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穆斯林斋月期间的饮食习俗

时间:2019-05-14 19:3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穆斯林斋月期间的饮食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穆斯林斋月期间的饮食习俗》。

第一篇:最新穆斯林斋月期间的饮食习俗

穆斯林斋月期间的饮食习俗

2003年10月26日和27日,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先后进入斋月。在进入斋月之际,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领导人相互致电,祝贺进入斋月。斋月是伊斯兰教的五大功课(证词、礼拜、斋戒、天课、朝觐)之一,每年一次,时间为伊斯兰历的9月(拉玛丹月),前后持续一个月。

一、斋戒的来历

根据伊斯兰教历史记载,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由麦加迁移到麦地那的时间称为伊历元年,第二年8月,开始实行斋月。今年斋月是伊斯兰历1424年的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白天不吃不喝,饮食全部在晚上。规定斋月主要是要求穆斯林对真主有敬畏之心。作为伊斯兰的斋月,在公历中无法固定,因伊斯兰历每年约355天左右,与中国的普通农历年相同,但没有闰月规定,同公历年相差10天左右。所以,斋月有时在春天,有时在夏日,有时遇秋季,有时则为冬天。一位穆斯林可在36年生涯中,分别体验到一年四季任何一个季节过斋戒的感受。

二、斋戒的仪式

斋戒仪式,是穆斯林每天从朝光拂晓开始,白天不吃不喝、不抽烟、戒房事,直到日落后,才能饮食。日落进食时各阿拉伯国家做法不同,有的国家以打炮为准,人们听到炮声就可进食;有的国家从清真寺高音喇叭传出念颂古兰经的声音,人们即可进食。但伊斯兰教允许老人、病人、儿童和外出旅游的人可以不斋戒。

三、斋戒的意义

“斋戒”的阿拉伯语音译是“穗雅姆”,本意是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斋戒的人被称为萨伊姆。每年斋月全世界的穆斯林,白天里不吃不喝不抽烟,到日落以后,才能开始饮食。其意义主要是内心的净化、精神的修养,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是对穆斯林信仰与良心的检验,也是对穆斯林个人意志和刻苦能力的锻炼。这种精神的锻炼,忍饥耐饿的修养,使其在天灾人祸忍饥挨饿的时候,能够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同时也使富人能亲身体会穷人的困难和忍饥挨饿的滋味,增强其对穷人的恻隐之心。

四、开斋节

伊历每年的10月1日是“开斋节”。开斋节是伊斯兰教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全世界穆斯林普天同庆,举世同乐。阿拉伯和伊斯兰各国领导人相互致电祝贺。在阿联酋当地政府安排驻当地的各国外交使节向王室酋长和重要成员祝贺节日。到了开斋节,穆斯林不再继续封斋。人们欢欣鼓舞,兴高采烈地身着新装聚集到清真寺会礼。会礼时,一起礼拜安拉,感谢安拉的恩典,赐福人间。会礼中,向安拉行两拜礼。礼拜毕,大家要聆听教长、阿訇宣讲,明白为人之道。听完宣讲,人们相互握手、拥抱庆贺祝福。开斋节时阿拉伯各国官方都要放假,政府机构停止办公。放假时间各不相同。沙特为两周,阿联酋为三天。一般人都要走亲访友,增进友情。

对于穆斯林,欢度开斋节时,不可忘记世上贫穷的人,对他们要尽自己可能慷慨解囊,给他们慈善帮困,也向社会捐赠,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五、斋月里的阿拉伯人

斋月里,穆斯林白昼斋戒以历练心性、净化灵魂。所以,斋月里在阿拉伯国家通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将自己精心准备的食物摆放到路旁免费供路人享用,以此表达他们乐善好施的品行。在沙特和阿联酋从斋月开始,每天晚上很多清真寺里都向穆斯林提供免费食品。

六、斋月里阿拉伯国家的商业活动及特点

斋月里,阿拉伯国家一般都调整上下班时间,阿联酋规定早上9时上斑,沙特规定早上10时开始上班。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较低,商人的活动也相应减少。阿拉伯国家的商务活动通常在晚上进行,商家店铺一般是晚上6、7点钟开始营业至深夜2、3点钟才打烊。有的餐厅饭馆到凌晨4时才关门。斋月期间的食品销量特别大。食品、服装及家电成为需求量最大、最畅销的商品。特别在开斋节前一个星期左右,市场上各种过节商品销量大增,是销售旺季。

七、斋月里对非穆斯林的特别提示

对在斋月里前往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进行访问及商务活动的人们务必注意:在日出后至日落前的时段里即在穆斯林履行斋戒时不能在大街上或公共场所抽烟、喝水、吃东西。否则,将被穆斯林视为不尊重其宗教习俗,在沙特和海湾国家甚至被处罚或被拘禁。在沙特和阿布扎比,斋月期间,白天一般餐馆是不准营业的。在迪拜的星级饭店的餐厅里,人们可以进食和抽烟,但不准饮酒。

鉴于斋月期间海湾阿拉伯国家白天的工作效率较低,经常找不到人。因此,进行商务考察和业务谈判的人,应尽量避开斋月来访问。

斋月是指伊斯兰历的9月,阿拉伯语叫“拉马丹”。按照伊斯兰教教义,斋月是伟大、喜庆、吉祥和尊贵的月份。因为安拉是在这个月把《古兰经》降给穆斯林的。

伊斯兰教关于斋戒最早的正式规定,始于公元623年。《古兰经》第二章第183、184、185、187节等对此都有记述。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也说:“拉马丹月是安拉的月份,它贵过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

斋月的开始和结束都以新月牙的出现为准,伊斯兰教长在清真寺的宣礼楼上遥望天空,如果看到了纤细的新月,斋月即开始。

由于看到月牙时间不一,不同伊兰斯国家进入斋月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同时,因为伊斯兰历每年约355天,与公历相差10天左右,所以斋月在公历中没有固定的时间。

斋月期间,除了患病者、旅行者、乳婴、孕妇、哺乳妇、产妇、正在行经的妇女以及作战的士兵外,成年的男女穆斯林必须严格把斋,不吃不喝、不抽烟不饮酒、不行房事等。直到太阳西沉,人们才进餐,随后或消遣娱乐,或走亲访友,欢天喜地如同过年。整整一个月里,穆斯林的生活好象颠倒了秩序,夕阳西下才是一天的开始,人们在夜晚相见时的问候语都变成了“早上好”。

斋月中,一些伊斯兰教国家大都通宵达旦,切磋教义、进行交往和社会活动。在该月内,穆斯林除完成斋戒功课外,还注重施舍和每晚的“特拉威哈”拜,诵读《古兰经》等。

穆斯林通常把封斋叫“闭斋”或“把斋”,把斋人每天凌晨3至16时闭斋(不吃不喝),日落星现后,才能饮茶进餐。斋月里常念“普尔干”(《古兰经》的别称)以履“念功”。历时一个多月的斋戒完成后,要在清真寺里举行盛大隆重的开斋节庆祝仪式。

“开斋节”既是对圆满完成“拉马丹”(Ramadan)月斋功的庆祝,又是穆斯林家庭合家团贺,聚会相见的良宵美辰。在这天穆斯林男女要淋浴、燃香、更新衣,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阿訇讲“瓦尔孜”(讲经)。做完礼拜后,家家都要翦炸油香、馓子、麻花,有的还要宰鸡、宰羊,烹制本民族本地区独具风味的菜肴。如宁夏回民的清炖羊肉、粉汤饺子、手抓羊肉、糖醋鲤鱼;新疆的抓饭、烤全羊;兰州的牛肉拉面、清蒸鸡;西安的羊肉泡馍等。亲友相见,互道“色俩目”问好祝安。有的请阿訇到亡故亲友坟墓上育读《古兰经》,悼念亡故的亲人,以寄托哀思,祈求真主慈悯亡人早日进入天堂。

