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2:1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

第一篇: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课本,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资料的辅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是第5章_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用,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一些特殊功能性。比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

这个章节也是我认为的,对我的传播学学习以及新闻专业知识学习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之一。新闻传播的学习以及专业新闻报道。采访的学习,首先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让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春播信息对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才能要求我们抱着严谨的态度来学习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今后在传播信息,创作新闻作品时,考虑到的更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作用,以次来严格要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成为合格的新闻人才。

我认为最难学习及理解的章节多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占主要内容的章节,比如。第12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个章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它们大多涉及传播学研究的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成果,语言比较专业拗口,读起来比较生涩难懂。

我认为应该重点讲解的内容有第5章—传播学的社会功能,第7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传者研究及第10章—传播效果的研究。这些章节的知识内容较为难懂,而且与我们所学的新闻专业有很大联系,对我们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写作新闻,采访技能等有只管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清信息传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弄清信息传播的效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弄清信息受众学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个好的为我们的信息传播,新闻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几实践中,更家得心应手。既然如此,当然,这些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可以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的,为我们的学习及工作提供充分的“知识武装”。

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学的边缘学科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它的诞生是有条件的,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类科学不断延伸并相互联系,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就为传播学的产生作好了铺垫,同时,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的各个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成为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传播学在美国问世了。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广义上讲它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而从狭义上讲它又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另一派是和美国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相应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事物之间的联系总是多层面和多角度的,这就需要没一种研究方法又相应的存在几种不一样的特点,以满足对事物某一侧面的深入研究和调查。

无论是什么样的传播学都离不开传受者和受传者这两个主体。它们之间的沟通对于传播的效果好与坏是至关重要的,传播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受传者的信息需求,而受传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更渴望从传受者那里接受到自身感兴趣的信息,这就需要传受双方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即传受者对受众进行调查,受众给予传播者信息反馈。

虽说传播的直接明显的目的是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而效果的产生自然对社会产生影响,而社会的发展也会给传播学的方方面面带来变化。科技的进步日益丰富着传播的媒介,提高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使得传播学更好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让新鲜的信息能够一最快的速度传递到每一寸空间,让传播学的曙光照亮整个大地。

第二篇: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

(一)

《传播学概论》这本书"集中探讨了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其中包括传播学。传播功能。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及传播效果的研究。包罗万象的,如果静下心来看这本书,基本上还是能读进去的。但是它并没有向书中所讲的那样,运用n多技巧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首先它的书皮儿就很烂,像80年代的出版物。其次,是它的印刷,就算做不到80克双铜板纸,也不好这样粗制滥造吧,跟卖药广告差不多。好吧,我就当是为我们学生省钱得了。下来它的瓤。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传播模式以及传播控制研究这几处的抽象概念很多,比较不容易理解。相反的介绍传播的社会功能,信息,受传者的文章通俗易懂,可读性高。而且了解传播的作用及受传者的心里对学习新闻传播很有帮助。

书中的第六章向我们介绍了"把关与把关人"的概念。把关的实际含义是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当人们自以为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看到了生活的现状及发展时,其实只不过是看到了经过记者与编辑选择加工,层层把关之后所给出的现实画面。正如台湾传播学学者李金铨所言:"大众媒介中的大部分音讯从来源到目的地,都是经历沧桑,而失去本来面目的。任何一个大众传播组织,都没有办法守门人的干扰,所以,没有一家大众传播媒介,不管报道网如何普遍,设备如何完美,态度如何真诚有办法把世界的本来面目十分真确地表现出来。"

在网上,无数的在线信息网站及上千的小广播台和电视台都依赖google所提供的新闻来获取信息,google对4600个出版物进行搜索,发现新闻,而且对这些新闻从高到低进行排位。专家担心google会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决定人们对信息的取舍。google担心那些有偏见和不正确的新闻会排在质量新闻之上,作为一种修补,google提出了项新闻技术的专利申请,即根据来源质量排列先后。

新闻网络topix的总裁ct有着不同看法,他认为google这样做是强调新闻来源和权威。网络杂志webpronews的作家dm则说"网络上不需要任何把关人,一切由计算机所产生的客观性来决定。"美国技术研究分析专家de也认为,现在搜索引擎成了把关人。确实,搜索引擎公司的"把关人"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具体潜在的控制大量在线活动的能力。

