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文言文复习策略方案
关于文言文复习策略方案
一、分类整理法
分类整理所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它是把同类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网,总结归纳所学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涉及直译、意译。建立知识网会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复习时更有针对性。
分类整理要求全面,要收集所学的古文篇目,将每一课中的知识点全部整理出来,最后汇总。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时,就要将所学古文中的通假字全都挑选出来,制成“通假字表”,明确每个通假字的出处、所通字、本义、通假义。
分类整理的标准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同类文章分类时,可根据文体、年代、作者、内容等的不同进行,具体选择应因人而异,最好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重点强化法
分类整理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重点强化能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因为考试必定有个重点,从知识体系来讲,把握重点也是把握全局的关键,只有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才能对细节问题产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从记忆过程讲,重点记忆有利于把握整体格局。那么哪些内容才是重点呢?一般来讲,复习或记忆重点包括下列内容:①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②考试要求中提到和强调的内容;③名篇、名段、名句;④各篇各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⑤最近两三年内未考的内容。在复习时,师生首先要列出每章内容的重点,及时复习,反复强化,对其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如名言警句要熟读成诵。
抓重点的方法在临考前非常有用。我经常在考试前十天将重点文言文篇目的重点内容如字词解释、警句默写、关键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直接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反复诵读,不断练习。这样做就使复习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对中下水平学生来讲,这是非常有效的复习和应考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重点复习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应考效果,但必须以全面复习为前提,不能只盯住重点内容而不理会所谓的“非重点”内容,更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忽略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把握。
三、变学为讲法
我们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讲一篇文章比自己学一篇文章所得要多。因为只有将要讲的内容全部搞懂才能去讲。学生也是这样,让他讲一遍比让他学一遍收获要多得多,因为他一定要换角度思考要讲的篇目,要真正搞清楚这篇文章的内容特点,要考虑怎样去组织语言材料。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自己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试讲最好讲一个片段或一个段落,要人人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点拨。这种讲课很受同学们欢迎,听者精神专注,讲者全力以赴,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实践证明,这种变“老师讲”为“学生讲”的复习方法确实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对文言文复习大有帮助。
四、学生命题法
由学生命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在复习文言文时,给学生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让他们按照考试大纲和古文考点的要求出一份考卷,让他们比一比看一看谁出的题最好,无疑是一种创新意识很强的复习方法。
自己出题并不容易,如果所学知识不够扎实,没有融会贯通的话,就会感觉无处下手。自主命题看似简单,学生可以参考很多资料,但实际却比看书复习更花时间,更费脑筋。
本人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总结了以上的文言文复习方案,肯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多多指教!
应用文写作教学设计方案
应用文的写作,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却非常重要,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它的身影随处可见;从实用的角度看,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为学生走入社会服务。从中考角度看,作为老师更是应重新引起重视。它单调、抽象、甚至是枯燥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我们知道,在掌握应用文知识转化为会写应用文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应用文的写作
应用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实用,生活中处处都是应用文写作的场景,教师巧妙的结合具体场景,让学生写应用文,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信是我们最容易掌握的应用文体,可如今随着电子媒体的普及,学生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些情境,例如感恩节到了,可以鼓励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学生在训练之前,教师可对书信的格式做一些介绍,这样,学生就不会草率地把新写满就行了,他们一定会觉得写这信不单单是一个语文作业,更是对父母一颗感恩的心。教师在本堂课上的教学目标就这样轻松的达到了,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2.走出课堂,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的学写应用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又指出要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应用文写作可以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走近社区,参加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学写各类应用文。
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学校政教处会让学生完成“假期五个一”活动,其中一项是完成一项调查报告。学生根据自己家所在社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定一个组长,带领组员对自己所在社区居民的不文明行为做一个调查,并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1.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成一份调查报告。2.针对你的调查报告,给全体居民写一封倡议书,拟一份文明公约3.写一份关于“文明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演讲稿
4、拟几条关于文明的公益广告。这四项工作可以小组内合作完成。从新学期同学们上交的作业来看,大家都兴致盎然的参加了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活动搞的有声有色,活动结束,同学们不光对调查报告、倡议书、演讲稿、公益广告等应用文体有了初步了解,还增强了自己作为社区一份子的主人翁意识。3.合作竞争,在竞争中争先恐后的学写应用文
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因此,我有意的开展一些竞赛,来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应用文写作。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有一个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在课堂内,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写作演讲稿的一些技巧,首先,要先选好话题,话题应是大家感兴趣而自己又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有独立见解,有真情实感。不要人云亦云,或者说假话、空话。其次要做到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同时要条理清晰,示例典型,有说服力。第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表达技巧的运用。遣词造句要简明准确,设问要发人深省,比喻要生动形象,排比要富有气势。接着我让学生在“笑对失败”、“善待他人”、“竞争与合作”三个话题中选择其中之一写一篇演讲稿,写完以后让学生进行演讲。班队课上,每组一个代表代表组员上台演讲,学生代表评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上台一展自己的风采。通过这个演讲比赛,同学们自然而然的知道了怎样的演讲稿,才能让演讲更出色,排比的修辞在演讲中更能增强语言的气势等道理。在评比、竞赛、展示中,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空前高涨,写作的能力当然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我主要采取以上几种方式去备教材备学生;总之,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当然还要结合实际去教学,我想肯定存在不足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一、明确考试说明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1、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2、理解常用文言虚词(之、其、于、而、以、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课文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法的主要特点。