食品店销售的斋月油炸糖果

斋月期间必备的Amar al-din

斋月期间销售极佳的甜品

斋月期间的食物

斋月里开斋的椰枣

清真寺内的小孩准备斋月的开斋饭

开斋前的祷告

第二篇:《古兰经》与穆斯林的斋月

《古兰经》与穆斯林的斋月

在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和人民信仰了伊斯兰教(回教),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16多亿人信仰这一来自安拉的宗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选择和皈信伊斯兰教呢?一些诽谤和错误的传说误导人们说:伊斯兰是靠战争传播宗教。让我们想一想:在非洲,在东南亚有数以亿计的穆斯林,伊斯兰的军队何时把战争强加在这些地区?在中国有2000多万穆斯林,在印度有一亿多穆斯林,甚至在英国也有200多万穆斯林,美国也有800万的穆斯林。日本‘韩国也有许多穆斯林及他们自己的清真寺。可以说世界上到处都有穆斯林。毫无疑问,穆斯林是靠《古兰经》,靠真理传播伊斯兰并使它发扬光大的。

《古兰经》是先知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宣扬真理、引导人类走向光明大道的一大奇迹。《古兰经》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安拉降赐给人类的最后一部天经,这部天经是安拉通过天使吉布伊勒是在23年的时间里零星降示给伊斯兰伟大先知穆罕默德的。每降示一节天经,先知穆罕默德都叫他身边的“天启书记员”将启示记录下来,所以,天启书记员,每记录一节天经都受到先知穆罕默德的直接监督。先知去世后,大约在伊历28年,在欧斯曼担任哈里法时代,《古兰经》被收集整理成册。

《古兰经》是导人于正道的天经。《古兰经》是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是引导人类走正道的明灯,是人类在今后两世获得幸福的向导。每个人,无论他是科学家,还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从《古兰经》中受益,找到人生的正确道路。所以,学习《古兰经》是每个人的义务。当你学习《古兰经》后,你会对宇宙如此奥妙的创造感到惊奇,从而毫不犹疑地、虔诚地信仰安拉;如果你是一位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当你学习和阅读《古兰经》时,你将从《古兰经》中了解到人类的创造历程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与规律„„。《古兰经》不仅对宇宙的创造,人类的信仰,生活的方式,人生的意义做出精辟而正确的阐释,而且还为人类制定了精确、合理的家庭、社会和个人生活法则。”

《古兰经》中有许多经文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古兰经》中有关天地的创造,以及宇宙的奥秘,促使穆斯林学习科学,揭示宇宙。著名《古兰经》学家苏优图认为,《古兰经》包含了80多门学科。《古兰经》绝没有篡改。《古兰经》自降示到现今已经历了1400年的历史,但其内容,甚至每个字母都未曾被篡改或更改过。14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手中的《古兰经》与14世纪前安拉降示给先知穆罕默德的《古兰经》完全一样,毫无差别。1400年前的一部经典能广泛适宜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世间无双。这的确是《古兰经》的一大奇迹。本身就说明:创造万物,万能全知,独一无二,普慈们今世(不管你是否是穆斯林),独慈后世(任何人在今世的点点滴滴所作所为都要在后世得到真主的审判和正义的、公证的、公平的还报。善功多者进天园;罪恶多者入火狱---今世短暂,后世永恒)的真主-安拉的存在毋庸置疑。

先知穆罕默德在接受了引导人类脱离黑暗,追求正道的使命之后,义不容辞,首先在信仰多神教的麦加开始,一家一家地走访,一人一人的劝化,每日风雨无阻地外出宣教,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受尽了谩骂和侮辱,甚至差一点被当时的多神教统治者杀害。被迫逃出麦加之后,又在麦第那传教多年,最终在真主的襄助下完成了他的使命。真主选派文盲的先知完成了至今1400多年无有任何改变,被视为科学的宝藏《古兰经》,它是引路的明灯,今世生活的指南,这本身就是奇迹,就是信仰的明证。而信仰真主的人们正是由于学习理解了《古兰经》的知识和智慧,受到了真正履行《古兰经》教诲和义务的早期穆斯林们的言行影响,进而虔诚地归信了伊斯兰,传播了伊斯兰。

如果把《古兰经》比做正在盛开的玫瑰花,而其知识和智慧的芳香逐渐散播开去,气味芬芳,花香袭人,让闻者沉醉其中难以自拔。饱含智慧、知识和真理的《古兰经》以其自身的芳香使得千千万万的人们不断地脱离迷雾,排除万难,归信于造物主安拉。如果正如英国著名史学家斯密在他的《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一书中写道:“穆罕默德是国王,也是教皇。但他是一个没有以教皇自居的教皇,是一个没有军队的国王,既没有常备军,也没有护卫队;既没有王宫,也没有固定的税收,倘若有人说他是借神权统治的话,那么穆罕默德便是这样的人。因为上帝赋予他一切权柄,既不需要证书,也不需要维护者。”英国政治家兼史学家希提在《阿拉伯简史》一书中这样写道:“穆罕默德是孤儿出身,自幼贫苦,因此他所制定的法律特别照顾孤儿、奴隶和被欺压者。”

安拉是慷慨博施的主,他以降示古兰经恩宠全人类,赐伊斯兰和正信之恩于全人类,使《古兰经》成为有识之士心中的春天。今天,《古兰经》已经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流行的语言。每世每刻都有人在学习、诵读、理解和宣传。

《古兰经》以雄辩的事实,科学的逻辑,含盖古今的磅礴气势向全人类宣告:“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独一无二”“穆罕默德是真主安拉的使者”。

古今的伊斯兰学者们对《古兰经》的毕生研究﹐发现许多不可思议的数字奇迹﹐确信是真主通过阿拉伯文颁降启示中隐藏的奥秘。例如,伊斯兰学者塔里格·斯威丹博士新发现《古兰经》中隐藏的‘数字’奇迹的一部分。“都尼亚”(Dunia今世的生命)﹐115次﹓“阿希拉特”(Aakhirat后世的生命)﹐115次。活着的生命﹐145次﹓生命的死亡﹐145次。福利﹐50次﹓腐败﹐50次。“穆希巴”(灾害)﹐75次﹓感谢﹐75次。受迷误者﹐17次﹓死人﹐17次。思想﹐49次﹓光亮﹐49次。艰难﹐114次﹓忍耐﹐114次。月份﹐12次﹓白昼﹐365次。海洋﹐32次﹓陆地﹐13次。海洋与陆地相加得总数45次﹐(32 + 13 = 45)。海洋与总数相除﹐32被45除﹐得到71﹒11111111%。陆地与总数相除﹐13被45除﹐得到28﹒88888889%。现代地理学确定﹐地球表面分为海洋与陆地两部份﹐海洋的面积占71﹒111%﹓陆地占28﹒889%﹐完全与《古兰经》中“海洋”与“陆地”两个词出现的数字相同。以上研究是对《古兰经》奇迹抛砖引玉的探索﹐希望给有志者一些启发﹐做更多的深入研究﹐人们会发现数不清的奇迹,作证《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赞颂真主超绝万物。(在http://www.xiexiebang.com中输入‘古兰经奇迹’查找观看更多奇迹)。

穆斯林应当厉行的五大主命,这就是念、礼、斋、课、朝五大功修。礼拜只是五大主命之一。第一大主命是念清真言和作证词:“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他独一无二;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仆人和使者”。《古兰经》说:“你当谨守拜功,拜功碗能防止丑事和罪恶”。(29:45)礼拜是为了感谢真主的原造和养育之恩。礼拜是人类对于真主权利与义务的均衡。人类在享用真主赐予的各种恩惠的同时,又不知对真主感激和崇拜,那么,这就是一种犯罪。礼拜能洗涤人的差错和罪恶,并能阻止人作好犯科,使人在后世获得脱离和成功。

斋戒是第三大主命。

先知穆罕默德四十岁那年,在吉祥莱麦丹月的一个夜里,安拉允准了天启之光降临人间,专门负责传达真主命令的天使伽百利(主赐平安)突然出现在先知面前。说道:“ ⑴ 你以造物主的名义宣读,⑵ 他用血块造化了人类。⑶ 你宣读,你的主是至尊的,⑷ 他教会人类用笔写字,⑸ 他教授人类原本不懂的知识。’(《古兰经》96:1-5)”。就这样,伟大天经的最早几节经文,在这尊贵之月降到了先知的心上,这些吉祥的夜晚见证了天与地的联系,天启带着光明降临了人间,阳光普照大地,愚昧无知的黑暗尽皆消退。人类也再次地受到了真主安拉的伟大慈恩和引导。莱麦丹月还见证过古兰经的另一次降示,即先从护天牌上一次性降到近天的尊宫,那是在“盖德尔”幸运之夜降示的:“我在幸运之夜降示了它。”(97:1)“我在一个吉祥之夜降示了它,我确实是警告者。”(44:3)“莱麦丹月是降示《古兰经》之月,以作为人类指南和引正道、辨真伪的明证。”(2 :185)随后,《古兰经》在23年的时间里不断被传给文盲的先知穆罕默德。接受了主的命令的穆罕默德从此负担起了传播伊斯兰的责任。伊斯兰教历一年一度的‘来麦丹’月也就成了斋戒的月份,多做善功的月份,乞求真主最大回赐的月份。从那一天开始,古兰经与莱麦丹月有了密切的联系。

