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播学概论讲稿1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都是老熟人了,自我介绍就免了。不过,在上课之前,我先提几点上课的要求。一是纪律。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遵守最基本的课堂纪律,当然,和综合大学的课堂比起来,同学们的纪律性绝对是杠杠的,不过,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课堂上尽量不要和周公交朋友,当然,我也尽量不把课上成催眠曲,不给周公同志送资源。二是自由。大学课堂应当是自由的课堂,是不同思想不断碰撞的课堂,我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的看法也不一定没有道理,希望同学们能放开想象力,能积极提问交流,有任何问题,你随时可以举手打断我,我不怕你们的问题为难我,我更怕连为难的机会同学们都不给我。三是勤快。我记得在你们刚进校的专业介绍会上,高主任送了你们几个字,其中一个就是“勤”字,勤动手写写文章,勤动眼看看书籍,勤动脑思考问题,勤动嘴提问交流,勤上网关注信息„„俗话说天道酬勤,换句话说,勤字和你的成绩有着直接的联系。
接下来说说我们的课程。教材你们都拿到了,传播学概论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后面我们要上的新闻发言人、舆情引导等课程都会用上里面的一些理论。既然是概论就是偏理论的东西,一旦说到理论,就和枯燥、乏味、单调等等词汇有所牵连了,当然,大家也别想得太难过,到底这门课好不好学,我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留点悬念比较好,要不然这接下来的一学期也太难过了。我们的教材使用的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第二版,11年出版的,对于传播无处不在的、时时翻新的传播学而言,时间上算不得新鲜,但是,就传播理论而言,已经很久没有更新的、更有权威的新的传播理论诞生了,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沿用的还是那些经典的传播学理论,所以单纯从这方面来说,时间还是可以的。而且,这本书写的还是很有水平的,应该说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是国人编写的教材里面最好的,当然,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浙大新闻系的一位教授说的,内容比较全面,有系统性,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一定的可读性,我建议大家还是抽时间好好看看。我上课一般挑重点的讲,不可能把书上的内容都给你们介绍了,大家都看的懂字,我纯粹讲教材就没有意义了,但是考试还是要以教材为依据的。
除教材之外,还给大家列了几本参考文献,邵培仁编的《传播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方汉奇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二版;郑保卫编的《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一版;马新明编著的《新闻的力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龙力莉主编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案例与启示》,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喻国明编的《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大家如果仔细看的话,时间都不是很新鲜,最近的也是10年的,更早的都到02年了,都十几年前的书了,而且最多也就出到第二版。这几本参考读物,建议大家都翻翻看,了解一下,当然,如果有野心的,就都仔细看看,特别是龙力莉的这本书,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除此之外,我个人还想特别给大家推荐几本书。作为大家的指导老师,我给过大家一个阅读书目,但是那个阅读书目包括了三个方向的内容,不是很纯粹。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所以今天特别给大家推荐几本书。第一本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同学们看过多少以人名命名的书?我相信是不多的,一般以作者的名字命名的书都是不错的。这本书的英文版我有收入,当时还是在当当网上买的,并不是很厚,不过翻译成中文以后,变得很厚,有近500页,价格也要50来大洋,不便宜,当然,如果你们找得到电子版,那就省钱了。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几乎把所有的传播学理论最新的东西都揉进去了,有学者说,麦奎尔先生有个极大的强项,那就是他自己研究的东西没有他编的这本教材有力量,这书都出到第五版了,而且被很多学新闻传播的人阅读。其实很多人写教材很强,写文章不行,比如说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仅这本书,这位老兄就赚得满盆钵,大家知道他赚了多少吗?三千万美金。他一辈子就写一本教材,不停地修订,隔一两年就出一个新的修订版,所以我们就不停的买,现在这本书在当当上卖的已经是第十一版了。可以说,全世界搞人文社科的差不多都会去买一本这本书,特别是在美国的高校里面特别普及。所以说,当你只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能将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不怕不成功,但是坚持和韧性刚好是我们的同学们,包括我们的很多老师所缺乏的。麦奎尔其实也是类似这样的人物,他的理论不多,但是编的教材很强。抽象思考的能力是麦奎尔这本书最大的贡献,他可以把很枯燥的理论、或者很长的文献、或者很多人写的东西糅合成一小块,把最经典的一部分呈现给大家,所以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第二本书叫《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这本书比较简单,但是它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的代表性著作,这本书我们应该好好读读。在世界大战中间,你会发现,敌对的国家各自会采取什么手段。有句话大家应该很熟悉,“谎言说上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是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说的。这在战时每个国家都会采取的措施。在美伊战争中就有一个著名的虚假宣传,叫女兵林奇的故事。这个宣传出来之前,美国国内对于战争的反对声浪正愈演愈烈,战争进行的并不是很顺利,牺牲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国内的家长们就想召回战场上士兵,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女兵林奇的故事就横空出世了,报道一出来,然后美国国内的支持率达到一个峰值,但是后来被证实,女兵林奇的故事纯属虚构。如果大家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种技巧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第三本书是《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著。都说传播弥漫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传播的源头从哪里开始的呢?我们都认为传播学是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然后二战开始繁荣,但是这本书把传播的历史溯源得更久远,一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那些思想大家那里。柏拉图洞穴理论,苏格拉底的对话,其实这也是传播,没有传播,这些理论又缘何得以流传。亚里斯多德谈到修辞的问题,其实也是一样,逻辑和修辞也是为说理服务的,说理难道不是传播?这本书的强项就是把各个不同学科里面,尤其是哲学、宗教学里面那些与传播有关的东西都梳理到了这本书里面。
