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改革演讲稿li
(放第一张ppt)
我:大家好,我们组的题目是:农村改革的意义及措施讨论。(放第二张ppt)
我:我们讲的要点主要有这些,大家看一下。
三农问题是我们国家比较重要的问题,当初,我们党就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那么,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它到底有哪些问题呢?王庚同学,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下?
(核心是)农民 :税收多;生活负担重(生产、生活资料的成本高)。农业:小农经济形态:人力耕作,家庭经营,信息不通畅,产供销链条不流畅—生产效率低。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不健全。
我:对于这些问题,解决它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明确社会主义的两大任务: 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 二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共同富裕
而我国农村人口仍占7亿,相当多的人并未富裕,解决三农问题 从社会角度讲: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历史任务 从个体角度讲:可以使农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我:解决它,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我们党和政府做出过那些努力呢?
具体的改革要分不同的时间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这个时期以土地集体化改革为主,搞计划性生产,但并未使农民富裕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到2008年十 七届三中全会
• 1土地改革:(内容是)国家拥有土地所有权,以家庭承包的形式均分土地,农户拥有经营权。
• 总结:这既使农民获得了可以自由支配的土地,又防止了土地兼并,从而实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能够想象的最好土地制度安排。• 2农产品市场化改革:
• 改革前:国家统一收购和销售——但收购价格低廉,限制了农户的利益;而且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 改革后,实行“双轨”政策:国家确定收购指标和收购价格,剩下的随便卖,这是个过渡,目标是真正市场化
• 2004年,进一步放开粮食市场,配合适当宏观调控:实行了最低价收购政策,即当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政府出面收购,这是个保底政策,保护的农民的利益;还实行了粮食补贴政策:产量越多,质量越高,国家给予补贴越多,这是个拔高政策,刺激了粮食增产。
• 总结:随着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农民获得种养殖自由,农产品价格变得市场化,使农产品的供销结构在市场规律支配下更加合理。
• 3农村税费改革,社保改革: 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我:嗯,看来,我们党和政府在这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的,对于这些努力,它去的了那些成就呢,你能否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
先举一个具体的例子,随着改革,出现了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再总结一下,有两点:一.建立了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经济体制。二.是解决了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
再来看一张图表,根据统计: 78年到07年,粮产量翻番;扣除累计通胀,人均收入仍
增长了5倍左右
虽然取得了这些成就,但是我们遇到了更加深入的问题
更深入的问题有这些:产业模式升级问题、农民工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这三个问题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先来看产业模式升级问题
• 家庭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如何转向大规模机械化的集约型经济模式?问题是农村人口太多,如果大规模机械化,很多农民将无事可做。•
其实随着改革,很多农民已经不再务农,但出现了农民工问题。这本来使农村劳动力解放,给农业生产规模化创造了条件。但是农民工遇到了欠薪、就业、劳动条件、住房等问题。于是引出一个结构性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包含两点:
1、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组织程度相对较低,导致生产率相对较低。
2、以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公民的各种社会权利的二元化;社会保障体制(养老、医疗、保险等),教育,公共设施投入等等方面都是二元的。(放图片):城乡之间存在户籍壁垒,农民看不起病、城市却又医疗保险,有些农村还要打水,城市有了直饮水。
之前的改革并未深入触及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制约着平等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我:你说还要进行深入改革是吧,具体有哪些措施呢?
国家都出台了哪些深入的改革措施呢?
08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给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其中有三个重要的方面
• 关于经营: 促进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
度。
• 这里的集体模式是自发的、市场化的,因此比计划时代的集体经济和市场经济下的个体经营都更加高效
• 土地管理:允许农民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营权归受让方,承包权还是归承包农户,所有权还是属于集体。流转后的土地,仍然只能用于发展农业,不能用作房地产开发等其他用途
这有利于使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为联合的大规模经营铺平道路
• 城乡一体化:方向是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 归结起来就是取消二元制度、搞好小城镇建设
这些措施是有机联系的,其中城乡一体化是核心,土地流转使得土地合并,集体经营使得人力和物力有效组织起来,从而实现大规模农业经营,使农业向集约化发展,这有助于农村增收,使城乡福利均衡化,从而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我:你说道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但是城市的资源时有限的,那么小城镇又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枢纽,我们应该如何建设小城镇呢?
