却成了孩子不堪承受的重负。细细考察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不难发现习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将视角放在“如何写”上,而对“写什么”关注不够。其实,“写什么”是“如何写”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过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表现,从“写什么”的视角去解决“如何写”才抓中了要害。由此可见,儿童写作应将重点放在“写什么”上。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写作资源的拓展,这

才是当前儿童习作教学的务本之道。4.写作交往先于写作评改

儿童写作,它的本质与成人写作一样,是为了交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认识世界这一过程的记录和分享。因此,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可是儿童习作最大的动机。因此,对于儿童习作,应在交往的平台上去充分地尊重和肯定,而不是放在评改的“手术台”上,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这样,儿童才能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才能为后续写作蓄积“良性循环”的力量。

对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办法:

1、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兴趣先行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经验,平常不爱发言的同学,课下和同学交流的时候丝毫没有问题,尤其是做游戏的时候,他们甚至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裁决。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有话可说。所以想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口语表达的欲望。比如,语文课上,学生往往沉默无语,一方面是害怕说错,另一方面是缺乏兴趣,那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写的是周恩来总理一夜的辛苦工作和极其俭朴的生活作风。如果老师硬塞给学生周总理是多么俭朴,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我抓住文中对周总理办公室的描述,让学生站起来描述自己的房间。本来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有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的房间里面有床,有衣柜,有两个床头柜,有空调,有写字台,有台灯„„”另外一个小男生补充到:

“我的房间里面还有电脑和书柜„„”我微笑点头,评价到:随便数数,我们的房间都有七八样家具。那么周总理的办公室有些什么摆设?学生马上找到: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我再问“文中提到一张不大的写字台,我想它应该不超过1.2米,那么,你房间的写字台是多大呢?”学生回答更踊跃了,纷纷说我房间的写字台是1.3米、1.5米、1.8米,甚至有同学说我房间的写字台是2米的,我继续追问:那你是谁?学生答:一个小学生。那他是谁?学生答:周总理。我说:是呀,一国只总理,办公室里只有简单的两三样摆设,一张写字台还是不大的,根本就没法同我们的房间陈设相比,你觉得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纷纷举手答:“我觉得周总理是一个生活很俭朴的人!”另一个学生补充说:非常俭朴。还有学生叫到:极其俭朴„„通过这样的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发言,达到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回答问题勇气的效果。

2、综合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能利用的资源不仅仅是语文课,思品课,科学课、综合实践课都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比如,六年级上综合实践第一单元的主体是《我的中国梦》,当我们共同分析理解了中国梦之后,我紧紧抓住第7页的小调查,给学生填写我的中国梦,学生饶有兴趣的填写我各个阶段的中国梦。那么,之后的分享也就顺利成章了。我故意挑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起来分享他们的梦想,因为他们的梦想与众不同,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比如一个同学说:

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富二代。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就追问问什么你们笑。其他同学就站起来回答说:他的梦想很低俗,没追求;他的梦想实现不了,因为当不当的了富二代,是取决于他爸爸的;还有同学对他提出改正意见,你的梦想应该是做一个“富一代”,同学们又笑。那么,我这时再让这位同学本人回答:你觉得自己的梦想怎么样?他不好意思的笑笑说:我刚才逗你玩呢?我才不要做富二代,我要做靠自己吃饭的人,做富一代。全班掌声响起。

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担任的科目多,这无疑加重了一线老师的负担,同时也提供了诸多整合课堂资源,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3,亲子对话,拉近关系,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也少,孩子门变得孤僻了,执拗了,与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同时张口表达的能力也越来越弱。我利用班主任手中的特权,要求孩子每天回去跟家长交流五分钟,可以谈谈今天的烦恼,今天的快乐,今天班里面今天发生的事,甚至班主任今天骂人了也可以跟家长说说,然后家长在第二天的作业本里写上“有”或“无”反馈给我。这不仅拉近了亲子关系,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我们班有个家长就及时发现了女儿的青春期萌动的心态,给予引导和疏通,帮助孩子顺利通过青春期),也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定义“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

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由此看见,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语言运用能力无疑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如果我们做好了这两样工作,那么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呢?

第二篇:关注学生语言实践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2017年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义乌会议上的报告

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

参加2017年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的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十来节名师联盟成员的展示课,又听了多位名师高水平的评课,有不少学习体会。我们联盟组织的这次活动学术含量很高,不仅上的课有水平,课后的沙龙点评充分反映出活动的学术水准。台上展示的课都经过千锤百炼,都经过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集体打磨,多次试教,反复修改,因此每堂课都很多亮点、很多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但是好课是无止境的,每堂课都有提高的空间,因此对这些课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解剖,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也能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更好的发展,这次联盟活动研究的主题是: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个主题包含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两个热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语言实践‛。去年联盟召开的福州会议,研究主题也是这个主题,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的。所以这两个关键词是有密切联系的。去年福州会议对这个专题研究开了个头,本次会议是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展示大家对这个主题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从这次活动所展示的课可以看出,执教教师对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语文课不是教课文内容,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在认识上迷雾基本廓清,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把握基本正确。

我说‚有很大的进步‛,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很容易纠缠在故事思想内容的讨论上,感悟天鹅的精神——老天鹅奋不顾身,众天鹅齐心协力,像这样的讨论,主要不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堂课老师重点是在学讲故事,讲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小时候必须培养好。还有教《恐龙》这篇说明文,教师重点不是教恐龙的外形,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习性等有关恐龙的知识,这些当然也要学生认识,但是语文课如果单是把认识恐龙的特点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那就会异化成科学课、常识课。这堂课老师重在学说明文的写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说明的方法去描写恐龙的外形。还比如教学古诗,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读懂理解古诗,而是了解古诗的读法——读古诗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还要去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教的是一种古诗阅读的方法。