传播学理论里面唯一对其他学科可能有贡献的,大概就是《创新的扩散》这本书,其作者罗杰斯也是比较有名的传播学家,以后说到传播学的发展,必然是少不了这个人物的。其实,传播学这个学科里面的大量理论都不是传播学本身的,而是来自其他学科的,从人类学到动物学,大家去图书馆里面,里面的书不是都有编号么,从A到Z所有的理论都能在传播学里面找到影子,其实有不同的人在那里挖掘。比如我们的群体传播,你能很明显的看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子。我们在研究传播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向理工科发展。我记得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当时就使用了数学的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得到了答辩教授的一致肯定。其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实传播这门学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内容,越是学到后面,越是有这样的感受。其他学科也有这样的野心,特别是人文学科,比如我们的哲学,就想一统天下,所有的学科都是哲学派生出来的。而我们的生命学科的学者们也叫嚣着,所有的学科都是由生命学科决定的,当然,如果从物种的起源来看,的确是这样,如果人都不在了,还谈什么学科分类呢。我们传播也是,人类,人类社会,离开了传播怎么能行呢?杜威说“社会基于沟通而存在”,没有沟通,没有传播就不叫社会。所以研究人的本身,或者研究基于人而构建的社会或社权,那必然是需要传播来介绍或者解释的。我们传播学甚至还有更深的层次,哪怕你就一个人坐在一个荒岛上,不能与外界交流,但你还有一个内传播,I-to-me的传播,主我对客我的传播。你会发现,你的一举手一投足,说话、表演,这所有的东西都和传播有关。创新扩散理论是一个实证研究。这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其实很多同学应该也了解,人文社科类有几种研究方法,一种是思辨型的,比如我们的哲学、美学、历史等,以逻辑来支撑它的逻辑体系,当然,历史还有史料。文章好不好,你去看推论严密不严密,符不符合逻辑。还有一种就是借用自然科学方法,就是借用研究物的方法来研究人,或者说量化研究。
由于时间关系,阅读书目暂时给大家介绍这四本,以后在课堂上我还会陆陆续续给大家介绍一些传播学相关的经典书目,这些书不仅是为学传播学服务的,也是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目,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去阅读。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应该是我们不可停留的追求。这些书如果图书馆没有,我这里基本上都有电子版,翻译版本的、英文原版的,如果同学们有需要,可以到我这里来拷。不过大家都是电脑高手,找这些东西应该不在话下。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包括手机、邮箱、qq和办公室,欢迎大家以任何一种方式与我交流,其实我们已经在网上交流了不少时间了,应该不陌生了,可以不用拘谨。
关于考核方案,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比较关心,这里就和大家说一下。这是一门考试课,考核分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笔试,成绩以期终考试卷面成绩为准,占总成绩的60%,综合考查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平时成绩,包括实训作业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0%。其中实训2次,包括两次作业,占总成绩的2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20%。希望大家认真对待课程的每个环节。
说起传播,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到底什么是传播,它的定义是什么,这是我们这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不过在此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来谈谈你对传播的理解。„„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这些都是传播。拿手机为例,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照麦克卢汉媒介-人的延伸理论,手机成了我们的手的延伸,眼睛的延伸。没有手机,我们的生活就变得不习惯了,我知道有同学是博客达人,微信也玩得很多,好像一天不刷微博,不发微信,生活就不完整。的确是这样,手机的诞生,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沟通,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带了了更多的乐趣。同时也有同学也说,没有手机,我们的交流会变得更为纯粹与真实,在那个以书信为主要沟通方式的年代,人们的感情更为真挚。这不无道理。不过,历史总是往前发展的,当你习惯了iphone之后,你还想用只有电话短信功能的小手机吗?生活总是在往前发展的,问题的存在不是否定事物本身,而是促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出现,正因如此,人类世界的科技才能不断更新发展。比如核武器,不能因为核武器的破坏力巨大就不发展,君不见核反应堆现在几乎遍布世界,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多少能源?物本无罪,原罪在人。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给大家看几张图片,大家能说说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大家都说的对,但是也不完全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在进行传播,关于这一点前面三张都没有问题,第四张图只有一个人,怎么也在传播?大家应该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就是在做某个决定且不是很确定的时候感到很纠结,当然,哪些暴恐分子不算,拿刀砍人都是很坚定的样子,普通人正常人可做不到。