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02:4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13年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2月27日在衢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衢州市市长沈仁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政府工作难中求进的一年,也是全市创业创新取得新进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支持下,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凝心聚力,创新破难,狠抓落实,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2.8亿元,增长8.7%;财政总收入106.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4亿元,分别增长12 %和10.1%;固定资产投资570.8亿元,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4亿元,增长15.2%;外贸进出口总额30.2亿美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14元,分别增长12.9%和11.2%;人口自然增长率4.47‰;为民办实事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过去的一年,我们积极应对经济下行严峻形势,密集推出强实体、促转型一系列惠企政策,全年经济实现企稳回升。

企业帮扶扎实有效。开展市级机关“百组”调研活动,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还贷周转、政策咨询等服务机构,全面落实减、免、缓、补举措,及时兑现奖补资金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56.1亿元,增幅由一季度下降0.1%回升到全年增长4.8%。深化政银企合作,与国开行、省建行和驻沪外资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新设立商业银行县级支行7家,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展“续贷无缝对接”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工作,股权交易、企业票据、债券等直接融资取得新突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出台扶持外贸、稳定出口政策,实施出口“直通关”新模式,成功开展海铁联运业务。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出台培育主导产业、扶持小微企业、加快“腾笼换鸟”等一系列政策,设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实施“亩产倍增计划”,衢州巨化一体化战略深化推进,对元立等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专项服务,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出台促进建筑业发展政策,建筑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启动“一村一品”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组建市农科院,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8.9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5个,柯城区成为国家级出口柑桔质量安全示范区,衢江区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市农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出台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城市综合体等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改造提升一批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旅游业呈现新气象。全面打响旅游业大发展战役,出台促进旅游业大发展政策,启动开化根博园、江郎山——廿八都5A级景区创建,五龙湖国家生态度假旅游实验区获国家旅游局批复,成功举办第七届华东旅交会暨2012浙江森林旅游节,乡村休闲旅游加速转型、蓬勃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5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9.7亿元,分别增长21%和23.7%。

产业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完成绿色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和物流园区“四区合一”整合,省级氟硅新材料高新区正式挂牌,合作共建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5家。加强用地保障,全面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新增工业用地2.6万亩,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1.7万亩,垦造耕地2.5万亩,建成标准农田4.2万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新培育省级企业研究院10家,12家企业入驻慧谷工业设计产业园,“海创园”开工建设。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新获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氟硅新材料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获批建设。出台人才强市新政,新入选省“千人计划”人才5人。

过去的一年,我们牢牢抓住项目这一经济工作生命线,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开展重点项目建设“互看互学”活动,出台促进有效投资政策,构建重大项目全程服务机制,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衢江航运、杭长客专、杭新景高速、西气东输、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项目加快推进,205国道改造、绕城公路西线、巨化己内酰胺一期、华友钴业等项目开工建设,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8.3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6.4%。项目前期工作得到加强,机场搬迁、九景衢铁路、衢宁铁路等项目前期有力推进,91个项目列入省重点。

招商引资创新推进。完善招商工作机制,组建六个专业招商局,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四个一”对口联系服务制度,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出台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政策。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8.4亿元,其中浙商回归到位资金70.6亿元。对外交流和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效,与西班牙穆西亚市、南非茵弗里尼市和黑龙江省鹤岗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田园城市理念引领城乡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与管理,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城市品位持续提升。围绕打造“三生三宜”城市,加快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成功创建国家和省森林城市,获“中国宜居休闲之都”、“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完成市区“两江两港”、城市综合交通和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等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两南”改造征迁任务,强力推进优化城市环境行动,城市水系综合整治、道路绿化提升等工程有序推进。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数字城管”覆盖老城区和西区。县城、小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加快、管理加强,开化县获“中国休闲小城”称号。

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完成201个村庄整治建设,改善29.5万农民饮水条件,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7座,异地搬迁脱贫1.3万人,江山市、龙游县分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和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称号。农民素质培训扎实推进,成立衢州农民学院。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3万亩,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6.1亿元,常山县获全国农村“三资”管理示范县。

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深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智慧环保”项目列入省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严格能源“双控”管理,加强新建项目能评和环评,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全省率先开展水泥行业脱硝治理,完成电镀行业整治,推进信安湖流域污染治理,启动市区PM2.5数据监测。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新增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

过去的一年,我们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增财力近九成用于民生事业,社会更加和谐文明。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实现再就业1.4万人,获省级创业型先进城市称号。加大社保扩面力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有效解决一批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9个,新增养老床位1331张。加强住房保障,新增廉租住房保障836户。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成效。

