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农业生产面临的“水制约”问题及 策略研究
吉林省农业生产面临的“水制约”问题及
策略研究
摘要: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是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多年来,农业生产受“水制约”严重。为了破解这个问题,吉林省通过争取国家项目和投资,出台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农业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水制约”。本文通过阐述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吉林省农业生产的“水制约”问题。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生产;水制约;策略
中图分类号:S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1-06-2
近年来,吉林省针对春季的气候特点,切实加强了抗旱能力的建设。重点开展了灌区治理、涝区改造、机械深松整地、打井开源、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旱田节水灌溉、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等一系列粮食增产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促进了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吉林省的农业生产面临“水制约”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吉林省农业生产面临的“水制约”问题分析
1.1气候不确定性增加,粮食产量丰收波动较大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吉林省旱、涝、雹、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明显增加,对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相关资料显示,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几乎是“十年九春旱”。仅2000年以来,就有5年发生严重干旱,年平均降雨量402.5毫米,与“九五”初期相比减少140多毫米。而且,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已由春旱发展到整个作物生育期干旱。1997年发生大旱以来,年均旱灾面积达到40多万公顷。2009年的严重伏旱持续达40余天,几乎所有农田及作物无一幸免,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减收,重旱区面积达10万公顷。另外,风、雹、涝等气象灾害和病虫等生物灾害发生年份也有所增加,对粮食增产十分不利。特别是在2009年大旱之后,2010年汛期又遭遇了严重洪涝灾害,旱、涝灾害交替频繁,导致粮食产量丰收波动较大。
1.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打破
由于历史原因,吉林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久远,工程老化失修,大型灌区的不少骨干建筑物损坏严重,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损坏率较高,涝不能排、旱不能灌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吉林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多,其中水田面积仅占旱田播种面积的1.7%。特别是水田沟渠硬化,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说明吉林省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益。
1.3耕作方式落后,导致土壤地力下降严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吉林省农民重用地、轻养地现象比较普遍。吉林省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很少施用有机肥,作物秸秆几乎不还田。近年来,就地焚烧秸秆的现象随处可见,加之大面积使用小型机具耕种耕层浅,30年来大部分农田没有得到深松深翻,致使耕层土壤板结,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少,保肥保墒性能减弱,抗逆性能下降,风蚀水蚀加重。吉林省耕地黑土层厚度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80厘米减少到目前的30厘米,有机质含量下降0.06个百分点。而且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土壤理化性状不断恶化,黑土地越种越瘦,耕地质量下降已成为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阻碍因素。
1.4节水农业发展不快,抗旱节水技术措施推广应用还没有大的突破
吉林省虽然是农业大省,但节水农业发展缓慢,农田灌溉多数采用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水方式。灌区渠系的利用系数在0.50以下,设施化建设十分薄弱。由于吉林省灌溉方式落后,水的利用率只有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5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2公斤以上的水平。可见,农业用水浪费相当严重。解决“水制约”问题的策略建议
吉林省在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水资源短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从吉林省的实际出发,要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破解农业生产“水制约”问题是当务之急。作者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重点,以设施化为手段,以防洪除涝、抗旱灌溉为重点,以投入为保障,给出了解决吉林省水制约问题的策略,旨在实现吉林省农业生产的稳定、高产和高效。
2.1大力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
加快水利发展改革,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加强引水灌溉、江河堤防和水库加固等一些工程的建设,提高水利工程防洪和灌溉的技术。一是加快防洪体系建设。建立吉林省各类防汛预案及应急管理制度,完善防汛指挥自动化系统,加快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满足农业生产对防洪设施的要求。结合吉林省的实际,重点实施完成第二松花江及五大围堤的加固建设,完成饮马河、拉林河、伊通河等江河险工险段建设,实现堤防标准基本达标。完成雾开河、新凯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太平池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13座小Ⅰ型和40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二是加强吉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快饮马河、松沐、松城三大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启动双阳、黑顶子、万宝等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水利水毁工程修复重建,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修复重建任务;三是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力度。加强吉林省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重点搞好抗旱、抗低温和防雹工作,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范能力,努力实现抗灾夺丰收。
2.2发展节水农业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农业经验,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2.2.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 根据吉林省水源条件,适当控制水田面积。对于打井开源,要统一规划布局,并在搞好勘测的情况下科学安排。科学处理好农业用水与生活、生态用地的矛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中型水库被生活和生态占用的水量要向农业灌溉用水返还。
2.2.2搞好水田及灌区改造 农业节水,水田是重点。加强灌区改造,提高灌溉能力和效率十分重要。渠灌区要因地制宜,实行引、蓄、提、保水相结合,应充分利用吉林省的雨洪资源,重视非常规水源和合理利用。提高节水灌溉面积率,就要加快水田标准粮田建设,重点搞好渠系建设,防止农田用水跑、冒、滴、漏。
2.2.3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调动吉林省的积极性,继续推进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设施化水平。2010年吉林省在双阳区建立了4500亩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区,2011年在五个产粮县(市、区)面积扩大到20万亩,建设了408个节水灌溉作业区。2012年,建设150个节水灌溉作业区,重点打造榆树市节水灌溉示范区。这是吉林省政府规划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目的要在粮食主产区着力打造以设施化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条件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科学规划建设。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运行管护机制,以达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同时,也要积极推广膜下滴灌技术,重点发展蔬菜、瓜果及经济作物等节水灌溉面积。
