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连片开发讲稿
转变发展方式——连片开发讲稿
张荻
2012211941
开场: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渠道多样,在此我组重点介绍连片开发这一战略方式,并以此为切入点,讨论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可行性、发展性。
Chapter 1: 反贫困内涵: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何谓反贫困:
并且,我们要关注到,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我们要看到其从物质层面的贫困向能力层面的贫困的转变,重视贫困是一种基本能力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因此,我们在反贫困的政策和战略中,更需要强调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反贫困的目的是为了:
我国的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和反贫困的五项指导原则: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我们在此并不单独做过多讲解,接下来将通过改革前和改革后的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和发展,为大家具体讲述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和指导原则
改革前: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发展战略制定和政策实施应该是从改革发放之后说起,改革前的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基本上都很少出台切实的贫困发展政策,更多的只是提出反贫困的指标,而且往往其指标定得过高,导致了很多不良影响。在这个阶段,即使有贫困发展政策,也更多的集中在基本的经济,或者说农产量的提高,指标单一,在这个阶段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有:
改革后:
改革后我国开始有具体的反贫困政策的出台,扶贫方式有了巨大的转变和进步 我们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例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综上,我们发现,扶贫政策虽然有很大的改善,但依旧有其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深入分析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当前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重点强调:各个地区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协同效应
扶贫需要逐步消除城乡、地区的分割
这两点,就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来消除地区之间的明确发展界限,来达到统筹兼顾相互双赢的贫困发展结果。
因此,我们来看一下国家出台的方案中关于如何完善发展扶贫战略方式的论述。
可以看到从
今后应改善扶贫工作中的政府治理,可考虑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扶贫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使用。
中
国家层面也看到了分散发展的弊端,高度重视合作发展反贫困的优势。那么如何做到统一规划,统一使用呢? 武陵山区的贫困现状
·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片区71个县(市、区)中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省级重点县。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2:37:41,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9163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片区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为0.8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2010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76%和59.1%,与2001年37.3%和62.68%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片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4:1,城乡差距明显。四省市片区之间、片区内各县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
发展优势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物生长和农业多种经营。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同季,适合多种生物生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地形上看,属于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地势过渡地带,有高中山、低山、丘陵、平坝(盆地、平原)、峡谷,适合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
·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河流,水能蕴藏量大,同时该片区距离我国用电大户——华中地区近,水能开发的区位条件好。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组合好、品味高。区内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和张家界等自然景观,还有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同时,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好,开发潜力大。·后发优势。区内因交通相对不便、工业基础薄弱,所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民风民俗等)的原生态保护较好,空气质量优越,是生产优质(无公害)果蔬、茶叶、药材以及休闲度假养生的理想之地。
当前扶贫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扶贫资金瞄准机制错位导致扶贫目标发生偏离
扶贫开发追求规模化和示范效应,资金过于集中向能人、强人倾斜,势必使社会公共性成长的空间被压制,损害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和扶贫项目实施的效率。·扶贫资金投向的局限性加大扶贫资金的目标偏离 我国无论是既往的扶贫计划,还是新的扶贫规划,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区域性、县域层面的细分规划,均是以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项目”分布、整合是其主要特点。但这些项目如何落地,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实施操作,项目实施前后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怎样内在于项目实施的具体环节等“软配套”问题,都一直缺位或空白。由此,扶贫资金的投向也主要偏重“硬”投入,而不太注重落地机制与当地目标人群和社会的“软”对接。