二、立足教材,归纳梳理,积累知识
复习时要立足于教材,以课内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归纳,积累文言知识,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文言实词的积累
从全国各地来看,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上面,其中考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又是书下的注释,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书下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1.一词多义
这是文言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七~九年级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词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且临时作为另一种词来使用的一种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不仅是文言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更是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根据语境推断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为有效的一把钥匙。常见的活用情况: 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3.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不仅是理解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命题者的关注点。4.通假字
初中三年的文言中通假字总共几十个,应当归纳总结,让学生熟记。
(二)文言虚词的积累
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者等等。而福州市216 年中考要求掌握六个:之、其、于、而、以、焉。
(三)文言文名句的积累
积累文言名句不仅是完成默写类试题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对于教材中哪些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语句,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还要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尽量不在这上面丢分。
三、掌握规律 重视翻译 提高能力 1.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大部分学生失分多的地方。
文言文翻译可以采取“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三类特殊句子要重点强化记忆。①课文注释里整句翻译的句子
这类句子很容易成为命题的内容,复习时应该注意。②本身有特点的句子
如: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变化的句子;文中的名言警句;含有特殊实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③特殊句式的句子
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四、加强训练 知识迁移 举一反三
在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词语的解释;2.句子的翻译;3.内容的理解;4.开放性试题5.对比阅读6.新增加的内容(《论语》十二章、《河中石兽》、《虽有佳肴》)
初中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出现,给文言文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初中三年我们学的文言文,按主题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
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
以上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五柳先生传》安贫乐道的精神,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追求。《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从古 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
上述几篇九年级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公输》讲的是楚国将要对宋国发动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进行议论,《曹刿论战》讲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公输》通过记叙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墨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三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除了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外,还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公输》则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3、学习篇:《〈论语〉十二章》《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虽有佳肴》
上述文章几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每篇文章的角度不一样。《〈论语〉十二章》以记言的形式直接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个人修养;《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以方仲永的实例,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20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 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体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序,作者通过夹叙夹议的写法,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语重心长地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学习时很值得进行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虽有佳肴》运用了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三种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并进而推理出“教学相长”的观点,论证层层深入,比喻生动妥帖。
4、山水篇:《山市》《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记承天寺夜游》是“记”。《答 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
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其中《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岳》《醉》两篇作品则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高。且两位作者——范仲淹(文学家,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欧阳修(唐宋散文8大家之一,散文创作风格独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均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如:(1)《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2)《岳》主要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情调激昂。而《醉》主要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只能强颜欢笑,与民同乐,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无限感慨称,情调较为低沉。(3)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治国篇:《大道之行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治国篇的几篇文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大道之行也》通过介绍大同社会的特点,来体现儒家的政治理想,理想的社会应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了“人和”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忧患意识对治国的重要性。《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善于运用类比的手法:《邹》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类似处进行类比,巧妙地讽喻齐王,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从有代表性的具体人物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类比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6、人物传记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五柳先生传》
