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

时间:2019-05-14 18: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

第一篇: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

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不断普及,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追星的道路。有些人可能不记得亲人的生辰,却对自己偶像的资料,喜好一清二楚。也有过一些追星族盲目不理智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疯狂粉丝杨丽娟痴迷刘德华而搞得倾家荡产,父亲投海自杀。这样的不理智的行为青少年尚不可避免,更何况是社会经验不足的小学生呢?所以小学生的偶像崇拜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研究问题及范围界定 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心理学认为小学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是为学习掌握各种技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基础的时期。小学生追星要适度。我们要进行研究的主要是高年级的小学生。

高年级小学生,主要指5.6年级的小学生。

明星,百度百科上有多重解释,古书上指金星。旧时指交际场中有名的女子,现指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

追星,追星一词来源于红极一时的小虎队。

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踪,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

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在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心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伴随人类意识觉醒和认知发展出现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影响和制约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古代人类把崇拜的神灵用泥塑、石刻等塑造出来,它们便以偶像的形式存在子现实生活中,这些偶像就散发出某种看不见的神奇力量,在没有科学帮助下,人类通过这种心理意识进一步安慰自己的心灵,对某种希冀、预卜吉凶的表达等,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精神食粮。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将崇拜的对象转向生活中取得某些成就的人(如英雄、作家、明星等),更世俗化了,因此偶像崇拜的内涵也变化为:对现实生活中杰出人物的崇拜。岳晓东说,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经历了幼稚多元化阶段、相对单一化阶段、绝对单一化阶段、探索多元化阶段和成熟多元化五个阶段。其结果是偶像崇拜逐渐由幼稚多元化走向成熟多元化,由激进走向理性,由迷恋西方价值观走向确立独立的价值观。

(三)研究意义

了解高年级小学生追星问题的现状,正确引导小学生理智追星,进行合理的偶像崇拜。小学生出现不理智的追星行为,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概念是研究的基本依据,没有对概念的清晰认识,就不可能存在同一基点上的合理争论。因此,首先必须对偶像崇拜及其相关概念做梳理,才能探讨小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并以此概念作为本研究的基础。

①偶像《说文解字》中说:偶,桐人也。

偶是由桐木制作而成的。《说文解字注》:“偶者寓也。寓于木之人也。”这表明:用木头制作的人偶身上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古今中外对偶像一词的解释大致相当,偶像最早指的是为神灵塑造形象,并对这个形象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先是以动物居多的偶像形象,然后逐渐人与兽合一,最后以人形作为偶像形象是最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崇拜的神灵类偶像迁移到世俗生活,“偶像”的意义发生变化后包含越来越广的对象。八十年代初,一项持续十年的追踪调查表明:1982 年中学生最崇拜的人物是马克思、毛泽东和周恩来;1985 年和 1988 年,中学生的崇拜偶像变成福尔摩斯、爱因斯坦、超人、林肯、里根、007、武则天、刘晓庆、贝利等; 1991 年, 谭咏麟等香港歌星、席慕荣等台湾作家出现在了偶像名单里。

现今各学者对于“偶像”一词的表述不同,但界定较为相近。如何小忠认为“偶像是人格符号,它是被特定个体(或群体)认同、并受到极其尊敬、钦佩或极度欣赏、喜欢和向往的形象化。”

罗晓珍认为,“偶像,原指土木等雕塑成的神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现在多用来形容在某些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为公众所崇拜的对象。” 综合上述,偶像是指公众崇拜的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对象。在本文中,偶像既包括名人(英雄、学者、明星等被大众所熟知的群体)也包括非名人(父母、老师、同学等不被广泛知道的普通群体)。

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把偶像崇拜定义为:公众对某些领域内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产生尊敬、钦佩等情感,并模仿和学习其所喜好人物的行为和品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①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很多流派的心理学家对偶像崇拜做了解释:弗洛伊德(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不能只指向父母和同辈人,也需要指向较远的偶像这类人。埃里克森(Erickson,1968)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埃里克森认为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荣格认为对偶像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崇拜。弗卢姆(Fromm,1967)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了。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偶像崇拜可以使青少年学到社会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一定的交往技巧。马斯洛认为:偶像崇拜是人们为达到内心的平静,在不能满足需要时的一种替代。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角度来看,我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其发展自我价值观和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青少年在在学习、人际的压力等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中,“偶像”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从对偶像的崇拜中取得情感寄托。②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偶像崇拜的研究较多,很多领域都有,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如下: 1)偶像崇拜的对象

姚计海(2003)梁旗(2005)等人的调查指出,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现象。关于青少年崇拜的对象,有些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做了一些分类,如根据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偶像崇拜一般包括政治崇拜、宗教偶像崇拜、名人崇拜。有学者把偶像崇拜分为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根据崇拜层次,香港学者刘晓东提出两种偶像崇拜模式:表层形偶像崇拜和实质性偶像崇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青年偶像崇拜是“:英模崇拜一领袖崇拜一三星崇拜一平民偶像崇拜”的变迁过程。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具有显著特征。陈峰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具有现实性、离散性、理想化、阶段性、可导性等特点。闵丽认为,这一行为特点有消费社会对文化领域的渗透、缺少秩序和统一性的异质共存及通俗化的力量消除了边界和分层等方面。郝玉章、风笑天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感性的成分多,理性的成分少;认同式依恋多,浪漫式依恋少;女性多,男性少;经济发达的地区多,落后的地区少四个特点。苏春雪指出,这一行为具有认知特征、情感特征、行为特征及性格特征。综上述,有关偶像及偶像崇拜的行为的分类有很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标准。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现象,崇拜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即主要集中在演艺明星、体育明星、政治领袖、科学家、文艺界名人及英雄模范身上。较以往单纯理论分析多的特点不同,现今对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特征的研究更多的结合了实证分析,使理论信息更具有真实可靠性。现在,较多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是关于青少年群体的,而且调查对象多为城市中学生,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小学生群体。2)偶像崇拜的原因

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a.偶像的魅力。b.学生的心理原因。c.外界的影响。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是社会各个层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自身的理想、课业压力过大以及一定从众心理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如偶像魅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开放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体、网络等很多影响因素。尤其是现今我国评价标准仍处于考试成绩的制度下,紧张、枯燥的学习压力再所难免,大部分中学生是用崇拜偶像作为一种释压方式,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普遍性。然而,由于偶像崇拜原因的标准划分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中不同原因重要性不同;有些原因出现交叉、重复,有些丢失、缺少,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3)偶像崇拜的引导策略

