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占亭: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02:5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袁占亭: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袁占亭: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袁占亭: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连同《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完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十一五”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地区性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25.81%和27.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900元,年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5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20.5%。配合国家和省上实施了兰渝铁路、兰州铁路枢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输油气管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了兰州石化70万吨乙烯、榆中钢厂、甘肃会展中心、柴家峡水电站等重点项目。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翻一番,达到398亿元和546亿元,年均增长13.6%和16.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171.57亿元提高到430亿元,年均增长20.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9∶48.4∶48.7。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五年城乡建设累计投入627亿元,完成北滨河路西延、天水路改扩建、南河道整治、城市出入口改造、金城关古建筑群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公用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实施农田水利、电力通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新农村示范村101个,新建农村公路4800公里,沼气3万户,累计解决5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城中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和开工建设村民安置房210万平方米,近10万城中村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率由59%提高到6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全市森林覆盖率由9.25%提高到12.21%,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93平方米。实施了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等重点环境治理工程,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由3.18下降到3.01,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黄河兰州段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城市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面貌有了大的改观。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国企改革“393”攻坚任务全面完成,239户企业进行了改制,8.3万多名职工置换国企身份,209户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由1068项减少到328项。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实施,20家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兰州大剧院文艺创作和演出实力明显增强。农村土地流转、水管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科技、教育、财税、金融、医疗、住房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五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652.4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2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在内的大企业3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254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7.6亿美元。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五年累计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28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2.2倍。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兰州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布局调整优化,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文化兰州”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秦腔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国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城乡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66个乡镇卫生院和772个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蓬勃开展。统计、审计、物价、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广播电视、司法、民族宗教、人口与计划生育、残疾人救助、第六次人口普查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平安兰州”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五城联创”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先后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双拥模范城”建设实现“六连冠”。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54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847元,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0.9%。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00多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总人数达到20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以上。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五年累计发放低保金、困难群体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取暖补贴、交通补贴超过15亿元。全市贫困人口由23.98万人减少到17.6万人,农村贫困面下降5.8个百分点。为民兴办近100件实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委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出台实施等重大机遇,认真落实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打好六大战役、实现六个突破”的总体部署和“再造兰州”战略,突出“抓发展、治污染、拓空间、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00亿元,增长12%以上;地区性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03亿元,增长18.91%;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27.66亿元,增长35.13%。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推广全膜双垄栽培面积4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0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5%。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控服务,实现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12%左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0亿元,增长3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亿元,增长18.5%。实现旅游收入63.5亿元,增长68.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增长21%、32%和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0元,增长14%,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和6%。

二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政策机遇,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凝炼项目,在多元支柱产业、城乡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民生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凝炼项目771项,计划投资4400多亿元。全市集中实施重大项目100项,总投资797.81亿元,完成投资252.6亿元。争取实施国家扩大内需项目289项,完成投资29.03亿元。全力支持区域性重大项目建设,蓝星“1318”一期、金川科技园镍钴锰生产线、连铝26万吨电解铝、方大炭素堆内构件、兰州南和连城330千伏输变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兰渝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州铁路货运枢纽等项目进度加快,兰州石化公司催化汽油加氢装置、吉利汽车扩能改造、交大真空镀膜、新区高铁、中川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与省交通厅

签署了南绕城高速等4条公路省市联建项目。积极推进项目申报工作,加大跑省进京力度,先后到20多个国家部委汇报衔接项目,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核热电联产、生物医药基地、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的争取,92个项目列入国家、省上“十二五”规划和专项规划。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组织了赴粤闽、江浙、港澳等招商考察活动,举办了第十六届兰洽会,签约各类国内合同项目269项,引进资金到位235.8亿元。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中推行“指挥部模式”,开展“百日会战抓落实、百日攻坚抓项目”活动,加强现场协调和督促检查,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

