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风、家规、家教与中国国家治理(改)
家风、家规、家教与中国国家治理
序语
近几十年来,我们在思考中国国家治理的问题,总是习惯于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依法治国,以法律的完善来治理国家。事实上,大家都知道传统中国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礼是修身治家之具,国法是治国定天下之具,两者都是行为规范,共同构成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规范。因此,从关注家风、家规、家教的视角出发,解读中国国家治理结构,将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创新,也是回到事实本身的要求。
一、家与国的关系
国家,国家,到底什么是国?什么是家?到底是先有国,还是先有家呢?有道之: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国是由众多家组成的。
国是一个合体字,从文字上解释就是口中含玉,也就是说口中无玉不成国。国的这个“口”可以理解引申为国家的领土。玉乃“王”多一点,也就是说王不加点不成玉。王是君王的象征,而那一点就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一个玉字就体现了人民大众对祖国的热爱。当然,要想国之为国,那一点是致关重要的。家是一个象形字,房子内养着一头猪则为家。
家是一个地方,到那里的动作必须用“回”而不是“去”。家也是一片屋顶,用以遮蔽暴雨骄阳。家同时也还是我们每个人温馨的港湾。国家国家,我们常常把国与家联想到一起,想到国我们必定就会想到家。上面我们说了国是一片领土,而领土中又有一块宝贝(玉)。同样的,家也是一块领地,一个固定的场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家,我们每个人也都爱自己的家。那么国家国家,当然是先国而后家,纵观人类历史,我们是从无国到有国,从无家再到有家的。当然,在无国的原始社会里我们也不可能有固定的领地,固定的家。这么说,也就是说有家得先有国。国成立了,家也有了,我们的生活稳定幸福了,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记得家是怎么来的,我们现在这稳定幸福的生活是怎么得来的。爱家就得先爱国。因为爱国也是在爱自己的家。国乃家之因,家乃国之果。没有因,也就不可能结果。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家国天下,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社会的整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我们把无数风正的家连接起来,就能编制出一个国家的风正和谐画卷。
二、家风、家规、家教的概念
家风是什么?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一家或一族的道德准则和相沿成习的家庭传统与处世方法。好的家风来源于良好的的家教与严格的家规。家规付诸实现,并世代相传,就形成为家风。家风的传承有许多是写成文字传下来的,内容都是传承价值观、与价值观相关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的基本方法与规矩。其实,家家都有家风,而且主要是通过每代人的言传身教,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而形成的。每个小家庭都要有自己的规矩,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而社会道德的失范,也常常与家教的不足与不善密切相关。
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而道德教育又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子女的身上,就能看见其父母的影子;一个人的言行,体现家庭的素养。家风是一种幻化无形的力量,在平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品德,是一种无言的教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24个字,概括综合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既吸收了全人类的优秀政治文化成果,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体现了传统美德与当代精神的辨证统一。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家风的传承,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价值观的传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为家教、家规指明了方向,也为发扬清正、积极的家风奠定了基础。
要培育好的家风,还必须改进家教的方法。“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正由于家风主要是由家长的形象、追求、爱好、品格、道德、家教等构成的。因此,家长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家教。
当前,许多家庭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当然抓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比如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改进学习方法等等,都是家教的重要内容。但抓学习固然重要,却不是家教的唯一。家教的重点应该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如何处世,不断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这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
“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领导干部的家风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我爸是李刚”之所以能迅速成为网络的热点话语,其原因就在于此。领导干部更应该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树立清正的家风。在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毛泽东主席对家属子女一向严格要求,堪称党内干部家风建设的楷模。有一本《毛泽东家风》的书,详细介绍了毛主席教育子女的情况,值得一读;又比如周恩来总理,他订立的“十条家规”等等,其核心就是“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像毛泽东、周恩来这样严格教育子女和亲属,上行而下效,就一定能够开创“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的新局面,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输入正能量!