谁来爆料一下,你在做什么决定的时候会比较纠结?„„看来大家的这种经历还是挺丰富的(插入个人经历)。其实,你的这种犹豫就是就好像是你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拉锯战中胜出的就体现在你最后的决定上,这个就是主我与客我的较量,当然,用到这里就是传播,专业说法叫自我传播。所以,我们的生活中传播无处不在。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里,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件事情的?„„请你说出五个与美国有关的词汇。这些印象是怎么得来的?„„很好,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能贴上美国的标签,我附带问一句,有哪些同学去过美国?在那边呆了多长时间?在你呆的这段时间里有没有感觉到与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想背的地方?„„看来亲身去感受过这些词汇的人很少。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当我们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发展的时候,拟态坏境——也就是媒介给我们构筑的一种对现实环境的反映-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我们对美国的这些印象几乎都是从传播中获得的:比如电影,比如美剧。每年美国大片在中国捞金捞的厉害,基本上院线每上一部美国大片,票房都是过亿的,过十亿都是很正常的,几乎占据了票房的大半江山,然后“自由女神像、民主、自由”等等价值观念就被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所熟知。中国是个大蛋糕,好莱坞也不是傻子,频繁在片中启用中国内地的演员,以讨好中国观众。当然,中国最近几年的电影也有长足发展,很多部电影都创造了票房佳绩,2013年电影市场数据显示,全国总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全年内地上映电影305部,其中60部电影票房过亿,国产片占到了33部。国产影片票房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占比58.65%。相较2012年引进片票房以51.54%的占比压倒国产片,国产片在2013年重新夺回市场主动权。你们看,没有传播又怎么可能有这些。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传播呢。传播学中的“传播”一词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源于拉丁语中的communication和communis。在中文里,传播有传达、传染等含义。而Communication的含义包括了传达、传染、通信、交流、交通等。从词意上来讲,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完全对等。从学理上看,界定传播的概念有两种传统,一是社会学传统,一是符号学(语言学)传统。社会学家库利在定义传播的时候,强调的是传播的社会关系性。他认为,传播是人与人关系的用意成立和发展的机制。而符号学家皮尔士则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其实这都是传播,只是不同的角度而已。从社会角度而言,没有传播,我们肯定不能好好的交流了,也不要想好好的谈恋爱了,就算是动物,还还得依靠气味来判断呢。而在传播过程中,如果没有符号,没有具有意义的符号的传递,那传播也是不成立的。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我们现在的网络,声音、文字、气味、动作„„这些都是符号。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其实关于传播,不同的学派,也有不同的定义。我相信我们区队没有不玩微信的人吧,有一个动作我相信大家都做过,那就是看到自己喜欢的,或是有价值的,总喜欢做一个动作,分享到朋友圈。这其实就是共享说,施拉姆认为“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其实不难理解,就拿我们的分享到朋友圈来说,你选择分享的动因是什么?就我个人而言,就是希望把我认为好的信息传给朋友们,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信息或许对我的某一个朋友有用。前段时间,我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无意间找到了名家朗诵名篇的资料,我知道郑正平老师和孟羽中老师都对这个感兴趣,而且他们在教学中或许用得上,我就顺手发连接给他们了。这就是共享。我的硬盘(500G+1T)里面有很多资料,同学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过来淘宝。分享其实是一种境界,常在群里面看到同学们在吼“寝室有杨梅、寝室有什么什么”,同学们都是高境界的人,不过现在的小孩,很多都养成了吃独食的习惯,不好不好。不过,说起来共享说是很有道理,不过难道共享说就没有缺陷了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很好,尽管施拉姆是我们传播学之父,但大家的学说也不是都是完美的,要不然我们直接拿此定义传播不就足够了,何必再讨论呢。所以说,不要偏信大家,不要迷信权威,我们需要个人思考。回过头来,共享说的问题在哪里?小情侣闹矛盾了,男生要解释,但是女生不听。这是什么状况?拒绝!所以传播是不成功的,信息没有完成共享!再比如,我说一句日文,翻译成中文是“好久不见,你好吗?”但是日文没有同学能听懂。也就是说,我的传播完成了,我和大家分享了我的信息,但是同学们并没有理解内容,这个分享是不成功的。(误解、独处)这就是共享说的局限性。在定义传播的时候,还有一种是互动说,就是用语言进行思想的交流。这个我倒是不想多说,其缺点和优点都是显而易见的。人际交往,必然互动,但是我们的书籍、广播、电视、广告等大众传播,互动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的,但是在新媒体上,其实还是适用的,比如论坛,比如微博。学校规定,不准谈恋爱,但是,事实如何同学们比我更清楚。这个例子其实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影响说有关系。影响说是指“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影响说是针对宣传效果来说的,就是说,这个宣传有效果就是一种传播,没有效果就不是传播。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很多传播只是完成了传播的过程,但是效果却不一定有,就好像学校的不准谈恋爱的规定一样。在前面有提到,界定传播的概念有两种传统:社会学传统和符号学(语言学)传统,在传播的不同定义里面,有一种就是符号说,强调传是符号的流动。B。贝雷尔森认为,“所谓的传播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符号说对于前面的定义而言,范围是扩大了的,而且符号说里面符号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除了我们常用的文字意外,声音、图像、表情等等都是符号。看看大家手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蹬的,那个不是符号呢。我们说了这么多传播的定义,我想请同学们来思考归纳一下,这些传播的定义尽管偏向不同,但终有其本质,那他们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o⊙)?