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法治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推进法治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谢松保
2005年第4期 ——民主法制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推进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当前,认真研究在法治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法治的内涵
“法治应包含两个重要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这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解释。这个解释强调实现法治的标志是服从正义的法律,指的是正义的“法律主治”的社会状态。法治与法制从广义上讲同义。狭义的法制,则是指完整的法律体系,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保障制度,而这些又是推进法治化建设的前提。法治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二、充分认识法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治作为社会治理模式为人类所追求。我国选择“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是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法治是完善的、发展的民主政治,是促成“盛世”,使执政党跳出“兴勃亡忽”历史周期律的途径。社会发展史证明,国家的强弱与法治紧密相联。从我国古代几个“盛世”时
期看,法治还是促成“盛世”的重要保障。江泽民同志说:“中国有一句古话‘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我看这是一个规律。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如此。”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忽视法制,我们的事业就要受到损失和挫折。“文革”十年内乱就是一个严重的教训。要建设一个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不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2.法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制度能保证经济有高效率,但它也容易产生物欲横流、信用缺失、分配不公等负面作用。因此,市场经济制度必须建立在法制化基础之上,用法治规范其执行。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经济运行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要求必须有完备的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制来为它保驾护航。
3.法治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法制能促使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确立,使之具有法的属性,成为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我国法律中关于婚姻、赡养的条文;关于实行惩办罪犯与把罪犯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等的规定,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依法治国。
4.法治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保持稳定要靠法治;保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要靠法治;保证重大事项的决定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要靠法治;保证国家机关高效运转要靠法治,保证及时而妥善地化解不安定因素要靠法治。只有不断推进法治化建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5.法治是实现社会秩序化的保证。良好的社会运行状态表现为有秩序、有活力。实现有秩序的手段是协调和控制,提高活力的手段是不断进行改革与激励。以“法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控制形式,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广泛适应性。现代化社会的管理水平,是以法制化水平为标志的。
三、当前法治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公民的权利备受关注,执法队伍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法治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法治化的进程。公民的法律权力意识、法律权利与义务意识不完整。在干部队伍中,有的人置法律于不顾,存在腐败等违法现象;某些司法人员公正意识不强,执法中常忽视法律的效率要求;有些社会公众缺少主体、平等、权利与义务意识,缺少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
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不完备。首先,法律体系不完备。其次,前期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再次,有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利益化倾向。第四,同一层次或不同层次的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第五,许多法律缺少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
三是法律监督乏力,监督主体缺位。例行公事的监督多,触及矛盾和问题的监督少;批评建议的监督多,问责追究的监督少,一些枉法办案的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在很大程度上与监督乏力有直接关系。
四、加快法治化进程的对策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要不断采取应对之策,未雨绸缪,加快我国法治化进程。
1.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教育工作,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推进法治化,普法是基础。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普法宣传教育这个中心环节,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首先要制定普法规划。普法规划的制定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有可操作性。其次要突出重点。要坚持把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放在抓领导、领导抓这个环节上,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放在突出的位置。各级领导干部要依靠法律手段、按法律程序办事,讲话要同法律保持一致,决策要符合现行法律规定。通过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唤起社会公众对法治的认同。再次要创新普法形式。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深入开展“校园普法”、“送法下乡、进企业、进社区”等普法活动,大力提升公众的法治意识,彻底转变权力至上观念,树立法律高于一切的观念;转变人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转变义务本位观念,树立权利义务统一的观念;转变厌诉观念,树立依法行事的观念。
2.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要加快法治化进程,加快法律体系建设进程,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一是逐步转变主要依靠多立法来完善法制的思路,走依靠提高立法质量来完善法制之路。二是逐步转变“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坚持立法力求严密细致的原则。三是逐步转变“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立法思想,从全局出发,有步骤、有规划、有预见地开展立法工作。四是要改变先改革后立法的做法,坚持立法同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相结合的原则。当前,加强立法工作,就是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要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改革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采取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实践经验与广泛调查研究相结合的立法方法,适时制定新的法律,对不
适应现实需要的或有重大漏洞的法律要及时修改补充或废止。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努力提高立法工作的整体协调水平,完善程序与可操作性。
3.积极推进行政执法制度、司法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度。其一,围绕政府精简机构、转换职能的目标,撤销不必要的执法机构,调整有关执法机构的职权。其二,以民主、公开、高效为目标,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与司法程序,使行政执法活动和司法活动程序化,以法律程序来控制和制约行政权力、司法权力的行使。其三,以提高素质、加强管理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法官、检察官制度。
