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务处分法要来了 政务处分 与 行政处分 有何区别
政务处分法要来了!“政务处分”与“行政处分”有何区别?
南方杂志 2018-09-08
记者丨朱基钗
9月7日公布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一部列入日程的新法令人关注——政务处分法,牵头起草单位是国家监委。制定政务处分法,是适应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需要。今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监察委员会“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在监察法施行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同时废止。“政务处分”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
记者同时注意到,今年2月,中央纪委对外通报2018年1月份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查处4058起,处理564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327人”。“政务处分”也首次取代“政纪处分”,出现在通报中。
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政务处分”,与以往的“行政处分”“政纪处分”有何区别?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惩戒措施。“政纪处分的概念,除了包括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之外,还包括对事业单位、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的公职人员的处分,在原来的实践中广泛使用,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监察法施行后,监察对象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扩大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原有行政处分的概念就不再适用,于是引入政务处分的概念,即指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处分。”马怀德说。
首先,从作出政务处分的主体来看,做出行政处分的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监察机关,而做出政务处分的主体为各级监察机关。
大家都知道,监察体制改革后,随着国家、省、市、县四级监察委员会的成立,行政系统的监察机构(国家层面的监察部、省级层面的监察厅、县级层面的监察局)已经不再存在了,主体自然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其次,从政务处分的对象来看,比原来的行政处分范围扩大了。原来行政处分的处分对象是行政机关公务员。监委成立后,其监察对象,不仅既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还包括——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总之,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都纳入了监察范围,也都是政务处分的对象。
最后,从政务处分的方式来看。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根据监督、调查结果“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作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政务处分决定。”
记者注意到,在监察法施行和全国各级监委成立后,今年4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也明确了在国家有关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法律出台前,监察机关对有违法行为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相关情形。
因此,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务处分法作为国家有关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专门法律,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也就是实践的必然要求了。
统筹丨戎明迈 编辑丨李梦醒 李卓华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 新华视点微公号
第二篇:政务公开与厂务公开区别
政务公开与厂务公开
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目前大家在探讨电子政务建设的时候,更多地是指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但实际上党委、人大、政协、军队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等同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活动。所以,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实际上要远远超出政府系统的范围。
把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运转!
强化制约监督 推进民主管理
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有效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2010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进一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三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政务公开社会效益切实提高
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按照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的工作部署,以促进阳光施政、有效预防腐败为目标,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主线,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提高政务公开的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权力行使的监督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中,共清理159项行政审批项目,清理比例达10.8%。宁夏回族自治区对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及其设立依据、实施条件、审批程序和时限要求进行集中清理,并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郑州市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制度,对45个行政执法部门的10280项处罚项目划分处罚阶次41280个。