李芳(2008)对北京市的一百多名中学生做了调查和访谈后,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正确定位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不必谈“星”色变,谈“秀”即止;第二,家长、老师引导中学生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正视自身的不足;第三,家长、教师多层次多维度地关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注重与孩子心灵上的对话、交流。南钢等人研究指出,应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努力发挥自己作为青少年儿童互动性“重要他人”的优势教育资源,通过多种互动途径,包括沟通交流、榜样示范等引导、提升青少年儿童对偶像的正确认知;教师和家长应帮助青少年儿童及时调整偶像崇拜目标,端正其偶像崇拜行为;教师和家长应引导青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目标;教师和家长应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选择能力。

(三)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与评述

综上述,要想让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长既不能粗暴干预,也不能无原则的放纵,而应适当地引导,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引导青少年崇拜德艺双馨的影视歌明星和对社会有贡献且品德高尚的人;二是引导青少年学会辨别偶像的好坏,不盲目崇拜,使其由表层性崇拜向实质性崇拜转变;三是引导青少年将喜欢、崇拜偶像的心理转变成向偶像学习的实际行动。已有专家学者的研究大多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层面来研究偶像崇拜,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相对比较零散。这些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数量较少,而较少的实证研究又将重心放在中学生这一群体上,对小学生的研究甚少。本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侧重实证研究,在搜集第一手事实资料的基础上阐述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并进行特点、原因分析,根据原因提出若干建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了解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其正确追星的策略。找出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中存 在的问题,分析小学生偶像崇拜中问题的原因,为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偶像崇拜提供一些建议。

(二)研究内容

了解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根据原因来研究如何通过小学生自我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来引导小学生正确追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1.研究对象

高年级小学生,5.6年级 2.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

3.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路线

调查法,用请小学生填写问卷的方式研究小学生的追星现状。文献研究法,查看国内外关于小学生追星问题的文献。4.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研究重点是如何深入进小学生中了解其追星现状,得到真实有用的数据。难点是怎么深入进小学生当中得到真实数据进行分析。创新点是现在,较多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是关于青少年群体的,而且调查对象多为城市中学生,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小学生群体。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这个群体。

四、研究进度安排

首先,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追星对小学生的影响等,查阅相关文件,对小学生追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其次,采用问卷和访谈法对所选的小学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小学生追星现状有大体的认识。

最后,根据所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小学生追星现状的原因,根据原因来研究如何通过小学生自我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来引导小学生正确追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范从从.高年级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第二篇: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状及策略研究

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电影业的兴起,追星现象开始萌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在中途消失。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西方文化迅速在我国迅速传播,再加上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娱乐产业在我国呈井喷式发展。娱乐产业的发展导致各种经过精心包装的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追星现象也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追星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的人群,但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追星群体逐渐呈现更加低龄化的趋势,小学生成为追星的主要人群之一。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有限的,往往只是被明星精致华丽的外表所吸引,盲目模仿他们崇拜的明星会对他们的产生不好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偶像的正面行为也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激励他们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理智的追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二)研究问题及范围界定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虽然小学生追星现象是极为普遍的,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的追星行为是不知道该如何教育的。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刚刚进入青春期,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成长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追星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的现状,才能针对现状提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本文以高年级小学生,也就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里的少年儿童指的是10到13岁的处在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本文的偶像不是传统意义上盲目崇拜的对象,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一个人尊敬、仰慕和欣赏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各个行业的杰出人物、英雄人物、虚拟的人物,也可以是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师等。在追星这个特殊的范围中,偶像指的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可以是其他活跃在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的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人物。

(三)研究意义

1. 了解小学生追星现状,可以为提出引导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2. 为小学生追星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追星的利弊,理智的追星,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 有利于家长和教师了解小学生追星现状,为他们对小学生追星问题的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

4. 对改善学校榜样教育提供建议,学校可以采取相关策略,利用追星的积极影响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5. 对大众传媒和娱乐行业发展的方向提供建议,使其能够为小学生追星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追星

追星一词来源于红极一时的小虎队。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踪,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是指因为对明星的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的情感而产生的种种偶像崇拜的行为。

本文的追星是崇拜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等通过大众媒介产生的各类明星人物的行为,崇拜的人物还可以是活跃在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的其他杰出人物。追星是狭义范围的一种偶像崇拜。追星的表现是粉丝通过网络了解明星动态,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模仿喜欢的明星的行为,加入粉丝团体参加明星的相关活动。2. 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策略”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在本文特指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象而提出的相应的应对方式、管理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这一部分大部分是摘抄,划线部分是自创部分)

由于国内外针对小学生追星问题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我将搜索关键字定位更广泛意义上的“偶像崇拜”。国内外针对偶像崇拜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各学科均有偶像崇拜问题的研究。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偶像崇拜的研究较多,很多领域都有,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如下:(1)偶像崇拜的对象

姚计海(2003)梁旗(2005)等人的调查指出,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现象。关于青少年崇拜的对象,有些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做了一些分类,如根据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偶像崇拜一般包括政治崇拜、宗教偶像崇拜、名人崇拜。有学者把偶像崇拜分为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根据崇拜层次,香港学者岳晓东提出两种偶像崇拜模式:表层形偶像崇拜和实质性偶像崇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青年偶像崇拜是“:英模崇拜一领袖崇拜一三星崇拜一平民偶像崇拜”的变迁过程。

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具有显著特征。陈峰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具有现实性、离散性、理想化、阶段性、可导性等特点。闵丽认为,这一行为特点有消费社会对文化领域的渗透、缺少秩序和统一性的异质共存及通俗化的力量消除了边界和分层等方面。郝玉章、风笑天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感性的成分多,理性的成分少;认同式依恋多,浪漫式依恋少;女性多,男性少;经济发达的地区多,落后的地区少四个特点。苏春雪指出,这一行为具有认知特征、情感特征、行为特征及性格特征。

也有很多人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做了调查,如石晓辉对 726 名南京的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明星(包括影视歌和体育明星)、身边人物、政治人物和文学家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类型。杨化峰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城市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特征有:行为具有普遍性、崇拜对象呈现多样性、偶像崇拜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媒介成为主要的了解途径以及行为表现呈现理智性趋势等五个方面。很多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的对象呈多样性,明星占很大比例。

