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魏晓红语文教程教材、单元、课节说课稿资料
《语文教程》教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门课程是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国内外的文学名篇,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并进行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高职高专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我校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
第一是适用性
本教材立足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充分考虑使用者于知识储备、接受能力、专业特点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以人文精神为主线,以主题为单元,按题材选择文章;并适当增加现当代作品的选用比例,拉近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力图通过这种主题式的阅读与学习,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选录方面,侧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高职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优选具有高职特色的文章。做到选文经典、古今结合、中外兼顾。
第二是创新性
本套教材在充分考虑使用者在知识储备、接受能力、专业特点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打破文体的界限,以人文精神为主线,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充分体现人文性,兼顾工具性、时代性,突出针对性、应用性。
本教材以人文精神为主线,以主题为单元,按题材选择文章,打破文学史的脉络,打破文体界限,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兼收并蓄,希望通过这种编写体例,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同一主题的作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增加现当代作品的选用比例,拉近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性别、年龄、专业各方面的特点,安排了诸如“女性天空”、“爱情如歌”、“教育之梦”等很有针对性的单元。这种编排方式,便于对学生的心灵形成比较强烈的冲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进而在人生态度、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诸方面,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趣味。钱理群说过:“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本书的编写意图之一,就是试图通过这种主题式的学习、阅读,帮助大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写作内容的安排方面,侧重幼儿教师常用的一些应用类文体的写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教程是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综合性最强的课程,许多篇目集文、史、哲及艺术于一身。因此,语文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课程和重点课程。针对职业类院校的特点,我们改变以往大学语文作为辅助性工具的地位,而将我们的知识体系与专业课融合在一起,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从而使我们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能成为第一流的人才。
(一)注重知识的传播(知识目标)
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都极为系统的学过语文课,在语文课中识字、语法、词汇、修辞、与相应的文学知识都接触过,故在我们开设的这门语文课中,我们协助学生学习相应的古文、现当代文,以及教育意义极强的新篇章,让学生从人文角度 掌握新的语文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吸取新的养分。从人文素养进行单元划分,这显然无论是理解还是记忆都比大篇幅的学习诗歌、戏剧、现代文及按文学史进行梳理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能力目标)
首先就鉴赏教学而言,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讲,必须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自动自觉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应用到生活中。
其次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看,高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赏类文章的创作,而是指针对专业、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写作实践,如应用写作。写作能力是当今人才必须亟待加强的,大学写作应以立足于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的写作上。《语文教程》写作”部分共安排六个单元。分别为计划、总结、演讲稿、教育小论文、自荐书、小小说写作、散文写作、诗歌写作。
(三)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情感目标)
我们这门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课程中,这种功能从实现的途径来看有三种情况:第一是通过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及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对它们做出的阐释、评价,或者说,是阅读什么、写什么、听什么、说什么中的“什么”来进行的。第二是通过语言本身,语言就是对“人的精神教育”,文即是道,语言本身内蕴着思想、人文、德育、态度。第三,技能中也包含着“德育”、“思想”、“人文”、“态度”。对于他人的作品,哪怕主张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无误地理解,养成这种包容的态度,就是国语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所灌输的人文精神,所培养的各种能力都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学生素养与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说教学内容
本套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阅读欣赏,下篇为写作。
“阅读欣赏”部分按题材和主旨分单元编写,共安排十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选择六篇文章。全书注重框架结构的整体建构,选文强调古今中外及各种文体的搭配,并考虑到内容轻重的搭配,不同语言风格的搭配,使全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情谊无价”、“爱情如歌”、“往事追忆”等单元,旨在展现人类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敬畏生命”、“智者箴言”、“道义良知”、“理想责任”等单元旨在展示人类对生命的思索,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的反思,对良知的呼唤;“山川撷英”、“地域风情”等单元,旨在带领学生领略自然山川之秀美,风土人情之丰富;“女性天空”单元旨在展示女性的世界和特殊的风采;“教育之梦”单元旨在展现教育的理想和追求;“真美寻踪”单元旨在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恒星闪烁”单元则是对名家名篇的一个补充;“科技博览”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前沿科技,开阔视野。总之,这些单元内容的安排,旨在从修身、处世、道德、责任、情感、审美、思辨等诸方面为学生提供求索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人文精神的滋养。
四、说课程实施
我主要从两大方面来讲解:
一是教法,本教材兼备“教本”和“读本”两重功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在同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给予各类学生不同形式的辅导,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学情)
在教学中,我力求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法”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我校学生大部分都属于思维比较活跃的类型,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让他们感到厌烦,老师一味的向他们灌输知识,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为此,我重点设置了以下几种教法:
情景设置法—激发兴趣,逐渐深入。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是说学法: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沉淀的四种境界。在学法上重点采用了: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程 》“敬畏生命”单元说课
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魏晓红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教材的第六单元,入选本单元的课文有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雷·布莱德伯里的《奶奶》和散文两篇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和张全民的《敬畏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文体,了解散文的特点、分类、鉴赏方法及其写作方法。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3、训练朗读,领悟积淀语感
能力目标:提高散文的欣赏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熟悉文体,了解散文的特点、分类、鉴赏方法及其写作方法。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难点: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体会写作妙处。
说教法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命形态的美妙、顽强、倔强、高贵使学生心灵震撼,进而更加关注和爱护一切生命形态,逐渐抵达“敬畏生命”的境界。
讲授法:结合故事情境教学,间接经验传授 说学法
讨论法: 小组合作讨论体会文章深意锤炼语言精美之处。说教学设计思路
《敬畏生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雷·布莱德伯里的《奶奶》和散文两篇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和张全民的《敬畏生命》根据学情况选讲。利用故事、图片等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朗读体会文章写作之妙,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意识。
《兰亭集序》说课稿
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魏晓红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
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死生亦大矣乐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四(上)1--8单元教材资料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其中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进行习作练习;“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便会油然而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罩、屹”等27个生字,会写“潮、称”等27个生字。积累词语,要求会读会认27个词语,会写会运用2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描写自然景观的四副趣联及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5、在体会课文所描写自然景观美好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寻找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在阅读、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6、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5、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6、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四、教法与学法。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
