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时间:2019-05-15 14:4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第一篇:浅谈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浅谈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马骁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中小型油田是指那些油气产量不高、企业规模不大、矿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具有相对独立矿区区域的油气生产企业。从城市建设管理的角度看,这些油田的经济总量、人口总数、基础设施规模都基本达到中小城市的标准。因此,推进中小型油田的城镇化建设,总体上符合国家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战略方针,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中小型油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拟对当前中小型油田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简要分析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

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人口以农民为主的农业化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走上了从以农村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发展,这条世界上现代化工业国家所走过的必由之路,开始了由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

1国家的历史性转变。这个历史性转变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大量的流动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形成了大量的新兴城市、特大型城市,甚至是城市集群,如湖北武汉的“8+1”城市圈、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吸收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方针,为世界城市建设理论注入了中国理念,也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二、当前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矿区基础设施落后。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石油工业的特殊性所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油气形成的特殊地理原因,很多石油矿区都座落在我国历史上人烟稀少、基础生存条件较差的地区,都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镇化建设“先天不足”的特征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在石油开发初期为了能够迅速生产原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许多油田都秉承“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把大部分资金投入生产或扩大再生产之中,导致油田生产与生活设施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小型油田产量低、经济总量小,而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后期“投入不足”的现象十分突出。

2、矿区内部规划不合理。在建设初期,这些油田为了

方便重型设备和大宗物资的运输,节约油气生产成本,许多矿区呈“线形布局”,即:一条马路贯穿整个矿区。比如江汉油田就是以“五七大道”为中轴,布局工作和生活区域。这种建筑布局,虽然为早期的油田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失之简单,无法完整体现城市的多重功能,为后期的重新规划、重新建设带来许多弊端。

3、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油田是企业,是典型的经济组织。虽然国家实行了政企分开,但由于一些中小型油田特殊的地理位臵,仍然承担了一定的“企业办社会”职能。如江汉油田作为一个独立的工矿区,仍然承担社区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的职责,仍然承担维护一些已从油田分离出去的单位,如医院、教育集团等单位稳定的职责。这都是城市管理职责的重要内容。同时,油田是地方的一部分,油田的职工群众是城市居民的一部分,地方政府与油田矿区必然形成许多管理交集;政府与企业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权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必然导致管理职责混淆、管理权力混乱,出现要么都管、要么都不管的现象,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三、科学平稳快速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的这些特性,同样体现在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同样成为加快中小型油田城

镇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推手。科学平稳快速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关键是要把握以下几点: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指导我国各项工作的根本。在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不断提升油田矿区建设的总体水平,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美化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改变职工群众的生活方式,作为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区为目标,实现建设速度与质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企业生产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期建设目标与企业发展远景、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企业管理与地方管理、矿区规划与地方政府整体规划等之间的关系。

2、加强科学规划。中小型油田在规划设计上的“先天不足”,更突显了加强科学规划的重要性。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如何利用好现有的矿区设施,如何实现新建筑与旧建筑风格的相互融合,如何把企业的特有需要与城镇的多重功能相统一。通过加强科学规划,有效弥补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的“短板”,有效规避重复建设的现象。

3、放大管理权限,提升管理水平。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角度讲,要充分考虑中小型油田特殊区位带来的现实问题,放宽政策,给予油田矿区更大、更宽泛、更直接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可上升至地方法律法规的层面,保证油田矿区能够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处理相关问题,特别是处于油田矿区和地方政府管理边缘的问题,节约国家行政管理资源。从中小型油田讲,管理理念从“矿区”向“城区”突破,管理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突破,管理手段从教育、行政向法律法规突破,管理主体从企业为主向企、地联合为主突破。

4、切实推行“绿色”建设。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矿区为目标,把“绿色”环保和“低碳”的现代理念,体现在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上,体现在各种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布局、结构、功能,以及各种建筑装饰材料的选用上。

