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8:0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湖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湖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南湖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延揽和培养拔尖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和专业发展,持续提升我校的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学校决定实施南湖学者发展计划。

第二条

南湖学者发展计划旨在培养学科领军人才,构建学科团队,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学校为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搭建工作平台,提供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三条

南湖学者发展计划设立A、B两个类别,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南湖学者的遴选、聘任工作。

第四条

南湖学者聘期为五年,采取分段聘任,首次聘期为三年,中期考核合格续聘两年。五年聘期届满,原则上不再续聘。

第二章

遴选条件

第五条

南湖学者发展计划申报人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品德优良,学风严谨,身体健康,具有专业理想抱负、团结协作精神及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学术素养优良;

(二)原则上须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校外应聘者,应聘A类南湖学者的年龄要求50周岁以下,应聘B类南湖学者的年龄要求45周岁以下,业绩特别突出者年龄可适当放宽;本校在职教师申报南湖学者的,年龄不作要求;

(三)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果;

(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保持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能力;

(五)聘期内,校外受聘者每年至少在我校工作9个月以上,校内受聘者全职在校工作。

第六条

南湖学者发展计划申报人应符合下列业绩条件中的任意2项。如申报人业绩成果中某一项特别突出,经专家评审,达到业绩要求水平,可视为具备业绩条件:

(一)A类南湖学者

1.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1项以上(限前2名);

2.人文社科类主持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1项以上或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上,理工类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上;

3.人文社科类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顶级期刊、理工类在本学科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以上;

4.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上(限前5名);

5.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以上;

6.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以上。

(二)B类南湖学者

1.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以上(限面上项目);

2.人文社科类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顶级期刊、理工类在本学科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

3.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以上;

4.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

第七条

河南省特聘教授聘期结束后,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可以直接申请B类南湖学者,遴选条件不作具体要求。

第三章

遴选程序

第八条

南湖学者遴选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学校发布南湖学者招聘公告,拟应聘人员提交应聘材料。

(二)人事处对候选人的材料进行审核,聘请国内外同行专家对其业务能力和业绩水平进行评价。

(三)学校召开南湖学者评审委员会,本着“择优推荐、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候选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结合同行专家的评价意见,对各候选人进行评议投票,确定拟聘任人选。

(四)校长办公会对拟聘任人选进行审议,确定南湖学者最终人选。

(五)学校与南湖学者签订《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聘任协议》(以下简称“聘任协议”),明确聘期任务与待遇等。

(六)举行聘任仪式,校长为南湖学者颁发聘书。

第四章

聘期任务

第九条

A类南湖学者在五年聘期内需完成以下任务:

(一)教学任务

每年至少承担1门本学科研究生、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优良。

(二)科研任务

1.理工类每年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不低于3篇;人文社科类每年发表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不低于2篇,或被新华文摘转载1/2以上不低于2篇,或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低于3篇。聘期内,人文社科类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顶级期刊、理工类在本学科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低于3篇,论文被广泛引用,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学术影响。

2.聘期内,申报并获批国家级重大项目1项(限前2名)。

3.积极申请科研成果鉴定和申报高级别奖项,聘期内获批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限前2名)。

上述第1项为必须完成项,第2、3项完成其一即可。

(三)学科建设任务

全面负责本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学术团队建设,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达到、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人才培养任务

加强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骨干。

(五)学术交流任务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在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六)力争成为中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院士候选人等高层次人才。

第十条

B类南湖学者在五年聘期内需完成以下任务:

(一)教学任务

每年至少承担1门本学科研究生、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优良。

(二)科研任务

1.理工类每年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不低于2篇;人文社科类每年发表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不低于1篇,或被新华文摘转载1/2以上不低于1篇,或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低于2篇。聘期内,人文社科类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顶级期刊、理工类在本学科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低于1篇,论文被广泛引用,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2.聘期内,科研项目方面需完成下列任务之一:

(1)申报并获批国家级重大项目或重点项目1项(限前5名);

(2)主持申报并获批国家级项目1项(限面上项目)。

3.积极申请科研成果鉴定和申报高级别奖项,聘期内完成下列任务之一:

(1)获批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限前5名);

(2)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或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均限第一获奖人)。

上述第1项为必须完成项,第2、3项完成其一即可。

(三)学科建设任务

积极参与本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学术团队建设,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达到、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在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人才培养任务

加强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骨干。

(五)学术交流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在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六)力争成为中原学者、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

第十一条

聘期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根据学科不同情况,由学校和南湖学者本人具体协商确定,并在聘任协议中明确约定。

第五章

聘期待遇

第十二条

根据工作需要,学校为南湖学者配备专门的办公室,保证实验设备和实验用房。

第十三条

学校为南湖学者提供相应数额的科研启动经费,标准为:

