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桑植县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xiexiebang推荐)
桑植县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二黑体,加粗,居中)
指导老师:××× 学□□生:×××(或×□×)(五号宋体居中)
(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长沙 410128)
(五号字空一行)
摘 要(小四黑体):目前,桑植县面临的耕地保护问题主要是:优质耕地数量减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且退化日趋严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有限;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类建设对耕地需求加大。为此,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耕地保护,问题,对策,桑植。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3475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近年来,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非农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建设占用土地数量不断增加,优质耕地的数量逐年减少,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紧缺,耕地保护耕地面临严峻的形势,已经成为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1.桑植县耕地资源基本情况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30489.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4937公顷,保护率达到80%以上,其中6°-25°坡地28735.81公顷,占耕地比例94.25%。从耕地面积来看,市政府下达桑植县耕地保有量任务28174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4937公顷。从耕地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澧水中源的河谷平原,其次为桑植县背部山区蹇家坡等乡。从耕地质量状况来看,澧水中源的河谷平原地势较平坦、土壤深厚、土壤质地好,灌溉条件好,是县域耕地质量最好的区域。
2.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2.1优质耕地数量减少 据统计,2006年,桑植县建设占用7.87378公顷,其中水田3.13448公顷,所占比例达到39.8%;2007年,桑植县建设占用11.01755公顷,其中水田9.0629公顷,所占比例达到82.25%;2008年,桑植县建设占用22.7645公顷,其中水田15.1407公顷,所占比例达到66.5%;2009年,桑植县建设占用30.1227公顷,其中水田25.8502公顷,所占比例达到85.8%;2010年,桑植县建设占用24.784公顷,其中水田17.9713公顷,所占比例达到72.5%;2011年,桑植县建设占用34.8739公顷,其中水田14.7851公顷,所占比例达到42.4%;2012年,桑植县建设占用40.8706公顷,其中水田25.3827公顷,所占比例达到62.1%;2013年,桑植县建设占用115.513公顷,其中水田78.3848公顷,所占比例达到67.86%。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项目建设占用水田的比例较大,每年将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耕地锐减,但相应实现占补平衡的新增耕地难以一时间从数量和质量的双向标准上达到当时项目建设占用减少的优质的耕地。
而实际上,我县耕地分布分散、地块面积小,建造堤坝成本高、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容易受到水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深处山区沟谷的耕地,由于突发性暴雨的频发,水土很容易流失,造成优质耕地数量减少。
2.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30489.5公顷,占县域土地总面积8.774%,其中水田18388.1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0%,旱地12101.4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40%。全县有将近40%的旱地,多分布于山丘中上部,土地较差,土壤含砂较重。此外,相当一部分水田是分布在上顶望天田,种植水稻要靠天吃饭。近年来,由于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经济效益偏低,农业结构转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就近种植房前屋后的几分稻田或转投经济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比如烟叶、冬桃、红心猕猴桃等,有的还在流转耕地种发展畜牧生猪养殖,远处的耕地直接撂荒或闲置,加上长年累月自然灾害损毁耕地及生产建设活动等因素,致使我县部分耕地质量降低。
2.3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我县于2010组织技术单位开展桑植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据调查成果统计,我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2951.7公顷。从耕地后备资源地类现状统计看,草地4191.46公顷,滩涂189.04公顷,裸地80.39公顷,其他土地2262.81公顷;从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等级统计看,一等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为0,二等地407.84公顷,三等地6022.67公顷;从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状况统计看(省市县级补充耕地项目占用耕地后备资源情况),2010年以来,省级易地占补平衡项目,市级占补平衡项目及县级占补平衡项目先后实施,累计开发使用耕地后备资源1874.7015公顷,全部开垦为旱地,剩余的耕地后备资源虽然总量大,达到4848.9485公顷即7.27万亩,但是由于涉及林地政策限制和项目规模小及交通不便等多 方面的主客因素,致使难以开发利用或者说开发利用的成本大。
2.4耕地保护意识薄弱
我县耕地保护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耕地保护法制观念淡薄,再加上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及有关管理的漏洞,造成一些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甚至将基本农田退耕还林,发展效益农业中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一些村民图眼前利益,将承包的耕地出租用于非农建设以及设施农用地建设等等。另一方面,人为的抛荒,近些年来,年轻农民大都进城进厂打工,农村现存的土地耕作者大多为老年人,大量的土地被闲置下来,由于又免征农业税,耕地闲置和撂荒面积有所增加,经济损失大。耕地闲置、荒芜,野草灌木丛生,农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闲置、荒芜使农民恋土情结弱化现象加剧,这无形当中也是一种耕地保护意识淡薄的表现。长期以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仅仅只是一种口号,耕地保护的意识尚未根植于广大村民之中。
: 2.5保护耕地红线与保障经济发展的冲突日益明显。
面积比较集中,质量较高的耕地通常分布在我县的交通便利、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多数又是我们安排项目落地的优先场所,这些优质耕地集中地区是提前纳入规划,作为预留建设用地来摆设。
3.对策建议
3.1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2013年度土地年度变更调查监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发放保护责任卡,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地块,落实到村组农户。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实行严格管理、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确需占用或改变基本农田的,必须按法定程序上报国务院批准并优先补划同等面积优质的耕地为基本农田。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精神,切实落实保护基本农田“五不准”,严禁借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方式改变耕地用途(土地整治形成的耕地不得纳入退耕范围),占用或毁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设施农业项目尽可能不占用耕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实行年度灾毁耕地数据调查制度,开展耕地变化情况按地块及时变更登记制度,加强集体土地流转等农业结构调整内容的备案管理力度。
