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论文主题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1绪论............................................................................................................................................................1
1.1选题的缘起与意义...............................................................................................................1
1.1.1选题的缘起.......................................................................................................................1 1.1.2研究意义............................................................................................................................1
1.2文献整理综述.........................................................................................................................2 2正文............................................................................................................................................................5
2.1纳兰性德悲剧意识的形成...............................................................................................5
2.1.1纳兰时代文学感伤风气的影响...................................................................................5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6 2.1.3 身世和经历对纳兰的影响...........................................................................................7 2.3.2爱情的短暂.......................................................................................................................9
2.2纳兰词悲剧美中所体现的价值................................................................................11
2.2.1悲剧美中体现的艺术价值...........................................................................................11 2.2.2悲剧美中体现的文学价值..........................................................................................12 2.2.3悲剧美中体现的社会价值..........................................................................................13
3结论..........................................................................................................................................................14 注释..............................................................................................................................................................15 参考文献...................................................................................................................................................16 致 谢........................................................................................................................................................17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摘 要
纳兰性德是清朝初期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满族词人,他的仕途、爱情、友情有着不一般的体验,他的思想一直在矛盾中纠结,他的人生在自己是不自由的。他向往田园般的生活却不得不随皇帝左右,他渴望爱情的长久却换来爱妻的早早离世,他希望朋友能陪伴左右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分离。而这种种不愿造成了纳兰的悲剧意识,加之当时文学创作的悲情倾向,这种悲剧意识便挥之不去。纳兰的词是他亲身经历的反映,我们可以从词中看出纳兰的一生,其成长的经历,感情的变化。从他的一生和他的词中发现这种悲剧意识的美和价值。
关键词 纳兰性德;悲剧意识;悲剧美
I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Discuss Nalan Xingde’s tragedy ideology
ABSTRACT
Nalan Xingde is a legendary Manchu poet in Qing dynasty.His official carcer ,love,friendship all have different experience ,whose thought is always entangled in contradiction.His life is illiberality in his eyes ,because he looks forward to the countryside life but have to around the emperor ,be eagered for the premanentry love but his wife died young ,who hope friend can keep himself company but the result is separateness again and again.And those unwilling make the tragedy of Nalan Xingde.In the tragedy of literature prouduce in that society ,the tragedy in hannted.Nalan Xingde’s poet is on the basis of himself ,so from it we can see Nalan’s whole life ,group experience ,emtion changing ,the tragedy beauty is presenting.KEY WORDS Nalan Xingde;tragedy ideology;tragedy beauty
II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绪论
1.1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1.1选题的缘起
纳兰性德是清朝初期一位富有悲剧意识的词人。与以往词人的一个不同点是,他是一位满族的词人,却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从小就不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第二个不同点是,他是朝廷的官员,官至一等侍卫,而且与皇帝康熙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其父明珠更是权倾朝野的权贵,与其结交的朋友无一不是仕途不得志的汉人。其爱情更是令人向往和哀叹。
对纳兰性德的研究成为今天越来越热的话题。
从纳兰刚去世到现在都不乏对纳兰及其词的研究。王国维对纳兰的词作了很高的评价“纳兰侍卫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其所为词,悲凉顽艳,得于意境之深,可谓豪杰之士,奋呼百世之下者矣”。[1]后又称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其中邓伟从三个方面对其思想进行最早的研究,其后的祝注和楚庄等都进行过研究。其中的黄士吉着眼于纳兰性德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宋培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探讨了纳兰的悼亡词。
从言情角度、风格角度、艺术表达等方面对纳兰词都有代表性的论文。这些论文无疑给我们研究纳兰及其词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1.1.2研究意义
纵观这些研究,可见人们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做了很多研究,但对纳兰词的悲剧意识成因却研究得不够深入和全面,没有从纳兰的词中领略到纳兰词的价值。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纳兰性德的词,来系统地分析纳兰词悲剧意识的形成,最后通过纳兰的词来说明纳兰悲剧美中所体现的价值。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1.2文献整理综述
在纳兰刚去世时,他的亲友对他的词发表过简略的看法,后来到嘉庆年间,先后有杨芳灿抄本,袁通选《饮水词钞》二卷本、道光十二年,汪元治辑《纳兰词》五卷本,道光二十五年张祥河刻《饮水诗词集》本、道光二十六年周之琦选《饮水词》一卷本、光绪六年许迈、孙娱园刻《纳兰词》五卷补遗一卷本,各种抄本达六种之多。
王国维在1907年的《教育世界》杂志刊出的《人间词》甲乙稿里对纳兰的词作了很高的评价“纳兰侍卫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其所为词,悲凉顽艳,得于意境之深,可谓豪杰之士,奋呼百世之下者矣”,后又称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之后的时期,关于纳兰的著作多了起来,对其词的研究也频繁起来,其中,徐与昆的《纳兰容若词评》分析了纳兰词“哀感顽艳”的原因。
从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通志堂集》算起,至今,目前已出版和纳兰性德有关的文献整理和研究著作有20余种。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从八十年代初期就专门开设“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每年发表纳兰性德的研究论文3-5篇,其它各种学术刊物亦不定期地刊发相关的研究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国学网站”还专门辟有“纳兰性德研究”的专栏,介绍纳兰性德的研究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1985年7月河北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还成功地举办过“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再次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这一时期清词研究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第一是对纳兰性德的思想的研究,最早提出的是邓伟。他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纳兰性德的思想。首先,“他对自己的出身和地位看得非常淡薄,不仅不以为是幸福和荣耀,反而认为是自己的不幸并感到厌恶”。其次,他对人生的看法深受佛教和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是消极避世的,他在古人那里找到陶潜和李白作为其效法的榜样,认为这二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与自己是相近的;第三,“他对宫廷侍卫生活是非常厌倦的,皇帝侍卫的身份使他感到在皇帝面前有受压抑之感,他追求轻闲自在的隐逸生活并尽情抒发个人情怀的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邓伟对纳兰性德思想的分析是横向的,而祝注先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谈到纳兰性德思想的转变过程。认为纳兰性德在入世之前,曾经是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他关心经济民生之学,也有过跃马疆场的宏大志向”;但他在入世之后,曾经仕途的奔波,目睹官场的黑暗,佛老思想占据了他的思想领地。
[1]
[2]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第二个是对纳兰性德词的题材的研究。对悼亡词和边塞词的研究最为突出。严迪昌、黄士吉、宋培效等对悼亡词的研究卓有成效。严迪昌认为纳兰性德不仅拓开了传统悼亡词的容量,更主要的是赤诚淳厚,情真意挚,“几乎将一颗哀恸追怀、无尽依恋的心活泼地吐露到了纸上”。黄士吉主要着眼于纳兰性德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认为他善于化用李、杨爱情悲剧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亡妻深挚的悼念之情,也强化了词中浓郁的悲剧气氛和感伤情调。
边塞词是近年来人们多所注意的题材类型,张菊玲、宋公然、季祝平、赵晓红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宋公然认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主要是描写边塞风光,抒发今古情怀,在表现内容上有的是发兴亡之感,有的是写行役之苦,有的是抒怀人之愁,有的是状塞外之景。综合起来,词人描绘的是一幅苍凉雄放而又凄婉幽咽的塞外风情图,是词人留给我们的一幅深情远致而又迷惘哀伤的塞上心路历程图。具体说来,纳兰性德的边塞词表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凭吊兴亡和伤离恨别。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边塞词亦具有特色,一是善于真切地描绘边塞特有的风情,二是以情心观景,以慧眼察物,写自己情中之景,抒自己景中之情,总是景与情化而为一。
此外,纳兰性德的咏物词在近两年来亦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岑玲的《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简论纳兰性德的咏物词》、王雯的《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谈纳兰性德的咏物词》。王雯认为纳兰性德的咏物词同其悼亡词、边塞词一样,通篇笼罩的也是一种“寄思无端,韵淡疑仙,思幽近鬼” [3]的凄凉情绪,但咏物词中流荡的更是一种孤情判韵的傲世情怀,寄寓的是词人以事物自喻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坠世俗的个性气质。
第三是关于纳兰词创作特色的总体研究,是这一时期研究成果最多的部分。王国玺从探寻纳兰词美学风貌入手,指出其创作特色是“以清淡朴素的语言抒写真情”,王氏将纳兰词的语言表达与思想内容统一起来表述,很有见地。宋公然则从内容、风格、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作了如下总结:纯任性灵,吐露真情,兼具婉约豪放词风;善于体物言情,描写抒情,曲尽其妙;用语本色,不尚雕琢。
从言情角度探讨纳兰词的代表性论文,有陈慧星的《谈言情之作纳兰词》和徐培均的《言情之妙品——试论纳兰性德词》。陈慧星认为纳兰性德是一位极端重情又有浓厚的忧郁气质的词人,他无论是写花月、风露、梦魂、清泪,还是抒写友情、悼念亡妻、描写边塞风光,均以言情为主旨,它们的感情纯正,意念执着,意境凄清优美,缺点则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是过于伤感。徐培均通过纳兰与朱彝尊、陈维崧两家词的比较,发现朱彝尊以学胜,陈维崧以才胜,而纳兰词则“以情胜”。“不论在写友情、悼亡方面,抑或在边塞方面,纳兰的《通志堂词》都蕴有浓郁深挚的感情,哀婉凄清的韵致,即使写景也是情寓其中,使景物涂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4]
从风格角度探讨纳兰词的代表论文,有李寿冈的《纳兰词之谜》和方红心的《论试纳兰性德的感伤词》。方红心说:“翻开纳兰词,一股悲凉酸楚之气竟扑面而来,俊爽飘逸的笔锋下透出沉重的哀感。词中的愁字、泪字、恨字、断肠、伤心、憔悴、惆怅、凄凉等语,触目皆是,充满了哀怨伤感的情调。” [5]
从艺术表达角度探讨纳兰词的代表论文,有简茂森的《容若词艺散论》和朱国民的《纳兰词艺术探幽》。简茂森认为纳兰词在艺术风格上是自然标格,别样清幽,但自然标格并不是漫不经心,率意成章,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和艺术锤炼的。这就是以白描为本,在白描中见功力,在自然中求巧丽,从而显现了“别样清幽”的艺术境界。作者又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纳兰词在艺术上已经尽善尽美,他的长处在白描,短处亦在白描,这使得他的长调往往显得比较平板和直露。朱国民从抒情方式、心理描写和重词叠字三个方面抉发了纳兰词的艺术独创性,首先,在抒情方式上有四大特点:一是蓄足气势,借助情景的渲染、铺垫,至歇拍轻轻一点,道出词人心灵深入、准确、特殊的感情;二是突兀转折,在人物前后的心理变化中凸现真情;三是层层强调,连续推进,在连珠炮般的进击中俘虏读者的感情;四是把貌似不协调的景与情糅合成一曲,以健笔写柔情,反衬出词人在特殊环境里的独特感情。其次,大量直抒胸臆式的感怀,描写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是纳兰词的又一特色。在提示人物内心世界时,既有描写形象的心理状态,又有描写抽象的心理状态,而抽象的心理状态又有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之分。第三,纳兰词不是藻绘的白描式的语言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大量重词叠字的运用上。
总之,不少学者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做了很多研究,从纳兰的思想到纳兰的词风,词风形成的原因,词的创造主体等方方面面对纳兰做了研究。但对纳兰词悲剧意识及其成因却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没有从纳兰的词中领略到纳兰词的价值。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纳兰性德的著作,来分析纳兰词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原因,最后通过纳兰的词来说明纳兰悲剧美中所体现的价值。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2正文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原名成德,因避讳东宫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十五年进士,官至一等侍卫,有《纳兰词》五卷行世。他的词“容若小令,凄婉不可淬读”,[6]之所以悲凉,与他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文心雕龙·事类》在谈到用典巧妙的时候,曾有云:“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
“用人若己,古来无懵”。号称满洲第一大词人的纳兰性德,其词风流多姿,精妙巧致,虽涉典而不显斧凿。
2.1纳兰性德悲剧意识的形成
