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组织的讲稿

时间:2019-05-14 19:1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与组织的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与组织的讲稿》。

第一篇:文化与组织的讲稿

文化与组织

一、组织

1组织的含义 2组织的类型 3常见的组织

二、企业文化模式

1四种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西欧模式、华人模式 2企业文化模式比较

2.1不同企业文化模式的共同特点

2.2企业文化模式的差异及原因

三、恐怖组织

1恐怖组织的定义:中国认定恐怖组织的标准

2从恐怖组织中透视西方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2.1恐怖组织的兴起有诸多的因素

2.2文化冲突与矛盾

(1)西方文化

(2)穆斯林文化

A、伊斯兰教六大信仰 B、原教旨主义(3)文化冲突

(4)产生自杀式炸弹袭击的原因

一、组织

1组织的含义

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

2组织的类型

(1)、按人数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组织

(2)、按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分为强制组织(监狱)、规范组织(军队)和实用组织(工厂)

(3)、按组织产生的依据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3常见的组织

例如:政府、军队、政党、学校、医院、企业、行业组织、专业协会、工会、慈善机构、宗教组织,等等。在法律上,组织可以被认定为法人,从而具有某种类似自然人的独立社会经济地位。

二、企业文化模式

1四种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西欧模式、华人模式

不同的企业企业文化千差万别,没有两个企业具有相同的企业文化。但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民族文化传统及生活风俗习惯的影响下,企业文化也存在共性,有着相同或形似的企业行为特点、企业群体意识和企业价值观。根据企业地域差别和企业管理风格的显著差异,企业文化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西欧模、华人模式。

(1)美国模式:突出个人能力,强调理性主义管理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年轻国家,其文化根基较浅,陈旧或僵化的传统不多,社会文化流派纷呈,其文化的源头是基督教和新教文化。这种社会背景成为美国企业文化的基础,在企业中表现为强烈的竞争意识,明显的雇佣观念,淡漠的人际关系等特点。美国企业文化的核心有两条:一是突出的个人能力,强调个人作用;二是重视管理硬件,追求理性化管理。美国企业一般着眼于个人,鼓励个人奋斗,个人冒尖,把发挥个人能力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这种个人能力主义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个人尊严和价值,承认个人的能力和成就。二是强调个人决策和个人负责。三是企业奖励针对个人,充分调动个人工作积极性。

美国企业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理性主义。理性主义的企业文化根植于美国理性主义的民族传统,发端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性主义企业文化追求明确、直接和效率,生产经营活动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为标准。其具体表现是:一是求真务实,形式主义较少。企业上下级及同级之间的关系讲求实在和独立性,相互沟通意见直接、明确,职工从事每一项工作讲求实际意义。企业中开会主题明确,有什么说什么,说完就散。奖励很实际,奖励内容与美国金钱主义相适应,比较注重物质和金钱奖励。二是提倡科学和合理,重视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作用。美国企业比较注重合理的组织系统、管理程序、职责分工、工作标准,科学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受这样的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比较严密,职责明晰。美国理性主义企业文化重视制度、请示感情和“面子”,管理中较少受人情关系纠葛的影响。美国企业中的各种故障制度、标准、规范如美国法律一样多如牛毛,企业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一样,照章办事,不讲私情。美国企业采用合同雇佣制度,在经济繁荣时期招聘大量职工,在企业不景气时解雇富余人员,一切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较少考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情面关系。

(2)日本模式:重视团队精神

日本传统上是个农耕民族,种族单一,受中国传统儒教文化影响较深,具有长期的家族主义传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日本的家族主义传统和与之相联系的团队精神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种制度、方法、习惯之中,使企业全体职工结成“命运共同体”,企业与社会“共存共荣”。职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较深厚的“血缘关系”,职工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家规,对企业有着很强的归属感。

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不是空洞的,在大中企业管理实践中有三项重要的制度作为保障。一是终身雇佣制,一般不轻易解雇职工,使职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这种制度并不是法律规定的,而是日本家族主义传统的一种体现。二是年功序列工资制。晋升工资主要凭工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工龄,这就限制了工人的“跳槽”现象,鼓励员工“从一而终”,在一家企业赶到退休。三是按照企业组织工会,把劳资关系变为家族内部关系,劳资之间的冲突和交涉只限于企业内部,强调“家丑不可外扬”。这三项制度像三条无形的绳索,把工人们捆在一起,使他们团结一心,为企业竭尽全力。

团队精神在企业具体经营管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倡集体主义管理。在决策中,上下级之间除进行正式沟通外,还像“兄弟”一样在进行各种非正式的沟通,自下而上集中多数人的智慧。

其次,提倡着眼于人的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全能的生活设施,组织各种社团组织,开展体育比赛及送结婚纪念品或生日蛋糕等,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

第三,日本的激励制度主要着眼于团体,而不是个人。日本企业普遍认为如果太突出个人,不利于团队集体的合作。

强调团队精神的日本企业文化,固然有发挥整体力量、强化集体意识的作用,但是,也有压制个人能力、妨碍竞争、不利创新等负面影响,甚至也存在文山会海、效率低下等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青年对企业中论资排辈的现象不满,团队精神也大不如前。受西方文化影响,新一代年轻人追求个人自由,突出个人能力。适应这种变化,很多企业开始反思年功序列制等管理方式,在强调团队精神的同时,开始注意突出个人能力因素。但是这种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源于日本民族文化传统,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不会轻易被否定。(3)西欧模式:重视职工参与管理

西欧国家的企业文化除了重视质量观念和勤俭节约的传统以外,最终于的特点就是重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在西欧很多国家,政府用法律形式规定了职业在企业中应发挥的作用。有些企业不仅设有有管理人员和职工代表组成的各级工作委员会,职工参与管理企业,共同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同时,企业尊重为本企业工作的职工,职工对企业也有一定的归属感。在这种企业文化中,职工参与管理、提工作建议的愿望比较强烈,也使得职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而劳动积极性也比较高。

在西欧国家,特别是德国的很多企业还积极向职工出售本企业股票,股票的出售价格低于证券交易所公开价格。职工购买了企业的股票,成为企业的股东,更加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得到明显增强,劳动效率也明显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劳资矛盾也有所淡化。

(4)华人模式:东方家族式管理

这里所说的华人企业,主要是指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开办的企业。

华人企业的企业文化,其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以儒、道两家精神为主,加上兵家的谋略,就形成了华人企业文化的主导。所以遍布海外内外的华人企业一方面都有创业的雄心大志,勤劳肯干,成为当地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甚至左右当地的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华人企业重视人和的因素形成家族式的管理,并且将就经营策略。

华人企业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家族化。大部分华人企业家都是一些仁慈的家长式的领导人,具有许多家长式的特征。他们大都是企业的创业者,经 3 过艰苦奋斗赢得了企业的成功,他们将自己视作企业的象征和永久代表,而将企业的管理看作个人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延伸。在用人方面,特别是选拔管理人员,不是以一定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二十直接培养任用子女或亲属,对任用外人心存疑虑。由此,企业管理中也就不存在组织结构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服从关系。即使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制度的创新,需要引入其他股东共同投资,华人企业一般也极力谋求控股或企业最大股东的地位,以保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家长的专制与慈爱,手足的亲情与相残等现象在华人企业中交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家族式企业文化。

华人企业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重道德表率,重人情,轻制度建设、轻实效。大多数华人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成功以后,仍然保持着勤劳节俭、朴实谦逊、事必躬亲的作风,成为企业职工的道德楷模。企业家也以此为荣,经常以亲身经历来要求、鼓励员工。职工好坏的标准首先是品行如何,工作能力倒在其次。品行好的职工即使能力平庸也会受到鼓励或奖励,能力再强的职工一旦品行不端也难以被企业容忍。在华人企业中,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家族成员、家族成员的亲朋好友在企业结构中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人情关系网,每个人都得小心从事。

2企业文化模式比较

2.1不同企业文化模式的共同特点

世界各国由于社会文化传统不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大异其趣。但是,经济活动和企业管理有其客观的一般规律,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各国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形式之外,可以发现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四种模式的企业文化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旨。

四种模式的企业文化都包含着各自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美国是崇尚自由主义、倡导个人奋斗的国家,美国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因此,形成了以突出个人能力、重视理性为特点的企业文化。日本民族主义比较强,国民集体意识比较强,比较讲面子,就形成了以注重团队精神和人的情感为特点的日本企业文化模式。西欧文化历来重视科学与理性,又由于西欧资本主义历史悠久,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在劳资双方长期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职工参与管理以及重视理性为主要特点的企业文化模式。华人企业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重视道德表率,重视人际关系,家庭和家族观念浓厚,形成了独特的华人企业文化模式。

2.2企业文化模式的差异及原因

四种企业文化模式虽然具有一般的共性,但它们根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背景,因此必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换言之,不同模式的企业文化各有特点,各具特色。

有人把欧美企业文化归结为理性主义,把日本、华人企业文化称之为灵性主义。这种说法虽然有点简单化,但却把握了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西方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源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泰罗等人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标准化原理,即制定标准的操作方法,规定标准的工具、机械、材料和作业环境。这一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西方企业文化影响深远。西方企业普遍注重管理的科学性,把它作为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不断在实验分析中完善它,也就是重事实、重实验、种逻辑、重科学性。这种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西方的企业文化,他们认为,企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市政的科学态度,即对事物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企业奖赏应与工作成效相联系,而不是与权利、等级、人情关系相联系。

这种企业文化观念是与西方传统文化观念相一致的。西方人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情往往是只看重结果,而忽视动机;判定一种理论正确与否,只看重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不注重情感。西方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行为由各种各样的法律规定来约束,人们习惯与照章办事,人情关系淡漠,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西方的企业文化是完全适应这种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的。

以日本企业和华人企业为代表的东方企业文化是灵性主义的,它推崇信念和情感的力量,着眼于人的管理方式。这种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形成以人为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把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对待,尊重每个人的人格,着眼于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情感上的相互沟通,使每个成员对企业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这种灵性主义的企业文化也是来源于东方传统文化的,东方文化着眼于人的管理,着眼于人的情感协调,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人的情感需要。这种企业文化并不完全以理性的标准、以普遍的要求来约束每个人,而是尽量照顾到人的情感需要,因而它是灵性主义的。

