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首届新东方教育论坛上的演讲
各位教授,学者,先生们,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的发言没有PPT,因为我觉得有PPT就太正经了。另外一个原因很简单,其实这个主题我是没有资格发言的。对于高等教育我有过11年的经历,五年在北大当学生,六年半在北大当老师,后来就开始做新东方学校。大家都知道新东方学校并没有做高等教育,我们做的是夹缝中间的培训,这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外的业余培训。后来不知不觉把新东方做成上市公司,教育上市公司在中国算是第一家。
之所以谈这个话题,是从我本人心目当中觉得:第一,只有高等教育才能救中国,下一步发展没有高等教育肯定不行。第二,尽管我已经不在高等教育界工作了,但是我跟高等教育接触还是相当多,原因非常简单,我每年都要进入50到80所大学去讲课,给学生演讲,演讲的时候我要接触校长、主管教育副校长、学生团队的领袖以及大量学生。所以从旁观角度也可以感觉到,中国高等教育有些地方还是挺需要改革的。
高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实际上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广度是什么呢?大学多。深度是什么呢?大学底蕴好。这一点在美国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都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说美国之所以厉害,不仅仅厉害在政府体制,也不仅仅厉害在美国有多少人才,而是厉害在他人才的由来。怎么来的?高等教育来的。这次金融风暴,大家看到美国依然向外国留学生发放奖学金,这个是国家和教育形成的共识,就是如果我们没有人才什么都别谈了。在美国就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教育机会,而且美国为世界提供了总学生人数的80%,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学成就留在美国,为美国做贡献,包括刚才的程星教授。当然他是身在美国心在中国,也有像徐小平这样的,干脆就抛弃美国了,这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还有我们新东方的助理副总裁柯宇涵,他是纯粹的美国人,来中国为中国教育做贡献,我们更加欢迎。
对中国来说,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大学多,创新性人才多,大学好,一定会决定中国整体竞争力。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导致中国高校扩招和建设校园。这是对的,但是有一点大学没有达到,就是中国大学生在人数增加同时,素质反而下降了。我对此深有体会,从北大我都感觉到,当然北大扩招不是很多,光公办大学好没有民办大学也不行,那就变成纯粹的精英教育了,如果中国只有北大清华,只有少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那也不行。
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就是公立教学体系和民办教学体系,这个不是说民办教育重不重要的问题,而是形成以后会跟公立教育形成一个竞争的问题。就像国有企业一样,属于垄断状态,服务、价格都没有保证,当教育形成垄断之后,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教授队伍多好,我都无所谓,国家给我名额我就可以招生,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以后,最后结果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有一支,但不是独秀,因为没有“秀”起来。大家看到,像加拿大就有这个问题,全部都是公立教育体系,我们只知道一个多伦多大学,别的都没有了,这样就导致好的教授全部到美国去了,教育就没有发展。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竞争力,我去任何一个大学去,几乎没有一个大学校长是为教育着急的,着急的都是我招生能不能多,欠的钱能不能还。
中国的孔子,可以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不发学历的高等教育学院,大家知道,孔子3000多个学生,大家在曲阜那个四通不发达的地方听讲。讲课的地方我去看过,就是一个土堆,3000人听他讲,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听的,没有扩音,那么多人去听老头子上课,而且不是一门课,是很多门,最后大家都不愿意走了。这是典型的私立教育之一,名师带高徒,就像我们今天这个论坛,如果没有大师,大家听得就没有意思。我们新东方老师也是,别看我们是小机构,只要你上课好,就是到厕所去讲课学生也会跟着去;如果讲课不好,到五星级宾馆开课也没有学生来,因为学生不是为了环境来的,而是为了学习来的。
所以孔子的教育是典型的“私立学院”,而学院、书院一直在中国存在,比如白鹿书院。其实中国这么些年来,私立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健全的,解放之前中国也是两种办学制度并存,私立和公立。北京大学在解放前就是私立的,我们所知道的一些著名教授都是在这样的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比如鲁迅、朱光潜他们。后来南京大学、燕京大学为了跟北京大学竞争不得不提高自己的质量,到文化大革命以后,一下子就把私立学校消除了,这样做带来了什么呢?用30年时间切断了中国教育5000年来的命脉,切断的后果就是:虽然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支持民办教育,但是与过去对接的难度太大。我们八几年开始支持民办教育,到现在二十多年,大家可以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包括民办中小学教育现状是什么?仍然是七零八落。当然有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是千年命脉,切断以后想用30年续上,难度太大太大,而且还有一个典型状态:公办教育国家给钱,民办教育一分钱不给,不但不给,还给你出点难题,所以我们就有一点像过街老鼠的感觉。同时,公立大学一枝独秀的局面使中国高等教育陷入困境。首先教育需要资金,中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学,大家一分就没有钱了,大学质量提高一定要成为重要问题,要请著名学者或者教授去大学教书,一定要给钱的,知识分子不喜欢谈钱,但是他们最喜欢钱,比如程星这样的教授他来中国教书,你不给他在美国差不多的钱怎么行啊,其实就是没有好钱就没有好人才。这一点在新东方培训学校也能体现出来,原来我给新东方老师的工资比较高,教师质量也很高。当然现在教师的质量也不错,给的工资也都比其他学校的高。
第二个,大学严重缺乏竞争意识。让中国大学依靠竞争来提高质量是缺乏动力的,比如说大学评估,我亲眼看过,学校忙的是怎么安排饭桌,让来评估的人吃得好住得好,让他们对我们学校评价好,然后吃得喝得糊涂的时候拿文件签字,你不签字行吗?所以大学评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属于国家体系的,大家知道任何国家体系的东西在评估上面都可以摇摆,中国政策是人临时制订出来的,可以临时取消的,所以只要在国家层面上有自己的实力,就不需要面对学生和教授。
第三,大学的教授是缺乏归属感的。教授不用管归属感这些东西,哪个大学给我钱我就到哪里去,没有人把学校当成生命来对待。
