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县一级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区县一级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佳富龙章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区县一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
1、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据某县级市统计1—3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2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66元,相差1.70倍,差额4374元,比2006年差额3856元多出518元。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更大。这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另外,各乡镇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2、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信息系统、农业科技、农业基础研究等方面供给缺乏;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信息系统供给方面,某市于2005年被列为全国“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县(市),但在硬件配置上电脑挂靠在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每村仅1台,农村宽带用户仅5000户,个别贫困村更是空白,“信息靠吼、交通靠走、运输靠篓、治安靠狗”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农村,各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生态污染和土地碱化、硬化;先进地区淘汰的化工企业进驻我市乡镇,使得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某乡镇的铅污染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煤炭、河砂等矿产资源的私开乱采,既浪费自然资源,又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安全隐患。
4、干群关系不够融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干部与群众的接触和交流日益减少,干群之间的感情日渐淡化,极少数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漠视民生引起群众反感;少数干部对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踢皮球”、许空头支票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很多工作推进难度较大,矛盾容易激化,群众集体越级上访时有发生。某乡5人因农村民营有线电视网络经营问题三次进京越级集访,暴露出利益冲突、干群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原因
1、政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我国实行城乡二元政策,使工业远远超越了农业发展速度。“工业主导”战略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又使工农业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明显化。
2、体制因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导致部分官员、干部只对上负责,忽视了民生冷暖;财政分成体制的模式化,导致富乡更富,穷乡愈穷;GDP至上的考核体制,导致部分乡镇只重发展经济,轻视环境治理;一味地强调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大部分公共投入集中在工业和城市,造成农村公共产品的匮乏。
3、教育因素。社会的和谐与教育、文化的和谐密不可分。由于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理论教育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与不足,导致农民所受的文化教育极少,市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老百姓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但参与渠道狭窄,缺乏与政府交流的途径,利益诉求表达不畅,也导致 了不和谐因素的滋生。
三、对策
(一)要提高认识。自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之后,和谐社会建设如一股春风在神州大地风生水起。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要切实纠正“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社会建设是软指标”的错误认识,着力增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自觉性,使社会建设软指标“硬”起来,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二)要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必须加大投入。加大投入要处理好两层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公益性事业投入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对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可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动员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二是处理好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并向农村、向困难乡镇倾斜;另一方面要按照政事公开、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产业,使增加的投入有效转化为增加公共服务,实现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要强化措施。要按照“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原则,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推进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一是领导要带头。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要深化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把领导社会建设的绩效列为考核“硬”指标;要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二是干部要为主。某县有3万余名财政供养人员,有5万余名中共党员,他们理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要巩固和发
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要深入开展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作风教育和廉政教育,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激励真抓实干,坚持执政为民,使广大干部成为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三是群众要参与。和谐建设,人人有责。要深入开展淳化民风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要继续开展基本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举全民之力把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浏阳市委宣传部干部)
第二篇: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对我们开展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不断深入,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平安建设工作得到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潜在矛盾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还比较尖锐。归纳起来,当前不稳定问题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呈高发态势。一是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二是杀人、绑架、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增多。三是侵财犯罪和经济犯罪大幅增长。四是青少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占相当大比重。
(二)信访形势不容乐观,信访总量仍在高位徘徊。一是数量上升,规模扩大。二是涉及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三是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呈高发态势。四是城区上访问题突出。
(三)影响社会稳定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一是企业改制进入攻坚阶段,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城镇建设全面铺开,触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三是经济发展与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特殊群体情绪不稳,活动频繁。五是涉法涉诉反映的问题强烈。
(四)对敌斗争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法轮功”等地下组织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互联网上影响社会稳定问题也十分突出。敌对分子围绕热点敏感问题大肆造谣煽动,企图将个别问题普遍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操纵网上舆论,制造思想混乱。
(五)社会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也对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危害。
二、原因分析
影响社会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亟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但现在有些政策相对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二)依法治理措施乏力。一些部门和行业依法管理无力,执法监督不严,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和群众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不依法办事。反映在干部身上表现在不依法行政,执法不公,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表现在群众身上为遇事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是意气用事,动辄上访闹事。
(三)有些党政领导不够重视。表面上看有些党政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但实际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抓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领导同志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不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虽然县、乡镇、村(居)、村民组四级调解组织已经建立,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县的调解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另外,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权限、方式和效力都很有限,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很不适应,加之调解组织无经费,调解人员无报酬,长期以来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很薄弱,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五)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以及对信访工作上的错误观念,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
(六)上访成本低。一方面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使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地方上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一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贯彻实施《信访条例》,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新路子,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开门接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带案下访。继续集中力量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违章建筑拆除以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信访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加大对信访工作目标管理的考核、奖惩力度,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更加通畅、更加多样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除进一步规范信访接待工作外,还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反映诉求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渠道的畅通。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治本之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防止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抓好民商、行政案件的审判,依法维护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进一步解决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难”问题。四是注重对群众教育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逐步使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道德准则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引导社会大众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冲突,自觉地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教育群众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对于极少数恶意破坏社会稳定且触犯法律的人,应依法予以制裁。五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加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未雨绸缪、积极主动,为有效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二)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杀人、爆炸、投毒、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两抢一盗”侵财性犯罪,及时果断地惩处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依法严肃查办各类经济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犯罪活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开展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要切实加强网上斗争,深入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利用敏感问题制造事端以及组党结社活动,加大打击和防控工作力度。三是全面强化治安管理。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加大对公共复杂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出租房屋、特种行业、重点部位的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和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四是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原则,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委会、社(居)委会要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调处矛盾、化解不稳定因素的效率和水平,筑牢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五是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深入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全面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各项措施。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参与,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法律教育;注重对中小学生结伙打斗、迷恋网吧等不良行为的矫正,防患于未然。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惩治的同时,用爱心启迪他们心灵。