3.2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和协作,涉及多项指标,标准较为笼统,目前还没有比较科学系统的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政府应组织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统计等部门,结合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指标的研究,对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耕地质量、数据资料、奖励惩罚等情况进一步细化和量化,特别是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年末耕地保有量,补充耕地质量,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与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之比等纳入考核内容。积极推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
落实乡镇村保护耕地的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与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比例不超过15%等情况负总责,是耕地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耕地保护工作直接责任人;同时,村委会也要担负起耕地保护的直接责任,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的各项措施,严格监督村域内耕地使用情况;使用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要自觉保护和利用耕地,不得闲置、荒芜耕地,不得擅自改变耕地农业用途,不得以建“设施农业”等名义损毁耕地。
3.3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耕地不减少的新形势下,对我们当代人保护耕地提出的必然要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的不占或少占耕地。在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一方面,积极修编新一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模,优化用地空间布局,严防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设置土地利用缓冲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进一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做好项目立项的土地预审关,积极创建节约集约示范县。
3.4全面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建设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是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重要一环,土地开发整理应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与村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衔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以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为前提;坚持将连片、集中、潜力大、质量高的耕地优先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围,并在开发整理后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要坚持“开源、节流、挖潜、保护并举”的方针,根据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复垦潜力,针对不同类型的耕地后备资源,选择采取荒山开发、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自然灾害损毁土地与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建设用地土地复垦等项目措施,切实补充耕地数量,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一是积极改进补充耕地方式。按照占优补优的原则,充分利用二调期间调减耕地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有计划的建立滚动、分级、分类的补充耕地资源储备库,保障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持续性,滩涂围垦的耕地必须开发成水田,低丘缓坡开发的耕地努力垦造成水田或水浇地,储备一定数量的优质耕地指标。明确耕地占补部门责任,财政部门要加强耕地开垦费的管理,确保县级占补项目资金及时使用和专款专用,林业、畜牧等部门要释放政策空间,预留一定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空间,积极支持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模式,鼓励村集体农民自行复垦或开发零星分散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当简化程序,经县国土、农业等部门确认,完成年度土地利用变更,可专项用于农村村民的土地建设占补指标。加强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监管,积极开展土地地力陪肥,严防土地落荒,改变土地用途,降低耕地质量等级。二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争取省以上投资新增费项目落地生根,狠抓市县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进度,不折不扣的执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三是全面启动损毁土地复垦项目建设。一方面建立健全损毁耕地数据库,分年度逐级安排自然灾害与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建设项目,抓好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另一方面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扎实的做好建设用地、临时用地、矿山挖损土地的监管,落实好相关土地复垦的责任人。
3.5增强耕地保护意识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耕地资源涉及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我们要从可持续战略出发,树立资源忧患意识,认清耕地资源的严峻形势,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改变传统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耕地保护的片面认识,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需要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承担耕地保护的责任,发挥社会团体、群众的舆论监督作用,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机制,使群众监督法制化、规范化。如通过电视节目、悬挂标语、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宣传耕地保护政策、耕地法律意识,曝光耕地违法典型案件等,全面增强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
3.6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保护与发展
