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下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地下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摘 要: 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出现的拥挤的情况,这时,地下工程的建设就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地下工程在我国的历史,阐述了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关键技术,及地下工程建设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希望可以为我国地下工程的应用和发展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环境;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in China
chou-xuan1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Hangzhou 31000, Zhejiang,China)Abstract: 21 century China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unprecedented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progress, people's material life level increases, appear crowded city, 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is importan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ity underground projec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key technology,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hich caus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ope for our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ys a reference.Key words: Urba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technology;Environment;Development trend
0 引 言
中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速度目前位居世界之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 年 10.6% 曲折的发展到 1978 年时为12%。从 1990 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从 18.96% 提高到1998年的30.4%,至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50%。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口和生活需求与自然资源逐渐枯竭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地球上每增加一个人,就占用一定的生活空间,它包括生态空间,即生产粮食等必需品,和供人们居住的及从事的各种活动的空间。这两类空间都是以土地为依托,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人类现有的生活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迫切需要开拓新的空间。
国际上推出一种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将是人类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在我国,农村、城市居民点及可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这样计算,我国可供有效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总量接近1.15*1015 m3。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地下建筑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国际上已经把21世纪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世界各国也都作为国策去努力。我国近现代地下工程应用历史
虽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地下工程突飞猛进,许多大的地下建筑陆续投入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巳建发电1600Kw以上的128座水电站中,建有引水隧洞的就有87座,占总数的68%,其中最长的引水隧洞是在施工中的引大入秦工程的盘道岭引水隧洞,全长15.782Km,断面最大的引水隧洞为藏工中的二滩电站导流洞,宽17.5m,高23m。在洞室施工方面,解放以来,我国已建地下厂房3O多座,且修建规模越来越大,例如,八十年代动工兴建的鲁布格电站装机6O万KW,地下厂房开挖尺寸125×17.5X 39m(长×宽
×高),目前在建的东风电站,地下厂房尺寸达106×20×47.8m,二滩电站厂房尺寸达296X26×72.6m 在铁路隧洞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我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许多大型的铁路隧洞群,其中五十年代建成的宝成线有隧洞304座,累计长84.4Km。六十年代建成的成昆线有隧洞427座,累计长340Km 八十年代,我国在勘测、设计手段上不断改进,施工技术和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著名的衡广线大瑶山隧洞.全长14.295Km,是我国目前最长的铁路隧洞,在世界已建成的长大铁路隧洞中居第十位。
近十几年,髓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地下工程发展迅速,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施工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施工组织、施工管理进一步完善。就目前国外地下工程发展水平,我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不足,特别是在勘测、设计手段上,施工机械化程度上,有待于引进、提高。
为公路隧道(road tunne1),城市隧道占到40 左右。从这两个国家的城市修建隧遭来看.一是在大城市,隧道的修建日益增长,二是在整个国家运输系统中城市输送的作用愈来愈起到重要的位作用.在上海,近年来的发展使人民感觉到城市隧道与地下工程在总的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这一分量将越来越大。截止2000年上半年,上海的城市交通领域已建成了总长度达7251.5m 的黄浦江越江隧道三条、近四十公里的地铁、16条地下过街道、黄浦江人行越江隧道1条、车行地下立交7条、各类地下车库227座,使用面积56万m,总泊位13000个,其中单建式地下车库4座;在市政工程领域,包括总长达万余公里的各种城市市政管线越江管线隧道5条 地下水库3座(总蓄水能力达到50万m。)、半地下雨污水泵站270余座、地下变电站2座、半地下发电厂1座、共同沟1条(近12km);与此同时还包括已逾百万平方米的各类民防地下工程。可以想象,如果现在的上海没有这些隧道与地下构筑物.上海一天都不可能正常运营下去。另外,根据上海城市发展的规模 及未来的实际需求,上海共规划有l1条地铁和7条轻轨线,路网总长447.5km。其次上海城市人均绿化面积不仅与国际大都市有着巨大的差距,就是与全国大中城市比较,也处于落后的水平。2000年上海规划人均绿化指标达到3.5m。,需要调整27.56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可以看出在城市修建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必要性,而且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下工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人口的高度城市集中化,为缓解或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增长对城市环境的压力和威胁,修建各种城市隧道和地下构筑物在世界各国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在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的同时,离开地下设施几乎不能够维持或者根本无法发展 一般规模的城市,其煤气供应管道、供水、排污、电、通讯、远距离的供热等是必须的地下设施}在超过50多万人口的大中城市,除以上外,还有区轨道交通、郊区火车、汽车及电车和人行走道等的运输隧道,在人口超过数百万的大或特大城市,还有地下购物商店(mal1),地下文化设施(博物馆等)、地下住宅、地下办公室、地下停车场、地下行人通道、储藏室及废物处置地等集生活、储存、运输及废物处置的地下设施。据全世界的统计,在过去的30到40年间.人口超过50万的100多个城市修建或正要修建在地下运行的地铁、城市轨道或快速运输系统。截止1999年,世界上约有70个城市建有地铁运输系统。目前日本有运营地铁的城市达u 个,共37条线长度约601km,其中282km在东京。东京的地铁发展异常迅速,这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交通的拥挤是直接有关的,例如东京乘坐地铁的人数从1955年的3.7 到今天的25,1955年每天平均乘座人数大约在3O万人左右,而1995年增长到每天约760万人 在德国,自1990年来,平均每年修建的运输隧道大约有25kin,其中10到12kin 为地铁、城市和快速运输系统隧道,约5km为长距离铁路隧道(railtunne1),10km 我国地下工程常用的开挖方法
3.1我国地下工程开挖的现状
进入21 世纪,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现代化程
度明显加快。据资料显示, 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89 年的不到20%提高到2000年的35.7%。城市数量增加, 规模扩大, 人们的活动范围随之不断扩大, 对地下空间的需求逐渐增大。随着公共设施的大规模建设, 西部大开发和北京成功申办2008 奥运会, 我国需要在许多领域进行地下工程的建设, 其中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大中型水电站、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工程。而且, 现代城市建设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地铁、市政工程(排水供水管道等)、穿江隧道需要建设。当我们进行大量的地下工程建设时,选择一个合适的开挖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地下工程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其开挖方法大体上经历了3 次大的技术革新: 第一次, 明挖法;第二次, 暗挖法;第三次, 盾构法。3.2我国地下工程中常用的开挖方法
我国从90年代以来,已成功地研制了直径3.8~
