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发言稿(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9:1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文化 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文化 发言稿》。

第一篇:佛教文化 发言稿

What is Buddhism?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世界约有5亿信众。”佛”这个词源于“budhi”,意思是”觉悟“。佛教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当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佛35岁觉悟得道时,佛教诞生了。佛教解释了为什么要过有目的的生活,并指出了在通向真正幸福的道路上的修行方法。所以有的人认为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哲学

How is Buddhism Classified or Distributed? 除了斯里兰卡之外,世界上信仰佛教的国家都是黄种人国家,集中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佛教按流传地区可以分为3个派别。

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它分为两派——汉传佛教(也是北传佛教的正统),以及藏传佛教。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佛教。目前信仰北传佛教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中国内地,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信仰藏传佛教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西藏地区和内蒙古、不丹、蒙古国,信仰南传佛教的国家有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

元宵赏灯

佛教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查了各国的佛教文化。我们来介绍几个国家的文化。

第一个是中国。东汉时期,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时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开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当时明帝推崇佛教。他听说佛教习俗中有正月十五僧人礼佛仪式,点灯敬佛的做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他就命令这一天夜晚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让百姓都挂灯。那时候就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习俗。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因此现在在元宵节的时候还可以看到街上很多的花灯。

天葬

下一个是中国西藏的文化。这就是天葬仪式。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这是他们的独特的风俗习惯。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的核心思想是佛教中灵魂的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藏传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还有天葬师。天葬过程中处理尸体之前,喇嘛僧人悼念诵经。然后天葬师肢解尸体放置天葬台上。最后用哨声呼来鸟类,用尸体喂食它们。他们认为这样逝者的灵魂才能安然升天。

老挝的佛教文化

我们继续来介绍老挝的佛教文化。老挝宗教节日特别多,宗教活动也丰富多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大大小小的市场都有宗教用品,佛像,佛塔,花塔,香烛等等。在老挝比较常见的宗教活动是‘斋僧’和‘拴线’。斋僧

老挝百姓都信佛教,心甘情愿供奉僧众。每天凌晨,僧人穿着桔黄色的袈裟,排队离开寺院到街上或到村庄化斋。信佛的人都跪下,并把米饭,饼干,水果等食物送给这些僧人。佛教节日期间,老挝人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一大早就赶往寺庙,供奉僧人食物和钱财,非常热闹。

拴线

老挝家庭一般在结婚,生子,新房落成或佛教节日中都要请僧人来家里做拴线仪式。拴线仪式通常是由高僧点燃香烛,诵经祈祷,老百姓把团在花塔上的彩线从各个方向牵引到自己身上,这样就能和佛祖相通,得到祝福。仪式过后,大家把彩线互相拴在彼此手上,共同祝福。一般拴好的线,三天后才能去掉。所以在老挝,常常看到百姓手上拴有各种颜色的彩线。

泰国的佛教文化

小乘佛教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在四千七百万人口中,佛教徒占了百分之九十五。全国有3万多所寺庙。虽然在泰国佛教不是唯一的宗教,不过我们可以说佛教的风俗习惯已经和泰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贴金箔

在泰国礼佛中比较特殊的传统就是信众亲手在佛像上贴金箔。根据泰国民间流传的说法,那些在佛像上贴金箔并礼佛祈福的人就可以改善下辈子的财运。所以大部分寺庙通常都会提供金箔片给礼佛香客使用。

烧香

除了金箔片以外还有个很重要的礼佛用品。我想这种用品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在泰国的寺庙里香就是礼佛的必备物品之一。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上香时一般都是3支。先中间后左右。

第二篇:佛教文化

塔,起源于印度,中国古代据梵文和巴利文音译为‚ 堵波‛和‚塔婆‛,简称为塔,也称‚伟图‛、‚浮屠‛、‚浮图‛等。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释迦牟尼涅槃后,各地弟子筑塔藏他的舍利子以为纪念‚ 堵波‛遂成为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由于塔造型精美,佛教僧徒又曾用金、银、琉璃、玛瑙加以装饰,里面还藏有舍利(佛骨)等宝物,所以也称为‚宝塔‛。塔这种建筑形式,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并受到我国建筑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演变成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中国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组成,舍利安放在地宫中。塔身是塔的主体,塔级多为奇数,多为七级,所以有‚七级浮屠‛之说。塔在早期佛教徒心目中是崇拜的主体,建于佛寺的中心位置。我国古塔现存有3000多座。在塔的组合上有单塔、双塔、三塔、五塔和群塔。塔是我国古文化、古建筑中的一朵灿烂的齐葩。

根据塔的结构和建筑风格可分为单层塔、密擔式塔、楼阁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傣族塔。我国单层塔大都建在隋唐时期,特别唐代较多,多为僧民墓塔,密擔式塔多为砖塔,实心建筑,一般不能登临。楼阁式塔是我国古塔中最庞大、艺术水平最高、最普通的一种造型。喇嘛塔是藏佛教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源于我国元代,主要建筑在寺庙中。金刚宝座塔是密擔式塔的一个特殊形式,我国现仅存五座。傣族塔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十五世纪以后,便‚寺塔遍村落‛了。