建立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一方面制定具体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办法、奖惩制度等政策与制度,鼓励全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及个人积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给予保护者必要的支持与扶持,对各乡镇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利用经济激励机制调动各乡镇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在改善耕地和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对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必要的表彰奖励(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形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奖励激励机制,以此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耕作粮食的积极性,发挥其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主体地位,引导和促进农民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使经济发展为耕地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既不能不顾当前经济建设的合理需求,单纯地为了保护耕地而保护耕地;也不能只考虑经济一时的增长,而忽视保护耕地,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增长。在满足各类建设用地的同时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在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约新增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耕地保护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制,逐步加大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力度,引导和利用建设用地收益补偿耕地,发展农业生产。
3.7 加大耕地违法执法力度
一是加强土地监察,加大巡查力度。进一步强化土地执法动态巡查,重大违法案件,随发现,随上报,随查处。对瞒报的责任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到人。建立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制度,聘用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健全市、区、镇、村四级执法网络,做到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查处力度。高度重视违法用地案件查处,建立健全违法用地联合遏制、案件协查、司法移送、责任追究等联合执法机制。部门联动,发改、财政、规划、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强化在耕地保护工作中的共同责任意识。公安、司法、监察等部门要积极会同检察院、法院对破坏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第二篇:17.耕地保护问题
“耕地保护问题”背景:
我国是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基本趋势难以改变。加强土地管理,坚守耕地红线,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高压线,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一些市、县政府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规侵占基本农田,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艰巨。
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导致耕地紧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粮食消费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但由于耕地资源不增反降,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
二、滥占耕地资源现象严重。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靠的是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全国乱设开发区,多则占地上百公顷以上,甚至几十平方千米,少则也有几公顷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沿江、沿海、沿湖、城郊和农村水陆交通便捷的地区。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导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城市无限制地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有了大量耕地。部分单位和企业宽打宽用,征而不用,浪费土地。耕地侵占具有行政行为特征。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的地方政府,更是没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相反,违法占用耕地带有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当地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少地方政府为求发展,大搞规划,随意圈地,建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园区,在有些城镇,动辄圈地几十平方公里,但经济实力又远远没有达到,形成“开而不发”成片晒太阳的开发区。
三、地方政府耕地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有不少政府领导干部存在着城市越大越好的观念,把扩大面积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有些领导干部则把出让土地当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错误理解和片面强调“以地生财”;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所谓的个人“政绩”,不惜以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来换取在任期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他们对于耕地保护在实现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头上讲得多,行动上落实少,甚至非法干预对土地的执法工作,给耕地保护执法制造了障碍。
“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综合考虑提高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及粮经比等因素,要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必须保有18亿亩耕地,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一个不能再少的数字。
二、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必须严格土地监管,维护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长远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生活前景之间的平衡。耕地资源是历代人开发保留下来的,也应该世代传承下去,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18亿亩耕地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耕地保护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保护耕地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耕地保护问题上,要立足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立足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耕地保护的目标绝不能动摇。
二、要落实坚守红线、严格监管的责任。发展是硬道理,保护耕地也是硬道理。要落实中央关于土地调控的宏观政策,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严肃性,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土地的行为。要科学编制一个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防止借规划修编减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倾向。
三、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我国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很大,保障发展的国土空间潜力也很大。建设用地当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约有400万亩,我们国家还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2亿亩,未利用地39亿亩。各项建设尽量不要去占耕地,必须占的就要少占,能用“劣地”的不要去用“好地”,占用的土地要高效利用好。