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经历都会导致不同性格的形成。作家的写作风格也是一样,不同的人生际遇和人生感悟会使作家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虽然纳兰性德有过快乐的时光,但观其诗作,还是以悲为主,而他的悲剧意识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形成的。
2.1.1纳兰时代文学感伤风气的影响
纳兰性德生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满族入主中原,对于广大汉族人民来说,这是一个悲剧。汉族人民丢掉了江山,失掉了自己的皇帝,剃掉了被孔圣人谆谆教诲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的头发,换下了民族象征的衣冠,他们的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族文人充满了悲观的情绪。所谓“抽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孔尚任《桃花扇》)便是他们的思想特点。反映在文学上,大多寓有兴亡之感,家国之恨,充满浓厚的感伤色彩。如著名剧作家洪昇、孔尚任的《长生殿》、《桃花扇》就是这类作品。纳兰性德染上文坛的感伤风气绝非偶然。他平生所结交的“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难合者”(徐乾学《墓志铭》)。词人与这些对清王朝充满敌意的异族知识分子成为莫逆之交,对他的创作必然产生影响。如严绳孙《祭文》追忆说:“(容若)性喜小词,每好为之。当其合作,宋诸名家不能过也。或感触风景,扈从山川,时复有作,及以相质,欣赏其长而剔扶其短,莫不厘然,各当于心焉。初容若年甚少,于世无所措意,既而论文之暇,用语天下事,无所隐讳。比岁以来,究物情之变态,辄卓然有所见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于其中。”在纳兰性德的创作中,即使是可以从中汲取精神的古遗迹,他也是阵阵悲叹。如《好事近·马首望青山》:“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新丰猎骑。”这首词凭吊的是明代废陵景象,却蕴涵着历代兴亡的感叹。又如“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南歌子·古戍》)、“蛟龙穴,兴亡满眼,旧时明月”(《忆秦娥》)、“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望海潮》)。这些兴亡之句俯拾即是。从这些兴亡之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所处时代的风雨。再看他写的一首《太常引》“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遗营,千里暮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试倩玉箫声唤,千古英雄梦醒。”在这首词中,我们更可以感到一个形单影只,心境凄凉的词人。在他面对群山暮云时,感受到的是历史的虚幻,功名的虚幻,人生的虚幻,思想中没有一点激情。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李泽厚先生曾说过:“„„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严重倒退性的变易,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从文体到内容,从题材到主题,都如此。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感伤文学。”[7]作为社会的一员,任何一个诗人,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虽然他个人不一定要遭遇到很多的挫折和不幸,可时代的阴影会压抑在他的心头,使他不期发出变徵之音,莫名其妙地感伤一番。纳兰性德的经历很单纯,但是联系当时整个时代,政治形态险恶、社会发展停顿、文坛感伤风气弥漫,就不难理解纳兰性德为何会如此悲情了。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士大夫生命价值不能实现的忧患史,如屈原、贾谊、司马迁、曹植、杜甫、李贺、辛弃疾等一大批忧患文人都是文化舞台上的悲吟大师。翻阅中国的文化史书,不难发现的是古人凝重悲伤的脸庞、落寞孤寂的身影,听到更多的是他们无奈的长啸、沉重的叹息。越是接近生命底蕴的作品,就越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灵魂深处的那种种苦痛和哀伤。
以悲为美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悲音为美更是一种审美理想。刘鹗《老残游记·自序》云:“《离骚》为屈大夫之哭《庄子》为蒙叟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于《西厢》,曹雪芹寄哭于《红楼》。”经过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长期积淀,汉文学形成了一种抒写悲愁、品味感伤的传统。而谙熟汉族文化,醉心于古典诗词的纳兰,对词的特点与特质的体认是深刻的。他说:“桃叶、团扇,艳而不悲;桑间,悲而不雅。词殆兼之,洵极诣美。”[8]认为词要“悲”要“雅”。他在《通志堂集》卷三《填词》一诗中,表达了对词的认识:“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美人香草可怜春,凤蜡红巾无限泪。芒鞋心事杜陵知,只怜惟赏杜陵诗。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其中,“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正是他师承“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9]普遍创作规律而对词的感悟。可见,纳兰哀感顽艳悲情的抒写,离不开汉文学对其的沾溉、浸润。纳兰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用凄婉的笔触抒发了内心反复郁结着的生命悲情。因而在其作品中,悲情抒写不以强度取胜,而以纵深和广延性见长。在悲情的抒发上,纳兰不及李白、李煜甚至李清照。李白的很多诗开头都以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和气势倾泻内心的痛苦,酣畅淋漓的悲情放纵在短时间内释放了自我的心理焦虑、缓解了人与现实尖锐对立的矛盾心理。而纳兰的创作不是悲情的宣泄,而是回环吞吐的悲情郁结,其情感的流走趋向不是退一步的逃逸,而是层层郁结。同时他又是一个敏锐善感、纤柔多愁的文人,其心灵细腻敏感,常常是见春花秋月而兴悲,处斜阳孤馆而砌恨,感物细腻幽微。这就决定了他的词既缠绵如歌又伤心欲绝,既饱含热望,又深感幻灭。纳兰的悲情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延续中得到了保存和深化。这也就决定了纳兰对既有的汉族文化艺术遗产的认同。
而纳兰从小就身体多病。在一首《虞美人》中,他就曾提到过“曾记年年二月病,而今病向深秋” 一般来说,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的人.性情都比较柔弱,感情丰富,比一般人敏感的多.容易伤春悲秋,对待事物也总是感性多于理性.不经意的失落都会引起心里的巨澜狂涛,即使是快乐的东西,在他们的眼里也会有残缺.也值得感慨万千这无疑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使他可以轻而易举的捕捉到作诗词的意象和心境.连他自己都讲“多情自占原多病”。
[10]
这就给本来悲情的文化又加上了一层悲情。
2.1.3 身世和经历对纳兰的影响
2.1.3.1政治抱负的不得实现
纳兰出生时,满族入关建立新政权仅十一年,这一时期,能否解决和处理好与汉族的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矛盾就成为建立稳定长久中央政权的关键。统治者借鉴蒙元覆灭的历史教训,选择并采用“崇儒重道”的治国方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根本纲领,提出“以文教是先”的圣谕十六条,而且重开明史馆,荐举博学鸿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汉融合。马克思曾睿智地指出:“依据历史的永恒规律,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受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铁律。” [11]这个精辟的论述适足说明满族与汉文化的关系。当时满族的文明程度远低于汉族,面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满族统治者选择向汉文化靠拢借以滋养自身。于是,他们大量吸收汉文化元素,在意识形态上接受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纳兰本人就表现出对汉文化的极力认同。他不仅主动接受汉文化,熟读经史,诗词俱佳,又工于书法篆刻,精于书画评鉴,而且还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浸润,把“治国平天下”看作是最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有“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金缕曲》)的远大抱负;他有“我亦忧时人,志欲吞鲸鲵”(《长安行赠叶讱庵庶子》)的广阔胸襟;他有“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灵趋。北顾更踌躇”(《梦江南》)的慷慨情怀。当清王朝面临“三藩之乱”的危机,纳兰所忧的是国家被分裂、王朝被倾覆、百姓遭受战乱之苦。他“慷慨欲请缨”(《拟古四十首》之三十七),希望建功立业。诗人身临塞外,面对浩渺的漠北山河,听着画角的悲鸣,看到战骑频频往来,发出“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蝶恋花·出塞》)的忧世壮语。词人直抒胸臆,以深挚之情抒写了英雄业绩、万丈豪情与高远志向,颇有苏、辛豪放之势。难怪其友人徐氿评之曰:“词旨嵚崎磊落,不啻坡老、稼轩。”(《词苑丛谈》卷五)在这些词句背后,涌动着纳兰对功名的一腔热望。然而,建功立业的炽烈之情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常常碰壁。纳兰虽怀抱经纶大志,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纳兰殿试奏捷,录为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这个文才出众的名进士没能像同榜的汉族进士那样被授予官职,却同一般的满族贵族子弟那样入宫做了侍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他人格的激变,也铸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词风。狄克逊说:“只有当我们被逼得进行思考,而且发现我们的思考没有什么结果的时候,我们才接近于产生悲剧。”
[12]
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的词人,尽管他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尽管他对社会历史及宇宙人生进行了深邃的思考,但他本人并非哲学家,也非高屋建瓴的政治家,他不可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从根本上认识到封建制度即将寿终正寝。他所感受到的往往是个体生命遭到摧抑的悲痛,是理想被现实无情击碎后的失落感、幻灭感。“叹光阴,老我无能,长歌而已”(《瑞鹤仙》)、“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金缕曲》)、“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金缕曲》)、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送荪友》)。黯然吞吐壮志未酬的悲哀。这种苦闷正是汉族士大夫共同的生命感悟。早在孔子之前,古人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信条。历代士大夫将此奉为圭臬,人人自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一旦不能如愿以偿,他们必将承受深沉的生命价值不能实现的痛苦。只不过汉族士子大多抒发的是不被赏识的悲哀,而纳兰却是因出身豪门而用非其志的悲哀。他在《太常引·自题小照》中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生存实况:“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千里暮云平。”其中“惊雁”、“千里暮云平”等词语,是他“临履之忧”与惴惴不安心理的形象化表现。一个多才多艺的相国公子,没能在应有的相称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却整天“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提心吊胆。其心态日趋“已慣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灰”(《浣溪沙》)。在漫漫的天涯行役中理想破灭了,平生抱负付诸东流,痛感“两鬓萧萧容易白,错把韶华虚费”(《金缕曲》)。于是,他无奈地悲叹“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浣溪沙》),“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蝶恋花》)表面上看是他从薄宦飘零、天涯沦落中体认出的人生况味,骨子里却是屈子式的怨愤郁闷。
2.3.2爱情的短暂
他的婚恋之树上屡结苦果细看似乎仍与他的贵族身份有关。纳兰初恋就是因为他的贵族身份夭折的。在中国古代,婚姻并不以感情为前提,而贵姓婚姻更以强调政治利益为前提,以巩固家族地位、繁荫宗室为目的。纳兰家族是当时显赫的贵族大族,而据各种资料记载,纳兰的初恋并不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子,更为不幸的是,她竟被康熙选宫女时选中,因此这场感情注定只能以悲剧告终。但从他留下的大量词中可以看出,这段感情在纳兰心中留下无法磨灭的伤痕和苦痛。康熙十二年(1673),19 岁的纳兰性德带着对初恋的夭折的惋惜与悲痛走进了一场婚姻———迎娶卢氏为妻。卢氏之父是两广总督、兵部尚书、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卢兴祖。与卢家的联姻对巩固纳兰家族的地位、积蓄政治力量、丰荫宗族等方面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纳兰性德只能无从选择地踏上其父为他指定的婚姻的地毯。所幸这次命运女神无比眷顾他,如此残酷的剥夺自由和尊严的形式却并未让他丧失爱情和幸福。他与卢氏在一起的时光可以说是他短暂的生命中难得欢愉的美梦。他的卢氏夫人不仅貌美如花,温婉贤淑,而且还是他的一位志趣相投的知己,是容若在黑暗令人窒息的官场打拼后最好最温柔的憩息之地。但这短暂的幸运与上天的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眷顾并未长久,结婚仅四载,卢氏便于康熙十六年(1677)因产后患病而过早地离开纳兰。“产同瑜珥,兆类罴熊,乃膺沉痼,弥月告凶” [13],妻子的早逝让纳兰短暂的幸运后又陷入长久的悲痛之中。虽然三年后词人续娶了官氏(官氏也是一位贵族女子,姓瓜尔佳,图赖之孙,朴尔普之女),但“鸾胶纵序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这场同样以政治以家族利益为需要的贵族联姻再也不会像第一次那样给纳兰惊喜与心灵的舒展了,纳兰只能在追忆与悼念中重温昔日的美好。1684 年,纳兰性德 30 岁,这年九月他最好的朋友顾贞观携一汉族女子沈宛入京会容若。容若因此结识了他生命中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红颜知己。那颗因为孤寂、仕途险恶而过早衰老疲惫的心仿佛又一次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这也是纳兰第一次让两情相悦的花朵结出果实。可惜,这场婚姻始终未被纳兰家族认可接纳,因为满汉不能通婚,何况沈宛仅是一个寒门布衣而已。最终,纳兰还是没有拗过家庭,沈宛带着身孕返回故乡,这场婚姻仍以悲剧收场。次年五月三十日,性德就因“寒疾”而离开人世。他的早逝,除了生理原因,恐怕还有终日抑郁绝难开怀的心理原因,而婚恋生活的不如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他的婚恋因不能给皇室带来政治利益成为悲剧开场,又以有损贵族门风辱没家族成为悲剧谢幕。无法逾越的身份障碍让纳兰不得不演绎一场悲剧的循环。2.1.3.3交友的影响
纳兰在诗中说:“予本多情人”。[14]的确,感情在他短暂的三十一年生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表现在他对爱情的追寻与执著上,还表现在他对友情的珍视与呵护中。他对朋友可以说是肝胆相照,挚诚肺腑。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与他的身份,这颗友谊之树尽管枝繁叶茂,结出的仍是酸涩的果实。他的第一重痛苦来自他与朋友们的身份天壤之别。他最好的朋友顾贞观结识他时是年已 40 的去职小官,沉居下僚,被聘为明珠家的家庭教师;他的朋友梁佩兰直到 60 岁才中进士,做官不到一年,便告病回家,长期过着清寒的生活,“掩户二十年,坐卧唯一床”。[15]还有诸如参加考试仅写了一首诗就弃笔离去的严绳孙;生计窘迫“作客十五年”的翁叔元等,他与他们在无形中隔了一层帷帐,身份地位仿佛天上地下,难同日而语。但于容若心中,这满眼的繁华背后不过是一世的悲凉,他们是难入仕途,无人赏识;而自己是用非其志,苦中作乐。他经常劝慰仕途失意、在黑暗现实中屡屡碰壁的朋友们,所幸他的朋友们能摒弃身份地位的差距,不以看待满洲一般贵族子弟的眼光看待他,真心理解他的愁苦,分享他的心事。然而,他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的侍卫之职让他常处险象之中,且与友人们常相别离也是人为无法改变的。以容若这样至情至性之人,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一大痛事。友情填平了无从选择身份划出的鸿沟,却再也无力填平因职位不得不长相别离的愁苦。
这些出生于中下层的文人学士,虽饱读诗书,学问淹通但大多潦倒失意,有志难伸,更有仕途蹭蹬、生计窘迫者。他们感怀伤时,语多悲怆。纳兰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耳濡目染,不仅对其身世遭遇多发胸臆语,同时也受其创作风格的影响。顾贞观喜好北宋词,尤其推崇李后主,纳兰亦然。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煜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通志堂集》)除了受到师友的影响外,纳兰又直接承继了李后主、晏殊、秦观词中“凄哀”、“幽微”的韵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纳兰“得五代人凄婉之意”。陈维崧认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词评》)近[41]代学者吴梅云:“容若小令,凄惋不可卒读。”(《词学通论》)现代词学家唐圭璋在《纳兰容若评传》中也说:“成容若雍容华贵,而吐属哀怨欲绝,论者以为重光后身,似不为过。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正是伤心词人的不尽深情,正是纳兰的这份悲剧情怀之深之强烈之与众不同,才赋予了纳兰词无尽的艺术魅力,使其在词史上不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2.2纳兰词悲剧美中所体现的价值
纳兰词作现存384首,内容涉及爱情、友情、边塞、江南、咏物、咏史等。而大致可以分为悼亡词、边塞词、咏物词三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由此出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谭复堂在《箧中词选》中谓‘蒋鹿谭《水云楼词》与成容若,项莲生,二(原作三,依《箧中词》卷五改)百年间,分鼎三足’。然《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长调唯存气格,《忆云词》精实有馀,超逸不足,皆不足与容若比”。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也说“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都对纳兰词作了很高的评价,然纳兰词不仅仅在这些方面有价值,更重要的是纳兰的词上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往下延续了中国诗词的发展。对了解中国词文化和清朝初期的社会文化都有很好的帮助。