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为重点,努力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公开意识进一步增强,公开内容得到细化和充实,提高了社会满意度。2010年河南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63万余条,比上年增加39%;黑龙江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99.5万条。完善依申请公开,有效满足群众特殊信息需求。2010年,辽宁全省共受理群众依申请公开(含群众提出的政策咨询)110余万件次,都及时依法予以回复。认真回应群众关切,以公开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四川省《阳光政务》节目开办五年多来,共有83个省级部门、单位的厅级干部400多人次和处级干部2400多人次到电台直播间与群众沟通交流,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全国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了呼和浩特市等地的政务服务建设先进经验。各地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以政务(行政)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整合资源,拓宽渠道,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同时,政府网站、服务热线、电子政务、电子监察发展态势良好,在线办事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实体和虚拟大厅相互促进。据统计,31个省(区、市)共设立政务(行政)服务中心2842个,全国24849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便 民服务中心,占总数的57.5%。江西省建成了五级服务体系,11个设区市、101个县(市、区、管委会)均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1417个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17135个村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点。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2010年受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25.8万件,当场办结25.75万件,按时办结率达100%。
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香港廉政公署、澳门廉政公署联合召开了“财政预算公开与防治腐败”三地研讨会,大力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66个国务院部门和单位公开了部门预算,社会反响良好。青岛市选取了22项涉及重大民生的财政专项资金,如新农合补助资金、促进就业资金等,进行公开试点,涉及金额约18亿元。秦皇岛市将300余个重点项目、38.5亿元资金纳入专项资金公开运行平台系统,实现资金使用的统一监管和全程公开,平台访问量达到10万余人次。
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医院等单位围绕学生招生录取、基建项目、医药购销等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环节,进一步扩大办事公开范围。探索实行司法公开制度。河南省创新审判公开制度,推行裁判结果公开,全省上网裁判文书17万余份,全省检察机关坚持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现场接待群众2万余人,受理控告和申诉材料1100余件。
进一步完善并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制、追究问责制等制度,建立健全管理、监督、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有力地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深入推进
2010年,各级厂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厂务公开、职代会建制率稳步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体制机制制度更加完善。
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已建工会的企事业单位单独建立厂务公开制度的有211.3万余家,比上年增加36.1万家,增长率为20.61%。全国通过区域、行业职代会制度实行厂务公开的企业75.3万家。其中,公有制企业22.9万家,建制率为63.76%;非公有制企业(含区域、行业职代会覆盖企业)225.4万家,建制率为62.22%;事业单位38.3万家,建制率为54.3%。
在2010年11月4日召开的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输配分公司等408个企事业单位荣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北京市西城区厂务公开协调小组等100个省级以下机关单位获得“全国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对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推动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切实加强,保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顺利进行。各单位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将改制重组方案提交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职工的裁减和安置方案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提交职代会审议,让职工群众更多地了解相关政策。改制后成立的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股东大会议事规则》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实施细则》,既保证了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又维护了股东大会的权威和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建立职代会制度,职工群众参与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江苏省广泛开展了以“共担经营风险、共商发展大计、共尽责任义务、共享发展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共同约定行动”,全省5万多家企业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促进职工与企业一道团结迎挑战、合作渡难关、聚力谋发展。天津市南开区提出“四个必须”的公开原则,即:凡是涉及职工劳动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事项必须公开;凡是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公开;凡是解除劳动关系和处分职工的情况及理由必须公开;凡是集体合同及工资集体协议的签订、修改、履行等情况必须公开。
———公司制企业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并融入现代企业制度框架。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设立了“员工服务中心”,接待职工来访,为职工做好释疑解惑工作;设立了总裁信 箱、职工民主信箱、意见箱共35个;开通了职工民主热线电话。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调研检查和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国厂务公开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领导带队开展调研检查,加大政策指导和工作落实力度。同时,各地努力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河北、江苏、河南等省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综合实施。
村务公开和“难点村”治理不断深化
2010年以来,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各地区各部门以促进“难点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目标,以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为重点,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基本实现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民主法制素质、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为“难点村”治理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传统政务与电子政务区别
传统政务与电子政务区别:
(1)办公手段方面: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最显
著的区别。传统政务办公模式依赖于纸质文件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人们到政府部门办事,要到各管辖部门的所在地,如果涉及到不同的部门,更是费时费力。