(一)A类南湖学者,实验性理科、工科为100万元,文科、非实验性理科为30万元;

(二)B 类南湖学者,实验性理科、工科为50万元,文科、非实验性理科为15万元。

第十四条

聘期内,南湖学者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外,A类南湖学者可享受税前每年50万元人民币的特殊津贴,B类南湖学者可享受税前每年20万元人民币的特殊津贴。对于南湖学者完成聘期工作所取得的业绩,学校不再给予奖励。

第十五条

对于全职来校工作的校外受聘者,学校提供120㎡左右的住房一套,安排配偶工作,帮助解决子女入学事宜。

第十六条

学校每年组织南湖学者在三甲医院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费用由学校承担。

第十七条

建立校领导与南湖学者定期联系制度,每月至少联系一次,听取南湖学者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南湖学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第六章

考核管理

第十八条

南湖学者考核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科学简便、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充分尊重和保护南湖学者的首创精神,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十九条

南湖学者考核分为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和终期考核。考核内容为南湖学者聘任协议约定的聘期任务工作进展及完成情况。

第二十条

年度考核由南湖学者所在教学单位负责,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南湖学者对照聘任协议,认真总结年度工作业绩及任务进展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及目标,填写并向所在教学单位提交《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年度工作进展报告》。

(二)教学单位对南湖学者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确定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及年度工作进展报告报人事处备案。学校将根据工作需要对年度考核结果进行复核。

第二十一条

学校成立南湖学者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南湖学者中期和终期考核工作。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人事、教务、科研、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专家组成。

中期考核、终期考核分别在三年期满和五年期满时,由学校和教学单位共同组织实施,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南湖学者对照聘任协议,认真总结三年或五年聘期履职情况及聘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填写《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任期(三年)工作总结报告》或《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任期(五年)工作总结报告》。

(二)教学单位组织本单位教师根据聘任协议对南湖学者的聘期工作进行测评。参加测评的教师应不少于10人,且涵盖各个层次。测评情况及结果报人事处备案。

(三)南湖学者向学校南湖学者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汇报聘期内履职情况及聘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聘任协议的约定,对其聘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可向南湖学者提出有关问题,组织答辩。

(四)南湖学者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聘期工作汇报、任期总结报告、答辩、教学单位教师测评结果,确定考核意见和考核等次。

第二十二条

南湖学者考核标准

(一)年度考核采取定性考核办法,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完成了聘任协议约定的年度工作任务,且协议要求聘期内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进展顺利的,考核结果为合格;聘任协议约定的年度工作任务未完成,或协议要求聘期内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基本无进展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二)中期考核和终期考核采取量化考核办法。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聘期工作完成情况,确定南湖学者中期或终期考核分数。考核总分为100分,得分90分以上者为优秀,得分60-89分者为合格,得分60分以下者为不合格。

第二十三条

南湖学者考核结果的使用

(一)考核结果是支付南湖学者特殊津贴、续聘、解聘以及奖惩的依据。

(二)南湖学者年度津贴的80%随月支付,年度考核合格者,支付剩余20%的津贴。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将暂停支付南湖学者特殊津贴,中止其科研启动经费的使用。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经学校研究,解除聘任合同,终止其科研启动经费的使用。

(三)中期考核合格以上者,可以续聘两年。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学校不再续聘,终止其科研启动经费的使用。

(四)终期考核结果优秀者,学校将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十四条

对于聘期内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特别突出成绩的南湖学者,学校将给予特别奖励。

第二十五条

南湖学者如中途辞聘或出国逾期未归,按违约处理,视违约情况交纳违约金,并追回科研启动经费。

第二十六条

南湖学者聘期内不得担任党政领导职务。校内人员在聘前已担任的,辞去领导职务后方可聘任。

第二十七条

南湖学者聘期内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教材、上报成果等,均应注明“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发展计划(Nan Hu Scholar Development Program of XYNU)”字样。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南湖学者聘期内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原学者、河南省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时,按相应层次兑现相关待遇。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中涉及的“论文”均指期刊论文,理工类专业要求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人文社科类专业要求为独著;涉及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限优秀社科成果奖,理工类限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涉及的“以上”、“以下”均包含本级。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信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信院字[2014]140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的重要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要求,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提高公共消防安全水平,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消防工作,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范围内的消防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三条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在职责范围内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四条

坚持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是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本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本场所消防安 全全面负责。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

坚持权责一致、依法履职、失职追责。对不履行或不按规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二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工作职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消防工作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消防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负责本地区消防工作,召开消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本地区消防工作重大事项。每年向上级政府专题报告本地区消防工作情况。健全由政府正职或常务副职牵头的消防工作协调机制,推动落实消防工作责任;