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完成校安工程建设,新增省三级以上幼儿园57所、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89所、省三级以上中职学校11所,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得到加强,“两基”教育工作获国务院表彰。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任务,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市第三医院、衢江区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爱国卫生工作获全国先进。制定文化强市建设规划和扶持政策,谋划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成功举办孔子文化节、省首届女子体育节和中国围棋冠军赛等活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航、海关、检验检疫和统计工作得到加强。援疆援藏、人口计生、气象、邮政、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平安建设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最美衢州人”不断涌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三连冠”。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解决一批信访积案和疑难问题,有效处置少数企业资金链、担保链危机,维护了社会稳定。推进“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城乡社区等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安全生产连续8年实现“三个零增长”。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过去的一年,我们围绕提高政府执行力,切实增强政府工作计划性,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深入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推行“两项工作、三项制度”,实施“四办联合督查”,下放市级公共管理权限523项,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市县两级“一办三中心”效能进一步提升。探索市、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园区整合、国资整合和招商资源整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决策咨询机构,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行政败诉责任追究。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坚决压缩“三公”经费,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创业创新、团结奋斗、克难攻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衢部队和武警官兵,向外来投资者和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衢州改革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不少差距和不足: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等4项指标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创新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亟待提升;城乡低收入群众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民生保障与群众期望仍存在较大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效能提速仍跟不上发展要求,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大局观念、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综合素质和执行力有待提升。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3年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关键之年,是深入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的落实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市委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牢牢把握“干实事、抓落实”核心要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在促进产业转型、增强发展后劲、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建设“两地三城”、加快“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工作导向,建议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确保9%、力争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确保8%、力争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确保16%、力争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确保13%、力争14%,外贸出口总额增长确保6%、力争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指标。

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加快发展、改革创新。欠发达是衢州最大的市情,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抓发展,努力实现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改革是最大红利,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突破一切阻碍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不破法规破常规,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智慧,争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经验。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发展。坚持规划龙头地位,注重以规划布局项目、统筹政策、整合资源、协调利益。真正把统筹作为核心理念指导规划编制,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不断提高市区一体发展、市县联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三是强化项目抓手、平台支撑。围绕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大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千方百计突破项目实施主要瓶颈,强力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环境。抓住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有利时机,加快征迁配套、扩容提升,努力打造功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良的绿色产业发展新空间。

四是强化企业为基、民生为本。确立“三待三亲”理念,营造最优发展环境,倡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企业家的良好风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的奋斗目标,把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取向,把新增财力绝大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衢州百姓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活幸福。

五是强化作风建设、真抓实干。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化市情、规律、制度和政策研究,把发展战略和目标落到实处。集中精力干实事、抓落实,善于聚合正能量,敢于较真碰硬,勇于承担责任,切实形成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工作氛围。

三、2013年主要工作

(一)全力做好项目工作,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深化重点项目“互看互学”活动,制订重点项目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力争更多项目获批、落地和开工。加快杭长客专、杭新景高速、衢江航运、市中心医院等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九景衢铁路、绕城公路南线、市综合客运枢纽等一批重点项目,促进巨化新型氟制冷剂、旺旺休闲食品等一批产业性项目加快建设,争取机场搬迁、衢宁铁路、衢江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取得实质性进展。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围绕主导产业最新发展方向、重点企业上下游配套延伸和高校院所重大技术专项,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个性化招商,着力引进一批能够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的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深化实施山海协作和浙商回归工程,争取在引进国际国内500强、央企和浙商回归企业上有新突破。全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80亿元以上,引进亿元项目80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以上。

全力做好要素保障。优化资源配置,把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优质项目倾斜。强化用地保障,加快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加大耕地垦造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垦造耕地2万亩以上。完善征迁政策和工作机制,充实工作力量,加快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切实提高供地率。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继续加大国资整合力度,开展国资公司发债融资和“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出台鼓励直接融资政策,推动优质企业上市。积极运用BT、BOT等融资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二)突出“工业立市”中心,推动工业经济增量提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研究,细化落实产业发展规划,以巨化为龙头抓好省级氟硅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扶持空气动力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推动特种纸、绿色食品等重点行业集群发展,推进建材业和建筑业转型升级,多措并举扶持光伏产业重振旗鼓。加大“腾笼换鸟”力度,引导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抓好江山市工业强县试点。把企业帮扶着力点放在促进转型升级上,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提升发展。

突出绿色产业集聚区建设。集中力量推进集聚区扩容,核心区完成土地征用3万亩,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集聚集约、整合提升、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理念,高标准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着力提升集聚区功能品位,启动东港中央商务区建设,加快“厂中村”、“园中村”搬迁,开展重点区块环境整治。继续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争取列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加快建设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建成一批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标准厂房。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一批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强化公共创新平台支撑,加快建设国家空压机及钻凿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检测机构,着力提升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慧谷工业设计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切实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比,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海创园”建设,全面落实人才强市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尖端人才。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是衢州第一资源也是最大优势,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留住青山绿水,造福子孙后代。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加强能源“双控”管理,严格新上项目能效和环保标准,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整治重污染高能耗行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开展PM2.5监测,加强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全面实施信安湖等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加快实施“智慧环保”项目,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探索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三)打好城市建设与管理战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深化现代田园城市研究,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城市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视城市设计,着力构建有衢州特色、多功能集成的空间发展规划体系。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支持县城、小城市和中心镇集聚发展。

强力推进城市“十大专项”建设。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各组团发展定位、功能布局和产业分工。全力实施“三改一拆”、城市环境整治、孔子儒学文化区建设、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上下街改造提升、北门街改造提升、坊门街规范提升、市区水系改造提升、天王塔院与文昌阁复建、鹿鸣公园与西区半岛项目建设等十大专项工作。扎实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努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背街小巷改造,不断提高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有序化水平,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制定实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政策,加快建设公共停车设施,严管交通违章行为,确保城市交通畅通有序。深化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扩大“数字城管”覆盖面。抓好示范型城市社区建设,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有序推进“村改居”工作。