2.2.1悲剧美中体现的艺术价值
纳兰词在艺术风格上是自然标格、别样清幽。重视性情之真,清新婉丽,独具真情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感,直指本心。其词中所表现出的“以情胜”的风格正是纳兰本人个性气质的投影。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16] 又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其性情愈真”。[17]纳兰将自己胸中所蕴情感毫不保留毫无掩饰地用艺术之笔铺述而出,将宇宙人生的哲学感喟融为一体,情感趋于深切,使得他的作品获得很强的生命力。如《点绛唇·一种蛾眉》《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三首既没有古诗中常用的典故、托喻,也没有仕隐的情节,更不似 《 花间 》 的浓丽,也不似南宋词的深晦;纳兰词只是以自然真切的口吻,流利协婉的音调,写出自己由于敏锐善感的心灵,为寻常景物所引发出来的一种凄婉的情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以说纳兰的词是大境界,纳兰是大词人。“词人之忠实,不独树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必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2.2.2悲剧美中体现的文学价值
《画堂春》一词:“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这是一首悼念爱妻卢氏的词,词中多处用典,感情真挚,自然典雅。“一生一代一双人”化用唐代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而“相思相望不相亲”则是化用王勃《寒夜怀友》诗:“故人故请故怀宴,相望相思不相见。”这两处化用虽只改动一字,然而却将那种人鬼殊途、生离死别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无奈的控诉:苍天啊!你既然给我们创造了那么美好的爱情,为什么又要让我们忍受那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的痛苦呀?下阙连用三个爱情典故:“裴航蓝桥之恋”“嫦娥偷药奔月”“饮牛津”。前两个典故在内容上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后一个典故写出作者期望与恋人幽会、随卢氏而去的心情。整首词虽用白描式的语言来叙述,然而却笼上了一层浓浓的感伤情调和悲剧气氛,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这就是巧妙运用事典的魅力之所在,让人在时空转换的切割与组合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共鸣。
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道:“道古语以剀今,道之属也。取古事以托喻,兴之属也。意皆相类,不必语出于我,事苟可信,不必义起乎今,引事引言,凡已达吾之思而已。”一则典故若是化用得当,可以在艺术上给人以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呈现出一种古今结合、时空转换的跳跃性之美。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纳兰词中用典处处可见。如“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采桑子》);“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一丛花·咏并蒂莲》);“仿佛潇湘夜,鼓瑟旧精灵”(《调歌头·题岳阳楼图》);“湘灵杳,一尊遥酹,还欲认青峰”(《满庭芳·题元人芦洲聚雁图》)中化用的是湘妃的典故。
“泣尽风檐夜雨铃”(《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钗钿约,竟抛弃”(《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人间空唱雨霖铃”(《浣溪沙》);“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木兰花令》);“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理当日愿”(《木兰花令》),引用的则是李杨的爱情故事,来怀念已去的爱情,爱情的忠贞不渝终抵不过爱人的离去。
“环佩只应归月下,钗钿何意寄人间”《山花子》;“金戈铁马,青冢黄昏路”《蝶恋花》;“空省识,画图难”《金缕曲》;“只凄凉绝塞,蛾眉遗冢”《沁园春》;“记取相思,环佩归来月上时”《减字木兰花》中用的是王昭君的典故。
《文心雕龙·事类》在谈到用典巧妙的时候,曾有云:“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用人若己,古来无懵”。号称满洲第一大词人的纳兰性德,其词风流多姿,精妙巧致,虽涉典而不显斧凿。
2.2.3悲剧美中体现的社会价值
虽然说纳兰的词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词作的内容也都是自身的生活,然而就是从这些生活的词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清朝初期的文化和社会。所谓“窥一斑可见全豹也”。
纳兰自己曾说“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18]“世无伯乐谁相识,弊骆日暮空长嘶” [19]。并《送荪友》一诗二云:“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忽忆去年风雨夜,与君展卷论王霸。君今堰仰九龙间,吾欲从兹事耕稼。” [20]从中可以看出,纳兰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作为明珠的儿子,康熙是绝对不会重用纳兰的。皇帝是不允许一个家族的实力可以一直发展下去,当实力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被遏制。可见,封建社会的官制不是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的。就像纳兰的朋友,个个是才高八斗却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不能说是封建社会走向了末端,这本身就是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个弊端。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3结论
纳兰性德,也许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成功的人,爱情虽然短暂却幸福,仕途也是人人爱慕的。而在纳兰的词中我们却读出了悲凉。自小多病的身体,加上爱情的消逝,友人的离去、仕途的乏味,使得纳兰的骨子里的悲凉得以彻底地流露出来。有些学者以纳兰的词未关系到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为由,说纳兰词的价值并不高。但是词追求就是一个真字,真情感,真生活,虽然纳兰的词写的是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真。而且写作手法也是自然标格,别样清幽,化用典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认真的研究纳兰的词,我们是可以从中发现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的。纳兰的悲剧其实也是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者的一种真实写照。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注 释
[1][2][16][17][18][19]王国维著,黄霖导读.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2; 23;47;23;44;44.[3]王雯.别样清幽——谈纳兰性德的咏物词[J].松辽学刊(社科版).1999.(1):20.[4]徐培均.言情之妙品——论纳兰性德词[J].词学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69.[5]方红心.论纳兰性德的感伤词[J].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4.(1):27.[6]吴梅.词学通论[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03.[7]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7.[8][9][10]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通志堂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8;74;10.[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46 [12](转引自)贺利.纳兰性德悲情人格的文化成因.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41.[13]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57.[14]李寿冈.纳兰词之谜[J].湘潭大学学报, 1979.(3):15.[15]徐星.论纳兰性德悲剧情怀的成因[J].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文学艺术).2008.(6):38.[20]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210725.htm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参考文献
[1]方红心.论纳兰性德的感伤词[J].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4.1.[2]张草纫.纳兰词笺注(修订版)(简装)[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3]贺利.纳兰性德悲情人格的文化成因[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4]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5]康奉等.纳兰成德集(上、下)[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6.12.[6]赵淑侠.凄清纳兰[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6.[7]寇宗基.名家选集卷—纳兰性德集[M].三晋出版社.2003.[8]李寿冈.纳兰词之谜[J].湘潭大学学报, 1979.3.[9]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0]刘德鸿.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王国维著,黄霖导读.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2]王雯.别样清幽——谈纳兰性德的咏物词[J].松辽学刊(社科版).1999.[13]吴梅.词学通论[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4]徐星.论纳兰性德悲剧情怀的成因[J].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文学艺术).2000 [15]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出版.2005.[16]张草纫.纳兰词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致 谢
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已接近尾声,这也意味着我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赵秀红老师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鼓励,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赵秀红老师。
感谢郑州轻工业学院四年来对我的辛苦培育,让我在大学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感谢外语系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领导、老师们四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还要感谢对外汉语班的同学们,感谢你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给我支持和鼓励,感谢你们。
感谢所有任课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是你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你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进步,在此向你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由于时间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不足,整篇论文存在着许多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第二篇:浅析纳兰性德边塞词归隐意识
浅析纳兰性德边塞词的多种意识 摘 要 纳兰性德是清朝初期重要的词人,在创作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学思想,模仿并有所创新,真性情的抒发中亦有寄托。
纳兰性德边塞词内容丰富,在六十首词中展现了多样的感受。兴亡感叹词描绘立身关外,触目所及的古戍、古战场、古长城,还有祖先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充满了吊古伤今,哀叹兴亡之感。怀乡与相思词作描写了扈从生活的艰苦、孤寂,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爱人的无限思念。塞上节令词以词人细腻的情感和塞外的凄凉景象独具特色。塞上风物词描绘关外独特景物,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饱含了词人的深情。
两宋边塞词中,纳兰性德的相思词真挚动人,并传承了清新晓畅的词风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同时摒弃了艳俗的成分;
纳兰词虽没有辛派词人那种家国破裂的悲壮之感,但是其中的兴亡感叹、与壮志难酬之感与苏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词风雄浑豪荡的一面也对苏辛词有所传承。
清初期纳兰性德在与词坛“俊异”们交往唱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以“愁情”入词成为他们共同的特点。清中期为数不多的边塞词中继承了纳兰词“壮”的特点,表现出壮怀激烈的宏大志向。而到了晚清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国家的衰落,边塞词发生了新变,抒写了一首首时代的悲歌与哀曲。
关键词:纳兰性德;
边塞词;
意识 Abstract Nalan Xingde, whose is so prevalent, is a significant poet of Qing dynasty.Nalan Xingde created his unique ideology in which he not only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he predecessors, but initially applied the bailing theory in the expression of natural feelings as well.His theory was reflected in compo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also refined the theory.Nalan Xingde’s frontier is inclusive.Various of feelings of the poet are reflected in the 60 frontier.Sitting alone or lying awake in bed in the sleepless nights of his bitter and lonely retinue life, the poet created dozens of reflecting his distinctive and subtle feelings about frontier life.The exclamation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ation was noted down when the poet outside of the pass, saw the ancient castles, ancient great walls and the battle field of his ancestors.His homesickness, his longing for his wife was expressed in the festival lyrics which also picture the desolate sights in frontier.Among the frontier in Song dynasties, he developed Liu Yong’s natural and fresh style and explicit language but rejected the gaudy words.Different from the ci created by poets of Xin school whose stylistic features are solemn and stirring, instead of mourning the declining of a nation, his ci exclaims the rises and falls of a nation and his difficult-to-fulfill ambition and has a mighty and untrammeled feature.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formed a common feature of connoting a gloomy mood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among the peers in poetry writing.The responsory works between Nalan Xingde and Gu Zhenguan created during the relief process of Wu Zhaoqian are a reflection of real feeling and became a well-known touching story.However, a limited number of frontier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Qing inherited Nalan Xingde’s mighty and untrammeled style to show great ambitions.With the decli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invasion of the great powers, frontier became threnodies for that age.Key Words:Nalan Xingde;frontier word;awareness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2 引 言 3(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3(二)文献综述 4(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4 一、纳兰性德简介 6 二、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中蕴含的多种思想 7(一)对隐士生活的羡慕 7(二)修身养性的想法 7(三)对佛老生活的热爱 7(四)厌恶官场、淡泊名利 8 三、纳兰性德边塞词中蕴含的多种感情 9(一)兴亡之叹 9(二)怀乡之情 10(三)塞上风情 10(四)边塞生活独特感受 10 三、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 12(一)对“花间”边塞题材的传承 12(二)对两宋边塞题材的传承 12(三)在清代边塞题材中的发展传承 13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15 引 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归隐是古代士人不肯苟合于世俗社会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途径。孔子说:“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这句话已经成为历代士人避世归隐的原则与借口。中国古代有很多的隐士, 他们或潜藏不露, 或处山林, 或在草野, 或离朝市, 俱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其特征。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虽然不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隐士, 不曾有过真正归隐的生活阅历,但他的诗词作品中尤其是边塞词中, 却处处显露出强烈的归隐意识。
