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教学管理的三思
对教学管理的三思
南方中学教科室 刘菊秋
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管”的解释为:管理并统辖;负责某项工作或事务;参与、过问;“理”的解释为:治理、管理;修整;事物的规律、道理。所以,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保管、整理、检查、考核。它是一种科学理念指导下的为达成一定目标而采取的由一系列制度、方案、行为策略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科学、有效地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科学的教学管理才可能产生科学的教学活动,只有有效的教学管理才可能有有效的教学行为。针对目前教学管理中较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我谈谈我对教学管理的三点思考。不当之处望各位指正。
一、管理理念上,重“管”而不重“理”。
几千年来,中国是一种人治型的管理,“管”在前,“理”在后,重“管”轻“理”,而现代管理的重心逐渐由“管”转移到“理”上来,老子《道德经》的“无为”观念,在管理上其实就是:管理别人就像是没有管理一样,这就是管理最高境界——管理的精髓在于理。
规划胜于监管,可在现行教育管理制度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方面一味的强调“管”,从重从严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惩罚、考核制度并积极执行;另一方面:管理制度在制订时并无章法,没有规律可寻,没有持续改进的想法,对员工没有积极的培训和教育也没有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重“管”轻“理”。其结果是:从管理者来说,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紧张,管理成本加大。从被管理者来说,与管理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理解和信任,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的教学管理中这种顾此失彼的认识和做法,直接影响了管理者和教师潜力的正常发挥。当教师们只把它作为一种存在而不信服与依靠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号召力。当然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管理与教师的行为各行其是,貌合神离了。管理者的首要职责不是管,即不是管制、命令和控制,而是理,即理顺规律、理顺层序、理顺制度、理顺关系,理清职责,理和气氛,理畅情绪,以人性化的计划、战略、愿景,引导教育发展和学校提升。科学、成功的管理应该是:超越“纷繁复杂”,提纲挈领地抓住“人”的核心,精于管,重在理。管而有度,以科学性、可行性为原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之中,在管中理,在理中管,让人更高效、更愉快、更明确、正确地做事,使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使工作环境既有规章的严肃,又有人情的温馨。
与“管”比起来“理”更难,对工作一定要“理”在前,“管”在后,“管”中带“理”,没有一定的理”,你如何“管”?就像治水一样,水往低处流是理,是自然之律,所以治水作为一种“管”,最好的办法是遵循水流之理,应该“疏”,而不是“堵”。一旦“理”顺了,“管”也就在其中了。
二、管理思路上,重创新“创新”轻“规范”。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教科研管理就是为学校为教师的教研服务,最终让教研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改实施以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名词粉墨登场,学校教学管理思路迅速转向,与新理念、新概念、新方法相关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甚至成为全部。凡属贴了“新”标签的一律倍受关注,与此相关的制度、方案陆续出来,自上而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革命)教师们也唯“新”是从,唯新课程是瞻,教学口号、教学行为上唯恐不“新”。与此同时,原来一贯坚持倍受关注的教学规范很少提及、被忽视,甚至被打入冷宫。
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在2009年12月的 “ 新课改进程中的校本教研与教科室建设”论坛中,谈到:八年课改,改变最大的是什么,是观念,改变最小的是什么,是课堂。新课改唤醒了教师对教育理想、教育本质的思考。但课改的重心必须下移,所有的改革必须在课堂上体现。
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来评价,今天课堂就三个字:不规范。传统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教学法规和程序。凯洛夫提出的:备、教、批、复、考。而今天的课堂缺乏的正是规范。备课—下载、直接借用,拿来主义,老师本身还没有消化就用在了课堂上。备学情就更谈不上了。课中—明显存在效益不高。有的教学内容容量、难度明显不足,有的课堂教学难度和容量又明显偏大。作业:只有布置,不设计、不挑选、不批改,造成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课外辅导: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典型的教学不作为和教学环节的缺失。
这些问题我们不但不能回避还应该及时自我反思。教学管理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我们必须固守,教学的基本规范我们多重视都不为过。创新是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不是颠覆和全盘否定,创新是在规范的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要有科学发展、科学创新的观念。否则也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三、管理对象上,重“教”轻“学”。
教学,为了教的学还是为了学的教,到今天应该是形成了普遍的共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能力才是最大的竞争力。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和评价方向已经开始渐变,由过去的只关注老师的教转向关注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而且颇有更关注学生的学、教对学的指导和启发的趋势。这是可喜的,也是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重教轻学的一种拨乱反正。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普遍、还较严重。重“备、教”的管理、指导和评价,轻“批、辅”的管理、指导和评价。我们大都有教师教学行为规范、集体备课、教案检查、推门课等等制度和方案实施对教师备课、教学的管理,甚至也有对作业检查情况的登记和评比但很少去求证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很少展开基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研讨、督导;很少对布置作业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的管理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检查、评比,而这种检查、评比又沦为了只看有没有、有多少,而不问有什么、怎么样的简单粗糙的操作流程。从而导致重教轻学的同时只能关注到形式无从把握教学实效。
教科室是学校的“一部”“两站”“三中心”。一部,学校发展的参谋部。两站,教师科研提升、教研骨干培训站。三中心,课题研究、管理、培训中心。它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部门。教学管理要有质的转变,教科室必须发挥他的引领和桥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多一点主动的思考而不只是被动的应对,多一些理性的反思而不只是机械的执行,多一些专业的引领而不只是制度的要求。也希望我们的上级部门多提供一些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只有在不断学习碰撞中才能逐渐地接近真理,以有效地管理推动高效的教学、以教育的科学推进科学的教育。