三是破解发展难题初见成效。围绕强化“中心带动”作用,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一批突出瓶颈难题初步得到解决。针对城市发展空间受限难题,推进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全面启动兰州新区规划建设,组建新区管理机构,开展规划设计国际招标,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纲要,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建设,与11家金融机构签订了金融授信合作协议。立足产业支撑不足实际,积极研究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台《关于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提出构建“3+8”板块经济体系,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启动实施,八个县区产业园区正在积极谋划,每个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基本确定。着力解决环境污染治理难题,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启动“环境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基本完成,雁儿湾、西固、盐场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兰州被环保部列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支持试点城市。大力实施“畅交通”工程,坚持集中整治、强化管理和完善路网三位一体,制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方案,实施广场西口等枢纽型什字和17个路口交通综合优化改造,启动市区出入口停车场建设,深入开展公交车、出租车行业综合整治,探索机动车尾号和过境大车限行等措施,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四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开展城市空间、综合交通两大战略研究,完成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大纲和第一版城乡统筹总体规划,修编完善了和平地区、西站地区、黄河风情线优化提升、银滩名人岛等专项规划,城区控详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集中实施城市路、桥、管、网等项目122项,100条小街巷整治等项目全部建成,南山路、庙滩子地区整体改造、西热东输管网等项目加快推进,深安、金雁、元通三座黄河大桥及七里河大桥、中山桥加固维修、北环路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区快速通道、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编制新农村村庄规划200个,2个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区和10个试点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施了农村路网、农田水利、产业发展、农民新居、环境整治等26个重点项目,建成农村沼气池9000座,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0多公里,61个城中村实现撤村建居。启动市级万米单元网格精细化管理平台。大力开展违法建设、广告管理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5.7万平方米,解决“半拉子”工程和“断头路”问题初见成效。

五是民生热点难点问题逐步解决。为民兴办的20件实事全面完成。积极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培训各类劳动力3.76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近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输转劳动力32.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7.38亿元。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25万人、57.31万人、78.68万人、41万人和34.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112万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重点工作有效推进,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群众看病就医费用明显降低。建成市儿童福利院、市残疾人托养就业康复中心。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26.5万平方米、廉租房21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13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368户。全面推动解决房产证历史遗留问题,为2334户城市居民登记发证。实施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39所汶川地震受损学校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成10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发放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36亿元,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问题得到缓解。制定出台稳定物价具体政策,启动市场价格应急预案,及时为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六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技防建设覆盖面达到86.3%,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有所提高。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两访”治理活动,解决了一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积极推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了一批非法经营和违法案件,创建规范化药房100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示范门店100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煤矿、道路交通、消防火灾等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完成红古区29家小煤矿关闭任务,全面彻底解决窑街矿区历史遗留问题。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改进,妥善处置了兰钢幼儿园食物中毒、窑街煤电公司瓦斯突出等突发事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深入推进,在中央文明委开展的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我市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6位,西北省会城市第1位。

七是行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以强化执行力和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在全市集中开展了“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广大干部的效能意识普遍增强,行政执行力得到提高。完善政府决策规则和程序,重大工作决策、重点项目招投标、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一律集体决策。实施市级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优化和规范职能部门设置,在规划、国土等部门实行了“网上收件、限时办结、上下互联、在线监督”的网络化审批。创新行政管理手段,全面启动“数字兰州”建设工程,完成政府门户网站改版,推行网上办公和手机办公,初步实现市政府常务会议无纸化召开。借助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办理人民网、政府网留言2000多条。加强政务督查工作,建立任务管理、联动督查、考核通报、调研服务等机制,督查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800多项,办理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和建议1084件。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促进了工作落实。各级干部深入基层现场办公,在一线研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了思想务实、工作落实、作风扎实的氛围。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级新闻媒体和广大网友,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兰州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体会到,兰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把握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必须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区位、科教、人才、文化、商贸等综合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从整体上增强经济实力;必须围绕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带动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综合治理“城市病”,塑造城市特色和形象;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善于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工作中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破解难题;必须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提高行政效

能,优化发展环境,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人心思进、创业实干、共谋发展的合力。这些既是“十一五”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有些还比较突出。一是发展速度还不快,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中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三是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生产要素集聚程度低,市场化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四是区域性科技、教育、人才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不足,转化利用不充分,潜在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五是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功能薄弱,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六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仍然不足,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七是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政效能和政府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必须围绕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在加快发展中破解难题,在破解难题中加快发展。《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说明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加快推进兰州率先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围绕落实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部署要求,准确把握发展变化的市情特点,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市委《建议》,市政府制定了《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请本次大会审议。下面,我就《纲要(草案)》作几点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在市委领导下进行的。2009年初,市政府组织有关方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28项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市人大、市政协也就“十二五”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组织开展调研,为编制《纲要(草案)》提供了重要基础。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后,市政府根据市委《建议》精神,深入研究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纲要(草案)》编制中,坚持贯彻中央和省上精神与兰州实际相结合,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对兰州工作的要求,立足市情实际有针对性的贯彻落实,使之转化为具体项目和措施,增强可操作性;坚持发展思路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根据“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和“再造兰州”战略进行细化和拓展,与“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作了有效衔接;坚持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在全力保持当前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充分考虑率先跨越和可持续发展,力求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活力。《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是深化市情认识、总结发展经验、把握未来趋势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增强信心、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纲要(草案)》根据市委《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围绕率先跨越发展,立足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和提升城市影响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1355”总体发展思路和“再造兰州”战略,加快推进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开发建设,加快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加快基