五、教学课时。
1、《观潮》
2课时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课时
3、《鸟的天堂》
2课时
4、《火烧云》
1课时
5、《语文园地一》
3课时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简说。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
3、理解古诗两首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6、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7、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9、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10、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1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12、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13、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3、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6、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7、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
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6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本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3、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意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6、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7、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8、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9、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本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意的事情。
3、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4、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四、教法与学法。
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并能复述故事内容。
五、课时安排。
9、巨人的花园
2课时
10、幸福是什么
1课时
11、去年的树
2课时
12、小木偶的故事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6课时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
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描写动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描写动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
7.学会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发现语言特点的能力。
8.通过阅读4篇课文,理解课文所描述动物形象的特点。
9.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三、单元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3、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书,体会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要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教学课时。
13、白鹅
2课时
14、白公鹅
1课时
15、猫
2课时
16、母鸡
1课时
语文园地四
6课时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包含了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这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的照片,展现了中华文化深刻内涵,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文物的保护展开交流、以写导游词为内容进行习作练习;“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相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的资料。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
1.认识“崇、旋、殿、廊、誉、瞰”等32个生字,会写“隔、屯、柱栽”等32个生字。积累词语,要求会读写认26个词语,会写会运用2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5.《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描写名胜古迹的四副趣联及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6.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结合对重点词句的加深理解,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的水平和能力。
7.培养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进行搜集相关的资料,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⑵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与主题实践、整体感悟”的方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在单元各篇课文和课外资料进行联系阅读,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
2.在体会课文所描写“世界遗产”美好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寻找游览名胜的顺序、抓住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表述出来。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阅读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世界遗产”的兴趣。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提高语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本单元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内容的能力,贯穿各部分的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思想意识和习惯。
4、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5、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阅读课文。
6、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提倡将好的片段背诵下来。注重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7、将口语表达的训练与写作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将自己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恰当的书面文字写出来。注意语言的交际与写作的转换,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及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综合水平。
四、教学与学法。
学习本组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的经历,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课后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以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为内容的习作。“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五、教学课时。
17、《长城》
2课时
18、《颐和园》
2课时
19、《秦兵马俑 》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3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
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6、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四、教学与学法。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五、教具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六、课时安排。
20、古诗两首 2课时
21、搭石 2课时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课时
23、卡罗纳 1课时
24、给予是快乐的 2课时 语文园地六 3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5、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3、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27、《乌塔》
1课时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2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呼风唤雨的世纪>>、《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精读课文,《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八》是综合性训练。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开阔眼界,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兴趣的地方背下来。
3、边读边体会语言表达方面的体会。
4、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5、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6、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8、继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9、提高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4、弄懂课文内容,感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5、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6、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7、指导写想象作文的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六、课时安排。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2课时
30、《 电脑住宅》
1课时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2课时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1课时 《语文园地八》
2课时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说课标 说教材
一、说课标
(一)学段目标
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有一定速度,力求美观,认字3000个左右,会写2500个。
阅读: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以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习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口语交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综合性学习:策划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本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学生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人与动物之间浓浓的情意。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将人与动物之间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二、说教材