塔是佛教建筑,但以它的历史久远性,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和孤峰突起的高耸性,成为重要旅游资源,并且后期冲出佛教范畴。在纪念地、风景区中建立起各种造型的塔,打破了周围单调、平淡气氛,勾画出生动的天际线,还起到引景、储景和鸟瞰观景的作用。

灵泉福园的主塔以楼阁式塔为结构标准,并把中国两千多年传统孝道文化和中国佛教经典以及古典建筑精髓,加上现代社会需求,使其从多方面完美结合。

地莲花

莲花为一种夏季开花的花。

在佛教的传说中,佛陀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家。降生前,净饭王的宫廷里显现出八种祥瑞,百鸟群集在王宫顶上鸣声相和,四季花木一同盛开,尤其是池中突然开放出大如车盖的莲花。王后摩耶夫人得到预感退入后宫,凝神静思。这时,菩萨化做一头六牙白象来投胎……后来释迦牟尼得道,每当传教说法时,就以‚莲花‛为座,以‚莲花坐势‛为姿,双腿交叠,足心向上。这也是僧尼坐禅的姿势,莲花和佛教联系起来,成为佛教的象征,经典叫《妙法莲花经》。我国净土宗亦叫‚莲宗‛。在诸佛、菩萨的塑像中都是足踏莲花座,有时菩萨手持莲花枝。

佛教初创时以莲花为喻,一是为了迎合民俗的爱莲心理,以便形象地弘扬佛法,吸引信徒;二是因为佛教认为,现实世界一片秽土污泥,主张有志者努力修行,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静无碍的境界。在佛教经典中,莲花频频的出现不仅是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也是常常被引喻为生命再生之依托,另外莲花亦代表着智慧,而法界生于智慧之中。

在忠烈陵祭拜大厅正中央的地板上(地莲花)是为地上涌起之莲花,她联系着地界与法界,代表生命不断再生和圣洁无暇。

地藏王菩萨

在忠烈陵祭拜厅里有一尊雕塑精致的地藏王菩萨,这位佛教中的菩萨是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

相传,地藏王菩萨是‚愿‛的主持者。‚地藏‛是梵文‚乞叉底蘖婆‛的意译。他‚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据佛经的故事中传说,他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释迦已灭,而弥勒未生之前,发誓要在这一段时期尽渡六道众生,拯救诸苦,才升级成佛。因而,他的美名称号为‚人愿地藏‛。地藏曾发下大愿:孝敬和超荐父母;为众生担负一切艰难困苦;满足众生的生活需求;令大地五谷丰登、草木花果茂盛;祛除病痛,渡尽众生。在佛灭度1500年以后,地藏降迹为新罗国(今朝鲜)王子,俗称金,号乔觉。在唐永徽四年,他24岁时,剃发出家,带着白犬以及翻译,航海来到号称‚中国第一山‛的安徽九华山,一住就是数十年,在他99岁时跏跌坐化圆寂。据说其尸骸在石函中三年都未腐烂,于是众徒们在神光岭上建塔供养。九华山上的‚月(肉)身宝殿‛,即是地藏的成道处。

在主塔的祭拜大厅中有七十二尊地藏王,其所代表的正是化身在各方各地的‚地藏王菩萨‛,供奉七十二尊是因为七十二是地的满数,三十六为天的满数,所以分两侧供奉,一侧三十六尊。

地藏王菩萨在中国的知名度非常高,他和文殊、普贤、观世音齐名,合称为‚四大菩萨‛。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王国里的神将,保护四方世界。天王像立在寺庙天王殿中两侧,塑像威武雄壮。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这四大金刚合称为‚四大天王‛。相传他们都是居住在须弥山腰的犍陀罗山上,各自率领八大神将守护东南西北四方天下。尤其具有摧邪辅正,护法安僧的作用,又称之为‚护世四天王‛。后来,随着佛教不断地传入中国,四大天王也因其所持的法器不相同,代表的吉祥之意不同,故四大天王又具有了掌管风、调、雨、顺之权。

南方增长天王,梵名‚毗流驮迦‛,守护南方净浮提洲(南赡部洲),又名护南金刚。面青色、穿青色甲胄,手持宝剑。‚增长‛意为令众生增长善根,保护佛法,不受侵犯。在中国传说中,因手持宝剑舞动,故称之为‚风‛。

东方持国天王,梵名‚提多罗吒‛,守护东方佛提婆洲(东胜神州),又名护东金刚。面白色,穿白色甲胄,手持琵琶。‚持国‛意为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用音乐感化众生,使之皈依佛教。在中国传说中,因手持琵琶弹奏,故称之为‚调‛。

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守护北方郁单越洲(北俱卢洲),又名护北金刚。面绿色,穿绿色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持银鼠(有时或宝塔)。‚多闻‛意为德福闻于四方,手持宝伞,以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财富。在中国传说中,因手持宝伞挡雨,故称之为‚雨‛。

