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来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巧妙利用“Intel未来教育”,促进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大邑县实验中学
张志霞
内容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正是与“intel未来教育”提倡的教师单元计划中的“问题教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法相得益彰,本文通过自己在新课程中的两个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自己新课程教学与intel未来教育的完美结合,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intel未来教育
信息技术新课程
问题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
作为一名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上一线教师,我一直接受国家级、省级、市级的intel未来教育和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同时也一直培训我县一线其他学科教师的“intel未来教育”,这样的“教”与“学”结合,让我充分认识到“intel未来教育”给我们学科教师带来的全新教育理念、方式和方法,更让我充分立足实践,把“Intel未来教育”与今年四川省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相结合,充分体现了“intel未来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我综合近几年intel未来教育版本的不断更新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结合自己在2010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课堂中所能领会的点点滴滴,分享出来,与大家共享、共勉,共同进步!
一、“Intel未来教育”的特色教育
1、“Intel未来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角色转变;
“Intel未来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发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它改变了过去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最后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性学习方式转变。
2、“Intel未来教育”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角色的诠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核心之点是: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那样把问题的“答案”呈现给学生,而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知识设计出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Intel未来教育”的应用
1、精心设计单元计划中的“问题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好的学习任务,首先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欲望。比如我在讲信息技术新课程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的时候,初看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我在引入学生进入这一节课的新课时,首先给班上同学设计一个另类的生存环境:“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充分讨论、教师引导点评,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世界的三大要素。通过这个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具有挑战、体验过程、富有创造问题的设置,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眼球,引起他们浓厚兴趣。班上的每一个同学,似乎都被老师的问题带进了“原始森林”,想象着自己的一个月生存体验而且还要走出来,所必须的生存品……..最后通过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倾听对方的意见,大家终于明白自己要在原始森林生存并走出来要带的三件物品:刚刀(物质),火石(能量),指南针(信息),而不是本本,饼干,MP3,手机…….,最后真正体会到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
2、转换教师角色,参与讨论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办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在给新生上第一节课的第一句话:“计算机不是老师把你教会怎样操作,而是通过自己自主的操练,在多种操作途径中找到解决问题办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这种自主操作水平提高,正符合了“Intel未来教育”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当今电脑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猛,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据最新统计,每18个月电脑的软硬件进行一次技术更新,学生现在学到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会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进行“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时,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比如:新课程第三章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讲述如何对日常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并利用电子报刊的形式组织文本信息,生动丰富地表达意图。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初中时他们都已经掌握了文字与图片基本处理,老师再来讲页面设置,段落,字体,格式,插入图片及文本框显然没有任何意义,一上课,我就先给他们直接提供两篇修饰好与没有修饰好文章,让学生找出主要的修饰手法有哪些?大家能否仿照“漂亮文章”文章,将“原版”文章修饰得更加漂亮呢?任务一布置,本组内的学生兴趣益然,马上在网上下载到相关的图片,并运用图形,文本框等操作技能,个个都当上了“小小广告设计家”…….下课前十分钟,我又通过多媒体教学优势,把每一组的作品挨着展示给大家欣赏,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组与组之间互评,每一个同学都在和我一起争当小老师,都能说出对方设计出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这样的自主,交流与互动学习,完全把教师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教师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当然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层次不齐,不少学生难以独立完成自己的一幅作品,甚至连汉字的输入也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一方面以小组形式协作他们完成学习作品,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借助网络自主学习,在百度、搜狗等搜索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料,此时网络既要扮演教师角色又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它具有超级链接功能,可使学生在多个页面找到自己所要探索同一专题,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最后我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便于因材施教、互助协作学习,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要求“提升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这需要合理的评价策略作支撑。“Intel未来教育”模式下教师不再仅仅是“老师”这一个角色,而是“老师”、“学生”的双重身份,不仅是“教学”的“评价者”,还是“学习”的“评价者”。这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检验自己的“产品”,看它是否真的“有用”,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将在学习intel未来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勇于探索,创造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健康而成功的发展。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初步了解信息,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学会合作或独立地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其内涵是由信息技术教学和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劳动者。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上纯粹让学生打打字,玩玩游戏,那就严重丧失了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教师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边学习边制作,学到某一步做到某一步,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比如,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亲人或朋友,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自然就认真,从而很好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在学习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前,先让学生花时间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目录可以为“自我推荐”、“我的爱好”、“我的作文”、“我的……”等等,要求既要选用剪辑库的素材,又要有文字输入。由于学生一般都有表现自己的心理,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作品十分美观。