(二)将消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内容的消防专项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并负责组织编制、实施,确保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督促所属部门和下级政府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在重大节假日、重要活动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推动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消防和应急救援技术、设备。组织开展经常性消防宣传工作。大力发展消防公益事业。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推进消防教育培训和物防、技防等工作;

(四)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组织实施重大火灾隐患和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工作。实行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报请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和停产停业的整改报告,在7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决定,并组织督促隐患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整改;

(五)依法建立公安消防队和政府专职消防队。明确政府专职消防队公益性公共服务属性,按照有关标准落实队员编制,建设营房,配齐装备;根据专职消防队员高危职业工种性质,落实其工资、津贴、保险、福利待遇和高危补助;

(六)统一组织领导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制定灭火救援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建立灭火救援社会联动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人员、装备、经费和灭火药剂等保障,根据需要征用灭火救援所需工程机械和特殊装备;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除履行第六条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工作;

(二)在审批城市总体规划时严格把好消防安全内容审核关,对没有消防专项规划内容的城市总体规划不得批准实施;

(三)针对本地区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及时提请人大及其常委会制修订地方性法规,组织制修订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

(四)加大消防投入,保障消防事业发展所需经费。第八条

市、县级政府除履行第六条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工作;

(二)科学编制和严格落实城乡消防专项规划,预留消防队站、训练设施等建设用地。加强消防水源建设,按照规定建设市政消防供水设施,制定市政消防水源管理办法,明确建设、管理维护部门和单位;

(三)在本级政府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保障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促进消防事业发展;

(四)将消防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或为民办实事工程;在居民家庭、小旅馆、群租房、“三合一”等场所推广安装简易喷淋、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五)组织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对重大火灾隐患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整改措施,督促限期消除;对不及时消除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

(六)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建设公益性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消防科普教育活动;

(七)按照立法权限,针对本地区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及时提请人大及其常委会制修订地方性法规,组织制修订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

第九条

乡镇政府消防工作主要职责:

(一)确定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消防工作,制定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二)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及业务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保障;

(三)及时编制、修订消防专项规划,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乡规划、村庄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

(四)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等职能,并开展消防宣传、防火巡查、隐患查改;

(五)因地制宜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措施和要求,加强消防宣传和应急疏散演练;

(六)部署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组织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七)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组织,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制定防火安全公约,建立志愿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开展防火安全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城乡消防安全水平。

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前款第一、四、五、六、七项职责。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组织实施消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定期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工作,协调解决本地区重大消防安全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管消防安全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综合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消防工作,督促检查各部门、下级政府落 实消防工作情况。其他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定期研究部署分管领域的消防工作,组织专项督查,推动分管领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政府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风景名胜区等设立的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参照履行同级别政府及其负责人的消防安全职责,负责管理区域内的消防工作。

第三章

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工作部门消防安全职责:

(一)全面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消防工作,明确各级消防安全职责和消防安全归口管理部门,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定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落实消防工作经费,建立志愿消防组织;

(二)将消防工作与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每年组织对消防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积极推广采用先进的消防安全技术、标准和产品,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三)制修订行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在行业安全生产法规政策、规划计划和应急预案中纳入消防安全要素,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并组织实施;

(四)定期分析评估消防安全形势,部署督促本部门和所属单位开展针对性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治理,消除火灾隐患;

(五)开展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督促指导本行业、本 系统单位制订完善灭火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应急疏散演练,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六)督促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组织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评估、安全承诺、设施维保、电气检测、油烟道清洗、消防培训,建立微型消防站;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第十三条

负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要严格依法审批,凡审核认定不符合法定审批条件的,不得核发相关许可证照或批准开办。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擅自从事有关活动影响消防安全的,应当会同公安消防部门及时依法查处;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不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原批准。

(一)公安机关负责对消防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依法实施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开展消防监督抽查,实施消防行政处罚。组织和指挥火灾现场扑救,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依法组织火灾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办理失火罪和消防责任事故罪案件。负责将不符合要求的城乡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设施问题,或者重大火灾隐患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提请责成有关部门解决。负责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指导有关部门、单位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组织针对性消防安全专项治理;

(二)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幼儿园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安全。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安全教育活动统筹安排。指导学 校消防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推动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三)民政部门负责社会福利、特困人员供养、救助管理、未成年人保护、婚姻、殡葬、救灾物资储备、烈士纪念、军休军供、优抚医院、光荣院等民政服务机构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安全;

(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培训机构、技工学校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安全。做好政府专职消防队员、企业专职消防队员和消防文员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培训、职业培训内容;