以上作品都是人物传记,有史学家写的人物传记(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也有自传(《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都是把人 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的性格。《陈涉世家》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表现在他临危受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诸葛亮洞悉时事,高瞻远瞩表现在他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时。这几篇文章又都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陈涉世家》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对话描写也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7、劝谕篇:《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 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广开言路的重要。《公输》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借本文表现了对统治者强烈的不满。间接反映了作者的呼吁。
它们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出师表》和《马说》都是以议论为主。《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马说》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公输》故事性强,都运用了比喻类比的手法,体现了古代的劝说艺术。《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约而同地向君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议。不同的是诸葛亮直接向君主提出自己的建议,而邹忌是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的。
8、民间艺术篇:《口技》《核舟记》
两篇文言文皆选自清代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一书。虽然两文的作者林嗣环和魏学洢并不生活在同一朝代,但我们稍加比较就会发现有两文许多相同之处。首先这两篇文章都是说明文,都反映了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都写得较有特色。下面从结构、内容、语言三方面对《口技》和《核舟记》比较赏析。结构上:
一、首尾呼应。《口技》开头的一“施”与结尾处的一“撤”呼应,显示出结构严密,无懈可击;首段中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列举道具,暗示简单,衬托表演者的高超技术,侧面点“善”。末段则再次用“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从侧面突出中心。《核舟记》在结尾以“曾不盈寸”与开头处的“径寸之木”相呼应,用木之小突出技之高;在末段又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与首段中的“罔不因势象形”相呼应;开头与结尾一处赞人“奇巧”,一处叹舟“灵怪”,也形成呼应。
二、中间主体部分层次分明,条理井然。《口技》按两个场景进行描写,但并不雷同。第一个场景表演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按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又由大及小,微闻余响的次序来写;第二个场景表演一次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按由微弱而喧闹,由简单而纷繁,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的次序介绍,两个情节既各自独立,又有情节发展上的内在联系。《核舟记》按核舟的部位来介绍,其次序是先写舟的背面,依次写了船舱、船头、船尾,后写船背。前者侧重写“人”,后者侧重写“字”。
内容上:
一、第一句均概括介绍民间艺人的奇妙。《口技》一文开篇句“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为全文的核心;《核舟记》中开篇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奇巧”正是下 文所写内容表现的重点。
二、两文主体部分有两点相同。第一点是多用数字。数字的运用既将所写对象写得明白无误,又有力地表现了中心。第二点是通过传神细致的描摹形象却不失实地表现所写对象。如《口技》第一个场景中的五声“齐发”“众妙毕备”和第二个场景中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把口技人口技之“善”写得酣畅淋漓。《核舟记》中写苏东坡与鲁直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的“珠可历历数也”等内容,既显示了微雕大师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功力,也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三、两文的结尾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口技》一文结尾段的内容突出“少”,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表演者的高超的技艺,有力的突出了“善”这一中心。,《核舟记》一文的末段突出“多”,用数字合计全舟的人、物、文字,再用“曾不盈寸”相衬,说明雕刻核舟的技艺巧夺天工,表现了雕刻者的“奇巧”这一核心。
语言上:
一是简洁。《口技》所记之事很新奇,也相当繁杂,可是仅用了300多字。《核舟记》一文的第二段只用了80多字,就写了核舟的船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真正体现了文字少,传播信息量大也就是简练这一原则。
二是生动。《口技》中宾客的“伸颈,侧目”,“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妇人的“惊觉欠伸”,老鼠的“作作索索”,等等,都能给予读者鲜明的印象。《核舟记》中“中峨冠而多髯者”,“右手攀右趾,若呼啸状”等描写都生动写出人物的姿态特征。
两文中的相同之处当然绝非这些,不同之处更比比皆是,《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核舟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说明和描绘相结合。这是它们各自的特点。
9、生活情趣篇:《陈太丘与友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咏雪》《河中石兽》
这几篇文章都是通过记录生活中的事情来反映生活的情趣或生活中隐含的哲理。但每篇文章所选取的题材有所不同:《咏雪》客观地描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营造了一种欢快、融洽、和谐的家庭气氛。《陈太丘与友期》通过记录陈纪与来客的一段对话,表现陈纪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写了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在朋友之间的辩论中我们看到庄子的幽默与诙谐。《河中石兽》通过讲述寻找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来做结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这几篇文章虽然都是记叙文,但写作特色并不一样,《咏 雪》只做客观描述,未加任何评论。只通过“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来营造一种欢快、融洽的家庭气氛。《陈太丘与友期》主要是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则用充满机智、轻松、闲适的文字描写,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受到感染。《河中石兽》则是层层铺垫,设臵悬念,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10、寓言神话篇:《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狼》《愚公移山》
寓言神话篇的文章都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这些文章虽然距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但对我们的思想很有启发作用。如《塞翁失马》通过简单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暂时的损失或一个时期的不得意而烦恼苦闷,要心胸开朗。《狼》通过屠夫和狼的故事说明了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告诉人们面对像狼一样的人时也无须害怕,只要敢于斗争、坚持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愚公移山》更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同时这些文章都具有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如《夸父逐日》中夸父这一形象的塑造就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它那夸张的浪漫主义的魅力,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狼》一文故事本身生动曲折的情节、屠夫与狼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愚公移山》愚公与智叟的名字、神话结尾无不体现 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
第三篇:文言文解题技巧和复习策略研究(模版)
文言文解题技巧和复习策略研究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永远的经典,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中必不可少的“大餐”。如何提高文言素养,积极应对中考文言文阅读,成为中考语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歌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二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及凭借古代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给予“深广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009年浙江省初中生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的说明”归纳为:1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2009年全省各地的中考语文卷,基本上围绕这些目标,分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赏析两块进行考查。其中,大部分地市的文言文阅读又分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两块,也有的地市考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考查形式