三、恐怖组织

“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2001年9月11日当天的恐怖袭击对美国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历史上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这次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截至2001年底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

9.11事件让美国以及全世界的人感到了恐惧, 也让全世界对恐怖组织有了深刻的认识。该事件也导致了此后国际范围内的多国合作进行反恐怖行动。1恐怖组织的定义

恐怖活动并不是现代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作为人类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恐怖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细究起来,恐怖活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现代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猖獗于80年代。有人把这股恐怖主义狂潮称为“20世纪的政治瘟疫”,也有人把它和政治腐败、环境污染并称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威胁。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案可查的非政府恐怖组织多达1000多个。比较活跃且影响较大的也不下几十个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反恐,因为每个国家所持有的政治态度不同,所以对于恐怖组织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世界上针对恐怖组织的定义多达170多种,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尺码来规定什么是恐怖组织,什么不是恐怖组织。

中国认定恐怖组织的标准

以暴力恐怖为手段,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恐怖活动的组织(不论其总部在国内还是国外)。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分工或分工体系。符合上述标准,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曾组织、策划、煽动、实施或参与实施恐怖活动,或正在组织、策划、煽动、实施或参与实施恐怖活动; 资助、支持恐怖活动; 建立恐怖活动基地,或有组织地招募、训练、培训恐怖分子; 与其他国际恐怖组织相勾结、接受其他国际恐怖组织资助、训练、培训,或参与其活动。

2从恐怖组织中透视西方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2.1恐怖组织的兴起有诸多的因素 政治:

(1)美国成为冷战后惟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它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弱小的不发达国家的不满与仇恨。

(2)美国亲以色列的中东政策激发起阿拉伯国家的反美与反犹情绪,这种反美与反犹情绪在原教旨主义中找到了极端的反映 经济:

(1)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

(2)全球化使经济不发达的穆斯林国家愈益贫穷,伊斯兰恐怖主义是阿拉伯国家从石油聚敛的金钱与赤贫的政治与文化落后的穆斯林国家结合而生的怪胎。

文化:

(1)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冲突让位于种族的与宗教的以文化价值为分界线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孕育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

6(2)西方文化价值与穆斯林文化价值的冲突是造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催化剂;

2.2文化冲突与矛盾(1)西方文化

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形成的个人至上的人权主义让他们对伊斯兰世界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甚至法律民生问题大摇其头并试图横加干涉。

基督教中,“每一个教民都是上帝的选民”,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拯救世界每个不平等角落的不二人选。

打着人权的旗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斯兰国家的渗透及对伊斯兰事务的插手是近几年来恐怖主义暴力活动激增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恐怖活动多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原因。(2)穆斯林文化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思是顺服伊斯兰教的神安拉的人。A、伊斯兰教六大信仰

①、信安拉

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

②、信天使

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

③、信经典

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

④、信先知

《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只有安拉知道他们的数目,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圣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负有传达“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⑤、信后世

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位使一切生命复活,即复活日来临。伊斯兰教所提倡的两世兼顾,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应该以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两者相辅相成。

⑥、信前定

就是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对真主的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而此“前定”非“宿命”真主可以更改,只有通过虔诚的向安拉祈祷和努力,真主才会使其结果发生变化。

B、原教旨主义

① 原教旨主义是指这样一种宗教现象:当感到传统的、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的最高权威受到挑战时,对这种挑战毫不妥协,仍反复重申原信仰的权威性,对挑战和妥协予以坚决回击,一旦有必要,甚至用政治和军事手段进一步表 7 明其态度。所以,原教旨主义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抗性、排他性及战斗性。

② 原教旨主义并非仅仅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各种宗教派别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原教旨主义成分。

③ 伊斯兰原教主义主张以相当严格的方式解释《古兰经》中的字句,以使其回到最初的原始教义,履行先知穆罕默德的遗训,恢复《古兰经》圣训的真正精神。它反对“西方化”和“世俗化”,要求恢复伊斯兰教一切值得复兴的东西,主张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东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伊斯兰社会模式,回归理想中更为传统和正当的社会

④ 在伊斯兰教中的原教旨主义思潮,其核心是只信仰自己的宗教并认为其为唯一的宗教。基于这一点,穆斯林们有义务将其不同于伊斯兰教的所有的其它的宗教排除掉,包括向非伊斯兰世界发动“圣战”。

⑤ 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将其主要的矛头针对美国,是一种狂热的宗教冲动。它所指的是其反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不管美国愿意与否,原教旨主义所发动的对美国的恐怖主义带有强烈的反基督教反犹太的宗教动机。广而言之,西方面临的是一个与之不同的文化 — 穆斯林文化,而穆斯林化面临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扩张的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两种文化不可避免地处于更加尖锐的冲突之中。

(3)文化冲突

对于大部分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文化落后的穆斯林民族来说,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文化价值无异于洪水猛兽。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是物质主义的,腐败的,颓废的和不道德的,竭力抵制西方文化对穆斯林生活方式的影响。

60年代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形成性解放浪潮。美国社会对性的公开性与容忍性,是传统的保守的东方文化所无法接受的。这与对性事讳莫如深的伊斯兰文化形成尖锐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无疑会被视为异端邪说。

70年代之后的女性主义的兴起,对伊斯兰文化也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在传统的伊斯兰文化中,妇女是没有地位的。在塔利班统治下,妇女的处境就是一个例证。美国竟然要掀起女性主义浪潮,全然属于大逆不道了。

美国的个人主义超越了东方的家庭价值,只有6%的祖父母生活在孙子辈的家庭中。这在传统的重视家庭价值的东方文化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4)产生自杀式炸弹袭击的原因

有些穆斯林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穆斯林生活在政教合一的情况下,受到宗教上层人士的管制。他们无法容忍自由精神,无法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人。知识缺乏与自由缺乏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痼疾。这样的闭关自守的文化环境是产生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温床,是培养追求殉道者道路的最佳环境。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追随者在精神上去进行一场“圣战”。他们运用宗教来传播他们的反美和反犹思想,鼓 8 励追随者通过暴力去追求一种更高的宗教目标。而恐怖主义者之所以死命追随他们的思想有的是出于精神的、情绪的需要,有的则是由于贫困,是出于经济的需求。他们相信,虽然他们在这个世界生活得很不如意,在自我爆炸之后,将在“下一个世界”中获得新生。对于“下一个世界”美好生活的憧憬是这些恐怖主义份子的最高的精神寄托和驱动力。这些人一般来说在这个世界的生活十分贫穷并没有希望。他们生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中,是社会中被污辱与被损害的。精神创伤与被污辱的人生是驱使他们走向恐怖主义与暴力的精神原因。恐怖主义者往往以真主的名义行事,对于世俗的人道主义、女权主义和以个人自由为中心的西方价值观在世界上的传播感到恐惧,认为这是异教徒的势力在扩张,将危及他们根本的信仰。驱使恐怖主义分子进行圣战的原因在于他们所感到的无助感,他们在社会与生活中所受到的侮辱,他们的焦虑,他们对于前景的绝望。死亡成为他们在圣战中追求和崇拜的终极目标。

第二篇: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九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1、教学目的

本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组织变革的含义及原因

(2)组织变革的类型、目标及内容(3)组织变革的过程、程序、原则(4)组织变革的阻力及管理(5)组织变革的压力及管理(6)组织的冲突及管理(7)组织文化的概念及特点(8)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9)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

2、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3、学时分配 4学时

4、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组织变革的压力、阻力与管理方法,难点组织文化的塑造。

5、作业布置

阻力变革的阻力产生于哪几个层次?各层次阻力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认为产生阻力的最根本原因在哪?

6、辅导安排 随堂辅导

7、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当今,由于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不定的大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一种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在当前是合适的,可过一段时间,在新的环境因素下,它们可能就不适用了。为这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为了更有效的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必须不断进行变革。可以说,组织变革是组织保持活力的一种手段。所以,要使组织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就必须自觉地研究组织变革的内容、阻力与其一般规律,研究有效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由于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环境,一个组织要生存、发展、壮大,并不断地趋于成熟,不断取得成功,就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适时的调整其目标与结构。所以,不仅老化的组织需要变革,实际上,处于每一个成长阶段的组织都需要变革。促使组织变革的动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外部环境因素

从系统的观点乍,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属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无力控制外部环境,而只能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它通过与其所在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信息的交换而生存与发展。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因。

(1)经济变化对组织的影响。

主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影响。各国合作生产已经成为新的全球模式,“全球的相互依赖”的格局已经形成。首先,引起企业经营战略的变化。国际化经营要求企业都要修正或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由于组织服从于战略,企业的战略变化,必然导致组织的变化。其次,世界经济一体化使远程协调控制工作越来越主要。如何将远距离的人员很好地协调起来,使之达到企业共同的目标,是企业组织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最后,全球性经营导致了不同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容易造成冲突。这些对沟通、人员培训、选拔、授权等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知识与技术地进步对组织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信息知识取代资本成为价值增长的决定因素。企业正在转变化以信息或知识为基础的组织,人们在组织中的地位更多取决于其知识的掌握和更新。其次,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战略性地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由于信息自身时效性、真实性的要求,组织结构将变得更加扁平,权力更加分散,决策更加迅速。再次,知识经济加速了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高科技企业具有人才密集、产品生命周期短、竞争激烈、风险大等一系列新特征。最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计算机取代了企业大量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减少了企业的管理层次。

(3)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竞争方式,迫使企业本着创新的思想寻找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企业竞争优势新的来源的基础为:速度/时间、灵活性、质量/设计、信息技术、联盟/网络、服务增值等。

2、内部环境因素

(1)组织机构调整的要求(2)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3)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4)快速决策的要求

(5)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一)类型

1、战略型变革

2、结构型变革

3、流程主导性变革

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二)组织变革的目标

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三、组织变革的内容

1、对人员的变革

2、对结构的变革

3、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第二节 管理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一)过程

1、解冻

2、变革

3、冻结

(二)程序

1、诊断组织状态

2、选择变革重点

3、分析限制因素

4、制定变革方案

5、全面实施变革

6、组织变革的效果评价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一)阻力

1、个体层次 ●习惯 ● 安全 ● 经济因素 ● 对未知的恐惧 ● 选择性信息加工

2、群体层次

● 组织群体的惯性 ● 组织已有的专业知识 ● 组织已有的权力关系

3、组织层次

● 组织结构的惯性 ● 组织变革的重点 ● 组织已有的权力分配

(二)对策

1、教育与沟通

2、参与

3、促进与支持

4、谈判

5、操纵与合作

6、强制

三、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

(一)压力的定义

是指在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以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