(一)编排体例: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二)编写特点
本组课文的选编,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同时,领悟作者表达真情的方法。
编排本组课文,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三)教材的立体式整合:
导语:揭示了本组专题和读写方法。
课例: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口语交际与习作: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想象动物之间的故事,体会真情。
教材各部分围绕主题,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老人与海鸥》是这一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教学导入时可从单元的导语入手: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由此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学习课文之前,按学案的要求,认真搜集、查阅有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资料,锻炼自己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课文、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在学习课文时,要在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边读边理解,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批注在课本上;抓住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口语交际和习作时练习使用这些方法,会使你的表达更生动、更感人。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初读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思路:首先,学习第一部分,找一找文中老人爱海鸥的句子,细细地品读,深入地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在学生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悟课文的第二部分,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义。在引导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课文中有些句子,尤其是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又十分感人。教学时要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写生动的。在阅读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积累这些句子。
(二)评价建议:
识字写字:能把要求会写的词语写正确,理解新词。
阅读:重在评价学生速读的能力,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人与动物之间浓浓的情意。口语交际:能清楚明白地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并能打动人。习作: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搜集、查阅有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资料。
2、联系生活实际,搜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说课稿(定稿22)
九年级化学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第三单元
大荔县洛滨中学 白 建 强 2012、11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大荔县洛滨中学 白建强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主要流程分为三部分,一说课标,二说教材,三说建议。
第一部分:说课标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知识与技能”主题要求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认识物质是有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构成,并能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本质,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形成基本的化学概念理论体系。
“过程与方法”将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会探究,学会表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保持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意识、珍惜资源意识,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质。
2.《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标准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化学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指定的元素;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
3、新课标的变化
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发生以下变化。(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增加: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知道化合物包含氧化物。(2)微粒构成物质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桂花十里飘香”;原子结构模型。(3)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第二部分: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特点
《物质构成的奥秘》安排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后,《自然界的水》之前进行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氧气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和基本概念,对元素、原子等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使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建立一个初步的轮廓,进而了解离子的形成,以及原子和离子的联系。认识相对原子质量、记住常用元素符号。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既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教材的这样编排,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层层递进,这样安排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也为以后化学式和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贴近生活,变部分实演示验为学生参与实验,选材符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身边物质的能力。
2.教材的编写体例
教材结构采用书—单元一课题模式,每个单元有章首图、单元目录和单元小结。
章首图与目录相配合,从生活中的物质反映本章主题,使学生产生震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本单元知识的兴趣,单元小结以网络图或提纲形式梳理本单元知识,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教材。课题中的辅助栏目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如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注重学习方式多样化,使课堂探究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提供化学知识的背景资料,拓宽了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多样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使学生能自我检测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完本课题课你应该知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梳理知识点的提纲,使学生知识脉络条理清晰。整个编 排结构,体现了教材特色:探究贯穿始终,关注个体差异。
3.新旧教材的变化
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特别强调:“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因而,教材的知识编排将原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顺序进行调整。新版教材中:先学习分子和原子,接着学习原子的构成,然后学习元素,使学生能形成系统的物质观。第四单元最后一个课题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而且离子不作为一个课题单独出现。
这样调整的好处:使概念原理的呈现更加符合知识发展的逻辑关系;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中的教学呈现顺序;把元素符号,离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等重点知识分散至两单元,降低了难度,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和记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
4、知识的整合
我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专题进行知识整合,宏观概念包括物质和元素,微观概念包括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
下面先从“横向”的方面来分析。同样是宏观概念,却有所不同,物质的“宏”体现于它是无数粒子的聚集体,是描述粒子组合体的概念。元素的“宏”体现于它是一个总称,是描述某一类原子种类的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对于微观概念的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来说,它们都是描述微小个体的概念,不仅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元素把物质和原子联系到一起,是中间的纽带。
从“纵向”的方面来比较。本单元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既是对前面第二单元中物质的简单分类进行小结,又为后期学习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作以铺垫,更为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为质量守恒定律埋下了伏笔。也是后期学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八单元金属材料、第十单元酸碱盐内容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全册内容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5、与中考考点结合
本单元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中考中主要考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及应用,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特点及区分,同时还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形式对这一块进行考察,这部分是化学用语的基 础。
第三部分:说建议
1.教学建议
由于本单元抽象概念较多,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
(1)教师必须整合教材,分散难点。在化学课一开始就注意化学用语的教学,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以减轻枯燥乏味的化学用语的记忆负担,逐步记忆、巩固;
(2)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结合学生亲身体验,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自制水果分子模型、图表、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等,加强直观教学.(3)采用“五步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组织好与化学用语有关的活动,用韵语、编口诀、开展竞赛等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利用网络视频、班级QQ群、博客等,让学生回家观看学习,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实现多向互动。