那么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觉得通过私立学校介入可以得到部分程度上的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30年走了非常漫长的道路,走了很多改革的道路,这些改革的良苦用心我们都非常认可,但是是以大学为代价,增加大学数量的同时降低了大学的质量。我参加过大学的贷款调查,少则欠银行几万,多则欠上亿,这些钱就背在身上,校长天天就想着怎么样还钱。还有大学校长干脆说,没事,我借得越多,教育部对我越重视,我这里有四万学生,如果倒闭了肯定引起社会动荡,所以不用担心。然后就形成了大学欠钱,好老师无法进行学术研究、好项目上不了的状况。这种状况短时间内如果想改观基本上很难,因为校长不是管学校的教育,而是管除了教育以外所有的事情,这样就没有办法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首先,30年中间,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比较失败的一笔是对民办教育的支持不够。比如民办教育刚起来的时候,就出了一个政策,叫做公办办民校,这样就把民校压下来了。然后又出了一个政策,叫做公办学校办独立学院,这样的方式其实还是民间力量在操作,但他们上来就能发本科文凭,而像胡建波(西安欧亚学院院长)他们学校这样,奋斗了这么多年才弄了几千名额,而公办学校办的独立学院当天就可以拿到资格,对民办教育明显支持不够,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彻底陷入困境。而像新东方这样,既不是基础教育,又不是高等教育,所以我们有一条夹缝,我们就试试做做看了。
大家知道民办教育的困境,一没有足够的政策支持,二是是资金严重缺乏。事实上,大学学费只能够支撑大学25%的费用,民办大学的学费,除了花还得有利润,这些利润要用来还贷款,还得发工资,这样一种状态,你想,民办大学哪有钱搞研究,搞教育。所以中国教育坦率地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原因很简单,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必须金钱储备,资金储备比公立学校还充分。
最后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很多人投资民办大学,包括投资独立学院,都有强大的盈利目的,认为这个是可以赚钱的,有的是圈地,以教育为目标做商业,有的认为我同大学合作以后可以分利润。最后大家发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还没有出现,但是再往后一定能出现。现在有很多企业家,说年纪大了花不了这么多钱,还是想投入到民办大学当中去的,但是他们发现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民办大学,怎么投啊?美国真正民办大学的起因也是一两百年前很多人有钱人没有地方花钱,最后把钱拿过来把一个大学办起来了。
所以中国教育要想健康发展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我认为今后中国排名前一百名的大学中间,要有四十所左右的民办大学出现,那才是中国教育的健康状态。这个过程我认为至少100年到150年才能完成,但是只要国家支持往这个方向走,一定能完成,只有这一天我们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状态。
我举一个简单例子,我在扬州办了中小学,这个小学在考试的时候成绩总是全市第一第二名,就把公立小学惹毛了,他们就到教育局说我们坏话,但是教育局没有理会,后来没有办法,不得不进行教育改革,最后导致今年扬州高考进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大大增加。因为我们像一根针一样在背后刺着他们,他们就不敢大意,为了防止老师跑到新东方,还整体给老师工资上升20%。所以我说,民办教育不管做的好不好,但是可以使你公立大学坐不安宁。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出路,必须要把私有力量引进去,一方面还要为大家节省大量资金。
所以我觉得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再过二十年,一定有这样的企业家,像江南春(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这样的,口袋里有大笔钱不知道怎么花,怎么办呢?找俞敏洪,说把这个钱给你,与其我花掉,不如给你,我们一起办个大学,看能不能叫江南春大学,未来就有这样一批人,为私立教育进行大规模的捐款,而且国家政策,我个人认为会往私立教育上面倾斜,为国家节约资金。
我自己所做的事情就不多说了,很简单,新东方上市了,我个人比原来富有一点,我算了一下,我的钱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下了决心,而且成立了基金会,必须把我的钱拿出来做一所大学,办一所人文大学。现在这所大学的征地工作已经开始了,建筑设计也开始了,但是我不知道国家什么时候能给我办本科的资格,我希望真的有一天做成这个事情以后,国家能给我这个资格。如果不给我资格,我就继续在那块地上开培训学校。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金融论坛上的演讲
尊敬的晓灵副行长,苏宁副行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本届论坛以“金融生态—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考验”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自去年周小川行长第一次提出有关金融的理论后,我一直十分关注并深表认同。一个良好、平衡而和谐的金融生态,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金融发展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对上海来说,建设适应金融机构集聚和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备条件和基础。借此机会,我很愿意结合上海金融生态建设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考虑,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探讨。
一、上海金融生态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不断得到优化,总体处于良好、平衡的发展状态
1998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沪闽金融安全区的目标,多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金融生态建设,积极主动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从六方面入手,不断优化上海金融上海金融生态。
二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3+2”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重大事件即时协调、处置机制,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金融稳定工作总体框架》,着力提高联合监管、协调、处置风险的能力。
