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市平安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平安**”建设在我市全面展开。两年多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紧紧围绕平安**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平安**”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平安**建设,全
市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安全生产事故五项指标呈现出全面下降的好势头。今年1—5月份,全市“五项指标”又分别比上年下降了6.01%、7.7%、72%、6.9%和2.3%。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逐步上升。近几年,我市的gdp连续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平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5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平安山东”建设经验交流会,向全省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做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平安建设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平安建设工作自身机制体制方面也显现出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徘徊。其中,侵财型犯罪、暴力型犯罪和经济型犯罪成为当前刑事犯罪的三大主要类型,城市低收入者、职业不固定的闲杂人员、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青少年、低学历人员、农民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重复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刑事犯罪问题突出的原因,从打击方面来看,有的地方对治安形势评估和对刑事犯罪打击的科学性、精确性、及时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预防方面看,全社会预防和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意识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打不重防,重打不重教,重治标不重治本”的短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带来的法制道德教育的滞后、部分人价值观念的扭曲、心理的失衡和意识的错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婚姻家庭不和谐等诸多因素成为违法犯罪多发的深层次原因。
(二)非法宗教及邪教暗中活动。一方面是因为有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支持和资助;另一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有适宜他们滋生的“土壤”,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物质文化生活贫乏,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科学知识得不到宣传,迷信观念盛行,有的农民因贫困、疾病等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加之精神空虚、法制观念淡薄,非法宗教及邪教便乘虚而入。
(三)人民内部矛盾纷繁复杂。2005年,市信访局共接待人民来信1287件,来访430起6854人,其中集体访185起6311人;全市基层司法、综治部门共登记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万余件;全市法院共受理一审民事和行政案件2万余件。这些人民内部矛盾纷繁复杂,有的因经济纠纷、邻里矛盾、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有的是因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等引起,有的是因土地征用、城市拆迁、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有的是企业破产、职工失业、拖欠工资或集资、生活保障、军转安置、历史遗留等原因造成,还有的是因为行政执法、司法不公不严造成的等等。由此可看出,我市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多发态势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究其原因,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机制体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机制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着这种变革的不断深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利益的调整重组,造成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机会冲突,从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的不断增多。二是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些部门和单位在作出决策、制定政策时,没能很好地站在大局角度,做到民主、公正、关注照顾弱势群体,给日后矛盾纠纷的形成埋下了隐患。三是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比较薄弱。热心从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人员少,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网络不够健全,有的基层单位没有从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专兼职人员,有的有专兼职人员,但工作能力有限,作用发挥不好,形同虚设。四是矛盾纠纷信息预警渠道不畅。有些单位对于调处不了的矛盾纠纷不及时上报,听之任之,造成重大矛盾纠纷预警信息的中断或梗阻。五是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还不健全。党委统一协调,各部门联动负责的有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四)治安防范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大,治安形势日趋复杂,治安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人口的高流动性给社会治安的管理和控制带来很多困难,治安防范面临新的形势。一是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受警力不足、经费制约、有的地方措施落实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巡逻防控的密度和物防、技防的覆盖面还相对较小,治安防范还存在死角。有些单位,由于领导不重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和经费不落实,造成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二是防范意识还相对薄弱。有些单位及其领导,对防范工作不重视,心存侥幸,不舍得投入,特别是一些经营不太景气、内部管理较差的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参与平安建设的意识淡薄,他们大多只讲利润,不讲政治,舍不得投入经费搞自身的治安防范和安全生产,不关心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而现行的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对他们没有实
际意义和经济影响,若对他们采取处罚的措施则要有相应的法律政策依据。因此,对他们的管理还存在盲区。
(五)社会管理出现新的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大,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区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打工人员,他们在城市暂时居住地点较为分散,从业形式多种多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无固定职业,无单位归属,给城市的治安、户籍、计生、工商等社会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一些自身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的人,在致富心切心理的支配下,很容易成为违法犯罪特别是侵财型违法犯罪的实施者。二是失业、无业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尚未有效缓解,成为社会治安潜在的不利因素。由于企业改制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加之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等原因,造成社会失业、无业人员增多,这些人员无人管理,一部分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很容易铤而走险,违法犯罪。三是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较高。由于帮教措施落实不好且现行的帮教制度容易给刑释解教人员造成“被歧视感”,刑释解教人员不能充分得到社会的信任和关爱,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的机会较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其反社会倾向不断加大,有可能成为更具社会危害性的重新犯罪者。四是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受各种传媒信息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多变,对其教育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无人照看的未成年人、“问题”青少年、闲散青少年,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仍比较严重。五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管理与防范面临新的问题。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络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商务、办公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问题有网络黄赌毒对青少年的毒害、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境内外敌对势力与邪教组织利用网络进行通信联络等问题,这些都给网络监管与防范提出了新的问题。
(六)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基础工作是平安建设的重点。近年来,我市在开展平安**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夯实基层基础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五个亮点”为特色的基层平安建设新路子。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基层的客观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层的平安建设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工作在基层开展的领导核心,也是平安建设在基层开展的领导核心,其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平安建设的效果。当前,大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是强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农村,有的党组织涣散、软弱,整体作用发挥不好,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特别是农业税取消以后,开展工作所需经费受到制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由于大多数农民当前关注的是如何致富,而不是如何入党管事,有些想入党的农民也因宗族势力划分等因素不能入党,造成农村基层党员队伍老化、弱化,后继乏人。在城市社区,有的社区党建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二是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人员经费保障不充足。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起着骨干作用。面对日益繁重的平安建设任务,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人员、警力明显不足,有的基层派出所正式干警为2-3人,达不到5人的要求,有的基层法庭的审判人员没有法官资格。这种状况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形成了一对矛盾,导致工作疲于应付,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县(市区)和乡镇(办事处)经济发展缓慢,总体财力有限,对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工作经费和平安建设经费保障不充足、不到位,工作保障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层政法综治工作经费不足、装备设施落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存在“找米下锅”的尴尬局面,影响了的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基层群防群治普遍遭遇“经费瓶颈”制约。群防群治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社区、村庄的治安防范、矛盾调解、普法帮教等重要职责。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普遍面临人员、经费的制约,“无人干事,无钱干事”是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其经费来源渠道不畅通,尽管各地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我市的农村契约式保险联防、社会治安保险等方法,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其作用的发挥也远没有理论上探讨的那样完备,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处境尴尬。