纳兰性德作为清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对其研究的论文著述非常多, 但学者们对纳兰性德的隐士心态却少有论及。本文试图对纳兰边塞词中的几种思想感情尤其是其隐士心态做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二)文献综述 包艳红(2007)认为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他是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他笔下的边塞景物处处蕴含着兴亡之感和羁旅愁怀,景凄情真,既有凄婉迷离之美,又有沉郁豪放之气,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
陈桂娟(2009)指出,纳兰词研究是港台地区清词研究的重心,从思想性情的分析到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研究,以致纳兰性德与晏几道、李煜的比较研究,都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这些对大陆地区纳兰词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水云,蔡静玲(2012)指出,纳兰性德所产生的词风,和他的具体工作、生活、情感息息相关。在清朝初期,满汉进一步交融买那个,在此大背景下,纳兰性德借此契机,大量吸收汉族的文化传统。纳兰性德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社会阅历以及他自己积极虚心学习都促使他在诗词方面获得极高的造诣。他主要汲取了花间词与李煜,在词调、意向方面的选择等方面将。
王树武(2010)认为,主要探讨纳兰性德地位的问题。考察纳兰性德的地位,应该注意到三个层次,即纳兰词在清词中的地位;纳兰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纳兰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只有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才可能得出正确的评价。
汤保梅(2013)指出,清代词坛,词人辈出,词作如林,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其光辉的成就却长期受轻视。就是与朱彝尊.陈维崧齐名的词家佼佼者纳兰性德,涉猎者也寥寥无几。近几年,虽陆续有人著文论述其人其词,但对其作全面深入研究的著作还没有。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天骥同志的新作《纳兰性德和他的词》,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文中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评价了纳兰性德词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和特色。纳兰词现存三百四十八首。论者一般认为纳兰词的主要内容有四:写爱情、悼亡妻、厌仕宦、歌友谊。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给出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主要阐述纳兰性德词学的主要思想,如在模仿中创新,须抒发真性情,须比兴寄托等;
第三部分:纳兰性德边塞词内容分析。主要阐述纳兰性德边塞词的主要内容,如兴亡之叹,怀乡之情,塞上风情,塞上生活等;
第四部分: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主要阐述纳兰性德边塞词对“花间”、两宋和清代边塞词的影响;
第五部分:总结。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综述法。笔者收集和研读相关学者对纳兰性德边塞词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了解相关研究内容,并借助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索,借鉴其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一、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的家族是满清正黄旗,作为清朝初期大臣纳兰明珠的儿子,其拥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当时,其父明珠作为康熙身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得到整个家族的庇佑保护, 加上纳兰性德年少时就聪颖好学,因此,纳兰性德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头角了:其十四岁精通六艺,十五岁入太学,十七岁便中举。在康熙十五年,当时纳兰性德仅仅二十二岁,当年其参加殿试, 一鸣惊人, 名居二甲的第一, 赐其进士出身, 授其三等侍卫职位。
纳兰性德在短时间内便接连得到提升,可以说是仕途十分顺畅。可以有幸当上殿前侍卫, 尤其是当上一等侍卫, 可谓是接近皇帝的最佳方式。
“御殿则在帝左右,从扈则给事起居”[1]这也就意味着很快便可以加爵晋升、飞黄腾达。在大家眼里,一等侍卫是众人羡慕的职位,但纳兰性德却并不这样想。其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惊喜, 与之相反,从其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出其对侍卫生涯的反感。
纵观纳兰性德的一生,明显可以看出刚开始他也向很多年轻人一样,对国家政治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未来有着远大的抱负以及独到的见解。他的《金缕曲》一词中曾经这样描述到:“未得长无谓!竞须将、银河亲挽, 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 大笑拂衣归矣。”该词,明显可以感受到当年他的壮志豪情与远大志向, 其期望能够为国家、社会奉献自己的伟大志向溢于言表。曾经他认为凭借自己杰出的才能以及高贵的地位, 在凭借自己能力获得进土功名之后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自己当年的理想以及美好愿望, 继而完成一个书生政治家的人生追求。然而对于封建社会而言, 理想期望越高, 愿望越美好, 相应的阻力也越大, 实现越困难。凭借纳兰性德的才华以及他的美好理想、抱负, 如果能够让其在国家政治上施展出自己的才华, 大展宏图于国家的统一大业以及民族团结 纳兰性德的愿望可谓是可以达成。然而,康熙是不会考虑到其个性与自身理想愿望, 仅仅由于自己兴致,给纳兰安排了殿前侍卫一职。对于康熙而言,是“天子用嘉”,可对于纳兰性德而言,是其伟大人生之路被彻底改变。纳兰性德觉得自己的理想已成空,却又身不由己, 难以承受但又没法摆脱。因此,我们可以在其很多诗词中,看到其透露出来的归隐田园、终老南山的想法。
二、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中蕴含的多种思想(一)对隐士生活的羡慕 陶渊明是纳兰性德最热爱的古代诗人,在他眼里,自己和陶渊明的人生感悟与精神境界非常相似,故纳兰性德把陶渊明立为自己的榜样。他曾经表达了自身的此种想法:“天地忽 如寄, 人生多苦辛。何如但饮酒, 邈然怀古人。南山有闲田, 不治委荆榛。今年适种豆, 枝叶何莘莘。豆实既可采, 豆秸亦可薪。(《拟古诗四十首之十》)虽然仅仅是短短几句诗词,但流露出其对于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巨大心理压抑对于纤尘不染的纳兰性德来说,确是一种痛苦折磨,同时也让他拥有了一种特别的隐逸性。”[2]除此之外,纳兰性德也十分敬佩诗仙李白,因为李白不肯折腰于权贵,且李白的豪侠飘逸、返璞归真、率直让其欣赏。从诗词“白日但静坐, 坐对门前山。”(《拟古诗四十首》)能够感受到诗仙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影子。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已经领略到李白浪漫超脱的诗词之风。
(二)修身养性的想法 康熙二十三年, 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一道南巡, 于当年十月到达无锡的时候, 他写了一封信给好友顾贞观,信的前半部分透露出其对江南美丽山水的热爱, 后半部分袒露出决意终老田园的愿望: “倘异日者, 脱屣宦途, 拂衣委巷, 渔庄蟹 舍, 足我生涯。药臼茶档, 销兹岁月。皋桥作客, 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 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 然不敢必也。悠悠此心, 惟子知之, 故为子言之。”从中可以看出,其归隐避世的思想的决心。“虽然身处社会顶层,但其思想里更多的是对平民生活的向往。”[3]他的诗词中也处处传达出这种想法。他期盼能够远离尘嚣, 长伴古佛青灯, 继而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他在《山中》一诗中这样写道:“高树暗如山, 倾崖石欲落。羁离悲夜猿, 险峨伤病鹤。酒怀万物清, 此时欣有托。山中一声磬, 禅灯破寥廓。”在他眼里,他更期盼有一天自己能够身着蓑笠, 乘一只小船, 置身世外看棋局。实际上类这种诗词, 纳兰的作品中有很多, 很明显, 诗人非常想抛弃社会中的是是非非, 独自去享受清风、明月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三)对佛老生活的热爱 纳兰性德给自己取别号为楞伽山人,“楞伽”原本是佛教经名, 含义为“宇宙万有皆是虚假不实, 唯是自心所观而导归于不生不灭之涅”。他还将自己的词集命名为“饮水词”, “饮水”这一词, 来源于道明禅师答卢行者这样一句话:“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从其自己所取的名号以及作品集命名来看, 其十分钟爱于佛教思想。他的诗词作品中,更是处处充满着诸多禅意:例如“手写金字经, 唯寄结来生。莲花辗转, 杨枝滴露, 唯鉴微诚。想解奉倩神伤极, 凭诉和秋擎。西风不论, 一池浮萍, 几点荷灯。”这是一首想念家中妻子的词。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定期开展悼念已故亲人的活动。纳兰性德曾经自己动手写佛经, 以此希望能够和已故的爱妻可以在来生再相遇、相知、相爱,再结良缘。在《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词中, 诗人描绘了佛家的清静世界:“空空的山中,梵呗都是静的;
冰冷的水月,影子都沉下去了。”他非常期望自己能够如画里入静的老僧一般, 在西山绝顶结庵。此外,他还写了很多带有寓意佛理的诗词,比如“山非山兮水非水, 生非生兮死非死”。在他诗词创作的后期, 其对金字经、慈云、莲花、杨枝等佛教词句运用的相当熟练,这类词取代了早期愁、泪等字样。“孤独的哀吟”,是纳兰性德“寻找宁静的天地安顿流浪的身心,寄托纤弱的情谊的愿望的”唯一途径。[4](四)厌恶官场、淡泊名利 纳兰性德有着自相矛盾的性格, 一方面,他曾经急切盼望能够积极深入社会, 建功立业, 另一方面,他深切感受到世道的黑暗险恶, 对现实的是是非非以及和官场的反复反感、厌恶, 他曾经十分感叹地说:“嗟哉华亭鹤, 荣名反为辱。”在他的观念中,“世事看奕棋, 劫尽昆 池灰;
长安罗冠盖, 浮名良可哀。不如巢居子, 遁迹从蒿莱。” 他对于年轻时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十分后悔,在其后期,他急切希望能够寻求到灵魂的安栖之所, 且用平淡的曲调来表现他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淡泊态度,“吾本落拓人, 无为自拘束, 倜傥寄天地, 樊笼非所欲”, “人生若草露, 营营苦奔走;
为问身后名, 何如一杯酒”。
类似这种淡泊名利、曲调平淡的诗词在他的诗词中占据了很大比重。
三、纳兰性德边塞词中蕴含的多种感情 词史表明,咏史都是以史为托,咏物都是以物为寓。咏史、咏物的落脚点,皆是回归到身心思想感情上的。纳兰的诗词中,有关边塞词皆有此特点。纳兰性德从二十一岁到三十一岁,有大把的时光都是在马背上度过。从词作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旅行者,也不是临敌戍边的拼命将士,更不是发配至塞外的流民。块垒郁结的塞上悲壮、伤感的词风,是其边塞词的惯用主题。词人深深的国家兴亡忧伤令人动容。在《蝶恋花·出塞》一词中,他曾这样描述:“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这首出塞词的基调是非常悲怆、凄凉的,从中可以看出其对当时国家兴亡、改朝换代的感慨、悲叹。《蝶恋花·出塞》创作于康熙 29 年9月,当时纳兰性德护驾于五台山龙泉关。当时金戈铁马,不息争战,让人忍不住回顾过往、思考人生,词人的悲痛、感慨由此而生。毛泽东曾经对纳兰此词做出四字评语:“看出兴亡”。简单的四个字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词篇的感伤国家兴亡的主旨。
(一)兴亡之叹 纳兰性德非常感伤国家的兴亡,由此其在塞上词中频繁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在《蝶恋花·出塞》词中,他这样写道:“今古河山依然无定据。在相似的画角之声中,牧马频繁奔来跑去。满目的荒凉,谁又能怎么样。西风吹老丹之枫树。从前幽怨应是无数。纵使铁马金戈,也不过青冢黄昏路。即使一往情深深几许,也是深山夕照深秋雨。”在这首出塞词中,整体基调是非常悲怆、凄凉的,从中可以看出其对当时兴亡无据的多重感叹。《蝶恋花·出塞》创作于康熙 29 年9月纳兰护驾五台山龙泉关的时候。当时的金戈铁马、不息争战,勾起了诗人对历史回顾以及自己人生的思考,平添了词人几多悲凉以及不平。毛泽东曾经对纳兰这首词做出以下批语:“看出兴亡”。从这简单的四个字,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词篇的深致主旨。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说道:“读书至古家国之故,忧危明盛,持盈守谦,格人先正之遗戒,有动于中,未尝不行于色也。” [5]纳兰性德表现了对历史和未来的独到眼光。
纳兰在陪奉词中借助明陵的变迁来抒发内心的兴亡感叹。在《好事近》中写到:“马首遥望青山,零散的繁华也不过如此罢了。转向断烟衰草,仅仅识得薄碑的题字而已。莫要寻找当年折戟,徒有空悲泪。斜日十三陵之下,犹过新丰猎骑。”词上半部分,描绘出明朝皇陵大端的繁华零落,断烟哀草,墓碑生薜,前史已经难辨。在下半部分,词人忍不住感叹过往。落日斜晖下的明朝十三陵如今已经成为当朝打猎的地方。在这其中,是怀有一种对于已经灭亡的明朝的感伤情感。其既然是清代皇朝的新兴权贵,其又为何对前朝的遗迹如此伤心呢?作为词人,纳兰性德用自己的一颗真诚之心仔细观察、体会动荡世界的前因后怨,如在《虞美人》这样写到:
“峰高独石当头起,影落双溪水。马嘶人语各西东,行到断崖无路小桥通。朔鸿过尽归期杳,人向征鞍老。又将丝泪 湿斜阳。回首十三陵树暮云黄。”从中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路途之中有了诸多的思乡却又不能归的忧伤,表达了对古今兴亡的感伤。
(二)怀乡之情 在纳兰的边塞词之中, 思乡之作充满着哀怨凄苦之情: 玉阑、红笺、西窗、水沉暖香等闺阁物象与塞外风物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达了温馨却又伤感的气氛。虽然心系闺阁,却又是无可奈何, 于是惆怅与凄惶之情更加深刻。在此类悲怆荒凉的边塞词中, 本应当是刚健的边塞词变得不再慷慨, 词人的感情很自然的体现在其词的字里行间里面。荒凉的边塞景观成为其表达自己感伤的内心感受的地方, 所咏的风景、旧迹以及历史人物仿佛皆和词人一样,拥有了强烈的思想。“归梦隔着狼河, 却依旧是一次次被河声搅碎。如此无味的醒还不如睡来的畅快;
梦中总是伴随着金屈戌,画图如同亲展玉鸦叉一般。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的辛酸与无奈, 这些萦绕于心的伤离怨别之情以及强烈难抑的思乡念家之绪让人感动不已。“由小见大中表现真情。”[6]家成了失意后最让他留念的地方, 是他漂泊天涯, 饱尝行役之苦的心灵港湾。
(三)塞上风情 纳兰性德非常擅长描述塞外的荒寒之景。如“午夜光寒, 照来积雪平于栈”的塞外雪景;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的豪壮悲苦;
“玉绳斜转疑清晓, 凄凄白月渔阳道”。“星影漾寒沙, 微茫织浪”的凄清广袤在纳兰的边塞词中,月低霜重征鸿、古戍、牧马、阴山等传统边塞意象处处可见, 它们勾勒出一幅雄壮豪阔的边塞生活图景。纳兰性德用细致的白描笔法, 营造出诸多气势恢宏、豪壮的边塞意境, 给人们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其求之 于词,惟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7]对于纳兰塞上词,王国维如是评价之。
(四)边塞生活独特感受 容若边塞词“以情心观景,以慧眼察物,写自己情中之景,抒自己景中之情,总是景与情化而为一。”[8]纳兰性德在边塞度过的无数个难眠的夜晚,有时候独自披衣坐着,有时候半夜突然由于惊吓而坐、纵观纳兰性德此时的词,可以明显感受到清新词的背后是其对边塞生活的切身感受,字字皆感人至深。我们可以把这类词叫做”塞上失眠词”。“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该词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冬夜的雪景图,想象一下,五更时分,天色逐渐明朗,白白的积雪相互映照,寒气逼人,厚厚的积雪已经和栅栏齐平了。此时刮着呼呼的西风,无法睡着,其只有披着厚厚的衣服独自观看。其中一个“自”字使词人的孤单之感油然而生。眼前是辽阔无边的茫茫白雪,忍不住仰天长叹。似乎只有太阳出来天亮了,词人才得以从这种无边的思索中解脱出来,所以词人期盼晨星散落、大雁起飞,早点天亮。“何时旦”好像是词人心中的呐喊,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四、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继承与发展(一)对“花间”边塞题材的传承 《花间词》在清代重新发展到顶峰,引起了词坛的广泛重视。清朝人不像明代人那么“不知词而强作词”,而是在《花间》以及两宋词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了自我反省以及思考意识。纳兰性德曾经说过:“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 自从纳兰性德读书认字开始,其便爱上了花间词作。因为他觉得只有细腻的情感与和谐的韵律才可以真正抒发出他的内心世界。后来,在他担任贴身侍卫一职时,他依旧是《花间词》不离手。在边塞时,他也常常是手持《花间集》。由此,纳兰词的风格与“花间”极其相近。
纳兰性德的相思题材的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和“花间”边塞词有着很多暗合关系。主要有“梦”的意象和“鸿雁”意象。纳兰性德六十首边塞词中,“梦”出现了 27 次,“雁” 出现了11次,“鸿”出现了 4 次。《花间集》23 首边塞词中,“梦”出现了 6 次,“鸿”、“雁”意象共出现了8次。“鸿雁”这一意象自有诗歌起就已经借以传情达意,《诗经》中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即把鸿雁起兴,来表现相思与离愁。比较而言,纳兰词和花间词中的“鸿雁”意象大多指的是借鸿雁来传书,至于相思之情,是无以寄托的。而“梦”的意象显示一种虚幻的感觉,要么是理想的达成,现实当中无法回到家乡;
要么是梦归故里;
现实中又无法和妻子团聚,只能梦中相见。但是纳兰词中往往是“梦不成”的:“过尽征鸿书未寄,梦又难凭”,“生憎画鼓楼头急,不放征人梦里还”。即便是在睡梦中,期盼也是无法实现的。这其中的忧伤,想想便可知。
