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教育厅
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提纲
按照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调研工作 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县开展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
1.发展学前教育中的主要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对策和具体建议。
(一)发展学期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费保障问题。县级财政支持教育发展的能力十分脆弱,出现幼儿园建设资金缺口。另外,新建幼儿园特别是村级园入园儿童数量较少,收费标准很低,所收取的保教费难以维持幼儿园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民办园办学条件较差。一些民办幼儿园存在着缺少户外活动场地、教学设备陈旧、食堂简陋等问题,接送车辆超载超员现象普遍。
二是编制问题较难解决。实施林甸县学前教育三年计划以来,我们共向社会公开招聘幼儿教师95人。2014年3月,县政府已为第一批招录的26名幼儿教师解决了编制问题,但第二、三批招聘的69名幼儿教师至今还未落实编制,造成这部分教师思想不稳定,出现部分教师外流现象。
三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近三年我们共招聘幼儿专业教师95人,而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办幼儿园26所,师资力量仍有不足。在师资培训方面,因走出去进行师资培训的名额有限,加之各园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师资紧张,一旦外出培训班级便无人看管,多数专任教师没有进一步培训的机会。另外,近三年集中招聘的幼儿教师年龄相仿,参加工作后即面临结婚和生产问题,在同年进入孕期及休产假的幼师较多,使原本紧张的师资问题更为严重。
四是部分民办园办园行为欠规范。一些民办幼儿园为争夺生源,夸大宣传,搞不当竞争。办园者低薪聘用非专业、不合格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保教质量很难保障。有些民办幼儿园偷偷开设所谓特色班,还收取较高的学费。
五是改扩建的村级幼儿园显出生源不足。部分改扩建的村级幼儿园因为附近村屯适龄儿童较少,没有校车接送幼儿上下学,造成辐射半径变小,生源不断减少,甚至导致停办,如东兴乡原种场幼儿园。
二、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对策和具体建议。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改扩建幼儿园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使村级公办幼儿园内部设施进一步完善。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鼓励社会扶持幼儿教育事业。
二是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支持,增加幼儿教师编制,进一步解决新园开园的师资需求,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加大合作交流和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幼教师资综合素质和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做到每人至少参加一次省市级培训。充分利用资源,每年对现有小学富余公办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后转岗到幼儿园,进一步解决部分公办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强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民办幼儿园作为我县学前教育的有力补充部分,他们的保教效果至关重要。教育局依据学前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常规管理,规范课程开设,严格控制班额。幼儿园班级人数控制在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
四是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根据我县学前管理实际,建立学前教育考评机制,以规范管理、资金投入、提高保教质量为重点,对乡镇中心小学对所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办学条件、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打分,综合测评成绩将作为评优选先、分类定级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提高乡镇中心小学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促进村级幼儿园的良性发展。
五是优化学前教育发展结构,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布局规划,通过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政府购买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普惠性资源的比重。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出台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实施办法,支持社会组织、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增强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的能力。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改造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校长教师交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对策和具体建议。
3.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入学的主要问题,破解“择校”、“大班额”、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提出意义重大,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很多,亟待加强研究。我县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部分学校学科教学力量薄弱、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条件改善和教学质量力度有待加强。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破解“择校”、“大班额”方面,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政策投入方面,针对在基本保证就近入学政策正常执行的情况下,要在政策觉悟不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薄弱学校改造不力政策执行信息渠道单
一、反馈信息不完善及政策控制不力等方面下功夫。(2)切实解决“择校”矛盾突出,群众看法不同,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3)使人人有权接受教育,解决教育机会均等在量上的规定,同时保证人人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因此,要从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第一,扩大优质教育供给;第二,完善就近入学内容及流程;第三,健全就近入学监督机制;第四,注重就近入学相关政策的宣传。
在完善优质高中招生配额到初中方面,要加大配额招生的力度,在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下,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做为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4.实施省属重点高校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其生源范围如何科学合理确定(目前贫困县农村户藉)。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方面
1.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艺术教育,配齐音体美教师的对策和具体建议。
1.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
按照国家教育部“优质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工作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树立全面发展和人人成才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才,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入手,严格标准化学校的准入制度,开发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指标。配齐音、体、美教师,加强对现有音、体、美教师的培训,开齐开全学科。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身心素质尽可能得到提升和发展。
2.实施科学保教,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对策和具体建议。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尽管近两年全县公民办幼儿园统一征订了省编教材,但仍有部分民办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意愿,变相使用其它教材,甚至搬用小学教材,开设拼音、写字等课程,中班、大班完成书面作业,每学期末还要进行书面考试,很多孩子过早拿笔写字,而稚嫩的手指不足以控制铅笔,造成书写姿势不正确,以后很难纠正。这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吞噬着孩子快乐的童年,严重地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超越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是典型的拔苗助长,是对幼儿学习兴趣致命的摧毁,过早地背上包袱,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
(二)对策和具体建议
一是加强管理,端正办园思想。全面贯彻学前教育法律法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探寻科学合理、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体系。针对民办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教育局依据学前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常规管理力度,规范课程开设。坚决纠正民办园为迎合家长而教授幼儿小学知识。