(七)平安建设工作自身机制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开展已经有二年多的时间了,随着平安建设的不断深入,平安建设在工作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平安建设的领导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平安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囊括了政法、社会治安、信访、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医疗、环境、教育等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工作的开展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组织筹划、开展运作。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地方的平安建设办事机构设在政法委、综治办,其日常工作也都是由政法委、综治办的工作人员承担,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平安建设的开展。二是平安建设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平安建设工作机制不是一种单一的工作制度,它应该是诸多子机制的集合体,如社会利益的分配平衡机制,社会矛盾的解决机制,社会保障机制,政府运转保障机制等等,而且这些子机制之间还要有相应的协调配合机制,这样才是一种有机的工作机制。目前,平安建设的工作机制还仅仅停留在工作制度建设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复杂的运行机制。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平安建设的合力还不足不强,社会各方被动参与平安建设较多,主动参与较少,平安建设仍停留在“党委政府推动型”上。有的社会部门参与平安建设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有的地方没有做好群众的动员发动工作,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平安建设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如何把平安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使社会更加平安、稳定、和谐?我认为,就是要围绕当前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突出问题,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打击开路、重在预防,努力减少违法犯罪。一是要继续坚持严打整治方针不动摇。狠狠打击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严厉打击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严重经济犯罪。加大对非法宗教和邪教的打击力度,决不能使其形成气候。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体系。各级公安机关都要定期对治安形势进行分析评估,科学地确定打击重点,确保打击的精确度,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和成绩。这也是建立严打的长效机制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要建立人民群众安全感定期统计调查制度。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平安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要对人民群众安全感定期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为正确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是要建立社会治安定期排查通报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对治安突出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部位必须定期排查,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定期利用多种媒体向人民群众公告或提示应当注意和防范的多发性违法犯罪。五是要通过立法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社会机制。如收入分配机制、社会就业与保障机制、社会教育与矫治机制等,提高全社会预防和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努力消除滋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因素。六是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和不同类型群体、不同领域人员,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探索新形势下法制宣传的新途径、新渠道、新路子,确保宣传教育能够入耳入脑。七是要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积极倡导科学、倡导法制、倡导文明,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先进文化武装群众头脑,防止不良思想的侵蚀。
(二)多渠道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一是健全完善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机制,统筹兼顾地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重大项目引进、重要活动举办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实行决策听证制度,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的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要关心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救助以及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拆迁居民、失地农民和城乡其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就医和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健全完善矛盾纠纷的多元化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获取重大矛盾纠纷信息,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形式,及时有力地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严防其升级、激化或转化。要配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居)调委会和乡镇(街道)调解中心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想方设法加大工作经费投入,从政治上、经济上关心支持调解人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协调会议、信访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健全完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有序反应机制,积极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三)加强社会面的管理。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城区街面,组建由财政全额保障的专职巡防力量;在社区,建立社区警务室,延伸警务工作,积极引导群防群治;在重点部位,加大技防力度,逐步实现社会技防与公安技防大联网;在农村,大力推行治安承包和契约式保险联防,积极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治安防控机制。二是抓好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抓好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要以社区、单位和村居为单位,对孤儿、辍学生、无业在家的闲散青少年、留守在家无人照料的外出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等,进行摸底排查和建档立卡。要落实家庭、学校、单位、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大力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学校、单位”创建活动,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开展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和讲座、咨询等活动,共同做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要加大对违规的网吧、网站和互联网有害信息的封堵,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三是加大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基层流动人口管理站和协管员队伍建设,对流动人口实行分类管理。按照“谁经营出租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强化对宾馆、出租房屋等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理。积极按照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模式。四是要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人员的社会教育、改造工作。积极探索社会矫治的新模式。五是抓好公共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防止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主要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责任制,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四)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一是要解决基层平安建设“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要强化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警力下沉,强化基层政法综治组织队伍建设。要发展建立新型治安巡逻联防队伍、保安服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内保组织等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它们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二是要解决基层平安建设“有钱干事、把事干好”的问题。要加大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市、县、乡各级财政都要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经费和平安建设奖励基金长期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证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大对基层政法组织的投入,特别是保证基层公安所队的警务经费,逐步实现全额保障。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拓宽综治经费和平安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
(五)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一是要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要以领导责任制为总抓手,层层分解责任,促进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要用好检查考核这个“指挥棒”。增加考核的次数,科学拟定检查内容,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不断改进检查考核的方式方法。要把检查考核与领导干部的任用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用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这个“杀手锏”。三是要广泛发动群众。要创新拓展宣传动员形式,进一步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要靠制度体系确保平安建设的长期深入开展。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大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平安建设形成合力。要走法制化的路子,用法律法规来健全、调节各种社会机制,来固定平安建设的成熟经验。
第二篇: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情报信息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对于现代警务工作的开展起主导作用。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公安工作效率的高低。本文对当前我国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进行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地必要性,指出了我国进行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加强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警务;战略;效率