课内文言文:
主要以四大题型为主:
一、带点词注解。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词;(2)通假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也考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二、文言句子翻译。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这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相吻合。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要求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
三、阅读理解。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内容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去年语文中考,绍兴、丽水、嘉兴、温州等地试卷要求结合文言文内容直接进行解答,而衢州、湖州、义乌、台州、宁波等地试卷的文言文阅读则要求学生通过文言阅读理解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精神或理想抱负等。
四、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以下几种需特别引起注意: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 何„„为、何以„„为、奚以„„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 得无„„乎、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庸„„乎、其„„乎,译为“难道„„吗”? 课外文言文
从已选的课外文言文来看,相对比较“浅易”,主要表现在:词语为文言中的常用语;句子大都为文言中的常见句;文章以叙事、议论为主,一般无须了解复杂的背景。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还较多地出现文言断句的内容。如绍兴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名。(3分)
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文言文比较阅读 考查的内容主要有:(1)判定语句的朗读停顿与断句:(2)理解常见实词含义的异同,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3)用课内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问题;(4)将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6)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7)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存在问题
许多学生感到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认为文言是远古的语言,学习文言文是一种远离生活的学习,没有兴趣。
在文言文翻译时常常存在有八种失误: 1 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2 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3 该增添的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4 省略成分没译出。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以今释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不理解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解题方法
一般做题的基本步骤是: 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作者、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要结合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3 要细读短文标题、出处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4 要认真分析问题的题目,找出其中隐含的信息。要在解答时借助所学过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和所掌握的方法,注意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创新,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确保其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 解词,解词的方法有加字组词、结合成语、推测转换、字形分析、并列类推、同义替换、利用方言。如是通假字,不但要写出某通某,还要解释清楚意思。如注释中有本义和句中义,尽量答完整,尤其不能丢掉句中义,即“这里指*****的意思”。语句翻译以直译为主,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通达流畅。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固有名词以及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的字词)、“补”(省略的主语、宾语、谓语、介词)、“删”(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换”、“调”(古今语序不同,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是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然后再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最后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使之尽可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时,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即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词义的目的。朗读节奏划分: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分开。
中考文言文考查中很大一部分是主观题。一般可以分为体验类题型,如衢州卷《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那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启示类题型,如吉林卷《醉翁亭记》“欧阳修尽管被贬到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评价类题型,如威海卷《湖心亭看雪》“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此外,还有想象类、概括类等题型。
对这类主观题,学生们在解题时应注意这样几点:1.紧抓要点不放松。在答题时一定要体现能表现文章主题或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词。2.严格按题目要求做。譬如不得随意突破题目中对字数的限制等。3.回答问题言之有理。尤其对于一些正反两面均可以作答的题目,尽量选取主流观点,这样回答相对容易些。
复习应考策略
一、继续突出文言文的诵读和默写。
重点篇目,要心中有数。要注意记诵的准确性:准确记忆、准确书写。复习时对重点语句和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要准确把握,在记诵的同时多思考、多比较,加深对于文言词句、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的理解、掌握,进一步加大学生们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量,以检查自己的文言知识网络中的错漏之处。
要知道实词解释题中所选字词都是来源于课文下注释。我们在复习时要把重点放在课文下注释中的以下几类字词: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作、③古今异义、④通假字等。句子翻译题中所选句子:从内容上看,容易考关键语句;从古汉语角度,容易考特殊句式;从来源上看,容易考课文下注释中的语句。
但课文的记诵,决不应该死记硬背,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初三阶段,机械记忆的能力已大大减弱,而理解性记忆的能力则逐步增强,因此,在复习阶段,就要在读顺畅、读连贯上下工夫,要思考式地读背,并在读背过程中加深对有关词语、句子的感知与理解。不要光背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句子的意思,而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辨识词义、句义。
在研读过程中,还必须放手让学生在“口诵其言”的同时“心维其义”,让他们自由地发表对人物、主题等的看法,增强对作品内容、思想及写作美点的参透感悟。文章读得多,背得熟,有一定的语感,又是通过自己诵读来整体感知文章,通过自己思考,粗通大义,明白主旨的,不是老师反复强调,硬塞进头脑的就记得牢。
二、继续重视对文言文阅读问题的分析与探究。要学会判断出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方法。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尤其要加强课内外文言文的链接,选择一些合适的模拟练习卷,在讲练中进一步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外文言文以短小为宜,最好有一定的形象,如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唐宋散文、明清文人笔记中的有关故事,以及志怪、志异作品中的浅显的短文等,因为有形象,读起来容易理解,且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一般也较浅易。
