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江市中学 冯雯霞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结
吴江市中学 冯雯霞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结
自我市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实验按计划,稳步实施,健康运转。课程改革的效果逐步显现,发生着深刻的喜人的变化。但是,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基础课程改革的效果。制约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效,我们深感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保证新课程实施顺利进行。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教师的教学行为突不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教师长期在认知体系的教学中,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任务。这种传统深入了教师实践的方方面面。在新课程实施中,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所需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他们不会操作,习惯传统教法。这种问题在老教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教师既谋求“革新”,同时又不能“弃旧”,而陷于迷离状态。有些教师在尝试教学方式的转变,但缺乏对教学方式变革的正确认识,使“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新课程因素尚未得到整合,教师仍然依赖于教科书和参考书,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媒体的运用,也不能恰到好处,实实在在地为教学服务。
2、学生的学习成绩两级分化的现象趋于严重。新课程实施后,开放的课堂教学使优等生的主动性明显优于差等生。这就导致优等生与差等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已经有所表现,学习兴趣高的同学很爱听教师上课,所以成绩就好,学习兴趣不高的同学根本就听不懂老师在讲些什么,所以成绩就差。
3、轻视基础知识的问题。有的教师总觉得,课改的课和原来的课差别不大。课改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这并不说明教师的课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那就觉得一节课内容太少,没什么可讲的,也没什么可学的。有忽视“双基”的现象。
4、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于是新教材相应地编排了一系列有利于操作与实践的活动,诸如“动手做某某实验”、“访问某某工厂”、“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等等。然而,有些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实际的做法是在黑板上“做实验”,从口里“变颜色”,在黑板上“上网”----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成了空谈。
实施新课程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遇到一些问题是正常现象。我们的责任在于研究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1、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在评价中注入新功能和新技术,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为每个学生设计和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融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零距离。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多设置开放型课堂,主要表现为学生合作、探索与交流的学习行为。增加第二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开设不同的兴趣班,比如美术班、体育班、音乐辅导班、信息兴趣小组等。这就使哪些对学习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的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的兴趣班,从而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能更好的健康成长。另外新课程改革虽然学生还是以听老师讲课为主,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主要形式,要让学生逐步学会交流合作。同学之间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习行为的自由度加大,在学会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合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3、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教学过程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当作是教学的基本材料或凭借,而不是唯一凭借,会主动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也是一种能力,决不能淡化基础知识,必须加强“双基”教学,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知识,谈何能力,能力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
4、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增强课堂教学“资源”的新内涵,增强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教师应多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开展一些手工课等。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监控,增加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的开放时间;鼓励教师学习和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教师都要学会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上课,真正使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起来。
总之,只要我们对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中找出相应的对策,我们的课改就能胜利进行,我们的素质教育就能得到良性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就能得到显著提高。
第二篇: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一)、基础教育现状迫使课改。
(二)、国际教育发展启迪课改,(三)、知识经济时代呼唤课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小学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也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简要地回顾了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下面,我们对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和新理念作一次快速的回顾。
