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痛感新闻作文立意分析及
“痛感新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主要问题一:作文没思想 l试思考以下问题:
l1、“痛感新闻”等于“负面新闻”吗?
l“痛感新闻”应是令观众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闻。
l“负面新闻”是内容坏的、消极的新闻,有灾难、黑暗、邪恶等,它有时令人沉痛,有时令人愤怒,有时让人悲叹。
l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主要问题一:作文没思想 l试思考以下问题:
l2、在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 l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l与“正面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 “痛感新闻”的真实性。l网络媒体以“置顶”“头条”等形式吸引人们眼球,以增加点击量。l3、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 l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
l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l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
l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主要问题二:拟题太离谱 l请评价一下几个题目: l社会弊端 l色彩斑斓的社会 l淡定面对人生 l淡定面对社会 l立身处世,淡定从容 l一颗平常心 l其不善者而改之 l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l鼓起勇气,做出选择 l学着拟题:
l莫让痛感新闻淹没社会 l正视(直面)痛感新闻 l痛定思痛 l痛感新闻的价值 l痛感新闻擦亮我们的眼睛 l痛感新闻倒逼社会进步 l痛感促人反思 l在痛感中自强
主要问题三:作文没思路 l设计作文思路:
l如题目为“痛定思痛”,就围绕“痛”来设计思路: l“痛”值得警醒。
l痛感新闻刺痛我们的神经,但我们不能只是骂娘,抱怨,叹息,因为这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也不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冷漠麻木;更不能把“痛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看客的无聊去消费它。l痛感新闻是警钟,它在我们耳畔长鸣,警告我们不幸就在身边,你我不能侥幸!l“痛”促使反思。
l*反思社会。反思社会制度的缺憾,反思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主要问题三:作文没思路
l*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脆弱的心理,反省自己权益受损却缺乏必要的斗争手段。l“痛”鞭策奋进。
l问题倒逼改革,痛感促人奋进。社会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能因之而进步。我们须共同努力,拿起法律的武器,利用舆论的力量,让每个企业、每个人敬畏《劳动法》,让每个集体、组织真正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让整个社会普遍推行网络、电信实名制,电信诈骗失去犯罪的土壤…… l痛感鞭策我们强大自我。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强大我们的胆识,面对侵害勇于说不!
21、作文立意分析:
1、审读材料的三环节:
首先要解读材料:看看材料中涉及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说明了什么?如材料①31岁的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说明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压力或不能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材料②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说明社会人文关怀不够或有关部门领导的冷漠;材料③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离世:说明有关部门对电信诈骗的重视程度不够,打击力度不够等。
其次要分析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从反面看:社会对不良现象的重视不够,社会制度不够完善。其不良影响:大量的负面新闻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从正面看效果:“痛感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最后还要想一想解决措施:如对“痛感新闻”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对“痛感新闻”反映的问题有所思考,有所行动。或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如加强教育;加强打击等。#免费搜题cooCo.net.cn*
解读材料内涵是为了在分析时作为典型论据,用来支撑自己观点的直接材料。
2、综合立意的三个要点:
(1)首先关注材料涉及的视角角度——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痛感新闻”是写作阐述的立足点、出发点,本次作文的写作任务。如果脱离了“痛感新闻”这个话题,作文就偏题了。
(2)综合分析材料内涵,确立综合立意点:如可以从正反、部分与整体的角度体现思辨性思考。写作的逻辑思维是:列举“痛感新闻”的表现,强调“痛感新闻”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思考“痛感新闻”产生的正面和反面的原因或影响——再谈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并初步列出题纲:①痛感新闻这类负面新闻只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社会的主流,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②对痛感新闻这类负面新闻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③深刻认识社会,传播正能量。
(3)重点突出“痛感新闻”反思的三方面内容:
