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的倾听风格(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8:3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豫有约》的倾听风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豫有约》的倾听风格》。

第一篇:《鲁豫有约》的倾听风格

《鲁豫有约》的倾听风格

以《面对面》与《鲁豫有约》对易中天的采访为例

我国的名人访谈节目,大致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以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为代表,参与者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央视的《面对面》、《高端访问》等为代表,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完成。本文试图以前不久《面对面》和《鲁豫有约》对易中天的访谈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两档优秀节目的个案对比中总结我国名人访谈节目的成功经验。

一、内容定位之比较

在电视节目日趋同质化的今天,节目的内容定位越来越被人重视。内容的定位就是塑造节目品牌,打造出节目有别于其他同类栏目的独特形象,增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这样说:“我们相信,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所以,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所以,我们渴望了解这些新闻中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所以,我们需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印证。所以才有了‘面对面’。”这一类节目的主持人通常是以记者的形象出现,以采访的形式完成节目,观众在主持人与嘉宾的话语交锋中领略到被访者的人格魅力,也获得了超越新闻事件本身的深层意义。在对易中天的采访中,王志便充分发挥了记者这一角色功能,通过层层逼问、步步质疑来探寻事实真相。诸如“为什么你现在最火?易中天的诀窍在哪里?”“为什么招致那么多非议呢?”我们不妨把此类节目归纳为注重“访”的“采访型名人访谈节目”。

相比而言,《鲁豫有约》则是一个开放式的访谈节目,它以“说出你的故事”为节目宗旨,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访谈对象曲折的人生经历,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人们的生命体验和心灵秘密。迄今为止,《鲁豫有约》已经访问了毛阿敏、汪国真、王军霞、张海迪、章含之等既有名气而又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使他们敞开心扉,展开发自肺腑的诉说。他们那光芒背后所经历的磨难、荣耀背后所饱尝的艰辛,常常让观众在繁忙的生活中涌现出瞬间的感动。多年来,它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荧屏上一档较为经典的谈话节目。同样是对易中天的访问,它的话题便主要集中在易中天的日常生活、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我们不妨把这类节目归纳为注重“谈”的“谈话型名人访谈节目”。

二、风格定位之比较

在谈话节目中,访谈风格是节目的显著标签。它能够使节目独具个性,在与其他同类节目的竞争中异军突起,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由于在一档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常常是整个节目的核心,主持人的风格往往就决定了节目的风格。因此,以“尖锐记者”形象出现的王志和以“邻家女孩”形象出现的鲁豫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两个节目的象征符号。

1、《面对面》的“质疑”风格

对于《面对面》栏目来说,新闻和“人”是节目构成的关键要素。用“人”来解读新闻,通过新闻来展示“人”,两者相得益彰,成为此栏目的最大看点。而在与充满争议性的新闻

人物的交流过程中,主持人王志和嘉宾通过一问一答展现出来的思想交锋,无疑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观众往往能在二者的攻守之间享受到快感。王志曾说:“质疑是获得真相的一条捷径。”于是,质疑精神就贯穿了节目的始终,成为《面对面》栏目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引发了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一次次精彩较量。

2、《鲁豫有约》的“倾听”风格

《鲁豫有约》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持人鲁豫具有很高的“倾听”艺术。她在节目过程中大量的时间是在倾听,说话时间最多的也就是占总谈话时间的20%,最少的只占7%。鲁豫在节目中,常常在提问之后,就静静地、聚精会神地听受访者诉说,不打断,也不急躁,她的倾听使嘉宾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使嘉宾畅所欲言,使得受众为其肺腑之言所打动。但是,鲁豫的倾听不是一言不发地呆坐着,而是在每一次倾听之后,她都获得不少信息和灵感,既而进行成功追问,最终使嘉宾说出生命体验和心灵秘密。在《疯狂教授·易中天》一期节目里,鲁豫仍然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使节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鲁豫想了解学校授课和电视讲座有什么差别时,就只向易中天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有这么些年讲课经验,以前积累很多,所以这么一讲(电视讲座)可能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这个问题就恰好问到了易中天作为一个教师对授课方式的独特内心体验,因此必然能激发他的诉说欲望,而且提问方式并不直白,而是用“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这样一种激将法,巧妙地引发了嘉宾的“诉苦”欲。于是,易中天在接下来用一句“难啊”作为开头,开始用大段的陈述来说明自己对两种讲课方式的体验,从“以前其他学者在《百家讲坛》的失败”说到“学校学生和电视观众的听讲环境不同”,从“电视剧和话剧的不同”说到“电视讲座所要借鉴的戏剧要素”,在这滔滔不绝的讲述中,除有一处必要的追问以外,鲁豫几乎和观众一样,处于专注的“倾听”状态。这样一种倾听不仅使嘉宾有热情、有机会把话题展开,也使所有观众完整地了解嘉宾的观点和经历,因此节目现场掌声不断。

三、观众定位之比较

节目做给谁看,为观众带去什么?这是任何一档名人访谈节目都必须考虑的。具体针对这两个节目来说,《面对面》侧重于“展示人性”,《鲁豫有约》侧重于“共享情感”。有着不同收视需求的观众便可自主选择。节目的开场白是吸引观众也是定位观众的关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两个节目不同风格的开场方式。

在《面对面·麻辣教授易中天》的节目开场,用了这样的画外音:“几年前的易中天,'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易中天语);现在的易中天,‘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易中天语)。崇拜者对他趋之若鹜,批评者对他毫不留情。是什么造就了易中天现象?这种现象还能维持多久?”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探询真相、洞察人性的渴望。

而在《鲁豫有约·疯狂教授易中天》中,鲁豫以这样的方式做开场白:“如果我跟大家说有这样一个人,他有自己的追星族,喜欢他的粉丝们会在网上特别热情地聊关于他的一切。他出门的时候必须要戴墨镜,否则就会被人认出来,有人会要跟他签名呀、跟他照相什么的,那我们说这个人不是歌星就是影星,但他呢,其实是一个大学教授,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易中天教授。”随后节目大体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易中天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使观众共享了嘉宾的生命体验。

另外,两个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方式也明显不同。在《面对面》栏目中不设现场观众,通过由主持人转述观众问题的方式完成与观众的互动。例如在访问易中天时,王志转述一位网友的问题:“„„这样的说法(调侃的说法)在易中天的书中比比皆是,很容易误导读者,把庸俗当有趣,把俗解当真相。”易中天反问:“这是观众提的意见还是学者提的意见?"而王志照实回答:“原文如此,这是我们截下来的原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更客观地把尖锐的问题抛给嘉宾,而且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而在具有共享风格的《鲁豫有约》中,为了更加直接地使嘉宾与观众互动,节目设置了大量的、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现场观众,使得节目气氛更加火爆好看。因为在现场就可以采访观众对嘉宾的看法,鼓励观众向嘉宾提问题,例如当台下一名女观众说自己的网名为“爱中天”时,易中天显得面带羞涩;当一位小朋友天真地说“讨厌曹操是因为他老攻打诸葛亮”时,引来台上台下一片大笑,这能够让嘉宾与观众消除距离感,使节目现场宛如一个大家庭般温暖和谐。

《面对面》和《鲁豫有约》是电视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虽然二者定位不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在当今众多的名人访谈节目中创造了收视神话。两个节目,一个重“访”,一个重“谈”;一个长于“探询”,一个长于“分享”。访谈的不同理念、不同内容和不同风格,让观众看到了所访名人的不同侧面,满足了观众的多层次需求,同时也成就了电视访谈节目的丰富多彩,为其持续发展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道路。如果两类节目能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采访型节目适当加入人性化因素,谈话型节目择量设置争议性话题,一定会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使两类节目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精彩。

第二篇:鲁豫有约(范文)

作为直接以主持人品牌冠名包装的名人访谈类节目,陈鲁豫的《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一直倍受关注,受到不同阶层观众的喜爱。运用新闻传播学中的文本内容定量分析方法,对她的节目案例加以实证解剖,研究得出变量主持风格的具体论点。

一、电视名人访谈的理论来源

电视名人访谈属于谈话节目的形式之一,具有谈话节目的一般特性,即节目主持人邀请嘉宾或现场观众就各种话题展开轻松平等的交谈。电视谈话这种形式的出现和盛行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体现大众传媒对个体话语权利的尊重。[1] 谈话节目的目标是提供“谈话场”,给任何参与者说话——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体现一种平等民主交流的精神与新型的传受关系。因此,电视理论学者黄匡宇认为电视进入全方位的“谈话阶段”。相比之下,名人访谈是将采访对象锁定为具有一定知名度与特殊经历的个人,运用电视语言手段“为名人卸妆”,还原背后的真实,获得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与情感。电视作为大众媒体,通过名人访谈节目,实现互勉、共鸣、励志、沟通、启迪、娱乐等社会功能。