„„很好,都存在“传”、“收(受)”的行为,那具体传受的是什么东西呢?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笼统来说就是信息。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信息。其实也不是新名词,信息我们都司空见惯了,不过作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必须要了解其客观的定义。我们之前的内容换一种表达可以这样说,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可以说信息和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一切“表述”(或反映)实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极乐鸟跳舞是在求偶,烽火狼烟代表敌军来犯,红玫瑰代表爱情,等等。也就是说,广义的信息包括自然界信息和人类信息,而作为传播学而言,我们要学习的主要是人类信息,或者说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进一步来说,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传播可以冠名社会传播,是人的传播,不是动物的传播,尽管我们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当然,动物传播和自然传播也是有专家在研究的,比如我们的生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他们通过研究蝙蝠的信息传递方式研究出了雷达,通过研究海豚的发声方式研究超音波,等等。不过这些不在我们的学习范围内。根据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定义,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传播有哪些基本特点(⊙_⊙)?我请两个同学来回答一下。„„很好,根据我们前面讲的不同学派对传播的定义,以及刚刚讲解的内容,传播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五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关于这一点,我不知道同学们还记得应雨辰同学在上学期的读书报告会上讲的一个例子不,就是茶杯犬与雪橇犬的例子。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解释了共通的意义空间的含义。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前面一部分我们解决了什么是传播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是传播学的问题,传播学究竟研究些什么问题?传播学,从字面含义上讲,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又是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那么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的学问。但是传播究竟包含了哪些问题呢,等下我们一个个来讲。社会传播可以分为五大类,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我之前给大家展示过几张照片,大家说说看,那几张照片分别代表了那类传播?„„很好,看来大家都知道。应该说,社会传播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说起来,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说任何的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换句话说,社会传播就是在社会信息系统中进行的。如果说社会传播是一个大圆圈,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这五种传播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的个体,是构成其他四类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是最普遍的传播类型,人是群居的动物,完全与世隔绝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类渴望交流,与其他人交流就构成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范围更大,但是组织传播与群体传播又有一定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的交叉。而大众传播是五类传播中范围最广的。可以说传播存在普遍的系统性。社会信息系统有这么几个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双重偶然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总结,传播学,研究的就是在社会信息系统中,几类传播的运行规律。
这样说比较笼统,不够详细。我们换个思路。中泰群体事件大家都很熟悉。那你们有谁清楚中泰群体性事件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发展的呢(⊙_⊙)?在这个事件当中,逮捕了一批人,他们是如何接受信息的(⊙_⊙)?也就是说,在群体事件中,群体中的个体传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_⊙)?在群体事件中,往往伴随着谣言的传播,谣言是怎么传播的,有什么规律,如何控制(⊙o⊙)?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预防群体性事件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我们能熟练掌握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群体性事件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那么我们工作开展起来会更轻松,不至于毫无头绪。
我们都知道传销危害严重,有同学能具体来说一说吗(⊙_⊙)?那么多人深陷其中是主动还是被动的(⊙_⊙)?应该说现在的这些传销的组织人员实在是太低端了,用拘禁、暴力的方式发展下线,真是没水平。有同学知道文鲜明统一教吗,他居然能让他的教徒接受他的指婚,有很多人在此之前 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厉害吧,但是他的这种权威是怎么产生的呢(⊙_⊙)?这也是我们传播学要研究的问题。
招远麦当劳血案,让邪教的身影再一次曝光于公众的目光之下,邪教,披着宗教的外衣,却是干着邪恶的、反人类的勾当,包括那些恐怖势力,新疆棋牌室砍人案发生以后,新闻《1+1》披露了该事件当中唯一被生擒的犯罪分子被洗脑的过程。年轻、冲动、对伊斯兰教义的无知、对天堂的向往,构成了恐怖分子的渗透的缝隙。恐怖分子自杀、砍人等恐怖行为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但是吉米。琼斯,一个不知名于世的基督教牧师——说服教徒们作出不可思议的事情:毒死亲子,自寻短命,杀害不从命的其他教徒。此惨案致使913人丧生,包括200多名儿童。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在现代自杀史上没有先例。这又是如何发生的,他真的就有那么强大的说服力(⊙_⊙)?这也是我们传播学要研究的问题。