• 举洛阳镇为例,它的发展有这些特点: • 环境优美 • 有特色产业 • 多产业协调发展 • 交通十分便捷 •
•(放图):特产水蜜桃,整齐的工业园、居民区,美丽的休闲区 •
• 它的经验是:先搞好交通,再把特色产业搞好,多产业协调,保持环境,注重基础设施和民生条件 •
再看一个英国小镇米尔顿・凯恩斯 该镇1967规划,71年开建,它的建设特点:1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意识超前、高度重视教育;2规划设计特色明显;3注重吸引大型跨国公司
可以看出,即使没有特色产业,仍可以成功发展,其经验是目光面向国际,城市规划到位(用了四年来规划)
我:通过这些例子,我看到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方向,我个人觉得,城乡一体化,土地是关键,我相信你也看过了许多报道了吧,哪些徒弟强征,房屋强拆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王庚同学,你能否就这些事情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呢?
• 这涉及到农村土地的非农使用问题
• 目前的政策是国家征用后才能改变土地用途,有就有两个问题 • 1会出现政府官员代表公家征用土地并从中获利 • 2发达城市郊区的农户非法开发农地为商业性用地
• 所以有人建议土地的所有权归农户,这样国家就无权征用土地,从而引出了土地私有化问题
关于土地私有化问题,专家们意见不一,请问你是怎么看的?
我:我个人来讲,肯定是希望土地私有啊,假如我有一块地,土地私有,我就可以自由支配它,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使用它,这样更加自由和公平啊,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
第二篇:城乡户籍改革专题
分析材料:城乡户籍改革专题 参考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应考者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根据要求作答。
给定资料:
1.8月30日召开的贵州省遵义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把遵义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生态环境同人文景观相协调,经济繁荣、文化浓厚、环境友好、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将降低户籍入户门槛。根据提出的新思路,到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基本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到2020年,实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到2011年,实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2014年,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依托工业园区和能矿资源组合优势,抓住贵广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的重大机遇,深化与广东等珠三角经济区合作,把遵义市建设成西南通道上的重要产业承接基地。树立全方位开放理念,加强与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
该实施意见强调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规范管理原则,有序推进城镇规划区内以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凡本省籍农业人口符合相关户籍政策规定的,都可以按规定办理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可在当地城镇入户。
对市外籍在遵义市城镇经商、创业和从业人员及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与当地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扎实抓好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2年底前,率先在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实行户籍“一元化”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各项权利保障机制。
2.1958年以前,我国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口政策以自由迁移为主,1958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严格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合理流动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40年不变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冲击,原有的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原户籍制度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抑制各类人才的自由流动,同时也不能对大量的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的管理。
——户籍管理使我国公民具有不同的身份,不同身份又具有不同的待遇。同时也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
3.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发出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议定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对户籍管理工作中作出了: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放宽夫妻分居、投靠子女的户口政策以及在城市投资兴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可有条件在城市落户的政策。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4.建立由户口登记、身份证管理等制度构成的,以现代科技装备起来的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户口登记是户籍管理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个严密完备的户口登记制度,对于全面准确地掌握人口信息,进行科学地开发利用,对于提高社会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保障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户籍改革的方向是使户口管理向人口管理过渡,人口管理向证件化过渡。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单纯依靠户口登记制度已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户分离。改革的方向是人口管理方式以户籍管理为主向以口籍管理为主过渡,最终以口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
由于城乡差别很大,流动人口数量惊人,户籍管理成本高难度大。当初实行城乡二元户口管理结构,也有着要降低人口管理难度的因由。建立城乡一元的管理体系,用市场加法制的机制调节人口流动,是静态管理模式向动态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户籍管理联网,是对人口进行动态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积极运用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人口信息统计数据的共享,准确及时地掌握人口变动的信息。