2.2.4改进传统的耕作方式 吉林省应该建立用地养地制度,推广科学施肥、重镇压、机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地力和蓄水保墒能力。长期以来吉林省沿用的铧式犁翻整地制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采用机械灭茬为主的耕整地方式,造成耕地越种越瘦,越种越硬,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风蚀与水蚀加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吉林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根据生产实践,吉林省应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这项技术革命,有利于恢复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节约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促进传统耕作方式的改变。要切实加大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地方政府要做好组织实施,选好项目区,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提早做好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机械配套等各项准备工作。要加快与保护性耕作相配套机具的选型和研制,扩大免耕播种机应用面积,秸秆一定要机收粉碎还田或高留茬还田,严禁焚烧。
2.2.5有效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要加快吉林省人工增雨工程项目建设,就要着眼于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满足对可降雨云系全天候、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建立吉林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常年业务化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减少雹、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农业生产服务。此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雨水集蓄利用。
2.2.6构建完善的节水农业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根据吉林省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应该建立完善的抗旱预警系统、专家咨询系统、机艺结合技术运用和储备系统、旱作农业和节水技术计算机数据库。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一大批吉林省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队伍。
2.3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实行严格管理、科学调度、有效分配,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吉林省有需求、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发挥协会组织在集约节约用水上的中介服务及管理作用。推进农民参与管理,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节水的积极性,构建切实可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逐步建立良性的农业节水发展机制。
2.4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我国对农田水利化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吉林省农田水利化建设欠账较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要进一步增加水利建设在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应重点加强节水农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抗旱品种研发、鼓励农民节约农田用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用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如吉林省旱田节水灌溉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仅靠专项资金难以保证工程项目建设所需。应该整合吉林省的农发、水利、发改、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打捆使用,以保证项目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张清刚.淄博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09,(06).[2]谭中明,冯学峰.健全我国农业巨灾风险保险分散机制的探讨[J].金融与经济,2011,(03).[3]李其明,梁有勇.博白县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1,(02).[4]王顺生.粮食工程也是极为重要的生命线工程[J].粮食流通技术,2010,(05).作者简介:丁冬,硕士学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第二篇: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企业科技创新
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1、中小企业界定 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 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 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 40000 万元以下 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 3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 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 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科技型中小企业界定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是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实行自筹资金 自愿组合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 技术咨询 技术服务活动的企业 科技部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时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所有制形式不限,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从事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 生产和服务;有研究开发能力,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30%以上;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R&D经费占上一年销售额5%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 同时要求,企业注册资本最低不得少于30 万元,职工人数不超过 500 人,资产总额不高于 5000 万元,年营业收入不超过5000 万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以上标准,可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界定为:由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从事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 生产和服务,职工人数2000 人以下,销售额不足 30000 万元或资产总额低于40000 万元的企业。
二、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三个问题
1、现有政策法规缺乏支持,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要表现在:政策失衡 80 年代初期,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给了许多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政策逐步取消了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