(二)压力的起因

1、组织因素

2、个人因素

(三)压力的特征

1、生理上的反应

2、心理上的反应

3、行为上的反应

(四)压力的释解

1、组织方面

(1)必须从录用时就确定员工潜力大小(2)改善组织沟通

2、个人因素(1)员工咨询

(2)举办各种锻炼活动

四、组织冲突及其管理

(一)组织冲突的影响

(二)组织冲突的类型

(三)组织冲突的避免

第三节 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所谓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的总称。

组织文化包括三个层次:

• 精神文化 :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目标、组织道德 • 制度文化:管理制度、特殊制度、组织风俗

• 物质文化:组织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组织工艺设备特性、文 化体育生活设施 组织文化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评价性的。可以通过对一个组织在以下几方面达到的程度的分析来描述其组织文化:

• 导向性

•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 控制的程度

• 对员工的基本看法 • 风险容忍度 • 冲突宽容度 • 沟通的模式 • 协作意识 • 整体意识 • 奖励的指向

下面是根据这些方面综合描述组织文化的两个例子。

例1:这是一个制造厂。该厂有员工必须遵守的许多规章制度;每一个员工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目标,管理者严格管理员工以确保不发生偏差;人们对其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决策权,有任何不平常的问题,都必须向其上司报告,由上司决定如何处理;所有的员工都必须按正式的权力线进行信息传递;管理人员不 相信员工的诚实和正直;组织雇佣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按一定的程序先在基层各个部门锻炼,成为多面手而表示专业人员;组织高度赞扬和奖励的是努力工作、团结协作、不犯错误和忠诚。

例2:这同样是一个制造厂。但在这个厂,规章制度很少;员工们被认为是努力工作和值得信赖的,因此监控比较松散;它鼓励员工自己解决问题,但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可随时向其上司请教;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组织鼓励员工开发其专业技能;人际之间或部门之间存在不同意见或差异被认为是正常现象;组织根据管理者所在部门的业绩和该部门与组织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情况来评价管理者;晋升和奖励倾向于那些为组织作出最大贡献的员工,即使他有不同的观点、异于常人的工作习惯或独特的个性。

二、组织文化的特点: • 独特性 • 相对稳定性 • 继承性 • 民展性 中国

 主要点反映在其他话题中

 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通过暗示提 及要求和所关心的问题  赞扬群体

 说促进和谐的话,说人们爱听的话  未说出的也很重要

 不说“不”,换个话题或给出很模糊的答案

 最重要的最后表达

 综合各种意见,努力达成一致  人与意见是不可分的,不因不赞同  某人的观点而冒犯他  沉默并不表示赞同

西方

 直接提到要点

 坦率地讨论要求和所考虑的问题  表扬个人  准确地说出想说的事情  所说的话很重要  说“不”

 最重要的最先表达

 使各种不同观点尽可能有差别,让最好的意见取胜

 人与意见是可分的,可以与任何人的想法理论,所采纳的应是最好想法  沉默意味赞同

四、组织文化的内容(或构成要素)

1、价值观——组织文化的核心 下面是有关组织价值观的一些例子

惠普公司:信任和尊重每个人;追求卓越的贡献和成就;在经商活动中 保持诚实和正直;靠团队精神达到共同目标;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

IBM公司:给每个员工充分的关心;让顾客高兴;追求卓越

宝洁公司:一流的产品;不断改进;诚实和公证;对个人的尊重和关心

2、行为规范 IBM公司规定:

 推销人员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批评竞争对手的 产品  如对手已接获顾客的定单,切勿游说顾客改变主意

 推销人员绝对不可为获得定单而提供贿赂(IBM的座右铭是“诚实”,贿赂会毁掉公司形象)

3、英雄人物——组织价值观人格化的体现

4、典礼和仪式 组织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包括新员工欢迎宴会、运动会、聚餐、生日庆祝会等

如果没有一定的表达方式,任何文化都会枯萎。典礼对于文化来说,就象电影对剧本、音乐对乐谱一样,很难以其他方式来表达

五、组织文化的功能

“我在海尔的角色定位,一是扮演设计师,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进行战略管理;二是扮演牧师,象牧师布道一样,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去。” ——张瑞敏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沃特曼和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中认为,“企业文化是无形的财富,无穷的动力,它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结合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策略,把企业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它的 职工,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这就使企业的每一个职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企业职工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必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凝聚功能

组织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目标愿望等都会导致成员间的摩擦、冲突和对抗,组织文化通过建立共同价值观不断强化组织成员的合作、信任、团结,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摩擦

4、约束功能

组织文化影响着组织中的每一件事:从某个人的提升到采取什么样的决策,以至职工的穿着和他们所喜爱的活动

假设你驾车行驶在沙漠中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沙漠十分平坦,草木不生,四周渺无人烟。这时你来到一个交叉路口,发现三英里范围内没有一辆车。路口设有红绿灯,红灯亮着。你会停车吗?

5、辐射功能

三、组织文化的管理

1、组织文化的建立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以人为本 只有人才能感知文化,组织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这一过程离开职工群众的参与就不可能实现,强制灌输的方式只能事倍功半。

 领导要率先垂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有个性

立足于本组织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 我国企业口号中,“团结”的使用率超过40%,“创新”和“开拓”超过20%,“进取”超过10%  系统工程 只重视精神层的建设,而缺乏制度层、物质层的的支持和辅助,精神层将成为空中楼阁。

2、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1)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标准(2)强化员工的认同感(3)提炼定格(4)巩固落实(5)丰富发展

3、组织文化的改变

下列情况下,组织文化最有可能发生变化:  发生大规模的危机  领导层发生变动

 组织成立不久且规模较小 组织文化较薄弱

第三篇: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讲稿

第一章 绪论

一、定义 解剖学(Anatomy):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和显微解剖学(组织学)两部分。一般指的大体解剖学又叫系统解剖学。它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是借助于刀、剪、锯等解剖器械,采用切割的方法,通过肉眼、解剖镜直接来观察正常动物体内各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色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究的目的不同又派生出许多分支:

根据叙述方法和研

1、系统解剖学:按照机体机能进行叙述,10大系统:运动、被皮、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淋巴、神经、内分泌、感官。

2、局部解剖学:把机体划分为若干区

3、比较解剖

4、域进行叙述,如胸部、腹部等,服从外科手术的需要。

学:对各类动物的同类器官进行比较研究,如牛、马、猪、羊。

发育解剖学:不同发育阶段机体的构造形态的不同,如犊牛的胃和成年牛的胃之区别。

5、机能解剖学,神经解剖学。

6、X射线解剖

组织学学,可了解活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

7、CT断层扫描。

(Histology)——是研究家畜机体细微结构及功能的科学。动物体的组成:细胞→组织→ 器官 ↓ 机体←系统 组织学内容: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

三、胚胎学

动物(Embryology)——是研究家畜个体的发生及发育规律的科学。

体的发育,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发育时期: 胚前发育-是两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裂起直到胎儿形成、娩出前的时期。胚后发育-从娩出后幼体,进一步发育直到性成熟或死亡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1、固定组织的观察法: 较常用。固定:使组织中蛋白质凝固,保持活体时形态结构。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装片法(胚胎)、切片法(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

2、活细胞观察法: 活体染色、组织培养、显微操作技术(对细胞、组织、胚胎进行注射、去核、移植、分离等)、显微摄影。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法:

研究细胞和组织中某些结构的化学成分,如DNA、RNA、蛋白质、多糖、多种酶的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4、超微结构方法: 用透射、扫描电镜技术进行观察。超薄切片法,利用特制的超薄切片机和特制玻璃刀。

5、几种特殊的显微镜。

如: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四、学暗视野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等。

习方法

1、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2、理论与实验联系

3、要有立体、整体的观念

4、勤奋加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章 上皮组织

组织是由来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组成。

分四大类组织,分别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组织是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肌上皮

种类:被覆上

分布:覆盖在动物的体表,各种器官的管道和囊腔的内表面,某些器官的外表面及体腔表面。

功能:具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感觉等功能。

(1)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间质少。是游离面,一面则附着在结缔组织上称基底面。

特点:

(2)具有极性,一面(3)无血管分布,多神经末梢分布,靠渗透方式通过基膜与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第一节 被覆上皮 官的表面。

位置:分布广泛,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器被覆上皮由于分布位置和功能不同,结构也有差异。根据上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层数,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形态:正面观呈多边形,细胞彼此以锯齿状边缘相互嵌合,细胞核圆形。层扁平上皮

侧面观,梭形,有少量细胞间质粘合。单

根据分布地方不同,单层扁平上皮又分内皮和间皮。

内皮:分布在心脏、血管、淋巴管壁的内表面,内皮表面光滑可减少血液流动时的阻力。并利于物质交换。

间皮:分布于腹膜、胸膜、心包膜表面及内脏表面,表面光滑湿润,可减少摩擦力,利于内脏器官活动。

形态:正面多边形,侧面正方形,核大而圆,位于中央。

分布:在肾小管、肺细支气管上皮、某些分泌腺的导管,甲状腺的腺泡。功能:有吸收、分泌的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

分布:胃、肠、由高胆囊、输卵管、子宫等内腔面。功能:吸收、分泌、保护。

低不等的柱状细胞、杯形细胞、锥形细胞组成,分布在同一基膜上,类似复层,实际上是单层。柱状细胞游离端有纤毛,柱状细胞之间常有杯状细胞分布。

分布: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内表面。功能:具保护、分泌功能。、变移上皮 变移上皮细胞的层数和形态随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变动。当膀胱充满尿液时,上皮细胞层数只有2~3层,基膜不连续,表面细胞扁平,深层细胞为不规则立方形,当膀胱收缩时,尿液排空,细胞层数增多,5~6层。分布:分布于排尿 管道、膀胱的粘膜、输尿管等处。

(二)复层上皮 由两层以上的上皮细胞组成,根据细胞形态分为:

1、复层扁平上皮 由多层上皮组成,表层扁平,是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有的表层细胞角质化,具保护作用;中间层由数层多角形细胞组成;基层为矮柱状细胞,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表层细胞衰老、损伤、脱落后,由深层细胞补充。