学习超级链接后,鼠标点击关键词后页面不断改换,使得教室里欢笑的声音不断出现。在浏览同龄人优秀作品后,建议学生发一封e-mail给对方,或给对方发一张贺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获得网上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纷纷进入不同的软件进行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应用了新软件。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改进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贯彻。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要用慢步子、勤练习、多回顾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多给学生成功的表现机会,对一些接受慢的学生要更多地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信心。对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自学能力的增强,则应多采用详略结合、突出重点与自我探索、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重点部分,其余让学生自我探索,争取自我创新。如:powerpoint教学中关于字体、图片等的教学,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均已经涉及相关内容,教师只需稍作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接着评议作品,让好的同学说说方法,然后进一步练习操作,最后教师只须稍做小结。再如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这类操作在互联网应用学习中非常多,而且一般网站导航非常明确,教师一般只需引导学生寻找到注册界面,剩下的由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反馈,再激学习高潮。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及时评价,现在绝大多数计算机都是联网的,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设定各班共享文件夹或者制作开放式递交作业网站,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保存其中,学生可以互相浏览作品,教师也能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评点。通过对作品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再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掀起学习高潮。这样也为收集优秀作品,参加各级部门的作品比赛和本校作品展示服务。
四、整合其它课程,做到学以致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很多种形式,诸如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网络化课堂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诸多课程都可起到整合作用,下面列举几点以供参考。
1、与德育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例如,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知道,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与小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
些有价值的网站或论坛推荐给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教师有些看法但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是对学生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时应注意的道德规范教育。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完备的法律和管理体系来规范、引导因特网的发展和使用,学生作为全球“网民”中能不能忽视的一个大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思想特别活跃而且富于创新,“黑客英雄”出少年,所以我们必须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教育学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进入别人的网站搞恶作剧,或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不要在网上散布一些不健康的言论等,总之远离一切有损信息技术发展的行为。让学生知道internet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组建的一个网络社会,它不是一个公司,它不属于某一个企业,也不属某一个人,它是由许许多多电脑和许许多多热爱网络的人们组成的一个“虚拟社会”,每一个有良知的网民都有责任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正常秩序。我们在上网第一课就让学生全员参与“健康、文明和安全用网,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污染,构筑一道心理„防火墙‟”的网络签名活动,通过自己上网阅读倡议与资料,自由电子签名,发布自己的决心等活动,学生感受到了网
络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抵制网络污染,为以后学网、用网打下了基础。
2、与知识性课程的整合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教学不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信息时代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3、与艺术性课程的整合电脑绘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现行美术教材也安排有电脑绘画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最好例证。另外在internet进行美术欣赏,教师事先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网址,通过学生自由欣赏,讲出自己的理解,这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整合表现在认识乐谱上,通过midi软件,教师或学生将谱子输入电脑,播放过程中多媒体电脑一边播放乐谱,一边显示弹奏,而且可以方便改
变乐器、音调,陶冶学生情操。在艺术教学上,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精力,但不能牺牲学生的实践时间与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课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深入的实践,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三篇:英特尔未来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的整合应用
英特尔未来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的整合应用
大同区老山头中学
高云峰
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浪潮,冲激着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活动。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地探索创新教育的各种方法,在学习和实践中,笔者认为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是较好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但是整合什么,怎么整合,是绝大部分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正在全国推广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范例。我们先来看一个美国教师设计的案例:
课程名称:影子
课程设计者:Laurie Noudahl
年级:K-2,3-5
课程概述:
学生记录影子的测量值,并每隔一定时间(根据教师的意愿)画出在白天天空中太阳的位置。此外,他们将通过E-mail等将信息发送出去,并接收来自其他国家某个地方的影子数据。
目标/课程成果:
1、就他们收集到的数据,使用电子表格程序制作一个图示;
2、应用太阳运动的概念,使用绘图程序来制作一个精确的影子;
3、把画出的影子及影子的数码照片进行比较,来验证制作出的影子精确度;
4、比较春、秋两季的影子来确定地球的旋转是如何影响影子的;