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兰州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石化产业基地和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特大型现代化中心城市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城市,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全省跨越式发展的率先发展区。《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确保“三个高于”、力争“七个翻番”、做到“三个控制”、实现“五个提升”。“三个高于”,即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十一五”时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七个翻番”,即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性财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引进国内外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一五”发展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三个控制”,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指标以内。“五个提升”,即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幅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和谐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这些目标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的,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工作

《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兼顾,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在七个方面实现率先跨越:一是举全市之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强化基础建设,突出产业带动,优化空间布局,健全开发机制,促进要素聚集,在兰州新区建设上实现率先跨越;二是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上实现率先跨越;三是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两轮驱动,全面加强城市道路、黄河桥梁、公用设施、文体场馆、人居环境等建设,着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上实现率先跨越;四是加快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实施高原夏菜、生态建设、农田水利、特色农产品加工、草食畜、旱作农业、土地流转和农村康居百万工程,全力推进一体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率先跨越;五是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完善低保、医保、养老、法律援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着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率先跨越;六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率先跨越;七是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构建和谐兰州上实现率先跨越。

各位代表,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建设兰州新区,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发挥中心带动作用,作出的重大决策。“再造兰州”就是按照“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的战略构想,坚持“两轮驱动、三足鼎立、多元支撑、基础先行、全面推进”,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在城区面积拓展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兰州。兰州新区建设以秦王川地区为主战场,将坚持长远规划、分期实施与滚动发展相结合,一年制定规划、三年夯实基础、五年初具规模、十年展示水平,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仓储等服务业。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加快兰州新区建设,是我们“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兰州率先跨越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我们要认真落实省上《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推动兰州新区开发建

设,努力把兰州新区建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的实验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扩展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沟通全省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2011年的政府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充满希望。政府工作将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再造兰州、率先跨越的主线,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拓空间、调结构、强基础、保增长、惠民生、促发展”的要求,突出“三区”建设、多元支柱产业培育、城市形象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合作、行政效能建设等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保、物价等民生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迈出率先跨越发展的坚实步伐。

按照率先跨越发展的总要求,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地区性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财政公共投入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和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目标。

(一)加快构建以兰州新区为核心的板块经济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把园区经济作为率先跨越发展的主要平台,紧紧围绕构建“3+8”板块经济体系,坚持集约用地、集聚发展,全方位加大规划建设力度,夯实率先跨越发展的平台和支撑点。

优先推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高起点凝炼新区特色,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控详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强化产业区、核心区主干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配套设施,加快快速通道、舟曲灾后安置、行政服务中心、黄河引水工程等项目建设,抓好调蓄水库、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站等项目。统筹规划建设金融、税务、学校、医院、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提供配套保障。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

突出产业带动新区开发。按照产业布局规划,把省内企业出城入园、改造升级与央企战略重组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央企和国内500强企业成片综合开发,推动中石油化工产业园、蓝星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现代物流仓储、会展、文化创意等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构筑生态屏障,启动实施百万亩生态绿化工程,抓好“千塘百湖”建设项目,推进绿化林、经济林、景观林和生态水系建设,年内新增造林绿化3万亩以上。

加快“两区”和县区产业园区建设。认真落实《高新区经济区增容扩区方案》,优化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推动“一区多园”错位发展。高新区构建雁滩、彭家坪、榆中三大园区,雁滩中心区大力集聚总部经济,彭家坪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榆中产业新区