三是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截止2006年8月,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566家,其中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300余家,上海正成为我国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四是成立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动中国银联落户上海,推进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中心城区金融辅助产业带建设,银行卡受理环境大大改善;
五是在央行批准下,率先建立了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努力改善上海的信用环境;
六是不断完善金融运行的法制环境。在沪各金融机构和法院系统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金融诈骗、企业逃废债行为,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和银行资产的安全。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前不久公布的《中国金融生态调查报告》中,上海在十大类调查栏目和综合平分名列第一。当然,我们也认识到,上海的金融生态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金融市场辐射能力偏弱,金融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适应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制度安排、诚信环境、金融文化尚未完全建立等。因此,推进上海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推向深入,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管齐下,深入推进上海金融生态建设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就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营造一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我们已经将金融生态建设纳入“十一五”金融专项规划,并体现在全市“十一五”总体规划中。总的要求,就是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积极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合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金融优质资源集聚发展。
重点是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金融合规经营机制建设,切身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关键是建立健全三项制度和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对问题金融机构的防范和监督。二是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和市场监测分析。三是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市金融办、人行上海分行、金融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快速、高效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第二,全力配合国家征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推动建立金融企业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建立完善信用产品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失信惩戒机制,防范和发展征信服务,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信用环境。
第三,加强集聚,推动金融集聚区建设。重点是打造两个集聚区:一是以小陆家嘴地区和外滩金融一条街为核心,努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服务集聚区。二是加快张江银行卡产业园区,和金融服务区规划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仲裁委员会、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打造适合国内外各类优秀金融机构发展、前后台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金融辅助产业集聚区。
第四,完善金
融法制建设,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积极推动以“全国立法、地方适用”的方式,完善金融中心建设需要的法律法规,探索建立金融特别法庭和金融仲裁机构,强化金融执法,为有效监督提供法律支持环境。
第五,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金融生态建设方面的先行先试。探索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等,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
第六,大力实施金融人才战略,优化金融人才结构。重点是做到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金融人才结构,注重集聚既精通国际惯例、又熟悉我国国情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也注重操作层次金融专才的培养与使用,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推进金融生态建设的有关想法和建议
一个良好、平衡而和谐的金融生态,基于微观、中观、宏观各个层面。微观上,需要健全的市场主体。中观上,需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宏观上,需要相关的制度、体系来配套,三个方面共同构成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涵盖影响金融业生存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合。因此,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借此机会,我想在上海金融生态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与大家商榷:
第一,完善以健全法规、源头防范为重点的金融监管机制,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会不断变化,需要解决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变化。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在金融监管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行的一些金融法规与实践要求已不相适应,不利于对合法金融权益的保护;