《古兰经》有许多经文包涵着莱麦丹月守斋戒的真主启示﹐最集中的一段经文是记载在“黄牛章”中。经文说﹔“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故你们当斋戒有数的若干日。你们中有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难以斋戒者,当纳罚赎,即以一餐饭,施给一个贫民。自愿行善者,必获更多的善报。斋戒对於你们是更好的,如果你们知道。赖买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真主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以便你们补足所缺的日数,以便你们赞颂真主引导你们的恩德,以便你们感谢(2﹔183-185)。从经文中可见﹐真主曾经降示过斋戒的启示给古代的人们﹐必然是同样的涵义﹐可能因为真经失传﹐所以现代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宗教对斋戒有各色各样的不同方式。伊斯兰有真主降示的《古兰经》为真实依据﹐而且真主的最后使者先知穆罕默德(祈主福安之)对真主启示严谨贯彻执行﹐确定许多严格的规则﹐并且晓以对斋戒理解的知识和受益。

全世界穆斯林都一律在莱麦丹月守斋戒一个月,时间﹑规则和礼仪都完全一致﹐因此斋月是全体穆斯林在世界各地共同参加的一次全球大集体活动。斋戒的仪式,就是在天亮前吃早饭,天黑后开斋吃晚饭,白天不吃不喝,禁止一切的非法行为,在斋戒中的人﹐要避免淫秽的语言和争吵。包括语言和行为方面的,如说是非;看低级趣味的电视节目等等;守斋戒的人可以享受到两种愉快﹔一是在开斋时刻见到的饭香﹓另一种是复活日见到真主的喜悦。真主将因为他守斋戒而对他的恩赏﹐使他愉快。先知穆圣说﹔“每个善举都能获得十倍到七百倍的报偿﹐唯有斋戒报偿最高。凡是诚意守斋戒的人﹐他所获得的丰厚报偿由真主的意欲而定。”

试想一想,人活着的第一需要就是吃饭,一各能够忍受暂时的饥饿,坚持一月之久的人,他/她难道不会思考这个世界的一切,我们人类及动植物耐以生存的物质来自造物主的恩赐吗?他/她能不思考那些贫困残疾者常年的苦难吗?能不知感已有的恩泽吗?能不感激悔过,自觉维护我们这个社会的公德与法律吗?能不友善对待他人吗?还感贪污腐败损人利己吗?

先知穆圣(祈主福安之)说﹔“真主是宽厚仁慈的﹐真主最喜欢宽厚仁慈的人。” 宽厚仁慈是穆斯林的优秀品质﹐是真主把宽厚仁慈设置在善良忠贞的穆斯林心中。斋月是对穆斯林敬畏的考验﹐也是对穆斯林宽厚仁慈性格和品行的训练。远离真主的人不懂得宽厚和仁慈﹐因为愚昧无知和不服主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污损和暗淡。胸无光亮﹐他们生活在迷茫之中﹓心灵如同顽石﹐缺少仁慈﹐对人不诚实﹐无爱心﹐极端自私﹐做事心毒手辣﹐没有人性。这样的人﹐如在《古兰经》中所描述的:是“心变硬了﹐变得像石头一样﹐或比石头还硬”(2﹔74)。这样的人无视真主的法度﹐不讲人情﹐品性恶劣﹐是最不可靠的人。

由于种种的原因,当今人们(包括许多穆斯林的后代),已经远离了各种宗教,远离了教诲和引导,远离了宗教道德教育。今日的世界,物欲横流,恃强凌弱。部分叛逆者打着人权、自由的幌子,阻止、诽谤、诋毁许多宗教。许多家长自己不学无书,更放任子女为非作歹,危害社会。如果人人放弃了信仰,人们会自食其果,社会会自受其害。执迷不悟者,“真主没有亏枉他们,但他们自欺”。(《古兰经》3:117)

所以,让人们了解、认识、维护真实的伊斯兰,尤其阅读、理解《古兰经》的真谛很有必要。有了《古兰经》这本生活指南,人们会互相监督,相互团结,共同努力,享受美好的生活。不管他(她)们是不是穆斯林。“我只派遣你为全人类的报喜者和警告者,但世人大半不知道”。(《古兰经》34:28)“这《古兰经》不是别的,它是对全世界的教诲”((《古兰经》68:52)。

神圣的斋月恩惠的月份,是饶恕罪过的月份,是悔过自省的月份,在此月中所做的善功会得到数十倍甚至千倍的回报。一切荣耀属于安拉,他使斋戒成为免受惩罚的屏障,并给予斋戒无量的回报;他使莱麦丹月胜过其它时日,并在此月降示天经,使信仰伊斯兰的人们倍受宠爱和巨大的回赏。

愿真主赐福全人类。

第三篇:穆斯林的婚礼习俗

穆斯林的婚礼习俗

伊斯兰的婚姻制度称为“尼卡哈”,这是青年男女的终生大事,男大当婚,是安拉造化的人性需要,世界各国莫有例外.(30:21)但是男女婚姻的影响之大,不仅涉及他们二人的感情和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两个家庭和他们的后代,因此,婚姻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越了男女双方的个人自由.穆斯林社会的纽带在于共同的信仰,这是维系穆斯林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尊贵的穆罕默德说过,选择婚姻对象的条件有财产,地位,容貌和信仰“泰格瓦“,应当把泰格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婚配的条件。(布哈里圣训集)

不幸的是,当今受西方物质文明的严重冲击,他们鼓吹物质利益和个性自由,有很强的诱惑力,在婚姻问题上追求的是财产和美貌,置信仰于不顾.这股思潮使许多穆斯林青年忘乎所以,盲目追随,信仰不坚定的穆斯林以仿照西方人为荣,在婚姻大事上偏离正道,这是当前穆斯林社会出现的危险信号.选择对象是婚姻的第一步,受迷误的人们放弃了信仰的原则,只求物质与虚荣的满足,婚姻变成了及不严肃的人生游戏,许多人以山盟海誓开始,结婚是灯红酒绿,两人过不久便争吵和怨恨,最后以离异分手来收场,因为最初的动机就是对物质的贪婪和表面的爱慕.在人生的旅途中,财运有兴衰,时光催人老,根底肤浅的婚姻经不住各种冲击和威胁,最后落得同床异梦,或分居离异,或另有他爱.如果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是顺从安拉,活着是为了劝善戒恶,以敬畏安拉为精神支柱,不以财富与外貌为重,则夫妇恩爱经的起任何风浪的考验,不会受到物欲的诱惑而改变,海枯石烂不变心.有了这样的思想,就不会有嫌贫爱富的念头,一个女子就能与她的清贫丈夫共同幸福生活,双方真心相爱,共同为主道的事业奋斗.试想一个贪图物质享乐的姑娘嫁给了一个国王,虽然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他有三宫六院美女如云,或者嫁给一个财主富翁,虽然身上穿戴都是珠光宝气,他有钱可以任意挥霍和玩耍,而这个姑娘受到的则是感情虐待,当作性工具和被玩弄的宠物.请问这个女子的尊严何在?人格何在?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是否值得想一想,选择配偶对象要慎重,要为自己的一生负责,也要为社会、家族和子孙后代负责.在本书的第79章重,你是否还记得圣门弟子阿布.德而达的故事,他在对待女儿择偶问题上的决心,就是一个真正穆斯林的典范,值得后人学习.任何动物和昆虫都有求偶的本能和特有的方式,人类也不例外,但是人类的方式应有更多的人性,而不能像低级动物那样无拘无束,任意放纵,随心所欲,不考虑责任和后果.伊斯兰教导穆斯林在婚姻问题上深谋远虑,慎重其事,应当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表现.各地穆斯林在时间婚姻制度时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愚昧的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陋习,把婚配局限在家族或种族之内,严格地说,这是违背伊斯兰的教导,哈拉姆的行为.伊斯兰同属一个”勿玛“大社会,无服色或种族的贵贱之分,唯敬畏安拉者为最高族.尊贵的先知曾郑重宣布过:”你们都是阿丹的子孙后代,而阿丹受造于胶土.“他还宣布:”白种人不比黑种人高贵,阿拉伯人不比非阿拉伯人高贵." 一切种族主义偏见和家族高贵论都属于固执的偏狭旧观念,不应在穆斯林社会有市场,因为这种非穆斯林思想可能把穆斯林社会引向黑暗和罪过.凡是穆斯林,都应牢记协议的契约.选择对象的时期允许互相了解和考虑,如果双方满意,家长便可出面开始对话.双方家长的意见由两家的青年男女反馈,征求他们本人的意见,最后由自己 对这门亲事表示愿意.在他们都同意的情况下,双方协商让他们见面,如借公开社会活动或家庭聚会的机会,第一次见面应当有可靠的人陪同.男女双方见面时允许交谈和互问,直接了解对方情况;一次了解不够可以安排下一次,互相了解和考虑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再作决定,但每次男女双方见面必须有人陪同,以维护正常关系,不出现越轨行为.先知穆圣说过:“当双方没有(伊斯兰所规定的血缘,亲属)监护关系的一男一女在一起时,干预的第三者必是恶魔。”