(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牢固树立“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我们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加快发展是政绩的同时,也必须毫不含糊地确立稳定也同样是政绩的观念。二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是要注意把握好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二是注意把握好推行力度和社会各阶层的承受能力,真正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使三着棋子协调动作,避免一着不慎,全局受挫。三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当前特别要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看病上学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真正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深厚的感情,诚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获取无穷的力量。
(四)着力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对于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确保一方平安的战斗堡垒。二是抓好基层安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安全文明小区、村镇、单位、校园、企业和综治模范乡镇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创建活动,有效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三是抓好基层防范网络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办和基层防范网络建设,充分调动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群防群治组织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作用,大力表彰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努力形成多方齐抓共管,人人踊跃参与的工作格局。
(五)切实加强党对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把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严格实行维护稳定责任制,明确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各工作部门的责任,细化目标任务,抓好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于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要实行挂牌督办与领导包案制度。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进维护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实现中原平安崛起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第三篇:某市平安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平安**”建设在我市全面展开。两年多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紧紧围绕平安**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平安**”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平安**建设,全
市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安全生产事故五项指标呈现出全面下降的好势头。今年1—5月份,全市“五项指标”又分别比上年下降了6.01%、7.7%、72%、6.9%和2.3%。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逐步上升。近几年,我市的gdp连续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平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5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平安山东”建设经验交流会,向全省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做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平安建设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平安建设工作自身机制体制方面也显现出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徘徊。其中,侵财型犯罪、暴力型犯罪和经济型犯罪成为当前刑事犯罪的三大主要类型,城市低收入者、职业不固定的闲杂人员、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青少年、低学历人员、农民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重复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刑事犯罪问题突出的原因,从打击方面来看,有的地方对治安形势评估和对刑事犯罪打击的科学性、精确性、及时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预防方面看,全社会预防和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意识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打不重防,重打不重教,重治标不重治本”的短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带来的法制道德教育的滞后、部分人价值观念的扭曲、心理的失衡和意识的错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婚姻家庭不和谐等诸多因素成为违法犯罪多发的深层次原因。
(二)非法宗教及邪教暗中活动。一方面是因为有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支持和资助;另一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有适宜他们滋生的“土壤”,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物质文化生活贫乏,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科学知识得不到宣传,迷信观念盛行,有的农民因贫困、疾病等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加之精神空虚、法制观念淡薄,非法宗教及邪教便乘虚而入。
(三)人民内部矛盾纷繁复杂。2005年,市信访局共接待人民来信1287件,来访430起6854人,其中集体访185起6311人;全市基层司法、综治部门共登记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万余件;全市法院共受理一审民事和行政案件2万余件。这些人民内部矛盾纷繁复杂,有的因经济纠纷、邻里矛盾、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有的是因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等引起,有的是因土地征用、城市拆迁、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有的是企业破产、职工失业、拖欠工资或集资、生活保障、军转安置、历史遗留等原因造成,还有的是因为行政执法、司法不公不严造成的等等。由此可看出,我市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多发态势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究其原因,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机制体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机制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着这种变革的不断深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利益的调整重组,造成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机会冲突,从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的不断增多。二是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些部门和单位在作出决策、制定政策时,没能很好地站在大局角度,做到民主、公正、关注照顾弱势群体,给日后矛盾纠纷的形成埋下了隐患。三是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比较薄弱。热心从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人员少,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网络不够健全,有的基层单位没有从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专兼职人员,有的有专兼职人员,但工作能力有限,作用发挥不好,形同虚设。四是矛盾纠纷信息预警渠道不畅。有些单位对于调处不了的矛盾纠纷不及时上报,听之任之,造成重大矛盾纠纷预警信息的中断或梗阻。五是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还不健全。党委统一协调,各部门联动负责的有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四)治安防范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大,治安形势日趋复杂,治安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人口的高流动性给社会治安的管理和控制带来很多困难,治安防范面临新的形势。一是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受警力不足、经费制约、有的地方措施落实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巡逻防控的密度和物防、技防的覆盖面还相对较小,治安防范还存在死角。有些单位,由于领导不重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和经费不落实,造成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二是防范意识还相对薄弱。有些单位及其领导,对防范工作不重视,心存侥幸,不舍得投入,特别是一些经营不太景气、内部管理较差的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参与平安建设的意识淡薄,他们大多只讲利润,不讲政治,舍不得投入经费搞自身的治安防范和安全生产,不关心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而现行的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对他们没有实
际意义和经济影响,若对他们采取处罚的措施则要有相应的法律政策依据。因此,对他们的管理还存在盲区。
(五)社会管理出现新的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大,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区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打工人员,他们在城市暂时居住地点较为分散,从业形式多种多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无固定职业,无单位归属,给城市的治安、户籍、计生、工商等社会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一些自身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的人,在致富心切心理的支配下,很容易成为违法犯罪特别是侵财型违法犯罪的实施者。二是失业、无业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尚未有效缓解,成为社会治安潜在的不利因素。由于企业改制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加之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等原因,造成社会失业、无业人员增多,这些人员无人管理,一部分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很容易铤而走险,违法犯罪。三是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较高。由于帮教措施落实不好且现行的帮教制度容易给刑释解教人员造成“被歧视感”,刑释解教人员不能充分得到社会的信任和关爱,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的机会较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其反社会倾向不断加大,有可能成为更具社会危害性的重新犯罪者。四是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受各种传媒信息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多变,对其教育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无人照看的未成年人、“问题”青少年、闲散青少年,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仍比较严重。五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管理与防范面临新的问题。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络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商务、办公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问题有网络黄赌毒对青少年的毒害、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境内外敌对势力与邪教组织利用网络进行通信联络等问题,这些都给网络监管与防范提出了新的问题。
(六)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基础工作是平安建设的重点。近年来,我市在开展平安**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夯实基层基础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五个亮点”为特色的基层平安建设新路子。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基层的客观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层的平安建设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工作在基层开展的领导核心,也是平安建设在基层开展的领导核心,其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平安建设的效果。当前,大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是强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农村,有的党组织涣散、软弱,整体作用发挥不好,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特别是农业税取消以后,开展工作所需经费受到制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由于大多数农民当前关注的是如何致富,而不是如何入党管事,有些想入党的农民也因宗族势力划分等因素不能入党,造成农村基层党员队伍老化、弱化,后继乏人。在城市社区,有的社区党建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二是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人员经费保障不充足。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起着骨干作用。面对日益繁重的平安建设任务,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人员、警力明显不足,有的基层派出所正式干警为2-3人,达不到5人的要求,有的基层法庭的审判人员没有法官资格。这种状况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形成了一对矛盾,导致工作疲于应付,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县(市区)和乡镇(办事处)经济发展缓慢,总体财力有限,对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工作经费和平安建设经费保障不充足、不到位,工作保障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层政法综治工作经费不足、装备设施落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存在“找米下锅”的尴尬局面,影响了的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基层群防群治普遍遭遇“经费瓶颈”制约。群防群治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社区、村庄的治安防范、矛盾调解、普法帮教等重要职责。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普遍面临人员、经费的制约,“无人干事,无钱干事”是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其经费来源渠道不畅通,尽管各地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我市的农村契约式保险联防、社会治安保险等方法,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其作用的发挥也远没有理论上探讨的那样完备,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处境尴尬。