这次祝禧老师上了一堂文化语文课。课后我和祝老师讨论,‚文化语文‛的主词是语文,无论是语文游戏课也,语文活动课也好,都是语文课的一种变式,它首先是语文课。你上的这节文化语文课里渗透着浅显的哲理,让孩子了解这些哲理有必要,但所用的还是语文学习的方式,文化理解是渗透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祝老师这堂课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着力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在读‚熟‛上花了很大功夫。如果仅仅是读懂课文,那么读两遍三遍就可以了;但是要读熟,非八遍十遍甚至十遍二十遍才能读熟。读熟了才能把课文的语言读到学生的语言仓库里,读熟了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汉语的语感,感悟诗里面包含的很多汉语知识,比如说语言的优美,诗歌的节奏、诗歌的押韵等等,反复朗读,读熟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染,这是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朗读过程也是认读技能的训练过程。读正确、读流利必须具备熟练的阅读技能,必须是一行一行地扫读,看到文字符号脑子里可以即时转换成意义理解,这个转换时间只有几毫秒。学生要达到熟练阅读的程度,只有靠大量、反复地朗读。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学生拿起一篇课文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需要200小时的朗读练习。如果每天有20分钟甚至是30分钟的朗读练习,那么训练两年大概可以完成。熟练的阅读技能是养成读书习惯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每个孩子必须过关,否则就会给今后的语文学习留下隐患。我和祝禧老师说,文化语文既是文化课又是语文课,可是这堂课的目标表述中只有文化目标,没有语文学习的目标。其实这堂课主要是训练朗读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堂课读了四首诗,还让学生听一个故事,读一个绘本,激发了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这是可圈可点的;可惜目标里边没有明确语文的目标,这是这堂课的缺憾。

整个活动中大部分老师基本上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值得肯定。为什么说是‚基本‛?因为还有一些课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还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但是对语文课怎样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我认为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去研究。从本次活动所上的课来看,不管是获一等奖的课还是获特等奖的课,在这方面都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讨论,去研究。

一、切入语言内核,提高语文素养

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写作方法规律的指导,记事写人的方法,写景状物的方法,这些方法要不要指导?当然要!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如何用好词语,如何写好句子,这些基本功的指导其实更加重要。参加这次活动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的指导。

我很欣赏范建健老师上的《赶海》这堂课。他的教学重点指向语言基本功训练:怎么用好词,怎么写好句子。其实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具体说就是学习怎么用好词,怎么把句子写通顺,写得富有表现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重点。范老师上的《赶海》这篇课文,先是让学生画出赶海时做了哪些事情: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把赶海的这些游戏板书在黑板上,可圈可点的是接下来让学生去辨析这些动词怎么用好:

‚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这样概括是不错的,但是这里用了两个‚抓‛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生:改成‚捏大虾‛,生:还可以把‚抓海星‛,改为‚捞海星‛;

师:‚捞海星‛也可以用,但是又和前面的‚捞海鱼‛重复了,那么前面的‚捞海鱼‛用什么呢?

生:可以改成‚摸海鱼‛。

师:对,用词要错开来,要有变化。用词有变化,这是一个层次。接下来他又让学生去体会,动词如何运用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中写‚捡贝壳‛,如果改成‚捡海鱼‛可以吗?

生:也可以,但是这个鱼是什么样的鱼啊?死鱼!

师:捡死鱼,那就不有趣了。还有‚捉螃蟹‛,改成‚摸螃蟹‛可以吗?

生:到洞里去摸螃蟹要被螃蟹咬的,所以这里用个捉螃蟹更合适。师:运用动词不但要有变化,更应该考虑的是运用准确。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把动词画出来,学生画出动词只是认识‚动词‛,这并不是教学动词的目的,范老师从如何运用动词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认识怎么用好动词,这才是教学动词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这堂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会使用叹词。他是怎么教的呢?先是出示这段话,把叹词全部去掉了,然后再把叹词加上后让学生比较朗读,发现文章中加上叹词后有什么变化?‚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这样文章写得很有趣。加‚嘿‛和没有‚嘿‛,表达的情感就有差异,叹词在这里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哎,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加上这个‚哎‛字,表达了一种惊讶一种好奇的心情,情感表达出来了。通过这样的比较、鉴别,学生非常感性地体会了叹词的作用。教到这里,学生认识了叹词,还知道了运用叹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趣,叹词的功能理解了,但是会不会用呢?不一定会。所以范老师接下来设计了运用叹词的练习:

()!我获得了亚军。(表示喜悦、惊讶、失落)表示喜悦的:哇,我得了亚军。表示惊讶的:哦(第二声)我得了亚军。表示失落的:哎,我的了亚军。

这个练习设计的巧妙之处,就是怎么让孩子去体会不同的叹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层次的练习,接下来还设计一个叹词运用的练习:

地上是什么东西?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钱包。捡起来一翻,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谁丢的呢?他一定很着急吧!