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警务工作方式、决策部署、警力调度,基本上是被事件、案件驱使后依靠警令驱动和人海战术来完成任务,这种传统的依靠拼警力、拼体力的粗放式、被动式、人工式的警务工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治安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越来越难以掌握现代警务共作开展的主动权。建立与当前治安形势、队伍现状、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警务信息机制,向科学技术要警力,是目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以情报信息这一强力武器主导警务工作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公安实践者所认同和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在现阶段警务工作中的现实意义逐渐凸现出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警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保证警务决策科学化、警务工作高效化的必由之路。
一、情报信息概念、内容辨析
(一)情报信息概念的界定
现阶段,对于“情报信息”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在实践部门还是在理论研究部门都存在较大分歧。全国各地的公安部门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尽相同,有“公安情报信息”、“违法犯罪信息”、“刑事犯罪信息”等诸多称谓,即便是在同一时期同一部门也曾出现过不同称谓交叉使用的情况。情报信息概念是否明确,直接会影响到公安机关情报信息工作的性质、任务、目标以及公安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如何对情报信息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的建设,公安情报信息已不再局限于刑事侦查领域,它的范围已经扩大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凡是与公安工作有关的信息都可以纳入公安情报信息的范畴。为与当前这种大范围、大规模、大体系、多功能的公安情报工作相适应,有必要建立新的“公安大情报”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情报信息是指公安机关通过侦查手段、秘密力量、日常办案、日常管理、社会调查、公开资料一等多种途径获取的有关违法犯罪活动、治安行政管理、公安机关自身管理及与公安工作相关的其他各类信息及其分析研判后的成果;公安情报可以广泛应用于实战、治安环境监视、预警、公安决策、公安管理等各项公安工作。简言之,公安情报是指由公安机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广泛服务于公安工作的各类情报、信息及其分析研判后的成果1。
(二)情报信息包含的内容
情报信息是公安机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包含刑事犯罪情报信息在内的,广泛服务于公安工作的各类信息及其分析研判成果的一种广义的情报信息概念,与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的狭义情报信息概念有着范围上的区别。随着情报信息理论研究的深入,从公安工作的社会控制力和工作效率层面上分析,情报信息应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层面——违法犯罪情报信息。即与违法犯罪活动有关人、事、物等情况和线索,以及相关的分析研究成果。具体包括涉案人员情报信息、案件情报信息、物品情报信息、组织情报信息等内容。
第二层面——公安管理信息。例如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公安机关其他业务部门的日常管理信息同样属于情报信息的范畴,具体包括常住人口信息、暂住人口信息、宾馆酒店入住信息、出入境管理信息、枪支弹药管理信息、机动车登记管理信息、非机动车管理信息、交通违章管理信息、网吧管理信息等内容。
第三层面——其他社会管理信息。能为预防、制止、打击违法犯罪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一切情况和信息都应包含在情报信息的范畴之内,社会其他机构和部门在日常社会管理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同样可以为公安机关提供情报信息支持。这些社会管理信息具体包括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社会保险信息、房地产登记信息、手机用户信息、固定电话管理信息、银行储户管理信息、邮政投递汇款管理信息、计划生育管理信息、医疗保险管理可信息、医院就诊管理信息等内容。
情报信息的主要功效就是为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服务,在情报信息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当中,不难看出,违法犯罪情报信息是情报信息的主要内容,在整个情报信息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公安管理信息及其他社会管理信息则是对情报信息的补充,处于辅助地位,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情报信息工作搜集的对象。在日常的公安工作中,公安情报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情报信息这三个层面的内容,注意对这些内容的搜集、储存、分析,并加以利用。
二、当前我国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分析
从情报主导警务理念的提出到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纷纷积极投入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当前我国公安情报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和体系,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报主导警务的理念逐渐得到公安部门的认可
所谓情报主导警务,就是通过综合收集、分析和使用情报信息,引导警务决策,提高警务效能,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目的的警务战略2。其工作机理是:从犯罪环境中分析、提炼情报信息,以情报信息影响领导决策,领导决策转化为具体的资源调配和战略战术行动,最终改变犯罪环境,从而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
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主要是由案件驱使、警令驱动,或者依靠政令来开展警务工作,这种工作模式缺乏对社会治安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对社会面的控制力较差,不能对将要发生的犯罪活动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遏制3。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工作模式则可以从已发的事件、案件信息中发现其中的规律特点,对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案件、犯罪活动及时遏制,对匿藏的犯罪嫌疑人准确、有效的打击。随社会信息化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警务改革理念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公安局刑侦部门率先建立起我国第一个专业情报信息资料管理机构——上海市公安局犯罪情报信息中心,我国公安部门开始了对各种刑事犯罪情报信息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储存和检索使用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各级公安部门逐步加大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以“金盾工程”为标志,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逐步得到公安部门的认可,警务工作开始由传统的被动型、防御型向主动性、进攻性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转变。
(二)公安部门重视对情报信息的利用
在经济迅猛发展导致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各种不稳定因素迅速攀升的社会背景下,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公安机关要掌握公安现实斗争的主动权,驾驭社会治安局势,情报信息是不可被忽略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情报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能够为及时、主动、准确、有效地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信息指导,大大增强了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力度,提高了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
现实工作中,公安部门十分重视对情报信息的利用。从领导决策层来看,各地领导重视对公安情报系统的建设与开发,为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持。从侦查人员角度来看,公安实战部门把情报信息看作是开展工作的指南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侦查,进行信息比对,通过对情报信息的综合研判,开展串并案分析,已经成为公安机关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三)公安情报工作的组织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虽然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情报信息工作的队伍建设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从全国整体状况来看,随着公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全国各地各级公安机关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情报信息在现实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公安部门都积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了专门的情报信息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情报工作人员,逐步构建了覆盖广、触角深、反应快的情报信息网络。东南沿海和内陆的一些发达城市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此外,公安部门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引进、培养、稳定公安情报工作所需专业人才,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广大公安民警情报信息知识和技能业务培训,提高公安民警情报信息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情报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现代化的情报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公安机关就已经开始对情报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之后,全国公安机关逐步加大对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特别是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情报信息“大采集”、“大流通”、“大平台”、“大系统”的发展趋势, 为公安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支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已经初步建成,为情报信息的处理、传递、存贮、检索等提供了有力保障4。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安三级网已经建成。公安三级网由公安部、各省、市公安网络共同,为全国范围内的情报信息交换提供了高效、快捷的传输平台。
2、具备了初步信息查询服务的功能。全国人口基本信息、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全国在逃人员信息等八大信息资源库相继建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公安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全国人口信息系统、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公安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在逃人员信息系统、涉毒人员信息系统等应用信息系统,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公安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为情报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三、进行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专业化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所谓情报信息进行专业化建设,就是要在专业化水准的要求下进行情报信息建设,使情报信息工作的机构专业化、业务专业化、人员专业化、工作体制专业化、管理机制专业化等5。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当前犯罪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公安工作效能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实现情报主导警务战略的有效方式。