两人经过互相了解,同意考虑结为夫妻建立家庭,先由双方代表商定婚约,确定婚礼的日期。伊斯兰的婚姻不允许强迫,任何一方不情愿婚约都不能成立,尤其要尊重女方的意愿,任何人都无权强迫妇女子必须嫁给某一个男人。双方心甘情愿是确定成婚的基本条件。

伊斯兰提倡结婚的仪式“尼卡哈”从简,不要铺张浪费,反对炫耀攀比。先知穆圣说过:“给主家留下的负担最少的婚礼是最佳的婚礼仪式。”虽然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社会,在婚礼上的地方习俗五花八门,讲排场,高消费,很普遍,这些都是地方性的陋习,不符合伊斯兰的根本精神,在安拉使者的时代以及在先知穆圣归真后的数代弟子们从来没有这么操办边婚事。

婚礼仪式“尼卡哈”

婚礼必须由一位伊玛目或者德高望重的伊斯兰学者主持,新娘在她的监人“瓦里”陪同下出场,监护人通常是她的父亲,兄长或叔伯。陪同新郎的人也必须是一位道德完善的人,婚礼仪式的基本人员就是由这些人组成。

在婚礼仪式上公开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婚姻契约,男女各得一份。在契约上,可以列入双方有权利和义务,例如男方向女方馈赠的聘礼或礼金“麦亥尔:及其他属于女方的利益。按照伊斯兰的原则,聘礼是男方对女方的责任,而女方应当接受而无须任何形式的交换。东南亚一带受印度教习俗的影响太深,男方向女方索取昂贵的嫁妆为结婚的条件,这种习惯违背伊斯兰教义。在真正实行伊斯兰法制的社会里,提出各种生活条件的要求是女方的权利。聘礼的形式和数量没有限定,任何东西能使新娘满意就可以,如一定数量的现金,首饰,房产等。女方有权许可男方暂时拖欠,许诺晚些时候予以兑现,因为现金的金额没有凑齐,或者因为房产证书正在办理。男方馈赠的聘礼无权收回,也无权未得女方的同意无偿使用。《古兰经》说:“你们应当把妇女的聘仪,当做一份赠仪让给你们,那末,你们可以乐意地接受和享用。”

双方对契约的内容可以声明同意,也可以签名表示,这时,正式结婚仪式可以开始了。伊玛目或主持人必须当着众人的面确认双方真正同意结为夫妻,并宣布聘礼的内容。

婚礼仪式的最后应由主持人划伊玛目民表一篇演说,声明男女成婚的目的以及安拉对男女双方的信托,要他们互敬互爱,互相尊重,忠贞,公平。主持人经常诵读以下这一段《古兰经》宣布婚礼的仪式完满:“众人啊!你们当敬畏你们的主,他从一个人创造你们,他把那个人的配偶造成与他的同类的,并且从他们俩创造许多男人和女人。你们应当敬畏安拉--你们常借他的名义,而要求相互的权利的主--当尊重血缘。安拉确是监视你们的。”

婚礼的仪式结束后,便开始了欢乐的庆祝活动,称作“瓦里玛”。亲戚朋友都来参加祝贺,不论贫富,大家欢聚一堂,举行宴会,赠送礼品,共同祝愿夫妇良缘天成,白头偕老。

不同国家地区的穆斯林婚礼习俗也有差异,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州的穆斯林婚礼习俗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提亲

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

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巳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

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三)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亲茶”以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麦哈尔”,并适当购置一些化妆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装或布匹材料、手表、自行车、录音机等等,以及送相当的装饰品,如手镯、戒指、耳环等,还要准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这些东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去陪同购买。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訇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喧,讲婚配和攀亲的重要意义。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插花这天,有些地方的回民由嫂子或奶奶故意将一对青年男女安排在一起吃饭、干活儿,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送聘金没有规定,一般是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强迫。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一两纯银,但无论多少都要履行这一习俗。回民认为,赠送聘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男子对婚姻大事不严肃,朝三暮四,随意离婚,从经济上有所牵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项措施。长期以来,在回族当中形成了男子如果无理提出离婚或中断婚姻关系,男方所赠的聘礼和东西不能索回。但有些地方的回民,由于受中国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影响,所索聘礼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给家庭贫穷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娶亲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在结婚的前一两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馒头、油香若干个,送到女方家去,这叫催装礼,意为请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证姑娘过门后,好光阴赛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装礼后要尽快做准备。结婚当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较远,接亲车要早点出发,主要是怕与怀孕的妇女相见,要图吉利。宁夏泾源等回族聚居区在娶亲这天,男方家还要请一位结婚不久的新媳妇去接亲,临去时还要带些核桃之类的东西,到女方家后先把核桃之类的东西撒到院子里,乘人不注意时赶忙到客屋吃饭;之后,陪同新娘上车。女方家一般在结婚头一天要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来的人一般都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钱,回民管它叫“填箱”。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叉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去送亲,回民也叫吃“宴席”。在送亲途中,若遇其他娶亲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迎上去,围着接亲车转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还要从新房门口到大门口,铺上红毡或毛毯子,没有条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五)念“尼卡哈”及其他

当新娘子人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阿訇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其大意是: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等。然后阿訇面对证婚人问新郎:“你愿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则应马上表态。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人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这种撒喜的习俗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盛行。据《清源全氏族谱》“丽史”篇载,“西域回回那兀呐,选民间女子入其室,为金豆撒楼下,命女子攫取以为戏笑”。可见过去有些富商是用真正的豆粒黄金来撒喜,后来劳动人民因没有黄金,就用自己喜爱的枣子、糖、花生、核桃等来代替。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当新娘人洞房后,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上破草帽,脖子里挂一个铜钟,反穿皮袄,倒骑毛驴,在众人的逼迫下,让公婆骑上毛驴转圈圈,逗笑话。回族群众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山东泰安和曹县的回民婚礼习俗也很有趣,新娘子在媒人带领下,和婆家所有的亲戚见面,新郎拿着墨碗随从,新娘见一位亲戚,用毛笔在他脸上画一下,谁的脸上画得最多,谁就最受新娘尊敬。

有些地方当天晚上的晚饭由新娘做长面,以示茶饭水平。吃过晚饭,开始闹洞房,大家民主推荐一位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当司仪,出点子,串节目,新郎、新娘在威逼和笑声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块糖、说绕口令等各种节目。

闹房结束后,新郎、新娘要交换礼品。新郎要给新娘送一个装着20元或50元钱的小红包,新娘给新郎送一个红布蛋蛋或“针扎子”,表示恩爱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新郎还要问新娘是否懂得伊斯兰教的最基本教义,如答上,才能度蜜月,答不上新郎表示再教授,新娘要乐于接受才行。第二天拂晓,新郎的嫂子要将热水和汤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门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罢早饭后,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领着新娘认婆家大小。有的地方新娘三天不出门,到第四天才开始认大小。认长辈时,新娘要长长叫一声,长辈要响亮地答应一声,然后要略表心意,给新娘见面礼物或钱,以示纪念。