4.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不断加大法治监督的力度。法治监督是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监督,健全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使国家公职人员的活动置于强有力的监督之下;要强化责任,切实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与司法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监督体系,强化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作用,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体系。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监督作用。积极拓宽和畅通监督渠道,进一步完善举报、信访、投诉等法律监督制度,为人民群众进行法律监督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加强舆论监督,统筹协调各类监督主体的运作,使各类监督主体既分工负责,又互相协作。■
(作者系鄂州市市长)
第二篇: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王庄镇第三中心小学
杨小洋
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学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和学校的环境和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德建设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老百姓对于优质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长,教育对广大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采取各种举措,大力加强学校师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教师历来被赋予了崇高的内涵和神圣的使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我国传统的教师内涵和评价标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和职责的概括。作为传道者,教师被认为是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念的代言人和传递者,是“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作为授业和解惑的角色,教师被期望在才学识见上最为渊博权威。在人格素养方面,教师被期望在行为规范上最完美。“师者,人之模范也。”言谈举止、仪表形态必须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在义利选择上要做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教师实际上是被社会作为德才识学的完美化身所希求的,这也是为这一职业培养能够满足国家民族和时代社会需要的优秀建设人才、管理人才的特殊目标所决定的。
然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教育改革等,它们对师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突出表现在受市场经济新观念、新情况的冲击,学校与个人在对师德养成的五组关系的处理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偏向:(1)业务和思想的关系;(2)科研和教学的关系;(3)教书和育人的关系;(4)兼职与本职的关系;(5)言传与身教的关系。上述偏向的具体表现因地区因主体而存在各种差异,但任何偏向都与高尚师德的要求相悖则是共同的。
首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更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追求物质利益在现实条件下也变得合法和必需。学校普遍出现了以获利为目的的社会兼职现象,这种现象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本无可厚非。但兼职造成了教师群体的分化,使得教师中出现了一个高收入的阶层,而安心教学科研的教师收入却明显偏低,这不但造成了教师队伍的心理失衡;而且由于对兼职疏于管理,也带来了专职和兼职的矛盾,引发了诸如精神境界低下、侵占教学资源用于个人获利一类师德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带来了明显的贫富差异。学校教师的经济收入、生活福利落后于许多部门。学校鼓励自主办学和创业并且引发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教师待遇的差异,有的还非常悬殊。这些也导致了学校教师的不平衡心态和不安心本职工作,个别教师受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和“金钱拜物教”影响,过分看重金钱和物质利益,舍义而取利,甚至把学生当作了生财之道或赚钱的工具。
再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助长了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也使得许多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泥沙俱下、沉渣泛起,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教师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学校为了追求排名与升学率把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放在了重要位置,而往往忽视了思想品质的严格要求;教师自己也只关心专业,不问政治;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教学科研本是学校教师的份内之事,为了职称和名誉,有的只重科研,教学则应付了事。此外,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极易产生“以酬付劳”的消极现象,致使少数教师工作消极被动,对学生缺乏责任感,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个别教师的言行背离教师的尊严。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极易使人只重“竞争”而“抛弃”协作,只重个性发展忽视奉献,影响教师间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应该说,以上这些都是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改革开放环境下产生的师德建设中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新矛盾、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危及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事业发展,损害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因此全社会都在呼唤加强师德建设。
可喜的是,我们有甘于寂寞的孟二冬教授,他热爱学生,责任为先,学识渊博,人品高尚,真正做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孟二冬女儿的回信中从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两个方面对孟二冬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也蕴含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孟二冬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在全社会呼唤加强师德建设的今天,具有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有身残志坚的王生英,她扎根农村,爱生如子,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以高尚的师德师风为农村的基层教育奉献毕生心血。我们有扎根深山的王会玲,她迎难而上,无怨无悔,自强不息,尽职尽责。我们有舍己为人的丁恒桂,她为保护学生而英勇牺牲,用生命全释了新时期高尚师德的内涵,我们还有、、、、、、、、、、其实,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正气,树新风”,而我们教育行业更应该树师德新风,育创新人才。
改进师德现状,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具体到学校,我认为,重点可以从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育示范、积极改善待遇、重视学术规范等几个方面入手,自律和他律并重,从而在根本上确立师德建设的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学习教育机制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在形式上一是培训教育法。可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等形式。二是典型教育法。以先进教师的事迹为榜样对教师进行教育。三是个别教育法。针对教师个体差异因势利导采取“结对帮学”等进行教育。四是自我教育法。通过自学自修提高师德水平。在内容上一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引导广大教师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把本职工作和个人理想与祖国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三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育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模范遵守法律法规。