着力繁荣城市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抓好市农贸城迁建工程,加快重点专业市场、城市综合体和物流园区建设,落实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会展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强外向型经济工作,落实外贸扶持政策,引导外贸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税收征管办法,抓好“营改增”试点,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四)打好旅游业大发展战役,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加快打造旅游精品。编制实施旅游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十大旅游项目,加快五龙湖国家生态度假旅游实验区、信安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江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龙游石窟休闲旅游度假区、钱江源旅游度假区等五大旅游产业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开化根博园、江郎山——廿八都创建5A级景区。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抓好十项旅游培训,启动金牌导游创建,加快高星级宾馆、通景公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网络配套,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和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打造十个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片区。

强化旅游宣传营销。编制全市旅游营销方案,整体设计衢州旅游主题、口号和标识,精心策划组织十项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全面打造、打响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加强与主流媒体、大旅行商和知名网站合作,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旅游展会,举办中国自驾游峰会、首届江郎山国际旅游节和浙江省第二届运动休闲旅游节等活动,争取恢复开通上海——衢州旅游专列,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客源市场。

(五)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深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一村一品”行动,优化提升主导产业,提高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7.6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0个。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超对接,新培育“三个百强”主体各20家。

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构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启动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推进特扶项目建设,提升发展来料加工业,力争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增长15%以上。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以上。加大异地搬迁脱贫工作力度。

不断改善农村环境。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启动村庄整治提升工程,加强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五大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建成12个示范乡镇、30个以上精品村。扎实推进“四边三化”行动,严格河道采砂管理,整治规范农村畜禽养殖,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打造美丽风景线。

深化推进农村改革。加快乡镇和行政村撤扩并,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功能配套,积极引导乡村集聚、集约发展。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大力推动集体土地征迁公寓化安置,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扩大农房抵押贷款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推进“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多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六)强化民生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鼓励创业和促进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困难帮扶。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提标扩面,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困难群众帮困救助专项行动。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慈善和红十字等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继续做好援疆和援藏工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政策,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提升高校和职校对地方发展贡献度。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和轮岗交流制度,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医学类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市县两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抓好精神卫生疾病、重大传染病和重点慢性病防治。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事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精心组织祭孔等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第四届市运会和市首届体育大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做好统计、邮政、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弘扬“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让“最美衢州人”成为衢州的金名片。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系列活动,推动平安衢州建设。持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推进社会应急联动体系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快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台湾事务和外事侨务工作。

各位代表!2013年我们将继续安排一批群众急需、社会关注、惠及面广、共享度高的实事项目,让百姓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城乡困难群众增收方面,做到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提高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从每亩19元提高到21元;完成下山出库异地搬迁1.4万人以上。二是社会保险方面,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险种新增参保人数9.1万人次。三是住房保障方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689套、竣工2835套,其中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580套;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5000户。四是医疗服务方面,培养培训各类基层卫生人员234名,培训7500名红十字救护员;对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的困难家庭,其成员患尿毒症、儿童白血病等八类重特大疾病,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自费医疗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50%,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费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50%以上;对参保的城乡居民开展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五是养老服务方面,实施城市社区“居家系列服务惠民工程”,建成24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工建设市社会养老服务特护中心,新增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1000张;为100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六是食品安全方面,实施“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市区建设32个放心早餐示范网点;改造提升15家农贸市场。七是教育方面,新增省三级以上幼儿园50所以上,适龄儿童在等级幼儿园入园率提高到85%以上;免除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学费。八是农村文化方面,启动5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建设;新建(修建)村级文化礼堂60个。九是改善城乡环境方面,拆除违法建筑48万平方米以上;完成128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11万农民饮用水条件;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000户;建成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村128个;建设农村联网公路100公里。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市区新增天然气公交车73辆、公共停车位1000个以上。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按照“法治、实干、廉洁”的要求,深入推进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做好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和审查工作,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二要不断增强执行能力。严格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集中精力干实事、抓落实。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审批事项,削减审批前置条件,优化审批流程,行政审批速度保持“全省前列、周边领先”。推动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加强乡镇(街道)基层建设,关心爱护乡镇干部,落实干部住夜和驻村、联户等制度。健全工作责任体系和激励考评机制,加强效能监察,严格行政问责,确保政令畅通。

三要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把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加强对国有资产、财政性资金、政府投资项目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制度改革,切实发挥“一办三中心”防范廉政风险、提升行政效能作用。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新风尚,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实现“三公”经费下降5%以上,把有限资金更多地用在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衢州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衢州市委领导下,克难攻坚,务实奋进,为深入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实现衢州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4年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26日在衢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衢州市市长 沈仁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支持下,我们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总要求,紧扣“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工作主线,谋划推进“四个一”建设,全力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增幅实现争先进位。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56.6亿元,增长9.1%;财政总收入118.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8亿元,分别增长11.1%和14.7%;固定资产投资670.7亿元,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7亿元,增长13.8%;外贸出口总额23.9亿美元,增长2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8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24元,分别增长10.1%和11.3%;人口自然增长率3.38%。;节能减排和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立足市情、把握大势,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四个一”建设全面启动并有序推进。立足生态优势,着眼山区科学发展和区域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四个一”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和国家休闲区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谋划推进;国家东部公园启动建设,开化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落地开园,首批签约项目29个。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启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面实施科技服务六大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省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海创园、国家空压机检测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整合提升,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获国家批复。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省级重点氟硅企业研究院科技攻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7家,新产品产值增长18.7%。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新增省“千人计划”人才6名,引进青年科学家23人,院士专家工作站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审批权限163项,减少行政许可项目39项,推行项目联审联办制度,出台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现执法重心下移。推进国有投融资体制改革,“资金池”统筹调剂政府资金成效明显。推动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出台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启动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成报业集团组建。