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是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所谓国家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基础上,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互为耦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其中,国家治理的最本质要求就是对生产关系的改变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上层建筑的治理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国家治理是一个复合性、综合性的事业。经由法律的管理能够满足国家治理的核心需要,但法律不能满足国家治理的所有需要。人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意义世界,都是法律难以企及的领域。在这些领域,道德具有重要的、甚至是突出的调整作用。可以说,依法治国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有效的国家治理,既要指向功利性、现实性的物质世界,也要指向人的内心世界,这正是家风主导的世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充分阐明了国家治理不能仅仅依赖于法律,还需重视家风、家教、家规的重要性。
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很多无法单单靠法律、制度解决的问题,如腐败等问题的滋生。正是由于信仰的缺失,家风的沦丧,中国传统美德的没落,导致了很多新的国家治理问题的出现。时代变迁,生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尤其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使家庭和睦,增进亲人相亲相爱,促成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样很多国家治理的问题,都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们需要重视家风、家规、家教的作用,选择作为中国国家治理的有效方法。通过对良好家风、家规、家教的宣扬,进而净化中国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治理好我们的国家,促进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人民的中国梦。
四、家风、家规、家教对中国国家治理的意义
传统中国社会的秩序构成是一个和谐的系统,家风与国法是它的组成部分。传统中国的秩序布局与社会结构一致。传统中国是乡土社会,基本结构是家庭、家族、乡村、社会、国家,家风家法对应于家庭家族,乡礼乡约对应于乡里乡村,帮规行规对应于社会上各行各业,国礼国法对应于国家社会。从家礼家法到国礼国法形成一条秩序链,家礼家法是这条秩序链中最基层的血缘秩序规范,国礼国法是这条秩序链中最上层的地缘秩序规范,乡礼乡约和帮规行规是秩序链中血缘与地缘的结合部,一惯是官方与民间沟通、互动的交界处。可见,传统中国社会的秩序构成是一和谐的系统,国法与家礼在这系统中真可谓“顶天立地”,是整个系统和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它们对于社会才能发挥出系统、和谐的功能,才有启发我们理解社会秩序构成与社会和谐的关联意义。
其实,和谐并不仅限于社会系统,在由自然—社会—文化,也即天、地、人构成的大系统中,家风是和谐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它认为天、地、人相通,万物各有其位;万物位其所位,天地宇宙人类社会即是和谐。同时,自然秩序与人类秩序相关联,人类的失措无序会通过自然征兆表现出来给以警告,并提醒人们加以纠正以重建被破坏的和谐系统。虽然这个理论还需要更多的人类经验和更凿实的科学根据来加以证明,也即是说它还缺乏科学性,但在古代世界,特别是在传统中国社会,它却是发挥实际作用的哲学观念。
这观念是中华文化之道,是传统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最高理念,家风与国法的深处蕴含着这一理念。也许家风与国法的文本和制度价值都再也不重要了,但作为构建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它们努力与自然、社会和文化这个大系统维持和谐的创制理念,确有超时空的价值,在人类自身和与自然关系紧张的今天尤有意义。
五、有效提高家庭家风、家规、家教建设完善中国国家治理的对策
1、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家教效果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家庭建设涌现出了新问题,家庭教育和现代家风的营造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不少家长的家教观念却未跟上当代变化。另外,父母绝对权威,对待孩子简单、粗暴等教育方式在一些家长身上依然存在。家长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往往导致教育行为的失当,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作为教育孩子的最好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广大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得到提升,家庭建设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
2、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传承好家风的重要路径。
家风虽小,但事关重大,因为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优良的家风是在日常的生活、点滴的家事中培育的,是在父母、亲人的交流沟通中形成的,是在言传身教中得以传承的。在家风传承、家庭建设和家教活动中,日常生活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大。这昭示我们,长辈要蒙以养正,注重在言传身教中对孩子传播正能量。在家庭教育、家德培育和家风建设中,要重视家风家规的德育功能,制定和传承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家风家规。
3、营造和优化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条件
当下中国存在着的家德家风困境,以及营造优良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外在条件。家风是世风的组成单元,世风是家风的整合与放大。营造和改善民风世风是促进优良家风培育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急速变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面临着巨大冲击,不良世风会消解良好家风的正能量。生活中,家长常常面临两难选择: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守信,可市场上却充斥假冒伪劣商品,媒体上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这都提示我们,要高度关注当下不良世风对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冲击和侵蚀,既不能因为不良社会风尚就放弃对孩子正确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要注意努力培育自家的优良家风以推进社会风尚改善。正如清代刑部尚书魏象枢所说:“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教化既行,在家则光前裕后,在国则端本澄源。十年之后,清官良吏,君子善人,皆从此中出,将见人才日盛,世世共襄太平矣。”
4、重视发挥家长、教师、亲友在家教和家风培育中的关键作用 教育学研究表明,榜样示范对于未成年人个体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行为的社会化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代家庭教育大家颜子推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人们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祖辈、师长、同学等,因此他们的言行更能获得孩子认同,言传身教、相互仿效更易于入耳入心,收到其他教育不能比拟的效果。