二、鲁豫访谈的节目定位

2002年陈鲁豫继《鲁豫说新闻》后,开播《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节目定位为,“寻访昔日的英雄和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人们的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纪录谈话模式。”《鲁豫有约》在2005年改版为国内第一档日播名人访谈脱口秀。

三、采访的内容

对于鲁豫的采访,有关人士对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采访对象是演艺明星、导演作家、体育人士、学者专家、艺术家等。所采访的话题基本上一些故事性话题、人情味话题、敏感性话题。

四、陈鲁豫的“挖掘式采访”

陈鲁豫的采访对象从职业角度分析,主体部分为艺术家,占30%,其他选项作家、学者、体育人士、演艺明星基本持平。此外,除演艺界陈鲁豫采访的谢霆锋、张柏芝等年龄偏小外,其余采访对象平均在40岁以上,特别像常香玉、秦怡、黄宗英、梅志、章含之等一批老艺术家、老作家,平均在75岁以上。因此,《鲁豫有约》采访对象是能够见证历史的群体,在他们身上撰写着充满传奇色彩与人生悲欢离合的往事情感,但他们因年龄的原因走下历史舞台,从幕前走向幕后,消失在时间的视线里。从这个角度看,陈鲁豫是一种“挖掘式采访”,通过名人访谈的形式,运用最新的电视手段,再次纪录与挖掘历史尘埃下的感动与故事,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五、善意、笑容、用一种平等的方式与别人交流、和谐气氛、沉静恬淡。

我几乎每次看鲁豫的采访节目,她总是面带微笑,或许笑容就是最好的亲和力,透过他那明亮的眸子,更让人看到的是她那份善意,那种用一种平等的方式与人交流的回报。几乎每次采访中都是充满着和谐的气氛,被采访的人舒服,主持人舒服,观众也舒服。我想那也是最想要的效果。记得她在采访美国华人政治活动家陈香梅的时候,陈香梅就是特别凝重,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一点表情,她是一个传奇色彩人物,也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人,而鲁豫在那种情况下却依然那样镇静。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这不能不说是她的本事。记得她采访璩美凤时说的第一句话“光碟我没看过,这点你可以放心,因为我没看过才能很直接的看你的眼睛”。鲁豫的话很感性,也很善解人意,这是她的风格,同时也很契合节目舒心、平等的谈心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嘉宾在心理上逐渐接受了自己,从而放松、自然地打开话匣,袒露心扉。

在采访有着传奇经历的外交家戴朝铸时,鲁豫象一个孩子听着老人讲述周游列国的故事;与香港老牌巨星相约,鲁豫俨然成了一位可人的小妹,她亲昵地叫着“成龙大哥”,让成龙带着整个摄制组走进他唯一不被狗仔队跟踪的别墅,与其长谈6个小时;曾志伟大哥更是在采访结束时由衷地赞叹《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采访世界名模吕燕和瞿颖时,鲁豫刻意设计了她们的出场方式,让观众一睹名模T型台上的风姿;而当与艾滋病患者相约时,鲁豫则是真诚地与嘉宾握手,交谈中不时地将手搭在女嘉宾的手上和肩上,鼓励她说出心中的故事。

鲁豫常常把嘉宾不愿提起的痛苦往事比作包扎好的伤口,而当嘉宾或愤怒或平静地讲述她(他)心中的伤痛时,我分明感觉得出鲁豫在用无形的力量给嘉宾以心灵的安慰。

当然,谈话的气氛也有很紧张的时候,但我觉得这是一种真实,正是这种真实才使得节目与众不同,采访争议很大的作家柯云路时,鲁豫出奇不意地问起了柯云路替江湖游医胡万林撰书事件;而当海外归来的女歌星陈明正在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出演辉煌时,鲁豫话锋一转,直问她与吴尔开希的交往,我看到了陈明的惊慌,我更看到了鲁豫所肩负的责任感,她在替观众和人民质问柯云路和陈明。

采访谢霆锋时,鲁豫先让小谢讲述了“顶包案”的来龙去脉,以消除观众对这位演艺小天王的误会,然后鲁豫又从审美的角度赞赏谢霆锋的爱情,鼓励谢霆锋说出了他心中大他11岁的王菲。而采访变性演员金星时,鲁豫用“你很勇敢”表达了她本人对金星的选择发自由衷的敬佩,话题由此展开。

鲁豫说,她采访的嘉宾几乎都是主动与栏目组相约而来,善于借炒作扬名的演员宫雪花也是如此。鲁豫问了许多观众想了解的问题,宫不置可否,鲁豫最终提起宫雪花的儿子,终于使这位善于掩饰的女演员流下了真情的泪水,鲁豫说:“这才是真实的你”……(《浅谈鲁豫的主持魅力》作者范永红)

对鲁豫的采访,还有一点,我是不喜欢也不赞同的,就是有些问题太过尖锐,直刺对方的痛处,尤其是后面那几个问题“还会有人再爱你吗?还会再有爱情吗?”这已经够残忍了,接着又来一问“没有爱情,那生命还剩下什么呢?”。我觉得如果是我,在那样一种情况下,听到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一定会感到非常伤心和愤怒。虽然璩美凤一直表现得十分平静,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她内心深处的阵痛。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提问方式是极不恰当的,很伤害人,不可取。

但是,总体来说,鲁豫作为一名记者是优秀的。她的采访风格和技巧,她始终怀着善意的提问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萨如拉-TOM博客《谈谈对陈鲁豫采访的看法》)

对于鲁豫我也说的也是太多了,就我个人来讲我还是较喜欢她的,无论从她主持的节目,还是太的生活中的做人当中,她的确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我从她的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奋斗,而不是她的如何幸运。或许鲁豫就是一个就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人,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创新新的节目,开创新的风格,奉献给观众朋友。

第三篇:《鲁豫有约》观后感

55.80后婚姻(鲁豫有约

yi.80后婚姻(鲁豫有约

《xx》观后感

摘要:视频里的两个家庭很具有代表性,反映出了许多80后婚姻的现状,网上针对“80后”的评论也是多种多样的,闪婚、闪离、试婚、网婚、退婚„„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结婚成家,时髦说辞也跟着层出不穷。“8...视频里的两个家庭很具有代表性,反映出了许多80后婚姻的现状,网上针对“80后”的评论也是多种多样的,闪婚、闪离、试婚、网婚、退婚„„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结婚成家,时髦说辞也跟着层出不穷。“80后”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一方面享受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优越的物质生活、由电视和互联网带来的最丰富资讯途径,接触到大量前卫、时尚的观念;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并没有被这些新潮的观念抹平。传统与现代观念强烈地冲撞着“80后”,当他们顺势把这些矛盾带入到婚姻中时,就让原本不易的婚姻愈加艰难。

现在的80后的婚姻基础不像过去的那么单纯,嫁了就是一辈子,没钱也要过日子,而现在的发展趋势就是你要有票子、还要有房子,最好还要能有车子。以这些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生活才能满足80后大多数人的婚姻,以上纯属我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全副,也有很多女性不要求物质条件如何如何的,我认为这样的婚姻比有物质条件的婚姻更牢靠。

去年统计数(__qu4 nian2 tong3 ji4 shu3)字出来了,离婚率到达17.8%,首次超过结婚率,而且大多数是结婚不久就劳燕分飞的新婚男女,80后为数不少。其中很多以白领阶层为主,其实他们物质生活都很丰富了,但是对于婚谊⊥家庭观念都很生疏,结果没能及时进入婚姻生活角色,彼此抱怨,结果大多闹到不欢而散。一个词,就是“现实”把他们害惨了,现在的社会都教会了我们如何寻找利益和物质,却没有教会我们维护好和尊重一个小集体的利益和价值,比如婚姻家庭,结果每个人都要求自我,大家都自我,所以最后都自我生活了。所以,现在有专家说,中国能够要进入剩男时代,女性只会找比她优秀的男性,所以最低层的男人大多都没有着落。而是事实却给了职业和白领女性一个冷笑话,由于比他优秀的男性有比叫多的追求者,结果他们有更多机会偷吃,能怪谁呀,当男人和女人一样现实,这就是很自然的事。