①“痛”产生的原因:①在社会层面:反映了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对他人关爱不够,人道关怀不够,对诈骗等丑恶现象打击力度不够等;但这些不是社会的主流。②在个人层面:不能正确面对社会的不足;对人生缺乏正确认识,缺乏批判性思考;缺乏必要的敏感和质疑等。③从发展的层面:痛感新闻促使人们更理性;促使这些现象的解决;促使人们重视、思考、警惕。
②“思”造成“痛”的背景:①社会制度不完善;②有关部门对社会不良现象重视不够,打击力度不够。
③解决“痛”措施:作为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看到社会阳光、良善、美好的主流面;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干预性、预防性教育;人人都为改变“痛感”而行动;对一些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
3、最能体现审题高层级思维的三个方面:
(1)作文标题:高层级思维的作文标题让阅卷者一眼看清考生作文审题思维能力层级的高低,如《“痛感新闻”让人更理智》、《痛定思痛》、《因为痛,所以深刻》、《冷静思考,淡定面对》、《“痛感新闻”,谁之过?》等标题就突出了考生对材料内涵和写作重点的准确把握。
(2)好的结构:高层级的思维结构能够将写作思路清晰的展现在阅卷者面前,获得青睐:
提纲一:“痛感新闻”让人更理智正确认识“痛感新闻”,不能被负面所迷惑。
“痛感新闻”让人对社会的认识更理性。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责任。
提纲二:忧患存心警钟长鸣。
“痛感新闻”反映了诸多社会问题,让人认识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不足。
社会的弊端,激发人们的思考。
关注世界,关注他人,行动起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3)语言表达:高层级思维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准确归纳材料中涉及的人和事等。如,对“痛感新闻”报道的负面新闻的归纳时指出: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
又如,在阐述“痛感新闻”的影响时指出: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再如,对“痛感新闻”思考时指出:对“痛感新闻”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作者:宋沅君
这个星期以来,心绪不宁,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积攒了四年的狂热逐渐隐退,后奥运时代纷纷恢复了日常节奏,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顾此失彼。这就是所谓新闻文本读者情绪失控。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负面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宋沅君)痛悟
广州铁一中学 高三6班丁嘉楠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的女学生……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而我认为,正是有这些报导负面的“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痛悟。
痛悟,即是在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后,在反思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漠视。
“痛感新闻“不会寒了整个社会。或许有人会称播报负面的痛感新闻会让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而无益于传播正能量。但我认为,社会大众不会因这些新闻就失去了心的热度。广西那位扶起因心脏病倒地老人的青年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说:”听过新闻说扶老人遭讹诈,但看到倒地的老太太时,第一反应仍是冲过去把她扶起来。“痛感新闻或许会令我们一时感到心寒,但我们不会放弃信任社会,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积极的态度。我们仍能看到面对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质疑,那位山东老农选择了给鸡蛋盖章方便顾客追寻投诉;我们仍能看见,在大家对一些图书馆对进入馆中的流浪汉有歧视而愤怒时,仍有南京图书馆向流浪汉敞开知识的大门。或许我们会因痛感新闻而陷入一时的心寒愤怒,但我们仍能看到它并没有使整个社会陷入不信任的危机,且亦能看到那些美好仍在传播。
痛感新闻,是社会大众的醒神药。正是因为痛感新闻,我们才得以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普利策奖的新闻得主,新闻记者菲恩曾说过:“人们看到的新闻不该只是对美好的歌颂”。借由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痛,我们开始反思。当我们听闻女大学生徐玉玉受骗后死去的新闻时,我们心痛愤怒,同时开始反思对诈骗的整治;当我们得知安徽一考生无作弊行为却被收去眼睛影响考试成绩时,我们叹息同情,却也反思监考制度的弊漏;当我们看到受网瘾戒除所毒害的青年含泪控诉时,我们愤慨痛惜,并且反思这类现象的源头。痛感新闻令我们痛而反思,而觉醒,而深刻认识社会。社会不只需要美好新闻,也需要痛感新闻来给大众一个对社会清醒而深刻的认知。
痛悟,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我们才看到了社会的全貌,清醒地意识到了社会仍存在的弊端,才令我们更坚定地为使社会更美好而不断努力,才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
“痛感新闻”,深感社会
普宁市城东中学高三(13)班古锦旗
在各种信息网站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新闻都为人所知,正如没有不透风的墙。在看到各种令人悲痛惋惜的新闻后,引起了许多人的热议,莫衷一是。在我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新闻才更加让我们警醒,要敢于与这种行为做斗争,坚决打击这类事件。
在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痛感新闻”扑面而来,在令人感到悲痛惋惜的同时,也引起许多人的热议。是负能量?还是淡定面对?在我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新闻才让我们更加地深刻地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学会时刻地警醒。