二是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造成一些金融违法违规行为的成本很低;
三是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及时处置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
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重点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法规。当务之急是要根据新情况、新要求,抓紧修订和完善《破产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赋予监管者应有的权力,以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另一个是要不断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尤其是要突出从源头抓起,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发现、判断和监控,及时化解风险。比如,针对担保行业存在的资本金不充足、社会公信力不强、风险代偿能力较弱等问题,应从严格审查担保公司的素质抓起,从源头上防范和规避担保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针对上海各类金融机构比较集中的特点,我们建议,能否适当扩大中央驻沪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权限,对主要在上海发生的金融风险,给予驻沪金融监管部门一定的自主处置权。
第二,建设符合国际惯例、适应中国国情、满足市场需求的社会信用体系,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征信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易以信用为前提,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因此,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要在充分借鉴国外征信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将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守信者时时方便,失信者处处制约”的环境。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培育各类信用市场主体,以推动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信用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承接制度建设,在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快实施信用分类管理;三是不断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在全社会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第三,建立健全具有良好连通性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由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等,构成了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上海证券市场2001年至2004年累计筹资2590亿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在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金融市场还不能完全满足金融机构资金运作、风险防范需要,少数金融机构的不理性行为又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要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市场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机制,促进资金和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营造一个相互依存、竞争发展的金融生态,构成金融生态坚实的市场基础。
第四,努力形成鼓励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金融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应该是一个大力鼓励金融创新的金融生态。既要鼓励金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丰富交易品种,拓展金融渠道,提高金融效率;又要鼓励金融制度创新,突破长期影响和制约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当前,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创新,积极探索:一是要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契机,抓住人民币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这一时机,积极开发以人民币标价的金融创新产改进交易机制、方式和结算体系,既要大力发展标准化的场内金融产品,又要积极发展个性化的场外金融产品;二是要积极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场,稳步开发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和或者市场基金等,逐步推出金属、能源等商品期货,积极支持货币经纪公司、商业银行设立的货币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创新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不断丰富资本市场交易品种,推动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的新体制、机制,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金融创新方式。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我们深知,建设一个良好、平衡而和谐的金融生态,将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付出不断地努力。我们相信,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务实开拓,做到在金融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在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上有新进展,就能不断开创上海金融生态建设的新局面,为全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在金融论坛上的演讲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金融生态无非是讲金融发展的环境。改善金融生态就是改善金融发展的环境,其中有企业诚信、会计准则、法律制度、征信体系、地方政府按市场规律办事等内容。作为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一对矛盾中,金融监管同样是构成金融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缺乏制度健全、宽严合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因素,同样不利于金融事业的发