当“80后”刚开始婚姻之旅,就遭遇了夫妻信任危机、家庭成员无法相处、金钱与家务管理浑乱、各种矛盾与摩擦不断等问题。高离婚率不仅是个人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国家经济问题,一件离婚事件大多会增加一个家庭单位,相应的住房、供电、供汽等也会增加一个消费单位,最终只会增加资源消耗。无论从个人的生活还是从社会生产来说,我都很不赞同小猪很轻松说出的结论,虽然我认为这是事实,但是事实不代表合理性。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变相的门当户对主义,结果造成大家不是追求幸福而是为了享受物质去结婚和组合家庭,最终一直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就没有根基了,大家貌合神离睡在一起,一旦矛盾发生就不互相体谅,闹个离婚就成了新婚夫妻的家常便饭了。

有关专家针对“80后”的婚姻状态下过这样的结论:“80后”正在逐步驰皙社会和职场的中坚者,而他们的婚姻问题若处理不当,将会是未来社会的巨大隐患。所以,我觉得,从合理的角度出发,我认为,“80后”结婚,不但要考虑经济基础,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双方感情是否和谐、婚后家庭分工和各自责任认同。我想,结婚毕竟是一件人生大事,大家还是要比较慎重。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只有一个模式,而不幸的家庭却有很多类型。说到底,就是大家放着根本的不去争取,却要舍本求末去追求花哨的东西,所以最终造成很多不幸的婚姻。

关键词:有约

上一篇: 盆腔炎患者小心宫外孕下一篇: 女主重生文

法官解读80后独生子女的婚恋观

自我、独立、个性鲜明、现代意识强烈,这些俨然已成为80后独生子女的代名词,然而一旦他们■三大原因成婚姻“杀手”

“性格不合、生活琐事、家庭矛盾成为大多‘80后’离婚者的离婚理由。”杨娟娟分析,许多“80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结婚后相互之间缺乏忍让和宽容,加上本身就对婚姻看得比较淡,说结就结,说离就离。西安市民政局负责婚姻登记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有的“80后”刚办完离婚手续,走出民政局不到50米,又回来办理复婚登记。

一些网友认为,“80后”个性强,经常会为生活琐事发生争执,不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而会把小口角激化成大矛盾,最终导致婚姻解体。有些“80后”经济压力比较大,仍然需要双方家长时不时“接济”,生活基础不太稳定,再加上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孩子的心智,因此,在婚姻生活中难以担当好一个丈夫或妻子的角色。

也有一些网友称,除了“80后”本身的原因外,双方家长也有原因。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往往在孩子的婚姻生活中介入太深,各自偏袒自己的孩子,也容易制造家庭矛盾。

走进婚姻1.不幸生于80后

网上流传一段话: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没有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 却找不到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 房子是分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买不起房子;当我们没有结婚的时候,围城是很坚固的;当我们结婚的时候, 满城尽是婚外恋„„

这就是80后.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从小就缺少兄弟姊妹的亲情;他们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试验品, 刚上大学就遇到了扩招;他们正好赶上了中国的城镇化, 不小心就成了城里人, 却没有在城里生活的任何准备.更为不幸的是: 一方面80后享受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优越的物质生活、最多的教育以及由电视和互联网带来的最丰富的资讯, 接触的是大量前卫、时尚的观念, 但现实是引导和管制他们最多的父母、教育者多是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 中国传统

文化的烙印并没有被那些新潮的观念抹平.传统和现代观念强烈地冲撞着这些80后, 他们就像一群迷途的羔羊, 叛逆与顺从、自私与宽容、智慧与无知、封闭与八卦, 80后们就像一个多矛盾的结合体.他们顺势把这些矛盾带入到婚姻之中,就让原本很难的婚姻变得愈加艰难.不可否认的是, 80后刚刚开始他们的婚姻之旅, 就遭遇了夫妻信任危机、家庭成员无法相处、金钱与家务管理混乱、各种矛盾与摩擦不断等等问题, 最后所有的问题堆积成两个字: 离婚.据调查显示: 2006年, 北京共有24952对夫妻办理了离婚手续, 其中有1/5 婚姻关系维持不到3年;1/3 在结婚5年内离婚;结婚不到一年离婚的有970对, 有52对离婚的夫妻结婚還不到一个月.这些离婚夫妻中, 80后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重庆市婚姻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 该市2007年离婚人数为

5.6万,其中80后占了30%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难怪人们开始惊呼: 救救这帮孩子, 救救80后的婚姻!鉴于80后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和职场的中坚, 有人甚至上升到这样的高度: 80后的婚姻问题处理不好, 将会是未来社会巨大的隐患.2.给我一个结婚的理由

《家人》记者历时两月,走访了数10位80后, 并在家人网对上千人进行了调查, 试图通过结婚年龄、婚后矛盾、婚后满意度、婚姻期望等内容, 对80后婚姻状况、婚姻观进行一次描摹.有一些答案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一直以为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 80后对待婚姻的态度应该更加谨慎, 对婚姻的思考应该更加成熟和理智, 结婚的年龄也应该更大才对.事实上不, 80后普遍结婚较早, 1985年前的基本都匆匆地奔向婚姻的殿堂了.“早婚”这个已经有些陌生的词语被80后频频使用, “毕婚”更是成为时尚, “逼婚”这个带有封建色彩的词语也有了心的了解.“我们不要等, 要现货,不要期货.”一些80后的女孩甚至公开宣扬他们的观点.难怪那些生于70年代末还没有嫁出去的大姐姐开始嚷嚷: 这些小妹要干什么? 跟我们抢男人么?

关于结婚理由的调查, 80后的答案很不集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结婚的理由和初衷.生存压力说.持这种观点的夫妻双方基本都是80后, 经济基础薄弱.他们刚刚大学毕业, 没有很好的工作, 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 两个相爱的人尽快结婚, 可以减少生存成本.所谓成家立业, 先成了家再说.托福说.“我是你的人了, 你要一辈子对我好、照顾我一辈子”.持这种心态的80后, 往往把婚姻作为筹码, 要求对方照顾自己的喜乐.他们虽然以自我为中心, 却不认同自己能照顾自己的能力;他们希望从父母的温室里直接走进另一个接纳自己的温室------那就是婚姻.逃避说.不是说婚姻能让两个人互相取暖么? 刚刚开始品尝人世艰辛的80后,总是希望用婚姻来逃避无奈与无助.攀比说.别人都结婚了,我为什么不结婚? 难道要等到成了大龄青年了才来为婚姻发愁么?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在一个圈子里的姐妹, 只要有一个人先结了婚, 其他的人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如果这个姐妹嫁得好, 其他姐妹就动得更快了.奉子成婚说.父母在80后的婚姻中依然扮演这重要角色, 尽管包办型婚姻基本不存在了, 但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关心着孩子的婚姻.只有你真正结了婚, 他们才感觉自己完成了对你的抚育任务, 才会卸下那副沉重的担子, 干嘛不遂了父母的心愿呢?

以上种种婚姻, 不能不说多少都带有一些悲剧色彩, 那些不幸的婚姻总是在婚前就已经埋了祸根.主观要求婚姻与客观环境逼迫结婚是有区别的, 为了爱情结婚和为了功利结婚是有区别的, 着眼于将来的结婚和为了解决眼前问题的结婚是有区别的, 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婚姻与把婚姻作为现实的避风港更是有区别的.3.结婚了, 我们还是孩子

再过一年, 他们中最大的要进入而立之年, 最小的也将跨入适婚年龄.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 正在进入成家立业的高峰期.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 迎头碰上婚姻这门最现实的课程, 他们将出现怎样的状况?

我们呢来看看社会给予80后的标签: 自私、娇纵、不懂得忍让、害怕负责任„„这些弱点恰好与婚姻所需要的妥协、勤劳、责任、扶持、宽容是完全矛盾的.这很大程度上成为这一代人婚姻危机的隐患.二是他们很容易为家庭琐事离婚.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 让他们成为高智商低行为能力的一代, 特别是爱和婚姻需要的能力欠缺.很多人认为有爱就有一切, 现实却告诉他们, 生活远远不是这样.这亮点是去其他年龄段离婚原因的最大区别.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 那就是“婚外情”.毋庸置疑, 婚外情是每个年龄段人眼中都是婚姻的第一杀手, 80后更是把婚外情看成“杀手中的杀手”.一项调查表明: 60.8%的80后绝不允许对方发生背叛, 相比60后和70后, 这个数字高出很多;即使是“心出轨, 身体没有出轨”, 26.5%的80后也选择了不原谅.这说明80后更看重爱情, 更追求爱情的纯度, “情感出轨”几乎成了 “离婚”的代名词.不允许对方发生背叛, 自己却一不小心成了婚外情的主角.年轻的80后因为深灰环境的影响、社会经验的欠缺加上本身个性的张扬与奔放, 很难抵御诱惑.正如一个年轻女孩所说: 以我们这代人的阅历, 哪里敌得过那些情场老手和常年行走在江湖的男人?!