抓好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增加值190亿元。经济区构建安宁、西固、红古三大园区,安宁园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西固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红古园区重点发展有色冶金、煤化工和炭素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统筹推进八个县区产业园区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形成有序集中、竞相发展的格局。完善企业出城入园配套政策,启动实施25户企业搬迁改造。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投融资规划,健全完善园区开发建设融资体系,采用BT、BOT等市场化运作办法,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行政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园区“一键式”办事大厅,规范审批权限和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实施园区开发人才高地工程,制定人才培养、引进、分配、奖励、流动等优惠政策,大力聚集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强化园区建设的人才智力保障。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多元支柱产业发展。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建立“一个行业、一批主体企业、一批重点项目、一个科研机构、一个融资平台”的多元支柱产业推进体系,扶持重点企业,壮大优势产业,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编制实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抓好“研政产”体系建设,健全重点产业发展与科研机构合作机制,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积极谋划大飞机配套产业,与科技部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抓好镍钴粉体材料、碳纤维、炭素材料、碳五综合利用、重离子治疗、生物疫苗等重点项目,积极发展服务外包、软件外包和动漫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城市商务聚集区,重点打造东方红广场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中心滩会展区,西客站商业中心,三滩休闲购物区,西固区域性商务聚集区,庙滩子商业中心,徐家湾民俗风情商贸区。大力发展集购物、餐饮、会展、娱乐、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抓好万达商业广场、红楼时代广场、国际商贸中心、西固摩尔等重点项目,打造城市商贸服务新亮点。依托铁路编组站和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以西藏物流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建设步伐,推动城区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外迁改造。打好“兰州牛肉拉面”品牌,培育跨区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提升产业发展档次和水平。支持兰州银行申报上市,实现跨省发展新突破。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围绕建设国家战略性石化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有色冶金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实施100项重点工业项目,促进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石油化工产业立足做精做细炼油化工产业链,重点支持兰州石化扩大炼油产能,实施新增130万吨乙烷制乙烯、20万吨丁苯橡胶改造等项目。有色冶金产业立足电解铝、钢铁、铁合金、炭素等行业的整合,重点推动实施兰铝28万吨电解铝、榆中钢厂二期、腾达铁合金循环经济、金川科技园镍氢电池等项目。装备制造产业立足石油钻采和炼化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通用专用装备、军工装备转型升级,重点实施甘肃建工遂道挖掘机、兰州节能环保大型装备、高温高压高合金阀门产业化等项目。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立足打造电力、太阳能、煤炭综合利用、核能等产业链,重点实施国电二热“上大压小”、窑街煤电劣质煤发电、中核铀浓缩三期、核热电联产等项目。推进兰州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基地建设,突出抓好50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推进20户企业信息化与

工业化融合试点,争取兰州列入国家两化创新实验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国有资本有效退出机制,整合组建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兰州特点的旅游线路,打造水车博览园精品旅游演出品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创意文化产业园、游客服务中心、水车博览园二期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度假避暑等特色旅游,培育发展20个旅游村,建成300个农家乐旅游点。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水平。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旅游总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80亿元。

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抓好五个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扩大富硒高原夏菜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000亩。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扶持壮大2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大户,农产品市场化率达到70%以上。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实施畜牧养殖业“十场百户”项目建设,提升特色养殖比较效益和附加值。百合、玫瑰、瓜类等特色作物产量突破20万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5亿元。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的鼓励性政策,从加强引导、放宽市场准入、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入手,进一步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和产业链延伸,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新增一批上规模的“小巨人”企业。

(三)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影响力。围绕强化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扩大城市知名度。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完成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论证和报批,抓好老城区优化、兰州新区拓展和“3+8”板块经济体系的规划。深入开展城市地标景观、南北交通、轨道交通、停车场站、地下空间利用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西固地区、河口南地区控详规划,力争实现城区控详规划全覆盖。加强城市色彩设计、视觉管理和建筑风格研究,抓好西客站及周边地区规划设计。

全方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中央省属在兰重大项目建设,主动做好兰渝铁路、铁路编组站、集装箱中心站、西客站、包兰客运专线、新区高铁、中川机场改扩建、南绕城高速、树屏高速枢纽等项目的协调服务。推进城市路网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南山路、北环路、西行线工程进度,南山路重点路段竣工通车,实施城市快速公交项目,争取城市轨道交通开工建设,改造提升南北滨河路、西津路和部分主干道。加快城市桥梁建设,建成金雁、元通、深安黄河大桥主体,完成七里河黄河大桥、中山铁桥维修改造,启动东岗立交桥加固维修。继续推进“畅交通”工程,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实施一条主干道人车分流改造,构建城区主干道绿波联动体系,建成城市出入口停车场。编制河洪道整治规划,实施大砂沟等8条洪道治理。