5、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凝成合力是培育优秀家风的保障 家风虽是无形的,但对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良好的家风传承既然是营造和优化世风民风的基础和前提,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就应形成“四位一体”的工作合力。家庭、学校与社会也要相互配合,共同打造优秀家风文化教育平台,共同传播优秀家风文化。传承优秀家风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启蒙、品性养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因此,应该引导和帮助他们了解优秀家风文化蕴含的美德,在优秀家风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众媒体应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优汰劣、承故拓新的原则,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家训文化,充分利用传统家训名篇和当地家风文化资源,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实际,编写和传播优秀家训、家风文化的教材或读物,让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为今天的家教和家风培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注意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家风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建设优秀家风文化,还要注重宣传部门和社会媒介、新闻媒体主阵地的作用,努力挖掘家风背后的故事,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现代化气息、能够传播优秀家风文化的节目和网站。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将倡导、培育优秀家风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体系;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家庭教育服务平台,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指导。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应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以家风文化滋养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丰富家风文化的长效机制,提高家庭建设的实效性,促进家风聚为民风、民风汇成国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
中国国家治理是软实力,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长久以来依赖国家机器、国家制度、法律法规等治理国家,忽略了中国传统美德、国学等优秀文化遗产的作用。在如今的国情下,社会风气出现问题,提醒我们需要依靠改善家风、家规、家教,来治理国家,从根源上解决中国国家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家风、家规、家教与中国国家治理紧密相关,建设良好家风、家规、家教任重道远。
第二篇:家教家规和家风
家教、家规和家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的文化精神教育历来注重门楣家风。然而,近年来家风的话题渐渐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无人提起了。现在央视重提这个话题,通过公众采访将原来属于私人平台的传统家教,放大到整个社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让清正、积极向上的家规祖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渗进我们的文化,有利于发扬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对道德回归也大有益处。家风是什么?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一家或一族的道德准则和相沿成习的家庭传统与处世方法。好的家风来源于好的的家教与严格的家规。家规付诸实现,并世代相传,就形成为家风。家风的传承有许多是写成文字传下来的,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朱柏庐治家格言》、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等等,内容都是传承价值观、与价值观相关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的基本方法与规矩。因此一说到家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些名门望族,大户人家,家里的一条,二条等等明文规定的家规。
我们平民百姓大都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也没有几点、几条成文的规矩。故记者问家风是什么?一时还真答不上来。其实,家家都有家风,而且主要是通过每代人的言传身教,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而形成的。今天,已进入“小家庭时代”,过去的大门大户在多数地方已不复存在。但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教育失去“市场”,即使三五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而社会道德的失范,也常常与家教的不足与不善密切相关。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而道德教育又必须从娃娃抓起。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早春的土壤,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常常是一辈子的。这是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强大的,无所不能的权威。因此在子女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一个人的言行,体现家庭的素养。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是好的家风呢?我国是文明古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人将传统道德归结为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就是中国农耕社会几千年来最基本的家风。当然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并不全是好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特别是在宋朝以后,程朱理学兴起,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将中国人的思想带入一个严格的禁锢时期,其后的明朝、清朝统治者也把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理论神圣化,严重压抑人性。反映在家教上,倡导“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思想,将男尊女卑发挥到极致,鼓吹“三从四德”,什么“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等等,形成了一整套繁文缛节的封建礼仪制度。使之成为一种压抑人性,束缚个性,令人望而生畏的东西。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是完全正确,非常必要的。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和彻底打倒,就有点偏激了。就像我们批判愚忠、愚孝的封建思想,却不能连忠于祖国,孝顺父母都不要了;我们否定封建礼教,同时又必须懂礼节,讲礼貌,知礼让,守礼仪,如果这些统统都不要了,中国还能算是礼仪之邦吗?总之,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时候,我们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更不能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股脑儿都丢了。