事情一旦发生, 离婚似成必然, 80后很难有耐性来修复伤痕.与其修修补补, 不如推到重来, 这就是80后的逻辑: 一方面他们把婚姻看得过于美好, 另一方面他们又把婚姻看得过于简单.也有不离婚的, 因为他们还有爱.但是他们用更加极端的方式来伤害婚姻和两个人的感情.对爱人的报复是80后夫妻的常用手段之一.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两个人明天就要结婚了, 有一天晚上女孩消失了两个小时, 忙里偷闲去整了个 “一夜情”.在我们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她只说了一句话: 找心理平衡.原来, 马上要成为他丈夫的人跟她坦白过, 在她之前, 他有过几次 “一夜情”.女孩坦言, 一夜情以后她觉得 “扯平了”.另一个常见的手段是 “玩失踪”.当家庭矛盾爆发的时候, 当婚姻出现种种问题的时候, 80后往往缺乏正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是采取 “失踪”.的方式逃避现实.当家人满世界疯找, 绝望透顶的时候, 他(她)却拉着旅行箱回来了, 若无其事的样子: 我去丽江呆了两个月.然而, 婚姻中的问题依然存在, 下一次, 他(她)有可能又会在凤凰城去呆上两个月, 甚至更久.还有更骇人听闻的故事: 一对80后的夫妻, 丈夫每天晚上应酬特多, 即使没有应酬, 也会邀约朋友喝酒聊天.一天晚上正当丈夫和一帮朋友喝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手机响了, 电话里传来妻子微弱的声音: 亲爱的, 你听到流血的声音了么? 丈夫大骇, 赶紧打车回家, 看到妻子奄奄一息躺在沙发上, 手腕上的血还在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80后常常高举爱的旗帜, 以爱的名义, 伤害着别人, 也伤害着自己, 更伤害着原本应该是美好的爱情与婚姻.人们不禁要问: 80后怎么了? 是什么导致了80后婚姻的集体混乱和病变?

4.80后的婚姻观,这些也往往成为婚姻生活中的“软肋

第四篇:从《鲁豫有约》看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个性风格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一、绪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开播的频道、设置的栏目越来越多。随着访谈类节目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受众对访谈类节目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不仅要求话题具有新思想、新观点,还要求主持人的风格具有个性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任何类型的节目都应充分发挥其个性,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对于形式比较单一的访谈类节目尤为重要,而主持人又是谈话节目的主线,其个性就决定了节目的整体个性。作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拥有一名主持人该具备的学识、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应拥有自己的个性。

近几年来,大部分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和口碑都在迅速下滑,此类节目经常出现“节目雷同,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主持人的个性没有凸现出来。访谈类节目虽然各有不同的卖点,但访谈的基本思路差不多,一般都是邀请明星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不管名人是上《艺术人生》还是上《鲁豫有约》,基本的成长经历都一样。比如《艺术人生》中成龙一期,就有受众反映,成龙成名之前的一些武行经历,他本人好几年前就曾经说过,观众都已经知道了,并且其中一些早已能够耳熟能详。很多明星重复地在不同的节目中做客,把讲过很多次的故事重新拿出来讲一遍。

面对传统的媒体——报纸、广播以及网络的竞争,中国电视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电视台“门面”以及形象代言人的节目主持人,①其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关系着电视节目价值的实现。节目主持人只有在节目中显示出“个性”风格,才能取得他人无法代替的竞争力,这种“个性”不仅仅包括主持风格、语言,更是其自身成长经历和情感感悟的一种体现。谈话类节目又被称为“主持人的节目”,这种类型的节目赋予了主持人广阔的表现空间来充分展示自我,因此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一定要个性鲜明、独具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强节目的影响、提升节目的品味。

二、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和现状

1、访谈类节目在国内的发展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吴郁对访谈类节目下的定义是:“访谈类节目是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 ①徐 苗.《解读电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年2月.P156 从《鲁豫有约》看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1]这一定义基本上是对现象的描述,显得过于琐碎。

中国播音学奠基人张颂先生说:“电视访谈类节目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有时还有场外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某些话题,在轻松、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展开即兴、双向讨论的节目。”[2]曾经也有人说它叫“口述历史”,即一个主持人加上一个嘉宾加上一个小时等于一段历史。

电视访谈类节目对我国电视观众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设立了《电视台的客人》栏目,请王进喜、时传祥等名人到演播室讲话,70、80年代电视中就出现过各种形式的类似访谈节目的座谈会,谈论人们关心的话题。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访谈类节目登上了我国的电视荧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访谈类节目在我国各地电视台逐渐发展起来。1993年1月28日,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国内第一个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实话实说》栏目,成为在全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访谈类节目。①从此,引发了电视访谈节目的浪潮,全国各个电视台纷纷来模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电视台访谈类节目将近200个,展现出了如火如荼的竞争姿态。访谈类的同类节目太多,除了央视的《实话实说》、《艺术人生》之外,各大电视台这些年相继推出了《鲁豫有约》、《天下女人》、《锵锵三人行》、《咏乐汇》等知名访谈节目,其他不知名的访谈节目大概也有上百个。

2、访谈类节目在国内的现状

类似于《实话实说》等平民性访谈类节目已经不大受欢迎,比较受欢迎的大多都是名人、明星类访谈节目。比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等,其他访谈类节目虽然定位各不相同,但是都拿明星嘉宾来刺激观众的眼球。访谈类节目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明星却是有限的。于是《艺术人生》的观众越来越少;因为大家可以经常在其他访谈节目中看到成龙、李连杰、徐静蕾、周杰伦、刘德华等明星名人。通常在采访明星之前,节目组都会跟明星本人或者经纪人仔细沟通,对于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节目组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若是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好,观众便可以领略到精彩的言语碰撞,说不定可以在有限的领域内挖到一些猛料,这也就是同样是访谈类节目但有的节目却能独树一帜的原因。有一位观众说:“现在访谈类节目太多,我觉得首先应该结合社会上百姓当前关心的热点话题去访谈,其次就是主持人应该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主持风格,不能模仿他人,应把眼界放的开阔一点,放眼各行各业和不同国家人士,用 ①李强.《现代传播》北京.[J]新闻时事.1998年(02).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自己的个性风格去主持一档节目,只有这样才会吸引观众的目光,使节目永远处于不败之地。”①

三、以《鲁豫有约》为例分析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

1、与嘉宾进入话题的方法与技巧

①以情感人

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担负着节目的“主持”工作,她应该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鲁豫有约》中的鲁豫坦诚、自然,以情感人,给人一种毫无掩饰的真实感。她招牌式的微笑和谦和的态度,是降低嘉宾心理防线的“有力武器”。鲁豫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使节目一开始就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鲁豫在采访于丹教授时是这样开头的,①她说:“因为要采访于丹教授,编导就先去采访了《百家讲坛》,那个制片人说,鲁豫要采访于丹得好好做功课!把我吓得,我想不会让我把《论语》从头再背一遍吧!然后我一想,你平时,包括在讲《论语》的时候,脑子里面想到的观众也会有像我这样的,就是说也有初学者,也会包括他们,对吧?”于丹教授说:“不,如果我要给你这样的人讲课,那之前备课我会比现在要紧张十倍!因为《百家讲坛》的制片人给我的任务是面对十五岁的中学生,我要让他们喜欢听,不仅听得懂而且还要愿意听。那你想想,你比十五岁的孩子肯定要深刻的多吧?尽管你长的很像十五岁!”我想无论是嘉宾还是观众都是特别喜欢这样进入话题的,因为她独特的语言魅力打动了观众。如果在节目开头没有“亮点”,就很难向受众一点点的挖掘人物性格。

鲁豫主持一般多在“情”字上做文章,访谈富有浓厚的感性色彩。她用平和、安静、关爱而富有人文色彩的提问开启嘉宾的情感之门。

在采访徐静蕾的那期节目是这样开头的:②

开场白:徐静蕾是中国影坛的玉女派掌门人,从演员到导演,她走着一条与别人不同的路线。关于她的故事还要从她的小时候讲起。小时候的徐静蕾又淘气又胆小,爸爸妈妈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她,她的童年是和自己的奶奶一 ①.王婷.《电视访谈节目创作散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p16.陈鲁豫.人气《鲁豫有约》[M].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年9月.p221 ② 从《鲁豫有约》看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起度过的。

静蕾:奶奶可能是全世界我觉得最亲的人。小时候,我爸爸特别厉害,奶奶总是护着我,所以我觉得在奶奶那儿特别容易找到安全感,或者说是很温暖的那些东西。

鲁豫:你跟我一样,我小时候也觉得最亲的人是奶奶。你是奶奶带大的吗?

