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艺术系主任3
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21日演讲
内容
来源:火星时代 编辑:风信子 发布时间:2007-09-22
韦尔奇
演讲题目:《创造性思维的教学》(Creative Thinking in classes)
演讲者简介: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视觉交流设计领域专业设计家,对于印刷艺术有独特的见解,米纳尔布莱斯设计公司的专业顾问。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通过网上的问卷调查和生产图,为中小型红酒厂家提供酒瓶标签的设计,同时他致力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过去五年内开创和教授了“创造性思维”课程.演讲概要: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唐纳德.韦尔奇(Donald Welch)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创造性思维的教学》(Creative Thinking in classes)的演讲。声情并茂的演说,引经据典的阐释,无疑使他成为全场最瞩目的焦点。
其演讲重点有如下三点:
1:创造性思维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到达一个相当的高度,虽然练习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但收获是日积月累的。理论和实践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创造性思维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方可事半功倍、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让人满意的成绩。
2:展示了一些学生的作品借以强调说明接受新事物的重要性,并且详细的从教师、教学具体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来展示昆士兰美术学院设计系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3:随意性是创造性成分中举足轻重的构成要素,也是非常有利的因素,要想真正的做到富有创造性,必须要放弃既定程序,不受惯性思维的束缚,随意化和知觉化步骤更有利于创意。具体演讲内容;
唐纳德•韦尔奇:
非常荣幸能够被邀请到这儿来给大家做演讲,也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我今天要讲的是创造性思维教学,一会儿在讲的过程当中,我希望大家也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来,其实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其实创造性思维是需要的不断练习的,就像我们骑自行车一样。它的过程可能是非常痛苦、艰难的,但是在一次次尝试之后,突然之间你在没有意识情况之下,学会骑自行车了。当然学怎么骑自行车之前,我们会学很多理论,但真
正要学会,还得自己亲自尝试。
大家可能都记得自己第一次尝试学自行车的时候,肯定是摔倒了。所以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是学习自行车一样,我们是要在实践中学习的。我在教这门课的时候,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会以后学以致用,把这些方式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并且经常运用到他们实践当中去。但是我们要知道创造性思维没有一个简单划一的方法,你只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方法,因为可能对别人管用的方法对你是无效的。我们这个课程主要的作业就是创造性作品。为什么要做这些作业呢?因为我们相信创造力必须通过一些实践具体的做法习得,包括电影,2D、3D的设计、绘画、舞蹈等等。接下来我会给大家看一些学生作品的演示。如果你要想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话,你一定要学会欣赏我现在这个样子,并且学会放松你自己。在我们整个教学活动当中,整个班级同学常常会做很多的活动,有时候可能看起来傻傻的,这样来帮助他们激发新的思想,以及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我们会有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形式,包括角色扮演,文字游戏、绘画等等,所以我们重点是在做。非常重要的就是对我们的思维起到不同的启发作用,学会用不同的方式里
思考。
线性思维(左脑思维)是非常狭隘和枯燥的,要实现创造性思维,我们必须用一种全然不同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那就是随意性,随意性就是创造性成分中一种非常有利的元素。承认这个随意的力量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既定程序,放弃这种线性思维。我认为随意化和直觉化的步骤更有利于产生创意,我也会花很多时间和我的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把这种随意性引入到创新思维的方法里。大家可以看到这句话:在港口中的船是安全的,但我们把船造出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船安全的停留在港里。所有一切在于船下水之后是否能够正常的行驶。
这就是一个摄影系的学生为他的Creative打造的作业。他拿了一本街道地名册,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把册子里出现的地名按照名词、形容词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他从中随意挑选出一些地名,按照不同的词性挑出来,组成一个句子,然后他再返回去把这些句子里的词代表的地点给找出来。根据这些地名找到具体的地方之后,他在那个地方拍一张照片,然后再用这些照片反过来组一个照片的句子。这就是我们可以看到他最后做出来的一个成品。这个句子大家可以看到,他最后挑出来的可能有点荒诞的句子,大家有兴趣可以回去仔细查一查,字面上翻过来就是:林荫大道男孩小小绿色的尔鹋,猎取疯狂的雇主的长了羊毛屁股的猎豹。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句子里的词的出处,每个词都有真实的出处。这就是他通过这
一系列的创意之后做出来的视觉句子。
下面就是学生写的对自己作品的一些感想,这个活动反映出来随意性,其实就像一次不知道结果的旅程,只有你自己知道它的过程,每一次做不同变化的结果和发现都是你自己的。根据这个课程学生也会被要求做不同的小组演示,冒险精神对于这个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准
则。
下面又是一个我们学生作业的例子,一开始会给出学生一些图片,上面画了小鸭子,还有花,它的轮廓已经被标出来了,这个过程不需要太多动脑,任务就是让学生把这些图画给填上颜色,而这些颜色已经用它们的小写字母在图片上标出来了,你们要做的只是把它们填出来。这就是学生当时正在给鸭子和花上色。这是开始一阶段涂出来图片的效果。