(五)规划管理部门依据城乡规划配合制定消防专项规划并监督实施,预留消防站规划用地,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建设项目不予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消防安全管理,在组织编制、审批和实施城乡规划,指导城市供水、城市地铁、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组织制定工程建设标准,以及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时,应当充分考虑消防安全因素,满足有关消防安全性能及要求。依法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加强对消防设计、施工、安装质量的监督管理;

(七)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客运车站、港口、码头及交通工具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工作;

(八)文化部门负责公共娱乐场所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安全,指导图书馆、文化馆(站)、剧院等文化单位和重大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消防安全管理;

(九)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安全;

(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依法对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管理,查处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质量违法行为;

(十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特种设备生产、使用领域的消防安全管理。按照职责分工对消防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消防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相关标准,加强对电线电缆、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等消防相关产品质量的强制性认证管理;

(十二)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协助监督管理印刷业、信息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的消防安全。督促新闻媒体发布针对性消防安全提示,面向社会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十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依法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措施。负责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依法监督检查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消防法律法规情况及其消防安全条件,负责有关设备、材料、生产工艺流程的安全监管。

第十四条

负有行政管理或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应当结合本部门职责为消防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计划,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列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在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 察时统筹考虑消防安全问题;

(二)科技部门负责将消防科技进步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并组织实施。组织指导消防安全重大科技攻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消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将消防知识纳入科普教育内容;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通信业、通信设施建设和民用飞机、民用船舶制造业,以及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的消防安全管理。依法负责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行业规划和布局。将消防产业纳入应急产业同规划、同部署、同发展;

(四)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监督监狱系统、司法行政系统戒毒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将消防法律法规纳入普法教育内容;

(五)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消防预算经费,及时足额拨付;

(六)商务部门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商贸服务业(含餐饮业、住宿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拍卖、典当、租赁、汽车流通、旧货流通、成品油流通等行业进行消防安全管理;

(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负责检查督促国有企业贯彻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指导督促国有企业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八)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做好住宅小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有关单位做好建筑公用消防设施维修、更新、改造工作;

(九)电力管理部门负责电力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使用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指导电 力企业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定期演练。推广采用先进的火灾防范技术设施,引导用户规范用电;

(十)燃气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城镇燃气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督促燃气经营者指导用户安全用气和对燃气设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依法查处燃气经营者和燃气用户等各方主体的燃气违法行为;

(十一)人防部门负责城市人民防空工程设计、审核、施工、验收、使用等环节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

(十二)体育管理、旅游、宗教事务、粮食、文物等部门负责加强体育类场馆、旅游景区景点、宗教场所、储备粮储存环节、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等行业消防安全管理,指导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十三)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监管机构负责督促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服务网点、派出机构落实消防安全管理;保险行业监管机构负责督促保险公司开设火灾公众责任险,发挥保险机构参与火灾风险评估管控和火灾事故预防功能;

(十四)负责公共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单位应当保持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

(十五)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将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十六)互联网信息、通信管理等部门应当指导网站、移动互联网媒体等开展公益性消防安全宣传;

(十七)气象、水利、地震部门应当及时将重大灾害事故的预警信息通报公安消防部门。

第四章

单位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五条

单位消防安全主要职责:

(一)明确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及其职责,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建立消防工作检查考核机制,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实;

(二)单位应当保证防火检查巡查、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火灾隐患整改、专职或志愿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建设等消防工作所需资金的投入。消防安全投入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费用应当保证适当比例用于消防工作;

(三)按照相关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班不少于2人,并持消防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四)保障消防车通道、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公共场所的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五)建立专职、志愿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定期组织训练演练,加强消防装备配备和灭火药剂储备,建立与公安消防队联勤联动机制,提高扑救初起火灾能力;

(六)消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政策文件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十六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除履行第十五条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明确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实施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经过消防专业培训,并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备案;

(二)安装、使用电器产品、燃气用具和敷设电气线路、管线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用电、用气安全管理规定,并定期维护保养、检测。按照规定规范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管理;

(三)组织员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全员消防安全培训和疏散演练;

(四)建立微型消防站,积极参与消防安全区域联防,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第十七条

火灾高危单位除履行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每月召开消防安全工作例会,研究本单位消防工作,处理涉及消防经费投入、消防设施设备购置、火灾隐患整改等重大问题;

(二)鼓励消防安全管理人取得注册消防工程师执业资格,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特殊工种人员须经消防安全培训;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人员应取得相应职业资格;

(三)专职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应当根据本单位火灾危险特性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器材,储备足够的灭火救援药剂和物资,定期组织消防业务学习和灭火技能训练,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

(四)按照国家标准配备防毒面具、紧急逃生设施、疏散引导器材等疏散逃生设备;鼓励应用消防远程监控、电气火灾监测、物联网技术等技防物防措施;