让每个孩子动笔运用叹词,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用法,只要感情对就可以。听课时学生在填,我也在填。

咦,(同学都是填‚咦‛)地上是什么东西。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哦,原来是一个钱包。捡起来一翻,呀!(一个同学填‚哇‛,感情表达更加强烈,比我填的好。)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哎,到底是谁丢的?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的练习。特别是练习设计得真巧,梯度很清楚,学生兴趣很高。语文课上的品词品句较多的是讨论文章里的这个词语用得有什么好,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光是体会其实价值不大,学生不会运用。运用的难度远远超过理解的难度,所以重点应该放在运用上。这堂课的叹词教学最值得肯定的就是教师通过两次实际的操练,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叹词。如果这堂课再增加一个语境,让学生有再次运用叹词的练习,那么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更深。学生运用叹词的经验越多,这个知识点学得越牢靠。

这堂课教师还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情趣。课文写‚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如果改成‚我在海水里摸到一只小海星!‛意思差不多。但是一比较,就会发现课文中的句子表达得更有味道,‚摸呀摸呀‛,比一个‚摸呀‛有味道,更有趣味,后面加了一个‚嘿‛字,把当时的惊喜、开心都写出来了。通过这样的用词写句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语言表达的情味,一杯是白开水,一杯是浓浓的香茶。语文课应该去探求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之间的差异,凸显这样的差异让学生去体会,让学生去品评,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质量。

再看课文中抓螃蟹这段:‚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心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如果简单地叙述这件事情就是‚小伙伴正在抓螃蟹,不小心被螃蟹抓住‛,这样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作者是怎么写有味道的?比较:

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原来是一只螃蟹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写了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按理说,咬痛手了,血咬出来了,这是不开心的事情,但作者特意写了小伙伴夹住手时的声音,这就写出了抓螃蟹的乐趣。

然后再加上‚我走过去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把‚我‛写入其中,写出的我的好奇心,这样让读者身临其境,写出了抓螃蟹的味道。

其实对孩子来说,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一是没有语言,没有丰富的词语句子,写出来的大多是简单的句子;二是简单地叙述,不会展开,学生习惯于单线条思维,写抓螃蟹就写抓螃蟹,不会想到去写螃蟹的表现,更不会将‚我‛写进去,这样写出的文字当然是干巴巴的。什么叫会写?就像写抓螃蟹这么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作者能够铺陈展开来写:学生写小伙伴抓螃蟹,作者将螃蟹和‚我‛展开一并写进去;学生一句话就写完了,作者写了五句,而且写得很有情趣,那就叫会写。这里面就包含着怎么把一个简单事件铺陈展开来写这样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表达经验。后面写抓大虾也是如此:‚脚痒痒的,发现脚上有一只大虾,伸手抓住大虾‛,这是简单的写法,课文中写‚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描写的大虾有趣的样子,再加上‚咦,哦‛这样的叹词,最后再交代一句‚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样一展开,就将抓大虾的趣味写的惟妙惟肖。其实学生的语言表达就是不会展开,也不知道如何展开,如果读课文让学生切入语言表达的内涵,体会出课文语言表达的奥妙,那么学生把文章写具体就会不在话下。这是什么方法,我觉得这很难说得清道得明,我把它概括成是一种语言表达经验,语文课要不断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的积累。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的是一些概念化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比如‚低头一看‛是动作描写,‚摇摆着两条长须‛外貌描写,‚伸手捏过去‛是动作描写。教师抓的是神态、外貌、动作描写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其实学生写作最痛苦的是缺乏语言材料,写的都是简单的大白话;都是简单的叙述,不会把有关内容展开描写。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用丰富的词语、句型去高质量、文雅地表达,如何将简单的叙述铺陈展开来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指导比一些抽象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加重要。

所以我非常慎重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基础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丰富学生的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经验,学会遣词造句的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三百多课文,学习这些课文的最大价值不是理解内容,也不是课文里隐含的一些表达方法,而是课文里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经验,这是语文课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这个观点我今天第一次提出来,其实是思考了很长时间。我和大家分享这个观点,希望和各位名师一起来探讨。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实践经验的积累比方法规律的指导更重要

当下许多教师已经从过去‚教课文‛这个陷阱中跳出来了,但是不少教师似乎陷入了另外一个陷阱:就是把语文的方法规律指导视作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实这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儿童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语言知识或语言规则,而是学习语言运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的运作规则,与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这不是一回事。我们举计算机学习为例,理解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原理,与学会计算机操作完全是两码事,我们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主要不是理解计算机的原理,而是要会操作,因此不必在计算机原理的学习上花费太多功夫。小学生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不能将重点放在语言方法规律的学习上。语文课所教的语文知识和方法,比如写人的方法,写景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等阅读策略,都是成人在大量语文实践基础上总结、归纳、梳理出来的。学习理解这些语文知识和方法策略,也必须以一定的读写经验为基础,经验积累越多越丰富,对这些知识和方法策略理解越深、越正确。如果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那么教师教得再正确,学生不一定理解。就像我今天讲的这些语文教学原理,在座各位老师听了会有很多的感受,认识比较深刻,因为你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的支持。如果把这些内容讲给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听,他们听得懂吗?即使听懂,理解也肯定不如在坐各位教师深刻。儿童学习语文,正处于语文经验积累的初期,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语文经验积累。怎么去积累语文经验,必须靠大量的读写实践,在实践当中去体会、去感悟,领悟那些读写的方法和策略。其实学习语文的方法策略大量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默会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可以体会到一些阅读、写作的方法策略,心理学称其为‚内隐学习‛。所以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学习母语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规则性的语文知识,而是用习得的方式进行默会知识的内隐学习。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在讲故事过程当中学习讲故事,这是儿童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对成人学习语文来说,方法规律的直接指导可能有效,而对儿童来说不一定有效。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是个基本的教学原理。