(七)平安建设工作自身机制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开展已经有二年多的时间了,随着平安建设的不断深入,平安建设在工作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平安建设的领导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平安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囊括了政法、社会治安、信访、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医疗、环境、教育等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工作的开展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组织筹划、开展运作。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地方的平安建设办事机构设在政法委、综治办,其日常工作也都是由政法委、综治办的工作人员承担,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平安建设的开展。二是平安建设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平安建设工作机制不是一种单一的工作制度,它应该是诸多子机制的集合体,如社会利益的分配平衡机制,社会矛盾的解决机制,社会保障机制,政府运转保障机制等等,而且这些子机制之间还要有相应的协调配合机制,这样才是一种有机的工作机制。目前,平安建设的工作机制还仅仅停留在工作制度建设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复杂的运行机制。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平安建设的合力还不足不强,社会各方被动参与平安建设较多,主动参与较少,平安建设仍停留在“党委政府推动型”上。有的社会部门参与平安建设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有的地方没有做好群众的动员发动工作,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平安建设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如何把平安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使社会更加平安、稳定、和谐?我认为,就是要围绕当前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突出问题,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打击开路、重在预防,努力减少违法犯罪。一是要继续坚持严打整治方针不动摇。狠狠打击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严厉打击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严重经济犯罪。加大对非法宗教和邪教的打击力度,决不能使其形成气候。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体系。各级公安机关都要定期对治安形势进行分析评估,科学地确定打击重点,确保打击的精确度,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和成绩。这也是建立严打的长效机制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要建立人民群众安全感定期统计调查制度。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平安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要对人民群众安全感定期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为正确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是要建立社会治安定期排查通报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对治安突出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部位必须定期排查,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定期利用多种媒体向人民群众公告或提示应当注意和防范的多发性违法犯罪。五是要通过立法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社会机制。如收入分配机制、社会就业与保障机制、社会教育与矫治机制等,提高全社会预防和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努力消除滋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因素。六是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和不同类型群体、不同领域人员,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探索新形势下法制宣传的新途径、新渠道、新路子,确保宣传教育能够入耳入脑。七是要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积极倡导科学、倡导法制、倡导文明,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先进文化武装群众头脑,防止不良思想的侵蚀。
(二)多渠道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一是健全完善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机制,统筹兼顾地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重大项目引进、重要活动举办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实行决策听证制度,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的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要关心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救助以及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拆迁居民、失地农民和城乡其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就医和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健全完善矛盾纠纷的多元化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获取重大矛盾纠纷信息,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形式,及时有力地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严防其升级、激化或转化。要配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居)调委会和乡镇(街道)调解中心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想方设法加大工作经费投入,从政治上、经济上关心支持调解人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协调会议、信访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健全完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有序反应机制,积极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三)加强社会面的管理。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城区街面,组建由财政全额保障的专职巡防力量;在社区,建立社区警务室,延伸警务工作,积极引导群防群治;在重点部位,加大技防力度,逐步实现社会技防与公安技防大联网;在农村,大力推行治安承包和契约式保险联防,积极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治安防控机制。二是抓好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抓好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要以社区、单位和村居为单位,对孤儿、辍学生、无业在家的闲散青少年、留守在家无人照料的外出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等,进行摸底排查和建档立卡。要落实家庭、学校、单位、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大力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学校、单位”创建活动,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开展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和讲座、咨询等活动,共同做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要加大对违规的网吧、网站和互联网有害信息的封堵,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三是加大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基层流动人口管理站和协管员队伍建设,对流动人口实行分类管理。按照“谁经营出租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强化对宾馆、出租房屋等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理。积极按照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模式。四是要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人员的社会教育、改造工作。积极探索社会矫治的新模式。五是抓好公共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防止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主要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责任制,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四)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一是要解决基层平安建设“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要强化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警力下沉,强化基层政法综治组织队伍建设。要发展建立新型治安巡逻联防队伍、保安服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内保组织等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它们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二是要解决基层平安建设“有钱干事、把事干好”的问题。要加大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市、县、乡各级财政都要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经费和平安建设奖励基金长期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证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大对基层政法组织的投入,特别是保证基层公安所队的警务经费,逐步实现全额保障。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拓宽综治经费和平安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
(五)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一是要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要以领导责任制为总抓手,层层分解责任,促进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要用好检查考核这个“指挥棒”。增加考核的次数,科学拟定检查内容,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不断改进检查考核的方式方法。要把检查考核与领导干部的任用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用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这个“杀手锏”。三是要广泛发动群众。要创新拓展宣传动员形式,进一步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要靠制度体系确保平安建设的长期深入开展。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大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平安建设形成合力。要走法制化的路子,用法律法规来健全、调节各种社会机制,来固定平安建设的成熟经验。
第四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邢台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6 年 3 月
孟莎 201410290 会计学 翟之明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推进,我国非营利组织正在不断增加,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除了国家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程度,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水平也变成了一个有着重要分量的衡量指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研究,既是我国现代公共管理中的一个新兴领域,也是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综合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相关理论进行初步阐述的基础上,以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析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结合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财务特点,引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方法,提出了加强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I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目录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1
(一)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与财务特征..................................1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概论......................................2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4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探析..........................6
三、加强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7
(一)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7
(二)调整传统预算管理模式.......................................9
(三)扩展筹资渠道、优化资金结构..................................9
(四)引入财务风险预警指标......................................10
(五)加快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10 参考文献...................................................................11
II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水平却远远落后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持续性。因此,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研究对于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和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非营利组织具有其自身的内涵和财务特征,其财务管理的内容、原则、目标与流程构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层面。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主要存在资产管理随意松散、预算编制不够准确、筹集资金面临困境、收支管理后劲不足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特点、传统预算存在缺陷、筹资机制先天不足、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财务风险估计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针对目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调整传统预算管理模式、扩展筹资渠道并优化资金结构、引入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加强财务分析与评价、加快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等方面提高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保证非营利组织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与财务特征
1.非营利组织的内涵界定