进一步的学生们则被要求做一些更多样化、更具有挑战性的一些活动,这一部分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开阔思维,大胆的表达。这里跟刚才这个步骤一样,也是给每个人这个词,鸭子和花,但是这次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依照你对这两个词不同的理解,来表达你最后的成品,你可以用3维一些材料,包括黏土,空间管的条,还有一些彩纸来实现自己的作品。这次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作品的结果都非常的不一样。而同样这两次对比来看,都是给出了花和鸭
子这两个词,但是结果是大相径庭。
这一次的课堂实践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系统、有组织的小组作业,不仅仅学生们被教到怎么样运用这些创造性思维,实际上他们还亲自动手做了,并且成功的达到了目的。还有一个就是非具体的一种描述方式,这一次班上的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会随机发给他们一个卡片,把每个卡片上写着一个词或者词组,他们会被要求通过查字典也好,通过查辞海也好,来尽可能的找出和这些卡片上的词有联系的东西。因为单个的词和词组表达的意思非常的简洁,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要素,这样就可以让你有机会去广阔的探索一下这个词或者词组代表的意思,尽可能的找出语句相联系的言外之意,或者跟它有联系的一些词,这样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可思议或者非常大胆的可能性。
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让学生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针对这个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而这一次先不给他们这个问题,先让他们寻找解决方法,这样他们的思维就会开阔很多,受到的限制也会少的多。当他们做完卡片一面上词的联想活动之后,他们被要求把这个卡片翻过来,在另一面写了产品或者服务的名字,他们这一次必须对这些产品或者服务做一个发展或者促销的计划。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其实这一个技能是可以被利用到实际工作环境当中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把产品不同的要求,浓缩到一个单个的字典或者词组当中,这几乎都是可以达到的。这这样方面有很好的例子,就是英国一个品牌大师Wells,他有一次被欧洲空客公司邀请给L380客机做一个清晰的定义,和波音公司747比,L380显得更加经济、更加安全,也更加的宽敞,而且更加环保。这个大师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和企业的决策者还有政治家,以及普通工人来谈一些问题,然后找到了最后的答案,他给出的标语就是干掉波音。我们可以简单明确清晰的定义出这个产品到底要想表达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们看到创意性思维很容易受到一些东西的干扰,比如说我们常常会碰到情感,以及文化上的障碍。情绪性的障碍包括害怕出错、害怕失败、害怕冒险,或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文化性的障碍:忌讳文化上的禁忌,幻想以及思考都是浪费时间的,甚至是懒惰,甚至是疯狂的。还有顽皮只是儿童的事情,解决问题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容不得半点搞笑的,好的概念就是这样一些东西,理智、逻辑、数字、效用、实用性,而感觉、直觉和享乐都是坏的。创造性就意味着保险。
下面又是一个学生作业,在他的学生作业之中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转变。他这次想做的是创造没有产品的品牌,他想尝试看看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来创造一种牌子,而这种牌子是没有具体产品的,他把这种牌子叫needy,很多消费并不是因为实际的需要,只是因为品牌的原因。他就决定用一种可以收集的卡片来推销他这种牌子,虽然这个品牌是没有产品的,但是收集卡片本身就成了这个牌子的产品。这就是他做出来的needy的牌子,卡片上还有表达不同思想的标语。这个卡片上总是在刺激你这种需求的欲望,但是也没具体说需要什么,他可能通过这一系列作品,完全体现出来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心态。这是各种各样的,每个上面表达的内容都不同。
这一部分要讲到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样一个概念,如何清晰的把一个问题定义出来,往往比它的解决方法更重要,也是一个更有创意性的活动。找问题不仅仅是要找之前没有被定义的问题,也包括重新定义已经出现的问题。你对问题的定义会影响着你对问题的解决,而你会发现改变对问题的定义的时候,也许这个问题解决起来的难易度也会发生改
变。
下面我们说到怎么重新定义一个问题?不是口头说这件事情,而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或者不是把这个问题用另外问题形式提出来,而是换成一种比喻。通过这样做,我们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结果,而会产生非常有创造性的结果。因为通过语言的运用,可以用不同方式看待事物、思考事物以及感觉事物。比如说可以表达自己冷的时候,还可以说我简直要被冻上了,或者我就是一块冰块。比如说我表达我很热这个概念的时候,不仅仅是热,都浑身沸腾了,或者简直都要熔化了,这是一种比喻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键的要素,第一随意性,放松,活在你当下的思维里,第二一定要有趣味性,要有幽默感,因为严肃一定会扼杀创造性。这是脑子里酝酿思维的过程,会给一段时间使自己的想法更加的成熟。还有直觉,你可能不需要有过多的知识,想法就会蹦到你的脑子里。什么都不做和只做一些事情都是需要很大的冒险的。如果你发现对一个问题总是找不到正确解决方法的时候,其实问题就出在你只是想着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事实上你要主动
寻找一种解决方法。
下面是非常实用的建议,要有自发性,要有相信自己的潜意识,给你的逻辑思维休息一下,解决问题之前要对这个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因为创意性的结果往往依赖于你丰富的知识,当然为了表达你的这种创意性思维,学习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单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从寻找解决方法的主动性出发。碰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死缠在这个问题上放不开,让思维绕开既定的线路,可能在其他新的地方寻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就像我刚刚一开始说的,现在该你们来练一练的时候了。谢谢!