我这里举两节课:一节是张祖庆工作室一位老师上的《女娲补天》,这堂课评委和现场教师评价很高,为什么?因为这节课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讲故事。讲故事的能力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在讲故事的实践中形成的;课堂里怎么指导学生学会讲故事,关键是让孩子多讲多练。要把故事正确流利连贯通顺地讲出来,必须经过反复操练。所以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讲故事的实践上。《女娲补天》这堂课就是一步一步在引导学生讲故事:板块一,出示神话的特点;板块二,教师示范讲故事,;板块三:把故事的框架理清楚,学生练习讲故事,把故事细节讲出来;第四板块:用方言来讲故事。还有一节《天鹅的故事》重点也是学讲故事,这节课教师化了30多分钟时间讨论讲故事的方法,应该说老师指导的方法有效,问题是学生理解了讲故事的方法,是否就会讲故事了呢?当然还是不会。学生要学会讲故事,必须反复练习,一遍一遍讲,才能流利地讲故事。就像钢琴老师指导学生弹一首曲子,第一步是示范这首曲子怎么弹,学生懂了,明白了,那么是否会弹了吗?肯定不会。所以接下来是让学生自己弹这个曲子,必须花费五倍十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这就是儿童学习规律。

再看《小嘎子和胖墩摔跤》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教的是一种写作方法,怎么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具体。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讨论课文的写作方法,课文写出了小嘎子什么特点?小胖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课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都是指向写作的讨论。最好教师总结出课文的写作方法,用板书做了清晰明的总结。这时候差不多要下课了。所以教师说接下来用3分钟时间写一写小嘎子与胖墩第二次摔跤的情形,然后匆匆交流,草草收兵。这个设计教学过程,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非常有限。学习写作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生要学会运用,必须花两倍甚至三倍的时间才能真正学会。这节课的问题就出在方法指导和实践操练所花的时间不成比例。其实这节课可以先让学生写,你看小胖墩和嘎子两个人摔跤课文写得很精彩,我们也来模仿写一段第二次摔跤;学生写完以后再来交流,你的这段话和课文当中的描写差异在哪里,师生共同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有过写作实践,对怎么把动作描写具体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因为他有经验的支持。所以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举三反一,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举三反一,让学生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去梳理方法规律,这样教学可能会更加有效。

现在不少语文课把学习重点放在方法指导上,以为方法指导是关键,是第一位要紧的事,其实这个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小学生学会写作的关键不在理解方法,关键在写作实践,学生实践比方法规律指导更重要,这是硬道理。那么语文课上教师无需指导方法规律了?当然也不是。学生实践与方法规律指导的关系应该是‚实践为先、实践为重、实践为主,方法在后,方法为辅‛。学生学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花点时间进行点拨,有针对性地指导一些方法规律,这样的指导更节省时间,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我们的语文课现在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每堂课里教师一定要教方法规律,教师不指导方法规律好像就不成语文课,教师就没有尽到指导责任。其实这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原因。老师一直在教语文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好像是在教语文,但是没有教会学生,学生只是理解了概念,理解概念和学会运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母语学习的规律就是这样,实践经验积累比方法规律的指导更重要。

其实小学生学习语文,真正成熟的阅读方法、成熟的写作方法并不多。人教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材,三年级开始每个学期3个阅读例话,3个写作例话,也就是说每个学期指导6个读写方法。现在有些教师一篇课文就要教2、3个,甚至4、5个读写方法,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指导成碎片化状态。知识只有在体系中才有价值,零打碎敲的教学语文知识是无效的。为什么一个比喻句从一年级开始教到六年级,中学还在教,因为教师只是教到理解,‚这是什么句?‛‚比喻句‛,‚懂了没有?‛‚懂了!‛这样教学是没用的。教的目的是运用,要会运用必须反复操练。所以一堂课里,一个学期里到底应该教学哪些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老师们应该好好梳理一下,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

我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四十年,我有这样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小学生学习母语,不是先学读写方法规律,再去学阅读学写文章的。方法规律是在读写实践中自己体会到、感悟到的。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人文的熏陶,感悟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这句话的意思和我表达的观点完全一致。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千万不能从原来的强调内容分析又滑入到强调方法规律指导这样的一个泥坑,这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正道。如果我们听课时发现教师重视方法规律教学,但是学生没有实践的时间,那么这一定不是好课。这个倾向大家一定要警惕。必须牢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三、强化一个基础两项实践

于永正老师他去年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一篇文章,他在退休以后对语文教育进行了大反思:‚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如果再让我教语文,小学语文,怎么教?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不但读,多读多背,多读多写‛。这是于老师四十年语文教学的切身体会。我完全赞同于老师的观点。

现代语文课采用的是讲读课文的方法,它的核心就是老师讲,这样一种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其实违反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在座各位老师大家反思一下,你的语文能力是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不是!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作文能力、说话能力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这是规律。而我们的语文课强调的不是学生实践,重视的是老师的讲解,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北京的中学语文名师顾德希退休之时也总结了儿童学习母语规律:母语到底怎么学,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决不能无视母语学习的这些规律。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呀老师们!在座各位老师可能还没体会到,因为你没到那个年龄,你的经验积累没到没到那种境界。这是两位已经退休的名师对儿童学习语文的精辟总结,是非常深刻的。在座各位还有机会、还有时间,好好地去认识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我认为语文课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抓好一个基础,强化两项实践。