第二篇:对教学管理的新认识
对教学管理的新认识
------“勐海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经验交流观摩会”学习体会
西定乡中心小学 马学云
2013年3月和4月间,在降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教学管理人员在勐海县民族小学和县一小参加了“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学校经验交流观摩会”,我们既聆听了局领导就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以及教研组建设、教研活动的有效组织的重要讲话,又观摩了两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档案资料的管理。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教研组建设、教研活动的有效组织以及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应该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旨在不断促进学生及教师的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汇报学习与考察的体会。
一、对教学常规的新认识。
1、为什么要建立教学常规。
引用领导话说“教学常规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的‘约束性规定’,它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研究提炼而成的教师教学的规范----科学有效的教学规范”。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教学常规的建设。通过教学常规的建设,使我们在不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在不加重甚至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升教学质量;在建立并落实常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和教学
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建立教学常规需要教师全员参与。
教学管理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管理者的事。在我们实施精细化管理,树立全员管理思想的今天,人人都是管理者,因此教学常规的建立,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
首先,教师的参与可以尽可能的使我们制定的常规更符合教学的实际,避免制度上的缺陷。例如,在以往的教学检查中,我们更多的关注了完成工作的数量和形式,而较少关注完成的质量,原因在于我们制定的常规检查制度本身有缺陷。
第二,教师参与建立教学常规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理解常规的过程。教师了解了我们都有哪些常规,这些常规需要教师做什么,怎样做,那么,教师在执行常规时,才可能执行到位。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学常规,才能在落实常规的过程中少一些抵触情绪,少一些敷衍了事。
第三,教师参与建立教学常规的过程,也是教师把“教学常规”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转化为自己的有效行为的过程。教师在研究并参与建立教学常规的过程中,会有意识的将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行列中来,管理的意识得到不断的强化,对常规的执行意识也不断增强,长此下去,教学常规就会内化为教师的自觉意识,转化为教师的有效行为。
3、教学常规必须根植于学校的土壤之中。
我们在学习考察中,听了几所学校的经验介绍,每位专家都有自
己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每所学校又都有自己做法,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先进学校的教学常规照搬过来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县一小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实施了县一小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情况,领导者的教育思想不同,学校文化不同,教师的构成及素质不同,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不同,学生不同等等,这就使得不同学校应该建立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教学常规和管理办法,而不能照搬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也就是说,教学常规必须根植于学校自己的土壤之中。
4、建立教学常规要循序渐进。
教学常规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研究提炼而成的。因此,教学常规的建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分阶段、有重点的逐步建立,不能一蹴而就。
根据学校在一段时间内的的工作重点,建立相应的教学常规。首先把重点工作分解成若干个步聚或若干环节,根据完成每一个步骤或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常规;其次,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按期完成工作并保证工作的质量,我们不仅需要研究跟踪常规,而且要检查常规的落实情况,过程中执行者强化了常规。第三,工作完成之后,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不仅总结工作的完成情况,而且总结常规的落实情况,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教学常规会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自觉意识。
5、教学常规需要建立改进机制。
教学常规的建立过程是一个长期研究、提炼的过程,是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学常规的建立需要一种改进机制。一方面,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改进,每一次工作的任务、要求、标准都可能有所不同,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既使工作任务、要求、标准都相同,我们也必须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工作方法,以期达到更高的标准和更快的效率。我们的工作质量、工作水平就是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中得到不断提升的。另一方面,教学常规也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改进机制,不仅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而且改进教学常规使之始终都能为教学管理服务。
二、对我校常规工作的思考。
首先,我们的许多管理制度是由管理层制定的,然后再由上而下的进行落实。在制定的过程中,缺少了教师的学习和讨论环节,教师对这些制度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或者干脆就不知道,使得我们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抵触、敷衍的现象。另外,由于不同教师在主观意识上的差异,不同教师对制度的把握程度不一样。在落实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其次,我们有些常规制度还有缺陷。比如,我们的“流程”制作和使用要求,更多地关注了课堂,而对课前学生的预习、课后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以及课后对“流程”的管理和使用要求的不够祥细、不够明确,教师在这些环节上就无所事从。
