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16:4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第一篇: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铜山县农业综合开发三期世行项目规模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2005年三期世行项目实施以来,铜山县以实施三期世行农业开发项目为契机,坚持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治理、规模开发,高标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达到了“集中资金办大事,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的目标。

一、项目区建设基本情况

铜山县三期世行项目区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从2005年开始,连续5年在我县西北的粮食、蔬菜主产区安排实施了三期世行项目,涉及大彭镇、郑集镇、马坡镇、茅村镇、汉王镇、沿湖农场、刘集镇等7个乡镇,24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3290.1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367.936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22.204万元,高标准连片改造治理中低产田面积7万亩。项目建成后,成功塑造了铜山县规模开发的成功典型,整个项目区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样板区和农业产业的示范基地。

二、取得成效

1、提高项目建设标准,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在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上,铜山县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三期世行项目与项目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相结合。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项目区基本达到了“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发展”的目标。一是加强了项目区排灌体系建设。我县按照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坚持源头和源尾相结合。共新建防渗渠道89.1公里,排灌站 25座,配套渠系建筑物892座,开挖疏浚沟渠土方75.5万方,使项目区达到了水源工程和田间排灌体系配套、排灌自如,彻底解决了项目区的灌排问题。项目区年节约水量189万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4.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二是突出了道路建设和农机具的推广。项目区修建机耕路 公里,采取农机补贴等形式推广农机5台套,使项目区道路相通相连,农作方便,大大减轻了项目区农民的劳动强度,加速了农业机械化推广进程,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三是增加了农田林网建设。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由县农业开发、财政部门统一采购免费配给,统一挖坑、统一栽植,达到了林网内植树“千米一条线”的标准,确保了林网建设质量和苗木成活。5年来项目区共植树5.5万株,建设农田林网1.5万亩。四是加大了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三期世行根据世行组建农业用水者协会的要求,我县组建了6个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有效的运行,不但提高了自主管水用水的意识,节约了用水,节省了开支,同时也维护保养了已建工程,延长了工程寿命,发挥了工程效益。

2、发挥了整体效益,促进了产业发展。为更好地发挥了规模效益,围绕项目区主导产业,我县农口集各部门的职能之所长,发挥“专家”作用,总体部署,统一实施,把农村急需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列入建设范围,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沿湖农场项目区我县粮食生产基地,优质稻米生产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按照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的总体目标,县开发局与农业、交通等部门合而为一,各尽其能,共谋农业发展大计。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配套完善农田道路、排灌等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田基本生产条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增强农业生产后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部门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作物增产潜能,确保耕地粮食综合能力稳步提高;交通部门负责农村道路建设,把通村通组道路硬化尽量向项目区倾斜,既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方便生产生活,又整体提升项目效益,为更好地更多地引导其他支农资金的增加投入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项目区普遍达到了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要求。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耕地基础地力、土水肥资源利用率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更具广泛性和适应性。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模式,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更有优势和潜力。修渠、筑路等硬件设施建设为项目区大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区域化种植提供了保障作用。作为城郊型的农业大县,设施瓜、菜生产已成为三期世行项目区优势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创建成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五年来,大棚镇项目区已发展种植“王门”牌西瓜0.5万亩,超级无核葡萄0.3万亩。椐综合折算,农民种植瓜果,除去各种成本投入,亩平纯收入达4000元,是非项目区的2倍多。

4、优化了农业结构,实现了土地有效流转。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种植结构逐步规范化、集约化,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连片10万亩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土地流转进程。到目前为止,项目区已建成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有6个,农机合作社经营、单个企业租赁经营面积达到0.7万亩,初步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耕地的大规模流转整合,还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和其它行业的转移。