(六)表针线

回民也叫摆针线,一般都在结婚的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举行。摆针线,过去是为了看新娘子的针线活做得如何,将她未过门时给公婆做的鞋、丈夫的衣服、绣花枕套、荷包等一一展示出来让众人欣赏。同时,选一个才思敏捷、能说会道的人即兴编词演说,夸耀称赞和渲染,向众人们介绍新娘是个心灵手巧、精明能干的人。现在摆针线,主要是众人看看娘家给新媳妇陪嫁了什么东西,男方家给新婚夫妇购置了什么家具、电器以及生活用品。当摆针线仪式准备好时,男方家选请一位说客,赞扬女方家买的东西又多又好,心实礼厚。说完赞扬词,说女方家把金山一样的一口子人送来了,还陪这么多东西,我们顶恩不起,向女方家亲戚道“色俩目”。女方家一般也要请说客,回敬男方,渲染夸奖男方家富裕大方,给后代安置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好家庭。如平罗县回族妇女马风兰说过一段《表针线歌》:有的说完表针线歌,还要替媒人、厨子说一段,赞扬他们的功劳。

(七)回门

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宁夏固原、泾源等地的回民习惯用鸡腿来款待重要客人和亲友。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穆斯林对婚姻也有种种禁忌。禁止与直系亲属、舅表兄妹、姑表兄妹结婚;妻子在世时,不能同小姨子结婚,当妻子死掉或离婚以后才可以。姐妹二人不能做同一个人的妻子。穆斯林男女不能与印度教徒接户,除非对方已改信里伊斯兰教。但是,穆斯林男子可以与基督教、犹太教的女子结婚。相反,穆斯林女子不能与上述教徒男子结婚。一般北印度、特别是印地语地区较为严格。

第四篇:穆斯林的葬礼习俗

穆斯林葬礼的文化内涵

作者:张志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333 更新时间:2009-3-20

葬礼是围绕着关心死者遗体,并进行安葬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宗教文化、殡葬文化丰厚内涵的突出显现。葬礼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之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对死亡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葬礼的形式和内容也就各不相同。在我国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统称为穆斯林。他们对葬礼亦特别重视,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行为规范。穆斯林的葬礼,源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和教规,以及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穆斯林各民族的礼仪习俗。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融民族、宗教、地域、民俗于一体的穆斯林葬礼。穆斯林的葬礼,简朴而严谨,圣洁而智慧,尤其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平等相待,透视出穆斯林葬礼的文明以及朴素自然的生死观。

穆斯林葬礼的形式和内容对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的前定观、平等观和“两世吉庆”的思想直接决定着穆斯林葬礼的形式和内容。

伊斯兰教是以信奉“安拉独一”为基本特征的宗教,它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后世、信前定六大信仰。“前定”是指世间一切事物都由唯一的主宰安拉预定和安排,包括人的生死寿限。伊斯兰教最高经典《古兰经》上说:“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寿限了。”(3:145)穆斯林的死亡观就是由“前定”的信仰支持的,认为生命的长短是由安拉定夺的,任何人都无法更改。安拉给予生命、主宰生命,适当时候收回生命(指人的寿限到了,真主就命一位叫尔兹拉伊勒的天使来取走他的生命),走向死亡,复命归真,是穆斯林各民族共同的思想信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穆斯林的葬礼文化。

一个人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即灵魂离开了肉体,走向死亡。对于自然界的这种生命死亡现象,中国穆斯林称之为“归真”或“归主”,亦称“无常”。归真或归主是伊斯兰教的礼俗用语,是我国穆斯林特有的汉语词汇;无常是佛教的宗教术语。通用汉语的回、东乡、撒拉、保安等穆斯林民族,对人的死亡忌讳称“死”,于是就借用佛教的“无常”一词作为“死”的代用词,故穆斯林将人的死亡通称为“无常”。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学者认为,“生死谓之有无”,安拉造化生物,赋予人的“生、觉、灵”三性,而草木鸟兽却只有前二性,而无灵,故其枯朽灭亡称为“死”,而人则应称为“无常”,以示有别。“归真”或“归主”所表达的是一种宗教信仰,意即归依真主了,《古兰经》中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2:156)所以,穆斯林对待归真的信念,既不盼望,也不可怕,有如视“死”如归,相当坦然。因为穆斯林把死亡看成是生物的必然现象、人的必然归宿。《古兰经》上说:“凡有血气者,都要尝死的滋味”(21:35)。死亡是今世(现实世界)生命的终结,后世(彼岸世界)生命的开始;明清中国穆斯林学者根据《古兰经》明示:“你们却选择今世的生活;其实,后世是更好的,是更长久的。”(87:16-17)曾申明“清真之道,以死亡为正命”,或称“复命归真”、“返本归真”,其意包含人生如旅途,死亡是通向归真的必经之路;人为安拉所造化,死后仍必归回安拉;死亡是肉体的朽灭,即“无常”,而精神(灵魂)则升华永在,即“常”(“常”为佛教“涅槃四德”中的一德。四德即为“常、乐、我、净”)。穆斯林不仅将“无常”作为代替“死”的日常用语,同时含有深刻的宗教哲理。

穆斯林在即将告别生命最后一站(死亡)的重大时刻怎样给自己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她)的亲人们应该做些什么,笔者根据了解的材料,将穆斯林葬礼的形式和主要内容作简要记述。临终关怀

这是伊斯兰教视为一项宗教功修,是安拉所赞美的一种善功。伊斯兰教的临终关怀,主要包括灵魂归宿的信仰关怀和肉体朽亡过程中的情感关怀。对穆斯林在身患疾病或生命垂危时的信仰关怀,旨在使其在明醒“伊玛尼”(信仰)的情况下离开这个世界,“复命归真”,实现“魂有所归” ;对肉体朽亡过程中的情感关怀,旨在使其提高生存的质量,保持死亡的尊严。从而安详地迎接生命的最后时刻。正是伊斯兰教的临终关怀,使穆斯林对于死亡一般都能处之泰然,安置若素。

当一个身患重病或生命垂危的穆斯林,首先在他(她)神志清醒时,家人要提醒其一心归主,勿存恋于尘世,并提示他(她)赞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穆德,是主的使者”(即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不能亲自念诵的,可由亲人或阿訇代念。意在使弥留者明醒“伊玛尼”(信仰)的情况下离开这个世界,实现“魂有所归”,对穆斯林信仰的关怀应贯穿在整个生命结束的过程中,它是临终关怀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留下遗嘱。先知穆罕穆德说:“凡身负重病的穆斯林,只要他还能活两天的时间,就把遗嘱留下来。”又说:“富有的穆斯林应该早作遗嘱,切勿延迟。”病人亡故前,趁清醒时应叮嘱家人偿还自己所欠的债务,财产的分配和施舍自己积蓄的钱、物等,以便清清请白白地离开人世;再次是要“口唤”,“口唤”是中国通用汉语地区的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用语。阿拉伯文ldhn的意译,意为“同意”、“承诺”,表示在安拉的意欲下实现或允诺可以办到的事。穆斯林在病重时,都要与自己的亲朋互要“口唤”,平时双方如有口角、矛盾,甚至仇恨,此时要尽量说明原因,消除误会和隔阂。和解纷争本身就是信仰的义务,互道“赛俩目”(致问候语),互相原谅、宽恕,能柔和心灵化解痛苦,还能抚平彼此的歉疚感。愉快地了断往事,对生者和亡者都有极大地益处。还有穆斯林到了临终时刻,要念“讨白”(忏悔)反省自己。念“讨白”是伊斯兰教的一项重要功修,临终“讨白”是穆斯林最后必行的一种悔罪仪式。认为人之将死,能认识并悔改自己所犯罪过,亦属伊斯兰教“可嘉”的行为。以上这些习俗,充分体现了穆斯林葬礼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都是伊斯兰教的人生观决定的。伊斯兰教的人生观决定了穆斯林对死亡的认识,人生态度非常乐观,视死如“归”。殡葬仪式