西方广目天王,梵名‚毗留博叉‛,守护西方瞿耶尼洲(西牛贺洲),又名护西金刚。面红色,穿红色甲胄,手中缠绕一条龙(有的是赤索)。‚广目‛意为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对对佛教不敬的人用龙(赤索)抓来,使其皈依佛教。在中国传说中为龙群之首,使众生驯服、归顺,故称之为‚顺‛。

这‚风‛、‚调‛、‚雨‛、‚顺‛又寓意着‚五谷丰收‛、‚天下太平‛的崇高意境。

十八罗汉

‚罗汉‛是梵文佛经中‚阿罗汉‛的简称,它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境界)。后来,将修行小乘佛教而达到此境界的出家人称之为‚罗汉‛。罗汉的任务是常住人间,护法和弘扬佛教。

清代以前,在各佛教庙宇中多塑有十八罗汉的塑像,一个个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而今随着在宗教思想对生死体悟有其深远之义理,于是逐步被广泛地运用在各式宝塔的周围。这‚十八罗汉‛为佛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的侍卫,他们经常成组出动,作为佛祖的先行者。这十八罗汉分别是:

舍利弗——智慧第一; 目犍连——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 富楼那——说法第一; 摩诃迦旃延——议论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优婆罗——持戒第一; 罗睺罗——密行第一; 阿难陀——多闻第一; 摩诃拘 罗——问答第一; 周利旃陀迦——义持第一; 梵波提——受天供养第一; 迦留陀夷——教化第一; 薄拘罗——寿命第一; 离波多——无例乱第一; 另:斯里兰卡和尚——庆友 中国和尚——玄奘

其中,罗睺罗是释迦牟尼的儿子,跟随其父出家做沙弥。其余均是佛祖 弟子,在佛祖涅槃后受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众人的供养并为 众生做福业。

四大天王及十八罗汉乃聘请国内石雕艺术大师用高等石材——墨玉精心雕塑而成。将安放在主塔正门及神道两旁,守护着园内先德以求早日往生极乐。

忠烈陵彩绘

壁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其内容和题材大都起源于当时生产与生活的实践。而今因宗教思想对生死体悟有其深远之义意,于是逐渐被广泛地运用在各式宝塔陵园的选景设计中。

彩绘更是我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塔园内绘有众多精美绝伦的彩绘作品,其内容皆取自源远流长的宗教经典故事,因此每一幅画除本身有观赏的艺术价值外,尚具有深奥的理念和意义,值得我们省思与借镜。

在忠烈陵普通塔位的慧光阁中,所供奉的地藏王两侧就绘有两幅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亲赴法会图。左侧骑狮的是文殊菩萨,文殊是梵文的音译略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据说他在众多菩萨中以智慧和辩才居第一,美名尊号为‚大智文殊‛。文殊菩萨最典型的形象是头顶结发髻,手执宝剑,坐莲花宝座,身下骑一雄狮,象征着智慧、辩才、锐利和威猛,胁侍在释迦牟尼的左方。右侧骑白象的是普贤菩萨。‚普贤‛是梵文的意译,又称‚遍吉‛,以‚行愿‛著称。他主持一切佛的理德、行德,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德‛是指他所具有的延命之德;‚行‛,据说他曾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扬工作,故他的美名尊号为‚大行普贤‛。他最典型的形象是下身骑一头六牙白象,作为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胁侍在释迦牟尼的右方。

文殊、释迦牟尼、普贤合称为‚华严三圣‛。

忠烈陵彩绘为普通型塔位的文化提升给予衬托,同时也使整体内涵得到融合和体现。

曼 陀 罗

曼陀罗是梵音。玄奘法师将其译为‚轮圆具足‛,指的是坛场,是密宗修行者在其精神世界交汇神灵的一种形式。曼陀罗所代表着放射与觉悟的过程,是宇宙的精神图书,用来作为禅定的助缘,行者往往都借着图绘曼陀罗,而在自己内心生起一个法界,以此来加强其冥想法界的心智。

曼陀罗也是宗教仪式的普遍表现形式,它充分体现了宗教仪式作为一种宇宙进程的本质。各种宗教仪式使用不同视觉感受和结构的曼陀罗。如用于冥思、治愈的曼陀罗;象征出生、成长、死亡这一生命进程的曼陀罗;抵制邪恶、疾病,渴望和平,用于祈祷的曼陀罗;传授高僧道德教义的曼陀罗;描述自然界各种变化的曼陀罗。

天花板上的曼陀罗乃表达一个精神宇宙的架构。

观 世 音

我国百姓妇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是‚悲‛的主持者。‚悲‛即恻怆他人之苦而生欲救济之心。‚观世音‛是梵文‚阿傅卢枳涅伐逻‛的意译,他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佛经中说,观世音原是印度一位国王的长子,名叫不。不 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都随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后来释迦牟尼给他父子改了法号,父亲称‚阿弥陀佛‛,两个儿子称‚观世音‛和‚大势至‛,父子三人合称为‚西方三圣‛。在唐代的时候,唐太宗的名字叫李世民,观世音同他重了一个‚世‛字,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略称‚观音‛。