二、建立压力内化机制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紧迫感。压力有利于锻炼教师的意志品 格和能力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潜能。要把教师的培养、教育、使用和管理有机统一起来。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一是在挑战性工作中锻炼教师。要有意识的给教师交任务立科研项目、给课题、促使教师增长才干、磨练意志不断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二是用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标准要求教师。针对教师的岗位职责有效加强目标管理确立质量第一、目标第一的理念,用争第一、创一流的学术道德要求教师,使教师养成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三、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一是鼓励教师创新,在科研和教学中有创新意识。要提倡敢为人先、不怕失败、不拘成见的创新理念。教育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全面型的教育者。善于求异创新勇于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并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二是要建立竞争机制挂牌授课竞争上岗。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拉开收入档次激发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用先进典型激励教师努力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四是构建和谐校园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特长。
四、建立管理约束机制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管理约束机制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师德建设的长远措施。一是建立师德规范制度。制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科学合理的评价 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 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师德培训制度。把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规定教师必须定期参加培训。不培训不能上岗,培训不合格必须下岗。四是建立师德监督机制。实行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通过校务信箱、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对教师师德加以示范和警戒鼓励教师严格自律。
总之,师德建设最终要靠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践行去实现,因而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内因上下功夫,是学校师德建设应该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高东梅
(贺州学院 理学院 12数本班 1210511017)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状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是特别需要关注的。【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对策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民族复习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的家园。
一、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也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化的必然结果。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国经济建设与资源、人口、社会、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生态文明示范区旨在通过建设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2013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2014年3月10日,福建成为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和战略举措,既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实现,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少数地方未能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理念、思路、模式实现转变,对其内涵、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未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思路还不清晰。有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看成只是环保、林业等少数几个部门的事,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整合;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且短时期内难完成的任务,因而缺乏工作动力和主动性,对工作没有认真研究和部署,措施不力,甚至应付了事。
(二)、工作机制尚未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和有效的协调推进机制。但目前还有少数县未成立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还没有开展
(三)、当前生态安全面临的威胁
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构成了对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质量变差、非农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等使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水污染。化学污染、大气污染、食品污染等使人类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各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取得的好的做法、好经验和先进典范,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办生态文明、生态地区建设专题培训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建设生态文明重大意义和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增强捉好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创新制度和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通过体制与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法律、经济手段配合使用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逐步开展重大环境政策、规划和法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健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及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统计与分析,进行环境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试点,深入研究和试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
(三)、推行生态恢复与建设
大力推行生态恢复和建设,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把退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恢复发展到良性循环状态。此外,应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提倡基本需要满足基础上追求生活质量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态度,如倡导使用和消费无害环境的产品,改变大量消耗物质和能源的交通和居住模式等。同时,从加强生态安全管理的角度看,我们还要建立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生态 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与此同时,要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王如松.2002.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M].北京:气象出版社 【2】 刘湘溶.1999.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 薛晓源,李惠斌.2007.生态文明前沿研究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20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从金融监管的含义、目的、内容等方面对其作出初步了解,进而引出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作出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关键词】金融监管 问题 对策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促使国内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差、问题多、压力大,成为中国金融业不容回避的现实,进而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对我国金融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剖析,以及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要解决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这一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弄懂何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实施监管的目:(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等;对会计结算的监管;对外汇外债的监管;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对证券业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监管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银行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存款保护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