在我看来,要不要把关这是个问题,是不是客观这根本不是问题。我希望看到信息的本来面目,但我知道这不大可能,因为我与信息之间始终隔着那个该死的把关人。

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

在第八章"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中,主要介绍了大众传播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出现于印刷媒介的诞生,准确的说是现代印刷媒介——书籍和报刊的先后问世。大众传播在人们生产活动中产生了日益巨大的影响。而现在除了大众传播外出现了另一种传播方式——分众传播,即从满足大众需求转向满足部分人、满足某方面需求的转变,也就是从“大众”向“分众”的转变。

比较而言,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转变的主要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化,就是社会和媒体发展的第二次进步”。

最后还要说说我认为的生活中那些方面可以用到传播学的理论和知识。

这样说吧,传播无处不在。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二)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传播学的起源和传播过程的理论和模式。传播学是一门多科性边缘学科。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等各个相关学科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传播学的形成过程中分别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传播效果研究。所谓“学以致用”,研究传播学的目的之一我想就是找到最正确的传播方法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而传播效果研究是与之匹配的。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都对传播效果有影响。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都利用了这些,比如广告就是利用画面对视觉的冲击力,配之声音或者投消费者的喜好,用广告中的场景是消费者有接近心里或者趣味心理,因而对它所介绍的产品产生兴趣。而利用名人或权威人士来做广告也使广告的可信度大大增加,从而消费者愿意去购买商家所宣传的商品。

在新闻传播中也有这种情况。新闻工作者会对同一件事实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做多方面报道,以使受众引起对这件事实的关注和兴趣,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传播的效果并不是无穷的,而是有限的。譬如会有“休眠效果”。向家长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都会很不耐烦,对家长的教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这种传播显然是没有效果的。

我希望老师在今后的课上能更多的教一些如何更好地进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应利用怎样的方式贺技巧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在现代社会中那些活动是利用了传播学的知识来向人们传播思想或事物的。譬如政治选举时研究民众心理,进而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我觉得这些更能对我们今后有帮助,使我们更能看清一些东西。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三)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这门新兴的多科性的边缘学科的书,在理论上对传播学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传播学概论》主要介绍了传播学的历史、现状,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式,传播功能,对传播的控制、受传者及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

我认为第九章《受传者研究》为重要章节。受传者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是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传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对受传者的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如果没有受传者,传播学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传播的宗旨就是为受传者服务。对受众的构成、影响手中信息接受行为及受众、媒介、效果三者之间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将会对传播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数字化时代。信息革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广播—黑白电视—彩电—等离子纯屏电视以及各种高配置的电脑,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它一点一点融入人们的生活直至密不可分。当然,信息的传播也受到高科技的冲击。报纸—广播—电势—网络,数字化在传播中日益明显。网络的产生是人们真正感受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随着“信息高速路”建设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只局限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已成为时代的宠儿。人么可以通过电脑网上冲浪,还可以使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接收新信息,从而促使传播者提高新闻时效性。不仅如此,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传统传播媒介带来一定压力,促使其改进自身的工作、谋求自身的发展。

通过《传播学概论》,我初步了解了传播学。但书上的知识是基础的、理论的,要向更好掌握,就必须不断实践。理论结合实际才能理解传播学的真谛!

第三篇: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17.抽样调查法:是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18.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样的形式之一,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然后在各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19.问卷调查法: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20.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统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21.控制实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实验观测。

22.实验室控制:即在某种严格指定与控制的人工环境中进行实验。

23.实地实验:指在不是冤家不聚头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24.等距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25.游戏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26.个人社会化: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者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27.环境监测功能: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者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

28.社会协调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事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生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

28.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了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29.工具说:是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一种理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30.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

31.把关: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把关”:传播学奠基人卢因有关群体传播的研究中提出,指在信息的流通与循环网络中,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抑制与疏导的环节。通俗地讲,是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凡有这种把关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32.政府控制:指政府出于直接维护自身统治、保障政权稳固或捍卫大众整体利益的动机,通过立法、行政、操纵新闻等手段,对传播所施加的约束。