户籍制度改革前进历程上对城市发展所形成的各种新影响,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改革本身所避免的,而需要完善城市发展中其他配套政策,才能引导城市的健康发展。
5.户籍制度改革后的新变化超出了常规研究范围,属于城市原发展轨迹外的突发情况,因而在短期内城市原有的供应需求体系被突破,部分设施供不应求,对城市本身与城市居民造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面放开,未来城市的发展将有可能转换其原有曲线。这就需要我们从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角度,全面分析城市发展形式,并给予城市新时期下的新定位,确定城市的新规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先期预测与指导的工作,也是城市定位与城市规模的初步确定者。因而新时期下的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对这一改革带来的变化进行重点研究,并把应对措施在各层次的规划中给予分层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法律效力最高的规划。目前的总体规划基本上是按计划经济的思维进行编制、审批,而按市场经济进行实际运作的,表现在规划重视“期末”目标的合理性(编制、审批过程中过度重视人口规模、用地指标、规划期限、期末用地形态及其结构比例),忽视规划实施的中间过程控制(按市场需求进行的土地供给、项目用地安排根本不是按人均100平方米考虑的)。因此,面对户籍制度改革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重点、内容、方法等方面必须进行改革。
首先应该加强人口、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经济土地供给相关性预测研究:通过对城市人口、用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预测,进行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策略的相关分析,提出实施措施;
其次要加强新型城乡关系对地区城市化途径、方式及对城市发展与布局的影响研究:分析城乡复合型家庭结构对地区人口移动规律、城乡空间形态、城市化实现方式的影响; 同时也应该加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吸引范围水平和发展潜力研究:通过现状评价,从更大范围里定位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及劣势,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6.为协调和整合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启动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的编制、审批、执行机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城镇体系规划就其涉及的内容来看具有区域规划的主要特征,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也是要统筹部署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口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但其法律地位、编制、执行主体决定了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实际上还只是规划部门的规划,即对城市发展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定位,城镇体系规划也不具备指导、整合各部门发展规划的效力。以发展计划和规划部门为主编制区域综合发展规划,协调各行业的发展关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与利用,建立相应的区域协调、决策机构,是应对种种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以人口因素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下的各种难以预料的因素使城市的发展与布局更具有不定性。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在人口规模、人均用地指标限制、城市性质表述和规划期末的布局形态上耗费过多精力,导致了规划编制、审批周期长、调整频繁、规划的实际指导作用降低,这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曾经是十分重要的规划要素在今天已不是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适应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划应是城市发展的动态框架,而不是规划期末符合用地指标控制的、在实际土地批租并不受人均指标限制的静态蓝图。为在新形势下真正发挥总体规划的作用,并与现行总体规划相衔接,强化城市远景发展规划,确定城市长远的空间拓展方向与结构框架,以适应城市多种发展可能对用地空间的需求。
7.在城市远景规划的结构框架基础上,根据城市各阶段的发展条件,按照由内向外、有序推进、集中发展的原则,确定城市空间拓展阶段、范围和分期开发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使总体规划既要具有弹性,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又要循序渐进,控制因乱铺摊子带来的资源浪费。
根据总体规划的分期建设目标和当前发展形势,结合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和城市建设计划,以五年为周期,一年微调,五年大调,滚动式编制城市近期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地目标与政府工作计划密切结合;同时,通过近期规划适时调整、动态更新城市总体规划。在提高总体规划的柔性的同时,必须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刚性。总体规划在宏观上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分发展的余地,但在具体土地使用时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无序建设和乱占土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质量、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有效深化和补充。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关用地相容性规定等内容适应了由人口等因素导致的各种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