·扶贫资金配置方式不合理带来权力寻租的空间
在时间紧、任务重、规模大的压力下,地方政府摸索出产业扶贫项目快速落地的实施方法。在这一套程序及操作中,看不到社会主体性的呈现,也没有来自扶贫目标人群的诉求,表现出来的是地方政府使扶贫项目迅速落地的“越俎代庖”。地方政府在产业扶贫中既是项目资源配置者,又是项目的参与者,还是项目成果的评估、监督者,主导着市场和社会资源要素配置和新结构的形成,这将会损害扶贫目标的正义性,进而将原就较为脆弱的社会公共性进一步区隔,可能为权钱合谋预留出制度空间。如县和乡(镇)党政干部领办产业扶贫项目的做法就值得商榷。
1.片区发展环境脆弱导致扶贫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发展环境的脆弱性导致扶贫难度不断加大。目前片区剩余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生产生活条件更加严峻地区,区位条件不利,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收入来源单一。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扶贫难度加大且极易返贫。
二是经济发展滞后性导致脱贫又返贫现象增加。武陵山片区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占有量与增长率历来落后于其他民族地区,形成 “经济发展滞后惯性”,是连片特困地区中经济最为落后区域之一。片区居民暂时脱贫而下一年返贫是当地的一种普遍现象,且返贫周期短、次数多
2.区位 “发展塌陷” 导致扶贫开发力度被削弱
片区各县(市、区)由于远离中心城市,距本省和周边省会城市一般在500-600 公里间,处于武汉、长沙、贵阳、重庆四大城市的 “三无”(无铁路、无航空、无高速公路)。状况区位条件的严峻性严重制约了该地区与外界,特别是与经济发达地区间的人员往来。物资交流和信息沟通,无形中增加了资源配置成本,对武陵山片区发展起到了天然屏障作用。这就导致片区成为政府关注、调控的盲点,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由于被政策边缘化,出现了区位“发展塌陷”。
3.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扶贫效率不高 一是国家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武陵山片区群体贫困均位于土地条件差,开发难度大的山区,开展同样的项目,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投入山区的项目资金数量要远远高出平原地带数倍。再加之这里需要扶贫开发资助的范围较大,目前国家给予的现行扶贫资金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二是地方财力有限使得配套扶贫资金难以到位。国家现行财税体制导致县、乡一级财政非常困难,难以安排配套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也导致对现行扶贫开发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三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在武陵山片区各地方政府中,由于各职能部门缺乏有效扶贫整合机 制,相关主管部门职责分工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交织存在,加之现行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致使扶贫工作重点难以突出,扶贫效率事半功倍。此外,扶贫资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4.行政壁垒导致统一的扶贫政策整合难度较大
长期以来,武陵山片区各省及地方政府依据行政区划,各自规划各自辖域内的生产力布局,缺乏区域间的有效协调,直接导致扶贫开发难以形成统一步调。尽管 2009 年成立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用以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发展。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实力相差不大,存在“强者难以服众”与“弱者不甘从属”心理,加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各大经济圈的极化作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整合难度较大。各自为政
难以连片开发区域合作的目的
5.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致使产业扶贫效果不佳
武陵山片区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十分丰富,具有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资 源优势。但由于地理上的“飞地性”,一直以来都将资源和资金投于传统农业内部,造成武陵山片区处在比较封闭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状态。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按市场规律引导发展,强调自上而下行政手段推动,结果无法真正用经济效益把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金银花是重庆秀山县特色资源,全县有 65% 村民种植金银花,种植规模占全国 1 /5 在取得显著经济成效后,重庆武陵山片区其他区县也开始大面积种植,由于忽视了市场容量的大小,结果导致供过于求,造成个别种植大户因价格下跌收入损失重大。
我个人觉得首先介绍我国整体的反贫困大势
具体说一下之前的反贫困手段
论证其优缺点
针对缺点引入连片开发的概念
论述为什么连片开发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接下来讲解我国几个重点反贫困片区现状
以武陵山区为例:
从前武陵山的反贫困方式
成就和后果
连片开发之后的武陵山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同样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反思和进步„
第二篇:扶贫连片开发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扶贫连片开发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XX乡扶贫连片开发工作在贵局的精心指导下,全乡干群团结一致,励精图治,坚持以群众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增收产业培育,切实改变农户环境卫生,努力提升村组能力建设,积极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扶贫连片开发与整村推进项目覆盖XX(即草回路一线)四个村,5981人,1626户,共计安排项目资金330万元(其中整村推进项目村100万元、村100万元,扶贫连片开发项目村30万元、村100万元)。乡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切实加强监管,要求各村严格按照规划内容、设计标准、技术要求、专款专用等实施项目建设。