三、主要做法

1、创新农业开发思路。铜山县三期世行项目总体上按照“三合”的思路进行规模开发:一是综合,即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农机、科技、生态等工作措施,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对农林牧副渔实行综合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二是整合,即按照统筹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类支农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各类资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集聚效应;三是结合,即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实行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2、坚持科学合理规划。2004年铜山县被列为三期世行项目开发县,提出了五年三期世行开发方略,并制定了三期世行五年开发总体规划,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三期世行项目在总体规划计划通过5年三期世行项目的实施,在大彭镇、郑集镇、马坡镇、茅村镇、汉王镇、沿湖农场、刘集6个乡镇单位建成7万亩以上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坚持“成规模,上档次,出精品”的原则,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解决一家一户农民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

3、连续投入形成规模。三期世行项目,我县本着“一年一小片,五年一大片”的连续投入原则,以郑集河流域为单元,以项目乡镇村组为单位,整体推进,规模治理。连续5年,我县以西北为重点安排实施了大彭镇、郑集镇、马坡镇、茅村镇、汉王镇、刘集镇和沿湖农场等6个项目区,涉及连片24个行政村,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通过连续连片投入,目前项目区已是一个整体,区域内形成路路相通,渠渠相连,稻麦、蔬菜连成片的种植格局。治理面积与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连接成为10万亩的连片开发规模,为提高铜山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4、政府主导健全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督促。一是领导机制。成立由县分管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开发、财政及各支农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三期世行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项目区所在乡(镇)也成立专抓班子。二是责任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笔资金、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份承诺、一抓到底”的“六个一”目标管理,按照“定任务、定进度、定时间、定标准、定质量”的“五定”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制。三是奖惩机制。年终对照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对任务完成好的给予奖励,对任务完成差或滞后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严格追究责任。四是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公示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等管理制度,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第二篇:连片开发讲稿

转变发展方式——连片开发讲稿

张荻

2012211941

开场: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渠道多样,在此我组重点介绍连片开发这一战略方式,并以此为切入点,讨论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可行性、发展性。

Chapter 1: 反贫困内涵: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何谓反贫困:

并且,我们要关注到,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我们要看到其从物质层面的贫困向能力层面的贫困的转变,重视贫困是一种基本能力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因此,我们在反贫困的政策和战略中,更需要强调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反贫困的目的是为了:

我国的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和反贫困的五项指导原则: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我们在此并不单独做过多讲解,接下来将通过改革前和改革后的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和发展,为大家具体讲述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和指导原则

改革前: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发展战略制定和政策实施应该是从改革发放之后说起,改革前的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基本上都很少出台切实的贫困发展政策,更多的只是提出反贫困的指标,而且往往其指标定得过高,导致了很多不良影响。在这个阶段,即使有贫困发展政策,也更多的集中在基本的经济,或者说农产量的提高,指标单一,在这个阶段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有:

改革后:

改革后我国开始有具体的反贫困政策的出台,扶贫方式有了巨大的转变和进步 我们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例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综上,我们发现,扶贫政策虽然有很大的改善,但依旧有其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深入分析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当前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重点强调:各个地区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协同效应

扶贫需要逐步消除城乡、地区的分割

这两点,就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来消除地区之间的明确发展界限,来达到统筹兼顾相互双赢的贫困发展结果。

因此,我们来看一下国家出台的方案中关于如何完善发展扶贫战略方式的论述。

可以看到从

今后应改善扶贫工作中的政府治理,可考虑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扶贫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使用。

国家层面也看到了分散发展的弊端,高度重视合作发展反贫困的优势。那么如何做到统一规划,统一使用呢? 武陵山区的贫困现状

·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片区71个县(市、区)中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省级重点县。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2:37:41,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9163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片区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为0.8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2010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76%和59.1%,与2001年37.3%和62.68%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片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4:1,城乡差距明显。四省市片区之间、片区内各县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

发展优势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物生长和农业多种经营。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同季,适合多种生物生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地形上看,属于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地势过渡地带,有高中山、低山、丘陵、平坝(盆地、平原)、峡谷,适合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