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24个字,概括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既吸收了全人类的优秀政治文化成果,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体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辨证统一。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家风的传承,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价值观的传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为家教、家规指明了方向,也为发扬清正、积极的家风奠定了基础。要培育好的家风,还必需改进家教的方法。“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正因为家风主要是由家长的形象、追求、喜好、品质、道德、家教等构成的。因此,家长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家教。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说,我父亲从来没有和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也没有成文的家规。可他以自己的言行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我家的五个孩子,都是普通劳动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承继着这十二个字的家风,虽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但都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有虚度此生。当前,有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使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核心,大家都围着这唯一的宝贝转。在生活上百般呵护,甚至娇惯、溺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样养大的孩子,甚至连起码的自理能力都欠缺;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进行“虎妈”式的教育,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和在学校的排名,拔苗助长,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大大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当然抓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比如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改进学习方法等等,都是家教的重要内容。但抓学习固然重要,却不是家教的唯一。家教的重点应该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如何处世,不断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这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领导干部的家风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我爸是李刚”之所以能迅速成为网络的热点话语,其原因就在于此。领导干部更应该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树立清正的家风。在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毛泽东主席对家属子女一向严格要求,堪称党内干部家风建设的楷模。有一本《毛泽东家风》的书,详细介绍了毛主席教育子女的情况,值得一读;又比如周恩来总理,他订立的“十条家规”,内容非常具体,要求来看望他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自己付钱到食堂排队买饭菜;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看戏;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汽车;不要别人为自己办私事;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等等,其核心就是“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像毛泽东、周恩来这样严格教育子女和亲属,上行而下效,就一定能够开创“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的新局面,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输入正能量!
第三篇:家风、家规、家教、家训
十条家规告诉人们该如何处理家国关系在周恩来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周家逐渐形成了“十条家规”:
家风、家规、家教、家训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高尚人格的写照,也展示了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
第四篇:家训、家规、家教、家风
家训、家规、家教、家风
央视开展的“家风”大讨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在我看来,家风是指家长的言传身教而养成的家庭良好作风,家风总体上是与社会大环境相关的,家风在受社会风气影响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风气。家风属于社会文明的范畴,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家风与家训、家规、家教一样,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承。
在上世纪相当一段时间里,是非常注重家训、家规、家教和家风的,而这四者之中,家教使用的频率最高。比如评价某一个人的品行,多以这个人“有家教”或“没家教”来形容,现如今被用烂的“素质”一词,在当时根本不流行。家教之下,家风和家规也是经常使用的,比如称赞某个人家,总是说“这个人家的家规重、家风好
”等等,至于家训,寻常人家是比较少见的,毕竟写得《朱子家训》之类传世佳作的,多为学富五车之人。
话又说回来,写不了家训的寻常人家,也不乏各种各样的治家格言。象我家里,父亲是行伍出身、母亲是普通工人,但“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是他们三天两头用来敲打我们兄妹三人的。在小时候,记得我家的家规特别多,什么“笑不露齿、食不出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积善积德,尊老爱幼”云云,记得大妹妹一次吃饭时咀嚼出声,脸颊上立即挨了老爸的一筷子,马上就热泪盈眶,我们更是抿紧了嘴咀嚼。
家规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记得那时还没有空调,连电扇都是稀罕之物,夏天酷热难耐之时,我们都习惯在门前空地边乘凉边吃晚饭,我和两个妹妹负责搬桌椅、端饭菜,然后坐在小椅子上等大人们下楼,只有等外婆端起饭碗或老爸端起酒杯后,我们兄妹三人才端碗开吃。那时候许多邻居也在空地上吃晚饭,孩子多的家庭有时哄抢得厉害,就无形中有了对比,时常听到邻居们夸奖我家小孩规矩好、有家教。每次听到邻居夸奖,我们发现父母亲都是暗自欣喜。
走上社会后,从实践的一些反面事例中,更感觉到家教匮乏对人生的妨害。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公司召开职代会,在代表上食堂就餐时,时任公司行政(后勤)科长的Z君,仗倚自己分管食堂而闯进分餐间,给自己挑选看得中的(抑或是大一点的)份菜,众目睽睽之下的伸手,气得公司总经理脸色铁青,加上此君吃相不佳,咀嚼时青筋直露,声音巨响,遂成同事间一段笑谈;九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晚上,公司党政班子商讨提任后备干部事宜,年近升职极限的他,或许是害怕赶不上最后一班车,竟躲在会场门外学潜伏。因女书记突然开门上洗手间而躲避不及,连人带畚箕一起跌倒(在假装扫地),弄出巨响震惊全场,沦为笑柄的同时,更是断了前程,许多同事得知后摇头,连称“家门不幸啊”!