提高城市管理经营水平。深入研究和探索城市管理新机制,坚持重心下移,明确职责权限,强化效能管理,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实施城市六大出口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城区主干道广告规范管理,营造干净靓丽的城市环境。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做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长期票据和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加大土地整理储备力度,规范土地市场管理。按照BT、BOT模式,“打捆”整治一批小街巷。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白道坪等城乡结合部大型改造项目。

改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抢抓兰州被确定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试点城市的机遇,全面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加快西热东输、东城区供热管网建设,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建成运营雁儿湾、西固、盐场三座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探索建立南北两山绿化管理长效机制,老城区改造公共绿地80公顷,新区新增120公顷。启动黄河湿地保护项目,建设中心滩等五大湿地公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实施16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争取设立地质灾害国家示范区。

培育城市主题文化。围绕打造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全面实施黄河风情线提升工程,推进南北滨河路东段延伸改造,建设黄河文化生态园、华夏始祖园、银滩名人岛、城市雕塑群等主题公园和景点,打造黄河景观带和文化长廊。实施白塔山、五泉山公园改造,高标准建设儿童公园。建设科技馆、体育中心、广电大厦等标志性工程,强化城市文化、体育和展览等服务功能。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包装打造一批特色街区。规划建设城市形象展示平台,加大城市形象推介,提升城市影响力。

(四)加快“三农”改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工作为平台,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三电、西电等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抓好永登、皋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实施引洮供水榆中受水区配套工程,新修梯田5万亩。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建设连城至海石湾快速通道。继续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重视农村环境整治,推进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300座,配套完善沼气服务网点。

全面推进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完成20个小城镇建设控详规划,新编制一批新农村村庄规划。深化安宁、皋兰2个试点县区和10个试点镇示范工作,实施一批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1万户农村新住宅。巩固小城镇建设成果,采用以奖代补等机制和办法,集中扶持重点小城镇建设,在特色化发展上实现示范突破。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超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规模达到20万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改革主体任务。研究出台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初步建立无差别的城乡户籍管理模式。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扶持发展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组建农业农村发展投融资公司。

加大扶贫开发和攻坚力度。继续实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综合措施,进一步做好农村低保和扶贫低收入“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整合各类帮扶资金,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5个整村推进项目。积极推进榆中北山、南山、七里河后山、永登西北部山区四大贫困片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加大主导优势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

(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继续加大就业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完善就业配套政策措施,建成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保中心。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加大农民工和“两后生”培训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伍军人就业工作。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全民就业创业能力,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抓好红古区、皋兰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4%以上。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险体系,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5万人、79万人、54.2万人、41万人、35万人。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开工建设一批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加强价格管理工作,强化粮、油、肉等商品储备供应,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落实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开工建设一批城乡幼儿园。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二期工程。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推进科研兴教和名师工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着力解决“入园难”、“择校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突出问题。完成兰州新区教育发展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和公立医院改革,扩建市二院门诊体检中心和市三院综合楼。实施市体育公园升级改造,启动体育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申办国内品牌体育赛事。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建4000个视频监控点。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建设,以服务和方便群众为中心,探索“一网一站一卡”管理模式,搭建全市统一的信息指挥平台,建立城市综合应急服务机制和队伍,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信访基层基础工作,推进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加强社区阵地建设,着力解决无用房、不达标等问题。推进食品药品放心消费城市建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示范街和放心消费企业。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争创“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检工作,对照新版测评体系自测自评,再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为民兴办十个方面26件实事。就业保障方面,安置困难群众就业6000人;培训各类劳动力3.5万人,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26万人,新农保新增12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850元提高到1200元。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实施2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配租廉租房5000套,配售经济适用房3000套,新建商品房配建公共租赁住房2000套;改造建成城中村居民安置房1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5000户,其中贫困残疾人400户。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高原夏菜总产量达到190万吨,肉蛋奶产量达到11万吨;改造新建10个城区肉菜市场和100个农村便利超市。市民出行方面,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10座,新建城区停车泊位2000个;新增智能交通设施和道路交通监控监测点340处。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改造五泉山和白塔山公园,建设儿童公园;整治200条小街巷;新增改造城市绿地200公顷;新建改造城区和旅游景点公厕150座。教育助学方面,完成40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工建设21所城