第二篇: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如今, 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人文精神和人的个性化共存是 21 世纪的鲜明特征。机器大工业的没有人性化标准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人性化的追求。新媒体的发展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人性化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迎合以人为本的需求之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在20世纪,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特殊影响作用。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开始了用实用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在内的各种图像技术来从事这种思考和创作。在整个20世纪,摄影和电视乃至电影胶片都被从流行文化改造成艺术创作媒介。摄影本来是记录性和纪念性的工具,而艺术家则从中抽离出了摆拍和拼贴的技术手法,结合图像的本身的客观性,将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个人叙述方式,从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摄影等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代的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而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这些问题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专家们很少谈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谈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掌握问题,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市场问题。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不是艺术上的创造,而是如何引导艺术应用新技术占领市场。当然,这也许与新媒体艺术一诞生就与商业化结下不解之缘有关。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像一江春水一样缓缓地流淌在中国大地上。
第三篇: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新媒体艺术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亦称:“全息照相”,一种利用波的干涉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全息摄影是通过一束参考光和被摄物体上反射的光叠加在感光片上产生干涉条纹而成。全息摄影不仅记录被摄物体反射光波的振幅(强度),而且还记录反射光波的相对相位。
2、CG(电影、动画)CG 原为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印刷品的设计、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建筑设计及工业造型设计等。
3、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雅明: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地球村”“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尼葛洛庞帝:MIT媒体实验室的主席和共同创办人,并且是媒体科技的Wiesner教授.投资超过40个(包括三个中国的)企业的”天才投资家”。他帮助建立了”2B1基金”,并出任该基金的主席。
二、思考题
1、简要说明什么是媒介、媒体和大众传媒以及数字媒体。
答:(1)媒介:传播信息富豪的物质载体,是信息传播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它扩大并延伸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
(2)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
(3)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4)数字媒体: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媒体为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
2、简述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五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答: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几乎与人类发展同步,与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亲身传播时代(符号与信号媒介时代)
传播媒介:表情、声音、肢体动作
特点:开始于从早期人类灵长类动物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二)口头语言时代(说话与语言媒介时代)传播媒介:语言(扩展了传播内容)特点:开始于9万年前到4万年前
优点——丰富性、创新性、灵活性
缺点——传播范围有限、转瞬即逝
(三)文字书写时代(文字媒介时代)
传播媒介:文字
特点:大约开始于5000年前
传播范围更广,容易保存
(四)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时代)
传播媒介:印刷品
特点:印刷术和纸张的结合,直接催生了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事业
(五)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大众媒介时代、网络媒介时代)传播媒介: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特点:大众化报纸的兴起,为传播媒介彻底进入大众领域奠定了基础;上世纪初,电影、电视、广播的发明和普及开始了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和全球化。
3、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以及当代艺术的概念有何关系? 答:(1)数字媒体艺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2)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
(3)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
三、A(针对摄影、舞美专业)B论述题(其他专业同学)A、创作方案
B、谈谈你对新媒体艺术理解和认识。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尽管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对于看听文化禀持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是显然从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视、电影、网络和集声音、图像和文本为一体的电子读物的出现无疑会对人类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