二是加大对家长的宣传教育力度。继续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主题为“让科学育儿知识进入千家万户”的宣传活动,积极争取省市专家到我县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讲座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多数家长树立了科学施教的理念。
三是严令禁止小学各种名义的入学考试。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出现不只是家长和社会造成的,与小学的办学行为有很大关系。有的小学在招生时为了进一步了解生源质量而进行入学考试,导致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要求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致使幼儿园小学倾向化屡禁不止。所以要加强教学督导,严令禁止小学各种名义的入学考试。
二是通过各类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积极参国培活动,利用国培机会,努力提升全县幼师全员业务素质;利用省、市组织的学前教育专项培训活动,对园长、骨干教师进行业务素质及教育理念的提升培训;积极组织县内的学前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幼师专业素质培训、《3-6岁儿童学习指南》讲座等活动,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三是积极创建省级示范园和一类园,引领全县学前教育科学发展。我县城内的三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共有700人,这三所幼儿园的以科学施教理念和优秀的保教质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三所幼儿园已提出省级示范园和省级一类园申请,他们已在全县树立起不断追求优质学前教育的旗臶,将引领全县的幼儿园不断提高保教质量,让更多的家长树立科学施教的理念,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未来几年,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3.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两依据、一参考”奠定基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主要面临的问题是:
(1)学业水平考试的公信度。
(2)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评价过程中操作的主观性)。
(3)具体评价指标难以测量。(4)等级评价过程繁复。
建议:(1)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过程的公开透明。
(2)简化等级评价过程,在可操作性方面下功夫。
(3)加大学业水平考试的监控力度,确保考试成绩的真实可信。
4.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中高职衔接的对策和建议。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政府引导和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经费支持是企业持续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要促进校企合作局面的根本改观,政府应主动介入, 统筹经费等资源和信息,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制定实习生报酬管理办法,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鼓励性政策。对于长期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
2.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邀请企业优秀人员到学校讲学及兼职教师,并积极拓展在科研开发、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三者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岗位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标。
3.企业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承担起为自身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义务。给予职业学校仪器、设备和技术等支持,在学校建设集生产、实习、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车间,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积极选派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主动向院校投资,积极建立“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的利益共享关系。尽自己的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指导,在实习学生管理方面,根据中职学生的特殊情况,探索制定适合实习生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二、普职招生
目前,由于受传统成才观念、就业体系不完善、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影响,中职学校招生举步维艰。勉强招来的学生多数基础条件差,自觉学习和服从管理的意识差,对职业学校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几年来,我县普通高中招生存在随意性,招生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招生规模持续高位运行、低质发展,普职比例严重失衡,是中职学校在校生数量减少的一个直接原因。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科学合理调控职普比例,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截止2014年5月,我县职教中心学校有教职工106人(含外聘教师18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27人,占专任教师的43.5%;专业课教师35人,占专任教师的56.5%;“双师型”教师27人,占专任教师的43.5%.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议:
1.择优引进双师人才。应及时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引进具备双师素质的优秀人才。
2.实施校企双向兼职。所谓校企双向兼职活动是指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分别到对方行业从事兼职活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如汽修专业教师到4S店(或汽修厂)顶岗学习,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对汽车结构及维修流程,还有相关专业知识,有了更深了解和把握,也了解了汽车专业的最新技术、最新设备、最新工艺,提高了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并把到企业顶岗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及时用于教学实践。
二是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可从合作企业引进兼职教师,把企业最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工艺应用于教学实践。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织教学过程,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3.高校应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定向培养专业教师。
四、中高职对接
一是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重新定位中高职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构建和完善职业学校学生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扩大高职自主招生、实行注册入学、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等多种形式实现中高职“衔接”。
2、全力推进职教改革,进一步扩大高职学生升入本科院校比例。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或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使职校学生能够获得本科教育学历。
3、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教育功能,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有开考模式的基础上,开考与中职相衔接的高职类专业,为学有余力的中职历届毕业生提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
4、实行学分制,解决好高、中等职业教育在生源、教育教学内容、专业设臵、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衔接。共享优质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避免中高职专业设臵、课程安排等重复建设,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实现有效对接。
5、针对升入高校本科的优秀职校学生实行硕士人才定向培养,打通中职—高职—本科一硕士人才培养通道,实现由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
(三)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方面 1.推动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对需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本级政府相关部门下放权力或转移审批事项的意见和具体建议。
目前,省政府仍然将幼儿园登记注册作为保留的教育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城市幼儿园的举办、停办、由所在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农村幼儿园的举办、停办,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登记注册,并报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因此,按照《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实施主体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这一制度是简化了的行政许可行为,目前,幼儿园登记注册应属于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第二款“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第二十七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者备案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 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及审批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和审批机关,负责审查辖区内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园资质、颁发办园许可证。因此,无论是公办幼儿园的登记注册,还是民办幼儿园的审批,实施主体均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已失去实际意义,建议取消以其为依据的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