据了解在《法华经》中提到过的观世音曾说:‚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其意义是指能够普遍观察世界上的一切声音。所以信佛之人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或危险时,口中都会念念有词:‚观世音菩萨保佑‛。传说中,观世音菩萨为广化众生,经常根据情况显现各种形象,其化身特别多,所以有‚观音三十三应化身‛之说。相传,观音初为男性,大约在唐代时期才慢慢演化为慈爱、典雅、俊秀、飘逸的女性形象。观音还被称作‚千手观音‛或是‚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

‚千手观世音‛法相庄严、妙色超三界,具金色辉曜,头戴发髻,自观冠下垂绀发,住莲花台,放大光明。除两眼两手外,左右各有二十只手,手中各有一只慈眼,再各配二十五种众生生存环境,即千手千眼。千手千眼观音像,最重要的特征是四十二臂,如果手下伸,掌向上,叫施无畏手,能除一切众生之恐怖、畏惧;除锡杖手,慈悲维护一切众生;合掌生,令一切人和鬼神敬爱等等。

不管观世音菩萨能变化躲闪形象,最能深入信徒心灵深处的还是其大慈大悲的菩萨心,救苦救难的菩萨行,所以,菩萨之中,观音像前香火最盛。

菩萨来迎图

‚来迎‛是佛教中的术语。相传众生临终时,有阿弥陀如来或菩萨前来迎接,将众生带往极乐净土。‚菩萨来迎图‛所表达的是佛教济世排难,普渡众生的伟大精神。

在这幅‚菩萨来迎图‛中那象征西方极乐净土的‚福座纳骨宝塔‛高大雄伟;耸立画面正中央,而画面的主像——接引菩萨,面带微笑,呈现壮观、敬慕又蕴含温柔的亲切之情。这幅‚菩萨来迎‛正犹如连接生死,人间与天上的桥梁,而那众多慈悲热忱的来迎圣众更使人深深感念佛教所倡导济世,普渡众生的伟大精神。

十 二 神 将

‚十二神将‛壁画题材的由来,是综合了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二神将‛以及印度佛教‚十二药叉大将‛和中国传统六壬勘中的‚十二神‛理念,因此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在一般的佛寺中,十二神将往往在头盔上作出十二等奖生肖动物像,其实十二神将与十二生肖是两种理念相融于同一形象的极好证明。并且依据佛教经典中所记载着:这十二神在昼夜十二时辰以及四季十二个月份里,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一切生命灵魂,因此当先人仙逝,根据其往生的时辰,暂厝于各侧殿内,直待满期前都是由这十二神将来守卫着。

这十二神将壁画的造型都是吸取了隋唐人物造型的气魄特点,采用富有装饰性的时代盔甲服饰,使各神将呈现气势磅礴、拔山盖世、凌越凡世的特征。画面中神将或刚猛暴烈,或狡狯机变,或慈善忠厚……,其神格气质与所属生肖相融一体,极具中国传统艺术中‚形‛与‚神‛的特质。

阿 弥 陀 佛

矗立在山顶的一尊大佛就是西方接引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在我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据传说阿弥陀佛是月上转轮圣王和殊胜颜夫人的儿子,他在修行之前,乃是个国王,因受本国世自在王佛的影响,弃王位而出家修行,法名为‚法藏‛。修行时他曾立过重誓:成佛后愿显现出一个清静、快乐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让十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叫做十方)里一切愿往我土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往生到此,享受种种快乐。后来信仰者们都称阿弥陀佛为西方‚接引佛‛。

阿弥陀的意译是‚无量光‛、‚无量寿‛,也就是光明寿命无穷无尽,难以计量。而且据佛教宣称,所有的佛身体都有光明。这种光明有两种:一种是常光,即每时每刻都发出的光;另一种是放光,此光因某种缘故才特地从身上各处放出。阿弥陀佛之光在十方世界中堪称第一,任何佛之光都无他的光照得远。其光可以无遮、无隔地普照十方世界,只照一个世界的日光、月光都与之无法相提并论。这不仅因为光照的范围相距甚远,而且因为阿弥陀佛之光不会刺伤眼睛,不会让人觉得烦躁闷热,不管照多久,人都会觉得清爽舒服。除此之外,这种光关还特别关爱念佛之人,像慈母一样照顾、保护他们。阿弥陀佛之所以有如此光能,都是因为其大慈大悲之心和所发之大心愿。

据说,阿弥陀佛在修行时曾发四十八个愿,其中有一个愿即为:我将来成了佛,如我之光有限,不能照遍无边世界,就不愿成佛。他成佛后,果然如愿以偿。

西游记人物来历趣闻

孙悟空

孙悟空在出世前,一日王母娘娘过生日,邀遍上界三十六位天神,凡界七十二位洞仙及四海龙王到昆仑山瑶池台参加蟠桃盛会,当天所用御酒是天上甘露酿制而成,十分香甜可口。观音菩萨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