二、基础设施
(一)、道路建设村和村分别新建村组道路2公里、硬化村道路1.2公里;村硬化道路2公里。全乡道路建设项目达100%。
(二)、饮水安全和土地整理和两村的饮水安全和土地整理工程在建设扫尾之中,完工率达90%。
(三)、配套设施1.安装草回路安保工程波形护栏2.3公里;建修草回路核桃坎处、松林坡处大堡坎两个。2.投资近20万元搬迁场镇垃圾场一个。3.投资约30万元安装场镇安全饮水净化处理设备。4.场镇亮化工程安装路灯58盏,造价近30万元。5.投资近5万元建修村休闲广场一个。6.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和两村支部村委阵地建设。
三、产业培育
(一)、村已栽植核桃200亩,和两村规划连片种植核桃,上半年因树苗采购事宜未谈妥,定于下半年栽植。
(二)、村与药业签订合同后已试种甜野菊100亩,黄秋葵60亩,根据长势与产量,该村适宜种植这两种药材,计划来年大面积种植。
(三)、在和推广川优6203优质水稻100亩。大力发展传统产业银耳、木耳大户2户,目前均收干耳子400余斤。
(四)、全乡以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工作推进为轴,统揽辖区产业大发展。目前全乡养牛、鸡、猪、鱼,种植茯苓、天麻、金铁锁等农户陡增,每村都有特色亮点。
第三篇:连片开发汇报
左门乡2009年“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建设情况
汇报材料
(2010年9月6日)
尊敬的检查组各位领导:
左门乡位于姚安县西北部,地处两州(楚雄州、大理州)三县(姚安县、大姚县、祥云县)结合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4公里。西与大理州祥云县接壤,北与大姚县石羊镇相连。全乡国土面积210平方公里,辖5个村委会,51个自然村,47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有农户1109户,人口4619人,其中彝族4065人,占总人口的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7‰。境内群山起伏,山高箐深,海拨差异较大,最高海拨花椒园2713米,最低海拨拉务堵1515米,森林覆盖率达76.3%,气候高寒冷凉,农业生产条件差,素有“姚安小西藏”之称,被省人民政府列入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乡镇。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乡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
2009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县扶贫办的关心帮助下,我乡200万元的“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被列项实施,着力从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植上打造,更加注重连片效应,更加注重发展 前景。经过项目的实施,27个村民小组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业培植得到长足发展。工作中我们关键在于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参与、整合了各类项目资源。
一、项目实施情况
我乡2009年实施的“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子项目共分为6个方面: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生态能源、科技培训、社会保障。项目总投资3283.09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0.00万元,州县财政专项资金99.96万元,部门整合2556.05万元,群众自筹和以劳折资427.08万元。项目涉及5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农户890户,3809人。在整合项目外的200万元的中央专项资金共涉及9个子项目。具体实施如下:
1、优质核桃种植
全乡种植优质核桃7100亩,具体由林业上实施,总投资66.85万元,其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5.50万元,州县财政专项资金21.00万元,群众自筹和以劳折资10.35万元。
左门村委会1700亩,由6个自然村种植,分别是:田房300亩、左门大村600亩、白沙河200亩、杨梅山200亩、九拉一组200亩、九拉二组200亩。
毕叭村委会1800亩,由3个自然村种植,分别是:陡嘴子200亩、米苏旦1000亩、啊密基佐600亩。仰拉村委会2100亩,由5个自然村种植,分别是:田房300亩、明槽300亩、小村300亩、河底300亩、岔河900亩、苤拉村委会1500亩,由5个自然村种植,分别是:清水河400亩、塔利伍300亩、苤拉300亩、芹菜沟300亩、花椒园200亩。
2、畜牧养殖业
全乡建设苤拉、毕叭个体种羊场2个300平方米,全乡漏式新羊舍40间1600平方米,引进波尔种公羊60只,推广种公羊异地串换500只。总投资103.50万元,其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5.10万元,州县财政专项资金25.00万元,群众自筹和以劳折资33.40万元。
3、安居工程
全乡民房47户,同时配套公厕2座、垃圾池4个,在16个自然村实施。总投资440.00万元,其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7.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94.00万元,群众自筹329.00万元。
左门村委会14户(左门大村1户、白沙河13户),在左门大村建公厕1座,建垃圾池2个;
地索村委会民房重建1户(九拉);
毕叭村委会10户(陡嘴子2户、毕叭1户、恩子碑7户); 仰拉村委会7户(明槽);
苤拉村委会15户(清水河2户、毛庄坡8户、苤拉4户、芹菜沟1户),在花椒园建公厕1座,建垃圾池2个;
4、村组公路建设
修左门村委会白沙河、苤拉村委会芹菜沟2条2000米,改扩花椒园公路9000米。总投资95.40万元,其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90.00万元,群众自筹1.40万元。
5、村间道路硬化
全乡共硬化C15砼村间道路5100米,7650米平方米,总投资62.30万元,其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5.70万元,群众自筹6.60万元。
分别共6个自然村实施:左门田房硬化800米、九拉一组硬化800米、九拉二组硬化950米、小村硬化800米、仰拉田房硬化900米、苤拉清水河硬化,850米。
6、人畜饮水
在全乡3个村委会(左门、地索、苤拉)3个自然村(田房、地索坪、塔利伍),架设Dg20mm镀锌管6400米,及整全仰拉以工代赈人畜饮水项目。总投资59.70万元,其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1.20万元,整合资金41.00万元,群众自筹和以劳折资7.50万元。
7、社会事业
在左门村委会建砖混结构文化活动室1个2层216平方米,总投资23万元。
8、能源建设 全乡建节能灶100眼,总投资4.50万元,中央投资2.5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其中:左门田房12眼、苤拉88眼。
9、科技培训