6.34m的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机10余台,用于地铁隧道、地质条件较好的工程项目。
引排水隧道、电缆隧道工程,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在隧道导向技术、监控技术方面的研究也达到了国际先进。但由于我国液压泵和阀件的加工制造水平与国外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盾构掘进机中适量采用了国外的零部件。在直径1.2~3m的顶管掘进机方面,我国已经先后研制了先进的反铲顶管机、土压平衡顶管机和泥水加压顶管机,国内已完全有能力制造国产机械,替代进口设备。最近,上海已研制了国内第一台3.8m×3.8m组合刀盘土压平衡式矩形顶管机,完成了2条62m长的地下人行通道,使我国在异形盾构的开发研究方面挤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微型隧道掘进机方面,我国也已研制了直径600~800mm的中心螺杆出土顶管机、夯管顶管机和水平定向钻机等设备。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厂是盾构掘进机专业制造厂。1995~1999年,该厂制造各类盾构32台(其中制造46m地铁盾构5台,修复9台,制造φ3~5m盾构6台,制造φ1.5~φ3m盾构10台,制造矩形盾构2台)。土压平衡盾构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化率达70%,掌握了泥水加压盾构的设计制造技术,并制造了1台直径2.64m的泥水加压盾构。在 TBM掘进机方面,已具备设计制造能力,并为国外厂商制造安装了2台φ4.88mTBM掘进机。1999年为广州地铁2号线改制了2台φ6.lm的复合型盾构掘进机。上海隧道股份研究所具有设计开发国外各种盾构掘进机的能力,并有20余项盾构掘进机的成果获国家、建设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2.1明挖法
明挖法(Cut and Over 或Open Cut)俗称对地表 开膛破肚 ,是直接在地下工程建造处进行露天开挖和支护, 然后在开挖处建造地下结构, 完工后再进行覆盖, 恢复地貌的方法。明挖法具有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低等优点, 但因对城市生活干扰大、对周围环境破坏大, 应用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
明挖法适用于浅埋的地下工程, 可修建的空间比较大。自1950 年前后起, 东京、大阪重新开始的地铁建设全部采用明挖法施工。目前, 我国在大面积深基坑降水和边坡支护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明挖法也在许多地下工程中得到了更好的使用。3.2.2矿山法
一般把埋置于基岩, 用传统钻爆法或臂式掘进机开挖隧道的方法称为矿山法(Mine Tunneling Metho d), 有的文章中称为钻爆法。矿山法是暗挖法中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开挖方法,一般适用于线路埋深较大、矿山法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应用灵活、减少拆迁和交通疏解、造价合理等优点, 但矿山法也存在弊端。由于矿山法采用爆破或机械掘进开挖硐室, 对周围岩体的扰动比较大。此外, 矿山法对地质勘探要求较高, 对围岩地质情况的预见性较差, 需要超前地质探明和预报。
矿山法隧道施工技术在北京地铁、广州地铁一号线中被广泛应用。3.2.3盾构法
盾构法(Shield Method)亦称掩护筒法, 是法国人1818 年发明的土层或松软岩层中暗挖隧道的一种方法, 采用盾构顶进, 而后拼装预制管片形成衬砌。经过近100 年左右的时间, 从气压盾构到泥水加压盾构及更新颖的土压平衡盾构的应用与发展, 已使盾构法能适用于各种条件下的施工。
盾构法施工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精度高、振动小、噪音低,且对周围建筑物影响较小。缺点是新型盾构购置费昂贵, 对施工区段短的工程不经济, 成本高, 对断面尺寸多变的区段适应能力差。目前, 在我国盾构机主要用于软弱和富水地层(上海), 普通地层(北京)和滑移岩层(广州)。3.2.4隧道掘进机法
隧道掘进机法, 顾名思义, 是使用隧道掘进机进行开挖的一种施工方法。隧道掘进机(Tunnel Bor ing Machine 缩写TBM)是目前世界长大隧道施工最有效、最先进的大型综合性施工机械之一。1851 年美国工程师Charles Wilso n 发明了隧道掘进机, 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台成功地在岩石中连续掘进的机器。另一个著名的探索是Co lo nel Beaumo nt 在1881 年发明的压缩空气驱动的隧道掘进机, 曾用于英吉利海峡的一条探测隧道。目前, 隧道掘进机正朝着机械、电气、液压和自动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隧道掘进机法具有快速、优质、经济和安全等优点, 但掘进机法对具有坍塌、岩爆、软弱地层、涌水、膨胀岩等不良地质情况的地段适应性较差。此法应用最多的是水工和污水隧洞, 这主要是因为这类隧道的断面多为圆形的缘故。著名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就是采用隧道掘进机法施工的, 我国的秦岭隧道同样也是。3.2.5顶管法
顶管法(Pipe Jacking Method)是将预先造好的管道按设计要求分节用液压千斤顶支承在后座墩上, 在工作基境内将管道逐渐压人士体中, 同时将管内工作面内的泥土, 在管内开挖并运输出来的一种敷设管道的施工技术。它是一种不需要地面开挖,又不破坏地表建筑物的比较方便适用的施工方法。
顶管法最早始于1896 年美国的北太平洋铁路铺设工程的施工中,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顶管法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除硬质岩地层以外, 其他地质情况几乎都可使用。其优点是: 占地面积少、对周围土体的扰动小、不破坏现有的管线和筑物正常使用;缺点是: 施工精度的保证较为困难, 容易出现顶管方向的偏移。
我国1953 年开始采用顶管法施工, 1981 年我国在浙江甬江的顶管技术已达到可顶管径2.6m, 单边连续一次顶进581.9m, 成为当时继美国依里诺斯州单边一次顶进558m 之后,世界上单边一次顶进最长的顶管工程。如今在我国, 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偏远地区, 隧道和管道的建设都有使用顶管法。3.2.6沉管法
所谓沉管法(Immer sed T unnelling Metho d), 就是先在船坞中预制大型混凝土管段或混凝土和钢的组合管段, 并在两端用临时隔墙封闭, 装好拖运、定位、沉放等设备, 然后将管段浮运沉放到江中预先挖好的沟槽中, 并连接起来, 最后回填砂石将管段埋入原河床中。用于修建水下隧道, 是重要的越江手段之一。
自1894 年, 美国在波士顿市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混凝土(与砖)结构的沉管隧道以来, 沉管工程历史至今已逾百年。多数地基条件均适于沉管法施工, 并能适应于纵向发生不均匀沉陷的地基。此种施工法一般完全适用于地震地区。其优点有: 管段是预制的, 质量好, 水密性好;断面形状无特殊要求, 可自由选择。最主要的缺点是在沉管阶段对于河道上的船舶交通的干扰, 这样会对河流所服务的地区产生经济上的约束。
迄今为止, 世界各国采用沉管法修建的水下隧道已达130 余座。2003 年通车的上海外环隧道是用沉管法建造的双向8 车道的大型隧道, 为我国大陆迄今修造的第四条越江公路沉管隧道。隧道规模目前居亚洲首位, 是继荷兰Drg ht 隧道(同为八车道)后世界上第二大规模水底道路沉管隧道。3.2.7 新奥法
新奥法(New Austr ian Tunnelling Method, 缩写为NATM)是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的简称。新奥法是20 世纪60 年代奥地利人总结前人的隧道工程实践经验后提出的一套隧道设计、施工的新技术, 它是以喷射混凝土和锚杆作为主要文护手段, 将经验、量测和理论相结合, 形成的一种隧道工程新概念和方法。我国也常把新奥法称为喷锚构筑法。3.2.8冻结法
冻结法(Fr eezing Method)是指利用人工制冷 的方法把土壤中的水冻结并形成冻土帷幕, 用人工冻土帷幕来抵抗水土压力,以保证开挖顺利进行的施工方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施工方法, 冻结法在国际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 我国采用此法已有40 多年的历史。冻结最大深度达435m, 冻结表土层最大厚度达375m,冻土强度可达5~ 10MPa。
确切地说, 冻结法不是一种开挖方法, 而是面向含水地层的一种处理方法, 常配合着其他开挖方法使用。
上海地铁2 号线共9 个旁通道, 其中4 个是使用水平冻结技术完成的。此外, 北京、广州、南京等许多大中城市的地铁工程和市政基础等多项工程建设中都曾用到过冻结法。3.2.9盖挖法
盖挖法施工技术是先用连续墙、钻孔桩等形式作围护结构,然后做钢筋混凝土盖板, 在盖板、围护墙、中间桩保护下进行土方开挖和结构施工。盖挖法有逆作与正作两种施工方法;盖挖法的主要优点是安全、占地少、对居民生活干扰少, 但施工速度比较低。地下工程建设诱发的环境问题
地下工程主要有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基坑工程等, 地下工程在施工中或施工后都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由城市地下空间引起的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潜在性、隐蔽性、社会性等特点,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4.1地下水环境变异
地下工程施工常需要采用水泵将施工区的地下水位降低, 以疏干工作面, 改变着施工区周围的地下水的分布。同时岩土体的变形对地下水也产生影响。岩土体是地下水渗流的介质, 岩土体的空隙结构限定地下水的活动场所和运行途径, 控制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岩土体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存在着地应力、地下水及温度等。岩土体中地应力的改变(因地下工程施工作用)引起岩土体结构的变化, 从而影响岩土体的渗流特性(改变了岩土体的渗透性、渗流边界条件以及渗透压力)。岩土体中温度场的改变也引起地下水流速和渗透压力的改变。地下水与岩土体同处于地质环境中, 在时间和空间域内发生相互的改造作用, 使地质环境经受着不断地调整状态, 当这种调节处于极限状态时, 地质灾害将会发生。4.2地表移动和变形
影响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因素很多, 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大小不仅与地下工程的埋深、断面尺寸和施工方法、支护方式有关, 而且受地层条件的影响。由于人
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于城市市区内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预计显得更加必要。人们对于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采用了很多方法, 主要有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方法等。
4.3邻近建筑物损坏
工程降水造成地层的沉降, 其影响范围很大。地层沉降可能造成周围建筑及管线的剪应力增大, 致使建筑或管线断裂。另外, 由于地质条件的区别或者排水量的不同还可能会造成地层的不均匀沉降, 而地层的不均匀沉降亦会造成建筑物的倾斜, 影响其正常使用。同时, 工程降水造成降水漏斗内外的水头差, 在高水头差的作用下易于出现渗透变形问题。在渗透水流作用下, 土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动, 以致流失;随着土的孔隙不断扩大, 渗透速度不断增加, 较粗的颗粒也相继被水流逐渐带走, 最终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管道, 造成土体塌陷。上述情况中, 当地下水的补给遇到建筑物基础的阻拦时, 就会绕过基础, 从而加强了基础周边的地下水流量, 加快土颗粒的流失速度。基础周围土的流失, 必将影响 基础及上部建筑物的稳定。4.4洞室围岩失稳