一个基础是以语言经验积累为基础。

传统语文教学留下的最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解释,强调的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小学阶段以积累为重点。语言经验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词语积累、句型积累;还包括运用语言经验的积累。语言积累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今天我讲的第一条‚切入语言的内核‛,强调的也是这个意思。现代语文教学基本抛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对注重语言积累的宝贵经验持批判态度,强调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文知识规律的传授,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是错误的!任何一种语言学习都必须积累,学英语可以不积累吗?不积累怎么学习好英语呢?北大中文系的陆俭明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老师辈,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师,语文程度都相当高,语文能力都相当强,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私塾里怎么打语文基础?就是多读多背啊!先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识字以后再背四书五经。我们的前辈为什么能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就是大量的积累材料。这样的方法培养出一批国学大师。

所以语文课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丰富学生的词语,丰富他的句型,最大程度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比如《小嘎子》这篇文章,里面很多词语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的词语。比如说‚塌着腰,合了裆‛,学生语言仓库里没有的。‚三抓两挠‛,这个动作到底怎么样的,很难说得清楚,让孩子去读,读了以后意会,在脑子里再现当时的情境就可以了,这个情境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三抓两挠,多生动呀。还有小嘎子怎么跟胖墩打的,‚推拉拽顶‛这个词语用得多好?现在老师关注的是把动词划出来,其实动词划出来是极次要的,更有价值的内容是让孩子体会这样的动作可以用怎么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课文中的语汇、句子,比学生已有的语汇要丰富的多,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所以每一篇课文老师更应该关注的是课文的语言,关注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的认识比较,去提高学生语言质量,去丰富他的语汇,包括词语和句型,去学会高质量的表达,这是我们小学语文的一个重点。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最旺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语言材料积累越多,语言表达经验越多,那么他的语文能力发展的空间越大。

现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忽视规范语言习惯培养。一个人文章写得通写不通,决定期在什么时候?在小学。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在中学,而规范的语言习惯形成一定是在小学,这是心理学研究的定论。语言说到底是一种习惯,规范的语言习惯是从小形成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一生的语言规范负主要责任。规范的语言习惯怎么培养?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命题。学生写文章有病句,教师采用的是改病句的方法。这是一种消极的治标的办法,因为每个孩子的病句病得不一样。造成孩子病句的主要原因是他内部语言不规范,因此写出来句子是病句。怎么矫正学生不规范的语言习惯呢?最好的办法是大量的规范语言的输入。这是治本的办法,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老师们去观察班级里那些朗读读不好读不流利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病句最多。为什么文章读不好、读不流畅,因为课文的语言和他不规范的内部语言差异太大,因此读起来就不顺口,一读就读破句了,读倒了,读不下去了。怎么培养这些孩子规范的语言习惯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大量地去读,把课文语言读通顺流畅了,读成自己的语言了,那么他的语言就规范了。所以朱熹说‚朗读要字字响亮,不能漏一字,不能倒一字,不能添一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了添了,漏了,倒了,语言就不规范了。

我很肯定上《荷花》这课的老师,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书,读熟以后再练习背诵。这样教学的重点不是读懂课文,而是读熟语言,把课文的规范语言读到学生的语言仓库里,能够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只有到这样一种境界,孩子的规范语言习惯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必须承担起一个重要的责任:儿童规范语言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语言不规范,应该追究小学语文老师的责任。

强化两项实践,一项是表达实践,一项是读书实践。

我初步统计一下这次活动中所听的语文课,三分之二以上的课都有说话、写话的练习,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种好的现象。现代语文课程在结构上读写严重失衡。阅读占了三分之二,习作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时间难以支持学生表达能力过关。(还有教师说阅读占四分之三,表达占四分之一)。这仅有的三分之一的表达时间,我们老师还大量地在教写作方法,真正用于学生表达实践的时间少得可怜,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怎么提高的?丁有宽老师一个学期学生动笔实践68次,一个乡村小学,学生作文能力超过县中心校的学生,为什么?因为丁老师他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学生的表达实践上,而县中心校的老师大概是将大量时间用于讲解课文内容上,方法指导上。方法指导当然也要,但必须适当,更多时间应该是学生的表达实践。学生作文实践的价值远远超过方法指导的价值。

常州金玉老师上的《恐龙》这一课,整个设计思路就是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讨论说明的方法用了12分钟,然后介绍恐龙的资料用了6分钟,然后学生练习写一种恐龙3分钟,最后交流点评5分钟。这堂课教学重点非常明确,教学设计也相当完整,印象特别深的是第一段教学,教师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将课文介绍的恐龙知识按内容分类,分别放进哪个展厅,这对学生阅读兴趣激发,思维能力培养都非常有利的。但是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还是倾向于方法的指导。课后我给金老师提了这样的建议:学生实践部分加强,方法指导部分压缩;还有提出了另外一种设计思路,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一个恐龙博物馆,根据课文内容构思这个恐龙博物馆可以分为哪几个厅,这对学生来说更有挑战性,他更有真实感,让他当展厅设计师了;接下去每个厅可以取什么名字,这就是列小标题。小组讨论,完了再交流,哪几个小组设计最好,取的展厅名字最夺人眼球,最有情趣,就用谁的。接下让每个学生写一两段恐龙的介绍,或者介绍恐龙的种类,或者介绍恐龙的习性,每个同学动笔,再小组分头交流,这就是说明文写作训练啊!学生写作不是先想好用什么方法再去写的,即使成人写作也不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写,写出来以后再讲评总结:哪个同学好,好在什么地方?因为他用了什么方法。让孩子理解因为他加了这个数字,所以恐龙介绍得非常具体;他因为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因此他这个恐龙介绍的非常具体;他用了对比的办法,所以把这个恐龙的习性写得非常清楚。三言两语点拨一下,这是锦上添花,但是为辅的。如果还有时间,交流完了以后可以让学生去修改,这是第二次动笔去写。这样学生对怎么写说明文一定会领会得更加深刻,因为这是他在实践中的切身体验,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不是那种外加的,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学习。