8.农民进城后,就业问题的落实是健康城市化与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落实进城农民就业不仅要制定优惠的产业集聚政策,扶持城市产业,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拓展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应该把研究建立在如何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预备制度劳动力就业市场,建立劳务市场信息、咨询、职业培训、中介和劳务合同管理一条龙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同时,也应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减免部分税费,降低开业条件,优化城市的就业环境。农民进城后,不仅是其本身因无法妥善就业而形成社会问题,同时因城市岗位数量所限对城市居民就业也形成了压力。城市通过产业集聚,虽能增加部分工作岗位,但总量有限,这就需要拓宽就业渠道,将发展目光放在第三产业上。根据调查,三产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至5倍,而我市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远远低于标准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提供就业机会潜力也较大,三产发展必将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促进进城农民就业,单就城市内部落实就业调配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从农村角度缓解这一矛盾。现时期下,由于土地效益递减,除城郊土地有较高的地租回报外,农民对土地已没有多少依恋。而实际上,土地本身含有极大的附加值。对农民来讲,进城的目的是为了谋生,谋生需要本钱,这是一个资金问题。政府已经对农民作出土地承包45年不变的承诺,从而保证了土地使用的长期性。在农业用地效益递减和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最终的出路在于进行土地市场化、资本化的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制度并轨,以货币化的形式实现土地的自由流转。
9.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分阶段推进的大政策,第一步是出台土地使用权的良性流转政策,第二步是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的建立。而目前的解决途径则是将土地使用权变现。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土地得到规模化经营的倍增效益。农民就可以通过抵押、交换、出让土地使用权得到资金,进城开店、办厂,开发第三产业。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可以说是继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必须积极推进的重大改革。没有这项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进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为的城乡分割的行政藩篱,关键在于取消城市户口背后各种复杂的附加利益,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逐步取消城乡之间利益分配的差距,实现城乡融合。这里有政策改革和社会改革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认真清理与户籍相连的各种附带功能,清理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凡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又因历史遗留需要补偿而不会产生大的影响的附加条件应立即废除。另一方面,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必须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联系起来,解决农民进入城镇后的基本保险。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中,将会使城镇的就业、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突出出来。因此,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配套,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完成,有待于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即是对过去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损害农民利益的正当补偿,也是保护城市自己。农民得不到社会保障的照应,城市也得不到保障。通过建立全社会保障机制,实现政策的城乡贯通,有助于促成真正的城乡一体化。降低了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同时也疏通了城市人口流出渠道。农民可以到城镇打工、经商,城镇居民也可以到农村去租赁承包山林、土地、大棚,通过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效率的提高,解决城乡共同的就业不足。
10.户籍制度作为一种政府强制实行的人口登记制度,可以有这样几种主要功能:一是为政府工作提供信息。
例如,户籍制度可以帮助政府掌握人口总量和分布等情况;二是为控制人口流动提供手段。例如,人们要求迁徙时,迁徙目的地政府可以不予登记迁移者。三是为一个城市或社区提供人口准入门槛。例如,登记制度可以设立获得登记的标准,以限制某种类型的人进入社区。四是为政府提供识别服务对象的手段。例如,政府为了救济某一部分人口,可以从人口登记册中获得信息。五是可能会为社区公共资源选择性供应提供手段。
例如,政府可以仅仅给获得登记的人口提供水、电、气等资源。这些功能有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而有的则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大城市现行户籍制度似乎早已不能充分体现上述功能了。大城市户籍制度现在已经不具有完全的信息服务功能。以北京为例,估计有数百万左右的人口未获得登记,这些人口究竟有多少,人口学上的结构特征如何,政府并不知道。尽管大城市户籍制度不予登记农民或其他一些人,但这些人事实上已经完成了迁徙,政府不仅不能阻拦他们,反而在经济发展上依赖他们。一个“丑陋”的做法是在计算城市GDP总量时考虑了这些移民的贡献,但在计算人均GDP时又“忽略”了这些人口。我们根本不清楚大城市究竟对自己设置了何种“人口准入制度”,以北京为例,就很难搞清楚它那些指标是如何制定的,又是如何分配的。
在各地方政府向社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很不相同的情况下,现行大城市户籍制度的确给政府减轻了不少负担。例如,北京市就不需要给“外来人口”提供和北京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帮助。这方面形成了事实上的某种歧视。一些有钱人通过门路在北京买到经济适用房,而这些人较之穷人也不是太需要政府的其他社会保障支持。在大量“准公共服务”日益货币化的情形下,大城市的公共服务已经不可能仅仅瞄准户籍居民了。外来穷人也在享用北京的马路,尽管他们享用的面积比较小;外来有钱人照样可以上北京的好中学,而没有钱的北京人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也不能进入好中学。有的外地人买北京户口是看上了北京的大学录取成绩低,名牌大学好考。
可是,如果不是教育改革迟滞也不至于这样。如果改革了教育和考试录取制度,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办学自由,也不至于让少数几个大城市在教育方面独领风骚。
不论怎么看,现行大城市户籍制度几乎乏善可陈,它为人们所诟病是免不了的。经过多年的改革,政府对资源的垄断程度大大降低了,社会生活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提高了,这导致户口的含金量在减少,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户口早已没有任何含金量。事实上,大城市户口也在贬值。一个留京指标卖到1.5万-3万元,这已经不是一个大价码了。如果真正形成一个“指标“市场,交易成本会大大降低,指标的价格还会降低。这是基于经济学常识的判断。如果仅仅是户籍制度不改,而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改革继续向前,总有一天大城市户口会不再值钱,而这一天的到来或许不会太远。
11.为什么公务员不可以是农民?之所以发出公务员可不可以是农民的疑问,是源于不久前浙江义乌市委组织部对195名公务员“非转农”事件的处理。2010年初,在义乌市委组织部在一次针对公务员户籍的全面的检查中,发现当地有195名公务员的户籍从城市迁往了农村。为何“非转农”会成为很多公务员的选择?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经济利益恐怕是主要因素。