静蕾:对,幼儿园我只上过很短一段时间,大概五岁的时候我才开始上幼儿园的,我基本上小时候都是跟奶奶在一起的。

鲁豫是一位说话特别温柔的主持人,与嘉宾交流更像在一起随便的聊天。访谈的过程中富有感性色彩,节目一开始便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感受与嘉宾交流,极富有情绪性,而嘉宾往往因为鲁豫的感性与之有共鸣,所以真诚地敞开心门,说出他|她的故事。

鲁豫在做节目时一直努力营造“很宽松很真实、没有被侵犯”的氛围,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有鲁豫采访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志老人的时候,是这样开头的:①“来,梅老您坐在这儿,我们打扰您休息了,您是不是一般中午都要睡一会儿啊?”一个让被采访者特别和谐特别舒服的谈话就此开始了。梅老的回答是这样的:“不要紧的,我怕配合不好。”这样的提问,使节目一开始就锦上添花。在节目中邀请的嘉宾,经常是一些有过特殊经历的人。因此在节目开头,主持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嘉宾的情绪,让他们渐渐打开话匣、敞开心扉,才能使谈话自然而然地展开。整个节目展现出温婉平和的色彩,访谈始终在亲切、温馨的氛围中进行。鲁豫在与嘉宾交流过程中的眼神,透露出的是最真实、自然的交流。在节目中她邀请观众和她一起聆听嘉宾讲故事。无论是什么职业的嘉宾到了她那儿,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说故事的人”。

②自降“身价”

访谈类节目突出的是参与性,它需要的是茶馆式的聊天、唠嗑,要求主持人是一位与普通老百姓长得差不多、穿着也差不多的人来充当整个节目的主线。这种平民化的形象增强了主持人在嘉宾、受众面前的亲和力,弱化了主持人与众不同的感觉,强调了自我形象与访谈风格的一致性。对于这一点,长相一般的崔永 ①.陈鲁豫.人气《鲁豫有约》[M].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年9月.p106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元有着绝对的优势:眼睛小,嘴巴歪。他知道化妆可以稍加掩饰这一不足,但他并没有这样做,用他自己的话来评点就是:“(在节目中)上衣不太好看,裤子比上衣还难看,上衣和裤子加起来也没有鞋难看。难看是难看了点,但是,咱们老百姓‘邻家的儿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什么话不能和他说呢?”①在节目一开始,主持人一定不能骄傲自大,必要时还要适当的自降“身价”。在这样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节目中,主持人需要更多地扮演一个“人”的角色,甚至全身心地融入到述说者的情感世界中,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与嘉宾及受众的距离。节目开始先使倾诉者对主持人产生信任感,嘉宾才愿意在回答问题时更乐意把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当主持人真正把观众作为节目的主体,不是端着架子教训他们,才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访谈类节目最忌讳是那种居高临下来提问的主持人,人们大多喜欢的是朋友式平等的交谈。只有面对这样的主持人,嘉宾才会有更强烈的倾诉欲望,节目效果才会更好。

2、高超的提问嘉宾方法与技巧

①真诚的态度

访谈节目贵在真实,应视真实性为灵魂和生命。访谈类节目的真实性从思维方式看,主持人要突破“编导”节目的思维模式,应该树立起“还自身和对方以真实状态”的节目理念。③主持人在提问嘉宾时要摆正态度,一定要真实、真诚。即不要去追求自身高大形象而影响交谈,也不要去模仿他人,而是以平常心态进行交谈。

鲁豫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她像是一位虚心请教的学生,常常以“有一点儿,我不太明白„„”这样的语言来提问,正体现了她谦虚真诚的态度,让人对她肃然起敬。《鲁豫有约》播出过《我要减肥》的一期节目,采访了一个胖男孩,从小因为肥胖,他遭遇了不少尴尬和歧视。接受采访时,胖男孩比较拘谨,情绪上也比较紧张。鲁豫洞察到这个情况后,就有了以下这段采访:①(《鲁豫有约》之《我要减肥》节目)

鲁豫:我觉得,小的时候你要胖,没人觉得不对,人都觉得特可爱。到了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不好了。

男孩:小学二三年级吧,买一条皮带。那会儿去的是百货商场。去了三趟,老是不够长。人说多大的小孩子啊?

鲁豫:谁让你穿带皮带的裤子?你不会穿松紧带啊。

① 从《鲁豫有约》看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男孩:穿不进去。后来人家说实在不行,你把他带过来吧,咱们量量。只能拿一个成人皮带。

主持人鲁豫的谈话就像是拉家常,但是真诚、质朴。鲁豫表露出对嘉宾的尊重,用这种方式引导嘉宾顺利展开话题进行讨论。鲁豫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书卷气的家庭,从小对语言非常敏感,所以她的提问方式与众不同。

②超强的能力

一个主持人提出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节目的成败,要想准确恰当的提出问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构架。主持人在台前得体的话语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内涵和学识的体现。受众的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主持人就应做到精、深、博,既是杂家又是专家。精辟的语言来自于自身文化的积累,主持人要是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就会出现语言贫乏,提出的问题就会特别的空洞。

在采访于丹教授时,鲁豫首先从观众偏爱的话题入手,而后以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普遍看法作铺垫,引出了于丹的观点。引导于丹以跟朋友聊天的状态,自然、真诚地谈出了自己对生命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鲁豫提问时既考虑到照顾、引导于丹,又考虑到了观众的可接受程度,与于丹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同时,成功地把访谈内容展现给了观众,完成了大众传播的整个过程。②在鲁豫的引导下,于丹的回答既有对主持人朋友似的推心置腹,又可以面向观众,让观众更多的了解自己,接受自己。

但是鲁豫遇到的访谈对象并不都像于丹教授那样,有的访谈对象面对主持人和观众时不免有些紧张,有的时候对主持人的提问还会表现的特别茫然。这时,主持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便可使谈话摆脱尴尬的局面。主持人想让观众有信服感,必须要做到口齿伶俐,表达清楚。所以,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必须要锻炼好自己的语言基本功,把话说好、说顺、说巧。主持人还要加强思维逻辑,用准确的思维把头脑中的语言整理出来,在访谈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在语言表达的把握上应注意语言的分寸。很难想象一个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主持人,在节目冷场时可以妥善的解决。临场应变能力也是节目主持人在做节目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主持人在提出问题时,很容易造成尴尬的场面,比如因为事先准备不充分,对采访对象的风格把握不准,不做临时处理的话,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在鲁豫采访李彦宏的那场谈话中,受访者对事先没有涉及的问题避而不答时,主持人则是即兴发挥转变不同的提问方式,巧妙地找出问题答案,使节目顺利的进行。总之,主持人只有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提高主持节目的能力,才能更加自如地驾驭节目。

3、与嘉宾交流的技巧与控制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①善于倾听

访谈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谈”、“说”、“聊”,忌播、念、读。它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场所,作为主持人要“鼓励人们说话和说实话”,要学会耐心倾听别人说话。①倾听的目的,在于引导、启发嘉宾以及现场观众进入谈话的氛围来交流思想,进而达到访谈类节目“用谈话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逼近人物心灵”的目的。

《鲁豫有约》的制片人樊庆元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跟鲁豫合作也五年了,她是一个天生的主持人,特别可贵的一点就是会听,她觉得自己不应该说话的时候一句都不说,静静听着。但是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听讲者,她曾经说过,访问一个人,要读一米厚的书和材料。因此,她会让你觉得她是一个对手,一个朋友,一个知道你真相的人。这时你谈话欲望特别强烈,你想说出她不知道的东西,想纠正她某些对你的看法,就会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3] 鲁豫在采访的过程中,喜欢运用一种体贴、温柔的态度来拨动嘉宾的心弦。比如《“神奇教练”马俊仁》那期节目,鲁豫从马俊仁对弟子的感觉出发,简单的说了一句“你觉得都是小孩儿”,便触动了嘉宾的心弦,使其自然轻松的说出了多年堆积在心里的话。鲁豫的每期栏目都有充满人情味的话题,她具有很高的“倾听”艺术,在采访过程中,她提问后常常就像一个晚辈或朋友,全神贯注地聆听经历过人生风风雨雨的长辈或者友人对过去的追忆。但是,鲁豫的倾听并不是一言不发地呆坐着,而是在每一次倾听之后,她会通过获得的信息和灵感进行成功的追问,引导嘉宾说出自己真实的故事。她在主持的过程中如行云流水,在倾听式采访中,她给嘉宾一个较为开放的谈话空间和叙述的自在感,这样更有利于节目的顺利进行。国外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善于倾听,如美国谈话类节目《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的主持风格就是“满怀兴趣和同情的倾听”,他们敢于表现,并且能够从容的调侃,他们在节目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②