(五)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与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签订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协议,每年委托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测试;

(六)定期开展消防安全评估,每年委托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一次全面消防安全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七)应当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

第十八条

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由业主负责。同一建筑物有两个以上业主的,业主对各自专有部分的消防安全负责,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共同负责,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统一管理。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消防车通道应当设置标志,保持畅通。

第十九条

商业、物流、轻工、石化等有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消防安全自律管理,组织制定并公布行业消防安全自律管理制度和执业准则,推动本行业消防工作,引导行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第二十条

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和消防安全评估、咨询、监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应当依法获得相应的资质、资格,依法依规提供消防安全技术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负责。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并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质量的消防安全终身负责。

第五章

责任落实

第二十二条

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本办法有关要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并定期组织开展工作督导,年终组织进行工作考核:

(一)上级政府与下一级政府;

(二)政府与所属部门;

(三)主管部门与所属单位之间。

消防安全责任书应当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主体、责任范围、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奖惩办法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每年组织对省级政府消防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中央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纳入日常检查、政务督查的重要内容,组织消防工作考核,确保消防安全责任落实。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消防工作考核结果运用,建立与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 励惩处相挂钩的制度。

第二十四条

各级消防安全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分析研判消防安全形势,协调指导消防工作开展,督促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

第二十五条

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单位消防安全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为信誉评级、项目核准、用地审批、金融扶持、财政奖补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在涉及消防安全行政审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力量发展等方面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七条

因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发生火灾事故的,在依纪依法追究单位直接责任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主要负责人责任的同时,按照权限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实行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发生一般亡人或有影响的火灾事故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处理;发生较大火灾事故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相当于同级的人民政府(省级政府直管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处理;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处理;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调查。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履行本办法规定的单位消防安全职责,规模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消防部门确定。

第二十九条

微型消防站是单位、社区组建的有人员、有装备,具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的志愿消防队伍。具体标准由公安消防部门确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等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1年4月7日)

第一条 【目的依据】

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保证刑罚的正确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部门职责】

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社区矫正工作,在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罪犯依法决定适用非监禁刑罚和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进行法律监督,发现有违法情况时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检察建议。

公安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依法采取治安管理处罚等措施,对重新违法犯罪的及时依法处 1 理。

第三条 【工作力量】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司法所受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指派落实社区矫正工作措施。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在司法所的指导下,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就读学校以及社区矫正人员的亲属、监护人、保证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教育。

第四条【调查评估】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应当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情况、住所、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被害人意见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形成《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报告》,及时提交人民法院。

第五条 【文书送达】

人民法院、监狱、公安机关应当核实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告知其在规定期限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在判决、裁定生效或罪犯释放后五个工作日内,将判决书、裁定书、决定 2 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刑满释放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送达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时抄送其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同时通过内部网络送达相关文书。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第六条 【报到与接收】

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裁判或者服刑、羁押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监所之日起七日内报到,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裁判或者服刑、羁押的,应当在十日内报到。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公安机关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

第七条【矫正小组】

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应当确定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

矫正小组成员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所居住社区基层组织成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社区矫正人员的亲属、相关协助单位的人员等组成。对女性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矫正小组成员至少应当有一名女性。

第八条【宣告】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人员报到后,应当及时组织社 3 区矫正宣告。宣告在专门场所公开进行,并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不同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基层组织、所在单位以及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亲属、保证人等到场。

宣告事项应当包括:(1)宣读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等有关法律文书;(2)宣布社区矫正期限;(3)宣布社区矫正人员必须遵守的各项规定以及违反规定的后果;(4)宣布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

第九条 【矫正方案】

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悔罪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并根据矫正效果和需要,适时予以调整。

第十条 【矫正档案】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档案》,一人一档。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监督规定】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二)遵守人民法院禁止令;

(三)遵守司法行政机关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等各项规定;

(四)按规定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学习、教育、培训等活动;

(五)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社区服务。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第十二条 【权利保障与监督】

司法所应当认真听取社区矫正人员提出的申诉、控告,及时向有关机关转交申诉、控告材料,及时制止侵害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依法行使权利,并接受监督。第十三条 【报告】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学习、教育和参加社会活动等情况。社区矫正人员遇有居住地变化、工作变动、家庭出现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的人员等情况,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报告。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结果。

第十四条 【外出审批】

社区矫正人员因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不超过十日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十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 5 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外出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护理、生育确需外出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第十五条 【管辖变更】

社区矫正人员因正当理由需要迁出居住的县(市、区)而变更执行机关的,应当提前一个月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经县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批准。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离开迁出地十日内到迁入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第十六条 【学习教育】

司法所应当采取培训、讲座、参观等多种形式,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治等学习,增强其法制观念、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8小时。