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布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二是要科学安排城镇建设和相关行业规划的用地规模及标准。应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压缩占地规模,控制城市盲目扩张,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五、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鼓励通过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先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用地中空闲、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和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按规划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三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布局,城镇发展尽可能使用未利用地和山坡地,尽量少占耕地。
第三篇:太原市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太原市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摘要】:耕地资源是自然界中数量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保护耕地资源是我国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座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太原市现有耕地180余万亩,作为内陆省会城市、资源型城市,太原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耕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耕地数量规模逐年下降。1997-2005年太原市耕地累计减少33914公顷,主要是生态退耕用地和城镇工矿周边用于建设的优质耕地。(2)违法违规使用耕地。违反规划,违法使用耕地从事建设,非法出让集体土地等行为。(3)污染耕地。太原市耕地资源受到了煤层、粉层、工业废水、生产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以及重金属等污染。2005年,太原市农业局环保站对太原市多个土壤观测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太原市耕地出现铅污染迹象的地区已达56%。太原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太原市《关于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意见》,但太原市在耕地资源保护方面的法规规章还不尽完善。从法律层面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是实现耕地资源有效利用和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复垦规定》等一系列涉及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在严格控制耕地资源的有效使用、防止耕地流失和被污染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完善耕地
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是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全国和山西省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现状,选择国内部分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措施好的城市和国外部分国家,为太原市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笔者认真分析了太原市耕地资源保护法律层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1)结合太原市提出的“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中“崇法”的价值观,注重对耕地资源保护相关法律、地方性法规的宣传,多层次、多方位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让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制意识深入人心。(2)完善太原市耕地资源使用相关制度,包括“占一补一”、“占补平衡”、“土地流转”、“增减挂钩”、“征转分离”等制度。(3)加大耕地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太原市在加强耕地保护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发挥规划的法律约束效力,实施联合执法,加大审批执法力度,注重土地监管执法,进一步明确执法责任主体,推动耕地资源保护工作的落实。(4)突出规划在耕地保护中的法律地位。高度重视规划立法,严格规划执法,制定出台规划修编具体政策,实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从规划层面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盲目扩张。(5)强化对耕地资源的司法保护力度。随着太原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现象频发,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的同时,引入司法保全制度,推动公安、检察院、法院在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执行过程中,完善工作程序,做好工作衔接,确保违法案件查处、执行到位。(6)完善法律体系,适时制定和出台市级地方性法规。【关键词】:耕地资源耕地资源保护耕地保护制
度法律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6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引言12-131绪论13-191.1耕地资源状况13-151.1.1我国耕地资源现状13-141.1.2山西耕地资源状况141.1.3太原耕地资源状况14-151.2太原耕地资源保护中面临的问题15-161.2.1耕地数量规模逐年下降151.2.2违法违规使用耕地151.2.3污染耕地15-161.3强化太原耕地资源保护的意义16-191.3.1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161.3.2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然要求16-171.3.3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17-181.3.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备基础18-192太原耕地资源保护法律现状和问题19-262.1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法规19-222.1.1法律对耕地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分析192.1.2法规对耕地资源保护的规定19-202.1.3规章对耕地资源保护的规定20-212.1.4我国促进耕地资源保护的规范性文件21-222.2山西耕地资源保护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2-242.2.1山西地方性法规涉及耕地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分析22-232.2.2山西规范性文件中对耕地保护的有关规定23-242.3太原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4-262.3.1太原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现状24-252.3.2太原耕地资源保护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25-263国内外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措施及对太原的启示26-313.1我国部分城市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措施现状考察