(一)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当前犯罪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日益突出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诱发、滋生违法犯罪。尤其是刑事犯罪总量居高不下,犯罪的组织化、暴力化、智能化、动态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新的犯罪形式和犯罪手段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6。各种敌对势力境内外勾结、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假手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与我对抗等动向更趋明显,恐怖主义、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进一步凸现出来。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组织化、智能化、国际化犯罪形势,公安机关要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切实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就必须树立和强化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以专业化的工作方式来应对专业化的犯罪手段,不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二)情报信息专业化是提高公安工作效能的有效手段
第一,情报信息专业化是提高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智能、大跨度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公安实战部门要及时发现、证实、控制犯罪活动,实现精确打击,就必须准确掌握、充分利用各种情报信息资源,对各种各样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寻找有用的证据和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报信息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的强大威力,提高公安工作效能。
第二,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公安机关提高社会控制力的重要措施。树立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摆脱传统办案理念、方式、手段对执法工作的影响,通过对现有的情报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加强对不安定因素及违法犯罪活动特点、规律的掌握,对提高防范打击能力,进一步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
通过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尤其是各种公安业务系统、信息平台及组织队伍建设,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实战需要不断整合信息资源,主动围绕情报信息开展各项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形成建、管、用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对于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以专业化为视角,加强各种业务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进程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建立我国现代警务机制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安工作就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7。公安机关要建立以主动出击、快速反应的现代警务机制,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一最佳切入点,加强各种业务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依靠警务信息化带动警务现代化,使各项警务工作都围绕收集、运用情报信息而展开,把大量的警力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粗放的运作中解放出来,使警务工作的集约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实现情报主导、精确打击。
第二、以专业化为视角,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不断满足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人员要求
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各种管理制度,组织专门人员,运用专业手段,对各种公安信息和业务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应用,是情报信息工作在人员队伍方面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以专业化为视角,不断提升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势必对我国公安信息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实现情报主导警务战略的有效方式
第一、情报信息进行专业化建设,有助于公安机关树立情报主导警务意识 对情报信息进行专业化建设,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运用各类情报信息,及时分析预测治安形势,有效控制和消除社会面上的不安定因素,实现精确打击和有效预防各种犯罪活动的发生,使警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安机关情报主导警务意识。
第二、情报主导警务战略客观上要求情报信息建设必须走专业化道路
情报主导警务要求各项警务工作都要围绕情报信息来展开,充分体现情报信息在各项警务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情报信息管理制度、体系、人员等领域的专业化,情报信息在现代警务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就无从体现,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在客观上要求情报信息走专业化建设道路。
四、加强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情报信息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仍然不能满足现实警务工作状况的客观需要,离专业化的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表现在情报意识、物质基础、工作体制、管理机制、整体系统开发等五个方面。
(一)公安工作人员情报意识淡薄
情报意识虽是个老问题却是个主要问题,公安人员若不具备情报工作的强烈意识就不可能发挥情报信息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形成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高效工作局面。现实中情报搜集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公安人员没有发挥主动性去积极发现、搜集、整理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报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领导层面的不重视致使情报信息工作开展不利
一个地区情报工作的建设与管理是否能够适应当地治安形势的发展需要,公安部门领导的情报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领导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情报意识和现实工作的发展脱节,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认识深度不够,对实践中反映出问题所作的思考仍然很难跳出传统工作思路的限制,受框架约束较大。能够立见成效的方式、方法总是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同样具有吸引力,不少领导对于需要长期建设的、没有具体目标的任务认为是软任务从而重视不够,而对那些作用明显、要求迫切的工作则是全力以赴,导致情报信息工作不能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形成恶性循环。
2、民警的情报意识淡薄使得情报信息工作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不少民警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对当代信息社会的迫切要求认识不到位,没有能够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跳出传统思维,仍然被案件牵着走,缺乏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主动出击意识。即使有些民警已经认识到情报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对身边信息的搜集和上报,只希望从信息系统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线索,致使大量的有助于其他案件的信息被浪费。
(二)情报信息工作的物质基础相对匮乏
效率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其具有双重基础,即道德基础和物质基础8。公安工作效率的提高除了要依靠道德基础即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协调人际关系的构成等方面以外,还需要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的支撑,其包括工作设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者等,没有物质基础效率就无从谈起,物质基础是效率的出发点。虽然当前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区域性特征明显,全国范围内仍有部分地区不能提供适应现实斗争需要的各种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及人力资源,各地区情报信息工作的发展水平及层次差异很大。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来看,在物质基础方面还是呈现出了相对匮乏的状况,使得情报信息工作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从事情报信息工作的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情报信息工作效率不高;二是在强调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地区对于情报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不足,仅仅依靠全国公安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很难为满足当地现实斗争需要。
(三)当前公安工作体制的制约导致情报信息无法实现畅通与共享
在研究如何发挥情报信息在警务工作中的效用从而提高公安工作效率时,情报信息的畅通与共享问题是不能不讨论的重要因素。搜集更多、更全的情报信息为更多的公安实战部门所利用是公安情报部门一直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然而当前公安工作体制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报信息的畅通与共享。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地方各级单位都要求收集管理一些情报资料,各条各块分工过细、职能重复、多头整理、多头上报,造成了效率不高的局面;二是有些部门对自己部门收集的情报信息(可以共享的情报信息)看作是“看家宝”,不愿意把信息提供共享,从而也造成了共享不畅的局面。体制因素的存在割裂了情报间的相互联系,导致公安机关综合分析部门不能掌握全局性的情报信息,更不能通过整体的情报分析,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和动向,影响了决策功能的发挥,最终影响整个公安工作效率的提高9。
(四)相关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公安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管理机制主要起到导向和规范的作用,既要有软约束,也要有硬约束。不仅要制订和完善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反馈、积累、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要有信息工作的竞争激励机制,使信息工作的优劣与部门、个人的利益捆在一起,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惩处机制。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虽然通过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强化了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规范管理,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情报信息工作管理机制仍然还处于简单、滞后的状态。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情报信息保密制度、使用制度、交流制度等一些重要的管理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情报信息工作相应的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起来。二是考核监督较为薄弱。在考核方式上,全国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收集轻应用等问题,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极大地影响了考核监督导向作用的发挥。三是绩效评估标准缺失。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建立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评估机制,客观上削弱了情报信息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现状的情报信息管理制度,促进管理机构职能落实,保障人员到位,促进我国的情报信息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五)情报信息系统整体开发欠缺是制约公安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各地有相当一部分的情报信息系统只能由本地的公安部门使用,外地的公安部门不能通过便捷的网络实现共享,大大降低了情报信息的效能。情报信息系统整体开发的欠缺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首先是各地都纷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公安情报信息系统,虽然系统的各方面功能还没有完全达到实战的要求,但在本地区的实际的斗争中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但各地区在情报信息的共享和使用上却不尽如人意,多大数是通过发出协查请求的方式来使用相关地区的情报信息,大大降低了情报在实际斗争中的作用。