文化和艺术的社会功能要求人们必然对这种图像阅读的潮流作出回应。回应的方式无怪乎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和视觉样式上的开拓,一种是用艺术的方式和视觉艺术的理论对图像阅读的时代特征进行思考,并将这种思考用符合这个时代视觉接受方式传达出来。因此,将数码影像艺术引入到当代艺术中来便具有特别的意义。艺术家对数码媒体的参与,往往凭借着丰富的艺术资源,所有的这些都能为数码技术在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上的运用提供新的可能性。他们的时间必然和商业性的数码技术公司有着积极的互补意义。和受市场制约的商业性数码技术公司相比,在艺术家的时间有着一定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学术性。艺术史中已有的艺术资源能使数码技术制造出更丰富、更奇特的视觉成果,满足着日益增长的社会精神需求,丰富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数码技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同时运用在视觉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所以在将数码影响纳入到艺术时间中来无疑是这两者之间的一个交换管道。它能有效的将纯粹个人的视觉创造有效的转换成社会性的视觉产品,同时又能将社会中已经出现的视觉现象系统和有效的转换成个人视觉创造的资源。人们今天所说的高新技术,事实上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高新技术。新石器对旧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术;青铜器对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术;煤铁对以往而言,就是高新技术;工业化对它以前的时代,都是高新技术;而信息技术,对以前任何历史时代而言,都是高新技术。所以,所谓高新技术,就是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发现、发明的,比之以往更优越、更实用的技术。
第四篇:浅谈新媒体专题
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发展受众的速度极其惊人。李开复曾说:“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校园里不用微博或者不看微博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会被同学们视为“外星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社会的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虚拟的生存空间,是新媒体带来的客观存在。”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李林英说。
李林英和她的同行们承担了一项有关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课中的应用的课题,该课题选取全国部分高校的近2700名大学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显示,网络终端设备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网络搜索成为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佳途径,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将网络与自身的学业需求结合起来。登录网络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网络第一行为,63.1%的大学生连接计算机网络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QQ等聊天工具,16.3%的大学生则首先打开“人人网”(社交网站)首页,这说明大学生热衷于网上交往形式。新媒体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祖嘉合说,新媒体满足了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需求,也解答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一些疑惑,但是有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感较前几代有所下降,对网络的不信任感会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和反思。
“因为新媒体强调受众对信息进行评述、解释、分析与选择,因此会张扬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但大学生涉世未深,当他们将这些能力与精神迁移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时,不免会出现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还可能沉溺偏狭的个人世界,甚至会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这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加以引导。”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师郭丽萍说。
从提高“到课率”到提高“抬头率”
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院长田霞上了30年思政课,让她感到困惑很大的是如何实现从提高“到课率”到提高“抬头率”,如何确保思政课“进头脑”。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受到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单向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的受教育状态。而新媒体环境下,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进行双向交流。
北京理工大学对教师新媒体的应用调查显示,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术一般的占39.4%。影响教师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因素包括:技术能力不够(29.5%)、资源有限(22.4%)、缺少培训(17.1%)。教师对数字资源现状不满意的占35.3%,认为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足的占89.4%。
“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李林英说,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在庞杂的信息流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初步实现了系统化、科学化、专家化,但在通俗化、学生化、时代化方面还不够,需要教育者认真反思。