“痛感新闻”的确很令人很令人伤感,但我们更应该把它当作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告诉我们社会存在这些现象,我们不能逃避也是必须面对的事情,这些新闻中血淋淋的例子不正告诉我们要理智,别让别有用心之人钻了空子,多留点心眼吗?这并不是负能量,而是给我们警钟。
“痛感新闻”的确很令人很令人伤感,但我们更应该把它当作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正是因为“痛感新闻”的存在,才让我们明白社会存在这些现象,我们不能逃避而是必须面对的事情。而这些新闻中血淋淋的例子不正是告诉我们要遇事要冷静淡定,多三思而后行吗?这并不是负能量,而是给予我们警钟。
正确认识新闻,反思社会现象,才能更好地提出应对的措施。黑夜无论多么深沉,光明迟早会来临。社会中存在这类事情很多,但我们要相信未来社会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美好。生活中受骗上当的人很多,在我们唏嘘不已的时候更应该想到,为什么此类事件屡屡发生?这折射出的不正是人们的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低下吗?为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自身的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的本领。“痛感新闻”虽令人深恶痛绝,但它不也是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陷阱,小心行事,理智做事,别被骗子感情牌冲昏头。
正确认识新闻,反思社会现象,才能更好地提出应对的措施。黑夜无论多么深沉,光明迟早会来临。生活中受骗上当的人很多,在我们唏嘘不已的时候更应该想到,为什么此类事件屡屡发生?这折射出的不正是人们的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低下吗?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教师患病被辞退事件等等,不也正告诉我们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维权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手段吗?所以,“痛感新闻”,虽让人悲痛万分,有些社会现象让人触目惊心,但正有是它的存在,才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并从中找到更好保护自己的铠甲。
凡事多留个心眼,小心点总是好的。社会本身包罗万象,复杂万分。我们在面对这些的时候也更应该长点心眼,也许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犯罪分子违法乱纪的牺牲品。社会虽然也消极的负面新闻,我们也不能忽视积极向上的新闻,大雨中护士跪着救人,小伙登上高处援救失足女童,老人用尽一生的积蓄资助贫困学生……这些新闻无不令我们动容,并深受感动。素昧平生却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帮助他人,大爱无私。社会各种新闻,消极的我们要学习反思,积极的要学会弘扬。
“痛感新闻”无处不在,但不能因为它的“痛”,而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而忽视正能量的新闻,找不到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大雨中护士跪着救人,小伙登上高处援救失足女童,老人用尽一生的积蓄资助贫困学生……这些新闻无不令我们动容,并深受感动。正能量的新闻,需要的是我们学会弘扬高尚的品德。而“痛感新闻”,却能让我们学会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痛感新闻”,不会让我们对社会失去信任,相反,让我们在正能量的新闻的吸取力量时,也学会如何与社会好好相处的能力与向前的勇气。
社会新闻让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透彻,让我们对社会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也让我们了解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发生着什么样的事情,开拓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梁文道曾言,“我们总在新闻里头看见故事的回光,在最热闹的事件里头听见陈年旧文留下的惨响。”而“痛感新闻”正因为它的“痛”,才让我们对社会有更深刻地认识,让我们对社会多一份了解与认知,多一份反省与警惕。
对于“痛感新闻”要正确地认识它带给我们意义,深感社会。
正确认识“痛感新闻”给我们带来的意义,才能深感社会,阳光前行!
第二篇:痛感新闻-分析及例文
“痛感新闻”分析及例文
一、重读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解读内涵 思考以下问题:
1、“痛感新闻”等于“负面新闻”吗?
“痛感新闻”应是令观众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闻。
“负面新闻”是内容坏的、消极的新闻,有灾难、黑暗、邪恶等,它有时令人沉痛,有时令人愤怒,有时让人悲叹。
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2、在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与“正面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 “痛感新闻”的真实性。网络媒体以“置顶”“头条”等形式吸引人们眼球,以增加点击量。
3、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 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
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
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
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学会拟题
莫让痛感新闻淹没社会 正视(直面)痛感新闻 痛定思痛
痛感新闻的价值
痛感新闻擦亮我们的眼睛 痛感新闻反推社会进步 痛感促人反思 在痛感中自强
四、设计思路
如题目为“痛定思痛”,就围绕“痛”来设计思路:
1、“痛”值得警醒。
痛感新闻刺痛我们的神经,但我们不能只是骂娘,抱怨,叹息,因为这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也不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冷漠麻木;更不能把“痛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看客的无聊去消费它。
痛感新闻是警钟,它在我们耳畔长鸣,警告我们不幸就在身边,你我不能侥幸!