(2)业务流程方面:实现行政业务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是电子政务的核心,是与传统政务的重要区别。传统政务的机构设置是管理层次多,决策与执行层之间信息沟通的速度较慢,费用较多,信息失真率较高,往往使行政意志在执行与贯彻的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从而影响了政府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也造成了机构臃肿膨胀、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能降低等不良后果。
(3)与公众沟通的方式方面:直接与公众沟通是实施电子政务的目的之一,也是与传统
政务的又一重要区别。传统政务容易疏远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也容易使中间环节缺乏有力的民主监督,以致发生腐败现象。而电子政府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标是政府对公众的需求反应更快捷,更直接地为人民服务。
(4)政府管理成本方面:在传统政务中遵循政务边际成本递增法则社会化任务越
重管理范围越大相应的管理成本越高。而电子政务遵循的是政务边际成本递减法则。“政务边际成本递减”是指社会管理的中间成本在社会管理范围扩大中相对减少。
第四篇:党员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心得体会与感悟
党员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心得体会与感悟
6月20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正式颁布。《政务处分法》共7章68条,总结归纳了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现有处分的法律法规,明确和细化了对公职人员违法行为给予的政务处分。对规范和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意义重大。近期,通过个人主动学、专家辅导学、支部集中学,个人对《政务处分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坚持学深研透,增强法纪意识。
法为国之本,学法是守法、用法的基础,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要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增强学法、懂法、用法能力。要把学习《政务处分法》作为当前一项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对照原文7章68条,原原本本学、对照工作学,结合实际学、逐条细读领会复领会,准确把握其全部法条内容、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在法条学习中,注重拓宽学习广度、注重学习深度,要站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高度,坚持从顶层设计出发,充分认识到学习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既要全面系统学习,也要找准问题短板,把学习成果体现到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工作质效上,推动学习贯彻工作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作为党员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牢记《政务处分法》,将法治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明确不能逾越的法律底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紧绷遵纪守法这根弦,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坚持执法为民理念,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正确运用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对我们每名党员干部来说,加强自律的关键是在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心存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二、坚持学以致用,正确履行岗位职能。
党员干部要按照《政务处分法》的要求,牢记依法行政、依规办事,争做讲规矩、守法律的表率,时刻心存戒尺,自觉接受监督,始终做到依法履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参照现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以及党纪的有关规定,总结实际经验,对政务处分的原则、种类、适用规则、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应当给予的政务处分、政务处分的程序以及不服政务处分决定的救济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政务处分制度,为监察机关实施政务处分提供法律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这部法律将党的纪律要求中与公职人员相关的内容转化为公职人员的法律义务,实现党纪与法律的衔接,发挥党纪和法律的协同作用,对于推进政务处分的规范化、法治化,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治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其实质和要求,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切实树牢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意识,养成遇到难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谋划工作用法的习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有关要求,牢记职责定位,聚集主责主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为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动摇。政务处分法第四条规定: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集体讨论决定。党管干部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党的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一项有力保障。此次政务处分法是将所有公职人员纳入监管对象,包括党员和非党员,但是党管干部原则必须坚持不动摇。
尤为关键的是,这一法律首次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政务处分制度,明确了有权进行政务处分的机关是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规定这些机关可以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予以处分,从而完善了公务员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公职人员的处分制度。此前,关于公职人员处分的情形、适用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并不统一,很多规定都散见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中,由于缺乏统一明确规定,不同程度制约了处分工作的规范开展。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处分标准不统一的状态,对于提升政务处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以往存在的部分政务处分“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的制度缺陷,在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和发布后,将得到及时有效的弥补。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之际,听闻有些公职人员抱怨,又给我们上了一道“紧箍咒”,现在当干部真是“太难了”。也会在各种报道评论中看到,有人认为只是形式,真的执行起来太难了;还有一种拍手称快的声音,认为对公职人员终于要管束了,处分公职人员有法可依了。