据悉,在义乌一个农村户口大概包含着100万元的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扩张所带来的土地升值,农村户口价值还存有上涨的空间。一个理性的人,如果在“非转农”之后并不会改变其目前的工作状态,那么他也会毫无犹豫的选择非转农:现在的工作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而获得农业户口又可以为今后获得一笔巨额的一次性货币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之所以质疑公务员的“非转农”,而公众对此现象也深恶痛绝,大概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公务员在非转农的过程中通过不劳而获而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二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种种违法的行为。因此,义乌市相关部门对那些“进村分钱”的公务员的户口迁出,获得了不少好评。但是,仅仅将这些公务员的户籍迁出村集体经济组织就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吗?事实上,义乌市的这次清理“非转农”事件,并没有让“非转农”事件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从表面上看,这次冲突可以归结为户籍与公务员资格的问题,但溯及本源,则是折射出城乡二元的体制下的种种弊病。
公务员是不是城市居民的专有权利?据媒体披露,此次义乌处理的195名公务员中,涉及到两部分群体:其中101人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即为多年前在农村招聘的干部,并未及时转为城市户口并持续至今;还有94人则是主动将户口从城市转回农村。如果说后者的非转农是存有通过权力与民争利的嫌疑,那么此前一直是农村户籍的公务员转为非农业户口,当地政府的强制农转非则是有违法之嫌了。虽然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务员几乎都是非农户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务员必须是非农户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户籍并非是公务员的前提性要件,而纵观《公务员法》全文,也没有禁止农民成为公务员的规定。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将那些原本持有农村户籍的公务员强制转为非农业户籍,并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在计划经济时代,非农户口意味着国家提供的就业和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作为靠近权力核心的人员,公务员的基本生活当然是由国家负担。但是即便如此,在那个时代还存有非农户口的公务员:如陈永贵成为国家副总理时其户籍还在大寨,而吴仁宝在成为江阴县委书记时,他的户籍还是在华西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捆绑在非农户口上的福利越来越少,非农户口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逐步减弱,而在那些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非农业人口则是由于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它的珍贵性会逐步得到体现: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农村人可以在城市购房置业,但是城里人却无法在乡下买地。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放弃了通过大学而改变户籍的方法,而选择了以农业户口进城念大学,因为农村户籍中有着巨额的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公务员可不可以是农民,这本该是由公务员自己决定的私事,而无需组织处理的大事: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农民都可以通过考试或者选举成为国家公务员。而在今天中国这事之所以会被如此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当下以身份为纽带的农村经济组织与现代通过市场契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紧张关系所致。在现代中国,城里人获得财富的方式只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在农村,农民除了自己的劳动以外,还可以通过集体经济成员的身份获得相关企业的分红。换言之,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身份性收入,而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英国史学家梅因曾说,“迄今为止,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城市已经通过契约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中国,农村中却还残留着以身份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当农民这一身份不再具有财产性收入时,公务员可不可以是农民就不会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中国要实现这个转变,当务之急是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农民的收入不是通过其身份,而是通过其劳动获得时,自然不会有那么多公务员会在乎这个农民身份了。
12.11个省市开始统一城乡户口,北京暂时未列在其中。日前中央综治委在会议上传出消息,公安部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昨天公安部有关人士介绍说,目前全国已有山东、辽宁、福建等11个省的公安机关开展了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工作,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北京暂不在其列。
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25日在中央综治委2005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透露,公安部正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
针对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昨天公安部有关人士说,目前这一规划还没有明确的实施时间,但这项规划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安机关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目前有的省市已经逐步启动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2003年,湖北省选定在武汉、襄樊和黄石三市为试点,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统一登记为“湖北居民”户口。2004年,山东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不再收取城市增容费。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透露,公安部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
在广东购买或自建合法住宅的外来事主有望同时迁入户口!日前,针对外地人来广东购了房但户口迁移却困难重重的情况,省公安厅表示,目前正争取重新启动户籍制度的调整改革,购房入户拟统一政策,届时,凡在广东购买或自建合法住宅达到一定面积的事主可同时迁入户口。
下一步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由过去的防范控制型管理转变为管理和服务并重的服务型管理,建立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时单位管、暂住地社区管、党团员组织管、系统问题部门管、治安问题公安管的工作格局