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是以无数家庭的优良家风为基础的,在注重素质的当代,家训、家规、家教、家风又重新被唤醒,这是件好事情。
第五篇:家风家教家规一年级手抄报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家庭的风气。那么,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来看看吧!
图一:家风家教家规一年级手抄报
图二:家风家教家规一年级手抄报
图三:家风家教家规一年级手抄报
家风家教家规手抄报内容: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民间百姓的口头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每个家庭的组织成员,其思想面貌,精神状态,道德品质,文化素质,都家教家规有关,良好的家教家规造就有礼貌,守国法,懂规矩的家人,家规决定着家庭的兴衰成败。家庭第一是和,和谐,和气,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这个“和”首先是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尊重理解,相互包容,同舟共济;孝敬老人,关爱同辈的兄弟姐妹,这样就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楷模。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浓浓的血缘关系,除了关心孩子们的温饱冷暖,指导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防微杜渐,严格要求,“穷养儿子富养女”“养不教父之过”,“养子不教如养猪,养女不教如养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自然会形成一些规矩,虽然不成文字,但在父母的言行举止中,往往就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庭重要的是勤,勤劳节俭,用劳动创造成果,用劳动获取生活所得,一勤天下无难事,勤俭是持家之本,是家庭每个成员的基本素质,“要吃饭就得干”干就是要做事,要劳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劳而获,坐吃山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新旧两个社会,走过了风雨沧桑的漫长岁月,从祖父祖母,外公外婆那里,学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农村小农经济家庭的家规,从父母的教育中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归纳起来有这么一些规矩;对老人要孝顺关爱,“家中有个老犹如有个宝”;“对长辈,长兄(姐)要尊敬有礼貌不直呼名字;行为举止要端庄,站有个站相,坐有个坐相,不能有懒洋洋的表现;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能挑食,不能浪费菜饭,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穿衣服要整洁,不准“扯胸奶怀”,训言曰“笑破不笑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注;那年代自家种棉种麻编布,穿补钉衣裳很普遍);来者是客,对待客人要热情,进门请坐,敬茶,装烟,待客须好物,客人走时要送一程;对邻居要和善,“远亲不如近邻”有困难要互相帮助,“一人有事大家帮,一家有难邻里帮”把相帮看成是一件乐事,幸事。不贪非己之财,不取他人之物,不占便宜,老人们常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如果有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必遭严励惩罚。
家规与族规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家族的风气规矩往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族人,自然也影响着若干个家庭。我们家族在族谱里有着这样的族规;端家规,守国法,敦仁孝,习耕读。
端化俗,除邪侈,戒非为,杜丑恶。
重亲谊,倡和睦,严教子,忠孝顺。
还有十戒;
戒奢侈以惜福,戒侵贪以养身;戒放荡以立品,戒嫖赌以正身。
戒游惰以勤业,戒杵逆以敦伦;戒滥交以闲邪,戒远游以孝亲。
戒争讼以保家,戒逞凶以免祸。
祖训族规通过宗亲会活动,修家谱族谱形式形成文字,传承下去,教化族人,从而影响每个家庭,可以说良好的家教,严格的家规是族规的具体实施。家规,家风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如水,如空气,无声无息的注入人们的骨髓里,灵魂里。每一个有作为的道德高尚的人,每一个爱国爱岗敬业,诚信和善的人,都与其接受良好的家教,有过严格的家训家规有关系。
当今,许多年轻的父母,上有双双老人要赡养要照顾,下有独生子女要管教,古人云“独柴难烧,独子难教”,年轻父母除了工作事业紧张繁忙压力大,求职谋生担子重,最感到头疼的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好了,孩子的享受多了,优越感也强了。加之难以控制的电脑游戏,不少孩子学习不努力,性格孤傲,亲情淡漠,以我为中心,与大人缺乏沟通。有的家长教育无法时,干脆送给老师保吃、保住、保职业辅导,自己的负担虽然轻了,但是家庭教育,家规,家训的影响作用也大大减弱了。
中国人几千年传统的文化是孕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风气,培养良好的家规的基础,“仁义礼智信”既是社会文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也是社会的每个细胞——家庭教育和规范行为的内容和准则。
欲治其国,先治其家,欲治其家,先修其身,治家必须有家规家法,家庭的组织者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用良好的家教家风培养后代,用严格的家规,规范家人的行为举止,建设积极向上的有活力有素养的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