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云缨小学
杨绍萍
【摘 要】小学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管理好小学教育对发展教育事业尤为重要。怎样管理好小学教育呢?这就涉及到小学管理的定位问题。抓好定位是管理的前提,有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作为小学教育的管理者,应该有正确的管理思想,以下是我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浅薄的思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 理性创新 革新理念
思考一: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在社会中找得到位置,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校要达到育人目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要让素质教育有成效,还得有先进的管理办法,只有先进的管理办法,才可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社会要求,是教育培养多规格人才的需要。社会是多姿多彩的群体,它需要各种类型、多样规格、各个层次、各具特色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具多样性。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既是全面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协调,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知识经济要求教育者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上,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能提高;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高素质的人才。
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有了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创办特色小学校的需要。学校特色,就是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品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着眼于21世纪,深入分析学校所处的环境,所拥有资源,正确评估自己所处的水平,作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勾画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策略和基本目标,使教育行为完成理性的飞跃,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为素质教育走上更高台阶奠定基础。
思考二: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创新
理性是智慧的结晶,是理性体现。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的创新。管理要善于主动学习,带领出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群体。管理在不断学习经验中掌握先进的理念,在学习中改变教育理念,在借鉴各级各类学校的经验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与教师一起的培训、教研、教学活动中获取鲜活的教学观。管理只有坚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智慧精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新鲜办法、新鲜语言、新鲜思想和新鲜经验。
管理要梳理学校的工作思路,理通学校出现的难题,理透教师的思想情绪。管理应该思想进步,处事科学。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方能使管理准确无误。把管理放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的大背景下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科学的规律;把教学管理溶于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中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把教学管理置到工作中去验证,看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教学管理要有情感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常规谈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教工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谈心的面要广,尽可能每年每人谈一次。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敞开心扉。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位置,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常规谈心是一种情感投资,得到的将是情感与智慧双重回报。
注重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管理需要创新,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遵守法律法规两项原则。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要摆正上下级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方式,学会善于表达意见的形式,获得上级领导的帮助和下级同事的支持,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思考三:教学管理必须执行革新理念
校本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由于受“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小学校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经验,校本管理制度化运作仍需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学校的现实基础,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小学管理的革新与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小学校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不仅表现为教育宏观体制走向“多级权责共享”,且表现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变革。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9年全国第三次全教会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以“校长责权”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因此,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仅提出了校本管理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许多实践经验。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办学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仅涌现出一些民办学校,而且民办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办学校不仅拥有办学自主权,可以自主聘任校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自主决定学校财产的使用,而且能够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能够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办学形式较灵活。随着民办学校办学经验的丰富及其优势的凸显,我国出现了介于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学校。可见,多年来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也为校本管理在我国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天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关注,不仅要求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呼声逐渐高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些企业也产生了参与教育的愿望,逐步形成了诸如投资取向、风险意识、利润导向、契约原则的企业教育理念,这无疑为改革官僚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社区教育的开展,学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学校与社区休戚相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立足和服务于社区。所有这些不仅锻炼了学校管理者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参与校本管理的主体意识。教学管理革新理念将给教育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第二篇: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地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搞好学校的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的话题。本文拟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商讨。
一、提高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为教学人员创建一个舒适的环境;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改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三、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的每一环节。
四、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机制。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在管理中,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的管理境界
第三篇: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郝婷欧文军李春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分析了公选课开设的现状及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结构、个性发展及增强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出发,对如何解决问题阐述了几点看法:加强对公选课的宣传、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选编高质量的教材。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管理
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为公选课),有的高校称之为任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而开设的跨专业课程。它具有灵活性、适用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设置公共选修课,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打下基础。同时公选课的开设,也为教师施展才能,传播知识,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科交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规范公选课的管理,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不断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是毋庸置疑的。
一、目前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门类有限,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要求