33.文化控制:是一种比各种控制形式都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控制形式,它包含了一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各种控制形式。

34.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的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社会控制的职能,也即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35.社会责任论:是为弥补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修正其弊端提出的一种报刊理论,这咱理论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其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36.《权力的媒介》:着重考察“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分析各种权力集团对媒介的操纵、利用与控制。

37.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38.语义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或接受者所具有的意义。

语用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所具有的价值和效用,能否满足观察者的某种需要。

39.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

40.信息超量:信息流通超过了受众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或者是超过了社会的需求。

41.编码: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

42.译码:是指信息接受者把符号重新还原成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43.中间性反应:受者收到符号后,懂得其意义并把它还原为讯息所产生的某种反应。

44.可读性: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45.符号:能够作为某一种事物标志的东西。

46.大众传播的受众: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统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7.选择性接触:受众成员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传诵地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

48.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的环节,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

49.即时式电话询问法:在某一节目正在播出时,打电话询问调查对象当时的视听行为。

50.回忆式电话询问法:在电话询问中引导调查对象回忆前一天的活动,在回忆个人行为的基础上,确定什么时候有可能听到广播,然后通过呼号、频率、主持人、节目或风格等来疼、辨认收听的频道,以显示调查对象前一天的视听行为。

51.“靶子”理论: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

52.社会关系论:是关于受众的一种理论见解。以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认为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53.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各种途径、手段、方式,统称为“渠道”。54.媒介: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媒介。

55.媒介即讯息:麦克卢认为,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56.热媒介: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57.冷媒介: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

58.样本: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核和分析时,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59.可读性: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60.社会分类论:是从受众角度探讨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受众的社会关系左右他们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收和反映方式,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61.“两面提示”:在提示自已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62.“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63.选择性理解:指受众给予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的。

64.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映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注意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

65.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成为传播的说明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

66.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向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及其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一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67.异化: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脱离生产者、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

68.文化霸权:指统治者除依赖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权只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

69.社会文化学派:这一学派主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研究传播,将传播活动臵于文化的背景中,把传播问题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考察,立足点在文化方面。

70.休眠效果:即“睡眠者效果”,这是由霍夫兰提出的用来解释可信性效果变化的一个概念。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全地发挥出来。

71.卢因:传播学五大奠基人之一,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创立了群体动力学和场论,他本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属于格式塔学派,他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

72.内容分析中语义分析: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这种分析方法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它不局限于字面,而是根据文字所涉的语义内容来分析。

73.比特:度量信息的单位。《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把它比作人体内的DNA。

74.李普曼:美国著名新闻学家,著有《舆论学》等著作,提出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和拟态环境等观点。

75.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奥斯古德和施拉姆认为,每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和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四种功能。为方便记忆,称之为2+4定律。

76.“推”技术:在网络传播中,大量的网上数据库可根据每个用户不同的个人需要,主动为用户“推”送出适合他的信息,从而大大节约用户寻找信息的时间和精力。与传统媒体对所有受众一视同仁的大规模单项“推”送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推”技术将使基于每个用户各不相同的个人需要。

第四篇: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报刊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施拉姆提出的,在施拉姆看来,有史以来的报刊控制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欧洲封建社会的集权主义,一种是前苏联体质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理论,还有两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报刊类型;不同的社会类型,也有不同的报刊类型。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经济水平、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等都对报刊的类型都有所影响。但是,施拉姆提出,实际上,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对报刊类型的影响才是巨大的,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那个时期的报刊,多数是为了为统治者做宣传,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是统治者奴役人民思想的一种工具。文中例举了英国封建时期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例子,在那个时代,私人办报必须经过特许,而获得特许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条件就是支持皇室的政策,维护皇室的统治。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说,报刊是统治完善自己统治的一个工具。

由此,我想到了,在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如此。那是的报刊,即邸报,也是统治者宣传的手段之一,每期邸报印发的内容多是统治者施行的政策,官员的任免情况„„这些内容也都是经过官方的认证和允许才能签发。而流行于市面上的小报,虽然读者众多,但是,由于未经官方认可,所传播的一些内容含有官方所不允许的,所以是非法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封建时期的报刊所具有的极度的不自由性,受到当时的约束力特别的大。

紧接着,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步的过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期间,社会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办报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报刊的类型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出现的是报刊的自由主义论,即“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而是提出论据与争辩的手段”,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报刊逐渐发展成为人民反应自己的要求与不满的工具,也成为人民得到更加客观和全面的信息的工具,同时,是人们对政府进行监督的一种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报刊才真正的发挥了它所应该有的责任与功效!