对穆斯林来说,死亡是结束今世,通向后世的时刻。他(她)的亲人们应该做些什么,有哪些仪式,1气绝时:亡人归真,尽快将遗体“落巢”,即停放于宁静通风的地方。室内肃穆,家人闭拢亡者的口目,脱其衣服,遮其羞体,顺其四肢,整理容发,使其靠右而卧,头北足南,面朝天房(即伊斯兰教圣地方向,阿拉伯语音译“克尔白”)并用洁净白布单覆盖其体,点燃香支,以除邪驱秽。然后向街邻亲友报丧。听到报丧后,听者要念一句《古兰经》中的经文:“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2:156)意思就是说,人人都要死,只不过有先有后而已,你先去了,我随后就来。

2作净仪:即用清水为亡人净身洗礼,亦称“浴礼”,俗称“洗埋体”(“埋体”即亡人遗体)有的地区穆斯林称“抓水”。其顺序先净下,后洗头部,用白布或棉花沾水擦洗口齿、鼻孔,再洗脸和两手至肘,此为“小净”;接着从头至足,先右后左冲洗全身3遍,洗到肉眼看不到污秽为止,此为“大净”。净洗完毕,用净布将水轻轻拭干,并在亡人七窍涂洒香料等,以除异味防虫。牺牲于战役中的人(殉教者)不用为其净身,穿上血迹斑斑的衣服安葬即可。净仪的文化内涵是使亡故者的肉体和灵魂都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地回归真主。

3穿克凡:即亡人净仪后穿的殓衣。根据圣训、教法规定,穆斯林只用白棉布裹身,忌用绫罗绸缎。“克凡”一般男3件,女5件,并各有其不同的尺寸要求。这是穆斯林从世间唯一带走的“身外之物”。穿克凡前后,亲属好友要向亡人作最后一次告别,称作“善面”。

4作殡礼:殡礼,阿拉伯语称作“者那则”,即为亡人向真主祈祷的集体礼拜,俗称站“者那则”。当亡人净仪、穿克凡后,移至特制的“塔布”(即尸匣)内,置放在殡礼处,由伊玛目(即宗教人士、“教长”或“阿訇”)站在亡人胸前,率众作殡礼仪式。这是葬礼中最隆重、最庄严、最简朴也最神圣的葬礼仪式之一,为伊斯兰教重要的宗教仪式,也是活人对亡者最后的祈祷礼仪。按照教法规定,殡礼被定作“法雷则·齐法耶”(译作“副天命”,此为伊斯兰教认主学概念,其意含“真主之命”,是必须履行的善功礼拜)。《古兰经》云:“你要为他们作祈祷;你的祈祷确是对他们的安慰”(9:103)。先知穆罕默德说:“你们为亡人做礼拜时,要竭诚地为他作祈祷。”又说:“凡一穆民,若有四十位善士与之举行殡礼,真主一定准其祈祷,饶恕该亡人之罪”。由此可见,举行殡礼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殡礼可以在清真寺的庭院举行,也可以在其他干净的地方举行。殡礼仪式不同于清真寺内的“五时”礼拜,仅有举意、抬手、大赞;更不同于追悼会,不致悼词、不鞠躬、不跪拜。穆斯林均有参加殡礼的义务,尤其亡人的亲属更应参加,无故不参加或不举行殡礼,“教众俱有罪焉!”穆斯林如遇“者那则”,必争相参加,以示穆斯林兄弟之哀悼告别。参加殡礼的人都必须有大、小净。殡礼忌在日出、日落、正午三个时辰内举行。

5殡埋:殡礼结束后,就将亡人抬至墓地,下土落葬。穆斯林有抬送亡人的美德,一般由男性穆斯林集体肩扛,送至墓地。穆斯林认为抬送亡人可以消去自己的罪过。每逢穆斯林亡人,可见送者云集,争先恐后的感人场面。在亡人殡埋过程,一般要请伊玛目诵经祈祷,称作“下土经”,至殡埋结束止。有的地区在殡埋时举行“费底耶”仪式。“费底耶”即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罚赎”,亦称“伊斯戛特”,意为“推掉”、“去掉”,指消除罪过。这是后辈法学家根据《古兰经》有关经文精神,对亡人生前因故未能斋戒、朝觐等所采取的一种罚赎方式。这种仪式因宗教习俗不同,举行的方式亦不同:(1)由教长或阿訇组成若干人,站成椭圆形圈,边转《古兰经》,边转边念“杜阿”(祈祷),成为“转经”。(2)由亡者亲属举意,拿出一定金额,由阿訇领导进行递传,称为“转钱”。此两种方法,统称为转“费底耶”。所转金额数,施散给穷人或归清真寺作为基金。(3)比较普通的是遗体下葬前由家属从亡者本人的积蓄中拿出尽可能的钱、物,赠送给衣食无着的穷人或办一些公益慈善事业,以赎罪于亡者生前的过错等。穆斯林的殡埋方式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实行水葬。因为安拉“用水创造一切生物”(21:30),可以还原于水。这种殡葬方法,常见于从海路去麦加朝观途中的“归真”者及旅行者中途故于海船上,三天之内又靠不了岸,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仪式举办后,既可以投入水中水葬,正常情况,穆斯林都实行土葬。

6纪念亡人:纪念亡人是穆斯林的传统习俗。我国穆斯林习惯上在亡人入土前后有一系列纪念亡人的宗教仪式,如焚香、传炉、传经、诵经,做“杜阿”,念下土经、回头经,以及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纪念活动,多为适应亡人亲属对死者表示追思怀念的一种纪念形式或代亲赎过、祈求安拉恕饶亲人生前过失的一种善良愿望。以上海地区为例,一般在亲人归真后第一年的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为纪念亡人的日子,分别举行游坟(即谒墓,俗称“走坟”、“上坟”。)、开经(即请阿訇念诵《古兰经》,此为穆斯林纪念亡人的一项宗教善功,被伊斯兰教定为“报主报亲”的“可嘉”行为)、施舍、炸“油香”(“油香”是中国穆斯林清真食品之一,也是纪念亡人时必用的、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食品。它是以面粉制成小似铜钹或大似碗口的圆饼,油炸而成。面粉中可略放糖或盐,以开水和面,揉至面团出现韧性,再加工成形。由于它只放在植物油内煎炸,人们喜爱煎炸时的香味,就以“油香”名之)。、宰活羊等礼仪活动,以示纪念亡灵。从第二年开始一般在每年的“开斋节”(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波斯语称“肉孜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为穆斯林“走公坟”的纪念日。由于受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及伊斯兰教不同派别的影响,纪念亡人的日期择定、形式内容等都不尽相同。但其文化意义是共同的,即强化人们的宗教、民族意识,表达对亲人的追思怀念或代亲赎过。这些都体现了穆斯林的善良愿望和相沿积久的风俗习惯,并非伊斯兰教规定必须遵守的义务。

穆斯林葬礼的特点和文化内涵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特点是:深埋土葬、遗体速葬、厚养薄葬。

深埋土葬。土葬是世界穆斯林统一的葬仪。它和其他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穆斯林的土葬,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棺椁,把遗体直接放入土中,墓穴底部也不铺木板、石板、铁板、水泥等非土质及烧制的陶类制品,实行彻底的土葬。这是源于《古兰经》所阐述的安拉用泥土造化了人的生命,“他用泥土创造你们,然后,你们立刻成为人类,散布各方。”(30:20)人出于泥土,死后融化于泥土,复归于泥土。然后安拉再从泥土中使之“复活”。《古兰经》在其经文典故中的“阿丹”就是安拉以泥土造化的世间第一人,为人类始祖,是安拉的使者之一。所以,中国穆斯林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土里来,土里去”,即是这个意思。我国穆斯林的土葬方式,较为简单,即挖掘宽1米、长约2米、深2米左右的坑,在坑的朝向天房方向的一侧,挖一小窑洞(即偏洞),将亡人遗体放入洞内,用土坯或砖块堵住洞口。如果土质太松或者遇岩石不能或不宜挖洞,可将遗体放入坑底,上面盖以石板或木板,然后推土覆盖。遗体殡埋后留不留坟头都无关紧要,视情况而定。许多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殡埋方法也各自相异。有的在沙漠地带,只是将尸体用沙土轻轻一埋,任其自然分化消失,最多上面盖一块石板等物,以防被野兽糟蹋而已。在我国内地回、东乡、撒拉、保安等穆斯林民族一般都留一墓冢土丘,称作“回回坟”,而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墓地,称作“麻扎”,陵墓的修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遗体速葬。速葬的目的是使遗体尽快入土为安。先知穆罕默德说:“你们宜速埋葬亡人,如属幸福者,宜早使其获福;如系不幸者,亦当尽快使其远避火狱之灾。”故一般早晨无常,下午埋葬;黄昏以后无常,次日埋葬;特殊情况(如等候远方亲属来奔丧等),遗体滞留一般也不得超过三天。中国穆斯林流传的俗语“亡人奔土如奔金”,就是讲的速葬。伊斯兰教将速葬定为“穆斯太哈布”(意即安拉所嘉许的行为)。伊斯兰教规定,在旅途中无常,其尸体,要就地就近埋葬,即无常在哪里就葬在哪里,不主张长途运亡人回故里埋葬,也不强调亡人必须回故乡与祖宗埋葬在一起。正如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穆斯林”。如果在大海航行途中无常,三天之内靠不了岸的话,则可以按规定的仪式举办后,将尸体投入海中,实行“水葬”。这也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