综上述,有关偶像及偶像崇拜的行为的分类有很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标准。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现象,崇拜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即主要集中在演艺明星、体育明星、政治领袖、科学家、文艺界名人及英雄模范身上。较以往单纯理论分析多的特点不同,现今对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特征的研究更多的结合了实证分析,使理论信息更具有真实可靠性。现在,较多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是关于青少年群体的,而且调查对象多为城市中学生,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小学生群体。(2)偶像崇拜的原因

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a.偶像的魅力。雷开春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崇拜其偶像的原因主要有:偶像具有的优秀品质(勇于进取、坚持不懈等);能力(技艺高、球技精湛等);成就贡献(为国家或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才华等);其它(歌曲好听,外貌酷、帅、漂亮、高等)。以上显示,中学生选择偶像并非完全盲目追求时尚,而是在意识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理智性,崇拜影视明星多关注其外在,崇拜其他有成就的人倾向其内在品质。

b.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许多研究人员分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如梁悦(2009)指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是:自我确认的需求、归属、补偿、从众和爱恋心理。青少年大多崇拜能够满足人们娱乐、休闲要求的影视歌明星、运动员等,此类人物大都英俊潇洒、美丽大方、有魅力。这表明中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带有较多的浪漫性和情感化色彩,而且此类偶像比起其他偶像类型更能贴近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其社会认知和情感依托的需要。

c.外界的影响。张碧婷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产生除了心理方面的因素,还有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关心的不够,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需要有一种渠道去发泄。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对青少年的文化和思想有重要影响,加之社会目前缺失信仰。学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人指出学校的应试教育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加之榜样教育的不当导致了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普遍。

还有人专门研究了大众媒体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关于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耿柳娜指出网络从两个方面对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影响:首先,网络可以给予青少年认同和归属感;其次,网络加强了青少年与偶像之间的联系,网络上不仅有偶像的丰富信息,与其他媒体相比网络还有与偶像直接互动的亲密感,这种感觉对青少年偶像崇拜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李凡卓认为偶像崇拜,正在受到当代媒体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媒体的多样化拓宽了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途径,扩展了其偶像选择的空间;媒介丰富的图像增强了青少年关于偶像的真实感和亲近性;媒介信息的商业化增加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消费。何小忠将原因归结为: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中自然、普遍的现象;价值观转型和社会心态流变的符号表征;转型期文化变迁的直接效应。

综上,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是社会各个层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自身的理想、课业压力过大以及一定从众心理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如偶像魅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开放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体、网络等很多影响因素。尤其是现今我国评价标准仍处于考试成绩的制度下,紧张、枯燥的学习压力再所难免,大部分中学生是用崇拜偶像作为一种释压方式,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普遍性。然而,由于偶像崇拜原因的标准划分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中不同原因重要性不同;有些原因出现交叉、重复,有些丢失、缺少,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3)偶像崇拜的影响

梁旗(2007)调查指出,有偶像与无偶像的初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偶像崇拜类型和崇拜的程度与学业成绩有关。姚计海(2003)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有偶像与无偶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在各种偶像类型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年级差异与他们的偶像崇拜行为无关。因为崇拜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偶像崇拜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主要有沉醉于“追星”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和绝对化地看待偶像而出现盲目的追随或迷信。南钢等人研究指出,正确的偶像崇拜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有助于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综上,有无偶像对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并无太大影响,但是偶像崇拜的类型和程度对中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偶像崇拜的教育中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偶像崇拜,不过分沉溺其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4)偶像崇拜的引导策略

李芳(2008)对北京市的一百多名中学生做了调查和访谈后,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正确定位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不必谈“星”色变,谈“秀”即止;第二,家长、老师引导中学生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正视自身的不足;第三,家长、教师多层次多维度地关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注重与孩子心灵上的对话、交流。

刘桂军(2008)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本质上不是单纯道德行为,而是同道德品质、个性行为有关系的一种发展心理行为,要基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而有效的策略,一要重塑精神偶像,把偶像和榜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发挥教育价值;二,采用介入式引导,教育者要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了解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目的、动机和程度,给予他们积极的“介入式”引导;三,实习体验教育,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南钢等人研究指出,应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努力发挥自己作为青少年儿童互动性“重要他人”的优势教育资源,通过多种互动途径,包括沟通交流、榜样示范等引导、提升青少年儿童对偶像的正确认知;教师和家长应帮助青少年儿童及时调整偶像崇拜目标,端正其偶像崇拜行为;教师和家长应引导青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目标;教师和家长应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选择能力。

综上述,要想让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长既不能粗暴干预,也不能无原则的放纵,而应适当地引导,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引导青少年崇拜德艺双馨的影视歌明星和对社会有贡献且品德高尚的人;二是引导青少年学会辨别偶像的好坏,不盲目崇拜,使其由表层性崇拜向实质性崇拜转变;三是引导青少年将喜欢、崇拜偶像的心理转变成向偶像学习的实际行动。已有专家学者的研究大多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层面来研究偶像崇拜,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相对比较零散。这些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数量较少,而较少的实证研究又将重心放在中学生这一群体上,对小学生的研究甚少。本文以高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以崇拜明星为主的偶像崇拜问题,侧重实证研究,在搜集第一手事实资料的基础上阐述小学生追星的现状并进行特点、原因分析,根据原因提出引导策略。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很多流派的心理学家对偶像崇拜做了解释:

弗洛伊德(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不能只指向父母和同辈人,也需要指向较远的偶像这类人。埃里克森(Erickson,1968)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埃里克森认为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荣格认为对偶像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崇拜。弗卢姆(Fromm,1967)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了。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偶像崇拜可以使青少年学到社会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一定的交往技巧。马斯洛认为:偶像崇拜是人们为达到内心的平静,在不能满足需要时的一种替代。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角度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其发展自我价值观和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青少年在在学习、人际的压力等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中,“偶像”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从对偶像的崇拜中取得情感寄托。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做了实证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如下:在崇拜对象方面,Emanuel(1990)的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崇拜的偶像主要为影星。还有许多青年人把摇滚歌星视作自己的“绝对英雄”。

关于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Cheng 在 1997 年调查对比了影迷和非影迷俱乐部的学生,得出:加入影迷俱乐部可为他们提供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地位的尊重和价值的参考,这样有助于提升其自我价值感。