乡幼儿园。就医和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完成三县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创建10个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街道)、10条示范街和100家放心消费企业(门店)。污染治理方面,完成1000蒸吨清洁能源改造;建设两座城市垃圾处理厂。文体旅游方面,建设兰州彩陶博物馆、甘肃老字号博物馆和中山铁桥博物馆;开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打造一台文化旅游精品演出剧目;开工建设体育中心,建成120条全民健身路径。城乡统筹方面,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90个,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建设1万户100万平方米农村新住宅;解决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公路养护里程500公里。

(六)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战略,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区和示范区建设,制定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方案。完善产业承接发展配套措施,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和方式,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开展登门招商,强化产业工作组招商、以商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力争引进国内外资金有新的增长。

加大向西开放力度。结合兰州铁路枢纽、集装箱中心站、西客站、中川机场改扩建等大型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和通道经济,加快建设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国际无水港,打造西北物流中心。主动对接新疆经济区建设政策,实施优势互补,促进资源整合,扩大全方位合作,推进与中亚、西亚、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加强与周边城市融合互动。加快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建立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推进“虚拟同城化”等重点领域合作,加强相关产业协调互补,力争在区域合作中实现先行先试的突破。打造黄河经济带,大力发展沿河生态和工业旅游。积极对接关中—天水、呼包银、成渝、新疆天山北坡等西部重点经济区,参与构建“兰西格”经济圈,提高区域发展的融合度。办好第十七届兰洽会,丰富节会内涵,提升办会水平。

积极扩大外贸出口。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资源深加工产业,扩大机电、石化、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及特色农产品出口,培育服务贸易等新的外贸增长点,力争全年高新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15%以上。争取在兰州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

(七)坚持科学理财,提高财税管理水平。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为全市率先跨越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着力培植新兴财源。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加大的有利条件,用足用活财税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各类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兰州新区建设和两区增容扩区,扶持多元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后续财源和新兴财源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财政税收管理。严格依法治税,继续突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收征管,保证各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加大对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监管力度,认真清理和规范现有行政性收费和基金收入,确保应收尽收。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深化部门预算,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加强对财政资金、重点建设项目和民生资金的审计,规范财务管理,促进财政资金规范使用。

优化支出结构。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大“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支出,优先安排社会公益事业支出,优先安排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支出,优先安排续建项目和配套项目支出,优先安排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保持行政事业单位购车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出国经费零增长。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大绩效考核,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抓好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预算外资金管理等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三县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完善“乡财县管”体制办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金财工程”、“一卡通”等改革,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水平。面对“十二五”和今年的发展任务,政府工作将按照率先跨越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不断强化发展理念。政府系统和各级干部必须胸怀大局、志存高远,善于用世界眼光判断大势、用战略思维谋划发展、用统筹理念推进工作,增强率先跨越发展的信心,真正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必须抢抓机遇、创造机遇,瞄准跨越式目标,采取超常规举措,攻坚克难,积极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必须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切实增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迈大步,勇于闯新路,不断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健全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广泛听取专家、公众、网友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规范政府立法工作和执法行为,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强化政务督查、效能监察和绩效考评,确保政令畅通和工作落实。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群众和舆论监督,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强化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主动公开重大事项,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深化行政效能建设。坚持以强化执行力和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活动,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行为、办公秩序、协调机制和内部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度。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在完善纵向流程的基础上,推进横向流程再造,提高“一键式”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兰州电子政府”建设,建立虚拟政务大厅,初步建成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公信力和服务效率。

切实树立实干之风。紧紧围绕率先跨越发展,联系实际作决策,咬定目标不放松,转变作风抓落实,加快节奏求实效,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坚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向基层倾斜,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积极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多做少说、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各级干部要把跑省进

京、争取项目作为一项基本功和常态工作,从凝炼、上报、争取、落地、建设五个环节抓起,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形成推动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深入抓好廉政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反腐倡廉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严格廉洁自律。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加强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突出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日常监督,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有效运行。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兰州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迈上新的征程。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市广大人民,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负重托,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推进率先跨越发展,把兰州建设成为西部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袁占舵个人总结