社会结构理论将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普遍认同的概念是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提出的“结构——运作定义”,该定义着眼于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认为凡是符合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五个特征的组织均可视作非营利组织[1]。目前,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称谓并不统一,一般叫法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立单位等等。但范围一般界定为下列组织或单位:政府单位,包括联邦(中央)政府,州、县、市、镇、村等地方政府;卫生福利机构,包括医院、诊所、护理所、福利组织、红十字会;教育机构,包括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各种宗教组织;各种慈善机构;各类基金会。
从财务的角度来定义非营利组织,我国正式文件还尚未出现类似提法,但西方国家使用较多。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所使用的“非营利组织”一词也是从美国借鉴而来。顾名思义,非营利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其经营的目的在于社会利益而非某人或组织的经济利益。美国会计学会在《非营利组织会计事务委员会报告》中指出:通常区分营利与非营利的基础就是有无营利动机。并从行为上定义非营利组织为“无营利动机,无个人或个别拥有组织的股权或所有权,组织的权益不得任意抽收或者交换,通常都不可或被要求直接地或按比例地给予资金捐助者或赞助者财务上的利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1980 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四辑《非营利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指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包括:(1)绝大部分资财来自资财供给者,他们不期望按照其所提供的资财比例收回资财或获得经济利益;(2)业务运营的目的主要不是获取一笔利润或利润等同物而提供货品和劳务;(3)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买或机构清算可以分享剩余资财明确的所有者利益[2]。
2.非营利组织财务特征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被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资源提供者向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且不享有组织所有权,其剩余资财不存在明确所有权,承担一定受托经营责任的组织。与营利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具有以下明显特征:第一,运营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追究利润或利润等同物。尽管某些非营利组织业务的收支会产生结余,但总体上是以宏观的社会效益而非微观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第二,业务运营所需要的资财,全部或部分来自政府预算拨款、单位收支结余以及接受的捐赠等渠道。政府或捐赠者等资财提供者目的不在于收回所提供资财或按提供资财的一定比例获取经济回报,而在于保持和加强该组织为整个社会或特定团体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能力。第三,运营业绩不能用利润指标来衡量。第四,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买的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当非营利组织解体时,资财提供者也没有分享剩余资产的明确所有者权益。第五,业务运营通常借助政府和捐赠者对使用其所提供的资财加以限制、以单位预算约束等手段进行控制[3]。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会、商会、协会、联合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团体,以及学校、图书馆、研究所、医院、博物馆、福利院等各种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它在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概论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1)非营利组织筹资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的创立、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不断的筹资作为前提。资本是非营利组织的血脉,是非营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非营利组织资金筹集管理应遵循国家有关规定,选用合法有效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合理分配各种资金并保证各种形态资金的适宜占有程度。
(2)非营利组织投资管理
非营利组织对外投资包括短期投资、长期投资。非营利组织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实物资产等方式向其他组织或独立核算的企、事业单位投资和购买国家债券等。非营利组织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并按规定报经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3)非营利组织收支结余及净资产管理
非营利组织收支结余包括财政专项补助收支结余和其他收支结余等。结余分配是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指非营利组织当年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结余及其分配管理主要是指对非营利组织收支结余及其分配、使用所进行的管理。收支结余一般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净资产管理又称基金管理,基金是指非营利组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资产,按照资金的用途可以将基金分为: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基金管理主要是指对非营利组织基金的提取、取得和使用所进行的管理,基金的使用应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
(4)非营利组织财务预算管理
国家财政对非营利组织实行一定的财政补助,并要求非营利组织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指非营利组织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对计划内非营利组织财务收支规模、结构和资金渠道所作的预计,是计划内非营利组织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财务收支上的具体反映,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活动的基本根据。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原则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原则是组织非营利组织经济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准则。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应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特性及其经济管理的需求,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财务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牢固树立法律意识,规范非营利组织财务行为,使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在法制轨道上运行。这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非营利组织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并结合各行业的特点、实际情况,制定财务管理规定、财务管理办法和开展财务活动,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体系。
(2)坚持量入为出、控制成本的原则
量入为出、控制成本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非营利组织开展日常业务活动时,国家预算对其进行补贴,但由于国家财政拨款有限,各项事业发展且都需要资金,就导致资金供需矛盾十分尖锐。非营利组织在国家补贴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兼实行低成本收费,导致资金缺口形成在所难免。非营利组织应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急需的地方,坚持节约、勤俭办事的原则。
(3)实行预算管理的原则
非营利组织全部财务活动都应按规定编制预算,实行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正确编制组织预算,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单位的财务活动,保证各项业务顺利的进行。非营利组织预算的编制,既要考虑前期执行情况,又要兼顾非营利组织的事业发展规划,考虑计划期内的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使预算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随着财务预算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非营利组织预算的编制,应更多地采用零基预算等更为科学的方法,按照当地财政对其预算编制的要求,完成组织预算的编制、批准及执行工作。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4)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的原则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是在最高管理层或总会计师的领导下,由非营利组织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组织的财务活动,有利于强化组织财务管理,对促进其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它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层进行统一领导时,必须加强各项财务基础工作的建设,财务相关部门也应健全各类原始记录,严格计量验收,加强定额管理,做好财产清查工作。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产管理随意松散
目前,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对资产的管理比较混乱。内控制度不健全,资产账实不符。资产管理随意松散。其中,最为突出的即非营利组织固定资产的管理,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部分固定资产登账之后并没有及时入库,造成会计数据的账实不符,财务核算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从而导致资产的流失。其二,设备仪器等固定资产一味求大求新,在未经过科学财务分析的前提下,盲目购置新的资产,导致购入资产闲置不用、使用效率十分低下的情况非常严重。其三,对于已经转让、转性的固定资产未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理有关资产的转移手续,对该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少提折旧或者不提折旧,对该缴纳资金占用费的不缴纳,该收缴的承包费不追缴,将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无形中置于次要地位,投入的资产无法得到补偿,致使资产价值受到侵害[4]。此外非营利组织对于日常办公等低值易耗品资产的处理,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日常办公用品通常在需要时采购,采购地点与时间都比较分散,采购回的物品在财务上没有及时进入库存,缺乏科学有效的库存管理。
2.预算编制不够准确
非营利组织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是目前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数据不能真实反映资金需求
目前,非营利组织预算编制主要是依据上级部门下达的预算内经费拨款指标以及本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对人员经费指标和公用经费数额进行分配。在对非营利组织的投资项目进行预算时,预算部门通常缺乏长远考虑,没有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规划项目,有时即便考虑了计划发生的项目,也没有具体计算所需资金量从而在预算中进行反映,由于上没有科学预计次年可能实施的项目,对于完全无预算的但所需资金数额较大的项目,财务上实施起来困难极大。尽管在预算中留有不可预见的费用即准备资金,但对于收入较小的非营利组织,其准备金却远远达不到支出金额,导致巨大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的资金缺口。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由预算数额不真实、不准确所导致的。预算数据脱离实际是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预算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2)预算编制缺乏各部门通力配合
在非营利组织中,预算资金配置的主体主要是非营利组织财务处计划科,各部门在预算编制中参与度很低,预算项目经切块分割后的细化分配方案并没有公开,各部门仅知道本部门的各项经费指标,部门之间缺乏配合监督,不利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此外,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有些管理层对各自部门的管理缺乏积极主动的负责态度,对规范的预算管理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各部门上报预算时,不重视预算本期的计划,仅仅按照上指标随便一报了事。导致组织整体预算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差异,使预算数据失真,给国家和上级统计预算数据带来了极大的不实。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造成本应由预算解决的问题推致决算工作中,形成了轻预算、重决算的不正常现象。
3.筹集资金面临困境
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NGO 研究中心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有41.1%的非营利组织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5]。由于非营利组织的产出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多年来,非营利组织的投入也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然而,随着非营利组织自身的不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已不能满足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非营利组织难以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捐赠,向社会募款的效果较差,捐款金额占总收入的比重远低于国际同类非营利组织水平,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非营利组织接受营利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平均不超过组织总收入的30%,而在香港,非营利组织接受捐赠占总收入的83.2%。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筹集资金的困境,许多非营利组织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甚至导致根本无法开展正常活动。由此可见,非营利组织资金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非营利组织长期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4.收支管理存在漏洞
非营利组织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非营利组织因其组织的特殊性质可将收入分为非自创收入和自创收入两大类。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因其财务特性容易放松对自创收入的管理,作为自创收入主要来源的服务性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也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如此,非营利组织在开展业务工作时,可按国家收费标准获得一定的服务性收入,但这类服务性收入的收费标准一经制定并经物价部门批准后,往往十几年不变,不管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也不顾组织自身情况如何变化,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收费标准。这种情况就是由于组织对收入疏于管理造成的。另一方面,非营组织对支出的管理措施不得力也导致组织发展的后劲不足。在资产使用上,普遍存在轻视成本核算,缺乏效益观念的现象,仅按照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简单的开支标准计提费用,而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此外,支出费用的界限也比较模糊,各支出常常相互挤占挪用。同时,非营利组织中对货币的未来需求量预测不足,造成资金限制,资金的时间价值被忽略,货币的机会成本较高。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探析
1.非营利组织自身特点所产生的问题
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非营利性,导致其财务上具有缺乏利润指标、所有者权益特殊等特点。此外,非营利组织管理者也由于组织的非营利性而排斥商业和营利行为,从而对其组织内部财务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具体表现为:
(1)财务缺乏利润指标