2、“痛”促使反思。
反思社会。反思社会制度的缺憾,反思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
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脆弱的心理,反省自己权益受损却缺乏必要的斗争手段。
3、“痛”鞭策奋进。
问题反推改革,痛感促人奋进。社会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能因之而进步。我们须共同努力,拿起法律的武器,利用舆论的力量,让每个企业、每个人敬畏《劳动法》,让每个集体、组织真正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让整个社会普遍推行网络、电信实名制,电信诈骗失去犯罪的土壤„„
痛感鞭策我们强大自我。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强大我们的胆识,面对侵害勇于说不!
五、精彩片段
1、高压的工作逼死了富士康员工,疾病和歧视折磨死了刘伶俐,可憎的诈骗分子毁了徐玉玉的一生„„(学会压缩概括所给材料)
2、这类新闻就像一味药,味道虽苦却能治病。我们要正视它,虽然过程苦涩,但换来的是社会长久的健康。(比喻结尾,形象生动)
3、“痛感新闻”的出现本应是引起社会关注,给人们以警戒。但当人们面对这类新闻见怪不怪,对受害人的遭遇嗤之以鼻、漠不关心时,就已经背离了“痛感新闻”的初衷。
4、莫泊桑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绝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5、当他人的负面与不幸被大众以正确的方式消化、理解,成为普遍经验时,“痛感新闻”便有了他的教育意义,有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6、“痛感新闻”尽管让我们寒心,却也能让我们心存戒心。
7、面对“痛感新闻”,我们要秉持端正的态度,直视它,了解它,而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只有认清现实,才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表明观点态度)
六、例文展示
痛悟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的女学生„„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而我认为,正是有这些 “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痛悟。
痛悟,即是在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后,在反思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漠视。
“痛感新闻“不会寒了整个社会。或许有人会说痛感新闻会让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传播正能量。但我认为,社会大众不会因这些新闻就失去了心的热度。广西那位扶起因心脏病倒地老人的青年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说:“听过新闻说扶老人遭讹诈,但看到倒地的老太太时,第一反应仍是冲过去把她扶起来。”痛感新闻或许会令我们一时感到心寒,但我们不会放弃信任社会,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积极的态度。我们仍能看到面对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质疑,那位山东老农选择了给鸡蛋盖章方便顾客追寻投诉;我们仍能看见,在大家对一些图书馆对进入馆中的流浪汉有歧视而愤怒时,仍有南京图书馆向流浪汉敞开知识的大门。或许我们会因痛感新闻而陷入一时的心寒愤怒,但我们仍能看到它并没有使整个社会陷入不信任的危机,且亦能看到那些美好仍在传播。
痛感新闻,是社会大众的醒神药。正是因为痛感新闻,我们才得以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普利策奖的新闻得主,新闻记者菲恩曾说过:“人们看到的新闻不该只是对美好的歌颂”。借由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痛,我们开始反思。当我们听闻女大学生徐玉玉受骗后死去的新闻时,我们心痛愤怒,同时开始反思对诈骗的整治;当我们得知安徽一考生无作弊行为却被收去眼镜影响考试成绩时,我们叹息同情,却也反思监考制度的弊漏;当我们看到受网瘾戒除所毒害的青年含泪控诉时,我们愤慨痛惜,并且反思这类现象的源头。痛感新闻令我们痛而反思,而觉醒,而深刻认识社会。社会不只需要美好新闻,也需要痛感新闻来给大众一个对社会清醒而深刻的认知。
痛悟,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我们才看到了社会的全貌,清醒地意识到了社会仍存在的弊端,才令我们更坚定地为使社会更美好而不断努力,才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
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痛感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
第三篇:痛感新闻
体现审题高层级思维的三环节 1.审读材料的三环节:
首先要解读材料:看看材料中涉及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说明了什么?如材料①31岁的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说明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压力或不能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材料②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说明社会人文关怀不够或有关部门领导的冷漠;材料③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离世:说明有关部门对电信诈骗的重视程度不够,打击力度不够等。
其次要分析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从反面看:社会对不良现象的重视不够,社会制度不够完善。其不良影响:大量的负面新闻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从正面看效果:“痛感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最后还要想一想解决措施:如对“痛感新闻”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对“痛感新闻”反映的问题有所思考,有所行动。或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如加强教育;加强打击等。解读材料内涵是为了在分析时作为典型论据,用来支撑自己观点的直接材料。2.综合立意的三个要点:
(1)首先关注材料涉及的视角角度——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痛感新闻”是写作阐述的立足点、出发点,本次作文的写作任务。如果脱离了“痛感新闻”这个话题,作文就偏题了。