第十七条 【个别教育和心理疏导】

司法所应当随时掌握、分析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并针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及时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增强其改过自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十八条 【社区服务】

司法所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 6 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8小时。

第十九条 【就业帮助】

司法行政机关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具体情况,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第二十条【未成年人矫正】

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设立专门小组或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实施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工作;

(二)针对其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三)着重做好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加强对其教育、挽救、感化;

(四)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矫正档案应当严格保密,其矫正宣告可以不公开进行;

(五)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可以不参加社区服务;

(六)保障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

(七)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

(八)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

第二十一条 【走访】

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家庭、就读学校、所在单位和居住的社区,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情况。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或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走访。

第二十二条【核查】

对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应当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必要时可以派员监督有关诊断、检查和鉴定活动,并定期向做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机关反馈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和疾病治疗情况。

第二十三条 【查找】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应当立即组织查找,并及时通报做出判决、裁定、决定的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下落不明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即组织查找,查找不到满一个月的,由公安机关负责追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配合。

第二十四条 【警告】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罪犯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诊断等材料,或者未经批准从事就医、护理以外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第二十五条【提请治安处罚】

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时提请公安机关给予处罚。

第二十六条【缓刑、假释收监的情形】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裁判法院同级的司法行政机关提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时报到或者下落不明超过一个月的;

(三)社区矫正期间受到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遵守监督管理规定的;

(五)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第二十七条【暂予监外执行收监的情形】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一)不符合法定条件,以非法手段获取暂予监外执行或者拖延暂予监外执行期限的;

(二)被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的;

(三)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罪犯或者其亲属、监护人,或者原保证人单位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四)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

(五)两次以上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医疗、诊断病例材料的;

(六)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第二十八条 【收监执行】

作出收监执行决定的机关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将罪犯收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罪犯收监执行手续,司法行政机关予以配合。

第二十九条 【不计入执行刑期】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矫正人员下落不明满一个月的,自下落不明之日至重新纳入监管的起止时间不计入执行刑期。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有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一)、(四)项规定情形的,自该情形发生之日至被收监执行的起止时间不计入执行刑期。

第三十条 【提请减刑】

对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经地(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提请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减刑建议书和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一条 【矫正期满鉴定】

社区矫正期限届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作出书面总结,司法所对其接受社区矫正情况作出书面鉴定。

第三十二条 【矫正期满宣告】

社区矫正期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知本办法第八条所列人员,在专门场所组织公开宣告。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社区 11 矫正期满证明书》,并书面通知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

宣告事项应当包括:(1)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已满;(2)宣布对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表现的鉴定意见;(3)对判处管制的,宣布解除管制;对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宣布恢复政治权利;对判处缓刑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第三十三条 【矫正终止】

社区矫正人员死亡、决定收监执行或者又被判处新的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矫正期间死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原裁判人民法院、监狱、公安机关及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四条 【与安置帮教的衔接】

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社区矫正,司法所应当告知其安置帮教有关规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应当向安置帮教工作部门转交有关材料。

第三十五条【工作制度】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执法考评、档案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 12 工作规范运行。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等突发性事件,应当立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

第三十六条 【法律责任】

社区矫正执法和管理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公正廉洁执法。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实施办法试行

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青年优秀人才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培养造就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校决定实施“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以下简称“青年项目”)。

第二条

青年项目设立A、B两个类别,学校每年组织一次遴选、资助工作。

第三条

青年项目资助期为五年,采取分段资助,首次资助期为三年,中期考核合格后继续资助两年。

第二章 入选条件

第四条

青年项目申请人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报当年的1月1日,年龄在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或科研人员;

(二)A类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B类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具有博士学位;

(三)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过硬,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圆满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任务,教学效果优良(专职科研人员此项不做要求);

(四)科研业绩方面,A类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同时具备下列两项业绩,B类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具备两项业绩中的一项:

1.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以上;

2.近三年在我校规定的D级以上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

第五条

已被学校授予“南湖学者”称号者,不得申报青年项目。

第三章 选拔程序

第六条

青年项目人选选拔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个人申报 申请人填写《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申请书》,并按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二)单位推荐

教学单位在个人申请的基础上,根据本办法所规定的入选条件,将推荐候选人材料报人事处。

(三)材料审核

由人事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分别对申报人的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

(四)专家评审

学校召开专家评审会,对候选人材料进行综合评审并投票表决。得票超过2/3者方可作为入选青年项目的初步人选。

A类青年项目在申报人中择优遴选。申报A类青年项目得票未达到2/3者,自动变更为B类青年项目申报人参与评审。

(五)人选公示

人事处将评审通过的人选在校园网上予以公示,公示异议期为1周。

(六)人选确定

异议期满,公示结果上报校长办公会,审定入选青年项目的最终人选。

第四章 奖励标准

第七条

青年项目入选者(以下简称“入选者”),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工资等福利待遇外,A类入选者可享受税后每月6000元的奖励,B类入选者可享受税后每月3000元的奖励。