厚养薄葬。这是指生前对老人应尽赡养的义务,一旦父母归真,要从俭办丧事。伊斯兰教不主张下葬选择吉日以及借丧事讲排场、摆阔气、挥霍浪费、劳民伤财等。如何安葬死者,在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传统中是不大一样的。有些民族实行厚葬,丧葬礼仪繁多,送葬的时候,吹吹打打,热热闹闹,而穆斯林遵循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不搞繁文缛节,不用随葬品,实行俭葬、薄葬。伊斯兰教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上天堂还是下火狱,享福还是受罪,完全取决于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信主行善者进天堂,成为天堂永久的居民;昧主作恶者入火狱,成为火狱的居民。因此,要求人们生前多做造福于人群的好事,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求子女好好赡养,多尽孝心;父母去世后,最好的方式是把父母的积蓄和自己的钱财,拿出一部分直接用于周济穷人或者其他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善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穆斯林社会,无论亡故者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入葬时都用统一规格尺寸的“克凡”,埋在同样大小、同样深浅、同一块墓地里;墓穴内禁放任何陪葬品。即使死者是国王或总统也是如此,显示了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这足以给人诸多的教益和启迪。伊斯兰教不主张穿“孝服”,更反对重孝(即披麻戴孝)。此外,亲人去世后,感到悲痛,泣不成声,这都是人之常情,但严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或坐在坟头上哭天喊地,叙说亡人如何离我而去等。这是对‘“归真”意义的违命,是不义之举。

穆斯林的葬礼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教育功能。

其一,穆斯林主张速葬,这是穆斯林的美德。速葬,其文化内涵是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对丧家的关爱。穆斯林认为,停灵时间太长,必然会伤害亡人遗体,使之不能尽早入土为安。速葬,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减轻死者家属的负担;同时也避免尸体因长时间停放而腐烂变质。亲人被安拉“召归”,周围的穆斯林并没有丝毫恐惧,尤其是经过了净仪、殡礼等宗教仪式后,觉得亡人干净、圣洁、尊贵,跟活着的时候一样可亲可敬。因此,谁会愿意看到自己可亲可敬的亲人,因长时间停灵,尸体变样,令人恐惧、害怕、甚至讨厌。所以,穆斯林的速葬不管是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上都是极其科学的。

其二,主张厚养薄葬。这是穆斯林的又一美德。有学者称,穆斯林的薄葬,并不是像守财奴一样,为了节省一点钱财才如此俭朴。实际是为了把有限的钱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按照穆斯林的习俗,遗体下葬前须举行赎罪仪式,即称“费底耶”,由家属从亡者本人的积蓄中拿出尽可能多的钱、物,赠送给衣食无着的穷人,以此赎生前的罪过。施济穷人,是穆斯林葬礼中的一个特色,与奢侈浪费形成鲜明对比。先秦时期墨家学派就已经提出节葬主张。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在提倡孝老敬老,共同建立一个尊老爱幼的社会,这与穆斯林的薄葬习俗蕴含的教育功能有着相通之处。薄葬,是提醒活着的人们,应珍惜亡人生前的日子,特别是自己的长辈,孝敬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真要尽孝,要趁老人健在时从“厚养”做起,“以德敬老”。薄葬体现了穆斯林的简朴本质,使穆斯林不陷入奢靡。

其三,穆斯林葬礼中还体现了互帮互助、慈善助乐、服务社会的精神。伊斯兰教义规定,穆斯林有埋葬亡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为亡人举行葬礼的义务,至少要有一个人履行这项义务,别人才能卸去责任。如遇鳏、寡、孤、独者或家在外地而当地无依无靠之人,以及死者家中确有困难的人,穆斯林群众都能主动给予帮助;清真寺或回民公墓也会为其服务,料理后事;穆斯林们也能够争相为其举行殡礼、送葬。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穆斯林不幸去世后,其同胞会自动前来送行,哪怕他(她)是一个饿死在路边的乞丐,也会有人把他(她)埋葬。从这些互帮互助的行为中体现出了穆斯林民族是十分重情义的民族。

穆斯林的葬礼,体现了穆斯林孝亲敬老、团结互助、爱好清洁的质朴精神,促进了民族情感的交融与沟通。对穆斯林各民族的葬礼所包含的民族意识、宗教观念,按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应予尊重和保护。本文所提到的穆斯林葬礼中的教义教规,并不仅是在介绍伊斯兰教的葬议,而是在说明“宗教作为一种历久不衰的精神文化,对于广大信教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至深且巨的影响。”对社会来说,对“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必要给予应有的重视。

穆斯林的葬礼习俗

伊斯兰教的丧葬礼俗有这样的三个特点,即:速葬、薄葬、土葬。

1、速葬。

速葬是穆斯林丧葬的特色之一。伊斯兰教本着“入土为安”的精神,主张从速掩埋亡人,遗体不宜久放。先知穆罕默德亦说:“你们应尽快安葬亡者”。伊斯兰教法规定:亡人三日之内必葬,不择时日,不问风水,就地而葬。倘若是在旅途或他乡亡故,就在旅所择地而葬。在航海中亡故的,在举行“者那则”(殡礼)后,将尸体投入江海,实行水葬。伊斯兰教法禁止亡者亲友载运尸体辗转千里。因为如此旷日持久,人为地导致尸体腐败,被认为是对亡者的亵渎。教法规定速葬亡人是“穆思台哈布”(懿行),如果故意拖延时限,则被认为是“麦克鲁亥”(可憎之事)。

其实,速葬亡人的做法从卫生的角度来说,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尸体久放不葬,容易腐败而污染环境卫生,严重者甚至会引发时疫,造成不良后果。另外,速葬可以避免对某些权威人物的个人崇拜,因为伊斯兰教严禁各种形式的个人崇拜。同时亦可减少丧家的精神和生活负担。因此在现实生活当中,穆斯林严格地遵守这一规定,每遇家中有人去世,大都在24小时之内埋葬。遇到特殊情况时,如坟墓没有挖好或家中主要成员没有及时赶到等,则都在次日掩埋,最多不超过三天,这已成为穆斯林在丧葬礼俗上的一大特点和守之不逾的习惯。

2、薄葬。

薄葬是穆斯林丧葬的又一大特点。有句穆斯林谚语说得好:“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白布”。这句谚语对穆斯林的薄葬习俗做了很确切的说明。任何一位穆斯林,无论其生前多么富有或多么贫穷,亡故后一律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后掩埋,身上不穿绫罗绸缎,墓内也不放任何物品陪葬。《古兰经》指出:“在世时没有信道,临死时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痛苦的刑罚,他们绝没有任何援助者”。(3∶91)伊斯兰教是“两世并重”的宗教,认为一个人今世的血统、肤色和所拥有的财富及他所享有的声望等,对于他个人后世在真主安拉面前的品德与人格而言,并无任何意义。安拉赞许的是一个人在虔敬恭顺方面的德行,而不是他临死时带走的财富的多少。因此,穆斯林认为,厚葬并不能减轻一个人生前的罪孽,也增加不了他的善功。这是从宗教的角度而言。