练习题主要侧重于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篇:高三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研究
高三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研究
龙台中学 谭露
古诗文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必考内容,其中分值较大的文言文阅读在近两年高考中出题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在备考时需要及时调整备考的策略与方法。同时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时间间隔较长,又涉及到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知识,所以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大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方法性和习惯性,仅仅在老师的训练、讲解、归纳和总结指导下被动学习,学生缺乏一定的积累更缺少备考的方法所以文言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很有必要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复习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一、分析高考,知彼备战。
(一)明确考纲
1.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了解考情
1.熟悉近几年来新课标卷的文言文考查
2008《晋书·嵇绍传》
①实词(单音节居多)解释 ②信息筛选 ③文意分析 ④文言翻译
2009《宋史·朱昭传》
2010《明史·花云传》
2011《宋史·何灌传》
2012《宋史·萧燧传》
2013《明史·马文升传》
2014《旧唐书·于休烈传 》
①单音节实词改为双音节实词 ②“信息筛选”改为“断句”
2015《宋史·孙博传 》
①“信息筛选”改为“断句” ②增加古文化知识的考查
2016《明史·陈登云传》
2.从上表的信息分析得知,对课标卷复习备考注意对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翻译等知识点的系统有效复习。分值为19分,3个客观题,每题3分,翻译为主观题两句原文句子共10分。
二、明确方向 掌握方法
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近教师、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重视学生的诵读指导,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读、读好、读出情、读出味。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种感官进行引导。优化反馈渠道,及时取得成效,鼓励学生质疑解难,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激发学生敢问、引导学生善问、达到学生乐问,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从而构建终生受用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其次,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初步提升。在近几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的复习顺序为,课本中的重点课文——课外文言名篇——高考真题精选——高考模拟题精炼。我们补充课外经典篇目主要有《乌有先生历险记》《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乌有先生历险记》是张孝纯先生为高考复习撰写的,这篇两千来字的文言文,不仅是一篇生动引人的故事,而且是一套富有创造性的文言知识的复习和练习题。它囊括中学课本中几乎全部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读者如果仔细阅读文章,再做做文后的练习,对复习、掌握中学的文言知识,会有很大帮助。(部分篇目另附课件、教学设计,详见课题文件夹)
第三,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重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其中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尤为关键,注意方法指导。(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另附课件、教学设计,详见课题文件夹)
三、重点突破 精选精练
(一)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古代称为句读(dòu)。所谓“句”,就是作者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该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句读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
1.掌握大意,高屋建瓴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要特别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
(1)虚词标志:①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如:(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实词标志:①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②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等,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断句时请记住:一通读,二点断,三标点,四检查。
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其次,遵循一个原则——先断后点。即在上步基础上,先一小段一小段地断开,然后再考虑该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可按现代汉语加标点符号的方法与要求进行。
除了凭语感外,还要运用有关虚字、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以及人名、官名、地名等文化常识,反复检证,推敲,才不致出错。
4.总结、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哉”“为”)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文言文翻译这一考点已基本稳定,今后应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翻译文言文仅靠做大量的练习并不可取,如果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再辅以适量的强化练习,定会事半功倍。
1.高考文言翻译的两条原则
(1)原则之一:译文的“信”、“达”、“雅”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这是文言翻译的最高境界,这需要对古今语言有较深的造诣和对文学有较高的修养,作为考生,我们只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在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行了。
(2)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里。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因此,高考时尽量用直译去翻译文言文。
2.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1)留
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①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2)调
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①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④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3)换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②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②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的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义不同的词语。
①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②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4)补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①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②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补出省略的成分。
①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②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补出量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5)删
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三)文化常识与文意理解的突破
文化常识的复习内容较多较杂,教师可以从科举、官职及其任免升降、人的称谓、天文地理、文化礼仪等方面给学生补充一定量的自学知识或印发一些内容;文意理解在做题的基础上归纳常见错误类型,如,时间与事件不对应,人物不对,重点词语翻译错误,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总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要指导学生注重平常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把功夫用在平时,才会在高考中取得佳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广大师生认真对待,这道题拿到高分还是很有把握的!