第五章 任期目标

第八条

入选者在五年资助期内应完成如下工作目标:

(一)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工作,为实现所在学科的建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且教学效果优良(专职科研人员此项不作要求)。

(三)以我校为第一产权单位,完成以下科研工作任务: 1.A类入选者须完成下列任务中的(1)、(2)项及(3)、(4)、(5)中的任意一项:

(1)每年在我校规定的D级以上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五年资助期内至少在我校规定的C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2)五年资助期内主持获批国家级项目1项以上;

(3)获国家级科研或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不限等级、名次),或获省部级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上(限第一获奖人);

(4)获批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限第一发明人);

(5)所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1篇以上获省级以上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

2.B类入选者须完成下列任务中的(1)、(2)项及(3)、(4)、(5)中的任意一项:

(1)每年在我校规定的D级以上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五年资助期内至少在我校规定的C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

(2)五年资助期内主持获批国家级项目1项以上或省部级项目2项以上;

(3)获国家级科研或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不限等级、名次),或获省部级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上(限前三名);

(4)获批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限第一发明人);

(5)所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1篇以上获省级以上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六章 管理考核

第九条

入选者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任期目标,积极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接受学校和教学单位的、中期和终期考核。

第十条

考核由所在教学单位组织进行。入选者填写《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考核表》,教学单位按照本办法,对入选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人事处备案。学校将根据工作需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复核。第十一条

中期、终期考核分别在三年和五年资助期满时由学校组织进行。学校成立由有关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部分专家组成的青年项目考核工作小组,对入选者任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入选者填写《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中期考核表》或《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终期考核表》,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

青年项目考核标准

(一)考核采取定性考核办法,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完成了任务,且要求资助期内完成的各项任务进展顺利的,考核结果为合格;任务未完成,或要求资助期内完成的各项任务基本无进展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二)中期考核和终期考核采取量化考核办法。考核工作小组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任期目标进展或完成情况,确定青年项目中期或终期考核分数。考核总分为100分,得分90分以上者为优秀,得分60—89分者为合格,得分60分以下者为不合格。

第十三条

青年项目考核结果的使用

(一)考核结果是支付青年项目奖励、是否继续资助以及奖惩的依据。

(二)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将暂停支付青年项目奖励,教学单位要督促入选者提出整改意见。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学校将取消对入选者的资助。

(三)中期考核合格以上者,可以继续资助两年;中期考核不合格者,终止资助。

(四)终期考核结果优秀者,学校将给予适当奖励。未完成任期目标,终期考核结果不合格者,根据具体情况由学校考核工作小组决定追回部分已支付的奖金。

第十四条

对于超额完成任期目标任务,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特别突出成绩的入选者,学校将给予特别奖励。

第十五条

入选者资助期内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教材、上报成果等,均应注明“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Nanhu Scholars Program for Young Scholars of XYNU)”字样。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六条

同一级别的青年项目,原则上只资助一个五年周期。B类青年项目五年资助期满后,可申报A类青年项目;A类青年项目五年资助期满后,则不可申报B类青年项目。

第十七条

本办法中涉及的“论文”均指期刊论文,理工类专业要求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人文社科类专业要求为独著或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论文的第二作者限申报人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涉及期刊等级的认定以《信阳师范学院绩效工资管理办法(试行)》(信院字[2014]28号)之附件三中的规定为准;省部级项目人文社科类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及资助经费在3万元以上的其他中央部委项目,自然科学类限资助经费在3万元以上的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及其他中央部委项目;涉及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限优秀社科成果奖,理工类限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涉及的“以上”、“以下”均包含本级。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信阳师范学院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信院字[2014]139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江安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江安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缓解城乡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根据国务院、省、市有关政策,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施城乡医疗救助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

(二)救急救难,简便易行原则;

(三)突出重点,分类救助原则;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五)加强配合,共同推进原则。

第二章

救助对象

第三条 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为具有江安县户籍且在江安县长期居住的以下人员:

(一)特困人员;

(二)孤儿;

(三)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伤残军人);

(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五)城乡低收入家庭中重病、重残(1—2级)人员及60岁以上老人;

策范围外药品的费用由民政局结算支付,不是必须的费用由医院自行承担。

(二)城乡低保对象和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伤残军人)住院发生的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报销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部份费用按70%比例给予救助,全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10000元。

(三)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按县政府2008年第40期会议纪要执行,由乡镇向民政局书面报告,经民政局领导签批后,送到县康复医院和市康复医院医治,采用单病种按床日限价记账制结算,每人每天不高于15元救助。