5,突出石油文化元素。石油企业大都具有厚重的石油文化。这就要求在规划油田布局、设计重要建筑时,要注重用包涵石油特色的文化底蕴,来塑造油城形象,增强油城的个性魅力与文化竞争力;要注重注入石油文化的元素,突出石油工业的标志性符号、中小型油田特有的标志性符号,体现鲜明的石油工业特色和石油企业特色。

作者简介:马骁(1989年—),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管理专业07级学生。

第二篇:推进法治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推进法治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谢松保

2005年第4期 ——民主法制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推进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当前,认真研究在法治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法治的内涵

“法治应包含两个重要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这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解释。这个解释强调实现法治的标志是服从正义的法律,指的是正义的“法律主治”的社会状态。法治与法制从广义上讲同义。狭义的法制,则是指完整的法律体系,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保障制度,而这些又是推进法治化建设的前提。法治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二、充分认识法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治作为社会治理模式为人类所追求。我国选择“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是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法治是完善的、发展的民主政治,是促成“盛世”,使执政党跳出“兴勃亡忽”历史周期律的途径。社会发展史证明,国家的强弱与法治紧密相联。从我国古代几个“盛世”时

期看,法治还是促成“盛世”的重要保障。江泽民同志说:“中国有一句古话‘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我看这是一个规律。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如此。”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忽视法制,我们的事业就要受到损失和挫折。“文革”十年内乱就是一个严重的教训。要建设一个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不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2.法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制度能保证经济有高效率,但它也容易产生物欲横流、信用缺失、分配不公等负面作用。因此,市场经济制度必须建立在法制化基础之上,用法治规范其执行。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经济运行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要求必须有完备的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制来为它保驾护航。

3.法治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法制能促使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确立,使之具有法的属性,成为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我国法律中关于婚姻、赡养的条文;关于实行惩办罪犯与把罪犯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等的规定,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依法治国。

4.法治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保持稳定要靠法治;保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要靠法治;保证重大事项的决定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要靠法治;保证国家机关高效运转要靠法治,保证及时而妥善地化解不安定因素要靠法治。只有不断推进法治化建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5.法治是实现社会秩序化的保证。良好的社会运行状态表现为有秩序、有活力。实现有秩序的手段是协调和控制,提高活力的手段是不断进行改革与激励。以“法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控制形式,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广泛适应性。现代化社会的管理水平,是以法制化水平为标志的。

三、当前法治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公民的权利备受关注,执法队伍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法治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法治化的进程。公民的法律权力意识、法律权利与义务意识不完整。在干部队伍中,有的人置法律于不顾,存在腐败等违法现象;某些司法人员公正意识不强,执法中常忽视法律的效率要求;有些社会公众缺少主体、平等、权利与义务意识,缺少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

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不完备。首先,法律体系不完备。其次,前期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再次,有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利益化倾向。第四,同一层次或不同层次的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第五,许多法律缺少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

三是法律监督乏力,监督主体缺位。例行公事的监督多,触及矛盾和问题的监督少;批评建议的监督多,问责追究的监督少,一些枉法办案的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在很大程度上与监督乏力有直接关系。

四、加快法治化进程的对策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要不断采取应对之策,未雨绸缪,加快我国法治化进程。

1.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教育工作,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推进法治化,普法是基础。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普法宣传教育这个中心环节,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首先要制定普法规划。普法规划的制定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有可操作性。其次要突出重点。要坚持把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放在抓领导、领导抓这个环节上,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放在突出的位置。各级领导干部要依靠法律手段、按法律程序办事,讲话要同法律保持一致,决策要符合现行法律规定。通过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唤起社会公众对法治的认同。再次要创新普法形式。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深入开展“校园普法”、“送法下乡、进企业、进社区”等普法活动,大力提升公众的法治意识,彻底转变权力至上观念,树立法律高于一切的观念;转变人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转变义务本位观念,树立权利义务统一的观念;转变厌诉观念,树立依法行事的观念。