西方一些比较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公选课建设,积极开设公选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如美国高校公共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50%,而我校到目前总共才开设了144门。原因之一是学校缺乏能开设公选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原因之二是学校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不够重视,要么地位不高,要么待遇偏低,不能调动起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原因之三是学校教务处没有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公选课 积极挖掘优秀的授课教师,尤其是没有积极聘请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开设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连续性不强;原因之四是学校没有把公选课提高到足够重要的地位上,给人的感觉是公选课就象中学的副课科目,可有可无。
2.教学管理不足,缺乏理性和程序化
由于公选课开课的门类繁多、开课教师的层次和课堂讲授水平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情况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每位教师开课前的工作准备也不一样。如教材的选择、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大纲的完整性等, 都难以保证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进行。公选课安排在晚上和双休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室紧张的矛盾,提高了教室的利用率.但公共选修课在晚上和双休日开课,授课质量、按时上下课、学生到课率等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任课教师对选修课学生的要求、管理,也不象专业课那么严格,对所开设选修课程教学情况的检查,监督不足。在考试环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不像各专业考试那样要求严格。因此目前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还缺乏较为理性的、完整的程序来保证其教学质量。
3.教师执教不严,学生混学分、应付考试的现象仍然存在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施素质教育,按培养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定的公选课规定的学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校公选课开课总量相对不足,且不均衡。特别是人文社科类明显不足,自然科学类更少,学生选课的余地不大。由于学生要选修够学分才能毕业,有些质量不高的课程也不得不勉强开设而未被淘汰,即依然有学生选修。部分学生片面追求
1学分,选修课专挑容易的选,违背了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初衷。学生选课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少学生临近毕业,学分还不足而影响毕业。学生对可供选修的课程报名虽“十分踊跃”,可是,一旦各门选修课程的学生名单确定后,不少学生即不购买教材,又很少参加听课,即使前往课堂也是做与选修课无关的事,或看杂书,或做其他作业,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听讲上。目前对公选课的考核方式采取开卷、闭卷、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由此出现学生不愿意选修闭卷考试课程,比较愿意选修开卷考试或只写一篇文章、一份调查报告的课程。由于学习目的不端正,因而对选修课的学习极不重视。
4.公选课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公选课具有课程灵活、不断更新变化的特点,使教学质量监控的难度增加,对各门课的教学效果及课程质量的评价都难以做出规范的要求。由于公选课开课量不足,及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够健全,经费有限,教学的基本条件不能保障,造成公选课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此外,某些公选课集中选修的学生人数太多,不得不临时增加教师开课;同时又因教室大而设施不齐备,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也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公选课时效性一般比较强,内容更新较快,有些公选课授课内容是由学校根据社会或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教材是不容易的。此外,即使有正规教材,购买与否也要由学生自主决定,等确定人数后再购买,不能解燃眉之急,造成无法在开课后及时使用教材。学生在缺少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记录大量的笔记,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措施
1.加强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
学生要想适应即将踏入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具备 一定的竞争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单一的专业知识,而且表现为宽广的知识领域,成为复合型人才。学校正是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才尽可能开设多门类公选课,供学生选择。因而学生应把通过学习公选课,拓宽专业课,提高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目的,而不应该仅仅为取得几个学分而应付学习。通过“选课指南”、“课程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专业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特点来选择课程,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各门学科的交叉、整体化的趋势,尤其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突破,更多的是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实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和积极吸收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是高层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积极探索改进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公选课的特点选择最适宜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讲授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学科意识的培养,而并不限于具体琐碎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既加强专业的培养,又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开课教师在激励同学自行探索的同时,选取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所讲内容应注重实际应用和同学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例如,讲解一个工程方面的例题时应告知学生这种情比较适用于何种场合(工厂、部门或生产设备管理), 这样比较务实,对学生以后自行应用会有所帮助。有必要的时间时,可以给出相关问题,请同学自行思考解决,拿出自己的方案,大家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大力开展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公选课也要像必修课一样,进行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听课、检查授课计划、教案、批改作业、试卷,开展学生评教活动,采取开课院系自查与学校检查通报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首先,学校应该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成功经验,拟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公选课课程目录,编印教学大纲。第二,在学校内外公开高薪征聘公选课教师,令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同时也可以鼓励优秀教师和社会优秀人士开设专题讲座性的选修课,让更多学生扩大视野,得到启发,也可购买全国优秀教学课件或名师讲座、授课光盘,引进优质课程,改造和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做到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结合。第三, 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并据此建立一套开放性的课程管理体制。一门课程能否开设,不是由一个什么既定的计划说了算,而是由审定课程的专家和选择课程的学生来决定。同样,一门已经开设的课程能否继续开出,也是如此。专家衡量的主要是学科水平标准,学生选择的依据主要是适应性和现实需求。这两方面是一门课程能否开出的决定性因素,二者不可或缺。第四,学校组织专家加强对公选课授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随时监督公选课的授课质量。第五, 任课教师上课前随机点名,检查学生到课情况,对抽查3次缺课的学生,该课程作不合格处理,不能取得学分。第六,为保证教学质量,每班容纳的学生人数应该有一个限制。第七,为解决公选课开设门类和课程科目少的问题,可以几所高校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选编高质量的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公选课没有合适的教材,会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可以积极为授课教师和学生购买合适的教材;对于没有现成教材的,学校可以制定政策鼓励任课教师编写讲义、辅导材料和课外读物;条件成熟的,可以出版正式教材,纳入到学校有关教材管理体系中。对公选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的课程,可以选择一本较好的教材作为蓝本向同学推荐,再将基本概念列成提纲,按本课的脉络和教学进度、各部分要求(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自学即可等等)打印一讲义分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去复印,并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籍信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前预习、查阅资料,对所学知识加深了解,也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不必强令人手一书。
参考文献:
1.周文军,陆小平,深化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常熟高专学报》2002.6,P(97-98)
2.高玉峰,员小波,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对策研究,《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P(70-72)
3.吴建英,公共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2.6(增刊)P(16-17)
4.刁晓平,李少华,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及管理的思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P(104-107)
5.陈红英,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管理刍议,《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P(34-37)
6.张景莉,关于开设好公共选修课的思考,《引进与咨询》,2003.12,P(47-48)
第四篇:对教学管理中问题的思考
对教学管理中问题的思考
周二倾听了教研室高主任关于《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整改建议》及用“组织考后反思”来促进“课堂教学与学的行为改进”。结合我校教师基本情况,以及自己上课的体会,集中分析了我校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经验少工作不到位,学校事务繁杂,不能集中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很多工作没有细化,对发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缺乏资料的积累。二是教学管理过程化,教师经常疲于过程性资料,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的教与学的研究与思考上。三教学经验少,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学生缺乏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很多知识没有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比如1米到底有多长,95克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不能将一袋方便面的重量与95克相联系。针对上述的一些问题,我将结合教师积极思考,认真去讨论,寻求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来解决。