第五篇:高考文言文复习与备考策略
高考文言文复习与备考策略
近四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考查,选文取材方面,都是写人叙事类的文章。如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10?墓志铭);苏轼的《陈公弼传》(2011?传记);苏辙的《伯父墓表》(2012?墓表);鱼豢的《魏略》(2013?传记)。前三年都是宋代的文学大家作品,今年是史学家作品。题型设置方面,考查的题型相对稳定,即实词词义辨析、人物形象判断、要点归纳与概括、句子翻译。常见文言实词考查比较平和,人物形象与内容归纳题没有什么变化,句子翻译题则重点强调落实关键词,句意基本流畅。
鉴于近年江苏高考文言文取材多是广义的人物传记类文章,题型也相对稳定和成熟,现从教学案例,谈谈高考文言文复习过程中的备课策略。
(一)做好引导与激励
1.从引导学生阅读文言小故事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比如:“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选自《隋唐嘉话》)
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唐太宗赏玩鹞子,魏征抓住时机劝谏君王不要耽于享乐一事。由此来看,这一小段话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从选文取材的角度看,故事简洁生活化;从立意构思的角度看,文段以小见大;从君臣关系角度看,魏征谏言巧妙比方;从学科分类的角度看,文学和史书相辅相成;从作者创作故事的目的看,反映了当时清明的政治风气;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看,魏征有责任担当。
提到责任,借机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渗透,学好古代文学作品,既是修身立学的需要,也承担传承和弘扬文化经典的历史重任。
(二)做好阅读与积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加强阅读训练,尤其要重视阅读的流畅度、文言语感的培养。
当然,苏教版高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除了上述提到的《史记》,大多不完全吻合于高考的人物传记,为了加强文体相似性的练习,以及对常见文言词汇、句式和结构章法有较多认识,还要组织专题传记阅读。可以以各地的高考文本为主,配合部分另选内容,这样就可以保证阅读文本的仿真性和权威性。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走近知识,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去积累和提升。
(三)做好梳理与总结
阅读,会积累一定的知识量,但还需将其梳理、分类和整合,这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复习的自信,使知识更长久地保存于大脑。如果说把每一个知识点看作一颗“珍珠”,当这一堆珍珠散落时,你用手去抓他,就会发现抓到手中的很有限。而如果把散落的珍珠编缀成串,你只要一个小小的指头,便能将一整串珍珠轻轻挑起。做到这样,就需要梳理和总结。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实词“被”为例: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本《越州赵公救灾记》中“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一句,句中“被”同“披”,覆盖、遍及的意思。同样是“被”同“披”,但意思也有不同,如在《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宾,被发行吟泽畔”中,则为披散、散开之意;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被”也同“披”,意为穿着。在《墨池记》“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句中“被”是蒙受之意。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还有其他的解释。梳理总结后,还要及时“温习”,遵循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遗忘规律”,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做好检测与训练
高考文言文题型只有四道,且前后题型不重复。针对高考考查特点,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复习的知识点要及时地巩固。受学情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考生还要加强定时检测,适当扩充知识容量,加大能力训练的密度和强度,在四道题的基础上,横向和纵向拓宽同一类知识的考察面。比如,实词题可以多增加五六道,虚词中也可增加类似用法和意义的训练,其他题型也是如此。在训练难度的把握上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遵循学习的规律。检测后要做好反馈,然后再安排同一知识点的拓展训练,学生对训练过的知识回头望,这样的训练就能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
当然,高三文言文复习,要认真地研读考试说明,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不能全靠经验,车子不倒只顾推,一头扎进题海中。既要重视文本阅读,又讲究策略方法,立足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好每一个细节,才会产生规模效应。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