分布:分布于皮肤、口腔、食管、阴道等处。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二、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 上皮细胞的各个面,常特化成不同结构以适应其生理功能,在被覆上皮中较为典型。

(一)游离面的特化结构 1.细胞衣 又称糖衣,是附着于细胞游离面的一薄层茸状结构,是糖蛋白和糖脂组成的低聚寡糖链。具有黏着、保护、识别、交换的功能。

、微绒毛:电镜下可见细胞顶部胞质和胞膜共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约1.4μm,直径0.1μm,内有许多纵向排列的微丝,其收缩可使微绒毛变短或弯曲,主要作用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吸收和重吸收。光镜下,在小肠柱状上皮细胞中叫纹状缘。在肾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叫刷状缘。、纤毛:某些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粗而长的纤毛,长5~10μm,直径0.2 ~ 0.5μm,也是由胞质和胞膜向外突出形成。但纤毛内是由9×2+2的微管组成,纤毛的摆动有一定方向、周期和节律性,能将粘附于上皮的分泌物、异物排出。

(二)侧面的特化结构 细胞侧面的特化结构能加强细胞间的连接,有的特化结构利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及电传导。

1、紧密连接(闭锁小带):多位于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侧面,接近游离端,相邻细胞质膜的外层紧密粘着而成,外观成带状。封闭顶端的细胞间隙,从而阻止大分子物质的通过,具有屏障和连接作用。

、中间连接(粘合小带):位于紧密连接下方,呈连续的带状,相邻细胞膜之间有一定间隙,间隙内充满粘合物质。、桥粒(粘合斑):位于中间连接下方,呈单个或不连续的斑点状。相邻胞膜间有间隙,其中充满粘多糖、蛋白质物质,膜内侧各有一盘状致密板,称附着板。电镜下,这三种结构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共同存在时,称连接复合体。相当于光镜下的闭锁堤。

(三)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特化结构

1、基膜:在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有一层薄而均质的基膜,包括透明板、基板和网板三层。基膜除维持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外,还是一种半透性膜,通过渗透作用上皮细胞可与结缔组织中的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

基底部的质膜向胞质内凹入形成内褶,可扩大细胞底部表面积,利于水和离子的交换。

3、半桥粒

位于上皮基底面的一侧,是桥粒的一半,有强化上皮细胞固着力作用。第二节

腺上皮

由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细胞组成的上皮组织称腺上皮。腺上皮细胞多排列成索状,团块状,也可形成腺管、腺泡,也有单独存在。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称腺或腺体。

根据腺的生理功能可分两大类。

一、内分泌腺

无导管,所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由血液输送到全身,以调节机体的生长和活动。如甲状腺、脑下垂体、肾上腺等。

二、外分泌腺

具有导管,其分泌物经导管排出。如唾液腺、乳腺、汗腺、肝、胰等。

二、外分泌腺的分类和结构

1、单细胞腺

腺体只有一个细胞,单独位于上皮组织内,如杯状细胞。

2、多细胞腺

有许多腺细胞组成,分成分泌部和导管部。根据腺泡的形态,又可分管状腺(肠腺)、泡状腺(皮脂腺)、管泡状腺。

分泌物的性质

1、浆液腺:腺上皮细胞核是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嗜酸性,分泌物清亮如水,含酶,如胰腺、腮腺。

2、粘液腺:腺上皮细胞核被挤到基部,呈半月形,或扁平形,分泌物粘稠,如杯状细胞。无酶,起润滑作用。

3、混合腺 两者兼有,浆液、粘液,如舌下、颌下腺。

4、脂腺 分泌物为脂类物质,如皮脂腺。

腺细胞的分泌方式

1、透出分泌:分泌物以分子的形式从细胞膜渗出的方式,如肾上腺皮质细胞、胃腺壁细胞等属于此类。

2、局部分泌:细胞内的分泌物排出时,先形成由单位膜包裹的分泌颗粒,并不损伤细胞本身的结构,蛋白质、粘多糖类物质以此方式排出,如胰腺、唾液腺等。

3、顶浆分泌:当分泌物排出时,部分细胞质和细胞膜随分泌物一起排出,腺细胞游离端受到损伤,损伤部位由未损伤部分迅速修复,多数家畜的汗腺、乳腺属此类分泌。

膜的构型

第三章 固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形态结构特点:

1、细胞数量少,种类多,分散存在,无极性。

2、细胞间质成分多,结构典型,主要是纤维、液态和固态的基质。

3、分布广、功能多样,支持、营养、运输、保护功能。

分类:

1、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间质含纤维为主)致密结缔组织 网状组织 脂肪组织

2、支持组织 骨组织(间质为固体)软骨组织

3、血液(间质为液体)

一、疏松结缔组织 是固有结缔组织最典型代表,分布广,纤维排列较疏松。

(一)基质:是无色透明和匀质的胶状液体,主要成分为粘多糖和蛋白质。粘多糖中多含透明质酸还有少量的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形成有微孔的分子筛,只允许小于微孔的一些水溶性物质通过。基质粘滞度较大能阻止异物、微生物和毒素的扩散,起屏障作用;基质还含有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组织液,起到营养作用。

(二)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中含多种细胞,其数量和分布随机体生理状态而有不同。

1、成纤维细胞:主要细胞成分,细胞扁平,体积较大,有许多不规则突起,核大,椭圆形,染色浅,常见1~2个核仁。能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蛋白多糖,形成三种纤维及基质。在间质的更新和创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2、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比成纤维细胞小,呈星形或梭形,突起较少,核染色较深,胞质内有大量吞噬的染料颗粒,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功能:能作变形运动,具吞噬异物、抗原的作用。

3、肥大细胞(具异染性)一般分布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毛细小血管周围,细胞椭圆形,核较小,胞质内有粗大嗜碱性颗粒(异染性颗粒)。这些颗粒物质为组织胺和肝素,肝素有防止凝血作用,组织胺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及腺体分泌增加等临床症状。

4、浆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核偏于细胞一侧,核内染色质聚集成块,沿核膜内侧作辐射状排列,呈车轮状。

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加体液免疫反应。出现炎症时较多,正常情况下在淋巴组织、气管和食管的固有膜可见到浆细胞。

5、脂肪细胞 体积较大,球形,贮存的大量脂肪滴将核和胞质挤向胞膜一侧,常规制片过程中,胞内脂肪被有机溶剂溶解,呈空泡状。

具合成和贮存脂肪的功能。

(三)纤维 纤维:三种纤维分散交织存在于基质中。、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主要由粗大的胶原纤维束相互交织成网,夹有少量成纤维细胞。见于真皮、硬脑膜、器官的被膜。

3、弹性组织 在粗大平行排列的弹性纤维束之间,有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分布。

三、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基质为淋巴液或组织液,主要分布在骨髓、淋巴结、脾、肝脏、胸腺等处。网状细胞是星状多突起的细胞,核大而淡染,有核仁,附着于网状纤维上,有生成网状纤维功能外,网状组织构成淋巴组织和骨髓的骨架,并为淋巴细胞和血细胞的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网状组织

四、脂肪组织 含大量脂肪细胞,常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若干小叶。主要功能是贮存能量,还有保温、支持、缓冲的作用。黄(白)色脂肪组织:存在成年动物体内 棕色脂肪组织:存在幼龄动物和冬眠动物体内 疏松结缔组织 第四章

软骨与骨 软

骨 概述:、组成: 软骨膜 软骨细胞 软骨组织 基质 纤维、分布:胎儿:早期的四肢、躯干支架。

成体:关节面、椎间盘、呼吸道、耳廓等。

透明软骨

3、分类: 纤维软骨 弹性软骨

4、功能:软骨组织略具弹性,有较强的支持力,能承受压力和摩擦力,又 是钙、磷储存库。

一、软骨组织的结构

(一)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包埋于基质形成的软骨陷窝中,常成群存在,它们来自同一个母细胞,同在一个软骨陷窝中,称同族细胞群(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基质和纤维。

(二)间质 基质:是粘蛋白与硫酸软骨素组成软骨粘多糖蛋白。纤维:不同类型软骨的基质内含纤维不同,以增强弹性和韧性。

二、软骨膜 软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外层富含纤维,内层富含细胞、血管、神经末梢,还有梭形的骨原细胞,可分裂形成软骨细胞。软骨内无血管,营养物质靠软骨膜的血管渗透取得。

三、软骨的类型 根据基质所含的纤维成分不同,分成三种:

(一)透明软骨 含胶原纤维、交织成网状。分布于关节面、肋软骨、气管环壁、喉软骨、鼻软骨、胸骨等处。起缓冲和支持作用。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光镜像及模式图 透明软骨超微结构模式图

(二)弹性软骨 间质含大量弹性纤维。分布于耳廓、听道、喉部会厌等处。有弹性。弹性软骨 弹性软骨

(三)纤维软骨 间质中胶原纤维成束存在,软骨细胞成行排列。分布于椎间盘、半月板(在膝关节)、耻骨联合等处。富有韧性和抗压能力。纤维软骨 纤维软骨

骨由骨组织、骨膜及骨髓等构成。

一、骨组织 由骨细胞和间质组成,间质内有大量钙盐沉淀,称骨质。

1、骨质 有机成分:骨胶纤维(胶原纤维)+基质(粘蛋白)无机成分:骨盐(化学成分是羟基磷灰石)骨胶纤维和骨盐加上少量基质组成如胶合板的结构——骨板,使骨质即坚硬又具韧性,起着支持和承受压力的作用。

2、骨细胞

扁平多突起,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之间的腔隙称骨陷窝。骨陷窝向周围发出许多骨小管,骨细胞的突起伸入骨小管,借骨小管与相邻的骨细胞相接触。骨陷窝和骨小管内有组织液,与骨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骨原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骨组织的各种细胞 称骨外膜、骨内膜。

二、骨膜 在骨的内外表面均有一层骨膜,1、骨外膜 分两层,外层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具保护作用,内层由大量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少量纤维及丰富的血管、神经末梢组成。骨膜不仅营养、保护骨组织,在正常骨生长及骨损伤时,起修补再生作用。2、骨内膜 由一薄层网状组织组成,兼有成骨造血功能。