·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河流,水能蕴藏量大,同时该片区距离我国用电大户——华中地区近,水能开发的区位条件好。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组合好、品味高。区内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和张家界等自然景观,还有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同时,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好,开发潜力大。·后发优势。区内因交通相对不便、工业基础薄弱,所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民风民俗等)的原生态保护较好,空气质量优越,是生产优质(无公害)果蔬、茶叶、药材以及休闲度假养生的理想之地。

当前扶贫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扶贫资金瞄准机制错位导致扶贫目标发生偏离

扶贫开发追求规模化和示范效应,资金过于集中向能人、强人倾斜,势必使社会公共性成长的空间被压制,损害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和扶贫项目实施的效率。·扶贫资金投向的局限性加大扶贫资金的目标偏离 我国无论是既往的扶贫计划,还是新的扶贫规划,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区域性、县域层面的细分规划,均是以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项目”分布、整合是其主要特点。但这些项目如何落地,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实施操作,项目实施前后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怎样内在于项目实施的具体环节等“软配套”问题,都一直缺位或空白。由此,扶贫资金的投向也主要偏重“硬”投入,而不太注重落地机制与当地目标人群和社会的“软”对接。

·扶贫资金配置方式不合理带来权力寻租的空间

在时间紧、任务重、规模大的压力下,地方政府摸索出产业扶贫项目快速落地的实施方法。在这一套程序及操作中,看不到社会主体性的呈现,也没有来自扶贫目标人群的诉求,表现出来的是地方政府使扶贫项目迅速落地的“越俎代庖”。地方政府在产业扶贫中既是项目资源配置者,又是项目的参与者,还是项目成果的评估、监督者,主导着市场和社会资源要素配置和新结构的形成,这将会损害扶贫目标的正义性,进而将原就较为脆弱的社会公共性进一步区隔,可能为权钱合谋预留出制度空间。如县和乡(镇)党政干部领办产业扶贫项目的做法就值得商榷。

1.片区发展环境脆弱导致扶贫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发展环境的脆弱性导致扶贫难度不断加大。目前片区剩余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生产生活条件更加严峻地区,区位条件不利,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收入来源单一。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扶贫难度加大且极易返贫。

二是经济发展滞后性导致脱贫又返贫现象增加。武陵山片区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占有量与增长率历来落后于其他民族地区,形成 “经济发展滞后惯性”,是连片特困地区中经济最为落后区域之一。片区居民暂时脱贫而下一年返贫是当地的一种普遍现象,且返贫周期短、次数多

2.区位 “发展塌陷” 导致扶贫开发力度被削弱

片区各县(市、区)由于远离中心城市,距本省和周边省会城市一般在500-600 公里间,处于武汉、长沙、贵阳、重庆四大城市的 “三无”(无铁路、无航空、无高速公路)。状况区位条件的严峻性严重制约了该地区与外界,特别是与经济发达地区间的人员往来。物资交流和信息沟通,无形中增加了资源配置成本,对武陵山片区发展起到了天然屏障作用。这就导致片区成为政府关注、调控的盲点,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由于被政策边缘化,出现了区位“发展塌陷”。

3.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扶贫效率不高 一是国家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武陵山片区群体贫困均位于土地条件差,开发难度大的山区,开展同样的项目,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投入山区的项目资金数量要远远高出平原地带数倍。再加之这里需要扶贫开发资助的范围较大,目前国家给予的现行扶贫资金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二是地方财力有限使得配套扶贫资金难以到位。国家现行财税体制导致县、乡一级财政非常困难,难以安排配套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也导致对现行扶贫开发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三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在武陵山片区各地方政府中,由于各职能部门缺乏有效扶贫整合机 制,相关主管部门职责分工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交织存在,加之现行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致使扶贫工作重点难以突出,扶贫效率事半功倍。此外,扶贫资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4.行政壁垒导致统一的扶贫政策整合难度较大