关于崇拜的原因,Teigen 等人通过对 2700 名挪威高中学生的调查说明,外貌和才能是挪威高中生偶像崇拜的主要原因,男生往往更青睐偶像的才能,而女生更喜欢偶像英俊的外表。SusanD.Boon 与 ChristinaD.Lomore 在2001 年的研究发现,尽管大多数青年被试自认为偶像对自己的影响力小,但在影响个体变化的项目中可以看出,偶像的影响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在态度和个人价值观方面(特别是职业伦理和道德)存在显著的影响。

综上所述,明星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要对象,也就造成了本文要研究的追星问题的产生。男女生对偶像的关注点不同,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三)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与评述

基于对上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模糊,没有形成为共识的概念。当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有别于传统的偶像崇拜或榜样学习,但大部分学者在做调查时有的以“所有崇拜的对象”为概念研究,有的则专以“崇拜的明星”为概念研究,有的还以“偶像崇拜”做宗教研究,即如何小忠所说:“作为能指符号的所指并不一致,这些都会影响研究的真实性。”本文研究的追星问题是以“崇拜明星”为概念的研究。

2.研究视野不够开阔。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不能仅局限于偶像崇拜自身,这样难以多维度阐释偶像崇拜现象,要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来研究,从而思考偶像崇拜教育的引导措施。

3.研究的范围的局限性。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中学生的,研究小学生追星问题的却是少之又少。高年级小学生刚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正确的引导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天津市部分高年级小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追星的现状,找出小学生追星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现状调查分析小学生追星的原因,针对追星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内容

调查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的原因、追星的渠道、追星的行为以及追星对他们自身的影响。还要对高年级小学生家长、老师等身边的人的态度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追星的现状后,针对现状提出引导高年级小学生正确追星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天津市各区的几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小学生,大概年龄在10到13岁之间。2.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录音笔

3. 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路线

(1)文献研究法:搜集各学科关于追星和偶像崇拜的文献,为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以现实为基础,设计高年级小学生追星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收集到比较真实可靠的信息以便于分析。

(3)访谈法:与学生、老师或者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小学生追星现状和他们的态度。(4)统计法:把问卷的结果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4.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根据现实情况设计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的调查问卷,发放到天津市各区的几所小学的小学生手中,在排除教师和家长干扰的情况下,做出真实的回答。随后我们将会对问卷进行回收。问卷回收后,我们会对每道题的答案做出统计,根据统计的数据与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行分析。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本次研究以调查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状和提出其引导策略为重点。难点在于能否紧贴现实情况全面而具体的设计出问卷,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能否完全依据真实情况作答也是一个问题。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以往研究偶像崇拜的较多,而专门真对追星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少的。而研究追星问题也主要是针对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的,而本文主要将目光放到了处于青春期开始阶段的高年级小学生。

四、研究进度安排

首先,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追星对小学生的影响等,查阅相关文件,对小学生追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其次,采用问卷和访谈法对所选的小学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小学生追星现状有大体的认识。

最后,根据所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小学生追星现状的原因,根据原因来研究如何通过小学生自我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来引导小学生正确追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范从从.高年级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1-8.[2]郭婧.小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1-10.

第三篇: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分析应用题的策略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分析应用题的策略

摘要: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俗话说,读懂了题意,题目就等于会做了一半。

关键词:错误

对症下药

联系生活

看、读、想、说

解题方法

解题技巧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包括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运用四个部分。其中所说的实践和运用就是我们说的解决问题-------应用题。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每一本教科书都必有的内容。,并且将解决问题这一版融入到了每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中,几乎每一单元后面都会有解决问题。可见人们越来越重视“解决问题”这一板块,我们教师不光要让学生懂得基本的数学理论,更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应用题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它考察了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例如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各种思维品质。在各级各类的数学调研中,应用题所占的分值大约有25—30分,由于应用题没学好,在小学里各年级有了应用题学困生,应用题学习成了师生最感头疼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应用题教学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对于低年级学生如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的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可能对于今后的应用题学习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比较注重对应用题的教学,善于发现分析学生解答应用题中的错误,并在探索中“对症下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就谈谈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的常见错误及我的解决办法。

一、学生常见错误分析:

1、看词解答,确定算法。学生看到“一共”就用加法,看到“还剩”“走掉”等就用减法,看到“比„„多”就用“加法”,“比„„少”就用“减法”,看到“倍”就用“乘法”等,学生根本不去认真读题,不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结果导致错误百出。如“小刚看一本故事书,看了30页,还剩10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由于学生不认真分析题意及数量关系,见到“还剩”这个字眼,就用减法计算,故错解为(30-10=)20(页)。又如“一只东北虎重360千克,一只东北虎的体重是一只鸵鸟的4倍,一只鸵鸟重多少千克?”学生看到“倍”这个字,想也不想就列式为:360×4。

2、读题不全,缺乏思考。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很多时候读题读一半,不加思考就动手解答,造成错误。常见的如:“从树上飞走了9只小鸟,又飞走了8只,两次共飞走几只小鸟?学生错解为(9-8=)1(只)。只从表面去分析,认为“飞走”就是“减少”,看不到题中是求“两次共飞走多少只小鸟”这个问题,因而用减法计算。

3、接受干扰,乱凑数据。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材安排的应用题中往往穿插了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给学生思维设置障碍。而有的学生就认为凡是题里的数据就必须用到,这样就造成了新的错误出现。例如:如“超市进了18筐草莓,每筐装15盒草莓,每筐草莓要20元,这些草莓一共要卖多少钱?”。学生错解为18×15×20=5400(元)。②一个厂房里有2排机器,左边有4台,右边有5台,一共有多少台机器?学生错解为2+4+5=11(台)。

二、对策探讨:

从教师教学层面上来看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重视演示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都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必要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教学“苹果有5个,梨有4个。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苹果和梨的图片在教学中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确定算法。

(2)模拟表演情景。例如:教学:“树上先飞走6只鸟,又飞走3只鸟,两次一共飞走几只鸟?”时,我让6个学生来表演小鸟先飞走的情景,再请3个学生表演又飞走的情景,看完表演学生就很容易知道要求“两次一共飞走几只鸟?”就要把先飞走的和又飞走的合并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3)画图展现结构。如:有4袋苹果,每袋6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这个题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场景,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把它表现出来吗?这是一个无声的外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形,说出思维的全过程,这样做充分应用了顾明远的出声想的实验方法来展现问题情景。