地下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称为围岩。围岩稳定指一定时间内, 在地质力或工程荷载作用下, 岩土体不产生破裂或失稳。自稳性较好的围岩,开挖过程中可以无需支护;自稳性较差的围岩, 施工中会出现坍塌, 必须修筑衬砌加以支护。一般情况下, 岩土体在自重及残余地应力作用下, 处于初始应力平衡状态, 开挖洞室将会破坏岩体的这种初始平衡, 引起围岩失稳。如顶围的悬垂与塌落、侧围的突出与滑塌、底围的鼓胀与隆破、围岩的缩径与岩爆等。
地下工程洞室开挖后, 地下形成了自由空间, 原来处于积压状态的围岩, 由于解除束缚, 而向洞室空间松胀变形。当围岩应力超过了岩土体强度时, 便失稳破坏, 有的显著而突然, 有的变形和破坏不易划分。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 是发展的连续过程。弹脆性岩石构成的围岩, 变形尺寸小, 发展速度快, 肉眼不察觉, 而一旦失稳, 突然破坏, 其强度、规模和影响都极显著。弹塑性岩石和塑性土构成的围岩, 变形尺寸大, 甚至堵塞整个洞室空间, 但其发展速度缓慢。
地下空间资源正越来越多被开发利用于各种领, 如地铁、地下街、地下室、地下车库、等各类地下工程, 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功能转入地下的重要载体。但是, 地下工程建设一般都在市区内, 在其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引起周围地层的位移、变形、沉降与塌陷等环
境地质效应, 对周围地面建筑物及基础、地下早期人防和其他构筑物、公共地下管线和各种地下设施以及城市道路的路基、路面等都可能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 研究城市地下建设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技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开发地下空间的历史表明,当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 500 美元以后,就进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 3000 美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达到高潮。我国现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 600 美元,沿海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 1000 美元,上海、广州等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 3000 美元。
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我国一些大城市人口压力、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的程度不亚于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大城市地价将继续上 扬;不久的将来将进入人口密集、老龄化、生活快节奏的时期。鉴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是努力建造方便、安全、舒适、富有发展动力的高品位的城市,以适应 21 世纪的生活方 式。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完善城市功能设施、高效使用土地、方便生产生活、满足未来城市要求的唯一途径。实践表明,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阶段,部分大城市已经进入开发高潮。随着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越来越表现出巨大效益和潜力,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必将向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事业将出现下述几个发展趋势:
综合开发利用的趋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不再是满足某一单项功能,将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建设与功能要求,是多项城市功能的整合共容,如满足交通、商业、供给与环境等的大型综合体。同时,也不再是一种空间形态的孤立,而是由点、线、面、体等多种形态的空间灵活组合贯通的有机的、丰富的空间整体。
规划与设计理论的发展。建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三维立体发展的战略思路上,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三维发展的一个维度,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理论将会逐步充实完善,其将指导城市科学地向地下延伸。开发技术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地下空间开发的土木技术已接近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涉及到一些关
键辅助设备等技术,如机具技术、计算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等,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大的差距,会影响到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与成本,将来随着对引进技术 的消化吸收和加大研制开发的投入,将会逐步缩小这些差距。
法规与管理维护越来越完善。不仅有完备的法规、政策及管理措施和先进的维护技 术水平,还将形成一整套推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实体和管理部门。
环境要求与环境控制将被更加重视,相应技术工艺日益成熟。无人的城市地下空间 设施会更加安全、高效,有人的城市地下空间设施会更加舒适、美观,地下空间内环境中的 造景、幻境及地面环境模拟等技术会大大发展。同时,将更多地从环境保护、城市景观保护 和历史文物保护的角度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新工艺与新材料不断涌现。为了降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成本与难度,并适应多种形态的地下空间的组合,满足多种设施功能的交叉与共容,高效、经济的施工工艺将会不断产生,尤其是机械挖掘技术与施工自动化技术会有较大进步。同时,新的建筑装饰材料尤其是地下防水与环境改善的材料也会不断涌现。结 语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交通、市政、水利水电、矿床开采等工业民用建设领域,还是在现代化的军事建设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地下建筑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于此同时,在加强理论技术,施工技术的同时要注重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能得到快速有序,优质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
颖.地下空间在我国城市立体开发中的发展.2003.[2] 朱合华.地下建筑结构.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3] 梁
波, 洪开荣, 梁国庆.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类和发展.现代隧道技术,[4] 张海 非开挖技术与城市建设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2 11 [5] 施建勇, 徐
伟, 张维东, 吕凤梧.计算机技术在在地下施工结构可靠性研究中的应用.建筑技术
[6] 黄宏伟 城市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2001
第二篇:掘进机技术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掘进机技术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郭陕云万姜林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提要:简要介绍了我国采用岩石掘进机和盾构修建隧道的发展情况,阐述了我国掘进机法与盾构法的技术进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我国掘进机与盾构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发展掘进机和盾构技术及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隧道及地下工程,岩石掘进机,盾构,产业化,展望与建议,前言
本文所谓的隧道掘进机法是指应用掘进机开挖隧道的方法,隧道掘进机英文全称为(Tunnel Boring Machine,简称TBM).应用于岩石隧道的称为岩石掘进机(本文简称掘进机),用于软土层隧道的则称为盾构。
盾构法和掘进机法是修建隧道的一种先进方法。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盾构法和掘进机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城市地铁、水利水电隧洞中越来越多应用盾构法和掘进机法修建。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盾构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并且随着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发展,对盾构和掘进机的市场需求仍会有较大的增长。由于盾构和掘进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并且对我国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影响较大,因而也引起了国内业内外的普遍关注。近几年来在国内已召开过许多国际、国内的盾构和掘进机技术交流会或专题研讨会;2001~2002年国家科技部已将盾构研发技术列入国家“863”发展计划,并在国内就盾构研发试制进行了招标,落实了中标单位;2002~2003年1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实现隧道掘进机本地化生产”和若干政策建议的提案;2004年3月,钱伟长同志上书胡锦涛主席,提出充分发挥盾构作用,推进我国隧道掘进机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2004年4月,建设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推进隧道掘进机技术及产业化的专家座谈会。可见,隧道盾构和掘进机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内工程技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就我国掘进机和盾构技术的发展情况、技术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等作一简介,并就今后的技术发展以及其产业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抛砖引玉。我国隧道盾构法和掘进机法的应用情况