5、通过互联网与网友共享影子数据,与另一个国家某个地方的影子作比较;
6、制作一个演示文稿来共享他们的学习,并通过E-mail、网页与其它网友进行交流。
这份叫“影子”的作业,使学生认识了一年四季早晚影子的变化。尽管有关知识教师完全可以用简单的教具在半小时内向小学生讲清楚,但英特尔®未来教育却把学习过程断断续续拉长到一年,使之变成孩子们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电脑完全是为这个过程服务的:那个美国小女孩要用数码相机对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自身影子进行摄影,用photoshop处理,用excel软件制作图表,更有甚者,学生作业还成了学生个人网站的内容,这一切完全打破了一本练习本用到底的传统作业概念。上述的这个英特尔®未来教育案例,反映的正是当前发达国家的教育潮流,其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理念值得我们反思。
一、从课件向信息化教学转变,使教学真正成为基于资源的教育活动
教师借助课件教学属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范畴。相对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而言,运用课件教学在形象化、直观化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从理论的层面分析,课件教学的本质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本,主要是以教学内容设计为中心,从而成为帮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演示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教学将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教育活动,我们要真正让每一位学科教师,每一位中小学生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共享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电脑不但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作业平台。
以“采集信息”这一环节来说,除传统上的来自教材、教师、书报杂志与图书馆的信息之外,英特尔®未来教育特别强调学生主动从网上和资料光盘中收集信息。信息离不开网络,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超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的大教室。我们利用网络不但可以查询资料、了解有关信息、收发E—mail,而且我们还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全球的范围内交流所研究问题的方法、结果等。
当代学生不但要善于高效地收集与处理信息,还要卓有成效地发布信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学生就是信息的发布者。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学生作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用书面文字来表达就显得捉襟见肘,必须多媒体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绝大多数工作都是用电脑完成的,特别是在课堂里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它有许多教育性的应用。演示文稿不但可供教师用于课堂与会议演示、保存供个别辅导、上传到网站,还可以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自己的课题。与传统作业主要以练习本递交相比,学生的PowerPoint作业在质量上显然是个极大的飞跃。此外,英特尔®未来教育还鼓励每个学生建设一个适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专题网站,一个网站包括文本、图表、图像、动画、链接、背景、表格及其他文档。网站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收集第一手资料,而传统的摘抄、剪贴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通过复制、超级链接做成网站形成自己的资料库,不失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做网站可以展示、总结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过做网站可以在这个全球性的大教室中与“同学”进行交流共享。学生网站既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资源,也可和全球学生、专家、学术社团建立双向联系。
二、规范、合理、合法地在教学中使用技术
英特尔®未来教育尤其强调规范、合理、合法、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该培训课程巧妙地整合了信息技术技能学习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其中的许多引导学员规范、合理、合法、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方法、途径本身对教师引导课堂里的学生在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示范、借鉴作用。
●英特尔®未来教育为实现其全球教学资源共享,一开始就要求每个学生在个人名下建立一个规范一致的文件夹,以便及时将文件归档。教师通过局域网实行实时监控与指导,作业随时保留在教师机的硬盘里,单元完成后,就集中上载到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网站。电脑自始至终担当教学管理,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制作电子作品时,用规范的设计卡(如下图)规划作品内容和页面布局,再选用适当的工具软件加工制作电子作品。在用演示工具软件制作电子作品时,英特尔®未来教育强调应首先关注演示的内容,确保演示的内容正确、完整之后,才利用工具软件提供的修饰功能对演示内容的外观进行美化加工,这样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不该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软件的设计和高级功能上。例如,未来教育提倡利用Powerpoint中的大纲模式,合理把握作品的内容和外观。
●树立尊重知识版权的意识,提倡使用正版软件。实际上,侵犯著作权不仅是不道德,而且是一种不法行为。在我国,版权意识一向淡泊,如果对中小学生开展版权法教育习以为常的形式不是道德说教,就是直截了当的介绍版权法规。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是可操作的:为了保证遵循版权法,要求学生为存入文件夹的图片、声音、文本等资料制作一个参考资料列表,并利用这些信息创建一个作品引用记录,在所有作品中都增加版权说明页,以求合理使用他人的资料。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多姿多彩灵活多样的,但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常规确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每个模块教学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与之相配套的计算机工具,教学步骤的具体实施也有分项目标和时间的严格控制,对学生的回家作业和学习效果也有一个量化了的标准。例如:申请注册网站要求学员记下用户名和密码;发电子邮件告诉学员不要忘了带上相应的材料;统一规范的“单元计划”Word模板;在“技术整合“、“学生学习”、“实施”、“学生评估和评价”四大模块的评价体系中“优、良、差”三种等次的细化标准都充分体现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细致规范的特点。
三、对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未来教育面对和要求培训者掌握的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中的一小部分,具体来说主要是微软的office组件。如果把作为学习工具的现有的信息技术分为三个层面,那么第一层面是作为学习者个人收集信息的工具,如网上查询、电子通信等;第二层面学习者群体合作学习的工具,如作为表达个人和小组观点工具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和网页等;第三层面是可以模仿—解释世界的各种模拟技术。现版本的未来教育技术部分未涉及第三层面,它没有无限制地扩展技术学习内容,而是清醒地在时代人“必须学会”和“可以学会”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学校物质的“应该具备条件”和“可能具备条件”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意味着我们的技术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培训既考虑现实可能性,又适当保持前瞻性。研究型课程对教师掌握技术的要求可以分层,如多媒体演示文稿可以列为“必修”,动画技术暂时列为“选修”。“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另一个基本理念是使中小学教师掌握最常用、最易学的技术工具并深入挖掘其能用于教学的功能,不引导教师对复杂工具软件的追求,而是引导教师对技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进行思考,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未来教育关于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很清楚,“帮助教师们学会如何把计算机技术的威力转化为教学工具,用于吸引学生激励学生,最终把他们引向成功学习的境界。”因此学习者经常得到提示,“如何才能保证学生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如何用学生的身份去制作“学生演示文稿”等。未来教育还经常提醒受培训者注意许多易被忽视的东西,如,“如何防止你的学生访问含有不良内容的网站和与可能带来威胁的人员交往?”(6A—4)“如何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网站上提供的信息是否有用、真实、可靠呢?”(2—16)“当教室中的计算机没有连接 INTERNET时,如何使学生也能享用INTERNET资源。”(3—4)等等,其中不言而喻隐含着以学为中心的思想。