2.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探索营利性非营利性学校分类管理的对策和具体建议。1.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民办学校的扶持政策。建议尽快由国家层面修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否则,“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制定民办学校教师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办法。确保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确保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3.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建议尽快依法制定并出台民办学校的风险防范制度,以维护民办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风险,确保学校、社会的更加稳定与和谐。
4.完善财政对民办学校支持的政策。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建议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民办学校平等享受支持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等纳入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民办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属性、学校权利、教师权益、会计制度、营利与非营利、税收政策、合理回报、优惠政策、市场监管、政府服务、培训机构管理等关键性的政策。
3.当前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高中、学前、中高职生均标准的对策和具体建议。
4.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对策和具体建议。
事实上,依法治校就是要推进教育治理工作中的管办评分离,就是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要从靠行政化管理转向依法治理,学校层面的教育管理要从行政化管理旧体制中脱胎向依法办学转换,社会层面的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教育评价要独立为专业化评价机构,只有这样,管办评才会有法可依,才会依法治理。这也意味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迈进深水区——国家要对教育泛行政化管理动真格,促使教育改革将管办评变现。说到底,管办评分离的改革核心就是依法治理教育,就是要促使教育走向全面的依法治校时代,建立起制度体系、决策程序体系、信息公开体系、监督体系、自主办学体系和社会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子体系。
因此,不管怎么说,要搞好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改革工作,依法治校始终是第一个抓手,因为依法治校能够明确法定主体,明确法定主体就是为了做到明晰教育管理、自主办学、专业化评价三者之间的责权利法律关系。有了明晰的责权利法律关系,管办评分离也就有了核心要素。
因此,再往具体里说,管办评分离其实就是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要做到明晰教育管理、自主办学、社会评价的责权利关系。
一.要明确管办评分离改革所涉及的主体
笔者认为,虽然实施管办评分离的教育体制改革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推进,但是就改革对象而言,其主体一定是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专业评价机构。其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监管主体,学校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组织主体,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评价机构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主体。因此,管办评分离涉及的主体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评价机构,也因此,所谓管办评分离也就是要依法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评价机构这三大主体的基本权益,明确其应尽义务,就是要让这三大主体依法活动,让他们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和不该干什么、干了不该干的事情会受到什么处罚。
明确了管办评分离涉及的三大法定主体,也就明确了法定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基本法律关系。这样,几大主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也就明晰了。这是我们在具体制定现代学校制度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要突出监管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要点就是突出法定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的法定属性。一定要明确,所谓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不是剥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权力和弱化其应尽义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仍然是政府派出的专司教育管理的部门,而是旨在让他们的行政管理权力和义务都回归法治轨道,进而依法保障其行政管理行为合法有效,从而有效杜绝其滥用行政权力现象的发生,提升治理教育的能力。可以说,要落实管办评分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性质不会改变,不同的是其行政管理职能是依法监管而非行政指令。这样,教育管理就会回归依法治校的长效机制中,进而依法规范自身,依法管理学校,最终实现管办评分离,依法保障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办学自主权,释放教育活力。
这就要求,教育部要清理于法治原则相抵触的政策和文件,要逐渐拧干行政化管理教育的水分,明确教育监管的责任和义务。在现阶段,一定要在教育管理层面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好法治教育和依法监管理念的教育,要破除落实推进管办评分离各项工作措施的各种阻力。
明确了教育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明确了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即依法监管的重要性质。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教育管理监管职能的进一步明确,行政化或泛行政化这种陈旧的大一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将会被逐步解构,与此同时,一种新的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就会随之建构起来,我国教育管理的新时代也就自然会到来。三.要突出自主办学的责任和义务
管办评分离改革,就是突出法定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的法定属性,这一属性适用于一个法定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而绝不能有例外。因此,还要明确,我们要实施的管办评分离改革,也不是让办学自主权走向绝对化,而是说,要让学校在法定监管范围内根据法律赋予的办学权力和义务合法地从事教育组织实施活动和教育改革活动。例如,学校依法落实办学责任和义务,依法组织实施国家课程、依法管理学术研究活动、依法聘用和管理教师、依法规范学生在校行为等等,学校如果做出了有违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事情,教育管理部门则要依法进行问责,追究其责任,并依法进行相应的处罚。
在要突突出自主办学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要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管办评分离改革最后要具体落实到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实施者,否则就会轮空。课程实施者是教师,因此,教师承担的依法治校的责任和义务是最具体的。在聘用制度的法治环境里,教师从事教学的资格、岗位、所应具有的师德、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都应该明晰化,都应该反映在聘用合同之中,从而有效避免学校人事管理的人为因素,有效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不受行政侵犯,让教师在法治环境里依法发展和进步,感受法治环境里的人生职业价值和尊严。因此,在实施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要对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化。
在要突突出自主办学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还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和义务。我们知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学校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学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虽然学习主体的年龄具有阶段性,学生的成长具有发展性,但是,从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候起,学习主体的在校学习活动就已经为义务教育法所规定,因此,他们的学习行为在本质上讲并非个人和家庭的绝对自由选择,而是具有法定属性的,因此,我们也要从承担学习责任和义务角度来依法管理学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一定要从法治原则出发,重新考虑如何依法管理学生的问题。在过去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下,有的学校对学生违纪问题不敢大胆管理,有的则管理过度甚至论管理,结果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照依法治校的法治原则管理,积极清理和建设学生管理办法,突出学生学习的责任和义务,何愁不能出一代又一代具有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合格公民呢?