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税收歧视 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企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就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 缺乏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政策上的失衡性和歧视性,造成了经济竞争环境的非公平性,增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因素和交易成本,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远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
2、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集艰难 斯蒂格利兹和斯威齐认为,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导致银行部门以配给方式而不是以调整利率来出清市场 因此,高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部门获得足够的直接或间接融资 1999 年科技部 财政部联合制定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国办发 1999 47号)批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政策,但对如饥似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不啻于杯水车薪,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缺乏成了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流动资金的短缺又使得企业难以开拓市场;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少启动资金,难以将许多好项目快速转化;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扩建的资金不足又使得企业坐失产业化的良机 如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投资 融资环境,是关系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问题。
3、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技术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低 这主要与与我国科技水平整体不高,同时我国现行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也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 科技人才匮乏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命线 同时由于人才
培养模式和企业激励机制等原因,我国企业对本国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强,进而造成科技人才外流 已有创新水平不高 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增长很快,但世界影响较小 专利技术低于美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 存在着论文和专利长期搁置形同废纸。
三、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两个对策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 为进一步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建议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服务和支持:
(1)从法律上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消除对非公有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治歧视,给非公有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平等的地位。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之中;实行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利用政策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增加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组织,兴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鼓励民营企业上市,创办风险投资企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开辟广泛的融资渠道。
(3)培育中介机构,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化的中介机构密不可分,因此要加大对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 创业服务中心的投入强度,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之能够依据企业需要开展技术中介 技术孵化 技术集成 技术培训 企业技术诊断等服务工作。
(4)加强管理,强化政府的规范与引导职能,创造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与利用外智的环境,使外部人才想进来,内部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2、以企业为核心,创建技术创新体系
(1)坚持走以企业为主导进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同时还要通过市场推动企业间的并购和重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形成与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2)实施产、学、研结合,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 科技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不通过生产环节就无法实现创新目标 实施产 学 研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有效模式 要坚持以企业为核心组织产 学 研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促进产 学 研的联合创新,同时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
(3)深化实施以标准 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 国际标准体系创新的能力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利益格局和竞争能力 加快制定国家技术标准政策,尽快实现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能力,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4)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成资源,实现重点突破 继续从社会经济与国家发展需求出发,以技术集成创新开发新产品 建立新产业为目标,以从事原始型创新,合理运用资源,充分调动地方、部门、企业的积极性,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发布时间:2009-11
作者:王宏伟 河南工程学院
来源:《中小企业企业管理与科技》
编辑部提供(2010年4月15日)
第三篇: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吉林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不断深化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要走精深加工之路,中小企业要加强联动,打造产业集群。另外,应提高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扶持生物质能源的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利用中央的惠农强农政策和产业政策,确立了走以粮食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道路。前不久,中央针对国内外粮食安全新形势,提出一系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分析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寻求对策,对全国粮食主产区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吉林省粮食产业经历了由单纯的“生产、供应、销售”阶段到“种植、养殖、加工”的阶段,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粮变金”、“粮变肉”的粮食产业发展之路。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特色鲜明。近年来,吉林省提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玉米产业的新思路,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步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使全省粮食加工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异军突起,粮食消费量大幅度增加。进人“十一五”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许多玉米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效益较好,玉米加工业发展进入高峰期。