(2)综合分析材料内涵,确立综合立意点:如可以从正反、部分与整体的角度体现思辨性思考。写作的逻辑思维是:列举“痛感新闻”的表现,强调“痛感新闻”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思考“痛感新闻”产生的正面和反面的原因或影响——再谈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并初步列出题纲:①痛感新闻这类负面新闻只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社会的主流,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②对痛感新闻这类负面新闻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③深刻认识社会,传播正能量。
(3)重点突出“痛感新闻”反思的三方面内容:
①“痛”产生的原因:①在社会层面:反映了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对他人关爱不够,人道关怀不够,对诈骗等丑恶现象打击力度不够等;但这些不是社会的主流。②在个人层面:不能正确面对社会的不足;对人生缺乏正确认识,缺乏批判性思考;缺乏必要的敏感和质疑等。③从发展的层面:痛感新闻促使人们更理性;促使这些现象的解决;促使人们重视、思考、警惕。
②“思”造成“痛”的背景:①社会制度不完善;②有关部门对社会不良现象重视不够,打击力度不够。
③解决“痛”措施:作为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看到社会阳光、良善、美好的主流面;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干预性、预防性教育;人人都为改变“痛感”而行动;对一些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3.最能体现审题高层级思维的三个方面:
(1)作文标题:高层级思维的作文标题让阅卷者一眼看清考生作文审题思维能力层级的高低,如《“痛感新闻”让人更理智》、《痛定思痛》、《因为痛,所以深刻》、《冷静思考,淡定面对》、《“痛感新闻”,谁之过?》等标题就突出了考生对材料内涵和写作重点的准确把握。(2)好的结构:高层级的思维结构能够将写作思路清晰的展现在阅卷者面前,获得青睐: 提纲一:“痛感新闻”让人更理智正确认识“痛感新闻”,不能被负面所迷惑。
“痛感新闻”让人对社会的认识更理性。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责任。提纲二:忧患存心警钟长鸣。
“痛感新闻”反映了诸多社会问题,让人认识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不足。社会的弊端,激发人们的思考。
关注世界,关注他人,行动起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3)语言表达:高层级思维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准确归纳材料中涉及的人和事等。如,对“痛感新闻”报道的负面新闻的归纳时指出: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
又如,在阐述“痛感新闻”的影响时指出: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再如,对“痛感新闻”思考时指出:对“痛感新闻”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作者:宋沅君
这个星期以来,心绪不宁,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积攒了四年的狂热逐渐隐退,后奥运时代纷纷恢复了日常节奏,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顾此失彼。这就是所谓新闻文本读者情绪失控。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负面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宋沅君)
痛悟
广州铁一中学 高三6班丁嘉楠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的女学生„„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而我认为,正是有这些报导负面的“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痛悟。
痛悟,即是在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后,在反思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漠视。
“痛感新闻“不会寒了整个社会。或许有人会称播报负面的痛感新闻会让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而无益于传播正能量。但我认为,社会大众不会因这些新闻就失去了心的热度。广西那位扶起因心脏病倒地老人的青年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说:”听过新闻说扶老人遭讹诈,但看到倒地的老太太时,第一反应仍是冲过去把她扶起来。“痛感新闻或许会令我们一时感到心寒,但我们不会放弃信任社会,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积极的态度。我们仍能看到面对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质疑,那位山东老农选择了给鸡蛋盖章方便顾客追寻投诉;我们仍能看见,在大家对一些图书馆对进入馆中的流浪汉有歧视而愤怒时,仍有南京图书馆向流浪汉敞开知识的大门。或许我们会因痛感新闻而陷入一时的心寒愤怒,但我们仍能看到它并没有使整个社会陷入不信任的危机,且亦能看到那些美好仍在传播。
痛感新闻,是社会大众的醒神药。正是因为痛感新闻,我们才得以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普利策奖的新闻得主,新闻记者菲恩曾说过:“人们看到的新闻不该只是对美好的歌颂”。借由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痛,我们开始反思。当我们听闻女大学生徐玉玉受骗后死去的新闻时,我们心痛愤怒,同时开始反思对诈骗的整治;当我们得知安徽一考生无作弊行为却被收去眼睛影响考试成绩时,我们叹息同情,却也反思监考制度的弊漏;当我们看到受网瘾戒除所毒害的青年含泪控诉时,我们愤慨痛惜,并且反思这类现象的源头。痛感新闻令我们痛而反思,而觉醒,而深刻认识社会。社会不只需要美好新闻,也需要痛感新闻来给大众一个对社会清醒而深刻的认知。
痛悟,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我们才看到了社会的全貌,清醒地意识到了社会仍存在的弊端,才令我们更坚定地为使社会更美好而不断努力,才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
“痛感新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l试思考以下问题:
l1、“痛感新闻”等于“负面新闻”吗?