四.要突出教育评价的责任和义务
从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客观需要看,在理顺教育监管、自主办学和社会评价三大主体责权利关系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把教育监管水平和自主办学的水平评价职能从政府和学校手中分离出来,必须改变政府一边监管一边自己评价自己和学校的陈旧方式,而要把评价权交给社会教育教学专业机构,不能自己监管又自己评价自己,不能自己办学自己评价自己;也不能由监管者直接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因为监管者和自主办学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是要自己主动申报或者自觉接受专业教育教学评价机构的评价。
(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整改任务方面 1.列入整改台账的“四风”问题有多少、行风问题有多少。
“四风”问题13个;“行风”问题4个。
二、对照台帐整改落实的有多少?正在落实的有多少? 17个问题全部整改落实。
三、教育行风建设情况?主要是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等不规范办学行为的治理情况。
(一)教育“三乱”问题
教育局党委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相结合,以解决教育“三乱”和校务公开不透明等突出问题作为整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问题的自查自纠、真查真纠、整章建制,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落实落靠,切实取得了成效。
1.把治理“三乱”现象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的主要内容。教育“三乱”现象一直是教育局倾力整改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社会关注度高,反映强烈。教育局党委把治理“三乱”现象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的主要内容,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为契机,在教育“三乱”现象治理上有了一个根本性地好转。
2.在全系统开展“三乱”治理自查自纠活动
教育局认真研究制定了《“三乱”整治自查自纠实施方案》,一是各校开展自查自纠。二是层层签订责任状,学校校长与教育局党委签订杜绝“三乱”行为责任状;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学校、学生、家长签订杜绝“三乱”行为保证书;没有任课的其他教师与学校签订杜绝“三乱”行为承诺书。三是针对问题,逐一落实解决措施,确定责任人、解决办法、解决时限和达到的效果,局党委跟踪督办问效。四是充分利用优化发展环境这一契机,把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和“三乱”整治结合起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激发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根据自查、征求意见梳理出的问题,教育局党委从有效规范办学和从教行为入手,加大规范和违纪惩处力度。针对学校存在的私自延长教学时间,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违规订购教辅资料、违规招生等问题,教育局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校长岗位《“三不评”、“两承担”、“两诫勉”、“一撤职”》管理规定。
4.设臵高压线,严格教师从教行为
针对在职教师乱办班、乱补课、乱订资料、违规招食宿生等行为,教育局从教育引导、制度约束、强化惩戒入手,不仅设臵了高压线,而且将高压线通上了电。通过修订完善《教师先优模“六不评”、职称“七不晋”、岗位“八不聘”》管理规定以及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先进强修养,全面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严格了教师的从教行为。5.畅通社会监督举报渠道,加大查处力度。教育局设立了举报电话0459--3322459和举报邮箱ldjyjdwb@163.com,接受社会监督,随时受理查处举报案件和来信来访事宜。同时,教育局还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加大对教师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做到了有举必查、查实必处、处分必严,对违规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县教育局在全系统深入开展“立德树人”、“学规范、强素质、树形象”等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正面引导和正面教育,通过民主评议、选树典型等形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制订学习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领会并逐条贯彻落实好大庆市教育局《关于学习贯彻总书记教师节录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杜绝师德偏颇和底线失守现象发生。
7.加大暑假期间检查力度。暑假期间,教育局成立假期治理“三乱”督查组,深入到居民小区、民办学校,采取走访调查,蹲点守侯等方式开展了假期“三乱”现象专项整治工作,8月5日,市教育局督查组到我县检查假期“三乱”治理工作,走访了多所民办教育机构,并与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电话沟通,询问了学生假期学习性况等,没有发现“三乱”现象,市督查组对我县“三乱”治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8.加大教师节期间检查力度。在今年教师前夕,我县教育局转发了《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14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号召全县教师过一个简朴务实、文明节约的教师节。坚持“两个禁止”,即:严格禁止借庆祝教师节之机用公款大吃大喝;严格禁止教师借教师节之机索要、收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财物。如发现教师有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
9.警钟长鸣,保持对“三乱”治理的高压态势。在新闻媒体报道了依兰县发生的某教师利用教师节索礼谩骂学生这一事件后,教育局立即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园长会议,下发反面教材,对广大教师进行警示教育,制定并下发了《林甸县教育局集中整治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工作方案》,要求各校认真开展教师违反规定收受礼品礼金、违规办班补课、乱订资料等行为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举一反三,并要求教师做出承诺,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坚决纠正侵害学生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同时,为深入开展“三乱”治理工作,教育局于2014年9月向社会发放调查问卷1550份,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征求到的“三乱”现象加大了查处力度。
10.对违规教师处理情况。虽然教育局加大了对“三乱”现象的治理力度,也收到了较好效果。但仍有个别教师受利益趋使,顶风违纪。目前,教育局先后对3名违反教育局《教师先优模“六不评”、职称“七不晋”、岗位“八不聘”》管理规定的教师做出了相应处理,并在教育系统进行了通报批评,起到了震慑的效果。
(二)工作作风方面
一是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完善了《教育局工作制度》,制定了行政许可及业务办理流程,在每名机关干部办公桌上安放了工作牌,将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进行公示,让来办事的群众一目了然。二是领导干部带头做示范,按照制度和流程,对群众的诉求能办的马上办,不能办的做好解释,让群众理解和满意。三是解决信访稳定问题。教育信访案件主要是师范生就业、校车运营和“三乱”等问题。对信访案件的处理,教育局实行领导包案,属事属人归口办理,不拖不等不靠,给每位上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和答复,避免激化矛盾。目前,校车运营信访案件经教育局与县政府、校车公司的协调,已基本解决。对举报“三乱”现象的,教育局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并立即对反映情况进行核查,一经查实按照管理规定给予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向举报人进行反馈。四是解决工作纪律松弛问题。局机关及各校全部安装了影像签到仪器,每天4次签到,杜绝了迟到早退现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局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教育,局机关和各校分别制定了学习计划,组织教职工进行理论和业务学习,有效地利用时间,杜绝了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地事情发生。同时,教育局要求各股室开门办公,局党委对机关干部和教职工中午饮酒情况、处理业务和学习情况、上课接打手机情况、乱窜办公室情况等进行不定时检查。通过整改在作风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二篇: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2010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科技项目)的管理,确保其顺利完成并取得预期成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高等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项目根据国家和我省科技发展总体规划,结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着力提升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条 科技项目的立项范围为黑龙江省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第四条 科技项目分为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指导项目。
第五条 科技项目由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负责实施和管理。
第二章立项
第六条 科技项目采取集中申报、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每年受理一次,一般6月份开始申报。
第七条 项目要求: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提交成果的形式具有可考核性。
1.基础研究应立足于研究领域或交叉学科的前沿进行探索性研究,以产生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理论性成果为目标。
2.应用基础研究应结合本领域发展需要,为解决实际需求而进行应用理论基础及技术基础研究,以解决应用中的基本问题为目标。
3.应用研究应以解决本领域关键技术问题为主要研究任务,以创新技术、工艺、方法、标准或研制新设备来促进本领域的发展。