在企业财务中,利润指标能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权威标准,为企业提供了量化分析的科学方法并使企业分权管理成为可能。然而,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整个财务体系中缺乏利润指标,就导致管理人员很难就各种目标的重要性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无从确定。同时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于考评,各部门权责利难以区分,导致分权管理难度加大,从而带来一系列财务管理的问题。
(2)所有者权益形式特殊
非营利组织资财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但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照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然而非营利组织出资者或捐赠者,其出资的目的并不是要求非营利组织寻求经济利益,也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回报,多数情况下,他们在交出其资金所有权的同时,也将监督该笔资金是否用于公益目的的权力一并交了出去,相当一部分出资人出资后连出资凭证也不索取甚至匿名出资,他们既不享受经营管理权,也不享有收益分配权,因此组织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也很少被出资者予以关注,非营利组织内部也因此常常忽视损益的计算。从一定程度上说,非营利组织所有者权益形式的特殊性是导致其内部控制长期置于外部审计监督之外的根本原因。
(3)管理者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非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方面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那时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缺乏理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直到现在,非营利组织最高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仍然普遍偏低,对财务管理的职能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同于企业,不存在商业营利行为,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因而也就不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财务管理部门大多只是停留在日常核算、预算编制的层面,并没有过多考虑资金使用效率、资金成本、资金风险等深层次财务管理问题。这种观点显然是一种误区,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已把非营利组织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传统核算型报账制的财务管理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组织发展的需求,一个组织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非营利组织的发展。2.我国传统预算会计存在缺陷
(1)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非营利组织多数采用固定预算和定期预算的方式。固定预算是根据未来固定不变的业务水平,不考虑预算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量变动而编制的预算。固定预算是一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它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编制,一般适用于经营业务稳定,能准确预测成本的固定费用或者数额比较稳定的预算项目。固定预算的特点是不考虑业务量的变动,只按某一确定的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预算,将实际结果与预算期内计划规定的业务量水平所确定的预算数进行比较分析。然而,固定预算的并不能随时反映市场状况变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当实际业务量偏离预算编制所依据的业务量时,预算便大大降低了其作为控制和评价标准的意义。
(2)预算编制程序颠倒
依照惯例,非营利组织将经费指标划分到各部门,应首先让各部门申报下一用款的计划,之后再根据需求进行分配,最后由财务上报预算。然后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总是先由财务上报预算,之后再将经费指标划分到各个部门,编制程序在时间上是完全颠倒的。于是,预算项目在实际支出时很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一方面,事前有预算的事中却没有执行,以至预算没有完成。另一方面,上级批复的项目预算没有预期完成,从而影响了次年专项资金的划拨。最终造成专项资金的挪用,导致预算失效,给非营利组织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3)预算管理缺乏激励机制
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激励机制,造成各科室部门忙于追加、争夺资金,财务部门忙于平衡资金,无力跟踪资金的使用情况,致使资金利用效率地下,部门之间资金矛盾加剧。由于预算资金分配的不合理,有些部门到年底没有经费,只能将许多本应做的事情递延到下个,而相反,有些部门年底预算经费结余较大,为了保证下年非营利组织不削减其预算指标,就突击开支,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导致部门之间资金矛盾加剧。
三、加强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
1.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
(1)建立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为该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加强验收和使用固定资产的管理。资产管理机构受托对非营利组织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依据有关政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府制定并实施的具体管理办法,办理资产的验收、登记、调拨、转让、转性、报废等一系列手续。
(2)加强会计核算。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总分类明细帐,进行价值和数量的双重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和固定资产台账、卡片,由专人负责管理,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数量、价值、型号、使用的单位以及存放的地点等。保证整个管理体系环环相扣,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账帐相符。
(3)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分口负责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管理权属应统一收归财务部门,在财务部门进行价值管理的同时,有权监督实物管理部门的实物安全管理情况。
(4)固定资产的购进、拍卖、转让,原则上应先经非营利组织办公会议以及资产管理机构评估讨论,财务部门审核无误报批核准后方可进行。未经审核评估以及批准而擅自处理固定资产是违背了资产管理制度的行为,应予以处理。
(5)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每年组织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对非营利组织资产的品种、数量、存放地点进行盘查,核对财务账目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实物账目是否相符。同时加强非营利组织固定资产的财务审计监督。对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6)加强产权管理。非营利组织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界定、变动和纠纷的调出,保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对外投资转移固定资产使用权一定要履行审批手续并坚持有偿使用,收取占有费。
2.加强收支管理制度的建设
收入管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非营利组织必须建立健全收入管理制度,并使之环环紧扣,没有漏洞。主要要求为:
(1)所有收入均由财务部门统一核算。款项由财会部门或制定的授权部门的专人收取,任何部门、个人均不得经手现金和银行存款,但依法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置于组织审计的监督之下多种下级经营公司等除外。
(2)收费收据均应连续编号,由财务部门严格管理,所有收据均应在财政部门制定处购买或印刷,未使用的收据由财务部门制定专人保管;票据管理人员应根据日常收入情况,对每人每次领用的收据数量进行核实;根据收费员收据返还情况决定再次发出收据的时间和数量;定期或不定期对库存收据和收费员处进行收据的盘点清查,必要时由部门领导人或授权人员参与,以保证收据和现金的安全,防止贪污、挪动现象;使用后的收据应根据财政部门关于油价政权及票据管理制度规定保存,保存到达法定年限后,依法上缴财政部门或销毁[6]。
(3)收费员每天清点所收款项,除规定数量的周转金外,收费员每天所收款项必须在指定的时间上交出纳,由出纳集中送交银行;财务部门经常性地对收费员的现金进行清查,做到账帐、帐款相符。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4)收费标准应公开在显著地方,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保证非营利组织服务群体的合法权力和组织本身的良好声誉。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财务支出管理制度的完善,关系到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税收征管活动的正常进行,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非营利组织支出管理制度实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二)调整传统预算管理模式
1.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的编制,既要参照前期的执行情况,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事业发展规划,考虑各类有利与不利因素,使预算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随着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预算编制应更多的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预算的编制方法,并结合当地财政对非营利组织预算编制的要求,完成单位预算的编制、批准与执行工作。较传统的固定预算与定期预算方法,非营利组织可以考虑引进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
2.建立全面预算体系
全面预算反映的是非营利组织未来某一特定期间的全面业务服务和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内容分为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按其涉及的预算期分为长期预算和短期预算[7]。
全面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性强,操作复杂的工作,涉及经营管理的各个部门。预算编制一般应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首先,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由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委员会拟定预算总方针、各相关政策以及非营利组织总目标与各部门分目标,并下发各有关部门,然后组织各部门按具体目标编制其部门预算草案。接着,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平衡和协调各部门的预算草案,并进行预算的汇总和分析;第三,审议预算并报职工代表大会或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研究,最后通过非营利组织的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最后,将批准后的预算下达各部门分头执行。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各项预算之间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关系较复杂。
(三)扩展筹资渠道、优化资金结构
1.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的主要方式仍为国家财政拨款与适度举债,然而,随着组织发展扩大,其对融资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深,此时需要更多渠道的融资,才能满足资金的筹集需求。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由于长期缺乏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存在资金短缺和资产闲置并存的严重问题,资产运行效率十分低下,此时非营利组织筹资活动应首先考虑如何积极进行内部融资。通过合理调度盘活内部的停滞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次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科学调配各项资源,利用各项资金的时间差与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空间差,总体有效利用资金。经过调整后的经济结构,组织的存量资产得以盘活,资产结构得以优化,闲置资产得以变现,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不失为一种成本低廉且颇有成效的筹资方式。
2.科学分析筹资成本
在面对各式各样的融资途径时,非营利组织需要科学做出筹资决策,而科学决策的首要前提就是理性分析筹资成本。筹资成本既包括资金的利息成本,还包含筹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因此,只有通过深入分析,确定利用筹资的资金所带来的总收益大于筹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如何筹资。筹资成本的确定对于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具有积极意义,是组织比较筹资方式、追加筹资方案的依据。
(四)引入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面临筹资、资金运营、外部监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风险,引入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于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提高组织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使用非营利组织财务预警指标测度,可以帮助财务人员察觉财务管理系统所受损害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调整,从而增强非营利组织应对风险的能力。一般来说,非营利组织财务预警综合指数测度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设计财务预警的监测指标;第二,测度或规定各项财务监测指标的预警临界值;第三,根据相对应的实际指标数据,计算得出财务监测指标的实际值;第四,计算各监测指标的财务预警指数;第五,在规定监测指标权重的前提下,计算财务预警综合指数,并设置整个财务体系及相应项目的警限和警度[8]。
(五)加快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
加快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步伐,就要大力培养专门的财务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要加大高素质财会人员的引进与选拔。从战略目标和长远眼光出发,通过内部推荐、广告或网络招聘、猎头公司和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广开纳贤渠道,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地引进和选拔一批熟悉财务管理知识、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市场经济规律并具有良好财务会计基础的高素质财会人员。
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还要加强储备和培训专门的财务管理人才。把集中培训和个性化培训、走出去培训和请进来培训结合起来,重点就非营利组织财务特性、财务管理基础知识、财务会计继续教育、国内外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强化提升。另外,还要针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凸显的问题研讨对策,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目的在于防微杜渐,更有效地完成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
邢台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
参 考 文 献
[1]孙新章.试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市场周刊,2005,(6): 57-59.[2]詹姆斯·P·盖拉特.21 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11.[3]沈晔.非营利组织筹资困难的成因剖析[J].金融经济,2006,(8):77-79.[4]赵宏伟.我国非营利组织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求索,2009(5):24-25.[5]景涛.初探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内容[J].会计学研究,2006,(9): 44-45. [6]崔国平.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经济,2006,(7):129-132. [7]沈勇明.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5,(12):127-129.[8]李薇,姜锡明.浅谈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及预警系统[J].财会探析,2006,(6):276-277.