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召开了部分省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调研工作汇报会。
据悉,根据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05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安排,8月中下旬,办公室各成员单位派员组成6个工作组,分赴江苏、福建、山东、河南、广东、贵州6省就各省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今年以来,北京市公安局也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公安部的要求,组织各区县局开展了流动人口管理调研工作。
作答要求:
1.根据材料内容,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总结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15分)
2.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开始新一轮起步,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分析哪些措施能对达到理想成效起到作用。(25分)
3.请围绕材料主旨,写一篇题为“户籍制度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由之路”的议论文,不少于1000字。(60分)
第三篇: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第8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学习目标】
1、重点是
2、目标:建立
1、知识识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国有企业改革
2、能力培养:分析理解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何首先从农村开始。
3、情感教育:认识城乡改革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经济体制,激发了劳动者积极性和企业活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跨越发展;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必要性。【重点】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
理解城乡改革涉及到的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政策和术语。【学习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一)农村改革:
1、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两地农民率先实施,迅速扩展到全国农村。
(2)主要形式、。(3)内容:在坚持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2、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村的经济向着方向发展,大批事,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意义:为实现,为 开辟了一条新路,也有力地促进了发展。
(二)城市改革:
二、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3、如何认识城乡改革的成功与挫折?
三、巩固训练: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
2、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四次变革,分别产生了什么结果?这些变革说明了什么道理?
4、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是什么?
第四篇:暑期社会实践li[范文模版]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对我们大学生来讲是一个难得的假期,也是难得的一次更好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利用暑假打工是我很久以前就决定的,因为自己长这么大了,似乎一直在埋头学习,总觉得生活中少了点儿什么。说实话,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甚至在大学,都真的一直很羡慕打工的人,因为那时我认为他们不必为了做不出题目而苦闷,不必为了考试成绩而担忧。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的活干完了,今天就有个完美的结局,就会有确定的收获,不像我们,题要重复的做,课文要反复的背,担心自己明天会忘了。所以,我对打工生活是很向往的。
7月22号到8月22号的这一个月时间我一直在打工,地点是宿迁市永康食品有限公司,以加工罐头为主,产品外销。这一个多月的打工生活,让整日呆在象牙塔的我尝到了生活的现实与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我最宝贵的收获。
在打工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毕竟这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工作。因为我们要带发给我们的帽子,穿工作服和雨鞋连续站着干12个小时,中间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所以一天下来特别累,脚特别疼,好多人受不了都走了。有人问我们宿舍的走不走,我们的回答是:既然来了,我就不会走。然后,我们坚持到了最后。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我们特棒,因为虽然很累,但我们从来都是笑着喊累,说完以后,该干什么干什么,而且每次给家里打电话,从来不说自己辛苦,只说开心的事,即使被问
到,我们也会无所谓的说不累,让他们不要担心,哪怕当时贴着创可贴的手很疼。这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份自信,因为我可以克服劳累,并且不会轻易的给关心我的人带去烦恼。
由于是夏季,所以我们生产桃罐头。生产桃罐头是需要很多道工序的------用火碱烧,剥皮,修整,流板,灯检,装罐,灌糖汁,加盖,封口,然后就成罐头了。开始我们被分到装罐的这一道序。装罐就是把人家修好的桃装进罐里,说起来很简单,但过程很复杂,因为要求太高。这一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一组5个人,前两个负责检桃,把不合格的检出去,就拿半圆的桃子举例子吧。半圆桃子的重量规格是50~60克,不能有0.5克的误差,也就是说,49.5克和60.5克到额都不能要,这是大小的标准,同时要把修的不好的,没有桃形的,有瑕疵的,核变的都要检出来,不能让这些不合格的过去;中间的两个人负责在清洗一遍,同时数33个放在漏盆里控水,最后一个人负责称重,她可以填3个,也可以拿走3个,要保证罐里的桃子个数在30~36个,并且个数在1820~1830克之间,也不能有0.5克的误差。所以,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也不能心存侥幸,否则要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代价。也许在家里或在学校里,偶尔犯点小迷糊可以得到劝告,得到原谅,但在社会上不会,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失误接受惩罚。所以,以后不管做什么事,不管在哪里,就算是一件小事也要认真仔细,人与人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别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往往是一些细节生的功夫决定事情完成的质量。同时,我还懂得