2.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要加快法治化进程,加快法律体系建设进程,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一是逐步转变主要依靠多立法来完善法制的思路,走依靠提高立法质量来完善法制之路。二是逐步转变“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坚持立法力求严密细致的原则。三是逐步转变“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立法思想,从全局出发,有步骤、有规划、有预见地开展立法工作。四是要改变先改革后立法的做法,坚持立法同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相结合的原则。当前,加强立法工作,就是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要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改革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采取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实践经验与广泛调查研究相结合的立法方法,适时制定新的法律,对不

适应现实需要的或有重大漏洞的法律要及时修改补充或废止。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努力提高立法工作的整体协调水平,完善程序与可操作性。

3.积极推进行政执法制度、司法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度。其一,围绕政府精简机构、转换职能的目标,撤销不必要的执法机构,调整有关执法机构的职权。其二,以民主、公开、高效为目标,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与司法程序,使行政执法活动和司法活动程序化,以法律程序来控制和制约行政权力、司法权力的行使。其三,以提高素质、加强管理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法官、检察官制度。

4.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不断加大法治监督的力度。法治监督是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监督,健全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使国家公职人员的活动置于强有力的监督之下;要强化责任,切实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与司法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监督体系,强化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作用,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体系。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监督作用。积极拓宽和畅通监督渠道,进一步完善举报、信访、投诉等法律监督制度,为人民群众进行法律监督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加强舆论监督,统筹协调各类监督主体的运作,使各类监督主体既分工负责,又互相协作。■

(作者系鄂州市市长)

第三篇:推进“双创”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推荐)

推进“双创”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国家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对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起到了指导作用。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创业方面

第一,国民创业意识较弱,创业者比例偏低。第二,创业者普遍第三,一些政府部门行政效率较低,创业优惠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创办企业注册审批程序复杂、门槛高。

二是创新方面

第一,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我国近5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短缺,一些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仍需依赖进口。

第二,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我国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大约为1∶1,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5以上。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

第三,投入相对不足。此外,我国尚未建设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型科研设施以及科研资料、科学数据等严重匮乏、分散落后,并且还存在着盲目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由于缺乏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规划、政策引导与投入,无法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共享。

二、对策建议

一是造就扶持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一,造就扶持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保护知识产权,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完善鼓励创业创新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土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等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同时,降低小微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新企业的认定门槛。应以科技含量、专利创新作为主要的认定标准,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评估。

第二,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所谓的非行政许可,推进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采取一站式窗口办理等措施,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将各级政府列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作为着力点,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第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形成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体系。梳理各部门、各级政府发布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保证各级各项政策之间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第四,实施创新项目计划。设立专门项目计划,或实施以创业企业为对象的政府采购政策。对重点创业群体,如针对留学归国人员、大学毕业生,设立自主创业支持项目,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择优资助。在扶持青年创业方面,可设立青年创业专项计划。

二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发展和创新后劲

第一,改造传统产业。以产品创新为主导,以工艺创新为手段,以机理研究为基础,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能过剩行业和高污染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与新技术产能的等量置换,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第二,充分利用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中已有的高新技术不可忽视,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及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新材料,推出新产品,创造新模式。

第三,推行财税改革。推出扶持中小企业的新举措,深化金融改革,继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加快推进中小金融,尤其是民营银行的发展,扩大资本市场,推动价格改革,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的种类和项目。

三是充分发挥金融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

第一,有效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倾斜,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构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多元化融资渠道。在科技领域,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特别是小微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深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点,加强科技、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协调,形成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合力。

第二,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适度进行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教育、文化领域的金融服务,探索适合的抵、质押方式,积极开发教育、文化消费信贷产品,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同时,提高教育、文化产业贸易投融资便利程度。

第三,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基金的资金来源和激励约束机制,理顺基金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基金投资业绩更为公开透明。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网络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新模式。(摘自《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宏观经济管理 2015年第6期,作者:张前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第四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3-26信息来源:蓬溪县政府网