还有就是语文课的读写结合设计,教师往往是从写作方法规律这方面寻找切入点。比如按空间变化写一处景物,按时间顺序写一样动物,先概括后具体写人物的特点等等。当然这样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也是不错的。但我更提倡另外一种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就是利用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孩子进行说和写的表达实践。这样的表达练习里可能也有方法,但是老师是不一定有意识地去强调用什么方法,比如就是介绍一种恐龙,写出恐龙的特点。这样的表达实践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更加有效。他可以有效地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表达实践中熟练表达的技能,语文课上这样的实践越多,学生的表达技能越熟练,并且可以在大量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表达经验,获得更多策略性的知识。

还有一项就是加强读书实践。

我这里说的是读书,和阅读课讲课文是两码事。读书就是学生他自主阅读整本书的行为。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读书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一个人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多少,这是成正比的。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从小养成的,有了读书习惯,那么不管社会风气如何,终身喜欢读书;反之,无论你怎么提倡,他一辈子都不喜欢读书。读书习惯养成的关键年龄是几岁,朱永新教授说是十二岁之前,我看到美国的一个阅读学家的研究说是十五岁之前。无论是十二岁还是十五岁,总之小学年龄段是学生读书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个大家都能够认同。那么当下国民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小时候没有养成读书习惯。那么小时候没养成读书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读书习惯的养成上没有作为。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其实负有重要责任。我在那篇文章里写了这样一句话:现阶段国民不喜欢读书,中小学语文课程难辞其咎的。这句话会得罪我们语文老师,其实我说的是语文课程,不是语文老师。教师固然也有责任,但根源在语文课程构建的失误。

其一是读书在语文课程中的定位,我们把读书称为课外阅读,当成是语文课的补充和延伸,错!读书毫无疑问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啊!

其次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学习怎样分析课文,如何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老师们注意,分析课文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决不是小学生能学会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应该学的是熟练的阅读技能。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从不会阅读到能熟练的阅读,也就是读书到达自动化,能一行一行扫读,毫不费劲,一般需要8-10年的阅读实践;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统计,学生达到阅读半自动化需要2000小时的阅读。我们教材提供的阅读量其实不满60小时,和2000小时比差得远了。

再次是阅读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听老师讲课,其实最好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自己的自己读书,是大量的读书实践。读书的兴趣是读出来的,读书习惯也是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形成的。

最后还有阅读评价。我们一定要把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作为阅读评价的主要指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硬任务。学生读书习惯如何评价,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

最后用这样一段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什么意思,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但是无论哪一种教学流派,哪一种主张,你必须符合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感谢各位名师和工作室学员为我们上的这些研究课,也感谢各位名师所作精彩的评课!谢谢大家!(全文将《小学教学设计》2017年第7期、第8期连载刊发,敬请关注)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要点: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二、精心设计训练

三、强化迁移训练

四、把握训练时机

《新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在小学语言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不够重视,只重视对字、词、句及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积累语言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难以在表达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这如何来解决学与用的“脱节”问题呢?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一代宗师正因为“日诵千言”,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几十年来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重视。背诵就将指定背诵的内容,只是课后规定时间死记硬背,至于课文中一些写得好而未指定背诵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学生背诵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作文时找不到话写,更不用说生动了。没有积累,怎么运用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篇课文(包括阅读的文章),对课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指导学生及时背诵下来。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低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课文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是朗读的基础。1

然而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多数教师重讲轻读,教完一篇课文,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因此,教师除了经常性的示范朗读外,还须指导学生剖析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景、人物的心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四册《妈妈的爱》,先让学生看图感受妈妈对小朋友的爱,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平时生活中,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体会妈妈的爱。通过学生想象和教师情感的感染,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生发感激的情绪来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必须注意形式要多样化。有的内容适合单独朗读,以便充分运用朗读的技巧,表情达意;有的则适宜齐读以增强气势、渲染气氛;有的需要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情趣,更直观地再现文中的艺术现象。为了烘托气氛,还可以恰当地配以音乐、图画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来表达情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别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及阅读量紧密联系。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抓住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训练

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局限于帮助和巩固理解的范围,要打破这个狭隘的,根深蒂固的指导思想,在训练中把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为运用服务。比如教学“兴高采烈”一词,可以这样设计训练:

第一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步:按要求填写。

(1)在课文中,人们是在(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在时表现“兴高采烈”。(如喜事临门、立功受奖、取得好成绩、实现愿望„„)。

再如教学《丑小鸭》中“羡慕”一词时,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学生丑小鸭看见什么羡慕,平时你看见什么“羡慕”,最后用“羡慕”造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知道这个词可以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使消极词汇化为积极词汇,正确迅速地运用到语言表达上。

三、强化迁移训练

迁移训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模仿是转化中的台阶,能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骄傲的孔雀》的第一句话“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本文的重点是孔雀骄傲,而不是美丽。而理解“可是”一词是关键,为了使学生理解“可是”有表示转折的意思,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1、小明很爱学习,可是;

2、,可是。

如教学《丑小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丁香花开了,知道春天来了。这句话中运用了三个动词”,“来到、看见、知道”,为了使学生以后运用这种句式,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小红来到——,看见——,知道夏天来了。

