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第四章
(2009年度)第 十 六 课 时 授课时间:2009年3月16日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 教材的一般理论 辅导人:文家权 第四章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教材的一般理论
一、教材的概念界定 1、教材的含义p67(1)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3)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2、教材与教学内容,课程,教科书,教具的区别与联系(p69)
二、教学与教材关系 1、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p70)教学内容是承载教材的母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反映和集中表现形式,因此,没有教材作保证的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
2、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材观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第 十 七 课 时 授课时间:2009年3月20日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 教材的一般分类 辅导人:文家权
三、教材的一般分类
1、根据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可分为自编教材与国定统一教材。
2、根据教材使用的物质材料可分为纸质教材、胶片教材和磁带教材。
3、根据学习者的感知可分为视觉教材、听觉教材、触觉教材和视听教材。
4、按学科性质可划分为德育教材、智育教材、体育教材、美育教材、劳动技术教材;并可进一步按具体科目划分某一学科教材,如语文教材、数学教材等等。
5、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区分:基本教材(教科书)——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课程计划的基本部分;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自学指导书、补充讲义、图册、视听教材)——对基本教材的必要补充和发展。
6、按采用教材时的学习种类分为:练习教材、应用教材、发现学习教材
7、根据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分类,教材可分为:个别教材、小组学习教材、同步学习教材等。
8、按教材设计的类型可将教材分为:(1)知识中心式教材,包括学术理论浓缩性、知识结构和多科知识综合型等形式;(2)范例式教材,强调以基础的、本质的和有代表性的内容为范例编制的教材;(3)生活中心式教材(经验中心式教材),强调以人类日常生活为中心内容编制的教材;社会中心式教材,这种教材以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为核心内容;(5)人本中心式教材,它以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第 十 八 课 时 授课时间:2009年4月12日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 如何理解教材多样化p73、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 辅导人:文家权
四、如何理解教材多样化p73
1、多样化作为一种课程教材发展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情所制定的一定时期内课程教材发展的大政方针,是指导课程教材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作为文件,它具有法规性质。
2、教材多样化作为课程教材发展的一种状态,在现实情况下,体现出教材的多样性和共时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当教材集中起来进行展览或展示时,教材的状态会得到集中表现。
3、教材多样化作为一种运动过程,体现出教材的特殊内部矛盾,主要体现教材发展的动态性、历史性和特色性。因此,教材多样化本质上就是教材的特色化 第二节 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关系(p74)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
2、新课程标准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新的理 3教科书的编写应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 十 九 课 时 授课时间:2009年5月16日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 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p74、新教材的特征 辅导人:文家权
二、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p74 1、全面反思旧教材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2、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根据课程标准确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
5、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
6、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三、新教材的特征
1、新教材的内容特征(1)面向全体学生。(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3)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5)新教材为教学开创了自由的空间。(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2、新教材的形式特征p80(1)语言明了,容易为学生理解。(2)运用多种形式陈述教材内容。(3)印装精美,图文并茂 第 二 十 课 时 授课时间:2009年5月20日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 从新教材透视国家最新中小学课程标准(p83)辅导人:文家权
四、从新教材透视国家最新中小学课程标准(p83)
1、数学不再是少数尖子的专利。
2、外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物理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4化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生物符合国际潮流。
6、体育健康第一。
7、美术设计美的生活。
8、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第二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心得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学习心得
朱加鑫 2010年1月28日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科发展。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含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系: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在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有机整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主张儿童从现实中寻求知识,知识与儿童生活相联系,适合儿童需要。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综合课程是把同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地结合成一种具有新结构的课程。必修课程是由国家或学校规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综合化。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共同属性: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走出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超越书本上僵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使学生珍爱自然,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延伸。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为社区服务的基本思想;关注学习的生活经历及身边的日常事物。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某一学段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课程标准指明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⑸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操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以往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作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则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能力;课程标准则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仅确立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过程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大纲更关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课程标准则关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课程标准则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整合。关于教学的建议: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与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关于评价的建议:关注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现评价中的几个结合;强调评价的多元化。
第三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心得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学习心得体会
——张 科
新课程的实施,确实更新了教师的一些教育观念,也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学呈现了活力。通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学习、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觉得,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一直受到落后的教育的影响,从小受到落后文明的熏陶,加之留守儿童较多,完全死搬教条,在一定的程度上会适得其反,或许这就是我们没吃透《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意义的原因。析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新课程理念没认真理解。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我们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艺术是要求极高、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艺术,仅凭短暂的时间去学习、领会是难以做到的。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在优质课的评选中,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视课堂的实效性,认为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高兴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结果测试下来,下了一跳,课堂活跃了,学生高兴了,成绩下去了,心情不好了,新的教育理念放弃了,继续教育泡汤了……。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地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缺少必要的个别辅导,差生最终被冷落。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但不能歧视差生,要对他们特别的关注。
三、新理念形成的过程
新理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较长时间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教育观念的改变、新理念的形成、教育技术的提升是那样的容易,怎会有那么多的教育研究人员苦费心机呢?以人为本应有度,与世界接轨应有时。要从国情出发,从国民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成功,才能取得实效。教育的改革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恼骚出来的!要潜心专研,不断实践,身体力行,更主要的是有一颗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的火红的心。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你有这方面的教育兴趣吗?
第四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总结
《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学习总结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学校与社会的整合。
一、在新课程中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改,首先要改的是观念,从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到新教材和教学内容,都体现着新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头脑。
二、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的改变
教育包括两方面:“育人”和“教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完善人格,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三、新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教育体现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观,其衣钵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智育第一”,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中主张权威式的管理,教学论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上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教育观点,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及点拨。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尽可能多地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并搜集、制作教具;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
与老师发生共鸣。
四、合理运用教材
课程和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一本教材为主,参考多方面资料。比如人教版必修3免疫引起的疾病这部分内容中对超敏反应及过敏反应的叙述容易产生误解,综合人教版及多本教学参考后,在教学中将过敏反应定为外源性超敏反应,同时超敏反应还包括自身免疫
疾病。作此调整后,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五、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采用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客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良好互动,以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不同的内容,教学方法不同,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不尽相
同。
认知水平和形式思维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学习,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而不能仅限于少数尖子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育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以直观的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且将枯燥的言语转化为丰富的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五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汪伟
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教学课堂上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通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觉得当前我们学校教师上课时没能将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落实到教学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在优质课的评选中,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视课堂的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地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地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投影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实际上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起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教师就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投影机,搞不好课改。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的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教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还在“双基”教学的困境中挣扎,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的现象依然严峻。
四、现行评价体系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矛盾突出
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和个性的发展的价值。
3、评价手段与方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的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性评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新课改的极大阻碍,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来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的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无论怎么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储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