(二)对两宋边塞题材的传承 在纳兰性德给好友梁佩兰的书信之中,其中提到欲与其共同选词,把词人的“精神风致涌现于楮墨之间” 的建议。其中涉及到的欲选词人有周邦彦、晏殊、张先、秦观、苏轼、辛弃疾、陆游、柳永等北、南宋著名词人。其中包含了豪放与婉约词派的主要词人。而他录词的标准也是非常考究的,只“取其词之至妙者”,而不是仅仅悉数排列。纳兰性德的去世导致选词之事不了了之。但是由他所选择及的词人来看,他的词学研究也有所裨益。
(三)在清代边塞题材中的发展传承 纳兰性德是满清贵族,二十二岁中得进士后,入职三等侍卫,可以算是是天之骄子。然而他并没有就此狂妄。他所结交的朋友,大部分是大他二三十岁的汉族的落魄文人: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宜兴陈维崧,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坎坷失职之士走京师,生馆死殡,于资财无所计惜。
这些清初的“俊异”经历了明清改朝换代,虽然怀有远大抱负,却都是生不逢时,无法实现。纳兰性德和文人们诚心相待,从来没有以佼佼者自居,而是跟他们一样的 “狂生”,就这样征服了这些“落落难合”的狂狷的心。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论文之暇,间语天下事,无所隐讳”。
总结 从纳兰性德开始,许多边塞词陆续产生,题材方面也空前的广泛。除了厂家爱你的相思、思乡词,先后出现了感伤兴亡、风物词以及塞上生活等类型。
纳兰性德边塞词传承了先人的很多因素。《花间集》作为婉约的鼻祖,纳兰性德的词句字里行间都渗透出浓厚的“花间词”气息。陈维崧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9]在其创作相思词时,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清新、婉约、真挚的边塞相思词让人感动。宋词是词的鼎盛时期,但当时的边塞词作非常少,只有少部分人进行相关的创作。纳兰性德废弃了柳词艳俗的成分,传承了清新、自然的特色,被认为是“晓风残月”后,柳屯田的重现。有词曾经这样评价纳兰的豪放词句“不啻坡老稼轩”,能够与苏轼、辛弃疾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即使纳兰的词没有南宋爱国词人救国无门的悲叹,但是却有着极其相似的们壮志难酬,依旧让人惋惜。
清代是词的中兴期,纳兰性德依旧活跃于清初的词坛。他不断的汲取营养,进步明显。他们的边塞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愁情入词。“容若小令,凄婉不可卒读。”[10] 清中期是边塞词创作的低谷,在为数不多的边塞词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继续发展“壮怀”词,这可以说和纳兰性德有着密切的关系。晚清时期是边塞词的新的发展阶段,和当时的各种战争联系紧密,反应出词人的壮志和百姓的疾苦。
参考文献 [1][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一)[ M].北京:中华书局,1984.25. [2]乌尔沁.纳兰性德边塞词中的情感世界和隐逸意境[J].民族文学研究,2009(4).168-172.[3]徐福义.由纳兰词看容若创作思想的平民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96-98.[4]郑亚芳.自觉的心灵视界——纳兰性德边塞词意象分析[J].名作欣赏,2008(09).18-22.[5][清]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A].饮水词笺校[C].北京:中华书局,2005.489.[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8.[7]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8]季祝平.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46-50.[9]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10]吴梅.词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42.致谢 毕业论文论文即将完成,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对我的帮助,不管是论文题材的选定、论文主题的确定还是论文的修改,老师都热心认真,严厉负责。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张老师的严谨治学、知识渊博、认真负责我获益良多,在此,我要真诚的感谢老师。
四年的大学生活仿佛白驹过隙,飞快的流逝,转眼我即将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在这四年我收获良多:良师益友,专业知识,学习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我收获之多仿佛无法用语言表达。在此,我想感谢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朋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三篇:纳兰性德教案
教案
课堂目标:使学生了解纳兰词
课堂要求:认知词,读懂纳兰词,理解纳兰词中的情感,希望学生爱上词 准备材料:《画堂春》、《梦江南》、《浣溪沙》、《木兰花令》、《虞美人》、《临江仙》 《蝶恋花》《长相思》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蝶恋花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堂经过:
1、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句话讲的是谁吗?
对,这纳兰讲的就是清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
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为什么纳兰家世显赫但却为何这么惆怅呢 那么我们一起走进纳兰的诗词世界来看看为何他这么惆怅
第一张背景(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贺指贺知章)放浪江湖,亦何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东方指东方朔))
按照幻灯片讲解
每首词带头朗读
指出幻灯片中标注颜色的词语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分析后让学生进行背诵
同学们现在了解啦纳兰的一些故事对纳兰有啥想法(询问同学的想法)
结束放映
对课堂的思考:
对课堂的总结:
第四篇:纳兰性德读后感
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纳兰容若
最开始就是被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吸引,“初见”有那么美好么?为何他愿一生都只如初见,能吟出此诗的人,是否也有说不尽的悲伤?于是我开始走进他的世界,才发现公子只重21克(西方人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出人在死后体重会立即减少21克,于是认为这21克是灵魂的重量)。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容若,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他本应该过着令人羡慕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现实却并不那么如意。他不慕名利,只醉心于诗词,对政治的不感兴趣也颇让他的父亲烦恼。所以说公子适合做一名隐士,隐在一个世外桃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时望天上云卷云舒。容若自己不也说他不是一朵富贵花吗,或许他更想做一朵蒲公英,逃离了这金丝笼的束缚,自由的在天空飞翔。
“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无为谁春。”焰火为什么美丽,因为那是多样的粉末交会在一起,燃烧,困顿,而终于爆发于一刹那;词章为什么绚烂,因为那是词人的万千心事纠结于眉,郁结于心,而终于脱口而出于一瞬。我手写我心。每一个美男子似乎都拥有一段美丽的爱情,但这与容若无关。人们说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而容若呢,上帝似乎发现为他开的门太多,所以在他成年后关上了那么多的门,给了他那么多的磨难。“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这是容若伤怀亡妻卢氏的词。当他沉浸在要做父亲的喜悦中时卢氏却因难产而死,()这无疑给了他重重一击。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怀恋着他和卢氏那一段短暂而甜蜜的婚后生活。曾以为永恒的生活如同一道惊雷,断得彻彻底底,生生撕裂了容若的灵魂。从那以后容若的词作中便时常带着一丝哀伤,即便有了沈婉的出现,但没有谁能代替谁,沈婉代替不了卢氏正如容若代替不了元稹。或许是纳兰容若的一切都太绚丽了,所以爱情磕磕绊绊,上帝总会向人们证实他的公正。
“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康熙二十四年乙丑,那年容若31岁,仕途,情感已让他疲惫。他累了,一病不起,夜合花谢,在如此年轻的时候,纳兰容若带着他的绝世才华告别了人世。
渌水亭荒,夜合花可无恙么?是忧是暝,是迷离是惆怅,记得公子当时讲过:
一出桃源梦便休,浮生忍时旧风流。
月从今夜圆还缺,心在他乡放即收。
丁令威来无故识,杜兰香去有新愁。
于今怕对清秋节,莫趁轻寒上小楼。
——纳兰容若《无题》
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初识纳兰是从街头泛滥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本以为是一个受伤的女子有感而发的词句。是的,容若,这个名字无非在向人们展示了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龄少女,后来才知道,容若,“容”取自《荀子。不苟》‘恭敬谨慎而荣‘,并由“成德”之名的由来——《易经》里惯用的文法加上“若”字。在此不禁为自己的知识面狭隘而感到汗颜。纳兰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后因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成”字成了忌讳,成德从此改为性德,第二年,由于太子改名胤 礽,纳兰恢复其成德之名,实际上容若更中意自己将“成”作为姓,叫自己“成容若”。这样使他更有汉人的感觉。《纳兰容若词传》的作者用了《采桑子》中的一句“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来总结了纳兰的身世,的确,容若的一生,给人的感觉很不真实,接近于虚幻。
是否感情脆弱的人都经历过一段悲惨的故事呢?纳兰从儿时小表妹的进宫,到卢氏的难产而死,再到沈宛的离开。纳兰是那么的无能为力,他只能把对她们的缅怀和眷恋化为一首首的词。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这首词是容若负着欺君之罪的危险去见表妹的结果,当嫔妃们穿过宫门的一刹那,我相信容若的心脏一定停止了跳动,在那场纠结于梦幻与现实的重逢中,容若真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吗?这个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只是过去了就淡忘吧,只留存浅浅的哀伤与叹息。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请寄阿谁边。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好一个“相看好处却无言”,时间就这样在两人中默默地流淌,沉淀了世上所有的声音。这应该就是容若和卢氏的生活最完美的诠释吧。
在容若的几段感情中,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段与卢氏的短暂快乐,它没有了少年容若与表妹之间的那种懵懂,也没有之后容若与沈宛之间的身不由己。一直都很奇怪,为什么外国人在说“幸福”的时候用的词仅仅是“happiness ”,在我看来,幸福包含了很多,至少是物质和生活上的基本保证才有资格说幸福,可看了容若和卢氏的婚姻之后,我觉得我才是那个没有资格说“幸福”的人,而恰恰一个“happiness ”已完全说明了他们结合的意义。卢氏和容若有着相似的个性:温柔、纯真、孩子气。他们在一起的每个日子都值得纪念,卢氏问过容若在他认识的这么多字里面,最悲伤的是哪个?容若思考之后说是“情”字,卢氏笑着摇了头,轻声道“若”。因为凡“若”字出现,皆是因为某人对某事无篇二: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2013200435 法学院 许鑫怡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初识容若,便是从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开始的。仅仅这短短七个字,便足以让人在心底细细揣摩,回味再三。而后,容若令我惊为天人,深深为他的才华所折服。这位天人最为人熟知的名字叫做纳兰性德,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是清初重要词家之一,王国维称赞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词被代代传诵;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情被人人钦佩;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梦被辈辈重温。而《纳兰容若词传》,就是这样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才有识的纳兰容若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仅是诗化了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不仅仅是提炼了纳兰容若缠绵情感,不仅仅是凸显了纳兰容若的高尚品德,更是向我们敞开了纳兰容若那颗火热的、痴迷的、惆怅的心。
德的时代,拥有他那样的家世并且又有他这些优异条件的满洲贵族公子,准备通往的是一条荣华富贵的通衙大道,是一条宽阔平稳的锦绣前程。对这样一个近在身边的既能武又擅文,更通经的满洲青年才俊,自许要励精图治的康熙帝当然是眷顾青睐, 宠信有加。但这位出身替缨世家、少年得意的相门公子, 偏说自己是“偶然间、绷尘京国,乌衣门第”;对自己的显赫身世“冷笑置之而已”;生长在相府花园瑶台上的金枝玉叶,偏说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 别有根芽”;身佩貂洱玉带却向往“布袜青衫约”,“何日得投替”;这些似乎是无法解释的矛盾在纳兰性德身上都确实存在,这是研究纳兰其人其作时无法回避的问题。他寄情并涉足于文学这条坎坷崎岖的蹊径,并且在诗词,尤其是词的方面有了自己的成就。
纳兰性德流传下来的诗词共有三百四十八首。这些作品,与他各个时期的环境、生活、际遇、思想感情的变化密切相关,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纳兰性德不同时期的思想、性格和风貌。他写了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词,那种低何幽怨的意境,近似宋代的晏儿道,其中有许多是表现夫妇爱情的诗篇。少年夫妻的美满生活,使他如饮醉酒,神怡心醉,他曾写过《四时无题诗》十六首, 记下了一年四季夫妻甜蜜幸福之情状。在多妻制的年代里,特别是就家世和地位而言,他可以享受三妻四妾的生活,然而,经常在外的纳兰性德,他心目中只有妻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对妻子之爱,可以说达到了圣洁的程度。但同时他的爱情生活亦是十分不幸的,他少时曾“眷一女”,但此女被选为宫女,两人无缘。二十二岁娶妻卢氏,夫妻恩爱、伉俪深情。但婚后仅三年,爱妻去世。正当韶华恩爱之时,却经历生离死别。使得纳兰性德留下了大量悼亡之作。和所爱的人不能结合,是诗人终生憾事,这个心灵创伤,较之亡妻之痛,更为难以弥合,并且长期折磨着他,在词章中屡有流露。这也许是纳兰词中用“愁”、“恨”二字频繁的原因之一吧。后来,纳兰性德又爱上了江南才女沈宛,却因满汉不能通婚而受到很大压力。纳兰性德在爱情词中所表现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封建时代对爱情专一的美好愿望。
同时,他在处世交友方面也颇有为人们传诵的异胆卓识。忠于爱情的纳兰性德,也是一个忠于友情的人。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真诚性情,一首《金缕曲·赠顾粱汾》无异于纳兰性德的交友宣言。作为一个满洲贵族公子,按常规,他的朋友圈子应该建立在京城贵族青年群体,但根据他人评价和其诗词来看,他几乎没有真正同等级的朋友。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想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使得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也就是在渌水亭里,纳兰容若结识了天下词坛高人,更交到了天下性情中人,从顾贞观、徐乾学、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到吴兆骞。更为难得的是,纳兰容若为搭救当时并未相识的吴兆骞走出宁古塔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对顾贞观所作出的郑重承诺。这就是纳兰容若,一位富家公子,一代词坛盟主,一个性情中人。顾贞观称赞纳兰性德“于道谊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关于友谊的诗词,尤其与汉族文士之友谊,在客观上十分符合康熙当时的政治需要,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正如他的朋友顾贞观所言:“所欲建之业,百无一副;所欲遂之愿,百无一酬;所欲言之情,百无一吐”。现实生活的冷酷,如牢笼一般禁锢着纳兰性德的思想和情感,满腔的怨恨和牢骚只能倾注于笔端。因而,他的词作,无论是爱情悼亡词、离愁别恨还是行役劳顿,都充满了哀感顽艳的情调。在中国多彩的词苑中,纳兰性德一颗耀眼的明珠,用那不朽的名篇和独特动人的人格魅力,如暖风 下的清池之水,至今仍在人们心中依涸。纳兰性德词风上承后主李煜,但也有了新的发展。他在继承李后主的真切哀伤的同时也融人了自己的灵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词坛上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纳兰容若的前世,是一朵在佛前修炼过的金莲,贪恋了人间烟火的颜色和气味,注定今生这场红尘游历。所以他有冰洁的情怀,有如水的禅心,有悲悯的爱恋。纳兰容若的一生,沿着宿命的轨迹行走,不偏不倚,不长不短,整整三十一载。在佛前,他素淡如莲,却可以度化苍生;在人间,他繁华似锦,却终究不如一株草木。篇三:人生自是有情痴-纳兰性德词读后感
人生自是有情痴-纳兰性德词读后感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一位重要的词人。他的词风缠绵婉约,虽题材比较狭窄,只是反映其个人的感情和经历,但是,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都歌颂过它,纳兰性德的爱情词更是风格独立,正如一首写初遇时的小词《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募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罩纹灯影。
这首词把男女暮然相遇,一见钟情的情景,通过暮春时节石阶上的片片落花,喻示了爱情只不过是一场虚梦。在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词人希望得到幸福的生活,渴望能和真心相爱的人双宿双飞,但是很无奈,在他们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词人只好在内心感叹道: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想望不想亲,天为谁春?浆成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这其中下阙引用的典故有裴航蓝桥遇云英,常娥偷药奔月宫,由此可以理解为心灵相通,两情相知虽易,若要有情人相聚,在当时是很难的。于是在的三个典故中,纳兰性德想到要能象牛郎和织女一样在天上相见,得遂所愿,甘心舍弃功名利禄,清贫相守。在我们现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何况是位当时的高干子弟和“太子党”成员,他这种对爱情的真挚态度,又怎能不令感动?