给大家看一段视频,BBC纪录片《走进北朝鲜》,你们看,医生治好了他们的白内障,但是他们复明以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感谢医生,而是感谢金日成、金正日,表决心要好好工作,吧啦吧啦。朝鲜民众对金日成的极度崇拜是如何形成的?这和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密切相关,也是我们的传播学要研究的问题。
说到朝鲜,我这里再和大家普及两个概念:传播障碍——是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比如:语言障碍、经验障碍、知沟障碍、兴趣障碍、环境障碍。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意误解或有意曲解。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的隔阂等。我 相信对于这两个概念,同学们结合视频会有很好的理解。
我们现在讲第三个问题:怎么学习传播学(⊙_⊙)? 要学好传播学,其重要前提是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那人类的交往活动也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同学们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还应当明白,学习传播学,是为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当观念正确了,我们再来讲行动。给大家讲讲海宁警车撞人事件(2014年4月29日),通过该事件的处置始末掌握学习传播学的方法。
4月29日早上8:57分,嘉兴人论坛V在新浪微博上发帖,【今晨海宁一电瓶车驾驶员出车祸当场死亡,肇事车辆疑似警车
】
9:30分许,网名王叄囍的人微博发帖:1014年4月29号海宁市长安镇盐仓高速路口发生车祸交警撞死人逃逸 事发到现在依旧没有救护车到现场 这就是所谓人民警察的态度和做法?让我奶奶就这样躺在马路上距离我到现场已经有一段时间除了警察其他一概有关方面人员通通没有到场 这就是所谓你们所谓的人命警察?并附有图片。该微博截止当天中午11:21分,有28人转发,4条评论,其中网名gao-yi-qing的发微博说早上7点50多分的时候经过,有看过120的车在旁边停着的,对原帖中没有120的说法进行了驳斥。
12:40分,海宁公安于在微博上发了“关于海宁涉警交通事故的情况说明”,对该事件的初步调查情况进行了公布。
截至4月30日早上8:50,王叄囍的微博转发130条,评论94条,明显的情绪对比,对警察深恶痛绝的,毫不信任的,理智分析的,都有,但不信任的情绪更为突出。
到下午14:40左右,嘉兴万事通 转帖了海宁公安的情况说明。有26条评论。
在该事件的处置过程当中,有几个焦点问题: 一是警察撞了人然后脱了警服就跑。(群众要打他,然后跑了,打了110和120)
二是很多警察围在哪里,但是没有对尸体进行相应的处置,一直让尸体躺在地上。(120判断人死亡了,就叫殡仪馆,程序正确,但是死者为大,警察应该有一定的处置,为避免抢尸体的传言出现,应该让家属或是周围群众见证整个过程。)
三是1818黄金眼到现场采访,主要针对的是家属,警察没有做出更正面的回应,尽管在当天中午的时候发出了情况说明,但是没有积极的应对媒体。致使视频大量转载。
车祸是早上7:30分发生的,120十几分钟后就抵达,1818黄金眼是上午10点左右抵达现场的,而视频是第二日播出的,播出的内容偏向于家属,并未出现公安的信息。关于当天中午12:40公安局发出的声明并未提及。在这个过程中,公安局公关办的反映是比较慢的,在当天采访到第二天播出这段时间,完全是可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以召开信息发布的。而且在事情的调查处理方面,也是较慢的,公关办要以基层的调查取证为依据,所以,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要快。不能在媒体采访之前处置好,就在内容播出前抢占有利时机。
四是事件以赔偿家属70万告终。但是影响远远未止。舆情引导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习传播学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树立正确的观念外,还应当从各类事件中总结经验,多看,多听,多练,多学,提升自身能力。
第二篇:传播学概论讲稿3(最终版)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首先请两位同学来回顾一下上一堂课的内容。……很好,看来大家还没有把上堂课的东西全部忘光光,我应该说我很荣幸吗?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有同学说历史这东西很枯燥,很没有意义,但是,其实历史是个好东西,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道传播的历史,你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传播,学习传播。没有历史的人是没有根的,就找不到归属,就是随波逐流的飘萍,不知道来自哪里,也不知道去向哪里。中国是有历史的,而且是有据可查的历史,文明古国总是让我们感到自豪无比,这是精神的寄托和归属。为什么有魅力的男人年纪都不会小?因为年轻人缺乏历史感,老男人才有故事。有故事的人才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去关注,去寻找。曾经我不喜欢历史,因为历史总是残酷的,而我个人不喜欢悲剧。但是历史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不去了解就改变分毫,还有可能因为你不去了解历史而认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所以直面历史,了解历史才是应该有的选择。就好像人们对于美国的态度一样,有很多年轻的学子迫不及待地投入美国的怀抱,以为民主、自由、公平在那里才能得到。但是,事实呢。如果去读读美国的历史,那些民族的、宗教的、殖民主义的、霸权的,你还会如此迷恋美国吗?应该说,这些人,有享受的欲望,没有奋斗的勇气。有历史的积淀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学习人类传播的历史,你才会知道你应该往哪个方向前进。希望你们已经找到了那个方向。
我们今天将学习的,是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最近几年,关于520(我爱你)、1314(爱你一生一世)的数字玩法很多,在这样的日子里,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扎堆去领证结婚。当然,也有上午领结婚证,下午领离婚证的。类似的数字游戏,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车牌。一般001的车牌是很牛的,那代表了权利,如果全是8的,或者全是6的车牌,也很牛,那代表的是金钱,也可能是金钱与权利的结合,比如这几张图。同学们注意到了没,这些车都是什么车?宾利,豪车。好马配好鞍,这样的车配上这么牛掰的车牌,相得益彰。你能想象一个人开着QQ,却挂着一个价值四五十万的车牌的情形吗?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照片,都是汽车标志,我相信男同学肯定都认识,女同学不一定。那么问题来了。关于这些所谓的幸运数字,1、它真的有意义吗?
2、是由谁赋予的?
3、怎么就赋予了呢?
4、怎样获得认同的?