如今的新媒体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机遇。“新媒体使得每个人成为媒体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祖嘉合说,技术的变革应该引起教育模式的变化,在强调学生主体性方面,要提倡老师少讲,学生多讲,模式的创新也会带来教育效果的变化。高校要建立新媒体使用效果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融入原有的教育生态,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入手进行评价。
祖嘉合说,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实中存在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不当使用。比如,有的人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人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产生消极的人生观,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有的人对网络依赖过度,情绪、人格受到影响,等等。对此,她建议,应该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从学生、教师中招募优秀的青年骨干,在新媒体上对广大学子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行为规范的引导。同时,要建立有影响的博客平台,这种平台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主辅博客相互呼应,资源共享,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引导教学。
“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宏大叙事,就是个难点。”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说,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社会发展趋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应该怎么去表现,才能让学生喜闻乐见,都是挑战。日本的经济漫画、社会漫画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用漫画的形式来阐释经济现象、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规律,使之“具象化”,这些漫画甚至都得到了成年人的喜爱。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有阵地意识,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教育者要注重主体性实现的途径,特别是要在“有用”和“有趣”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据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侯光明介绍,把新媒体应用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是个很有前景的领域,北理工将加强硬件投入力度,下一步将建立“价值建构虚拟实验室”。在“严肃游戏”中完成隐性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游戏专业研究生田育霖跟同龄人一样,是个爱玩游戏的“90后”,她在高中时,就曾玩过美国一款名为“模拟人生”的游戏。这款在欧美风靡一时的社区类游戏教给她怎样与人交往、经营家庭、旅行、举行派对等,但是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风俗的不同,田育霖从中学到的技巧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些出入。
在不少人认为网络等新技术是“电子海洛因”的时候,对于虚拟世界价值观念的输入在慢慢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严肃游戏”开始尝试用于教育、军事、医疗等领域。比如,训练军人使用异国的文化,让人们在工作时发挥团队精神,教导儿童理解科学原理等。这在国内尚处在起步阶段。
“严肃游戏”启发了很多思政课教师,基于“严肃游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学的尝试已经在国内高校展开。据北京理工大学新媒体中心主任王立群介绍,该校的研究团队开发了“情商加油站”的“严肃游戏”,主要是教初入校门的学生如何面对感情,计划在今年秋季学期针对大一学生铺开。
中央戏剧学院学生杨扬参加了该游戏的测试,她说,游戏的场景设置要么在图书馆、食堂,要么在操场、宿舍等,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供的建议也很真诚,比如大学生应该怎样过情人节。一同参加测试的同学们经常谈论,玩这个游戏给自己的教育和启发特别大。“这种仿真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育游戏中得到思想政治道德体验,从而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王立群说。
李林英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有些高校举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讲师团年级汇讲”,学生围绕某一指定的教学内容自拟题目,以团队的形式自己完成备课、授课整个过程,课件制作精美,还会利用数字视频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效果。
独具个性的博客也开始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并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方式,已被大学生群体广泛地接受和青睐。2003年,我国高校教师之中首次有人将博客应用于教学。200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北方工业大学则于2006年年底在天涯论坛建立了一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博客。事实证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将博客适当地引入,并加以规范管理,将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教学仍是目前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形式,借助于多样化新媒体样态的其他教学形式仍然只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扩展和丰富,其基本定位是对主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
第五篇:绘声绘影——浅谈新媒体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
绘声绘影——浅谈新媒体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