②风趣幽默

在主持节目时,有的主持人会以幽默调侃的方式变严肃的话题为轻松的话题,用的是幽默风趣的方式控制节目的气氛。主持人应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幽默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当属于个性风格一类,它让受众感到一种氛围、一种有意味的可笑。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在《笑----论滑稽的意义》一书中就说过:“我们请读者注意的第一点是:在真正属于人的范围以外无所谓滑稽,景色可以美丽、优雅、庄严、平凡或者丑恶,但绝不会可笑。我们可能笑一个动物,但那是因为在这个动物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人的态度或表情。我们可能笑一顶帽子,但我们所笑的并不是这片毡或者这些草帽辫,而是人们给帽子制成的形式,是人在设计

①这顶帽子的式样时的古怪念头。”我相信热爱主持行业的所有人员都会非常熟悉崔永元,对他都非常了解,他就是幽默派,嘉宾不被他搞笑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实话实说》的一期节目“广告知多少”中,在介绍嘉宾李盾时,崔永元问他“广告多了还是少了?”李盾一口气罗列了广告无处不在的许多现象,崔永元瞅 从《鲁豫有约》看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个空儿友好地打断他说:“李先生的诉苦大会如果我要不及时打断,今天大家就②要在这里久坐了。”(源于《实话实说》之李盾那期节目)李先生立刻明白了主持人的意图,以简短的话语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与其他爱搞笑的人不同,崔永元制造搞笑,语言非常简练,爆发力强,这也是他与嘉宾交流常用的技巧。

③善于质疑

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一定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有质疑的态度,就如白岩

[4]松所说的:“把主持缩得更小,把人放得更大。”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主持人王志,他“犀利”、“质疑”的风格给受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观众说:王志外表看着忠厚实际上却是刁钻的人。不可否认,王志主持的亮点正是他尖锐但却不失真诚的语言。下面是王志专访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时的对话,中间有这样一小段儿:(来源于《面对面》之姚明那期节目)

王志:最佳新秀这件事儿你觉得遗憾吗?

姚明:有些遗憾。

王志:什么遗憾?

姚明:就是让别人拿去了呗。

王志:你觉得公平吗?

姚明:这是公平的。

王志:那是公平的,还有什么遗憾?

姚明:那有样东西你可以竞争的,你没有拿到那肯定是有些遗憾的。从这段一问一答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出王志在与嘉宾交流的过程中就是想把事情探个一清二楚。首先是从遗憾开始,再问公平吗?其实这正是观众都特别想知道的,姚明说很公平。王志又问,既然公平,还有什么遗憾?他的这几个问题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以及姚明的回答,让我们从中看出姚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正是由于王志质疑的态度和犀利的语言引领,电视观众们才能如此直观地接近事实的真相。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与嘉宾交流时这样的对话其实很简单也很平常,就像是朋友在一起闲聊。但是放到采访的现场,那种特殊的语境和嘉宾的反应结合在一起,就会变得特别具有穿透力。一名成功的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的一点就是有质疑的态度。《鲁豫有约》曾给观众带来很多快乐和感动,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节目的变化并不是很大,一直都是在让嘉宾说话,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带给观众的总是最完美的结局,这样显得过于单调和乏味。但我所说的质疑、犀利并不是要主持人无所顾忌地刻薄,甚至是“暗中使坏”、“做圈套”等,这都是有悖于谈话节目的宗旨,与嘉宾交流的技艺应该融在节目的进程之中。

4、体态语言的准确运用----得体

“体态语言,又称‘人体语言’、‘行为语言’,它不同于人们的一般日常动作,指的是用表情、手势和体姿来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主持人的体态语言从个体行为的部位和表现力来看,可以将其分为表情语、手势语和体姿语。”[5] ①得体的表情语

作为电视传媒,主持人可以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来有效地配合有声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表情语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语言。正如美国学者尼伯伦格.卡来罗所说:“在所有‘非言辞沟通’的范围中,最不易产生争论的,就是脸部表情。因为这是最容易看到的表情,而且让人一目了然。”[6]不同的节目主持人,表情语的运用方式也大不相同。《鲁豫有约》中的鲁豫始终微笑着提问,微笑着倾听,显得亲切又自然;《快乐大本营》中的主持人谢娜始终有一张像早晨阳光那样的脸,显得热情、活泼、大方。《艺术人生》主持人朱军主持节目松弛、自然,富有亲和力。在众多表情语中,表现力最强的就是目光语。主持人无论是面对观众还是面对镜头说话,都应注意与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目光的交流,准确的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情。此外,主持人还可通过眉毛的起伏变化来传达内心的想法,当然也可以通过嘴巴笑的程度表现内心的感情,这些都是观众可以最直接体会到的表情语。

②得体的手势语

手势语是人体上肢传递的信息,也是表现力极强的体态语。主持人的手势语一般用的都比较频繁,运用的是否得体特别的关键。很多初次上镜的主持人,对于手势语运用的方法会显得很茫然,眼睛看着镜头手却不知该放在哪里?手好像成了多余的东西。有的直接插在口袋里,会觉得不够自然;有的自然下垂又晃来晃去,又觉得不自在,于是频繁的更换手的位置,给观众紧张、不安的感觉。如 从《鲁豫有约》看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何使手势语运用恰当得体呢?首先: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主持人平时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言行举止自然典雅,手势语也一定会得体;其次,可以学习表演和朗诵。平时看电视多注意演员表演时手势语的运用,分析与有声语言的内在联系。好的训练办法之一就是朗诵诗歌,自己可以设计一些手势来练习。”[7]鲁豫在体态语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处,适当的肢体语言就会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③得体的身态语

身态语是人的各种身体姿势所传递的信息。对于主持人来说主要是掌握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古话说的好“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一首歌里也提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主持人的坐姿不能很随意,在两个主持人共同主持时,还应注意“坐相”和“站相”的配合与协调,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在和嘉宾合作主持时,她总是侧着身子微笑着注视对方讲话,身体稍微像外侧倾斜,恰当地表示一种谦和、礼让的姿态。在表情和体态的运用方面,鲁豫表现的很好。在节目过程中,鲁豫始终微笑着提问和倾听,坐的特别端庄,偶尔露出惊奇而不过分的神情。在摄像机的关照下,主持人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在所有观众面前,而同样处于摄像机关照下的嘉宾也绷紧了他敏感的神经,主持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谈话者的心情。

虽然访谈类节目追求的是随意、轻松的气氛,但节目主持人无论是从主导全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维系现场气氛的角度考虑,都应当适可而止地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样才会显得大方得体,才会得到大家的喜爱。[8]

四、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个性风格对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影

1、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访谈类节目的风格

纵观当今媒体界,只要是功成名就的节目主持人,都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走进千家万户的。那么什么是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呢?所谓“个性”,是指人们如何表现(行为和举止)和思考(感知和思维方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风格”一词的,“它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9]由此可见,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也就是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有声的和无声的。

一般而言,电视访谈类节目风格与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相关。在《鲁豫有约》中主持人鲁豫因她的机智和沉稳的气质,成功塑造了一个邻家女孩的亲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切形象。在栏目中她邀请观众和她一起聆听嘉宾讲故事。她的亲切自然打动了所有的人,她的个性风格使其节目轻松、随意,赢得受众的一致喜爱。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人。当有人向崔永元问起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有没有风格时,他说“我认为所谓风格就是你自己,节目中的人和生活中的人没有不同,否则就是装饰成分。强调个性、自我,可能会有缺点,但这些缺点也可以当作特点来看。访谈节目要塑

[10]造一个真实主持人的形象,这个形象与一个普通人没有区别。”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过人的机智和幽默,为节目打上鲜明的印痕,成就了《实话实说》简单、诙谐的平民化风格,使广大观众所喜爱。同样,《艺术人生》感人、随意的节目风格,与主持人朱军的个性风格密不可分。可见,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决定了一档栏目的好坏,要么是儒雅严谨型,要么是聪慧幽默型,都将个性魅力与风格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2、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可能深化访谈类节目的内涵