常山列入省第二批金融创新示范县,江山列入省民间融资试点,柯城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一年来,我们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坚持稳增长与促转型并重,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深入开展项目建设“互看互学”活动,建立项目推进每月通报和难点问题交办制度,加强项目管理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项目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全市47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3.6亿元。出台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三年规划,举办首届衢商大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94.7亿元,其中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91.7亿元,引进伊利乳业、一阳磁性材料等一批优质项目,5个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全面启动建设。

转型升级初显成效。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大力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出台促进氟硅新材料、光伏产业扶持政策,深入实施衢州—巨化一体化发展战略,构建资源配置导向机制,开展企业综合效益排序,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7.5%,“个转企、小升规”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6家,腾出用能空间11.1万吨标煤。广泛开展企业帮扶活动,落实扶持资金11亿元、减免税费38.2亿元。推进农业“两区”和“一村一品”建设,培育发展家庭农场2187家,成为全省首个家庭农场培育发展试点市,粮食安全工作取得省“三连冠”。全面推进旅游“510”计划,开化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成功晋级为我市首个5A级景区,举办首届江郎山国际旅游节,全市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0%和31.8%。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农贸城迁建、工业新城物流园区、城市物流综合体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开工,一批商品市场加快改造提升。大力推进“电商换市”,落实政策扶持、平台建设、人才培训和物流配套等措施,电子商务交易额155.2亿元、增长2.3倍,淘宝网龙游馆开馆。积极引导外贸企业拓市场、调结构、促转型,外贸进出口增长25%。

要素保障得到加强。加快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区块基本完成征迁,基础设施配套有序推进,形成熟地1.7万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垦造耕地2.9万亩,获批新增建设用地3.1万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1万亩。深化政银企合作,全市贷款余额1251亿元,增长16%。积极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支持企业“规改股、股上市”,新增11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巨化18亿元配股申购全面完成,市国资公司15亿元企业债获批,杭州银行衢州分行顺利开业。

一年来,我们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十大专项”和治水、治气、治堵等专项整治,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市新建改建城市道路36公里、污水管网152公里、慢行绿道12公里,新增公园绿地35公顷,市区饮用水水质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大力推进城市治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市新增公共停车位4032个,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使用。强力推进城市“十大专项”,上下街改造、坊门街提升项目提前完成。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强势推进“三改一拆”,累计完成“三改”面积276.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619.9万平方米,拆出了发展空间、拆出了法治理念、拆出了公平正义。

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农田水利、农村饮用水、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工作有序推进,开化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柯城七里乡、江山大陈村被评为“浙江省最美乡村”。深化江山贺村镇小城市培育试点,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近2万人,农家乐营业收入5.8亿元,发放来料加工费23.4亿元。我市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

城乡环境整治全面开展。启动以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共建生态家园行动,完成了摸底排查、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等工作。大力开展生猪养殖、河道采砂整治规范,大力推进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和信安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四边三化”、“双清”行动和“河长制”,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交接断面水质监测考核全覆盖,削减生猪饲养量75.7万头,取缔非法采砂制砂点196处,完成河道整治327公里,整治区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出台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烟粉尘、脱硝、扬尘等大气污染治理项目40个,完成水泥熟料生产线烟气脱硝治理6条,淘汰黄标车2306辆,更新投放天然气出租车351辆、公交车73辆。启动“四大森林”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常山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

一年来,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社会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与知名院校开展合作交流,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高等教育服务地方能力进一步增强,启动幼儿园按比例配备男教师五年计划。大力弘扬“最美衢州人”精神,“最美”人物不断涌现。以“流动文化加油站”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进一步打响,儒学文化区建设稳步推进,市图书馆改建项目开工建设,新建农村文化礼堂100个。广电“一省一网”整合工作有序推进。完善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市第三医院迁建项目主体工程竣工,衢江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市首届体育大会、第四届市运会。援藏援疆援青工作取得新成效。民航、海关和检验检疫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气象、档案、地方志、新闻出版、邮政、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实现再就业1.4万人。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实施城乡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制度,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各类保险待遇标准稳步提高。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42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330张。加强住房保障,新增公租房、廉租房保障家庭933户,住房公积金进一步扩面。实行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政策。社会福利、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成效。

平安建设深化推进。开展社会治安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天网工程”基本实现市区全覆盖,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学习“枫桥经验”,积极破解信访疑难问题,有效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启动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2.9%、2.3%和11.7%。村级组织换届全面完成。国防动员、双拥优抚和人民防空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年来,我们切实改进政府工作,聚焦提质提效,促进作风转变,政府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力推进“老、大、难”问题攻坚,“两南”改造、低丘缓坡试点区块征迁、“三改一拆”等取得突破。更加注重工作系统性和计划性,启动实施一批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工作推进、协调、督查,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推进预决算公开和公务消费审计监督,强化项目招投标监管,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等要求,“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7.4%。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衢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衢州改革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看到,与群众要求和期待相比,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是: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比预期目标分别低0.9和0.7个百分点;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产业投资不足,创业创新氛围还不够浓厚;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有待增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与群众期望仍有一定差距,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领域治理任务繁重;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进取意识不强、服务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和执行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4年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及重点工作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战略部署,深化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以改革统领全局,全力干好“四件大事”,加快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再创衢州绿色发展新优势,努力使衢州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议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6%。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指标。