其实不管是哪类群体,我们都要学会正确看待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政务处分法是对公职人员的一种督促、一种警示、一种约束。政务处分是对违法公职人员的惩戒措施,其适用范围已经扩大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制定政务处分法,将监察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把法定对象全部纳入处分范围,有利于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也是对公职人员的一种严管厚爱。政务处分法,是以公权约束公权、以公权控制私权的体现,公权私权都不能滥用,这也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结果。
第五篇:政府办公室政务与事务的区别
政府办公室政务与事务的区别
职责:
(一)负责县政府日常文书处理和日常事务工作。
(二)协助县政府领导审核或组织起草以县政府、县政府办公室名义发布的公文。
(三)负责县政府各种会议的准备工作,协助县政府领导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
(四)研究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社会法人请示县政府的问题,提出拟办意见,报县政府领导审批。
(五)督促检查县政府各部门及直属机构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对国务院和省、市、县政府决定事项及县政府领导有关指示的执行情况,并跟踪调研,及时向县政府领导报告。
(六)协助县政府领导处理县政府各部门和各乡镇反映的重要问题,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报县政府领导决定。
(七)负责县政府的值班工作,处理人民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向县政府领导报告重要情况,协助县政府领导组织处理重要突发事件、重大灾情和重大事故。
(八)及时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为县政府领导决策服务。
(九)围绕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和县政府领导的指示,组织专题调研,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十)负责县政府工作范围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与提案办理工作。
(十一)做好行政事务工作,为县政府领导服务。
(十二)负责县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和县政府办公室归口单位的管理工作。
(十三)办理县政府领导交办的其它事项。政府办公室内设机构工作职责:
一、县政府应急办、总值班室 负责协调、督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实施;负责县政府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和县政府日常值班工作;协助县领导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负责编写县政府大事记等工作。
二、县政府督查室 负责上级机关交办件、批办件,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指示件,县政府全体(扩大)会议、常务会议决定事项的落实督查工作;负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负责县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政务公开相关工作等。
三、秘书一科 负责会务、大型活动联络、重要接待安排;负责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负责办公室内部文电收发、传阅工作;负责上传下达及综合协调办公室内部事务等工作。
四、秘书二科 负责工业、乡镇企业、交通、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商贸、质量技术监督、邮政、电信、煤炭、电力、石油、供销、粮食、盐业、工商等方面的调研、文电、会务、督查等工作。
五、秘书三科 负责农业、农村、移民、农产品加工业、防汛抗旱救灾、地质灾害防治、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老促会、烟草、林业、水利水电、气象、农村能源、畜牧等方面的调研、文电、会务、督查等工作。
六、秘书四科 负责信访维稳、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城乡建设、房管、物价、统计、发展环境、电子政务、人民武装、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预备役高炮、法制、税务等方面的调研、文电、会务、督查等工作。
七、秘书五科 负责公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司法、消防、武警、民政、老龄、环保、外事侨务、金融保险、招商、旅游、民族宗教、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调研、文电、会务、督查等工作。
八、秘书六科 负责科技、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卫生、广播电视、档案、方志、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的调研、文电、会务、督查等工作。
九、文书科 负责文件收发、登记、审核、分办、传阅、转办、核稿、用印、清退、立卷、归档、销毁和明传电报、密码电报、电子邮件传阅、分办等工作;负责县政府及县政府办公室档案管理、印鉴管理及保密等工作。
十、机要科 负责县政府办公室夜间值班、电信网络管理、本级政府明传电报和电子邮件收发、机要保密等工作。
十一、调研科 负责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和县政府领导同志部分重要讲话,对全局性、综合性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为县政府决策提出政策性建议;负责《参阅件》的编发,参与县政府重要文件的起草等工作;负责收集、整理、报送政务信息,管理和指导全县政府系统信息工作;负责《长阳政务信息》编发等工作。负责机构编制、人事、监察、审计、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服务清江流域开发等方面的调研、文电、会务、督查等工作。
十二、政工科 负责县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劳动工资、职工教育、老干部、普法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负责联系县政府驻外机构等工作。
十三、党委办公室 负责起草县政府直属机关党委决定、决议、通知、请示、报告;负责起草党员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负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委决定、决议的督促检查工作;负责反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决定在本系统贯彻落实情况;负责党委会议会务工作;负责县政府办公室组织、纪检、监察、宣传、统战、党务公开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十四、行管科 负责县政府机关和办公室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车辆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爱国卫生、小区建设、安全保卫、消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十五、县机关事务管理办公室 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机关事务工作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全县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负责县综合办公大楼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负责综合办公大楼的安全保卫,协助大楼所有单位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工作,负责综合办公大楼公共区域的环境绿化和清洁卫生工作;负责大楼的水电及附楼会议中心的管理工作;协助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