(4)密切联系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突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要求,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A、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的很好,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进行教学,也可自主选择合适的例子。例如:小朋友们去春游,汽车可以坐45人,已经上车30人,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学生已有了坐车的经验,解决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B、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验证应用题。例如:“小红买一支钢笔8元,营业员找给她5元,小红付了多少钱?有学生误解为:8-5=3(元),这时,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经验问:你买过东西吗?3元钱可以买8元的钢笔吗?学生就会知错就改,讨论得出:用了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

当然,教师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地方。同时我觉得教学是双向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从学生方面说主要要做到:看、读、想、说四位一体。

看即多观察。“解答应用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不急于求成,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苹果分为几堆?左边和右边各有几个?此外图上还画了什么?数错,不看问题是一年级学生解应用题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效果会好得多。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俗话说,读懂了题意,题目就等于会做了一半。正确地理解应用题是弄清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朗读在应用题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读题要“咬文嚼字”。在朗读应用题时,有些时候是需要老师来范读,再学生来读。避免一些不认识的字引起学生的胡乱猜疑。一般来数,学习不好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在探字,要不就是断断续续地读出,但是他们自己没有感觉到。这种习惯就是他们的弊病。有些学生是为了读题而读题,而不是以做题为目的。在读应用题时他们就不能找出应用题关键的字或者句,就不能理解题意,更不要说出列出正确的算式了。

二、读题要有计巧,带有目的去读。朗读的次数高年级在1-3遍为好。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可以多读几遍。例如:在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时,有一道例题“现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来理解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我设计了如下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读第一遍回答):谁和谁比?(读第二遍回答):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读第三遍回答):谁多谁少?(读第四遍回答): 题目是求多的还是少的。在通过朗读,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就更明显了,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求多的数用加法来算。求少的数用减法来算,朗读减缓了学生的坡度,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

想即敲(数量关系),这里面最好的方法就应用题变成自己的话,我对学生经常进行此类的训练。如根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或者根据给出的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还有看图编应用题,根据算式编应用题等形式。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连乘应用题许多学生分两步列算式时爱把第一个求出的总数的单位搞混淆。我就训练学生根据6×5×38编连乘应用题。有的学生说“一只玩具熊要6元,每箱有38个熊猫,玩具店卖了5箱,求一共卖了多少钱?”有的说“我们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有38人,我们全校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比较就能得出第一种编法不正确。第一个数量必须和第二数量有关系。

说即合作交流,为让学生弄懂题意,教师应将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说,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其实,数学就是找规律、找关系、形成表达式,这整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教学应用题时,主要是让学生多说条件和问题,多让学生创造性的“重复”某一题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题意定会事半功倍。

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珠联璧合后,教师还需精心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有趣的练习,使学生巩固解题方法,熟练解题技巧,获得成功的体演。

以上几点只是我对应用题教学工作中的粗浅认识,只要我们各年段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多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生活中,多以贴近学生生活事例为例,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相信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长,会感受到学习应用题是快乐的!

参考资料:《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四篇:高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策略研究

高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策略研究

灵山学校 张晶莹

[摘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对当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在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阅读方式失当;阅读习惯不良;阅读数量不足;阅读品质也不高,并存在着名著叫好不叫座;快餐文化大量充斥其间等现象。故而选取高年级小学生为代表对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通过调查针对现存问题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创设阅读的条件、指导阅读的方法、建立课外阅读档案、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方面阐述几个策略,希望能对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品质;名著

怎样学好语文,这是许多学生为之困扰的一个问题,要学好语文,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即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又是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直接从书中的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又可让学生进一步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培养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观。

既然课外阅读如此重要,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在实习过程中就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在上课时突然发挥一下,如说说一些作品中的人物,一些名言、警句、甚至一些很简单的谚语、成语,往往说出一部分,叫学生续说,但大多数情况是令人尴尬的,台下是一片鸦雀无声。我的实习点是江北区最好的学校,学生素质一定程度上说比一般学校的学生素质要高。即便如此,情况还是这样令人尴尬。可想而知,现在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啊!

由此,我对江北实验小学的501与502班近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调查问卷见附件1)调查结果见下表:

一、阅读现状分析

对于阅读态度和阅读兴趣的调查结果是支持课外阅读的人为100%;喜欢阅读的人占81%;教师支持的占80%;家长支持的占45%;阅读目的无论从业务还是精神方面出发皆为正常。这大致上反映了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的,这一点无庸置疑。也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且,不喜欢课外阅读的4名学生恰恰就是语文成绩最差的,由此可见,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喜欢课外阅读成正比。喜欢的学生,持认同感的学生一定程度上说就比不喜欢的学生要先进一步,自然在成绩上也有所体现。

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现在的高年级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阅读方式失当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指阅读书目的随意性;二是指阅读时间的随意性,有计划的仅 18人,只占19%,随意性的43人,占46%之多!课外书籍,浩似海洋,而人的生命有限,即使不干任何事也读不完,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当成长发育阶段,如果能有计划地读一批好书,肯定会使他们受益不尽;反之如果不加选择地随意读书,就如一日三餐,主食、零食不分,加上有一顿,没一顿,长此以往必然闹病,不利于健康。阅读方式的不当反映了阅读目的的模糊,这与缺乏阅读指导有关,必须引起重视。

(二)阅读习惯不良

阅读习惯不良,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阅读方法不对。从调查看,读书只看轮廓,跳着读的分别为34人(占37%)和20人(27%)两项相加竟达54人,占64%!而细细读的仅34人,占36%。大家知道,任何一部优质的著作,都是作者艰苦的脑力劳动的结果,必然是内容的完整性,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完美统一体。阅读的过程应该而且也可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语言的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学习过程,如果是只图情节的大致了解或某些内容的惊奇,就不能全面吸收书中的精华,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养成粗枝大叶,挂一漏万的坏习惯,当然也有人主张读书“不求甚解”,但那是针对已具有相当阅读水平的人而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首先提倡的应是认真,细心地读书。

二是读过算数,不加思索,不做笔记或卡片。读后思考的仅17人,只占18%。

知识的吸收也如食物的吸收一样,必须经过消化,而事理的领悟,则必须借助思考。这一点不少同学忽视了,孔子也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正是学与思必须结合。这也是缺乏指导的结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养成。

(三)阅读数量不足

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一学期中读一到两本书,读10本的仅1人,占1%,读5~6人的占19%;读3~4本的占30%;读1~2本46%,这个最少的读书数目所占比例才是最多的。一学期200天平均每天才吸收多少知识?这么少的阅读量怎么能体现阅读效果呢,怎么谈得上提高阅读水平呢 ?