二、新课程的新理论、新理念扫描
1、终生教育思想。2、学习化社会思想。3、大众教育的思想。4、主体教育的思想。5、多元智能理论。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7、建构主义理论。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1、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20 世纪 50~ 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花巨资设计的课程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由此引发人们对课程改革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反思,课程实施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我国课程实施理论研究较晚较少,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将变得更加迫切。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参与。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是教师自觉以课程计划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策略,通过把课程的实施直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让教师始终参与课程计划的拟定,就可以增强这种自觉性。
第二,教师的课程决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他们要面对许多与课程有关的问题,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的专业判断。这种专业判断就形成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其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第三,教师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对待这种自主权,有的教师会采取开放式的态度,关注改革的进程,愿意投身改革,乐意接受新课程、新方法,拥有对改革的知觉和信念。还有的教师则采取封闭式的态度,不愿观察别人的教学,不愿被别人观察,不愿影响别人的教学,也不愿教学被影响。对课程改革缺乏关注,不愿意投入,也不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明显的惰性。对新课程的实施,往往缺少热情和动力,形成对活动推展的无力感,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四,教师的能力。教师的个人背景、智力水平、知识才能也存在差异,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师在实施同一个课程计划过程中的差别。有的教师具备承担课程实施职责的能力,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习者。那些能力不足的教师显然就难以承担起课程实施的责任。
第五,教师间的合作。“改革”涉及学习新的事物,而互动是社会学习的基础,因此,如果教师之间能广泛合作,增加相互的交流和沟通,提高相互间的配合、支持和帮助,课程实施便有了较多的成功机会。
正是基于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成败方面是关键因素的认识,《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中的问题和对策,就主要集中在与教师实施新课程有关的,特别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方面。
三、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教育观念转变不够:尽管小学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小学命题进行了新课程理念的引导,有的老师也参加了小学新课程培训,但许多老师仍受制于旧课程理念的惯性,不能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内化为教学的自觉和能力,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2.)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新课程教材全新改版,内容全面更新,给我们一种陌生的感觉,特别是拓宽拓深了大量的知识,这使我们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以现有的知识储备,感到难以胜任。许多知识理解不了,专题结构把握不准,达不到应有的认识高度。
(3.)小学初中教材衔接有困难。毫无疑问,初中专题探究应以小学知识的时间线索清晰和基础全面夯实为前提,但事实是,教材时间线索不清晰,基础知识不全面,无疑也给初中的专题教学带来了难题。
(4.)内容多而课时少。新课程每个模块安排课时,就必修而言,一个模块一本书约基本上是一课时上一课。但由于内容偏重偏深,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许多学校老师反映,一课时很难上完一课内容,尤其是必修。
(5)课前备课,不能准确把握课程的要求.教学目标上,不能实现三维目标兼顾。有些老师备课,只重知识目标不备能力的目标,也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追求,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即使备了,也是做样子应付检查,实际不会执行。
(6)教学资源上,不能拓展和优化教学资源。新课程要求拓展和优化教学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备课图轻松,只抓课本,兼顾教参,不研究课标要求,不联系初中内容和相关模块、相关学科知识,也不愿意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不善于联系现实生活素材。这样的备课,达不到认识的高度,也不能打破原教材的体系而重新建构,自然收不到活化教学的效果。
(7)教学难度上,不能合理地控制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些老师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在各级说课比赛中,许多老师在内容挖掘和教学设计上过于繁复,事实上在一节课时内是难以完成的。有的老师拓展教学资源是多多益善,漫无边际;有的把旧教材内容搬来,加重学生负担;有的设问太多,无法操作。
四、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对策研究
对策一:课前备课,准确把握要求。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三维目标。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学科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我们必须执行。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标,吃透课标。在研究课标中,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去进行。如知识目标,要研究哪些属于识记层次,哪些是理解层次,哪些是运用层次,知识教学应达到怎样的广度和深度。能力目标,要研究应达成怎样的能力。情感教育目标,要研究可培养那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目标,要研究在达成知识、能力、情感 教育的目标方面,应设计怎样的过程,采取怎样的方法。
对策二:.研究多套教材,开阔教学视野。现在是一纲多本,各套教材都在对课程标准进行诠释。我们要尽量学习另外几套教材,看不同的教材对课标是怎么进行诠释的,从不同的诠释中找出共性,共性的东西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将是课改的重点。