l“痛感新闻”应是令观众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闻。
l“负面新闻”是内容坏的、消极的新闻,有灾难、黑暗、邪恶等,它有时令人沉痛,有时令人愤怒,有时让人悲叹。
l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l试思考以下问题:
l2、在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 l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l与“正面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 “痛感新闻”的真实性。l网络媒体以“置顶”“头条”等形式吸引人们眼球,以增加点击量。
l试思考以下问题:
l3、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 l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
l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l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
l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l
l学着拟题:
l莫让痛感新闻淹没社会 l正视(直面)痛感新闻 l痛定思痛 l痛感新闻的价值 l痛感新闻擦亮我们的眼睛 l痛感新闻倒逼社会进步 l痛感促人反思 l在痛感中自强
l设计作文思路:
l如题目为“痛定思痛”,就围绕“痛”来设计思路: l“痛”值得警醒。
l痛感新闻刺痛我们的神经,但我们不能只是骂娘,抱怨,叹息,因为这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也不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冷漠麻木;更不能把“痛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看客的无聊去消费它。l痛感新闻是警钟,它在我们耳畔长鸣,警告我们不幸就在身边,你我不能侥幸!l“痛”促使反思。
l*反思社会。反思社会制度的缺憾,反思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l
l*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脆弱的心理,反省自己权益受损却缺乏必要的斗争手段。l“痛”鞭策奋进。
L 问题倒逼改革,痛感促人奋进。社会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能因之而进步。我们须共同努力,拿起法律的武器,利用舆论的力量,让每个企业、每个人敬畏《劳动法》,让每个集体、组织真正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让整个社会普遍推行网络、电信实名制,电信诈骗失去犯罪的土壤…… l痛感鞭策我们强大自我。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强大我们的胆识,面对侵害勇于说不!l
痛悟
l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的女学生……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而我认为,正是有这些报导负面的“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痛悟。
l 痛悟,即是在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后,在反思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漠视。l l “痛感新闻“不会寒了整个社会。或许有人会称播报负面的痛感新闻会让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而无益于传播正能量。但我认为,社会大众不会因这些新闻就失去了心的热度。广西那位扶起因心脏病倒地老人的青年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说:”听过新闻说扶老人遭讹诈,但看到倒地的老太太时,第一反应仍是冲过去把她扶起来。“痛感新闻或许会令我们一时感到心寒,但我们不会放弃信任社会,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积极的态度。我们仍能看到面对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质疑,那位山东老农选择了给鸡蛋盖章方便顾客追寻投诉;我们仍能看见,在大家对一些图书馆对进入馆中的流浪汉有歧视而愤怒时,仍有南京图书馆向流浪汉敞开知识的大门。或许我们会因痛感新闻而陷入一时的心寒愤怒,但我们仍能看到它并没有使整个社会陷入不信任的危机,且亦能看到那些美好仍在传播。
l 痛感新闻,是社会大众的醒神药。正是因为痛感新闻,我们才得以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普利策奖的新闻得主,新闻记者菲恩曾说过:“人们看到的新闻不该只是对美好的歌颂”。借由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痛,我们开始反思。当我们听闻女大学生徐玉玉
l 受骗后死去的新闻时,我们心痛愤怒,同时开始反思对诈骗的整治;当我们得知安徽一考生无作弊行为却被收去眼睛影响考试成绩时,我们叹息同情,却也反思监考制度的弊漏;当我们看到受网瘾戒除所毒害的青年含泪控诉时,我们愤慨痛惜,并且反思这类现象的源头。痛感新闻令我们痛而反思,而觉醒,而深刻认识社会。社会不只需要美好新闻,也需要痛感新闻来给大众一个对社会清醒而深刻的认知。
l 痛悟,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我们才看到了社会的全貌,清醒地意识到了社会仍存在的弊端,才令我们更坚定地为使社会更美好而不断努力,才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l
第四篇:新闻的创新与立意
新闻的创新立意与角度(如何让新闻内容更深入)
一、何谓新闻的创新立意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如果要展开来说,大学里面也有专业的课程,我们简单的理解的话,不妨分解来说。即:何谓新闻,何谓新闻创新立意。
1、2、新闻的概念: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创新立意: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一般来说,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
新闻立意,新闻的核心所在,是对新闻事实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其服务于新闻的特性,要求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和深刻性。可以这么说,每一条新闻都有其立意,要想让新闻的内容更加的深入,它的立意就必须深刻。
为什么要立意?