(四)阅读品质不高

现在的小学校园,不仅文化快餐充斥其间,而且名著更是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喜欢小说的学生有56人,占了60%。小说阅读是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有着其他各种读物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优势。但进一步的调查却发现(见表十二),这些喜欢小说的同学,绝大部分喜欢的是武侠、言情、玄幻之类的作品,他们仅凭自己的喜好和直觉来选择,遵从自己的直观感受,从而使阅读的对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阅读的原因则是作为消遣,用于消磨时间,或是欣赏琼瑶的文笔和金庸武侠小说惊险离奇的情节。

从此次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尽管很多学生不喜欢政治历史、诗歌甚至是科普作品,认为它们太枯燥乏味,或是过于老化、过于偏激,科普读物过于深奥,缺乏形象性和通俗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久和深入,特别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生开始关注的面越来越广,所涉猎的点也越来越多,他们已把目光的触角伸到了社会、人生这部百科全书,有了多方面了解社会的要求。这一点倒是令人十分欣喜,也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

此次调查,最注重的还是关于名著的阅读。显然,调查结果并不乐观。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的阅读率最高,占98%;其次,是《三国演义》,占81%,接着,是《水浒》和《红楼梦》,分别是69%和30%。但其阅读的方式大多以电视剧为主,以阅读率最高的《西游记》为例,阅读过原著的仅有5人,占4%,其他作品进行过原著阅读的更是凤毛麟角。除此之外,学生偶尔也有阅读过《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的,对现代作家作品的阅读,如鲁迅的、茅盾的,也略有一二。

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更让人失望。绝大部分同学的纪录是零,只有二三个同学间或阅读过《基度山伯爵》、《简·爱》和《堂吉诃德》等几部情节离奇,趣味性较强的作品。许多同学甚至连名字也没听说过。

就总体而言,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也与阅读的实际需要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与他们喜欢的程度之间也有较大的距离。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阅读中外名著较多的同学,语文成绩一般都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也不错。他们也有一个较好的阅读习惯,往往做一些摘记。由此看来,如果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在课外立阅读上加以引导。

(五)阅读时间有限

在阅读时间安排的问题上,除了有同学见缝插针看名著的有关电视剧外,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放在假期中阅读,或在双休日老师要求做摘记时才阅读一些,其余情况阅读时间每天几乎为零。究其原因,多数认为是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尚且觉得时间紧迫,没有时间放到课外书上。至于课外阅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几乎全体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可以开拓知识面,增长见识,尤其对提高语文成绩效果明显。这说明了学生普遍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只是现阶段认识和行为有些微的差异。但我认为,已经有了好的认识,只要稍加引导,相信会形成一种好的局面。我们期待着这种局面早日出现。

二、阅读策略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一)激发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说过:“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可见,如果学生没有“我要读书”这种内在需要和渴望的话,读再多的书,也是无助于知识的增长。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设情景。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诉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让学生感受到书海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2、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采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知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这些做法,可以激发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适当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拓展阅读时间

1、每天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先让两位学生以通过阅读收集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新人新事等作为内容,上讲台进行口头交流,与其他学生对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言胆量,提高了其口头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书籍。

2、安排专业课时。课外阅读课一般有五种类型:读物推荐课、阅读辅导课、读物欣赏课、读物汇报课、读书笔记辅导课。教师可根据需要,安排内容,利用堂课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供学生汇报读书成果。保证每周一课时,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三)强调阅读价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方法是人们为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而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行为方式与手段的总和。阅读主要是一种感知过程,所以阅读方式本质上是关于感知与思维的方法。

1、指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学习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篇以后,可以布置学生找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和其他名篇名句去读、背;读了《爬山虎的脚》,布置学生找叶圣陶的其他文章来读。如读了《倔强的小红军》,让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文章来读。如果课文是节选的,可找原文阅读,如要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指导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在学习《草原》之前,让学生查找描写草原风情、蒙古族风俗及作者老舍的文章去读。如教学《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把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三味书屋、百草园、当铺、药店等用图片、文字等组成一个小资料库,作为辅助学习材料,效果很好。

2、指导学生阅读有价值的书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小学生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选好书,首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如低中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其次,要有教育性,读物应对儿童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第三,要注意广泛性,体裁要广泛,小说,诗歌古诗寓言童话科普读物等,第四,要有趣味性,读物应是孩子喜闻乐见的。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为了给学生选好读物,教师要博览群书,这样指导学生才能游刃有余。

3、指导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1)细读法,既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2)粗读法。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教材中节选了一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3)快读法,即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4)选读法。要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来读,读时做到目光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只取所需,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

4、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用在课外阅读中能够使学生“积蓄丰厚”。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精彩的段落,可以摘录在本上,自订报刊、杂志、可剪贴,随着年级的增高,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审视、评判,就可写读书笔记,总之,伴随着思考的读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可坚持让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摘录重要的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进行交流。有时还让学生给文字配上插图,更增加了兴趣。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5、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应引导学生把内化吸收的知识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运用到进一步的阅读和写作当中去,做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迁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被誉为智慧之源,课外阅读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而且实践证明,开展课外阅读正是语文教学“开放搞活”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构建“大语文”教学的良好环境,积累和构建小学生的文化。作为教育者,应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正确的指导,探索一条科学性的思路。诚然,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绝非坦途一道,如何在千头万绪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需要我们戮力以同心,上下而求索,共同去研究。

第五篇:小学生拖延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拖延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10小教一班 :庞雅楠

〔摘要〕学习拖延是指学生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将某一项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断推迟延后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分析了xx名小学生的学习拖延状况,比较了小学生学习拖延在性别、年级、班干与非班干等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性,并结合访谈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拖延 对策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Pang Yanan Abstract: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s refers to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time and energ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non rational behavior tendency one must complete the task of learning constantly delayed by the.This article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of XX pupils situation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compared the pupil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in gender, grade, class and the difference of non class dry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sex,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reason analysis.Keyword: student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拖延的英文“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词“pro”和“crastinus”的组合,“pro”指的是“向前、朝向,喜欢,赞同”,“crastinus”指的是“明天”,说明在拖延的概念中必定要包含“推迟、延迟、耽搁、迟滞”的意思。