对策三:更新课程观念,优化教学资源:与原来一纲一本的“教材观”教学不同,新课程强调“课程观”的教学,它要求教师超越教材的局限,站在课程三维目标实现的高度,充分拓展教学资源。因此,我们要围绕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去充分拓展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在这方面,除注意与小学知识和相关模块、相关学科知识联系外,还要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走访社区等手段,去挖掘历史素材、校史素材、乡土素材、生活素材,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重构。对策四:立足有效教学,控制教学难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所谓有效教学,就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讲求教学效果,简而言之,要控制教学难度和容量,使学生能接受得了,一课时能完成得了。这要求我们在教材分析上,不能玄而又玄,使人云里雾里;材料提供上,不能漫无边际;课堂设问上,不能多多益善,一切都应化繁为简,切实可行。还要强调的是,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应点到为止。
对策五:课堂教学,服务学生发展。坚持乐学原则,调动学生参与。乐学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主要表现为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了这种兴趣和信心,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成长。关键在于,老师能调动学生的乐学情绪。这要求我们要以人格的魅力、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讲述、理性的分析、多样的形式、强烈的爱心、及时的鼓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对策六:实行问题探究,透出专题结构。新课程以专题模块呈现,强调专题探究,理清专题线索。其次,小学知识十分庞杂,如把所有知识点都讲,既讲不清,也讲不完,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知识结构入手,对知识抓大放小,敢于取舍,只要透出专题结构即可。
对策
七、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培养能力。在探究专题结构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善于引入材料,建构情景,提出问题,开展活动,方法不能单一,而要多样组合,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探究的热情,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策
八、实施开放教学,鼓励思维创新。新课程强调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开放教学的实施。所谓的开放教学,如前所述,主要是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自由讨论的教学设计,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追求合理渗透,落实情感教育。在建构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结束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篇:初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的作业
1、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并阐述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基础知识教学不扎实,能力培养不到位的问题。解决措施: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关注弱势群体。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一课一得,奠定扎实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训练,注重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同时结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查缺补漏,使学过的知识不欠债。在教学中多注意关注学困生,了解他们的现状,把握他们的动态,使教学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2)、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解决措施:从课堂教学的小处入手,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如上课认真听讲,对待老师、长辈要有礼貌等等。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3)、注重课内,忽视课外。解决措施: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1、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课外阅读能较好的与课堂教学互补,有助于落实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2、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激发兴趣;配合教材,推荐书目;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4)强调结果,忽视过程。解决措施:关注与强化“过程和方法”。
1、课前把“备学生”当做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问题,找准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的训练点。既考虑教师“如何教”的过程,又考虑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与方法。
2、课堂上将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同时创设大量的实践机会来运用和提高。
2,对下面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七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针对课文中:作者说所见到的景象,像秋日的一幅风情画。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风情画,而不说是一幅油画呢?]
标题:“风情画”与“油画”之争
学习《第一次真好》这篇课文时,作者开头写看见柚子树上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钓在枝头,触景生情,说“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风情画,而不说是一幅油画呢?此话一出,全班学生有的思考,有的翻书,有的小声议论。我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欣慰地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我示意互相讨论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气氛异常活跃。见此情景,我提议,赞成是“一幅风情画”的同学(下文以生1表示)坐到我的左手边,赞成是“一幅油画”的同学(下文以生2表示)坐到我的右手边。要求相互讨论,总结各自的理由。
生1:因为它描写的是秋天的风土人情,而不是一幅纯粹的画。
生2: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很像油画。
生1:风情画比油画能更准确地表现人们的生活场面。
生2:油画才更准确呢,浓笔重彩的!