2.1 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2.1.1盾构
我国研究应用盾构法修建隧道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1956年在东北矿山采用直径
2.6m的手掘式盾构在砂层中修建疏水巷道,这是我国的第一条盾构隧道。1957年北京采用2台直径2.0m和2.6m的手掘式盾构施工下水道。上海从1963年开始研究应用盾构法技术,用于城市地下排水隧道修建,1965年研制两台直径5.8m的网格式盾构用于地铁区间隧道修建试验,掘进长度1200m。1966年研制直径10.22m的网格式盾构并辅助于压气稳定开挖面施工打浦路越江隧道。从此之后,我国陆续研制应用手掘式盾构总计达30台用于各种排水隧道施工,施工总长度约20km。
1985年引进日本的1台直径4.33m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排水隧道,之后研制应用了几台土压平衡盾构,但效果并不理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上海、广州地铁的建设,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地铁区间隧道。1994年开始引进日本的直径11.2m泥水平衡盾构修建延安东路越江隧道。由于采用土压平衡式、泥水平衡式等现代盾构修建隧道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环保等优点,因而盾构法在我国特别是地铁建设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继上海地铁1号、2号线区间隧道、1
广州地铁1号、2号线部分区间隧道成功采用盾构法外,北京、天津、深圳、南京地铁以及上海、广州地铁的其它地铁线区间隧道等也相继大量推广采用盾构法,并且在越江道路、输气和市政排水隧道等也越来越多采用盾构法。盾构法目前已成为我国地铁隧道的一种主要方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城市地铁采用的盾构已有60多台,掘进完成的和正在掘进的隧道总长度已超过200km(单线),采用的盾构类型为土压平衡(包括加泥式土压平衡)和复合式盾构计50余台,泥水加压平衡盾构10 台。采用的盾构直径3.3m~12m不等,其中以6.3m左右直径的居多。
2.1.2岩石掘进机
1964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国家科委领导下,成立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攻关小组,完全自力更生,先后制造出50多台掘进机。由于核心技术不过关,在地下工程建设中基本没有发挥作用。80年代初,国家科委成立掘进机办公室,采取联合攻关方式制造了8台掘进机,先后在云南西洱河水电站等工程应用,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甚大。80年代中期,在天生桥水电站引水隧洞采用了罗宾斯公司的一台直径10m的二手掘进机施工,但效果并不理想。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在甘肃引大入秦工程中,山西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中,由外国承包商采用岩石掘进机施工多条输水隧洞取得成功。在2000年后,云南昆明掌鸠河引水工程也由外国承包商应用掘进机施工,并且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与美国罗宾斯公司合作制造了一台双护盾岩石掘进机在该工程中使用。九十年代初,铁道部在西安~安康铁路18.4km长的秦岭铁路隧道,引进2台德国的8.8m直径的敞开式掘进机由国内单位操作使用成功建成隧道,之后采用该2台掘进机在西安~合肥铁路成功完成了6km长的磨沟岭和7km长的桃花铺隧道施工。由此也推动了我国掘进机技术的应用。
2.2 工程应用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提高
2.2.1 盾构应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随着盾构法应用的增加以及对技术研究的深入,我国在盾构隧道的设计计算、盾构的选型及配套、盾构的使用及施工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提高和发展。技术已基本成熟,有的(尤其在地铁隧道盾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以城市地铁盾构法技术为代表,目前已有二十家国内承包商在使用近60台盾构施工,不仅采用了土压平衡盾构,也采用了泥水平衡盾构,还有复合式盾构;除区间单圆盾构外,在上海地铁还采用了双圆盾构一次施工两条平行的区间隧道;盾构隧道地面环境除复杂的建构筑物外,也有在江下、湖下穿越的(上海穿越黄浦江、广州穿越珠江、南京穿越玄武湖);盾构穿越地层除粘土、淤泥质软土、砂粘土外,还有砂层、砂砾层、卵石层、以及较高强度的岩石地层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广州地铁2号线越三区间研究采用具有土压平衡、气压平衡和局部气压平衡模式的新型复合式盾构成功修建了既有软土、又有坚硬岩石以及断裂破碎带的复杂地层的区间隧道,打破了长期被认为的盾构法应用的地质禁区,大大拓宽了盾构法的应用范围。
目前,我国地铁盾构法隧道管片环宽已从1.0m,普遍加大到1.2m,在广州地铁2号线率先采用了1.5m环宽的管片,是目前地铁区间隧道所用的最宽管片,有利于提高隧道结构的整体刚度,拼装接缝减少,安装效率提高,并节约成本。接缝防水大多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密封防水,使隧道建成后不渗不漏,达到A级防水标准。
采用激光导向或陀螺仪导向,并辅于人工测量技术等,以及运用盾构推进油缸分区操作和姿态控制与纠偏技术,管片排版选型和拼装技术等,可将隧道线形精度控制在30~50mm以内,管片错台高度控制在5~10mm内。
管片背后环形间隙注浆除采用日本常用的即时注浆和欧洲常用的惰性浆液同步注浆外,也已开发应用非惰性浆液的同步注浆技术,具有更好的早期稳定管片和控制地层沉降效果。在掘进控制、泥水与土压力和排碴管理、碴土改良、防刀盘结泥饼技术等方面也已作的很好。端头加固、联络通道施工、始发到达、安全换刀、信息化施工等方面都已掌握。在盾构的故障诊断及管用养修上已有很高技术,可以达到55%~67%的高机时利用率。
我国盾构施工中的地表隆沉一般可控制在+10~-20mm以内,可以在距既有建构筑物很近的距离下安全掘进隧道。广州地铁2号线越三区间隧道穿越既有14股铁路轨道,轨面沉降控制在5mm以内,轨道沉降差小于2mm。上海地铁2号线近距离下穿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引水箱涵和地下室,地面沉降控制在3.5~8.5mm。我国盾构掘进速度平均一般为180~200m/月以上,广州地铁2号线越三区间最高月进尺405m,平均进度为236m/月。在相似地质的广州地铁三号线大汉区间,盾构施工进度平均已达334米/月,最高月进度达到562.5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城市地铁隧道盾构法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采用盾构法修建越江隧道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上海采用直径11.2m的泥水盾构已建成穿越黄浦江的大连路隧道,平均进度超过200m/月。上海、广州地铁也成功采用土压平衡盾构修建地铁越江区间隧道。此外,也建成了或在建一些地层复杂、水头高度超过60m越江隧道,南京三江口、湖北忠县红花套、湖南城陵矶采用泥水盾构修建穿越长江输气隧道(直径3.3m),已建成2条,第三条即将建成;重庆正在采用直径6.5m的泥水盾构修建穿越长江的排污隧道,计划于今年建成。
2.2.2岩石掘进机应用技术开端良好,且在运用中不断创新
以西安-安康铁路秦岭隧道为标志,我国已掌握了岩石掘进机隧道的设计施工及掘进机的使用技术,不但在秦岭特长铁路隧道施工中得到成功的使用,而且在磨沟岭、桃花铺隧道长距离破碎带岩石中施工也发挥了它的优异的机械性能,在配件、配套国产化上迈出了第一步。秦岭隧道全长18.4km,采用2台直径8.8m的岩石掘进机相向施工,由铁道第一设计院设计,中铁隧道集团和中铁十八局集团施工。结合设计、施工和掘进机的管用养修等开展了6大课题24个子课题的研究和攻关,解决了极硬岩和不良地质的掘进、刀具布置及磨损与围岩特性的关系,高地应力圆形衬砌、掘进机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隧道掘进最高月速度达到573m,平均达到300m以上。掘进机机时利用率平均达到58.31%的高水平。该工程技术成果获国家2003科学技术一等奖。在西安-合肥铁路,采用敞开式岩石掘进机成功完成施工磨沟岭隧道和桃花铺隧道,运用超前管棚支护、超前周边预注浆加固地层等辅助技术较好解决了不稳定破碎围岩的安全掘进施工难题,拓宽了敞开式掘进机的应用范围。同时实现了17英寸盘形滚刀和部分部件及部分后配套设备的国产化。
2.2.3 设备的设计制造有了新的进步
我国已完全能够自行设计制造手掘式盾构。而对现代盾构的设计制造则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后,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设计制造了一定数量的盾构,包括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的重型机械厂或造船厂等,由国外公司设计,国内制造组装,在工程应用基本能够满足要求。通过中外合作,我国在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有所提高,已经掌握了结构件的设计及制造技术与工艺,已实现了部分部件的国产化,如盾构用于软土和软硬不均地层的刀盘、刀具已基本能够自行设计制造;盾构和掘进机的后配套设备、运输设备和高精度管片钢模具等已能自主设计制造,因此也降低了设备的采购和使用成本,也有利于促进掘进机和盾构技术的发展。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说来,经过多年来在掘进机和盾构技术上的应用研究,我国在盾构施工使用技术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岩石掘进机施工使用技术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有的盾构监控软件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盾构和掘进机的选型设计、维修、零部件、后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等已接近国际水平,但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岩石掘进机和盾构的设计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国内使用的盾构和掘进机基本都是国外公司设计制造的,依赖国外的局面未得到改变;
(2)岩石掘进机的应用仍然较少,掘进机数量少、机型和应用方法单一;
(3)在盾构和岩石掘进机施工中仍然出现过一些问题,如盾构施工时隧道端头塌陷、沉降过大、有的甚至引起地面建筑物的损坏等;在岩石掘进机施工中出现围岩坍塌、掘进方向严重偏差等。我国盾构和掘进机技术的前景展望及发展建议
3.1发展前景广阔
21世纪是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大发展的世纪,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要完成近6000km的地下隧道建设,平均每年约300km。到2010年,国内各种地下工程建设约需岩石掘进机、盾构约180台(不包括微型机),年均需求量约为30台,可见市场需求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城市地铁快速发展,对盾构需求最多。我国城市地铁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地铁和轨道交通规划总长度已超过3000km。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数量仅占规划数量的10%多,未来城市地铁建设仍将快速发展。除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深圳、天津地铁将继续需要采用较大数量的盾构施工外,武汉、杭州、苏州、成都、沈阳等城市地铁也有采用盾构施工的需求。城市地铁仍将是今后对盾构需求最多的领域。