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改革为统领,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勇于担当,敢于攻坚。围绕经济体制和政府自身改革,重点在行政审批、要素配置市场化、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激活民间投资、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区转型提升、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生态体系、构建“四个一”推进体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面启动一批改革项目,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务求改革取得新突破,为衢州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按照上述目标和要求,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大干项目、干大项目,创新项目推进机制,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四个一”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深化重点项目“互看互学”活动,创新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加大项目协调、交办问责力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加快九景衢铁路、杭新景高速、衢江航运等一批重大续建项目建设,加快绕城南线、综合客运枢纽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加快机场搬迁、衢宁铁路、衢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加快谋划一批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点。

狠抓重大项目招商。推进招商专业化和信息全员化有机结合,优化调整专业招商机构,建立项目专业谈判协调机制,切实增强招商合力。面向北京中关村等重点区域开展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加大浙商回归、山海协作推进力度,突出引进好项目、大项目,重点要在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上有新突破,使招商引资成为推动“四个一”建设的强大支撑。

提高要素保障水平。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差别化定价。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加快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区块基础设施配套,高质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垦造。完善土地收储管理和房屋土地征收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征迁进度。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产出率。开展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普惠金融,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优化对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鼓励企业开展直接融资,争取企业上市和债券、票据发行等工作有新突破。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资运营管理水平。健全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机制,不断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二)围绕推动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健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突出“工业立市”中心。加大氟硅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培育力度,依托北京中关村,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信息软件等新兴产业,依托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涉水产业。提升发展绿色产业集聚区,突出31平方公里核心区块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支持巨化、元立、开山、明旺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加快东华软件、环新氟材料等一批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着力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加强质量强市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工业产品“单打冠军”。重视培育发展中小企业,全面落实涉企帮扶政策,重点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不断提高服务企业水平。

提升发展休闲旅游业。深入推进国家休闲区创建,完善规划,制订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衢江莲花释界、常山石博园等一批休闲养生、健康服务类项目,全年旅游项目投入增长25%以上。全力支持开化国家东部公园建设,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旅游与城市、乡村、文化融合发展,争创江郎山—廿八都5A级景区,创建一批4A级景区和3A级以上标准的乡村休闲旅游片区,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抢抓杭长高铁开通机遇,紧盯长三角客源市场,整合旅游营销资源,精心策划重大营销活动,打响衢州休闲旅游品牌。抓好江山、龙游省级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住宿、餐饮等生活服务业转型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落地,推进农贸城迁建、城南仓储中心和城隍庙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加快“电商换市”,推进龙头企业培育、电子商务培训和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电子商务向各领域拓展,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70%。统筹内外贸发展,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转型提升。

全力打造生态循环高端农业。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守住粮食安全红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全区域、全产业链打造生态循环高端农业,推进规划编制和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土壤改良与涵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打响绿色放心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两区一中心”建设,新建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各18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33个。提升发展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深入推进“一村一品”行动。加快柑桔、畜禽等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大力推动林特产业、洁水渔业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和创意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抓好农资供应和农产品流通工作。

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生态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鉴北京中关村经验做法,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着力构建人才、科技、政策、服务、文化等多要素联动的创新生态体系。探索与北京中关村深度合作新模式,强化科技、金融、招商服务,着力把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加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科技服务六大专项行动,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城市创建,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和产权交易机制,完善科技投入和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三)围绕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完善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构筑市区一体、市县联动、资源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深化城乡空间形态研究,完成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编制,制订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小县大城发展机制,深化强镇扩权改革,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村改居”,鼓励山区库区、生态敏感区域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抓好龙游山区集聚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三改一拆”,积极开展县、乡、村“无违建”创建活动,让建设更有序、社会更和谐。

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中心城市提升发展机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礼贤街、新火车站等片区改造,基本完成城市“十大专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启动建设市区新跨江大桥,加快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绿道慢行系统、“四大森林”等项目实施,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着力缓解局部地段、特殊时段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趋势。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城市管理考评体系,启动“数字城管”二期建设,推进示范型城市社区创建,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让百姓享有绿色、宁静、和谐的城市生活。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四边三化”、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农田水利、农村饮用水、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工作,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中转、县处理”的收集处理机制,启动建设“五彩衢州”,建成一批美丽乡村,为留在农村的农民创造更好更优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积极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完成异地搬迁1万人。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民建房委托乡镇审批试点和农房抵押贷款试点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转让、使用和退出机制。

(四)围绕五水共治和共建生态家园,健全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全面治水。按照连线连片、分流域推进要求,抓好首批500个行政村整治,着力打造全国生态乡村的“衢州样板”。健全城乡治污设施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建设城镇污水管网140公里,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县城达到85.5%。深化生猪养殖整治规范,推进生态化养殖,提高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深入推进河道采砂整治规范,推广使用矿山机制砂,实施生态河道治理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基本消灭垃圾河,有效治理黑河臭河,完成河道治理350公里,确保出境水水质达标。推进“强库固堤”和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落实节约用水举措。健全饮用水源保护机制,推进备用水源项目前期工作,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铁腕治气。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深化烟粉尘治理,推进园区集中供热,完成所有水泥回转窑烟气脱硝治理,加快巨化、元立等重点企业除尘、脱硫脱硝系统改造提升,深化常山辉埠、衢江上方石灰钙行业专项整治。加强建筑施工、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全市淘汰2000辆黄标车,市区90辆公交车完成“油改气”、所有出租车更新为天然气汽车。加强化工、医药、餐饮、干洗等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

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节能降耗能源“双控”管理,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加快重点减排项目实施,深化智慧环保项目建设。按照“工业企业进工业平台、化工企业进化工园区”要求,优化全域工业布局,对环境违法行为做到严打击、零容忍。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推进开化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确保衢江通过省级生态区创建验收,争创一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生态乡镇及各类绿色单位。

各位代表!生态是衢州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手腕,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推进治水、治气、治污,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让绿水青山永驻衢州!