(二)产业结构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随着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设备的进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吉林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由玉米初加工转向深加工,在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推进玉米加工企业的产品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级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2006年,玉米加工的产品已有淀粉、变性淀粉、氨基酸、淀粉糖、酒精、化工醇等六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附加值比原粮增加几十倍甚至百倍。
(三)注重粮食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以带动畜牧产业发展,初步实现粮食初级产品向高层次产品的跃升,使畜牧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畜牧业年转化粮食达500余万吨,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来源于畜牧业。新崛起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玉米精深加工业跃升为继汽车、石化之后的吉林省支柱产业。实践证明,搞好龙头企业建设是做强粮食加工业的首要前提。吉林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切实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着力培育“航母”级龙头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流砥柱。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优势,集中力量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借助优势资源构筑产业集群。一方面,构筑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精深加工产业,大成集团、黄龙公司、中粮生化、德春米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向粮食优势产区集聚,粮食加工能力快速提升,粮食加工量已达1350万吨,其中玉米超1000万吨。另一方面,构筑畜禽深加工产业群。围绕肉鸡、生猪、肉牛屠宰加工产业,皓月集团、德大公司、华正公司等龙头企业不断向畜禽优势产区集聚,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畜禽屠宰加工量达2.9亿头(只)。
二、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面临的新问题
(一)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吉林省在玉米加工产品中,玉米淀粉占45%,而淀粉下游产品开发深度和精度滞后,只盯住主产品加工,忽略副产品精深;原料中只有少部分用于省内深加工,大部分销往外地,而且产品附加值低。
(二)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吉林省虽然形成了以长春大成公司、吉粮赛力事达、乾安吉安生化酒精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等玉米加工龙头企业群,但对全省经济具有强大拉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龙头企业仅占全部玉米加工企业的10%,多数是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
(三)产业布局过于集中,重复建设严重。玉米加工业涉及诸多部门,而设置却按行政区划和部门进行布局和管理,这就造成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品质雷同,在相同水平线上重复建设。如,有些企业相距很近,未超过方圆150公里,结果导致企业争原料、争市场现象严重,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四)科研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吉林省除大成集团自主研发的技术在国际领先外,其他加工企业的技术和装备都比较落后。
三、吉林省发展粮食加工产业的措施
(一)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应走精深加工之路。吉林省在做大做强优质粮食产业上最突出的任务就是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抓好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为此,应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提升加工的档次、深度、精度;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拓宽粮食加工转化渠道,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扩大特色畜产品出口,大幅提高“粮变肉”工程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应致力于打造产业集群。吉林省粮食加工企业的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他们大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目前在各方面都面临困境。这些企业要发展的出路在于:通过市场价值链和专业分工的产业链,走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资源相对高度集中、生产相对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群道路。集群内的众多中小加工企业对内是由市场联结的独立生产者,对外则联合成为统一体,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做法为:一是发展板块式集群。按照“统一规划、政府引导”的原则,充分利用土地、房舍、街路来整合资源,在经济开发区、经济园区内搭建板块式集群
平台,突出抓好各类粮食加工基地的建设,打造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综合园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园区、以社区为依托的板块基地。二是发展主导产业的链条式集群。继续围绕以粮食加工重点企业为龙头企业,依托乡镇县域工业经济,提升在县、市经济中起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借助吉林省科研院所多、大学集中的科技优势,培育科技领先、品牌知名、前景看好的优势企业。三是发展非优势资源的借代式集群。利用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间隙,抢滩、挤占市场份额。资源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化经济优势,经济优势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如,日本资源极度匮乏,却成了经济大国;温州不产人参,却是全国最大的人参市场;吉林省梅河口市几乎没有树生果仁,却拥有享誉国内外的果仁流通基地。同样,像粮食主产区内的中心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抢滩或挤占加工份额,创新发展非优势资源的借代式集群。
(三)提高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与国家创新中心相匹配的区域创新中心。国家有关部门已提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保障我国粮食与生态安全、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由 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牵头,以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和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种质库、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和作物研究中心为平台,构建国家作物科学创新中心。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地方科研院所、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国家种质分库等为基础,构建面向包括东北、黄淮海、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华南、西南、黄土高原、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青藏高原、西北绿洲灌溉农业区在内的全国十大作物生产区域的创新中心。并在各区域中心建立生态试验站,选择有实力的科研单位组建作物科研协作网,由此构建布局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优势资源互补、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作物科学创新体系。吉林省应利用自身资源和科研优势,为我国作物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和作物生产管理与服务四大研究体系的创新做贡献。另外,应发挥粮食加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粮食加工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早已超出农副产品范畴自身,覆盖食品、饲料、轻化、医药等行业,社会效应涉及城乡统筹发展、“三农”等问题,具有驻足一方、造福全民的公益性质。因此,建立创新体系刻不容缓。当然,各级政府与企业的参与分工程度不同。首先,粮食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产业要以先进的研发体系为基础,引进专门科技人才。政府需拿出一部分财力,对粮食加工产业中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技术开发性研究予以扶持,使这些研究成果畅通地注入企业,尽快转化为新的生产能力。其次,粮食加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必然选择。这就要求企业在运用多种途径获得新技术、新设备的基础上抓紧商业性开发,大力发展精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
