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家风 科学育人
传承家风
科学育人
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牵动整个社会神经的大问题,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老问题,也是让我们最为头痛的棘手问题。让孩子快乐、阳光、健康地成长,把我们的孩子教育成人、成才、成栋梁,是家长、老师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目标。正因为有了这个共同的话题和目标,我们又一次坐在了这里。说实话,每个学期在这里跟大家谈孩子的教育问题,我的压力都很大,因为这个讲话我既要考虑内容的准确性,又要兼顾它的实效性,每次都想让大家乘兴而来,满载而归。但是由于个人的学识水平确实有限,所以可能每次的讲话多少都会给大家留有些许的遗憾,鉴于此,我更希望每次的所谓讲座能够成为大家付诸于行动的导火索或者催化剂,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今天要与大家谈的是关于“家风”的话题。虽然话题有些大,但离我们很近。什么是家风?个人理解,它应该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个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每个家庭或家族中的延续和传承。201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栏目。伴随着记者的一个个采访镜头,一个个活灵活现、形式各异的大众人物,栩栩如生的向央视记者纷纷述说、纷纷吐槽自己各自的独特家风。这个系列报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好家风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家风概念也逐渐充实和丰盈起来:它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它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入学前是纯粹的家庭教育;入学后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毕业了还要接受社会大熔炉的继续教育,但是也没有脱离家庭教育这条主线。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进入一所好学校,选择一个好班级,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个孩子的一时之幸,而生在一个好家庭确是一个孩子的一生之幸。我们的许多家长总是习惯性的把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推给老师。不可否认,一个具有良好校风的学校和一个良好班风的班级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但是一个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却决定着孩子的一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三岁看老,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他(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凡事要有“风”和“规”,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正确的良好的风气和规矩,如果长幼无序,吊儿郎当,任意随便,既不守国法,又不重道德,甚至人际关系很紧张,怄气打架,家庭暴力,不一而足。那么。也就谈不上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正常维持。
家风问题有两个要点:一是风要正,要有档次;二要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成为一种习惯,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红灯记》里的唱词,包含了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的关系。我们分析成功人士的经验之道——比如自立、拼搏、刻苦,比如仁义、助人、涵养:常常可以从他们的家庭环境中寻求到基本来源、基本点。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曾经有《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当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意思是: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chuan,立见消亡。”意思是: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亡。“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意思是: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作儿子的道理。“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意思是: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再卑鄙不过的。“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意思是: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
今天的时代当然远非明代所能够比拟,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比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
说到“家风”问题,有一点值得强调:道德与法律这两条杠杠到什么时代、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遵守。家庭关系中通常涉及的是道德问题,比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谦虚礼让,设身处地,善解人意,甘愿吃亏等等,注重道德自律的家庭成员,才能够在家庭中享有威信,才有资格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