摘要:新媒体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艺术形式,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新的材料和媒介也逐渐地增多。在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中,通过技术和媒介语言来表达作品的作品含义和艺术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媒介语言 联感 通感
新媒体艺术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它可以是影片,也可以是在影片中的行为表演。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视听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基本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借助这个时代的先进技术,新媒体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视听感受的同步,通感的思维及变现方式亦可以有效地融合在艺术创作中。在现代科技发达的大环境下,探讨新媒体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体艺术中感官感受与联觉感受的分析
(一)视觉感受及其通感作用分析
视觉感受是通过光的传播产生的,能在人脑中留下图像的记忆,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于视觉。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记不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记忆中有这个人的影像,当再次见到这个人的时候会知道这是认识的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视觉感受在人脑中留下的记忆相比于其他的感受记忆更为深刻。两三岁的幼儿,每当提起他亲人的称呼时,幼儿往往想起的是亲人的图像而不是名字,这就是心理符号和视觉感受之间的通感联想造成的。
视觉与心理之间存在通感联想,比如当人们看到天空晴朗,蓝天白云的时候,通常心情都会舒畅起来;而当天空乌云密布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压抑,这是由于视觉的经验系统给心理带来的不同感受。同时视觉也具有力场,它通常被以往的经验左右,存在一定的欺骗性,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视觉错觉。通常情况下,图片的线条扭曲、明暗阴影、颜色的搭配等可导致人产生视觉错觉。
(二)听觉感受及其通感作用分析
听觉感受在一部影片中通常起到辅助的作用。在影像艺术创作中,不同的场景会播放不同的音乐以烘托相应的氛围,但是听觉感受是现代影像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觉感受同样具有经验性和强大的功能性,比如给腹中的胎儿播放音乐进行胎教,给予适当的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而听觉感受的经验性则体现在不同的调性能传达不同的心理活动,比如节奏缓慢的g小调往往使人忧郁,而G大调则使人欢快。听觉感受也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新媒体艺术在影像和音效的配合方面往往也是灵活的,一些影片的配音甚至颠覆了某种音乐在观众心里的感受经验。
听觉所具有的联觉反射现象也非常明显,比如当人听到旁边桌子上杯子打碎的声音,那人就会马上起反应看看脚下碎片是否扎到了自己的脚。这是听觉对刺痛感的联觉反应。又如当人听到悉悉索索的咀嚼声时,会联想到美食,甚至还会引起自己的饥饿反应,这是听觉对味觉的联觉反应。
二、通感思维和综合感知在媒体艺术中的整合与应用
(一)原始的综合感知运用
综合感知即多媒介的同步效应,要实现对事物的综合感知,形、声、闻、味、触五感缺一不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综合感受媒体,这更易让观众引起对某种认识的共鸣。其实早在远古时期,先祖们就掌握了运用综合感知效应的能力,那就是巫师所用的占卜之术。巫师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分析,结合经验总结出一套方法查探过去、占卜未来。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对天气的预知,他们能够通过对天色及周围事物的观察推断出未来几天的气象,比如“朝霞雨,晚霞晴”“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等谚语就证明了古人对综合感知的运用。如果将这种综合感知整合应用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就能够调动观众使其全面参与,让观众全方面地与创作者互动。
(二)运用通感的思维整合多媒体语言表达方式 1.比喻、隐喻
比喻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被很多艺术作品所青睐,这是一个用一种感知语言来表达另一种感觉现象的形式。著名的作品《视觉回声》将光波循环反复的传递,看起来就像声波震荡产生的回声,这就是用比喻的手段来表现的。2.语言转换
让两种形式不同的感觉语言进行交互的方式,被称为语言的转换。换言之,就是用听觉语言表达视觉信息,用视觉语言传达听觉信息,又或是将嗅觉转换成视觉信息的创作方式。通过用语言转换进行创作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艺术家Martin Wattenberg的《歌曲的形状》,这个作品的特点是其图像根据音乐的产生同步生成,音乐越繁奥,图像就越生动。除此之外还有Mark Fischer的《声音的形状》,其表达方式与《歌曲的形状》有异曲同工之妙。
3.综合感官互动
有两种或多种媒介进行感受实时表达,但所感受的信息在本质上有互通性与关系性时,就叫做综合感官的互动。比如艺术家金基哲的《声音绘画》即让声音和绘画的动作实现交互。《声音绘画》中,绘画的动作幅度和声音的强弱有着直接关系,作品实现了用绘画的动作制造出声音,动作和声音几乎同步进行,展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从综合感官互动的艺术表达形式的角度来看,综合感官感受具有多样性,这样就使得综合感官更易贴近艺术观念的领域。要进行综合感官互动的艺术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可以从现代都市的生活中进行取材,比如在地铁上的拥挤、红绿灯的闪烁、建筑工地的噪音、恶臭的下水道和匆忙下咽的快餐等,这些都是能够感知到的对象。通过五感中的一种感知方式引入其他具有一定联系的感知因素,如此就能有效地传达多感官的媒介感受。
结束语:
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对不同感觉感受的综合认识、通感思维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地对新媒体艺术语言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更科学和有效地对艺术作品的语义和观念的进行传达。
参考文献:
[1]杨莹.新技术下的视觉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6.[2]张小夫等.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范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01:44-51.[3]嵇杰.视觉传达中的新媒体艺术语言[J].科技创业家,2012,1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