酒席散后,东海龙王看观音菩萨面目泛红,兴致很高,就乘兴邀她到东海一游,顺便欣赏一下海底宝藏,说罢,二人乘祥云向东海飘去。

来到花果山的上空,观音口渴,落到山崖上,花果山的土地见观音与龙王驾到,忙从果园摘来一篮子鲜桃,献与他们,观音见桃鲜红可爱,便咬了一口,咬得过快,‚咯‛一声,桃核折断了观音半颗牙。观音见东海龙王与土地在场,不好声张,就将口中桃肉连同半颗牙,悄悄往身后轻轻一吐,牙顺势滚入石缝中。

这半个嵌在石缝里的牙齿,一是自身有灵气,二是受日月精华之孕育,终于慢慢变成了一个大石卵。一天,日月精华汇聚、电闪雷鸣,石卵突然爆烈出来,当中蹦出了一只大石猴,这便是后来的孙悟空。

沙和尚 沙和尚早在唐代就有原形出现,‚西游记‛杂剧中的沙和尚因‚带酒思凡‛被罚在流沙河‚推沙受罪‛。他自称是不服天地管辖的水妖,为怪伤人,并把取经人的头骨做成项链挂于颈上,以示凶残。后经菩萨路过说服规劝,一改往日风格,由涤沙神转为苦行僧,一起加入取经的队伍。

猪八戒

来自于印度佛经中的金色为者,自称‚摩利支天部干御车将军‛,是摩利菩萨的坐骑,因为盗了金铃,顿开金锁而潜藏在黑风洞中。

在小说中,他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因带酒戏嫦娥,激怒玉帝,被贬于凡尘,入坠于伏伶山,云栈洞。

猪八戒是食、色的象征,是人的伦理道德中最坏的一面。

唐僧

在小说中,他是如来佛身边的金蝉长老转生,十世修行,成为大唐名僧唐三藏,赴西天取真经‚大成经‛,能超渡亡者升天;能渡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形是状元郎陈子春与殷温娇所生其子之一,据传说,他得名师指点,去往西方取经。他的三个兄弟,修行成仙,掌管天宫、地宫、水宫这三元宫。

白龙马

菩萨为猪悟能摸顶受戒后,驾腾云雾离去。突然,听见空中有一条玉龙叫唤,菩萨近前问曰:‚你是何龙,在此受罪?‛那龙道:‚我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我忤逆,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杖,并不日遭诛,望菩萨搭救。‛菩萨闻言,遂带它上天庭面见玉帝道:‚饶它性命,赐与贫僧吧,让它与取经人做个脚力。‛玉帝闻言,即传旨赦它无罪,送与菩萨。小白龙当即叩头谢恩,听从众菩萨使唤,菩萨把它放入深涧中,只等取经人来,变做白马,上西方立功。

第三篇:佛教文化

儒、道、释三教比较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人生也是如此。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熄灭”。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熄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价值观是重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称人和天、地为“三才”,且有鲜明的人格意识,如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重视独立的意志、人格,提倡刚毅观念,强调自强不息。但是儒家又竭力主张等级制度,宣传浓厚的等级思想。儒家肯定人生是快乐的,主张“自乐其乐”、“乐天知命”。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道家的价值观念和儒家不同,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对现实不满。与此相应,道家以个人的自由超脱为人生理想,个人不受约束,也不损害社会。庄子更提出“逍遥游”的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人要各任其性,消解差别,超然物外,从而在精神上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逍遥自在境界,成为“神人”。佛教传入后产生的道教则主张经过修炼得道,使形神不灭,超越生死,变幻莫测,成为“神仙”。道教是乐生、重死、贵生的,认为人生活在世上是一件乐事,而死亡是痛苦的,人们应当争取长生不死,起码要竟其天年。

儒家是入世的,道家带有出世的倾向,道教是出世的,佛教也讲出世。在价值观念上,佛教与儒家是对立的,与道家则有相通之处,既同又异,主张超越现实是同,超越的途径、方式和目标不同是异。儒家更注重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佛教认为生死事大,讲生也讲死,特别重视人的“来世”。生和死是人生的两个对立面,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整体人生观问题。儒家重视生,是一个方面,佛教重视死也是一个方面,两者可以互补。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成神成仙,事实上不可能。佛教讲有生必有死,在理论上比道教圆满,更具有思想吸引力。