(2)越江隧道建设方兴未艾,对大直径和超大直径盾构的需求将有快速增长。除上海、广州地铁区间越江隧道外,上海计划在2010年采用盾构法建成20多条越江隧道,穿越黄埔江的中环隧道已开工,盾构直径14.87m;穿越长江的双向六车道公路崇明隧道,采用直径15.2m的盾构施工,计划于2004年底开工;武汉长江隧道为双向四车道,采用直径12m的盾构施工,计划于2004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南京穿越长江双向六车道公路隧道已通过预可研设计,目前正在前期准备;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用2条3.9km隧洞穿越黄河,计划采用直径9m的盾构施工。此外,拟建的浦东铁路越江段也计划采用盾构法施工;北京站至北京西站的地下直径线也在考虑盾构法施工;温州欧江道路隧道、哈尔滨松花江隧道也计划采用盾构施工,正在规划之中。
(3)城市各种地下管线隧道有待发展,对盾构的潜在需求大。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城市的给水、排水、电缆、电讯、热力、输气等隧道工程的长度将超过1000km,其对小型盾构、微型盾构或掘进机的需求量也相当大。
(4)长大、特长山岭隧道增加,对掘进机需求增加。在山岭隧道工程领域,铁路和水利水电工程都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长大、特长隧道,对掘进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85km长的辽宁大伙房输水隧洞,采用3台直径8m的掘进机施工,掘进机施工长度约60km,掘进机计划2004年下半年进场掘进。云南、青海、陕西、山西、新疆等拟建的水利水电隧洞总长超过200km,约需掘进机10台。规划修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一期约有240km输水隧洞,也计划大部分采用掘进机施工。拟建中的锦屏二级水电站4条长16.6km、直径13m的输水隧洞,也有采用掘进机施工的方案设想。
3.2 几点建议
鉴于我国盾构和掘进机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实现盾构和掘进机的国产化,全面提升工程应用技术水平已是必然的趋势。作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2.1加速盾构和掘进机的研发步伐,掌握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进我国掘进机的产业化
(1)组织力量协同攻关,尽早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现代的盾构和掘进机是高科技设备,其设计制造涉及机、电、液、气、控、测、计算、结构、材料、制造、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很大。必须有效组织整合国内的各有关学科领域的优势技术资源共同努力方能完成。在引进技术、合作制造的同时,应组织国内设计、施工、研发、制造等单位对掘进机的核心技术、综合集成技术等进行攻关,在国外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和掘进机产品。
(2)国家应加大力度扶持盾构和掘进机的研发
原国家经贸委将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技术研究与开发列为“十五”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于2002年将直径6.3m盾构掘进机研发列入了“863”重大专项,并由中铁隧道集团、上海隧道公司分别牵头,联合国内有关单位正在进行研究攻关,已在河南和上海建立盾构研发基地和设计试验中心,前期计划研制两台样机,目前正在进展之中。由于盾构和掘进机的研制风险高,基地建设及样机研制资金投入大,回报难于预期。建议国家重点扶持,在政策上实行优惠,在资金上加大投入,以使尽快建立起盾构从研究、设计、制造、工业性试验和改造,以及集产、学、研、用等为一体的研发基地。同时也避免一哄而上,粗制滥造和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研发的思路必须正确,不搞象计划体制下那样的“大而全”或“小而全”。
(3)建立实验工程或示范工程
盾构和掘进机样机的现场工业性试验必不可少并且十分重要。由于样机可能存在缺陷,试验性施工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实验失败的可能等,由研发承担单位找寻并通过有关业主来确定试验段工程的方法不太现实,难度很大。建议国家给予特别支持,在适当的地方分别划出若干典型的专门的国产盾构和掘进机的试验性工程。
(4)加强修理改造研究和配件及消耗材料的研发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及今后使用的盾构和掘进机数量很大,而盾构和掘进机是对地质高敏感的非标设备,并且我国地域广大,地质类型多样,因此应加强对盾构和掘进机旧设备的修理和更新改造的技术研究,以尽可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也应加强盾构和掘进机配件和消耗材料的国产化研发,以降低工程费用。
(5)盾构和掘进机类型的多样化
我国地质类型多样,各地区环境条件不同,隧道功能和断面各异,需要的盾构和掘进机有所不同,因此,盾构和掘进机的研发宜多样化。
3.2.2进一步创新发展设计与施工技术,全面提升盾构和掘进机的工程应用水平
由于我国掘进机和盾构技术的应用将迅速增加,应用范围不断加大,遇到的地质水文条件、周边环境条件会千变万化,并且对其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效率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其工程应用技术的创新研究:
3.2.2.1在盾构法方面:
(1)进一步研究盾构与地质的适应性关系,以及地中障碍物的超前探测技术,开发盾构在复杂地质条件及穿越障碍物时的安全、高效掘进技术及配套技术;
(2)深入研究高水压下和长距离隧道盾构(包括超大断面盾构)掘进技术,尤其在防突水涌水、停机检修和换刀安全技术方面应有所突破;
(3)城市地铁车站多采用明挖法,拆迁量大,对地面干扰大,费用也不断增加,因此应研究采用异型盾构修建地铁车站或单圆盾构先行掘进然后扩挖的修建车站的成套技术;
(4)应研究完善盾构辅助工法的应用配套,尤其是始发、到达端头加固技术以及联络通道的安全施工技术;
(5)简易的盾构如插刀盾构、网格盾构等在我国仍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且其价格低,设计制造简单,适合中国国情,目前已完全具备自行设计制造能力。建议加强对简易盾构及施工配套设备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研究压缩混凝土衬砌与简易盾构的成套技术。
3.2.2.2岩石掘进机法方面:
(1)进一步研究掘进机法的适应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综合对比研究,尤其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掘进机在不良地质的安全掘进技术及配套与辅助技术,以为扩展掘进机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2)研究应用岩石掘进机与钻爆法结合的“混合法”施工成套技术;
(3)进一步研究完善适应掘进机施工的围岩分类(或岩石分级)和地质工作规范,尤其要完善创新掘进机施工中的配套的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和手段。
3.2.3 规范市场,完善法规,有序发展
目前在我国掘进机法和盾构法隧道工程的招标、投标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公正、不公平,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以及无序竞争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盾构和掘进机的国产化;建筑队伍“鱼龙混杂”、低价中标,缺乏统一的权威的规范、规程等也影响着我国盾构和掘进机工程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建议:
(1)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努力做到招投标的公正、公平、科学、有序,营造有利于我国盾构和掘进机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及工程应用技术水平提高的市场环境,尤其要避免无资质、无业绩和无技术的队伍进入盾构和掘进机市场,要改变不合理低价中标现象;
(2)要认真总结国内外盾构和掘进机应用的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尽快组织编制我国盾构和掘进机研发、设计制造、和施工生产的系统完善的技术法规,使规划、设计、研制、工程建设、施工等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4加速人才培养,建立数量足够的、技术过硬的队伍
目前我国在盾构和掘进机研发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十分匮乏,建议尽快培养和引进,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置相关课程和实验室,以尽快建立起数量充足、技术过硬的研发、生产、设计、施工队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隧道盾构和掘进机技术历经四、五十年的“波折”,特别是经过最近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数量最大、发展最快、今后需求最大的国家。但在掘进机和盾构设计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方面总体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相当的差距,需要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携手努力,不断创新,迎头追赶。
作者简介:
1、郭陕云,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万姜林,硕士研究生学历,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通讯地址: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院,邮编:471009
联系电话:0379-2632027,2632757(总工办),***(万姜林)
email:crtgzgb@163.com,wjlctg@163.com
第三篇: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院:公路学院
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
姓名:高强
学号:2009121180
电话:***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介绍了我国现有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状况 ,并展望了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发展前景。关键词:隧道地下工程现状趋势
1.我国遂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交通、水利水电、市政、地下工程开发和利用等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近十年来 ,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中铁路隧道、公路隧道、水利水电隧洞、市政共同沟以及城市地铁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在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上也有了很大提高。