第五篇: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情报信息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对于现代警务工作的开展起主导作用。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公安工作效率的高低。本文对当前我国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进行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地必要性,指出了我国进行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加强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警务;战略;效率
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警务工作方式、决策部署、警力调度,基本上是被事件、案件驱使后依靠警令驱动和人海战术来完成任务,这种传统的依靠拼警力、拼体力的粗放式、被动式、人工式的警务工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治安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越来越难以掌握现代警务共作开展的主动权。建立与当前治安形势、队伍现状、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警务信息机制,向科学技术要警力,是目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以情报信息这一强力武器主导警务工作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公安实践者所认同和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在现阶段警务工作中的现实意义逐渐凸现出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警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保证警务决策科学化、警务工作高效化的必由之路。
一、情报信息概念、内容辨析
(一)情报信息概念的界定
现阶段,对于“情报信息”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在实践部门还是在理论研究部门都存在较大分歧。全国各地的公安部门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尽相同,有“公安情报信息”、“违法犯罪信息”、“刑事犯罪信息”等诸多称谓,即便是在同一时期同一部门也曾出现过不同称谓交叉使用的情况。情报信息概念是否明确,直接会影响到公安机关情报信息工作的性质、任务、目标以及公安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如何对情报信息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的建设,公安情报信息已不再局限于刑事侦查领域,它的范围已经扩大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凡是与公安工作有关的信息都可以纳入公安情报信息的范畴。为与当前这种大范围、大规模、大体系、多功能的公安情报工作相适应,有必要建立新的“公安大情报”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情报信息是指公安机关通过侦查手段、秘密力量、日常办案、日常管理、社会调查、公开资料一等多种途径获取的有关违法犯罪活动、治安行政管理、公安机关自身管理及与公安工作相关的其他各类信息及其分析研判后的成果;公安情报可以广泛应用于实战、治安环境监视、预警、公安决策、公安管理等各项公安工作。简言之,公安情报是指由公安机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广泛服务于公安工作的各类情报、信息及其分析研判后的成果1。
(二)情报信息包含的内容
情报信息是公安机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包含刑事犯罪情报信息在内的,广泛服务于公安工作的各类信息及其分析研判成果的一种广义的情报信息概念,与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的狭义情报信息概念有着范围上的区别。随着情报信息理论研究的深入,从公安工作的社会控制力和工作效率层面上分析,情报信息应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层面——违法犯罪情报信息。即与违法犯罪活动有关人、事、物等情况和线索,以及相关的分析研究成果。具体包括涉案人员情报信息、案件情报信息、物品情报信息、组织情报信息等内容。
第二层面——公安管理信息。例如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公安机关其他业务部门的日常管理信息同样属于情报信息的范畴,具体包括常住人口信息、暂住人口信息、宾馆酒店入住信息、出入境管理信息、枪支弹药管理信息、机动车登记管理信息、非机动车管理信息、交通违章管理信息、网吧管理信息等内容。
第三层面——其他社会管理信息。能为预防、制止、打击违法犯罪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一切情况和信息都应包含在情报信息的范畴之内,社会其他机构和部门在日常社会管理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同样可以为公安机关提供情报信息支持。这些社会管理信息具体包括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社会保险信息、房地产登记信息、手机用户信息、固定电话管理信息、银行储户管理信息、邮政投递汇款管理信息、计划生育管理信息、医疗保险管理可信息、医院就诊管理信息等内容。
情报信息的主要功效就是为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服务,在情报信息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当中,不难看出,违法犯罪情报信息是情报信息的主要内容,在整个情报信息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公安管理信息及其他社会管理信息则是对情报信息的补充,处于辅助地位,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情报信息工作搜集的对象。在日常的公安工作中,公安情报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情报信息这三个层面的内容,注意对这些内容的搜集、储存、分析,并加以利用。
二、当前我国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分析
从情报主导警务理念的提出到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纷纷积极投入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当前我国公安情报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和体系,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报主导警务的理念逐渐得到公安部门的认可
所谓情报主导警务,就是通过综合收集、分析和使用情报信息,引导警务决策,提高警务效能,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目的的警务战略2。其工作机理是:从犯罪环境中分析、提炼情报信息,以情报信息影响领导决策,领导决策转化为具体的资源调配和战略战术行动,最终改变犯罪环境,从而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
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主要是由案件驱使、警令驱动,或者依靠政令来开展警务工作,这种工作模式缺乏对社会治安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对社会面的控制力较差,不能对将要发生的犯罪活动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遏制3。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工作模式则可以从已发的事件、案件信息中发现其中的规律特点,对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案件、犯罪活动及时遏制,对匿藏的犯罪嫌疑人准确、有效的打击。随社会信息化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警务改革理念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公安局刑侦部门率先建立起我国第一个专业情报信息资料管理机构——上海市公安局犯罪情报信息中心,我国公安部门开始了对各种刑事犯罪情报信息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储存和检索使用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各级公安部门逐步加大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以“金盾工程”为标志,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逐步得到公安部门的认可,警务工作开始由传统的被动型、防御型向主动性、进攻性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转变。
(二)公安部门重视对情报信息的利用
在经济迅猛发展导致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各种不稳定因素迅速攀升的社会背景下,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公安机关要掌握公安现实斗争的主动权,驾驭社会治安局势,情报信息是不可被忽略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情报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能够为及时、主动、准确、有效地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信息指导,大大增强了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力度,提高了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
现实工作中,公安部门十分重视对情报信息的利用。从领导决策层来看,各地领导重视对公安情报系统的建设与开发,为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持。从侦查人员角度来看,公安实战部门把情报信息看作是开展工作的指南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侦查,进行信息比对,通过对情报信息的综合研判,开展串并案分析,已经成为公安机关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三)公安情报工作的组织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虽然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情报信息工作的队伍建设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从全国整体状况来看,随着公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全国各地各级公安机关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情报信息在现实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公安部门都积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了专门的情报信息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情报工作人员,逐步构建了覆盖广、触角深、反应快的情报信息网络。东南沿海和内陆的一些发达城市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此外,公安部门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引进、培养、稳定公安情报工作所需专业人才,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广大公安民警情报信息知识和技能业务培训,提高公安民警情报信息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情报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现代化的情报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公安机关就已经开始对情报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之后,全国公安机关逐步加大对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特别是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情报信息“大采集”、“大流通”、“大平台”、“大系统”的发展趋势, 为公安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支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已经初步建成,为情报信息的处理、传递、存贮、检索等提供了有力保障4。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安三级网已经建成。公安三级网由公安部、各省、市公安网络共同,为全国范围内的情报信息交换提供了高效、快捷的传输平台。
2、具备了初步信息查询服务的功能。全国人口基本信息、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全国在逃人员信息等八大信息资源库相继建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公安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全国人口信息系统、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公安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在逃人员信息系统、涉毒人员信息系统等应用信息系统,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公安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为情报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三、进行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专业化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所谓情报信息进行专业化建设,就是要在专业化水准的要求下进行情报信息建设,使情报信息工作的机构专业化、业务专业化、人员专业化、工作体制专业化、管理机制专业化等5。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当前犯罪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公安工作效能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实现情报主导警务战略的有效方式。