个 人 总 结

河北省肃宁县于庄中学 袁占舵

袁占舵,男,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毕业于沧州第二师范学校,1987年毕业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最高学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肃宁县南于庄中学校长,现为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从教28年来,我多次拒绝转行的诱惑,甘于奉献,扎根农村做教育,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其中学生王洪亮现为清华大学的老师。我先后获得过河北省优秀家长学校教师、沧州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沧州市优秀科研型校长、沧州市青年科技奖、沧州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沧州市法制教育先进工作者、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沧州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和沧州市学校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工作中,我时刻注意摆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坚持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我坚持做到持之以恒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理论,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用“三严三实”指导自身工作开展,为学校工作的全面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从严要求、严格对

照“四风”表现形式深刻查摆问题,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群众意见反馈和查摆发现的问题,以高度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抓好整改,在活动中边查边改,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要求,以硬制度和硬举措反对“四风”,同时落实开展了专门整改、专项整治和制度建设任务,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中,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中心工作,以工作成绩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思想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于庄中学是肃宁县最南端的中学,位于肃宁县万里镇南于庄村西,生源来自万里镇的18个村庄(其中7个村与饶阳、献县接壤)。生源的偏僻,给学校管理和普法教育带来了一定压力,同时,道德法治教育,也成了学校开展工作的必要任务。为此,我校对症下药,坚持依法育人与以德育人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重心,以自编法制教材,开设法律课程为载体,将校园普法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得到了各级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14年,肃宁电视台先后四次利用各类栏目对我校做法予以宣传报道;法制宣传入课堂得到县、市两级司法部门肯定,成为肃宁县唯一一所荣获市级法律宣教工作先进单位的学校。2015年2月份,河北法制报以《肃宁南于庄中学法制宣传入课程》为题刊载了先进经验。

我校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新格局。定期对家长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

治教育培训,共同商讨、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利用“六五”普法知识试卷问答活动、“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图片展”活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讲座等机会,邀请学生家长来校旁听、观看,增加了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学生法治教育模式。

我注重坚持经常抓学生法德教育和班级管理,加强教师依法执教、科学育人能力培养,使素质教育和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2015年9月25日,沧州市“六五”普法检查验收组莅临于庄中学检查普法工作,对我校依法治校工作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我注重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把教学管理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我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以身作则,除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外,参加了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组织的绝大部分会议,同时积极组织教师抓住所有培训的机会,全校师生形成热爱学习的氛围。

我每学年坚持听评课200多节,每年有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在“袁占舵的百度空间”和“袁占舵的新浪博客”学习整理了两千多篇有关教育教学和人生启迪的文章。同时发表多篇全国级优秀论文,最近《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好老师》、《培养良好习惯奠基美丽人生》、《给老师的几点建议》发表在《德育报》上,《新课改下怎样解决学困生问题》发表在《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表在全国

优秀学刊《教育新理念》上,论文《实施民主和谐为背景的合作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在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组织的优秀科研论文评比中都获得一等奖。

第三篇:袁占舵推荐材料原件

袁占舵推荐材料原件

1、身份证

2、沧州市法制教育先进工作者证书

3、河北省优秀家长学校教师证书

4、沧州市青年科技奖证书

5、沧州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证书

6、沧州市学科带头人证书

7、沧州市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证书

8、沧州市科研型校长证书

9、论文《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证书

10、论文《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证书

11、论文《怎样做好学校的校本教研》证书

12、论文《为什么课堂上不能多讲》证书

13、论文《简论培养习惯的有关问题》证书

14、论文《在学校管理中追求创新与发展》证书

15、论文《学校管理的创新策略及校长的领头雁作用》证书

16、《教苑荟萃》2011年9月教育学刊

17、《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3年7月教育学刊

1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大夏书系《教师要学孔子》书一本

第四篇:袁占舵2017述职报告

袁占舵2017述职报告

在工作中,注意摆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树立正确是非观、权力观、事业观,坚持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用“三严三实”指导自身工作开展,奠定学校工作的全面优化坚实基础。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要求,以硬制度和硬举措反对“四风”,落实开展专门整改、专项整治和制度建设任务,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中心工作,以工作成绩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取得思想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深入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全面系统学原文、悟原理,带着信念学、感情学、问题学,积极主动参加本单位和上级领导机关组织的各类学习活动,真正掌握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着力在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学用结合上下功夫,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工作做的更好。切实把学习成效落实到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上,落实到抓党建强党建的措施上,落实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上。着眼于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练好看家本领,不断增强自身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