同样的,在社会责任论看来,报刊担负的是一个责任,他们主张报刊成为第四等级。报刊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更有维系社会安全与秩序,维护人民的权益的责任。

实际上,在西方社会种,发生过许多时间,都可以看出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功用。

在“水门事件”中,其巨大作用的正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其的不断揭露与报道,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他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为受弹劾的总统;另外,在克林顿的“拉链门”时间中,德拉吉报道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虽然这主要是网络的形式,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和报刊也是十分类似。这些,都是在西方报刊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体制下,报刊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在施拉姆的论述中,还有一种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在施拉姆看来,这种报刊理论的代表是苏联共产主义的报刊理论。这种理论,“正如旧的集权主义报刊理论一样,是作为统治力量的工具进行活动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理论,报刊还是主要反映统治者的思想,报刊只是统治者的一种宣传工具,它承担的只是反应统治阶级的一致精神,将统治者的意图传输到人民的脑海中。

如果将报刊的四种理论于现在我国的报刊体质进行比较,那么,我国的报刊体质到底属于哪种报刊体质呢?

在我看来,我国的报刊体质可能是属于共产主义理论和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之间。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毫无疑问,与过去苏联的体质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不可否认,我国还是有一个相当复杂,比较严厉的报刊检查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不可避免的会禁止一些对党和政府不益的言论,从这个程度上说,我国的报刊是一个宣传思想的工具;同时,我国也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所以,实际上,我国的报刊也是反映人民的愿望,体现人民意志的工具,这便也是西方社会责任论和自由主义论的体现。

我们国家一直把实现真正的民主作为目标,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希望。我国的报刊自由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毫无疑问,任重而道远。希望,在不久的未来,真正的报刊自由会出现在这篇华夏大地上。

第五篇: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1、信息

(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

(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

(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

(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

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②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并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象。

③特性:a.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b.社会性和约定性。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的认同。

c.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象征行为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判断,包含着肯定或否定、称颂或批判的成分。(2)*象征性互动理论

①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②基本观点: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③核心问题时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a.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b.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c.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3)象征性社会互动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意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Eg,“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象征性社会互动虽然交换的是精神内容,但它是建立在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象征活动归根到底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

6、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7、“5W”模式(P50)

传播过程模式之一——线性模式(直线模式)。

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人们称之为“5W”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8、传播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9、人内传播

(1)概念: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 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提出“主我与客我理论”,他把自我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个人又是参与社会创造的主体,这一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10、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2)人际传播的动机: ①获得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③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④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11、群体传播

(1)群体的概念: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群体对社会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不仅如此,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②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③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综上所述,群体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群体的社会功能并不都是正面的。,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对个人来说,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对说服产生影响。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功能:

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P190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看起来似乎完全出于个人决定的行为实际上很大程 度上受到内在化的“群体”即群体规范的影响。同样,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对大众传播效果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制约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受众对媒介和内容的“选择性接触”,并影响着他们对观点的接受。这一点已经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IPP指数分析以及凯利和沃卡尔等人的心理学实验所证实。

信息社会概念: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12、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综上所述,传播是组织的一个基本属性。(笔记P27)

13、大众传播

(1)概念: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成和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的特点:

①传播者的职业化——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组织性、专业群体)

②媒介的机械化——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克服时间、空间限制)③讯息的大量化

④受众的大众化——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一般个体非特定)

⑤传播信息商品属性——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⑥反馈的弱化——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较难)⑦社会化传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①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测;解释与规;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③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书P102)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颂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4)大众传播的起点

以19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报刊为标志。“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