骨干模型

三、骨的结构 1、长骨 有骨松质、骨密质(1)骨松质是海绵状,由骨小梁构成,小梁孔隙内充满红骨髓和血管。分布于长骨的骨骺端。(2)骨密质 由骨板构成,组成长骨骨干,扁骨的表面。长骨中空,称骨髓腔,内有骨髓。排列形式不同,可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长骨的结构

根据骨板

环骨板:由数层骨板环状排列而成,环绕于骨干表面和骨髓腔。骨板间有骨陷窝,骨外膜上的小血管、神经纤维穿过与骨长轴相垂直的伏克曼氏管,进入内外环骨板,并与哈氏管相通。

哈氏系统(骨单位):是长骨的基本结构单位,中央是哈氏管、是血管和神经的通道,周围是几层至十几层同心园排列的圆筒形骨板,骨板间有骨陷窝,骨小管彼此相通,并与哈氏管相通,有利于物质交换。

间骨板 位于骨单位之间,形状不规则的骨板,是旧的骨单位被吸收后的残留部分。第五章 血液

血液组成

(一)血浆 水分占91%,其余是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脂肪、代谢产物。血浆蛋白包括了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清蛋白、各种酶、激素。其中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出来后变成纤维蛋白,并与血细胞凝成血块。从血凝块上析出的淡黄色液体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和血细胞。

(二)有形成份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较小,5~7μm。成熟的红细胞无核,胞质含血红蛋白、酶类,无细胞器。禽类的红细胞有核,呈卵圆形,胞质内有少量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溶血现象:在低渗溶液、毒素、脂溶剂作用下,细胞膜破裂。只有在等渗液中才保持正常。红细胞

2、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有核,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病理情况下,白细胞的数值显著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寿命较短几小时至几天。(1)有颗粒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直

径:7--15μm 细胞核:杆状核或分叶核,一般为 2--3叶。胞 质: 呈粉红色,含许多细小颗粒: 淡紫色嗜天青颗粒(溶酶体)淡红色特殊颗粒。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电镜结构

嗜中性粒细胞可作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有很强的吞噬异物和细菌的能力,当吞噬大量细菌后,本身也逐渐变性、死亡成为脓液中的脓球。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

球形,直径8~的0.5~3%。

20μm;核呈分叶状,多为2~3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大小均匀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家畜中马的最大。嗜酸性

嗜酸性粒细粒细胞光镜结构

胞可进行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此外还有抗寄生虫作用。加。

在寄生虫病及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细胞数量增

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

数的0%~1%。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

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织胺、肝素以及白三烯等。与过敏反应和抗凝血有关。嗜碱性粒细胞光镜图 嗜碱性粒细胞电镜图

(2)无颗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分大、中、小三种,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直径5~8μm;中淋巴细胞直径9~12μm;大淋巴细胞直径13-20μm。细胞核大,圆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可见丰富的核糖体。淋巴细胞 血液中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中次之,大极少见。具变形运动,可穿透血管,但无吞噬能力。淋巴细胞是体内高度特化,种类最多,具高度特异性的细胞群,可产生抗体,与免疫反应有关。

目前已知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3%~8%。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20μm。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单核细胞光镜结构 单核细胞超微结构 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和皱褶 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颗粒具有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的趋化性。在血液中停留1~5天后,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和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并分泌多种活性物质。血小板 是骨髓巨核细胞质脱落的碎片,呈球形或椭圆形小体,直径约2-4μm左右,无核,有部分细胞器,含凝血酶原致活酶,参与凝血过程。血小板电镜结构 血小板电镜图

二、鸟类、禽类的血细胞 与家畜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1、红细胞,扁椭圆形,有核。

2、嗜中性细胞,胞质中分布有红色嗜酸性杆状或纺锤状颗粒,又称假嗜酸性粒细胞、异嗜性粒细胞。

3、凝血细胞,比红细胞小,卵圆形,中央具一圆形核,胞质弱嗜碱性或着色浅。常三、五个聚集在一起。

三、淋巴 当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后称淋巴,由淋巴浆和淋巴细胞组成。淋巴经淋巴结和各级淋巴管汇入静脉。淋巴浆成分与血浆成分相似,细胞成分主要是淋巴细胞,少量单核细胞和有粒白细胞。

四、血细胞的发生 血细胞最早发生于胚胎卵黄囊上的中胚层,随着胚胎发育,血细胞形成的器官由卵黄囊转移到肝脏,以后又转移到脾脏、淋巴、胸腺,再到骨髓,出生后,主要由骨髓造血,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其次是淋巴结和脾脏。小常识: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淋巴结等造血系统中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发生恶性增殖,并浸润体内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组织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病理症状。白血病临床上常以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一般白血病按自然病程和细胞幼稚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类型,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之处。经中药及化疗,大部分可以缓解,也可进行骨髓移植治疗,部分可长期存活甚至治愈。第六章 肌组织 内容提要

肌组织的组成和分类

骨骼肌的平滑肌的结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光、电镜结构 点 维。心肌的结构特点

肌组织的一般特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肉组织的特性:

1、由细间质极少,肌细胞细长,故称肌纤长的肌细胞组成,含少量结缔组织。

2、分布有毛细血管和神经。

3、肌细胞有收缩性,与骨、神经组织、韧带配合,担负机体的运动机能。分类: 根据有无横纹分横纹肌、平滑肌两类,横纹肌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包括骨骼肌、心肌。根据功能又分随意肌(受脑、脊神经支配)和不随意肌(受植物神经支配),骨骼肌属于随意肌;而心肌和

平滑肌都属于不随意肌。骨骼肌 分布:躯干和四肢、头部,也分布在某些器官,如舌、咽、食道、肛门等。

一、骨骼肌纤维(细胞)骨骼肌细胞由肌纤维膜、核、肌原纤维和肌浆组成。侧面观长柱形,多核;横切面,核在旁边。肌膜、肌纤维膜:即细胞膜。肌细胞核:椭圆形,紧贴肌纤维膜,数量多,可多达数

十、上百个。

肌原纤维

肌浆(胞质):充满在肌原纤维之间,含肌糖元(提供能量)、肌红蛋白、代谢产物等。

肌质网: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形成纵小管,两端膨大成终池,两个终池之间有一横小管(T小管,肌膜凹陷形成),三者形成三联体。神经冲动经T小管传导到肌原纤维。

++++ 肌质网贮

肌质网 存大量Ca,肌质中Ca浓度升高可引起肌纤维的收缩。

++肌原纤维:由无数粗丝、细丝平行排列而成。粗丝头部有ATP酶。细丝上有与Ca结合的位点。两种肌丝相互间隔平行地排列,使肌原纤维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并构成肌节(肌原纤维的收缩单位)。

1个肌节=1/2I带+A带+1/2I带(Z线~Z线之间)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制 前认为,骨骼肌收缩的机制是肌丝滑动。

骨骼肌电镜低

目白肌、红肌 白肌含肌原纤维较多,肌浆少,线粒体和肌红蛋白也不多,呈白色。暴发力强,收缩力特别强,但容易疲劳。如鸟的胸肌、猫科四肢,暴发力强。红肌含肌原纤维较少,含大量肌浆,贮存丰富肌红蛋白、营养物质,线粒体、周围分布血管较多,呈暗红色,可以长时间收缩而不易疲劳,但收缩较慢而弱。如犬科四肢含红肌多。

二、骨骼肌的结构 肌外膜:每块肌肉的外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膜包裹,称肌外膜,上有血管、神经分布。肌束膜:把肌肉分成许多大束,也有血管、神经分布。肌内膜:每条肌纤维外包一层极薄的结缔组织。肌肉两端靠肌腱与骨头相连。心肌光镜结构特点 支,彼此吻合成网。胞中央,少数为双核。

肌纤维呈短柱状,常有分

心肌纤维一般只有一个核,呈卵圆形,位于细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称闰盘,在HE染色

心肌纤维也有横纹,也有I标本中,闰盘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

带、A带、H带、M线和Z线等结构,但不如骨骼肌纤维明显。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闰盘:光镜下,心肌纤维每隔一

电定距离就有染色较深的横线,是心肌细胞的分界线,称为闰盘。镜下可见到这是两个相邻心肌细胞的横断面形成指状突起,相互嵌合,增大接触面,使细胞接合紧密,是相嵌连接。侧面是缝隙连接,有利于离子交换,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细胞同步收缩。心肌闰盘电镜像平滑肌纤维光镜结构

光镜结构:呈长梭形,无横纹,细胞核只有一个,椭圆形或杆状,位于细胞中央。肌纤维相互平行或交错排列,大多成束或成层。平滑肌光镜结构

平滑肌纤维电镜结构 超微结构 :表面的肌膜向下凹陷形成众多的小凹,小凹相当于横纹肌的横小管。肌浆网稀疏,邻近小凹。有密斑、密体、中间丝、粗肌丝和细肌丝等结构。

平滑肌电镜像 第七、八章 神经组织 及神经系统 神经组织概述 质细胞组成。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内、外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神经元通过突触彼此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调节各系统的活动;

神经胶质细胞无传导冲动

此外,有的功能,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和营养等作用。

一些神经元(如丘脑下部的某些神经元)具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其分泌物对脑下垂体的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叫分泌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包括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光镜图、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也有接受神经冲动的功能。核较大,圆形、位于中央,染色质较少,核仁大而圆。细胞质除了含有一般的细胞器,还有特化的结构:

尼氏体——光镜下是一些嗜碱性的颗粒状或块状物质。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组成,具有蛋白质合成的功能。

神经原纤维——由胞体内的微管、微丝聚集而成,在胞体中交织成网状,伸入突起后即平行排列。有支持作用,并与物质运输有关。

2、树突、轴突 树突:是胞体表面的突起,在多极神经元有多个树突,可反复分支,呈树枝状,树突内的胞质含有尼氏

体等。可接受外界刺激或另一神经元传来的冲动,传向胞体。并扩大和其它神经元的接触面积。轴突:自胞体发出的一个细长突起,起始部分称轴丘,轴丘和轴突没有尼氏体,可与树突区别开来。轴突可将胞体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出去。

(二)神经元的分类 按形态、突起多少来分

1、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只发出一个突起,在离神经元不远的地方便分为两支,一支走向外周器官,称周围突,相当于树突;另一支走向中枢神经系统,称中央突,相当于轴突。分布在脑和脊神经节内。2、双极神经元:从胞体相对的两极发出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一个是轴突。如嗅粘膜、味蕾上的感觉神经元。3、多极神经元:有许多突起,其中只有一个是轴突。如脊髓内的运动神经元是典型的。