全乡科技培训16期1280(每人补助50元),总投资6.4万元,中央投资6万元,整合资金0.4万元。左门村委会核桃种植、养羊技术培训3期220人;仰拉村委会栽桑养蚕、核桃种植、养羊技术培训3期220人;苤拉村委会核桃种植、养羊技术培训3期220人;毕叭村委会核桃种植、养羊技术培训3期220人;地索村委会养羊各植业技术培训4期400人。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经验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确保我乡200万元的“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全乡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乡下村领导挂责任制。乡党委、政府也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水管站站长、扶贫专干、财政所所长、新农指导员、村委会支书、主任、副主任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及有关资料的统计上报;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处理在施工中发生的纠纷;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宣传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以及制定项目建后管理措施及规章制度等相关工作。
2、进村入户,搞好规划 我乡200万元的“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后下达后,乡党委、政府抓住机遇,派出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扶贫专干及相关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调研。工作组通过召开党小组会、村民代表会议及群众大会,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搞好制约影响该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外,重点以户为单位对各家各户增收产业进行全面调查,结合各户实际,帮助制定经济发展项目并实施。通过一个月的努力工作,根据全乡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及农户的家庭情况,确定主要从种养植业方面寻找经济增长点,确定以山羊发展的养殖业和核桃为主种植业。
3、整合资源,整体推进
整合资金,协调各方面力量参与,是搞好“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的关键。在项目实施前,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州、县挂钩部门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各挂钩单位及领导各村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帮助其制定发展思路和项目规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结合整村推进项目,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扩大项目建设量,极大改善了全村的村容村貌。
4、自力更生,群众积极参与
我乡被确定为“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乡后,乡村两级干部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国家扶贫 政策。多年来,扶贫开发都是“输血”式扶贫,群众参与面小,这样扶贫效果不大,群众对扶贫政策的认识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返贫,为切实扭转这一现象,乡村两级领导干部通过多次进村入户调查了解,认为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把“输血”式扶贫转变成“造血”式扶贫,只有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的事自己来办,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这样才会极大壮大扶贫效果。通过大量细致的宣传,全村群众从根本上认识到整村推进项目是为自己做好事,真正从思想观念上进行了转变,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除请少量的技术员外,98%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群众投工投劳,达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村外道路修好后,全村群众自发地出工出力拉来砂子、石头,请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把村内的路面改造成水泥路面,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境况,极大解决了全村人畜通行难问题,改善了村容村貌。
5、严把质量,接受监督
为保证工程质量,乡“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领导小组专门抽调工程质量监督技术人员驻扎工地,从开工起就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并让村民小组长及村民代表参与监督,发现质量不过关,偷工减料等现象,要求施工方立即停工整改,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操作。为使群众能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由村委会在施工前对全村将 建设的项目及投入资金情况进行公示,完工后对工程质量及建设情况进行公示,以接受群众监督,无异议后,由乡村两级组织初验,而后由乡“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领导小组报请上级部门验收。
6、突出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我们更加侧重于村容村貌整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植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下步努力的方向
(一)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单靠村规民约的约束不够。下步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从建章立制、从成立协会上进一步加强。
(二)从规划开始,调节投资比例。在“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比重不平衡。经济发展项目我乡主要是核桃产业培植和生态建设两块,从长远的角度看,显然做的是相对少了点。在下步的规划和实施中,我们要调整投资比例,既要注重眼前的建设,也要为今后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各位领导:感谢到我乡检查指导工作,盼望各位领导对我乡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左门乡的发展盼望着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支持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左 门发展将会是集生态、文明、发展、富裕于一体,左门的明天会更美好!