第八条申报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重点项目主要面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围绕自身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力争取得本方向的标志性成果;面上项目面向全省省属本科高校,围绕学校学科特点和区域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力争为促进本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指导项目主要面向全省非省属本科高校,研究经费由学校或课题组自筹解决。
2.项目申请人必须是高等学校在编的教学和科研人员,项目组成员必须是高等学校或合作单位的教学和科研人员。项目申请人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较强的凝聚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必须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专职人员。
3.项目申请人及项目组成员前两名不能有在研项目,且不能再作为项目的申请人或项目组成员前两名参与其他项目申报。
4.项目具有研究基础,具备完成条件。
5.当省教育厅申报通知的其他要求。
第九条申报、立项程序
1.项目申请人填报《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一式三份,经所在系(部)、院审查,报送到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经学校审核、网上申报后,统一将书面材料报送到省教育厅,不受理个人申报。
2.项目申请人所在学校对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项目的科学意义、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人员的素质与水平以及保障研究计划实施所需的各种条件等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
3.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经形式审查后,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评审,或委托有关评审(评估)机构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由省教育厅负责聘请,依据评审结果和当年我省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需要,择优确定支持的项目。
4.省教育厅下达《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审批通知书》作为批准立项的依据,同时将《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作为项目管理和验收的依据。
5.项目立项后,经费当年拨付或分拨付,研究周期为一般为3年。
第三章管理
第十条项目立项后,由依托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知项目负责人按计划实施并负责对项目进行日常管理,学校应为项目完成提供相应的保障。
第十一条项目负责人要按照项目申请书的计划任务开展研究,研究期间于每年年末向学校提交进展报告,学校应将项目执行情况汇总并上报到省教育厅科技处。
第十二条 项目立项后不得擅自变更与项目申请书的有关内容,如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变更时,应通过学校审定报省教育厅批准。
1.变更项目负责人。
2.变更项目组成员。
3.变更项目研究内容。
4.申请延期。
5.改变研究成果形式。
6.撤销项目。
7.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
第十三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省教育厅撤销该项目:
1.项目负责人长期出国或因工作变动、健康等原因不能正常进行研究工作,项目组其他成员无法继续开展研究的。
2.项目研究过程中,国内同行已率先取得了研究成果的。
3.受研究条件限制,前期论证不充分,不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的。
4.擅自变更项目内容的。
5.申报材料不真实的。
6.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
依托高校应对撤销项目已做的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的设备仪器等情况作出书面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教育厅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 科技项目至多可申请延期两次,每次不得超过一年。
第四章经费
第十五条立项项目的资助经费属省财政拨款,资助的项目经费应按《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试行)》(黑教财﹝2007﹞238号)文件的规定管理和使用。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核算、集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负责人在本单位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监督下,按项目预算支配使用,任何单位、个人无权截留、挪用。使用范围仅限于与本项目有关的内容,不得超出项目申请书中所列的开支范围。
第十六条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填写《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经费决算表》加盖学校财务部门公章后,报送学校科技管理部门,作为项目验收鉴定的材料之一。
第十七条 科研经费主要开支范围包括:
1.设备购置费:指研究项目所必须的专用仪器、设备购置和改装、维修费用,研究项目的样品、样机购置、试制费用,以及为此发生的运输、包装、装卸、安装和零星土建的费用(其中从国外购进的仪器、设备、样品、样机的购置费包括海关关税和运输保险费用)。
2.能源材料费:指项目研究所需的水、电、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配件、试剂、药品、标本等消耗性物品购置费,以及为此发生的采集加工、运输包装费用等。
3.试验外协费:指研究所需带料外加工或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计算、查询等费用。
4.资料、印刷费:指项目研究所发生的书刊、资料、计算机软件的购置、复印、印刷的费用。
5.租赁费:指因项目研究租赁的专用仪器、设备、场地、实验基地等所发生的费用。
6.旅差、会议费:指因项目研究进行调研等公务所发生的交通、住宿、学术会议等费用。
7.出版、鉴定、验收费:指科研成果在出版、发表、鉴定等费用。
8.管理费:指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为了向项目承担机构和个人提供良好服务与工作条件,用于组织项目申报、前期论证、执行、结题等所发生的费用。
9.通讯、劳务和其他费用:指与研究直接有关的用于信息沟通的通讯费用和必须雇用或聘请课题组以外人员的劳务费以及其他相关支出的费用。
第十八条 项目研究经费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第十九条 未完成项目的结余经费,结转下一继续使用。已完成项目的结余经费,可用于项目组下一个科技项目前期预研支出。
第五章验收
第二十条 科技项目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成果后须进行结题验收。结题验收提交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专著、专利(新品种登记、软件著作权等)、应用证明等形式,研究成果应注明“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和项目编号。
1.学术论文:必须发表一篇以上(含一篇)且唯一标注省教育厅资助的学术论文,期刊源包括我省本科高校学报、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目录为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SCI和EI索引的期刊、ISTP索引的国际学术会议。
2.学术专著:不包括编著和教材。
3.专利(新品种登记、软件著作权等):必须是已授权且与研究内容一致。
4.应用证明:必须提供本行业具有鉴定资质的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和采用单位的应用报告。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结题验收程序:
1.项目负责人填写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报告,结题报告包括验收审批表、审批通知书、项目申请书、经费决算表、研究成果和其他相关材料,所有验收材料依次装订成册,一式三份,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后,报送学校科技管理部门。
2.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报送省教育厅,不受理
个人申请。
3.省教育厅对有关材料进行最终审核。
第二十二条 对于以下情况省教育厅将不予结题:
1.未提供本办法第二十规定的研究成果。
2.提供的验收材料不完整、数据不真实。
3.研究成果未标注“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项目资助”。
4.项目负责人没有以第一作者身份的研究成果。
5.项目组成员前两名无研究成果。
6.研究项目拖期两年以上。
不予结题的项目,项目组全体成员5年内不得申请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第二十三条 科技项目统一进行结题验收,时间为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最后10个工作日,其他时间不予受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其他专项类科技项目按照此办法管理。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黑龙江省教育厅2005年8月18日发布的《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黑龙江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推进我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下简称人文社科项目)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和我省高等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文社科项目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条 人文社科项目应根据国家和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需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实际,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鼓励对策研究,支持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注重成果转化,提升创新和服务能力。