展。因此讲金融生态,如果不讲金融监管,不研究金融监管的改善,那也是不全面的。
一、《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修改已达三年之久,迟迟不能出台,严重影响与制约了中国金融发展中融资结构的改善。在当前我国银行业资本不足的约束下,融资结构改善的长期滞后,不仅仅是影响银行风险的分散,更重要的是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有关部门长期难以协调,对事实上已经存在的金融控股机构处于监管真空。面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背后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冲击,国内金融机构处于竞争劣势;面对“监管的真空”,几十亿上百亿政府“买单”的教训对我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很大的不利。
三、委托理财仍然政出多门,金融机构间竞争演变为监管部门间竞争。委托理财、资产管理,是当今中国的银行、债券、保险、信托、基金各类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抢占市场份额的制高点。各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在投资人投资金额起点、是否保本、可否有固定收益、期限设置、可否转让流通、以及是否跨地区分支机构经营六大基本问题上各吹各的号。不仅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且是“一段铁路二个警察”,即同是银监会管辖下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相同的委托理财业务却监管政策不一样。
四、债券市场难以联接统一,影响了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效率。人民银行管理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深沪交易所的企业债券交易市场,各自经营各自的市场。市场联接打通,技术上可行,市场上需要,但就是难以做到。
五、税负的不平等导致了不公平竞争。金融机构是经营资金全国流动的企业。现地区间不同的金融税负水平,中资机构和海外机构税负水平不一样,同样是金融生态中的失态现象。
六、并购融资政策迟迟不能出台,既不利于市场机制建设,又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壮大。企业间并购包括金融企业间并购,是推进中国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的重要任务。但并购中所需融资制度仍处于空白、瓶颈状态,中国不存在此项制度。但海外企业并购中国的企业、中国的金融机构,却能充分运用海外的并购融资制度,这又是自捆手脚的不公平竞争。
七、在海外资金大举进入境内投资的同时,中国的资金却苦苦寻求投资渠道。海外几十亿、几百亿房地产信托资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正在购买中国经济增长的明天,买银行、买企业、买房地产。同时,中国烦恼的巨额外汇储备,正在简单地处理汇率升值的压力。等于是堵住了前门,打开了后门。另一方面,国内资金充裕,嗷嗷待哺。但在国内房地产信托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上,政府有关部门不闻不问,不鼓励,不支持。
八、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呼吁多年,局面的改善仍然有限。在这方面,政府各部门与监管部门都很重视,文件发了不少,会议召开无数次,但仍是当前融资结构的一大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以及未提及的问题,尽快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金融监管环境和制度环境,归根到底,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一是一定要急中国金融发展之所急,顾大局,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二是要强化公务员意识和责任心,强化权利意识,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在转轨的大变化时期,多做市场调研,向市场学习,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鼓励金融创新,培育金融创新,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的服务水平。
第四篇:004年首届西湖青年数学家论坛上的演讲
004年首届西湖青年数学家论坛上的演讲 浙大数学系主任 刘克峰
在国内工作一年多,接触了许多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到数学中来,我与他们进行了许多的对话与交流,这引发了我对数学教育从各方面的思考。迄今已有许多文章对我们的教育体制提出批评,认为它扼杀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但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从中学起就过分强调技巧,根本没有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才是根本的弊病。见多才能识广,而没有宽广的知识面,想象力就是无源之水。在中学里,以奥数为甚的题海战术使学生忘记了做题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知识,只是机械地为做题而做题,不是为个人的喜欢与好奇心。在大学里,有些老师的知识就过于陈旧和狭窄,更不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许多学生也以能做上万道习题为荣,或者早早就把自己限制在某个狭隘的研究方向。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给别人打工的工匠,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科学家。我觉得对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首先拓宽眼界,不仅在数学里的各个学科之间,更包括物理等相关学科,然后在尽可能的融会贯通,激发出想象力。种种感想促成了这篇文章,希望我自身的经历与体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将结合自己的治学经验讨论一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知识,技巧与想象力的关系。从我读研究生开始,我的工作就一直围绕着物理学中出现的几何与拓扑问题。物理学家需要数学作为工具,反过来他们又借助物理理论提出数学上的猜想,虽然物理学家的推导很多时候是不严格的,但是这些猜想往往最后都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是非常令人感到惊奇的!