虽然说拖延行为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由来已久了,但是对拖延开始关注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也是近二十年的事情[1]。我国起步更晚,目前国内更多 的是集中在对学习拖延的探讨上。学习拖延是指学生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将某一项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断推迟延后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当前对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研究较多,而有关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研究则非常少。根据已有的文献,长期的拖延行为不仅会降低个体生活质量与行为效率,还会引发焦虑、压抑、自责等负面情绪。在小学阶段,学业活动成为其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阶段也是他们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学习拖延不仅会影响小学生与家长、同伴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而且学习效率低下和长期的焦虑、压抑等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小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解决小学生学习拖延现象更具有研究的价值。本研究采用问卷研究法对小学生拖延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江都市一所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29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有效收回率为92.1%,问卷同时收集了性别、是否班干等背景信息。其中男生152人,占总人数的56.9%;女生115人,占总人数的43.1%。2.研究工具

将小学生学业任务分为他人决定的学习任务和自己决定的学习任务两大类。“他人决定的学习任务”包括各科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考试前的复习、课文的背诵等强制性的学习任务情境;学生在自主情境中的学习任务,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摘抄背诵好词好句等。对每类学习任务分别安排了3道问题,每道题的选项使用5点计分,分别是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数值越大表明拖延的频率越高,拖延的程度越严重。每类学习拖延的最高总分为15分,7~9分“偶尔拖延”为轻度拖延,10~12分“经常拖延”和13~15 分“总是拖延”都为严重拖延。6道题总分在14~18分之间者为轻度拖延,19~30分之间的为严重拖延,轻度拖延和严重拖延的都称之为学习拖延者。3.程序

以班为集体单位测试,由研究者充当主试,先把学生问卷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里,运用统一的指导语和提示语,集体作答,学生完成后统一收回。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输入和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学习拖延的总体程度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小学生中的拖延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超过半数的学生都有过学业拖延的状况,但大部分学生都是轻度拖延,严重拖延者并不多。而且,小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上拖延更少,而自我安排的学习任务上的拖延更严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附属内驱力,即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如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或者是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而并不是从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到四五六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附属内驱力在强度上逐渐减弱,但学习的自主性程度还比较低[2]。因此对于外部控制的学习任务,拖延现象程度要比自我安排的学习轻,也没有那么严重。

2.小学生学习拖延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2.1小学生学习拖延的性别差异

为了检验小学生拖延行为在性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对此进行了独立样本测验,结果显示小学生拖延行为在性别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生在他人决定的任务中的学习拖延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学习拖延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女生,而在自我决定的任务中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从总体学习任务上来看,男生的学习拖延的百分比也显著高于女生。小学阶段男生自我意识水平要比女孩低,自我控制能力弱于女孩[3],自控力比较高的学生,对学习等活动的进程与结果能起较好的调节作用[4],所以男生在完成他人决定的任务中的学业拖延现象比女生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一结果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他研究结果:小学男生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强制性都要高于小学女生。2.2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年级差异

为了得出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年级差异,问卷对三个年级学生的学习拖延情况进行了方差分析,数据表明拖延不存在年级差异(P>0.05),但从拖延者占得比率来看,学习任务拖延者在这三个年级所占的百分比随年级升高呈增加的趋势。也许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内容增多,学习任务加重所导致的。虽然如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已经取消了升学考试,但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和学校以学生升入名牌和重点中学为荣的心态必然会影响孩子,小学生依旧能感觉到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的期盼,学生依旧能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这些会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增加,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采取拖延的态度。2.3小学生是否担任班干对学习拖延的影响

班干和非班干在学习拖延问题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班干小学生学业拖延的程度明显低于非班干的小学生(P<0.001),而且即使班干存在拖延现象,也是偶尔拖延。一般来说,班干都是在老师和同学心中得到比较高的认可,是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这种认可也会逐渐被担任班干的学生内化到其积极的自我概念中,形成较高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越高的学生在学习中拖延的可能性越小。这就如罗森塔尔提出的教师期望效应,它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而且由于老师经常会委任班干一些任务,这也培养了班干的责任感,而缺乏责任感的人更容易出现拖延行为。因此,或许是担任班干部的小学生比非班干部的小学生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以及责任感,使得担任班干部的小学生拖延程度明显低于非班干的小学生。因此,小学班级管理中应多加采用班委轮流制,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这对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责任感的确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4 对学习拖延有一定的防治作用。3.小学生对待学习拖延的态度

问卷考察了小学生对待学习拖延的态度以及他们在学习任务上希望改变拖延的愿望。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明确的知道学习拖延不好(97%),66.7%对自己以往的学习状况并不满意,并且他们有改变学习拖延现状的强烈愿望。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支出,小学生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冲突发展阶段(6~11岁)。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能力是一个社会褒义词,每个个体都生而具有希望得到他人认可、尊重的价值取向,因此即使是学习拖延者,也希望能获得勤奋感,具有改变拖延行为的愿望。4.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

我们在给小学生提供一些导致学习拖延原因选项的同时,也对各年级小学生就学习拖延问题进行了访谈,发现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1)学习任务方面:作业难度大,作业数量多和作业缺乏趣味等是小学生提到较多引起学习拖延的原因。(2)自身方面: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时间,以至于花了时间但是学习效率很低;自制力差,控制不住自己在学习时开小差或者从事其他活动;成绩不好从而导致心情烦躁焦虑,不愿意学习,学业上尽量拖延。(3)老师、家长的原因:老师作业批改不及时或者没有及时反馈作业完成情况;父母训斥作业中的错误;课余时间少,完成学校作业后不被允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要继续学习,等等,这些原因也让学生对学习采取拖延的态度。

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一直都是整个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要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作业,调查显示有37.6%的小学生对完成现行教学大纲与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感到吃力[5]。调查中有些学生表示重复抄写作业尤其让他们感到无趣,但又必须要去做。这种超负荷的学习给小学生带来的消极情绪颇多,当任务使人们感到不愉快的时候,个体拖延的可能性就会越高。5 国外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不喜欢从事某项任务是拖延的重要原因[6]。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小学生总体的拖延程度不算高,但还是有少部分小学生的拖延程度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问卷的题目中,涉及到一些生活情境,如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小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更愿意将自己描述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而不愿承认自己的拖延行为;另外一些学生可能由于回忆本身的偏差,而较少报告他们的拖延行为;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了他们以前在这些具体情境中发生的拖延行为,在完成问卷时没有进行积极的回忆而是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来回答问题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拖延行为的性别差异上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答案,有的研究报告中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有的研究报告中有显著的差异,但各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小学生在性别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孩在拖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孩。小学生拖延行为的班干和非班干的差异分析表明,班干小学生拖延得分要显著比非班干的小学生低,说明班干确实是从班级中选出来的佼佼者,严于律己,比非班干小学生表现出更少的问题行为。