第四条 人文社科项目分为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指导项目。立项范围为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重点项目主要是面向我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着重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着重研究我国和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等,实行限额申报或招标;面上项目面向全省省属本科高等学校,重点围绕学校学科优势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科学研究;指导项目主要面向非省属本科高等学校,研究经费由学校或项目组自筹解决。
第五条 人文社科项目由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负责实施和管理。
第二章立项
第六条 人文社科项目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评审、集中公示、择优支持的原则,每年受理一次,一般6月份开始学校集中申报,不接受个人申报。
第七条 立项要求:
1、项目申请人及项目组成员必须是高等学校的在编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项目申请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凝聚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并能主持实质性研究工作。重点项目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是重点研究基地的专职人员;
2、项目原则上应组成课题组申报,研究队伍结构合理,项目组成员一般不超过5人。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申请人及项目组成员前两名不能有省教育厅在研项目,一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其他项目组前两名成员参与其他项目申报;
3、项目应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理论或现实意义,项目的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思路和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提交成果的形式具有可考核性;
4、项目应注重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鼓励深入地方、部门、企业和基层,对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应用对策性研究;
5、项目具有研究基础,具备完成所申请项目的支持条件。
第八条 立项程序:
1、项目申请人须填报《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重大项目)或(面上项目)或(指导项目)一式三份(格式附后),经申请人所在系(部)、院审查,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项目申请人所在学校对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项目的科学意义、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人员的素质与水平以及能否保证研究计划实施所需的各种条件等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统一报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同时报送电子稿;
2、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经形式审查后,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评审,或委托有关评审(评估)机构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由省教育厅负责聘请,依据评审结果和当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择优确定支持的项目;
3、省教育厅下达《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审批通知书》作为批准立项的依据,项目审批通知书一式二份返回给学校(一份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留存,另一份由课题组留存),作为项目管理和验收的依据;
4、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
第三章管理
第九条 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后,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知项目申请人按计划实施并负责对项目进行日常管理,为项目完成提供相应的保障。
第十条 项目负责人要按照“项目申请书”的计划任务完成研究工作,研究期间于每年年末向学校提交项目进展报告,学校将项目执行情况汇总并上报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
第十一条 项目立项后不得擅自变更与项目申请书的有关内容,如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变更时,应通过学校审定报省教育厅批准。
1.变更项目负责人;
2.变更项目组成员;
3.变更项目研究内容;
4.申请延期;
5.改变研究成果形式;
6.撤销项目;
7.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
变更后项目组新增成员需在结题时提供其完成的具有标注的项目研究成果。
第十二条 为了解项目进展及计划执行情况,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将对项目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结果与下科研项目立项和科研经费挂钩。
第十三条 在研项目因故中止的,学校要及时向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提交书面报告,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根据中止的原因及项目进展的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章经费
第十四条 省教育厅负责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经费资助,资助经费来源为省财政经费预算拨款,经费当年拨付或分拨付;指导项目的经费由学校或项目组自筹解决。
第十五条 人文社科项目资助的研究经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关于科学事业费的使用和管理的有关规定及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列支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使用范围仅限于与本项目有关的内容,不得超出项目申请书中所列的开支范围。
第十六条 项目研究经费的支出范围:差旅费、调研费、学术会议费、论文(论著)发表和印刷(复印)费、文献检索费、图书资料费、管理费(项目依托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服务和工作条件而支出的管理费用,一般不高于3%。)及其它费用。
第十七条 人文社科项目进行中或完成后,省教育厅将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考虑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实施专项审计检查,对不符合专项资金管理的及截留、挤占和挪用资助经费的,将责令纠正,并视情节轻重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 项目完成验收时,学校财务部门要对项目进行经费决算,填写《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费决算表》加盖学校财务部门公章,作为项目验收的材料之一。
第十九条 科学研究经费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第五章 验收
第二十条 人文社科项目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成果后要进行结题验收。一般在完成研究任务后3个月内,由学校向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提交验收报告一式三份(格式附后)。专项课题研究需召开答辩会,答辩会由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组织或委托学校组织。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结题程序:
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报告》一式三份,项目负责人签字后,连同研究成果及相关材料报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
2、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结题验收材料的真实性等进行审核, 签署意见加盖学校公章后报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
3、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对结题验收材料进行最终审核。
第二十二条 基础研究项目的结题验收材料所提供的研究成果原则上以论文形式体现,应用研究项目可以研究报告形式结题,但研究报告类成果需有实际应用部门的的采纳证明,并提供相关文件等佐证材料。
第二十三条 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以论文结题的项目,成果需达到两篇或两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一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等,应注明“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未注明的不作为验收依据。每一项成果的标注至多有两项,项目负责人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本项目主要研究成果的文章,成果中体现的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应与申报时填报单位一致。
第二十四条 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通过验收:
1、未完成合同规定任务;
2、提供的验收材料数据不真实、不完整;
3、擅自修改“项目合同书”规定的研究目标、内容、研究方式和提供的成果形式等;
4、当年批准立项的项目,不能在获批当年申请结题;
5、项目负责人没有以第一作者身份的研究成果;
6、项目组成员前两名无研究成果;
7、研究项目逾期两年以上。
第二十五条 到期不能完成者要填写《变更申请表》,项目负责人要及时办理申请延期手续,申请延期一次最多不得超过1年。
第二十六条 凡是项目到期没有结题验收的,且没办理申请延期手续,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前两名三年内不能再申报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第二十七条 人文社科项目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集中办理结题验收,时间为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的最后10个工作日,其他时间不予受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黑龙江省教育厅2005年8月18日发布的《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黑龙江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四篇:黑龙江省教育厅加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黑龙江省教育厅加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作者: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年第11期