否定思维是佛教所特有的重要思维方式。佛教追求超越现实的人生理想境界,除了运用直觉思维外,还运用否定思维,以否定现实的真实,赞美肯定理想。这种否定思维是奠定在相对性的原理和以破为立的方法论的基础上的。佛教的基本哲学学说是缘起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条件、原因)和合而成,都是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都是相对的、变化的,并由这种相对性、变化性说明事物没有永恒实体,没有主宰,是空的。与缘起论相应,佛教还提倡以破为主,甚至是只破不立的思维方法,强调主观上对世界破除净尽是成佛的基本条件,甚至就是成佛的理想境界。佛教运用否定思维方式主要是否定两种真实,即主张主体和客体的空,这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两个著名命题。“我”指实体、主宰。“法”,存在。人和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不断变化的,是没有永恒的实体和主宰的,也就是说是空的。佛教还特别强调,人和事物都是“假名”,即假立的名言、名称、概念,并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人们对外界不能执为实有。由此佛教又对主体提出一种思维规定,排除欲望、妄念、情感、意志、认识等精神活动,呈现“无心”状态,这种主观的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寂灭,被禅宗视为是众生成佛的基本条件,甚至是成佛的理想境界。

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否定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儒家讲现实,不重玄想和否定。道家虽有批判意识,但它的顺应自然观念仍然是肯定思维的运用。道教多虚幻怪诞,但它肯定人的形神不灭,成仙得道。佛教的否定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它在否定人和事物的客观真实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人和事物的主宰性、永恒性,并揭示了名称、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差异、矛盾。佛教的否定思维方式受到儒家等本土文化的排拒,但却为具有强烈宗教意识和宗教需要的人们所接受,一些佛教学者并运用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领域,从而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也是佛教的重要思维方式,这是与佛教的宗教特质直接相关的。佛教既是人们受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压抑的表现,也是对这种压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彼岸世界是排除卑俗的欲求、污浊的功利的。与之相应,它所描绘的人类应当超脱的地狱、饿鬼等是充满罪恶和痛苦的。这两种带有强烈反差的世界,极易使信徒或引生美感,或引生恐怖感,或抒发虔诚的情感,或抒发畏惧的情感。佛教用丰富、奇特、浪漫神异的意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去描绘佛国境界和地狱苦难,描绘佛、菩萨的法术威力,高僧大德的灵异事迹,这就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佛教的形象思维既是具象思维,又是意象思维。具象思维是一种对特定的具体形象的反复、专一的思维活动,意向思维是一种内心的意想活动,在意想中形成各种形象,这两种思维是相联相通的。

佛教的形象思维具有自由无羁的联想、想象的性质,也是自身丰富的审美潜在力的艺术展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大量的想象、意象。中国儒学、道学文化也都具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在审美情感和表现方法等方面与佛教都有惊人的一致之处,但是它们的浪漫性、想象力远远不如佛教,也没有人类最高潜在力的神化,没有出世、超世的宗教审美价值。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篇:泰国佛教文化

www.xiexiebang.com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泰国是一个典型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然而北传大乘佛教在泰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古代泰国曾传入过大乘佛教,到14世纪时湮没无闻。近现代大第六佛教主要来自中国、越南等国家。泰国与中、越等国家毗连,长期有着历史、经济、文化交往,到泰国定居或经商的侨民带去了自己的传统信仰,并使之在此扎根流传。许多大乘经典和仪礼、思想对主座部佛教产生过影响。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净土信仰不同程度地渗到上座部佛教之中,尤其在民间广为流行。泰国的佛教对中国佛教也发生过影响,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来自同一族源,他们信仰泰国系上座部佛教,迄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南奥续行和尚到泰国弘法,化缘筹资修造了大乘寺院永福寺。随着来泰的华僧逐渐增多,另一所龙莲寺建成,此寺建设耗时8年,为当时泰国最大的中华寺院。拉玛五世亲自参加该寺的开光典礼,并赐寺以泰名。五世泰王执政期间首次颁布泰国《僧伽管理法》(1902年),为加强华僧的管理,僧伽内部特设“华僧尊长”,及左右副尊长。续行被首次敕封这一重职。果悟比丘则是第二位获此职位的华僧。此后逐渐形成了泰国华僧宗派--华宗,成为泰国佛教的一个重要不得组成部分。中国在大乘僧人和泰国上座部僧侣和睦相处,如法如礼。1935年中国僧人悲观、等慈、性教、圆觉等人发起组成“暹罗留学团”赴曼谷越特玛哈塔寺留学。他们受到泰国政府和僧伽的支持,也受到刚成立不久的大乘佛教徒组织中华佛学社的热心帮助。以后留学团人员转赴它国,但是等慈继续留在曼谷,潜心修学达5年之久,直至抗日战争爆发才回国。50年代初泰国曾经掀起排华反共的活动,但是在广大华侨中流行的大乘佛教信仰仍然没变。1056年中泰关系好转,泰国佛教僧侣代表团曾访问中国。以后由于泰国政府坚持反共立场,并阻挠在世佛联恢复中国佛教协会的唯一合法地位,遂断绝了中泰佛教的交流。但是在泰国的广大华侨仍然弘传大乘佛法,华侨子女到大乘佛寺出家,这一时期泰国内已有普仁寺、仙佛寺、甘露寺、龙福寺、弥陀精舍、文殊僧舍、灵鹫精舍和普门报恩寺等30余座寺院道场。1968年原藉广东潮州的普净法师被泰王敕封为第六代华僧尊长,兼任华宗僧务委员会主席。由于华僧对泰国佛教的贡献,普净法师先后7 次受到泰国国王的加封。1977年敕封普净为:“拍摩讷康那压真达摩三昧智越,佛陀波黎萨真毗特,威德达摩巴萨,那哇吉丕呖巴育潭律真巴差威实”(意译为“广大达摩三味智越,禅定弘度,绍隆圣教;加蓝加封、辅曼皇汉、精良善导、威德殊胜、辉煌总持大上座”),地位仅次于泰国僧王。1960年泰国最大的中华佛寺普门寺开始动土,1970处建成,泰王亲自主持落成大典,表示对中国佛教的尊重。泰国在家的华侨佛教徒也成立了不少佛学组织和团体,到60年代为止,除了历史长久的中华佛学研究社外,还出现了泰国华人佛教会、合艾莲花阁念佛会、大光佛教社、净德佛教社、万华佛教社、瑶宝亭佛教社、寿光念佛社等。这些佛社主要从事慈善事业,也组织念经、涌佛等佛事活动,经费主要由富有的华侨佛教徒提供。它们规模都不大,有的佛社只有几个平方米。