2.评价建议
评价要从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出发。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评价的目标。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操作、作业、阶段检测等方法,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学生表现的情感、态度、行为.由老师、小组同学、自己及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鼓励性语言、分数、格次来呈现,还可以建立学生评价档案。总之,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同一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以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和手头资源:灵活使用新教材,要善于利用各种演示、探究性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针对性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化学实验室、图书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化学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3)重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书店、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学校附近的蔬菜大棚等作为教学素材,并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总之,新课标的要求就是要把课本、实验、社会、网络这四方面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形成一个让学生每段时间都有事做的充实课堂和活动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课标、教材、及教学建议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一、说课标
(一)学段目标
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有一定速度,力求美观,认字3000个左右,会写2500个。
阅读: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以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习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口语交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综合性学习:策划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本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19个生字,理解“阻挠、艰巨、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2、继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
4、继续练习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学习写演讲稿。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在课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的整体学习中,练习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感悟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 1
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情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及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在学习及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说教材
(一)编排体例:
本组课文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除了四篇课文,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并把综合性学习与作文、口语交际、交流平台、展示台融为一体。
(二)编写特点
《詹天佑》这篇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选编这篇课文,一是通过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意识;二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三是以詹天佑这个人物为拓展点,为本组综合性学习积累素材。
《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选编这篇课文,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彩色的翅膀》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继续领会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中华少年》一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意在通过朗读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综合性学习与作文、口语交际、交流平台、展示台融为一体,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横向整合:导语具有导向作用,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又提示了语文学习
重点、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练习题具有提示和导向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有所得;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了学习要求和方法,并体现出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还安排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学习汇报会和写演讲稿或读后感的活动,“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安排了相关的内容。本组还安排了一次围绕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的认识。
纵向整合:“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由三上第七组“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三下第一组“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四下第四组“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五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五上第七组“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发展而来的。在本册教材中训练要求有所提高和发展。本组教材中的爱国情感都是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得到升华的。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落脚点是六上第五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为进一步体会鲁迅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崇高精神打基础。
“祖国在我心中”这个小综合专题是为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而设置的。是五上第二组“月是故乡明”和第七组“勿忘国耻”两组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这一专题训练项目的落脚点是六下的第三组“深深地怀念”。爱祖国不但要展望未来,了解新成就,还不应该忘记历史,忘记英雄。本组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革命人生观打基础。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学习课文中,学生对感悟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有困难,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运用查阅的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情感。难度较大的是学习写演讲稿,教师要帮助学生搜集资料,出示例文,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写演讲稿。
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针对本组课文来说,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饱含的爱国之情,提高课堂实效。另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不应该只是读课文和自学生字词,更多的是要在资料的帮助下学会自己思考一些东西。
2、理解文章内容时,以读为主,注重课内外结合。
《詹天佑》是一篇老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它不变的人文内涵,但在不同的单元编排里它承载着不同的读写训练任务。在本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又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句段,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则可以采用读画说结合法,研读课文,画示意图,进行交流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课文的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怀念母亲》是选编的一篇新课文,作者是季羡林。在“怀念亲生母亲”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充分地读书,在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推荐阅读季羡林的著作《赋得永久的悔》。文中比较难理解的是“怀念祖**亲”这一方面,细读本文,作者对祖国的怀念之情是从怀念母亲、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老朋友来谈的。所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这些细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不仅能较深刻的理解句子意思,还能加深学生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课后的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做为课文的有效补充。
《彩色的翅膀》是略读课文,要注意落实文前“阅读提示”中要求的“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中华少年》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前“阅读提示”重点强调了“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把“读”放在第一位,在读中感受爱国之情,不要去纠缠于内容的理解,可以把它放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上,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感兴趣的内容。
3、有关综合性学习
本次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国庆前夕,主题又是“祖国在我心中”,正好可以与国庆节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由于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少,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搜集一些,在活动中随时了解情况,以帮助学生完成此次活动。
(二)评价建议:
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注重多鼓励、少批评,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识字写字:及时反馈,做到写正确、端正、整洁。
阅读:重在评价学生是否能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批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重点句段,并且积累读书方法。
口语交际/习作:能符合演讲稿的要求,做到语句通顺,感情充沛。
综合性学习:主动参与,会搜查资料,并能有所取舍,注意小组的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利用教材,从文中感受爱国之情。
2、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充分去搜集资料、运用资料。
3、利用网络资源,拓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