26-293.2国外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措施现状考察29-313.3国内外耕地资源保护法律措施对太原的启示314太原市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31-374.1注重对耕地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的宣传31-324.2完善耕地使用相关制度32-334.3加大耕地保护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33-344.4突出规划在耕地保护中的法律地位34-354.5强化耕地资源的司法保护力度35-364.6完善法律体系,适时出台市级地方性法规36-37结束语37-38参考文献38-40致谢40-4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1-4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四篇:国际反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国际反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恐怖主义问题是困扰当今世界的重大安全威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对于恐怖主义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政府作出了重大战略调整,把恐怖主义作为美国面临的最直接安全威胁。此后,反恐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点,反恐也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之间的关系因为反恐斗争而变的扑朔迷离、复杂多变,围绕反恐斗争和国家利益,各国之间原先的关系结构被打破,在反恐合作的大环境下,国际关系出现较大的分化组合。此种背景下,与恐怖主义相关的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世界经济大循环和国际事务之中。对于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国越来越无法置身事外。恐怖主义和反恐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和相关学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据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10年多的时间里(1994-2005年第一季度),文章标题中含有“恐怖主义”一词的“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三类共有555篇;在以上三类中,以“恐怖主义”作为关键词来检索,文章为718篇;至于以“恐怖主义问题”作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则多达万篇。而且绝大部分文章是在美国的9 ·11恐怖袭击之后完成的。至于与恐怖主义相关的国外的文章进行的讨论就更是比比皆是了。所以9·11之后研究恐怖主义问题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自古以来,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各样的极端主义组织纷纷出现,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人陷入了极度贫困的生活中。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佛教三大宗教都聚集于此,其中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穆斯林人口分布得非常广泛。在这种背景下,少数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倾向于打着伊斯兰旗帜的称号从事各种恐怖活动。起源于“伊斯兰祈祷团”的一群所谓“伊斯兰教徒”,已经多次发动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其中最严重的是印尼度假胜地巴厘岛爆炸案,造成超过19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大部分的受害者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游客。东南亚的恐怖主义猖獗蔓延表明,由于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严密防范,恐怖分子转移了主要目标,一些东南亚国家缺乏反恐斗争的意识,边境管理尤为宽松,使该地区成为进行恐怖主义活动的首选之地。
恐怖主义问题是世界和中国学者研究的热门问题。其研究的范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恐怖主义的定义;
2、恐怖主义的根源;
3、恐怖主义的不同类型;
4、当代恐怖主义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这4个问题,学者们除了对于当代恐怖主义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一问题上观点比较一致外,其它3个问题都存在较大的分歧。所以这3个问题仍然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此外,9·11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绝大部分中国学者忽视了中国面临的实际恐怖袭击的威胁,许多文章往往带有些坐而论道,事不关己的态度。直到有中国公民在伊拉克遭到恐怖威胁、王鹏等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遭到绑架之后,才发现,恐怖威胁就在身边。其实,在此之前“东突”恐怖组织已经给我国新疆地区带来了重大的威胁。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更何况作为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巴基斯坦人质事件之后,中国的反恐对策成为热点。所以除了参与恐怖主义研究的重要问题的讨论之外,还就反恐斗争中的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反恐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据统计,2013年中国共发生9起恐怖袭击,其中有8起发生在新疆地区,再者,其中又有5起发生在喀什地区。喀什地区恐怖活动为何如此频繁,这可能跟喀什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关,喀什地区是我国最西部的行政区,和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国际交流十分活跃。再者,喀什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喀什地区聚集了中国31个民族,民族矛盾激化,更容易受到国外不法分子的的激化。导致恐怖主义活动盛行。且手段从持刀到爆炸装置。现已有数百人在恐怖活动中丧失了生命。仅以喀什地区来看,恐怖活动已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此推算,国际反恐形势不容乐观。
但我们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十年里,国际社会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方面确实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实际上,国际反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妨碍了国际反恐合作。世界进入了新的时代,国际反恐事态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巴黎“11-13”恐怖袭击事件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现如今“伊斯兰国”已取代“基地”组织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核心,并且“伊斯兰国”成为了大规模恐怖袭击的主要发起者、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以及世界各国恐怖组织的效忠对象。
为何国际反恐形势如此艰难。“伊斯兰国”发展越来越壮大。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但是恐怖组织的某些事与某些国家的利益不谋而合,一头在打,而一头是资助,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所以只要有相同利益,恐怖主义越来越壮大。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的纠葛。就现在而言恐怖主义实在难以消灭。但是,恐怖主义势力并不是不能遏止。这就要国际社会的共同的努力,这就需要反恐合作。
恐怖主义的根源和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笔者提出了标本兼治的反恐原则。从宏观层面着眼,就要解决贫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压迫和不平等,倡导建立一种合理平等,每个国际社会成员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自己国家利益得到应有尊重的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微观层面上,笔者提出反恐合作要以联合国为主导、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反恐合作的发展、反对在反恐中采用双重标准、反对搞单边主义的做法、重视和加强反恐立法、重视新闻媒体在反恐中的作用以及继续有效地打击国内恐怖组织等主张。只有这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有效的取得反恐斗争的最终胜利。