长期以来,武陵山片区各省及地方政府依据行政区划,各自规划各自辖域内的生产力布局,缺乏区域间的有效协调,直接导致扶贫开发难以形成统一步调。尽管 2009 年成立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用以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发展。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实力相差不大,存在“强者难以服众”与“弱者不甘从属”心理,加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各大经济圈的极化作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整合难度较大。各自为政

难以连片开发区域合作的目的

5.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致使产业扶贫效果不佳

武陵山片区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十分丰富,具有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资 源优势。但由于地理上的“飞地性”,一直以来都将资源和资金投于传统农业内部,造成武陵山片区处在比较封闭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状态。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按市场规律引导发展,强调自上而下行政手段推动,结果无法真正用经济效益把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金银花是重庆秀山县特色资源,全县有 65% 村民种植金银花,种植规模占全国 1 /5 在取得显著经济成效后,重庆武陵山片区其他区县也开始大面积种植,由于忽视了市场容量的大小,结果导致供过于求,造成个别种植大户因价格下跌收入损失重大。

我个人觉得首先介绍我国整体的反贫困大势

具体说一下之前的反贫困手段

论证其优缺点

针对缺点引入连片开发的概念

论述为什么连片开发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接下来讲解我国几个重点反贫困片区现状

以武陵山区为例:

从前武陵山的反贫困方式

成就和后果

连片开发之后的武陵山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同样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反思和进步„

第三篇: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榆次区农业局为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现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6人,总农艺师1人,科员4人,内

设四个职能股(室):办公室、产业化经营指导股、政策法规和科教股、信息发展开发股。

我在榆次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战线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城乡统筹,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战略展开工作,突出温室大棚、红枣开发、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四大基地建设,使全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有了新的突破。连续12年,榆次的蔬菜生产位居全省之首,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突破11.6亿公斤,其中向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7.5亿公斤以上,蔬菜产业占据榆次区农业的半壁江山,被确立为全国首批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区)之一。丘陵山区形成了全长123公里的红枣林带,面积达30万亩,居全市第一、省内前列,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并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全省的样板大力推广。畜牧养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已达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加工龙头逐步壮大。河南正龙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产,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江苏镇江恒顺精品醋项目和山西金龙鱼油脂加工项目的迅速筹建投产,将引领榆次酿醋和食用油加工业快步跃入全国市场新天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东阳等8个小城镇列入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

一、山西35个中心镇之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

从2002年我来到区农业局,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过农业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养殖:全区肉类总产量16000吨,蛋类总产量12165吨,奶类总产量10000吨,总收入3.2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496元。在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000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

二是抓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2002年前,我区只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品种只有3个,面积仅3万亩。到目前,无公害认证产品已发展到3项17种,认证面积达到11.47万亩:蔬菜包括青椒、西红柿、葱头、白菜等15个品种,认证面积10.9万亩;水果认证新红星苹果1700亩,带动了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红枣认证4000亩。绿色认证也有突破,认证产品已达4个:博瑞乳品、华玉荣香椿、强大饲料、中昌梨枣。

第四篇: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榆次区农业局为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现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6人,总农艺师1人,科员4人,内设四个职能股(室):办公室、产业化经营指导股、政策法规和科教股、信息发展开发股。

我在榆次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战线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城乡统筹,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战略展开工作, 突出温室大棚、红枣开发、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四大基地建设,使全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有了新的突破。连续12年,榆次的蔬菜生产位居全省之首,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突破11.6亿公斤,其中向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7.5亿公斤以上,蔬菜产业占据榆次区农业的半壁江山,被确立为全国首批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区)之一。丘陵山区形成了全长123公里的红枣林带,面积达30万亩,居全市第一、省内前列,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并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全省的样板大力推广。畜牧养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已达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加工龙头逐步壮大。河南正龙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产,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江苏镇江恒顺精品醋项目和山西金龙鱼油脂加工项目的迅速筹建投产,将引领榆次酿醋和食用油加工业快步跃入全国市场新天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东阳等8个小城镇列入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