(五)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创新,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实施师资队伍和校长培养工程,落实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启动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与名校合作办学,统筹发展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实施市中心医院、市妇保院扩建、智慧卫生等项目,推进与优质医疗卫生机构合作,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抓好重点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做大做强“流动文化加油站”品牌,推进儒学文化区和“两馆一站”、农村文化礼堂等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积极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全民体育节活动,办好中国围棋冠军赛、地掷球世锦赛等赛事,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继续做好援藏援疆援青对口支援工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深入实施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00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160张。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困难群体帮困救助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力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红十字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健全为民办实事机制。加强和改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工作,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决策、反馈和评估机制,实现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今年,我们将全力落实为民办实事计划,在治水、治气、治堵、就医、就学、扶贫、养老、文化惠民、食品安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十个方面办好一批实事项目。各级政府“三公”经费预算支出削减30%,削减资金全部用于治水。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大力弘扬“最美衢州人”价值观,浓厚崇德向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系列活动,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强化法律宣传教育,注重网络舆论引导,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机制,鼓励发展义工、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支持其依法发挥作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四不两直”隐患排查和安全防控长效机制,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和可追溯制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外事和侨务工作。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开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科学配置政府部门职能,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公布政府权力清单,规范部门行政权力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再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启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绿色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理代办,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整合涉企便民服务资源,探索设立“便民方舟”、“中介超市”,确保行政审批效率继续领先周边、走在全省前列。改进预算管理,提高政府资金使用绩效。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理念,推进法治型政府建设。坚持重大决策出台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政府合同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自由裁量权。

(三)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阳光工程”建设,完善“一办三中心”运行机制,以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促进作风转变,推动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着力解决“四风”等突出问题。加强行政效能监察,量化考核政府部门绩效,健全突击暗访、媒体曝光、群众监督等机制,强化行政问责,促进全年目标任务落实。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深入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实现衢州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衢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衢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推荐审批表

姓名工作单位推荐单位

填报日期年月日

衢州市总工会制

填 表 说 明

一、用钢笔填写或打印,字迹要工整清晰,不得复印或在表内附贴事迹材料。照片用线缝上;

二、姓名必须准确,工作单位填写全称,数字统一用阿拉伯数字,籍贯填写××县(区、市);

三、推荐单位指县(市、区)总工会、市级产业工会、市直各系统工委、驻衢省部属单位;

四、职务、职称和技术等级按国家有关规定填写;

五、简历从学徒或初中毕业填起;

六、主要事迹力求简明,重点突出;

七、此表填写一式四份,正反面,A4纸张;切勿改变字体大小,格式及页面设置。

八、随报表附2张本人2寸免冠彩色光面证件照片。

主 要 事 迹

第四篇:衢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衢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44号

《衢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9月17日市人民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1月15日起施行。

代市长:沈仁康 2012年10月15日

衢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1—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统筹。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水资源管理资金。

第五条

市政府实行水资源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六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配置和监督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当将水资源知识作为普法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学法和各级、各类学校教材内容,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普及水资源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

第八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

(一)跨县(市、区)江河流域和全市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2—

区)人民政府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专业规划由市有关部门编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其他江河流域和各县(市、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由所在地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专业规划由各县(市、区)有关部门编制,征求同级相关部门意见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经批准的规划不得擅自修改和变更,确需修改和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等规划,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中编写水资源篇章或者说明,对水资源条件和供需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前款规定的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和报请审批前应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水量分配方案,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3—

跨县(市、区)的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预测来水量和上级下达的取水控制总量,制定区域用水计划和调配方案并监督执行。

第十三条

直接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流、湖泊和水利工程内或者地下取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取水许可证,并按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但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申领取水许可证的除外。

取水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和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公告、管理按照《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下列取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发放取水许可证:

(一)农业灌溉日取水量在5万立方米以上10万立方米以下、自来水日取水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5万立方米以下和其他日取水量在1万立方米以上2万立方米以下的地表取水;

(二)日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5000立方米以下的地下取水;

(三)在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河段或区域内的地表取水;

—4—

(四)在中型水库或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水库中的取水;

(五)水力发电总装机1000千瓦以上5000千瓦以下的取水。市级审批限额以下取水,由取水口所在地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发放取水许可证。

第十五条 下列取水不予批准:

(一)在地下水禁采区取用地下水的;

(二)在取水许可总量已经达到取水许可控制总量的区域增加取水量的;

(三)可能对水功能区水域使用功能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取水、退水布局不合理的;

(五)在城市公共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时,建设项目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

(六)可能对第三者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产生重大损害的;

(七)属于备案或核准项目,未报送备案或未获核准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

第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申请取水或者取水的地点、规模和要求发生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作为取水许可的技术依据

凡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七条

取水许可申请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取水单位方可兴建取水工程或者设施。取水申请批准后3年内取水工程未开工建设,取水申请批准文件自行失效。