学号:***
班级:机制二班 姓名:王欣宇
第五篇:中国地理标志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地理标志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同国家、地区间经贸往来的增长,地理标志作为巨大的无形资产,经济价值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存在着工商部门的商标保护和质检部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两种保护机制的并存导致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发生冲突。对此,应制定专门法律和实施细则、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国民的保护意识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等。
关键词:地理标志 问题 对策
一、地理标志的概念
地理标志不同于原产地证明。原产地主要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指出口货物的国籍,是从商品的国籍与该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应享受的待遇以及国际贸易角度而言的,一般与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无关,也不涉及知识产权。
地理标志不同于商标。首先,地理标志不能个体专有,但是商标可独家注册。一般商标不能注册为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也不能注册为商标。但是善意注册的继续有效。其次,地理标志不得转让或许可使用。商标可被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最后,寻求法律保护和救济的权利主体范围不同。地理标志被滥用时,任何一权利人均可起诉。而其他权利被侵权时,只有权利个体主张权利。
二、保护地理标志的意义
产品的地理标志构成了商品的质量信誉,是正宗和品质的保证,可积极推动和引导商品销售和消费,无形中成为商品的广告手段,扩大了商品的知名度,形成了商品的附加值,也是消费者识别和选择商品的重要信息。如果不加以适当保护,那么从事不正当商业行为的人就可能作伪。未经授权使用虚假地理标志的行为,有损于消费者和合法生产者。消费者会受到蒙骗,误以为他们所购买的是具有特殊品质和特点的真货,而实际上得到的是赝品:合法生产者也会失去宝贵的业务,同时其产品已获得公认的声誉也受到损害。
2000年1月31日,我国政府发布第一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批准公告,绍兴酒成为我国第一个受到保护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时,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绍兴黄酒正深受假冒之苦。大量的非绍兴地区的黄酒纷纷冠以绍兴酒之名冲击市场,甚至出口。绍兴酒国际市场2/3的份额竟被产自日本、台湾等地的绍兴酒所挤占。1999年8月,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建立之初,绍兴市人民政府就立即授权组建绍兴酒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办公室,第一个向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递交了申请。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保护办于1999年10月10日发布了绍兴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受理公告,经过形式审查、社会异议、专家技术审查等程序,于2000年1月31日发布了绍兴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批准公告,正式对绍兴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绍兴酒实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以后,在日本市场。台湾产绍兴酒的份额从保护前的80%迅速下降到25%左右。
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状况
我国现行立法对地理标志实行质检和工商两个部门,两种保护模式并行的法律保护。地理标志既可以依据《商标法》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获得商标专有权,也可以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申请地理标志权。
(一)《商标法》保护
199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使地理标志在我国第一次可以作为证明商标受到保护。2001年10月27日,我国对《商标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2003年4月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又颁布新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对地理标志的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注册保护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2007年1月24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并于2007年1月30日起施行。
(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999年8月17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定地理标志制度的部门规章。2001年4月1日,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施《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对地理标志作出了新的管理和保护规定。2005年6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以第78号局长令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并于2005年7月15日开始施行。
目前,我国形成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商标法》并行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现状:质检总局对地理标志产品主要是针对产品产地、标准、质量、工艺等方面进行管理和保护,工商总局主要是对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志进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保护。
中国现有150个国家质检中心和18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地理标志产品的检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加强培训和实践,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的地理标志保护审查专家队伍,覆盖了法律、食品、加工、园艺、水产、中医药、传统工艺、标准化等多个领域,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09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受理了地理标志保护申请1070件,对国内932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了专门保护,产品范围涉及酒类、茶叶、水果、传统工艺品、调味品、中药材、水产品等,产地范围涵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中国地理标志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地理标志平等保护模式不利于与国际接轨
我国目前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存在两种方式,即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即由两套法规、两个行政机关同时对地理标志进行管理。由两个部门分别管理,申请程序、审批、注册登记的制度不仅在内容上多有重复,而且带来了诸多矛盾。两个行政机关依据不同的法律行使和扩大行政权力,必然造成权力的冲突和秩序的混乱,不但增加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国家行政管理资源的浪费。
(二)地名商标的存在与地理标志发生冲突
中国《商标法》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和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