(四)重点培育农业生物质产业。第一,要确定当前发展生物质产业的重点领域。即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农作物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稳步推进秸秆发电,因地制宜种植能源作物。第二,发展以废弃生物质资源、能源作物为原料的新兴产业。要加强生产过程中对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质产业在利用农林废弃物的同时会产生很多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利用起来就是宝,排放掉就会污染环境。因此,应规定秸秆发电、气化工程企业必须有将秸秆发电、气化过程中产生的飞灰、灰渣、炉底灰等进行回收利用的工艺流程。第三,对生物质企业要采取“小型、分散、适度规模和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生物质产业的原材料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废弃物,比较分散,不便收集和运输,这与工业企业规模生产的要求发生矛盾。因此,无论是建农村沼气工程、秸秆煤厂还是秸秆发电厂,都应以小型为主,并要分散到原材料主产区中的县、市周边,这可降低原材料成本,也兼顾管道输送半径的经济性,并具有较强的覆盖
性。第四,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生物质产业的发展格局。秸秆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应以秸秆煤企业和利用秸秆作为锅炉燃料建设小型热电联产企业为主要方向和主导产业,以秸秆气化和秸秆饲料化产业为辅;禽畜粪便生物质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厂沼气工程为主,同时养殖厂可尝试利用猪、鸡粪等养蝇育蛆、繁殖蚯蚓,再用蝇蛆、蚯蚓喂养畜禽鱼蛙,尝试规模化生物链养殖新模式。第五,要逐步扩大利用生物质资源领域。像农产品加工中的稻壳、玉米芯、花生壳、甘蔗渣等副产品都可重新利用。第六,制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和技术标准,突破技术“瓶颈”。我国生物质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统筹安排、协调保障,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强扶持力度。如,出台价格补贴和发电上网等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在秸秆气化供气与沼气工程开发上,由于没有合适的技术标准和严格的技术监督,很多未具备技术力量的单位和个人参与了沼气工程承包和秸秆气化供气设备的生产,由于项目技术不过关,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带来安全问题,这给今后开展生物质利用工作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所以,要尽快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市场活动,加强生物质利用技术的商品化工作,为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突破技术瓶颈是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技术难题仍是制约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核心技术仍然是“短板”,应运用财税杠杆,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还可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攻关,既重点解决技术难题,又开展生物质产业新技术的探索。
第四篇:吉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本站推荐)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省发改委城镇处
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本质上就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发展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原则,以新型工业化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要目标。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论认识,新型城镇化实践就是要把解决当前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探索和创新城镇化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城镇化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城镇化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
二、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以中国30个省(市)(因数据限制,未包括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以人为本、城乡协调、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1年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在全国的位序排名呈现相对下降趋势,增长潜力逐渐弱化,提升空间优势减小。目前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在全国排名15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高于黑龙江省(24),低于辽宁省(7),综合指数与排名前几位相差较大,与排第8位的福建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相差0.04,与排名22位的内蒙古相差0.04,说明吉林省虽然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总体排名第15位,但是与低于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省(市)相差不大,而提高排位名次难度却较大。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存在城市外延式扩张明显,城市用地粗放低效;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大,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城市病”凸显;小城镇发展落后,职能雷同缺乏特色。而且,还面临动力不足、区域协作不紧密、资源环境约束,以及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挑战。
三、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思路、目标与对策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原则,以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为核心,以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和可持续性
为重点,妥善处理区域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保持合理的城镇化速度与规模。充分考虑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和特点,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率先实施长吉一体化,大力推进中部城市群建设,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择优培育重点镇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形成以长吉大都市区为核心、吉林中部城镇群为主体、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特色镇为补充、城乡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双核(长春主城区和吉林主城区)、多心(延吉、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珲春、梅河口、敦化等地区性中心城市)、四层次(省域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彰显生态、集约、智能、低碳的时代特色,城镇化发展动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新途径和新模式。