与此同时,实行薄葬与穆斯林遵循“厚养薄葬”的传统孝道原则分不开。厚养是指父母在世时,作子女的尽最大的孝心去赡养,让他们欢愉地安度晚年。当父母“归真”后,按照教法规定的程序和《古兰经》所允许的范围安葬,而不必大兴土木,大举祭祀,追求虚荣。回族禁止厚葬,还因为厚葬不仅劳民伤财,增加生者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而且会导致坟被盗被毁,使死者和生者都不得安宁,有害而无益。

因此,受伊斯兰教信仰和人生观的影响,穆斯林既不遁世,不放弃享受人世间的幸福,同时又更侧重于寻求后世的功德圆满。尤其对那些老迈而虔诚的穆斯林来说,他们所采取的态度与那些受封建迷信和习俗影响较深的非穆斯林老人不同。他们既不忙于准备寿衣寿材,不热心于建坟造墓,而是积极参加宗教功修和宗教公益事业。绝大多数的穆斯林老人他们常常抱着淡泊世事、与人为善的态度,欣然接受传统的薄葬主张,都能以比较平静乐观的心态来对待晚年生活,走向人生的最后归宿。

3、土葬。

土葬是穆斯林丧葬的主要形式。《古兰经》晓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造出来的。“真主创造你们,先用泥土,继用精液,然后,使你们成为配偶”。(35∶11)穆斯林认为,人类的亡故是归真复命的历程,是真主使其脱离尘世而回归到无初。人从泥土而来,死后人的血肉之躯葬于大地,复转成泥土,是一件很自然、清净的事。所以穆斯林民族都用土葬的形式,这同时也体现了穆斯林复命归真,视死如归的人生态度。

回族的墓穴一律南北向,先就地挖一个方形直坑,深约5至6尺,然后在坑底北侧凿一个偏窑,长约6尺,宽约3.5尺左右,足够一人仰卧,高度以一人跪起不碰头为限。尸体仰卧其中,头向正北,面朝西方(这是因为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面)。如果坟地是在土质松软的地带,就只挖一个长方形墓坑,长宽深度如前所述。然后用土坯、石块之类垒砌四周,上面用石或木板覆盖,墓内禁用经火烧之物,如砖、陶、石灰等,墓门以石板或土坯封堵,地面封土呈马脊形,略高于地面,可立一简易标志以资识别。伊斯兰教反对肆意营造、装饰坟墓。所以,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绝大多数的回族坟墓都是一个个简简单单,比地面稍高的土堆,有的树立了一个简易标记,有的甚至连标记也没有。这一点同其他非穆斯林民族追求墓穴的高贵、华丽之风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当前一些地方随意侵占耕地,大肆修坟造墓的风气日甚的情况下,穆斯林简葬、薄葬的良好风俗是很值得提倡的。

当一位穆斯林(无论男女、贫富)去世后,其亲友和周围的穆斯林都要为他(她)举行一个简单的葬礼(者那则)。一来为亡者求恕,向亡者告别;二来以此引起活着的人对人生的警觉并加以思考。其程序是这样的,在葬礼之前,先在家中或清真寺由专人用清洁的水为亡者洗涤周身(“着水”),洗毕用白布(“克番”)将遗体包裹,放在葬礼现场。同时,参加葬礼的人也要有大小净,所穿衣服鞋袜干净,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亡者的不恭,也不能参加葬礼。然后由清真寺的阿訇带领全体穆斯林举行葬礼仪式。在简短的仪式上,要念赞主、赞圣词,还要为亡者和生者求赦:“真主啊!求你饶恕我们中的生者与亡者,在场者与不在场者,少者与老者以及男人与女人吧!……”。之后,葬礼结束(前后约六、七分钟),将遗体抬至墓地安葬。在遗体下葬时,阿訇要诵读《古兰经》、赞圣词等,直至葬门封堵。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宁静平和,没有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的哭嚎,只有亲友们在哀默的同时,内心深处为失去的亲人的默默祈祷和祝愿。

第五篇:中秋节饮食及习俗

月圆最是中秋明,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按我国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居七、八、九三个月之中,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旧时的中秋节,有赏月、拜月、饮团圆酒,吃月饼等风俗,而中秋节又喜被人们看作团圆的象征,因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佳节之时,合家欢聚,赏月、饮酒、吃月饼,以示祝福,喜庆团圆。

中秋过节,始于唐代。中秋节的韵事是赏月,有唐明皇游月宫的传闻,到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中秋节“临轩玩月,……安排家宴,团聚子女,以酬佳节”的记载,形成风尚。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流传至今。苏东坡有咏《小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已将“月”和“饼”联系在一起。

明代以来,有许多关于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记载。月饼用以祭月,及作为馈赠的礼物,流行于民间。《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制作面饼互赠,呼为“月饼”。《熙朝乐事》也说,中秋,民间以月饼为礼品相互赠送,取团圆之意。《西湖游览志》亦云:“中秋民间以月饼想遗,取团圆之义。”明末彭蕴章在《幽州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絮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年药,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单颜。”说明厨师将嫦娥奔月的传说艺术地再现于月饼之上。

到了清代,清统治者的宫廷生活皆袭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饼。为了适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清宫月饼的馅心中掺入了奶油等,出现了“敖尔布哈月饼”、“**月饼”等特色品种。敖尔布哈为满语,汉意是奶饼子。在块形上,清宫月饼小者寸许,大者尺余。重量上,轻者盈两,重者二十斤强。在品种上,除以上所举**月饼外,尚有桃顶月饼、供尖月饼、自来红月饼等二十余种。月饼的花色品种进一步斗奇争妍。据说大的直径有一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用做祭祀。

中秋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除吃月饼外,有些地区还有自己的应节食品,以增添节日气氛。比如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父母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寓意和睦团圆。

中秋佳节,各地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东北的一些地区,人们采摘葡萄、梨子等生果祭月;陕西的一些地区,赏桂花、划船、爬山、夜吃西瓜;安徽婺源地区必食塘鱼;江苏南京一带食烤鸭或盐水鸭;云南昆明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分而食之;山东泰安一带吃小包子;江苏武进人早上吃糖芋头。有些少数民族更是隆重。仡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伙宰一头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节晚祭祀祖先,分吃牛肉。朝鲜族人于中秋之夜,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爬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月亮为好运。最后点燃“望月架”,人们围着火堆吹起筒箫、唢呐,敲起长鼓、铜锣,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中秋节对联 ·中秋节古诗词选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短信

潮汕地区的许多人家于中秋之夜在庭院中设案供上水果、月饼祭月,俗称“拜月娘”。祭月之后全家人边吃月饼边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种类越来越多,有苏式、广式、京式、潮式、滇式等百余种。月饼馅有豆沙、花生、百果、金华火腿等多种。饼皮上还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外观、口感更是各具特色,工艺越来越考究。

下载最新穆斯林斋月期间的饮食习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穆斯林斋月期间的饮食习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兰经》与穆斯林清洁习俗

    《古兰经》与穆斯林清洁习俗 《古兰经》强调穆斯林要讲究饮食、服饰、居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清洁卫生。这种进步的社会意识,对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有着极大的影响,使......

    四川人的饮食习俗

    四川民风绚丽多姿,幽默的方言,独特的茶馆,可口的川菜和小吃.丰富的各种节庆。腔调优美的川剧;离奇的生活习俗和礼仪活动;以及广泛流传的曲艺、杂耍,和叹为观止的工艺。四川是一个以......

    端午节饮食保健习俗

    在习俗中,农历五月是恶月,民间又称“毒月”。用现代观点来解释,此时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最容易生病。为了安度暑日,民间在端午这天,除了采集一些草......

    蒙古族饮食习俗概览

    蒙古族饮食习俗概览 【摘要】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

    春节各地饮食习俗

    东北: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

    元旦节的饮食习俗

    元旦节的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

    圣诞饮食习俗[5篇]

    公历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们纪念耶稣基督诞辰的日子,也即“圣诞节”。这是一个在欧美各国普遍盛行,并在全世界也颇具影响力的节日。它不仅是虔诚的教徒们的一个盛大节日,而......

    斋月演讲大全

    发言稿 各位阿訇、穆斯林同胞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我们穆斯林这个盛大的节日,也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再一次认识和学习我们穆斯林的教义教规。借这个机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