5、还有类似的案例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等下我抽几个同学来回答一下。……很好。讲了这么多,什么是符号,我想大家也有一个大概的概念,但是到底什么是符号?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的行为。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并称为语言符号体系。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信号具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二是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比如极乐鸟跳舞,就是在求偶。象征符与信号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象征符 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其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第三,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第四,象征符 可以自由创造,象征符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而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象征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一个象征符在不同社会里会有不同的解释。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今天主要讲讲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几种类型:一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工整度等。也称为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的信息。二是体态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姿势等。在形成语境(传播情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卓别林,比如憨豆先生,这两位都是体态符号使用的高手。三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服装恶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等。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今年的毕业典礼,就有学校穿汉服,而非现代的学士服等。
符号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种: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需借助可感的物质形式。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传播者,传播对象。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二是传达功能。意义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形式,由符号承载,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三是思考功能。思考是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在选择车牌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某些数字的追崇,他们看中的到底是什么呢?……当然不是数字本身,二是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中国人喜欢成双的数字,成双成对一般寓意圆满,儿8与发字类同,6与顺字类同,所以中国人喜欢8和6,但是作为双数的4,因与死字类同,就不是那么的招人待见,不过也不是那么绝对,因为有一个词叫四季发财,所以有时候,四也挺招人喜欢。这里就牵涉到了一个概念,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
符号的意义也有不同的分类:一是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较容易发生变化。二是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春秋战国时代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命题二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诡辩的着名例子广泛为人们所引述。普遍常识告诉我们白马明明是马,说它不是马肯定错误,没有什么可争辩的。诚然,公孙龙在论证“白马非马”命题时,犯上了把“马”与“白”,“白马”与“马”截然分离,绝对对立的错误。例如,他回答“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时说:“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显然,他已经走极端,不承认白马是马,而陷入诡辩。可是,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论域来说,“白马非马”的命题是十分合逻辑的。因此,当孔夫子的六世孙,大名鼎鼎的孔穿为了这事找上门去与公孙龙辩论上述命题时,结果被公孙龙驳得无话可说,吃了败仗。公孙龙对孔穿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楚王曾经开繁弱弓,装上亡归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随从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 仲尼听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 公孙龙评论道:照这样说,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人们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和“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不对的。上述故事说明,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命题,是指严格逻辑意义上“白马”的概念不是“马”的概念,即白马不等于马。从内涵来说,公孙龙认为,“马”只揭示了马形,“白马”不仅有“马之形”的内涵,而且还有“白之色”的内涵。所有的马固然都有颜色,但“马”的颜色是不确定的,而“白马”、“黄马”、“黑马”等的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颜色则是确定的。因此,公孙龙揭示了“马”与“白马”的不同内涵,前者“不取其色”,后者“取其色”。从外延方面看,公孙龙指出,你要一匹“马”,给你牵一匹黄马或黑马都可以算数;但若你要的是一匹“白马”,那就不能用黄马、黑马来顶数。“马”是包括了黄马、黑马的,而“白马”却不包括黄马、黑马。“白马非马”的命题区分了“马”与“白马”的外延是不等的。从以上例子中知道,概念的内涵是反映事物的内容或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则是指事物的适用范围或量的规定性。三是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但是,我们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现,语言符号的意义也不是那么的明晰。这就是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一般人很难分清。二是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
在传播过程中,意义也不是完全传达的,这是因为传播过程牵涉到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的情境。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受到的意义也未必是一回事。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受传者的意义既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还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是人类特有的。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象征性互动理论,倡始人是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象征性社会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认识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也称为符号互动,意义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是,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对受传者而言,是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互相理解。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人类创造出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又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文化符号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合约的方式形成的,而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性,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到处充满了象征符,街头的、路边的、建筑物上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的等。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现代消费文化:现代社会的消费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消费。购买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消费传播体现出“差异化”特点,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风格传播”突出。流行性越来越强,流行周期越来越短。大众传播不断创造出新的流行语和流行话题,各种广告、公关和营销活动不断策划出新的符号和新的意义,把提供新的“概念”(消费意境)作为打开商品市场的主要手段。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象征符过滥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文化有两个特点:
1、文化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
2、文化是以象征符来作为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并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了解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消费文化。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目的之一,就是购物,也有专门去购物,特别是被世人称之为奢侈品的物品。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去购买奢侈品?他们购买的不是奢侈品本身,而是这些奢侈品所宣扬的理念,比如地位、比如权利,比如高贵,比如品味,都是些很吸引人的概念。所以说,法国学者J.鲍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涵的意义消费。消费文化的实质是: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我调查一下,班上有多少同学是不用苹果手机的,举手示意一下。找个同学来说说,你问什么不用苹果手机?……关键词,个性化选择。给大家看个数据啊,这是2011国内的年苹果手机用户的年龄分布,大家可以看出,苹果手机用户基本集中在青年群体当中。现在的青年人,都非常有个性,求异心理很突出。我先不说,给大家看看苹果的几个广告,大家看看苹果所宣传的理念,是不是打中了你的心理? 请几个同学来谈谈你看了这些广告后的感受。
好了,我就讲到这里,给大家留了三道思考题,回去之后好好思考思考。有不懂的地方随时与我联系。
思考题:
1、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3、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第三篇: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17.抽样调查法:是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18.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样的形式之一,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然后在各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19.问卷调查法: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20.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统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21.控制实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实验观测。
22.实验室控制:即在某种严格指定与控制的人工环境中进行实验。
23.实地实验:指在不是冤家不聚头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24.等距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25.游戏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26.个人社会化: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者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27.环境监测功能: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者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
28.社会协调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事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生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
28.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了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29.工具说:是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一种理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30.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
31.把关: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把关”:传播学奠基人卢因有关群体传播的研究中提出,指在信息的流通与循环网络中,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抑制与疏导的环节。通俗地讲,是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凡有这种把关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32.政府控制:指政府出于直接维护自身统治、保障政权稳固或捍卫大众整体利益的动机,通过立法、行政、操纵新闻等手段,对传播所施加的约束。
33.文化控制:是一种比各种控制形式都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控制形式,它包含了一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各种控制形式。
34.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的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社会控制的职能,也即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35.社会责任论:是为弥补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修正其弊端提出的一种报刊理论,这咱理论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其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36.《权力的媒介》:着重考察“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分析各种权力集团对媒介的操纵、利用与控制。
37.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38.语义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或接受者所具有的意义。
语用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所具有的价值和效用,能否满足观察者的某种需要。
39.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
40.信息超量:信息流通超过了受众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或者是超过了社会的需求。
41.编码: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
42.译码:是指信息接受者把符号重新还原成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43.中间性反应:受者收到符号后,懂得其意义并把它还原为讯息所产生的某种反应。
44.可读性: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45.符号:能够作为某一种事物标志的东西。
46.大众传播的受众: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统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7.选择性接触:受众成员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传诵地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
48.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的环节,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
49.即时式电话询问法:在某一节目正在播出时,打电话询问调查对象当时的视听行为。
50.回忆式电话询问法:在电话询问中引导调查对象回忆前一天的活动,在回忆个人行为的基础上,确定什么时候有可能听到广播,然后通过呼号、频率、主持人、节目或风格等来疼、辨认收听的频道,以显示调查对象前一天的视听行为。
51.“靶子”理论: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