1975 年中泰国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佛教界开始重新交往,80年代双方来往增加。1980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到曼谷出席世界宗教和平会议常务理事会,受到泰国佛教界的热烈欢迎。越年,泰国佛教僧侣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是泰国佛教界第一次组团正式应邀访问新中国,受到**副委员长的友好接见,开创了两国佛教界友好交流的新时期。泰国佛教界和华侨捐资为中国佛教徒工铸造了几尊庄严的佛像,并在庆祝曼谷王朝开国建都200周年时,邀请中国佛协迎奉佛像代表团到泰国进行交接仪式。中国代表团受到期泰国朝野的热情欢迎,泰国僧王、长老会主席帕阿里耶翁沙卡塔然长老接见了全体代表,前总理杜尼.巴莫主持了岁送仪式。此后中泰两国佛教徒经常来往,先后有曼谷僧侣赴华献佛观光团(1984)、泰国佛教观光团(1984)、泰国华裔僧侣访问团(1984)、泰国佛教访问团(1986)、佛教访问团(1988),佛教友好访华团(1990)等来华访总裁交流。由泰国赠送的佛像也分别发奉在南京鸡呜寺、四川尼众佛学院、成都文殊院、汕头佛教协会、广州六榕寺、常州天宁寺、昆明圆通寺、无锡开源寺和拉萨的大昭寺。泰国来访的官员、王室人员也到中国佛寺参观瞻拜,布施钱物,表达对中国佛教的尊敬之心。与此同时,中国佛教代表团也不断访问泰国,广东和江苏佛教协会都组团访问泰国。1987的赵朴初会长率团到曼谷参加国

www.xiexiebang.com

际佛教学术交流会,并进行一周的访问,年届90高龄的泰国僧五亲切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泰国佛教协会、泰国青年佛教会和泰国中华佛教研究社等佛教团体也分别宴请中国代表,进行友好会谈。僧王曾务厅长师利拉特纳长老怀着深厚的情谊到机场为赵会长送行,嘱“毋忘泰国之子,情意拳拳”。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区和泰国接壤,双方族源和宗教信仰都相同,历史上一直来往密切,居民相互过境礼佛斋僧。1989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居士和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米达法师专程前往曼谷参加泰国前僧王的荼毗仪式。为了加强中泰佛教文化交流,增加对泰国佛教文化的理解,中国佛教协会还于1990年6月派出云南上座部学僧10名赴泰国留学,这是继1983年以来汉语系佛教僧人、居士分别前往日本、斯里兰卡留学之后,派出人数最多的留学僧团、体现了中国佛协对泰国佛教的重视。他们将在泰国学习3年,主要学习巴利语及南传佛教的教义和历史等,并结合教理的学习,实行戒定慧的修持。经过10年的友好交往,两国佛教徒的关系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他们本着信仰一致的原则,求同弃异,共同开创现代中泰佛教次序的新路程

历史上泰国的佛教对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也发生过影响。老挝、柬埔寨 等国的僧伽制度与泰国相仿,流行的完全派也与泰国的宗派有联系。50年代以后,老、柬、越等到先后受到外国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泰国成为这些国家佛教徒的庇护外和避难所。老挝僧王曾流亡于此,柬埔寨 难民僧侣在此建立自己的僧伽,在泰国佛学院学习。泰国僧人还把佛教传播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相继在那里建立了泰寺。在南亚的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等国也经常出现泰国僧侣的足迹,捐资建造了一批寺院,泰国和日本佛教界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二战期间泰国曾经是日本盟友,日本军国主义利用所谓共同的佛教信仰诱迫泰国政府参战。战后,泰日两国佛教界的来往也较频繁。1990年10月泰国佛教界在日本广岛建成一座泰寺,日本曹洞宗代表和泰国青年会会长参加了开光典礼。60年代后,随着泰国僧人在欧美各国建立了少寺院,一些僧人在国外颇有影响。1971年9月泰僧朝坤(Chao Khun)在英国萨里禅观中心发起了佛教改革运动,曾产生深远影响。他脱掉僧服穿西装西服,把名字改为维克托.拉特纳.蒂拉伐绿沙(Victor Ratna Dhiravamsa),调整对英国的现实社会态度,以利于传教。他还对传统的佛教教义做了“合理化”的解释,认为佛教不是教义,只是一种方法,佛陀只是指明了认识真理之路,但他本人并不是真理。所谓真理就是对人的“能动存在状态”的认识,把人从焦虑、骚动以及“我”的概念中解放出来,呈现出自由的状态,依靠禅定求得解脱。不难看出,朝坤的改革思想是针对欧美的西方文化提出的,自然易为欧美人士理解,故影响甚大。