●技术应用坚持多元化。对全员参加的研究型课程,以物尽其用的态度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至关重要。要争取技术条件的改善,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即使计算机配备和应用程度很高,也要有意识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技术。要领会未来教育蕴涵的教育理念,但不要自我禁锢,如不要因为未来教育培训在电脑教室而理解成只有在电脑教室的学习才属于“未来”。
综上所述,英特尔®未来教育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无疑对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篇:智能机器人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机器人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闻
迪
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小学
智能机器人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半步桥小学
闻
迪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逐步走入了中小学课堂,为了开拓信息技术教育更广阔的空间,我校将乐高机器人引入了课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学习的平台。本文作者根据本校开展乐高机器人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其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思路,以机器人教学的优势、机器人教学的作用以及通过机器人教学所带来的经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智能机器人
小学
信息技术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教育走入中、小学校已经成为现实。其相关技术手段,给我们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最为突出的是为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机器人已成为青少年能力、素质培养的智能平台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这些变化。信息技术学科进入小学课堂十年中,一直沿用着十年前的教学内容,而学生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学生,现在的孩子接触计算机的年龄很早,家庭计算机教育已经大大领先于学校计算机教育,学校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改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而以智能机器人教育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了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突破口,我们正尝试着把这个新兴项目融入信息技术教育中。
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是一项高尖端技术。我校尝试着引入了丹麦的“乐高”智能机器人项目。在中高年级的一部分同学中开展机器人竞速、机器人寻轨迹、机器人投篮、机器人灭火以及机器人足球等活动。“乐高”机器人是综合性很强的机器人平台,它包含近千个工程小配件,有着适合小学生接受的程序界面,每一个程序模块图标,都从其外形上直观地告诉了我们它的基本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都可以编写一些基础的程序,并且能将它下我到搭建好的模型机器人中,来完成一些任务。
一、智能机器人是技术学习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科目的崭新平台,它有多方面的优势:
1、技术的综合性。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的集成体,它集中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精髓,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
2、技术的先进性。智能机器人公认是21 世纪的技术至高点之一,在发展中不断集成了众多领域的先进技术。
3、实践性。学生在实现智能机器人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和进取精神。
4、兴趣性。机器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并非高不可攀,只要选择的平台恰当,学生即可以由浅入深地学习,逐步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认为,机器人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开阔眼界、培养基本技能
一使用Internet等媒介手段博览部和相关信息技术网站,既锻炼了计算机技能也使学生时时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状况,了解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为进一步学习机器人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逻辑思维、规划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为一种智能机器人下载程序的方法,了解机器人是怎样感知外界环境的,体会程序是机器人的灵魂,了解机器人是怎样在人的指挥下工作的。学习为一种智能机器人编写程序,通过为机器人编写程序学到科学而高效的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规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三、四名学生合作完成既定任务和模拟项目,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怎样充分利用身边的有限资源、怎样才能做到低耗高效。也就是说,组装机器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势,尝试在活动课中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我们总结出了以下教学经验: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出发点
受年龄的局限,小学生认知事物的第一步是“感受”。只有当他们对一事物感知后才有可能对其产生兴趣,进而引发求知的欲望,最后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也就是说“感受引发兴趣,兴趣引导学习”。
在活动中,首先利用学校拥有高速宽带网络和我校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较高这个优势,引领学生在互联网上大量浏览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图片、文字。让他们在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模糊”的机器人概念。其次我们将各级、各类比赛都视为一次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的契机,不但努力借鉴同级别选手的设计方案,也不放过向高水平同学学习的机会;再次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家长这个有利的教学资源,在多个场合向学生家长介绍“乐高”机器人的相关信息及我校的教学进度,为他们支持孩子学习初级机器人知识的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构建起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维度的立体的学习空间。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落脚点
我们的落脚点是使学生“动手能组建模型,动脑能编写程序”。要实现这一点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初级水平,做到能学能用;第二步是中级水平,做到活学会用。第三步是高级水平,做到博学活用。
(1)初级水平,做到能学能用
“能学会用”是指能够将面前的零散配件组建成简单的模型,知道“调头”、“寻轨迹”的程序编写方法。“三轮车”、“小甲虫”是很具代表性的小模型。教师往往要先操作演示一个建好的模型,让学思考分析程序要分成几各个状态来写,经过教师点评后再由学生动手搭建编写。最后,师生一起做场地调试。
(2)中级水平,做到活学会用
“活学会用”是指能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按照拟定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搭建模型,编写指令程序,并且做好现场调试。“机器人投篮”、“机器人搬运”都是很好的项目。
(3)高级水平,做到博学活用
博学活用是指能够以机器人配件为主,并可以借助所有外在资源.发挥想象力,尽可能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这就是“创意设计阶段”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努力方向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鼓励独特的想法与设计,鼓励多上网浏览各国先进的机器人的信息,多在小组内交流,多吸收借鉴他人优秀的设计方案。多动手实践.做到“有想法——动双手——出作品”。
老师则不妄加评判同学的设计是否可行,而是让制作小组将模型放到场地中去运行、检验。例如,在研究“如何提高车辆模型的行过速度”时,教师只给出了“可以使用大直径的车轮”一种方法,经过同学们的动手试验,有的同学向老师询问“我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用来提高速度行么?”多么令人惊喜的闪光点呀!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么?我们坚信,当一切都调试成功的那一刻,洋溢在孩子脸颊上的喜悦之情,比任何奖励都要宝贵的多。