在工作岗位上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师生,感染师生,让师生的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毕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般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加强学校管理、普法教育和道德法治教育。坚持依法育人与以德育人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重心,以“自编法制教材,开设法律课程”为载体,提高校园普法工作进程,得到各级和社会各界赞誉。坚持经常抓学生法德教育和班级管理,加强教师依法执教、科学育人的能力培养,落实素质教育和安全工作。沧州市“六五”普法检查验收组莅临学校检查普法工作,对学校依法治校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近几年来,县电视台先后多次利用各类栏目对学校做法予以宣传报道;法制宣传入课堂得到市、县两级司法部门肯定,成为肃宁县唯一一所获市级法律宣教工作先进单位的学校。河北法制报以《法制宣传入课程》为题刊载学校法制工作先进经验。近几年来,学校连续被评为沧州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新格局。定期对家长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法治教育培训,共同商讨、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利用“六五”普法知识试卷问答活动、“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图片展”活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讲座等机会,邀请学生家长来校旁听、观看,增加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学生法治教育模式。2015年,学校被评为沧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教学管理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教师抓住所有培训的机会,全校师生形成热爱学习的氛围。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在学习全国名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学校独有特色的“10+25+10”(10分钟自学25分钟展示10分钟反馈)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局领导的一致好评。2015年,学校被认定为全国新学校行动研究实验校。2017年学校评为沧州市示范性教师发展学校。

2017年,全校师生同心协力、众志成城,顺利完成了迎接“河北省督导评估”和“国家均衡验收”两项艰巨任务。

我现为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多次获得省市级政治荣誉称号,每年都有多篇文章发到全国级报刊上,主要事迹录入到2016年沧州市教育年鉴并参送河北省教育年鉴,2017年被评为沧州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工作者和沧州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第五篇:袁占舵拔尖人才事迹简介

拔尖人才事迹简介

袁占舵,47岁,先后就读于沧州二师、沧州师专、河北师范学院物理系、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肃宁县于庄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获得过河北省优秀家长学校教师、沧州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沧州市优秀科研型校长、沧州市青年科技奖、沧州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沧州市法制教育先进工作者、沧州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积极撰写和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有过百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学校树立了“让校内所有人都幸福”的管理思想,学生0违纪,0辍学,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教育活动沧州市先进集体。

学校是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会员单位,袁占舵为VIP会员,每年参加多次全国级的会议。工作中每学年坚持听评课200多节,写1 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在“袁占舵”的博客空间学习整理了1800多篇有关教育教学和人生启迪的文章。

下载袁占亭: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袁占亭: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袁占舵市拔尖人才个人总结

    袁占舵市拔尖人才个人总结 袁占舵,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毕业于沧州第二师范学校,1987年毕业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1991年函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物理......

    山西袁书记政府工作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政府工作报告——山西省省长王君 二○一一年一月十九日在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并就《山西省国民经......

    袁占舵的教学论:理想的课堂什么样

    袁占舵的教学论:理想的课堂什么样 多少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学习了不少名家之言, 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在此:我觉得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前每名学生都做了积极充分的准备,课......

    袁占舵市拔尖人才个人总结2017

    袁占舵市拔尖人才个人总结 袁占舵,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毕业于沧州第二师范学校,1987年毕业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1991年函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物理......

    袁占舵市拔尖人才个人总结2016

    袁占舵市拔尖人才个人总结 袁占舵,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毕业于沧州第二师范学校,1987年毕业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1991年函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物理......

    河北省2015年度十大法治人物推荐材料袁占舵

    河北省2015年度十大法治人物推荐材料 河北省肃宁县南于庄中学袁占舵 袁占舵,男,199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5年毕业于沧州第二师范学校,1987年毕业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个人自荐报告 袁占舵(精选五篇)

    市管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个人自荐报告 袁占舵, 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物理专业,2002年攻读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全部课程,中学高级教师......

    市管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袁占舵个人总结

    市管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袁占舵个人总结 我叫袁占舵, 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物理专业,2002年攻读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全部课程,中学高......