1.1交通类隧道
交通隧道主要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及城市地下铁路工程 ,其中铁路隧道目前在数量、长度、设计及施工技术上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 , 截止到2005年12月已建隧道6874座,4158km。1949年以前664座156km,共7538座4314km。长度大 于5km的53座。2006年在建的1758座,2164km。即将开工的高速铁路隧道146座,184km。规划建设客货共线铁路隧道2100km,10km以上隧道760km。
在建客运专线隧道有 :
• 武广222座172.152km
• 广深24座32.016km
• 郑西38座76.876km
• 石太32座74.904km
• 合武37座64.706km
• 甬温59座88.115km
• 温福59座149.423km
• 福厦37座40.406km
• 广珠4座4.172km
10km以上的长大铁路隧道:
秦岭隧道18.4km
大瑶山隧道14.295km
乌鞘岭隧道20.05km
太行山隧道27.8km(在建)
吕梁山隧道20.8km(在建双洞)
东秦岭铁路隧道12.26km
地铁工程目前仅有京、津、沪、穗四市约 80km正在运营 ,而在建工程则很多 ,目前上述四城市仍在继续扩建地铁,其中北京规划了20条线路共700km,上海规划了17条线路共450km,天津规划了4条线路共248km,广州规划了7条线路共206.5km,深圳规划了9条线路共254km。而南京、重庆、青岛、沈阳、深圳、成都、武汉等城市则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乌鲁木齐、合肥、成都、佛山、桂林、昆明、西安、济南、福州、宁波等城市也已经完成了相应的地铁规划。
我国公路隧道在 80年代前 ,因公路等级较低 ,同时限于设计、施工及短期投资大等多种原因 ,很少设计长大隧道 ,且数量(总长度)上也不多 ,但改革开放以后 ,为了实现截弯、降坡、提速、提高运营安全及实现长期运营收益提高等 ,相继修建了一批长大公路隧道 ,如辽宁的八盘岭双线公路隧道(长 1600m),吉林的小盘岭公路隧道(长 600 多米)等 ,但近七、八年来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和设计、施工总体水平的提高 ,公路隧道工程在总量、单体长度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隧道单体长度记录不断被刷新。截止到目前我国运营隧道1684座以上,其中10km以上的长大隧道就有很多。例如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18.02km(双座),锦屏隧道14.7km(双座),西山隧道13.68km(在建太原~古交高速)等。
1.2水利水电隧洞
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包括水工隧洞和地下厂房两大部分 ,水工隧洞主要包括引水隧道 ,导流隧洞 ,泄洪隧洞等 ,地下厂房指不过水的地下洞室 ,包括电站主副厂房洞室、开关站、闸门竖井等。我国自 70 年代中期以后 ,先后建成了一大批著名的水电工程 ,如二滩水电站、黄河小浪底、葛洲坝等 ,其中已建成的长度超过5km的引水发电隧道就有20座,包括小浪底水利枢纽三条导流隧洞;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导流隧洞;李家峡水电站导流隧洞;公伯峡水电站导流
隧洞;水布垭水利枢纽导流隧洞。已建成的由青海大通河引水至甘肃的调水工程总干线全长168.9km,其中隧道33座,总长75.11km;万家寨水利枢纽引黄河水穿过海河流域至太原的引水工程,隧洞总长超过200km;辽宁省东水西调工程输水隧洞长85km。
1.3地下工程
地下工程包括市政管线工程 ,地下仓储工程 ,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等地下建筑物以及大中型平战结合工程。随着现代化城市高密度化 ,生活水准的高标准化 ,各种供给设施(如电信、电气、煤气、上下水等)的需求量将会急剧增加 ,需要改造和增设的供管线愈来愈多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对策乃是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的城市地下共同沟(城市地下公用事业综合隧道),1994 年上海浦东建成了我国第一条规模较大的张扬路共同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目前较广泛的有高层建筑物地下室 ,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 ,如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场 ,哈尔滨、长春地下商业街等。利用地下工程恒温恒湿 ,受地面干扰小 ,防灾抗灾能力强等的特点 ,我国修建了许多地下储库 ,如地下粮库、油库、金库等。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地下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深度将不断拓展。
2.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主要开挖方法及技术状况
世界发达国家已有的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大部分已在我国开发利用 ,并在工程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发展。由于隧道及地下工程类型、规模、地层、施工装备、技术水平等的不同 ,相应产生不同的开挖方法 ,按大类主要可分为明挖法、盖挖法、沉箱(管)法、暗挖法。明挖法以它施工简单 ,安全快速、造价较低 ,仍然是除山岭隧道 ,江湖河底隧道外首选的施工方法 ,其中的盖挖法是市区修建地铁车站的主要方法 ,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有近10 座地铁车站采用此法 ,并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 ,逆作法或半逆作法也已从局部试点转入工程实际应用 ,如深圳地王大厦、上海金茂大厦地下室 ,除 主楼外全部采用半逆作法施工 ,使工期大大提高。暗挖法适应范围广、铁路、公路、水利水电隧道、矿山巷道以及城市繁华市区下地铁、地下工程广泛采用此法 ,沉箱(管)法则主要用于跨越江湖河流等水体隧道的施工。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自 80 年代以来 ,得到了快速发展 ,代表隧道工程施工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隧道凿岩机(TBM)和盾构机被引入我国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大瑶山双线铁路隧道的施工为代表和开始 ,成功地推广了锚喷支护新奥法大断面开挖施工技术 ,全隧道最高年成洞4245m,月成洞521m,单口月成洞218m,开挖205m,衬砌303m。90 年代再次采用新奥法成功修建了号称 “天下第一险洞”(高地应力、高地热、多瓦斯、多断层、多地层塌方)的南昆铁路家竹箐隧道 ,这标志着我国钻爆法隧道施工技术达到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形成的施工前、中、后的超前地质预报模式、围岩变形量测、预报、指导施工模式及围岩加固模式 ,为我国全面推广新奥法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目前已建成的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西康铁路秦岭终南山隧道施工中采用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使我国的交通隧道修建技术又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而在上海、广州、北京地铁隧道施工中 ,盾构机得到了大面积使用 ,取得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乌鞘岭隧道在软岩深埋复杂应力隧道的修建技术上取得突破,克服了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和富水等复杂应力状况。风火山和昆仑山隧道(海拔4995m)则成功采用双层模筑混凝土多道防水措施、保温隔热措施、低温早强耐久性防水混凝土以及洞内空调等措施克服了高海拔冻土地区的隧道修建难题。
3.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3.1隧道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高新技术不断发展 ,我国隧道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同时隧道的发展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开边通海战略的迫切需要。交通设施、水电工程越来越成为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在交通隧道方面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干线网的不断完善 ,特别是向我国西部多山地区的不断延伸 ,海南岛与陆地的跨海延伸 ,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之间的跨海连接 ,崇明岛与上海之间等长江沿线的地下连接都需要巨大的隧道工程来支撑 ,随着西部的开发 ,我国铁路隧道、公路隧道的单体长度及数量记录 ,都将不断被刷新 ,如 1999 年竣工的秦岭铁路隧道长度已达 18.46km ,2000 年 5 月竣工的重庆铁山坪公路隧道长度为 4.5km。在跨海、跨江隧道方面 ,目前我国国内已对琼州海峡隧道完成了可行性研究 ,不少有识人士也已提出了跨越渤海湾联接辽东与胶州半岛的南桥北隧固定联络隧通道 ,跨越长江入海口连接上海 — 崇明 — 启东的江底隧道、京沪、京广高速铁路跨
越长江的沉管隧道 ,甚至提出了兴建台弯海峡隧道的设想。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全长53.85km)海底部分长 23.3km),英法海底隧道(全长50km ,海底38km)的建成运营 ,以及其它国家正在规划与实施的众多海峡隧道 ,都已为我国树立了先例。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大中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地铁这一快捷、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将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在水电隧道方面 ,随着以世纪工程三峡水利水电工程等一大批大型、超大型水电工程项目的实施与完成 ,我国在深埋、长大隧道及大跨度地下厂房的设计与施工能力上 ,都已经或将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行 ,雅鲁藏布江、金沙江等水力资源丰富的江河上梯级电站建设 ,我国水利水电隧洞的建设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3.2地下工程发展前景
各种用途的地下工程的大力发展 ,能够有效地缓解经济发展 ,特别是城市发展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 ,1986-1996 年 10 年间 ,全国 31 个特大城市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 50.2 % ,近十年城市的发展更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速度,但是城市不能无限制的蔓延扩张 ,只能走内涵式集约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城市地下资源 ,建设各类地下工程是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另外 ,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目前 ,我国沿海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 1000 美元 ,达到发达国家地下空间开发、地下工程建设达到高潮时的标准。所以 ,我国地下工程的建设 ,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必将迎来地下工程建设的高潮。