谢谢各位领导。
二〇一〇年九月六日
第四篇:茶叶连片开发助推扶贫攻坚
实施茶叶连片开发 助推新一轮扶贫攻坚
高县,种茶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早在宋朝就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种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县有茶园8万亩。目前全县有种茶农户近5万户,茶园19余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6.2%,年产茶6000余吨,茶叶总产值2.6亿元。我县于1985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茶生产基地县,2002年再次被确定为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茶叶,已经成为我县农村三大产业经济带和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为继续做强做大茶叶支柱产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我县要充分利用进入省级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重点县的历史机遇,依托早白尖茶业、川红茶业、峰顶寺茶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在文江、可久、落润、大窝、双河、潆溪等镇乡实施茶叶连片扶贫开发项目,争取在“十二五”期内新增茶园面积5-7万亩,切实加强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扩大规模,加快升级,促进茶叶产业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经济增长。
一、实施茶叶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背景和条件
(一)高县县域基本情况。
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乌蒙山系北端,幅员面积1323平方公里,其中43.9%属低中山地,是典型山区农业大县。全县辖7乡12镇,总人口52.97万,其中农业人口46.48
湿润气候,肥沃的土壤多显酸性,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对茶树的生长有着优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全国规划建设的优势农产品特色产业带之一。近年来,我县切实加强农业投入,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要求,继2001年基地获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后,2006年又获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同时早白尖茶业、林湖茶业的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和有机食品认证,其它生产企业的产品均达到国家标准。
4.符合县域产业规划,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茶叶产业具有相当规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调整区域布局,加强基地建设,优化茶叶品种,实施品牌战略。二十年间种植面积和产量产值均翻了一番多,且连片建成了无公害优质高产茶叶基地、优质茶生产示范基地、茶叶良种良繁基地等一批稳固的产业基地;培育了早白尖茶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对茶业发展给予了有力的带动和支撑;创立了早白尖、林湖、峰顶寺等一批系列茶知名品牌,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名优品牌和产品认证,走出了一条以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广泛参与的 “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5.市场需求大,龙头企业带动强。茶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世界茶叶消费正以2%的速度增长,国内消费增长速
度超过5%,绿色安全的茶叶产品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各种饮料,正逐步引领世界饮品市场。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绿茶饮料的销售正以30%的速度增长,预测在2—3年内有望超过碳酸饮料。近年来,我县茶叶产品品牌优势空显,国际贸易出口不断增加,有望重振茶叶对外贸易重要基地的雄风。
6.产业体制健全,生产技术有保障。县农业局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成立了茶技站,有8名专业技术人员常年指导茶叶产业,在茶叶产区培育了种植大户26户。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加强技术骨干培训和技术创新,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15人、营销管理人员108人,技术队伍相对稳定,且有较丰富的茶叶生产管理经验和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种、管、采、制各生产加工环节规范管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达到36.8%。早白尖茶业是全国六家“食品(茶叶)安全保证体系建设”试点企业之一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实施茶叶连片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为主,解困为先;增收为主,产业为先;基础为主,路水为先;人居为主,环境为先;自强为主,扶志为先”的“五为主,五为先”的扶贫理念,按照
要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四、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明显。茶叶种植成本低,技术含量相对不高,耐旱能力强,适宜于广大贫困山区,是调整山区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项目。种植一亩茶叶按现行价格计算,投入资金3160元,其中种苗等直接投入现金1200元、直接投劳折资250元、采管投劳折资1710元,收益4200元,净收益1040元。若加上工资性收益1710元,实际农户收益2750元。且栽茶属一次性投入,收获期为20年以上,后期投入少,与栽植一般农作物相比亩增收2000元左右。特别是茶叶种植投资少、见效快、无风险、技术要求不高、效益周期长,是不可多得的项目。