第五篇:改革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推荐)
改革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为了适应小学教师从业素质要求的广泛背景,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多维知识结构。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组织保障。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为做好迎接教育部2007年教学评估工作,须主动改进教学管理思路,把全面配合和推进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l、办学观的更新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决策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事关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大局,具有前瞻性和方向性。它主要包括办学方向、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它是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当前,学校要转变过去传统单一的质量观,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层次、类型,找准在人才市场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除了要继续办好中医学、中药学、针推学、护理学等传统专业之外,积极探索与中医中药相关的新型专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主线是全日制普通高考招生的学生,在确保主线的基础上,拓展对外留学生教育与成人教育,这两类教育是一项重要补充。
2、人才观的更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按国家计划要求来实施。专业按工种设置,毕业生被分配到对口的专业岗位上工作,只需要发挥单一的专业功能,很少有职业的变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适应性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体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加快,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基础、较强的适应性。以创新性人才为依托的知识经济,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面对大量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并创造性应用的能力,具有适应变化、适应环境、寻找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条件的能力,还要有敢于追求真理、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的本身就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能终生学习。一言以概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观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观以传授知识为教育目的,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没有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以填鸭式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忽视了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现有知识的鉴别、批评能力的培养。教学管理上,“从一而终”,强调整齐划一,缺乏弹性;注重过程管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观,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压抑了创新人才的成长。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持之以衡地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教学目的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自学、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上,要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组织上,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新机制。近10年来,学校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反复提倡课程体系改变;削减课堂面授与调整教学时数,试行PBL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早临床多临床,提供与患者直接沟通的条件;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树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
l、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
当前社会正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这是一种本质性的社会变革,对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改革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各教学环节,构建一个适宜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新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中,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驾轻就熟的教学流程、甚至一些干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教学法则。所以,从广义上说,教学改革包含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必然触动教学管理思想的变化,各类内容的教学改革需要以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作为保障。所以开展教学改革就必须改革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学管理的思想,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观、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管理职能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优良的学习环境。“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通过改革最终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对培养新型人才发挥保障作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管理机制。当然,教学改革会促进教学管理的配套改革,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改革不能滞后而应该超前于教学改革的进程,只有这样,教学管理才可以发挥对整体教学改革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2、教学管理环境的改善
今天大学校园已融人社会大系统之中,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明与校园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校园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培养,形成健全人格,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入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须进行持续不断地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打破原来的教学格局,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大到整个教学体系,具体到各个教学环节、每门课程的设置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必然同已经长期与旧的教学体系运转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机制发生冲突。特别是有的教学改革是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可能与常规的思路相去甚远,也很可能会出现失败,对此,教学管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是鼓励还是限制,是创造条件还是放任自流,结果会截然不同。因为整体教学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的教学改革探索又是极其脆弱的,非常需要一个宽松、适宜的改革环境,包括政策、气氛、机制等环境,其中教学管理环境尤其重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各种政策措施要顺乎当前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从宏观上引导改革方向,也要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改革创造软硬件条件。
3、教学管理成果的落实
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会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而由于高等教育教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教学改革成果必须通过教学管理工作加以综合和集成并辅以相关的配套措施才能形成科学实用的成果。回顾学校近20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历程,确实出台了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改革举措,通过实践,取得了成效。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明确认识,要巩固与扩大改革的硕果,须注重教学管理的平台建设。所以,开展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就应具备组织管理教学改革的新职能,应发挥对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作用,也应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大成者。教学管理中应有专门的措施以统一改革思路、推动改革进展、固化改革成果、制定配套措施、推行改革成果。
4、教学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教学改革无疑给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首先,与教学改革相伴的是一次教育观的革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背后蕴涵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都必须深刻研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研究教育发展的背景、教育功能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正确解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其次,教学改革将逐渐改变原来的教学格局,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了解教学改革的实质、内容和过程,研究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是发挥教学管理对教学改革保障作用的基本前提。因此,保持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政治方向正确,工作方法恰当,有奉献精神,作风扎实,思虑周全,善于总结,勇于改革,能着力将教学管理与教育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