当然家庭关系中也有法律问题,比如个人隐私,财产继承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发展,许多新东西出来了,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近年又出来“拆二代”。从家庭关系这个视角看问题,所谓“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相当程度上都不是年轻人自己人生努力的结果,而是对祖宗、父母的“天然继承”。正因为“财富和幸福来得太过容易”,这些年轻人最容易堕入骄奢淫逸,无所作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最容易失去道德荣誉感和奋斗精神,如果加上有的家庭的“家风”、“家规”本来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孩子们就很可能成为类似旧时代的“纨绔子弟”和“恶少”类的人物。
家庭连着地方、社会和国家,所谓“家门不幸出孽子”,必然祸害社会,成为家庭、地方、社会的破坏因素。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家风”、“家规”的现实和长久意义之一。
一个人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克勤克俭,严格自律,讲原则,重正气,他(她)在单位里、社会上也必然能够表现良好;反之,一个人在家庭中我行我素,没规没矩,无法无天,无情无义,耍奸使坏,损人利己,既不把道德要求放在眼里,也不把法律规矩放在眼里,比如在家庭财产问题上,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尊重人,甚至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信奉“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视“吃父母”、“啃老”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当涉及赡养父母、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成员,则就是另外一付恶劣的态度——“拔一毛而不为”。这样的人,久而久之,就不免成为家庭的孽子,社会的败类。
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对于孩子来讲,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一代、老一辈,就应当起到一个正面影响的、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长辈,对于树立好的“家风”其作用举足重轻。
可是我们痛心地看到:近些年来,许多家庭中老一辈传下来的良好家风已经不见了踪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风、家规可以无原则的妥协,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很令人担忧。我们违背常理的家庭教育理念不仅无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为他们的人生提前定格,送入人生终点站。所以综上所述,希望我们在座的所有家长,希望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能够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是否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已经具备良好家风的家庭我们要传承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传家宝;丢掉了良好家风的家庭,我们要重新把它找回来,不能让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无价宝在孩子跟前打折扣;还没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从现在起,从点滴做起,慢慢地把我们的家风竖起来。
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家风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导向,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培养一个有血性、有担当,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孩子;组建一个温馨、和睦、甜美、幸福的好家庭;构建一个和谐、有序、公正、诚信的好社会而共同努力。
第二篇: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
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每个家庭成员都需遵循的祖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我们只有在严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才会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家最重要的家风是阅读求知。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的父母希望把阅读求知家风传承到了我的身上。小时候,为了让我爱上读书,妈妈给我讲很多有趣的故事。为了让我融入书的氛围,妈妈还经常带我去书店看书。每天晚上,妈妈和爸爸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开始我并不想看书,但爸妈看书时聚精会神的表情吸引了我,我也就默默地跟着一起看了。天长日久,渐渐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有时作业写晚了,浓浓的倦意向我袭来,我也得看上几眼书才能入睡,阅读求知的家风已从父母的行动中渐渐的传承到我的身上。
每当夜幕降临,我在认真地写作业,爸爸妈妈或读书看报、或帮我学习,家里总有浓浓的书香气。每次过生日,爸爸妈妈也不忘送我精美的图书,总能让我惊喜不已。一家人去旅游出远门,每个人都会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机场、在宾馆,只要有时间,三个人都各自看着自己书。
这就是我的家风——阅读求知之风,愿它永驻在我家,书香悠远。也愿它飘进千家万户!
第三篇:传承家风
传承家风——我心中的美德
中华民族的历史孕育许多优秀传统美德,有些是以“家风”的形式世代传承的,家风通过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中传承,形成不同家庭的不同家风,对家风而言,个人行为就是家风的最好体现。