取水工程或者设施建成后试运行满30日的,取水单位应当向批准取水许可申请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工程验收,经验收合格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取水许可证。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的取水量予以限制:

(一)因自然原因水资源不能满足本地区正常供水的;

(二)取水、退水对水功能区水域使用功能、生态与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地下水严重超采或者因地下水开采发生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

(四)出现需要限制取水量的其他特殊情况。

发生重大旱情时,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取水单位或个人的取水量予以紧急限制。

—6—

第十九条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安装、使用取水计量设施,并定期进行检定或者核准,保证计量设施的正常使用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取水规模较大的单位和个人还应当安装取水实时监控系统,接入浙江省水资源管理综合系统并保证正常运行。

未安装计量设施或者损坏、失效的计量设施未在规定期限内更换、修复的,按照取水工程、设施的设计取水能力或者取水设施铭牌功率满负荷连续运行时的取水量计征水资源费,并可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 取水应当依法缴纳水资源费。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实际取水量缴纳水资源费,水力发电企业按实际上网电量缴纳水资源费,公共制水企业按取用原水量缴纳水资源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水资源费。因特殊困难对归属地方财政的水资源费确需减免的,需按规定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一条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超计划取水的(城市公共制水企业除外),对超计划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一)超过批准取水量不满20%的,对超过部分加收1倍的水资源费;

—7—

(二)超过批准取水量20%至40%的,对超过部分加收2倍的水资源费;

(三)超过批准取水量40%以上的,对超过部分加收3倍的水资源费。

第二十二条 征收的水资源费应当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水资源费收支计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入部门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

水资源费主要用于下列支出:

(一)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分配及相关标准制定;

(二)取水许可的监督实施和水资源调度;

(三)水功能区及水源地保护和管理;

(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水资源信息采集与发布;

(五)节约用水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以及科研、新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广;

(六)节水示范项目和推广应用工程的拨款补助及贷款贴息;

(七)水资源应急事件处置工作补助;

(八)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奖励;

(九)水资源开发及其他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有关事项。

—8—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的领导,把节约用水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节水管理体制机制,落实节约用水管理目标责任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工作,并具体负责农业节约用水的指导、协调和监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的节约用水工作以及城市供水管网通达范围内的农村节约用水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经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业节约用水工作。

第二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的节约用水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节约用水有关情况。住建、经信等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节水设施竣工后,验收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已建成的项目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应当逐步进行节水设施的配套建设。

—9—

第二十八条

政府鼓励和支持开展节水技术研究和节水技术改造。

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畜禽养殖及旅游业规模,确保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保障饮用水清洁、卫生和安全。

第三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上一级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编制本地区的水功能区划,经征求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水功能区经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社会经济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水功能区划进行调整时,应进行科学论证并报原批准机关审查批准。

第三十一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水库、渠道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排污口,须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第三十二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发现水功能区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10—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用水单位未依法办理取水许可或者未按照批准的取水条件进行取水设施建设的,应当责令其停止建设;对拒不停止、继续施工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查封、暂扣用于施工的取水工具、取水设备。

查封、暂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因案情重大等原因难以及时处理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

第三十四条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水政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拒绝、拖延或谎报,不得阻碍水政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定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主管部门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11—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1998年1月4日市政府公布施行的《衢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衢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同时废止。

—12—

第五篇:衢州市公务员培训

浙江公务员培训首选--浙大公务员

每日时评:农村治污没有退路

环保部近日发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显示,我国化学品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尽管目前关于“癌症村”的成因尚无官方的权威解读,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农村环境问题,应当对传统的发展模式、环保意识及民生理念深刻反思。

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是历史与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三废”排放、生活垃圾倾倒、畜禽粪便任意堆弃。其中,工业废弃物排放是目前危及农村环境健康的主要来源。由于长期缺乏科学规划,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环保经费投入不够,环境监测监管不力,导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失控,重大环境事件相继爆发。

分析上述环境污染问题的背后,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些深层原因:

其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新一轮重化工业蓬勃发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塑造了众多化工石化企业沿江沿河的分布格局,造成了主要江河、湖泊的严重污染。近些年来,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许多化工企业的排污变得更加隐蔽,给部门监管带来更大难度,直接造成对地下水及周围农田的严重污染。

其二,有些地方政府热衷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园区的规模扩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执法处罚流于形式,而环保设施投入成本较高,致使企业多倾向选择低成本或零成本的污染排放,造成区域性污染问题积淀过多,危害更大。

其三,面对环境恶化与污染问题,相关部门漠视弱势的农村农民群体的权益,推诿、规避责任,甚至纵容、包庇污染企业和隐瞒环境事件,激化了民与官、村与厂之间的矛盾纠纷,加速了农村环境问题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地区农村环境的“三无”(无人管、无法管、无钱管)局面仍未明显改观,而盲目追求快速城镇化和高速经济增长的势头有增无减。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我国工业污染问题呈现由城市向农村、由局部向整个流域、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伴随地区性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所造成的灾难和危害的不断升级,特别是饮用水和食物的长期重度污染,“癌症村”悲剧可能还会发生。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令人警醒。农村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建设美丽乡村,践行生态文明,亟须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在环保制度与机制上,须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一要转变发展方式,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市扩展、村镇建设、产业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环境、贻害百姓利益为代价;二要确立城乡平等观念,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构与监测体系,加快污染防治制度供给,扭转农村长期“被污染”的局面;三要统筹城乡规划,环境为先、民生为重,严格履行环保国策与产业政策,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依法加强全过程环境保护;四要健全协同机制,创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环境管控长效机制,还百姓一个蓝天、碧水、健康的优美环境。