为了解决物理学家提出的数学猜想,我们发展了全新的数学理论,发现了不同数学分支之间意想不到的联系。这些数学上的革命又为物理学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严格的理论基石。数学和物理学的相互交织造就了科学史上的多次革命,大家熟知的有“微积分与牛顿力学定律”,“广义相对论与黎曼几何”,近年来的大小例子更是层出不穷,“量子场论与指标理论结合得到椭圆亏格刚性定理”,“共形场论给出的模空间Verlinde公式”,“Yang-Mills场与4维拓扑”,“陈-Simons理论与3维拓扑,纽结理论”,“关于弦理论中镜像对称与Calabi-丘空间的镜公式”,“关于陈-Simons理论,Calabi-丘空间与romov-Witten不变量的Marino-Vafa猜想”,“弦理论与Ricci流,3维拓扑的关系”,“镜像对称与数论的关系”等等。近20年数学菲尔兹奖得主的获奖工作,有一半与量子场论,弦理论有关。无论你研究哪一个方向,总会在弦理论中找到用武之地。而弦论学家们也贪婪和迫不及待地注视着数学中每一点一滴的新进展,迅速地理解并应用到他们的理论中2去。这种交流激发了数学与物理学无尽的活力。这也使得我们有理由猜测:上帝根据数学公式创造了世界?但毫无疑问,数学是开启大自然的钥匙。
要指出的是物理学家对数学的贡献不仅仅限于预测数学结论,很多时候,他们也用严格的数学语言为我们指出数学上重要的研究对象。Witten和Vafa是两位杰出的代表,他们的数学甚至要好过绝大部分数学家。有人形容他们就像从未来时空穿梭回来的一样,只记住了未来数学支离破碎的景象,凭着记忆叙述出来,成了挑战当代数学家的猜测。物理学家学习数学的方式也许值得我们借鉴,Witten他们大概从来不做数学习题,但却用最快的速度学到他们所需要的数学。哈佛大学数学教授Taubes 曾说,“物理学家先学指标理论,然后才是黎曼几何”。我觉得我们数学家不仅要时刻留意物理学的发展,更要注意物理学家掌握知识的技巧,那就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物理学家特别青睐“无穷”,甚至有时候不惜以牺牲“严格性”作为代价,比如SL(2,Z)对称,大N极限的陈-Simons理论,路径积分。虽然Feynman的路径积分还缺少严格的数学基础,该理论因其物理上的直观性和便于形式演算在现代量子物理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所谓“妙在无穷,美即有用”。这种不严格也给了他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数学呢?