52.社会关系论:是关于受众的一种理论见解。以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认为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53.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各种途径、手段、方式,统称为“渠道”。54.媒介: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媒介。
55.媒介即讯息:麦克卢认为,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56.热媒介: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57.冷媒介: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
58.样本: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核和分析时,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59.可读性: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60.社会分类论:是从受众角度探讨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受众的社会关系左右他们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收和反映方式,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61.“两面提示”:在提示自已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62.“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63.选择性理解:指受众给予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的。
64.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映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注意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
65.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成为传播的说明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
66.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向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及其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一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67.异化: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脱离生产者、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
68.文化霸权:指统治者除依赖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权只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
69.社会文化学派:这一学派主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研究传播,将传播活动臵于文化的背景中,把传播问题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考察,立足点在文化方面。
70.休眠效果:即“睡眠者效果”,这是由霍夫兰提出的用来解释可信性效果变化的一个概念。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全地发挥出来。
71.卢因:传播学五大奠基人之一,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创立了群体动力学和场论,他本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属于格式塔学派,他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
72.内容分析中语义分析: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这种分析方法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它不局限于字面,而是根据文字所涉的语义内容来分析。
73.比特:度量信息的单位。《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把它比作人体内的DNA。
74.李普曼:美国著名新闻学家,著有《舆论学》等著作,提出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和拟态环境等观点。
75.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奥斯古德和施拉姆认为,每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和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四种功能。为方便记忆,称之为2+4定律。
76.“推”技术:在网络传播中,大量的网上数据库可根据每个用户不同的个人需要,主动为用户“推”送出适合他的信息,从而大大节约用户寻找信息的时间和精力。与传统媒体对所有受众一视同仁的大规模单项“推”送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推”技术将使基于每个用户各不相同的个人需要。
第四篇: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1、信息
(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
(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
(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
(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
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②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并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象。
③特性:a.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b.社会性和约定性。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的认同。
c.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象征行为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判断,包含着肯定或否定、称颂或批判的成分。(2)*象征性互动理论
①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②基本观点: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③核心问题时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a.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b.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c.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3)象征性社会互动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意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Eg,“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象征性社会互动虽然交换的是精神内容,但它是建立在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象征活动归根到底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
6、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7、“5W”模式(P50)
传播过程模式之一——线性模式(直线模式)。
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人们称之为“5W”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8、传播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9、人内传播
(1)概念: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 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提出“主我与客我理论”,他把自我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个人又是参与社会创造的主体,这一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10、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2)人际传播的动机: ①获得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③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④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11、群体传播
(1)群体的概念: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群体对社会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不仅如此,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②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③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综上所述,群体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群体的社会功能并不都是正面的。,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对个人来说,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对说服产生影响。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功能:
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P190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看起来似乎完全出于个人决定的行为实际上很大程 度上受到内在化的“群体”即群体规范的影响。同样,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对大众传播效果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制约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受众对媒介和内容的“选择性接触”,并影响着他们对观点的接受。这一点已经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IPP指数分析以及凯利和沃卡尔等人的心理学实验所证实。
信息社会概念: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12、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综上所述,传播是组织的一个基本属性。(笔记P27)
13、大众传播
(1)概念: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成和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的特点:
①传播者的职业化——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组织性、专业群体)
②媒介的机械化——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克服时间、空间限制)③讯息的大量化
④受众的大众化——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一般个体非特定)
⑤传播信息商品属性——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⑥反馈的弱化——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较难)⑦社会化传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①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测;解释与规;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③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书P102)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颂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4)大众传播的起点
以19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报刊为标志。“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
14、拟态环境(书P113 P121 P195 P204)(1)概念: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不少学者主要考察媒介内容的影响,如李普曼对“拟态环境“的分析。(3)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的环境认知活动的影响问题,并不是“议程设置公能”理论提出的一个新观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就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营造“拟态环境”活动。
(4)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的提示着“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事实”。——“培养”理论
*(5)李普曼有一个重要观点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1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四个著名的观点:(书P118-120,笔记P41-42)①“媒介即讯息”
②“媒介即人的延伸” ③“热媒介”“冷媒介”
④“电子媒介—地球村”(这个课本上没有,但是陈鹏老师讲过)(2)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书P120-121,笔记P42-43)
16、大众传媒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即二元产品市场。
大众传媒的活动在更大程度上收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不必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第二,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
第三,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制约和影响传媒组织活动的各种因素: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
17、卢因对“把关人”的研究(1)“把关人”概念: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2)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书P131)(3)“把关过程”的实质(P131 P134)
18、传播制度(书P135)
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问题。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19、社会责任理论
(1)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2)*自由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P142 143)
(3)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的原理原则(P143)
(4)*以美国为例,当媒介的垄断和集中引起普遍的社会不满时,政府和法律机构利用社会责任理论对媒介大众媒介的活动加以某种制约,防止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20、“选择性接触假说”& IPP指数(P157)
2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72-P173)
(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2、“两级传播”(P178)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
23、大众传播效果类型
研究人员把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分为“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和“改变”五种。
“强化”效果指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改变”效果指的是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的结果。
24、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关系
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25、“休眠”效果
(1)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的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的发挥出来。
(2)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并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 效果。
(3)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6、传播技巧的五个方面(书P184-188)(这个题要求举例说明)(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这个比如说陈鹏老师说了,如果不好好复习期末可能挂科,这就是“警钟效果”的典型例子。
27、意见领袖(1)概念:对人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作用:(P189-190)
28、“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概要及特点(P194-195)(2)研究(P196、笔记P58)(3)意义与不足(P198)
29、“沉默的螺旋”理论(P199-204)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以及舆论的观点这是重点!!)