近年来,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我省相关政策法规,大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但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着违反相关规定而随意延长教学时间和学生在校时间以及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等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家长的经济负担,制约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损害了学校和教师形象,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省教育厅自2013年7月15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了一次以治理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开展专项行动以来,省教育厅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政策规定,严查了一批违规违纪案件,严惩了一批责任人员,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件。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征集到一批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据悉,我省有关规范性文件规定。2009年7月省教育厅、省纠风办发布的《关于印发的通知》(黑教联〔2009〕44号)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教学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学年总教学时间为39周,其中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下学期毕业复习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2~4周),假期13周。高中阶段学校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时间1周,假期11周。”“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走读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高中不超过8小时(初、高中毕业年级在校学习时间可分别延长2小时)。”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省教育厅将坚持“执行政策标准不降、纠偏治理力度不减、问计于民态度不变”的原则,尊重群众、尊重基层、尊重规律,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加强中小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篇:黑龙江省教育厅黑教联2011年65号文件
黑教联〔2011〕6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及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行署)教育局、卫生局、公安局,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教育局:
为规范和加强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登记注册和审批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黑政发〔2011〕20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及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及审批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条 为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及审批工作,促进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学前教育机构是指招收学龄前0-6岁婴幼儿,并对其实施保育和教育的幼儿园(点)、托儿所、早教中心、亲子园等机构。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辖区内一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团体、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第四条 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实行登记注册和审批制度。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利用财政资金举办)和具有公办性质学前教育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利用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举办)实行登记注册制度,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行审批制度,未经登记注册或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学前教育机构。
第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和审批机关,负责审查辖区内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园资质、颁发办园许可证。
(一)在各县(市、区)辖区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由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和审批,报所在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省农垦总局各管局教育局负责登记注册和审批系统内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并报总局教育局备案。省森工总局各管局教育局负责登记注册系统内举办的公办性质学前教育机构。农垦、森工在系统外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由所在行政区县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三)中外合作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教育部统一编号,并在所属县(市、区)及市(行署、总局)教育局备案。
第六条 学前教育机构实行分类定级制度。凡经登记注册或审批的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其核定类别等级,加强规范管理和业务指导,并对学前教育机构负责人、教师进行资格审定、培训、考核等。
第七条 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应符合所在市(地)、县(市、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布局要求。
(二)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个人,应为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三)学前教育机构必须设置在安全、卫生、无污染的区域内,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分别达到《黑龙江省城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暂行)》、《黑龙江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暂行)》、《黑龙江省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黑龙江省办园点设置标准(试行)》、《黑龙江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的要求。
(四)学前教育机构名称应符合规范要求,不得带有与实际不符或者易产生误导作用的词语,如“国际”、“中华”、“中国”、“全国”、“双语”、“艺术”等字样。
(五)有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办园宗旨;有合法的机构章程、组织机构;有符合国家要求的教职工队伍;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要求的保育、教育计划。
(六)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可靠、合法的经费来源。
第八条 举办公办和公办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应提交的材料和程序:
(一)应提交的材料:
1.申办报告(必要性、可行性论证报告);
2.政府部门或举办单位批准建立的文件;
3.拟任学前教育机构行政负责人及教师、工作人员的身份证明、资格证明、健康证明,包括非在编教职工的聘任合同等;
4.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符合《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的卫生评价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黑龙江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证》、药监部门出具的《食堂卫生(餐饮服务)许可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出具的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意见和消防验收意见等;
5.符合法规要求的拟办机构章程、组织机构、发展规划、各项规章制度等;
6.填写《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审批)登记表》;
7.登记注册需要的其他有关材料。(二)登记注册程序:
1.由拟任学前教育机构主要负责人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办法》规定的相关材料;
2.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踏查,符合条件的给予办理登记注册,发放《黑龙江省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证》,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审批应提交的材料和程序:
(一)申请筹设
1.申请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在筹设前2个月向审批机关提出筹设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1)申办报告(原件)。内容应当包括:学前教育机构举办者、机构名称和地址、举办目的、培养目标、办园性质、规模、形式(全日制、寄宿制等)、办园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由举办单位负责人或举办者签字、印签。