第三,管理者及教师按“流程”办事的意识还不够。学校花很大力气制定了各项工作的“工作流程”,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管理者和
教师在工作时,知道怎么干,知道干的标准和要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还是习惯于按自己的经验去干,而不是按“流程”去做。有些人则怕麻烦,总是想省去某些环节,这样,势必会造成工作的走样或效率的低下。
第四、在落实常规方面,虽然我们也重视了检查,但检查的方式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比如,我们对教学流程和教学反思的检查就只停留在数量上,而没有关注其内在的质量。
3、学校常规管理的改进。
找到了学校在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首先,学校的领导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我校教学常规进行重新定位,明确我校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教学常规,建立哪些常规,通过哪些途径或采用什么方法建立这些常规,并且要在常规制定好后,大力宣讲、解读常规,让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这些常规的内容,理解其含义。
其次,组织一定的研讨活动,学习和讨论常规。一方面进一步学习常规,强化理解。另一方面,组织大家研究落实常规的具体办法。比如,我们要求“每个学科要给学生布置明确、具体的预习作业,”我们就可以组织教研组及备课组进行研究,研究本学科如何落实这条常规,本学科不同年级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什么方法布置预习作业,布置多少预习作业为宜,学生预习后怎样检查等等。这样的过程既可以进一步强化教师对常规的理解,又使常规变成了各学科具体的操作方
法,教师执行进来就会容易很多。
第三,在常规的制定过程中,吸收部分教师参与,比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常规形成初稿后交由全体教师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再由学校定稿。
第四,职能部门在检查落实常规时,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流程,按流程去做。比如,什么时间检查,由谁来检查,采取什么方式检查,结果如何反馈等等,避免因工作一忙就忘了,或者今天这样查,明天那样查,搞的教师和学生都无所事从。
第五,研究对常规落实质量的检查办法。比如,对教学反思的检查,可以采取定期展评的办法等。
2013年5月2日
第三篇: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学校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教学来开展,要统一思想,然后再以制度的形式逐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二、强化学校的职业教育性质。首先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其次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参与是培养熟练操作人员的根本保障和关键环节,也是校企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决企业参与问题,学校应统筹协调,结合“送教下乡”教学点,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成立校企合作联谊组织。由就业带动招生,从而建立起企业决定用人规格和质量,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义务分担,利益均享,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学校与企业、培训与使用相脱节的问题。还有就是加强专业产业化建设。办学经费短缺是我校面临的客观事实。实行产教结合、推进专业产业化,也许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它既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训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又能更好地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专业发展。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师资力量,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实施产教结合。结合专业设置创办家用电器维修培训中心、观赏植物生产实验场、果蔬产品加工厂等。通过学校扶持这些企业性实体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教学走上融教学、实习、生产、经营、服务、就业为一体的产教结合之路。
三、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家型”师资队伍,是学校实施正常教学的根本保障。建议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着力优化师资结构。
(一)立足岗位的校本培训。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教师搭建一个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平台,在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同时,同时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学校应定期选送教学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教师到外地或相应高校进修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并鼓励专业教师考取各级各类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企业生产培训。学校应创造条件,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集中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四)发挥企业的长短期专家优势,为学校培训教师,带动整体师资力量的提高。应制定计划和目标,定期邀请长短期专家来校任教。
(五)聘请兼职教师。学校可以从企业和科技部门聘请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理论和校内实训课任务。
第四篇:三思体会
“三思三观”学习讨论心得体会
夏敏
根据我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我局党委专题组织全体党员就“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与百姓的距离远不远、百姓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牢固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听取延安干部学院赵耀宏教授延安精神专题辅导报告,县委党校施小荣付校长有关当年红色小延安—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的先烈们与老百姓鱼水之情的报告,局领导结合具体实际工作的讲解和习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讲话精神的学习,懂得了认知来源于学习、经验来源于群众、真理来源于实践,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教育。
一、对群众路线的核心内涵理解更加深刻
本人接受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展开夯实了思想基础。群众线路是伟人的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党的根本政治线路、组织线路和工作线路,坚持党的群众线路,是党在长时间革命和建设中致胜的宝贝。总书记在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开工作会议上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程和命运终究取决于人心向背。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党在新情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