其次是当前情报信息系统的整体性建设处于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公安机关在自身情报信息系统建设时没有一个整体的情报信息建设规范文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开发的任意性较大。虽然全国犯罪信息中心及其他几个相关情报信息系统都相继建立并投入使用,但大多停留在资料库、数据库的作用上,只发挥出有限的查询、比对功能,这使得积累了大量的情报信息资料得不到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为决策提供依据、为现实斗争服务的效率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情报信息系统整体开发的欠缺表现在对现实斗争迫切需要开发的情报信息系统研究开发步伐不快10。因为要追求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效应,提高情报信息库的使用率,又要保证各系统平台标准的统一,减少共享困难,所以,很多系统的开发往往是一些县公安局或基层派出所先行,待到适用取得满意后再进行在全国推广使用,在此期间有的地区后部门可能已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了自己的专项情报信息系统,于是又造成了标准不一不能共享的状况,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且又阻碍了情报信息整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五、加强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情报信息在警务工作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对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正确认识是开展情报信息工作的思想基础,为此,一定要正确认识情报信息主在警务工作中的战略意义。情报信息工作是公安部门改变被动局面、建立新的工作机制的重要措施,是缓解警力紧张、减少破案投入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实现警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情报信息先行,才能做到打有目标、防有对策、控有把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情报信息工作,树立“情报主导警务”、“精确打击,精确防范”的理念。
此外,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还应树立科学的情报信息观,包括情报信息有限观和情报信息发展观等11。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警务工作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有限的警务模式。虽然它在警务工作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无法替代其他警务模式的职能,需要与其他警务模式优化组合、互为补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本身发源、发展于传统警务,受到了警务环境的影响,坚持用发展的情报信息观来看待今天的情报信息工作,不仅对于深化情报信息认知、创新情报信息手段、增强情报信息实效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发展情报信息理念、赋予情报信息工作新的时代和社会特质,使其在警务发展的长河中不断焕发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情报信息工作的公安队伍最为紧要
1、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情报信息资料的搜集、储存、管理、传递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工作,它的专业性、技术性也比较强,如果没有专人负责,即使有了资料,也形同一堆废纸,或者即使指定一些人兼管,也难以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时,公安机关强调快速反应,节约侦查成本及公安工作效率,要和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争速度、争效率,需要尽快破案,缉拿罪犯,减少损失。因此,在各级刑事侦察部门应设专门机构,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才能达到快速传递信息和反馈的效果,为侦查破案提供资料线索。
2、加强情报信息人员的培养
以培训的方式提高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在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研判方面的工作能力是适应现实斗争需要的有效方式,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培训情报信息工作人员以下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强烈的情报意识;二是培养情报信息工作人员的现实工作能力。另外警察院校又针对性的开设情报信息相关课程,从学生时代起就培养情报意识,掌握情报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适应现实斗争需要的情报信息人才,也是今后公安机关情报信息工作人员重要的后备力量。
(四)加大情报的研判力度,提高情报信息的质与量
我国的情报信息理论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以刑事侦查情报为中心向外扩展开来的。研究初期,传统情报学理论给公安情报信息理论的研究带来的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然而,两者在本质上存有较大的差距,以致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公安情报信息理论研究深受普通情报学的负面影响12。普通情报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主要是“文献”、“图书”和“资料”,是静态的、公开的、相对准确和完整的;公安情报信息的研究对象是“情报”、“线索”,是动态的、隐蔽的、也是零散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或然性。两者在研究和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实践证明,仅仅提供情报信息的储存和查询服务,很难发挥情报信息的强大的预防和控制犯罪作用,情报部门必须加大对情报信息的研判力度,大力开发系统自动研判功能,强化专业人员研判力度,充分挖掘出情报信息中服务于现实工作的各种情况、信息和线索,不断丰富情报信息的数量,不断提高情报信息的质量,有效提高警务活动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五)建立健全综合情报信息系统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现代社会日益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违法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也早已冲破地域界限,突破了传统的作案方式,这就迫切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理念,紧贴实战需要,注重情报信息的综合研判,发挥整体优势,构建高效运行的公安情报信息系统,提高情报信息的搜集、管理和研判水平。
建立一个系统的、协调的、整体作战的情报信息系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同时也可以缓解当前公安工作体制带来的障碍。只有充分而广泛地把零碎、分散又不规范的资料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实行规范管理,各负其责,形成系统协同作战的实体,才能使犯罪情报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目前,以“金盾工程”为主导的公安信息系统仍然处于不完善的状况,要高效发挥信息警务的作用,必须坚持信息警务与科技强警有机结合,不断加大应用软件平台开发利用,加快专业数据库数据共享,建立中心数据库、综合应用软件和网络环境相配套的情报信息综合系统,健全和完善情报信息数字化加工机制,实现情报信息规范化录入、无障碍传输、即时共享和应用,对于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六、结束语
我国的情报信息工作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国公安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也取得初步成效,但离现实斗争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对情报信息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正确理解情报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情报信息观念,坚持以专业化水平进行情报信息建设,情报信息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正引导现代警务工作不断走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彭知辉.关于公安情报概念的理解[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8-62 马忠红.情报主导侦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69-270 3 刘仁先.情报主导警务[J].中国刑事警察,2005.1:39-40 4 彭知辉.公安情报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辽宁警专学报,2006,(5):34-37 5 洪巨平.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刑侦警务机制[J].公安研究,2005,(5):11-14 6 黄明.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J].公安研究,2001,(4):17 7 陈一兵.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情报信息体系[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4 8 厉以宁.论效率的双重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1998,35(6):5-11 9 周钢.加强情报信息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广东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41-46 10 尤文斌.充分利用情报资源提高打击犯罪效能[J].警察学研究,2006,(1):23-25 11 邱福康,江福明,杨雄.论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22-26 12马忠红.刑侦情报理论研究的几个误区[J].公安研究,2001,(6):49-50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Ding Huihui
Abstract: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is the lifeblood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is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to the modern work of the police play a leading role.Professional level of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also the level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efficiency.In this paper, our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work of the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building facing the problem, and strengthening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building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Specialization;Construction;Police;Strategic;Efficiency
致 谢
本篇论文在赵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历经数次修改,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完成。
首先,感谢赵峰老师在本篇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教导和帮助。赵老师治学严谨、求真务实、诲人不倦。在本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赵老师付出了大量心血,多次为我的论文细心修改,提出整改建议,在开拓我写作思路的同时,也扩大了我公安理论视野,给我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母校---江苏警官学院,以及四年来所有的任课老师。一种信仰决定一份生活,一种使命决定一份责任。母校的培养、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让我的学业不断取得进步,更让我坚定了对这份信仰的执着,明确了这份责任的意义。