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作者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很有特色,是学生学习的典型范例。在教学中,我选用删比法让学生把“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和书上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他们很快明白了书上运用了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所以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我接着设计了两次迁移训练:

1、仿照范例把句子写具体。(1)田野里景色真美啊,美得。

(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

因此可以看到,迁移训练,具有及时、模仿性很强的特点,易于学生掌握运用。

四、把握训练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为促使学生的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转化,就必须把握一切训练时机。学生反复进行运用语言的针对性训练,把所学语言知识变成自身知识结构中,发展学生语言。

比如在教学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4句时,我问“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要求学生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回答。我先出示了范例:因为小鸡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学生也用同样的句式说小鸭、小狗、小马画的画,多数同学能用这个句式回答。有时提问中出现了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就能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简单的。

在教学第四册《葡萄沟》的第一自然段,“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很多,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我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子,用“有„„有„„还有„„”说话。有同学说“我家电器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家花园里的花真多,有„„有„„还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句式。

再如教学“天昏地暗”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1)“天昏地暗”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天昏地暗”具体指什么?(3)除了旧北京刮大风时,还有什么情况下会“天昏地暗”?学生有的说:“六月里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天丽日,一会儿是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大雨下起来。”有的说:“有一次我病了,刚一迈步,就感到两眼发黑,天昏地暗。”

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运用练习的机会很多,如:归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可要求学生用上某几个关键词语;回答问题,可要求学生用上某组关联词;描绘图意,可要求运用总分结构方式或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把握各种训练时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性训练,才能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好语文。

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教艺似浩瀚大海。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通力合作,不懈努力,达到完全拥有、熟练运用,不断发展的境地。

第四篇:语言能力运用1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题

一、开场白

开场白是指文艺演出、演讲或晚会活动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宜简洁、新颖、活泼。如胡适在一次演讲时这样开头:“我今天不是来向诸君作报告的,我是来'胡说'的,因为我姓胡。”话音刚落,听众大笑。这个开场白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演讲者谦逊的修养,而且活跃了场上气氛,沟通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一石三鸟,堪称一绝。

【创新示例】 2004年5月,清华、北大优秀学生全国巡回演讲团赴各地演讲。假如由你主持他们在你校的报告会,请你就此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60字。

二、结束语

与开场白相呼应的是结束语,其作用类似于闭幕词,它是由活动主持人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而作的小结陈词,要求简洁、准确、得体。

【创新示例】 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某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三、解说词

解说词是适用于对实物、图象、人物、景物或影视画面等进行说明、解释、描述的文字或口头语言。写解说词要求语言简洁明了,能把事物的本质特点及相关内容解说清楚,让读者或观众能获得对事物的深刻、鲜明的印象。它是把语言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的一种创新题型。解说词要能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抓住解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创新示例】 某校拟举行秋季运动会,大会组委会要求各班为本班代表队写一段展示本班精神风貌的解说词以供开幕式上宣传报道组宣读,假设你是高三(10)班的宣传委员,请你为本班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解说词。

【创新示例】台湾中学生暑期联谊会代表团来访,主客双方准备安排一次手拉手旅游,两校各有20名学生代表将同游西安的兵马俑和敦煌莫高窟。假如你就是主方的一位同学,你将如何向台湾同学介绍这两处名胜呢?请你写两段文字,既能引起朋友的兴致,又能将两处景点联系起来,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6分)(1)

(2)

四、临别赠言

赠言是临别时说的或写的话,主要有毕业留言、临别赠言、送物赠言等。荀子说:“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题写赠言与编写贺卡词一样,是语言的生活化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考查形式。

【试题示例】赠言是给别人留下的美好祝愿或真诚的希望,它可以增强信心、增进友谊。假如你是高三的同学,在这即将毕业离别之际,你最想把赠言送给谁?请你给在你心中留下过深刻印象的某位同学或老师拟写一条赠言。要围绕抒怀、祝愿、勉励来构思,内容要健康向上,语言要富于文采,要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祝愿和真诚的希望。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趣,特别是言之有情。

五、串台词

2004年高考湖南卷第24题要求考生用饱含激情、简洁有力的语言,为“青春万岁”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写几句串台词,引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一节目。本题成为湖南卷最耀人眼的特色新题,获一致好评。串台词往往寥寥数语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画龙点睛作用,一般以男女分说的形式来写,要注意与前后节目的衔接。如2004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秋晚会”共分四个篇章,其中第三篇章为“望月思乡--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第四篇章为“天涯共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男女主持人过渡到第四篇章的串台词是:(男)每逢中秋来临,赏月便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节目。(女)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之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上月饼瓜果,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男)守望那一轮明月,心境也会因有了如水之月而纯净似水。(女)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游在外的亲人。(男)好,朋友们,下面请您欣赏晚会的第四篇章:天涯共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创新示例】(2006江西21)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4分)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串联词①: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1)班演出。串联词②: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①②

六、广告词

2004年高考全国卷要求考生为“推广普通话”及“义务献血”拟写公益广告词,让人耳目一新。写作时可运用修辞,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禁毒)、“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环保)、“消费促进生产,维权促进消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广普通话)、“点点滴滴热血浓,人道博爱处处情”(公民义务献血)等。最好能注意押韵,以便于记忆。如以“'生态安徽'建设”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生态安徽大家创,持续发展奔小康”、“打造生态安徽,建设小康社会”、“山川秀美,生态安徽;美好家园,小康社会”等。【创新示例】 请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20个字以内)