了工作的时候要全力以赴,不要太计较自己付出的多少,尽量做到多做事,做有用的事。一个团队的默契配合会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是一条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理。另一个收获,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和自己比,和别人比。由于装罐的人太多而修整的人不够,所以班长把我们调到了修整,开始的时候因为不熟练,比如修的不好啊,克数误差太大啊,所以我们是计时的,一小时4元钱,因为我们每天要干十二个小时,所以一天48元。后来班长觉得我们可以计件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计件了。我们的目标是,一天能挣够50元就可以了,其实我们大概5点半的时候就可以完成目标,然后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可以慢慢切。虽然说钱是挣得越多越好,但那样会搞的我们很紧张,况且我们用的是特别锋利的刀子,不小心会受伤的,更何况50元已经超过我们原来所挣得了,我们对每天的这种收入非常满意。但当我们知道别人一天能挣一百多的时候,就突然觉得50元简直太少了,所以,我们5点半以后的那段时间在也不敢懈怠了。不是我们贪婪,只是与别人相比产生的差距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它会促使你去追赶,去超越。
还有就是一定要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不要经常抱怨,不要把不开心写在脸上,要学会控制自己,尤其是在上班的时候。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就像我,如果我的同伴不高兴,不开心,我就会情绪低落,没有缘由,只是被别人感染了,然后就会影响工作。谁都不愿意和整天发牢骚的人在一起,所以我一定要是一个乐观的人,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快乐。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我最大的弱点就是太依赖别人,丧失了自主,成为别人的寄生,这样的话,对别人来说是负担,对自己而言,就是少了很多人生的经历。我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我必须依靠自己,必须能够独立的去面对问题。一个月的打工生活结束了,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lidongsheng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长征精神li
09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班李卓 19
伟大的长征
--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是一笔全中国和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团结、奋斗、胜利精神,集中地反映了红军广大指战员对共产主义的崇密团结的高贵品德;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这种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尤其值得我们现在人学习和发扬。
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当年,红军长征的处境异常险恶。外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内有错误路线的干扰,自然环境又极其恶劣、物资供应奇缺,其局面之险恶,矛盾之复杂,斗争之激烈,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端正党的路线,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红军长征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就有被敌军消灭的危险。因此,党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长达4年之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使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人民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党和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错误指挥,红军处境危急,迫切要求战争的指导者从实际出发,统筹全局,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并根据变化的情况,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红军的进军方向,变被动为主动,以突破敌军的围追堵截,达成战略目的。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决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恢复了毛泽东为党和红军制定的,并被斗争实践—再证明—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独立自主地解决了
09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班李卓 19 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的路线重新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永远奉行的信条。第三,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长征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革命的大局出发,高举团结的大旗,正确地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克服了‘左”倾宗派主义,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图谋,使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第四,要加强全党全军全民的大团结。当年红军长征,物资及其匮乏,甚至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行军和作战十分紧张,斗争和生活及其艰苦,所过之地又多系偏僻山区,经济文化落后,民族隔阂很深,红军衣食无着,枪弹不济,兵员匮乏,药物奇缺,处境极其艰险。但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为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肩负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坚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红军长征会师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在如今的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始终把它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作为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一个人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不朽的团结、奋斗胜利的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在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李卓
09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班
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