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他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使我敢于面对困难,迎接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挑战。
最后,再一次对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第三篇: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成员:马文刚(生工)郝俊康(动画)刘 雯(信息)尹冬梅(建工)吴海霞(化工)
路继勇(电气)刘海洋(外语)朱哲伦(经管)李 纯(材料)张晓帅(化工)
近年来,经济社会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高淘汰率等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当代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问题。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不仅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教学传统和学人品质,也是衡量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校学生群体学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当前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
学风正,则事业实;学风浓,则事业兴;学风优,则事业强。
二、我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QQ聊得快,微博翻得明。琢磨打游戏,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看言情,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行。是非宿舍里,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这首词基本上揭示了当前学风存在的瑕疵。
1、学风突出的问题 :(1)“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2)“不知道该学习什么”
—— 学习方法不得当,存在着被动灌输倾向。
(3)“不知道该不该学习”
——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
(4)“不知道该怎么学习”
——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工作关系。
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1)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客观事实形成的落差。
(2)报考专业的盲目性与入校后专业选择上的限制,许多学生学非所愿、学非所长。
3、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1)部分学生不能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2)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4、缺乏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的精神
(1)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使自己放松了对学习的高要求。
(2)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束缚,缺乏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的品质。忽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偏重社会活动。
5、没有把学习作为第一种能力来看待,忽视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科技制作项目等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
6、学习纪律松懈,考试作弊屡见不鲜
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怠学、厌学、混学。考试挂科、降级。
7、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功利性强
(1)有些学生上大学只为混张文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认凭感性择课而上,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对一些课程忽视其存在。
8、沉迷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导致作息时间混乱,身心健康受损,学习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9、专业思想不稳,存在厌学情绪
对所学专业的就业过于自信或缺乏信心,或认为大学开设的课程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用,学习上表现出没动力。
三、学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等诸多因素。
1、社会因素问题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非主流文化的侵蚀对学风建设起了很大冲击。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手段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之风直接或间接折射到高校中来,从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非主流文化对校园的浸染无处不在,及时行乐、相互攀比之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心浮气躁,“短信文化”、“网络依赖”等很容易令学生意志消沉、精神颓废。
2、高校因素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连续几年的扩招,给学校的管理及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设施不足,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得不到改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监控体制不健全,缺乏针对学风建设的必要的、系统的规划,缺乏抓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2)高校教育者重科研轻教学。很多高校过于注重科研而忽视了教学,给教师施加的科研压力过大,使得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中,从而无暇兼顾教学。从教师层面上看,很多教师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把教书和育人划分开来,认为任课老师只负责教书,育人是思政工作者的责任,对教育学生没有耐心,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教风的不良影响。学风与教师的师德及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和知识创新与传授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失去兴趣,从而注意力转移。教师教学缺少吸引力,学生旷课现象愈加普遍,旷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水平低。
(4)高校自身教育管理存在弊端,没有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科研指导教师组成的多元导师队伍。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体制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要求,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制不健全、对教学质量评价不合理等。学风建设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阻力大,学风建设措施的制定者对学生的需求没有做深入了解,导致学生不配合,甚至抵触。
(5)没做到宽严结合、张弛有度。搞好学风建设,一方面对学生要纪律严明,狠抓上课出勤率、整治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肃考风考纪,另一方面也要人性化管理,不搞“保姆式”、“家长制”模式,过于刻板、教条的管理。
3、学生因素问题
(1)学生缺乏理想,学习动力不足。从目前现状来看,大学前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好好学习,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成绩。高考给广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在进入大学后得到释放,很多家长和中学教师给学生灌输“迈过高考就可以轻松”的思想,以至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放纵自己,沉迷网络游戏、看小说等,荒废学业。
(2)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学学习的特点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要求学生在这种主动性支配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踏实的学习作风。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主导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有的在学习目的上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3)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考试作弊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而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考试作弊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考试这种检测形式,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4)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制力较差,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精神欠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部分从小就没有养成很好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学校,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增加了难度。一些学生上大学后,就认为自己进了“保险箱”,到了“终点站”,缺乏学习的动力,丧失了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
4、家庭因素问题
(1)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中不良因素会导致学生学习观的扭曲,容易出现应付学习、盲目学习、被动学习的消极状态。一是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期望值太高,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产生物极必反的状态;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其学习不管不问,顺其自然;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简单粗暴,迷信“黄金棍儿出好人”,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家长不关心学生的成长,认为学生送到了大学,就可以放心的任其自由成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失去了与老师联系、连接的纽带作用。
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措施
正确认识,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使高等教育做到宽进严出。完整的建立一个优良的学风体系需要至少一届学生,良好学风的自动传承才是完整优良学风体系建成的标志。
1、正确认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进一步调整课程设臵,深化教学改革,真正使高等教育做到宽进严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深化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学习态度。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即“两课阵地”的作用,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并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全方位、立体化搞好学风建设。一是学校重视,使学风建设真正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二是社会关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全社会都应当营造帮助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以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三是家庭配合。学校应当畅通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清楚在学风建设中的责任和重要性,齐抓共管,营造良好学风。
4、严抓教学环节,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以教风促学风。高校教师通过自身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采取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促使广大教师形成自律意识。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班风促学风。学风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材。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并培养一支得力的班级干部队伍,要不断教导学生干部以身作则,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