采访之前,首先要立意,这个立意包括新闻成立。无论遇到突发事件,还是随机采访,一定要清楚自己是在采访,而不是在包打听。采访是围绕一个中心任务,而包打听寻求的是刺激。人们对于刺激性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错觉,从而影响事件真实性,作为新闻的采写者必须控制这种局面发生。
有个朋友是一个单位的宣传干事,他开始下基层采访时,先后找了二十多个官兵了解情况,人家说什么他就记什么,还唯恐漏记了什么,可是当回到机关准备写稿子时,却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挑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你了解的只是一般情况,而不是新闻素材,更不是你急需的新闻素材;你采集的是屡见不鲜的事,本身就不属于新闻素材;你了解的是“大杂烩”,没有一件完整的、突出的、发人深思的事件。很显然,这种采访是失败的采访。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白自己采写新闻的立意到底在哪里,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所以说,先立意,立好意,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采访与写作,才不会在采访中感觉手足无措,无处下手!
对立意的要求:
(一)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虽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一篇好的新闻,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事实的报道上而已,它还必须要有传播的正确性,也就是新闻的导向要正确。
例1:近日,湖南津市市纪委驻该市教育局纪检组发布的一则通报,引起了网上的普遍非议。该份通报称,市纪委一名常委带队突击检查教育系统一些单位领导的办公室时发现,有些抽屉有烟、咖啡、零食,还有小说、散文、时事类与工作无关的书籍。据此,津市纪委发通报给予了警示。在遭到舆论质疑后,津市市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纠正了市纪委此举,并称纪委的前述行为存在“标准把握不准、检查方法不当、工作程序欠妥的问题”。
例2:2006年,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简文豪向10年都拿不到临迁费,更无法回迁的上访群众深深地鞠躬致歉,像这样一个举动,我们应该如何来立意?如果需要正确立意的话,我们应该重点从政府部门包括其领导在内的各级公务员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履行职责的意义来下手。但有的媒体却认为,这说明了广州市在住房拆迁、房产行政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十分严重的渎职、怠慢百姓现象,国土房管局与群众存在深刻的鸿沟,矛盾的积累,到了局长不得不向群众鞠躬谢罪的地步。这显然是颠倒了轻重,没有从正面、积极方面揭示对群众“非凡之礼”的意义,立意显然就存在极大的偏差。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环卫工视频
(三)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简单的来说,就是拔高!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例1:苏仙岭假期送雨伞 例2:王宽
二、何谓创新新闻的角度
其实,新闻角度和新闻的立意是密不可分的,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往往决定了一条新闻最终会拥有一个怎样的立意,简单的说,就是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准;而选择什么样的立意,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角度来进行提现。可以这么说吧,没有一个新颖巧妙的角度,就很难提炼出具有深刻内涵的立意;而没有一个高远的立意,采访者也很难由此去选择一个新颖独特的角度。
1、新闻角度的概念: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简而言之,新闻角度,就是指一件事情发生了,记者应盯紧哪些细节,阐发什么样的观点。
2、选择新闻角度的重要性:角度的不同决定了观察事物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一篇新闻报道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最佳角度的选取。角度选择好了,就能更准确地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更充分地体现新闻价值。例如:陕西米脂学生被砍事件,伤19人,死亡9人!