一、山西35个中心镇之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

从2002年我来到区农业局,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过农业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养殖: 全区肉类总产量16000吨,蛋类总产量12165吨,奶类总产量10000吨,总收入3.2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496元。在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000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

二是抓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2002年前,我区只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品种只有3个,面积仅3万亩。到目前,无公害认证产品已发展到3项17种,认证面积达到11.47万亩:蔬菜包括青椒、西红柿、葱头、白菜等15个品种,认证面积10.9万亩;水果认证新红星苹果1700亩,带动了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红枣认证4000亩。绿色认证也有突破,认证产品已达4个:博瑞乳品、华玉荣香椿、强大饲料、中昌梨枣。博瑞乳品还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创立精品名牌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是抓模式,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益。我区位于晋中市府所在地,距太原仅25公里,非常适合发展城郊农业,尤其是菜篮子农业。为此,从2000年开始白手起家,开展10万亩温室大棚蔬菜重点工程建设,目前面积已达5万亩,亩均效益在1万元左右,是粮田收入的10倍以上。温室大棚建设逐步由平川乡镇向丘陵山区扩张,创造了修文镇“四位一体”温室、东赵乡“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连体超大温室”等新型温室。什贴镇李坊村,引入了旱作农业模式,把旱井集雨与温室大棚结合起来,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水利部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山西,乃在华北的丘陵旱垣区,都是一个成功的样板,是旱垣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典范。红枣生产大力推广了“四个一”模式: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一座保鲜库、一座烤房,增效十分明显。奶牛养殖利用世行贷款,走“公司+合作社+园区+农户”的路子,使奶牛养殖规模迅速增长。

四是抓龙头,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榆次工业园被省级领导评价为全省最好的工业园区,利用园区的品牌优势,我们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市场。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博瑞乳业、山西海玉、华玉香椿、福大绿色食品、丰元枣业等一批加工企业正在兴起。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饼干年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能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

五是抓服务,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一是信息体系建设,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已建区级信息站7个,乡镇信息站8个,并全部注册应用“一站通”,农村信息员145名,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并正逐步走向完善,解决了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市场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二是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综合市场5家,营销网络辐射华北乃至全国,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蔬菜营销户达到4000余户,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三是技术体系建设,坚持加强区一级,完善乡一级,充实村一级,提高户一级,全区科技示范户达到了1140户,形成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

六是抓转移,以培训就业为突破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想农民富起来,先让农民少起来。2000年前,我区富余农村劳动力至少在5万人以上,极大地削弱了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我们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利用 “阳光工程”培训、“走出一人,带出一户、搞活一村”等办法,鼓励农民走出家门。仅去年就培训农民工2317人,其中有1900名学员输送到北京、珠海等地就业。全区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万余人。从去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在“三农”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农民群众的愿望、中央、省市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因此,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是要转变思路。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中央最近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要真正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轨道,就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上来。2003年我区被列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之一,要抓住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二是要继续扬加工龙头。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重要因素之一是因为崛起了一批龙头企业;逆向思维,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产品之所以没有做强做大,也是因为龙头企业不强不大。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尽快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就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2005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就是要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创新机制,紧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稳定的产销协作以及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

三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标准监测、执法五大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加大“一站通”的应用力度,加快网络延伸的步伐,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经营大户中建立信息服务站,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搞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传递。技术服务和标准监测体系,组建我区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做好杂交改良技术推广工作。加紧筹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市场体系建设要从市场建设、经纪人队伍、专业合作组织入手,一是要强化市场载体建设,就榆次目前的实际而言,应该建一个大型的农业市场,发挥其的带动、提升、辐射等功能,促进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建设,组建各业协会,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闯市场。

四要完善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指导农民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好优质农产品特色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态势。

几点建议:

一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重点支持旱作农业、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农村能源等项目建设,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