6、健全考务管理制度。没有严明的考风考纪,良好的学风就难以形成。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严格教学要求,维护考试制度建设的严肃性,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考试违纪教育和考试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形成正确的舆论和风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和考试违纪的危害性。
7、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在大学期间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前景及人才培养规格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要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各阶段,根据所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接受所学专业,培养学习兴趣,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全程教育,使学生明确和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方向、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
8、丰富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风和学风建设,是发挥师生主导作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具体形式,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想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同时要抓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9、制定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制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优良学风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采取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志愿者评比、科技竞赛奖励、优秀班级团支部评比、榜样在身边等引导和激励措施,创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氛围,切实达到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对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第四篇:国际反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国际反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恐怖主义问题是困扰当今世界的重大安全威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对于恐怖主义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政府作出了重大战略调整,把恐怖主义作为美国面临的最直接安全威胁。此后,反恐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点,反恐也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之间的关系因为反恐斗争而变的扑朔迷离、复杂多变,围绕反恐斗争和国家利益,各国之间原先的关系结构被打破,在反恐合作的大环境下,国际关系出现较大的分化组合。此种背景下,与恐怖主义相关的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世界经济大循环和国际事务之中。对于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国越来越无法置身事外。恐怖主义和反恐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和相关学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据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10年多的时间里(1994-2005年第一季度),文章标题中含有“恐怖主义”一词的“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三类共有555篇;在以上三类中,以“恐怖主义”作为关键词来检索,文章为718篇;至于以“恐怖主义问题”作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则多达万篇。而且绝大部分文章是在美国的9 ·11恐怖袭击之后完成的。至于与恐怖主义相关的国外的文章进行的讨论就更是比比皆是了。所以9·11之后研究恐怖主义问题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自古以来,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各样的极端主义组织纷纷出现,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人陷入了极度贫困的生活中。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佛教三大宗教都聚集于此,其中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穆斯林人口分布得非常广泛。在这种背景下,少数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倾向于打着伊斯兰旗帜的称号从事各种恐怖活动。起源于“伊斯兰祈祷团”的一群所谓“伊斯兰教徒”,已经多次发动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其中最严重的是印尼度假胜地巴厘岛爆炸案,造成超过19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大部分的受害者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游客。东南亚的恐怖主义猖獗蔓延表明,由于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严密防范,恐怖分子转移了主要目标,一些东南亚国家缺乏反恐斗争的意识,边境管理尤为宽松,使该地区成为进行恐怖主义活动的首选之地。
恐怖主义问题是世界和中国学者研究的热门问题。其研究的范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恐怖主义的定义;
2、恐怖主义的根源;
3、恐怖主义的不同类型;
4、当代恐怖主义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这4个问题,学者们除了对于当代恐怖主义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一问题上观点比较一致外,其它3个问题都存在较大的分歧。所以这3个问题仍然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此外,9·11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绝大部分中国学者忽视了中国面临的实际恐怖袭击的威胁,许多文章往往带有些坐而论道,事不关己的态度。直到有中国公民在伊拉克遭到恐怖威胁、王鹏等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遭到绑架之后,才发现,恐怖威胁就在身边。其实,在此之前“东突”恐怖组织已经给我国新疆地区带来了重大的威胁。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更何况作为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巴基斯坦人质事件之后,中国的反恐对策成为热点。所以除了参与恐怖主义研究的重要问题的讨论之外,还就反恐斗争中的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反恐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据统计,2013年中国共发生9起恐怖袭击,其中有8起发生在新疆地区,再者,其中又有5起发生在喀什地区。喀什地区恐怖活动为何如此频繁,这可能跟喀什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关,喀什地区是我国最西部的行政区,和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国际交流十分活跃。再者,喀什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喀什地区聚集了中国31个民族,民族矛盾激化,更容易受到国外不法分子的的激化。导致恐怖主义活动盛行。且手段从持刀到爆炸装置。现已有数百人在恐怖活动中丧失了生命。仅以喀什地区来看,恐怖活动已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此推算,国际反恐形势不容乐观。
但我们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十年里,国际社会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方面确实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实际上,国际反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妨碍了国际反恐合作。世界进入了新的时代,国际反恐事态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巴黎“11-13”恐怖袭击事件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现如今“伊斯兰国”已取代“基地”组织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核心,并且“伊斯兰国”成为了大规模恐怖袭击的主要发起者、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以及世界各国恐怖组织的效忠对象。
为何国际反恐形势如此艰难。“伊斯兰国”发展越来越壮大。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但是恐怖组织的某些事与某些国家的利益不谋而合,一头在打,而一头是资助,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所以只要有相同利益,恐怖主义越来越壮大。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的纠葛。就现在而言恐怖主义实在难以消灭。但是,恐怖主义势力并不是不能遏止。这就要国际社会的共同的努力,这就需要反恐合作。
恐怖主义的根源和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笔者提出了标本兼治的反恐原则。从宏观层面着眼,就要解决贫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压迫和不平等,倡导建立一种合理平等,每个国际社会成员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自己国家利益得到应有尊重的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微观层面上,笔者提出反恐合作要以联合国为主导、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反恐合作的发展、反对在反恐中采用双重标准、反对搞单边主义的做法、重视和加强反恐立法、重视新闻媒体在反恐中的作用以及继续有效地打击国内恐怖组织等主张。只有这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有效的取得反恐斗争的最终胜利。
学号:***
班级:机制二班 姓名:王欣宇
第五篇:领导班子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范文
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对策和建议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培养和选拔好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一批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要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作为一件关键性的大事来抓,努力为推进中央各项重大决策的落实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这些重要论断,极其深刻地阐明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当前,各级领导班子的主流是好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为改革开放与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较浅,习惯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党性修养不高,在用人、处事和交友中不讲原则,把庸俗作风、市侩习气带进了党内;有的脱离群众,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个人主义;他们玩风盛、官气足、私心重,群众观念不强。二是一些年轻干部在领导和执政水平上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即市场经济的知识、经验和技巧不够,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和消化班子自身矛盾的艺术和能力不够,领导工作和组织程度不够,领导实践经验不够。在工作中,要么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创业意识,安于现状、守摊子;要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以人为本,片面追求政绩。震惊全国的嘉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三是不能正确理解和坚持民主集中制。一些领导干部在如何对待民主集中制这个问题上出现偏差,对民主集中制的涵义认识不清,对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理解不透,以至于产生民主集中制‚过时论‛、‚取消论‛的错误观点;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正确处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的关系,有的不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班子不团结,甚至争‚我高你低‛,闹内耗。