人生的季节本应是绚丽多彩的,可纳兰性德在他短暂的三十一年里,过多的表现了灰色的情调: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些东西拥有时并不在意,好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因为习惯了它的气味,淡漠了它的存在,不珍惜它带给你的每一缕温馨,只有当你失去了的时候,才感到它的重要和美好。人往往重复着许多汪洋补牢的事情,感慨着许多曾经拥有的遗憾。
岁月如风,生命之树常青。王国维对他的评价是“直追后主(李煜)”纳兰性德把内心的生活真切地展现出来,使人能通过琦丽的衣装,感受词人“自然之情,赤子之心”,通过他细腻的笔触,感觉词人“柔情一缕,感人回肠”。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篇四: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化工1302 汤阳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纳兰容若
最开始就是被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吸引,“初见”有那么美好么?为何他愿一生都只如初见,能吟出此诗的人,是否也有说不尽的悲伤?于是我开始走进他的世界,才发现公子只重21克(西方人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出人在死后体重会立即减少21克,于是认为这21克是灵魂的重量)。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容若,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他本应该过着令人羡慕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现实却并不那么如意。他不慕名利,只醉心于诗词,对政治的不感兴趣也颇让他的父亲烦恼。所以说公子适合做一名隐士,隐在一个世外桃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时望天上云卷云舒。容若自己不也说他不是一朵富贵花吗,或许他更想做一朵蒲公英,逃离了这金丝笼的束缚,自由的在天空飞翔。
“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无为谁春。”焰火为什么美丽,因为那是多样的粉末交会在一起,燃烧,困顿,而终于爆发于一刹那;词章为什么绚烂,因为那是词人的万千心事纠结于眉,郁结于心,而终于脱口而出于一瞬。我手写我心。每一个美男子似乎都拥有一段美丽的爱情,但这与容若无关。人们说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而容若呢,上帝似乎发现为他开的门太多,所以在他成年后关上了那么多的门,给了他那么多的磨难。“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这是容若伤怀亡妻卢氏的词。当他沉浸在要做父亲的喜悦中时卢氏却因难产而死,这无疑给了他重重一击。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怀恋着他和卢氏那一段短暂而甜蜜的婚后生活。曾以为永恒的生活如同一道惊雷,断得彻彻底底,生生撕裂了容若的灵魂。从那以后容若的词作中便时常带着一丝哀伤,即便有了沈婉的出现,但没有谁能代替谁,沈婉代替不了卢氏正如容若代替不了元稹。或许是纳兰容若的一切都太绚丽了,所以爱情磕磕绊绊,上帝总会向人们证实他的公正。“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康熙二十四年乙丑,那年容若31岁,仕途,情感已让他疲惫。他累了,一病不起,夜合花谢,在如此年轻的时候,纳兰容若带着他的绝世才华告别了人世。
渌水亭荒,夜合花可无恙么?是忧是暝,是迷离是惆怅,记得公子当时讲过:
一出桃源梦便休,浮生忍时旧风流。
月从今夜圆还缺,心在他乡放即收。
丁令威来无故识,杜兰香去有新愁。
于今怕对清秋节,莫趁轻寒上小楼。
——纳兰容若《无题》
拓展阅读: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初识纳兰是从街头泛滥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本以为是一个受伤的女子有感而发的词句。是的,容若,这个名字无非在向人们展示了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龄少女,后来才知道,容若,“容”取自《荀子。不苟》‘恭敬谨慎而荣‘,并由“成德”之名的由来——《易经》里惯用的文法加上“若”字。在此不禁为自己的知识面狭隘而感到汗颜。《纳兰容若词传》开篇的楔子先写了在容若生命中至关重要的3 个人,顾贞观是避免不了的,第二位就是他于三十岁所纳的江南才女,沈宛,第三位是严绳孙,一个大容若三十岁的“忘年交”。这三个人无疑在容若的诗词创作以及儒学汇编上,起了无法取代的作用,可是那又如何呢,容若在后人的眼里,总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个用尽了自己的纯真去爱生活的孩子。
纳兰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后因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成”字成了忌讳,成德从此改为性德,第二年,由于太子改名胤 礽,纳兰恢复其成德之名,实际上容若更中意自己将“成”作为姓,叫自己“成容若”。这样使他更有汉人的感觉。《纳兰容若词传》的作者用了《采桑子》中的一句“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来总结了纳兰的身世,的确,容若的一生,给人的感觉很不真实,接近于虚幻。
是否感情脆弱的人都经历过一段悲惨的>故事呢?纳兰从儿时小表妹的进宫,到卢氏的难产而死,再到沈宛的离开。纳兰是那么的无能为力,他只能把对她们的缅怀和眷恋化为一首首的词。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这首词是容若负着欺君之罪的危险去见表妹的结果,当嫔妃们穿过宫门的一刹那,我相信容若的心脏一定停止了跳动,在那场纠结于梦幻与现实的重逢中,容若真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吗?这个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只是过去了就淡忘吧,只留存浅浅的哀伤与叹息。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请寄阿谁边。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好一个“相看好处却无言”,时间就这样在两人中默默地流淌,沉淀了世上所有的声音。这应该就是容若和卢氏的生活最完美的诠释吧。
在容若的几段感情中,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段与卢氏的短暂快乐,它没有了少年容若与表妹之间的那种懵懂,也没有之后容若与沈宛之间的身不由己。一直都很奇怪,为什么外国人在说“>幸福”的时候用的词仅仅是“happiness ”,在我看来,幸福包含了很多,至少是物质和生活上的基本保证才有资格说幸福,可看了容若和卢氏的婚姻之后,我觉得我才是那个没有资格说“幸福”的人,而恰恰一个“happiness ”已完全说明了他们结合的意义。卢氏和容若有着相似的个性:温柔、纯真、孩子气。他们在一起的每个日子都值得纪念,卢氏问过容若在他认识的这么多字里面,最悲伤的是哪个?容若思考之后说是“情”字,卢氏笑着摇了头,轻声道“若”。因为凡“若”字出现,皆是因为某人对某事无篇五: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提起容若,我最先想到的是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雨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因为喜欢这首词,故而喜欢容若的。但读了《纳兰容若词传》后,渐渐发现容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丽的词。不曾了解便不曾惦念!容若短暂的一生就像是一场烟火,绚烂迷人而又无限伤感。做为当时社会的一个贵族公子,他有着不该有的天真、善良和优郁。他对汉文化的推崇深入骨髓,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汉人。可身为旗人,为人子、为人臣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到最后魂归于烟的那一刻,我想他是最开心的吧!可以摆脱世俗的枷锁,更可以与深爱的妻子相会,从此又回到了那个记忆深处的那些个风花雪月、如痴如梦的岁月。
一直感动于容若的爱,那样真挚、那样刻骨、那样铭久于心。而被他所爱着的那个女子又是何其有幸,得此一心人!哪怕是再美好的女子都不及他妻子的一颦一笑吧!得此情郎,让人艳羡!