14、拟态环境(书P113 P121 P195 P204)(1)概念: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不少学者主要考察媒介内容的影响,如李普曼对“拟态环境“的分析。(3)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的环境认知活动的影响问题,并不是“议程设置公能”理论提出的一个新观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就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营造“拟态环境”活动。

(4)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的提示着“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事实”。——“培养”理论

*(5)李普曼有一个重要观点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1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四个著名的观点:(书P118-120,笔记P41-42)①“媒介即讯息”

②“媒介即人的延伸” ③“热媒介”“冷媒介”

④“电子媒介—地球村”(这个课本上没有,但是陈鹏老师讲过)(2)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书P120-121,笔记P42-43)

16、大众传媒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即二元产品市场。

大众传媒的活动在更大程度上收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不必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第二,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

第三,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制约和影响传媒组织活动的各种因素: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

17、卢因对“把关人”的研究(1)“把关人”概念: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2)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书P131)(3)“把关过程”的实质(P131 P134)

18、传播制度(书P135)

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问题。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19、社会责任理论

(1)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2)*自由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P142 143)

(3)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的原理原则(P143)

(4)*以美国为例,当媒介的垄断和集中引起普遍的社会不满时,政府和法律机构利用社会责任理论对媒介大众媒介的活动加以某种制约,防止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20、“选择性接触假说”& IPP指数(P157)

2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72-P173)

(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2、“两级传播”(P178)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

23、大众传播效果类型

研究人员把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分为“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和“改变”五种。

“强化”效果指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改变”效果指的是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的结果。

24、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关系

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25、“休眠”效果

(1)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的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的发挥出来。

(2)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并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 效果。

(3)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6、传播技巧的五个方面(书P184-188)(这个题要求举例说明)(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这个比如说陈鹏老师说了,如果不好好复习期末可能挂科,这就是“警钟效果”的典型例子。

27、意见领袖(1)概念:对人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作用:(P189-190)

28、“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概要及特点(P194-195)(2)研究(P196、笔记P58)(3)意义与不足(P198)

29、“沉默的螺旋”理论(P199-204)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以及舆论的观点这是重点!!)

(1)概要

(2)特点舆论观(3)意义与缺陷

30、“知沟”理论(P214-220)(1)产生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A.“知沟”假说 B.“上限效果”假说(3)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A.“信息沟”和“数字鸿沟”

“知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信息沟”。卡茨曼的主要观点包括:

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如此;

b.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c.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 优势。

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B.应用研究领域

31、国际传播

(1)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2)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32、信息主权

所谓信息主权,简言之,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厮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3、文化帝国主义(P241-242)

34、媒介帝国主义(P242)

*美国在信息传播问题上的文化扩张意图表现在:美国在国内强调媒介的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以维持本国传播秩序的平衡,但在世界信息流通领域却仅仅强调“自由”,避而不谈美国对国际传播秩序应尽的责任。

35、传播学的奠基者四大先驱和主要贡献(P248-250)

(去年考了简答题)

拉斯韦尔社会宣传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5W”理论和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卢因“把关人”概念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 P131 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为否认“子弹论”提供依据 拉扎斯菲尔德影响最大“两级传播”理论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施拉姆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1947创办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

36、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P253)

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它出现于19世纪后期,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接受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报纸刊物的读者,广播电视的收视者,网络媒体的用户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网络理论“舆论的厨房”

美国杜威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芝加哥学派帕克提倡社会互动理论

芝加哥学派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社会互动理论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待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反馈:指受众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众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讯息的概念: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下载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播学概论优秀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课程概述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它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90年代后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

    读《传播学概论》有感

    读《传播学概论》有感 (文化产业管理10班 010610109 王世汉) 我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专业仍然有一些困惑。每当有人问我将来我能干什么时我不知该如何去回......

    2012年传播学概论试卷

    第一章 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第一节 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

    自考本科传播学概论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第一章 新闻传播本体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从新闻学向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性理论转变,掌握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构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把握新闻传播......

    大学传播学概论期末试卷

    985高校期末联合考试 2016级《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人:王阳 一、单项选择题。(10x2=20) 1.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 ) A.新闻信息 B.教育信息 C.娱乐信息 D......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的发展,什么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传......

    传播学概论 简答题完整总结

    1. 传播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传播定义犬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享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