七、画外音

画外音是指电影、电视中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直接发出的声音。如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祝福》改编的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幅画面--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时,见人就说逢人就讲“我真傻,真的┅┅”,大家围拢着聆听。此时画外音为:“这个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创新示例】请对下面一组画面加以想象创造,进行解说,使之成为恰当的画外音。注意:解说时,注意主体和陪衬物、背景的关系,注意顺序,要给人很强的可视性。

画面:①FLISH动画--蒲公英老了;②小蒲公英问妈妈:有什么遗产;③“妈妈”默默地给每一个孩子戴上一把远飞的小伞;④“孩子”高兴地在大地的怀抱戏耍。

八、写颁奖词

颁奖词是对受表彰的公众人物颁发奖项时由颁奖活动主持人宣读的致词。写颁奖词注意以下几点:高度概括,简洁精炼。颁奖词以极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每一个当选者的崇高精神和闪光点,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既有高度也有深度。词吻意合,富有特色。颁奖词根据获奖者事迹的不同,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于人于事于情于理都显得十分和谐得体。(3)语句清新,文笔优美。颁奖词语句长短结合,风格刚柔并济,抒情、描写、议论各有侧重,有的还恰当引用了一些名诗名句,尺幅之间,五彩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4)言志寓义,饱含深情。颁奖词赞扬的人和事虽然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褒扬还是怀念,都洋溢着崇敬之意,一字一句饱含深情。

【试题示例】2004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日前揭晓,刘翔、袁隆平等十人获感动中国人物奖,中国女排获感动中国特别奖。请仿照下面一则颁奖词,在刘翔和中国女排中任选一方,拟写一则颁奖词。(80字左右)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根据04年高考试卷传出的信息,仿句题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较大突破,出现了写串联词、连接词的新题型。设计这道题一是为了考察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考生要将人物的事迹与精神完美结合才能答好题,二是为了对考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

九、宣传标语

标语是实用性较强的宣传手段,即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会议的宣传、大型活动的动员往往借助于标语这种传统手段来营造氛围制造气势,拟写时要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逻辑事理的表达。

【创新示例】 根据要求,发挥想像,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拟写三条标语。语言要亲切、友善、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①(从运动员角度)展现各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

②(从观众角度)表现观众对运动员的热情期待。

③(从历史的角度)表现这次体育盛会的意义。

十、写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

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都是迎送宾客和集会时应酬用的讲话稿。客人来了由主人出面表示欢迎,用欢迎词;客人要走了,表示欢送,用欢送词;宾客对主人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则用答谢词。名称虽不一样,写作方法是大致相同的。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应用文体的语言运用能力。

【试题示例】今年9月10日,曙光中学举办50周年校庆。届时将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隆重的校庆庆典,假如你是曙光中学的一名学生,请你为庆典大会写一篇欢迎词。(只写正文,正文不超过200字)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a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推动其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没有兴趣,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由“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最终发展成为“我爱学”、“我爱练”。这样,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智慧的潜能就能完全释放出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有可能增强。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特别是中学生。因此,我们无论进行什么训练,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技能训练取得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而能力也就在良性循环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古人尚且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况今人?所谓方法,乃是解决问题的一门程序,也是一种技能,是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例如,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的技能,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讲授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如何分段,再找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试着分段,并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作具体的指导,这样坚持训练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困难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正是我国二十一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的新目标。笔者认为该目标主要体现在:强调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养成;注意了解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即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应本着这个新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笔者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坚持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注意那些特定的刺激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图书馆,阅览室查找有关资料信息。作为老师不管问题难易都不能挖苦讽刺 而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推广师生护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我们应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我们都知道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在疑难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中发展的。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设计的问题都写在本子上课时大胆发言,大声提问引起全班同学注意及探讨。还要学会归纳反思。

利用课前5分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课前5分钟用来说英语,这种做法已被推广,笔者认为很好。让学生开口说英语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本人要求学生按学 号或座位顺序,在课前5分钟为同学讲点什么,内容很丰富,要求 不高。我们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声由衷的赞许都能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正所谓理解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教学的刻苦钻研及学生的严格训练的双项配合。只要我们从严抓起,加强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实践,一定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下载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廖琢佳 翻开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

    语言运用能力检测题

    语言运用能力检测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数 shu3数落 数说数九寒天数典忘祖B.和he2和亲和平曲高和寡和衷共济C.提ti2提防提携提心吊......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摘 要:英语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英语课上既要保证学生学好英语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实......

    高二语文语言运用习题

    高二语文语言运用习题 组长:郭勇命题人:王悬时间:2014、4、1一、扩展语句型 1.(2011山师附中调研)请使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词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写一......

    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的能力揭东二中林少宏生物学语言是用以描述、阐释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符号系统,生物学概念、术语、图表和专门代号则是构成生物学语言的符号......

    提升教师课堂语言能力演讲稿

    提升教师课堂语言能力演讲稿 ——吴巧巧 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海德格尔视语言为人类的最后家园。语言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文......

    初中语言运用能力检测题一

    初中语言运用能力检测题 一 一、修改下列的句子,使之简洁1 .有些货物甚至比别的电器市场便宜四五倍。 修改:_.2 .一片森林里有千千万万棵树木,每一棵树木有许许多多的叶子。 修改......

    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利用手机短信学习语言(模版)

    惠东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 “利用手机短信学习语言”研究性学习报告(具体部分) 高二(20)班程银会 方子滔 张宝丰 龚惠航 黄庆城 林志燕 为了拓展我们语文学习空间,培养同学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