(一)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当前犯罪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日益突出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诱发、滋生违法犯罪。尤其是刑事犯罪总量居高不下,犯罪的组织化、暴力化、智能化、动态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新的犯罪形式和犯罪手段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6。各种敌对势力境内外勾结、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假手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与我对抗等动向更趋明显,恐怖主义、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进一步凸现出来。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组织化、智能化、国际化犯罪形势,公安机关要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切实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就必须树立和强化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以专业化的工作方式来应对专业化的犯罪手段,不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二)情报信息专业化是提高公安工作效能的有效手段
第一,情报信息专业化是提高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智能、大跨度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公安实战部门要及时发现、证实、控制犯罪活动,实现精确打击,就必须准确掌握、充分利用各种情报信息资源,对各种各样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寻找有用的证据和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报信息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的强大威力,提高公安工作效能。
第二,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公安机关提高社会控制力的重要措施。树立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摆脱传统办案理念、方式、手段对执法工作的影响,通过对现有的情报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加强对不安定因素及违法犯罪活动特点、规律的掌握,对提高防范打击能力,进一步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
通过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尤其是各种公安业务系统、信息平台及组织队伍建设,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实战需要不断整合信息资源,主动围绕情报信息开展各项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形成建、管、用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对于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以专业化为视角,加强各种业务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我国公安信息化进程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建立我国现代警务机制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安工作就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7。公安机关要建立以主动出击、快速反应的现代警务机制,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一最佳切入点,加强各种业务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依靠警务信息化带动警务现代化,使各项警务工作都围绕收集、运用情报信息而展开,把大量的警力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粗放的运作中解放出来,使警务工作的集约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实现情报主导、精确打击。
第二、以专业化为视角,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不断满足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人员要求
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各种管理制度,组织专门人员,运用专业手段,对各种公安信息和业务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应用,是情报信息工作在人员队伍方面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以专业化为视角,不断提升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势必对我国公安信息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情报信息专业化是实现情报主导警务战略的有效方式
第一、情报信息进行专业化建设,有助于公安机关树立情报主导警务意识 对情报信息进行专业化建设,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运用各类情报信息,及时分析预测治安形势,有效控制和消除社会面上的不安定因素,实现精确打击和有效预防各种犯罪活动的发生,使警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安机关情报主导警务意识。
第二、情报主导警务战略客观上要求情报信息建设必须走专业化道路
情报主导警务要求各项警务工作都要围绕情报信息来展开,充分体现情报信息在各项警务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情报信息管理制度、体系、人员等领域的专业化,情报信息在现代警务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就无从体现,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在客观上要求情报信息走专业化建设道路。
四、加强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情报信息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仍然不能满足现实警务工作状况的客观需要,离专业化的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表现在情报意识、物质基础、工作体制、管理机制、整体系统开发等五个方面。
(一)公安工作人员情报意识淡薄
情报意识虽是个老问题却是个主要问题,公安人员若不具备情报工作的强烈意识就不可能发挥情报信息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形成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高效工作局面。现实中情报搜集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公安人员没有发挥主动性去积极发现、搜集、整理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报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领导层面的不重视致使情报信息工作开展不利
一个地区情报工作的建设与管理是否能够适应当地治安形势的发展需要,公安部门领导的情报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领导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情报意识和现实工作的发展脱节,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认识深度不够,对实践中反映出问题所作的思考仍然很难跳出传统工作思路的限制,受框架约束较大。能够立见成效的方式、方法总是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同样具有吸引力,不少领导对于需要长期建设的、没有具体目标的任务认为是软任务从而重视不够,而对那些作用明显、要求迫切的工作则是全力以赴,导致情报信息工作不能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形成恶性循环。
2、民警的情报意识淡薄使得情报信息工作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不少民警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对当代信息社会的迫切要求认识不到位,没有能够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跳出传统思维,仍然被案件牵着走,缺乏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主动出击意识。即使有些民警已经认识到情报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对身边信息的搜集和上报,只希望从信息系统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线索,致使大量的有助于其他案件的信息被浪费。
(二)情报信息工作的物质基础相对匮乏
效率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其具有双重基础,即道德基础和物质基础8。公安工作效率的提高除了要依靠道德基础即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协调人际关系的构成等方面以外,还需要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的支撑,其包括工作设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者等,没有物质基础效率就无从谈起,物质基础是效率的出发点。虽然当前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区域性特征明显,全国范围内仍有部分地区不能提供适应现实斗争需要的各种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及人力资源,各地区情报信息工作的发展水平及层次差异很大。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来看,在物质基础方面还是呈现出了相对匮乏的状况,使得情报信息工作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从事情报信息工作的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情报信息工作效率不高;二是在强调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地区对于情报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不足,仅仅依靠全国公安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很难为满足当地现实斗争需要。
(三)当前公安工作体制的制约导致情报信息无法实现畅通与共享
在研究如何发挥情报信息在警务工作中的效用从而提高公安工作效率时,情报信息的畅通与共享问题是不能不讨论的重要因素。搜集更多、更全的情报信息为更多的公安实战部门所利用是公安情报部门一直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然而当前公安工作体制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报信息的畅通与共享。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地方各级单位都要求收集管理一些情报资料,各条各块分工过细、职能重复、多头整理、多头上报,造成了效率不高的局面;二是有些部门对自己部门收集的情报信息(可以共享的情报信息)看作是“看家宝”,不愿意把信息提供共享,从而也造成了共享不畅的局面。体制因素的存在割裂了情报间的相互联系,导致公安机关综合分析部门不能掌握全局性的情报信息,更不能通过整体的情报分析,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和动向,影响了决策功能的发挥,最终影响整个公安工作效率的提高9。
(四)相关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公安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管理机制主要起到导向和规范的作用,既要有软约束,也要有硬约束。不仅要制订和完善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反馈、积累、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要有信息工作的竞争激励机制,使信息工作的优劣与部门、个人的利益捆在一起,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惩处机制。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虽然通过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强化了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规范管理,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情报信息工作管理机制仍然还处于简单、滞后的状态。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情报信息保密制度、使用制度、交流制度等一些重要的管理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情报信息工作相应的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起来。二是考核监督较为薄弱。在考核方式上,全国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收集轻应用等问题,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极大地影响了考核监督导向作用的发挥。三是绩效评估标准缺失。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建立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评估机制,客观上削弱了情报信息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现状的情报信息管理制度,促进管理机构职能落实,保障人员到位,促进我国的情报信息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五)情报信息系统整体开发欠缺是制约公安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各地有相当一部分的情报信息系统只能由本地的公安部门使用,外地的公安部门不能通过便捷的网络实现共享,大大降低了情报信息的效能。情报信息系统整体开发的欠缺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首先是各地都纷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公安情报信息系统,虽然系统的各方面功能还没有完全达到实战的要求,但在本地区的实际的斗争中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但各地区在情报信息的共享和使用上却不尽如人意,多大数是通过发出协查请求的方式来使用相关地区的情报信息,大大降低了情报在实际斗争中的作用。