(二)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生产基础条件和农户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道路更加通畅,水利配套设施更加完善,连片产业进一步扩大,水土流失逐渐减少。农户居住条件改善,乡村环境净化,可拉动项目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观光农业发展,为全县农村产业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扶贫效益显著。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的连片开发,将彻底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提高项目区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水平,为项目区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增收项目,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低收入贫困群众将稳定实现脱贫致富。
(四)生态效益较好。茶叶属多年生灌木,根系发达,四季常青,茶园中可间植梨子、李子、桂花、银杏等果树和经济树木,二者相得益彰。种植茶叶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五)可持续发展后劲强。项目实施可增强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村管理的组织化、民主化程度,对促进村社和谐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涉农资金的有效整合,将推动项目区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篇: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方案
**镇**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三
年
实
施
规
划
二0一二年十二月
**镇**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
扶贫规划
(2013年—2015年)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政府南方5公里处,北依镇政府驻地**村,南依栗子坝村,属高寒山区,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250户1032人,现有耕地总面积830亩,人均耕地0.8亩。林地面积1512.23公顷,森林覆盖率96%,现有经济林3100亩,其中山茱萸1700亩,板栗1400亩。
二、规划项目
(一)项目确定方法。
面对着群众缺粮和产业项目发展单一的状况,推进**村整村扶贫开发已迫在眉睫。**村在县镇等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村三委会干部分组通过认真入户走访群众调查民意,于2012年12月7日召开了全村群众大会,对**村未来3年(2013年—2015年)整村扶贫开发的内容做了全面详尽的计划,得到了全体群众的认可。
(二)项目村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制约因素:**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村内沟大谷深,坡陡崖狭,为典型的高寒山区村落。全村群众居住较为偏远分散,有一个组未通通组水泥路,交通设施极为落后,出行十分不方便。由于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复杂,秋冬季日照时间短、气温低,不利于水稻等高产农作物的生长,大部分群众只能以种植玉米,土豆
杂粮为主,又人均占有耕地少,其他三个组无灌溉农田,粮食产出少,群众多以购买粮食为生,产业发展单一,缺少特色亮点,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生活单调。三委会干部思想保守,文化素质不高,缺少创新发展劲头,支持全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农民收入不足,人均纯收入偏低。
发展对策:针对这些现实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我村干部通过入户调查摸底,召开群众会议分析研究,根据我村自然资源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结合各户群众自身情况,制订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三年可持续发展规划。本着重点扶持贫困人口,兼顾其他人群;本着以群众增收为目的,兼顾其他方面发展,力求通过整村扶贫推进,促进**村三农工作,全面健康进展。
(三)项目建设任务及投资概算
1.产业发展项目:三年总投资540.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20万元,自筹资金220.5万元。(1)种植项目:三年累计发展412亩,总投资12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5万元,配套资金18万元,自筹资金67万元。
①板栗垦抚管理:三年累计垦抚管理1400亩,自筹资金20万元,其中2013年垦抚管理600亩,自筹资金7万元。2014年垦抚管理400亩,自筹资金7万元。2015年垦抚管理400亩,自筹资金6万元。
②山茱萸垦抚管理:三年累计垦抚管理1700亩,自筹资金21万元。其中2013年垦抚管理700亩,自筹资金7万元。2014年争垦抚管理500亩,自筹资金7万元。2015年取垦抚管理500亩,自筹资金7万元。
③袋料香菇:三年累计发展50万袋,总投资100万,其中,财政资金15万元,行业部门5万元,自筹资金80万元。2013年25万袋,总投资53万,其中财政资金8万元,行业部门2万元,自筹资金43元;2014年发展17万袋,总投资3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万元,行业部门2万元,自筹资金27万元;2015年发展8万袋,总投资13万元,财政资金2万元,行业部门1万元,自筹资金10万元(农业局)
④其他种植项目(魔芋,猪苓,天麻)计划三年共计栽培412亩,总投资12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5万元,配套资金18万元,自筹资金67万元。
魔芋栽种:三年累计栽种400亩,总投资7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万元,自筹资金45万元。2013年计划栽种200亩,总投资5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万元,行业部门资金4万元,自筹资金21万元。2014年计划栽种100亩,总投资12.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万元,自筹资金12万元。2015年计划栽培100亩,总投资14.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万元,自筹资金12万元。(林业局)
天麻、猪苓栽种:三年累计栽种12亩,总投资4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8万元,自筹资金25万元。2013年计划栽种6亩,总投资25.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万元,行业部门资金4万元,自筹资金13万元。2014年计划栽种3亩,总投资21.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万元,自筹资金11万元。2015年计划栽培3亩,总投资26.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万元,自筹资金11万元。(县总工会)