根据功能又可分:

1、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如视神经、嗅神经,将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

2、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如脊髓神经节,将冲动传至效应器。

3、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位于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

突触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轴突终末可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形成轴突—胞体,树突—树突,树突—胞体,轴突—树突,轴突—轴突之间的突触联系。突触

电镜下,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这种化学突触释放递质是单向的。

神经纤维:由轴突或长树突与包在外面的神经膜细胞(雪旺氏细胞)组成。分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类。髓鞘:主要成分是卵磷脂,神经膜细胞的细胞膜成份。轴索:位于神经纤维中央的轴突或树突,外有轴膜、髓鞘。神经冲动的传导在轴膜上进行。郎飞氏节:在两个雪旺氏细胞相接的地方髓鞘中断,称郎飞氏节,便于轴膜内、外离子交换,利于神经冲动的传导。

有髓神经纤维:有神经膜细胞、髓鞘包围,有郎飞氏节,轴索。无髓神经纤维:有神经膜细胞、轴索,无髓鞘、郎飞氏节。有髓神经纤维的形成 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在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形成的末梢装置。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1、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是感觉神经与其附属结构共同构成,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经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将感觉冲动传至中枢。游离神经末梢:多分布于上皮组织、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形成游离神经末梢主要感觉痛觉、冷觉和热觉。游离神经末梢

有被囊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深层,浆膜及内脏器官中,由被囊和内轴(内棍)两部分组成。主要感受压觉。有被囊的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分布到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结构。可支配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分布于骨骼肌中,一条神经纤维的分支,可以与许多条肌纤维联系,在接触处,神经纤维末梢形成爪状分支,端部膨大,是一种突触结构。

四、神经胶质细胞 是神经组织特有的另一大类细胞,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在中枢系统的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外周神经系统有神经节内的卫星细胞和有髓神经纤维的许旺氏细胞,前者包围神经元的胞体,后者形成神经纤维的髓鞘。神经胶质细胞的特点:有许多突起,但没有树突和轴突之分,不形成突触,没有尼氏体,没有神经原纤维。无传导功能,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功能。

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 中枢神经系统 : 脑、脊髓 神经系统 周围神植物神经、神经节

(一)脊髓 经系统 :脑神经、脊神经、灰质:中央管、背角、腹角、外侧角。白质:腹正中裂、背正中隔、腹索、背索、外侧索

灰质

1、腹角细胞群:大多为运动神经元,星形的多极神经元。主要支配躯干、四肢骨胳肌。

2、侧角细胞群:多极神经元,胞体较小。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3、背角细胞群:中间神经元,接受感觉神经元传入的神经冲动。

(二)小脑皮质

1、分子层:含神经纤维较多,神经细胞较少,包含两种多极神经元,星形细胞和篮细胞,其轴突都与浦肯野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2、浦肯野细胞层:由单层浦肯野细胞组成,胞体呈梨形,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浦肯野细胞的轴突,是小脑皮质惟一的传出纤维。

3、颗粒层:由排列很密的颗粒细胞

(三)大及高尔基细胞组成。小脑切片 蒲肯野细胞 蒲肯野细胞

脑皮质 根据其中所含神经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排列的密度不同,可分为界限不十分明显的六层结构。

1、分子层:在皮质表面,神经细胞很少,主要有星形细胞和水平细胞。

2、外颗粒层:含大量星形细胞和小锥体细胞。

3、外锥体细胞层:较厚,主要成分是小和中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细胞。

4、内颗粒层:此层较簿,主要含星形细胞。

5、内锥体细胞层:此层细胞稀少,主要为中、大型锥体细胞。

6、多型细胞层:以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大脑皮质6层结构 大脑锥体细胞

(一)神经 走向一致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与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共同构成神经。表面包有神经内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外膜。

(二)神经节

1、脑、脊神经节 属感觉神经节,位于脊神经背根上和脑神经干上。一般多属假单极神经元,位神经纤维束之间,神经元外周有一层神经胶质细胞,称卫星细胞。大多是有髓神经纤维。

2、植物性神经节 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及腹侧,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内。节内神经元属多极神经元,分散分布,有大量交错排列的无髓神经纤维。

七、血¡ª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能限制血液中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入脑内,这种保护性的屏障,称血—脑屏障。其形态学基础包括了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膜。

第四篇:广告文化与创意讲稿

广告文化与广告创意

说课内容:(1)广告的文化属性和广告文化的概念;

(2)广告文化对广告创意的联系以及两者的相互影响。

这节课我们讲广告文化和广告创意的联系,广告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产品销售(短期),更长期来说,广告要建立一个品牌的形象并维持这个品牌的持续性,一个广告怎么才能深入人心?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进而让他进行消费活动呢?我们说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广告就必须获得强大的文化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广告的文化属性和广告文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了解广告文化与广告创意的联系,最后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广告的文化属性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和改造世界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们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如建筑)、制度文化(如政治制度、法律文书)和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广告分属于精神文化,属于商业文化的一部分。广告传播各种信息、知识、观念,为受众提供生活的价值参考,广告的文化内容以及表现形式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当代广告发展至今,已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和价值内容,广告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对受众进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引导,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重要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说,广告——几乎可以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感官刺激性的文化价值观的代表。广告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商业表现形式。

二、广告文化的概念

我们刚才说了,广告具有文化属性,那么,它既有经济功能(基本属性),又有文化功能(社会属性),广告文化就是在广告活动中以广告为传播载体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同时具有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

三、广告文化和广告创意的联系

创意,我们说是一个广告的灵魂所在,那么创意又是什么呢?美国广告学家格威克(Gyorgri)认为:创意就是你发现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的新含义。美国另一个广告学家柏格夫(Polkoff)认为:创意就是用一种新颖而又与众不同的方式来传达单个意念的技巧与才能,即所谓客观的思维,然后天才地表达出来。我们也可以有自己对创意的独特理解,首先,创意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创意的特点在于新颖,超越人们对事物的常规理解,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此来扩大受众对信息的合乎意愿的心理体验,因此,广告创意就是广告经营者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它是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形象的典型化、文字的精炼、图画的意境等因素综合表现的思考和想象,也包括对传播载体的选择。一个好的广告创意,我们说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属性,首先,广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文化意义;其次,文化又赋予了广告创意强大的思想内涵,一个好的广告创意必是能打动人心,引起消费者的思想共鸣,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如台湾中兴百货的广告语:“到服装店培养气质,到书店展示服装”,其中的创意在于以下几点,1、书店是培养气质的地方,服装店也是,这是告诉受众服装亦能增添气质;

2、把气质等同于服装,要想更有气质,就更需要服装;

3、身着时装到书店更能展现气质。

这样,广告创意在于为受众创造出特别的文化意境,这些意境源于人和物品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

四、广告文化与广告创意的相互影响

我们可能会对广告有一种感觉,就是广告使文化低俗化了。从本质上来讲,广告是一种商业活动,广告从创意、策划、制作到发行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满了浓厚的商业味道,体现出强烈的消费特征,所以在广告中,文化被大大地物质化了,比如说一些广告对词语的偷换概念不只使得广告语言跟特定的商品联系起来(如:天尝地酒,衫国演义),而且使得人们慢慢接受了这种概念,又比如:广告宣扬的一些观念,也使文化通俗地广为传播,(如:真诚到永远、全心全意小天鹅)。广告不可否认是一种使文化世俗化的过程。

所以,广告文化与广告创意的相互影响,广告创意一方面使广告文化呈现出一种新的形态来吸引眼球,是对文化的解构、重构和颠覆;一方面又负载着各种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消费观念、企业文化,通过不同类别的广告、不同的宣传形式传播了文化;而文化为广告带来了创意的来源和打动人心的力量,同时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改变,形成了独特的广告文化。

第五篇: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

组织文化广义:是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组织管理中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两部分

组织文化狭义: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

具体地说: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组织文化的要点

1、创新。当前我们面临的市场环境充满了挑战,我们不能再固守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要鼓励创新,鼓励竞争,鼓励开拓,开发新的市场,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2、协作。企业是一个全程全网的工作系统,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一个系统,而不是个人完成的,因此一种协作的精神对企业来讲就显得更加重要。协作的文化就是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创造一种合作、协调、沟通、互助的氛围,通过团队精神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企业人、财、物的网络资源优势,达到“1+1>2”的目的。

3、严谨。企业的工作看似简单,但任何一项细微的差错都会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所以在企业文化中要提倡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这里牵涉到质量,而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员工的严谨的工作方式。

4、忠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支有能力、有实力、稳定可靠的员工队伍,尤其是一支对企业忠诚的队伍。

5、诚信。诚信是忠诚的另一面,这里是针对客户的。信用经济时代对企业诚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使诚信成为了企业发展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

6、温情。包括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企业的客户关系,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关系上,都应该体现这种温情。

组织文化的特征

1、组织文化的意识性

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意识范畴,它作为组织内部的一种资源,应属于组织的无形资产之列。它是组织内一种群体的意识现象,是一种意念性的行为取向和精神观念,但这种文化的意识性特征并不否认它总是可以被概括性地表述出来。

2、组织文化的系统性

组织文化由共享价值观、团队精神、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内容构成一个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因此,组织文化具有系统性。同时,组织文化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基础的,是社会文化影响渗透的结果,并随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地调整。

3、组织文化的凝聚性

组织文化总可以向人们展示某种信仰与态度,它影响着组织成员的处世哲学和世界观,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某一特定的组织内,人们总是为自己所信奉的哲学所驱使,它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良好的组织文化同时意味着良好的组织气氛,它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士气,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4、组织文化的导向性

组织文化的深层含义是,它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准则与价值取向。它对人们行为的产生有着最持久最深刻的影响力。因此,组织文化具有导向性。英雄人物往往是组织价值观的人格化和组织力量的集中表现,它可以昭示组织内提倡什么样的行为,反对什么样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的要求相互匹配。

5、组织文化的可塑性

某一组织,其组织文化并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通过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总结、培育和积累而形成的。组织文化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后天努力加以培育和塑造的,而对于已形成的组织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是会随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加以调整的。