对于朋友,他又是如此的真诚以对,惜友人之友,忠友人之托。“渌水亭”容若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一生所交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曹寅、吴兆骞等一代词坛大家都因容若而相聚亭中,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
第五篇: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饮誉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为无数词家激赏。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 “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二是张扬宋词“适用”的革新思想.它包括词体“心声”功能的“适用”性和词体艺术表现特质的“适用”性;三是强调清新自然的语言字句和深细幽微的无尽情思,从而构置一种“烟水迷离之致”的美学至境。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结合《饮水词》中的作品来论述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关键词】 纳兰性德 词学思想
《饮水词》
一、“花间”范式下的审慎思考
“花间”范式指的是早期文人词集《花间集》中所传达出来的词学审美传统,主要指的是“花间派”词人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文人词自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的发展过程中,围绕词的正变、流派、风格、功用、创作技巧等理念众说纷纭,然而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许多都涉及到早期传统婉约词的代表——“花间词”。这是因为花间词虽然有香艳秾丽、言情雕琢狭隘等弊病,但也有一些被后世词家称道并且被保留保留下来的某些词体特性元素。纳兰性德正是以审慎的目光,思考花间词所代表的早期
①词学审美传统中某些值得学习的因素。“《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贵重”是纳兰性德认可花间词之美的一面。此外,他还认为花间词还具有“言情入微”、“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美感:“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②因此,纳兰性德对传统“花间”范式进行一番审慎思考后,将其某些元素纳入自己词学创作理论和实践,它主要包括为三方面:“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
(一)“贵重”的美学风格
词这一文学体裁进入北宋中期以后逐渐为文人所重视。尽管历代词人对婉约、豪放两大流派究竟谁为词体之正宗纷争不下,各执一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摒去花间词中过于浓腻香艳的女性身姿容貌服饰情态描写后,文人婉约词仍多将描写对象对准 ①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康熙刻本影印出版。以下文中所引《通志堂集》皆出此版。② [清]纳兰性德《与梁药亭书》,《通志堂集》卷十三。
女性,词中人物容貌服饰、行为举止、心理活动和生活场景,或雍容典丽,或娴雅缠绵。词风以婉约为主的纳兰性德推崇花间词的“贵重”,正是肯定了传统婉约词的这种富丽精工的华贵之气。
“贵重”是花间词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表现为词中女性人物外貌描写的富贵华丽、男性人物心态品尚的富贵风雅和语言字句的富丽精工。就词中女性形象之华贵而言,花间词人的鼻祖——温庭筠的词作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其《菩萨蛮》十四首中女主人公皆为贵妇形象,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玉钗头上凤”、“翠钗金作股”、“翠佃金压脸”;她们所居之处是“玉楼”、“画楼”、“金堂”;香闺中悬挂着“水精帘”、“珠帘”、“绣帘”、“翠幕”、“画罗”的帘幕;卧具是“绿檀金凤凰”的“山枕”、“玻璃枕”、“锦衾”。其中遣词造句,充斥金玉朱翠,富丽堂皇。她们的情态行为也无不带有贵妇的特征:如“金雁双飞,泪痕沾绣衣”,“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同样,其他绝大多数花间词人的词中也具有这种艳丽华贵的气息,就连颇具清丽风格的作者韦庄也不能免俗。他的《菩萨蛮》中的美人居所是“香灯半卷流苏帐”,弹奏的是“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薛昭蕴描写美女的妆束是“叠损罗衣金线,睡觉水精帘未卷”(《谒金门》(春满院));牛峤词中的女性“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
这样的例子在《花间集》中俯拾皆是,正好应合了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作出的“文抽丽锦”之意。然而,还需说明的是,花间词的贵重不仅仅体现在大量词中女性人物穿着、情态、居所陈设的华贵,还隐隐流露出文人士大夫人物对富贵娴雅的闺阁淑女的一种玩赏心态。如顾夐《河传》春景的描写:“曲槛,春晚。碧流纹细,绿杨丝软。露华鲜,杏枝繁。莺啭,野芜平似剪,人间到天上,堪游赏,醉眼疑屏障。对池塘,惜韶光,断肠,为花须尽狂。”这种流连春光、为花醉狂的心态正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游冶恣乐的心态。江南春日,偕遇佳人,令无数文人士大夫醉心玩味。作为深受汉文化熏陶的贵胄公子纳兰性德,自然也喜爱汉族知识分子这种恣乐旖旎的行为心态。纳兰性德的《剪梧桐》吟道:“忆少日清狂,花间马上,软风斜照。”可见,少年的纳兰性德曾耽于花间、樽前的绮丽生活,相同的红袖依傍诗酒恣乐生活浸染出相似的文化审美趣味。如他在《与梁药亭书》中说:“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花间集》是引领纳兰性德走入词学创作的典范,并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发生着持续的影响,以至纳兰性德虽然认为花间词不如北宋词适用,但自有一种雍容华贵之美。
夏敬观曾论道:“寒酸语,不可作,即愁苦之音,亦以华贵出之,饮水词人,所以 2
为李重光后身也。”此语道出了纳兰性德与李后主相似的“华贵”出身,揭示出其词“华贵”面貌的深层原因。《饮水词》中的“华贵”之语比比皆是,主要表现为情词中女性的传统贵妇形象。如“桦烛影微红玉软,燕钗垂。”(《山花子》(昨夜浓香分外宜)),“越罗裙飏缕金衣。”(《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珠衱佩囊三合字,宝钗拢髻两分心。”(《浣溪纱》(十二红帘窣地深))“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笑卷轻衫鱼子缬。”(《蝶恋花》(露下庭柯蝉响歇))她们的居所陈设有“红帘”、“画屏”、“绣屏”、“玉帘钩”、“山枕”、“熏笼”、“博山炉”、“绣床”、“香篝”、“翠被”、“金碧画”、“金屈戌”、“金缕绣”、“银灯”等,出入的场景可以看到“玉阑”、“红桥”、“雕梁”、“银墙”、“园花”等。一句话,居所陈设,处处“华贵”之极。
女性如此,男主人公也处处沉浸在“华贵”之中:衣着穿戴是“人拥缑笙氅。”(《清平乐》(麝烟深漾))居所里有“双鱼洗”、“铜瓶小注”、“麝炉”、“金鸭消香”、“银虬泻水”、“银灯”;主人公出入皇家宫苑,目及“鸳甃”、“香车”、“瑶华映阙”,居处日常生活用品有压帘的“银蒜”、敲竹的“玉钗”、“莲漏”、“九枝灯”、“玉鸦叉”、“青缣被”、“红蕤枕”,出行“雕鞍斑骓”;其生活方式也是贵族化的:春日家中禄水亭则“看白袷、亲调马”、“教费尽、莺儿语”,“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蘋洲,西风听彻采菱讴。”(《浣溪纱》(十里湖光载酒游))
从遣词造句看:词人有意识的将一些名词物事典雅化贵族化。如将室内焚香用的“熏笼”雅称为“香篝”,有双鱼形象的盥洗器称为“双鱼洗”,盛水的铜器皿称为“铜瓶小注”,鸭形香炉称为“金鸭”,漏刻上的播水壶龙口称为“银虬”,门窗上的铜钮环称为“金屈戌”等,字句的精工锤炼处处显露富丽的韵味。
但纳兰性德毕竟与温庭筠的家世出身不同,前者的“贵重”可谓是大家闺秀;因而显出某种“清丽”;后者只能是小家碧玉,因而“绮丽”。富贵风流的生活方式、精工雅丽的语言字句使《饮水词》于清丽自然中亦透露出“贵重”的气息,这正是自花间词以来传统文人词带给纳兰性德词的一个重要特色。①
(二)“入微”的言情词旨
作为文人词的“鼻祖”,花间词所唱之“情”主要是男女之情。《饮水词》也不例外。我们来纳兰性德的一首《虞美人》:“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瘦狂哪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黄庭坚、秦观向以擅写情词著称,黄庭坚还被法秀道人叱为“作艳词当坠犁舌地狱”,纳兰性德自喻“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表明词人喜爱“情词”和宁遭叱骂亦 ① [清]夏敬观《蕙风词话诠评》,况周颐《蕙风词话附录》,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无怨无悔的决心。
花间词的“言情入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表现女性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细节的细腻描写。《饮水词》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传统花间式的艳词情语,借鉴了花间词人言情细腻的特点,如下面这首《浣溪沙》:
“睡起惺忪强自支,绿倾蝉鬓下帘时,夜来愁损小腰肢。远信不归空伫望,幽期细数却参差,更兼何事耐寻思?”
这首词从题材到语言具有明显的花间风味。词中写思妇睡后新起的慵懒娇柔,通过刻画她的慵柔、发髻、腰肢、空望以及细数、寻思等细节,细致地表现了一位忧思怀人的闺中少妇的风姿,与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何其相似。其次,花间词的“言情入微”还表现为爱情心理的隐微曲折和层层深入。而这点在纳兰性德词中更占主导地位,例如《秋千索》:“游丝断续东风弱,浑无语,半垂帘幕。茜袖谁招曲栏边,弄一缕、秋千索。惜花人共残春薄,春欲尽、纤腰如削。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词中上阕用“游丝断续”、“东风弱”、“半垂帘幕”、“曲栏”、“秋千索”等意象传递出词中女子悒悒无奈的心情。下阕开头用“惜花人共残春薄、春欲尽、纤腰如削”,道出她惜春逝去的惆怅。结尾却用新月“却又照、梨花落”的写景之语,将前面刚要说出的“独愁”悄悄隐去。全词词情幽微曲折,耐人寻味。
再如《生查子》:“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总是别时情,那得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词的上阕写一位女子见彩云惆怅,念合欢花而空倚相思树;下阕则将这种惆怅空倚之情更深入一步,由回想离别场景和昔日誓言愈生缱倦之情,以致愿甘守“最长宵”,听任空雨连绵的折磨,这种由景及情,由表及里的表现方式,使得表情达意更深入了一层。
言情的细腻与隐微深入赋予了纳兰性德词婉丽缠绵的情致。
(三)“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
纳兰性德指出花间词“音调铿锵、自然协律”,这是就词的音乐美感而言。词乃音乐文学,不仅讲究平仄格律,还要求声律和谐之美。除了平仄格式不同外,词与诗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合乐歌唱。“倚声填词”的“倚声”,是对词中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以及腔调、格式等规定,都必须以乐曲的音声变化为标准。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明确提出了词要声律和谐的原则:“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偏协凤律。”①《花间集序》的声律和谐思想可谓是词学本体论发展过程里音律观的发轫之说。继《花间集序》后,历代词家都不同程度的提到了词要合音律的问题。如李清照在 ① [后蜀]欧阳炯《花间集序》,转引自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词论》中批评苏轼某些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但实际上苏词“不豪放处,未尝不叶律。”② 这些都证明词要协律乃历代词家必须遵守的不二法门。
词至清代已实际更多表现为一种专供吟诵的案头文学。词要合音协律俨然成为体现词体自身文体特质的一个重要特征。纳兰性德认为花间词的典范之处在于“音调铿锵、自然协律”正是从维护词体文体特质而言,即词要体现区别于诗歌、文赋等文体的音律特性。词要在吟诵中体现出音乐美感,基于此,《饮水词》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出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积极创新意识。
首先,纳兰性德词以小令为主,亦以小令见长。其词字法精严,音调畅美,向为后世所称:“容若《饮水》一卷,《侧帽》数章,为词家正声。散壁零玑,字字可宝。”③为求声情自然和谐,纳兰性德词中押韵少用险韵,偶有一首《剪湘云》押险韵,也属创作中的新尝试,词中云:“险韵慵拈,醉倚新声”。词人将“险韵”与“新声”对举,一方面指出“险韵”为创新之举,是有意为之。但这样的“险韵”词人只是谨慎为之。揣测其动机,还是怕这种“新声”有碍于音律的自然和吟诵的上口。
其次,纳兰性德精通音律,自创及填写时人新调,表现出对词体音乐特性的积极维护和创新。《饮水词》所涉词调计一百零三调,明确标明是“自度曲”的为《剪梧桐》一首。另有《青山湿遍》、《潇湘雨》、《秋水》三调词谱不载,为纳兰性德自度曲。此外,他还尝试填写同时代人所创的新词调,如《饮水词》中《秋千索》一调又名《拨香灰》,为清人毛先舒所创。再如他填写的《剪湘云》一调,就是其好友顾贞观的自度曲。慎用“险韵”而又推崇协律上口的“新调”,这便是纳兰性德在词作中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①
二、宋词“适用”的革新思想
纳兰性德将自己住所旁边“葺茅为庐,常居之,自题曰‘花间草堂’”④,对花间词的推崇由此可见。然而,在继承传统花间词风特点的同时,他也注重创新,对后来宋词革新唐五代词风中表现出来的题材内容、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称为“适用”,并加以借鉴学习。这种“宋词适用”的词学创作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词学本体论之释见、词体“心声”功能的适用性、词体艺术表现特质的适用性。它们反映了纳兰性德推尊词体、以词为心声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拘一格的词学思想。
(一)词学本体论及词体甚过律诗的词学观
①② [宋]李清照《词论》,转引自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转引自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③ [清]胡薇云《岁寒居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④ [清]姜宸英《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光绪勿自欺斋刊《姜先生全集》卷十八。
早期文人词主要是作为歌舞宴席上的娱宾遣兴之具,聊佐清欢,因此,词的题材往往狭窄单薄,主要是描写男女相思和相娱。进入北宋以后,词在题材、风格和功用上逐渐展现出新的面貌,以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为标志,词的地位开始向诗歌看齐,而苏轼“以诗论词”的则明确表明了他的诗词同源观:“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①(《祭张子野文》)显然,苏轼认为,词乃诗之苗裔,由诗一脉承传。在苏轼诗词同源理论及其词学创作实践的指引下,北宋中期词坛在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后,虽有陈师道、李清照等人张举词之本色理论,诗词同源说沿元明以后在清代却更趋抬头。这一时期的词集序跋及词话著作中,以词为“诗余”是常见的话题。
清初王士祯在其《倚声集序》中谈到了词为古诗之苗裔:“诗余者,古诗之苗裔也。”
②浙西派宗主朱彝尊认为:“盖言词者,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
③
④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耳。”而阳羡派领袖陈维崧则以词“存经存史”的观点将词为“诗余”抬至与诗比肩的地位,使词彻底摆脱了传统“小道”的观念。
纳兰性德作词得顾贞观指点,又多与朱彝尊、陈维崧相唱和,在这种标举词体地位大思潮背景下,纳兰性德也对词体发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诗变而为骚,骚变而为赋,赋变而为乐府,乐府之流浸淫而为词曲,而其变穷矣。”⑤这段话勾勒出了诗词的演变规律,即词是与诗、骚、赋、乐府地位同等的一种文体,是在文学演变过程中适应文学发展规律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
纳兰性德七古《填词》中写道:
“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美人香草可怜春,凤蜡红巾无限泪。芒鞋心事杜陵知,只今唯赏杜陵诗。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据此论点,纳兰性德认为具有音乐特质的词是由《诗经》转化而来,其源流更早于律诗。这种认识已隐有抬高词体甚过律诗之意,较之前人对词的尊崇更进一步。而对词体的尊崇抬高使纳兰性德主张词作为一种应运而生的文体,既要继承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又要具备词独特的美学特性,这使《饮水词》扩大了题材内容、丰富了抒情功能和更趋“适用”。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中有一些言志叙事的词,其题 ①② [宋]苏轼《祭张子野文》,《东坡全集》卷九十一,《四库全书》本。
[清]王士祯《倚声集序》,《渔洋山人文略》卷三,转引自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③ [清]朱彝尊《红盐词序》,《曝书亭集》卷四十一,上海涵芬楼影印本。④ [清]陈维崧《词选序》,转引自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⑤ [清]纳兰性德《赋论》,《通志堂集》卷十四。
材内容中有致友人心事,有咏古抒怀,有反映边塞生活等等,这些作品内容以及艺术风格上的刚柔相济都一定程度的反映了词人真实的人生生活。
(二)词体“心声”功能的“适用”性
“诗言志”是长期以来诗歌文学中的主导抒情思想,旨在说明诗歌能抒发诗人的真实志意,反映广阔的现实人生。文人词在词人心中由“小道”走向“诗余”进而发展为与诗比肩之后,词的抒情达意功能也具有向诗歌看齐的特点。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中推尊词体,以词为《诗经》之变,因此他对诗的某些创作理论也可看作是他词学思想中的一个方面:“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①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前提下,以诗抒写“心声”是顺应人之情性。同样,纳兰性德的词学创作实践中也反映出“词为心声”的一点。除了表现传统的男女相思情怀以外,纳兰性德词中其它各类题材的作品也达到相当数量,按内容主要分为赠友词、悼亡词、边塞词和怀古词等。友人姜宸英称纳兰性德游历各地,“君虽跋涉艰险,归时从悉囊倾方寸札出之,叠数十纸,细行书,皆填词若诗,略记其风土方物。”②“填词若诗”其实是词人纳兰性德对社会人生时真实心境的反映。