生1:“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可见是典型的南国风土人情。
生2:你查字典干什么呀?画是用来欣赏的呢,是凭眼光看的呢。
在学生们余味未尽,教室里“争执”声正浓时,我示意讨论结束。对双方见解给予恰当点评。什么是探究思维方式,什么是创新型思维方式?你们刚才的表现就是答案。我补充说。阅读这篇短文,感觉“第一次真好”: “喜悦”、“新奇”、“奇妙”、“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开始探讨这个问题吧……
第四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第四章
(2009)第 十 六 课 时 授课时间:2009年3月16日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 教材的一般理论 辅导人:文家权 第四章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教材的一般理论
一、教材的概念界定 1、教材的含义p67(1)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3)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2、教材与教学内容,课程,教科书,教具的区别与联系(p69)
二、教学与教材关系 1、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p70)教学内容是承载教材的母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反映和集中表现形式,因此,没有教材作保证的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
2、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材观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第 十 七 课 时 授课时间:2009年3月20日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 教材的一般分类 辅导人:文家权
三、教材的一般分类
1、根据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可分为自编教材与国定统一教材。
2、根据教材使用的物质材料可分为纸质教材、胶片教材和磁带教材。
3、根据学习者的感知可分为视觉教材、听觉教材、触觉教材和视听教材。
4、按学科性质可划分为德育教材、智育教材、体育教材、美育教材、劳动技术教材;并可进一步按具体科目划分某一学科教材,如语文教材、数学教材等等。
5、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区分:基本教材(教科书)——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课程计划的基本部分;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自学指导书、补充讲义、图册、视听教材)——对基本教材的必要补充和发展。
6、按采用教材时的学习种类分为:练习教材、应用教材、发现学习教材
7、根据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分类,教材可分为:个别教材、小组学习教材、同步学习教材等。
8、按教材设计的类型可将教材分为:(1)知识中心式教材,包括学术理论浓缩性、知识结构和多科知识综合型等形式;(2)范例式教材,强调以基础的、本质的和有代表性的内容为范例编制的教材;(3)生活中心式教材(经验中心式教材),强调以人类日常生活为中心内容编制的教材;社会中心式教材,这种教材以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为核心内容;(5)人本中心式教材,它以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第 十 八 课 时 授课时间:2009年4月12日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 如何理解教材多样化p73、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 辅导人:文家权
四、如何理解教材多样化p73
1、多样化作为一种课程教材发展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情所制定的一定时期内课程教材发展的大政方针,是指导课程教材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作为文件,它具有法规性质。
2、教材多样化作为课程教材发展的一种状态,在现实情况下,体现出教材的多样性和共时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当教材集中起来进行展览或展示时,教材的状态会得到集中表现。
3、教材多样化作为一种运动过程,体现出教材的特殊内部矛盾,主要体现教材发展的动态性、历史性和特色性。因此,教材多样化本质上就是教材的特色化 第二节 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关系(p74)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
2、新课程标准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新的理 3教科书的编写应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 十 九 课 时 授课时间:2009年5月16日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 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p74、新教材的特征 辅导人:文家权
二、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p74 1、全面反思旧教材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2、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根据课程标准确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
5、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
6、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三、新教材的特征
1、新教材的内容特征(1)面向全体学生。(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3)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5)新教材为教学开创了自由的空间。(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2、新教材的形式特征p80(1)语言明了,容易为学生理解。(2)运用多种形式陈述教材内容。(3)印装精美,图文并茂 第 二 十 课 时 授课时间:2009年5月20日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 从新教材透视国家最新中小学课程标准(p83)辅导人:文家权
四、从新教材透视国家最新中小学课程标准(p83)
1、数学不再是少数尖子的专利。
2、外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物理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4化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生物符合国际潮流。
6、体育健康第一。
7、美术设计美的生活。
8、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第五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心得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学习心得
朱加鑫 2010年1月28日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科发展。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含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系: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在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有机整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主张儿童从现实中寻求知识,知识与儿童生活相联系,适合儿童需要。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综合课程是把同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地结合成一种具有新结构的课程。必修课程是由国家或学校规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综合化。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共同属性: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走出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超越书本上僵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使学生珍爱自然,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延伸。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为社区服务的基本思想;关注学习的生活经历及身边的日常事物。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某一学段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课程标准指明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⑸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操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以往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作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则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能力;课程标准则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仅确立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过程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大纲更关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课程标准则关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课程标准则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整合。关于教学的建议: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与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关于评价的建议:关注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现评价中的几个结合;强调评价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