二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扶持。建议政府通过减税贴息的办法,激励银行和各种融投资机构简化贷款手续,为农村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纪人发放贷款,确保农业生产所需资金。从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高起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延长产业链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分解市场风险,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顺利对接,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三应进一步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宽松环境。解决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边际效益递减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非农岗位就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从实践中看,近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迅速增长,并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取消户口限制、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门槛,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便利条件。

第五篇: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永办发〔2012〕15号 中共永寿县委办公室 永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御驾宫示范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县级各有关部门:

为了充分争取利用中、省、市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我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现将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陕办发〔2012〕4号)文件予以转发,并将各相关部门、单位依据相关政策争取项目资金任务进行了分解(详见附表),请各领导和有关部门认真学习政策内容,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谋划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向下抓好政策落实兑现工作。附件:县级各部门、单位依据“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争取项目、资金任务分解表

中共永寿县委办公室 永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7月26日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文件 陕办发〔2012〕4号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各市、县委,各市、县政府,省委和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

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3月27日

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中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加快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步伐,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特制定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一、总体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一)总体任务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制定特殊支持政策,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到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增加扶贫投入,形成扶贫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吕梁山区3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涉及我省的43个县为主,兼顾其他贫困地区和人口。

3、摸清底数,到村到户。摸清底子,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扶贫政策和资金要到村到户,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夯实责任,强化考核。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激励贫困地区和人口脱贫致富。

(三)主要方法

5、分类管理。统一组织扶贫对象和农村低保的甄别工作,针对不同对象,分别开展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

6、一村一策。区分不同情况,对每个贫困村都要制定符合村情的扶贫方案和措施。具备发展条件和潜力的,支持其发展;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有困难的,支持其搬迁,最终使每个贫困村都能走上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

7、一户一法。针对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帮扶办法,通过低保救济、教育培训、转移就业、发展产业、移民搬迁等不同方式,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

二、支持政策

(一)建立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1、加大扶贫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每年不低于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30%,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中省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各市及有扶贫任务的县(区)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中省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类项目资金,优先向片区倾斜,确保片区支农资金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省级彩票公益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片区扶贫开发。

2、加大转移支付。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片区县(区)的补助系数。中省各类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县(区)倾斜。中省投资优先安排片区内民生工程、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在片区内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区)资金配套。

3、加大资金整合。片区县(区)要按照扶贫攻坚规划,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纳入整合范围。省级各部门要加大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力度,将扶贫等专项资金逐步切块下达到县(区),在保证资金用途不变的前提下,由县(区)根据自身实际统筹安排。

(二)支持片区发展

4、支持企业扶贫。在连片特困地区新建或迁入的企业,可申请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企业的扶贫捐赠,比照慈善捐赠政策,在企业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5、支持金融扶贫。支持有条件的县(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片区内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2%给予费用补贴。片区内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部分,按2%给予奖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扶贫互助资金组织,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

6、支持搬迁扶贫。把扶贫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优先安排贫困户移民搬迁;对在城镇打工的贫困户,优先解决其城镇户籍、子女就学等问题。土地使用政策向片区倾斜,片区内移民搬迁用地指标单列;对搬迁占用的片区耕地,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在片区内优先安排生态修复资金,对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指标,免征育林基金。加快推进片区县(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免收农民个人土地登记费,支持促进贫困户土地流转。

7、支持文化扶贫。对连片特困地区群众集中居住社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优先安排广播电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等公益设施项目。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二五”期间,率先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和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在有条件的地区稳定发展有线电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线电视运营企业购买电视节目,使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免费收看有线电视节目。

8、支持生态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水、电、路、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提高片区县(区)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到每亩10元/年,补助资金由省、市承担。

(三)支持贫困户创业致富

9、支持教育扶贫。从2012年起,率先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含中职教育)学费。对考入国家计划内大专和本科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教育部门在安排资助时优先保证,确保其免费上学。

10、支持科技扶贫。给每个贫困户确定一名科技辅导员,为其发展农业产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对成绩突出的辅导员予以一定奖励。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科技下乡活动,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首次发展特色产业的种苗(含种子、籽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指导。