通过上面对金融监管的初步了解,下面将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出分析:
一、对金融监管的目标认识模糊。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管制行为, 有其特定的具体目标,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为己任。而在中国, 由于银行的主体均为国家所有, 存款人如同信任政府一样,不怀疑银行的支付能力, 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表面上看来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突出问题。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目标, 是通过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确保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因此, 在中国金融监管目标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模糊, 直接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 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 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 自我监管能力极低, 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 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 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 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 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 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 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三、尚未形成效率高的监管体制。监管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担监管本身并不是要绝对保证不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实际上,市场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倒闭是资源(如资本和管理人员)配置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而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仍只强调防范风险,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十分僵化,这事实上保护了垄断,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四、监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金融监管工作中,无论是对金融机构的审批,还是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判断、化解,都需要从事金融监管的人员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迅猛的前景下,要想实现监管目标,必然要对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金融监管当局的许多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与金已监管目标的高标准和监管任务的艰巨性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有金融监管所要求的较为全面的经济、金融、、高等教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员较少;许多金融监管人员还不能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前瞻性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使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人员不多等;这些都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深度。
五、金融监管的对象基础不完善,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界定及其内部控制。在业务范围界定上,目前实际情况是混业经营,表现在:银行不仅仅从事传统的存活业务,还经办信托,证券及保险业务;保险公司除从事保险业务外,还从事信贷和证券业务;信托投资公司由银行出资兴办,从事各种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实行混业经营一方面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管理层次上围绕经营目标来堵塞漏洞,而中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相当落后,制度上也不完善,漏洞和操作失误时常出现,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较大。
六、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其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但这些立法中存在众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且监管内容简单化,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立法的结合问题也都没彻底解决。同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法律法规重复立法和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现象,这些都影响到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针对以上金融监管问题,下面将提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绩效的对策:
一、统一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 积极有效地开展监管工作金融监管的目标在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是不相同的。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 联系着千家万户, 金融业的经营状况影响着国家的宏观利益和企业的利益, 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全局性和公共性。金融业又不同于一般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经营, 是用公众的钱办公众的事, 客户信用状况不好或者经济情况不确定因素, 都会影响金融业的安全运行。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金融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不规范, 金融运行的环境也不宽松, 金融监管目标应选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调整银行业内部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维护公共利益,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金融监管的目标不同于货币政策目标, 不应过分强调金融监管为货币政策服务。
二、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首先,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近期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等金融案例中,假如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危机或许可以避免,某些银行或许不致倒闭,即使是由其它原因引发的金融动荡,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同样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既有政策性、行政干预、市场变化等原因,也有自身经营治理不善的原因。其自身经营治理中的问题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机构应对自身内部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以及经营决策者加强约束,使金融机构内部导致的风险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其次,深化独立监管理念和风险意识。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为金融机构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独立经营,按市场规则办事。增强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实行行业自律。还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法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自律组织的有效监管体系。