2013申论热点:聚焦融资平台“异动” 透视地方债务风险

近期,地方融资平台规模扩张“异动”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此,专家及业内人士表示,从2012年偿债“洪峰”正安然通过来看,地方政府债务形势较为平稳,风险总体可控。衢州市公务员培训

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在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日益为民众关注的当下,新一轮地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努力引发了舆论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忧虑。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表示,一方面要警惕过度投资带来的地方债风险,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地方债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地方债务的增加会产生风险,但如果不通过这一途径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则要面对发展的风险。

2011年6月,审计署公布了迄今为止对于地方债务问题解答最详细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乔宝云表示,即便加上中央政府债务(国债)6万多亿元,整个国家的债务加起来也只相当于GDP的40%,负债规模远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

近年来,中央建立并完善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从2009年开始,经国务院同意由中央财政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一创新举措为地方‘阳光融资’打开前门,也为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乔宝云说。

2010年6月,国务院全面部署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为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堵上“后门”。近年来中央还建立化债激励机制妥善处理存量债务,指导金融机构分类处理融资平台存量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同时,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实现“全程监控”。

伴随着地方自行发债试点、各地财政收入高增长依旧,地方政府性债务偿债首个“洪峰”在2011年安然通过。今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与其他相关债务三类共计1.84万亿元,数量较大,这让2012年成为地方政府偿债最为关键的一年。

从目前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情况、商业银行最新不良贷款率看,今年偿债“洪峰”虽然看似“凶猛”,但监管部门对其风险的严格管理保证了它正在安然通过。

谨慎看待新增债务风险

中债资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中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债券(包括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定向工具等)合计达5792.8亿元,而地方融资平台去年全年发债规模为4257.4亿元,今年发债规模已超去年全年1500多亿。

有关分析人士指出,每年四季度政府突击完成财政支出的冲动都存在,这给年末新项目上马提供了潜在的支撑。新开工项目对资金的需求,可能在今年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峰通过后,引发新一轮贷款高峰。衢州市公务员培训

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增收压力和偿债压力都在增大,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不能过于乐观看待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如果未来地方投资和房地产市场加速升温,地方融资平台将面临规模扩张带来的考验。

来自审计署的数据显示,在截至2010年底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中,从偿债看,除去2011年已偿还的24.49%,2012年到期须偿还的占17.17%,2013年~2015年到期需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后到期需偿还的债务占30.21%。

2013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与其他相关债务三类共计约有1.21万亿元,再加上今年继续扩张的新债务,2013年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风险还是存在的。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11月初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土地储备管理,严格控制土地储备总规模和融资规模,规范土地储备融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

结合今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年中以来不少一二线城市在土地储备市场的连续发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四部门在此时强调对土地储备融资加强管控,可能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债风险控制有关。

管控关键在于“透明”与“规范”

专家表示,管控地方债务风险,关键在于机制、数据的透明和举债、管理的规范。

河南银监局局长李伏安11月下旬在泸州出席2012英国《金融时报》财经高峰论坛时表示,地方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地方融资平台的新发展动向,未来将结合详细数据和政策严防风险。

目前,按照国务院部署,财政部正在研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记者同时了解到,上市银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规模、发展现状、未来风险防控都已经开始做详尽的信息披露,融资平台信息公开化已成普遍趋势。

“风险并不等于危机。”乔宝云指出,投资和债务规模较大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提高投资项目的透明度以便监督,保证债务规模可控。“应通过有效方式规范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努力推进透明公开,让社会各界清楚债务情况。政府的融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尤其不能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违规发行企业债或信托产品变相举借政府债务,不能超前超大搞建设,避免透支未来增长潜力。”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靳东升认为,要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不能没有任何说法,总是由后来者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认为,长远来看,化解风险应创新金融工具,让城市建设融资主体多元化,从而减少地方举债需求。

清华大学新产业与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凯昭对记者表示,在经济尚未全面转暖的情况下,面对继续积累的潜在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应该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适当减少对地方融资平台提供资金的依赖,同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说到底,只有减少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的依赖,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衢州市公务员培训

下载2013年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衢州市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

    衢州市教育局2013年工作总结

    衢州市教育局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衢州市教育局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忠诚办教,大爱育人”为核心价值理念,以“教育队伍加......

    衢州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

    衢州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市区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建筑......

    衢州市美容美发2011工作计划

    衢州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 关于印发2011-2012年协会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2011-2012年衢州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工作意见,已经二届理事会二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

    衢州市人文博物馆介绍

    尊敬的各界朋友: 大家好! 欢迎各位光临衢州衆园景区(人文博物馆)网站,同时也欢迎各位到衆园景区参观游览! 衆园景区(人文博物馆),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衢州市九华乡......

    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占跃平(2008年10月)一、衢州市电子政务发展基本情况 二、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情况 衢州市电子政务起步很早政府上网工......

    衢州市十大行动自我剖析

    “十大行动”自我剖析 大整风“十大行动”是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的重大举措,更是助推衢州市“1433”战略体系种种落地,为加快衢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最优环境、最强......

    衢州市法律援助工作汇报[省政协调研]

    衢州市法律援助工作汇报 衢州市司法局 (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 按照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要求,当前,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正紧紧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