(四)未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孤儿、重点优抚对象的其他低收入家庭、建卡贫困户家庭成员患癌症、肝硬化腹水、肾功能衰竭、甲亢、红斑狼疮、肺心病、高血压并发症、乙肝伴肝功能损害、精神分裂症、冠心病、糖尿病并发器官损害、肺结核等重大疾病住院发生的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各种商业保险报销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部份费用超过10000元的按50%的比例救助,全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8000元。

(五)实施再次救助。如遇特殊情况,重点救助对象住院发生的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报销,民政救助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的费用还超过10000元,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的,可在年底再次实施救助。

第八条

重特大疾病救助

(一)重特大疾病病种。依据《四川省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川卫办发〔2013〕7号),先行确定儿童白血病、先心病、终末期肾病、妇女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20种病种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2018年起参照当年卫生部门确定的重特大疾病的病种划定。重特大疾病病种对应的ICD-10编码,由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共同确认,病种变化后及时更新。

(二)救助标准。城乡特困人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含低保兜底建卡贫困户)和孤儿患重特大疾病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费用,不设起付线,按70%比例给予救助,最高救助限额50000元救助,进入“一站式”结算;重点优抚对象、未纳入低保兜底的建卡贫困户、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患重特大疾病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费用在30000元以上(含30000元)按40%比例给予救助,最高救助限额50000元,未进入“一站式结算”,进行手工操作救助。

第九条 下列情形不予救助:

(一)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外的费用;

府设立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帐科目,用于办理资金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

(二)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支付。

1.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支付。各乡镇将受资助对象的名单报县民政局审定确认后,在规定时间内录入居民医保系统,县财政局根据县民政局提供的花名册和资金汇总表将资助款从专户直接划转到县医保局基金专户

2.住院医疗救助资金支付。

(1)“一站式”医疗救助金支付。医疗救助资金,分对象按“一站式”系统结算比例由实施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每季度与县民政局进行结算。结算时,定点医疗机构需向县民政局提供《汇总花名册》(均需加盖医疗机构印章)、医院有效银行转款账户信息、救助对象的身份证复印件、《宜宾市居民医疗保险住院费用结算单》(加盖医疗机构印章)。

(2)未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孤儿、重点优抚对象的其他低收入家庭、建卡贫困户家庭成员申请救助的资金按规定程序审批后。由县民政局将资金划拨到所在乡镇,乡镇政府根据批准金额转入救助对象银行帐户。(重点救助对象在宜宾市范围外就医的按此程序办理救助资金)

第六章

医疗服务和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

城乡医疗救助机构原则上参照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执行。

第十六条

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参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用药目录、医疗检查项目目录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制定城乡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服务标准。

第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张贴就医指南和服务标识,建立救助公示栏与救助对象台帐。要按照本《办法》规定,落实医疗减免政策,控制医疗费用。

第十八条

救助对象持《特困人员供养证》、《城乡居民低保证》、《重点优抚对象优待证》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享受以下免费项目优惠政策:门诊挂号费、急诊挂号费、住院诊查费、院内会诊、一般专项护理、一般物理降温、特殊物理降温、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中医辨证论治。

第七章

组织领导

第十九条

城乡医疗救助实行政府负责制。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府办、县民政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卫生计生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县民政局是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主管部门,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卫生计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应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料);2.救助对象台帐; 3.审批文件及审批花名册;4.举报(信访)记录。

(二)乡镇:1.救助对象台帐;2.救助金划拨救助对象银行帐户花名册;3.审批文件及审批花名册;4.举报(信访)记录。

(三)村(居)委会:救助对象花名册。

(四)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救助台帐,病人病历、用药费用清单。

第九章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7年 7月1 日起执行,以前相关政策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下载南湖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湖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27湖南大学博士后工作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湖南大学博士后工作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促进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适应高水平研究......

    辽宁省校车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附件8 辽宁省校车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保证乘坐校车学生的人身安全,依据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劳动人事争议调解 第三章劳动人事争议仲裁 第一节仲裁机构及仲裁员 第二节受案范围与管辖 第三节仲裁参加人......

    征求意见稿

    各乡镇党委、政府,‚三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经县委 、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关于创建 “贵州省文明城市〈县城〉工作先进县”主要业绩情况汇报》征求意见稿印发给你们,请提出修......

    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贯彻新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评审中心: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卫生部令第90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制度实施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制度实施办法 (桂办发„2017‟36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加强我区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

    市考评验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精选5篇)

    武汉市“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 考评验收工作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工作实施办法》(鄂组通„2010‟120号)的......

    公办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公办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公办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教育部、财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