(1)概要
(2)特点舆论观(3)意义与缺陷
30、“知沟”理论(P214-220)(1)产生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A.“知沟”假说 B.“上限效果”假说(3)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A.“信息沟”和“数字鸿沟”
“知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信息沟”。卡茨曼的主要观点包括:
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如此;
b.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c.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 优势。
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B.应用研究领域
31、国际传播
(1)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2)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32、信息主权
所谓信息主权,简言之,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厮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3、文化帝国主义(P241-242)
34、媒介帝国主义(P242)
*美国在信息传播问题上的文化扩张意图表现在:美国在国内强调媒介的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以维持本国传播秩序的平衡,但在世界信息流通领域却仅仅强调“自由”,避而不谈美国对国际传播秩序应尽的责任。
35、传播学的奠基者四大先驱和主要贡献(P248-250)
(去年考了简答题)
拉斯韦尔社会宣传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5W”理论和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卢因“把关人”概念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 P131 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为否认“子弹论”提供依据 拉扎斯菲尔德影响最大“两级传播”理论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施拉姆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1947创办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
36、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P253)
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它出现于19世纪后期,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接受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报纸刊物的读者,广播电视的收视者,网络媒体的用户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网络理论“舆论的厨房”
美国杜威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芝加哥学派帕克提倡社会互动理论
芝加哥学派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社会互动理论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待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反馈:指受众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众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讯息的概念: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第五篇: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报刊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施拉姆提出的,在施拉姆看来,有史以来的报刊控制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欧洲封建社会的集权主义,一种是前苏联体质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理论,还有两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报刊类型;不同的社会类型,也有不同的报刊类型。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经济水平、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等都对报刊的类型都有所影响。但是,施拉姆提出,实际上,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对报刊类型的影响才是巨大的,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那个时期的报刊,多数是为了为统治者做宣传,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是统治者奴役人民思想的一种工具。文中例举了英国封建时期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例子,在那个时代,私人办报必须经过特许,而获得特许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条件就是支持皇室的政策,维护皇室的统治。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说,报刊是统治完善自己统治的一个工具。
由此,我想到了,在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如此。那是的报刊,即邸报,也是统治者宣传的手段之一,每期邸报印发的内容多是统治者施行的政策,官员的任免情况„„这些内容也都是经过官方的认证和允许才能签发。而流行于市面上的小报,虽然读者众多,但是,由于未经官方认可,所传播的一些内容含有官方所不允许的,所以是非法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封建时期的报刊所具有的极度的不自由性,受到当时的约束力特别的大。
紧接着,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步的过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期间,社会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办报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报刊的类型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出现的是报刊的自由主义论,即“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而是提出论据与争辩的手段”,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报刊逐渐发展成为人民反应自己的要求与不满的工具,也成为人民得到更加客观和全面的信息的工具,同时,是人们对政府进行监督的一种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报刊才真正的发挥了它所应该有的责任与功效!
同样的,在社会责任论看来,报刊担负的是一个责任,他们主张报刊成为第四等级。报刊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更有维系社会安全与秩序,维护人民的权益的责任。
实际上,在西方社会种,发生过许多时间,都可以看出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功用。
在“水门事件”中,其巨大作用的正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其的不断揭露与报道,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他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为受弹劾的总统;另外,在克林顿的“拉链门”时间中,德拉吉报道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虽然这主要是网络的形式,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和报刊也是十分类似。这些,都是在西方报刊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体制下,报刊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在施拉姆的论述中,还有一种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在施拉姆看来,这种报刊理论的代表是苏联共产主义的报刊理论。这种理论,“正如旧的集权主义报刊理论一样,是作为统治力量的工具进行活动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理论,报刊还是主要反映统治者的思想,报刊只是统治者的一种宣传工具,它承担的只是反应统治阶级的一致精神,将统治者的意图传输到人民的脑海中。
如果将报刊的四种理论于现在我国的报刊体质进行比较,那么,我国的报刊体质到底属于哪种报刊体质呢?
在我看来,我国的报刊体质可能是属于共产主义理论和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之间。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毫无疑问,与过去苏联的体质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不可否认,我国还是有一个相当复杂,比较严厉的报刊检查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不可避免的会禁止一些对党和政府不益的言论,从这个程度上说,我国的报刊是一个宣传思想的工具;同时,我国也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所以,实际上,我国的报刊也是反映人民的愿望,体现人民意志的工具,这便也是西方社会责任论和自由主义论的体现。
我们国家一直把实现真正的民主作为目标,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希望。我国的报刊自由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毫无疑问,任重而道远。希望,在不久的未来,真正的报刊自由会出现在这篇华夏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