如赠友词中的《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金缕曲》一调基本全为纳兰性德酬赠友人以及自诉衷肠的“心声”之作,除了有写给顾贞观的以外,还有写给友人姜宸英的词作。这首词是纳兰性德写给好友顾贞观的。在这首《金缕曲》里,纳兰性德引顾贞观为平生之至交知己,英雄相惜,然诺相约,以词作书简相寄,慰酬心意。“一日心期千劫在”正是纳兰性德表明要与顾贞观友谊永恒长存的“心声”。从描写内容和遣词造句来看,不仅“以诗为词”,而且“一文为词”。
悼亡词《金缕曲》(此恨何时已)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词中描写对亡妻的感情是“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来。料也觉、人间无味”,痛失爱妻,惘死此心,即心渐复,亦觉人间无味,“人间无味”四字道出纳兰性德无限悲概之情。
边塞词在《饮水词》中也占一定比例,是纳兰性德随侍康熙巡边塞外所写。这类边塞词并不极力渲染战士塞外沙场生活之苦,而是着重在塞外壮丽的风光描写中,突出词人和妻子离别的相思之情,笔调奇丽中多显清冷旖旎。《台城路•塞外七夕》中写道:“白 ①②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卷十八。
[清]姜宸英《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光绪勿自欺斋刊《姜先生全集》卷十八。
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里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身处军营角弓之中,最能激起人愁绪的不是疆场杀敌,而是呢呢儿女之情,却正反映了词人真挚多情的情怀。此外《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则道出了纳兰性德厌弃荣华、自洁立身的心声:“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怀古词笔写古今时空变幻,如《浣溪沙•姜女祠》:“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钿尘网上蛛丝。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六王如梦祖龙非。”全词由孟姜女传说生发对历史上帝王功业瞬梦如空的感慨,于历史的厚重沧桑面前突出个人的渺小。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①王国维对纳兰性德词的这几句评价全以“自然”二字论之,自然观物言情使得纳兰性德之心在词中如明镜历历可鉴,词成为词人“抒发心声”的“适用”文学形式。
(三)词体艺术表现特质的“适用”性
纳兰性德推崇宋词的“适用”,这种“适用”狭义上指的是词题材内容的扩大和实用,广义来说还可表现为词体艺术表现特质上的一种“适用”性。即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局限于传统婉约词典雅流美、琢炼字句音律以及情感抒发的朦胧深婉,而将诗、赋、文等文体中的表现手法引入词中,词体创作可小令、慢词兼用,表现手法多样化,使词体在抒情形式上具有一种自由随意的适用性。
纳兰性德在《与梁药亭书》中谈到词的选本时说:“然愚意以为吾人选书,不必务博。专取精诣,杰出之彦,尽其所长,使其精神风致涌现于楮墨之间„„仆意欲有选如北宋之周清真、苏子瞻、晏叔原、张子野、柳耆卿、秦少游、贺方回,南宋之姜尧章、辛幼安、史邦卿、高宾王、程矩夫、陆务观、吴君特、王圣与、张叔夏诸人。多取其词,汇为一集,余则取其词之至妙者附之,不必人人有见也。”这段话虽是纳兰性德对编选词集务求精诣的看法,却也说明他的词学创作中有取众名家之长的意识。《饮水词》词风主尚婉约,但不乏豪放悲壮之音,虽以小令为主,但也有一些慢词长调兼具周、姜、苏、辛之长。
在借鉴一些宋词名家之长的过程中,纳兰性德对词体以外其它文体的创作手法的学习吸收十分出色。他的很多词作中都可看到诗、赋、文的创作手法,“以为其章法转换、顿挫离合之妙,正与文家散行体何异?”②这虽不是他词学创作中的首创,但诗、赋、①② 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清]姜宸英《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光绪勿自欺斋刊《姜先生全集》卷十八。
文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对仗、用典、铺叙、虚词、章法结构以及散文句式等在其词作中却得到了灵活自如的运用。以纳兰性德词中频频出现的对仗句法论之:
“紫盖忽临双鷁渡,翠华争拥六龙看。”(《梦江南》(江南好))
“一片晕红疑着雨,几丝柔绿乍和烟。”(《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桨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南歌子•古戍》)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碧甃瓶沉,紫钱钗掩,雀踏金铃索。”(《百字令》(片红飞减))“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沁园春》(试望阴山))
这种词句对仗在《梦江南》和《浣溪沙》两调中尤为突出,几乎每首词中都有对仗,且对仗严谨工整,增加了诗化的韵味,显然是词人有意为之。
再以另一首《金缕曲•简梁汾》为例:“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着、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羡煞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该词又题作“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吴汉槎即顾贞观好友吴兆骞,顺治十四年以科场案被告发“舞弊”,遣戍宁古塔,居塞二十三年,生活困苦,有《金缕曲》两篇寄顾贞观,顾亦作《金缕曲》词回赠。纳兰性德感二人词中情谊深重,遂倾力相救,终使吴兆骞于康熙二十年赎归。因此,这首词也可看作是纳兰性德用词体劝慰顾贞观关于营救吴兆骞的一封信。词的上阕劝慰顾贞观莫为浮名所累,能洒然处世。下阕则表明自己愿为朋友肝胆相助,将吴兆骞营救回来。词中以春秋吴国季札代指吴汉槎,情感层层铺垫,有些语句为散文叙述句式,如“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歌与哭、任猜何意”、“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词中“矣”、“耳”二字为语气助词,这些都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三、“烟水迷离之致”的美学至境
纳兰性德倾赏花间词的“贵重”和宋词的“适用”,其词“小令取唐五代,宗晏氏父子;长调则推周、秦及稼轩诸家。”①虽博采唐五代、宋代众多名家之长,然唯有一人是纳兰性德心中填词的美学典范,他就是兼具花间、宋词之美的南唐后主李煜。梁启超 ①[清]姜宸英《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光绪勿自欺斋刊《姜先生全集》卷十八。
评之云:“容若小词,直追李主。”
李煜独特的词学风貌在于营造了一种“烟水迷离之致”的意境。关于李煜词“致语”的说法最早见于王世贞《艺苑卮言》,王世贞评李煜《玉楼春》结句“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曰:“致语也。”②《玉楼春》上阕写宫中夜宴歌舞之盛,下阕写词人歌罢归时让侍从不要点烛照路,而是乘马月色之中。显然,“致语”是李煜用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内心深处一种清逸幽细的情怀。纳兰性德也自称“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此处“致语”含有“言情入微”的意思,结合上述两处“致语”的内涵,可以得知“致语”抒发的是深细幽微的情思愁怀。“烟水迷离”则传达出词境的柔美蕴籍。
因此,“烟水迷离之致”是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细幽微的情思愁怀营造出的一种深远蕴籍、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纳兰词心中的美学理想至境,后人亦称之:“八旗词家,向推纳兰容若《饮水》、《侧帽》二词,清微淡远”③(李佳《左庵词话》)。
①
(一)清新自然的语言字句
纳兰性德词中固然时见语言工丽之作,但为了追求自然天成的词中至境,语言的自然灵真是他更高的词学追求。在这点上,纳兰性德于唐五代和两宋之间明显偏爱南唐、北宋词。以花间词为代表的早期文人词往往语言精工典丽,难有自然天成之趣,至南唐后主李煜词中,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发其性灵之情。而较南宋词的骋才使气、繁缛雕琢,北宋词中亦多显真率自然之风,这种差异明显有一点源于北宋词语言相对要少学者雕琢之气。纳兰性德“好观北宋之作,不喜南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④ “遍涉南唐、北宋诸家,穷极要眇。”⑤(《清史稿•文苑一》)怀着这种审美倾向,纳兰性德词中的语言更多的表现为清新自然之美。
词中常以带有“清”、“碧”、“新”、“轻”、“微”、“纤”、“浅”、“细”、“柔”、“绿”、“青”等这类清新柔美意蕴的形容词突出清雅恬淡之美,如: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谒金门》)“重檐淡月浑如水。”(《海棠月》)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点绛唇》(小院新凉))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寄无聊。”(《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①②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③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上,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④ [清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康熙刻本《通志堂集•附录》。⑤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文苑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清平乐》(烟轻雨小))“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临江仙》)
“涨痕添、半蒿柔绿,蒲梢荇叶无数。”(《摸鱼儿》(涨痕添))“春深浅,一痕摇漾青如剪。”(《忆秦娥》(春深浅))
此外,词中用“雨”、“雪”、“烟”、“水”、“银”等这类颜色柔和素雅的意象描绘景物。如:
“一片晕红疑着雨,几丝柔绿乍和烟。”(《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帘卷落花如雪,烟月。”(《荷叶杯》(帘卷落花如雪))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踏莎行》(月华如水))“夜来月色如银,和衣独拥,花影疏窗度。”(《百字令》(绿杨飞絮))
除了上述这些清新柔美的词语外,纳兰性德词中还常见一些自然性灵之句,有的以景拟人抒相思之情,如“辛苦最怜天上月。”(《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有的感概今古人生诸情,如“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出塞》)有的伤叹人生苦短却不免多情伤感,如“人生能几,总不如休惹、情条恨叶。”(《百字令》(人生能几))有的萦怀人生初始的美好,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这些语句烂漫纯真中又见天机翛然之美,和词境融为一体。
王国维赞纳兰性德“以自然之舌言情”,“自然之舌”也包含了纳兰性德词语言清新自然的意思,清新自然的语言字句不杂人力雕琢生硬之气,也就有利于创造出“烟水迷离之致”的美学至境。
(二)深细幽微的情思愁怀
李煜词中致语的情感类型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世俗的文人情怀,如相思、游乐等;一类是家国忧患意识和人生世事的感悟。纳兰性德词中深细幽微的情思愁怀也大致分为这两类,前者包括相思、悼亡、赠别、游乐赏景等内容,后者表现为个人身处繁华富贵中的清绝孤独之感。
表现第一类情感的词在《饮水词》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爱情词尤其幽细缠绵,如《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天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上阕写离家在外思念所爱的女子,思念至深,梦中相见。下阕更添伤感,欲归归未得,惆怅恍惚中想象心爱女子烟波游船的画面。结尾三句是词人词心的映照,将所有的相思虚实为一幅春日佳丽图,以春云春水、细雨杨花衬托所爱女子的柔美诗意,人似月、雨落花的朦胧画面传达出了一种烟水迷离之美。
第二类情感虽然在《饮水词》中数量不多,但因为是表现人生无端的愁绪,所以尤显深远蕴籍、耐人寻味。纳兰性德为宰相明珠之子,出身贵胄,又得康熙宠信,但他于繁华富贵中却始终有种孤独忧患之感,和当时许多江南狷介狂放文士如顾贞观、严绳孙、姜宸英、陈维崧等交好,感怀伤时,以悲愁为美,“瘦狂哪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虞美人》(凭君料理花间课))词中的“瘦狂”指抒写忧患憔悴之情,正如他在七古《填词》中所云“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在纳兰性德心中,传统观念中的欢娱之词也应有“风人旨”,有所寄托。在这一词学思想指导下,纳兰性德词中多有“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踏莎行》(倚柳题笺))、“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太常引•自题小照》)这样的语句,深细幽微的情思愁怀表达深远含蓄,如《清平乐》:“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这首词写于重阳节。上阕写深院长愁,这种长愁是处于“六曲屏山深院宇”繁华中的愁情,日日风雨的人生飘摇之感。下阕写重阳佳节倍感孤寂,“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不言所思为何,只将思量寓于“凉云暮叶”的时令流逝中,世事变换、繁华无定、人生易老、美人迟暮、相思别离等诸多幽微情绪都尽藏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再如《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笔致清淡超逸,结句人水一色、芦花短笛,写词人的清绝独立、超然世外之情,词境深远含蓄。
结 语
中国文人词的规模创作从最初以花间词为代表的初始时期,到两宋词的繁盛革新,经历元明词的中衰凋敝,直至清代词学复兴,其间词家围绕词的体性、功用、艺术风格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词学思想的多元化直接引导词人创作,由此产生了风格各异、各擅其美的诸家词作。《饮水词》饮誉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为无数词家激赏。其词词情典美,幽咽感人,矗立清词百家彦林中仍难掩其风姿俊秀、天然标逸。据笔者统计,仅清人民国词话论及转引纳兰词的各类论述就不下158条之多,“海内名人为词者皆归之”①
纳兰性德成为“国初第一词手”②和他继承创新的词学思想紧密相关。他的词学思 ①②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八,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五,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想既有对传统花间词风的继承,又以开放的目光,吸取宋词“实用”的营养,并将南唐李煜词清远蕴籍的意境作为词学理想境界,从而在赋予词言志抒情的诗化功能时,又能真正将传统词清丽芊绵、言情幽细的韵味发挥到极致,别树一帜,并对后世词人填词产生重要影响,如清人蒋敦复称汪稚泉《兰笑词》“长调音节浏亮,顿挫生姿,瓣香纳兰容若,而绝少衰疯气。”①清人蔡嵩云则认为治小令途径“或取清丽芊绵家数,由漱玉以上规后主,参以后唐之韦庄,辅以清初之纳兰”。②从此意义上来说,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已对清代词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① [清]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三,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② [清]蔡嵩云《柯亭词论》,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3][清]况周颐《蕙风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4][清]胡薇云《岁寒居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李佳《左庵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6][清]冯金伯《词苑萃编》[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7][清]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8][清]蔡嵩云《柯亭词论》[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9]王国维《人间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10]赵尔巽主编《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年版。[11]吴藕汀《词名索引》[M],中华书局1984年版。[12]杨海明《唐宋词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3]孙克强《清代词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14]王友胜,童向飞注《纳兰词注》[M],岳麓书社2005年版。
[15]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6]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18]陈水云《文学传统与纳兰性德词学思想》[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19]张龙《纳兰性德词学思想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20]张世斌《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词学思想研究》[J],《江淮论坛》 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