11、支持产业扶贫。将财政扶持涉农产业发展的资金与贫困户增收结合起来。对有能力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户,在安排产业发展资金时优先给予支持;对其购买农机具的,补助标准从30%提高到50%,新增补贴由省财政承担。尚不具备依靠产业脱贫能力的贫困户,在自愿的前提下,可逐步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资金、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等,直接计算到户、补贴到户,作为贫困户股份参与各类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下同)的生产经营,实行按股份红,并鼓励这些经济组织优先吸纳参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行按工计酬,其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占职工总数25%以上的,可享受第12条就业扶贫的税收优惠政策。

12、支持就业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能够掌握一定技能的贫困人口,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进行免费培训,使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转移就业或从事生产经营所需的基本技能。鼓励企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凡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占职工总数25%以上的企业,其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通过财政列支返还给企业。

13、支持创业扶贫。对有创业技能和意愿的贫困户,比照享受城镇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最高可申请8万元贷款,贷款利息通过扶贫资金解决;对贫困户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创业的,贷款额度在现有20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3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试行以承包地、林地使用权、土地流转经营权或多户联保形式提供反担保的政策,方便贫困户及时获得银行贷款,促进创业致富。

14、支持保险扶贫。优先在片区县(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保险费补贴比例,扩大特色种、养业险种。为防止农民因灾致贫,减轻贫困户缴费负担,对贫困户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个人承担部分予以适当减免,减免部分由省市按照6:4比例负担。引导保险公司与农信社等银行机构合作,推行设施蔬菜等“银保富”保险产品,通过保险介入等措施,扩大对片区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促成银行涉农信贷业务与农业保险风险保障相结合,缓解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贷款难问题。

15、支持社保扶贫。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社保制度有效衔接。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五保户等,主要采取低保、困难补助、集中供养等方式,实施救济式扶贫。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贫困人员,按其缴纳保费的最低标准50%给予补助,即每人每年补助50元,所需资金由省和市财政各半负担;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村贫困人员,享受报销政策后,在二次报销时给予高于其他人群20%比例补贴,基金不足的由财政弥补;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优先实施救助。

三、保障措施

1、实行领导负责制。坚持省负总责、市级推动、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建立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2、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做好扶贫攻坚基础工作,建立贫困人口动态识别信息管理系统,每年由扶贫、统计部门完成贫困人口信息录入和识别工作,提高扶贫对象瞄准的精确性。所有扶贫到户到人政策,均以贫困人口动态识别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3、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片区扶贫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将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和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与片区县(区)脱贫目标任务挂钩,并结合目标考核予以奖罚。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给予增加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奖励;没有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相应扣减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对整合资金成效显著的县(区),在下中省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中予以倾斜。鼓励部门、单位、企业等各类组织参与对口帮扶,贡献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对脱贫后连续3年没有返贫的贫困户,继续享受原帮扶政策3年不变。

下载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中连片农户金融发展的现实选择(大全)

    对农行河南分行农户金融业务的调查与思考集中连片:农户金融发展的现实选择 邵全营 李平义 2011年11月30日近年来,农行河南分行农户金融业务立足河南农业大省的实际,坚持“量......

    开发黄金水道促进区域发展大全

    开发黄金水道促进区域发展 安徽 林桂平 [背景材料] 2005年11月28日,“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出席会议......

    加快发展农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

    加快发展农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 作者:刘孟山 麻晓宏 赵丽霞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前,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的普及程度较......

    加快发展农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

    加快发展农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前,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的普及程度较低,而且规模普遍偏小,以单......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编辑。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 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0:37.6调整为2008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0:37.6调整为2008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术、清洁......

    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规模养殖发展

    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规模养殖发展 xx镇党委书记陈某近年来,xx镇把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健康养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畜牧业呈现出数量、质量......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古浪县委党校王有志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古浪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制约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