要论家风,我家也有自己的传承。我爸总是跟我讲爷爷,在我爸记忆里说爷爷总是穿着那一身古老的衣服,款式不新颖,颜色不鲜艳,总是语重心长的对我爸说:过去的苦日子,现在的日子真好,要节俭,要艰苦朴素。我的奶奶在生活中也很节俭,总把洗菜水、淘米水、洗衣服用过的水用来冲厕所。奶奶跟我说:要节约点用水,水很宝贵。在家里爸爸是一个很有时间观念的人,他做什么事不管刮风下雨都会准时到达,从来不迟到、不早退。他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把握好时间,多做有用的事情。妈妈在家是对我最和蔼可里亲的总是对我说:冷不冷,热不热,饿不饿,累不累,我从中学到了如何去关心别人。
我特别喜欢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每次看我都很感动,母亲干了一天的工作,晚上照顾完自己的孩子,又特别疲惫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长辈洗脚。可是她没注意到她的孩子并没有睡觉,而是露出半个头偷偷地看到了妈妈的行为,于是就像摸像样也端了一盆水走向妈妈。有一天我看妈妈累了,我也这样做了,妈妈对我说:“女儿长大了!“我想我也有了自己的家风。
聆听着家风的细雨一定可以将我这幼苗浇灌成美丽的花朵,同时我也会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第四篇: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
我家的祖传家风是:勤劳善良,忠厚传家,为人正直,包容谦让、乐善向上,不计个人得失。
我的祖父、父亲都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庄稼人。以最普通的方式,在大地上辛勤的耕耘着自己的希望。这就是他们的追求。往日如昨天,他们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赤着脚,扛着一柄锄,踏着一方土,头顶一片天,深刻的印在我脑海里,至今历历在目„„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病床前三年无孝子”。我的祖母因血压高,留下后遗症,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在床上一躺就是5年。衣褥的换洗,一日三餐的喂食,都是母亲精心照料,直至病故。谁人不夸我的母亲贤德孝顺。
父亲的忠厚诚实更是受人敬佩,种田完粮,天经地义。每次交公粮,父亲总是扬好、晒干,籽粒饱满的粮食上交国库。有一次交公粮,因司磅员误把100㎏的磅坨看成200㎏,开单据多填写100㎏粮食重量。父亲发现后,毫不犹豫告诉司磅员,司磅员一经核定(看磅)确实多称100㎏,并且当众夸奖父亲忠诚实在!有的社员背地里说“父亲傻”,可父亲就是用“傻”的思想和态度去做事待人去,一直这样。
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别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且生动的讲述了一则故事,阐述了人生做人做事的哲理,使我终生受益(这就是内求品质;做事不找任何借口,只有自身拼搏努力,直至成功)!
从前,有个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于是大发善心,想帮助他致富,富人送穷人一头耕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播了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贫穷了。穷人满怀希望的开始奋斗了。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要艰难。穷人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生小羊,等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穷人将计划实施了,只是吃了一只羊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不是办法?不如把羊卖了,买些鸡,鸡生蛋的速度快些,卖鸡蛋立即赚钱,日子可以立即好转。穷人将计划实行,但是鸡生蛋的日子也很慢。穷人又忍不住杀鸡,就这样杀到最后一只鸡时,穷人感到理想破灭,想致富没有希望,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无愁。穷人依然穷着。
包容、谦让更是我家的祖传家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常记得:我家的家前,队里分了半亩自留地,用来种菜。谁知:地邻把菜种在两家分界的陇上,地头上种上香椿树,遮我家的菜的荫,吸食我家菜地的里的养分,锄草、耕地弄的我家浇菜都没有法浇。经父亲多次和谒的商量都不听;别人家也说:“太不像话,欺人太甚”。父亲没法了,最后说:“即他去吧,咱少种点地,吃一点亏,只要把陇里面管理好了,照样不少长菜”。凭着父亲的辛勤劳动,精心管理,种出的菜的品质、产量都比他家的好。包容、谦让是一种品质,父亲常说:“吃点小亏算不了什么,不去计较,因为这点小事两家闹生分了,激化矛盾不值的”。
“孩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家虽然过得不算富裕,但我深深的感激着我的父母亲。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风气中成长起来的 ——这就是我的家教!
我一定继承发扬家庭的优良作风及传统美德。建立幸福和谐家庭,教育好子女,好好学习,倡导文明家庭风尚,走科技兴国道路!在公司里,能以团结同事,多学技术,干好本职工作,回报公司及社会!
墙冠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员工:何作秋
2015年8月1日
第五篇: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观后感
实验小学二年三班吴奕霖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一部短视频,是关于家风的传承。我在这段视频里看到了有一位阿姨陪着一群福利院里的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还有一位中年叔叔,他在一间屋子里吹糖人;在班级里教孩子们剪纸。他们都受到了***的夸奖。
因为他们善良,懂得帮助别人,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我们家也有个家训是:尊敬老人,尊敬长辈,大年三十,我到姥姥家住,陪姥姥姥爷开心的守岁,住到正月初二,初三给长辈们拜年,祝愿他们幸福安康,我也想成为一个善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把这个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