访谈类节目由于现场对话的内容往往是即兴发挥,不可能事先准备好每一个谈话细节,因此就不可能像其它一些类型的电视节目那样,可以完全按制作者的设想完成。有的主持人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对每一个环节都特别熟悉,对每个问题的提出也信心百倍,可是在谈话现场总会不尽如人意,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情况。但往往这些“出人意料”却是谈话节目的亮点所在。

即兴主持是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生命所在,只有在即兴的谈话中,主持人和嘉宾的个人魅力才能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著名主持人鲁豫、杨澜的访谈节目中,观众常常可以看到,主持人抓住谈话中闪现的情感、智慧的花火,使话题层层深入,令观众看的也特别深入。

因此,在具体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自身素质,自身风格,对节目内涵的深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至高境界。

3、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有利于打造访谈类节目的品牌

鲁豫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书卷气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对语言很敏感,常被夸“有语言天赋”,其个性恬静、亲切。《鲁豫有约》是一个准确到位的品牌名称,显示出诸多特色要素,特别是凸显出了节目的个人化色彩,“有约”两字给人温馨、亲切的感觉,做一个具有私人聊天风格的节目刚好合适。《鲁豫有约》充分尊重了鲁豫的个性特点,为她提供了发挥个人优势的空间。鲁豫的记忆力超强,看一遍提纲基本上就能记住所有该问的问题,再加上她亲切自然随和的提问方式,使观众感觉《鲁豫有约》这个节目也特别的亲切。

说起杨澜,大家都知道她是高级知识女性的代表。她说话柔中带刚、干练、睿智。她访谈充满理性,穿着职业化。她一般以嘉宾的成功为主线,着重于展示嘉宾成功所具备的特别素质,总结语言充满理性、富有哲理。杨澜做《杨澜访谈录》的采访对象基本为政界名流、金融巨头、演艺界精英等在世界上或是各自国 从《鲁豫有约》看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家有卓越贡献的人,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大人物曾经均做客《杨澜访谈录》。[11]杨澜的睿智与嘉宾的高端使《杨澜访谈录》这个栏目就是高端访问,使整个节目品牌具有高端化。

五、如何把握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1、慎重考虑主持人个性风格,使之与节目定位相协调

电视栏目定位包括,功能定位,受众定位,形式定位,风格定位。[12]功能定位基本可归结为两种:一为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如《对话》、《鲁豫有约》。另为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如《超级访问》。受众定位主要是根据受众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来区分。例如,湖南卫视的《天下女人》,受众定位是年龄在25—38岁的都市女性。

所有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都存在差异性,在做节目策划时,最先应考虑的是主持人个性风格与栏目定位是否协调。主持人个性风格若能与栏目定位一致,便会使节目有质的突破。观众从鲁豫身上看到更多的是自信、是睿智、是优雅,这就是她独特的主持风格。她的主持干净利落、亲切自然,与《鲁豫有约》节目定位相当之吻合,她的主持风格更可以用“自然去雕饰”和“从容大气”来形容。《半边天》的主持人张越给人的感觉就是邻家大姐、亲切大方,她能把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儿描绘得有声有色。张越做过教师,知道怎样抓住受众的心理;她也做过自由撰稿人,懂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加上她聪明的头脑,使之文化底蕴相当之深厚。同时,她有能力将自己的睿智自然清楚地向受众表达出来。因此在她的主持下,《半边天》节目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观察、记录、探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主持人个性风格若没有与栏目定位一致,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记得央视曾经推出一档由倪萍主持的访谈类节目--《聊天》,但这档节目没有火起来,主要问题就出在了主持人身上。我们都知道倪萍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节目主持人,但她的风格却不适合做访谈类主持人,在《聊天》中倪萍谈话有点像背诵表演,并没有“脱口秀”所应有的感觉,留给观众的感觉是故意煽情。因此在一个访谈栏目创立最初,必须慎重考虑选择主持人,尽量使主持人个性风格与栏目定位相协调。

2、发掘、培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为谈话类节目注入活力

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主持人可以使访谈节目的魅力大大提高,但是这种风格又不是随便几天就可以塑造出来的。在我国,个性风格成熟、稳定,并得到观众一致认可的主持人是相当少的。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有必要注重发掘和培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现湖南卫视的主持人陈鲁豫,最开始在央视表现并不出色,后来到凤凰卫视后,很快便光彩四射,她的个性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现在湖南卫视,她的风采仍是众人都抵挡不住。当年杨澜在央视主持《正大综艺》时,展现出的是活泼、机灵的风格。后来又主持了《杨澜视线》、《杨澜工作室》、《天下女人》等一系列节目后,其知性、优雅的风格才慢慢成熟。在电视经营过程中,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尤其是电视访谈类节目策划初期,应充分重视主持人个性风格对节目的影响,应培养主持人个性的风格,为谈话节目注入新的活力。

六、结论

通过《鲁豫有约》中鲁豫的访谈,更多的是揭示人的内在精神、品格,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善良和互助的美德,而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样的一些道德价值的存在正是社会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由此而来,也就形成了其独特的个性风格。①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曾在杭州大学讲座中说:“主持人首先是个人,然后是个文化人、电视人,最后才是个节目主持人。”[13]一个主持人只有首先明白个人品格修养的重要性,在人格上有一定的突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个性风格来做节目,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受众心目中永远不倒的“偶像”,才会使自己的个性风格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目前,大部分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和口碑都在迅速下滑,只有与众不同的节目才能受到观众的注意。作为连接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桥梁”的主持人,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想得到受众的认可与喜爱,就必须把自己与节目有机的融合起来,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主持风格,只有这样,才可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才有吸引观众的魅力。正如学者俞虹所说:“当节目主持人和节目产生了不可替

[14] 代性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参考文献

[1]:李强.《现代传播》北京.[J]新闻时事.1998年(02).从《鲁豫有约》看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p106 [3]:王婷.《电视访谈节目创作散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p16 [4]:张婧婷.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如何深入及如何吸引受众[J].大众文艺(理论).2009(03)[5]:陆锡初.《主持人节目学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7月.p207 [6]:潘伟.从《鲁豫有约》看谈话类节目主持人[J].新闻采编.2006年(04)[7]:张泽群.《脱口而出—浅谈电视谈话节目》[M].1996年5月.P49 [8]:陆锡初.《主持人节目学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7月.p208 [9]:王春玲.浅议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J].潍坊学院学报.2008(1)[10] [11]:张静.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运用[J].大众传播.2010年(02)[12]: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委员会.《主持人技艺训练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p147 [13]:陆锡初.《主持人节目学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7月.P230 [14]:李松.《现代汉语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P23 [15]:陆锡初.《主持人节目学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7月.P209 [16]: 解 晶.对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看法http://.2011年2月10日 [17]:徐 苗.《解读电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年2月.P156 [18]: 潘知常.《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3月.p78 [19]:王群、曹可凡.《节目主持语言智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p26

致谢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来不及感叹,在平顶山学院的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了尾声。回想起自己刚进大学时那傻傻的样子就好想笑,也许有的同学毕业时会说大学给了自己知识与能力,而我却要说大学给了我再一次生命。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四年时间并不算很长,但对我而言,是青春蜕变的四年,在此,谨对培育我的母校、教导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朋友们致予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厚德、博学、求实、创新,是我们学校的校训,母校也正已实际行动向众人展示它的与众不同。学院创建于1977年,是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位于中国重要能源、“中国曲艺城”、“汝瓷文化之乡”、“魔术之乡”的平顶山市,坐落在新城区平西湖畔,依山傍水,花木繁茂,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园地,我爱我的母校!

我的论文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凝聚着亲爱的段老师的许多心血和汗水。段老师要指导十多位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工作量特别大,她还在百忙之中抽出大量的时间来指导我们。她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她的渊博的专业知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段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段纳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我要感谢的是我大三时的专业老师娄艳阁老师,她在实践方面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迪,在论文中涉及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娄老师的教导对我整个的论文写作,有特别大的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好友们,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是他们给以我生命,在我满十九时还无怨无悔的把我送到大学校园,给以上大学的机会,是他们造就今天的我。对于家人,我充满无限的感激,我一定会好好的孝顺父母的。

第五篇:《鲁豫有约》策划文案

《鲁豫有约》策划文案

《鲁豫有约》策划文案

梦之翼组

一.

节目名称:《鲁豫有约——陆川,用生命守候电影》

二.

节目宗旨:以鲁豫简单透明的提问,感叹和聆听,让嘉宾回忆往事,感慨人生,释放魅

力,让观众在一种日常的,不雕琢的氛围中了解名人,知晓他们背后的故事,知晓他们洗尽铅华后的真实自然。

这期的主题:了解中年愤青陆川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及每一部作品背后的艰辛与感悟,认识一个真实热血的陆川 三.