6、组织文化的长期性

长期性指组织文化的塑造和重塑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组织的共享价值观、共同精神取向和群体意识的形成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在这一创造过程中,涉及到调节组织与其外界环境相适应的问题,也需要在组织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达成共识。

组织文化的结构[1]

组织文化的结构划分有多种观点,组织文化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1.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组织创造的组织的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组织文化,是形成组织文化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优秀的组织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组织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2.行为层。即组织行为文化,它是组织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组织经营活动、公共关系活动、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组织行为文化是组织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组织精神、核心价值观的折射。

3.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把组织物质文化和组织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主要是指对组织和成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是具有组织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成员和组织行为的要求。制度层规定了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组织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

4.精神层。即组织精神文化,它是组织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员工群体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是组织的道德观、价值观即组织哲学的总和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组织精神文化是组织价值观的核心,是组织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组织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主要是指组织的领导和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编辑] 组织文化的形式[1]

其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

1.显性组织文化

所谓显性组织文化就是指那些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精神行为为表现形式的,人通过直观的视听器官能感受到的、又符合组织文化实质的内容。它包括组织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等几部分。

(1)组织标志。是指以标志性的外化形态,来表示本组织的组织文化特色,并且和其它组织明显地区别开来的内容,包括厂牌、厂服、厂徽、厂旗、厂歌、商标、组织的标志性建筑等。

(2)工作环境。是指职工在组织中办公、生产、休息的场所,包括办公楼、厂房、俱乐部、图书馆等。

(3)规章制度。并非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只有那些以激发职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规章制度,才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主管理制度。

(4)经营管理行为。再好的组织哲学或价值观念,如果不能有效地付诸实施,就无法被职工所接受,也就无法成为组织文化。组织在生产中以“质量第一”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在销售中以“顾客至上”为宗旨的推销活动、组织内部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目标的公共关系活动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具体实施,是他们的直接体现,也是这些精神活动取得成果的桥梁。

2.隐性组织文化

隐性组织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根本,是最重要的部分。隐性组织文化包括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几个方面。

(1)组织哲学。是一个组织全体职工所共有的对世界事物的一般看法。组织哲学是组织最高层次的文化,它主导、制约着组织文化其他内容的发展方向。从组织管理史角度看,组织哲学已经经历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2)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个人进行评价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和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价值和作用,组织中人的各种行为和组织利益的关系等等。

(3)道德规范。组织的道德规范是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风气和习俗,包括是非的界限、善恶的标准和荣辱的观念等等。

(4)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群体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它是组织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综合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了全体职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的认识。组织精神是组织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组织哲学、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

组织文化的类型[1]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用途,理论界目前对组织文化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按照组织文化的内在特征

艾莫瑞大学的杰弗里•桑南菲尔德提出了一套标签理论,它有助于我们认识组织文化之间的差异,认识到个体与文化的合理匹配的重要性。通过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他确认了4种文化类型:

1.学院型组织文化

学院型组织是为那些想全面掌握每一种新工作的人而准备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能不断地成长、进步。这种组织喜欢雇用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然后指导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内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桑南菲尔德认为,学院型组织的例子有:IBM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宝洁公司等。

2.俱乐部型组织文化

俱乐部型公司非常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在俱乐部型组织中,资历是关键因素,年龄和经验都至关重要。与学院型组织相反,它们把管理人员培养成通才。俱乐部型组织的例子有:联合包裹服务公司、德尔塔航空公司、贝尔公司、政府机构和军队等。

3.棒球队型组织文化

棒球队型这种组织鼓励冒险和革新。招聘时,从各种年龄和经验层次的人中寻求有才能的人。薪酬制度以员工绩效水平为标准。由于这种组织对工作出色的员工给予巨额奖酬和较大的自由度,员工一般都拼命工作。在会计、法律、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广告机构、软件开发、生物研究领域,这种组织比较普遍。

4.堡垒型组织文化

棒球队型公司重视创造发明,而堡垒型公司则着眼于公司的生存。这类公司以前多数是学院型、俱乐部型或棒球队型的,但在困难时期衰落了,现在尽力来保证企业的生存。这类公司工作安全保障不足,但对于喜欢流动性、挑战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堡垒型组织包括大型零售店、林业产品公司、天然气探测公司等。

(二)按照组织文化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

哈佛商学院的两位著名教授约翰•科特(John P.Kotter)和詹姆斯•赫斯科特(James L.Heskett)于1987年8月至1991年1月,先后进行了四个项目的研究,依据组织文化与组织长期经营之间的关系,将组织文化分为三类:

1.强力型组织文化

在具有强力型组织文化的公司中,员工们方向明确,步调一致,组织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他们愿意为企业自愿工作或献身,而这种心态又使得员工们更加努力。强力型组织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从而避免了组织对那些常见的、窒息组织活力和改革思想的官僚们的依赖,因此,它促进了组织业绩的提升。

2.策略合理型组织文化

具有这种组织文化的企业,不存在抽象的、好的组织文化内涵,也不存在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合所有企业的“克敌制胜”的组织文化。只有当组织文化“适应”与企业环境时,这种文化才是好的、有效的文化。不同的组织,需要不同的组织文化,只有文化适应于组织,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3.灵活适应型组织文化

市场适应度高的组织文化必须具有同时在公司员工个人生活中和公司企业生活中都提倡信心和信赖感、不畏风险、注重行为方式等特点,员工之间相互支持,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员工有高度的工作热情,愿意为组织牺牲一切。

(三)按照组织文化所涵盖的范围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各个子系统又是由单个的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个体组成。在一个组织中,除了整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外,各种正式的、有严格划分的子系统,或非正式群体,相对于组织来说也都能够作为一个小整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组织文化又可以分化两类:

1.主文化

主文化(dominant culture)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当我们说组织文化时,一般就是指组织的主文化。正是这种宏观角度的文化,使组织具有独特的个性。

2.亚文化

亚文化是某一社会主流文化中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在组织中,主文化虽然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但是,它不能包含组织中所有的文化。组织中有各种小整体,在认同组织主文化的前提下,它们也有自己的独特的亚文化。亚文化或者是对组织主文化更好的补充,或者是与主文化相悖的,或者虽然与主文化有区别,但对组织来说是无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可能替代组织的主文化。

(四)按照组织的有效性

许许多多的组织文化标准被提出来的一个原因是组织文化真是范畴太广了,太包罗万象了。它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相互关联、广泛而又关系不明的要素。在如何决定最重要的要素时需要一个理论的构架。这就是用对立价值构架分析组织文化的目的,这个构架由经验推出,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经验,同时可以整合其他作者提出的文化要素。

经过对39个所有可能出现的组织效率的指标的整合,最后指标被划分为四组。左下图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指标反映了人们对组织效率的评价。这四个象限的组合,换句话说,就是代表了做出不同评估的价值取向所在。

对立价值构架

四个象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们代表了完全对立或者具有竞争关系的假设,每一个坐标的两端都代表着一个极端。这是一个对角线完全对立的四象限。部落式这种组织表示其重视内部管理和灵活而又有生机,在这样的组织内,人们可以互相共享,可以简单地看成一个友善的工作场所。临时体制式组织表示组织重视外部竞争同时又希望能有机管理,它的特点就是动态的、创业式的并且充满创意的工作场所。等级森严式组织重视内部管理以及所有的控制权,它代表一个高度制度化和机构化的工作场所。市场为先式组织则比较关注外部事物和喜欢控制一切,这种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竞争力和生产力,是一个以业绩为重点的文化。对他们而言,超越对手和成为市场主宰是最重要的指标。

(五)按照权力的集中或分散

卡特赖特(Cartwright)和科伯(Cooper)于1992年提出四种文化类型。这四种组织文化的区别在于权力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以及政治过程是以关键人物还是以要完成的职能或人物为中心的。

1.权力型组织文化

也叫独裁文化,由一个人或一个很小的群体领导这个组织。组织往往以企业家为中心,不太看重组织中的正式结构和工作程序。随着组织规模的逐渐扩大,权力文化会感到很难适应,开始分崩离析。

2.作用型组织文化

也叫角色型组织文化。在这样的组织里,你是谁并不重要,你有多大能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什么位置,你和什么人的位置比较近,做每件事情都有固定的程序和规矩,人们喜欢的是稳重、长期和忠诚,有的甚至是效忠。这种文化看起来安全和稳定,但是当组织需要变革的时候,这种文化则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3.使命型组织文化

也叫任务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团队的目标就是要完成设定的任务。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里没有领导者,唯一的老板就是任务或者使命本身。有人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模型之一,但这种文化要求公平竞争,而且当不同群体争夺重要的资源或特别有利的项目时,很容易产生恶性的政治紊乱。

4.个性型组织文化

这是一种既以人为导向,又强调平等的文化。这种文化富于创造性,孕育着新的观点,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工作,同时保持相互有利的关系。在这样的组织里,组织实际上服从个人的意愿,但是很容易被个人左右。

(五)按照流程标准

也有人以流程为标准将组织文化分为四种类型:

1.功能型组织文化

在过去的一百多半年直道二十几年前,组织的结构基本上属于单一的功能型结构。其核心是制度化,强调稳定性和可靠性。许多传统的产业,如钢铁企业、汽车制造业都具有较强的功能性组织文化特征。

2.流程型组织文化

近年来,许多大中型企业,为了消除部门间的壁垒,能以最快的速度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开始强调部门间的合作和团队合作,于是就出现了以客户为导向的强调团队精神的流程型文化。它的最大特点是使客户满意最大化,强调客户满意和稳定的回报。

3.基于时间型组织文化

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基于时间型文化的企业,他们不仅仅满足于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还想办法以最快的速度将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因此,对于组织来讲,速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产品和服务。其主要特点是强调高增长和新市场进入。

4.网络型组织文化

这种类型的组织内部没有严密的层级关系,它承认个人特殊性贡献,强调以合伙方式为共同目标服务。其主要特点是以合伙人方式分配权力,核心是敢冒风险,捕捉机会,关注市场的开拓与渗透。

(六)按照文化、战略与环境的配置

对文化和有效性的研究认为,文化、战略和环境之间的适当配置与文化的四种类型相关联。从而形成组织文化的四种类型,如左下图所示。这四种文化都有可能很成功,但要依赖于外部环境和组织战略的需要。