总之,我国的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管理和各类规范的不断完善,展望未来,我坚信,我国的隧道和地下工程事业拥有无限美好的前景并且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第四篇:浅析SCM的发展背景及在我国应用的条件
浅析SCM的发展背景及在我国应用的条件
文章试从供应桩管理的发展背景入手,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特点及应用条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指出我国企业应充分吸纳供应链管理思想,积极改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条件,走战略双赢的发展道路。21世纪的竞争是基于供应链的竞争,要想在竟争中获胜,就必须充分重视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供应链管理研究与应用背景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整体优化的管理模式,其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是由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1.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SCM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宏观环境的沃土供应链管理正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提出并形成的,它摒弃了局部管理思想,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管理,实现资源在整个价值增值链上的优化配置。
1.2 企业利润源的转移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供应桩管理的应用与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开始迫切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物流领域的潜力开始为人们所重视,通过降低物流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正是出于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发展需要,提高整体效率、加强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合作、简化物流过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供应链管理成为吸引众多企业目光的焦点。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跨越空间范围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成为可能
以互联网、卫星数据传送、远程通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打破国界和行业局限成为现实,“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只要资金雄厚,市场定位准确就能在全世界无限制的择优选择合作者,迅速构筑供应链,并能随时更换合作对象,永远维持供应链的最优化结构。”
1.4 高水平社会咨询顾问机构的存在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最早源于美国,而在美国,无论是纤维纺织行业QR(Quick Response)的发展,还是美国食品杂货行业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的发展,都是在向美国著名的流通咨询公司克特,萨尔蒙公司(Kurt Salmon Associations,Inc.)咨询后,在克特·萨尔蒙公司倡导下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这种拥有一批高精尖的人才队伍、掌握了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信息手段的高水平社会咨询顾间机构和组织,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推广应用。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发展的现状特征
我国国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应用才刚刚起步。其发展现状具有5方面特征:①国内多数企业对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淡漠,急需要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②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我国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时间比较长,供应链的结构比较稳定,这是供应链上企业间实施ECR,QR等供应链管理的基础;③我国供应链节点企业缺乏对供应链全局的考虑。我国已构建供应链的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曾采取许多措施,但大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部进行,却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④支撑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程度不同。条码技术和POS扫描仅用于提高零售企业的结算速度上,条码技术在提高整个物流运作效率上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由于数据采集问题没有解决,而影响到库存管理的自动化。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多数仅限于用E-mail发送电子邮件,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数据交换(EDI);⑤VMI等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方式并未被企业采用,仍需要在企业间推广普及。我国发展供应链管理的条件
从总体看,我国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内外部条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3.1 我国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外部条件
从我国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外部环境条件来看,还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相关行业发展滞后。企业供应链的展开,需要物流系统、资金系统和管理咨询系统的整体配合。而我国的物流业、电子金融业和管理咨询业发展相对较迟缓,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如我国的物流配送业还不能满足对企业服务时间、地点、数量、包装形式和信息提供等功能方面的要求。我国的网上银行网点搜盖面不够广泛、网上安全等间题依旧存在。而我国的管理咨询业其咨询实力以及规范化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3.1.2 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我国与供应挤管理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发展滞后于实际需要,如对应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还没有提出。
3.1.3 信用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其服务水平滞后于发展需要。我国企业与企业间信用水平低,合作力度小,更有甚者还不时有虚假和欺诈的行为,这无疑将会严重阻碍供应链的建立和发展。
3.2 我国企业发展供应桩管理的内部条件
从我国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内部条件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因素:
3.2.1 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企业信息化的程度是推进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环节,它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开展。而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的程度非常低。目前“国外90%以上的大型企业、70%的中型企业和50%的小型企业都建立了自身的因特网站,并以此为基础加大了拓展其供应链系统的力度。而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统计报告,我国83家大型制造企业拥有的计算机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67.7%,联网的计算机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54.16%,已铺设网络的业务部门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54.25%,在参加调查的大型制造企业中竟无一家开展了供应链管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2方面:①是实力较弱的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②是实力较强的企业虽然投入
了较多的资金去发展信息化,但是却缺乏综合性的企管人才去发展信息化乃至企业供应链系统。
3.2.2 企业缺乏对发展供应链的远见及有关措施。我国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现状,要实现供应链管理还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的管理经验,对现有部门进行更多的改造。
3.2.3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较为肤浅。如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比较普遍,但这种应用相当肤浅,多数企业仅限于用E-mail发送电子邮件或上网进行报价、发盘等,还没有通过互联网组织起自身比较固定的购销网,没有实现真正惫义上的电子数据交换。