第五篇:佛教文化概论

佛教文化概论

学习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短短一个学期的佛教文化概论课程即将结束,在梁红老师详细地

讲解下,我们对佛教有了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最后一节课上还有幸听了纯祥法师的讲解,是我们对于佛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我觉得佛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迷信。也可以说它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哲理,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有许许多多的信众,有的法师学者更是将佛教在当今社会誉为佛陀教育。

经常会有人问道,你信佛吗?每当有人这么问我,我都会反问一句,何为佛呢?不错,何为佛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既然我们学习佛,我想首先我们就要去了解所谓的“佛”。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佛其实不是别人 你若是善良 慈悲 热爱帮助别人宽容 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 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 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 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 不管是谁 总有一天会快乐。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正如不管你是考高级证书也好,考公务员也好,也许你努力了考上了,也许你努力了却没考上,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心放宽,什么事情用心尽力去争取了就不要太执着结果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遇到什么挫折烦恼不要去逃避,而是要坦然的去面对。活出你自己,随顺自然 万事随缘。

有的人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啊,不错,不过我们在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做,那么哪怕是目标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我们不去迈出那一步,而是选择逃避,放弃。我想我们永远也不能到达吧!所以我想对大家说,不用去管他多简单多复杂,不用去想那么多,踏实的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好好的生活。虽然我们一下子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的去做,去落实。这就是佛教中最为广布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学习佛教文化的心得体会。

现在社会风气很不好,人人都追求名利。金钱。道德的字眼早已经在多大数人们心里遗忘了,而却都是利益。那么在这个社会中生存,要怎么样才能做好自己呢。我想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灵活变通,圆融无滞。这样才能融入到社会当中,但融入社会,不等于被社会所染着,我们形式上变通但是内心依然要保持自己的本心。一定要铭记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这也可以说是佛教在当今社会的生活观的体现。我们学习佛教文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生活中运用我们所感悟到的东西,要学以致用,这样才不枉费学习中国佛教文化。

最后学习佛教文化中一个最值得我们领悟的道理是放下才能得到,只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哲理,学会了可以受益终生。正如生活中男女恋爱分手,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要忘记某某人?为什么要去忘记呢?我想不可能去忘了谁?因为你越是想要忘记,其实越是沉浸在其中。而应该是从心底慢慢的放下,不去执着这样才能轻松,快乐。正如六祖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我学习中国佛教文化概论的感悟与心得。

下载佛教文化 发言稿(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文化 发言稿(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教文化课程论文

    对佛教文化的小感想经济与管理学院 谢菁宁 200730040001从小到大去过的寺庙有不少,近的有武汉的归元寺,远的有洛阳的白马寺,厦门的南普陀寺,杭州的灵隐寺,还有很多已经记不起来名......

    泰国佛教文化和习俗

    泰国佛教文化和习俗 导 读 泰国是佛教国度,素有“黄袍佛国”的称号,全国有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佛教。去泰国旅游,避不开的是寺庙,寺庙是一定是行程中的一部分。 佛教在泰国为何......

    峨眉山佛教文化(含5篇)

    峨眉山佛教文化 峨眉山佛教历史悠久。公元一世纪,印度佛教随南方丝绸之路传入峨眉山;西晋和南北朝时期,为峨眉山佛教奠基阶段;唐朝,峨眉山佛教初具规模,为佛教名山的形成创造了条......

    佛教文化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佛教文化赏析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策对......

    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

    丝绸之路上龟兹与佛教文化 ——课堂所学之总结与随想 一、丝绸之路与佛教的起源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一说以洛阳为......

    佛教文化选修课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 行善的艺术 题记: 日行一善,这是佛教文化老师布置给我们唯一的任务,原本以为,这项任务并不难完成,每天做一件善事而已,凑也凑出一件了。但孰不知真正实施的时候,每天......

    中国佛教文化概要

    中国佛教文化概要 第一章 历史演变 第一节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印度佛教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原始佛教:公元前6、5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及其弟子......

    苏州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在苏州 徐刚毅 研究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儒释道三足鼎立而又交相融合,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所以,当我们谈论起苏州两千多年历史的时候,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