前期工作 1.话题选择

第六代导演代表陆川,四年磨一剑,在2009年,倾情奉献超出一般史诗大片的沉重质感的《南京,南京》。黑白的画面,极少的对白,却直抵灵魂深处。他在大量详细的历史考证基础上,以精良的制作手段,复原出70年前阴郁冰冷冬天里的死城南京,突破以往种种关于南京惨案的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中的那种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是对中华民族形象的全新书写。在新的高度上为中国历史上着段惨痛的往事提供了全新的历史思考。

《南京,南京》之前是《可可西里》。《可可西里》中陆川用近乎纪实却有些矫情和情的镜头,把《可可西里》那种残酷的美丽展现的让人止不住地颤抖,可可西里苍茫的大地不需要任何的渲染便直指人心,干净壮丽而又充满自由的味道。在这样的土地上藏羚羊堆积的尸体是那么触目惊心,但死亡在可可西里面又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可可西里的震撼在于它揭示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个理想主义者由生到死的过程鲜活地展现出来。尽管英雄没有完成最后的救赎,尽管英雄的生命在瞬间消失,但英雄的灵魂永远不会消逝。

《可可西里》之前是《寻枪》。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都一定会遭遇绝境,令灵魂坠入黑暗恐惧的深渊。《寻枪》从高度的现实角度诠释了普遍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这是一部能看得出来的热情,才华和诚意的作品。

从《寻枪》到《南京,南京》,陆川一直用心在拍戏。

执导了《南京,南京》这样重量级的电影,陆川本人也注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寻枪》到《可可西里》,在到《南京,南京》,陆川的三倍=部电影中都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线索——人文关怀,而且是从现实关怀到自然关怀,最后到历史关怀。

《寻枪》,陆川用现实成就生命;

《可可西里》,陆川用苍茫残酷成就灵魂;

《南京,南京》,陆川用细节成就完美;

陆川,到底支撑着他的是怎样的电影理念?他的电影世界,到底还有多少人让人心灵震撼的艺术?又是什么支撑他走到现在?

2.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a.广泛的关注:首映日半天时间陆川的《南京,南京》票房即达900万。至今,内地票房突破1.3亿,观众人次超过400万认次。它掀起的观看和评论热潮也将中国人对历史,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推向深入。关注影片进而关注导演陆川。b.人物的多面性:纵观陆川的作品,可发现陆川不是个安分的人,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总会控制不住地流露出感性或冲动的一面。他的作品里有能让你思索的现实主义描绘,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作品里所暗含着的一股个人强大感性力量。从作品中,可看出真实的陆川,有刚猛和担当的一面,也有温婉和柔弱的一面。这样的陆川更能吸引观众。c.电视手段的支持:摄像,音响和画面+解说,摄像有四个机位,分别为嘉宾、主持人、观众及嘉宾与主持人;音响播放音乐;画面+解说用于介绍嘉宾急嘉宾作品。

d、节目播出时间为周六晚九点到十点,处于黄金时段,方便观众收看。第二天会重播,可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e、主持人鲁豫极具个人魅力,且该节目有庞大的固定收视群体。

3.前期资料采集

a.陆川个人资料及其作品

b.家人、同学及其电影同行对陆川的评价或祝福

c.极其真切地折射出陆川电影风格的短片剪辑分类

d.能够展现陆川成长经历的图片

4.观众的选择和设计

被邀请到节目现场的观众应是精心挑选的,通过网络来征集观众,亦可有通过公关公司来寻找合适的观众。在节目录制前同观众进行沟通,把那些真正对话题有兴趣的人请到现场,使他们有关注谈话的过程,并以自己的方式(诸如鼓掌,尖叫等)来影响谈话过程,给节目增添多样化色彩。

出于对话题的把握,有可能对观众的外表衣着有具体的要求。

四.

谈话路径与现场设计 1.现场氛围的营造 a.场地设计:此次节目在演播室现场录制,装饰起来像客厅;谈话场地分为主景区和观众区,主景区是主持人与嘉宾谈话的区域,是现场的中心;观众区是次嘉宾和观众所处的区域;观众坐在离嘉宾与主持人四五步远的地方,离主景区较近,营造一种观众与嘉宾亲密无间的氛围;在技术上,场地设计考虑到观众的观看习惯,方便现场和机位调度。b.背景短片的运用:短片实现陆川的简单身份介绍;播放预先录好的演播室外访谈,即一些无法到场的家人、同学及电影同行对陆川的评价;插入背景专题短片,丰富节目的内容,使观众更加了解陆川本人及其作品。

注:短片拍摄制作或剪辑必须十分精良,画面、配音以及音乐的使用要精美,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C.背景音乐的应用:谈话过程中加入与主题气氛相关的音乐作品;当嘉宾或主持人遭遇尴尬时,加入轻松的音乐化解尴尬。

2.谈话节目录制过程

A、.短片简介(画面+解说):

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陆川新作《南京!南京!》使其加入到了内地导演亿元俱乐部中。

他,自称西部的孩子、铁血书生、中年愤青。

追忆童年,漂泊辗转与文学熏陶,小小年纪辗转上海、新疆和北京,家有两作家——父亲

陆天明,姑姑陆星儿。西部的苍凉和热血、上海人特有的敏锐加上作家细微的洞察力,构 筑起陆川童年的主旋律。

感悟风华,《寻枪》,高度现实诠释普通人的深深的无奈与悲哀;《可可西里》,残忍的美丽

渲染雕饰便直抵人心,充满干净与悲壮;《南京!南京!》,洗尽铅华,黑白化庄重,细节成完美,冷静到残酷。B谈话过程

主持人鲁豫入场,微笑着用简洁的话语介绍陆川入场,陆川在观众的掌声中入场

谈话过程分为三部分:a.追忆童年:主要讲叙陆川的成长过程和经历、家人对其的影响、读书时代的思想变化,分享陆川的童年生活。

b.感悟风华:讲叙陆川代表作品《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的拍摄经历、电影理念的升华还有他电影风格的形成和确立。

c.展望未来:纵观陆川的多部影片,展望陆川在以后的电影生涯中将给观众带来的精彩。注:在访谈过程中,适时的插入事先准备的录像、剪辑;适时播放音乐作品渲染氛围;主持人鲁豫从小角度切入,问题简单清晰明了,让嘉宾有话可说并愿意说。

五、后期剪辑

剪切掉拖沓繁絮的片段或画面,再者,剪掉因技术故障等影响节目感染力的画面。

下载《鲁豫有约》的倾听风格(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豫有约》的倾听风格(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豫有约之游本昌》观后感

    《鲁豫有约之游本昌》观后感“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是我在小学看电视里面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段歌词。因为很顺口,而且济公电视也很好看,所以当2010年11月21号的晚上,我......

    《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比较分析

    《鲁豫有约》与《杨澜访谈录》特点分析 10广电展依涵20100630138 节目介绍: 《杨澜访谈录》: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创办并亲自主持,与上海东方卫视合作的一档新的访谈节目。节目定......

    观《鲁豫有约》有感五篇范文

    观《鲁豫有约——高考作弊揭黑》有感 一直都喜欢看《鲁豫有约》这个节目,虽然这期的《高考作弊揭黑》在前些时间已经看过,但今天再次观看这个节目,我心里再次激起一圈波澜,为高......

    观看《鲁豫有约——叶永烈》有感

    观看《鲁豫有约——叶永烈》有感 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开启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少年驿动的心。也让叶永烈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随着鲁豫的娓娓道来,我们走进了叶永烈先生的......

    《艺术人生》与《鲁豫有约》的比较

    《艺术人生》与《鲁豫有约》的比较 一, 从节目定位与特色上看 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的《艺术人生》是以文化关注和人文关怀的视觉,以现场访谈的形式与观众共同交流艺......

    鲁豫有约之李开复观后感

    看了《鲁豫有约之李开复精彩人生》,感受颇多„„ 虽然之前就知道他是风云人物,是大学生们的导师,google的副总裁,但看了《鲁豫有约》,心中更多的是震撼。第一个震撼是google的文......

    从《康熙来了》和《鲁豫有约》采访璩美凤看两个节目主持风格的不同(写写帮推荐)

    从《康熙来了》和《鲁豫有约》采访璩美凤看两个节目主持风格的不同 璩美凤,作为台湾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人物,《鲁豫有约》和《康熙来了》两个综艺谈话类节目先后在不同时间采......

    倾听

    倾听----沟通中的重要环节 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学会倾听应该成为每个渴望事业有成的人的一种责任,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