例如: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
——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是立体的,新闻角度不同,新闻作品也会呈现多样形态。避免雷同,做出“独家新闻”的角度就是好角度;增加可读性,做出趣味或者深度、广度的新闻角度就是好角度。
3、究竟怎样选择角度
(一)新 ① 思想要新: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选择新闻主题角度需把握的首要环节。具体到单位的宣传工作也是一样,单位最新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有哪些新的工作思路,有哪些新的工作重点与亮点,有哪些新的工作重心……。
例如:增花添彩(数说),捡起一片垃圾,收获一份美好
② 视角要新:要善于观察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不了解的地方,以及平常很少见到的地方。要跳出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来思考新的视角。
例如:伍露西钻下水道;水箱里的城管坚守;殡仪馆里的美容师等等
③ 表达方式和语言要新:要善于使用新鲜的词汇,积累新鲜的语言,从主流媒体近期常用的重点词汇中寻找与本部门相契合的新闻点。
例如:八荣八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五星级厕所等等
(二)逆向思维。
新闻工作者学会逆向思维的方法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打破常规,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角度,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新闻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新闻价值。
例: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与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在选择报道角度时就反其道而行。这篇报道所要表达的是扬州市在全国用工荒的大潮下因善待工人仍然用工正常,记者通过巧妙的寻找角度,体现出扬州“不差人”,进而提出加快推进用工转型,充分尊重民工权利的重要性。
(三)以旧见新。新闻采访中常见的就是大的主题下千篇一律,“你方唱罢我登台”。如果找不到新的主题,那么读者就会厌烦,不感兴趣。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推陈出新。
例:2007年太原日报刊登文章《晋源:两限产企业主动增加停产天数》就很有特点。对污染企业严查,对不合格的企业停产整顿是我国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某地区多少企业不达标被关停”等新闻常见于报端,这篇新闻在大的形势下寻找到好的新闻角度,从而体现了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深得人心,在太原市乃至更大范围树立起一个典型。
例:郴州市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关于罚款一百万。
(四)虚中找实。开会、看文件、听报告,这是记者采访中常见的事情。如何在这类采访中,在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里,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而获得好的新闻价值,考验的是采访者的功底。
例如:许多记者在会议报道中找出一些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予以报道,就比一般的会议报道显得具体实在,也能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例:荣获山西省新闻二等奖的《“博士方阵”现身省城各大医院》的新闻线索就是从一次会议中获得。记者在文件里的一堆数字中发现新闻点,补充采访,从而反映出山西省各大医院“人才强院”战略的重要性。
例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8年郴州城市管理工作就这么干!》2018年郴州市建设管理和国土资源工作会议。
总之,新闻的特性就是喜新厌旧!要想做好新闻工作,就离不开创新二字,不仅要创新立意、创新角度,还要创新平台、创新手段(设备)。而要做出一篇立意高远、角度新颖的好新闻,更需要大量的积累与实践。
今天交流的这几种方法只是一个提示,而大量管用的方法,还要自己在采访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去尝一尝。新闻采访的第一步,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迈出,任何教科书和高明的老师都是代替不了的。我们相信,只要你真心喜欢新闻采写,又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毅力,你就一定能成功地突破种种“瓶颈”,跨出采写好新闻的一大步!谢谢。
第五篇:2014辽宁高考作文立意分析
2014辽宁高考作文立意分析
一、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夜晚,祖孙二人椅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空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材料点评
2014年辽宁省高考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形式和往年一样,这道作文题,含义丰富,角度灵活,可深可浅,亦大亦小,耐人寻味,颇有特色。这个题目,很容易考出考生的文化、素养与认知的水平高低,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
三、立意分析
1、这则材料角色清楚,一是男孩,一是爷爷。材料里,男孩的角度是赞美现代科技带给当代生活的丰富色彩及便利,当代人享用着诸多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多彩生活和便利条件,的确应该感到幸福和感恩。而爷爷的感概,则让人看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雾霾等环境污染;并让人格外怀想曾经的往昔、古代,怀念那一尘不染的空气、月华、星光和篝火„„总之,霓虹闪耀是一种美,星汉灿烂也是一种美。前者是现代美、科技美、智慧美、创造美、都市美,是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生活的富足;后者是自然美、古朴美、原始美、田园美、山野美。
当然也各有不足,前者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等副产品,后者则享受不到现代科技文明带给现代人的方便、快捷、繁荣、富足。要是两者能够兼得该有多好?至少应该努力实现它们的互补。社会要发展,自然也要保护,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要是保持同步才是最好。
2、该材料和社会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契合当下社会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传统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怀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写来,审题立意难度不是很大,考生可以从男孩的角度出发,谈谈现代科技的美,着意赞美现代文明的进步和辉煌;也可以从老人的角度谈谈自然状态的美,侧重表达怀古之幽情;当然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辩论分析:既可以从“发展与保护”等比较现实的角度展开,也可以从“星火与灯火”等比较诗意的角度入手。
总之,考生行文可以各有侧重,但都不该忘记辩证说理,不能把话说得过于极端和绝对,不能为了证明自己角度的正确而将对方的角度一棍子打死。写作上,考生可以写成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思想深刻的议论文,选材也较广泛,科技的美,从古代人们追求科技带来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到今天“嫦娥登月”、“ 神十”上天都是科技延展了人们的广度和深度;自然的美,从大自然入手,传统文化、自然的生存状态,皆可入文,可以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