五、学习拖延的策略

(一)认知调整 1.对学生进行认知调整(1)为什么要写作业

首先,要端正面对作业的态度,写作业不仅是对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因此写作业是对学习负责的一种表现。其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学到新知识候应该投入实践、学以致用,检验一下哪些地方新知识可以运用,这是培养孩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2)才能写得又快又好

作业内容大多数都是巩固教师上课的内容,是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因此有效地利用课堂成了高效写作业的前提条件。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这些传统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2.对家长进行认知调整(1)爱的鼓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爱的需要作为学生重要的需要之一,孩子的心里是十分脆弱的,我们不应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遵循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即都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所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用爱心去包容他们,帮助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在孩子取得成功时要及时鼓励和支持他们,有时候小小的赞美可能会带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和无尽的喜悦。

(2)给孩子进行认知调整

上课、课后辅导班、各种兴趣班„„现在的小学生有时候比成人更加忙碌,他们好像一个个小陀螺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不停地转动,往返于不同的培训班之间,如果他们学习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倒也还开心,若是被逼无奈而学习的话,很多孩子就成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牺牲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另外,环境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条件。光线适宜、安静的房间,加上家长适当的关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情绪调整

暗示性放松训练是我们运用的一种普遍高效的技术手段,运用此方法改变学生做作业的习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家长进行干预。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获得一种宁静和轻松的情绪状态,为暗示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输入风景想象和学生曾经成功的经历或者未来家庭美好的愿景等内容,充分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为学生和家长加入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如在孩子写作业时应该怎么办,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等等。最后多次训练,巩固和强化这种反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三)防复发训练 1.基础知识的巩固

有时候学生写作业速度慢并不是由于态度或者情绪问题,而是由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和扎实,所以我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帮孩子把知识讲明白、巩固好,再不断的支持和鼓励孩子。2.适度的体育锻炼降低焦虑

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降低焦虑,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如每天慢跑20分钟以上,做一些有氧运动,习惯之后再每天增加一些,并且坚持下来。

(四)对小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一些建议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幸福息息相关。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家长就扮演着教师和榜样的重要角色,家长的行为习惯无形之中会对孩子造成重要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小学生做作业时家长都会会多或少在旁边监督,而孩子对此十分反感,他们感觉失去了自由;而站在家长的角度,家长则抱怨此做法实属无奈,因为放任孩子单独做作业实在是太慢了。这种行为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个长远之计,家长应该把目标放长远,不要因为孩子写作业速度慢或者错误多就批评指责孩子,要寻找其中的深层原因,尊重孩子权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家长

一个孩子从接受教育的法定年龄开始,就要扮演十几年的学生角色,所受影响最大、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众所周知,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教师有时布置的作业已经超过了小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压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适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培养儿童智慧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辅导,如在什么时间让儿童学习什么知识内容,怎样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儿童的学习拖延习惯,不仅需要儿童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家长和教师也要有充足的耐心,和儿童做好沟通,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转引甘良梅.大学生拖延与人格、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田澜、曹祥勇、连昌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适应性训练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8 42-44.[3]游家水.重视学习习惯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J].教育导刊,2005,10月号;35~36.[4]张明珠.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7,6月号;185~187.[5]张肇丰.探求“高次不定方程”之解——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研究综述 [6]李晓东等.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高等教育管理.2007.I(3);67~70.附录

小学生学习拖延现状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拖延状况,我们特设计了本项调查问卷,希望能得到各位的支持。本项调查不记名,各题目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您只需凭着读过题后的第一印象填写即可。同时,您所回答的内容都将被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决不会涉及到任何人的个人情况。因此,您不必有任何顾虑。

另外,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有漏选的情况,您所提供给我们的数据的价值将会大大降低,因此,请在回答完毕后再一次确认是否有漏选的情况。

谢谢!

基本信息:(请在符合的选项前打钩)学校:—————— 年龄:—————— 性别:男 女

所在年级:四 五 六 是否班干:是 否

1、我能及时完成学校或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

1非常符合 2比较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不符合 5非常不符合

2、我能及时阅读从图书馆或从他人那里借来的图书

1非常符合 2比较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不符合 5非常不符合

3、放学回家后,我总是先做作业,然后再玩耍

1非常符合 2比较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不符合 5非常不符合

4、那些看起来相当困难的事情,我也能尽快做出计划安排。

1非常符合 2比较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不符合 5非常不符合

5、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我总能认真对待

1非常符合 2比较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不符合 5非常不符合

6、课前预习时,面对看不懂的内容及时做记号,上课时更加专心听老师讲 1非常符合 2比较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不符合 5非常不符合

7、我总是课后及时复习老师上课讲的内容

1非常符合 2比较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不符合 5非常不符合

8、我能认真做好摘抄好词好句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必背课文 1非常符合 2比较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不符合 5非常不符合

9、我接到学习任务后过一段时间才来考虑解决它

1非常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符合 5非常符合

10、我常常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在什么时候完成没有一个期限

1非常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符合 5非常符合

11、我常常把工作安排到最后期限才做

1非常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符合 5非常符合

12、我有用一个小本来记录最近我要完成的任务,小本起到提示作用 1非常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符合 5非常符合

下载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汉字书写现状及其策略

    小学生汉字书写现状及其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提出,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势力及一些......

    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及策略

    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及策略 庄浪三小张慧 小学生写作文,本来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作文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

    小学生追星的利与弊

    啊!!小学生追星利大于弊?没可能吧,不过我也出点意见: 要是小学生能正当地面对什么是追星,适当地追星,那他们就能够发掘出自己偶像的优点,从而学习好的,改掉坏的,这样一来他......

    浅谈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论文(精选5篇)

    浅谈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六小学 康春秀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能使我们吸取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

    徐州市高年级小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问卷调查——完成

    徐州市高年级小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问卷调查亲爱的小朋友: 你好!感谢你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探讨价值观的调查问卷,同学们所填的答案仅供统计分析之用,你只需要根据 自己的感......

    小学生语文家庭作业现状改善策略

    小学生语文家庭作业现状改善策略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家庭作业设计的理念。新课程下的语文家庭作业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策略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对我国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

    关于大学生追星现状的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追星现状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是天津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我正在对在校大学生追星的现象做一次调查,恳请您用几分钟的时间填写问卷,请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