四是勤政廉政不够。有的大手大脚比阔气、讲排场,挥霍浪费;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走向犯罪。据统计,目前在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案件中,涉及党政一把手的案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
五是在宣传和工作要求上存在偏差和误导。什么工作都强调一把手亲自抓,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丢在了一边,一把手忙不过来,其他人不敢忙。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以上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各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就难以提高,新的发展观就难以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无从保证。
由于领导班子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面理解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标准,把选好干部作为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前提
一是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四化‛方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方向。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集中体现了‚德‛与‚才‛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文凭与能力、年龄与能力的关系,防止重文凭轻能力,重年轻化轻能力的倾向,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防止出现高文凭低水平,年轻化但能力差的现象。
二是要确立以人为本、选贤任能的选人用人新观念,把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着眼点,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观念。要把工作需要、人岗相适、群众满意,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要求,把缺什么、选什么、用什么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原则,将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符合岗位任职要求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坚决消除在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单位等‚小圈子‛中选人的现象,改变干部单位所有、近亲繁殖、自产自销的‚小作坊式‛操作模式,构建人才共用、全局‚一盘棋‛的干部选用工作格局,使每个领导职位都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最合适的人选。大力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逐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轮岗交流等制度,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发现、培养、选拔各方面优秀领导人才的方法和措施。积极实施‚人才工程‛,认真抓好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三支队伍建设,特别是要重视抓好三支队伍中复合型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善于从党政机关之外选用优秀人才,充实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实现各类人才的优势互补。
二、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要求,突出在培养、教育、管理上下功夫
第一、突出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和组织领导干部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及时掌握各种新的信息,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使决策和管理建立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
第二、要抓住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这个重点,突出抓好领导素养教育,把民主集中制学习作为突破口。帮助领导干部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局部与全局、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上级与下级、正职与副职、党员与党组织等基本关系,加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念的教育,使他们养成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良好品质。在这个方面,要着重打好一个基础、抓住两个重点、完善三个机制。
----打好一个基础。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打好理论基础。当前,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相当一部分成员存在着专业知识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浅的问题,在工作中常常表现为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不善于处理领导工作、管理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处理问题、判断形势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强。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灵魂,决定着领导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要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始终把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党性修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立党为公,忠于职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讲政治、讲团结、讲大局。同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实践锻炼。比如:安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对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的领导干部安排到基层锻炼;有计划地从大专院校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放到基层去锻炼;健全干部交流轮岗制度等。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要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突出做到‚三严‛:即思想教育从严,党内生活从严,日常管理从严。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高了,就会减少班子成员之间的碰撞与磨擦。因此,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的学习教育,是促进领导班子团结的基石。
----抓住两个重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防治腐败,一方面要健全制度,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会公报》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方针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制度要简洁、明确,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用‚重刑‛,对腐败分子要杀一儆百,毫不手软,对有腐败和不廉洁行为的领导干部,要视情节,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决不官官相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改善和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要教育广大干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名利观和权力观,努力做到以党性修养影响于民,以率先垂范取信于民,以血肉之情动之于民,以发展经济造福于民,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以实际行动,建立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
----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完善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领导班子要健全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少数服从多数,不搞‚一言堂‛和个人专断,不搞阳奉阴为与组织决定对立。而对于一般性的工作,则应由分管领导独立解决,大胆负责,做到‚用人不疑人‛,并相互通气,协作配合。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是消除班子内耗的特效良方,是构建领导班子团结的有效机制。二是健全党内生活,完善监督机制。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首先,要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以党内民主生活会的形式,自觉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有话当面说,以诚相待,沟通思想,消除隔赅;其次,要完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建立定期同干部谈话制度和检查工作制度;第三,要完善群众的民主监督,开辟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后是改进和完善党内监督,保证纪检部门行使好职权。三是完善干部考察机制。组织、纪检部门要坚持把领导班子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作为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领导班子干部进行跟踪考察,全面掌握他们的德才表现,促进他们搞好角色转换,顺利成长。
三、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服务意识
一个领导班子是否在地方党委政府中有地位,是否在群众中有威信,是否具有号召力,关键是看这个领导班子是否真心实意、扎实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由指令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强化服务举措,这样才能够带出一支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所信赖的队伍。建设服务型的领导班子应突出以下重点:
1、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一个地区的投资发展环境是影响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是反映一个地区发展环境和一个部门形象的重要窗口。
2、为广大群众服务,塑造良好的形象。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强化这一宗旨观念,要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自觉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自觉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决消除消极腐败现象 当前,消极腐败现象是影响党群关系的最大问题,也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1、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强化‚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继续发扬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坚决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严格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做端正党风和廉政建设的表率。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职工群众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力。对职工群众关心的住房、交通、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迫切问题,凡是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3、要加强监督管理,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消除消极腐败现象。要把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情况列为民主生活会、考察干部和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把制度公布于众,支持和鼓励群众监督。各级纪律检查、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