(2)举办者资格证明(交复印件,验原件)。举办者是个人的,须提供身份证及简历,注明现地址、联系方式,户口所在地(居住地)派出所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原件);举办者是法人单位的,须提供单位营业执照或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及法定代表人简历等(交复印件,验原件)。
(3)房屋使用证明,并载明产权(交复印件,验原件)。属自建房屋的须载明产权;属租房的须提供租赁合同意向书;属捐赠性质的房屋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证明文件。租借园舍要有3年以上租借协议。
(4)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经费来源的有效证明文件(交复印件,验原件),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验资证明。举办者为两个及以上单位和个人的,须提供各自的出资数额、出资比例证明。
(5)符合法规的学前教育机构章程。包括名称、地址、办园宗旨、培养目标、组织机构、拟建级别、招生范围、招生对象和规模、资产数额及来源、园所管理、出资人或单位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章程修改程序、幼儿园终止事由等内容。民办幼儿园需首届董事会全体成员签名。
(6)学前教育机构建筑设计平面图(各功能室分布、设施设备等)。
(7)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出具的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意见和消防验收意见。
(8)县级卫生部门提供的《黑龙江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证》、药监部门出具的《食堂卫生(餐饮服务)许可证》。
(9)合作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须提供合作办园意向书(交复印件,验原件)。意向书
中要有统一的办园思想、办园目标,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等。
(10)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2.申请筹设学前教育机构的审批程序:
(1)筹设申请
申请设立学前教育机构的个人或机构(以下简称申办者)应按要求,将申办报告及筹设申请所需材料报送审批机关。
(2)筹设受理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筹设申请之日起在30个工作日内会同有关部门,对提交的申请书和相关材料进行材料审核和实地核查,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同意筹设的,发给筹设批准书。不同意筹设的,应当说明理由。
(3)筹设期不得超过3年,超过筹设期的,申办者应当重新申办;筹设期间不得招生和刊登广告。
(二)正式设立
1.申请正式设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申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1)筹设批准书。
(2)筹设情况报告。
(3)填写《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审批)登记表》。
(4)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经费来源的有效证明文件(交复印件,验原件)。
(5)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拟任园长或主要行政负责人、拟聘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身份证、专业资格证、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出具的体检合格证明、工资、社会保险费用说明及聘任合同等(交复印件,验原件)。
(6)提供房产证或租赁合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出具的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意见和消防验收意见、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黑龙江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证》、药监部门出具的《食堂卫生(餐饮服务)许可证》。
(7)合作办园的须提供正式合作办学协议书(原件)。协议书内容应包括:统一的办园思想、办园目标;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合作各方签字、盖章。
(8)学前教育机构设施设备清单(原件)。
(9)审批机关按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2.申请正式设立学前教育机构的审批程序:
(1)正式申请
筹设工作基本完成后,申办者向审批机关提出正式申请,并递交正式设立申请所需材料。
对于具备黑龙江省办园基本标准的,可以免去筹设申请,直接申请正式设立,并应当提交本办法第九条
(一)、(二)所规定的材料。
(2)正式受理
审批机关应在接受正式申请相关材料后的3个月内,会同相关部门专家进行材料审核和实地验收,以书面形式决定是否同意批准,并送达申办人。对不予批准设立的,审批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说明理由。
(3)公告
将批准正式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及其章程向社会公告。
3.对批准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公办和民办性质,由审批机关分别核发《黑龙江省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举办者应分别持《黑龙江省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及相关材料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或非企业法人登记,办理《收费许可证》,领取发票等事宜。
第十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批机关不批准设立学前教育机构:
(一)拟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层次、条件、形式及地址设置不符合当地教育发展规划需求的;
(二)举办者擅自分立、合并机构的;
(三)在申请筹建中弄虚作假的;
(四)行政负责人、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不符合法定资格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学前教育机构取得办园许可证后,方可招生。未取得办园许可证而擅自招生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取缔,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在本办法施行之前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未履行登记注册和审批手续的应按本办法规定,补办或重新办理登记注册和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的,可予以登记注册和审批通过,并同时确定其相应的等级。对不符合条件的,应暂缓登记注册和审批,限期整改,待符合条件后再予以登记注册和审批,暂缓登记注册和审批期间应停止招生;经限期整改仍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审批机关责令其停办。
在本办法施行之后新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必须按本办法申办,经登记注册和审批后方可开办;未经登记注册或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凡不符合规定条件、未经审批擅自举办的,由审批机关依法予以取缔。
对拒不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处罚决定的,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公安、卫生、物价等有关部门联合执法。
第十三条 经登记注册或审批的学前教育机构,不得随意更名、合并、迁址、变更单位或举办者、改变性质等。如确需变更,必须由举办者提前3个月提出书面申请,报原审批机关审核,同意后方可办理变更手续。
学前教育机构因故停办时,举办者应在2个月前提出书面申请,报原审批机关,同时提交资产清理方案和原在园幼儿安置情况,经核准后,由审批机关监督实施,收回办园(学)许可证等有关证件,并发布公告。
第十四条 学前教育机构实施检查制度和动态管理。学前教育机构应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在每年年末向审批部门提交年检报告(包括办园方向、行政管理、人员资格及配备、保教质量、安全卫生、设施设备、资产和经费运行等情况),审批部门每年对学前教育机构开办情况进行审查。对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达到相应级别标准的,视为年检合格。年检合格的学前教育机构方可开展新学期招生工作。年检不合格且限期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特别是存在重大卫生和防火安全隐患,拒不改正或逾期不改正的,取消其办园资格,收回办园许可证等有关证件,并进行公告。同时应视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水平的提升和下降作升、降等级处理。
拒绝年检、不接受年检处理决定的,依照本《办法》取消办园资格并向社会公告。
第十五条 《黑龙江省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实行一证一点管理。若需异地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必须经新办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或审批;未经登记注册或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第十六条 《黑龙江省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学前教育机构应在有效期满前30天内到发证机关办理换证手续。发证机关应根据国家、省、市、县相关文件对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水平重新进行审查,换发、缓发或吊销其登记注册证或办园许可证。
第十七条 《黑龙江省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证》及《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审批)登记表》等由黑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样,各市(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自行组织印制。
第十八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解释权归由黑龙江省教育厅。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1.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审批)登记表
2.黑龙江省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证式样(正本、副本)
3.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审批)地区行政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