三、重视金融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监管现代化程度高,传统金融业务与网络金融业务并存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公司时就会出现困难,使监管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陷入无从入手境地。面对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金融新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项目,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当严格从业资格,培养职业荣誉感;加大对网络监管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强化对监管从业人员的培训,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大量引进既懂计算机又熟悉金融监管业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严格实行金融分业管理, 科学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建立现代金融制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中国, 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 不仅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而且是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因此, 分业管理和经营应是中国金融管理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要确保银行稳健、维护存款者利益、强调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中央银行要按照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类管理的要求, 严格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加强当前各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配合,防止监管重复发生。我国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要尽快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加强监管当局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实施联合监管。在以后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实行功能型监管。
五、加强金融建管法制建设。为了规范监管行为,实现金融监管稳定,当务之急应当参照国际法律准则,加快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于国际金融法规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鉴于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空白,应尽快制定《金融监管法》、《期货交易法》、《存款保护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合作金融法》、《外资金融法》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规则,对于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条文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切实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依、有法难依的问题。此外根据已建立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相应实施细则。
六、扩大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越来越快,面越来越大。实践证明,要在国际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必须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督促它们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要使我们的金融监管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了解、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蓝文兴 胡余平《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吴强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3】曾昭熹 《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研究》
【4】谢增栋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徐燕 《中国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结课论文
姓名:董 之 祥
学号:089114200
班级:经济081班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研究
农村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农村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工作的内容、重心都在不断发生转移和变化,特别是党中央在出台如税收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新型合作医疗等各种惠农富民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依据、工作对象、工作要求和社会环境,带来了系列新情况。直面农村基层组织和工作现状仍然存在一些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与问题。其问题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党委“龙头”难举。一是整体功能弱化。乡镇作为一级不完全的政府,其机构改革进展缓慢,绝大部分地方乡镇虽分流了部分干部,但机构不但未精简,反而有增加,涉农站所下放名实不符,“七所八站”依旧条块分割、职责不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尤其是乡镇调控功能弱化,党委 “龙头”作用难发挥。二是财政运转困难。一方面乡镇负债重,据调查,全县 %以上乡镇有不同程度负债,有的负债额度比较大。每到年终,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常常关手机、换卡号躲债。对党的建设缺乏应有的经费投入,农村党建硬件和软件建设不到位,党组织开展活动经费难保障,甚至仍有少数村没有活动场所,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活动阵地破旧不堪。另一方面,很多乡镇领导为保运转而到处“找钱”,缺乏应有的精力抓农村党建工作。三是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乡镇工作领域不断拓展,任务越来越多,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乡镇党委抓党建的工作重心、方式方法都面临着新的转变。很多乡 镇认为财政税收、计划生育、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工作是硬任务,考评分值重,搞不好就被“一票否决”,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而党的建设是软任务,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缺乏对农村党建应有的重视,导致乡镇党建投入精力不多,财力不足,落实不够,大多乡镇党委成员不熟悉党建工作,积极主动抓党的建设的少。
2、村党支部“堡垒”难筑。一是班子配备难齐全、难得力。随着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实行村委会直选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但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多,受农村宗族势力和选民素质影响,一些村存在干部“选不出、稳不住、不得力”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县尚有8个村党支部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支部书记,去年底“两委”换届后,全县已有 位村干部辞职外出务工,位村干部因经常不在岗而受诫免。二是工作方式难改进、难提高。部分村支书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缺乏抓好支部建设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抓工作用老老套套,不善于团结“两委”班子,不善于做新时期群众工作,不能形成核心。三是自身活力难激发、难提高。一方面,村党支部缺乏增加自身活力的经济基础。空壳村、负债村多。据调查,全县有 %的村没有固定集体收入,村平负债 万元,客观上影响了农村党建工作的落实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另一方面,大批青壮年外出,“两委”后备干部不足,后继乏人。村干部队伍缺乏新的血液补充,年龄老化,活力不足。据统计,1999年底,村“两委”换届后全县村干部平均年龄为 岁,2002年为 岁,2005年为 岁。四是激励机制难探索、难推行。由于经济基础和体制等原因,目前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从政治上讲,在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的权限在省级,县级在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缺乏政策依据,难操作,录为事业干部又不符合乡镇人员机构精简的要求。从经济上看,村干部是不脱离生产的干部,大部分时间在村里工作,客观上制约了家庭经营,而目前村干部年报酬大多在4000元左右,有的还不能及时、足额兑现。一些村干部自已能力强,多年埋头在村里工作,不但影响了家庭生产,反而为集体垫付了几万元上缴款与支出。再者,从退职后看,由于县乡财政困难,村集体负债多,村干部在职未参加社保,部分参加养老保险的保额低,每月只能领取60元养老金,且领完10年期满。对正常退离职的村干部均没有落实补 贴,且列为农村“三老”门槛较高,月补贴低,也不足60元月,无法实现老有所养。由于政治上无奔头,经济上无想头,退职后无保障,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3、党员队伍“先锋”难成。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农村党员队伍缺乏先进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尽人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自身素质不适农需,影响作用发挥。