——蓬溪县吉祥镇人民政府

吉祥镇位于蓬溪县城偏西南方向,距蓬溪县城32公里,距遂宁市区20公里,周边与蓬溪县大石镇、回水乡、群力乡,船山区永兴镇、唐家乡接壤;幅员面积达37.4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120个农业合作社,1个社区,5个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8965人,其中农业人口16903人,非农业人口2062人。耕地面积14615亩(复耕指数194.12%),林地面积22833亩,森林覆盖率为40.70%。建设用地225亩,农业用地占66.75%。成南高速公路和绵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内水系发达,蓬溪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并在双江村接纳支流小潼河。蓬溪河为涪江的一级支流,位于涪江东岸。交通十分便利,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明显。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征地面积不断加大,拆迁安置量随之增长;农民利益主体意识不断增加,农民利益问题变得极为敏感和突出,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

一、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当初发展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对于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布局分散,要素集中度过低,无法实现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城镇建设、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用城镇的人气和基础设施带动乡村的发展,通过乡村的发展带动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在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和城镇的发展。这样良性互动,既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

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

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矛盾纠纷类型

一是农村土地征用纠纷。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自主权扩大,个体意识和个体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增强,使乡村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产品交换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户分散经营及个体经营经济比重大,除定购粮外,农副产品几乎全部实现了市场交换。农民利益主体意识不断增加,农民利益问题变得极为敏感和突出,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征地面积不断加大,拆迁安置量随之增长。对拆迁户普遍采用一次性解决方式,安置费和补偿费较低,农民钱用完后,存在着没钱养老、无钱看病的现实问题,于是找政府解决,解决不了就上访。由于解决难度很大,纠纷当事人组织性强,给各级党政组织造成很大压力。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纠纷。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新建房大中套型居多,居民拿到的拆迁费在同等地区买不起房,换地区又存在交通、教育等费用问题,拆迁户不能及时回迁,等等这些补偿和安置不合理,加之房地产开发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上访、信访络绎不绝,甚至发生上访事件,给政府部门的形象带来严重的损害,给正常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严重的冲击,甚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大局。

三是企业改制纠纷、劳资纠纷及社会保障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触及到各种深层次的矛盾,牵涉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下岗失业后再就业困难、基本医疗无保障、社保基金不到位等等,是当前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频繁引发群体性纠纷的原因之一。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覆盖率不高,尤其是民工的保险率基本处于尚未启动的阶段,一旦出现问

题就出现无人管现象,当事人将上访、静坐或堵门,甚至会采取极端方式要出路,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其恶劣。

三、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思路

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基层群众的上访问题。具体讲应当从四个方面来提高应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第一,正确判断社会矛盾现状和性质。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现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要把解决群众困难作为我们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切的情感,理解和同情他们,用真情讲清道理和政策,疏导其不满情绪。

第二,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借助当代各种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必要的预警系统,切实做到情况明了,信息畅通。努力把矛盾、问题限制和解决在基层或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时刻关注可能触发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发生的条件。

第三,提高依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把防止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使各种关系都处于一种有序的互动之中。

第四,创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从现状来看,目前社会自治力量不足,这就需要培育和加强基层组织和行业组织的依法自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行业组织的重大作用,切实保障各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

四、大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现实运作

价值和法律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共识。面对新时期纠纷解决的实际情况和不同主体的特定需求,基于实现公平、正义和效率的理念,任何一种单一的体制和纠纷解决方式都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只有建立一种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才是合理的选择。在大调解机制的构建和现实运作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定位

对于大调解机制的功能定位,是有人民调解这一前车之鉴的。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的规定,人民调解是一种争端解决机制,属于替代性解决纠纷机制的一种,同时也是我国多元化民

事纠纷解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现实中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还承载着超越纠纷解决的功能。如宣传法律与政策的功能,教育公民遵纪守法的功能,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功能等等。在有关人民调解的研究中,我们很难发现“争端解决机制”的阐释,却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人民调解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意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意义。可以说,过多强调人民调解政治功能的做法,不仅是对其性质的误解,而且阻碍了人民调解功能的正常发挥,客观上也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的进一步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应当严格定位大调解机制:将其定位于纠纷解决,严格限制强加其上的其他功能,以避免重蹈人民调解的覆辙。将大调解的功能单纯化,就是要保证其能全力做好纠纷解决工作。