(2)能力建设项目:三年总投资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
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年累计举办4期,共计950人次,争取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计划2013年培训620人次,需财政扶贫资金3万元。2015年计划培训330人次,需财政扶贫资金2万元。
(3)其他子项目:总投资1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计划2014年成立完成村互助资金协会一个。
2、基础设施项目:三年总投资82.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69万元,自筹资金3.5万元(1)组道新建:计划2013年新建四组道路2公里,总投资59万元,其中争取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52万元,自筹资金2万元。(交通局)
(2)人畜饮水项目:计划建设全村2个饮水点,三年总投资23.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7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计划2013年实施。(水利局)
3、环境改善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三累计投入11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28万元,自筹资金29万元。
(1)三建四改子项目:总投资9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1万元,行业部门资金57万元,自筹资金23万元。
①院场硬化庭院治理:总投资6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5万元,自筹资金20万元。计划2015年实施。(清洁办)
②改灶项目20户。计划2013年实施,总投资13万元,其
中财政扶贫资金0.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1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清洁办)
③改厕项目20户。计划2013年实施,总投资1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1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联创办)
(2)活动室等项目:总投资51万元,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45万,自筹资金1万元,建文化广场一个,300平方米,计划2015年完成。
(3)村美化环境项目:总投资3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6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
①安装路灯10盏,总投资1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3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3万,自筹资金2万元,计划2015年完成。
②美化环境一处,用于村委会附近及人口聚集地建设,总投资17万元,财政扶贫资金1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3万,自筹资金3万元。
4、预期的经济效益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力求通过三年的扶贫推进,解决群众产业发展单一的困境,解决部分群众吃水困难的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和交通环境,增加群众收入,力求到2015年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三、项目实施的措施
三年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村群众的头等大事,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将在县扶贫办、镇政府的领导下,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项目的完成:
(一)组织保障:项目确定后,**村与2012年12月7日,专门召开了由三委会干部参加的**村整村推进工作座谈会后,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确定成立了**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机构:一是成立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实施领导小组,由村支书乔显奎任组长,成员分别为赵礼全,范定霞和卢启伟。二是项目实施监督领导小组,由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朱显美为组长,成员分别为范定霞,卢启勇,王远华。三是项目实施理财小组,由村文书谭顺明任组长,成员分别卢启伟和朱显美。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以上三个领导小组来组织实施扶贫项目的落实,财务的监督,财务的规范合理使用。
(二)项目资金的管理
三年扶贫开发牵扯到扶贫、部门、自筹等资金540.5万元资金,对该项目资金的合理管理与使用,影响到整个扶贫工作的全局,我村将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由镇政府确定的专人负责检查各项工作的进度,资金拨付。村上确定专职会计谭顺明,出纳赵礼全,建立扶贫专帐,按时按期按项目逐级报账。按规划确定项目实施完成后,由村上申报,经有关部门验收,并逐项逐期逐级报账,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公布资金的使用情况,全面接受村监督小组监督。
(三)项目实施及质量保障
村上确定专人负责明确分工,由村支书乔显奎负责产业发展项目的质量把关,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朱显美负责基础设施的质量把关,监委会委员卢启勇负责公共设施及环境整治项目的质量把关,同时成立以乔显奎为组长,朱显美和赵礼全为成员的项目验收工作小组,负责对每个项目进行初验后,请求县扶贫办对每个项目的落实与质量把关,在填写好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单,作为项
目实施完成的最终依据。
(四)建后管护措施
项目分期及总体完成后,由村三委会确定,按组分工,以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朱显美为组长,成员为谭顺明,卢启勇的管护小组,定期对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项目进行管护。同时建立**村村容村貌管护制度,对乱扔垃圾,破坏基础设施的行为进行定额罚款,并限期教育整改,以确保**村整体环境,不受人为及自然因素的破坏。维护是关键,三农建设是长期任务,更是群众增收的一个必要条件。
**村委会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