主要表现为“四化”倾向:年龄老化。全县60岁以上的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 %,35岁以下的仅占 %。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些年发展党员工作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抓发展党员工作不力,自身凝聚力不强,农村发展党员难度加大,后备力量不足。据统计,我县近三年来发展农民党员 人,其中2004年发展151人,2005年发展136人,2006年发展149人,达不到大村年发展2—3人,小村年发展1—2人要求。这种现象在我市其它县(区)也不同程度存在。宗旨意识淡化。有的党员拉帮结派,搞宗族、宗派活动;有的党员思想道德庸俗,经常参加一些封建迷信活动,甚至参与赌博、嫖娼等违法乱纪行为;有的党员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图享受不愿奉献。据调查,我县2003年以来,全县有 名党员被处以留党察看以上处分。能力水平退化。有的党员干部缺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没有号召力、带动力和亲和力。据统计,今年我县39个新农村试点村中有党员252人,其中作用发挥较好的114人,被推选为理事会成员的79人,不足 %,被推选为会长的20人。有 名党员因为年迈体弱、能力缺乏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发挥作用。双带能力弱化。由于一些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素质不足,难以担任起引领村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的重任。这一情况在近年开展“三培两带”、实施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工程后虽略有改善,但全县农村党员 人,其中家庭经营搞得好、能带头致富的 人,能带领村民致富的 人,双带党员不足 %。
二是组织设臵不适农民,影响作用发挥。随着农村改革深入,青壮年党员的大量流动以及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原有的按行政村设臵党支部,按自然村编组党员的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党员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其一,外 出流动党员多,出现管理真空。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大多正月出岁未归,有的夏收中途回,难以纳入流入地管理,常常出现两边管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三不”党员。其二,不同类型党员多,出现管理失常。由于农村党员年龄、技能差距较大,特别是老党员多,这些党员没按特长和功能进行编组,不分身份和特长,均按自然村进行编组,不能因人而宜,发挥每位党员应有的作用。往往出现对这些老党员关爱不够、管理失常。其三,双带致富党员散,出现管理失效。由于很多地方未建立跨乡村地域界限的协会党支部和联合体党小组,没按产业、行业建立专业型、功能型党组织,“双带”党员致富技术、信息不能互用共享,难以形成整体效应。
三是活动方式不适农时,影响作用发挥。当前,农村党员开展组织活动,常常仍是进行“三会一课”,其活动方式,教育培训没有紧密结合农事、农时,缺乏吸引力与针对性,实效性差。一些村党组织一年开不了两个党员大会,少数党组织以经费紧张为由很少开展组织活动,至使出现“党员会荒”现象。
4、长效机制“效力”难久。一是领导责任难落到实处。少数领导抓农村党建“在位不到位”,对党建工作认识模糊,缺乏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一些乡镇领导认为目前乡镇体制不顺畅,财税任务、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任务重、责任大、压力大,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抓党建工作。部分包村部门有厌倦情绪,帮扶资金逐年减少,甚至把帮扶工作当作包袱。二是有效机制难坚持。农村党建工作自开展以来,推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三级联创”、“学教活动”、“三民”班子、“三培两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职等。但是,不少基层干部反映,有些好的措施、载体不能一以贯之,往往是检查一结束活动就停止,有些制度常常只是“贴在墙上,说在嘴上,掉在地上”,或坚持不够,或流于形式,抓落实有一定缺陷。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基础工程。针对以上问题,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农村党建 4 工作任务重、范围广,头绪多。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突出重点,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力促农村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适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求,创新工作理念,不断促进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1、创新思路,牢固树立富民党建的理念。首先,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农村党建工作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促进党的建设。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六个结合”,即把农村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劳务经济、农业产业化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其次,要做大做强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实现党员、村民共富共进。要丰富联合体内涵,不断加强在生产领域中联合体的组建。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探索组建新农村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易风移俗等共进联合体,推进农村和谐发展。再次,要不断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要打破原来按行政村和党员居住地设臵党组织的传统方式,在行业、产业协会中设臵党支部,在联合体中建立党小组,促进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双带”作用的发挥。第三,要探索协会党支部和行政村党支部“二合一”模式,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 “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目标。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在外出务工地点相对接近、党员相对集中的务工地组建外出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通过流动党支部延伸管理职能,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2、围绕增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要通过组建一批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扶持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一批非农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签订一批农产品销售订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深入开展农村“三培两带”、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六进村入户”(政策法规、农业科技、致富信息、医疗卫生、先进文化、结对帮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富民工程,着力把广大党员干部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致富党员的带领、带头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制定帮带政策,落实帮带措施,确定帮带责任,明确帮带时限,要 深入开展帮带活动,切实形成“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3、强化功能,不断增强乡镇党委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要重视和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增强党委“统”的功能和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要通过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提高队伍素质,建设一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乡镇干部队伍。要转变乡镇职能,切实搞好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作用。要改善乡镇财政收入结构,增强乡镇财政实力,加大乡镇对农村党建工作的的投入力度。