组织文化的四种类型

1.适应性型组织文化或企业家精神型组织文化

以通过实施灵活性和适应顾客需要的变革,把战略重点集中在外部环境上为特点。这种文化鼓励那些支持公司去探寻、解释和把环境中的信息转化成新的反应性能够为能力的准则和信念。持有这种文化的企业并不只是快速的对环境做出反应,而且能够积极地创造文化,改革、创造性和风险行为被高度评价并得到激励。

2.使命型组织文化

对于那些关注与外部环境中的特定顾客而不需要迅速改变的组织,适于采用使命型文化。使命型文化的特征在于管理者建立一种共同愿景,使成员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3.小团体式型组织文化

主要强调组织成员的参与、共享,还有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的期望。这种文化类型强调企业实现优异绩效对员工的依赖性。

4.官僚制型组织文化

具有内向式的关注中心和对稳定环境的一致性定位,其有一种支持商业运作的程式化方法的文化,遵循传统和随之确定的政策和实践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方式。

(七)按照组织实践和价值

弗恩斯•特朗皮纳斯(Fonts Trompenaars)根据他的组织文化纬度将组织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家族文化、保育器文化、导弹文化、埃菲尔铁塔文化。

1.家族型组织文化

家族文化可能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化,这是一种与人相关的文化,而不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在这种文化中,组织的领导者就像是组织的“父亲”,有较高的权威和权利。组织更倾向于直觉的学习而不是理性的学习,更重视组织成员的发展而不是更好的利用员工。当组织出现危机,通常都不会被公布出来,所以尽管在组织内部温暖、亲密和友好,但是这种内部一体化是以较差的外部适应性为代价的,他们能够在相互拥抱和亲吻之中破产倒闭。属于这类型组织文化的国家有:日本、巴西、土耳其、巴基斯坦、西班牙、意大利、菲律宾。

2.保育器型组织文化

这是一种既以人为导向,又强调平等的文化,典型的代表就是在硅谷。这种文化富于创造性,孕育着新的观点。由于强调平等,所以这种文化的组织结构是最精简的,等级也是最少的。在这样的文化中,组织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并寻求解决办法。

3.导弹型组织文化

这是一种平等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任务通常都是由小组或者项目团队完成的,但是这种小组都是临时性的,任务完成,小组就会解散。成员们所做的工作都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当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时,便必须去做。属于这类型组织文化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挪威、爱尔兰。

4.埃菲尔铁塔型组织文化

之所以称之为埃菲尔铁塔文化就是因为具有这种类型文化的组织结构看起来很像埃菲尔铁塔,等级较多,且底层员工较多,越到高层人数越少。每一层对于其下的一层都有清晰的责任,所以组织员工都是小心谨慎的。对组织的任何不满都要通过一定的章程和实情调查才有可能反映到高层管理者。在这种文化的组织中,组织成员都相信需要必需的技能才能保住现在职位,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技能才能升迁。属于这类型组织文化的国家有:德国、法国、苏格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编辑] 组织文化的功能 [1]

组织文化的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发生作用的能力,也就是组织这一系统在组织文化导向下进行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组织文化也不例外,它对于组织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组织文化的正功能在于提高组织承诺,影响组织成员,有利于提高组织效能。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潜在的负效应,它对于组织是有害无益的,这也可以看作组织文化的负功能。

(一)组织文化的正功能

具体来说有以下六种正功能:

(1)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组织文化能对组织整体和组织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组织文化只是一种软性的理智约束,通过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不断地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使组织自动生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以一种适应性文化引导着组织的行为和活动。

(2)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对每个组织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组织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等于组织中弥漫的组织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该组织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这正是组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在一起的员工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推动组织不断前进和发展。

(4)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具有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组织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引导,它不是被动消极地满足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塑造,使每个组织员工从内心深处为组织拼搏的献身精神。

(5)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是指组织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组织内发挥作用,对本组织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组织文化向社会辐射的渠道是很多的,但主要可分为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个人交往两大类。一方面,组织文化的传播对树立组织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帮助;另一方面,组织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6)组织文化的调适功能。组织文化的调适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可以帮助新近成员尽快适应组织,使自己的价值观和组织相匹配。在组织变革的时候,组织文化也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尽快适应变革后的局面,减少因为变革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应。

(二)组织文化的负功能

尽管组织文化存在上述种种正功能,组织文化对组织潜在的负面作用。

1.变革的障碍

如果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与进一步提高组织效率的要求不相符合时,它就成了组织的束缚。这是在组织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情况下,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当组织环境正在经历迅速的变革时,根深蒂固的组织文化可能就不合时宜了。因此,当组织面对稳定的环境时,行为的一致性对组织而言很有价值。但组织文化作为一种与制度相对的软约束。更加深入人心,极易形成思维定势,这样,组织有可能难以应付变化莫测的环境。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障碍可能会变成组织的致命打击。

2.多样化的障碍

由于种族、性别、道德观等差异的存在,新聘员工与组织中大多数成员不一样,这就产生了矛盾。管理人员希望新成员能够接受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否则,这些新成员就难以适应或被组织接受。但是组织决策需要成员思维和方案的多样化,一个强势文化的组织要求成员和组织的价值观一致,这就必然导致决策的单调性,抹煞了多样化带来的优势,在这个方面组织文化成为组织多样化、成员一致化的障碍。

3.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以前,管理人员在进行兼并或收购决策时,所考虑的关键因素是融资优势或产品协同性。近几年,除了考虑产品线的协同性和融资方面的因素外,更多的则是考虑文化方面的兼容性。如果两个组织无法成功的整合,那么组织将出现大量的冲突、矛盾乃至对抗。所以,在决定兼并和收购时,很多经理人往往会分析双方文化的相容性,如果差异极大,为了降低风险则宁可放弃兼并和收购行动。

组织文化的作用[1]

由于组织文化涉及分享期望、价值观念和态度,它对个体、群体及组织都有影响。组织文化除了提供组织的身份感之外,还有稳定感。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作用

传统的科学管理法或科学管理职能约束住员工的行为,但不能赢得员工的心。而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却能成为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员工全心全意工作的动力。在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组织文化中,组织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员工把组织当成自己的家,愿意为了组织目标共同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得员工和组织融为一体。

组织文化能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使之适应组织正常实践活动的需要。一旦组织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接受和认同,成员就会做出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选择,倘若违反了组织规范,就会感到内疚、不安或者.自责,会自动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文化具有很强的整合作用。

2.提升绩效作用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说过:“企业的本质,即决定企业性质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经济绩效。”如果组织文化不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那么也就凸显不出它的重要性了,我们知道组织文化在组织内部整合方面确实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它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呢?答案是肯定的。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显示,组织文化与企业管理竞争力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46。

科特和赫斯科特(1992)经过研究认为:

(1)组织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

(2)组织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3)对企业良好的长期经营业绩存在负面作用的组织文化并不罕见,这些组织文化容易孳延,即便在那些汇集了许多通情达理、知识程度高的人才的企业中也是如此;

(4)组织文化尽管不易改变,但他们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组织文化。

3.完善组织作用

组织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更新和优化,推动组织文化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迈进。也就是说,组织文化不断的深化和完善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持续地推动组织本身的上升发展,反过来,组织的进步和提高又会促进组织文化的丰富、完善和升华。国内外成功组织和企业的事实表明,组织的兴旺发达总是与组织文化的自我完善分不开的。

4.塑造产品作用

组织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创造物,它最好的表现形态是企业的产品。当企业的产品都浸润了组织文化时,其产品的生命力将会是其它任何企业不可以相提并论的。组织文化对于塑造企业产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依据组织文化进行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只有符合企业文化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立稳。反过来,企业产品的畅销则会使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这是一种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关系。

组织文化建设

所谓组织文化建设,是指组织有意识地发扬其积极的、优良的文化,克服其消极的、劣性的文化过程,亦即使组织文化不断优化的过程。[编辑](一)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 [2]

1、立足民族传统文化,注重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2、全员与专家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3、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4、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编辑]

(二)组织文化建设的方向 [3]

1、构筑组织文化的灵魂

o(1)宗旨 o(2)精神 

2、确定组织文化的导向

o(1)文化动机 o(2)价值取向 

3、搭建组织文化的三大模块

o(1)构筑组织的物质文化 o(2)建立组织的制度文化 o(3)规范组织文化 o(4)企业识别系统 [编辑]

(三)组织文化建设的步骤[2]

1、制定组织文化系统的核心内容

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

首先,企业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应结合本企业自身的性质、规模、技术特点、人员构成等因素。

其次,良好的价值观应从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好地融合全体员工的行为,第三,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应该凝聚全体员工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成为鼓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精神力量。

第四,企业的价值观中应包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良好的印象。

2、进行组织文化表层的建设

主要指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建设。

组织文化的表层建设主要是从企业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因素方面入手,包括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设计公司旗帜、徽章、歌曲,建造一定的硬件设施等,为组织文化精神层的建设提供物质上的保证。

3、组织文化核心观念的贯彻和渗透

(1)员工的选聘和教育。

(2)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

(3)礼节和仪式的安排和设计

(4)组织的宣传口号的设计传播 [编辑]

(四)组织文化建设的阶段性[4]

(1)识别与规划阶段。

(2)变革与发展阶段。

(3)确立与巩固阶段。

(4)培育与强化阶段。[编辑]

(五)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4]

1、正面灌输法

2、规范法

3、激励法

4、示范法

5、实践法

6、暗示法

7、感染法

下载文化与组织的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与组织的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组织文化

    浅谈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广义:是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组织管理中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两部分 。 组织文化狭义:组织文化是组织在......

    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简介1、概念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

    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5篇范文]

    摘要:通过分析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建立优秀的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使组织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组织外部环境的特点与内容,组织文化对组织的影响,管理道德与组织社会责任的特点等。1、教学目的:认......

    第4章 组织与组织文化

    第4章 组织与组织文化 一、单选题 1——5:A C B B D 6——10:C A C C B 二、多选题 1、ABC 2 ACD 3 ABCE 4 ABCDE 5 ABCDE 三、判断题 1——5:√;√;√;×;√。 6——10:√;×;×;√;√......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读后感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读后感 作为一本管理类的图书,《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在管理界一直享有盛誉,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我开始接触这本管理界的“圣经”。正如我以往对读书的看......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案例1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原名为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学习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学习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这本书应用逻辑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从西方人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专业化团体—组织的文化特征,书中深刻探讨了形成组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