其次是当前情报信息系统的整体性建设处于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公安机关在自身情报信息系统建设时没有一个整体的情报信息建设规范文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开发的任意性较大。虽然全国犯罪信息中心及其他几个相关情报信息系统都相继建立并投入使用,但大多停留在资料库、数据库的作用上,只发挥出有限的查询、比对功能,这使得积累了大量的情报信息资料得不到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为决策提供依据、为现实斗争服务的效率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情报信息系统整体开发的欠缺表现在对现实斗争迫切需要开发的情报信息系统研究开发步伐不快10。因为要追求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效应,提高情报信息库的使用率,又要保证各系统平台标准的统一,减少共享困难,所以,很多系统的开发往往是一些县公安局或基层派出所先行,待到适用取得满意后再进行在全国推广使用,在此期间有的地区后部门可能已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了自己的专项情报信息系统,于是又造成了标准不一不能共享的状况,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且又阻碍了情报信息整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五、加强情报信息专业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情报信息在警务工作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对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正确认识是开展情报信息工作的思想基础,为此,一定要正确认识情报信息主在警务工作中的战略意义。情报信息工作是公安部门改变被动局面、建立新的工作机制的重要措施,是缓解警力紧张、减少破案投入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实现警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情报信息先行,才能做到打有目标、防有对策、控有把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情报信息工作,树立“情报主导警务”、“精确打击,精确防范”的理念。
此外,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还应树立科学的情报信息观,包括情报信息有限观和情报信息发展观等11。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警务工作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有限的警务模式。虽然它在警务工作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无法替代其他警务模式的职能,需要与其他警务模式优化组合、互为补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本身发源、发展于传统警务,受到了警务环境的影响,坚持用发展的情报信息观来看待今天的情报信息工作,不仅对于深化情报信息认知、创新情报信息手段、增强情报信息实效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发展情报信息理念、赋予情报信息工作新的时代和社会特质,使其在警务发展的长河中不断焕发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情报信息工作的公安队伍最为紧要
1、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情报信息资料的搜集、储存、管理、传递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工作,它的专业性、技术性也比较强,如果没有专人负责,即使有了资料,也形同一堆废纸,或者即使指定一些人兼管,也难以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时,公安机关强调快速反应,节约侦查成本及公安工作效率,要和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争速度、争效率,需要尽快破案,缉拿罪犯,减少损失。因此,在各级刑事侦察部门应设专门机构,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才能达到快速传递信息和反馈的效果,为侦查破案提供资料线索。
2、加强情报信息人员的培养
以培训的方式提高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在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研判方面的工作能力是适应现实斗争需要的有效方式,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培训情报信息工作人员以下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强烈的情报意识;二是培养情报信息工作人员的现实工作能力。另外警察院校又针对性的开设情报信息相关课程,从学生时代起就培养情报意识,掌握情报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适应现实斗争需要的情报信息人才,也是今后公安机关情报信息工作人员重要的后备力量。
(四)加大情报的研判力度,提高情报信息的质与量
我国的情报信息理论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以刑事侦查情报为中心向外扩展开来的。研究初期,传统情报学理论给公安情报信息理论的研究带来的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然而,两者在本质上存有较大的差距,以致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公安情报信息理论研究深受普通情报学的负面影响12。普通情报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主要是“文献”、“图书”和“资料”,是静态的、公开的、相对准确和完整的;公安情报信息的研究对象是“情报”、“线索”,是动态的、隐蔽的、也是零散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或然性。两者在研究和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实践证明,仅仅提供情报信息的储存和查询服务,很难发挥情报信息的强大的预防和控制犯罪作用,情报部门必须加大对情报信息的研判力度,大力开发系统自动研判功能,强化专业人员研判力度,充分挖掘出情报信息中服务于现实工作的各种情况、信息和线索,不断丰富情报信息的数量,不断提高情报信息的质量,有效提高警务活动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五)建立健全综合情报信息系统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现代社会日益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违法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也早已冲破地域界限,突破了传统的作案方式,这就迫切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理念,紧贴实战需要,注重情报信息的综合研判,发挥整体优势,构建高效运行的公安情报信息系统,提高情报信息的搜集、管理和研判水平。
建立一个系统的、协调的、整体作战的情报信息系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同时也可以缓解当前公安工作体制带来的障碍。只有充分而广泛地把零碎、分散又不规范的资料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实行规范管理,各负其责,形成系统协同作战的实体,才能使犯罪情报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目前,以“金盾工程”为主导的公安信息系统仍然处于不完善的状况,要高效发挥信息警务的作用,必须坚持信息警务与科技强警有机结合,不断加大应用软件平台开发利用,加快专业数据库数据共享,建立中心数据库、综合应用软件和网络环境相配套的情报信息综合系统,健全和完善情报信息数字化加工机制,实现情报信息规范化录入、无障碍传输、即时共享和应用,对于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六、结束语
我国的情报信息工作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国公安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也取得初步成效,但离现实斗争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对情报信息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正确理解情报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情报信息观念,坚持以专业化水平进行情报信息建设,情报信息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正引导现代警务工作不断走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彭知辉.关于公安情报概念的理解[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8-62 马忠红.情报主导侦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69-270 3 刘仁先.情报主导警务[J].中国刑事警察,2005.1:39-40 4 彭知辉.公安情报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辽宁警专学报,2006,(5):34-37 5 洪巨平.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刑侦警务机制[J].公安研究,2005,(5):11-14 6 黄明.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J].公安研究,2001,(4):17 7 陈一兵.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情报信息体系[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4 8 厉以宁.论效率的双重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1998,35(6):5-11 9 周钢.加强情报信息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广东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41-46 10 尤文斌.充分利用情报资源提高打击犯罪效能[J].警察学研究,2006,(1):23-25 11 邱福康,江福明,杨雄.论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22-26 12马忠红.刑侦情报理论研究的几个误区[J].公安研究,2001,(6):49-50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Ding Huihui
Abstract: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is the lifeblood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is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to the modern work of the police play a leading role.Professional level of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also the level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efficiency.In this paper, our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work of the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building facing the problem, and strengthening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building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Specialization;Construction;Police;Strategic;Efficiency
致 谢
本篇论文在赵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历经数次修改,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完成。
首先,感谢赵峰老师在本篇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教导和帮助。赵老师治学严谨、求真务实、诲人不倦。在本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赵老师付出了大量心血,多次为我的论文细心修改,提出整改建议,在开拓我写作思路的同时,也扩大了我公安理论视野,给我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母校---江苏警官学院,以及四年来所有的任课老师。一种信仰决定一份生活,一种使命决定一份责任。母校的培养、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让我的学业不断取得进步,更让我坚定了对这份信仰的执着,明确了这份责任的意义。
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他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使我敢于面对困难,迎接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挑战。
最后,再一次对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