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建立正确的群众观,一切以民众、民生为动身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建立正确的事业观,常怀亲民、爱民、为民之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二、对如何摆正与群众关系,服务群众有了正确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必须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并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行作用。在新的情势下,党员只有把自己摆到群众中,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才能真正做到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真正了解把握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题目,才把党的根本宗旨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往,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热放在心上,才能以本身实际行动推动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一,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只有深入熟悉,才能增强自觉。把思想摆进去,就是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正确熟悉权利和利益,正确看待群众和自己,真正从思想上有一个正
确的、积极的态度,内心有强烈的认同感。当前,发展林业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业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大职责。作为党员,应主动深入到群众中,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林农的心声,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第二,把自己的作风摆进去。把作风摆进去,就是要勇于重视自己的问题、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勇于纠正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在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习总书记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要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情势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这“四风”问题。因此,就必须要深入对比这“四风”问题,让自己“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建设来一次大排查、大检验、大扫除。把作风摆进去,一是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要对比“四风”,让自己苏醒下来,深进细致地往想想、去找一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二是要全面地往分析存在的问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本身实际,针对查照出来的题目,进行深进细致的分析,找准题目的真正缘由。分析题目,关键是要找准题目的本源,而不能无关痛痒、简单应付,否则自己就不知道该如何往改正错误。三是要有勇气往解决本身存在的作风问题。作为党员,就应当不断地往自省、自警、自励,通过不断解决本身存在的题目,让自己保持良好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真正建立群众观点,保持同
人民群众的朴实情感,使自己在这次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中,上好作风建设的“必修课”。
第三,把自己的工作摆进往。把工作摆进往,就是要在这次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是要把自己具体工作摆进往,看看过往的工作哪些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看看今后的工作如何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依照党的群众线路的要求,让自己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好地服务群众。要结合本人工作实际,严格执法,强化管理。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强化林业执法,重点加强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对林区出现的“四滥”的违法行为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建设和谐林业,维护生态安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五篇:一日三思
一日三思
思考、总结是积累经验的有效方法。只要你每天坚持思考和总结,你的大脑会越来越灵活,经验会一天天的丰富,你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成功。三思,什么时候思考呢?
我觉得,第一思是在中饭之前。第二思是在晚饭前。第三思是在睡觉之前。
思,思些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你这一天之中的所作、所为、所想、所见、所获。
如果你是学生,请你在中午饭、晚饭之前分别利用1到2分钟的时间来想想,你这一个上午在学校学了些什么,老师教了些什么,我还做了些什么,我在上午的几个小时里表现怎样?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这样你的没一顿饭都会吃得有滋有味,吃得踏踏实实,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当然你是在之前表现很好的时
候。反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第一、第二思。然后是一天中的第三思,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每天睡觉之前用3到5分钟来梳理一下在这一天中你的所学,所作,所为,所见,所获等。老师今天交了些什么知识,你是怎么学的,学的怎样,你今天做了些什么,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等等,进行思考分析。这样相当于把你一天中的一切重新复习了一遍,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而且睡得很熟,很香。这样会促使你每天都会去努力的学习,专心的学习,努力的去改变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三好学生。
不管你之前有多差,只要你每天都坚持不懈,持
之以恒,你都会一天天不断的进步,你的学习兴趣会逐渐提高,你的信心会不断的增强,你会认真的去做
每一件事,你会和善的去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成功的学生。你将成为同龄人中的榜样,佼佼者。你不想三思吗?
不只是学生,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每天三思。如果你是家长,如果你是领导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工人,如果你是农民,如果你是商人,如果你是出租车司机,·
你们该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