(二)适应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要求,加强民主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围绕“管理民主”,创新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把好“选人用人关”,选配好乡村党组织书记。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民主意识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来。要改进选人方式,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村委会成员“自荐海选”,配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管理民主。其次,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要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为主线,以提高执政能力为关键,建立健全和落实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内议事规则,以党内民主带动和影响基层民主。第三,要抓好制度建设。注重把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和落实基层组织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同时,不断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村“两委”关系,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2、围绕“乡风文明”,创新教育方式,努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群体。首先要着力提高党员素质,扎实地抓好党员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荣辱观,成为学习贯彻党的政策的带头人、建设新农村的排头兵、科技兴农的领头雁、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和遵纪守法 的先行队依此来示范、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知荣辱、守法纪、学科技、破旧俗、树新风。其次,要切实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按大村年发展2-3人、小村年发展1-2人。注重在村、组干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青年中培养发展党员。要特别注意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中培养发展党员,特别注意把党员推选为理事会成员,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要明确党员发展工作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对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由县实行重点管理,并对村书记进行诫免,限期整改。再次,要大力培育新农民。要采取多种方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农民培训工程;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户”、“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教育阵地,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适应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要求,转变领导方式,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社会的能力
“村容整洁”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基层组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好、实施好、推动好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整治、建设新村镇中转变领导方式,提高服务本领,展示新形象,是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范畴之一。
1、要从转变领导职责入手,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税费改革后,急切要求乡、村组织和干部转变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和工作任务界定。乡村干部要结合乡、村职能转变,把工作思路由抓生产向抓市场转变,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着手,主动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要针对村镇建设规划滞后,卫生脏、乱、差的现状,把村容整治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抓好,作为转变基层组织领导方式的重要载体抓实。一方面,要帮助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并把村级阵地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同步实施,解决好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大村容整治力度,积极组织农民硬化道路、净化庭院、美化环境、绿化村庄。真正使整洁的村容村貌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场所,教育农民群众的阵地和展示基层组织新形象的途径。
2、从转变工作方式入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一是坚持制度管理。一方面,要加强乡村组织和村级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乡镇党委议事规则、村级工作规程和村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建立“两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修订和完善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自我管理制度,增强基层组织和农村工作的规范性。二是坚持教育引导。在工作实践中,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坚持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致富作为第一目标,经常主动深入到群众中间,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处理各种矛盾。要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育新型农民。三是坚持示范带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教育干部用民主的、示范的、法律的手段开展工作,促进领导方式由行政命令向示范引导转变。要探索乡镇干部“政绩公示”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促进干部工作方式的转变。
(四)适应农村党建 “三级联创”要求,健全长效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建长抓常新的新途径
农村党的建设要坚持以“三级联创”为主线,抓创新增活力,抓规范强基础,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1、强化工作责任,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要进一步深化对农村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不抓党建工作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以更多的感情、更多的精力,思考、部署和督促农村党建工作。要切实落实好县委书记“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具体责任人”和帮扶单位“连带责任人”职责,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2、丰富创评内涵,切实提高创评实效。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创评实效。一是在乡镇要深入开展“三民”班子创建活动,二是在村级要深入开展“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活动,重点把新农村建设、“三培两带”、阵地建设列为创评内容,提高村级整体水平。三是在县直部门开展“三为三创”活动,以创建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环境、优质服务的部门为目标,在全县机关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为发展做贡献,争创一流业绩;为基层强服务,争创一流形象;为群众办实事,争创一流作风”活动,打造基层群众满意的县直部门。四是在村落社区开展 “三好一优三有”(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优质服务,有办公房、有活动场所、有活动经费)创建活动,争创村(居)民满意的社区。通过丰富创评内涵,创新创建载体,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3、强化激励约束,努力激发基层组织活力。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实行重奖重用重罚。对每年评选出的农村党建工作先进典型,除进行隆重表彰外,予以重奖。对争创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负责人,符合条件的,予以及时提拔重用。对工作不力的视情况分别予以诫勉、限期整改和组织调整。积极探索从村(居)干部中招录公务员或乡镇事业干部新途径。二是建立保障机制,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一方面村干部报酬应进行统筹,核定基数,进行核定,按月打卡发放,确保足额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建立完善村干部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退职补贴制度。要适当降低老干部门槛,提高老干部生活补贴标准,使村干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4、坚持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农村党建整体水平。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实行有关领导挂点,组织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共建,安排专人联络的工作机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树立典型。通过以点带面的办法,带动面上工作的整体推进,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态势,不断把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引向深入
2006-12-2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