创新能力的体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花大时间,慢慢培养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创新潜质。关键是要看我们如何去挖掘它。
四、在未来机器人课程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信息的收集已经成为这个活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应该引起重视。除了目前从日常生活、相关网站及其相关的机器人公司获得信息外,我们还可以适时的组织参观相关的工厂、研究所等,因为在那里,学生可以感受到机器人技术真正的投入现实社会生产的情景,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机器人能代替人进行更精密、更危险、更高效率的工作,从关注科技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2、在学校机器人活动初具规模的情况下,更应该规范机器人的管理,提高其使用率,及时维修是保证正常使用的基础。
五、课程整合创新思路。
机器人的优势前面已经提到,它是一项综合的技术,所以一旦引进学校,它就不是只能存在信息技术的课堂。实际上,机器人的结构与物理学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用机器人做出经典的物理实验,也可以用机器人高精度的传感器设计完美的化学实验,这些不但有演示,而且有数据反馈过程,可及时完成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课程整合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为传统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全校范围内广泛的开展机器人活动是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趋势,北京、上海、广州都已尝试着将智能机器人课程领进课堂,并先后推出了机器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材。又由于机器人技术的综合性,它同时又可以整合自然科学的多门学科。有效的利用好机器人这个平台对教育教学将有更大的促进。
总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教育方兴未艾,在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大潮中,思考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当今的教育是为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基础的,我们要努力将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作者介绍:
姓名:闻迪;年龄:36岁;工作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小学
1997年参加工作,现担任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科技辅导教师,从事科技教育工作14年,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科技教育经验,发表过多篇科技教育论文,带领学生多次在市、区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城。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初探
[ 作者:施杏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867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zhang ]
-----浙江嘉兴市海盐县石泉中心小学施杏凤
[内容摘要]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一门课程,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推动更是时代的要求,它们是对现在基础教育的及时补充和拓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关键词]: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整合探究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一门课程,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推动更是时代的要求.它们是对现在基础教育的及时补充和拓展.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信息技术教育又是如何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呢?如何在现在的教育形式下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而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机整合与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技能和收集、检索、分析与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理论认识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不是被动地纳入, 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 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 但却是课程改革的有利促进条件。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产生了学习革命, 诞生了知识经济, 才使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 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所以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 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综合实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 从而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 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在实践上它包括两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课程化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研究信息技术作为独立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评价。学科课程信息化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去, 让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课程评价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 创生出信息化的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 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二、整合目标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 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没有整合之前, 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 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后, 将有效地改善学习, 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
当前一些学者提出,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这只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众多目标中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及衡量标准, 是改善学习, 贯彻课程目标, 达到课程预期效果, 促进学生发展。当然,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将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是这不是它的根本目标, 而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有的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案例, 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是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或者学习效率的目的。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局限于信息素养方面,可能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误区。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 正是要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全方位地融合, 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来选择信息技术。
三、实施策略
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就要求教师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1、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