我去美国留学时,随身只带了两本书,一本是丘成桐与Schoen著的“微分几何”,一本是Gilbarg与Trudinger的“二阶椭圆偏微分方程”。我想在分析与几何里大展身手,就不需要学习别的了。1988年9月底,我走进丘成桐先生的办公室,开始了我在哈佛的学习生活。他问我,想开始做研究还是继续学更多的数学。我回答想开始做研究。可是丘先生对我说,“你要尽可能多的学习数学,因为毕业以后要想学什么新东西都不容易了。”他让我学习代数几何,代数数论,几何分析…有许多内容直到今天我仍然无法完全理解。但这却深刻影响了我的学术生涯和人生轨迹。在当上教授以后,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让我体会到丘先生的话是多么的语重心长。
知识与技巧,到底哪一个更加重要呢?我的观点是,对年轻人而言,知识更重要!知识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到正确的方向,因为方向错了,一切努力都不会有结果。但是也要承认,研究中关键的突破往往来自于技巧上的创新。做个比喻,一个武林高手,学了很多门派的武功,但是内功不行,就容易走火入魔。大家知道丘先生在众多数学领域都有开创性工作,得益于他极强的分析功底及广博的知识面。现在国内热衷的中学生数学竞赛,就太过于强调技巧。其实我们的学生从中学开始就应该接受多方面知识的熏陶,让孩子多看名人传记,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我最近读的牛顿传记就写的非常精彩。正是由于好奇心,牛顿大学二年级给自己提出了几十个有关大自然的问题,为了解决它们,他发展了微积分作为基础,进而发展了四大物理定律。
下面我将联系自己的经历讨论拥有宽广知识面的重要性,数学与物理、及其它学科交叉的必要性,以及与朋友学术上交流的好处。
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书时,同学中有张伟平,周向宇,现在都成了国内最杰出的青年数学家。那时很少有机会能听到前沿的课程。我们自己组织讨论班,报告陈类,指标理论,Mordell猜想…开始还无法完全弄明白,但是却开阔了眼界,至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值得学习的数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对于数学的鉴赏力。如果你还是无法确信什么是好的数学,那么就去读大数学家的著作和文章,跟着大师走总是没错的。后来在我研究中成为重要工具的局部化思想也是在国内学习与做硕士论文期间掌握的。后来我用局部化思想来理解我所学到的一切数学知识,就像用一根线串起了许多珠子。
从我来到哈佛大学开始,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里教授和学生勤奋工作的作风。现在国内最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风气。一流的大学其实就是这样一流的氛围。而推动他们如此投入的是对数学的好奇与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哈佛举办各种讨论班,参加的学生非常积极,座位不够了,甚至会坐在地上。我感觉好像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每个早晨都感受到不同的阳光,那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日子。Witten的文章“超对称与Morse理论”,对我的工作影响是最大的,还有哈佛大学教授Bott“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研究风格也令我颇多受益。Bott说过,“要顺流而下,不要逆流而上”。就是说做数学永远要顺流而下,不要太费劲,太勉强,要追求“轻舟已过万重山”般的流畅,但也不要随波逐流,两方面要协调好,否则就谈不上创新。数学上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新的思想与方法,以及不同分支学科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具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才能在数学发展的前沿占有一席之地。数学与物理的交互作用无疑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数学研究的主流分支。举几个学科间交叉的例子,微积分与线性代数结合创造了微分几何;Faltings用综合代数数论与代数几何的Arakelov理论证明Mordell猜测;从对称函数或更一般的,从紧群表示论出发,可以得到陈类,K-理论,Riemann-Roch公式和指标理论;集模形式,表示论和拓扑于一体的椭圆亏格;物理学家揭示的弦论中的各种对偶性在数学上的许多应用等等。
第五篇:在首届青年创业论坛上的讲话
在首届青年创业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嘉宾、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在春意盎然的5月,我们相聚在**,共同举办首届“**青年创业论坛”,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先进经验,探讨发展趋势,共商应对策略,这对于加大**青年创业行动的实施力度,营造有利于青年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引导、扶持青年走自主创业的就业之路,进而推动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论坛的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宏伟的发展目标呼唤着新一轮的创业热潮在中国大地上涌动。团市委、市青联举办“**青年创业论坛”,就是通过搭建培养创业理念、传授创业知识、交流创业经验的平台,来碰撞智慧火花,促进创业合作,传播创业精神,从而孕育富有时代和青年特点的创业文化,营造有利于青年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青年投身创业的伟大实践。
青年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蕴涵着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创业是青年的本质特征,是成就事业,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今天,生逢中国和平发展的伟大时代,广大青年更应该发
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抓住机遇,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争取新的更大的作为,把青春和智慧融汇到创造美好未来的不懈奋斗中,把激情创业和理性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创业的行动中改变生存的状态,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事业的发展中寻找事业的依托,营造人生的舞台。
发展需要创业、创业促进发展。青年创新创业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要根据青年的特点,把鼓励支持青年创业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措施,旗帜鲜明地鼓励青年创业探索,给想创业的以机会,给敢创业的以舞台,给创成业的以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业、勇于创业、乐于创业的风气,把蕴藏在青年中的巨大创业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把青年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青年创业致富的聪明才智充分释放出来。下面我就推动我市青年自主创业谈几点意见和想法:
一、要充分认识深入青年创业行动的重大意义
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能不能团结凝聚更多的青年,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要凝聚青年,根本的途径就是要用切实的服务促进青年成长发展。而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帮助青年创业和兴业,是新形势下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就是抓住了服务青年的关键。只有把青年的愿望实践好、把青年的利益维护好、把青年的事业发展好,才能够增进青年对党的感情,增强党对青年的凝聚力,把广大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我们实施青年创业行动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努力推动青年的全面发展,通过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要全面推进**青年创业行动
先进的创业理念是青年创业成功的前提。要遵循文化引领青年、文化塑造青年的规律,努力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青年特点的青年创业文化,使创业这一主旋律真正被青年认同、被青年唱响,为青年创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要广泛宣传青年创业行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鼓励青年创业的文化氛围。要不断研究涉及青年创业的前沿问题,强化对青年创业的理论指导。要帮助青年树立积极的创业态度和正确的创业取向,正确对待创业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珍惜难得的创业机遇,大力发扬新时期创业精神,自觉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业理念指导创业实践,在自主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青年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弘扬、传播创业文化,大力宣传青年创业典型、青年创业之星的先进事迹,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创业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建设完善政策环境,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制定更多的创业政策,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保护
创业成果,保障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为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要正确处理好两点关系
在推进**青年创业行动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解决关系工作长远发展的一些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的关系。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要发扬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精神,保持旺盛的进取心,把服务对象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发自内心地关注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永不轻言放弃,永远追求向上。在保持这样一种工作状态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仅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要把握工作定位,在党和政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局中找准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和努力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作用路径和方式。要充分尊重青年的自主性,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鼓励青年大胆去闯、大胆去试。要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工作方式的创新。其次,要正确处理营造声势和求真务实的关系。在推进**青年创业行动中,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项目,扩大工作覆盖面,推动工作上规模,提高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青年创业行动品牌,努力做到启发一批创业青年,影响一代**青年;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求真
务实的态度,注重把质量、成本、效益、标准等观念和评价机制引入到工作中,把工作效益和工作成果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各级各部门要本着对青年负责、为青年办实事的态度,坚持“实”字当头,做到思想务实、措施切实、作风扎实、成果真实,防止工作中出现缺乏实劲、缺乏狠劲、缺乏韧劲等现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务求实效。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就业离不开创业,在我国当前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解决就业,仅仅靠在现有岗位中进行调剂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变安置型就业为开发型就业。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要把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继续高扬创业的旗帜,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更加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着力培养一大批创业型青年人才,在引导青年创业和服务青年就业的结合点上发挥积极作用。
我衷心地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继续关心、支持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为这一工作的深入推进贡献智慧,提供指导,争取政策,优化环境,使这项工作能够向着更趋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具社会化
和事业化的方向发展,为我市深化改革、扩大发展、维护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