——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环境卫生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城镇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中小城市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高,中部城市群的国际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低收入群体居住、就业条件持续改善。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一体化发展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完善,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消除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城市规划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
(三)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
1、加快长吉都市区建设,促进中部城市群形成重点推进长吉一体化发展,长春、吉林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向周边县市镇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长春、吉林两市要积极与四平、辽源、松原等城市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育医药、精细化工等新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长春作为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强化吉林中部城市群对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中的支撑作用。积极促进吉林
中部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加快发展金融、贸易、旅游、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利用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窗口和平台,进一步提升中部城市群的国际服务功能。
2、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强化城市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定农村住房建设指引,完善农村宅基地建房管理制度,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一体化格局。
3、推进产城融合,完善新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科学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避免出现只见楼房不见人的城市组团。一是合理规划新产业园区用地结构,协调推进各类用地的开发秩序,新城区开发建设要做到集聚产业和集聚人口同步,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同步。二是新产业园区要以培育城市新兴产业和吸纳区外流动人口集聚为主;三是新产业园区要妥善安排本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保护原有地方文化和社区联系;四是建立新老城区功能联系和合理分工,避免出现新老城区间大跨度、大流量“钟摆式”交通运输。
4、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旧城改造
支持转型成效显著的辽源、白山等城市争创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选择具备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建设接续替代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构筑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新平台,提升资源型城市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加大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继续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等危旧房改造,多渠道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大力支持吉林市哈达湾、四平市铁东区老工业区等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同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改制重组。
5、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群网络化发展
积极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快速运输系统;推进长春市轨道交通向郊区和周边市镇延伸,形成辐射吉林中部城市群的轨道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群一体化、网络化发展,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高不同交通方式衔接和转换效率;积极推动电动公交汽车的广泛应用,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小汽车。
6、加强大城市空间管制,着力推进生态型城镇化建设
严格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营造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集约、紧凑、组团式、网络化发展中部城市群,构建吉中城市群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增长,严格控制土地用途,避免土地闲置和低效率使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推进生态型城镇化建设。
7、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积极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的开发,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使城市公共管理更精准、高效、智能和便民,提升公共管理服务能力。加速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支持面向汽车、石化、农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辽源市、磐石市国家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市建设,以建设智慧城市为载体,把信息化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8、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水平
改革户籍制度,逐渐剥离户口所依附的各种福利差异。完善就业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制定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伤保险政策、医疗和大病保障政策以及社会养老政策,建立进城农民生活保障体系。加快制定公共住房政策,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投入的分担保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创新,以新型城镇化理论和方法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实践。
第五篇: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问题研究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问题研究
(理论征文)
摘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反腐倡廉,通过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才能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关键词:健全 权力运行 制约 监督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反腐倡廉,通过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由此,产生如下问题:什么是腐败?为什么要通过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或者说,为什么要靠制度反腐?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创新?如何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三百年前,洛克说,统治者无论有怎样正当的理由,如果不以法律而以他的意志为准则,如果他的行动和命令不以保护他的人民的财产而以满足他自己的野心、私愤和任何其他不正当的情欲为目的,那就是腐败。在国际法上,腐败是指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当一个掌握一定公共权力的人同时是一个具有私人利益的个体,角色的冲突让他在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腐败行为。反腐倡廉是每个国家和政府任何时期都重视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政权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的严重政治斗争,腐败现
1在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和人民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那么,腐败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反腐?