培训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前提。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不仅教师要参加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培训。这不是说每个教师都必须精通多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但是渊博的多学科知识和用信息技术武装头脑,使其在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非常重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思想和理论水平、逐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新观念,并落实到教育过程中,这样才有可能迸
发出其巨大潜能。教师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方法,而非具体的技能。因此,教师在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导策略。
2、改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肩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必须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3、创建网络平台。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访的园地。更重要是,为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化环境。网络平台包括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社区、记录过程性学习活动的网络档案袋、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实现生态学习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平台。
4、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会力量。在整个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实际,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上。即使研究结果在科学知识上存在缺陷,但如果思路、方法有独到之处,也要给予肯定。在评估中要突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利用正确的评估导向指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意识,使其自然地形成道德规范。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引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它必然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四、几点体会
(一)、科技型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加深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再认识,更加正确地理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即:大多数青少年具有原始的创造欲望,一个人的创新意识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交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独立地对已有知识重新认识、组合,表达、应用等,独创地从实践活动得到发现,产生疑问、获得结论、提出设想。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无法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丰富实践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培养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意味着,作为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小学阶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整合方式融合信息技术教育,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其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又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而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作为培养创新意识的利器贯穿于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横向贯通是综合性、涵盖性较强的研究方法,它将不同学科领域某一共同特征或某一方面的观点、理论加以融会贯通,以建立较高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观念。实践活动将学生引入科技创新的情境之中,通过直接接触科技事物,把已有的科学观念与新经验联系起来,找出规律性,相似点和不同点,产生带来普遍意义的探索问题,引此设计研究问题激发认知内驱力,把学生好奇心、探索性的倾向变成潜在的创新愿望,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现实力量、构成创新人格特征。
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协作性是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1、在教学中可以横向与纵向的延伸,使综合活动课不受到各种限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体现了21世纪的综合活动的教育模式。网络信息丰富、容量大、不受教材的限制,更有利于小学生开放思维,在所学的知识上实行创新、创造。
2、通过网络开展综合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信息再次加工的过程,小学生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3、学生们在运用网络时进行主动式学习(active learning)。对学生的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打破了单一的获取知识的模式,开阔了视野,将整个学习过程变成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样学生们的创造性学习、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也是培养协同创造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培养创新意识的探索
1、改变教学方式,树立创新意识发展特长。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又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肩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必须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教授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访的园地。更重要的是,为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化环境。网络平台包括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社区、记录过程性学习活动的网络档案袋、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实现生态学习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平台。
2、创设科技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动机和情感。
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景。在网上建立虚拟现实活动,创造现实无法实现的环境。如在学校建立网上“科学实验宫”,目的创设科技创新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奥秘的欲望,使他们能带着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探索,学生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顿时被激发。
3、实现活动内外部整合,设计创新活动内容。
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现代知识发展呈现出整体化、一体化、交叉性的发展趋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注意外部结合,应在各学科知识交汇点,进行科学的整体化、综合化。引发学生重新审视事物,从学科“边缘区”设计或改进事物,从实现自己所期望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其他领域科学知识来发现新的科学现象,产生想法和制作的创新愿望。
总之,进行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科技不断在进步,学习环境越来越优越,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建立与完善,我们不断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窗,我们的学生必将成为创新精神和科技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经验课程论》
2、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
3、王治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
4、曹卫东《信息技术与环境教育课程整合初探》
20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