(二)健全网络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传统的社会组织体系逐渐解体,以利益、价值、观念等为特征的新型的共同体正在生成,新型民间组织发展迅速,社会组织化程度逐步增强。可以在这些新型的民间组织中培育调解机构,扩大大调解的组织基础,以避免出现调解“盲区”。

(三)提升素质

调解员的素质是确保公正调解的关键。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大调解工作,必须逐步提高调解人员的资质条件,特别是对于法律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的要求,可实行选举和聘任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优化调解员队伍。发动并鼓励在职和退休的法律工作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同时要加强对现有调解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四)确保效力

大调解机构出具的协议的效力是目前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调解协议仅仅限于当事人之间的“君子协定”,使得一方可以随意反悔,这对认真协商并打算切实履行协议的他方当事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通过此次调研,使我们认识到了充分发挥好“大调解”机构的职能,紧密联系好各个层面的调解机构,掌握好不稳定因素、人员的动态、思想,对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

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三)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准城镇化”现象明显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区土地不断扩张,由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加上二元体制的约束,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也不协调,另外大量外出农民工有较大的回流空间,需要更长时间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推进改革,促进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

(四)小城镇缺乏引导,新型城镇化特色培育不足

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城镇来说,大部分经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一些镇政府规划意识淡薄,城镇管理工作严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

(1)城镇建设沿着公路两侧无序蔓延、散乱布局,加之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民住所也在公路沿线分散布局,形成了“马路经济带”,浪费了大量耕地,破坏了城乡自然生态环境。

(2)城镇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分,城镇居民建房仍然沿用农村的单家独院形式,城镇普遍缺乏环境基础设施,水污染也较严重。

(3)城镇缺乏特色,不少城镇不重视地方特色的塑造,盲目攀比,不断大拆大建,导致大量有价值的、反映本地历史与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物被拆,城镇特色风貌逐渐消失。

(4)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文化站、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城镇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建设急需加强。

(五)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不足,阻碍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大多城市近年来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协调不够,互相竞争激烈,产生重复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城乡规划工作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推进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农村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规划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二是突出配套基础设施的原则。对农村城镇化的防洪、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园林绿化、消除、商贸金融、科教文卫体等设施要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完善配套。三是农村城镇化设计高标准原则。设计要体现地方风格、时代风貌和可持续发展。对主要的商业区、街道、重点功能小区的建筑、园林景观等要实行规划控制,重点工程要坚持执行规划方案,规划要体现以自然为本的原则,尽可能保护城镇中的山、水、绿地、景观,因地制宜。

(二)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同时并重,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动态管理、精细管理水平。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二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三要切实加强综合整治,推行“门前三包”和市区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四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

(三)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保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四)大力发展实体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发展基础

优先发展工业。要立足本地区位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着重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和科技化“四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

(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把满足城市多方面消费需求作为调整的切入点,大力发展以生产肉、蛋、奶、果、菜、花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同时切实加快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繁荣,使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文化设施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工作。既要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或建筑群落、街区;又要按照城市人口和服务半径,具体规划专业博物馆、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之,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需要长期的努力。各地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下载浅谈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推进中小型油田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 这些问题和矛质,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及对策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年的“两会”再次聚焦城镇化,如何推进城镇化这一重大命题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种种政......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模版)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 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

    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成员:马文刚(生工)郝俊康(动画)刘 雯(信息)尹冬梅(建工)吴海霞(化工)路继勇(电气)刘海洋(外语)朱哲伦(经管)李 纯(材料)张晓帅(化工)近年来,经济社会稳定、高速发展的同......

    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与工业化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还差20多个百分点。如何利用这个空间,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农村城镇介于......

    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科学,属城市软环境建设范畴,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近年来,我国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各地城市框......

    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陈汉明 [内容摘要] 村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谐和稳定,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