阿克顿勋爵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腐败和权力是一双孪生姐妹,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中国的传统崇尚德治。重视道德的教化和作用,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一大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信人性是本善的,提升掌权者的道德素质,加强内心的道德修养,可以有效地抑制腐败。“清风凉自林谷出,廉洁源自自律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愿望是美好的,但如果失去了制度上的保障,其作用却是有限的。如果机会允许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暴君,每一个掌权者都是潜在的有可能成为的腐败分子,那些落马的贪官,在其拥有巨大的权力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品德尚好的人,但一旦拥有了巨大的不受制约的权力,一切都变了。由此而言,国人呼唤清官,单纯希望各个级别的清官,挥舞铡刀,惩治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的贪官污吏,只是个人的一厢情愿。这种延续了数千年,需要借助强势群体或圣贤人物的完美人格来实现社会稳定的愿望,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却经不起欲望之水的冲刷。靠什么保证,每一名政府官员都是海瑞?假如每一个人都是天使,那么,法律将是一堆废纸,毫无用处。
我们不能只是奢望掌权的人都是道德君子和清官,期望
这个好官能用好手中的权力,反腐败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任何人的自我监督和完善,还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来限制人性恶的一面,必须依靠制度建起一道道反腐败的栅栏。制度,是反腐败的最有效手段;只有依靠制度,才能剑指腐败的深水区。
2008年3月1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最高人民检察院检
察长作工作报告中说,5年来,高检立案侦查的省部级干部35人,厅局级干部930人。成绩是可喜的,但是反腐成绩单无论是长是短,应声落马的贪官无论是多是少,却总让人难以心安。如何保证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缺失,比腐败本身更为可怕。一系列大案要案的爆发,使我们再次意识到,制度设计缺漏、监督机制失灵、干部权力过大、约束惩治太弱,是腐败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我们没有建立反腐败制度吗?有!从现实来看,我们说创新反腐制度,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制度,而是说我们有的制度已经陈旧过时或落后。据悉,早在2006年,我们就有1200件反腐败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社会形势发展太快,也由于贪官搞腐败的形式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狡猾,我们有的制度的漏洞与缺陷已经凸现,一些制度程序被贪官玩弄于股掌之间,如同“牛栏里关猫”,成了摆设。
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才能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一、严格而完备的法治制度。任何权力都不能高于法律,任何部门都处于其他部门的制约和监督下,而所有部门、任何高官,在法律面前都不得逾越。即使是最高行政长官如果有违法行为也一样要受到严格追究。法治的威严能使大多数官员不敢起贪污之心和违法之念。
二、强大的舆论监督机制。无论是香港还是欧美的经验都一再证明,成本最低、最有效力的监督利器就是舆论监督。香港在九七回归时民众最关心的也是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是否能继续保持,经过几年的验证,香港人民放下心来,而这些有效的监督机制,使香港的廉洁指数不断提高。在国内,网络监督,即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监督,正在成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从南京的最牛房产局长周久耕、到广西来宾烟草局长韩峰,等等,他们的落马无不与网络监督有关。
三、有效的制衡机制。公、检、法互相制约,各相关权力部门互相制约,使各方轻易不敢做违法之事,即使有错发生了也能及时被发现,并得到纠正。另外,通过制度设计,政府部门的权力主要用于监管和服务,应该很少涉及资源分配,所有权力边界都有严格的划分和认定,权力运作的过程也完全置于阳光之下,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官员都象玻璃鱼缸内的金鱼,腐败行为怎么能产生?即使产生,也能立即予以铲除!
四、充分的公民监督机制。民众对官员的监督是最合理也是最有力的,在这方面我们应加强制度建设,拓宽百姓的言路,出台具体的政策对民众积极参与反腐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和回报,在官员的任免上加大群众投票的有效性。
五、加强对权力授予过程、权力行使过程、权力运行结果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的授予主要体现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调配等环节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把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作风顽强、在群众中威望高的干部选拔上来。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加大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的整治力度。
加强对权力行使过程的制约和监督。着重抓住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
加强对权力运行结果的制约和监督。坚持对干部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切实改变干部管理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强化组织手段,使干部不敢松懈。及时调整工作懈怠、不负责任、不讲原则的干部,使干部对职务、权力和责任心存敬畏,不敢懈怠。
相对而言,“高薪养廉”机制,个人认为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以香港为例,1974年前,香港高官的薪金已非常高,但仍是贪官遍地。现在内地也有相当多国企高管年薪几十万、上百万,但由于权力大、约束少,各利益方“攻关”不断,一些高管在拿高薪的同时,对各种贿赂仍来者不拒。
总之,变革制度设计,以降低腐败机会和腐败利益,增大腐败成本和腐败风险,是构建一个国家防腐体系的基本要素。只有把这些基本要素融入反腐败体系的各个环节中,使制度设计真正形成互相制约与多重监督的格局,才能从根源上去除产生腐败的土壤,在防治腐败中起到标本兼治的深远作用。
如果我国在反腐败和法治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摘除了社会肌体上的最大毒瘤,我国的经济才会高效运行,民众的满意度才会大大提高,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党的威望也会更高。
最后,我想套用一位哲人的话作为结束语,“法律制度所考虑的,不是要人们都像哨兵一样时时刻刻、目不转睛,而是要他们偶尔也能够无忧无虑地抬头观瞧灿烂的星光、盛开的花木和生存的必要及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