3.2.4 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人才。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对企业各方面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历史较短,对于供应链管理知识的传播不够广泛,善于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人才还不多,培养也还需要一定的周期和成本。总之,由于以上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内外部条件的限制,使企业供应链系统发展较缓慢。但我国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是基于供应链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吸纳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积极改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条件,走战略双底的道路。
第五篇:浅谈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摘要:本文概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阐明了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介绍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通过列举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工程的实例,叙述了绿色建筑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并针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几个策略。关键词:绿色建筑 降低能耗 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一种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少,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少的建筑,目前已成为风靡建筑界的发展潮流。
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遵循保护地球环境、节约资源、确保人居环境质量这样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由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建筑理念,又称可持续建筑或生态建筑。我国国家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与一般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其一,一般建筑能耗非常大,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可将能耗降低 70% ~80%,在德国甚至出现了零能耗的示范建筑。
其二,一般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生产技术,建造过程的标准化、产业化造成建筑风貌大同小异,而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强调采用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和气候条件。
其三,一般建筑是封闭的,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而绿色建筑有合理的结构布局,适宜的朝向、型体,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宜人的周围环境 ,其内外部采取有效连通,能对气候变化自动调节,可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其四,一般建筑往往忽略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而绿色建筑则强调建筑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行维护、废弃拆除,甚至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中对环境负责。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应用
2.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实施现状
20世纪 9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入我国,而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从2001年开始,专家们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用于“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的指导和评估。之后又相继推出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在2008年北京 举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背景下,《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简称(GOBAS)面世,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实到招投标、规划、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实践奥运建筑的绿色化。
目前,我国不同气候区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已经制定,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均出台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估规范”。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结合自身特 点,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和应用实践,一系列示范建筑、节能
生态示范小区陆续建成,如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上海市生态建筑示范楼 等。
2.2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所采用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地下1层,地上4层。南面看去,透明的玻璃幕墙,感觉很像普通的现代式建筑。但幕墙外“支棱”着巨大的可调节遮阳 板,由此提醒参观者——它与众不同。最值得称道的是,示范楼在建筑材料、能源供应和温湿调节设备系统中采用多项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该楼是“绿色建 筑关键技术研究”的技术集成平台,用于展示、实验和推广各种低能耗、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及先进的技术产品。
2.2.1 耳目一新的节能亮点——地下室里也能有阳光
示范楼南侧有3个彩色立柱,其上将被安装自动跟踪太阳光的透射式采光机。这种采光机能自动跟踪太阳,进行阳光采集,再通过光纤传导,就能把太 阳光引进地下室,最远阳光传导距离可达200米。此外,示范楼屋顶还将设置碟式太阳光收集器,利用抛面反射镜将平行的太阳光汇聚,通过传输也能为地下室提 供照明。
2.2.2 “神奇”玻璃能发电
示范楼的南外墙装上了30平方米的单晶硅光电玻璃,这是最新型的建筑用高科技玻璃产品,它竟然能把太阳光转化为可被人们利用的电能,是一种能发电的玻璃。30平方米发电玻璃的峰值发电能力为5千瓦。
光电玻璃位于结构夹层外侧,不影响采光,同时与双层皮幕墙组成光电幕墙。光电幕墙的电能是一种净能源,发电过程无废气、无噪音、也不会污染环境,是一种“绿色幕墙”。
2.2.3 相变地板收放太阳能
把特殊的相变材料作为蓄热体,填充到常规的活动地板就制成了相变地板。冬季,蓄热体白天可以蓄存照进室内的太阳光热量,晚上又向室内放出蓄存的热量,这样室内温度波动将不超过6摄氏度。
2.2.4轻质保温墙体
从外到内依次为聚氨酯发泡保温铝板、保温棉和石膏砌块,石膏砌块是利用发电厂烟气脱硫的副产品制成的,而聚氨酯保温材料的原料之一也是回收的废旧塑料瓶、光盘等。大力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策略
4.1 加强绿色意识,加快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通过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带来的各种效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人们的绿色意识,从而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促使开发商积极开发绿色建 筑,从源头上有效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倡导绿色经营方式,进行绿色运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 绿色建筑技术,加快国内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不断降低初投成本。
4.2 完善相关法规,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尽管我国早已出台建筑节能规范,但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只有约13%符合规范,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执行力度还较低,各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应 设立执法监督机构,为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制订优惠政策(给予补贴,减免税收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通过示范工程的榜样力量积极引导市场,明确政策导向,吸引投资促进
绿色建筑的发展。
4.3 加快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与实施,加强急需人才培养
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情,针对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等的不同来合理开发、有效实施。对急需熟知绿色建筑理念、致力于绿色建筑建设的专业人才,可通过高等院校进一步完善提高,也可定期组织绿色建 筑相关培训,提高各行业不同层次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应用能力。
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下,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作为建设者,我们在工作中应当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建筑有效地成为环境的过滤器和调节器,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室 内外环境。
参考文献:
[1]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秦又国.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J].中外建筑,2005(3):59-60
[3]杨有为.建筑与环境之协调.山西建筑,2004,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